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8篇

时间:2023-08-23 09:17:2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

篇1

人们在有限的时空中欣赏当代和传承之间的对话,

领略艺术与干邑、传承与再造之间交错碰撞出的灵感火花。

从上海到北京,《今天传承・当代再造》计划再次走入人们的视线,当代艺术家们将他们从传统文化传承中捕获的思考变成大胆的设想和作品,用艺术的语言和肢体唤醒人们对于文化传承之困境的反省。《今天传承・当代再造》计划背后所承载的初衷与路易十三佳酿背后所流淌的干邑文化精粹不谋而合,与历代酿酒大师百年来始终秉持的沿革与创新之举如出一辙。艺术再次成为最有力的语言和互溶的载体。

传统再现 当代演绎

路易十三首席荣誉赞助的《今天传承・当代再造》计划第二年将继续以当代艺术实践的方式针对主题作出回应,邀请到了近年来中国当代艺术领域非常活跃的年轻艺术家孙逊、梁远苇和何翔宇参与其中,而昆曲文化传承艺术家柯军和石艺文化传承艺术家肖光平的加入将进一步地延伸和拓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去和当下情境的认知。

此次首年进程展展出了第一年度参与计划的当代艺术家梁绍基、史金淞和杨心广的艺术作品,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传承艺术家王建江的缂丝工艺作品和沈丽的昆曲表演。进程展中计划首年纪实摄影作品由国际知名摄影艺术家孙瑞祥掌镜,以出人意表的拍摄手法呈现了四个篇章―《传承》《挣扎》《再造》《延续》,共同见证传统文化的深厚意蕴与至臻艺术的非凡魅力。

首章《传承》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瑰宝缂丝与昆曲为核心,演绎传统文化传承之美―昆曲文化传承艺术家沈丽匠心独运,将华美风韵展现于世人眼前;而缂丝世家第六代传承人王建江将缂丝工艺的非凡魅力荣耀传承。第二章《挣扎》直面文化传承艺术家在当前所面临的困境。第三章《再造》将当代艺术与传统文化紧密融合,当代艺术家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提出深层的思考,以当代艺术呈现形式将传统文化重新演绎。末章《延续》完美诠释《今天传承・当代再造》计划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一如路易十三对传统陈酿工艺的专注和坚守

凝固时光 世纪传承

路易十三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支持源于路易十三自创始以来对法式传统文化的敬畏和守护,有如路易十三对传统陈酿工艺的专注与坚守。历代酿酒大师将古老的酿造工艺悉心守护、世代流传,共同谱 写了路易十三辉煌的世纪之歌。保尔・埃米尔・雷米・马丁(Paul-Emile Rémy Martin I)与保尔・雷米・马丁(Paul Rémy Martin)父子共同开启了路易十三的传奇故事,其继任安德烈・雷诺(André Renaud)富有远见地储备了未来所需的陈年生命之水,为路易十三的陈酿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安德烈・吉罗(André Giraud)矢志推行了前任酿酒大师酿造最顶级干邑的宏愿―增加珍贵的陈年生命之水的存量;乔治・克罗(Georges Clot)继任后采用了现代化信息技术,从而实现了对庞大的库存进行科学有效的检查和管理;皮埃雷特・特里谢(Pierrette Trichet)是首位在大型干邑酒庄任职的女性酿酒大师,更发现了路易十三RARE CASK天蕴系列干邑;巴蒂斯特・卢瓦索(Baptiste Loiseau)作为历代首席酿酒大师中最为年轻的一代,将承前启后,沿袭大师的精湛工艺,延续路易十三恒久不变的辉煌。

每一瓶路易十三都凝聚了四代酿酒大师历经百年的精湛技艺。他们一脉相承,正因如此,路易十三将过去与未来紧密相连,达成了对时间的绝对掌控。

1 传统文化为当代艺术奠定了基石。正如路易十三将艺术与创新、经典与现代完美融合,不断超越时光,成就天赋王者的世纪传奇。

2 《今天传承・当代再造》首年进程展中来宾在路易十三首席酿酒大师Baptiste Loiseau先生带领下进行了隆重的路易十三品鉴仪式。

3 美,是昆曲的核心所在。然而沈i丽所演绎的美,渐渐被当今世界冷落。

4 王建江是王氏缂丝世家第六代传承人,他的先辈曾经为清朝皇廷创作缂丝作品。对他而言,缂丝工艺的传承不仅是一项极其艰巨的挑战,也是他责无旁贷的使命。

5 在创作中,梁绍基不断思考时间和自然的极限,试图在科学与艺术,生物学与生物社会学,编织与雕塑、装置、行为艺术之间寻找临界点。

篇2

我们幸福路小学的学生不能仅仅满足于坚守道德的底线,我们还肩负着传承和宏扬民族优良传统的重任,弘扬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文化是我们幸福路学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其中“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关爱他人。”是本学期德育教育的主题。我们的思考是:如果连生养自己的父母都没有孝敬与感恩之心,那么又怎么可能对身边的其它人有关爱与尊重之心?一个社会如果失去了人与人之间最起码的爱与尊重,那么这个社会会变得多么冷酷与无情?如果一个学生没有对教师的尊重,那么怎么谈得上去接受学校的教育,没有对学科教师的尊重,也根本无法学好这一门学科。

