护理述职汇报8篇

时间:2023-08-23 09:17:2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护理述职汇报,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护理述职汇报

篇1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直肠的解剖、直肠癌病理认识的提高,手术技巧和手术方法的改进,器械设备的更新,综合治疗的广泛应用,直肠癌外科治疗有了更丰富的内容。在低位直肠癌中选择部分病例进行保肛手术是可行的,保肛手术后患者生存质量明显优于Miles术。我院2000~2009年对低位直肠癌患者进行保肛手术52例,经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将围术期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52例低位直肠癌患者中男33例,女19例。年龄18~71岁,平均(56.8±5.2)岁。肿瘤下缘距肛缘

1.2手术方式在气管内麻醉下,取截石位,下腹部正中绕脐切口,上至脐上2~3cm,下至耻骨联合。淋巴结清扫范围为D2或D3,手术下切缘根据肿瘤情况为1~3cm,再建术式为经捆扎式结肠一直肠(肛管)吻合或者双吻合器法。吻合口部位:低位Dixon术19例,超低位Dixon术21例,Parks术12例。

2 围术期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因直肠癌患者对手术治疗的效果缺乏信心,担心术后生活质量,从而产生恐惧、焦虑不安等心理反应。针对患者缺乏医疗知识及对手术治疗的顾虑,我们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向其说明保肛手术的安全性及重要性,以解除其思想顾虑和恐惧情绪,使其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2.1.2肠道准备术前充分的肠道准备尤其重要,除按一般肠道准备外,应掌握以下几个原则:(1)在术前2d口服肠道抗生素。(2)术前1d口服泻药,同时静脉补液,防止服药后频繁腹泻导致患者脱水及水、电解质紊乱。肠道不完全梗阻的患者口服缓泻剂,切忌服用甘露醇以免发生急性肠梗阻。(3)术前1d晚和术晨行清洁灌肠,低位肿瘤灌肠时应轻柔,切忌粗暴,防止损伤肿瘤组织。(4)注意服用泻药后排便情况、腹部体征变化,有无腹痛、腹胀、肠型及恶心、呕吐。

2.2术后护理

2.2.1一般护理患者回到病房后注意保暖,注意意识、血压、脉搏、呼吸及体温的变化。防止患者麻醉清醒前躁动,拔除重要引流管。麻醉作用尚未完全消失前注意患者,保持呼吸道通畅。迅速、熟练接好各种监测仪器,观察血氧饱和度、中心静脉压、心率、心电图的变化。搬动导致的血压变化应迅速恢复,询问麻醉师是否在用升压药或降压药及术中补液和应用重要药物情况。注意深静脉管的无菌护理及操作,每次输液时接口要仔细消毒,注意抗凝处理,不要形成血栓或者输入空气。穿刺部位定期更换无菌敷料,注意有无皮下气肿和发音变化,以发现有无穿刺中出现损伤。

2.2.2引流管护理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有胃肠减压管、导尿管、腹腔或盆底腹腔引流管、肛管等,应保持各引流管通畅,防止患者翻身时各引流管受压、扭曲、堵塞,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量、色、性状,注意有无活动性出血。具体护理如下:(1)胃肠道减压管:注意保持胃肠减压管在最佳位置,观察引流胃液的颜色、量,有无血色、胆汁、痰液。一般胃液引流量从术后第1~5天经历从1500-2500-2000-1000-500ml的变化,从含有胆汁到没有胆汁。胃液引流量突然减少注意有无引流管堵塞或者负压吸引力太大吸附胃壁,冲洗胃管,调节吸引力。胃管引流出血液注意是否发生应急性溃疡,但注意与门静脉高压导致的胃底一食道静脉曲张性大出血相鉴别。(2)腹腔或盆底腹腔外引流管是直肠癌保肛手术的重要引流管,注意引流物颜色、量的变化。如果引流血液100ml/h,持续3h以上提示发生腹腔或者盆腔内活动性出血;如果引流管内出现尿样液体,表示发生输尿管或者膀胱损伤;如果引流管内流出粪便样液体表示发生吻合口漏。(3)留置尿管:注意保持尿管通畅,每天消毒尿道口。尿量可以反映出体内循环血量和渗透压的变化,尿量减少往往血容量不足,尿量过多为胶体渗透压低或高,如低蛋白血症或者高血糖。(4)支撑管:是低位直肠癌支撑捆扎法中重要的保肛器械,具有支撑、吻合、止血、减压、引流作用。注意保持支撑吻合管在正常位置,不要移位、脱出、定时冲洗,防止粪便堵塞支撑吻合管,尤其术前肠道准备不充分情况下往往有干硬粪便块堵塞在支撑吻合管内口,注意反复冲洗,引流干净,以免影响排气、排便。手术10d拔除支撑吻合管,剪断缝合固定线,管周放入少量液体石蜡油,轻轻拔除支撑吻合管。结扎肠管未完全坏死、离断情况下,剪断与肠管相连部位,注意不要向上推送或者强力牵拉。

2.2.3保肛术后康复及护理患者排气、排便后开始进行护理,超低位结肠-直肠(肛管)吻合术后,吻合口位置低,控制力差,患者排便次数较多,粪便不成形,做好护理和康复非常重要。做好功能评估,是否可以区分排气、排便,便意是否完全控制,控制力及收缩力大小。要经常观察其肠管颜色、温度、水肿、渗液的情况,尽量保持半卧位,使引流通畅,大便通畅,便后用1:5000高锰酸钾坐浴。注意每次排便量、颜色、形状、气味等。用柔软纱布轻轻蘸取周围粪便,喷洒爽肛粉吸取周围液体,保持周围清洁、干燥。口服洛哌丁胺或诺氟沙星止泻及恢复肠道菌群的药物,进食普通饮食后多食用含纤维素丰富的饮食,促进粪便形成,便柱变粗,便量增多。训练患者收缩力和臀部肌肉力量,饮食、排便规律。

2.2.4饮食护理术前口服肠道抗生素,直肠癌根治性切除以后切除部分乙状结肠和直肠,切断了左半结肠副交感神经,结肠-直肠低位或者超低位吻合手术后导致肠道功能发生病理生理变化,需进行相应的饮食调剂。术后早期肠道顺应性下降、吸收水分能力减弱,排便次数增多,粪便不成形,排便量减少。后期肠管蠕动力降低、吸收水分功能恢复,出现圆形干硬粪块、粪便从硬便、软便、半成形以至稀便,需要2~5次完成排便。术后早期少食乳类、豆类、甜食,以减少肠道产气;少食纤维含量高的饮食,避免肠蠕动增加,而使粪便容积增加;同时注意饮食卫生,防止腹泻。后期多食含纤维多的食物,有时需要服用肠管动力药,规律饮食和排便。

2.3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2.3.1吻合口瘘是直肠癌保肛术后比较棘手的并发症,本组共有2例发生,1例局部引流自愈,1例横结肠造瘘加引流治愈。早期发现吻合口瘘进行相应的处理,注意体温变化,除外肺部感染、切口感染、膈下积液,体温和血中白细胞升高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时应考虑到吻合口瘘的可能。应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量及性质,引流管有无粪便样液体流出,周围有无疼痛,盆腔有无胀痛,排尿有无困难和疼痛,有无导致吻合口瘘的其他原因如低蛋白血症、肝硬化、术前肠梗阻、肠壁水肿、糖尿病、长期服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贫血、手术合并输尿管损伤等。

2.3.2吻合口狭窄直肠癌保肛术后排便次数逐渐增多,有排便不尽感,粪便柱逐渐变细指诊可以发现吻合口狭窄。如果是部分狭窄,可以教会患者自己扩肛的方法,根据大便情况每周扩肛1-2次,同时进行饮食调节,术后尽早形成有形大便通过吻合口,防止狭窄。如果吻合后狭窄严重,狭窄环,或者吻合口漏愈合后形成的狭窄,可以手术松解,严重狭窄甚至需要切除吻合口再次吻合。

篇2

实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旨在综合治理矿山地质环境,控制或消除矿山存在的地质灾害隐患,恢复矿山建设、生产等活动对地质环境的破坏。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任务主要包括:

