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3 09:17:0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初中语文教学的策略,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教学策略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The Strategy Research on Junior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MAO Xinhua
(Shaanxi Mianxian No.4 Middle School, Hanzhong, Shaanxi 724200)
Abstract As time goes on, exiting teaching strategies of Junior Chinese is facing kinds of 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shortages of exiting teaching strategies,and previews the possible developing way of future Chinese teaching strategies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Key words junior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strategy; method
0 引言
为了良好地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一系列的手段和方法就叫做教学策略。它是教学计划里的一部分,针对一定的教学情境和教学需要而制定的。初中语文教学的策略就是根据初中生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充分考虑到社会环境等不可抗因素,制定最优的方法途径,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做到听说读写齐头并进,同时也能实现身心的协调发展。为了更好达到这一目的,制定和实施教学策略时就不能按部就班、墨守成规,而是要具备一定的弹性,给予老师适度发挥的空间。
1 初中语文教学现有策略的缺点
(1)只注重知识的训练。在目前的教学方式中,教师的教学更多的是把语文当做一种工具来教,注重知识的训练,而不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审美素养,使得大部分学生都对语文失去了兴趣。文字其实是一件很美的东西,用来表达作者的感想。但是语文课堂上大多把文章拆开,强调句子语法或者修辞,以标准答案圈住学生的思维和心灵碰撞,破坏了整体的美感。在课后,老师又会不停地布置大量的家庭作业以加强这种知识上的训练,占用课余时间的同时也让学生产生疲劳,不愿意也没时间再去进行一些自主的阅读工作。
(2)应试教学。现在,由于中考的压力,老师是为了考试而教,学生是为了考试而学,急功近利,而语文素养往往是在潜移默化中产生的。所以,很多学生为了提高成绩,考高分,就花更多时间在数理化等可以较快速提高的学科上,轻视了语文的学习。而且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由于考试只考阅读跟写作,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就缺乏了很多听和说方面的训练,同时也没有相应的课外活动将课本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没法得到全面的发展。
(3)教学方式单一。如今,随着网络信息越来越发达,学生对于知识呈现方式的需求也有了变化,传统的课堂教学对于学生课后阅读的控制更加捉襟见肘。学生对于网络流行小说的兴趣已经远远大于对世界名著等的关注度,课外阅读量少,传统文学作品正在逐渐被边缘化。这就要求教师更多地利用各种媒体资源,引导学生更多地进行课外阅读,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2 初中语文教学策略的未来发展方向
(1)锻炼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语文作为基础性学科,对学生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它不仅是认知和表情达意的工具,更能陶冶情操,升华心灵。因此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首要的任务就是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功底,听说读写样样不可少。教师不能仅局限于课本的知识,更要进行拓展性的学习,让学生正确地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并在实际运用中加深理解,加入自己的感悟。锻炼出良好的语文学习的基础知识和能力非一日之功,不能单纯的靠死记硬背,更不能为了应付考试而随便放弃。这种能力将伴随着学生今后一生的发展,为学生未来独立地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所以语文教师必须予以相当的重视。
(2)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习兴趣。新课改后,现代的课堂教学讲究的是“以人为本”,即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其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对于初中生来说,辨别能力相对还不成熟,教师有很大的引导空间。首先,教师要丰富课堂形式,完善课堂内容,针对初中生的兴趣点,综合利用多媒体技术,摆脱传统语文课堂沉闷的现象,实现师生互动。其次,教师要改变语文在整个教学系统的地位,教语文不只是教给学生一个工具,更是要教他们学会如何从感性的角度去欣赏文学作品,培养他们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从而能够自觉自主地去学习。然后,教师要营造一种课外主动学习的文化氛围,加大学生跟文学作品的接触面,加强同学之间的交流,提高学生对课后阅读的兴趣和情感。教师通过参与这种学生间的活动,能够以最轻松开放的方式发现学生的个性所在,并验收学生自主的成果。
(3)建立新的评价体系。原本的考试评价体系已经没法适应现在的教学发展。要从根本上改变现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弊端,就要改变现有的评价体系,“人对所有的激励都会产生反应”。传统的考试只注重结果,并且只集中在阅读和写作两个方面。新的评价体系就要教师跟踪学生的平时表现和活动并作出评价,作为最后成绩的一部分,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和讨论,课后也多进行课外阅读训练。而且除了卷面成绩,还要加入听力、演说等方面的成绩,促使学生们在这些方面投入更多精力。在总分方面,也可以改变算数加总的方式,给各个学科合理地设置权重,采用加权加总的方式,以防之前轻视语文学习的现象发生。
3 总结
这是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初中语文教学的策略也要与时俱进。语文教学不只是一个学科,更是一门学问。中国五千年历史对文章的重视使得历史上积淀了厚重的文化,《红楼梦》、《水浒传》等不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个时代,一段人生。如今快餐文化反而让这种积淀慢慢被时间冲刷殆尽。现在教师的重任除了教会学生语文学习,更是要改变旧的策略,让学生们能够将我国的文化传统继续传递下去。
参考文献
[1] 高启天.浅谈初中语文教学的策略[J].教育革新,2008(11).
