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西方政治哲学8篇

时间:2023-08-21 09:25:3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西方政治哲学,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西方政治哲学

篇1

古希腊政治与道德的统一为中世纪政治与宗教合一提供了基础,以道德教条、道德戒律至上的宗教神学控制了政治,在政治的掩护下犯下累累罪行,罄竹难书。这种政教合一的强权统治不但泯灭了政治的良善本性,滋生了强权、腐败、专制、斗争,而且侵蚀着国家安全稳定的基础,损坏着文明的发展进步。西方社会伟大的文艺复兴运动高举人文主义的旗帜,就是为了反对宗教政治,破除迷信,解放人性。政治哲学界在文艺复兴运动中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马基雅弗利将政治与道德分离了开来,因而将政治从神学、道德的锁链中解救出来,冠之以技术的称号。马基雅弗利认为要实现国家安宁、社会稳定,就要实行强有力的君主专制制度。因为人类自身条件所限,君主不可能同时拥有仁慈宽厚、忠实可靠、洁身自好、宽容、庄重等诸多优秀品质,君主也不应该贪图这些虚名,而应该务实求真。“君主必须谨慎从事,知道如何避免那些让他失掉王位的恶行,并且有可能,还要利用那些不会让他失掉王位的恶行以自保,如果做不到,不用管它们就是了。

再者,如果没有那些恶行就难以自救,那么他们不必因为其恶行招致非议而感到不安。”121他不但号召君主利用恶行自保,而且还让利用恶行自保的君主不必感到内心不安。这样他就完全将道德从政治行为中剥离了出去,完全变成了技术。马基雅弗利所处的时代造就了马基雅弗利的政治理论,因为宗教与政治的高度统一给人类带来的深苦的灾难,让他对腐朽的中世纪深恶痛绝,因此他在自己的理论上几乎走上了一个极端。但是马基雅弗利的政治理论的出发点却是从道德出发,具有一种价值指向。在《君主论》一书中他写道:“如果人们仔细通盘考虑一下,就会发现,某些品质貌似美德,如果君主力行实践,只会导致毁亡;而某些品质貌似恶行,如果君主力行实践,却能带来安宁与幸福。”121马基雅弗利以后的近代社会政治哲学家,诸如霍布斯、洛克、卢梭都秉持自然法与自然权利学说。

虽然他们承认自然法就是一种道德律令,是一种最基本的道德原则,人们拥有对违反自然法的人进行惩罚的自然权利,但是他们却都反对将政治正义建立在以自然法为基础的道德基础上。霍布斯认为人性本恶,人与人之间就像狼一样,人们为了趋利避害,保护生命才建立了庞大的权力机构———利维坦。洛克与霍布斯不同,认为自然状态是一种自由平等的状态,但是这种状态下的人们既没有公共认同的法律,也没有解决矛盾的裁判者,容易爆发战争,因此必须组成政府来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这些政治哲学家都没有从道德出发论证政治的正义性,因为当时社会正处于从传统的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社会的巨大转变时期,资本积累的疯狂、圈地运动的残暴、追私逐利的丑恶使得他们难以相信人们的道德力量,因此他们另辟蹊径,远离道德,走向社会契约。“很明显,霍布斯和洛克所坚持的契约论,就是从人的角度,而不是从神的角度来述说国家的产生,这可以说是从理论上或观念上摆脱神学-政治的最初努力。”毋庸赘言,契约论也是出于理论上或观念上对政治与道德直接同一的怀疑的一种努力。近代契约论政治哲学因为对人们的道德能力的怀疑,不在通过诉诸教育的方式通过改变人性达到政治正义,而是要通过建构政府的方式保证政治正义,从而保证长治久安的政府状况与政治正义的长久性,这种建构主义的方式在当代政治哲学的语境下,通过罗尔斯的努力达到了理论的巅峰。

二、政治建构主义: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德性

近代政治理论将道德从政治中剥离出来,既是对中世纪政教合一的反叛,也是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反映与论证。但是这种极端的方式就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政治的正义性丧失了坚实的基础。近代契约论政治哲学以来,讨论国家或政府构成的政治哲学衰落了,因为“随着西方社会转型的完成,政治国家如何构成,其合理性何在等事关政治生活之根本的问题似乎已不成其为问题,而是转变为了政治的正常运行之类常规性问题,这时候的政治理论自然也就转向了对于常态政治的运行机制的经验性分析”,政治哲学已经变为政治科学了。政治与道德的二元分离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仅仅作为技术手段的政治根本不会保证政治的正义性。仅以美国为例,1950年代以来,外有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内有麦卡锡运动、黑人抗暴运动、争取民权运动、校园学生运动以及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现象。这些问题严重损害了美国的国家稳定与安全,亟需处理。正当此时,罗尔斯的《正义论》应运而生了。