(1)布设监测孔,购置监测设备,建立完善的地质环境监测体系,开展矿区地面塌陷、地裂缝及含水层水位、水质、水量监测;采取树立警示标志等措施建立地面塌陷、地裂缝预警体系,避免人员伤亡。

(2)按轻重缓急和塌陷区稳定程度分期开展地面塌陷、地裂缝治理工程,消除矿区地质灾害威胁。

(3)制定和实施减缓地下水渗漏的措施;

(4)结合地面塌陷、地裂缝治理工程,采取绿化等措施,恢复受破坏的景观。在大范围积水区域,集中设计景观设施,改善矿区小环境,营造休闲景观带;

(5)制定土地恢复方案,采取土地平整、覆土等措施恢复矿区耕地。

2矿山地质环境防治工程

根据煤矿实际,矿山地质环境防治工程主要有矿山地质环境预防保护措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程、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程3大类。其中预防保护措施主要为矿山地质灾害预防保护措施、含水层破坏的预防保护措施、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的预防保护措施;治理恢复工程主要为地面塌陷、地裂缝治理工程、土地资源恢复工程和地貌景观恢复工程;监测工程主要包括地面塌陷监测、地裂缝监测、含水层监测、地形地貌景观监测、土地资源监测等。

2.1矿山地质环境预防保护措施

2.1.1矿山地质灾害预防保护措施

(1)应预留保护煤柱,或采用充填法开采,及时回填采空区,避免或减少采空塌陷和地裂缝的发生;

(2)矸石堆放要有序、合理堆放,设计稳定的边坡角,必要时采取加固措施或修筑拦挡、排水工程。

2.1.2含水层破坏的预防保护措施

(1)修筑排水沟、引流渠、防渗漏处理等措施,防止有毒有害废水、固废淋溶液污染地下水;

(2)揭穿含水层的井巷工程,应采取止水措施,防止地下水串层污染;

(3)采取注浆隔水、灌浆堵漏、防渗墙等工程措施,最大限度阻止地下水进入矿井,减少矿井排水量,保护地下水资源。

2.1.3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的预防保护措施

(1)优化开采方案,尽量避免或减少破坏耕地;

(2)合理堆放矸石,加大矸石综合利用量,减少对地形地貌的破坏;

(3)边开采边治理,及时恢复植被;

(4)采取围栏、警示牌、避让、加固等措施,保护文物古迹。

2.2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

2.2.1地面塌陷、地裂缝治理工程技术措施

(1)地面塌陷治理工程技术措施:一是挖深垫浅法:对于塌陷较深地段,采用“挖深垫浅”方法对地面塌陷实施治理,治理方法是:将地表0.5m左右的表土取走,堆在四周,把沉陷较深地块(积水区)规划成取土坑,先行抽排积水,然后实施深挖,挖出的土充填在浅部塌陷区。确定取土坑位置后,将表层土下深挖出的土垫在沉陷较浅的地块内,然后将熟土覆于其上。取土坑深度视需土量而定,一般4~6m。深挖后的取土坑可进行渔业养殖,浅部充填区域则进行复垦,还田于民。二是疏水排导法:对于地面倾角小于2度,雨季易发生季节性积水地段,可通过开挖配套支渠,建成旱能浇、涝能排的水利工程系统,使塌陷区内雨季积水迅速排泄。此类方法工程量小、见效快,可大大节省成本。三是平整法:对于地势较高,潜水位埋深相对较大,地面无积涝现象,而地表凹凸不平地段,动用机械设备将地面平整后恢复耕种。

(2)地裂缝治理工程技术措施:根据地面塌陷破坏程度,适用不同的裂缝处理方案。对于轻度破坏,裂缝宽度<20cm,延伸长度<5m,对这种类型采用填堵法,即将裂缝挖开,填土夯实。裂缝回填夯实后,要求容重达到1.4t/m3以上;对于破坏程度严重,裂缝宽度>20cm,延伸长度>5m的,这类裂缝变形严重并极易造成水土流失,考虑采用反滤层的原理去填堵裂缝孔洞。即首先用粗砾料填堵孔隙,其次用次粗砾、再次用砂、细砂、土填堵。当塌陷稳定,用反泥层填堵后,可防止水土流失,使生态逐渐恢复。

2.2.2土地资源恢复工程土地资源恢复工程应结合地面塌陷、地裂缝治理工程实施综合治理,治理区地面塌陷、地裂缝治理工程完成后,因拟恢复为耕地的地段包括填方区、土地平整区和地裂缝充填区,各部位土体松紧不一,必须实施土地深挖翻耕,以达到保墒的要求,设计翻耕深度为0.4~0.5m。

2.2.3地貌景观恢复工程鉴于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因素主要为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灾害,对地形地貌景观的恢复将结合地面塌陷、地裂缝治理工程开展综合治理,地面塌陷地裂缝治理工程的实施可以修补和恢复矿区地形,其中的挖方工程(鱼塘)、道路工程、排水沟工程完成后,在塘堰四周、道路两旁、排水沟外侧实施绿化,可以进一步美化地貌景观。

2.3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程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程包括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监测、地下水监测、地表水监测。

2.3.1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的目的和任务地质环境监测是以保护地质环境、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风险为出发点,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对地质环境问题成因、数量、范围和强度、后果进行监测,是准确掌握矿山地质环境动态变化及防治措施效果的重要手段和基础性工作。

2.3.2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监测

(1)监测内容:地面塌陷主要监测地表下沉量、水平移动量;地裂缝主要监测地裂缝宽度、深度、走向与长度、两侧相对位移等方面的变化等。同时还应对地面工程设施与土地破坏情况开展监测,其内容主要包括村庄民房、道路、河堤、土地的变形破坏情况等。

(2)监测方法:地面塌陷监测采取专业监测与简易监测相结合方式开展。首先在矿区及周边设立水准基点网,利用全站仪、GPS等仪器及钢卷尺、木桩、贴纸等简易方法,对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相关要素的变化情况进行定期监测。监测频率每月监测1次,并做好记录,对测量结果及时整理,分析前后变化及发展趋势。

2.3.3主要含水层监测

(1)监测内容:主要监测矿区各含水层的地下水位、疏干排水量及地下水水质变化。

(2)监测方法:水位监测利用现有的水井或新施工专门监测井,要求测量稳定静水位。水量监测是对矿井排水量逐日监测。水质监测是通过采取水样,对其化学成份进行监测,重点对矿井排水的污染物进行检测。

2.3.4地形地貌景观与土地资源监测

(1)监测内容:矿山开采对地形地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地表高程、地形坡度的变化以及较大地裂缝对地形地貌景观的影响。因此地形地貌的监测内容与地面塌陷地裂缝监测相同,不再单独设置方案。但对地貌景观的监测,须增加植树绿化效果的监测,监测内容为树种的面积、成活率、生长情况等。土地资源的监测,主要依据《国务院土地复垦规定》及《土地复垦技术标准》(试行)进行,监测内容为土地复垦质量。

(2)监测方法与技术要求:监测方法为现场监测。对植被面积、成活率及生长情况现场登记;对土地复垦质量依据《土地复垦技术标准》进行。

2.3.5矿山地质环境巡查与预警

在矿山开采过程中,应结合监测工作,组织监测人员对开采区、采空区开展定期巡查,及时发现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地面塌陷和地裂缝区,及时设置警示标志,防止人员误入造成伤害。对即将塌陷地块,及时组织搬迁避让。对已产生地面裂缝地段,及时实施地裂缝填埋工程。

3结语

篇3

关键词:乳腺癌;保乳术;护理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我国女性乳腺癌的发病有逐年升高的趋势,发病年龄趋向年轻化[1]。因而乳腺癌患者对术后生活质量的要求,特别是对术后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保乳手术治疗体现了对乳腺癌生长发展规律的最新认识,既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又有良好的术后外形与功能,保乳手术已成为当今早期乳腺癌的标准术式。越来越多的患者和家属所接受,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科2010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女性乳腺癌患者50例,均行保乳手术治疗,年龄25~57岁,平均年龄43.5岁;术前分析:Ⅰ期38例,Ⅱ期12例。病理类型:浸润性导管癌25例,癌10例,髓样癌6例,小管癌5例,黏液腺癌4例。其中左侧乳腺癌36例,右侧乳腺癌14例。均保乳成功。