[2] 郑玉宝.优化初中语文教学策略的探究与实践[D].西北师范大学,2006.
关键词:初中语文;诗歌教学;实践;策略
在初中语文中,诗歌教学相当重要,在教学内容方面,诗歌分为古代诗词与近现代诗词两个部分,在考察方面,既包括了对诗歌背诵程度的考察,又包括了对诗歌理解层次的考察,换言之,初中语文的诗歌教学要求学生们既要背诵诗歌又要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写作背景、语言风格以及修辞手法等等。相对于小学语文的诗歌教学来说,初中语文的诗歌教学更上一个层次。
此外,诗歌教学能够让学生们在了解与感悟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同时为自己的语文学习储备文化知识,对学生们能力的提升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鉴于诗歌的历史久远,学生们在诗歌的理解与掌握方面具有一定的困难,那么教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诗歌教学的效率呢?笔者认为教师可以转变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引导学生们深入分析与研究诗歌。在本文中,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的策略。
一、诗歌教学策略之知人论世
所谓知人论世,就是指教师在讲解诗歌之前先引导学生们对诗歌的作者进行了解与研究,从而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以及作者的语言风格,这将大大降低学生们对诗歌的理解难度。当然,教师在这一过程应当尽量避免采用平铺直叙的方式,以免让学生们心生厌烦之感。
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之前可以根据诗歌的难易程度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如果是较为容易的诗歌的话,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们单独进行作者资料的搜集,然后再根据自己所得资料对诗歌作以初步的分析;如果是较难的诗歌的话,教师可以以分组的形式让学生们去搜集作者资料,然后再让小组成员之间根据小组所得资料对诗歌进行初步分析以及交流讨论。不管是哪种方式,这都有利于诗歌的进一步讲解与分析。
例如,笔者在讲《天净沙・秋思》的时候,鉴于其作者马致远对于学生们来说较为生疏以及这首诗歌内容较为简单,我便让学生们在上课之前搜集好关于马致远的一些资料,包括马致远的人生经历、所处的社会背景以及他的理想抱负等,接着我再对学生们搜集的资料做一个高度概括,最后再引导学生们深入研究其中的关键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夕阳等,让学生们在对诗歌有个大概了解的基础之上再去感悟其间所表达出来的情感,从而达到一个知人论世的效果。
二、诗歌教学策略之诗歌翻译
诗歌中所用的字词与表达与我们所熟悉的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古代诗歌,因此,诗歌的翻译至关重要。初中语文的诗歌教学与小学语文的诗歌教学最大的不同在于翻译,换言之,小学语文的诗歌教学不注重对诗歌的翻译而初中语文注重对诗歌的翻译,毕竟翻译有助于学生对诗歌的进一步理解与掌握。
例如,《次北固山下》这首诗中“次”这个字翻译就显得尤为关键,它在本诗中的意思并非我们所熟悉的“顺序”“等第”或者量词的意思,而是“停留”的意思,也就是说“次北固山下”应该翻译成“停留在北固山的时候”,倘若缺乏对这个字的翻译,则整首诗的理解就显得过为牵强,不利于学生们对其的理解与研究。此外,教师在诗句的讲解过程中,应当先引导学生们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然后再根据整句的意思对之前所做的翻译进行顺序或者搭配上的调整,以使得整个翻译更为清晰明了。
诗歌翻译是诗歌教学中的重要部分,通过诗歌翻译,学生们能够深入剖析诗歌,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以及文字运用能力。此外,在诗歌翻译的过程中,师生们的互动也会有所增加,从而改变了传统沉闷的语文教学氛围,进一步提升了诗歌教学质量。
三、诗歌教学策略之感悟作者情感
诗歌不仅是作者展露文笔的最佳平台,更是作者抒怀的最好载体,这也正是诗歌的魅力所在。因此,在初中语文的诗歌教学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们挖掘诗歌的文字底蕴,也要引导学生们感悟作者的情感,从而让学生们真正理解诗歌的精神内涵,并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例如《沁园春・雪》这首现代诗歌,它的抒情方式较为含蓄,上阙全是对雪这个意象的描写,这是借助雪的壮阔来表达作者的恢宏大气,下阙虽然看似是在历代的英雄将领们,但却是借助这些过去的名人从侧面表达出作者想要建功立业的壮志雄心。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们深入挖掘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只有感悟了作者的情感才能体会到诗歌作品的真正内涵,从而让学生们的语文素养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四、结语
总而言之,诗歌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并且,诗歌教学有助于学生们了解中华文化,提升学的文化功底以及语文素养,所以,提高诗歌教学质量很具有意义。
参考文献:
一、初中语文教学所出现的误区
1.对学生缺乏科学引导
许多初中语文教师对待语文这门课程总是偏向于知识记忆,要求学生掌握语文课文中的知识,而没有从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提升学生对语文知识地理解能力。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中,学生在初中语文学习中不仅没有取得显著的效果,而且由于记忆的知识容易产生遗忘的原因,而导致学生产生了厌学的心理,从而制约着语文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在语文教师一味地灌输知识的方式中,学生难以真正地感受语文课文中所蕴含的美感,这对提升初中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同时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相违背的,从而严重地偏离了语文教学的初衷。
