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深基坑工程8篇

时间:2022-10-12 06:05:2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深基坑工程,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深基坑工程

篇1

关键词:深基坑,基坑监测,监测方案,测点布置

中图分类号: TV55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工程概况

某高层综合楼,主楼高19层,裙楼1~6层,设2层地下室。本基坑开挖面积约13550平方米,开挖深度8.00米,局部区域(电梯井位)开挖深度达12.0米。基坑支护周长约为530米,基坑侧壁安全等级为一级。施工工地周边环境较为复杂,为建筑物密集区,东侧为21层住宅楼及6层商住楼,南侧为实验中学,西侧及北侧均为2~4层民宅。

基坑开挖使得坑内外土体受力状态发生变化,继而会影响支护结构的受力,引起周围岩土体的变形,过大的变形会导致邻近结构和建筑设施的失效和破坏,通过实时的数据监测能够及时的了解基坑周围岩土体的变形情况,指导施工人员采取必要的支护措施,以保证建筑物和人员安全。

2 、监测方案

根据施工场地周围环境状况,监测重点为基坑坡顶位移以及基坑开挖对周边建筑物的影响。参照施工设计及规范要求并结合具体情况,本基坑主要监测内容为基坑坡顶水平位移、垂直位移和基坑周边建筑沉降。

2.1水平位移基准点的测设

水平位移基准点埋设4个,选基坑周边视野开阔的楼房房顶,布设成强度较高的大地四边形,如图1所示的KH1、KH2、KH3和KH4,同时在距离基坑较远的地方作两个固定点KH5和KH6。标石采用现场钢筋混凝土浇灌,顶面大小15cm×15cm,底面大小为25cm×25cm,高度1.3m,附设强制归心装置。基坑开挖之前,将4个水平位移基准点按高精度的边角网的技术要求施测,并且与远端固定点KH5和KH6联测,每次水平位移观测前要对该网进行内部符合性检测,以确定基准点的可靠性。

2.2 沉降位移基准点的测设

沉降观测基准点布设3个,可在距基坑工地100米范围外稳固可靠的位置选1个桥墩及2个墙脚点用冲击钻及150mm×40mm不锈钢圆顶螺丝设置沉降观测基准点。在基坑开挖之前对三个水准基准点组成闭合环进行几何水准测量。

2.3监测点的选定及制做安装

根据现场情况和《基坑监测点平面布置图》的要求在基坑东侧3幢建筑楼近基坑侧选择布设4个沉降监测点。为了达到观测目的,准确反映建筑物的变形情况,各监测点都有针对性地选定在建筑物有特征性的承重柱上。

观测点利用适用于沉降观测的专用标志,用Φ30-50mm钢筋打制,端点做表面磨光处理,用电钻在选定的位置钻点将其插入点中,使用高强度混凝土塞紧固定。

需要进行基坑周边土体水平位移观测和沉降观测的点位均布设于基坑周边的搅拌桩顶端,布点时采用冲击钻在基坑支护桩外的搅拌桩上钻点,插入预制好的500mm×18mm的螺纹钢并用高强度水泥紧固,顶端固定强制对中装置,以安置棱镜或椎形钢标,作为水平位移与沉降共用监测点,共布设监测点27处。

监测点的布置如图1所示的WY1-WY27。

图1基坑沉降、位移观测点位布置图

2.4 变形监测

2.4.1 基坑周边土体水平位移监测

根据基坑水平位移的特点,利用在水平位移基准点设站采用极坐标法对监测点进行监测。在基坑正常开挖(局部)前进行1-2次的监测点初始值的测定,并设定一条坐标基线。其后每次测算的监测点坐标与坐标基线相对照,设定垂直于坐标基线向基坑内侧的方向符号为正,向基坑外侧的方向符号为负。

水平位移监测时,基准点KH1、KH2及KH4同时作为工作基点。在每个工作基点上架设仪器时,都对视角范围内的监测点进行观测,因而,对每一个监测点来说,都测定两个或以上的水平位移分量,将这些分量合并后就是该监测点的水平位移量。

鉴于应用极坐标法对监测点进行监测缺少必要的校核条件,为了提高监测的精度,采用了分组前方交会、差分改正计算等方法来提高观测精度。

2.4.2 基坑周边土体及建筑的沉降观测

按照《工程测量规范》二等水准精度要求进行施测。监测点沉降观测路线采用符合水准路线形式将每个沉降观测点纳入水准线路内,以保证各沉降点都为等精度观测。首次观测时,现场标定线路中各要素的具置,便于以后均按同一线路施测,以保证观测的每一步骤和环节都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和规范要求进行,同时保证仪器人员相对固定。

3、监测成果及分析

基坑开挖本身就是一个卸载基坑土体的过程,因卸载导致基坑内外土体原始应力状态发生改变,基坑坡顶发生位移,引起地表形变,从而使周围地表发生沉降,这些都会对周边建筑物造成影响,为确保安全,需要对基坑加强监测。

3.1基坑坡顶水平位移监测

选取水平位移较大并且具有代表性的测点数据(测点WY26、WY27),基坑水平位移监测时间-位移量曲线图如图2所示。整理及分析测点水平位移数据可得,整体上主要表现为正值,这说明基坑坡顶土体总体上是向基坑一侧移动的,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基坑开挖之后,周围土体向基坑内部挤压造成土体在水平方向上发生位移,测点WY26、WY27最大水平水位已达30mm以上,基坑开挖成型时,岩土体最大水平位移出现的深度为6.0m~7.0m范围内,其中大多数测点监测到的最大水平位移在20mm左右,此时基坑开挖深度在6.0m~8.5m范围,这也说明了随着基坑的开挖,深度对同一深度层的岩土体的水平位移影响最大。也有出现负值的现象,分析原因是测点受施工开挖扰动的影响,向基坑外侧出现了人为性的偏移,其他测点水平位移基本在-10mm~+10mm范围内。观测过程中,基坑坡顶的27个水平位移监测点的期间累计水平位移量在-10.30mm~35.40mm之间,最终累计水平位移量在-4.90mm~30.10mm之间,均未超过控制值(38mm);27个水平位移监测点位移变化最大为WY26号监测点,其最终累计水平位移量为30.10mm,未达到控制值。

图2 基坑水平位移监测时间-位移量曲线图

3.2基坑坡顶垂直位移监测

选取垂直位移较大并且具有代表性的测点数据,基坑垂直位移监测时间-位移量曲线图如图3所示,选择了WY02、WY03、WY26、WY27四个监测点的数据。基坑坡顶的27个垂直位移监测点的期间累计垂直位移量在-15.50mm~10.50mm之间,最终累计垂直位移量在-11.90mm~4.70mm之间,但均未超过报警值(30mm);27个垂直位移监测点位移变化最大为WY26号监测点,其最终累计水平位移量为-11.90mm;沉降不明显。

图3基坑垂直位移监测时间-位移量曲线图(高于起始高程为正,低于起始高程为负)

3.3基坑周边建筑沉降监测

按设计要求,在基坑边上共布设了4个监测点,观测过程中,基坑周边建筑上的4个垂直位移监测点的最终累计垂直位移量在-23.30mm~0.40mm之间,除BX01,BX02中期破坏之外。BX03,BX04期间沉降明显,但均未超过报警值(30mm);通过对沉降的数据分析可得,在基坑开挖水的初期,距离基坑不同距离各观测点的沉降量基本一致,且数值较小,也就是说基坑开挖较浅的情况下,对周边的岩土体的影响不大;随着开挖深度加深,因各观测点距离基坑的距离不一样,因而沉降量出现差别,并且存在一定的影响半径。随着开挖工作的继续开展,基坑成型,土体沉降量也趋于稳定,但开挖区附近的土体沉降继续。

4 、结论

基坑开挖监测是指导信息化施工的必要条件,通过合理、有效的开展基坑周边及邻近建筑物的位移沉降变形,可以及时准确的进行安全评估、指导信息化施工顺利进行。本文通过对该工程深基坑监测方案和测点布置进行了说明,对实时监测的数据和结果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讨论,得出以下结论:

1)位移沉降监测在基坑开挖施工过程中能够及时反馈基坑周边岩土体和邻近建筑物的变化情况,出现险情和特殊情况能够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来保障工程的安全,合理的指导施工。

2)基坑监测的数据结果有时候受施工扰动影响,会出现隆起沉降、水平位移正负都有的数据,属于正常现象,各点在总体的位移沉降变化上是趋于一致的,最终都会处于稳定状态。

3)本实例中的监测数据能够良好的反映出基坑在开挖过程中的岩土体变形情况,能够及时根据结果进行报警预测,说明监测方案合理有效、运用措施得当。

参考文献:

[1] JGJ120-99,《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S]

[2] 王荣彦. 郑州东区基坑支护型式探讨[J]. 探矿工程, 2006 ,12

[3] YB9258-97,《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范》[S].