罗尔斯的正义理论继承了近代契约论的传统,但是一改契约论怀疑道德的状况,从道德的角度研究社会基本结构,“即研究社会基本结构在分配基本的权利和义务、决定社会合理的利益或负担之划分方面的正义问题”译者前言。罗尔斯看到了没有道德基础的政治无正义性的缺陷,决心为政治重新奠定道德基础,在《正义论》开头便开宗明义:“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德性,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的德性一样……某些法律和制度,不管它们如何有效率和安排有序,只要它们不正义,就必须加以改造和废除。”3正义的政治制度必须要有道德作为其基础,一种政治制度无论是在马基雅弗利的意义上何其具有技术性,但是只要不正义,就必须被废除。罗尔斯提出了著名的“原初状态”以建构政治的正义性,并通过正义的社会基本结构解决贫富两极分化,保证社会的稳定性。

“原初状态”的假设是为了构建一种公平的程序。因为实际社会中的人们贫富差距过大,社会地位、政治职位各有不同,在这样的情况下难以对于正义原则达成共识。因此罗尔斯用“无知之幕”将个人的信息屏蔽掉,排除了自然与社会偶然情况所带来的特殊性,每个人不知道自己的经济地位与政治状况,不知道他的阶级出身以及天生资质。他们仅知道“有关人类社会的一般事实,他们理解政治事务和经济理论原则,指导社会组织的基础和人的心理学法则”106。

篇2

关键词:过程哲学,价值与事实,无主体状态,平面化静态视角,社会个体生成论

“事实”与“价值”的关系问题不仅从表面上看表现为强调价值的中国哲学与强调事实的西方哲学之间的差异[1],从学理上表现为有关西方哲学如何从“事实”出发推论出“价值”的问题,同时就作为当代西方哲学发展缩影[2]的怀特海过程哲学而言,也表现为如何使过程哲学的研究视角从静态发展到动态、从对“过程”的平面化静态描述发展到对“生成”的立体性动态描述、从竭力把“价值”客观化发展到充分重视“价值”的主观性社会文化维度[3]。

形象地说,怀特海的过程哲学就像一只正在蜕皮的蝉——在没有完成这个蜕皮过程之前,它只能在平面上进行相应的观察和研究论述,而只有完成了这样的蜕皮过程,它才有可能“展翅高飞”,以更加广阔的动态视角去考察和研究同样广阔的动态性研究对象,从而得出真正符合实际的结论。WWW.lw881.com我认为,只有运用社会个体生成论[4]的研究立场和方法论视角,进行充分重视作为社会个体的主体的过程哲学研究,这只蝉才可能彻底蜕去它最后的硬壳而飞翔起来。

一、蝉与怀特海过程哲学的“破”与“立”

众所周知,就一只蝉的完整生命历程而言,它虽然命中注定会蜕掉最后束缚自己的那一层硬壳,摆脱只能平面爬行的状态而飞翔起来,但在完成这个蜕皮过程之前,它的活动范围基本上是平面的——也就是说,它只能在二维空间中爬到哪里算哪里;而且,这种生存状态决定了它的视角的平面性,使它的感觉具有浓厚的“静止”和“孤立”色彩[5]。而当它飞翔起来以后,它的生存状态和视角显然就完全是另一种境界了。我认为,作为西方哲学在20世纪发展缩影的怀特海过程哲学,与这种正在蜕皮的蝉有很多相似之处。为什么呢?