一些真理被当作传统传承下来,本身就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关爱他人”是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与美德之一,正是这些传统和美德支撑着我们的民族走向文明。

孔夫子说“礼失求诸野”。意思是说:当一个国家的整体秩序丧失之后,只要传承这个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草根还在,就可以找回社会重建的根基。野火烧尽之后,只要草根尚存,就会有春风吹生的那一天。我希望我们富中的每一位学生,每一位教职员工都应该是最健康的传承与宏扬中国优良传统的草根。

如果说一个国家官员的腐败会对国家造成难以挽回的危害,一个国家的知识分子失去做人的操守会使一个民族看不清道路,找不到方向。那么一旦作为草根阶层的公民整体失去了它的传统文化,失去了传统的道德标准与是非观念,那就将是一个民族的灭顶之灾。

作为未来的知识分子,同时又是国家的草根阶层的幸福路学生,有责任让中国优良道德传统文化真正流淌在我们每一个人血液之中,并代代相传。

一个民族要有优良的传统,一个学校要有传承这种传统的使命,因为优良的传统文化能使我们获得有别于他人的特殊品性,构成了我们的文化记忆,使我们成为我们而不是旁人。它把我们和我们的民族、我们学校永久的历史连接起来,使我们感受到自己是一颗有根的大树上长出来的叶子,而不是各种潮流之上的浮萍。

只有民族共同延续和尊奉这些传统,才能使我们获得生存的意义,获得尊严。拥有自己的传统,并为自己的传统而自豪,这是一个民族得以延续、发展、生长的根。

篇3

我们幸福路小学的学生不能仅仅满足于坚守道德的底线,我们还肩负着传承和宏扬民族优良传统的重任,弘扬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文化是我们幸福路学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其中“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关爱他人。”是本学期德育教育的主题。我们的思考是:如果连生养自己的父母都没有孝敬与感恩之心,那么又怎么可能对身边的其它人有关爱与尊重之心?一个社会如果失去了人与人之间最起码的爱与尊重,那么这个社会会变得多么冷酷与无情?如果一个学生没有对教师的尊重,那么怎么谈得上去接受学校的教育,没有对学科教师的尊重,也根本无法学好这一门学科。

一些真理被当作传统传承下来,本身就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关爱他人”是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与美德之一,正是这些传统和美德支撑着我们的民族走向文明。

孔夫子说“礼失求诸野”。意思是说:当一个国家的整体秩序丧失之后,只要传承这个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草根还在,就可以找回社会重建的根基。野火烧尽之后,只要草根尚存,就会有春风吹生的那一天。我希望我们富中的每一位学生,每一位教职员工都应该是最健康的传承与宏扬中国优良传统的草根。

如果说一个国家官员的腐败会对国家造成难以挽回的危害,一个国家的知识分子失去做人的操守会使一个民族看不清道路,找不到方向。那么一旦作为草根阶层的公民整体失去了它的传统文化,失去了传统的道德标准与是非观念,那就将是一个民族的灭顶之灾。

作为未来的知识分子,同时又是国家的草根阶层的幸福路学生,有责任让中国优良道德传统文化真正流淌在我们每一个人血液之中,并代代相传。

一个民族要有优良的传统,一个学校要有传承这种传统的使命,因为优良的传统文化能使我们获得有别于他人的特殊品性,构成了我们的文化记忆,使我们成为我们而不是旁人。它把我们和我们的民族、我们学校永久的历史连接起来,使我们感受到自己是一颗有根的大树上长出来的叶子,而不是各种潮流之上的浮萍。

只有民族共同延续和尊奉这些传统,才能使我们获得生存的意义,获得尊严。拥有自己的传统,并为自己的传统而自豪,这是一个民族得以延续、发展、生长的根。

篇4

关键词:民族文化;艺术传承;原生性;

中图分类号:J7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8-00-02

基层民族文化艺术是不断提高少数民族素质,振兴民族经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逐步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大计。本文试图以现时期基层民族文化艺术传承与发展状况为基础,阐述一点个人就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传承与发展的认识及浅显观点。

一、少数民族基层民族文化艺术

中国正处于重要的发展变革时期,不论经济还是文化都面临着变革与发展的关键节点。在这一变革中民族地区少数基层文化艺术如何提高和发展则成为显性的、影响达及深远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和时期。因为民族地区的基层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不仅同样面临着如何传承与发展,如何与飞速发展的经济形态并行并健康发展,同时也成为这时期各少数民族本体本质如何发展,与主体汉民族文化如何并行发展及如何适应世界多元文化相容发展等等重要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根据现实状况、未来发展所面临的诸多问题等,在理论和实践上探讨和探索。

