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法律文化的作用8篇

时间:2023-08-23 09:17:0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法律文化的作用,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法律文化的作用

篇1

一、本地旅游工艺品市场状况

敦煌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以“世界人类文化遗产”莫高窟为代表的敦煌艺术,为旅游商品的开发生产提供了丰富的内涵。敦煌壁画的永恒魅力,使该系列旅游工艺产品得到广大游客的喜爱和珍藏,并与对外宣传、接待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敦煌的仿真岩石壁画、飞天藻井复制品,以其独特文化内涵得到中外游客和政界商界人士的喜好,极大地推动了敦煌形象的树立与改善,对对外交流、项目建设乃至整个经济发展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它已经成为敦煌市对外馈赠珍贵礼品,对宣传敦煌和敦煌文化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敦煌旅游工艺品市场现有陶艺、彩塑、敦煌古乐器、金箔画、敦煌艺术铜雕、夜光杯、敦煌艺术壁毯、地毯、蜡染、刺绣、剪纸、工艺骆驼等一批具有鲜明敦煌特色的旅游工艺品,深受中外游客的喜爱。莫高窟、阳关、鸣沙山、雅丹地质公园及敦煌工艺品夜市已形成了完整的旅游工艺品研发、生成和销售市场链。目前,敦煌市有12家旅游定点商店、800多个旅游工艺品摊点,销售的旅游工艺品达12大类、3000余种。据统计,09年“十一”黄金周期间,敦煌市共接待中外游客50782人次,日均接待游客近8000人,莫高窟和鸣沙山月牙泉两大主要景区最高一天接待游客9800人,其中莫高窟单日接待量最高达5300人,实现旅游收入1056万元。

二、挖掘丝路文化内涵,开发旅游工艺品新品种

在旅游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旅游纪念品、旅游商品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40%―60%,所以,丰富旅游购物市场,培育旅游商品经销市场十分重要。敦煌市计划每年研发10件以上的旅游工艺品,以不断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消费需求,增加旅游收入。

1. 依托丝路文化资源,开发特色商品。汉代的敦煌是中国书法艺术的中心,涌现出了“草圣”张芝、索靖等一流的书法高手,在酒泉境内出土的汉简占全国汉简出土量的5/6。以借鉴研发成便于游客携带且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汉简书法系列旅游工艺品,补充敦煌旅游工艺品市场的空缺。

2.就地取材、就地加工。丝绸之路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不仅有举世闻名的敦煌莫高窟,还有风情万种的鸣沙山、神奇造化的雅丹魔鬼城,在酒泉广阔的茫茫黑戈壁里蕴藏着丰富的可开发为旅游工艺品的资源:沙漠漆、风砺石、虫化石、五色沙等,可以将戈壁石与丝绸之路上的史前岩画巧妙结合,开发出系列戈壁石艺旅游工艺品;鸣沙山、花城湖的五色沙亦可以赋予丝路文化内涵,将其开发成沙雕旅游工艺品。

丝绸之路上有着大片的胡杨林,因它“生千年不死、死千年不倒、倒千年不朽、朽千年不灭”的倔强性格。金秋的胡杨特别的美丽,如潮如汐、斑斑斓斓、漫及天涯。开展“金秋胡杨节”、“骆驼节”和“摄影艺术节”等各项活动,使胡杨名扬全国,给人们留下无边的想象。在开展各项活动的同时,可就地取材开发出胡杨叶挂饰、书签、贺年卡等具有丝路文化内涵的旅游工艺品。

3. 重点开发特色的“拳头”产品。敦煌壁画的永恒魅力,为该系列旅游工艺品开发生产提供了丰富的内涵。敦煌某公司研发生产的敦煌彩塑、敦煌归真艺术馆研发生产的染绘结合的布面敦煌壁画及敦煌壁画木刻,都成为了敦煌特色旅游工艺品的新成员,一经上市,因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游客的喜爱。另外,可以将原汁原味的敦煌壁画与现代高科技结合,设计成体积小、重量轻、易于收藏保存、便于携带的高档旅游纪念品,使之成为对外馈赠的珍贵礼品;还可以将敦煌壁画与扎染结合,研发出具有敦煌艺术风格的扎染棉、麻质地系列服饰,通过游客宣传地方旅游资源。

4. 强化开发各种土特色的精美包装。丝路的酒泉、敦煌除了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还盛产敦煌李广杏、阳关葡萄、鸣山大枣、苁蓉、锁阳等特产,敦煌名优小吃驴肉黄面更是驰名中外。为这些地方特产“穿上”展示其特色的外衣,精美的外包装不仅能深化产品的内涵,还能提升产品的品味和层次,使游客既能品味其中的美食的同时,又可以对精美外包装产生珍藏和留恋的兴趣。

三、开发旅游工艺品的现实意义

丝绸之路河西走廊是沟通亚欧大陆的繁华商贸古道,留下关隘要塞、长城烽燧、大漠驼铃、画工青灯、石窟佛陀等大量而丰富的可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孕育发展了辉煌灿烂的文化、艺术。充分挖掘丝绸之路所蕴含的丰富的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研发出丝路文化特色旅游工艺品新种类,设计出具有浓郁地域文化特色的新时代的旅游工艺品,对完善本地旅游业市场,宣扬地域文化特色,以及拉动本地经济发展都有积极意义。

篇2

关键词:茶文化旅游;茶业发展;推动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旅游业也越来越繁荣,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人们对旅游需求的不断提升,也使旅游业的空间越来越大,而其中自然生态旅游成为旅游业中的热点内容。

1茶文化旅游发展概述

茶文化旅游是将茶文化与旅游相结合,以茶为媒介,通过旅游的方式传播出去,使消费者在获得茶知识的同时实现休闲娱乐的目的。茶文化旅游是生态旅游的新兴项目,不仅丰富了旅游内容,也推动了茶产业的发展。为了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建立了以茶为主题的茶展展览馆、茶艺观光园等景点,希望能够以此来提升茶文化的传播力度,不仅使茶文化成为旅游产业的一个项目,而且也能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2茶文化旅游的内涵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文化内涵主要包含了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物质文化主要指茶业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茶艺设施等等。精神文化主要指茶物质文化在人们思想与精神中的反映与感悟。其中主要包括茶艺、茶道等。茶文化的发展既推动了社会物质文化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精神文明的建设。在茶文化旅游中,主要是以茶文化的物质文化作为载体,通过对茶的生产方式、茶的消费方式、风俗礼仪等内容进行展现,让消费者从中感受到茶文化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以广西桂林为例,在桂林的尧山风景区里,有一处茶园,这里风景秀丽,茶园整齐成片,路旁有桂花树、山峰奇石相衬,空气清新,具有质朴的自然风貌,如将这一景区与茶文化结合在一起,不仅可以使人们感受到清新质朴的自然之景,而且也能够体验浓厚的茶文化特色。在1999年,桂林尧山旅游观光园内建立了茶叶科技园,这里不仅是茶叶的研究与生产地,同时也将茶的游览、品茶作为主要内容,成为茶文化旅游的一个代表。消费者可以在这里亲自观看到茶叶的制作生产过程,同时体验品茶、茶艺等活动,对茶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提升茶文化的艺术审美价值。在茶园的设置中,既有茶树和茶叶的示范园区,也有茶叶的加工、展示及知识科普区,通过不同的示范窗口展现茶文化的深厚底蕴,突出茶叶发展的自然生态特性。游客可以在茶园中亲自参与茶活动,与自然相融,感受茶之乐趣。