和西方历史上任何一位哲学家一样,怀特海创立的过程哲学不仅本身有一个逐渐成熟的过程,也体现了“不破不立”的基本倾向。就“破”的方面而言,他的批判矛头主要针对的是分析哲学、心理主义、亚里士多德的主词-谓词分离学说、休谟的“孤立的简单印象”学说,以及康德的“先验图式”论等[6]。而他之所以对这些学说提出批判,主要目的在于从根本上彻底消除西方哲学自古希腊以来一直存在的主体与客体、事实与价值分裂对立的困境——也就是说,他试图通过彻底解决西方哲学自古以来就存在的有关本体与现象、一与多、动与静、永恒与流变、存在与生成、心与物、决定论与意志自由等形而上问题,以价值观念为核心、以论述带有生成色彩的[7]“过程”为手段,建构能够融合英美语言分析哲学和欧陆思辨哲学这两大阵营的过程哲学体系。

如果我们不满足于国内曾经流行的、用所谓“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这样的标签为怀特海所批判的这些学说定性的做法,而是进一步深入考察那些提出和拥护它们的(作为现实的社会个体而存在的)哲学家个体的主观视角,我们似乎就可以看到,这些哲学家的学术研究视角与尚未完全蜕皮的蝉的视角确实具有相似之处[8],而怀特海的做法则似乎体现了蝉的这个蜕皮趋势——努力摆脱原来僵硬刻板的主体-客体区分及其理论框架,通过论述“过程”打破原来非常僵硬的分裂对立状态,并通过论述“价值”使上述所有这些分裂对立的方面能够综合、甚至能够融合起来。

显然,怀特海为自己确定的这个任务是非常艰巨的;它不仅意味着从“破”的角度彻底颠覆西方哲学自有史以来形成的各种各样的哲学理论及其传统,而且意味着要从“立”的方面建立起真正扬弃了这些理论、解决了它们的根本问题的哲学理论。那么,怀特海所“立”的是什么?他的基本愿望实现了吗?

怀特海自己提出的哲学定义是:“哲学就是由关于它自己当初的主体性僭越的意识进行的自我修正”[9];而作为一个哲学家则应当“在存在的个体性和相关性之间保持平衡”[10]。就这种定义和要求而言,前者在显示怀特海基本哲学观强调对主体性僭越的批判反思意识的同时,表明了他试图通过论述“过程”突破以往僵化的主体-客体框架的基本意向;而后者则以所谓“保持平衡”暴露了这种尝试所具有的平面化倾向——因为我们即使仅仅就字面意思而言也可以看出,“保持平衡”的前提是承认有关的两者的存在及其现状,亦即认为它们存在于同一个时空阶段、同一个层次或者平面之上,而不是在分别对两者进行全面深刻的批判反思的基础上,通过扬弃它们而取得突破性进展(亦即在此基础上形成哲学理论和研究本身的生成过程),进而建立确实技高一筹的哲学体系。

另外,无论是出于强调纠正“主体性僭越”而矫枉过正,还是由于从根本上惧怕和回避主体的主观性和任意性,怀特海在这里实际上都完全把自己的立足点放在追求纯粹的客观性上了[11],因而没有给作为现实主体的社会个体留下存在的余地,更不用说对这种主体的主观性精神境界在文化传统和社会环境之中的生成过程进行研究论述了。而这样一来,他实际上就忽视了包括他自己在内的所有哲学家的论述基础,因为这样的论述基础恰恰就是这种主体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环境,以及他(她)的主观性精神境界在这种传统和环境之中的生成过程。

毋庸赘言,仅仅从怀特海对哲学的定义和哲学家应当做什么的论述出发,就肯定他的哲学是“一只正在蜕皮的蝉”,确实有论据不足之感。我们下面再结合他对过程哲学的说明,看一看实际情况究竟如何。

二、对过程哲学的说明的无主体状态和平面化静态视角

在《过程与实在》这部名著之中,怀特海对其过程哲学提出了二十七个范畴说明[12]。我认为,这些说明不仅比较直接地表现了他的过程哲学观所包含的基本要点,同时也反映了这些要点所具有的无主体状态和平面化静态视角特征。

这里需要加以说明的是,这里所谓的“无主体状态”并不是说怀特海这些论述不是以作为研究主体的他自己为前提,而是说他不仅由于竭力追求纯粹的客观性而把这样的前提彻底隐藏起来,没有加以任何论述,而且,即使在涉及作为其研究对象的各种主观方面的时候,也把这些方面视为像客观对象一样[13]、与客观对象毫无差别的静态的东西,而加以“千人一面”式的论述。而所谓“平面化静态视角”则是说,由于没有涉及作为研究者的哲学家的论述所特有的主观视角,更没有涉及这种主观视角的生成和变化过程,所以,这些说明都是以哲学家现成的静态视角为依据的;而这样一来,这样的视角便由于追求共时性抽象依据的基本倾向而具有了平面化的特征。

