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3 09:17:1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浅谈素质教育的意义,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论文摘要:艺术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有着共同的追求目标和共同的培养方面,那就是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的实现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其提供了独特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技巧,有着其富有个性特色的教育内容,愈来愈受到教育者的青睐,是最有活力的一种素质教育方式。本文就针对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进行分析,希望艺术教育会为更多教育者所接受。
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培养德、智、体、美、劳等素质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落实和实现素质教育工作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艺术教育在德育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艺术教育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教育,含有这道德教育的内容,具有着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艺术教育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一样,有着共同一致的教育目标,都是着眼于完善人的的伦理结构,而相对于道德素质教育的刚性教育,艺术教育作为一种柔性教育,充分体现了人类的主体性,它的实行更有利于人的伦理结构的完善。以艺术为思想道德的教育媒介,改变了思想道德教育讲授式的抽象说教形式。最大限度地消除了思想道德教育的概念化,成为令人欢喜的积极活跃的接受形式,更具有形象性和愉悦性,将思想道德教育中的抽象概念和道理进行情感的形象化和生动化,更能激发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唤起受教育者的共鸣感,促使他们受教育的自由和心理意向的明朗,更有益与促发受教育者的接受积极性,更有利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感染力。
二、艺术和教育在智育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据相关研究资料显示,人的情感对人的认知具有着组织和瓦解的影响力,痛苦愤怒的情绪有损于人的智力操作,而高兴愉悦的情绪则更有利于人的智力发展。而艺术教育则重视形象性的感性体验,能够有效开发受教育者的创造性思维,帮助受教育者认识和改造世界。对于艺术教育来说,其以形象思维为主导,熏陶受教育者的想象力,可以帮助受教育者从中获得非常多的美感,从而活跃他们的思维,刺激他们的感知,发挥他们的艺术想象力,使得美感成为受教育着进行智力活动的内部诱发因素,激发受教育者接受的兴趣和积极性,能够强化受教育者的各项心理活动和大脑能力,提高受教育者的智力。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教育为智育的发展提供了最佳的情绪效能。而且,艺术教育还包含着异常丰富的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艺术教育通过艺术这种媒介,生动具体地将人类传承下来的知识经验最大程度地传授给受教育者,有效地提高了受教育者智力素质中对知识质量、水平层面的构造,并将其内化为受教育者内在素质,经久不忘。
同时,艺术教育对受教育者智力的开发不同于其他教育,它更有利于受教育者右脑智力的开发。人的左脑主要负责文字、语言、计算等知识的理解和运算,偏重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但是人的右脑则主要负责空间、图形、雕塑等鉴赏工作,也就是所谓的形象思维。二十一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最重要,还必须是创新型人才。人的右脑是想象创新的大本营,主宰着人类智慧的发挥,关乎着人是否才思敏捷。因此,重视艺术教育,促进受教育者右脑智力的开发,有利于激发受教育者的接受主动性,更有利于其创新思维的发展。只有这样,培育出来的新世纪人才才能更好地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求,更好的促进我国更高更远发展。
三、艺术教育在体育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良好的身体素质有利于大脑的发育和感官的增强,也有利于人的审美心理的构建。因此,受教育者的体质结构作为进行素质教育的基础,能够直接影响教育的功效。而艺术教育在体育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完善受教育者的心理结构,有利于增强受教育者的体质和体能。
重视体育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在于锻炼受教育者的体质体能,增强受教育者的体魄。而加强艺术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受教育者的审美修养,激发他们按照美的特点和规律进行自身塑造,而且可以将建立的美的形式应用于体育技能上,通过展现优美的动作和灵巧舒展的身姿,更有利于身体素质的提高,达到动作美、造型美和谐美,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健康的发展。
并且,在艺术教育中,蕴含着百折不挠的崇高精神和坚强意志,能够为受教育者提供一种形象参考,能够激励受教育者进行自身身体素质的培养,达到艺术教育中所富含的审美自由、审美创造和审美超越,有利于受教育者健康体魄的发展,进行活力四射的生命追求,将美感洋溢于坐立行走等所有的行为中,凸现个人的教养和精神。
四、艺术教育在美育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艺术教育是落实和实现审美素质教育的最基本形式。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艺术作品作为美的教育媒介,往往会激发受教育者对美的特殊感受。当美的客观对象对受教育者产生作用时,就会引发受教育者的美感,产生一种激动愉悦的情感反应,能够产生一股强烈的力量侵入人的心灵深处,升华为一种美化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审美素质。通常情况下,艺术教育所包含的审美素质有两个层面:第一,心里层面。艺术教育可以帮助受教育者通过对美的特殊感觉对事物的辨别形成一种自由把握的能力,进而运用其创新思维进行客观世界的形式创造;第二,精神层面。艺术教育可以通过艺术作用塑造出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并运用其富有个性特色的艺术言语来告知受教育者对美丑的辨别,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超越,陶冶受教育者的审美情怀。这两个层面关系到受教育者对审美性情的塑造和审美心灵的构建,在人的审美素质教育中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五、艺术教育在劳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在艺术教育中,艺术教育中包含着丰富的劳动精神品质和劳动技能知识。能够激发受教育者的自由创造和自由超越精神,促使受教育者从艺术教育中更好地接收劳动观念、劳动知识和劳动经验,为劳动素质的培养提供精神支持,有利于受教育者劳动素质的提高和劳动技能的掌握。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艺术教育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融合了多元化的教育因素,能够涉及每一项教育形式,起着一种支撑和融合的作用,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是其他教育形式所能够替代的。
【关键词】艺术素质教育 大学生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6-0106-02