[4] GB50202-2002,《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S]

篇2

关键词:深基坑工程;变形监测;沉降效果;水平位移;结构体系;细节规划

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改建的具体目标,结合建筑物高空和地下两个方向的空间延伸水准,以及深基坑工程在具体细节规划环节中的高水平应用效益,进行深刻的内容编排和技术引导。于此同时,关于实际深基坑工程控制过程中的安全事故问题仍旧存在,尽管可以在临时性操作规程下,进行基坑结构的监测,但关于实际工程现代化安全效益的重要意识,还没有贯彻到每个操作技术人员内心。具体的信息技术控制范围,结构环节的实时性监测手段,已经受到社会大众和工程技术主体的强烈认同。有效的管理基坑变形问题,防止其对周围建筑物和公共设施的稳定效果造成影响,是目前本工程开展一系列工作的中心任务,在一定高效的技术监测手段作用下,就必须根据开挖工程后期的变形规律以及成因进行细致比对,确保实际贯彻的改善手段得到有效的回报。

一、某地基坑结构系统,变形监测方案的设置前提内容分析

在某地建设16层高的建筑时,需要建设两层地下停车库,并且其结构主要是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模式,并且结合具体的基桩控制原理,针对局部地质复杂条件现象,进行基坑周边市政道路的安全影响效应进行规划。在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部,关于坑底下卧地层,主要是有中砂层、风化砂砾岩等深厚形式的透水层结构组成,因此涉及到支护结构的止水控制效果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在基坑周边使用的市政道路,必须针对监测活动内容的科学整合效应,进行重点安排;在具体组织结构内的主干道位置产生的结构变形影响效果最为严重。为了保证施工空间的具体节约,并且保证地下设施和周边建筑物的整体安全水准,全面控制基底结构的反弹效应,就需要深究地下水控制手段在支护结构的制约标准,进行有效的支护手段创新改建。关于具体该地的基坑现状,已经高于符合锚喷墙支护方案的标准深度要求,因此在设计基坑支护手段方案时,就必须运用单搅拌桩搭接咬合方式进行止水处理,并满足具体结构支护方式在钻孔灌注桩的结构效应下有所完善。这种支护手段的特征是,整体形式结构的刚度较大,具有较好的挡土效果,材质作用下的抗弯折素质很高,并且满足空间内部的止水标准,能够积极有效的控制自身的变形现象,整体的施工时间也比较合理。这种基坑控制手段的综合作用,主要是为了满足周边建筑事物的安全稳定效果,并且深度安排地下管道的实际走向,促进基坑位置的安全效益,避免任何安全事故的发生,同时配合预应力锚索装置、钢绞线等工具材料进行建筑腰梁和冠梁的追加,为后期的安全效能监测技术的落实,其可以提供实际施工过程中,必要的监测控制范围,技术基础所需的便利条件。

二、基坑监测方案的具体制定

(一)基坑监测的主要原理内容

为保证整个基坑施工的安全效益,结合周边建筑物和道路设施的综合安全稳定标准,落实全天候、全面的系统监测控制手段,在准确掌握结构内部土体性质和受力变形规格的基础上,满足具体的机械处理实施标准,进行安全稳定追加效果的满足。关于具体基坑顶部结构的沉降标准监测,主要是在地表沉降位置进行观测点的合理设置,连同周边位置进行总数12个追加,检测仪器则是根据测微器和水准仪的综合标准进行系统划分。

在对深基坑工程展开变形监测的时候,主要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坡顶水平位移监测。通常情况下,均是利用set510k全站仪进行监测的,在实际观测过程中,进行三角架的垂球对中操作,保证监测结果的准确。二是,沉降监测。在进行基础沉降观测的时候,一定要严格根据《工程测量规范》的相关技术要求执行,在监测的时候,一定要在固定的线路上、利用同一台设备,安排专门人员在同一位置进行监测,尽可能减小监测误差。

(二)关于基坑结构监测结果的研究

针对实际结构位置的监测结果数据,进行一定规格的整理、编排处理,并结合实际沉降效果、水平位移标准的具体关系效应进行曲线图分布的设计,内部关于深度效应和时间作用的综合水准也要有所体现。每三天需要对具体的绘制图形进行观测,并将结果进行准确记录,确保深入讨论研究活动的实效价值意义,对于变形现象的具体规模以及稳定标准进行深度衡量,使得后期的具体补救措施和手段得以全面落实。

对于支护结构的顶部沉降效果的研究,由于支护结构在顶部沉降值效应并不是十分明显。对于具体降水引起的地下水位变化的情况有着较为灵敏的沉降反应。必要的结构施工标准针对基坑内的干燥效果有着严格的要求,可以展现止水帷幕措施的优良效果,并且满足具体沉降效果降低的实际方案目标。根据不同结构位置的专属曲线形状的相似程度,以及斜率变化的具体标准位置,实现沉降速率减小现象的指定,即便是基坑开挖后的沉降量依然较大,但整体的变形趋势要素处于较为平稳的状态下,这将造成后期稳定速率的控制效率作用有着积极的拓展效能。对待开挖工序后的变形问题没有进行具体即时的收敛处理,这主要是由于开挖工程前后,内部土压力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形势比较明显,尽管开挖完成,对地板位置尚未进行及时的建筑处理,暴露时间较长,这段期间内的土体流变性表现状况较为凸显。并且这种现象发展过程相对缓慢一些,关于内力的增加以及实质变形问题等存在正比关系,因此在基坑开挖完成之后,需要结合底板装置进行尽早的浇筑,保证地下室施工细节的全面贯彻和链接。

(三)基坑支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结果的分析和研究

关于具体支护结构的水平位移现象将直接导致周边围护结构的破坏,造成整体稳定性因素的失调,并且影响地下管线布置工作内容的具体设计标准落实。

根据实际水平位移条件问题的细致监测工作对工程的影响效果,分别针对顶部水平监测位置进行提取,并且结合实际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信息整合。通过相关数据图分布标准,以及必备资料进行观察分析,由于整个土体结构下的基坑周边土体水平位移分布现象并不十分均匀,结合基坑位置不断的开挖处理工序,以及周边土体水平位移的规模联系效应,进行水平位移曲线的平缓现象以及位段提取,使得在开挖过程中的土体受扰动现象标准得到具体整理。根据开挖工作完成后的支护结构两侧受力情况进行分析,整体稳定效果相对比较稳定,位移逐渐稳定增长现象十分明显,在整体时间不断延长,变形速率逐渐上升的过程中,涉及土体流动效应的表现效果日益明显,这是深度贯彻基坑开挖工程细节位置变形状况监测工作的主要贡献。

总结:

施工过程中,在具体支护结构稳定以及土体沉降量的标准控制作用下,涉及底板位置的建筑以及变形影响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保证基坑施工环节中安全、稳定、经济效益的获取,促进周边建筑物整体标准效果的达成,保证现代化控制施工监测科技手段的长期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房闫林.基坑变形监测三维可视化模拟系统设计[J].低温建筑技术,2010,12(10).