因此,所有这些论述类型都是依据一位追求纯粹客观描述的哲学家的眼光表达出来的,既没有涉及研究主体自己的视角是不是具有主观性和动态性(即生成性)的问题,也没有涉及作为其研究对象的主体诸方面是不是具有主观性和动态性(亦即生成性)的问题,更不用说从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现实环境角度加以研究论述了。让我们通过以下经过分类的范畴,具体看一看实际情况是不是这样。

通过对怀特海这二十七个范畴说明进行未必完全适当的分类[14],我们大致可以看到以下七类范畴说明:

第一类:关于存在物的基本类型——永恒客体(eternal object)和实际存在物(actual entities),实际存在物的功能、统一性和多样性,以及实际存在物的“直接性”、“主体”与生成过程的关系(范畴v,xix,xx,xxi,xxii,xxiii等)[15];在这里,怀特海主要是对实际存在物的各个方面进行定义、描述和解释,因此,这里并不存在对现实的个体性社会主体及其的精神世界的任何说明,更不用说涉及这种世界的社会维度和文化维度了。

第二类:关于世界和实际存在物作为造物都是过程、亦即都是生成过程,实际存在物的生成方式决定它们是什么(过程原理),以及有关它们的描述及其理由(范畴i, ix, xiv, viii,xviii)[16]。在这里,怀特海虽然强调了世界及其各种实际存在物都是过程或者生成过程,却没有(哪怕是非常简略地)论及作为实际社会个体的现实主体是不是也包含在这样的世界之中、也属于这样的实际存在物,他们在何种意义和层次上能够成为这样的过程、这样的实际存在物,以及究竟处在何种生成层次之上的认识主体才能形成这样的认识。

第三类:有关实际存在物的潜能与现实的关系(相对性原理),潜能及其与合生(concrescence)和永恒客体的关系(范畴iv,ii,vi,vii,x等)[17]。处于现实的社会世界之中的社会个体,也具有与这些实际存在物完全相同的潜能和现实性吗?也许是。但是怀特海在这里同样没有做出任何有关的说明。所以我认为,他在这里的论述体现了与论述上面两类范畴一样的特征。

第四类:对于统一性、多样性和客观化的论述(范畴xvi,xxiv)[18]。就怀特海在这里所涉及的统一性和多样性而言,究竟哪一种作为现实主体的社会个体能够像怀特海本人这样,做出有关某种统一性或者多样性的陈述呢?一个儿童或者门外汉能够这样做吗?而且,关于这里所论述的实际存在物的自我创造过程,现实的社会个体也同样具有这样的自我创造过程吗?即使答案是肯定的,自我创造过程这个术语本身也表明,怀特海忽视了社会个体的创造过程所必然具有的社会维度和文化维度。

第五类:结合实际存在物的生成过程论述“摄入”(prehesion)及其构成和种类,由此转入对于各种主观方面的论述(范畴iii,xi,xii)[19]。我们在这里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怀特海是以和他描述客观对象的方式完全相同的方式,转入对主体“摄入”的各个方面的描述的;而且,尽管主体这些有关方面在这里出现了,但主体却同样是静态的、平面化的,基本上可以说没有任何关于其生成过程的说明。

第六类:结合论述命题和包括情感、估价在内的各种主观形式,继而论述“感受”(feeling)及其满足(范畴xiii,xv,xvii,xxv等)[20]。应当说,怀特海虽然在这里所涉及的纯粹是社会个体主观世界的各个方面,但他仍然竭力以完全客观的方式进行论述;因此,他在这里也同样是在竭力避免现实主体的主观任意性。勿庸赘言,这种研究方式对于充分重视和研究主体及其各个有关方面来说,是不可能有多少益处的。

第七类:作为某种系列的合生过程,与整合以往的摄入过程、感受最终得到满足的关系(范畴xxvi,xxvii)[21]。我认为这里的关键在于,这些所谓的摄入和满足究竟属于什么样的主体?在怀特海这里的说明之中不存在有关这个问题的任何答案。