艺术素质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各方面的成长与发展都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高校艺术素质教育至于整个青年学生成长过程又是重中之重,并始终扮演着巨大的激发因素和原动力的角色,是一种能推动大学生积极进取、不畏艰难、开拓创新的强大精神力量。
一、实施艺术素质教育的意义
随着市场经济和社会竞争的不断发展与加剧,身处校园的大学生承受着来自社会各方面越来越大的压力,而最直接的就是外在压力如学业与就业,当这些转化为内心的压力时,各种心理问题就会不断暴露,如较突出的焦虑、郁闷、忧郁等情绪反应,消极、逆反、失眠等表现症状,如果在此之前或此时能充分发挥出艺术学习与教育的心理治疗作用,那么这种不良表现或许将远离学生。艺术可以陶冶性情、缓解压力、提升修养,当大学生参加艺术教育的活动时,其自身的紧张心态将得到调整,日常生活中压力与困惑,也可得到释放,从而逐渐平复心态,充实心灵,以一种更好的心理状态投入到学习生活中,面对诸多的社会、生活的挑战。艺术素质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大致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陶冶情操
情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反映,是人类行为的推动力。美好的情感,不仅能带给人们积极的生活心态,更可以使人们有稳定、协调的生活情绪。而艺术教育有别于其他教育类别的根本在于其能够培养人的善良、爱和亲情等情感元素。在当今物质条件相对丰盈,生活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的条件下,大学生的精神层面的需求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而适时适当的艺术素质教育在此种情况下就起到极大的弥补和丰富的作用,它不仅可以调节大学生的不良情绪和情感,更可以陶冶情操、提升素养。如当你聆听或演奏不同情感色彩的音乐时,内心会随之产生一系列相应的情感反应;当你进行绘画创作时,作品本身就折射着你自身的某种内心争斗,而表现于绘画中,流露出一种潜意识的情感。如此种种,艺术欣赏与创作的过程,不仅可以使学生宣泄感情,更可以使一定时期或状态下的心情得以寄托或完全放松,于人于己不无裨益。这是任何其他形式无法取代的。
2.完美性格
人的个性和人格不是先天附带的,而是后天环境塑造的。在贫困、责备、苛刻、压抑、愚昧的环境中长大的人很容易形成内向孤僻、抑郁、自卑、急躁、固执等性格,此种现象表现在个人欲望强烈、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感情脆弱等。研究资料表明,性格偏执、情感偏激是造成大学生心理不健康的重要原因。健康的个性、良好的人格不论是与社会环境的适应程度,还是与其他社会成员的交流沟通,都能很容易为环境和大众所接受,试问有谁不愿与拥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乐观向上的独立性、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和现实的生活态度的人打交道呢?
在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人们的防御心理较少,极易将人生过往的各个时期的压迫情感,或忧郁记忆,或不良情愫等内容释放出来,并在这个过程中重新构建,以展现对生活、对未来的期望与憧憬。所以说艺术素质教育能完善学生的人格,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和素质,净化心灵、启迪智慧、塑造完美个性。因此在校开设艺术课进行艺术素质教育不仅可以感化、培养大学生的心灵和人格,更可以帮助学生获取美的享受,促进脑机能的平衡健康发展。
3.全面提高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自由地发展,使他们感悟生存压力,具备拼搏、竞争的生活能力,明白做人,培养其高尚的道德品质。因此作为美育核心的艺术教育,理所当然成为学生素质全面提升必不可少的组成,而其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艺术素质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当代大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个人意识、集体观念、团队合作与认知能力、心理素质等都较弱,他们在面对异常现象时所表现出的恐怖、焦虑、强迫等症状较为严重。这一群体出现心理问题的严重性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近年来一些高校为了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采取了很多措施,包括引进艺术素质教育治疗方法。
许多在家庭生活习惯以自我为中心、集体主义观念淡薄的学生,在素质艺术教育活动中,他们反而为了共同的兴趣爱好和艺术追求去积极主动的参与,并进行分工,在他们成功时会相拥以泣,失败时彼此勉励,通过平时的一些工作和观察,发现积极参加各种艺术类教育活动的同学性格更加开朗,更善于与人交流,几乎在这类人群中未发现有心理疾病。艺术素质教育对情绪情感、心理困惑与失落等心理问题具有一定的调节性,因此心理学家认为多数不健康的心理均可在艺术的感染、熏陶下得到改善。同时艺术教育也能增强学生的自我调节功能,使他们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心理医疗的实践也证明,艺术活动对治疗某些心理疾病如抑郁、精神分裂等都有很好的疗效。艺术教育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美感及创造力,而且会逐渐引导学生形成一种良好、健康的心态。艺术教育辅助总的素质教育的目标——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通过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的方法,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使其上升到更高的精神境界,成为一个具有高尚情操的人。
三、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实施的途径
当代高校不断加强校园文化活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分,但活动目的单一,就心理谈心理,为活动而搞活动,导致大部分学生害怕参与这类活动,并使他们感到厌烦。而艺术教育的特点在于其自愿和引导,通过艺术活动调动人的兴趣、打动人的感情,让你愉快地接受教育,所以通过艺术活动对大学生实施心理教育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随着国家对素质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高校内部艺术团体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各类高校组建的合唱队、舞蹈队、礼仪队、书画协会、摄影协会等学生社团在吸纳诸多有艺术特长或艺术兴趣的大学生而组建成立后,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还极大地调节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生活状况。近年来,高校艺术社团发展呈现出综合型与生态型相结合的新视野与新趋势,不仅包含了多种艺术种类如舞蹈、合唱、乐器等部分,还在多种艺术种类之间建立起良好的生态关系,形成一个动态整体,参与其中的学生不再局限于接触一种艺术形式,更可以扩大感知与体验,培养更加开放的思维与通达的心胸,这样的群体不仅可以给予参与者更多的心理归宿感和安全感,其中同伴教育也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的成长。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目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在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深入思考艺术素质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深入挖掘高校艺术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学生潜能,对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静.浅谈普通高校艺术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01(10)