基层少数民族大多生活于偏远山区或边疆地区,因生存环境的恶劣和闭塞,使得他们接受知识教育的程度,接受现代文明的机遇远远落后。相比较,他们更多坚守的祖祖辈辈代代相传的是心灵深处文化认同与感受着具有民族风格特征和民族精神意志的民族传统文化的原生性,这既是本民族安身立命之血脉生命相沿所在,也是维系民族精神灵魂的凭藉。简练地讲就是,守望的是民族的“根”与“魂”。从少数“外人”的角度看,这些基层农人或牧民坚守的是一些落后的“土”文化,是一种愚昧生活状态;或个别所谓学者也认为“传统文化”是历史的前现代农业文明或草原文明的沉淀物,在现代制度文明中是必须淘汰的东西 。这些“外人”认为,民族传统文化既谈不上“美”,更不具有现代性,近乎是阻滞现代文明发展的障碍,是应该扬弃的“糟粕”。这类论调已不值一评,因为他们没能理解民族传统文化真正的含义及其价值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关系。

民族地区基层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当代多远文化冲击的背景下,处于一种极其艰难的人文环境中。这几年国家提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政府也着力地对一部分“非物文化”进行了抢救性的保护措施,但从目前的结果看,由于文字、录音或录像这些记载载体的局限性和记载人员的对所记载对象的了解程度的差异,以及其他各种因素原因,所以其更多的意义在于文献和资料层面的搜集与整理,或是某种具有可简单操作性的记载。那么,在现实状态,如何传承和发展民族地区基层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笔者以为,传统文化与固有的地理环境、生存环境、人文环境、政治环境等诸多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民族地区基层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只有通过基层民众自己,根据自己的意愿、审美旨趣、价值取向,以及对本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自省和理解等,使他们自己自愿激发对基层民族文化的自身活力,发挥内因作用,促进基层民族文化在传承和发展的基础上的内生先进性,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传承与发展,任何外力的强推也只能是虚有其表,并不会为他们认同。

政府和文化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在基层民众中,在鼓励和促进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基层文化艺术传承和发展时要切合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基层民族群众,以引导和大力扶持作为手段,让基层民族群众自省、自觉地投入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行动中,并发挥个体和集体的主观能动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和提高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而城市的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更主要的目的是由专业人员发展并艺术化 ,如各类文化机构、文化团体和组织,让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更具专业性、艺术性,通过挖掘和扶持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使其高度艺术化,为活跃和提高民族地区群众传统文化品位和审美意识服务。要做到以上几点,持续性和坚持是基本前提,因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是一朝一夕或数年就能达到目的的事物。基层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建设是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保障。

二、传承与发展及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从数千年记载的历史经验表述来看,任何民族在任何时展文化,都必须重视弘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即强化民族特色和加强民族风格。反之,淡化民族特色和风格,就会背离有形的传统文化和无形的精神文化传统;就意味着丢掉了民族象征以及民族精神之魂,继而会失去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一)传承与发展的意义。民族地区基层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是提高少数民族整体文化素质,为振兴民族地区民族经济发展,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逐步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基石。

从民族地区基层很多社会现象反映出,当代许多崇尚淳朴善良、乐观豁达和坚韧顽强的年轻人,因社会环境、生存环境等的变化,价值观、人生观向过度利己化的现象变化,也因此产生出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这一方面显示出因经济快速发展,而经济本体的利益性和价值性,使得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当下不断弱化的“精神文明”,是一些人在精神信仰、价值观、是非观、善恶观、崇尚观、仁心观、文化理念和民族群体意识等等方面,在书面性语言和抽象概念的不明语境中逐渐失去了精神意识的方向。但更多的人在享受物质文明带来的便利和趣意的同时,表现出对各种不正常、不合理现象的不满和指责。同时希望重视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以利民族地区基层少数民族在精神方面健康发展。

(二)教育的意义。在人类历史中,文化、文明是通过教育这种社会遗传方式延续下来的,因此,传统文化的传承主要通过教育。旧时代,以师徒传承或家族传承等进行民间形态传统文化,其中民族民间技艺类艺术的传承是作为谋生手段,而统治阶层的传统文化则由相应的传承机构;现代,最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来实现,当然,众多民族民间的文化艺术依然延续着固有的传承形式。学校教育作为一种人类社会文化的传承方式和渠道,在现代社会来说具有极其重要意义和价值。民族地区基层少数民族文化艺术通过民族学校基础教育的方式进行选择、继承和发扬,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得以增进知识和技艺,并能为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在未来贮备基本的人文基础及民众资源。因此,在民族学校建立民族文化艺术遗产传承的共生机制,是一项非常具有长远意义的举措。通过学校这一特殊平台对学生一代代的传承者们进行保持原生性和民族性传统民族文化的教育则成为某种最主要的渠道和途径之一。