可见,即使我们只把怀特海对过程哲学的这些说明作为研究个案略加分析,而不详细引用他的其他具体论述,我们也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过程哲学所具有的无主体状态和平面化静态视角的特征。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我们对他这二十七个说明范畴的列举和归类,并没有完全按照他原来的论述顺序,而是参照西方哲学传统流行的“客观-主观”模式进行的。这样做虽然有掩盖他的批判锋芒之嫌,但却有助于突出展示他的做法所具有的探索性和突破性。实际上,他对这二十七个说明范畴的论述顺序也同样带有非常明显的探索特征——从它们之间并不存在明确的逻辑递进顺序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严格说来,怀特海在这里表现出来的无主体状态和平面化静态视角特征,是与西方哲学传统的惟理智主义主流一脉相承的[22];但另一方面,他对“过程”和“价值”的充分强调和研究论述,又体现出了对这种主流进行批判反思和扬弃的倾向和趋势——除了这里的有关论述以外,他在其他地方对西方现代分析哲学所犯的“完善词典的谬误”的论述,也同样非常清楚地反映了这一点[23]。 怀特海及其过程哲学基本上处于传统与批判扬弃传统这两种基本趋势之间,所以我们说,作为西方哲学目前的生长点之一的怀特海过程哲学就像一只正在蜕皮的蝉。那么,现在的关键在于,究竟进行怎样的研究立场和视角的转变,这只蝉才能把最后一层皮蜕掉?

三、作为西方哲学当代生长点的过程哲学与社会个体生成论

正像我们上面已经看到的那样,怀特海的过程哲学一方面体现了非常强烈的、对西方哲学传统的批判扬弃意识,另一方面也表现出非常明显的无主体状态和平面化静态视角特征。那么,它究竟能不能成为西方哲学在当代的生长点?它怎样才能完成这种蜕皮过程呢?

我认为,一种哲学能不能成为它从其中产生出来的哲学传统的生长点,主要取决于两点:第一、它是不是已经非常清楚和充分地意识到这种传统的优长劣短?第二、它所采取的新的基本立场和方法论视角,能不能使它达到彻底扬弃这种哲学传统的目的?这两个方面显然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前者真正成为后者的前提,后者才有可能成为前者的结果。

就我们上面对怀特海过程哲学所进行的案例分析而言,由于它在第一点上既认识到这种传统的某些根本性的致命弱点并力求加以克服,又由于竭力追求纯粹的客观性而具有“无主体状态”和“平面化静态视角”的特征,所以,它虽然因为试图通过强调研究“价值”、通过以系统全面地论述“过程”扬弃这种传统而有可能成为这种传统的生长点,但是,它所秉承的这种传统之强调“客观性”、“抽象性”和“普遍有效性”的基本倾向,却使它根本没有办法彻底完成这种扬弃工作。因此我认为,怀特海的过程哲学有可能成为现代西方哲学的生长点,但是,这种可能性并没有完全变成现实,至少在他自己那里是如此——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说他的过程哲学是一只正在蜕皮的蝉。那么,能不能“蜕皮”的关键在哪里?

我认为,就西方哲学传统中一直存在的“事实”与“价值”的关系而言,西方哲学的传统立场和方法论视角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就是由于竭力追求纯粹的客观性而彻底忽视了活生生的主体,亦即忽视了处于文化传统和社会环境之中的社会个体的主观世界及其生成过程——无论这种个体是进行具体实践活动的一般人,还是进行理论探讨的哲学家,情况都是如此。显然,无视这样的主体、特别是无视他们作为个体在具体社会活动之中的所作所为和其主观世界因此而出现的生成过程,不仅哲学家的主观立场、方法论视角及其生成过程会处于哲学批判反思的领域之外,作为哲学研究对象的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也会因此而出现扭曲[24]。恰恰因为西方哲学传统的主流竭力追求抽象结论的纯粹客观性和普遍有效性,所以,从这样得出的所谓“事实”和关于“事实”的真理出发,根本不可能走向“价值”,因而根本不可能彻底解决有关本体与现象、一与多、动与静、永恒与流变、存在与生成、心与物、决定论与意志自由等形而上问题——因为这样的基本立场和方法论视角已经使研究者“画地为牢”,只能固守这样的“事实”和及其真理,而不可能对包含主观世界诸方面的生成过程有所觉察,更不用说加以必要的反思和研究论述了。