1.2方法

1.2.1手术适应症 掌握保乳治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是获得术后良好疗效的关键[2]。患者保乳手术指征[1]:①Ⅰ、Ⅱ期乳腺癌;②肿块≤3cm距约5cm,周围质硬;③有强烈保乳愿望;④无手术禁忌症。

1.2.2保乳手术方法 将扩大切除肿块的标本加术中冰冻,提示术中切除标本上、下、内、外及胸大肌肌膜送冰冻结果均正常,术后病理诊断证明保乳成功;腋窝清扫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腋窝处常规安置负压引流管。

2护理体会

2.1术前护理 完善术前相关检查,主要检查心、肺、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及凝血功能。了解掌握患者的局部肿块大小,有无淋巴结转移功能及全身情况,注意有无贫血、消C等病情变化。

2.2心理护理 乳腺癌患者术前心理变化复杂多变,表现出恐惧、悲观和绝望。患者及家属还会担心保乳手术较传统的改良根治术是否会增加局部复发率和远期生存率。因此专科护士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特点制定详细、周密的计划,耐心予以疏导,认真做好健康宣教,并取得家属的信任与配合,帮助患者度过心理调适期,同时为保乳术的成功提供帮助,让患者以最佳的心态接受手术[3]。

2.3保乳手术前的准备 正确评估机体承受手术能力;做好手术野皮肤的准备,搞好个人卫生,术前12h禁食,4h禁饮,介绍手术经过;术后正确的穿脱衣方法;术后安置负压求引流管的目的和护理;指导进行早期功能锻炼的意义,提高保护患臂的意识。

2.4保乳手术后护理

2.4.1 术后采取去枕平卧,麻醉清醒,生命体征平稳后采取半卧位,以利于呼吸和引流。

2.4.2负压引流的护理 保持引流通畅:防止引流管受压和扭曲,引流过程中若有局部积液、皮瓣不能紧贴胸壁且有波动感应报告医师。及时处理。观察引流液的颜色和量;术后1~2d,每日引流血性液约50~200ml,以后颜色及量逐渐变淡、减少。如颜色变深、量增多,有活动性出血,即时报告医师。

2.4.3 防止患臂水肿和功能障碍 术后注意避免在患侧上肢测血压、抽血、输液,防止静脉炎或静脉回流受阻[4],诱发式造成患臂水肿;平卧位时患肢下方垫枕抬高10°~15°;半卧位时屈肘90°放于胸部腹部;并保持内收状态,预防患臂水肿。术后24h开始肘、腕、指关节功能锻炼,3~5d后可练系手摸对侧肩和同侧耳。并自行进食、洗脸、刷牙;引流管拔出后进行手指爬墙运动;功能康复练习。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2.4.4饮食指导 术后患者饮食相当重要,除需要补充热量外,还应增进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以促进组织生长及伤口愈合,促进康复。

2.4.5出院指导 出院指导是乳腺癌保乳手术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帮助其认识和预防疾病,促进和恢复健康起到很大作用,在护理和治疗中,向患者宣教康复知识,包括合理饮食,患臂功能锻炼,及时复诊,定期化疗和放疗,指导家属密切注意患者的心理和病情变化,20岁以上的女性每月进行自查,40岁以上的妇女,保乳术后每年进行钼靶X线摄片检查,坚持避孕,有情况随诊。

3讨论

乳腺癌的病因尚未完全清楚,研究发现乳腺癌的发病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具有乳腺癌高危因素的女性容易患乳腺癌。所谓高危因素是指与乳腺癌发病有关的各种危险因素,而大多数乳腺癌患者都具有的危险因素就称为乳腺癌的高危因素。乳腺癌家族史是乳腺癌发生的危险因素。近年发现乳腺腺体致密也成为乳腺癌的危险因素。需要解释的是乳腺癌的易感基因欧、美国家做了大量研究,现已知的有BRCA-1、BRCA-2,还有p53、PTEN等,与这些基因突变相关的乳腺癌称为遗传性乳腺癌,占全部乳腺癌的5%~10%。具有以上若干项高危因素的女性并不一定患乳腺癌,只能说其患乳腺癌的风险比正常人高,中国妇女乳腺癌的发病率还是低的。

乳腺癌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其预防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①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调整好生活节奏,保持心情舒畅。②坚持体育锻炼,积极参加社交活动,避免和减少精神、心理紧张因素,保持心态平和。③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婴幼儿时期注意营养均衡,提倡母乳喂养;儿童发育期减少摄入过量的高蛋白和低纤维饮食;青春期不要大量摄入脂肪和动物蛋白,加强身体锻炼;绝经后控制总热量的摄入,避免肥胖。平时养成不过量摄入肉类、煎蛋、黄油、奶酪、甜食等饮食习惯,少食腌、熏、炸、烤食品,增加食用新鲜蔬菜、水果、维生素、胡萝卜素、橄榄油、鱼、豆类制品等。④积极治疗乳腺疾病。⑤不乱用外源性雌激素。⑥不长期过量饮酒。⑦在乳腺癌高危人群中开展药物性预防。

是女性的特征性标志,给人以美的享受。传统的乳腺癌手术造成的缺失,对患者的身心,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保乳手术则可以避免上述问题,但由于患者和家属或多或少对保乳手术存在顾虑,担心疗效及愈合,因此心理护理、术前、术后护理都至关重要,且能为术后成功提供很好的帮助,并增强了患者的自信心,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张保宁,稍志敏,乔新民,等.中国乳腺癌保乳治疗的前瞻性多中心研究[J].中华肿瘤杂志,2005,27(11):681-684.

[2]胡祖健,黄健.保乳治疗研究进展[J].使用肿瘤杂志,2003,18(4):335-338.

篇4

关键词:吻合器痔上粘膜环切术 保留灌肠 护理体会

    1.1研究对象

选取了我科2010年01月~2011年10月期间收治的PPH手术患者共53例。均行替硝唑+布比卡因混合液保留灌肠,男30例,女23例,平均病程6.8±2.54年。其中,以痔脱垂为主者13例,以出血为主者15例,两者皆有者25例。

    1.2方法

所有病例均采用国产苏州贝诺医疗器械公司生产PPH吻合器行PPH手术。术后常规连续使用3天抗生素,每晚睡前用太宁栓1枚塞肛,便后白天再用替硝唑溶液30ml+0.75%布比卡因5ml混合液保留灌肠,时间约两小时。每天1次,连续使用5~7天。于术后第7天经镜检查,对其创面水肿、出血、疼痛、吻合口愈合情况做出评估。

1.3观察指标

①出血 显效:创面无渗血,排便时无滴血。有效:创面少量渗血,排便时可见便纸染血,但无滴血,便后血即止。无效:创面有渗血,排便时可见滴血。②水肿 显效:肛缘及创面周围无水肿或水肿不明显。有效:肛缘及创面周围轻度水肿,患者无明显肿块感。无效:肛缘及创面周围水肿明显,患者有肿块感。③疼痛 显效:患者无或稍感疼痛,不需任何处理即能忍受。有效:患者疼痛轻,无明显痛苦表情,不用药即能忍受或服一般止痛药可缓解。无效:患者疼痛较甚,有痛苦表情,难以忍受,须用哌替啶类药物止痛。④吻合口炎。⑤不良反应。

1.4结果

出血:显效35例,有效18例,无效0例。水肿:显效41例,有效11例,无效1例。疼痛:显效47例,有效5例,无效1例。吻合口炎:术后发生吻合口炎8例。不良反应:有8例患者在灌肠时感到轻微腹胀,尚能耐受。所有患者用药后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指标均无异常。

2护理体会

2.1心理护理

痔疮对患者生活及心理影响较大,而患者对PPH手术缺乏了解,而术后又可能出现部疼痛、部坠胀感、局部水肿、渗血甚至出血、分泌物增加、尿潴留等症状,易致患者易出现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对术后效果有较大影响。护理人员应积极、主动关心患者,多与患者交流,向患者介绍疾病的的症状,体征,PPH术的必要性,保留灌肠可减轻患者术后的不适症状,使患者能正确对待手术及灌肠。从而给患者营造一个愉快的环境,加快病情的恢复。

