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3 09:17:1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技术创新与发展,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于创新的理论基本上沿着两条主线展开:一条是以新增长理论为基础的“内生技术论”;另一条是以制度经济学为基础的“制度决定论”。很显然,这两种理论分别侧重与自己所支持的那一方面。新增长理论片面强调技术创新的决定性作用,却忽视了制度创新因素对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的影响。新制度经济学则完全颠倒了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主次关系,认为制度创新决定技术创新。总的来讲,技术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决定因素,制度创新取决于技术创新的状况及其发展变化,制度创新通过促进技术创新影响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辨证关系。
一、技术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决定因素
创新理论的创始人雄彼特认为,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密不可分,创新实现的过程就是经济增长的过程。从以下事例种可以看出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以来的新产业革命中,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工程等领域的技术创新,使一系列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20世纪40年代后期以来全球性的经济增长,远远超过此前自有人类以来的经济增长总量。目前,在一些工业发达国家,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特征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已达到50%以上。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技术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应该在各个领域里,重视技术创新。
二、制度创新通过促进技术创新影响经济发展
技术创新的变化必然要求制度上做出相应的变革,制度因素对技术创新的促进或阻碍作用表现在现行制度与技术创新是否相容。当一项制度适应技术创新要求时,必然会推动技术创新的发展。
人们对制度创新的研究有多种方式:一种方式是从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两方面讨论;另一种方式是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来讨论。宏观层面包括确定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产权改革、政府职能转变、科研体制改革及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制度,微观层面涉及企业内部如何适应技术创新的需要对企业组织机构和管理的变革。当前我国制度改革还存在着不适应技术创新的方面,我们必须进行有效的制度创新才能更快地促进技术创新。
三、从创新体系看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关系
如果将创新看作一个系统,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是两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惟有整合在一起,才形成推动经济增长的力量。技术创新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部分,因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人,而人具有积极能动性,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发展,迟早会冲破旧制度的束缚,导致制度变迁,而制度变迁又为新的技术创新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创新空间和宽松的创新条件。由于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此起彼伏的矛盾运动,构成了创新系统的不断发展,创新系统的螺旋式上升导致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水平不断上升。
如果说“知识和技术确立了制度创新的上限,进一步的制度创新则需要知识、技术的增长”,可以说制度确立了知识和技术进步的上限,在既定的制度框架内,技术创新总有受阻的时候,此时制度创新又成为矛盾运动的主要方面,制度成为技术创新的“瓶颈”,制度创新成为技术创新的前提。当一种制度处于比较发达和完善的状态时,技术创新占主流,对经济增长起着主导作用,此时制度创新显得并不那么重要;当完善的制度尚未建立起来,制度变迁显得相当重要,技术进步的水平及其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则取决于相应的制度安排。
四、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关系的理论指导我们创新实践
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是为了“解放”生产力,为什么是“解放”生产力而不是“发展”生产力,是为了区别于技术创新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而言的。当企业制度不适应企业技术创新的要求时,企业制度成为技术创新的羁绊,不解除这种束缚,就不可能有技术创新,就不可能有生产力的发展,所以说制度变革是解放生产力。这种“解放”就是为技术创新提供活动的空间和激励的机制,当企业制度严重束缚企业技术创新时,企业制度创新对技术创新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此时,制度创新成为创新体系矛盾运动的主要方面,正是当前我们为什么迫切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生产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加上世界范围内的新技术浪潮兴起,技术创新异常活跃,旧的传统的企业体制已远远不能适应技术创新的需要,企业制度改革势在必行。不进行企业制度创新,企业技术创新是“纸上谈兵”。如何在实践中探索适合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现代企业制度是当前企业改革的关键,也是理论界探讨的热点问题。
(1)加快国有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步伐,建立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是企业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国有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方向与重点是:以市场为导向,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围绕增加品种、改进质量、提高效益和扩大出口,加强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不失时机地加速发展有市场需求和前景的高科技和高新技术产业,带动和促进新兴产业的崛起。
(2)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实现政企分开,为企业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实现政企分开是企业制度创新的保证,政府职能转变后,政府主要在以下方面起作用:第一,界定和保持产权;第二,培育市场;第三,调节经济运行,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第四,重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第五,构建宏观间接调控系统。
参考文献:
伴随着石油需求的增长,石油地质勘探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所以在新时期,石油地质勘探技术得到了创新与发展,以达到缓解石油行业的石油需求压力的目的。基于这种认识,本文对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的创新与发展问题展开了分析,以期进一步了解石油地质勘探工作的发展现状,进而更好的推动该项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
新时期;石油地质勘探技术;创新;发展
一、新时期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的创新
1.1钻井技术。在石油地质勘探中,钻井技术是关键的技术,其费用在勘探成本中占据较大一部分。在过去,石油地质勘探多采用欠平衡钻井技术,可以获得较快的钻井速度,并且能够减少对地层的破坏和遗漏等问题的发生。在进行枯竭油层开采时,该技术拥有较高应用价值。但该技术操作较为复杂,需要使用大量设备,在防腐和安全上也有一定欠缺。在新时期,三维钻井技术、深井钻井技术和多分支钻井技术则得到了应用,从而实现了钻井技术创新。在这些技术中,多分支钻井技术应用价值较高,能够进一步提高钻井效率。1.2物探技术。在石油地质勘探中,常使用地震勘探技术进行地下地质情况分析,可以通过记录人工制造的地震波完成石油开采地点的准确判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通过结合计算机等技术,具有较高分辨率的三维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和数字地震技术也开始在地质勘探中得到了运用[1]。1.3测井技术。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的创新,主要体现在测井技术的创新上。目前,测井技术已经由数据型开始向成像型发展。利用成像型测井技术,石油地质勘探数据的采集、传输和处理效率得到了明显提高。而在多组成像测井仪的配合下,测量井眼范围得到了扩大,勘探深度也得到了提高。近几年,测井技术得到了不断创新,如随钻测井技术、核磁共振技术等先进技术都得到了运用,从而使测井工作的测量精度和速度得到了有效提高[2]。在这些技术中,随钻测井技术具有设备简单、成本低和组合随意等特点,快速平台测井技术则具有较高的测井效率和较低的故障发生率,因此引起了地质勘探人员的重视。
二、新时期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的发展
2.1信息化。从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的发展情况来看,其正向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通过引入计算机技术,目前已经能够利用计算机完成石油勘探数据的仿真分析和处理。而通过建立相应的勘探模型,则能完成勘探地区分布特点的直观展示,进而使勘探工作的准确性得到有效提高。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计算机模拟也将在石油地质勘探中得到进一步运用,从而在为勘探效率和质量提供保障的同时,减少资源浪费。2.2综合化。从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上来看,综合化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目前,各种勘探技术都陆续得到了综合利用,以满足石油地质勘探的实际需求。比如在物探技术发展方面,油田勘探的各个环节都受到了复杂地形的影响,所以还要加强对各种物探技术的综合运用,从而更好的解决勘探作业中遇到的问题。在钻井技术运用方面,则可以通过综合利用膨胀管技术和连续按技术进行水层和断裂层钻进,从而在加深钻井深度的同时,减少对钻井环境的破坏,进而使钻井和测井数据的采集和状态监测工作得以更好的开展。通过多维发展,则能使石油勘探技术得到进一步提升,进而为石油地质勘探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2.3智能化。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石油地质勘探技术也开始向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目前,人们开始尝试在地质勘探领域使用无线遥感技术,从而利用全方位感知系统进行油井工作状况的实时监控[3]。而光线感知系统和新型热史技术的运用,则能在高温和复杂的地质环境中完成环境的检测,并借助系统较强的感应能力进行地质和资源分布情况的准确判断,从而在降低石油地质勘探成本的同时,为勘探人员提供安全保障。
三、结论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我国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目前已经得到了不断创新,开始向着信息化、综合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而在全球资源日益减少的背景下,加强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则能够更好的完成油气能源的开发和保护,从而为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石油地质勘探人员还要加强对技术创新与发展问题的认识,以便更好的推动技术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婷.提高八面河油田滩坝砂岩性油藏勘探成效[J].化工管理,2016,05:149.