(三)传承与发展的现实性内涵。

首先,一代代的传承是以选择合乎时代社会需求和民族发展主旨为基础的。即并不是毫无选择地全盘被后代人汲取,而是在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对于民族精神、民族风格特点、民族意趣等有益或有运用价值的才会被继承并传承,无用或没有价值意义的则会被逐渐废弃。

其次,传承作为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基础,是由各种客观环境条件和人文主观意识作用而造成,即受现实性内涵制约。发展是代代相沿传承的保障,没有发展性的文化是会随着不同历史的现实性发展而逐渐淹没在无尽的历史长河时空中的。只有与历史发展相适应的被发展的文化才能世代传承,所以传承与发展是相互依存互为作用并受现实性影响的关系。由此可以认为,在现时期的当代,民族地区基层传统文化艺术需要融入现代文化元素,即融合现当代文化中一些有益于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并具时代性的有益元素,以形成现实性意义上的传统文化,在与时俱进中更具传承性和发展的意义及应有的价值。

三、保持原生性和民族性

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体现着民族心理、民族情趣、民族审美和民族价值观,是民族意识形态的精髓。随着当前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少数民族地区不仅基础经济有了长足发展,而且因通过各种媒体的传播,人员的“走出去”“请进来”与外界交流的增多,各种多样性文化与本地域、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的交融性发展,使得民族传统文化呈现出多元性发展态势。从现代社会发展的角度和现实状况而言,文化的多元性发展是一种现实态的必然结果,但从传承民族文化艺术的视角而言,在一定程度上民族文化渐现缺乏地域性、民族性、独特性和传统性。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中,民族地区基层文化艺术受到的冲击可能最为显著。一方面,民族地区基层文化作为弱势文化它不可能受到更多关照甚或被淡化或边缘化,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逐渐丧失了原有的原生性,即民族性没有了,有些勉强存在一些“地域性”特征,有些也只能从名称上或个别史料中循迹到一点线索。另一方面,因为受大众传播和主流主体汉文化的影响,以及有的少数民族本身对本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在主观意识上重视不够或者说无能为力,在行动上没能很好的加以保护和宣传,加之民族地区民族经济发展滞后影响和各种人才、物质资源等方面的制约无力为继。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大格局的背景下我们注意保持民族传统文化的民族性、独特性,必须关注到民族传统文化本身所具有的时代性和融合性问题,在现代社会急速的演进过程中,传统文化既不可能独善其身保持不变,更不可能成为静态的某种物质。

四、结语

篇5

在《御窑金砖》一集中,传承人金梅泉祖辈为紫禁城供砖,康熙年间铺设太和殿时,所选用的就是这种砖。至今虽历经300多年岁月洗礼,仍光亮如新。金梅泉作为家族中的第五代传人,也曾在1991年的时候,因为故宫的修缮,为故宫免费烧造了150片地砖,这也成为了他一生的骄傲。在此之前和之后几十年的时间里,他坚守祖制,以这种远超别人10倍的制作周期、几近苛刻的原料控制和繁复的制作工艺,制造着这种使用寿命远超现代人所需的方砖。由此产生的成本上升,却使他的方砖销路寥寥。但是他坚信,任何工序都不能少,都不能打折扣,因为就是祖辈留给了他这最完美的工艺,才烧造出了这最好的砖。工艺丢了,这好砖也就没了。在片子的结尾,他说:“虽然我做得慢一点,产量不多,成本又高,但是我很自豪。”

所以,这些我们看来枯燥繁复的工艺,也许正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先人精神的承载,也是很多手艺人执着坚守和寻求创新的缘由。还有很多比金梅泉的境遇更加艰难的手艺人,他们的手艺也许就快失传,也许今天,我们对工艺的记录,明天就成为了恢复这门技艺的依据。

《手艺》为了“呼唤”

手艺不能只是技巧的比拼,不能只看师门的名望,更不能只关注群体的多寡。每一门手艺,都承载着其特有的历史与文化,都有一种根脉传承。手艺本身就是社会多样性的一种代表,关注“手艺”就是为了保护文化的多样性。

由此,《手艺》系列的选题范围就特别的宽泛,不分大小类别、不比传承年代、不按地域划分。我们既选择了木雕、织绣等传统大项,也选择了毛猴、鬃人这种独具特色的偏门;既有花丝镶嵌这样的皇家工艺,又有剃头、爆米花这样的民间温情;特别是为了表现海峡两岸中国传统手工艺同宗同源的主题,我们还将交趾陶、三义木雕、晓芳窑等台湾手艺纳入其中。我们同时也选取了在中国学习玉雕的英国人进行拍摄。我们竭力避免以统一标准、统一视角去圈定手艺,希望呈现给观众一个极为丰富的手艺世界,以此呼唤现代社会对多样性的宽容。

《手艺》为了“重拾”