篇3

关键词:深基坑;监测

一、项目概况

某深基坑工程水文地质条件属于软土地基,地质较差。此类地质若开挖很容易造成基坑涌动,而且基坑南北侧均有建筑物,环境复杂。做好水位与基坑监测是关键。监测布置见图1:

图1 监测布置图

二、监测方案

(1)冠梁顶部水平位移监测

监测仪器采用徕卡ts06,精度 ,在坡顶或桩顶按设计要求,均匀布设监测点,共设置8个水平位移监测点。由于该项目基坑水平位移点离开基准点较远且不通视,故须增设工作基点,这样可使设站不受施工和地形的限制,提高监测精度和工作效率。具体监测方法是选择稳定的a,b点为基准点,0点为工作基点,每次观测时先以a点为测站点,b为后视方向,测定ao的距离及与ab的夹角,再以0点为测站点,oa为后视方向,测定n点至每个监测点的距离及与oa的夹角,通过测角度和距离算得监测位移点偏离基坑方向的距离,而本次与上次距离之差就是偏移量。

通过支护结构桩顶的水平位移变化数据,判断基坑及地下室施工期间基坑支护结构的安全状态,以有效指导信息化施工的目的。

(2)临近道路水平位移监测

监测仪器采用徕卡ts06,精度 ,在道路靠近基坑一侧按设计要求,均匀布设监测点,共设置20个水平位移监测点。针对工程基坑特点,选用小角度法。具体监测方法是选择稳定的a,b点为基准点构成基准线,尸点为位移点,每次观测时以ab为稳定的方向作为起始零方向,通过测角度和距离算得监测位移点至ab方向的距离,本次与上次距离之差就是偏移量。

从而达到通过道路水平位移变化数据,判断道路及地下管线的安全状态,以有效指导信息化施工的目的。

(3)周边建筑沉降观测

测量仪器:ds05水准仪,精度为0.01 mm;共设置14个点,分别布设在邻近建筑物角点和跨中位置建筑物承载柱上。采用高差测量法,以附合或闭合路线在水准路线上联测各监测点,以水准控制点为基准,测算出各监测点标高。同一测点相邻两次标高差即为本次该测点沉降量(向下沉降量为正值):本次沉降=本次高程-前次高程;从第一次沉降量累加至当次沉降量即为该测点累计沉降量,测点的初测高程共测量3次并取其平均值。

通过沉降观测数据,判断基坑及地下室施工期问周边环境及支护结构体系的安全状态,及时提供周边环境信息,可进一步指导施工的目的。

三、监测结果及分析

按照监测方案埋设的监测点位42个,均正常使用,即监测元件的埋设成活率为100%,占工程总量的100%,满足监测工程的需要。

(1)周边建筑沉降监测

根据现场勘查,基坑南侧紧靠一幢建筑,基坑北面约40m处为商铺,根据基坑设计要求对这两栋建筑进行了沉降监测。

1.基坑南侧建筑沉降监测

该建筑距离基坑平均距离约3---4 m,在基坑降水和开挖施工过程中进行了沉降监测,沉降-时间曲线如图2。

图2 基坑监测南侧建筑的沉降一时间曲线

从图2可以看出,从基坑开挖期到底板开始浇筑期间,j1--j6各点的累计沉降量较大,但后来变化量都趋于平稳。原因分析:这段时问开挖位置非常靠近这些点位,沉降量突显,这是由于基坑土体及南侧建筑的荷载作用产生向基坑方向的位移作用,连带产生沉降;但随着开挖到设计标高底板开始浇筑,沉降就慢慢回稳。变化量较突出的点是j1.j2和j3点,由于其靠近基坑,故在开挖过程中必然产生较大压力,但在施工过程中及时进行了监测和预报,施工方也放缓了开挖进度,开挖速度和降水正常化,所以沉降量的累计值和沉降速率均未超过报警值。

2.基坑北侧a建筑沉降监测

建筑距离基坑的平均距离约40m,在基坑降水和开挖施工过程中进行了沉降监测,沉降一时间曲线如图3。

图3 a建筑沉降一时间曲线

从图3可以看出,沉降变化量及累计值较大的为c11 ,c14,、两个点。原因分析:这两点位分别位于建筑的西北和西南角,正好在基坑的中部位置,故受到的影响较大,但由于施工进度和降水正常,所以沉

量的累计值和沉降速率均未超过报警值。

3.基坑北侧b建筑沉降监测

b建筑与a建筑东西并排,且处于a建筑的正西方向,距离基坑的平均距离约40m,在基坑降水和开挖施工过程中进行了沉降监测,沉降一时间曲线如图4。

图4 b建筑沉降一时间曲线

从图4可以看出,沉降累计值较大的点为c23,c22两个点,原因分析:这两点位分别位于b建筑的东北和东南角,相比c21、c24更靠近基坑的中部位置,故受到的影响和沉降量较大,但由于施工进度和降水控制的基本正常,所以沉降量的累计值和沉降速率均未超过报警值。

(2)地下水位观测

基坑回灌井共有6个,选取其中的4个进行监测,并根据水位变化量随时问变化的曲线来判断水位的波动,负值表示水位下降,正值表示水位回升,地下水位一时问曲线如图5。

图5 地下水位一时间曲线

由图5可以看出,在整个基坑施工时段内水位基本呈下降趋势,只在局部出现波动。局部水位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基坑降水和局部渗漏等情况;局部水位的上升是源于季节性降雨,且降雨对水位变化的影响较大;局部水位陡降主要与地下围护结构的止水效果有关。

(3)水平位移监测

该基坑东西相邻桥涵,南侧紧邻三层建筑,北侧紧邻东西向道路,施工期间对进基坑及其北侧的道路进行了水平位移监测。

1.基坑圈梁水平位移监测

圈梁水平位移一时间曲线见图6。

图6 基坑圈梁水平位移一时间曲线

从图6可以看出:①位移变化最活跃的点分布在11月至第二年的1月这个时间段,原因分析:这段时间正好处于基坑开挖和施工期,符合客观情况;②从点位分布及正负变化可以看出,整个基坑的移动方向向北,并且变化突出的点位是19",18",23",22#点,其中19",18#位于基坑南侧紧靠三层建筑的j2和j1,,监测结果表明19“和18"的位移与j2和j1、的沉降是一致的,符合位移与沉降的变化规律。由于施工中采取了先支撑后开挖及边挖边撑的正确施工工艺,整个过程中位移变化量累计值和速率都在允许范围内。

结果总体评价:从基坑土方开挖到设计标高这个阶段,圈梁顶部各位移监测点的变化量增加较快,其原因主要在于开挖后周围土体产生侧向压力所致,而随着基坑底板浇筑的完成变化量逐渐趋稳。

2.道路水平位移监测

基坑北侧和西侧紧靠道路,对这两条道路监测的时程曲线如图7。

图7 基坑道路水平位移一时间曲线

从图7可以看出:①道路的整个变化规律与基坑变化呈现出一致性,即在11月至12月31日这段时间内变化较活跃,之后变化趋势开始平稳;位移变化量及累计值较大的点为w3、w4、w7、w8这儿点位于基坑西北侧方向,靠近西边桥涵w10、w14这两点位于基坑东北侧方向,靠近东侧桥涵,所以这些点受到的影响较大。②基坑北侧道路位移变化与基坑北侧水平位移监测点的变化基本一致,说明土体对二者产生的位移是一致的。③结果总体评价。在开挖初期到底板浇筑期间,由于周围土体的侧向拉力致使道路产生基坑方向的位移,而随着基坑底板浇筑的完成变化量逐渐趋稳。