2.1茶树品种示范区

中国是茶叶的发源地,也是最早的茶树种植地,茶树品种丰富。在桂林尧山茶叶科技园中有300多个茶树品种,这些茶树品种为茶树的繁育及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资源,同时也为游客展现了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和丰富的茶树资源。在众多的茶树品种中,以科学先进的茶树种类建立示范区,不仅能够有效推动茶树的良性发展,同时也能够使广大游客亲身体验到自然质朴的田间风光,使他们对茶树品种、种植、采摘等技术有更深入的了解,通过亲手采摘以体会茶之乐趣,提升茶之审美。

2.2茶叶加工区

茶叶加工区展示的是茶叶的加工设备以及各种茶类的加工方法,通过图片等方式加以介绍,对不同设备的功能及用途进行说明,向游客宣传茶叶加工知识及各种加工技术,使其充分体验到中国茶叶品类之多,感受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2.3茶叶科普展示区

茶叶科普区主要是以图片、文字和实物等方式介绍茶叶相关知识,从茶的起源、发展及传播进行讲解,内容包括茶叶的主要功能、营养价值和各种茶具的使用以及存储、茶艺特色等。在展示区主要展示中国多个茶叶种类,例如红茶、绿茶、黑茶、白茶等品种。向游客介绍丰富多彩的茶叶、茶具产品。以满足游客的不同需求,使游客能够从中感受到一种自然纯朴的气息,了解中国茶文化发展历史。

2.4茶艺、品茶厅

茶艺是茶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茶文化与艺术的融合。在自然古朴的环境中,在音乐背景下,通过茶艺表演,让游客充分了解饮茶的方法和技艺,在饮茶过程中体会到茶文化的深刻思想内涵,以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茶艺品茶厅的设置对宣传中国茶文化有着积极的作用。2.5观光区在茶区还设置了观光区,这里可以将茶园景色尽收眼底。游客可以通过观光台看到整个尧山风景区的秀美景色,远处有尧山风景及索道,周边群山环绕,成片的田园农庄,形成了独特的自然风光。近处有整齐的绿色茶园,两旁的桂花树相互衬托,极具地方特色的建筑立于一旁,茶园中的茶农正在忙碌着采茶,整个景区如同诗画一般,充满了自然和谐的特色。游客可以在这里拍照留念,感受茶园的自然风光。此外,游客也可以选择参与到实际的采茶活动中,亲自体验茶事活动的乐趣。

3茶文化旅游对茶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3.1茶文化旅游能够提升茶业发展价值

茶文化旅游是以茶文化为基础资源的旅游产业,其中包括了茶叶生产、茶产品、茶园风光等内容,以此带动茶业与旅游业的互动发展。茶文化旅游包含的内容与形式十分丰富,游客不仅能够在景区观赏自然风光,实际了解茶的采摘、生产过程,而且能够参与到实际的茶事活动中,体验采茶、制茶、品茶等项目,这些活动给游客带来了无限乐趣,受到游客的喜爱。茶文化旅游将茶作为核心,与茶相关的内容紧密结合在一起,无论景观、餐饮还是购物都围绕茶文化展开,也有效地带动了茶文化旅游消费,提高了旅游收入,也提升了茶叶的综合价值。茶文化旅游作为一项新兴的旅游产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在国内享有一定的知名度,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都来到这里感受茶香茶韵,在自然茶区中休闲娱乐,感受茶文化的艺术魅力。

3.2茶文化旅游推进茶业经济发展

茶文化旅游不仅带动了茶景区的旅游产业,而且也有效推进了茶业经济的发展。茶文化旅游让游客对茶的生产加工、茶的采摘制作、饮茶品茶等有了更多的了解和尝试,游客可以从中感受到茶香,了解茶文化内涵,同时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购买茶产品,从中加深对茶的欣赏之情。游客在购买茶产品之后,除了自己饮用外,更多的作为礼品馈赠亲友,这也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茶叶的知名度,无形中起到了推广作用,有效地提升了茶叶的知名度和消费能力,进一步拓宽了茶叶市场。对于茶生产者来说,可以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来调整茶产品的结构和发展方向,进一步推动茶叶经济的发展。

3.3茶文化旅游促进茶文化发展

茶文化旅游有效地促进了经济旅游的发展,茶叶作为旅游产品也受到了游客的喜爱,成为馈赠亲朋的佳品。作为茶文化旅游中的核心产品,茶产品已经成为旅游景区最具代表性的形象产品,因此,一方面游客希望可以买到高品质、包装精良的茶产品;另一方面景区也希望可以将更多的茶产品推销出去,提高茶产品的经济价值,以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因此,在茶文化旅游发展中,提高茶产品质量,促进茶产品发展,是茶文化旅游中的重要内容。在当前的茶叶园区中,所推广的茶苗品种及茶园的良性发展,一些高品质的茶园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收益。在茶文化旅游中,景区也以宣传方式向游客提供更为丰富的茶文化知识,使游客体验实际的茶事活动,这种方式有效地推动了茶业的发展。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已经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茶文化与艺术的融合,使茶文化的艺术内涵得到充分体现。茶已经成为文明的象征,沟通的桥梁。在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发展中,茶成为了友谊的象征,有效地增进了彼此的感情,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对于发展和传承中国传统茶文化有着积极和深远的影响作用。

4茶文化旅游未来发展之路

随着人们对茶文化旅游的关注和推动,茶文化旅游得到了较大发展,但由于其处于发展起步阶段,因此还存在一些问题,只有真正挖掘出茶文化旅游的核心价值,克服其存在的项目单一、宣传不够、产品匮乏等问题,才能更有效地发展茶文化旅游。首先,茶叶相关部门要重视茶文化的相关项目发展,给予更大力的支持,积极提升茶文化发展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深入挖掘茶文化的深厚思想内涵,有效地推动茶业发展。其次,要充分了解和掌握茶文化旅游发展的特点,制定更为切实有效的茶文化旅游规则,不仅要充分发挥茶文化特色,同时也符合旅游特性,丰富内容和形式,全方位地展现文化旅游特点。最后,根据改革的发展和需要,可以将茶文化旅游与科教相结合,以扩大茶叶景区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以茶叶景区作为茶文化宣传基地,向各学校学生提供更丰富的茶知识普及,使他们能够深入了解茶文化知识和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进一步提升茶文化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王京传,赵修华.中国茶文化旅游的发展[J].中国茶叶,2005(6):22-23.