2.教师的教学观念需要及时更新
教师受到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较深,对学生语文学习的要求依然是通过考试大纲组织教学,课堂中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使得初中语文教学出现了流于知识表面的问题,并没有结合语文课文中向学生输入真、善、美的教育,从而导致学生在语文这门课程的学习中没有吸取精华的知识。此外,有的教师没有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设计语文教学方式,统一地采用一种教学方式,就连具体实施语文的环节也是一样,导致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逐渐地失去兴趣,而初中语文教学也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
3.语文教学策略不恰当
初中语文教学对学生而言,不仅是单纯地掌握语文知识,而是需要教师通过语文教学引导学生能够发现生活中的丰富知识,积极掌握语文中所蕴含地深刻道理。但是部分教师没有结合当前的语文实际情况,例如学生接受更多的信息、学生的思想更加活跃等特点,而依然根据语文教材中的内容进行照本宣科式地开展教学,使得语文课堂十分枯燥乏味,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没有得到较好地锻炼,不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
二、改进语文教学误区的策略
1.教师需要做到以生为本
素质教育是需要教师做到以生为本,在教学中能够充分地体现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使得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平等、和谐的交流,共同探讨语文知识。此外,教师需要按照学生不同的语文知识储备以及接受情况而适时地调整教学方式,例如学生学习《桃花源记》这篇文言文时,其中涉及了许多文言知识,如通假字、古今义、诗词、虚词理解等,学生感到掌握这些知识有一定难度,教师则需要适当地加强引导,教师可以介绍一些文言参考工具书,供学生自行解决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字、词的含义,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教师积极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观念
教师要树立好为人师表的形象,自己充分地利用教学之外的时间,加强提升自身的知识能力,积极地拓宽自身的知识涉猎范围,便于在开展语文教学中能够更好地为学生从更多的角度分析语文文章。例如《奇妙的克隆》这篇文章属于科普文,其中讲述了科学研究领域中所出现的新型成果,教师在讲授这篇文章时,除了可以从语文教学的角度分析之外,还可以根据当前最新的科学研究角度分析,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同时在教师介绍这些最新的科学成果中,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语文知识不仅仅是学习语言,其中包括许多其他方面的内容,激发初中学生不断深入探索知识的兴趣。
3.创新语文教学,更好地启发学生
教师在实践教学中需要结合语文课文而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使初中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同时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实现Τ踔醒生进行思考以及创新能力培养的目的。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在现代化的方式中找到创新语文知识呈现的渠道,如教师在讲《观潮》这篇文章时,可以先通过多媒体播放潮水的相关视频,让学生从视觉角度了解潮水的气势,激发初中学生的好奇心,再进入文章内容的学习。再如学习《端午的鸭蛋》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查阅书籍或者是网络资源收集等方式先了解端午的来历,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学习这篇文章,调动初中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 策略
当前初中语文教学都是过分强调教材中的书本知识的重要性,但是却严重忽视了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在这样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影响下,使得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变得异常机械化和程式化了,课本教材也成了枯燥无味和僵化死板的一堆材料,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根本就没有被激发出来,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非常差,更不用说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笔者结合初中语文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初中语文教学的相关策略。[1]
一、把提引学生学习兴趣作为导控出发点