篇4

1.1深基坑工程中设计的支护结构问题

有些设计人员不能深刻认识到深基坑工程的特殊与复杂性,造成设计的支护结构不能基于深基坑的需要来采用必须的支护的措施,并且有着薄弱的环节的支护结构,会因为其结构的不合理之处容易出现频发事故的问题。

1.2深基坑工程的设计人员问题

深基坑工程的设计人员不但要有较强的理论知识还要有较可靠实际经验,两者都非常重要,但有些深基坑工程的设计人员不仅在工程的设计中没有足够的经验,而且在考虑施工的环节时带有比较大的主观能动性,不重视分析实际施工的环境与条件,导致深基坑工程的设计与实际施工有脱节,且会使施工时伴有更大的施工风险。

1.3施工技术人员缺乏了解深基坑工程的设计

施工的技术人员与施工的管理人员必须得全面参与到深基坑工程的设计方案中去,还得对设计方案加以理解与进行严格的审查,如果忽视这个问题,将会导致深基坑的工程设计与实际不符合,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还加大了工程施工难度与施工的风险,容易导致深基坑的工程设计人员与工程的施工人员产生较大的矛盾。

2深基坑的工程施工中技术与管理产生偏差

2.1工程施工的管理与实际有偏差深基坑的施工管理有着不符合实际,生硬刻板的内容,工程的管理人员与具体的工程施工人员缺少产生脱节沟通,这容易导致下层的施工人员不能很好地理解上层管理人员的意图,不能很好地理解与之有关的施工技术并很好地加以执行,这要满足深基坑的工程技术与管理的需要是非常困难的。

2.2工程施工的观念问题

如今的僵化陈旧的深基坑工程与落后的技术观念给深基坑工程的施工带来了不少问题,与工程有关的各项人员有着较低积极主动性并且难以提高,而且深基坑工程的管理与技术有着比较低的工作效率,很难达到可靠地控制其施工过程的目的。

2.3工程施工的组织不合理协调

在进行深基坑工程施工的组织设计与决定专项的施工方案时,没能对其中的管理与技术工作彼此之间的影响深刻考虑到。没有很好地去评估施工过程中造成影响的支护结构的设计方案,使深基坑工程施工时发生的各种矛盾难以得到有效的解决。

2.4工程施工时要配置适合的技术力量

深基坑的工程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关系到整个整体,不但要有比较强的管理力量的上层,还要有与之相关技术力量的下层,若是在实际施工时,工程的技术与管理产生脱节的现象,容易造成深基坑工程有着不足够的局部的技术含量,缺乏总体的管理,对深基坑工程的安全与质量有着较大的不良影响。

3深基坑工程的问题对策

3.1改善深基坑工程设计的方案第一,工程负责施工的一方要提前介入到确定设计工程方案的过程。第二,工程的施工主体要不断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加强理解,还要不断去提高自己本身的技术素质。第三,构建一个体系能让工程的设计方案之间互相加以补充、互相加以支持,并对深基坑工程的设计方案加以优化,使方案更加具有安全性、经济性并且便利性,并且对控制施工过程更加有力。

3.2构建激励与奖励机制在管理上制定各种各样的激励与奖励政策,提高深基坑工程技术氛围与管理的环境,在根本上优化员工的思想观念,加强上下层的信息传导与反馈,使方案更符合实际,减低施工风险。

3.3提高施工人员素质

除了要重视施工人员的能力外还要把目光放在提高施工人员的操作水平上,从各个方面上培训施工人员的技能,并加以引导与激励施工人员积极主动地去控制与提高施工的质量。

4结语

篇5

1.1萌芽阶段

此阶段的深基坑工程主要是有地下室的建筑物,开挖深度是只有十米,由于当时的设计理论并不完善,施工技术水平较差,基坑失稳破坏,周围建筑物和地下管线破坏、坑底隆起严重、地下水渗漏等问题时有发生。这些问题迫使人们越来越重视基坑工程技术。

1.2安全监测阶段

此阶段高层建筑的兴起,时基坑的开挖程度达到15米甚至更大。与此同时,相关理论技术水平的发展,使人们逐渐意识到施工工序的影响,于此同时,监测技术水平的提高,为了保证基坑安全,开始了基坑监测技术,预测事故的发展,此阶段基坑工程技术积累的大量的开挖经验和监测结果,为以后的工作提供了积极的参考。

1.3技术跃升阶段

此阶段的进步主要来自先前的工作经验和监测结果,研发了相关的软件进行分析,其中有限元软件的开发推动了基坑工程案例分析的极大进步,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极大发展,对基坑数据的分析也越来越准确,同时能够进行合理的模拟,使基坑数据的理论指导更为准确。但是,值得提出的是,由于设计经验的不足,相关的设计参数并不准确分析精度有待提高。

1.4环境保护阶段

此阶段的开挖深度更大,范围更广,所以对周边的环境条件要求也更为苛刻,对环境的保护也越来越重要。基坑时空效应理念的提出,是人们对基坑周边环境的保护上升了一个高度。根据基坑的条件进行合理的开挖,充分利用时空效应进行作业。时空效应的考量,对基坑的设计和施工有了更好的指导作用。

2深基坑工程技术的特点

2.1深基坑工程技术的综合性较强

深基坑工程技术包括岩土分析,结构建设等过程,知识面较广,涉及工程地质,结构力学,环境工程等多门学科,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技术。前期设计和施工需要考虑多方面学科因素,涉及范围广,程度深,需要各专业领域配合完成。

2.2深基坑工程技术与其他因素有很大的关联性

深基坑技术不仅仅考虑建设范围本身的施工条件、工程地质等,更需要考虑的是周边的建筑物、环境、地下管线等因素。牵一发而动全身,其他因素条件直接影响深基坑的建设。

2.3深基坑工程有较强的时空效应

时空效应是指当基坑开挖后,上方的土方被挖掉,基地土方被卸荷,使其产生了应力释放,从而导致地基土方变形隆起。所以在基坑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基坑工程的时空效应,特别是一些复杂土质,如软粘土的时空效应。

2.4基坑的支撑体系复杂

随着城市建筑的高层化,基坑的深度也越来越大。基坑的开挖长度和宽度有可能达到数百米,基坑的复杂程度直接影响着支撑体系的难度。

2.5基坑的施工难度大

首先基坑的施工要考虑土层的位移沉降对周边建筑,环境和地下管线的影响。其次基坑工程的施工周期都比较长,降雨,废物堆放等问题对基坑的稳定性有着直接的影响。最后,基坑工程师一项复杂的工程,施工过程需要打桩、挖土、浇灌等工序的相互制约和影响,增加了相关协调工作的难度。

3深基坑工程技术存在的问题。

3.1设计不合理

深基坑工程设计阶段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基坑工程结构选型的不合理,土压力计算模型不准确,综合因素考虑不全面等。举例来说,基坑支护的方法较多,但各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优点和缺点。在设计计算时要全面分析,考虑到各种不同条件下的施工状况,结合相关的经验,进行综合分析。

3.2施工过程中问题严重

(1)不能对基坑施工中的地下水问题进行很好的处理。地下水问题的处理是基坑施工中的主要难题,尤其是沿海等高水位地区,地下水的处理根据地区的不同而不同,如何有效的处理地下水是深基坑工程成败的关键因素地下水的的处理主要是降排水,解决土层上部的治水和疏排雨水关键在于排水,而降水主要包括喷射井点降水的方法。同时,地下水的降低带来的问题是引起地面的沉降,这直接对环境造成了恶劣的影响,所以如何处理好深基坑中的地下水问题是深基坑工程的技术关键问题。