[2]李沈阳,黄任辉.略谈观光茶园创新模式[J].中国茶叶,2005(6):5.

[3]文南薰.茶文化旅游产品组合性开发研究———以普洱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为例[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7(2):81-85

[4]庄佩芬,LeeJollife.福鼎地区发展茶叶旅游初探[J].中国茶叶,2005(5):46-47.

篇3

关键词:茶文化;茶业经济发展;生态旅游

挖掘区域茶文化旅游资源来助力当地茶业经济发展,是促进我国茶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从自然禀赋条件来看,茶业产地主要分布在山地和高寒地区,而且与之相关的茶叶深加工企业在区位选择上也以资源指向型为主导。从中不难发现,除了大力提升当地茶叶产品的品质和域外知名度外,发挥比较优势来引入生态旅游项目,则可以在范围经济效应下来推动茶业经济发展。之所以提出“生态旅游项目”在于:以形成区域差异性和新奇性为要求的旅游资源开发而言,需要使当地的茶文化旅游项目获得差异性、新奇性的特质,以及满足游客多样性需求的特征。基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1问题的提出

如何在茶叶种植生态园项目中挖掘茶文化,则是构建茶文化旅游项目的第一步。结合笔者的体会,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挖掘茶文化。

1.1生态主题下的文化元素

茶叶种植项目所蕴含的生态文化元素,与当前我国所大力开展的生态文明建设相符合。通过笔者对近年来旅游项目类型增长数据的考察可知,生态游项目成为了游客十分青睐的旅游产品。具体而言,生态主题下的文化元素包括“绿色、无污染”等核心要件,通过展示生态文化元素将能在游客面前塑造区域茶叶品牌,这一结果自然就与茶业经济发展相关联了。由于茶叶生长所依赖的特殊自然环境使然,在区位上毗邻的生态环境都可以纳入到文化元素的提炼之中。

1.2种植主题下的文化元素

为了提高茶叶的品质,在许多茶叶种植园区都采取的是精耕细作的种植方式,而这种基于原生态的种植方式便是对我国农耕文化的一种展示。与都市文化不同,农耕文化在时间节奏上呈现出“慢”的特点,而且通过人们的劳作向自然界获取财富,这本身就与都市文化形成了强烈对比,也正因如此,才能使种植主题下的文化元素挖掘具有商业价值。

1.3品茶主题下的文化元素

在以生态文化、农耕文化为特色的旅游项目中,必然需要在品茶主题下来挖掘文化元素。与简单的喝茶不同,品茶不仅需要静心品出茶味,还应在茶道中悟出人生道理。可见,追求休闲慢生活的都市游客,将能在品茶中获得旅游的乐趣。

2茶文化旅游与茶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简单而言,茶文化旅游与茶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2.1茶文化旅游优化茶业经济发展

前面已经提到,茶叶种植、茶叶生产受到自然禀赋条件和成本控制目标的约束,往往聚集在山地和高寒地区。从商业化视角来看待这种情形,当地茶业经济发展将因区位劣势而受到抑制。随着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在生态旅游项目的带动下便能使当地的茶叶产品逐渐走进游客视野,让游客认识并体验以茶为媒介的旅游产品,进而优化茶业经济的发展。

2.2茶文化旅游展示茶业经济发展内容

茶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体现便是茶叶销售,而茶叶作为一种快消品如何吸引消费者的眼球,不仅需要实施有效的营销策略,还需要借助一系列的活动展示其中的茶叶品质信息。茶文化旅游项目所呈现出的种植、炒茶、品茶内容,便能在产业链条下依次向游客展示当地茶业经济的主要内容。这样一来,便能增强当地茶叶产品的消费者体验度。

2.3茶文化旅游搭建茶业经济发展渠道

若要推动当地茶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便需要大力挖掘消费者资源,或者说是拓展市场份额。这就意味着,在茶业经济发展中离不开中间渠道的搭建。那么如何进行招商引资来搭建中间渠道呢?不难发现,茶文化旅游项目的实施不仅能提升当地茶叶产品的知名度,还将有助于招商引资工作的开展。在旅游项目中植入客户关系管理要件,便能维系中间渠道的稳定性。

3茶文化旅游助力茶业经济发展的功能定位

具体而言,茶文化旅游助力茶业经济发展的功能可定位于以下三个方面。

3.1提升知名度的功能定位

根据市场营销学对产品结构的定义,其从内到外分别是核心产品、有形产品、附加产品。茶文化旅游提升茶叶产品的知名度,实则就是通过打造有形产品为出发点的。有形产品可以理解为是核心产品的品牌,而品牌的作用在于建立产品的市场差异性,以及增强消费者的产品忠诚度。为此,茶文化旅游就需要围绕着以上目标来进行功能定位。不难发现,茶文化旅游所蕴含的茶文化旅内容,则能够起到提升茶叶产品知名度的功能。

3.2茶产品展示的功能定位

茶产品展示的目的在于激发起游客的购买意愿,以及推动招商引资工作的开展。因此,展示中就应将茶产品独特的一面呈现出来。这里独特的一面可以是茶叶种植环境,也可以是茶叶制作过程,同时也可以是茶叶消费环节。所有这些都通过茶文化元素的释放来激发起游客的购买意愿,而且也与茶叶产品市场知名度提升相匹配,借助显著的市场差异性塑造了产品品牌。

3.3渠道搭建中的功能地位

渠道搭建中茶文化旅游功能的体现,归因于茶产品知名度的提升和茶产品的有效展示。茶业经济发展的核心理念便是将茶叶资源通过商业化运作来使当地社会获得经济效益为目标。由此,茶文化旅游作为一种载体,便可以作为一个切入点来使当地茶叶生产企业与域外经销商进行商贸洽谈,并在双赢态势下搭建起中间渠道。

4定位驱动下的茶业经济发展模式构建

根据上文所述并在定位驱动下,茶业经济发展模式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构建。

4.1形成茶业经济发展模式的植根性态势

推动茶业经济发展需要在茶叶产业视角下来进行,而茶叶产业作为相互关联的茶叶价值链系统,天然与区域自然和社会环境相适应。这就要求,茶业经济发展模式应具有区域环境植根性。这里的植根性主要体现在与当地的茶文化环境相融合,与当地旅游资源开发相适应,这样才能使茶业经济发展获得不竭的内驱动力。