关键词:素质教育 政治教学 艺术性
新教材与以往教材相比,在内容上接近了学生生活,实用性较强。如心理情绪问题、友情问题等都接近学生的实际。而法律运用问题、国情教育问题,既是初中学生关心的问题,又是他们困惑的问题,实用性、教育性都很强。在形式上,使人耳目一新。新教材板面设计新颖,形式多样,适合初中学生的阅读口味,突破了单纯的说教框,配置以生动有趣的故事漫画,这些都激发了初中学生学习兴趣、创造了乐学环境。借助新教材的特点,为搞好教学提高效果,就需要我们在具体的实施中、创设情境、以境激情,掌握心理,引进竞争;联系实际,面向主体;融心理教育、品德教育为一体。
素质教育是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在教育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实施是通过各门具体的学科教育来实现的。我在政治课教学中是采用“三为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运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去积极地思考并回答和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例如在讲授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时,为使讲解形象直观,我采用图示法。充分利用“三为主”原则,图示如下:
通过图示学生可以看到,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背离价值发生上下波动,出现曲线运动,引导学生对曲线运动进行分析,可得出结论:价格无论怎样波动总是以价值为中心轴。从较长时期看,价格高于价值的部分可和价格低于价值的部分抵消。
在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训练是主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设计新颖的课堂,放开手脚大胆创新,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教师注重学生心理特点,适时点拨。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觉主动学习习惯。结合课堂讲授知识、联系社会生活中实际事例当场提出诸多问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从而达到教育之目的就是一个较好的方法。如在讲“坚强意志”时,可以从本班、本校残疾学生中选取典型事例,进行讲解辩论,也可从不坚强的表现,指出某些学生的软弱无力,怕困难,怕吃苦等方面。最后从典型的事例,以示教育升华,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坚强意志之目的,这样使学生从所学知识高不可攀枯燥难学的疑难中解脱出来,变被动听讲为人人参与主动开展。从而使课堂变得灵活多变生动活泼,情景交融、愉乐教学效果显著。
政治课的教学跟其他课程一样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教学的语言是信息传递的最主要的载体。所以教师只有独具匠心地运用语言艺术,才能把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并使之内化为能力和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这是政治课的根本任务。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讲求教学的艺术性,才能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也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我认为政治课教学的艺术性就其本身特点有其情感性、形象性和灵活性。
首先,就情感性而言,政治课往往被看作一种枯燥乏味的说教。所以要求教师在讲课时应有丰富的感情,抑扬顿挫的语调,既说理又抒情,由教师的情绪去影响学生,使学生受到影响而产生共鸣,从而与学生情感交流融为一体,这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这种情感交流的过程,实质是政治课的信息传递过程。情感交流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智力发展存在着直接联系。而思想品德教育关键是道德情操的陶冶。因为情感是行动的巨大动力。所以在教学中,只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才能培养起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责任感。
其二,形象性。因为政治课来源于实践,是对实践的抽象化、系统化、理论化。所以用形象语言教学,恰当的比喻,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如:教材中给“自由”的定义。“自由是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用浅显的比喻就能将“自由”的概念形象而生动地显示在学生的头脑中,像“人不识水性,不懂游泳的条件和方法时,也就没有认识的必然。他在水中的活动就没有自由,不仅感受不到别人在水中的舒适和,而且会有被水淹死的可能”。这样有助于调动学生思维活动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还是情感交流的过程、如果学生缺乏良好的情绪体验、缺乏情感就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吃透教材的同时,根据教材的特点,创设情境以境激情,使学生在愉悦和谐的气氛中接受教育。具体方法是先精心设计新颖精彩的导课过程,充分利用特定的教育情境,灵活巧妙地创设与之相适宜的教学情境,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可采用“生动语言”达到引人入胜之境地。有趣故事、演唱歌曲、幻灯录像等形式、渲染出情感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讲《个人离不开社会》一时课。可师生同唱《世界需要热心肠》唱完后,教师深情地讲我们每个人在社会上都不能独立存在,都需要社会他人的帮助。以此来调动学生的情感,其次在具体过程中创设情境化理为情、融情于理。用真实的形象性感染学生,触及其灵魂,震撼其心魄,达到以情激情之目的。
其三,灵活性。政治课教学是一个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教材内容也在不断更新和变化,作为教师必须跟上时代步伐,不能沿袭旧的教学模式,随时就势,因势利导。因此在教学时必须做到教学的灵活性。这种灵活性需要从教材中挖掘,但又不能脱离实际生活,政治课教学的艺术性源于生活和实践。政治课的教学只有充分运用了灵活性,其艺术性才能全部显示出来,这种灵活性运转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控制与引导,所以说教师自身素质与能力是实现其教学效果的基础,中学政治课教学的艺术性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产物。在教学中应体现其艺术性。展示政治课应有的艺术魅力,注重教学的情感性、形象性及灵活性,把理论知识注入学生的心灵深处。
论文摘要: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是世界关注的问题,文章以艺术专业为例,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是一项重要的课题,指出了加强艺术专业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专业技能、审美观念及心理健康方面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大学生素质教育是全世界关注的问题,也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共同要求。在现代大学教育中普遍存在大学生知识面狭窄、创新能力不足、