一、当今社会正面临知识社会的时期,知识的生存、扩散与进步日益依赖于技术的创新
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知识作为促进生产发展的重要潜在因素,逐步从后台走到前台,显示出巨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近二十年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类社会迅速跨上了通向知识社会时代的列车,看到了一片曙光。“知识社会”所处的社会背景主要反映在以下八个方面:
一是知识社会的明显特征是知识的高速增殖、迅速膨胀和爆炸式增长。据有关资料表明:在当今世界范围内,每隔5—7年知识量就翻一番;全世界每天发表2万篇文献著作;目前世界上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数量相当于过去20130年中科学家数量的总和。知识增长的曲线似乎是绝对上升和无尽无头的,知识同样是没有极限和无穷无尽的。今天人们可以在一瞬间将任意且大量的知识几乎同时传送到世界任何一方。
二是知识的增长是技术感生的,技术的发展是知识社会的基础。近百年来工业社会的发展为知识社会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和技术基础。技术推动知识的增长,而知识的增长又促进技术的发展和技术能力的加强。特别是微电子技术极其数据网络等高新技术兴起,使社会采用技术发生了质的飞跃。当今世界范围内与因特网联网的计算机数量正以每l5个月翻一番的速度增长。似乎是知识的增长伴随着网络的增长而增长。
三是知识社会是人类思维和智慧的创造,人是知识社会的主体。知识增长、技术感生的这一事实,绝对不会使知识社会变成一个技术的复制品。当你将信息和知识在眼前展示和比较的话,你就会发现硬件包括作为原材料使用的信息在内永远不会替代人类智慧。当体操纵鼠标进入因特网,引发的信息像雪崩一样从你身边滚过的时候,这并不会使你马上变得聪明。随着知识社会的发展,人不是退却到事物边缘而是进入到事物的中心,不是作为客体而是作为主体、作为具有天赋和使命与具有充沛能力和才华的主人身份出现的。
四是知识社会不再是一个支离破碎的形态,而有可能是一个具有多样性和趋同性的共同体。知识社会存在着更多的机会是社会结构出现活力和生机。比如:社会知识量的迅速膨胀使得各种知识愈来愈急速微分和细化,朝着知识专业化、职业多样化方向发展。其结果是每一个对各种事物的细节了解愈来愈少,愈来愈依赖于他人和专家的知识,因而不得不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表现在研究和学习领域尤为突出,错综复杂的研究课题单靠一个人是解决不了的,集体协作精神已经替代了崇拜天才。
五是知识社会以知识经济为生产力的主要特征,竞争仍然是其发展动力。在向知识社会转化的过程中,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所占份量越来越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不仅成为决定性的生产要素,而且成为一种多方寻求的产品,一种提高竞争力和创收的无形产品。国民经济的创新能力主要取决于现有知识更新的范围和程度,即体现于知识的质量和现实作用。
六是知识社会将改变人们劳动的含义和结构。随着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发展,劳动世界正在经历着结构性变化。企业家越来越依靠知识个性化的人,越来越向所有人都开放机会,使之能够把他们所有知识积极地投入进来。而雇员必须具备更强的能力和承担更多的责任,必须迎合企业和企业家与社会的需要,这将使以雇佣关系为基础的劳动含义发生根本性改变。
七是向知识社会的过渡必将推动教育体制和科研体制的改革。一种新型的职业和B常成人教育体系将产生,虚拟的大学教育越来越普及。按需提供多媒体信息教学和服务系统,能够满足各方面要求。越来越多的个性化、专业化的合格人才将是知识社会的栋梁。未来的科研体制将以系统研究方式出现,虚拟的研究所将以低成本高效率高效益的面目展现在面前。科研成就不再是“天才的孤寂和孤寂的天才的个人的反射”,未来的科研体制将基于集体行动的网络化,科研与经济的结合愈来敷紧密。
八是知识社会的发展必定会推动社会政治环境的变革。知识社会将带来世界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劳动市场、生活方式、生活质量等各方面的深刻变化,也必然会引起社会政治环境的巨大变革。知识和一切新生事物无不都在推动着人们思维和观念的变化。社会的技术进步在不断改变着世界政治。因此,知识社会对世界政治环境的整合作用越来越大。
二、现代经济是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共同体。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相互依存与发展
知识社会的发展极大地影响了现代经济的发展,使之快速向知识经济过渡。知识社会造就知识经济,这是必然趋势。但是在知识社会条件下并不排斥传统的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相反却能产生极大的推动力量。在现阶段,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处于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关系。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是如此,只不过是所占比重差别较大而已。
一方面,从世界经济发展来看,为满足人民生活的基本需要和加强国民经济的基础结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传统产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进步,是振兴经济最重要的任务。发达国家经验表明,发展知识经济,必须以较为充分发展的传统经济为基础,必须有较高的社会知识水平,有较强的知识和技术的创新能力,有一定的高技术基础和一定的硬件条件。产业革命必须以传统产业被高新技术改造或替代为特征。因此,发达工业国家,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竞相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改造的主要方式是机电设备信息化,建立能控制生产过程、监督产品质量的自动化体系或使用揉性生产系统,实现工厂自动化。通过这种根本性的技术改造,大幅度降低传统产品成本,提高产品的质量、性能,并使传统产品多样化,加速更新换代。在知识经济推动下,农业发展出现了新的态势,高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使农业从传统的种养业向微生物产业、食品制造产业乃至新生物制剂产业拓展,出现了农业生产规模化、农业管理信息化、农业竞争国际化的新趋势。但这丝毫也不能说明传统产业在知识经济中只是无足轻重的被动接受者。相反,知识经济最重要的任务不仅仅是建立新产业,而且使旧的产业发生革命性的改造和发展。因为这是知识经济产生和发展的条件。到目前为止,即使在知识经济最为发达的美国,其支柱产业仍然是汽车、钢铁、建筑等传统产业,信息产业是唯一可与传统产业并驾齐驱的高技术产业。
另一方面,知识经济建立在发达的高新技术产业基础之上,它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单一产业,而是大量地附加在不同产业中。知识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传统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而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更离不开知识经济的渗透和兴起。传统产业通过注入高新技术可以发生裂变,给各行各业带来新的技术机会和商业机会。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目前仍处于工业化阶段。从这个意义上说,利用知识经济的成果,向传统产业注入高新技术,注重提高产业素质和产出水平,特别是提高工农业等主要生产领域的生产技术水平、产品质量、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是迎接世界知识经济浪潮的首要任务。因此在运用知识经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化过程中,必须从国情出发,优先选择那些市场需求迫切又有产业化所需条件的项目,重视那些对国家经济发展拉动作用大的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实现产业升级。不应仅仅盯在一些高水平的尖端技术的发展上,而忽视工农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新的主导产业的培育。不仅应重视少数显示度高的技术,还应特别重视实施产业化的技术的成熟程度和实现产业化的工农业基础的建设。