教育界一直流行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一个人,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做起来才会真正投入;如果干的是不感兴趣的事情,则很难真正用心。教学中也是一样,学生对于有兴趣的内容,学习热情就会高,劲头就会足。所以,在初中语文课堂导控中,一定要注意提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相关内容。比如在教学《生命 生命》一课时,教师给学生放音乐《命运》,并介绍:同学们,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栏目曾经播过一期感人肺腑的节目《感受坚强》,向我们大家讲述的是患癌症少女张默然的故事。张默然年青的生命被癌症折磨得痛苦不堪,但十七岁的花季少女却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坚强地搏斗。她感人的事迹,感动了医生,感动了亲友,感动了所有的人。尽管大家并没有挽留住张默然的生命,但她勇敢地面对死亡、热爱生命的事迹,让人们再一次感受到了坚强。今天我们给大家介绍作者杏林子。她从小病魔缠身,肉体和精神都受到了极大的折磨,但她没有因此荒废甚至放弃生命,反而更强烈地呼唤生命。她写的文章《生命生命》将再次带给我们心灵的震撼。让我们用心来品味这篇文章,与作者同呼吸,共命运,认识生命的真谛。 以上案例中,老师对文本把握较透,注重引导,吸引学生阅读的兴趣,带着学生一步步理解文本,而且善于抓住学生的兴趣取向,通过“找乐趣”的办法,让学生一步步走向文本意义的深处。这样的做法,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认知水平现状,尊重了学生的人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联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所以整堂课就导控得非常自如。
二、引导学生加强交流,少教多学,以议为核心
语文课“少教多学”的教学基本要素为:读读、议议、练练、讲讲。“少教多学”强调的是讲学生不懂的。学生自己能弄懂的,不管是读懂、练懂、做懂,还是议懂,教师都不应该讲。“少教多学”教学的核心是一个“议”字,它提高了学生完成学业的效能,保证了课堂教学的质量,也提高了认知效果,减少了无效劳动。要培养学生敢向老师说不,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而获得老师的尊重时,将会进一步促成他们见解的形成。七年级语文下册《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在教学中,讨论: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这个问题讨论时也许有争议,但应该倾向于文中父亲的做法,因为孩子的路终究要靠自己去走,总靠别人扶,不是长久之计。父亲指导儿子独立走下来,恰恰是让儿子经过这种历练增加独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经验。在我们的生活中,家长、老师其实也给了我们很多这类的指导。继续组织讨论,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一步拓展思维,深刻领悟文中的启示:你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讨论这个内容,最好能让学生理解得深刻一点,对“困难”的理解全面一点:既可以是努力一下就能解决的小困难,如一道难题做不出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卖报纸时不好意思张嘴等;更应该是比较大的,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困难,如自己学习成绩落后;父母下岗,家庭经济拮据……由于学生有自己的选择权,有自己的爱好,因此,每个学生都读得认真,体会得深刻,在互相交流中都能各抒己见。问题在讨论中得到解决,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2]
三、以巧妙的板书提示整堂课的结构
板书也是课堂导控的重要手段。板书要力图成为一堂课的“思维导图”,要让学生通过板书轻松把握整堂课的内容。一堂课结束时,学生看着板书,可以回忆得出整堂课的重点难点和教学环节。为使板书规范有序,一般而言,正式板书居黑板中央,辅助板书居黑板两侧。主板书中,要注意逻辑结构清晰,主次分明,层次清楚,字体规范而美观。总体而言,板书要让学生看得清,想得明,还要看得美,看得舒服。这样的板书,对课堂的导控才能真正发挥辅助作用。当然,现如今,很多学校教室都有了多媒体,很多老师都喜欢直接用屏幕展示要板书的内容,而不再用黑板来板书。即便用多媒体,也建议在最后呈现整堂课的教学环节和知识结构图,让学生对课堂内容一目了然。[3]
四、高度关注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技能
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可能是对某些指导理念的误解的原因,实际的教学中出现了忽视语法和词汇教学的现状,其实语法和词汇都是语文知识体系中最基本的知识,如果忽视对最基本知识的学习必然会严重影响初中语文教学质量。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在关注培养学生语文应用技能的同时绝对不能忽视对语言基本知识的讲授。另外,学习语文就是为了交际,所以学生必须要有能把学习到的基础知识转化为实际的语言的应用技能。这里说的语言技能应该包括听、说、读和写四个层面,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必须要在学生掌握语言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进行大量的专项或综合性的语言实践锻炼来有效训练学生的语言应用技能,从而培养出学生的真实语言交际能力。
总之,初中语文课堂导控是教师有效控制课堂,使课堂持续有效地发挥正效应的一种行为过程,整个过程中,教师的讲解引导和板书都是重要的导探策略,要注意引导学生始终围绕教学目标思维和学习。
参考文献:
[1]吕晓莅.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改革思路及对策探索[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1,(3):199.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以情导学;策略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情感、学习热情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因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若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中,教师则需动之以“ 情”,注重以情导学,让学生愿学,乐学。