4.2打造茶文化旅游特色并充实活动内容

打造茶文化旅游特色的目的在于对茶文化的推广及传播,促进当地的经济创收。为此,当地可以根据民俗和茶叶生产周期设立茶文化旅游节,在节日中通过引入招商引资内容来拓展当地茶叶的销路。这里的关键词是“特色”二字,而突出特色便需要从旅游文化节的内容构成上下工夫。笔者建议可以在增强游客对茶叶种植、制作品茗茶艺等的个体体验度上下工夫,还可以在挖掘区域茶文化元素上做文章。

4.3贯穿于茶文化旅游中实现产品的展示

前面提到了茶文化旅游项目在实施中应突出生态文化、农耕文化和品茶文化,那么当地茶叶产品的展示活动也应贯穿于上述文化旅游之中。具体而言,参观茶叶种植生态园区可以将生态文化显性的一面展示给游客,进而能说明当地茶叶产品具有绿色生态特征。通过设立参与茶叶采集和炒茶的活动项目,游客便可以亲身感受到采茶所蕴含的农耕文化元素,以及炒茶与品茶相联系的劳动乐趣。

4.4将茶文化旅游与客户关系管理相联系

这里的客户可以是游客还可以是中间渠道商,而客户关系管理的重点应是中间渠道商。为了锁定中间渠道商,茶文化旅游项目实施中便应以旅游节为契机,邀请中间渠道商参与到节日庆典中,并通过评选年度优秀经销商作为激励机制。这样一来,就能较好的确保中间渠道的稳定性。我国每年在不同的城市举行茶文化活动和举办国际性茶文化节、茶博览会,弘扬茶文化,推介茶产品。不少国内外客人远道而来进行茶叶、茶具、茶诗书画作交易,购买其喜爱的茶商品;而随着茶保健知识的普及,爱茶者、嗜茶者、买茶者的增加,茶叶消费量的增长,给我国茶叶行业带来了无限商机。茶会展不仅促进茶经济繁荣,也拓展了会展业的发展空间。茶馆是爱茶者的乐园,也是人们休息、消遣和交际的场所,历史十分悠久。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从过去的老汉饮茶,发展为男、女、老、少齐品茶。茶文化的有力推动,使茶馆也得到迅速发展,不断地促进了茶业经济的发展。

5小结

本文认为,茶文化旅游的功能可定位于提升知名度、茶产品展示、渠道搭建等环节。在推动茶业经济发展上则需要从:形成茶业经济发展模式的植根性态势、打造茶文化旅游特色并充实活动内容、贯穿于茶文化旅游中实现产品的展示、将茶文化旅游与客户关系管理相联系等方面下工夫。

参考文献

[1]殷鑫浩.关于乡村旅游项目的创想设计[J].文艺生活:中旬刊,2011(4):32-34.

篇4

关键词:文化 旅游经济 因素

在面向市场,走向现代化、国际化的伟大变革中,出现了经济与文化相互整合的文化经济热潮。作为经济大系统中的旅游经济,文化当然与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正在成为整个旅游业的灵魂和支柱,决定着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和兴衰成败。

一、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一)文化的内涵

给文化下一个定义不是一件难事,在美国著名文化学专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的《文化:一个概念定义的考评》一书中,共收集了166条文化的定义,但如果把这些关于文化的定义统一起来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却有相当大的难度,因为每一个定义都分别由世界上著名的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分析学家、哲学家、化学家、生物学家、经济学家、地理学家和政治学家所界定。他们所站的角度不同,描述方式有别,因而定义很难统一。这就使得文化的内涵显得高深莫测。

克罗伯和克拉克洪给文化下了一个综合定义:文化由外显的和内隐的行为模式构成;这种行为模式通过象征符号而传递;文化代表了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包括他们在人造器物中的体现;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传统的(即历史的获得和选择的)观念,尤其是他们所带来的价值;文化体系一方面可以看作活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则是进一步活动的决定因素。

从此定义中可以看出,文化的内涵应当包含着三个层次,即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器物文化。观念文化是文化整体的核心部分,所反映的是人的内心世界。制度文化是人类处理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关系的产物,包括社会的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等。器物文化表现了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关系,反映了一定的生产力水平,它表现在日用器物、交通工具、建筑、园林等上面。例如徽派建筑这一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成熟的一大建筑流派,它的建筑外观整体性和美感性都很强,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色彩典雅大方,这些都和“徽州帮”匠师们的高超技艺分不开,反映了当时江南的经济发展以及建筑水平,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徽商这一特殊群体的崛起。

笔者认为文化不应该单纯地理解为思想意识、风俗习惯等,它还应该包括诸如城市、乡村、建筑、园林等物质财富。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积淀,在旅游经济的发展中必将发挥重要的作用,这和文化的特征是分不开的。

(二)文化的特征

1,文化具有延续性。这是文化的基本特征。时间即是旅游文化延续性的具体体现。正是它的这一特征,秦汉的官旅文化,魏晋的玄游文化,唐宋的山水诗词文化等才能为今天的我们所认知。在历史的长河中,虽历经朝代的不断更迭,各种文化的不断碰撞,但文化以其顽强的毅力延续了下来。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做好“文化”文,章无疑会促进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

2,文化具有差异性特征。这种差异性特征表现为时空的差异和民族差异。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和种族的人们在特定环境中会形成独特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不同的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和审美取向等正是文化差异性的表现,大千世界五彩缤纷的文化因素必然会促成旅游经济的发展,因为人们总是想获得异质文化的享受。

3,文化具有实用性的特征。这种实用性特征表现在它对无论是旅游者还是旅游业都有一种潜移默化的感染和指导作用,它使得旅游经济始终沿着一条正确的道路前行。文化刺激了旅游者的旅游动机,丰富了我们的旅游活动,让大家在游山玩水间感受到了美,欣赏到了美,提升了旅游者的审美情趣。

二、文化在旅游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文化是旅游经济发展的核心影响因素

通过以上对文化特征的阐释,文化与旅游经济密不可分。旅游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文化的开发和创新,没有经济作后盾,一些有文化内涵的旅游规划项目或旅游产品肯定难以开发,同样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若缺少了文化的支撑,其经济发展必然因缺少后劲而步履维艰。可以这样说旅游业就是以文化为依托,在文化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经济大厦,是文化通过经济手段得以外在化的表现。旅游经济既以文化为先导,则旅游业的竞争本质上也是文化的竞争,文化的因素成为旅游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而我们要充分发挥文化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凝聚作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高中国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向世界传播优秀的民族文化。我们牢记旅游要想获得发展,必须搞出特色,因为只有特色的旅游才能拥有持久的吸引力,而特色的旅游核心搞什么,那就是文化建设。许宗元在《论茶文化在旅游文化中的地位》一文中举例说:“奥地利的旅游,几乎都与斯徒劳斯等奥国音乐大师紧密相连,巴黎街道的命名,每每蕴含法兰西民族的历史掌故。”别具一格的民族地方文化成为吸引众多旅游者的重要原因,确实关涉旅游经济的兴衰成败。