所以,我认为,能不能完成这种“蜕皮”,关键在于研究过程哲学的哲学家们有没有能力在继承怀特海过程哲学强调“价值”、强调“过程”、强调批判扬弃主体-客体二元分裂对立状态的成果的基础上,真正实事求是地看待和研究现实的社会个体——也就是说,取决于这些哲学家是不是真正能够彻底地把过程哲学强调动态生成的基本观点,全面落实成为使有关(包括作为哲学家的研究者在内的)社会个体主观世界诸方面的研究,得到与对于客观世界诸方面的研究同样的地位,从而使所有主体的主观世界、它们的生成过程和它们的历史文化传统背景和社会现实环境,都在过程哲学研究领域之中得到应有的地位和重视。毋庸赘言,怀特海虽然具有把所有研究对象都纳入过程哲学的研究范围、建立系统全面的过程哲学体系的宏伟抱负,但他最终并没有实现这种抱负。

只有用社会个体生成论的基本立场和方法论视角,扬弃怀特海的过程哲学的基本立场和方法论视角,立足于社会个体及其主观世界的生成过程的文化维度和社会维度,对社会个体的社会行动所涉及的(包括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在内的)各个方面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作为西方哲学在20世纪发展缩影的怀特海过程哲学才有可能真正实现自己当初的抱负,像蝉最后蜕掉了自己的硬壳那样展翅飞翔起来。

注 释

[1] 这是一个非常抽象的说法——一般说来,侧重理智分析的西方哲学主流更加强调事实,并且以获得关于事实的“真理”知识为归依,而侧重情感体验的中国哲学和东方哲学则更加强调主体的感受,并且以对主体的规范和随之而来的主体精神境界为鹄的,因而基本上可以说,两者之间的差异是强调事实与强调价值这两种做法之间的差异。当然,这个题目需要做我们在这里根本无法进行的广泛的实证性研究。

[2] 参见陈奎德,《怀特海过程哲学概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55页及以下部分。

[3] 当代西方哲学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出现的,逐渐重视研究日常语言、继而逐渐重视研究政治哲学和社会哲学诸方面的趋势,已经向我们表明了这一点。

[4] 这里所谓的“社会个体生成论”(the social individual growing-up theory),是本人在以往研究西方哲学、美学理论,现象学社会学等诸方面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基本思路;它具有以下四个要点:

第一、包括研究者在内的每一个现实个体,都处于某种存在于具体社会文化环境之中的生成过程之中;

第二、这种生成过程具有两个方面:一是个体通过相关的各种社会互动过程获得越来越多的社会角色,二是个体的主观世界因此而达到越来越高的精神境界;

第三、人类社会生活包括学术在内的每一个方面,都是这种生成过程的结果,是由不同的社会个体通过这种过程建构的;

第四、包括意识形态在内的所有这些方面,都必须从有关这样的社会个体主观世界的生成过程的视角出发进行探讨。

[5] 需要强调的是,这种“静止”和“孤立”是作为主体的蝉的感觉所具有的,而并不是作为它的感觉对象的外部事物所具有的特性。

[6] 参见怀特海,《过程与实在》英文版,剑桥大学出版社,1929年版,第viii页等。

[7]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怀特海在其论述过程中确实多处谈到“生成”,并且把他对于“生成”的论述当作建构其过程哲学体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来处理;但是,他的论述侧重点仍然是尽可能客观地对过程加以描述——或者说,“生成”只是他对“过程”的形象描述,并没有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过程”的涵义。然而实际上,“过程”恰恰应当是对“生成”的形象描述,也就是说,它所包含的意义只是“生成”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只是表面上的、从平面上看到的一部分,倒是“生成”包含了更加丰富的涵义。

[8] 囿于篇幅,我们在这里不可能对此进行详细的论述,而只能强调指出,怀特海表现出来的非常强烈的批判倾向,主要针对的就是这种把所有研究对象都孤立化、抽象化、平面化的基本倾向。

[9]参见怀特海,《过程与实在》英文版,剑桥大学出版社,1929年版,第20页。

[10] 参见《在世哲学家文库·怀特海的哲学》英文版,纽约图铎出版社,1951年版,第680页。也可参见陈奎德,《怀特海过程哲学概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83页。