当然,知识经济是不同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新经济形态,知识经济以知识和信息为主要生产资源,以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为支柱产业,以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为发展动力,以可持续发展为宏观特征。知识经济可以使一个国家或地区实施持续投资得到持续经济增长而不降低投资回报,从而使得传统经济学密集投资回报递减规律成为历史。知识经济是“低耗高效”的经济,在传统工业经济中,GDP的增产是与能源、原材料的消耗同步增长的,但在知识经济中,在保持GDP的持续增长时,单位GDP所消耗的能源、原材料是持续下降的。知识经济对产业结构的要求是:高新技术产业化、服务业和传统产业高技术化、就业结构高技能化。因此启动科技创新工程,有助于推进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轨,做好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双重文章。
三、技术创新是开启现代经济迅猛发展的金钥匙,是推动知识社会前进的助力器
现代经济的发展,不管是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发展,还是知识经济的发展,都需要强有力的科技来支撑、来促进、来提高,必须依赖于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因为技术创新就其行动内容看是由一系列的技术活动组成,但就其价值取向看则有明确的商业赢利目标。一种产品、一个企业、一个行业乃至一个国家、一个经济形态,都需要通过源源不断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去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林业技术创新;现代林业发展;关系
创新是一个行业发展的动力,林业技术的创新在现代林业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可以保证林业持续发展,提高林业效益。因此,林业部门都在关注技术创新。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林业部门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因此,需要通过林业技术的创新来提高竞争力。要处理好传统管理模式造成的技术弊端,深入分析林业技术和现代林业的发展。
1我国林业技术创新现状
1.1缺乏先进的理念
我国的林业发展随着经济发展全球市场化的影响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而且逐渐地提高了自己的经济地位,为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通过对林业发展进行深入的分析发现,我国的林业发展落后于现代化的经济发展,在观念上有很大的差距。在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缺乏现代化的观念所以没有什么创新意识。由于传统的林业模式的影响,很多的林业工作者对于林业技术创新的作用还没有什么意识。在林业管理中由于缺乏创新意识,从生产到销售都缺乏创新精神。由于对林业的发展没有一个长期的计划。因此,林业的发展不符合经济全球化的要求,降低了林业发展的效率。
1.2技术创新缺乏资金
长期以来我国的东部地区创新水平比较高,但是东部地区林业不发达,我国的中西部地区林业比较发达但是经济较落后,由于林业的发展资金都是政府划拨,没有民间的资本,所以技术创新缺乏资金的支持。由于人才的培养基础工程和生产设备都比较落后,造成了林业现代化的发展滞后。由于缺乏资金,新型树种的研发只能停止,由于没有产品更新,所以产品跟不上市场的要求,进而在竞争中失去了有力的位置。由于缺乏资金,所以林业公司也没有了发展的信心。
1.3创新水平不高
由于我国的现代化比较落后,林业发展的水平较低,缺乏新技术的引进和使用,缺少掌握现代技术的人才,所以林业技术创新水平仍较低,对于一些新品种都依靠进口市场,自己没有研发能力,由于缺乏技术的支撑,即使引进了外国的品种,由于不会培育也不能发挥良种的优势,因此取得的经济效益不高。
1.4科技成果转化低
由于我国的林业科技水平比较低因此没有什么科研转化成果,在西方发达国家林业的科研成果转化率很高,我国的林业科研转化率跟人家有一半的差距,农业的转化率也很低,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缺乏人才,由于没有专业的技术人才,所以技术成果转化率很低。
2林业技术创新的作用
2.1推动林业产业结构的发展
在品种方面可以体现林业的产业结构,一个品种经过多年的种植以后会出现退化的现象,抗病能力和生存力都要下降,因此要培养新的品种来提高树木的质量。目前我国的林业生产还在种植一些传统的树种,因此科技成果在这些树种上也不能发挥理想的作用。所以,我国目前亟需引进优良品种,由于新品种的培育工作必须依靠创新能力和高新技术作为支撑,所以,为了培育新品种,必须提高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
2.2摆脱林业产业发展的限制
目前我国的林业产业的发展遇到了一些困难,首先我国的林业生产管理模式比较落后,因此不能精确地控制林业经营中的各项指标,因此林业生产效率落后。其次科技落后直接影响了我国的林业生产,由于林业科技水平较低因此对于林业的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也比较落后,幼苗成活率也受到影响。通过创新林业技术可以改变林业的管理方式,对林业进行精细化的管理,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对于苗圃的水分、营养和日照进行精准地测量和调整,根据林木的成长进行科学地养护,开展有针对性地林木管理,通过高新技术控制林木的病虫害,增加幼苗的成活率,促进林业的发展。
2.3林业可持续性发展
发展林业可以带来很高的经济效益,助力当地的经济发展,还可以改善环境,保持自然生态系统不会被破坏,所以发展林业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现在新开发的林业创新技术都是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通过林业事业的发展创造更大的经济利益,带来清新和谐的自然环境。
2.4引领林业市场走向
要开发有竞争力的林木产品,必须有优质的树种,要开发有经济效益的新品种,由于大量的优质林木投入到了市场,就可以带动木材加工和家具行业的发展,由于建立了有序的林木种植开发的健康的产业链,因此带动了林业行业的发展。
3发展生态林业,提高林业技术创新
3.1转变林业经营理念
生态林业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一套完整的林业技术创新系统,为了促进系统的改善,必须对系统的主体也就是具体的工作人员提出很高的要求,林业的研究和技术人员要改变传统观念,要有建设生态林业的新观念。科研技术要推动科研成果的转换,要确保科研成果可以得到高效的转换,提高生态结构的研究,做好环境保护。
3.2加大资金丰富资本结构
为了技术开发和创新,必须有资金支持,由于目前我国的林业创新缺乏资金,因此要改变过去那种完全依靠政府拨款的单一的资金来源模式。随着时代的进步,各行各业的发展都在依靠融资、贷款,只有林业还在沿用着依靠政府拨款的老旧的资金理念。因此,在当前的新形势下为了林业的技术创新,必须加强民间资本的引流工作,要通过各种合作分红形式来筹集资金,进行林业的科技创新发展。在市场原则下要开展风险基金、银行贷款等来自民间的资金的招商引资活动,国家对于林业产业要进行政策上的支持,要对林业的科技创新给予一定的扶持,对于科技产品要减免税收来鼓励林业部门发展科技创新活动。
3.3加强人才培养
为了林业的技术创新,必须依靠高科技的人才,因为没有高科技的开发人才就没有林业系统的技术创新。因此,林业部门必须加强系统中的人才的培养工作,要不断的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为了培养高素质的立业人才,必须加大林业人才的培养力度,通过专业的培养打造更多的林业专业的技术人才。
3.4调整创新体系
目前,我国林业关键的问题是缺乏新的研究成果,而且很多的科研成果只是在进行纸上谈兵,并没有真正的进行科研成果的转化,由于没有一套有效的资源整合系统,所以科研成果和产品转化之间没有形成协调的发展关系,因此,科研成果没有转化成具体的产品。因此,必须建立一套符合市场的发展规律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促使林业部门的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之间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关键词:摩托车制造产业;技术创新;制造产业发展;技术发展;制造产业集群
中国是摩托车生产大国,在世界同行制造产业中无论是摩托车质量还是产量,都已经名列前茅。虽然中国的摩托车制造产业呈快速发展的态势,且技术上正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但是,中国的摩托车行制造产业的发展模式依然是以满足社会需求为主。由于摩托车的污染物排放量较大,且会大量地消耗能源。随着中国人民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且环保治理力度的加大,使得一些城市出台了“禁摩”政策,使得摩托车市场越来越狭窄。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市场需求而制定行制造产业发挥战略,对推动行制造产业发展是非常有利的[1]。但是,摩托车行制造产业的特殊性在于,如果依然采用传统的发展模式而没有从社会环境的角度出发进行思考,就会导致摩托车行制造产业走向发展的边缘而逐渐被社会所淘汰。这种低水平的制造产业发展非常不利于摩托车制造产业的发展。技术创新是制造产业发展的动力。摩托车制造产业的行制造产业特殊性,就要一方面满足市场需求,另一方面注重技术创新,积极探索进入高端市场的途径,以使摩托车发展呈现出良好的态势。