一、教师真情倾注, 调动学生学习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影响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学习兴趣。若教师呆板、冷漠,缺乏生活热情,对学生缺少关注情感,在文本解读中自己都没有感动于文本内容,那么难以促进学生情感,难以培养出具有热情,充满爱心的学生。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应具有敬业精神,关注与热爱学生,以自己的热情、激情、真情去感染每位学生,调动学生学习情感与情绪,实现以情换情,以情导学。
第一、以目光增强学生自信。课堂教学,实际是学生积极参与,自学、自悟与自得的学习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课堂积极发言,主动回答,教师需予以目光肯定,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学习《散步》时,当讨论文章的写作手法时,有学生站起回答道:课文中虽然描写了生活小事情,却体现了一个社会大主题。这时,教师应予以肯定、赞扬的目光,于是学生继续说道:通过以小见大手法来表现是尊老爱幼这一大主题。这样,让其他学生体会到文字语言的魅力与感染力,学会品读课文。
第二、以微笑关注课堂生成。由教育学理论看,要求教师以发展眼光关注学生,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能够在细微处观察学生情感波动,以微笑来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用于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常常碰到这些现象,学生开始有独特想法与见解,但一站起来回答教师提问时,则会不知所措,有些学生则欲言又止,亦或断断续续等,这些都表示学生在学习上的不自信。实际上,教师通过真诚的情感,会心的微笑,则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火花,闪出“亮点”,生成课堂,这样才可保护学生好奇心,激发学生求知欲,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二、创设学习情景,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通常而言,学生愿学,乐学,才会有更好的学习效果,这体现了情感因素的影响作用。而若想学生乐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的启发与调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积极情感,饱满精神,亲切的语言,适当的动作等,以感染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投入自身的真情实感,有趣、生动的课堂讲解,以感染学生,以情导学,引导学生以情感来体验文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其融入文本角色之中,如临其境,从而将无声文字转变成有声语言,体验作者当时的思想情感,理解文本内涵。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创设一定的学习情景,调动学生情感意识,引导学生感知与体验。
例如:教学《羚羊木雕》一文时,教师可创设教学情景,调动学生学习情感:这里有两样东西:几个穷朋友与一堆金钱。假设让你们来从中选取一样,你们会选择什么呢?并说明原因。在本次将要学习的课文——《羚羊木雕》中,因羚羊木雕而引发的故事则可说明这一问题。通过情景,让学生自由发言,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文学习,教师可先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然后让学生分角色演读课文,分别扮演“我”, 爸爸,妈妈,奶奶,万芳妈妈,万芳,在叙述部分,可由一人朗读。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物特点,把握人物情感,从而与文本,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接着进行课堂讨论:在这场矛盾冲突中,究竟谁是谁非?若父母是正确的,作为子女应怎样对待矛盾?若父母是错误的,作为子女又该怎样对待?同学们,你们遇到类似情况吗?当时是怎样处理的?这样,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有利于唤起学生情感,更深刻地理解文本。
三、注意点拨引导,培养学生科学方法
关键词:课程改革 初中语文 素养提升
课改十多年来,学校的育人观念、校园文化、课堂教学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以人为本的育人观念深入人心,和谐开放的校园文化令人神往,互动探究的生动课堂别开生面,学校成了知识的殿堂、心灵的家园和成长的乐园。然而,个别老教师的观念滞后、盲目抵住,大量新教师的经验缺乏、态度应付,将成为今后的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瓶颈问题。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以初中语文教学为例,就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的优化策略赘述以下个人观点,不妥之处敬请专家、同仁斧正。
一、重温课程标准,确保语文教改有的放矢