(二)文化在旅游经济发展中具有导向作用

旅游经济要想获得持续发展,必须采用科学的规划理念和手段,制定适合当地旅游业发展的营销策略,而营销策略的成功与否,文化因素至关重要。因为文化对整个旅游产业的发展有着明显的导向作用。一方面,旅游客体、旅游中介通过文化理念的形式从深层次上同社会和消费者进行价值沟通,一定程度上迎合旅游者,使自身的价值观得到认同;另一方面,文化对于消费者来说还有主动的教化导向作用,旅游业可以通过言传教育的形式对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消费行为进行引导,帮助其形成科学、文明的旅游行为习惯和先进的价值观念。但制订营销策略时不要因为文化的重要性而凭空创造或随意移植、模仿。因为任何一种文化形态的产生都有其历史过程,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创造出来的,它需要时间的考验。比如近几年来,全国涌现出大量的所谓“民族文化村”,其中的民族歌舞、节庆表演项目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部分游客的好奇心理,但这种脱离生活、脱离生产实践、脱离其原生态文化传统背景的事物,不能满足旅游者对异地文化真实体验的要求,终究不会有持久的吸引力。

(三)文化是旅游经济持续发展的驱动力

文化体验是旅游需求中最高和最深层次的愿望,这种愿望的集中体现在旅游者的文化动机和文化倾向上,他们的终极目的是人在文化方面的发展。同时国际旅游发展的经验也显示,旅游业的收益越来越不依靠人数的增加,而来自于多元文化含量的旅游产品和特色旅游服务,旅游与文化交流结合程度愈高、旅游文化因素越多,旅游经济越发达。因此文化就成为旅游经济持续发展的驱动力。例如在澳大利亚,大家知道,土著人是当地的原住民,有自己的独特文化和传统。据最新的《澳洲当地旅游调查》结果显示:大约80%的外国游客对于参观以澳洲原住民为主题的风景名胜有很高的兴趣。另外,也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希望学习澳洲原住民的文化。旅游的动机是寻找保留古老文化的民族或居民,以了解他们的文化、特殊的风俗和习惯。因此澳政府大打土著文化牌,推出了“土著人旅游业发展战略”,推动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旅游资源走过普遍开发阶段之后,文化必将成为旅游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篇5

关键词:餐饮文化;云南;休闲旅游;作用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5-0197-02

一、云南休闲旅游的发展状况

早在20世纪末,美国《时代》杂志(1999年第12期)载文预言:2015年,发达国家将进入“休闲时代”,发展中国家将紧随其后。休闲将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受此影响,现代旅游者不再追求传统的观光旅游,而将随意、自由、休闲作为新的旅游价值观,休闲旅游已经成为现代主要的旅游方式。

关于休闲旅游不同的学者给了不同的定义,本文认为,休闲旅游即是以休闲为目的旅游。它更注重旅游者的精神享受,更强调游客在出游期间处于的文化创造、文化欣赏、文化建构的存在状态。由此可以看出,休闲旅游的目的是休闲,核心是文化。

最新调查显示,云南2012年已接待海内外游客约15 275.2万人次,其中以散客方式来滇旅游的已经达到74.6%,在散客市场中38.4%的选择休闲度假为目的;在25.6%的团队游客中有32.1%选择休闲旅游。随着散客已成为云南省旅游消费市场发展的中坚力量,休闲旅游已经成为云南旅游最重要的旅游方式。

二、云南餐饮文化的特征

(一)食材的丰富性和原生性

云南由于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为生物的生存和繁衍奠定了基础,被赋予“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的美誉。因此,云南食材非常丰富,植物性食材,蔬菜水果常年不断,云南是中国食用菌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目前有250余种可食用野生菌,常见的有牛肝菌、青头菌、鸡枞、干巴菌、松茸等;野生菌菜肴,成为滇菜的代表。其次,云南四季如春,鲜花常开,鲜花不仅是能供人观赏,也能供人食用,比如、百合花、玫瑰花、桂花等,可制成菜肴,也可做成点心,还有漫山遍野的野菜野花,都可制成美味菜肴,有“春食花,夏食菌、秋食果、冬食菜”之说。

另外,云南星罗棋布,大小不一的高原湖泊,盛产鱼、虾、蛙类,这些水产品丰富着云南的动物性食材。动物性食材用一句话形象概括为“天上飞的,地上走的”都可以入口。

(二)文化的多元性和相融性

云南的文化具有多元性。首先,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其中就包括了餐饮文化。餐饮文化最能体现民族文化的特征。云南26个少数民族就有26种独具特色的餐饮文化。其次,汉族从蒙元开始从中原迁入云南,到了明朝更是大规模迁入,尤其是一些豪族大姓的迁入,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餐饮文化。从此,汉族的餐饮文化开始影响云南的少数民族餐饮文化,这就使得现在的“滇菜”既能体现汉族的餐饮文化,也能体现少数民族餐饮文化,口味上表现为酸、辣、鲜、甜。

1940年,昆明成为中国抗战大后方,内地军民商学大量迁入,加深了云南的开放和与内地烹饪技术的交流,使滇菜吸收了更多了民族烹饪技术的精华,滇菜的特点是鲜香滋嫩,酸甜适度、麻辣适中,讲究原汁原味。

在当代,全国各种风味,如川、湘、粤、淮阳菜等在云南已经落脚,还有西餐、以泰国菜为代表的东南亚菜等也来到云南,和云南的饮食文化进行交流,相互影响与交融。

(三)餐饮业发展趋势的产业化与特色化

从2009—2012年,省政府从专项资金拿出2 000万促进餐饮业的发展。清理规范对餐饮业的收费,对餐饮业实行税收优惠。除此之外,政府实行推动滇菜走出去,提出“进京”、“入沪”、“下南洋”。通过制订激励措施,使餐饮业成为云南省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2011年餐饮业收入288.3亿,增长16%。云南餐饮业的收入,占全省消费品零售额的四分之一,对GDP的贡献是0.8。

现在的云南有全民办餐饮的倾向,而且相当一部分都是大众化的餐馆。从小吃到炒菜,从一般的普通店到高级酒楼、别墅餐厅都是大众化的。餐饮业的发展已经呈现出产业化的特征。

其次,餐饮业也呈现出特色化特征。现在野生菌在全国的影响很大,销售额一年近30个亿,此外,还有云南的鲜花入食,“鲜花饼”已经成为云南的特色甜点。餐饮业的特色化为全面推动全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餐饮文化在云南休闲旅游发展中的作用