1中国摩托车行制造产业发展状况
中国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就开始自主生产摩托车。进入到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的改革开放不仅使得中国的经济呈跨越式发展,而且启动开放政策,为中国的摩托车制造产业带来了发展契机。随着中国的摩托车市场扩大,摩托车制造产业应市场需求而成规模化发展,到1993年,摩托车产量跃居世界第一,超过了摩托车产量大国日本。1997年,中国的摩托车产量就突破了1000万辆。此时,中国的摩托车行制造产业呈快持续发展趋势,到2006年,中国的摩托车销售就超过了2000万辆,占有世界摩托车总体销售量的一半以上。中国不仅是摩托车生产大国,而且还是摩托车消费大国。中国所生产的摩托车有很多型号,十多种排量的摩托车,品种已经超过了2000多个。但是,这种规模化的摩托车是生产却存在着隐含。虽然摩托车行制造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技术不断创新,但是,与世界同行制造产业相比,技术水平依然是很低的,而且国产摩托车处于低品质徘徊,且国内摩托车市场处于同质竞争环境,使得摩托车行制造产业的竞争没有处于良性竞争状态,更没有适应政策环境而开辟新的摩托车技术创新渠道,使得摩托车制造产业的发展逐渐趋缓。自2008年以来,中国的摩托车行制造产业开始面临压力,无论是摩托车生产量,还是摩托车销售量,都呈下降趋势。2008年当年,中国的摩托车生产量达到2700万辆,占有世界摩托车总产量的一半以上。2009年,中国的摩托车产量下降了7.49%,但是依然超过了2500万辆,销售量也有所下降,下降比例为7.2%。中国也是摩托车出口大国,2/3的摩托车国内销售,1/3的摩托车出口。2009年出口的摩托车超过600万辆,比2008年下降了1/3。从摩托车销售方向来看,中国的多数城市已经启动了“禁摩”政策,所以,中国的摩托车有4/5都在农村销售。可见,受到政策的制约,使得摩托车制造产业结构受到一定的影响。“禁摩”政策使得摩托车市场发展前景受到了影响,包括原材料、人工、物流等成本都有所提升,使得摩托车的利润降低,加之摩托车生产量和销售量的降低,使得摩托行制造产业一度处于低迷状态。2011年,中国国内摩托车市场不景气,但是摩托车出口量有所提升,支撑着摩托车行制造产业继续发展。从2011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减慢,加之缺少政策上的扶持,使得摩托车行制造产业缺乏优势发展环境。随着摩托车出口速度的放缓,中国的摩托车行制造产业发展陷入低谷。2012年,中国的摩托车出口市场空间相对缩小,且出口价格敏感度较高。随着摩托车生产成本的增加,价格优势不复存在。中国在2011年摩托车出口量有所下降,出口额有所增加。从2012年至2015年,中国国内的摩托车市场需求量持续降低。
2中国摩托车的技术创新研究
2.1中国摩托车制造产业要利用高新技术进行技术创新
处于科技时代今天,摩托车制造产业要获得发展,就要实施技术创新以提高制造产业竞争力。计算机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就要将计算机充分地利用起来,用计算机将摩托车设计数值化设计、操作计算机模拟技术、构建计仿真虚拟化结构对摩托车设计进行改进,包括摩托车发动机结构、摩托车整车结构等等,都运用计算机虚拟化结构设计,对摩托车的发动机结构和整车结构以优化。对摩托车的创新设计,则需要采用反求工程技术。有创新,才会有发展。将创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并不断地学习和引进先进技术,才能够推进摩托车制造产业的发展,生产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摩托车精品,拉近与国外先进技术含量的摩托车的差距[2]。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升,对摩托车的技术要求已经不再局限于摩托车的性能、外观等等,而是更要注重摩托车的节能环保,确保摩托车具有较高的舒适度和安全可靠性。摩托车制造产业要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充分地利用起来,诸如,运用计算机控制驾驶操纵、可变系统技术、纳米技术、钦合金技术、激光技术、ABS技术、自诊断技术、陶瓷喷涂技术、微电脑集中控制进行技术等等。积极地将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与摩托车的功能相融合,使摩托车具有自动驾驶功能、自控防碰功能、语音驾驶功能,且摩托车要启用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使得摩托车智能化设计,不仅是操作系统的智能化,而且还使摩托车驾驶更为安全可靠,使摩托车在现代社会中是实用性更强。
2.2中国摩托车制造产业要利用新的科技成果进行技术创新
中国的摩托车也要提高整体技术水平,就要利用新的工艺技术成果,以创新技术解决摩托车制造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比如,摩托车发动机中,曲轴活塞连杆机构关于到发动机的使用性能和使用寿命,是发动机中的重要部分。对摩托车曲轴活塞连杆机构的加工质量以高要求,可以使发动机的装配质量提高,发动机的震动会相对减小。中国对摩托车发动机的设计和制造引进了国外先进技术,但是,对曲轴活塞连杆机构设计的关键技术还没有掌握,使得发动机的工作效能受到影响。日本是摩托车大国,在摩托车制造上已经掌握了先进的技术,并得以广泛应用。中国摩托车齿轮零件设计所采用的图纸资料是从日本引进的,在摩托车的制造工艺上,则更为注重尺寸精度,使产品的质量提高[3]。但是在具体的生产制造中,由于应用技术少有欠缺,使得齿轮的工作性能无法达到高标准要求。只有选用先进的工艺,保证产品的使用质量,才是真正意义地实现摩托车产品的技术创新。
2.3中国的摩托车制造产业要与科研机构以及高校合作
中国的科研机构和高校都具有一定的技术攻关能力,但是往往局限于理论研究。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就要将科研成果投入到应用领域中。摩托车制造产业与科研机构以及高校合作,不仅能够为科研机构以及高校提供应用平台,而且还可以吸收和利用与摩托车领域相关的科研成果[4]。摩托车制造产业通过与科研机构以及高校之间密切合作,实现了智力转化,并完成了科技公关。中国倡导走“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就是要求制造产业与科研机构以及高校相结合,根据中国的行制造产业发展实际设计并制造出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产品。将中国科研机构和高校的科教理论与摩托车制造产业充分结合,对摩托车制造产业的发展非常有利。科研机构和高校人才济济,具有优良的教师队伍和科学研究人员。他们的研究成果在应用领域中得以利用,不仅实现摩托车制造技术的创新,而且还切实地验证了创新技术成果的有效性。
3中国摩托车制造产业的发展研究
3.1将摩托车制造产业的全面技术创新作为发展方向
各种高端技术渗入到应用领域中,使得操作系统中渗入了职能技术,不仅提高了操作系统的实用性,而且还成为摩托车控制系统未来的设计方向。将高端技术理论与应用科学相结合而研发的科技成果融入到摩托车制造产业,可以促进摩托车制造产业全方位思考新的战略发展措施,以实现全面技术创新,这是摩托车制造产业的发展方向,也是摩托车制造产业的发展动力。中国的摩托车制造产业要发展,就要突破低技术水平的竞争,而是要向高端技术挑战,积极地引进新技术,开发出具有高性能的摩托车产品,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品牌精品。中国的摩托车产品虽然具有一定的出口优势,但是这种优势是建立在低价格的基础上的,一旦国家市场上出现具有价格优势而品质较高的摩托车产品,中国的摩托车就难以持续而稳定地发展下去[5]。所以,中国的摩托车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要提高技术创新水平,提高摩托车产品质量,改变价格优势为质量优势、技术优势。
3.2提高摩托车生产的自动化水平
与国外的先进摩托车制造产业相比,中国的摩托车制造产业在引进先进的设备装备的同时,并没有对国外的技术进行研发。即便是中国摩托车制造产业已经有关科研单位对国外的先进技术进行了研究,也仅仅局限于技术本身,而没有将技术、管理、战略性发展以整合,即摩托车制造产业的技术创新所指为单一化的技术,而没有实现全过程技术创新[6]。中国因缺乏制造核心技术,即便是从国外引进了技术先进的设备,自动化、智能化程度却明显落后。使得中国摩托车自动化生产线的建立成为制造产业发展中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高技术含量的摩托车对技术的检测都要采用试验检测方法,对各项技术指标实施动检测、构建计算机虚拟模型进行模拟实验等等。中国的摩托车制造产业通过引进自动化技术,可以实现自动化检验和自动化监控,而且要做到全方位远程控制。这就需要新的生产技术,对原有的生产要素要开辟新的使用途径,以提高摩托车产品的技术含量和产品质量。要使中国的摩托车制造产业能够适应中国的市场环境开辟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就要将新的技术研究成果充分地利用起来,通过高端技术含量提高中国摩托车业的国际竞争力。