信仰缺失、价值观念混乱等问题。以艺术专业为例,艺术类学生是以专业加试为基础,分别参加专业课和文化课两次考试,文化课的录取分数线比非艺术类学生要低得多,再加上艺术类学生普遍存在偏爱专业、对文化课重视不够的现象,这就势必导致艺术类学生文化修养不够,知识面狭窄,缺乏人文素养。所以,文化基础薄弱是艺术类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的不及格科目也大多集中在文化课上。为此,要更新教育观念,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调整课程设置体系与结构,培养和提高艺术专业大学生的专业技能,鼓励艺术类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和改进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一、全面提升艺术专业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艺术专业培养的是艺术工作者,它培养的目标是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艺术人才,必须坚持社会道德与艺术的统一。艺术专业由于专业教学的活动多以小型、分散方式进行,学生的个体意识较强,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淡化集体观念,忽视集体荣誉,甚至做有损集体利益的事情。因此,必须加强对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集体主义教育,克服个人主义,加强组织观念,使学生熟悉并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和自信心,激发学生勇于进取的精神。
二、提高艺术专业大学生的专业技能
专业技能一直就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问题,现代社会要求大学生不仅应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更应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实践性教学既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必要途径,又是理论学习的充实和发展,是整个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综合技能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在各个高等职业院校,早已逐步形成及完善“订单式”“产学合作”等多种新颖的实践教学形式,为学生在相关的社会实践环境中培养与提升技能创造条件,使其在毕业后能具备更强的能力来面对激烈的职场竞争。
三、加强艺术专业大学生的审美教育
审美能力是人才的基本素质之一,是通向成功之路的桥梁,更是艺术专业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在现实生活中,艺术专业大学生学习就业的压力大,他们把所有的精力和都放到专业学习和各种可以给就业带来优势的“考级”“考证”上,这样势必影响了其审美素质的发展,普遍缺少敏锐的感觉、直觉、领悟、灵气,看问题、做事情往往呈现出模式化、程式化。这些都束缚和制约着其向高层次方向的发展,折射出艺术专业大学生审美的严重缺失。
要提高审美能力,还应注重审美情趣的养成,如知识储备、文化修养以及生活阅历等,艺术专业大学生具有审美素质,便会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著名艺术家吴冠中在谈到对高科技的审美感受时说:“在清华大学生物室所看到那些细菌、病菌、蛋白质等各类原始生命状貌,放大后映在屏幕上,千姿百态,繁杂而具结构规律,仿佛是出人意料的抽象艺术大展,大都很美。”
其实审美,就是一种精神与心智活动,是主体的主动参与和全身心的投入,不断能发现身边的美,在潜移默化中也就提升了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及自我完善的能力。
四、关注艺术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鉴于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进取、和谐、和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能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成才的热情。因此,应该给学生讲授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对他们进行心理品德与技能的训练,开展心理问题的咨询与指导,在教学与专业活动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
当前,我国各大艺术类院校都在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和途径,对艺术专业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艺术类大学生综合素质正在不断提高。要想加强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就必须把抓好思想道德素养作为基础,抓好专业技能和专业审美素质教育作为核心,抓好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保障,只有把上述三方面工作都抓好,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艺术类专门人才。
注 释:本文出自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团建课题《艺术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于淑英,石凡.浅析艺术类学生文化课与专业课学习的失衡[J].保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
【关键词】高职;礼仪教师;素质;培养;提高
高职院校中从事礼仪教学的教师,不少是从其他专业或者其他行业岗位,诸如中文、两课、营销、管理调整过来授课的,尽管他们也恪尽职守、兢兢业业,但是,由于他们没有系统地学习礼仪课程内容、没有经过专业训练,对礼仪内涵的研究比较肤浅,缺乏礼仪规范训练的经验,因此,礼仪的知识传授只停留在理论的表层上,没有将礼仪的学习与中国传统文化联系起来,礼仪教学就自然缺乏应有的文化内涵,学生礼仪知识的习得自然有限。于是,高职礼仪教师的培训、进修和学习就显得极为必要了。
“爱一行,干一行”到“干一行,爱一行”,体现了教师工作平凡、伟大、辛苦和欢乐。教师,是一种信仰,是一份职业,更是一项事业。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条教鞭”教好学生,到培养学生过强过硬的职业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职场的需求。这要求我们教师尤其是礼仪教师思考更多,做得更多。
1 发挥突出的育人能力
在礼仪教师身上,肩负着更多的教书育人和培养德才的责任。这首先要求我们的礼仪教师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先进的育人理念。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全方位关爱学生,要成为每一位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导者。其次,开展育人工作的时候要讲究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应该经常学习先进教育思想和育人经验入手,通过积极主动参与,使“知识为本”的旧观念更新为“素质为本”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自身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第三,教师开展教育活动要以人为本。教师必须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积极关心弱势群体,将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视为一切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地促进教师成才和促进学生成长的双重任务统一起来,真正达到育人为先,育人为重。
2 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讲的东西多十倍,多二十倍,以便于能够灵活地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才能从大量的事实中挑选出最重要的来讲。教书是教师的天职,知识是教师履行教书职责的看家本领。因此教师必须有广博的知识和学问。
2.1 精通专业理论,本课程的教学任务的知识。
像其他课程教师一样,礼仪教师也需要掌握丰富的专业理论和知识,能够非常熟悉和讲授礼仪理论和知识,并运用专业理论于日常的教学和训练,掌握的礼仪知识应该包括个人礼仪、生活礼仪、交往礼仪、会务礼仪、办公室礼仪、求职面试礼仪、涉外礼仪等等板块内容。