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使机器大生产逐渐替代了传统作坊,一时间“有用”与“无用”成为评判和衡量的标准。值得庆幸的是,很多手艺人还在坚守,是他们的存在,给了我们追求真正品质生活的可能。所以,每一门手艺,不管我们今天觉着它有用无用,其存在都值得我们去静静欣赏,每一位手艺人的执着坚守,都值得尊重。孤独的传承,执着的坚守,纯手工的劳动,制造的不是简简单单的商品,而是那种独一无二、那种带有温度、那种心手相连的价值。

《手艺》为了“寻找”

《手艺》做了百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了手艺人身上太多类似“执着”、“质朴”这样的美好的共同点,更看到了他们身上各不相同的令我们感动的闪光点,他们有的生在一个几代传承的手艺世家,由此失去了选择其他事业的权利,但是他们以一份担当,扛起了传承的责任。他们有的倾听内心的感受,放弃了曾经的名与利,义无反顾地去追寻别人无法理解的梦想。

特别是今年,我们还纳入了一批新手艺人,他们虽然没有师承关系,但是我们却从他们身上看到了许多传统手艺人所惯有的特质。他们身上所独有的那种新鲜朝气,不但给予我们希望,更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结合。

篇6

2014年年尾,路易十三正式宣布作为首席荣誉赞助商,倾力支持由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NCAF)发起的《今天传承 ・ 当代再造》计划,通过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的融合,助力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在该计划首年,三位国内外知名的当代艺术家史金淞先生、梁绍基先生与杨心广先生分别与昆剧文化传承艺术家沈丽女士及缂丝文化传承艺术家王建江先生在思想和创作等层面展开交流与碰撞,以独具天赋的创新手法演绎当代艺术作品。

《今天传承・当代再造》

首年的《今天传承 ・ 当代再造》计划特意邀请到了昆剧文化传承艺术家沈丽女士和缂丝文化传承艺术家王建江先生参与其中。被誉为“百戏之祖”的昆剧和“织中之圣”的缂丝均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绚丽璀璨的瑰宝,也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昆剧更是中国第一个被评定为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传统文化反映了我们的生活,组成了我们的民族文化,让我们的华夏基因深植于血脉之中。但是,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却难以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标准化的推进使得以昆剧与缂丝为代表的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面临保护与传承的困境。

在这个社会大背景下, 此次路易十三所支持的怀着独立反思初衷的《今天传承 ・ 当代再造》计划,是以当代艺术担当先锋,对此文化困境给予积极多元回应。邀请当代艺术家从文化脉络的继承上发起独立的反思,与文化传承艺术家展开对话,并携手创作出回归于传统的艺术作品,从哲学意义上来警觉、揭示和关怀中国当前所面临的文化困境。旨在对传统本源表示充分尊重的同时,提出具有当代意义的艺术态度,为传统达成一种有效保护、修复、延伸或者再造。这与路易十三矢志保护极致干邑酿造工艺并代代延续的核心精神恰是殊途同归。

至尚初心 致礼传统

在《今天传承 ・ 当代再造》计划中,路易十三关注传统工艺的保护,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支持,源自路易十三自创始以来,对于法式传统文化的敬畏和守护―有如路易十三对传统陈酿工艺的专注和坚守。其传世干邑酿造工艺历经世纪,经由家族极致艺术追求与天赋智慧,被不断传承并发扬,最终问鼎世界。

在《今天传承 ・ 当代再造》计划中,传统工艺对当代艺术的影响、传统与现代的相互融合,与路易十三佳酿背后所承载的文化精粹不谋而合,与路易十三家族及五代酿酒大师百年来始终秉持的沿革与创新的天赋之举相一致,亦彰显两者在艺术领域的独特创造力。路易十三期待《今天传承 ・ 当代再造》计划中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的合作,助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唤起社会精英人士的共鸣与关注, 也让中国新生力量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光辉。远见、创造、传承是其天赋的本质,《今天传承 ・ 当代再造》计划更传递了路易十三精英消费人群所秉持的至尚初心和远见,并渴望回馈及造福社会的崇高愿景,更彰显了他们对于文化传承无国界的国际视野。

至臻匠艺 品质传世

固本溯源,路易十三的历史传承可追溯到干邑酿造工艺的最早期,酿造历时横跨百年。自1874年创立以来,路易十三始终将干邑文化传承作为家族的核心灵魂,其对至臻陈酿工艺的保护源自路易十三超越世纪的传承,经由五代酿酒大师拳拳守护。世代奉献、薪火相传,这是他们毕生的承诺。

这些大师深悉每一种细致幽微的芳香,充满灵性。这些生命之水将储藏于专属的蒂尔肯(Tieron)橡木桶中进行陈酿,经过时间的沉淀,无色的生命之水渐渐变成琥珀色并赋予自己独特的性格,在寂寞无声的酒窖里,秘密地沉睡长达百余年,经过历代酿酒大师日夜悉心关注,只待最后被唤醒并调配那玄妙神圣的荣耀瞬间,让世界惊叹它的香醇和深厚。