3.3中国摩托车制造产业要着力于解决科技攻关课题
中国的摩托车制造产业要积极地引进先进科学技术成果,才能够在行业市场中打开继续发展的空间。这就需要摩托车制造产业要跟踪先进技术信息,着力于探索技术创新途径,以获得新的产出。针对于摩托车制造产业发展中所面临的科技攻关课题,需要摩托车制造产业与科研机构合租,共同建立科研项目,并针对相关问题展开研究[7]。这些科技攻关课题并不是高难度而难以出成果的课题,重在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通过共同研发,可以帮助摩托车制造产业解决技术性难题,同时还可以改善高校重视论文成果而轻视应用成果的科研管理弊端,有效地解决了形式化科技研究,使得科研方向明确,且科研成果能够在应用领域得以应用。中国的摩托车制造产业因一个个科技攻关课题的解决而呈现出跨越式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城市“禁摩”政策严重阻碍了摩托车制造产业的发展。摩托车制造产业要获得新的生机,就要注重技术创新,积极地地引进创新技术和高科技成果,并与科研机构和高校合作,以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提高摩托车的技术含量和产品质量。伴随着中国的摩托车消费税有所降低,将为摩托车制造产业提供了公平竞争的平台,使中国的摩托车制造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作者:雷志宁 单位:广西诚益制造集团有限公司
主要参考文献:
[1]王亮.中国摩托车行制造产业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J].科技与制造产业,2013(2):2-5.
[2]王羽.创新发展精诚合作稳步提升和谐共赢———河南力之星三轮摩托车制造有限公司2011年经销商、供应商大会圆满召开[J].摩托车技术,2011(5):28-29.
[3]姜阳.全球价值链下重庆摩托车制造产业集群升级研究[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2013.
[4]陈辉.广东省摩托车制造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实证研究:基于GEMS模型[J].五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5(2):73-77.
[5]高峰.重庆市摩托车制造产业集群现状、优势及问题分析[J].中国市场,2011(23):167-168.
关键词:技术创新;信息化水平;商贸流通业;动态空间;杜宾模型
引言与文献综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长足进步,同时形成以要素投入为导向的经济增长模式。这种模式缺乏发展收敛性,在资源约束趋紧、环境质量恶化的背景下,大力发展以全要素生产率为导向的绿色经济模式是实现小康社会、中国梦的有效路径。从微观企业的视角来看,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基于市场供给与需求视角推动实现市场出清,其核心环节是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商贸流通业指商品贸易流通行业及服务于该行业的运输、餐饮、住宿等系列行业,是连接企业生产和市场消费的中间平台。随着市场化程度的加深,要素投入弹性将受到技术水平、市场信息化水平的影响,技术水平越高、信息化水平越高,企业交易效率越高,交易成本越低,对商贸流通企业及行业发展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考虑到地区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和非均衡性可能存在一定的空间外部溢出效应,本文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视角,探究技术创新、信息化水平对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影响效应及溢出效应,以期为商贸流通业可持续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一方面,当前有关技术创新与商贸流通业相关关系的探究相对欠缺,且学者基于不同研究视角、研究内容、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得出不同的研究结论,主要有无相关性关系和正向促进效应两种。就前者而言,王超超(2010)发现以技术进步为导向的技术创新并不能促进重庆地区商贸流通业的发展,重庆市需要另辟途径来发展商贸流通业。就后者而言,韩芳(2014)发现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物流信息技术的进步与创新可以显著增强商贸流通业规划效率,增加行业发展规模,促进区域行业交流。齐云英(2015)发现技术变革对商贸流通业的影响同时存在破坏效应和补偿效应,且总效应的大小取决于二者总效应的大解鹏程(河南职业技术学院郑州450046)基金项目:2017年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运行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7-ZZJH-294)中图分类号:F722.9文献标识码:A小,而总效应则与样本区间的技术变革程度与效果有关。另一方面,有关信息化水平与商贸流通业相关性的研究也相对较少,徐丽(2015)发现信息化水平并不是影响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业区域差异的因素。李浩等(2016)认为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建立商贸流通业信息平台,可以不断提升县域商贸流通业发展及其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程度。王欣(2016)发现信息化水平对商贸流通业能源经济效率产生显著的促进影响,但影响程度弱于产业结构。既有研究对于厘清技术创新、信息化水平与商贸流通业发展的相关性关系具有重要借鉴指导意义,但仍存在改进的空间:第一,本文首次分别研究二者与商贸流通业的相关性关系,且将二者纳入同一研究框架。第二,学者多集中于采用时间序列数据、传统面板数据等进行回归分析,忽略技术创新、信息化水平与商贸流通业可能存在的空间集聚性和空间异质性。
理论机制分析及研究假说
(一)技术创新对商贸流通业的影响
技术创新对商贸流通业的影响主要分为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直接效应主要是针对行业价值链而言,遵循生产行业-商贸流通行业-消费者的途径和模式。商贸流通业发展关键在于信息对称程度的提升。生产价值链上信息处于高度公开透明化状态,消费者可以基于个人偏好直接购买商品,生产者可以基于大数据分析优化生产供给,商贸企业同时进行运输优化以提升商贸业发展水平。就间接效应而言,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升,便会降低生产成本、扩大规模增加供给,而技术创新引致个人收入水平的增加也可以增加市场需求,如此供给端和需求端的增加便可以促进市场均衡点的增加,也即促进商贸流通业的发展。考虑到我国区域资源禀赋差异和政策导向性不同,相邻地区间的技术创新必然会产生竞争效应和示范效应,以促进相邻地区政府和企业家增加研发投入、推进技术引进、加强人才培养力度,最近作用于本地区商贸流通业。据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说:假说1:技术创新有利于地区商贸流通业发展,同时可能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但影响方向存在不确定性。
(二)信息化水平对商贸流通业的影响
信息化对商贸流通业的影响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通过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和消费者信息获取成本以增加市场出清均衡点的供求均衡量,二是改善商贸流通行业自身运营成本。另外,就整体效应而言,考虑到地区发展差异性,单一地区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会引致一定程度的竞争效应和示范效应,对相邻地区信息化水平及其对商贸流通业的影响效应产生影响,总效应(空间溢出效应)大小取决于二者之和。据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说:假说2,信息化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地区商贸流通业发展,且对相邻地区商贸流通业发展存在空间外部影响效应,影响行为不确定。
研究设计
(一)计量模型设定