(一)餐饮文化丰富了云南休闲旅游的文化内涵

休闲旅游是一种文化旅游,它表现出一定的区域文化特征。而区域文化是由很多亚文化组成,比如历史文化、建筑文化和餐饮文化等,在众多的亚文化中,餐饮文化是最细致地反映区域文化的。餐饮文化不仅包含了物质的东西,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人们的内心情感和历史传承。云南的餐饮文化历史上受到汉、少数民族的影响,地域上又受到川菜、黔菜和东南亚风味的影响,这就造就了云南餐饮文化丰富的文化内涵。

餐饮文化已经成为现代休闲文化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云南餐饮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这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云南的休闲旅游,使得云南的休闲旅游更加多姿多彩,更具有吸引力。

(二)餐饮文化成为云南休闲旅游的旅游吸引物

吃不仅是旅游活动的六大要素之一,而且逐渐成为旅游吸引物,旅游和“吃”之间的紧密联系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认可。“食客”成为游客中的一个独特的群体。休闲度假的游客,大多追求住的舒服,吃得开心,吃是他们来度假的主要内容之一。云南的餐饮文化纷呈各异,对游客最具有吸引力的表现在两方面:第一是“小吃”。云南省各地区差异较大,小吃风味也各具特色,以昆明为代表的滇中地区,是“饵食”文化的发源地,“烧饵块”是当地的小吃代表,以红河州为代表的滇南及滇东南地区,是“过桥米线”的发祥地。目前,“过桥米线”已经成为云南小吃的金字招牌。很多游客来到云南旅游,都要品尝闻名遐迩的“过桥米线”,食客们更是不会错过。除此之外,还有滇东北地区的火腿坨、滇西北地区的腾冲大救驾等。散布于大街小巷的小吃摊,已经成为游客寻觅美食的主要场所。

第二是民族餐饮。民族餐饮是云南餐饮文化的特色。云南民族众多,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餐饮特色。全省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彝族,彝族的麂子干巴、油炸蚂蚱、火烤猪肉等,都是云南人饭桌上的美味佳肴。白族也是一个善于烹饪美食的民族,白族的乳扇凉鸡、大理砂锅鱼、泥鳅钻豆腐,别有一番风味。在云南众多的民族美食中,最受市场欢迎的是“傣味”,也就是傣族的美味,其特点慨括为“绿色的都是菜、会动的都是肉”,擅长于烧烤、蒸煮、舂炸等,如酸猪肉、香茅草烤鸡、烤鱼等。民族餐饮对游客的吸引力,往往表现在游客对民族文化的好奇和向往中。

(三)餐饮文化促进了云南休闲旅游的经济增长

2012年上半年,云南省旅游经济指标持续稳步增长。全省累计接待海外入境游客409.1万人次,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4.1%,接待国内游客9 578.3万人次,同比增长20.8%;实现国内旅游收入706.2亿元,同比增长24.1%;完成旅游业总收入765.8亿元,同比增长24.6%。以抽样调查游客消费结构为测算依据,2012年上半年全省餐饮业收入104.3亿元,占旅游总收入接近15%,有力地促进了云南休闲旅游的增长。

(四)餐饮文化促进云南休闲旅游品质的提升

作为云南省省会的昆明市,早在2009年6月就被中国烹饪协会评为“中华美食名城”,昆明市经营门类齐全,有西餐、小吃、清真、餐饮老字号保护得很好。对于来昆明休闲度假的游客来说,不仅来到“春城”,还来到“美食城”,这就很大程度上提升他们的旅游的品质。

除昆明之外,全省各地不仅风光如画,而且当地小吃风味独特,给休闲度假的游客带来丰富的体验。

前几年,云南餐饮业的发展极为粗放,水平也较低。从去年以来,全行业的发展已逐步精细化,对菜品价值的提升很有帮助,如金穗大酒店的鸡枞宴,温泉宾馆的山珍宴等等,创意、质量都很好。关上的菌火锅,过去几百元一桌,现在可以吃到上千元,甚至几千元,菜品的品质和价值提升了好几倍。餐饮业的精品化,将极大促进云南休闲旅游的精品化。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摄影;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助推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渐渐发展了起来,旅游成为现在很多人选择的放松心情的方式。人们在旅游的过程中比较注重体验当地文化与地域特色,喜欢具有独特魅力的地方。旅游能不但吸引旅游者来感受不一样的文化气息,也吸引了很多摄影爱好者记录下当地的自然、历史及人文景观,同时,摄影对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摄影具有其独特的视角,在旅游业的发展中起着很大的宣传作用,现代信息技术发达,对摄影作品的传播速度也非常快,可以让一些不知名的小镇一夜成名。所以,以摄影作为媒介有利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一、摄影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意义

“服务经济社会需求,用摄影的方式来助推经济社会及文化的发展”是中国摄影家协会的宗旨。中国摄影家协会积极参与了全国很多旅游景区的宣传活动,通过摄影比赛及摄影作品展览,宣传当地形象,提高知名度。摄影为很多人提供了作品展示的渠道,通过各大交流平台的展示,集聚了大量人气,引起了新闻媒体及个人的关注,引来众多的旅游者与摄影爱好者,起到旅游景区宣传作用,推动当地经济及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1]。

二、摄影助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做法及成效

(一)哈尔滨冰雪大世界

积极开发文化旅游产业是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制定文化旅游产业开发计划能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起指导性作用。黑龙江省“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要将哈尔滨打造成冰雪旅游名城。所以,哈尔滨旅游业的发展以冰雪旅游作为重点,在哈尔滨开设多个了旅游景区。充分的利用了哈尔滨独特的气候特点与地域优势,很多摄影爱好者慕名而来,将这些特色景观用镜头记录下来,通过各种渠道的传播,使冰雪名城的名字越来越响亮,同事也吸引了更多的旅游者来这里感受不一样的景观。哈尔滨顺利的将本地特色推广了出去。

黑龙江冰雪旅游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冰雕、雪雕、滑雪等形式,对摄影爱好来说这又是一个巨大的吸引力。为摄影爱好者提供了广大的摄影空间,哈尔滨定期举办大型摄影作品展览会,把展览推广大国内外。通过举办摄影各种各样的作品比赛,引起更多人的关注,用摄影来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2]。