[11] 因为显而易见,哲学家只能根据某种客观的情况和标准,才能认识到他(她)自己当初的主体性究竟是不是具有僭越性。

[12] 参见怀特海,《过程与实在》英文版,剑桥大学出版社,1929年版,第30-35页。

[13] 实际上,怀特海之所以以有机体作为其研究对象,就是要以这种方式把所有作为其研究对象的客观事物和主观世界都统一起来。

[14] 囿于篇幅,我们不可能一一详细引用怀特海的原文,只能以这样非常概括的方式表达他的基本观点。

[15]参见怀特海,《过程与实在》英文版,剑桥大学出版社,1929年版,第30页和34页。

[16] 参见,同上引书,第30页,32页,31页和33页。

[17]参见,同上引书,第30页、31页。

[18]参见,同上引书,第32页,第34-35页。

[19]参见,同上引书,第30页,31页和32页。

[20]参见,同上引书,第32页,32-33页,第35页。

[21]参见,同上引书,第35页。

[22] 就西方哲学传统主流而言,寻求客观性、拒斥主观随意性的基本倾向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而这里指出的“无主体状态”和“平面化静态视角”则是这种倾向的两个具体表现。

篇3

关键词:过程哲学,价值与事实,无主体状态,平面化静态视角,社会个体生成论

“事实”与“价值”的关系问题不仅从表面上看表现为强调价值的中国哲学与强调事实的西方哲学之间的差异[1],从学理上表现为有关西方哲学如何从“事实”出发推论出“价值”的问题,同时就作为当代西方哲学发展缩影[2]的怀特海过程哲学而言,也表现为如何使过程哲学的研究视角从静态发展到动态、从对“过程”的平面化静态描述发展到对“生成”的立体性动态描述、从竭力把“价值”客观化发展到充分重视“价值”的主观性社会文化维度[3]。

形象地说,怀特海的过程哲学就像一只正在蜕皮的蝉——在没有完成这个蜕皮过程之前,它只能在平面上进行相应的观察和研究论述,而只有完成了这样的蜕皮过程,它才有可能“展翅高飞”,以更加广阔的动态视角去考察和研究同样广阔的动态性研究对象,从而得出真正符合实际的结论。我认为,只有运用社会个体生成论[4]的研究立场和方法论视角,进行充分重视作为社会个体的主体的过程哲学研究,这只蝉才可能彻底蜕去它最后的硬壳而飞翔起来。

一、蝉与怀特海过程哲学的“破”与“立”

众所周知,就一只蝉的完整生命历程而言,它虽然命中注定会蜕掉最后束缚自己的那一层硬壳,摆脱只能平面爬行的状态而飞翔起来,但在完成这个蜕皮过程之前,它的活动范围基本上是平面的——也就是说,它只能在二维空间中爬到哪里算哪里;而且,这种生存状态决定了它的视角的平面性,使它的感觉具有浓厚的“静止”和“孤立”色彩[5]。而当它飞翔起来以后,它的生存状态和视角显然就完全是另一种境界了。我认为,作为西方哲学在20世纪发展缩影的怀特海过程哲学,与这种正在蜕皮的蝉有很多相似之处。为什么呢?

和西方历史上任何一位哲学家一样,怀特海创立的过程哲学不仅本身有一个逐渐成熟的过程,也体现了“不破不立”的基本倾向。就“破”的方面而言,他的批判矛头主要针对的是分析哲学、心理主义、亚里士多德的主词-谓词分离学说、休谟的“孤立的简单印象”学说,以及康德的“先验图式”论等[6]。而他之所以对这些学说提出批判,主要目的在于从根本上彻底消除西方哲学自古希腊以来一直存在的主体与客体、事实与价值分裂对立的困境——也就是说,他试图通过彻底解决西方哲学自古以来就存在的有关本体与现象、一与多、动与静、永恒与流变、存在与生成、心与物、决定论与意志自由等形而上问题,以价值观念为核心、以论述带有生成色彩的[7]“过程”为手段,建构能够融合英美语言分析哲学和欧陆思辨哲学这两大阵营的过程哲学体系。

如果我们不满足于国内曾经流行的、用所谓“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这样的标签为怀特海所批判的这些学说定性的做法,而是进一步深入考察那些提出和拥护它们的(作为现实的社会个体而存在的)哲学家个体的主观视角,我们似乎就可以看到,这些哲学家的学术研究视角与尚未完全蜕皮的蝉的视角确实具有相似之处[8],而怀特海的做法则似乎体现了蝉的这个蜕皮趋势——努力摆脱原来僵硬刻板的主体-客体区分及其理论框架,通过论述“过程”打破原来非常僵硬的分裂对立状态,并通过论述“价值”使上述所有这些分裂对立的方面能够综合、甚至能够融合起来。

显然,怀特海为自己确定的这个任务是非常艰巨的;它不仅意味着从“破”的角度彻底颠覆西方哲学自有史以来形成的各种各样的哲学理论及其传统,而且意味着要从“立”的方面建立起真正扬弃了这些理论、解决了它们的根本问题的哲学理论。那么,怀特海所“立”的是什么?他的基本愿望实现了吗?