(2)信息化程度不高。深基坑工程地质条件的复杂性,直接导致设计阶段的预测和计算的不准确。此外,深基坑工程的成败不仅与前期设计有关,而且与建设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监测息息相关。深基坑工程的安全性主要的保证就是对基坑的安全监测。基坑事故发生前都会有预兆,通过安全监测可以有效的对事故进行合理的判断。通过信息化施工不仅可以优化设计方案,确保基坑的安全,还能建立基坑的动态信息,建立采集修正的动态过程,从而实现最佳工程的目的。

4深基坑工程的研究热点和发展展望。

4.1深基坑工程的研究热点

(1)土层性质研究。土层性质研究一直是深基坑研究的热点,当今的主要研究热点有以下几个方面:陈永福、曹名葆和曾国熙对土体在卸荷和再加荷等过程中的性能研究。侯学渊、刘国彬对上海软粘土的几种卸荷应力进行相关的路径实验。魏道垛、高大钊基于上海软土力学性状的工程实践的经验和研究成果和对上海软土的工程特性作了综述。时蓓玲根据基坑位移监测资料,建立了土体的三元件粘弹性本构模型。

(2)基坑支护。基坑支护设计是基坑工程的主要研究热点,基坑支护体系中主导型的结构是传统的排桩支护。此外还有地下连续墙技术,但该技术的的造价高,施工设备以引进为主,造成了该方法的不能普及。而逆作法技术也仅在少数基坑工程中应用。近年来,支护体系开发越来越多,新体系主要有逆作拱墙技术和喷锚土钉技术。此外,对排桩帽梁和内支撑设计也有所创新。基坑支护工程的另一项技术是地下水控制,当今的防控地下水技术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为帷幕型,另一种是帷幕和封底复合型。

(3)基坑变形。基坑变形主要包括围护墙体变形,坑底隆起等。目前基坑变形技术主要是采用M法和有限元的方法惊醒变形估算。此外为了提高估算的准确性,现今的预测模型主要以BP人工神经网络为基础实现对基坑变形的非线性预测。

4.2深基坑工程技术的发展展望

(1)对排桩、地下连续墙应力变形的精确计算。目前的模型,很难反应其空间效应,今后的技术热点要放在三维计算程序上。

(2)对时间效应的精确计算。对围护墙变形的时间效应进行深入分析和理论计算,对深基坑支护技术的提高意义重大。

(3)对支撑体系在不同环境下的温度应力和收缩应力进行研究改进。将支撑影响因素尽量全面化。

(4)在建筑密集型地区进行基坑建设时,要考虑对基坑建设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基坑建设会引起周边建筑的沉降,应该进一步提高如何计算和控制周围地面沉降的研究程度。

(5)今后基坑支护的主要发展方向是地下连续墙两墙合一的逆作法,目前在此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需要进一步的提高。

(6)人工神经网络对解决岩土工程分析十分有效。后续要加大对神经网络算法的优化。

5结束语

篇6

关键词:影响因素;技术要求; 结构类型; 注意问题

Abstract: with the building highly increase, according to the structure and the application requirements, basic buried depth also always increase, so there appear a large number of deep foundation pit engineering. In order to guarantee the foundation pit of buildings, underground pipeline, road safety, we should promote the deep foundation pit supporting technology. In this paper, the main content of deep foundation pit engineering and supporting structure type analysis,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deep foundation pit technology.

Keywords: influencing factors; Technical requirements; Structure types; Pay attention to problems

中图分类号:TV55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深基坑施工中的影响因素

基坑开挖不可避免地要引起坑内土体的应力释放,基坑开挖土体的空间尺寸的大小直接决定了每步开挖土体释放的压力大小。

1.1深桩对工程的影响在深基坑工程施工中,要充分重视深桩对土质的影响,包括:沉桩外的工程地质条件,特别要注意土的塑性指标及粘粒含量,判断会否发生液化;桩的密度及类型;沉桩时的速度;孔隙水压力变化;沉桩与土方开挖的间隙时间等。

1.2降水对工程的影响在深基坑施工中,常遇到水位较高的情况,往往对坑内外采取降水。目前,降水主要采取轻型井点、喷射井点、深井井点及电渗井点等方法。但在降水过程中,由于含水层内的地下水位降低,土层内液压沉降,使土体粒间应力增加,从而导致地面沉降,严重时地面沉降会造成相邻建筑物的倾斜及破坏,由于水位差增加,易出现管涌,造成工程事故。

1.3土方开挖对工程的影响在城区内施工中,必须考虑到周围建筑物、地下管线、道路等因素的安全。通常会在基坑土方开挖过程中出现墙体水平位移、墙后地面沉降及坑体土体隆起等土移现象。土体开挖必然引起墙体的水平位移,这种位移还受土的蠕变及应力松驰的影响,若基坑开挖深度较大而又来不及支撑,可能就会发生基坑坍塌,或因支护结构不够牢固而造成基坑失稳、墙体水平位移。会引起墙后地面的沉降。在土方开挖过程中,基坑底部土也将发生回弹变形,开挖越深,回弹量就会越大,即发生土体隆起现象。

2 深基坑支护技术要求

在具体的工程实践中,科学设计和处理深基坑支护结构,并采用安全合理的支护技术措施保证深基坑施工至关重要。工程深基坑支护结构的作用是在基坑挖土期间挡土又挡水,以保证基坑开挖和基础施工能安全、顺利地进行,并不对周围的建筑物、道路和地下管线等产生危害。支护结构一般是临时性结构,基础施工完毕后,也就失去作用。因此,支护结构既要确保基础安全、顺利地施工,又要考虑方便施工、经济合理。深基坑支护的基本要求是:技术先进,结构简单,受力可靠,确保基坑围护体系能起到挡土作用,使基坑四周边坡保持稳定;确保基坑四周相邻建(构)筑物,地下管线、道路等的安全,在基坑土方开挖及地下工程施工期间,不因土体的变形、沉陷、坍塌或位移而受到危害;通过排水、降水、截水等措施,使基础施工在地下水位以上进行;经济上合理,保护环境,保证施工安全。施工监测内容:地下水位、邻近建筑物和道路的水平位移、支护结构水平位移及坡顶沉降,预应力锚杆的预应力监测。在支护施工阶段,要每天监测1次,在完成坑开挖,变形趋于稳定的情况下,可适当减少监测次数,直到支护退出工作为止。在施工开挖过程中,基坑顶部的侧向位移与当时的开挖深度之此,如超过2%-5%数值时,应密切加强观察并及时对支护采取加固措施。当发现基坑顶位移超标,地面裂缝较大时,土钉墙部分应采用加密土钉或打预应力土钉的方法解决,桩锚护部分采用补打锚杆的方法补救,严防事态扩大。

3 基坑支护结构类型

基坑支护首先要保证支护结构的安全性,同时也要兼顾经济性和施工便利性。支护结构一般由支挡结构(挡土墙)和支撑(或拉锚)两部分组成,支护结构设计必须根据基坑开挖、地质情况、场地条件、环境条件以及施工条件。通过多方案对比选择,确定安全可靠、技术可行、施工方便、经济合理的支护结构方案,且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这样就必须了解现行的各种基坑支护方法的优缺点及其适用范围。目前所采用的基坑支护措施多种多样,常用的支护结构类型有以下6种:

3.1水泥土围护墙

水泥土围护墙是采用深层搅拌机就地将士和输入的水泥浆强行搅拌,形成连续搭接的水泥土柱状加固体挡墙。水泥土围护墙的优点:由于一般坑内无支撑,便于机械化快速挖土:具有挡土、止水的双重功能:一般情况下较经济,并且施工中无振动、无噪音、污染少、挤土轻微,因此在闹市区内施工更显出优越性。水泥土围护墙的缺点:首先是位移相对较大,其次是厚度较大,只有在红线位置和周围环境允许时才能采用。水泥土围护墙主要适用于加固淤泥、淤泥质土和含水量高的粘土、糟质粘土、粉土,对砂土及砂质粘土等较硬质的土的适应性也逐渐被挖掘出来。