1.空间相关性分析。学者多采用Moran I指数测度被解释变量与核心解释变量的空间集聚性,其定义如式(1)所示:(1)式(1)中W为空间权重矩阵,本文采用地理距离矩阵进行回归分析,该矩阵依赖于地区间实际球面距离的大小,球面距离越大其系数越小。一般来说,Moran I指数数值处于-1至1之间。当Moran I指数处在区间[-1,0]且不为0时,表示变量存在负向空间相关性;当Moran I指数为0时,表示变量不存在空间相关性;当Moran I指数处在区间[0,1]时,表示变量存在正向空间相关性。表1给出了商贸流通业(PRO)、技术创新(TEC)和信息化水平(INF)的Moran I指数,可以发现指数值均大于0,且均高度显著,显著性水平为5%。表征上述三个变量均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性,侧面验证了选定空间计量模型的合理性。2.模型设定。本文将选择空间杜宾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其中商贸流通业(PRO)为被解释变量,技术创新(TEC)、信息化水平(INF)为核心解释变量,同时增加外商直接投资(FDI)、产业结构(STU)和金融发展(FIF)为控制变量。考虑到商贸流通业可能存在动态传承效应,在模型中将商贸流通业的一阶滞后项(PROt-1)作为解释变量加入模型中。最终计量模型如式(2)所示,ρ表示商贸流通业的空间相关性系数,W为空间权重矩阵。
(二)变量说明与数据来源
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PRO)采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表示,数据源于EPS数据库,为消除价格因素影响,采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表进行平减,其中基期选择为2005年。技术创新(TEC)采用综合指标客观赋权重的方法进行度量,指标层分为要素投入层和产出结果层两方面,之后采用熵值法进行赋权重,本文将研究与开发机构R&D从业人数、研究与开发机构R&D内部经费支出作为要素投入指标层,国内申请专利受理数作为产出指标层,数据均来源于EPS数据库。信息化水平(INF)采用邮政业和电信业务总量与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表示,数据来源于EPS数据库。外商直接投资(FDI)采用各地区实际利用外资额表示,采用各年份平均汇率折算为人民币,并经过国内生产总值价格指数表进行价格平减,数据源于EPS数据库和《中国统计年鉴》。产业结构(STU)主要用于考察第二产业变动对商贸流通业供求的影响,本文采用第二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表示,数据源于EPS数据库和《中国统计年鉴》。金融发展(FIF)采用银行等金融机构年末存贷总额与GDP比重表示,数据源于EPS数据库。表2给出所有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实证分析
(一)全国层面分析
表3给出了地理距离空间权重矩阵下全国层面空间杜宾模型的检验结果。具体为M1、M2、M3为传统面板模型,M4、M5为空间杜宾模型估计结果。对比可以发现,商贸流通业(PRO)的空间相关性系数高度显著为正,侧面印证一旦忽略变量的空间集聚性,将会导致回归结果有偏。L-likelihood数值较大,AIC和SC数据均较小,表示设定的空间计量模型估计结果是无偏有效的。就参数估算结果而言,本文将同时采用M4和M5估算结果进行分析说明。商贸流通业一阶滞后项(LnPROt-1)系数高度显著为正,分别为0.010和1.106,表示前期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对于市场产生一种正向预期,有利于个人增大针对商贸流通业的供求,企业扩大生产提升效率,消费者增加支出扩大需求。就政府等相关管理层而言,应注重执政期间政策的一致性,在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降低由于政府过度干预引致的市场资源要素配置低效率。技术创新(LnTEC)系数为正,并未通过一定显著性水平下的假设检验,可能是由于地区之间发展差异,引致技术创新在商贸流通业层面的影响效应并不显著。信息化水平(LnINF)系数分别为0.065和0.071,且均通过显著性水平为1%的统计假设检验,表征信息化水平每提升1%,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将提升0.065%和0.071%。启示政府应在推动城镇化的过程中,注意与信息化协调发展,着实从信息化发展的硬件设施(通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软件设施(技术软件和人力资本)来发力。就控制变量而言,外商直接投资(LnFDI)系数为负,均未通过一定显著性水平的假设检验,可能由于地区间发展的非均衡性。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再加上地区地势和气候优势、政府政策倾向,外商直接投资大多集中在东部地区,地方政府加强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同时吸引大量中西部地区廉价剩余劳动力转移,但商贸流通业受限于技术水平和市场供求度的影响,FDI的影响效应可能不显著,且存在饱和现状。产业结构(LnSTU)系数为正,同样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当下,地区间产业结构对商贸流通业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同质效应。金融发展(LnFIF)系数高度显著,但系数为负,表征其对商贸流通业的影响存在显著的抑制性,说明金融市场改革调整的效率偏低,与商贸流通业发展不协调。就空间溢出效应而言,技术创新空间系数为负,在M5中通过显著性水平为1%的假设检验,表示本地区(相邻地区)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不利于相邻地区(本地区)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其负向竞争效应大于其正向示范效应。主要是因为地方政府出于地方保护主义设定一定的地区行业壁垒,企业为获取更多企业补贴和财政优惠政策,同样设定技术封锁,不利于技术传播,显著挤压相邻地区商贸流通业市场供求。信息化水平空间系数(W*LnINF)为负,但并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主要是因为地区间信息化水平存在诸多门槛差异,集中在收入水平、人力资本水平、地区通信基础设施等方面,启示需要进行分地区回归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和金融发展的空间相关系数(W*LnFDI、W*LnFIF)系数均高度显著为负,说明外商直接投资和金融发展具有显著的地域限制,其对相邻地区商贸流通业的影响可能存在收入门槛效应。而产业结构空间系数(W*LnSTU)高度显著为正,主要是由中央产业政策的一致性所导致。
(二)分区域分析
上述分析表明技术创新和信息化水平对商贸流通业的空间溢出效应可能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效应,为体现地区发展的非均衡性,本文将样本区间分为东部和中西部两部分,表4给出差分GMM和系统GMM下两区域的空间杜宾模型回归结果,且空间权重矩阵为地理距离矩阵。就检验结果来看,修正拟合优度(Adj-R2)均较高,L-likelihood数值也较大,AIC和SC数值较小,表示空间计量模型设定及工具变量均有效。本文将采用系统GMM的估计结果对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回归系数的差异性进行解释说明。商贸流通业一阶滞后项(LnPROt-1)、信息化水平(LnINF)系数均高度显著,与全国层面一致。但技术创新(LnTEC)系数为正,均通过显著性水平为10%的假设检验,回归结果显著性优于全国层面分析,主要是因为地区内技术创新有利于降低时间成本,提升效率水平。就空间溢出效应而言,东部地区技术创新空间系数(W*LnTEC)为负,且并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而中西部地区却高度显著为正,可能是由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间竞争激烈,尤其是地方资源配置与政府晋升层面的竞争。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且具有较强的连带作用,西部地区若想打开市场将特色产品运出去,依赖于本地区和相邻地区的交通物流运输体系。反过来中部地区若想进入西部地区建厂投资建设,同样需要构建稳定高效的基建设施。但信息化水平的空间系数在M6、M7、M8和M9中均呈现高度显著正相关,主要是因为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对于无线网络的依赖性逐步加强,而对有线网络的依赖度逐步降低,不受地域形式的限制,一旦相邻地区加强信息交流、网络互通,信息化水平便会产生显著的正向空间外部性。结论与政策建议本文基于2005-2014年30个省级面板数据,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技术创新与信息化水平对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影响效应及空间溢出效应。