2.2灌肠护理

2.2.1为患者提供一个舒适的病房,并予遮帘保护患者的隐私,注意病室的温度湿度。加强保暖,同时予油布垫于床上防止大便溢于病床。操作开始时提前向患者说明,使患者有心理准备。

2.2.2灌肠前嘱患者排空大便。患者取左侧卧位,臀部用枕头垫高10cm。灌肠液温度加温至37-38度左右,灌肠液的量为35ml,使用一次性吸痰管插入约5cm左右,用注射器以为每分钟10-15ml速度注入。药物注入后嘱患者收缩,并翻身使药物与吻合口充分接触。灌肠液保留约两小时左右。同时注意观察部情况,防止药液溢出,保持局部的干燥,减少病人的不适感。

2.3饮食指导  术后第一、二天予无渣流质饮食。第三至四天予半流质饮食。第五天进普食,适当进食营养滋补食物及蔬菜水果。十天以后进食正常膳食。

2.4出院指导  嘱患者养成定时排便和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久坐久站,适当运动,坚持提肛运动,防止过度劳累。忌食辛辣、烟酒及生冷刺激性食物,多食新鲜的蔬菜及水果,多饮水以软化大便。

3讨论  PPH作为一种新术式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在减轻术后疼痛及出血方面优于传统术式[1]。然而,PPH术后仍约有1/3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疼痛、5%患者会存在术后首次排便时的伤口渗血、10%患者存在术后尿潴留,至于术后伤口局部的水肿、不适则广泛存在。替硝唑对厌氧菌及某些兼性厌氧菌有抗菌活性,对促进手术切口消炎、消肿,促进创面愈合有很大帮助[2]。采用布比卡因保留灌肠,可以阻断了局部神经冲动传导,达到减轻疼痛的目的,对组织几乎无刺激性,安全性好[3]。甲硝唑+布比卡因混合液保留灌肠可以显著减轻创面水肿,改善患者疼痛症状,减少术后吻合口炎发生率,且不良反应小,病人耐受性好,病情恢复明显加快。

参考文献

[ ]杨勇军、赵自星、杨向东.吻合器选择性切闭硬注术治疗环状混合痔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结直肠外科2011,17(1):20.

篇5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免疫;恶性肿瘤;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3[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5(c)-090-02

树突状细胞是功能最强的一类抗原提呈细胞,能有效地刺激原始T细胞诱发初次免疫应答,使T淋巴细胞致敏、活化和扩增,是联系天然防御功能和获得性免疫的关键,发挥对肿瘤细胞的特异性杀伤溶解作用。DC疫苗早期应用于治疗恶性黑色素瘤等,其免疫原性较高,并且总体治疗效果较好。近年来,树突状细胞在免疫系统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随着DC体外诱导扩增技术的发展,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基因工程技术应用于DC疫苗构建方法的发现,各种与DC相关肿瘤免疫治疗实验和临床研究更趋成熟,其在临床上被应用于多种肿瘤治疗。我院对收治的肿瘤患者进行DC疫苗治疗,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其治疗过程中的护理也有明显的独特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8年7~12月于我院进行DC疫苗治疗的患者17例,男15例,女2例;年龄40~70岁,平均50岁。GPS评分均在70分以上,其中,肾癌10例,前列腺癌2例,肺癌、肠癌共5例。

1.2 治疗方法

培养DC疫苗的组织可来源于外周血,本组患者采集自外周血50~60 ml,在符合GMP的实验室进行单核细胞的培养、分离、诱导抗原负载、配置和皮下免疫等过程,7~14 d后回输给患者。DC疫苗的回输方法为皮下注射和静脉输注,皮下注射在抽血后第7、9、11、13 d分4次注射,分别在锁骨上、腹股沟、腋窝淋巴丰富处注射,4次为1个疗程,每次选择2处进行注射。DC治疗1个疗程约需20 d,包括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采集,4次皮下DC注射,2次静脉CIK输注,12次细胞因子输注及相关的临床观察和检测程序。

2 结果

在17例患者中,除1例因并发症死亡外,其他都顺利完成了疗程。有3例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低热和寒战,经过物理降温和抗过敏治疗均恢复正常。17例患者克服了治疗前的紧张情绪,表现为食欲增加、睡眠改善、精神状态好转等。患者能积极配合治疗,对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能够正确对待,使细胞免疫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

3 护理

3.1 皮下注射及回输过程中的护理

采取标本进行DC疫苗培养时需严格执行无菌操作。DC疫苗为生物制剂,解冻后的存放时间不能超过30 min,如配成滴注液,则点滴时间不超过30 min。为避免标本凝固,可先以肝素原液充分注射器后再采取标本。

3.2 DC的不良反应及处理

DC疫苗的常见不良反应为发热、寒战、流感样症状,注射部位红肿、酸痛、瘙痒不适等。发热常发生于静脉点滴期间或24 h内,因此在输注后24~48 h内应观察体温,每日4次。患者回输DC疫苗时,应注意在每个疗程交替注射的肢体,每个注射的皮丘间隔3~5 cm,注射后使用无菌纱布覆盖注射部位,至药液吸收皮丘消失,以防患者抓挠皮丘处。

3.3 心理护理

健康教育在DC疫苗治疗中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都存在复杂的心理障碍,尤其经历了术后复发及放、化疗的患者。在进行DC疫苗治疗前,护士应对患者进行针对性健康教育和心理指导,让患者充分了解治疗的原理、效果、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治疗期间注意事项等,消除患者的疑虑,以便患者能更好地进行自我护理。对本院收治的17例患者采用自理模式进行护理,使患者增强了对身体康复的信心。

4 讨论

树突状细胞疫苗在肿瘤治疗中具有显著特点:①传统治疗手段如放疗、化疗,在治疗肿瘤的过程中对正常组织细胞损伤大,毒副作用强。树突状细胞疫苗针对肿瘤细胞表达的肿瘤相关抗原或肿瘤特异性抗原发生特异性反应有效激活免疫系统,杀伤肿瘤细胞,对正常组织却几乎没有损伤。②树突状细胞免疫疫苗诱导的免疫记忆功能可产生持久的抗肿瘤反应,防止肿瘤复发。DC疫苗的应用过程中,注射部位及注射点皮肤准备对DC疫苗疗效非常重要,DC疫苗一定要在淋巴引流丰富区域,皮下注射。

笔者认为细胞免疫治疗前充分的心理护理及正确的注射方法和部位,对提高疗效、减少治疗过程中并发症有重要意义。加强治疗过程中的观察和护理,患者就可以顺利完成治疗,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提高生存质量和生存率。

[参考文献]

[1]贺兰湘,张桂梅,冯作化.负载不同形式肝癌抗原的树突状细胞抑瘤功能的比较[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05,21(1):100-117.

[2]谢绍建,闫庆辉,单保恩,等.传染自体胃癌细胞总RNA的树突状细胞诱导个体免疫化治疗的体外实验[J].细胞与分子学杂志,2006,22(1):92-95.

[3]LanzavecchiaA, Sallusto F. Regulation of T cell immunity by dendritic cells[J]. Cell,2001,106(3):63-266.

[4]Scanlan MJ, Jager D. Challeng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antigen specific breast cancer vaccines[J]. Breast Cancer Res,2001,3(2):95-98.

[5]高斌,陈红松,李若冰,等.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相对数量特点的分析[J].免疫学杂志,2005,16(5):85.