3.2旋喷桩所用的材料亦为水泥浆,它是钻孔后将钻杆从地基土深处逐渐上提,同时利用插入钻杆端部的旋转喷嘴.将水泥浆固化剂喷入地基土中形成水泥土桩.桩体相连形成帷幕墙,可用作支护结构挡墙。其截面抗弯刚度、整体性、防水抗渗性能均较好,较经济,而且其施工设备结构紧凑、体积小,机动性强、占地少.但是对于地下水流速过大的地层,无填充物的岩溶地段、永冻土和对水泥有严重腐蚀的土质,由于喷射的浆渡无法在注浆管周围凝固,均不宜采用该法。

3.3钢筋混凝土板桩具有施工简单、现场作业周期短等特点,曾在基坑中广泛应用,但由于钢筋混凝土扳桩的施打一般采用锤击方法,振动与噪音大,同时沉桩过程中挤土也较为严重,在城市工程中受到一定限制。此外,其制作一般在工厂预制.再运至工地,成本较灌注桩等略高。但由于其截面形状及配筋对板桩受力较为合理并且可根据需要设计,目前已可制作厚度较大(如厚度达500mm以上)的扳桩,并有液压静力沉桩设备,故在基坑工程中仍是支护板墙的一种使用形式。

3.4人工挖孔桩

人工挖孔桩是依靠人工开挖成孔,边开挖边施工护壁.在护壁的保护下逐层循环开挖至桩底,成孔后绑扎,下放钢筋笼,浇筑混凝土,最后成桩。人工挖孔桩的优点:节省工程造价,成桩费用低,而且不需要大型机械设备,同时增加工作面容易,只要适当增加劳动力即可加快工期,并且开挖成桩后浇注混凝土,成桩质量好。人工挖孔桩的缺点;受地层条件的限制,不适用于砂性地层及地下水丰富的地层;施工环境差,属于小直径、井下作业:并且劳动强度大,施工安全性差。

3.5土层锚杆支护

土层锚杆在长度上分为锚固段和自由段,锚固段是它在土中以摩擦力形成传递荷载的部分,使用水泥、砂浆等胶结物以压浆的形式注入钻孔中凝固而成的.其中有受拉的锚杆(钢丝束等),上部连接自由段。自由段不与钻孔土壁接触,仅把锚固力传至U锚头处,锚头是进行张拉和把锚固力锚定在结构上的装置,使结构产生锚固力。采用该支护形式可将悬臂式结构厚度减小到最经济的程度:

3.6地下连续墙

地下连续墙是在基坑四周构筑具有相当厚度的钢筋混凝土封闭的墙体,用作基坑内部开挖及施工主体结构时的屏障。地下连续墙具有以下的优点:它可减少工程施工时对环境的影响并且施工时能够紧邻相近的建筑及地下管线施工,对沉降及变位较易控制;地下连续墙的缺点;施工技术要求高,对于弃土及废泥浆的处理问题,除增加工程费用外.如处理不当,还会造成新的环境污染:地下连续墙虽适应的还是软塑、可塑的粘性土层。

4 深基坑施工应注意的其他问题

4.1沉桩施工要充分重视沉桩对土质的影响。对沉桩速度快、施工工期要求紧的密集群桩工程要采取如下相应措施,防止发生工程事故:沉桩时可打设袋装砂井或塑料排水板,或减少孔隙水压力的增高;支护结构设计要考虑因超孔隙水压力对土的影响,为使各项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取值更加可靠,最好在工程桩结束后,对土体做些原位测试,积累经验,提高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水平;坑内土方开挖时采取预降水,尤其雨季施工更应注意;采取钻孔取土沉桩以减少挤土造成孔隙水压力增高。

4.2土方开挖一是在作基坑支护设计时应考虑土体的蠕变、重视因土体蠕变使土堆强度降低的影响;二是由于土的蠕变特性,挡土墙会随着无支撑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大变形,必须严格控制无支撑工况时间;由于土的松驰性,支撑同围檩及挡土墙间须共有可靠连接,采用钢支撑的基坑还须注意附加应力;坑内土挖到设计标高时应及时施工垫层混凝土,垫层厚度视情况而定,须重视挡土墙的止水帐幕及入土深度。

篇7

关键词:深基坑;地基;稳定性评价;支护选型

中图分类号:TV551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随着城市建设中高层、超高层建筑的大量涌现和城市地下空间的充分利用,深基坑工程越来越多。由于周围密集的建筑物、复杂的地下设施,使得深基坑放坡开挖不再能满足现代城市建设的需要,因此,深基坑开挖与支护引起了广泛重视[1]-[3]。本文以江南春树里小区深基坑工程为例,对其稳定性进行了评价,并提出相应的支护建议。

二、工程概况

武昌区徐东路以南,中北路以东。总建筑面积216544m2,地下室建筑面积62266m2。共由4栋高层、幼儿园及地下室组成。其中B1、B2、C1、C2为30层住宅,均拟采用剪力墙结构;建筑高度分别为96.7m和91.5m;地面设计标高分别为35.15m(B1)、35.50m(B2)和34.90m(C1、C2);中柱荷载为7000KN,边柱荷载为5600KN。幼儿园为一栋2层的砖混结构;整个场地均设有两层地下室,地下室高度为8m。

1.地形地貌

拟建场地从地貌上看属于长江南岸Ⅲ级阶地垅岗地貌,现地形较为平坦。依孔口标高计,地面标高变化在32.54m ~ 34.76m。

2.地层岩性

场地内分布的主要地层有:人工堆积层、第四系全新统湖塘相沉积层、第四系上更新统冲积层、第四系中更新统冲积+洪积层、第四系残积层和志留系坟头组石英砂岩组成。

3.地下水

场地内根据场地地层结构,地下水埋藏条件,场地地下水类型为上部滞水,主要赋存于人工填土中,其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和地表水渗入,附近生活废水也有补给。勘察期间测得上部滞水稳定水位埋深为1.50~6.20m,相当绝对标高26.79~31.73m。场地内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和钢筋混凝土中结构中的钢筋均无腐蚀性,对钢结构具有弱腐蚀性。

4.不良地质现象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和勘探结果,勘察场地内未发现有影响工程稳定性的断裂或新构造运动迹象,整个场地是稳定的、适宜建筑。场地内的人工堆积层杂填土和素填土及第四系全新统湖塘相沉积层粉质粘土,工程性能差,未经处理不宜直接用作拟建建筑物的天然地基。

5.地基土的构成与特征简述

5.1人工堆积层

杂填土(地层代号1-1):杂色,主要由砖块、碎石、混凝土块夹少量粘性土组成,呈湿~饱和,松散状态。该层在整个场地内均有分布,层厚为0.15-1.90m。

素填土(地层代号1-2):黄褐色,主要由粘性土夹少量碎石组成,呈湿~饱和,松散状态。该层土主要分布于原沟塘地段,厚度为0.30-4.80m,层面埋深为0.15-1.90m、标高为31.18-33.46m。

5.2第四系湖塘相沉积层

粉质粘土(地层代号2):灰褐色,含少量腐植物和螺壳碎片,略有腐臭味,呈饱和、可塑状态。该层土主要分布于场地现有或被掩埋的沟塘中,厚度为0.40-2.00m,层面埋深为1.00-6.30m、标高为26.75-32.21m。