2.2 掌握相关课程知识。
高职高专学校会按照要求开设一些文化素质类的课程,这些课程的很多内容和礼仪教学内容是密切相关的,有内在思想强化和疏导如《艺术欣赏》、《大学生美学教育》等,有补充礼仪课程知识如《中国传统文化》、《公共关系学》、《应用文写作》等,有辅助加强训练的礼仪课程的相关课程主要有《形体训练》、《体育》等。这些课程知识有助于礼仪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内容。
2.3 广泛地涉猎其他学科知识,增加知识素养,强化教育教学能力。
作为一名教师,务必要熟悉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学科知识,掌握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实实在在地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建议多涉猎哲学、文学、历史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积累学科知识,提升个人内涵。
3 具备较强的教学技能
目前,高职高专礼仪教师队伍中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一是新教师是文秘专业或中文、管理类等相关专业应届毕业生,从校门到校门,虽然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但动手能力和教学经验相当欠缺;一是从学校或企业单位聘请的教师,行业知识丰富,岗位实践能力强,理论和实际操作之间却未能很好衔接来开展教学,从而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关于教师的执教能力,我个人认为具体表现为驾驭教材、驾驭课堂、驾驭教法的能力,着重专业课程教学,运用教学方式方法,实现教学创新。
3.1 驾驭教材的能力。
教材,一般指的是教学材料,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从大的范围来看,教材包括课本、参考书、辅助教学的其他材料如课件、投影片等。和其他课程的任课教师一样,礼仪教师也需要在通读教科书之后,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分析和把握教科书内容,以便形成教案。礼仪课程的实践教学,要求教科书着重实训环节。如有选定的教科书缺少实训环节的,也要求任课的教师适时调整教学的内容,突出礼仪课程的实训。如此,方能按质按量完成课程教学的授课任务。
3.2 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课堂教学,就是围绕教学大纲的培养目标而开展教学工作。这要求我们教师强化课堂教学的能力。课堂教学,要求教师的语言表达要规范,富有感染力,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要求我们教师不断地加强组织教学和管理课堂的能力,有效地加强学生的注意,妥当地处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
3.3 驾驭教学方法的能力。
教学方法包括教法和学法。教法,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选择相符合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保持高昂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学法,则要求教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高职的教学方法还需要不断地强化实践教学能力。礼仪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师具有相应的实践教学能力如个体姿态的训练、不同场合礼仪行为的模拟训练、多种礼仪板块内容的综合实训安排等,师生协作,共同完成课程任务。
此外,高职的礼仪教师还应当积极参加多种培训和进修。在礼仪课的教学实践中,要求教师组织学生把知行、说做统一起来,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实际训练。这就要求我们的礼仪教师不但要懂知识,还要强技能。可以通过学校内部培训、请专家进校培训、送进企业单位挂职锻炼、送往专业项目和专门机构培训,以提高礼仪教师队伍的整体能力和水平。
4 强化科研工作能力
高校教师从事科研工作是一个自我提高与发展的过程。它可以促进教师知识结构更新和知识体系的完备,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奠定理论基础。作为高职中的礼仪教师,也必须正确熟悉和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辩证关系,摆正教学和科研的位置,探索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把自己从“教书匠”培养成为“教学·科研型”的教师。
4.1 增强教育科研意识。
从事教育科研是每一位高校教师份内的工作。现在在教育实践中的一些高校教师尤其是高职高专教师缺乏进行教育科研的意识。教师要明确教学与科研的互动关系,重视科研,而且联系教学实际搞科研,真正做到“教礼仪研究礼仪、研究礼仪教礼仪”,通过科研来提高自身素质,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4.2 掌握科学研究的知识和方法。
高校的科研工作,主要是教师日常的教育工作研究、教学工作研究、实验研究、科学课题研究等等。科研工作的关键问题是教师是否以科研的态度投入开展的所涉及的教育教学或实验、课题研究,全身心的投入,不断地调查、分析、总结和创新,整理分析研究资料,撰写科研报告和科研论文,积极把自己的科研成果整理以发表。
4.3 教师要运用自己的学术研究能力。
一方面要积极组织和开展科研工作,可鼓励和带动其他教师、优秀学生参与指导教师的课题和其他研究;另一方面,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指导学生,培养和提高他们思考的能力、调研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第三,把学生的毕业论文指导与教师的科研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强化教师指导的同时促进共同进步。
5 强身健体
强健的身体,是教师承担和做好繁重教育教学工作的必要保证。现阶段,独身子女多,伴随的家庭、社会期望过高;加之学生自我意识日益浓厚,学情日益复杂等,从而导致教师的责任和压力增大,因此关注教师的身体健康,对提高教学质量就显得重要了。
坚持强身健体,树立良好形象,更能够充分地体现教师尤其是礼仪教师的榜样力量。礼仪教师矫健的身体、优雅的姿态,大方得体的行为举止,再配上超强的呵护情感与亲和力,是教育教学工作中能够给学生作出很好地示范作用的。而这也正完美地诠释了“师表”的内涵。
参考文献:
[1] 李兴国.教师礼仪.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
[2] 金正昆.教师礼仪规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
[3] 张楚廷.高校教师教育教学技能.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7
[4] 马连华.高职教师教育理论知识培训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9
[5] 刘明.高职院校教师能力建设与管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2.1
[6] 胡建波.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研究.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3
[7] 温希东.成为高职院校优秀教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3
作者简介:
李其军,男,1981年7月出生,汉族,广西浦北县人,大学讲师,现为广西英华国际职业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人文教育与管理。
1 革新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理念
现代医学模式彻底改变了医学教育的理念,现代医学不仅要研究人体的生理疾病治疗,还必须要关注人体患病的社会、心理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这一观点已在医学界达成了共识。现代医学模式不仅需要医师具备高超的医学技能,还需要医师具备综合的医学人文素质。因此,在现代医学模式下,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教育内容。