正是由于路易十三创始140年以来对于传统酿造工艺的专注与传承,最终才孕育出绝世佳酿。“我已经是苏州缂丝技艺的第六代传承人,运用四百多年前的明代皇家龙袍织造工艺,成功仿制明朝的龙袍。我有这个使命延续缂丝世家的荣耀。”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缂丝文化传承艺术家王建江先生同样铭感于心并责无旁贷。

同样,首年参与《今天传承 ・ 当代再造》计划的昆剧文化传承艺术家沈丽女士也曾说过:“发源于江苏昆山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的昆剧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并且也是世界级‘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之一,我有这个责任和义务将优秀的传统昆剧文化发扬下去,将宝贵的传统文化传给一代又一代。”这与路易十三背后对于坚持干邑酿造工艺传承的天赋之举不谋而合。

路易十三以无可比拟的天赋之举、王者之姿,将非凡的传统酿造工艺与干邑文化悉心保护并代代传承,以跨越百年的孕育与沉淀,吸引了相当一批世界各个领域的杰出代表人物成为其拥趸,铸就“干邑之王”之名。

左页

“路易十三140周年纪念限量版”(最新发行,全球限量775瓶)。2014年10月14日,在路易十三私人拍卖晚宴中,一瓶编号为“600”并由三位首席酿酒大师亲笔签名的“路易十三140周年纪念限量版”以32万元成交,拍卖款项全部捐至《今天传承・当代再造》计划。

右页从上至下

昆剧文化传承艺术家沈i丽女士(左)与路易十三中国区品牌大使朱晟琪先生(右) 。

篇7

一 研究蒙古族传统音乐的意义

1 研究蒙古族传统音乐的现实意义

历年来,蒙古族音乐都在中国的音乐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许多的人对传统文化产生了质疑,使得传统的音乐受到遗弃。同时,传统的老一辈艺人不断的去世,大部分的传统音乐已经没有原来的面貌,失去了其本来定的面貌。在通过一些调查和分析我们可以很清晰的发现现阶段传统音乐的现状。很多的优秀文化得不到有效的传播,随着老一辈艺人的辞世,许多的传统音乐没有继承人进行相关传承,也没有相关的一些机构对这些传统的文化进行补救式的传承,只是依靠一些音乐的爱好者和传统的艺人对传统的音乐进行默默的坚守。在这一过程中,由于人员的缺失使得一些非常重要的文化遗产流失,给传统文化带来非常大的损失。同时,因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在进行传承的过程中还是采用较为落后的手段,一般就是对徒弟进行口头上的言传身教,这样的方式有其自身的优势,可以保留传统音乐的本来面貌。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为这种方式是较为私密性的方式,一般只是对几个人甚至一个人进行传授,是一种不开放的传授方式,这样就局限了传统的文化传承,使得其在传承的过程中受到一定的影响。

2 蒙古族传统音乐研究的现实意义

随着社会的进步,传统音乐的一些弊端不断地显现出来,毕竟时代在不断地发展,人们的思想在不断地进步,传统音乐因为更新的速度较慢在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较为落后的情况。因此,社会上就会出现一些对传统文化不认同的思想,甚至是排斥和抵制。认为传统的音乐是落后的、不开放的、较为愚昧的音乐。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传统都有其必要存在的因素,蒙古族传统音乐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地得到传承本身肯定具有自身的优势。而且在发展中也不断地出现音乐方面的非常优秀的作品。任何的事情都具有两面性,传统的文化也不例外,本身来讲传统的音乐还是文化积淀的结果,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传统文化不断地吸收历史发展中的优秀成果,使得传统文化得到非常重要的发展。同时,在进行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坚守传统文化的底线,保持着传统文化的本来面貌,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是各代的传统文化传承者共同努力的结果。而且,蒙古族的传统文化并不是一无是处,在其中存在着相当多的精华,只要加以变革就能够成为被大众接受的非常优秀的音乐,因此在进行蒙古族传统文化的传承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 传统蒙古族音乐的特点

1 与马存在着共鸣

在蒙古族中马是非常神圣的存在,是蒙古族的圣物。在蒙古族的发展工程中,不论是在内蒙古的周边还是在草原的内部,都有着对马的无限推崇,其本身的许多民谣和传统的音乐也是存在这许多对马的歌颂和表达。同时,通过蒙古的服饰和乐器也可以看出蒙古人民对马的喜爱。比如蒙古族的人民喜欢用带有马图样的饰品,他们的乐器也有很多的涉及到马的因素。其中最为着名的就是马头琴了,这个是蒙古族的代表乐器,据现今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早在蒙古建国的时候就存在宫廷的乐队中,是蒙古族较为特色的传统乐器之一。一般来讲,马头琴由马骨组成琴干,在琴箱上面蒙上一层马皮,用来演奏的琴弦和琴弓都是有马尾制成,虽然只有两个弦索但是却能够发出较为空灵悠扬的琴声,表现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表现的形式也较为丰富多彩,在以游牧为主的蒙古族中是一种非常适合的演奏方式,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和共鸣,因此在以游牧为主较为粗犷的蒙古族人民的心中应该是较为容易得到传播。同时,蒙古族对于马的推崇还表现在其本身的文化上,在蒙古族的传统故事和童谣上,很多都是和马有关的内容,有关于马的传说在蒙古族的古典故事中占据着较为重要的比例,包括蒙古族的童谣中也是包含了大量的关于马的传说。