篇6

【关键词】小切口;保留真皮下血管网腋臭根治术;加强围手术期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414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3850-01

腋臭是大汗腺产生的分泌物在体外经细菌分解而产生的一种难闻的气味,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交及日常生活。近年来,我院采用小切口、保留真皮下血管网腋臭根治术,以其兼顾治疗效果及术区美观,能满足患者更高层次的需求,而备受患者欢迎。1998年以来采用此方法治疗腋臭120例,效果满意,并加强围手术期护理,有效的降低术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1临床资料

本组资料共120例,均为双侧腋臭,女性85例,男性35例,年龄16-35岁,术前均未接受任何其他治疗。

2护理

2.1术前护理许多患者会因身体的异味受到周围人群的歧视、议论而产生自卑的心理,因此患者来院后应充分尊重并保护患者的隐私,加强心理护理,对患者态度和蔼可亲,消除患者对手术的紧张、恐惧心理,帮助患者树立对手术成功的信心及对医护人员的信赖感,以最好的心态配合手术与护理,并向患者详细交代手术方法、术前一日洗浴,术区备皮,女性应避开月经期。

2.2术中护理此术式操作精细、清扫大汗腺范围广泛,因此手术时间较长,多数患者会出现双上肢不同程度的胀痛、麻木等不适感,针对这一情况,我们改变传统的上肢“军礼”位为外展60°-90°,术中和患者交谈或播放舒缓音乐以转移患者注意力,或按摩手部及前臂以减轻不适感。

2.3术后护理嘱患者穿开领、宽松上衣,并示范穿衣方法,让患者家属掌握穿衣要领,以避免术后双肩活动导致继发出血而影响皮瓣成活的严重并发症。同时嘱咐患者肘关节以下可自由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术后第二日回院拔除引流条,继续弹力绷带固定。术后一周拆除打包线,术区换药,并继续适量加压包扎,术后十二天拆除切口缝合线,并嘱患者逐渐恢复肩关节活动。因术后早期术区皮下瘢痕粘连,患者抬高双上肢锻炼时可出现局部皮肤牵拉不适感,因此我们提前告之患者若出现此情况可局部热敷、按摩,症状可在3-6个月自行恢复,以消除患者出现的紧张情绪。

3术后评价

本组病例,患者术中情绪平稳,无明显不适感,术后医嘱配合度高,无继发出血引起皮瓣坏死及切口裂开并发症的发生。二例出现皮下少量积液,充分引流后继续加压包扎后愈合良好。

4讨论

大汗腺主要分布于腋窝、、会的真皮深层和皮下脂肪浅层,分为分泌部和排泄部,排泄部开口于毛囊漏斗部位[1],因此去除皮下脂肪层毛囊周围的大汗腺既可明显减轻腋臭症状。小切口、保留真皮下血管网腋臭根治术,可在直视下清除汗腺腺体及腺体排泄通道――毛囊根部是小切口微创腋臭根治术特点之一,术中可确切辨认腺体组织及其分布范围,最多程度的确保了手术的彻底性。

重视术前心理护理,细心与患者沟通可取得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并可积极主动配合治疗,术中与患者交谈可避免患者术中的焦虑及紧张情绪,并可以减轻长时间手术中因所引起的不适感,术后再次嘱咐患者双肩部制动的重要性,可引起患者注意并重视术后的配合,以最大程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小切口、保留真皮下血管网腋臭根治术治疗过程中,加强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可有效提高手术质量,同时最大可能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出现,患者围手术期满意度高。

篇7

【关键词】 肿瘤生物治疗;细胞采集;护理效果

随着现代生物医学的日趋成熟,对于肿瘤采用生物治疗方法成为在手术、放射治疗以及化疗之后的新一代方法。肿瘤生物治疗指的是通过对患者进行机体的调节,使其发挥自身的生物反应起到抗肿瘤作用的新疗法,其中包括细胞因子治疗、小分子化合物治疗、单克隆抗体治疗和基因药物治疗等方法[1]。根据生物治疗的作用机制又可以划分为主动细胞免疫治疗和被动细胞免疫治疗,主动细胞面治疗指的是通过对患者进行回输在其体内激起抗肿瘤活性的对抗细胞,被动细胞免疫治疗具体指的是对患者进行回输使其具备内在抗肿瘤活性的细胞。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共有50例,患者年龄在40岁到80岁之间,其中患有肺癌的患者有22例,直肠癌13例,胃癌患者有10例,患有乳腺癌的有4例,肾癌的患者有1例;50例患者均采用生物治疗,护理人员在患者进行自身免疫细胞回输之后的24小时之内对其密切观察,每4小时对患者进行体温检测,且同时与患者交流沟通,掌握患者的情绪变化。

1.2 方法 大部分患者对于肿瘤生物治疗的相关信息不甚了解,大多数都是通过医护人员进行解释从而选择此方法治疗,患者在第一次采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时候心理极度紧张,对于这类情况,护理人员应该在进行采集之前详细向患者讲解治疗的具体操作步骤,使患者对于此类治疗方法有一个初步的掌握,让患者和已经通过生物治疗的患者进行交流,这样做能够使患者较易理解[2]。针对在进行免疫细胞回输时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一些发问,护理人员应耐心详细地解答,依照不同患者的病情程度及接受信息的能力给予适当的信息提供,尽量运用一些比较容易理解的语言使患者可以准确掌握对此类治疗方法需注意的事项和将会出现的问题,护理人员应该帮助患者分析次类治疗方法的益处,降低患者的犹豫心理和对治疗疾病的倦怠心理,增强患者对治愈的信心,使其可以充分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及日常护理工作。2 结 果

50例患者在进行肿瘤生物治疗中出现发热现象的有18例,占总比例的36%,针对这类患者护理人员要及时有效地做好护理工作,使患者感觉到舒适,进而来增强患者的日常生活水平。在进行治疗前护理人员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让患者充分了解治疗过程和将会出现的不良症状,这将对患者心理负担的降低起到绝对作用。3 讨 论

至今为止,肿瘤生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经获得医学者们的极大认可,但是在临床应用上仍需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对回输细胞的鉴定和安全性检测是不容忽视的,细胞鉴定主要包括细胞存活率、细胞数量和表型特征,对于回输的细胞存活率树突状细胞(DC)要绝对大于85%,自身免疫细胞(CIK)要大于95%;在细胞数目上每次进行回输的树突状细胞要大于107,自身免疫细胞数目要大于109[3];对于治疗后患者应进行随访,在肿瘤生物治疗后患者需要一定时间来重新建立免疫应答,一般在几个月甚至是几年之后才能表现出治疗效果。随访时间在患者治疗后每3个月进行一次,其内容大致包括肿瘤标志物的水平、影像检查和效果评估,用此方法来判断生物治疗的效果。肿瘤生物治疗的不良反应较少,但是仍有少数患者会出现发热现象,如果发现患者体温达到38.5℃以上,应及时给予退热治疗。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生物医学的日趋成熟,生物方法治疗肿瘤成为在手术、放射治疗以及化疗之后的新一代方法,是一种值得推广应用的治疗方式,能够为众多肿瘤患者带来远大于其他治疗方式的利益。

参考文献

[1] Jocham D,Richter A,Hoffmann L,et al.Adjuvant autologous renal tumour cell vaccine and risk of tumour prog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renal-cell carcinoma after radical nephrectomy:phase III,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Lancet,The,2004,363(9409):594-599.

篇8

关键词:技术溢出;累积创新;知识产权;数值模拟

中图分类号:F06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8)10-0011-08

一、引言

知识产权保护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技术创新溢出效应的影响来实现的。“溢出”现象的理论研究始于对外国投资过程中技术转移的溢出效应的分析研究。萨缪尔森对溢出这种外部经济效应的定义是“当生产或消费对其他人产生附带的成本或效益时,外部经济效应就发生了;就是说,成本或效益被加于其他人身上,而施加这种影响的人却没有为此付出代价。”

对技术创新中的溢出效应问题,经济学家Kenneth Arrow(1962)提醒经济学家们注意产业中的投资与技术变化的关系,他观察到:“在溢出方面的增加,将减少企业的投资”。许多著名学者如熊彼特(J.Schumpeter,1934)、N.Rosenberg(1963)、J.Schmookler(1966)、R.E.Evenson(1968)、Y.Kislev(1968)、Z.Griliches(1968)和M.spence(1973)等,都研究过溢出效应对技术投资的影响。尤其是Nordhaus(1969)①提出了孤立创新(isolated innovation)发明的模型,表明强的专利保护会导致更多的R&D投资,同时他也研究了发明的竞争与扩散和最优专利的期限问题②。但这些研究文献都只是注意到了孤立的创新,研究企业之间的横向溢出,而没有考虑累积创新(cumulative innovation)③框架下前期创新者对后期创新者的正外部性或溢出效应(纵向溢出)。而现实中,研究和创新活动往往是具有累积性的。创新相互之间彼此依赖,后续的研究活动直接是对先前发现的改进或应用。这个事实使许多有关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变得更为复杂。