要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要求,就必须全面推进医学人文素质教育,革新教育理念。为此,《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深化医学教育改革,推动医学教育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质量的医药卫生人才”。全面推进医学生的素质教育,就必须革新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理念,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医学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医学人文素质知识的教育,二者的教育相互渗透,开展交叉融合的教学模式。
创新医学人文素质教育,除了调整医学教育的培养方案外,首先要调整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设置,让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课程体系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其次要改变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理念,走出思想政治教育代替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误区,把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当作不可或缺的知识体系,纳人医学教育的大纲之中;第三要广泛地把医学专业学习与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融合为一体,强化人文素质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第四要对医学生进行全程化医学人文素质训练,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覆盖到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延伸实行终身制的教育模式,培养医务工作者的医学人文精神。
2 增加人文素质课程体系设置
国外医学院校医学教育课程设置,由自然科学、医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三大模块组成,各国三大模块的课时分配比例不尽相同。其中美国、德国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占总学时的比例最多,高达20 %-25 %,英国、日本约为10%-15%;相比之下,我国医学院校社会科学课程设置比例,较国外医科院校设置偏低,大约只占总学时的8%左右。
借鉴国外医学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经验,我国医科院校要增加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设置,起码也要达到国外医科院校课程设置的平均水平,增加人文社会科学选修课的设置,创新医学人文素质模块化教育。把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如医学法学、医学哲学、医学社会学、医学心理学、医患沟通、美学、风俗文化、语言艺术、中西方医学史、中西方文化比较研究等开设为限定性选修课,突出人文社会科学为行医能力服务的口的,提高医学哲学的思辩能力、语言沟通的艺术能力和文学艺术欣赏能力,研究中西方医学科学与文化风俗的交融,使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跟上国际先进教育的水平。
4.3 创新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模式
现代医学模式对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已成共识,要求医学生需要具备相应的医学人文素质以及团队合作精神。所以,多渠道开展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是现代医学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1)改革医学人文素质教学模式。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教学体系,要实行全程化模块化的课程设置,创新性地开展研究型教学、专题型教学、主题型教学、社会实践型教学、案例型教学和执业技能培训等模式,应用现代教学手段组织教学,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教师以自己的高尚品格和优秀的师德表现感化学生,营造宽松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氛围,促进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思想的内化,使其修养升华为内在的医学人文精神。
(2)改革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学方式。
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与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新性地应用以问题为导向的课堂互动研讨式、案例引导启发式、人文教育嵌人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产生思想共鸣,鼓励和激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创新性地开展医学人文素质教学,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人文医学知识,促进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升华,陶冶学生的医学人文情操。
(3)校园活动融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
医科院校学生的医学专业课程学习任务重,主动参与医学人文素质活动的积极性不高,这是医科院校的共性问题。但只要我们能用现代教育理念,以多维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活动为载体,提高学生的参与率,重实效轻形式,设计以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潜移默化地把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融人校园活动中,丰富学生的医学人文素养内涵。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自主地设计与参与活动,促进学生对医学人文素质的内化理解,让学生走出校园参加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认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在社会实践中学习与获得知识,实现人文精神的自我养成。
4 加强医学人文素质执业技能培训
针对医学生开设医学人文素质执业技能培训,是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融合的新尝试,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医患沟通技巧,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沟通理念,掌握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技能;医科院校要重视在临床实习阶段学生的人文医学素质执业技能教学,建立临床人文素质执业技能培训机制,以医学人文执业技能培训为中心,提高临床医学人文执业技能水平,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效果的实效性。
在医疗工作实践中,学生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考核成绩的高低,与其医德的水准不一定成正比。医科院校充分利用医学人文素质执业技能培训,把临床执业技能培训和人文执业技能相结合,强化医学生人文关怀的意识。把医德医风建设和人文医学素质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医患沟通能力,重实效轻考核,加强医学人文素质实践知识能力的应用。