5.3第四系上更新统冲积层

粉质粘土(地层代号3-1):黄褐色,含少量铁锰结核和灰白色高岭土条纹,光泽反应较光滑,呈饱和、可塑状态。该层土在场地内局部分布,厚度为0.30-3.30m,层面埋深为3.10-11.50m、标高为21.21-30.29m。

粉质粘土(地层代号3-2):黄褐色,含较多铁锰结核和灰白色高岭土团块,土质结构紧密,光泽反应较光滑,呈饱和、硬塑状态。该层在场地内均有分布,厚度为1.20-11.60m,层面埋深为0.40-10.10m、标高为22.95-32.86m。

5.4第四系中更新统冲积+洪积层

粉质粘土(地层代号4):褐黄~浅黄色,含铁锰结核和大量灰白色高岭土团块,土质结构紧密,光泽反应较光滑,含少量碎石,呈亚棱角状,粒径5-30m,含量10%左右,呈饱和、硬塑状态。该层土在场地内均有分布,厚度为4.60-13.00m,层面埋深为9.20-14.10m、标高为19.32-24.16m。

5.5第四系残积层

粉质粘土(地层代号5):灰黄色,含铁锰结核和大量灰白色高岭土团块,手摸有砂感,局部夹碎石,粒径5-20m,含量10%左右,呈饱和、可塑状态。该层在场地内均有分布,厚度为1.30-5.30m,层面埋深为18.50-23.50m、标高为9.31-14.48m。

5.6志留系坟头组石英砂岩

强风化石英砂岩(地层代号6-1):棕红色,块状构造,裂隙发育,局部夹30~60%石英砂岩岩块,直径5-10cm,岩芯破碎呈碎块状。该层为较硬岩,岩体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Ⅳ级。该层在场地内均有分布,厚度为0.50-1.80m,层面埋深为22.40-25.50m、标高为7.52-10.70m。

中风化石英砂岩(地层代号6-2):棕红-灰色,块状构造,裂隙发育,岩体质地坚硬,夹大量石英脉,岩芯硬脆,破碎呈碎块状。该层为较硬岩,岩体较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Ⅳ级。该层在场地内均有分布,层面埋深为24.20-26.80m。

三、地基稳定性评价

1. 天然地基稳定性评价

拟建建筑物基础埋深8.0m,基底标高在26.90m,置于(3-2)层中。(3-2)层为硬塑状态中等偏低压缩性土,为良好的天然地基持力层,其下的(4)层也属良好下卧层。鉴于拟建建筑物属高层建筑,荷载大,采用天然地基时,以选择筏基为佳。当经过深宽修正后的(3-2)层承载力设计值尚不能满足要求时,可采用墩、筏结合基础,设计时墩端阻力特征值为经深宽修正后的承载力特征值。

按《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范》(JGJ72-2004)第8.2.4条的规定,根据初步估算结果,场地地基判定为不均匀地基。由于基底下卧有相对软弱的(5)层,其厚度1.30~5.30m有一定的差异,加上基岩面也有起伏,因此设计时必须进行沉降、差异沉降、倾斜验算。

2. 桩基稳定性评价

当采用天然地基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可选择桩基础。

2.1桩型的选择

大直径人工挖孔桩具有施工速度快,易保证质量的特点,并有成熟的经验,故建议本工程将大直径人工挖孔桩作为首选桩基方案。

2.2桩端持力层的选择

拟建建筑物为30层住宅楼,荷载较大,中柱荷载达7000 kN,由于(4)层下面有相对软弱的可塑状态残积土(5)层,强风化石英砂岩(6-1)厚薄不均,因此,其桩端持力层应选择中风化石英砂岩(6-2)层。

2.3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的估算

假设条件:以Z44、Z56孔地层为例,桩径1200mm,认为桩端嵌入完整的硬质岩石(即石英砂岩)中,按下式估算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式中为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为桩端岩石承载力特征值,为桩底横截面面积。

将已知值代入式中,得出的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的估算见表1。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现场桩静荷载试验确定。

表1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估算表

3.成桩可能性

拟建场地地形平坦,人工挖孔桩设备进场便利。根据场地地层情况,桩基穿越(6-10)层强风化石英砂岩进入(6-2)层中风化石英砂岩会较困难,人工挖掘难以实施,建议采用风镐或爆破的方式进行。

4.施工注意事项

人工挖孔桩应保持连续排水作业法施工,清底干净,衬砌可靠,防止出现施工事故。拟建场地位于居民区旁,特别要注意控制爆破施工时的噪音。

四、基坑稳定性评价

1.基坑底卸荷回弹

基坑开挖是一种卸荷过程,开挖愈深,初始应力状态的改变就愈大,这就不可避免地引起坑底土体的隆起变形,有的甚至可能由于受到过大的剪应力而导致基底隆起失效。基坑回弹(隆起)不只限于基坑的自身范围,而且要波及四邻地面,引起地面挠曲,对邻近建筑物或设施均产生影响,应引起注意。必要时要组织施工开挖过程中坑内外地面的变形监测,供及时分析趋势和采取措施之需。

在软至中等强度的粘性土(Cu≈12-50kPa)中进行深基坑开挖时,基坑底抗隆起稳定性可按下式进行验算:

(1)

式中:-承载力系数,=5.14;-抗剪强度由十字板试验或三轴不固结不排水试验确定(kPa);-土的重度(kN/m3);-入土深度底部土隆起抗力分项系数,即抵抗基底隆起的安全系数,一般要求≥1.4;-支护结构入土深度(m);-基坑开挖深度(m);-地面均布荷载(kPa)。

将相关数据代入计算如下:

1.285<1.4

故基坑底很可能发生回弹(隆起)。可采用降低地下水位、冻结法或在基坑开挖后立即浇捣相同重量的混凝土,使基坑的回弹量尽可能小。

2.基坑底渗透稳定性

如果基坑在粘性土中开挖,且坑底下有承压水存在时,当上覆土层减到一定程度是,承压水水头压力便冲破基坑底板造成渗流或(突涌)现象。

根据勘察资料可知,场地地下水类型为上部滞水,主要赋存于人工填土中,水量较小,无承压水,故可以不考虑基坑底的渗透问题。

3.基坑流砂问题

根据勘察资料可知,场地地下水类型为上部滞水,主要赋存于人工填土中,水量较小,且各层土的孔隙比都小于0.75;基坑开挖地层的含水量均小于30%。可判定基坑发生流砂的可能性较小。

4.基坑边坡整体稳定性

在房屋建筑与构筑物的基坑开挖中,在没有采用支护结构之前,基坑边坡(一般为粘土)整体稳定性一般采用极限平衡理论中的条分法(多采用瑞典条分法)进行估算,从而可确定最危险的滑动面。对于采用支护结构的基坑,稳定性验算仍采用条分法,验算时应将支护结构所产生的抗滑力矩计入总的抗滑力矩之中。本工程中基坑边坡整体稳定性采用“理正边坡稳定分析软件”进行辅助分析。

根据通用规范进行安全系数计算,假设为圆弧滑动,并不考虑地震影响,采用基坑边坡稳定性计算中最常用的瑞典条分法。基坑未采用任何支护。

计算得出基坑整体稳定性抗力分项系数平均值为1.075,无法满足“一般要求≥1.1~1.2,如果粘性土中不计渗流力作用时≥1.40”的要求。可见在不采用任何支护手段的情况下,基坑边坡整体呈临界或不稳定状态。

五、推荐深基坑支护方案

常见的深基坑支护结构及其适用范围如表2所示。根据前述江南春树里小区深基坑工程特点,推荐深层搅拌水泥土桩挡墙作为支护方式。考虑到雨季降水量大,基坑施工过程中有可能会有大量雨水聚集,可以选用开挖明沟结合小型水泵进行排水。