新课程标准颁布实施以来,大多数语文教师始终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并在日常教学中致力于教学观念的转变、新知识的学习和教学方式的变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其学习方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新课标提倡的启发、讨论、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也被师生逐渐接受并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达到广泛应用,教师将学习的主动权下放给学生,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得到了明显的体现,师生之间的互动也变得更加有效。但是在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过程中,也暴露了很多问题。一是在阅读教学中存在教学方式单一、注重课内阅读却忽视课外阅读的检查监督;二是在作文教学中依旧采取“选定话题审题写作技巧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打分和讲评”的模式进行,在评价过程中往往以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三是在口语教学中往往多讲少练;四是语文综合活动课存在课时严重不足、开放性差、自主性差。究其根源,主要就是因为一些教师在领悟新课改理念时往往具有片面化和简单化的特点,且执行力尤为欠缺,加上新旧教学方式难以从根本上进行转变,课程资源难以得到及时的开发和有效的利用。
在这一现状下,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重温新课程标准,只有吃透标准才能使语文教改有的放矢。例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加强探究式教学方法的运用,注重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才能使其成为阅读的主人。教师执教《背影》一文时,首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课文的朗读录音,并要求学生将听后感表达出来,此时学生就会七嘴八舌的将自己的看法和疑问表达出来,经过一番讨论,教师就可以提出探究性的问题(如:为什么文章中多次提到了“背影”?),通过教师的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和多方讨论,学生在合作、探究、交流中发展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二、加强活动引领,确保学习兴趣高涨持久
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针对当前学生学习兴趣难以持久的现状,笔者认为教师应加强活动引领,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持续高涨。例如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亮点和特色活动,在体现三维目标的同时有助于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这一活动的开展以向学生生活延伸为基础,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合作精神最佳途径。所以教师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课中应扮演好引导者、启发者和合作者的角色,引领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活动课中来,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持久高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适时地组织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课堂的形式可以不拘一格,放权于学生,引导其结合自己喜欢的方式对活动流程进行设计,教师以引导者和鉴赏者的角色介入活动,适时参与交流、探讨,及时进行总结和点评,多鼓励少指责,让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课堂的结束而延伸,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持久性。
三、重视读写结合,确保学习效率持续提高
吕淑湘曾经说过:“要想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根本问题是语文教师问题。”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是最为重要的内容,二者之间相辅相成,阅读量与写作宽度成正比,阅读质量与写作厚度成正比。但就当前现状来看,在读写结合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形式,导致学生的语文能力难以有效提升。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迁移延展、探究性对话、致用提高的原则,在课内读写活动中及时、全面地挖掘教材中蕴含的资源,为情境添彩、为人物画像、为情节续尾、为哲理搭桥、为人生奠基,在课外读写结合中,关键就在于如何深入生活,通过观察生活、积累材料、感受生活、述理立言、真情抒写、展示自我。及时的引导学生掌握阅读和写作的技巧,从而更好地促进学习效率持续的提升。
四、注重习惯培养,确保人文素养全面发展
《新课程标准》提出:“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开展人文素养教育的根本目的,而人文素养教育又是素质教育实施的根本,而素质教育的实施又是对教改工作的有益尝试,加上当代初中生自身的身心的特殊性,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就显得尤为必要。而学生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对于初中语文教学而言,主要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阅读、写作等习惯,并学会利用工具书,更好地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在预习习惯培养过程中,教师应在导学案中进行预习提示,明确训练重点,学生在能在掌握课文的基础知识、内容和写作特色的基础上感知全文脉络;在阅读习惯培养中,主要是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学会思考,做到读有所感、读有所思,才能在理解课文中心思想的同时促进人文素养的发展;在培养学生写作习惯时,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表达,依据话题和命题,结合生活积淀,定好提纲,明确写法和思路,并集中精力完成初稿,然后千锤百炼,反复推敲,不断润色,终成精品,长期坚持,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只有重温课程标准,确保语文教改有的放矢,加强活动引领,确保学习兴趣高涨持久,重视读写结合,确保学习效率持续提高,注重习惯培养,确保人文素养全面发展,才能让初中语文教学改革方向明确,方法恰当,过程精彩,成效显著。