5 建立考核评价导向效应体系
【关键词】素质教育;艺术教育;大学生
艺术是一种文化。人类的艺术活动作为文化内涵的一种,是与人类的发展紧密相连,息息相关的。它不仅仅点缀了人们的生活,更启迪了智慧、陶冶了情操、提高了人们的整体文化素养。
艺术教育是以艺术美的形式为媒介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的过程,是整个教育中最具活力与色彩的领域。作为普通高等院校的艺术教育就是要以“普及艺术教育, 提升学生素质,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为目标, 面向全校学生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 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陶冶学生的情操、开阔学生的视野、修炼学生的气质, 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最终达到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的目的。
所谓素质教育,就是对学生内在的精神需求的培养。任何一个学科都及不上艺术对精神上的影响,所以一个从小就受艺术熏陶的孩子是一下子就能看出来的,这就叫做“气质”。而艺术博大精深,包罗万象,一个人可以不用每样都学到,如果用心的话,只通一样修养素质就已经是非常棒的了。雅典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说过音乐的“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渗入人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他们就会拿美来沁润心灵,使它也就因而美化;如果没有这种适合的教育,心灵也就因而丑化”。
艺术教育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人们的追捧与重视。从上个世纪开始提倡素质教育以来,全国各地普通高等院校相继开设了多种多样的艺术教育课程,包括歌剧鉴赏、名曲欣赏、舞蹈欣赏、交响乐欣赏等课程。这些课程受到了大学生们的好评,他们都希望通过对自身艺术细胞的培养使得自己更加的有气质,在素养上更上一层楼。
一、音乐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音乐是最原始的艺术,却也是最高层的艺术。它作为人类最高层次的精神艺术,是人类文明辉煌的结晶。学生们可以从一个曲子的旋律上听出作者的喜怒哀乐以及当时那个国家那个时代的生活风情。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任何音乐美都蕴涵在艺术化的声音组合中,这和其他门类的艺术很不相同。如:绘画通过条纹色彩,舞蹈通过肢体语言,文学通过文字;而音乐是以声音为媒介,通过人类的听觉器官,以及在心理学上称为”同构联觉”的作用,引起人的视觉联想,从而产生某种空间意象。如:柴科夫斯基的芭蕾舞剧《天鹅湖》的第二幕开场曲,讲述了一位青年王子同一位“天鹅少女”的爱情故事。在竖琴柔和的琶音伴奏下,双簧管奏出了动人的天鹅主体,那忧伤美丽的旋律和丰富的乐队音响,既生动地描绘了梦幻般的景色,又真切地表达了天鹅少女们的心境。贝多芬举世闻名的《热情奏鸣曲》是一首主观情绪很明显的钢琴曲,表现出贝多芬极为强烈的个性特点。贝多芬的内心善于从观察美的过程中得到享受,并在这首奏鸣曲中得出富有哲理性的结论――生活是美好的,痛苦是短暂的。他明确地告诉了我们:克服了痛苦不安的人,意志就会更加的坚强,虽然现实仍是黑暗的,但必须进一步地斗争,因为未来的光明境界终究是要实现的。对于现代大学生来说,社会的飞速发展固然是好,但是也同样带来了激烈竞争的问题。倘若大学生不能坚强的面对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压力与挫折,正确的排解心中的苦闷情绪,就会产生心理问题,从而导致严重的后果。然而,通过音乐的熏陶以及对音乐的理解可以使大学生们对生活充满了热情,对周围事物充满了探索的兴趣、发现的愿望,让他们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甚至充满坎坷,但是只要有着远大的理想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就能拥有一个丰富多彩的人生。
二、音乐教育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艺术在许多情况下是群体性的活动,如齐唱、齐奏、合唱、合奏、重唱、重奏以及歌舞表演等,这些需要相互配合的群体性艺术活动是一种以艺术为纽带进行人际交流的形式。大学生通过参加群体性的活动,可以培养出他们的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奉献精神和团队精神。
成功的艺术教育不仅仅体现在学校的课堂上,而且也体现在了社会的大环境中,对社会艺术生活的关心,对班级、学校和社会艺术活动的积极参与,将使学生的群体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得到锻炼和发展。
三、音乐教育对文化传承的影响
艺术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人类智慧的结晶。学生通过学习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中国古典舞蹈等,更加的了解和热爱艺术文化,华夏民族艺术传播所产生的强大凝聚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而基于不同文化理念上的音乐又有着其各自的特色,反映着不同民族音乐文化的传统、兴趣、价值观。学生通过世界名曲欣赏这类课程可以了解到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艺术,这将会拓宽他们的审美视野,认识世界各国家艺术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高校的艺术教育使我们的青年一代具有恢宏的艺术胸怀和开阔的文化视野,学会尊重、理解多元文化,善于吸纳古今中外的文化精华,从各民族的艺术中汲取思想和艺术的营养,为自身的发展奠定厚实的人文基础。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和文化积累,其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含思想观念、礼仪制度、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不同层面的丰富内容。这些优秀文化遗产,几千年始终保持延续发展,维系着民族成员的心理纽带,对于中华民族的繁衍、统一、稳定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起到了巨大作用。我国正处于一个历史性的大转折时期,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众多人口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而且发展很不平衡的国家,进行如此深刻的转向市场经济和调整结构的巨大变革,这是人类历史上从未遇到过的重大课题。人们的利益关系面临新的调整,其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受到冲击,各种思想异常活跃并错综复杂,同时,对外我们还长期面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科技占优势的压力和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我们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艺术教育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美育教育和素质教育形式,对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艺术修养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大作用。素养是需要从小培养的,所以普通高校更应该加强对艺术教育、艺术活动的重视与支持,扩大艺术生活的宣传,提高教学水平,教师素养,从根本上提供给学生一个最良好的艺术氛围,促使学生不再为了选科而选课,使学生自愿接受艺术的熏陶,才能使其素养普遍提高。
【关键词】艺术 创新 素质教育