结果发现积极发展技术创新和提升信息化水平有利于促进本地区商贸流通业发展,但其空间溢出效应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化。东部地区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抑制相邻地区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但中西部地区则呈现显著的正向促进效应。因此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第一,加强技术研发支出,增强科研人才培养。研究表明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启示物流行业、生产企业、科研院校和政府机构,应加大有关商贸行业产业链相关的技术创新、技术改良、物流体系构建、物流人才管理建设等。商贸流通业涵盖的邮政通信业的核心在于降低时间成本,提升效率水平,以谋求实现即时通信、高效快递,启示政府应牵头构建股份制、涵盖面广、高效率的龙头物流企业,但物流行业应降低门槛,关键在于政府许可;企业研发出高效绩优的运输保鲜技术和物流运输体系;科研院校应增设商贸学科,致力于培养专门人才,从长期发展的视角为未来商贸业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增强院校交流,实现院校优势互补,提升人才综合素质。第二,加大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人均受教育水平。研究表明信息化水平的提升有利于本地区和相邻地区商贸流通业的快速发展,启示应积极推动信息化水平的建设。信息化水平的建设在于信息传递介质和信息接收终端两部分,信息传递介质需要高效的研发和有效的布局,关键在于利用既有的国有企业独有的市场占有率推动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尤其是边远山区的信息接收基站的建设和维护。对于信息接收终端,国内外企业研发竞争激烈,能在较大程度上满足市场需求,但技术革新的同时,需要提升使用人员的可操作能力,需要加强人员再教育、再培训,有效降低其与当前科技产品的技术差距。同时启示政府,应更加注重人均受教育水平,增强个人自主学习能力。第三,加强区域交流,推动区域合作。研究表明技术创新、信息化水平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溢出效应,启示不同地区商贸行业、相关企业应加强交流,政府机构应进一步降低贸易管制和交流门槛,在客观保护知识产权的同时增强其使用价值,切实通过技术进步和信息化水平来实现共赢,促进商贸流通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超超.技术创新对重庆流通产业发展的贡献分析[J].商业时代,2010(3)
2.韩芳.商贸流通领域信息化技术改造应用发展研究[J].商业时代,2014(12)
3.齐云英.技术变革对我国商贸流通业就业增长影响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6(1)
4.徐丽.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业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D].重庆工商大学,2015
关键词:技术合作,技术创新,合作模式
技术创新是企业在竞争中获取优势、提高竞争力的根本。关于如何培育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问题已成为实业界和理论界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考察现代技术不断呈现的新特征,阐释了与外部组织的积极合作是企业不断培育、发展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与策略。
1现代技术的新特性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新兴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市场需求多元化和个性化特征的不断突显,企业中关于产品创新与制造的技术呈现多元化、系统复杂化以及多学科技术融合的新特征。
1.1 企业技术多元化
企业技术多元化是指现代产品的生产过程以及产品本身包含越来越广泛的技术内容和知识 [1]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技术多元化体现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等新兴技术在所有产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与渗透。例如,为提高技术创新的速度和成功率,当代飞机设计已全面实现了计算机模拟和虚拟化设计,信息技术已经在飞机制造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第二,为配合上下游企业的开发新产品的技术需要,供应链各个环节的企业也不断增加自身技术的多样性。论文参考网。从汽车的生产模式来看,在组装的过程中,虽然整车公司不必自己生产所有的零部件,但是它必须拥有关于整个汽车的设计以及与各个部分相关的技术,从而对企业的技术储备和技术能力提出了多元化的要求。例如,考虑到汽车动力的电脑控制技术,通用汽车公司就必须具有足够的关于芯片和软件方面的技术知识,并且保持对这类技术的持续创新与发展。论文参考网。因此,在一个为最终产品生产服务的紧密项链的供应链系统中,每个环节为了满足上下游企业的要求,都必须在技术内容上都必须进行不同程度的延展,进而导致企业个体的技术不断多样化。
1.2 企业技术系统复杂性
现代技术活动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外部环境,尤其是消费需求的个性化、多样化,不同客户对产品和服务的功能可能提出不同的特殊要求。为了增加技术创新结果的适应性,企业技术系统必须与外部环境中的各类组织的要求相匹,导致企业技术系统越来越复杂的趋势。
例如,一个企业所提供的新产品必须与客户已经存在的技术系统相匹配的方式来保证新产品功能的实现。事实上,我们上面所讨论的汽车供应链的情况,本身也说明了产业链上任何环节的企业内技术创新必须保证对外部上下游客户的适应性。
1.3 现代科学技术的融合交错
在当前的发展趋势下,一方面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呈现出各个学科间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和互补性;另一方面,各个领域的科学技术又不断向纵深发展,从而导致了技术专业化程度也不断加强。那么,由于知识间的互补性,企业往往希望将所有的技术囊括在企业内部,但是恰恰又由于技术专业化程度不断加强,为获得和管理新技术所需要的时间和成本也非常大。论文参考网。企业不可能掌握所有的跟自身产品和技术相关的科学与技术知识,因此,通过与外部合作的方式来获得关于新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就应该成为现代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与策略。
2.技术合作——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的新思路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看出,技术环境与市场环境的变化都要求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涉及的技术领域不断拓展,而积极开展技术合作就为企业快速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提供了新思路。
2.1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的传统途径
传统的技术创新理论往往强调内部积累方式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首要选择。但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在长期技术实践中总结、累积的知识,因此它的培育需要花费很长时间。这就不可能适应当前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需求多样化以及技术更新换代速度不断加快的趋势。
而通过市场交易的方式来寻求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发展,也存在缺陷。这主要是由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知识特性,在评判技术过程中的高度的信息不对称和机会主义导致了企业创新能力本身不能以商品的形式按照典型的市场交易方式获取 [2] 。
2.2技术合作——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的新思路
根据上文分析的传统模式的缺陷出发,我们认为技术合作方式将是一种企业增强技术创新能力的合理制度安排。与市场和企业内部化发展模式相比,技术合作具有以下优势:
第一与企业内部积累方式相比,通过与外部组织开展技术合作,企业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在短时间内就可以获得外部多种能力,可以快速地对外部多样化市场需求做出反应;
第二,由于组织间的技术合作要求企业间相对多次长期的共事,因此限制了市场交易中的机会主义。通过双方相互观察学习使默会性知识、经验得以交流和传递,使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长;
3.技术合作方式的选择
作为市场交易和企业内部化中间的一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的制度安排,企业间的技术合作存在着不同的模式。因此如何选择合适合作模式对企业有效发展技术创新以及保护企业都非常关键。一般来说企业在选择技术合作方式时应该从以及几个方面考虑:
第一,技术合作目的。不同合作目的对技术合作各方的技术能力要求不同,而且对技术合作过程和结果的控制要求不同,因此在合作模式上也有所不同。例如,假设技术合作目的是对各方现有技术的充分利用与开发。那么合作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就依赖于实现技术新功能和用途的最终产品的生产、销售等功能。因此,合资企业,以及其他着眼于终端产品合作开发的模式就比较适用。
第二,技术合作各方的规模、实力。技术合作中虽然各方都存在着对外部组织的依赖,但是在实际的合作过程中,合作各方在规模和能力上的不同地位必然会对合作模式的选择产生直接影响。例如在规模不对称的情况下,强势方往往不愿与弱方分享技术合作的收益。因此,要么会选择市场交易导向的合作方式,要么会选择仅仅在技术利用环节的合作,例如产品开发合作。这样的模式,显然大大限制了合作对方对技术创新成果分享的程度。
第三,技术合作各方所拥有的技术互补能力。在技术合作谈判过程中,除了在企业规模和技术实力上的优势,为实现技术尤其是新技术充分利用所需要的互补能力也起着关键作用。如果合作各方在新技术充分利用的互补能力方面旗鼓相当,则倾向于选择合资企业等合作模式来分享利益,相互制约;而如果一方在技术充分利用方面例如关键的生产能力、销售网络占有特殊优势,则合作模式则会向产品开发合作模式转变。
4结束语
技术合作作为企业培育技术能力的一种方式已经成为现代企业重要的行为特征,企业也在不断地进行制度创新来充分利用技术合作及其产生的效益。然而,企业必须正确认识技术能力外部获取与内部培育之间的关系,技术合作应该是企业技术能力内部培育发展的补充而不是替代。在我们关于技术合作模式与利益分享模式的讨论中以及表明,企业自身的技术实力是寻求公平合作的关键,因此,企业内部技术能力的培育与发展仍然是关键。而如何平衡技术创新能力的内部积累与外部合作之间的关系对我国企业尤为重要:如何既充分利用外部各种技术资源、不断汲取新技术,又持续不断培育自身的核心技术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当前应对国内市场的恶性价格竞争,并走出国门的关键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1] Granstrand, O., Patel, P., Pavitt, K. Multi-technology corporations:Why they have “distribution” rather than “distinctive core” competence [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1997,39:8-25
1 电影放映技术的发展历史
电影放映技术在我国起步较晚,随着经济以及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电影放映技术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在我国解放初期,电影放映技术借助于外国生产的放映设备进行黑白默片电影播放;在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20世纪六七十年代,黑白胶片发展成为彩色胶片,并且自主研发了属于我国知识产权的放映机,随着我国科技逐步关注电影放映事业,大大加快了我国电影放映技术的发展。20世纪九十年代,放映技术主要转变为数字化放映技术,在画质逐步提升的前提下,人们对声音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我国引进国外声读出头、双红光还音组件等先进设备。随着电影放映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数字后环技术、处理器计算机控制技术、电源模块化开关放映技术、亮度高增益技术和环绕立体声技术等都得到了创新发展,电影技术有了一次全新的革命。进入21世纪后,电影技术再次得到了全新的突破,在原有3D电影基础上改进形成了数字3D电影,将我国电影放映技术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2 当前电影放映技术的创新成果
电影放映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实现了目前最优的电影放映技术,数字3D电影是目前占领电影市场的主流放映模式,目前3D放映主要有三种放映技术,即圆偏振分光技术、光谱滤波分色技术以及交替传送光技术。这三种3D创新型数字电影放映技术是目前国内外应用较多的放映技术。
2.1 圆偏振分光技术
圆偏振分光技术即Reald3D,是一种模拟人眼观察景物的方法,通过设置两台并列的摄像机来模拟人的左眼和右眼,同步拍摄出两条略带水平视差的电影画面。放映时在左右两台并列的放映机中装入影片,并在两台放映机前分别放置两个偏振轴互称90度的偏振镜,两台摄像机模仿眼睛的观察方式进行同时放映,最终将画面投放在金属屏幕上,形成左右像。当观众带上特制的偏光镜时,左眼只能看到左像,右眼只能看到右像,最后经由眼睛与脑神经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立体画面。圆偏振分光技术在使用中需要偏光镜的同时对屏幕的质地有着较高的要求,圆偏振分光技术的屏幕质地必须是金属材质,所谓金属银幕就是将白色的金属粉末涂抹于银幕的表面,以使银幕反射出各种色光,增加电影的画面感和电影画面亮度。但是金属幕布的造价较高,提高了电影放映的成本。
2.2 光谱滤波分色技术
以光谱滤波分色技术为基础的数字放映技术是杜比系统。在实现电影立体效果上,有别于传统的红蓝滤光技术,杜比3D系统放映无需对左右眼实行红蓝着色,而是将滤光轮涂上多层镀膜,直接放在光学镜头前。在电影放映时,观众佩戴一幅同样滤膜的镜片就会得到立体效果,这种技术不需要对银幕有任何处理,原有的普通白色银幕就可以满足播放条件,因此光谱滤波分色技术广泛应用于各大影院。
2.3 交替传送光技术
交替传送光技术是数字技术发展的产物,目前还在使用的XpanD系统是基于交替传送光技术设计而来的。XpanD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有电子液晶眼镜、红外信号发射器以及3D同步信号转换器。通常来说,技术人员会在影院前方安置红外信号发射器,以方便接受放映?C发出的信号,并为观众传递信号,观众通过佩戴立体液晶眼镜将会感受到立体的电影影像。交替传送光技术同样对银幕没有特殊要求,但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液晶眼镜造价较高,且眼镜自身装置的电池会造成眼镜整体较重,不利于提升观众观影的舒适度。另外眼镜的电池需要工作人员按期进行更换,这也为影院放映管理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因此交替传送光技术大多应用于规模较小,便于管理的小型放映厅。
3 电影放映技术的发展趋势
短短几十年内,人们对电影放映技术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在科技水平不断进步下,我国电影放映技术实现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胶片到数字电影的转变。我国电影放映技术正以突飞猛进的速度进行创新发展,其创新成果越来越能满足大众日益提高的标准。数字式放映技术是目前较为先进的放映技术,逐渐成为电影界广泛应用的放映技术,数字3D立体放映将是未来几十年电影发展的主流放映模式。随着3D放映技术的不断创新,可以大胆推测未来3D电影中可以创造出不用3D眼镜也可达到3D效果的电影放映技术,也就是说3D技术的不断发展有可能创造出裸眼3D效果。裸眼3D的好处在于其摆脱了眼镜带来的不适感,同时又可以享受到3D立体效果。目前的裸眼技术正处于研发中,并多应用于工业商用显示市场。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裸眼3D以及更先进的放映技术将会成为现实,促进电影放映技术有一个全新的突破。
数字式放映技术基于其本身优势能够在视觉上给与观众极大的震撼性,并且在听觉上给观众以巨大的冲击。我国数字放映技术起步晚,应用时间不长,与发达国家先进的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对电影放映技术的创新发展还需要不断进行研究,提高科学实践创新水平以支持新技术的研究,提高电影放映的专业技术水平,以发展的角度去寻求我国自主研发的电影放映技术,以促进其水平的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