2 与其自身的游牧文化紧密结合

蒙古族的传统音乐是中国音乐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其音乐的表现形式不同于中原的文化,是游牧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大国来讲,蒙古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早期的传统音乐中,蒙古族的音乐占据着较为重要的地位,在一定的时期是非常流行的音乐表现形式。而且蒙古族的传统音乐本身就具有较高的文化成就,在音乐的表达上较为悠扬,充分的表现出草原民族对自由和生活的热爱和向往,相较于传统的中原文化来讲,更加的能够激发人们心中对自由的渴望。

在历史的不断发展过程中,蒙古族的传统音乐将本民族的风俗人情和传统民俗很好的融入到了其传统的音乐中去,是自己情感最真挚的表达。在蒙古的传统音乐中,许多的音乐曲调是非常的优美的,在音乐的情怀上主要是表达对自己民族的热爱和对父母的感恩兄弟的情感。草原的游牧生活相对来说是较为寂寞和较为枯燥的,所以蒙古族的传统音乐是无数的游牧人民在孤单寂寞的时候情感最真实的表达,,我们可以从中了解这些底层人民最真实的情感表达,这样的真情流露更加的能够表现出音乐的内涵。本身音乐作为一种情感的表达,就是需要投入真实的情感,这样的文化传承才有意义,传统的蒙古文化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并且融入了非常多的情感在其中,因此这样的传统文化是值得传承并且应该不断的进行传承的。 三 目前蒙古族传统音乐传承存在的问题

1 传承方式较为落后

在现阶段来讲,传统文化的传承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一般来讲传统音乐的传承是采用师徒的方式进行的,不像现代的文化传播是采用较为集中的大规模授课的方式,因此传统的教学方式就会较容易造成传统的音乐传承存在一定的问题。本身来讲这种传播的方式在一些方面的发展中就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因为传播的群体有限,有些真正有天赋学习传统音乐的人员因为传承方式的限制不能很好地进行学习甚至根本没有机会进行学习,而那些不一定有兴趣的人员却因为家族的压力或者是各种原因不得不对传统的音乐进行学习。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新兴事物的基础,如果没有兴趣就算是学习的再好也无济于事,但是传统的音乐却因为本身传承方面的问题使得传统的音乐在传承上不能真正的得到大规模的传播,这是限制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问题。不了解才会造成误解,因为自身的一些弊端使得传统的文化得不到社会的认可,这是一个积极悲剧的事实。

2 在进行发展传承的过程中没有与时俱进

时代在不断的进步,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的音乐也要结合时代的发展进行相关的改进。毕竟社会的进步也是有其自身的价值的,还是值得传统的文化进行借鉴的。闭关自守会限制自身的发展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但是显然有些传统音乐的传承者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还是采用传统的传承方式按部就班的进行传承和发扬,但是时代使得人们的各种思想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传统的音乐在某些方面已经不再适合人们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因此在发展中的与时俱进是非常重要的。

3 国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稍显欠缺

目前来讲,对非物质遗产的保护国家在制定各项的规章制度方面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为非物质遗产的保护本身就不像物质遗产是真实存在的事物,它只是相关的精神文化的一种传承,这样的文化遗产形式本身在保护上就会存在一些较为不便的因素,这个度很难较为清晰的把握。如果国家干预的太多,就会使传统的文化遭受一定的冲击,失去本来的内涵,如果干

预的过少就会起不到较为良好的保护效果,所以国家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也是存在一定的难度的。而且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无形的遗产,在传承的方式和方法上也有自己的特点,这些都是其保护的时候需要注意和考虑的问题。 四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建议

1 大力发展学校教育

音乐的教育对于音乐的传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蒙古族音乐的传承基本上是靠口头传授的方式,在传承的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虽然这种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不可否认还是有其自身的优势存在的,毕竟这种方式在传统音乐的传承上经历了几百年的时间。但是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对于这种方式也应该加以改进,要与时代进行结合,积极的引进现代的教育理念,采用学校教育的方式对传统音乐进行发扬。现代的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采用学校的教育,可以很好的聚集较为优秀的资源使得一些人才得以被发现。因为以往的家族或者是师徒的传播方式因为本身的范围很小,非常有可能造成真正的人才或者是有天赋的人员不能学习这些传统的音乐。而学校的教学方式相对来讲就较为广泛,它不仅可以面向社会召集一些对传统音乐较为感兴趣和有天赋的学生,同时还可以对传统的音乐进行普及,是一种较为优秀的文化的传播手段。