现代的创新模型是基于累积创新的框架之下,任何厂商必须先完成(或以其他途径获得)前期创新,然后才能进行后续创新(Green和Scotchmer,1995;Denicolo和Zanchettin,2002)。研究的重点为如何在两个创新者之间分配利润即如何给原始创新者以足够的激励。Scotchmer(1991)提出了两阶段累积创新的研究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最早研究了累积创新条件下的创新激励问题。他认为在前的创新者如果不能在后续创新者的利润中得到补偿,就没有足够的激励去投资研究。这一现象特别体现在研究工具(research tool)的研发工作中。如果创新者不能从后续开发的产品中获利,就没有激励去创造研究工具。Green and Scotchmer(G-S,1995)和Scotchmer(1996)对Scotchmer(1991)对所提问题作了进一步的研究。Hunt(1995)从可专利性的角度来增加对创新者的保护,认为增加对可专利性的要求就使得专利权人的回报得到了更大的保障。O’Donoghu,Scotchmer and Thisse(1998)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有效期限(effective life)。所谓有效期就是专利权人享受专利权保护并从中获利的实际期限。O-S-T(1998)的研究表明,加大专利保护的前宽度④可以提高创新的速度。O’Donoghue(1998)将前宽度和可专利性都纳入其分析中,得出的结论是:即使在有“前宽度”保护的情况下,增强对可专利性的要求也能增加R&D的投入,而且还能提高动态的社会福利水平。

本文通过构建一个累积创新框架下的拍卖模型来探讨知识产权制度的福利效应,比较各种具体制度的效率及其在各种特殊的产业中的应用保护问题。引入累积创新框架,讨论当存在领先厂商的情况下两个厂商在“研究”与“开发”过程中的创新策略与行为,分别考察了领先厂商单独开发、追随厂商模仿以及领先厂商授权,追随厂商获得许可三种情况中的社会福利水平。最后是模型的研究结论和应用扩展,将模型得出的结论进行比较,并结合不同的产业特征讨论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的差异。

二、模型设定

(一)基本假设条件

为构建累积创新框架下的厂商创新竞赛模型,首先要给定以下假设条件:

1. 厂商由领先国(leader)和后发国(follower)两类企业组成,而且发展中企业存在模仿(纵向溢出)和创新两种情况。厂商为创新出一种商业上有价值的产品,必须经历研究(Research)和开发(Development)两个过程(Grossman和Shapiro,1987)。研究是累积创新的第一过程,得到的产品是中间产品,即研究工具;开发是第二过程,得到的是最终产品。在累积创新框架下,厂商不仅能从其他同期厂商开发活动中得到横向溢出效用还能从前一过程中得到纵向溢出效用。

2. 借用熊彼特的“毁灭性创造”理论,认为新技术比旧技术总有着更重要的作用的思想以及Mondal和Gupta(2006)对Helpman(1993)模型中的知识资本重新定义认为已被模仿的旧技术并不构成知识资本的假定,我们认为在竞争性研发市场上,只有未被其他研发企业模仿的新技术才能对研发新的技术产生贡献。

3. 在纵向溢出中只有未被模仿的技术才能带来效用。

4. 在社会福利函数中,不考虑消费者剩余问题。

5. 假定技术领先国有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由于南北贸易,领先国的一部分技术会被后发国模仿,领先国的技术积累受到后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影响,后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越强,有效知识资本存量越大。

(二)模型框架

1. 纵向溢出函数。设 为后发国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主要对纵向溢出有影响,可看作不能模仿的领先国技术比例。在分析知识产权保护的文献中,一般以技术溢出程度作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度量指标 (Zigic,2000),因此我们又设 1- 为由于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导致技术知识溢出的部分,由此可得 =1时,技术进步完全依靠自主创新; =0技术完全溢出,没有自主创新的动力,技术进步依靠对领先国先进技术的模仿。另设,AL代表领先国技术;AF代表后发国技术,AL>AF。后发国对领先国技术的模仿只是对其没有的技术进行,即对(AL-AF)进行模仿。

可得领先国家总的技术存量分为三部分:(1- )(AL-AF)为被后发国企业模仿部分,(1- )AF是已被后发国普遍掌握的旧技术,对领先国而言,新技术为

AL-(1- )(AL-AF)-(1- )AF= AL(1)

AL为领先国知识资本存量。与领先国不同的是,后发国可以通过自主创新和模仿获得新技术,设 , 分别为自主研发和模仿的效率参数,其研发部门的总量生产函数有如下形式:

AF= AF+ (1- )(AL-AF)(2)

AF为后发国所有研发企业已有的知识资本总存量,这一部分只能由后发国研发企业自主创新得到。 AF体现了知识产权保护对自主创新的影响,知识产权保护越强,则 AF越大,自主创新对技术进步的贡献就越大。 (1- )(AL-AF)体现了知识产权保护对模仿领先国技术的影响,知识产权保护越强,则 (1- )(AL-AF)越小,模仿领先国技术对后发国技术进步的贡献就越小。所以适度知识产权保护需在鼓励自主创新和模仿领先国技术的两难中权衡。

2. 横向溢出函数。此处主要是借鉴Waterson与Ireland(1998)的研究思路,考虑两个厂商在孤立创新的情况下进行创新竞赛的拍卖模型。参与创新的两厂商根据评价来竞标,出价高者将获胜。假设每个潜在创新者的个人收益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创新的直接收益;另一部分是从其他同期创新参与者的开发中得到的潜在收益。社会收益可以被认为是所有潜在参与者个人收益的总和。由此,可以分别得出两厂商的期望效用函数、投标函数以及社会福利函数。

(1)期望效用函数。倘若对参与创新的评价为的厂商,其竞标价为b(b>b,b是最低的竞标价,也是最低的研发投入),他创新成功的概率为p(b)。厂商的创新成功过程可以理解为厂商根据其评价在投入研发成本也即竞标价之后取得竞拍成功的过程。竞标价是评价的单调递增函数,由此可以保证出价最高的参与者将获胜。实际上,b为投入研发的资源成本,一经投入,则无论参与者竞拍是否成功,都必须支付此价格。 (0 1)可以定义为知识产权的保护强度; 1- 为知识产权的不完备程度,主要指复制模仿或侵犯知识产权被发现的可能性大小。为简化模型,暂不考虑侵犯知识产权后的惩罚问题。 (0 1)表示横向溢出的参数,即从其他参与者的研发中可以得到的溢出程度的大小。模型厂商获胜可以从其他厂商获得的溢出收益为(1- ) ( p(b)+ *(1-p(b)),其中 *代表其他厂商的评价水平,且 *独立于 。依据上述假定,参与创新的 型厂商的期望效用可以表示为:

U( )= p(b)+(1- ) [ p(b)+z(b)]-b=[1- (1- )] p(b)+ z(b)-b(3)

其中z(b)[1-p(b)]E( *)

在给定的评价 服从[0,1]之间均匀分布的假设下,厂商竞标获胜的概率是没有别的参与者有更高的评价的概率,所以p= n-1,由于假定只有两家厂商参与故p= ,相应的有:

= =(1- )p+pa =(1- (1- ) (4)

令(1- (1- ))C,C为一个边际系数。对上式积分,可以得到:

U( )=U(0)+C 2当U(0)>0时(5-1)

U( )=C( 2- *2)/2

当对于 *>0有U( *)=0,且U(0)<0(5-2)

由于存在溢出,当从溢出获得的收益大于参与者的进入成本时(也即最低竞标价b小于某个临界值),则所有的厂商都会参与竞标;当b大于某个临界值,则只有部分参与竞标。据此,计算该临界值,当一个参与者必定要赢的时候,那么 =0型厂商的效用为:U(0)=max(0, z-b)

根据之前 是均匀分布的假定以及z的定义,可以推出:

U(0)= -b 当b (6-1)

U(0)=0 当b> (6-2)

显然该临界值为 ,当b< ,所有人都参与。

(2)投标函数。根据期望效用函数可以求出所有人参与和部分人参与两种情况下的投标函数。如果b< ,结合方程(3)和(3-1)以及z的定义,可知:

b( )= +b(7-1)