(二)尤溪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尤溪是一个历史悠久,拥有灿烂文化的县城,风景优美,具有较深的文化底蕴,尤溪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与丰富的生态资源。尤溪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使尤溪旅游业有了新的突破,创新是旅游发展的关键。摄影具有便捷、直观、真实等特点,尤溪县抓住旅游发展的机遇,出版了《尤溪风光摄影作品集》,成为了尤溪向外发展的媒介,为尤溪旅游制造了一张对外宣传的名片,全面的宣传了尤溪的旅游资源。尤溪县适时举办了尤溪风光摄影大赛,通过丰富多彩的摄影大会将尤溪的热度引到了各大交流平台上,旅游与摄影的互动,促进了当地的招商引资,对尤溪的发展起到了综合效益。现在,有很多当地摄影爱好者拍摄了许多尤溪当地的特色,在了各大交流平台上,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摄影爱好者来这里采风,促进尤溪走向全国。尤溪旅游业虽然开发迟、起步晚、知名度低,但是通过利用摄影这种新的宣传方式,迅速将尤溪旅游业发展了起来,可见,摄影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助推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三)贵州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原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摄影为贵州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打开了市场,摄影大展是贵州旅游宣传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摄影艺术与旅游文化的结合,贵州摄影大展的举行邀请了国内外摄影家到贵州采风,摄影家作品是旅游宣传的窗口,成为了游客认识贵州,了解贵州的途径,将更多的游客送入贵州旅游市场。黄果树大瀑布、梵净山、贵州少数民族风情等都通过摄影家作品走向了大众,所以,贵州继续以大型摄影作品展览的方式,将贵州带入大众视线,让摄影更好的服务于贵州文化旅游产业,让影像走向国外,打造新的旅游平品牌,开拓新的市场[3]。

结束语:

如果把旅游看作是对历史的追寻,那么摄影就是对这种追寻的记录与整理,越来越多的人利用摄影对旅游景区进行大力宣传。利用摄影,让外界了解与认识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中积极利用摄影作为媒介进行宣传,是文化旅游产业进一步发展关键。

参考文献: 

[1]陈宏超. 浅谈摄影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助推作用[J/OL]. 

[2]李森. 以摄影推动贵州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基于“多彩贵州·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的案例分析[J]. 电影评介,2014,(19):92-93. 

篇7

众所周知,由于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的机场、桥梁、隧道、高速公路、污水处理厂等大型基础设施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以及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在我国其投资主体历来由各级政府承担,其投资方式也一直是政府直接投资。但是,近年来,我国基础设施投资模式出现市场化运作的新情况、新特色,并且出现企业资本甚至私人资本的bot投资模式在

bot是一种国际通用的主要适用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投融资模式,其操作的典型形式是:项目所在地政府授予一家或几家公司或私人企业所组成的项目公司以特许权利──就某项特定基础设施项目进行筹资建设(少量投资,大量融资),在约定的期限内经营管理,并通过项目本身的经营收入偿还债务和获取投资回报,在特许期届满后将项目设施无偿转让给所在地政府。

企业资本或私人资本在介入基础设施项目的运作过程中,由于基础设施种类、投融资回报方式、项目财产权利形态的不同,bot方式出现了不同的变异模式,如boot(建设-拥有-经营-转让)形式、bto(建设-转让-经营)形式,boo(建设-拥有-经营)形式、rot(整顿-经营-转让)形式、pot(购买-经营-转让)形式等等。

国内较早正式采用bot模式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以1996年的广西来宾电厂建设作为代表。在此前后,各地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采用类似bot方式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模式不断发展,为规范其投资行为,各地制订了一系列地方法规或规章。例如,为适应本地投资资金匮乏而基础设施建设迫切需要的具体情况,海南省于1994年5月,由地方人大出台《海南经济特区基础设施投资综合补偿条例》,该条例针对海南省实际情况,对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用地方式以及投资补偿作了明确规定。这是地方立法对各种大型基础设施市场化投资模式以及政府补偿方式的具有探索性的突破。

无独有偶,为吸引外资加大地方基础设施的投资,1994年2月,上海市人民政府颁布了第一个bot投资模式的操作性地方规章《上海市延安东路隧道专营管理办法》,明确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授权上海中信隧道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外方为香港中信泰富有限公司)经营、管理延安东路原隧道,投资兴建并经营、管理新隧道(即延安东路隧道复线)的专营权,特许期限30年。此为上海市第一个有关专营基础设施的特许性文件。此后颁布了诸如两桥一隧、奉浦大桥、大场自来水处理厂、沪嘉高速公路、徐浦大桥、延安高架路、内环高架路和南北高架路、逸仙路高架和蕴川路大桥、沪宁高速公路(上海段)等多个专营管理办法。海南和上海等地的不同立法,为借鉴bot模式的变异适用创造了条件。

以上海市为例,基础设施市场化运作借鉴bot模式的变异适用,建造和经营的投融资阶段以及特许权授予方面,先后出现不同的情况。

1、关于投融资项目的施工营建及风险控制。

上海市在基础设施市场化运作过程中,经历了参照和变异适用bot模式的发展阶段;而投融资方式是否包括项目的施工营建成为变异适用的两种主要方式:

第一种是包括施工营建的投资模式:这是一般意义上的bot模式,也即投融资阶段包括建造、经营和转让三个阶段,其典型案例为前述上海市延安东路复线隧道建设项目。在上海市政府制订延安东路隧道专营管理办法的同时,我所在的上海市建纬律师事务所从1993年底接受上海中信隧道发展有限公司(即项目公司)和上海隧道股份有限公司的共同委托,起草隧道工程总承包合同。政府投资的基础设施在未进入市场之前,是一套计划体制下的传统运作模式,上海早在六十年代建设打浦路隧道和延安东路原隧道时,都是用计划任务书的方式组织施工的。所以,当我们在起草、制作延安东路隧道复线总承包合同时,所面对的既是bot条件下运作的项目投资,又是一个全新的没有现成资料可参考的复杂的非诉讼法律事务。我们在建设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找到了香港西线隧道总承包合同英文版文本。由于西线隧道也是bot条件下运作的,又由于外资投资者也是香港的客商,我们参考了香港的隧道总承包合同文本、国际承包工程通用的fidic合同文本以及国内由建设部和国家工商局推荐使用的文本,并根据延安东路隧道bot运作模式和专营管理办法等有关文件的商业条款,在1994年初,完成了总承包合同文本的制作和修改工作,并顺利通过了双方当事人的审核,为整个工程于1994年1月正式开工创造了条件。该文本比起当时建设部的标准示范文本,在强化施工造价、质量和进度控制三大方面设置了许多新的结合上海地方特点的条款,明确了分阶段结算和节点工期具有合同约束力的原则,并特别设定了工程保险、履约保证、索赔程序、质量监理等条款,而这些条款所载明的内容正是项目发起人和融资者在工程建设期间对巨大风险的责任和防范所最为关心的问题。