参考文献
[1]朱建军.中学语文课程“读写结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一、人文关怀对初中语文教学的意义
人文关怀有着丰富的科学内涵。虽然人文主义的形态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变化,但其核心并没有改变。人文关怀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对学生价值和教学的主体性的肯定。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文关怀在课堂教学中的意义也更加重大。人文关怀不仅仅要在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关怀,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价值充分实现。
将人文关怀融入到初中语文教学中,使语文教学的目的不再只是传授课本知识那么简单,而是从对教学任务的充分理解中,在教学活动中,将学生的学习潜能激发出来,唤醒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意识和自我价值的思考。要从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中实现教学目标,并使学生在人文关怀中健康地成长。
二、将人文关怀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策略
人文关怀通过其丰富的科学内涵融入语文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人性化,更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需要教师将人文关怀恰当地应用于语文教学,促进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
(一)促进学生主动感悟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度思考,促进学生主动感悟问题。学生在教学中的体验是学生主观的行为,具有明显的情感色彩,是对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在语文教学中,过于强调知识概念,忽视学生的情感、想象和领悟的心理功能,让学生过多地背诵和记忆,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而在融入人文关怀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更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被注入人文关怀的教学活动,不仅能促进学生在理性思维上的发展,更注重对学生感性思维的培养,让学生成为感性与理性和谐统一的生命个体。这样才能让学生对事物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从而提高学生对事物的领悟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具有人文气息的教学内容,例如通过涉及诚实守信、至爱亲情、乐观自信和自强不息等内容的课文,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的深层含义,培养学生诚实友爱、乐观向上、不畏困难的优良品质。例如《永远的梵高》《听懂母亲的故事》都是具有浓厚人文气息的文章,教师可以利用这样的文章,引导学生主动感悟,从而让学生领悟到深刻的人生哲理。
(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而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是依靠教师灌输知识的方式就能够形成的,而是要在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中形成的。因此,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是将人文关怀融入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实现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是要让其在不断的学习中完善自己,这就需要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地发挥主动性。而教师要引导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在学习中获得高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心应手,这样才能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发展自身能力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进行主动学习能让知识真正地融入自己的生命中,掌握学习主动权的是学生自己,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来完善自己的学习方法,优化学习内容,真正地学会如何思考问题、如何高效学习,最终实现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师在教学中融入人文关怀,让学生从情感上得到理解和关注,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学生处在初中的特殊时期,稍有懈怠就会对以后的学习造成不良的影响。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就显得更为重要。同时,我们也要提高人文关怀的质量。教师要通过人文关怀引导学生正视自己的缺点,然后通过学习不断改正,不断地完善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此外,还要引导学生用心观察生活。学生关注身边所发生的事,品味人间情感,领悟做人的道理,明白生活的意义,从而为自己的人生确定目标,实现自我价值。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语文;教材内容;互动合作;生活实际;多媒体技术