如果b> ,从方程(1)和(3-2)可知:

b( )= + + (7-2)

上述(7-1)式和(7-2)式的投标函数,是关于b连续的,关于 递增的,因此最高报价 *者将赢得知识产权保护。

(3)社会福利函数。如果社会福利函数为W=E {nU( )},仅考虑了厂商的效用,忽略了消费者剩余。那么可以根据给定的投标均衡得出两种情况下的社会福利函数:

当b ,W=2 [U(0)+C 2/2]d =2( -b)+

(8-1)

当b> ,W=2 [C 2- *2)/2]d =C( + 3- 2)

(8-2)

其中: 2=

三、模型分析

这一部分将研究两个厂商的创新策略与行为。通过这一累积创新框架下厂商竞赛模型,将分别考察领先厂商单独开发、追随厂商模仿以及领先厂商授权追随厂商获得许可三种不同情形中的社会福利水平。

1. 基本假设。(1)假定在第一过程中,厂商L先取得了创新并申请了知识产权保护,于是他成为了领先厂商(Leader firm);第二过程中,厂商F(追随厂商)如果也想参与竞标,必须先从厂商L那里获得研究成果。追随厂商F获取成果的方式既可以是通过正规的授权许可得到,也可能是选择通过非正规的模仿手段获得。(2)如果厂商F选择通过授权许可的方式获得前一过程的创新,则厂商F必须为此支付许可费,其大小是受双方谈判能力决定的。(3)在社会福利函数中,同样不考虑消费者剩余问题。(4)研究过程中厂商L获得知识产权后,到了开发过程他可以有两种策略,一是授权许可别人使用,同时收取许可费;二是不许可,自己保留竞争优势。针对厂商L的两种策略,厂商F也可以相应地作出决策:如果对应的是厂商L的不许可策略,厂商F在知识产权保护严格的情况下选择退出竞争,在知识产权保护不严格的情况下选择模仿;如果对应的是厂商L的许可策略,厂商F在知识产权保护严格的情况下选择通过谈判取得许可,在知识产权保护不严格的情况下也选择模仿。

可以将以上所述情况归纳为图1所示,并在此基础之上分别讨论和比较不同情形下的社会福利水平:

2. 情况Ⅰ:厂商L单独开发。在这种情况之下,厂商L自己进行开发,随着厂商F的退出,整个市场即为完全垄断市场。根据基本模型的思路,厂商的期望效用包括当期可获得的直接效用和从其他厂商开发活动中得到的横向溢出效用外,还包括从前一过程得到的纵向溢出效用。但由于此时厂商L单独开发,无法从同期的参与厂商处得到溢出,因此横向溢出参数 =0,且完全垄断厂商拥有完全的前期成果因而能在无竞争的条件下和足够的时间内将其商业化开发出新产品,开发成功的概率p=1。因此,厂商L的期望效用为:

UL( )=(1- (1- )) p(b)+ z(b)+ *1-b

由于p=1, =0;所以,UL( )=(1- (1- )) + -b=(1+ ) -b;(9)

dUL( )/d =1+

因为在此种情况之下,只有厂商L单独从事开发,厂商L作为唯一的垄断厂商其投标函数一定是一个最低的投标值b,由此可以得出b( )=b,所以厂商L的期望效用函数就为:

UL( )=(1+ ) -b

同样也可以将福利函数表示为含b的形式

W= [(1+ ) -b]d = -b(10)

引理1:如果在厂商L单独开发的情况下,社会福利函数如上式所示,则可以得出dW/d = >0,d2W/d 2=0。即随着 的增加,W递增。

命题1:也即保护程度越严格,社会福利越大。也就是说当只有领先国自己进行开发、整个市场即为完全垄断市场时,产权保护越强,社会福利越大。且在 的取值范围内,社会的最大值在 取最大值即为1时得到。

3. 情况Ⅱ:厂商F选择模仿并进行创新。在这种情况之下,两个厂商都进行开发。厂商F通过模仿取得前一过程的研究成果,因而厂商F从前一期得到的纵向溢出为前面所说的AF=?姿 AF+?滋(1- )(AL-AF),AL>AF,其中?姿、?滋分别为自主研发和模仿的效率参数,0 1。由于考虑了F厂商的模仿因素,此时厂商L的期望效应函数为:

引理2:如果在厂商F选择模仿并进行创新、两个厂商都进行开发的情况下,社会福利函数如(16)所示。则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W仅相对于 来说,dW/d = ,d2W/d 2=0。

则当8 -3 -5 0时,W为一斜率为正的直线,即W随着 的增加而增加,或者说随着 的增加而减小。

则当8 -3 -5<0时,W为一斜率为负的直线,即W随着 的增加而减小,或者说随着 的增加而增大。

并且由于此时满足b?燮 ,所以 的取值范围为1- ?燮 ?燮1。

命题2:当领先国和后发国共同开发、后发国对领先国的技术既模仿又创新时,为了达到最大的社会福利水平,知识产权策略的采取与后发国的创新效率和技术的横向溢出系数有关。在技术的横向溢出效率不变时,后发国创新水平提高到一定水平时( < ),应采取较强的知识产权保护;反之,创新水平较弱时( ?燮 ),采取较弱的保护强度能使社会福利更大。同时,还可以看出,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福利与后发国的模仿水平?滋无关。

4. 情况Ⅲ:厂商L授权,厂商F获得许可。在这种情况下,两个厂商都进行开发。厂商F通过从厂商L手中获得授权许可而取得之前的研究成果。但厂商F必须为此支付许可费。许可费k=K ,也即许可费的大小取决于对研究成果的评价,其中k为许可费比例。则可以认为厂商L的纵向溢出部分得到补偿,相当于得到完全的知识产权保护,纵向溢出 =1中,但仍有横向溢出,则期望效用与情况1相同:

UL( )=(1- (1- )) p(b)+ z(b)+ *1-b(17)

对后发国来说,由于可以全面得到领先国的技术,借用熊比特的观点,认为其没有创新的动力, =0,且在模仿部分全面继承发达国的技术,?滋=1,但相应地须付出成本。此时纵向溢出部分 +?滋 ( L- )-K L=(1- )( L- )-K L;得到后发国的期望效用为:

UF( )=[1- (1- )] p(b)+(1- ) z(b)+(1- )(AL-AF)-kAL-b(18)

根据类似情况Ⅱ的方法可以得到以下结论以及引理3:

b( )= 2+b(19)

W= -2b+ + (20)

引理3:如果在厂商L授权、厂商F获得许可且两个厂商都进行开发的情况下,社会福利函数如上式(20)所示,则当 时,W为一斜率为正的直线,即W随着 的增加而增加,也即知识产权制度的不完备程度增加时,有利于社会福利的增加,所以此时宜采用弱保护政策;当 < ,W为一斜率为负的直线,即W随着 的增加而减少,也即知识产权制度的不完备程度增加时,会使社会福利趋于减少,所以此时宜采用强保护政策。

证明:

四、研究结论与应用扩展

通过对上述扩展模型的讨论,可以得到三种不同情况下的社会福利函数(见表1)。

比较不同的情况,可以看出,社会福利水平在不同的情况下具有不同的形式,这意味着在不同的情况下取得的社会福利水平也可能不同。比如W= + -2b(模仿)与W= -2b+ + (授权许可)两种情况作比较,可得当 ?燮 时,模仿要比取得授权的情况得到更大的社会福利,反之则更少,但这与社会创新水平和授权成本有关。这就要求在设计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时,必须考虑到各种因素,使社会福利达到最大化。

为使社会福利水平达到最大值, (或者 )值都不尽相同,这意味着在不同的情况下,所运用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种类和保护程度也都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必须根据具体的保护客体情况来加以确定。进一步讲,作为外生变量的 (知识溢出的程度)和b(最低研发投入成本)以及创新水平 也会对社会福利的大小产生影响;且 、b和 对应于不同的行业呈现不同的大小和状态。因此,有必要结合具体的 、b和 的行业特征,来讨论在各种不同的行业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的适合类型和保护程度。由于知识产权不完备程度 还包括所采用有差异的技术保护措施和不同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并且在某些情况中进行比较统计是模糊的。因此,可以把 作为一个自变量,用仿真软件进行数据模拟分别考察厂商L不允许授权许可(见图2)和厂商L允许授权许可(见图3)两种情形下,不同的 、b和 取值对社会福利水平的影响。