“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我国当今艺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流,其中关于创新能力培养尤其引人注目,成为教育界内外关注的热点。
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我国高等院校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创新的艺术教育体系。首先,确定明确的培养方向,把立足点放在面向市场、面向学术、面向科研的基点上,将技能型教育转换成创新型教育。艺术教育应该在注重历史文化传承和实际应用的同时,特别注重艺术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将科学人文知识作为艺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当代教育与艺术实践,建构科学可行的我国艺术教育体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艺术人才培养机制。这些有关创新素质教育的方法,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学科建设、有利于推动学校教学改革。高等院校坚持创新教育的策略,不仅符合我国社会发展规律,也顺应了世界各高等艺术院校发展的趋势,有利于我国的艺术教育和国际接轨。
教育系统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既具有社会关联性,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因此,一种教育范式的转换,就不仅仅是一项方方面面,细致入微的深切体察和建构。
一、大力加强高校艺术专业教师职业化进程,强化教师的导向功能
社会分工的加剧是现代社会的显著特征之一。伴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职业化趋势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对高校教师艺术专业设定职业资格,赋予高条件的限制,意义非常重大。适应高校艺术专业教师职业化进程,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与能力,强化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示范导向功能,就成为目前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在社会和高等院校中,努力形成创新素质教育的公共话语
创新素质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的核心力量,它不仅仅是教育方法的改革和教育内容的更新,而且更是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和带有全面性、结构性的教育革命。创新素质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目前,在高校教师当中还没有对创新素质教育有一个较为系统明确的认识,在思想上还没有充分的准备和重视。因此,在社会和高等院校中加强创新素质教育系统理论的宣传与普及,使其成为中心话语,形成理论气候和一定程度的外在强化因素,是我们实施创新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
三、在高等院校建立创新素质教育的实践体系
1.高等院校教学管理制度的转变
学分制是和创新素质教育相适应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使我们目前的教学制度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2.教学方法的改进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的所采取的教学途径。教学方法不是唯一的、固定不变的,它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要求有不同的教学方式:(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2)讲授教学内容,点明基本原理。(3)设立研究问题,指导学生讨论。(4)组织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
3.高等院校师生关系的重塑
传统的依附式的师生关心,由于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平等与民主的社会价值观,因而极大地限制了大学生人格的自由发展,也妨碍了大学生思维方式的活跃与发展,堵塞了大学生创新潜质的迸发。在这种时空背景下,重塑高等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弘扬平等互助、民主自由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价值观念,是实现创新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具体而言,就是指在高等院校师生之间的教与学的工作关心上,实现教育活动中的教师和学生的协调一致。这就首先要求艺术专业教师要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教育技能水平和思想品德、人格力量等,不断增强有效的控制整个教育过程,协调与学生之间的行为能力,在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上,实现情感上的沟通与融洽。
4.创新能力的培养
(1)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思维并非一种独立的思维形式,而是直觉思维与辩证思维,分散思维与辐合思维,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创新性想象综合运用而呈现的―种思维状态。所谓发散思维.就是以某些已知信息为思维起点,采取推测、想象等方式,让思维沿着不同的路径任意发展,重组记忆中和眼前的信息,从而产生新的信息。在我国现阶段的高等教有中,应特别注重发散思维的培养与训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首先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宽容标新立异者和偏离常规者的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向学生表明他们的观念是有价值的。
(2)知识结构的完善。发散思维要真正发挥作用,还需要合理、完善的知识结构作支撑。“学愈博则思愈远。”在具备扎实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了解邻近学科知识和边缘学科知识,是向创新发起挑战的前提性要件。
(3)个性发展的注重。创新在很大意义上,取决于诸个体呈现的多样化,而个体呈现的多样化则必须以个性的充分发展为前提。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发扬学生的参与意以,合作学习意识,注重因材施教,让学生充分地发展自我、挖掘自我、塑造自我,使每个人都平等地得到发展和进步。
(4)人文精神的熏陶。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人文教育不仅关系到人格的高低、思维的聪愚、言行的文野,更关系到民族的存亡,国家的兴衰和社会的进退。因此,人文教育在整个教育中占有基础性地位。
(5)考核方式的重建。到目前为止,我省高校对学生的考核方式仍然呈现着以闭卷考核为主,以开卷考核为我们的考核结构。在这种结构方式下,考核内容必然以知识的记忆和掌握为主,而忽略了考核学生的创新能力。由目前的考核方式向研究性学习报告的方式转变。这种考核方式重点考核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而且意在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掘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社会体验进行创新的能力。
纵观以上各点,可以看出,该培养模式在理论上反映了艺术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它将对提高艺术院校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起到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方芳.试论现行高等教育实施教育创新的必要性及有效途径[J].今日教育,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