表2基坑支护结构及其适用范围

结论

1.江南春树里小区属于长江南岸Ⅲ级阶地垅岗地貌,地形较为平坦;地基土主要由杂填土、素填土与粉质粘土构成,下伏志留系坟头组石英砂岩;主要的不良地质现象为:场地内的人工堆积层杂填土(地层代号1-1)和素填土(地层代号1-2)及第四系全新统湖塘相沉积层粉质粘土(地质代号2),工程性能差,需经处理方可用作拟建建筑物的天然地基。

2.结合勘察资料与现场地质调查,胀缩土平均自由膨胀率小于40%,设计时可不考虑本场地地基土膨胀性问题;拟建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场地20m深度内均为非液化土层,设计时可不考虑地基土的地震液化问题。

3.采用天然地基时,以选择筏基为佳。当经过深宽修正后的(3-2)层承载力设计值尚不能满足要求时,可采用墩、筏结合基础;如选用桩基,根据现场情况,推荐使用人工挖孔桩,进入石英砂岩地层时,采用风镐或爆破的方式进行开挖。

4.从基坑底卸荷回弹、基坑底渗透稳定性、基坑渗砂与基坑整体稳定性出发,对江南春树里小区深基坑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基坑底会产生回弹(隆起),但基本不会发生大的渗透与流砂;当不采取任何支护措施时,基坑=1.075,无法满足要求。

5.推荐采用深层搅拌水泥土桩挡墙作为支护方式。考虑到雨季降水量大,基坑施工过程中有可能会有大量雨水聚集,可以选用开挖明沟结合小型水泵进行排水。

参考文献

[1] 陈建平,吴立,闫天俊,等. 地下建筑结构[M].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8.

篇8

【关键词】深基坑工程,设计,施工

【 abstract 】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in our country,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foundation pit is to establish a set of relatively complete design technology theory and practice experience, timely innovation and improvement, to meet the different needs of the actual work.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deep foundation pit engineering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 key words 】 deep foundation pit engineering, design,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深基坑支护设计与施工是一项技术要求高、操作复杂、涉及内容较广的具体工作内容,其设计与施工必须通过大量的工程实践信息来检验、修正,以提高每个深基坑工程的安全性,深基坑设计与施工是当前城市高层、超高层建筑突显的技术难题。为了适应建筑业的迅速发展,我国基坑支护的设计与施工也应该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设计技术理论与实践经验,适时进行革新与完善,以适应不同的实际工作需要,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都要加强对经验的积累并不断吸取国内外先进的设计理论与知识,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通过现场实际状况及监测成果不断地比较、论证,不断地调整,并逐步具备更高的技术水平与能力,进而促进建筑业的稳定发展。

一、深基坑工程的设计

深基坑支护是一项技术性和危险性都较高的的工程,施工人员都要普遍要到地下十几米到几十米的空间进行,因此,必须要有科学、合理、有效的设计,只有成功的设计才能保证深基坑支护项目施工的顺利进行与完成。深基坑支护的设计是地基项目施工的主要技术保障与施工依据,对于地基施工的进度与质量具有先导性作用。

1、基坑支护的设计要求

基坑支护设计要最根本的是保证其稳定性,因此就要防止变形,不能超过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还要控制位移量,不致影响周边建筑物的安全使用。支护结构变形计算中,设计人员要尽量保证各项计算项目数据与结果的真实、准确,根据周边环境条件,控制其在一定的范围内。在发生突发事件时,迅速提出整改方案。

2、支护结构的强度设计

在深基坑支护设计工作中的支护结构的的强度是保证支护工程方案顺利进行的核心,其强度是否符合国家相关工程质量标准与技术要求,将直接关系到地基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耐腐蚀性、使用年限等问题。强度设计要综合多方面的因素,首先设计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与能力,然后在熟悉了工程现场的情况下结合本工程的地质、水文条件等的基础上设计。同时要保证基坑的强度对建筑材料的质量是必须严格把关的,只有材料的质量过硬,工程的质量才会过硬。

3、不同地质条件的深基坑支护设计重点

深基坑支护项目施工往往需要在不同的地质条件中开展和进行,因此要根据基坑周边情况及土质情况并结合设计要求,通过施工安全、造价、工期等方面分析选定最优支护方案。对于淤泥质黏土,设计人员应注重挖掘机械的应用,其开挖深度要尽量控制在6m——10m,之间;对于软土,设计人员可采用悬壁式、单支点及多支点式、圆筒式等支护结构并同时注意深基坑的整体硬度和强度,土层较软的部分还要进行加固设计;对于填土,设计人员应注意地下水渗流破坏,避免地下水的流动与冲刷对支护系统的腐蚀,有必要排除深基坑中的存水量。通过不同的地质情况进行不同的设计重点,以保证深基坑施工人员的安全、机械设备的稳定以及工程的安全稳定。

4、明确基坑支护设计单位责任

岩土工程专业施工单位,同时一般也是设计单位。深基坑挖土施工组织设计中,基坑设计人员应提高各有关单位对深基坑的认识程度和重视程度,首先要明确施工项目的主体与责任人,明确业主现场代表、施工监理、总承包单位主要管理人员、深基坑支护所有施工人员和深基坑支护设计人的责任和主要施工的任务,并要重视监理单位的作用。明确了深基坑支护设计单位,提交了深基坑支护设计单位资质,有助于未来施工中出现问题的时候更容易的找到责任人。

5、加强基坑设计的审核和监督

对于道路、桥梁、地铁等各种建筑基坑支护大多数是临时的,要结合实际情况和本工程特点进行选择经济、合理的支护设计方案,基坑设计不仅是保证其安全稳定,还要保证之后的施工能顺利进行,因此要同是施工单位的设计方,应单独提交基坑支护设计,设计封面和设计图上均应有设计人、审核人和审批人签字。这样,在基坑支护施工中如出现问题需做设计变更时,就能够很快找到设计人,便于追究责任,快速解决问题。

二、深基坑工程的施工关键

1、地下水控制

地下水控制是基坑工程中的一个难点,因土质与地下水位的条件不同,基坑开挖的施工方法大不相同。有时在没有地下水的条件下,可轻易开挖到6m或更深;但在地下水位较高,又是砂土或粉土时,开挖3m也可能产生塌方。所以,对于沿海、沿江等高水位地区或表层滞水丰富的地区来说,深基坑工程的地下水控制的成败是基坑工程成败的关键问题之一。在基坑开挖中,降水排水及止水对工程的安全与经济有重大的影响,多数基坑工程事故与水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一般情况下软土地区地下水位较高,深基坑工程开挖时,为改善挖土操作条件,提高土体的抗剪强度,增加土体抗管涌、抗承压水、抗流砂的能力,减少对围护体的侧压力,从而提高基坑施工的安全度,往往对坑内、坑外采取降水。

目前,降水主要有轻型井点及多层轻型井点、喷射井点、深井井点、电渗井点等。但降水过程中,由于含水层内的地下水位降低,土层内液压降低,使土体粒间应力,即有效应力增加,从而导致地面沉降,严重时地面沉降会造成相邻建筑物的倾斜与破坏,地下管线的破坏。另外,在坑内降水时,如果降水深度过深,由于水位差增加,易出现管涌,造成工程事故。为此,施工决策前,需要了解施工中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及其危害程度,以便提出最佳决策方案,获得最佳经济效益及保障施工安全。为了防止由于降水引起的各类意外事故,可采取以下措施:

(1)基坑四周设置的如果是不渗水挡土墙,可取消坑外降水;

(2)在坑外降水同时,在其外侧(受保护对象之间)同时进行回灌;

(3)尽量减少初期的抽水速度,使降水漏斗线的坡度放缓;

(4)控制坑内降水深度,一般降水深度在基坑开挖面以下0.5m~1.0m;

(5)合理确定挡土墙的入土深度,防止管涌。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