图2表示在厂商L不授权许可条件下,厂商F在选择退出或模仿策略下的社会福利比较,为求简便,暂假设创新水平为0.5.其 横坐标中表示知识产权的不完备程度,纵坐标W表示社会福利大小,在图2中,A图是当 =0.2、b=0.1时的福利大小比较;B图是当 =0.85、b=0.1时的福利大小比较;C图是当 =0.2、b=0.4时的福利大小比较;D图是当 =0.85、b=0.4时的福利大小比较;其中当厂商F选择退出策略时,图形用“×”表示;当厂商F选择模仿策略时,图形用“+”表示。

图3表示在厂商L允许授权许可条件下,假设授权许可费比例k=0.5、厂商F在选择取得许可或模仿策略下的社会福利比较,其中横坐标 表示知识产权的不完备程度,纵坐标W表示社会福利大小。在图3中,A图是当 =0.2、b=0.1时的福利大小比较;B图是当 =0.85、b=0.1时的福利大小比较;C图是当 =0.2、b=0.4时的福利大小比较;D图是 =0.85、b=0.4时的福利大小比较;其中当厂商F选择退出策略时,图形用“×”表示;当厂商F选择模仿策略时,图形用“+”表示。

根据上述数据模拟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研究结论:

结论1:当厂商L不授权许可条件时,厂商F有两种策略选择,即模仿或退出。但是不管采取何种策略选择,当采取较强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时,厂商 F的选择是退出;反之当采取较弱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时,厂商F的选择是模仿。

结论2:当厂商L允许授权许可条件时,厂商F也有两种策略选择,即模仿或取得许可。但是不管采取何种策略选择,当采取较强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时,厂商F的选择是取得许可;反之当采取较弱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时,厂商F的选择是模仿。

由于以上把 与K设为定值,在此作进一步的说明:

在情况(Ⅱ)中,厂商既模仿又创新时,由公式dW/d = ,d2W/d 2=0,可以看出,为了获得最大的社会福利,所采取的知识保护强度与创新水平 有关,在技术的横向溢出效率不变时,后发国创新水平提高到一定水平时( > ),应采取较强的知识产权保护;反之,创新水平较弱时(( ),采取较弱的保护强度能使社会福利更大。

同时,在授权许可的情况下,社会福利函数为W= -2b+ + ,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当取最小值时社会福利最大。根据(18)式也可得到此时追随厂商F的效用最大。但是这种情况在实际生活中几乎是不存在的。追随厂商所付出的成本一般小于领先厂商,如果在成本不同的情况下却能取得同样的技术,两者的博弈结果会导致领先厂商没有创新动力最终导致整个社会福利水平的降低。因此,在研究此类问题时,必须考虑如何补偿创新者的贡献,防止创新者与后创新者的竞争导致彼此利润的减少。

基于以上的各种考虑,应当努力寻求在补偿在先创新者利润、社会总体创新效率和社会福利水平之间的一个最优解。这个最优解就是社会所选择的最优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具体到不同的行业领域来说,生物技术、电子和医药等行业中,一般都存在一个较大的b,例如要投资研发一种新药或是开发一种转基因的产品都需要政府给予很大的经济支持,一项创新活动的投资往往在数千万美元以上。而且这类行业的?琢很低,各家厂商都极力维护各自的创新成果,因此厂商之间的知识溢出很少。对于这类行业,应该适用比较严格的保护制度进行保护,比如专利制度。但是,即使在此种情形下一个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程度的强弱还是要与该国的技术水平和政策结合起来综合考虑。有研究表明,当国家间存在较大差距时,对后发国来说采取较弱的知识保护政策能更大地提高技术进步率,反之在差距较小时,可采取较强的保护政策(Acemoglu,D.;Zilibotti,F.,2002)。同时还要考虑本国技术吸收能力的限制(Borensztein,1998),而在计算机软件、音乐、书籍和期刊等行业中,往往存在一个较小的b,在研发人员的数量、研发设备的要求和启动研发的资金等各个方面与前一类行业相比都要小得多;并且厂商相互之间的溢出水平比较高,原因在于这类行业的创新成果维持是一件较为困难的事情。复制活动在这类行业中频频发生,侵权案件的数量在这类行业中也是居高不下,关键在于创新成果的易复制性和复制成本的低廉。对于此类行业,我们认为应该适用比较宽松的保护制度进行保护,比如版权制度。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知识产权制度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其对社会福利的作用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要达到不同行业或不同地域的社会福利最大化,创新和发展知识产权制度也可以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来实现,比如通过完善传统规则、建立保护新客体制度以及重构知识产权制度等。最为重要的是当我们面对一种新的知识产权保护对象时,应该从客体的实际情况出发,避免经验式的单纯比较和静态选择,更多地从多维、动态的角度来看待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以及对新客体的包容。

注释:

①Nordhaus于1969年发表的《创新、增长与福利:对技术变迁的理论研究》。他在此书中解释了为什么对专利(以及其他知识产权)的保护应该有时间期限。

②Nordhaus(1969)在平衡福利损失时所用的政策工具是专利保护的期限,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文献更多地将注意力放在对专利保护范围的讨论上,通常用范围来调节福利损失,用期限来实现预定的补偿额度。

③指创新的发生是单一的、孤立的,没有进行后续创新的可能性,保留创新结果也没有价值,所以厂商在取得创新之后,会对其进行披露并申请专利。而累积创新是指后续创新建立在先前的创新基础之上的创新。创新相互之间彼此依赖,后续的研究活动直接是对先前发现的改进或应用)。

④O-S-T(1998)还区分了两种宽度:后宽度(lagging breadth)和前宽度(leading breadth)。后宽度是针对模仿行为的,它划定了模仿产品与专利产品的最小差异;前宽度是针对改进行为的,它划定了改进产品与专利产品的最小差异。在讨论累积创新时,主要用到的是后者。

参考文献:

[1]董雪兵,史晋川.“累积创新框架下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J].经济研究,2006,(5).

[2]彭水军,包群,赖明勇.技术外溢与吸收能力:基于开放经济下的内生增长模型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8).

[3]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第十二版)[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4]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中译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4.

[5]易先忠,张亚斌.技术差距――知识产权保护与后发国技术进步[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10).

[6]Amy Jocelyn Glassa,Kamal Saggib,“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Vol.56, 2002,387-410.

[7]Arrow, K. J.“Economic Welfare and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for Inventions”, in Richard R. Nelson (ed),The Rate and Directionof Economic Activity: Economic and Social Factors,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2.

[8]Bessen, James and Eric Maskin, “Sequential Innovation, Patents, and Imitation”, Harvard University and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orking Paper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2000 No. 00-01.

[9]Bo rensztein1 E,Gregorio J1D and Lee J2W1,How doe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ffect economic grow t h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98, 45:115-135.

[10]Braconier,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Spillovers from R&D: Comparing a Neoclassical and an Endogenous Growth Approach Weltwirtschaftliches Archiv, 1998, 134: 638-663.

[11]Chang, H, “Patent Scope, Antitrust Policy, and Cumulative Innovation”,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26, 1995, 34-57.

[12]Cohen, Julie and Mark Lemley,“Patent Scope and Innovation in the Software Industry,”California Law Reviw,89, 2001, 1-56.

[13]Dasgupta P. and Stiglitz, J. E,“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nature of Innovative activity”, Economic Journal,90, 1980, 266-293.

[14]Green, J. and Scotchmer , S.,1995 ,“On the Division of Profit in Sequential Innovation”,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26, 20-33 .

[15]Keller W1,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Diffusion, NBER Working Paper, 573-645.

[16]J. Schmookler: Inven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6,Chapter Ⅶ.

[17]Scotchmer, S. 1991 ,“Standing on the Shoulders of Giants : Cumulative Research and Patent Law”,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5, 29-41.

[18]Rate and Direc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 Economic and Social Factors,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推荐期刊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文秘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