初中语文是一门培养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与现代文化素养的独立学科,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基础学科。在素质教育与文化教育并重的教育形势下,在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形势下,初中语文教学必须在教学思想及教学方式上进行彻底而深刻的改变,必须明确语文教学在整体发展历程上的需要,必须认清学生主体在学习与发展上的综合需要。只有摒弃陈旧教学观念及形式的束缚,不断地推陈出新,才能实现初中语文教学的实效与高效。
一、以灵活运用教材为根本,激发学生兴趣
语文知识整体体现在教材的文字上,作者的情感主要体现在文章的脉络中,语文的教材内容中体现着各种情境的优美、形式的华丽与质朴。开展有效的初中语文教学,最根本的就是语文教材的基本内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以教材的内容创设趣味化、丰富化的教学情境,酝酿与教材内容相辅相成的情感,以教材内容的灵活运用引导学生主体的广泛关注,以教材中词语、诗句、情节的妙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语文知识,自主建构学习重点。例如,在初中语文《背影》的讲述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贴切课文内容的情境:同学们,你们有出过远门吗?都是谁去送你们的呢?你们有没有感受过离别的感伤?有没有被父母的某种行为而感动呢?等等,通过一系列贴切课文内容问题的发问,引发学生情感与作者情感的共鸣,引发学生学习课文内容的强烈兴趣。
二、以互动合作教学为形式,营造活跃氛围
互动合作教学是教学活动中的一种动态发展过程,是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形式进行师生关系调节的交互活动过程,是强化师生之间情感共振的有效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语文知识的主要内容和学生主体的主要特点灵活地选择互动合作方式,以正确的互动合作方式突破语文学习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以互动合作的形式进行语文知识的分析、讨论与总结,让师生之间在语文知识的分享中达成情感的共通,让学生之间在语文知识的探讨中取长补短。开展互动合作教学,教师要注重合作形式的平等性、民主性、自由性与开放性,要注重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师要以引导者的身份与学生站在同等的位置进行语文知识的分析与思考,要放下身段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勇于质疑。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才能实现师生之间的情感交融,让学生驰骋在文本的天地里,去领悟文章的深刻内涵,去享受语文带给他们的快乐。
三、以生活实际联系为基础,提升教学效果
语文知识是对生活实际的提炼,是对生活实际的文字性表述,是对生活中情感的展现。所以初中语文的教学必须以语文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为基础,以教材内容紧扣生活实际所呈现,必须强化教学活动的实践性与生活化。将初中语文知识的学习建立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将语文知识的教学向生活化拓展,鼓励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点滴,鼓励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进行生活交际,以此强化学生的语文知识应用能力。例如,在初中语文《故乡》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学生:同学们,我们都是由不同的地方汇聚在这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出生地,请大家就自己的故乡进行表述,谈一谈我们的故乡在这几年的变化吧!通过这样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深入回想自己故乡的实际变化,并以自身的幸福与课文的内容形成鲜明的对比,以此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四、以多媒体技术为辅助,丰富教学内容
新课改倡导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注重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为初中语文教学增添了新的活力。以多媒体生动形象的特点进行语文课程的导入与延伸,不但可以激发学生主体的参与兴趣,还可以拓展学生的学习内容,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不但可以以技术的外在形式与知识的内在相互交融达成教学活动的生动多彩,还可以实现语文知识的动态化与具体化展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合理选择和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要深入挖掘有利的素材,以此实现语文教学的图文并茂,实现语文知识的静动转化,实现语文情感的内在升华。在初中语文《三峡》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现有关三峡实景的图像或者是动画,让学生在具体中深刻感受到三峡的宏伟和壮观。
总之,初中语文的教学要以时代的进步为发展依据,要以教育的改革为发展根本,要以生活实际为发展源泉,要以信息技术为发展动力,要以教材与学生的特点为发展基础,以此挖掘更有效的教学途径,以此实现教学效果的不断优化。
参考文献:
[1]王莉.初中语文高效愉悦型课堂建设研究[D].延边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