2 积极吸收现代的音乐元素

每一种音乐的传承都有自己的途径和手段,顺着自己的轨迹不断的发展。但是时代在不断的进步,因此在发展中也要不断的吸取一些新鲜的元素对传统的音乐加以改进,积极的和时代进行结合。因为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许多的传统思想和观念已经较为束缚现阶段的传统音乐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影响下,传统的音乐传承者应该不断的根据时代的特点对传统的音乐进行改进,保留其中重要的内涵和精华,对其中较为落后的部分进行改进和完善。这样不仅可以使传统文化的精髓得到较为完整的传播,也可以对其中较为落后的东西加以改进,使得传统文化保持较为长久的活力。

篇8

关键词:第四代;导演;传统文化;坚守

吴天明作为中国第四代导演具有浓厚的人文情怀和艺术坚守,面对消费主义盛行导致的人心不古、唯利是从的现象嗤之以鼻,对于传统文化和规矩的坚守,吴天明导演有倔强的自持,就像这部半自传体性质的影片《百鸟朝凤》中的主人公“焦三爷”一样:祖宗留下来的好东西,就要传承下去,到死也要坚守。

一、《百鸟朝凤》的话题风暴

本片在上映之初便打悲情牌――第四代导演吴天明的遗作。吴天明在2014年遗憾因病离世,在其女儿吴妍妍的努力下,影片才得以上映,而不巧的是,劲敌竟然是《美国队长3》,但是受邀发行本片的方励先生,在接受访问时却说:“《百鸟朝凤》在任何一个时间段上映都会是这个样子。没有《美国队长3》还有其它什么队,都一样的。”可见,反映传统文化在时代的迅猛变化中逐渐落寞的题材,并不讨巧,反而成为大众唯恐避之不及的冷门影片。对于方励先生的“下跪”行为,很多人都认为是炒作,对此,方励先生说:“大家先搞清楚炒作的定义,炒作是说谎,是虚假广告;《百鸟朝凤》是有观众、有口碑的,这种行为顶多是广告。广而告之嘛,这个广告我当然愿意做。而且我也不拿钱,我只是希望这部电影让更多人能够看到。我就是《百鸟朝凤》的仆人、是义工。”

《百鸟朝凤》自今年5月6日上映,截至到方励先生“下跪”之前(5月12日),每日的排片量不超过1%,而且都安排在了非黄金时间。笔者在5月8日(周末)下午两点场观影时(一天就拍映一场),被安排在了一个不超过30个座位的小影厅,而整场电影只有六名观众观看。截至到5月13日24时,该影片的票房成绩为540万。“下跪”事件发生之后,影片的排片量与日俱增,5月15日拍映6.75%,5月16日拍映8.4%,5月17日10.88%,5月18日12%,截止到5月18日24时,《百鸟朝凤》的票房成绩为4238万。当笔者进行二次观影时发现,该片在一天的场次排映中明显增多,所在的影厅座位多效果佳,上座率超过90%。

客观上说,方励先生的“下跪”行为,为本片制造了话题,有利于让更多的大众知晓这部诚意十足的影片,对于影片的传播有积极的意义。

二、匠人情怀的坚守

“百鸟朝凤”是一首著名的民间乐曲,流行于山东、安徽、河南、河北等地,虽有着不同版本,但基本旋律大同小异。该乐曲以唢呐为主要演奏乐器,透过乐曲,仿佛能够听到布谷鸟、鹧鸪等鸟儿的叫声。在电影《百鸟朝凤》里,唢呐曲“百鸟朝凤”是丧事中对远行故去者的一种人生评价――道德平庸者吹两台,中等的吹四台,上等者吹八台,德高望重者才有资格吹“百鸟朝凤”。这是一支高难度的曲子,只有唢呐高手才能胜任。而在电影所讲述的故事发生地无双镇,能够驾驭“百鸟朝凤”的只有四方闻名的焦家班班主焦三爷,影片在前期着重描述主人公焦三爷的收徒弟-教徒弟-传徒弟的过程,通过对比蒙太奇塑造了两个性格截然不同的幼年徒儿。在道德秉性和天赋技艺的较量上,焦三爷最终选择了天资缺乏但品性贤良的徒儿作为唢呐的唯一传承人。故事中穿插大量的特点和细节描写,如刻画望子成龙的父母期望,师娘如亲生母亲般的温暖,情同手足的师兄弟情和偶尔暗自较量的对抗情绪,帮助师傅处理农忙时的成熟懂事......影片的后期着力表现在时代的裹挟下,传统文化面对西方文化的侵袭慢慢失去了应有的地位,焦三爷及弟子奋力挣扎而无能为力的悲鸣情怀。电影从天明拜师学艺开始,向我们展现了秦川乡村对唢呐的依赖。焦三爷是黄土地上代代相传的唢呐匠,还有一曲很少被吹奏,只有在德高望重老一辈白事上才能听闻的《百鸟朝凤》。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