在外资投资模式需要经历施工营造阶段的bot运作前提下,工程能否顺利按预定的期限竣工交付使用,是整个bot投资模式能否成功的关键。而工程营建又面临着一系列的风险。隧道工程除了施工本身的艰难危险以外,工程周期、质量、成本的控制等构成了bot项目能否顺利完工乃至整个bot项目能否顺利运作的风险体系,因此,总承包合同就成为分解、分担风险,强化和落实风险管理责任最重要的法律文件。由于延安东路隧道复线总承包合同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合同条款完整、严密、具有操作性,为整个复线隧道工程于1995年11月28日提前竣工,奠定了法律文件的基本框架及其成功基础。上海延安东路复线隧道的顺利建设,表明上海市完全有能力实施包括施工营建在内的完整意义上的bot模式的三阶段的典型模式运作。

第二种是不包括基本建设的投资模式:比如上海两桥一隧(打浦路隧道、南浦大桥和杨浦大桥)、内环线高架路和南北高架路等项目的投资模式,是bot(建设、经营和转让)模式变异为pot(购买、经营和转让)模式。即由政府出售已建成的、能够正常运转的完好的基础设施并授予特许专营权,由投资者购买基础设施项目的股权和特许专营权。

之所以会形成这样一种在项目基本建设完成之后的特许经营的安排,除了每个项目本身的特殊情况外,不可否认的一点是,有些境外银企等投资者对在我国境内进行工程项目的施工建设的法律环境和经济环境缺乏估计,认为存在相当的不可预见的潜在风险,于是索性就避免了对此高风险阶段的介入。但是,作为一种外资投资模式,也有其存在的现实性和合理性。

就外资投资基础设施不经历施工营造阶段的两桥一隧特许经营项目而言,其涉及的法律问题的一个重心在于桥梁、道路交通的政府管制和企业运营之间的统一协调问题,具体涉及诸如确定特许经营期间的收费、与周边同类设施收费的同步调整、交通安全事故处理、交通管制等问题。另一个重点是有关政府在特许经营期满无偿收回设施的问题,具体涉及经营期内设施折旧费和维修基金的提取和使用、维修和检修的要求,资料和管理方式的移交,收回后一定期限内最低运营资金的保证等等。

不包括项目建设的bot投融资模式的变异适用,表明在市场条件下,bot投融资的双方在涉及到项目营建本身这样重大的问题上,也有可以探讨的余地,这本应由市场需求决定。这种适用bot模式的变异,扩大了基础设施投融资的适用范围,或者说,是市场的需求决定了bot模式变异适用的新模式。

2、关于经营特许权授予方式。

bot投融资模式的核心内容在于项目公司对特定基础设施建成后的特许专营权的获取,以及特许专营权具体内容的确定。因此

,不论以何种bot方式或类似于bot方式运作的基础设施,其特许文件的授予或获取,都是投资主体决定投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关键和前提。

在上海市,基础设施经营特许权的授予,先后出现行政方式和市场方式两种不同形式,这也是基础设施市场化运作前提下bot投融资模式变异适用的又一个重要表现。

第一种是以行政方式授予。上海市对基础设施投资的经营权的特许方式,原先主要由政府或政府部门以行政方式授予。1994年以来,上海授予基础设施项目特许文件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 政府通过立法性文件确立授权关系,例如前述由上海市人民政府通过《上海市延安东路隧道专营办法》的颁布授予专营特许权;

(2)以合同或协议的形式确定特许关系,即由政府或政府授权部门与项目主办人签订项目的特许合同或协议;

(3)同时使用上述两种方式来确定授权关系,即先由政府单方面公布项目立法性文件,然后再由政府或授权部门与项目主办人签订特许权授予的合同或协议。

通过政府就某特定项目公布立法性文件来特许授权,或者通过具有政府背景的、某一领域主管部门的国有公司出面与项目主办人签订专营合同,政府实行直接监控,该专营合同实质仍是基于行政行为而由政府认可的公司以行政方式授予特许专营权。

第二种是以市场方式授予。这主要是指前不久在上海出现的以招标方式授予基础设施经营特许权。去年下半年以来,上海在浦东计划建设一座日处理20万吨污水、需投资10亿元人民币的大型基础设施,政府主管部门上海市水务局采用招标设立项目公司并对该项目公司授予特许权的市场运作方式。政府主管部门采用公开、公平、公正和市场竞争方法择优决定特许权的授予者,这是对传统的行政授予方式的重大变化。本项目招标方的招标文件允许有资格、有能力的企业单独或联合投标,联合投标须由联合各方提供投标前合作协议书。依招标文件约定的招、投标程序,凡中标者经考核后方授予建设、经营污水处理厂以及20年的特许经营权和相应土地的无偿使用权。这种特许权授予方式改变了以往由政府直接授予或通过政府下属公司与投资者合作经营方式授予的行政授予方式,给基础设施市场化运作以更大的变异空间。重要的是,被授予特许权的项目法人,在中标之后还必须进行一次确定项目承包人的建设工程的招投标,于是,本项目的建设过程会涉及到二次招投标,这是市场化运作的最新操作模式,这同时对基础设施市场化运作提出了一系列需要解决的新的法律问题。例如:联合投标体中标后至特许权正式授予的运作期间,包括对承包人的招标,均非以公司形式运作。联合各方应承担连带责任,而一旦获得特许权以及项目公司正式成立后,则可以公司方式承担以注册资本为限的有限责任,这种先连带责任后有限责任的过渡阶段的法律责任方式,对合同关系的设定以及采取不同应对措施,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的新的运作要求。

建造、经营大型基础设施,以bot模式在国内的变异方式反映了在市场条件下,投资者把bot投融资模式的国际惯例与

需共同和各自承担一定的风险,政府通常通过承诺和颁布法律来承担风险,同时要明确告知投资者的风险以及分解这些风险的途径和方法。如此,投资者的疑虑将会消除,信心也会加强。

篇8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

你院〔1989〕豫法经字第14号请示报告收悉。关于中国河南省军区诉郑州市花园路城市信用合作社借贷、担保合同纠纷一案的法律适用问题和对信用社统一印制的无期限、无数额的担保协议书的效力认定问题,经研究,答复如下:

一、本案担保合同签于《借款合同条例》颁布之后、生效之前,可以适用该条例第八条对借款合同保证人的法定条件和法律责任的具体规定。

二、担保人河南省军区营房处在贷款担保书上注明“只限透影机款,不担保每笔贷款”,透影机款应视为担保的限额,其担保责任不能超出透影机款的范围。

三、本案借款合同双方在1985年3月15日的借据上注明:“约定偿还日期:1985年7月13日”。担保合同作为从合同,应以主合同的偿还日期作为担保还款的期限,不应视为无期限的担保。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