怀特海自己提出的哲学定义是:“哲学就是由关于它自己当初的主体性僭越的意识进行的自我修正”[9];而作为一个哲学家则应当“在存在的个体性和相关性之间保持平衡”[10]。就这种定义和要求而言,前者在显示怀特海基本哲学观强调对主体性僭越的批判反思意识的同时,表明了他试图通过论述“过程”突破以往僵化的主体-客体框架的基本意向;而后者则以所谓“保持平衡”暴露了这种尝试所具有的平面化倾向——因为我们即使仅仅就字面意思而言也可以看出,“保持平衡”的前提是承认有关的两者的存在及其现状,亦即认为它们存在于同一个时空阶段、同一个层次或者平面之上,而不是在分别对两者进行全面深刻的批判反思的基础上,通过扬弃它们而取得突破性进展(亦即在此基础上形成哲学理论和研究本身的生成过程),进而建立确实技高一筹的哲学体系。

另外,无论是出于强调纠正“主体性僭越”而矫枉过正,还是由于从根本上惧怕和回避主体的主观性和任意性,怀特海在这里实际上都完全把自己的立足点放在追求纯粹的客观性上了[11],因而没有给作为现实主体的社会个体留下存在的余地,更不用说对这种主体的主观性精神境界在文化传统和社会环境之中的生成过程进行研究论述了。而这样一来,他实际上就忽视了包括他自己在内的所有哲学家的论述基础,因为这样的论述基础恰恰就是这种主体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环境,以及他(她)的主观性精神境界在这种传统和环境之中的生成过程。

毋庸赘言,仅仅从怀特海对哲学的定义和哲学家应当做什么的论述出发,就肯定他的哲学是“一只正在蜕皮的蝉”,确实有论据不足之感。我们下面再结合他对过程哲学的说明,看一看实际情况究竟如何。

二、对过程哲学的说明的无主体状态和平面化静态视角

在《过程与实在》这部名著之中,怀特海对其过程哲学提出了二十七个范畴说明[12]。我认为,这些说明不仅比较直接地表现了他的过程哲学观所包含的基本要点,同时也反映了这些要点所具有的无主体状态和平面化静态视角特征。

这里需要加以说明的是,这里所谓的“无主体状态”并不是说怀特海这些论述不是以作为研究主体的他自己为前提,而是说他不仅由于竭力追求纯粹的客观性而把这样的前提彻底隐藏起来,没有加以任何论述,而且,即使在涉及作为其研究对象的各种主观方面的时候,也把这些方面视为像客观对象一样[13]、与客观对象毫无差别的静态的东西,而加以“千人一面”式的论述。而所谓“平面化静态视角”则是说,由于没有涉及作为研究者的哲学家的论述所特有的主观视角,更没有涉及这种主观视角的生成和变化过程,所以,这些说明都是以哲学家现成的静态视角为依据的;而这样一来,这样的视角便由于追求共时性抽象依据的基本倾向而具有了平面化的特征。

因此,所有这些论述类型都是依据一位追求纯粹客观描述的哲学家的眼光表达出来的,既没有涉及研究主体自己的视角是不是具有主观性和动态性(即生成性)的问题,也没有涉及作为其研究对象的主体诸方面是不是具有主观性和动态性(亦即生成性)的问题,更不用说从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现实环境角度加以研究论述了。让我们通过以下经过分类的范畴,具体看一看实际情况是不是这样。

通过对怀特海这二十七个范畴说明进行未必完全适当的分类[14],我们大致可以看到以下七类范畴说明:

第一类:关于存在物的基本类型——永恒客体(eternal object)和实际存在物(actual entities),实际存在物的功能、统一性和多样性,以及实际存在物的“直接性”、“主体”与生成过程的关系(范畴v,xix,xx,xxi,xxii,xxiii等)[15];在这里,怀特海主要是对实际存在物的各个方面进行定义、描述和解释,因此,这里并不存在对现实的个体性社会主体及其的精神世界的任何说明,更不用说涉及这种世界的社会维度和文化维度了。

第二类:关于世界和实际存在物作为造物都是过程、亦即都是生成过程,实际存在物的生成方式决定它们是什么(过程原理),以及有关它们的描述及其理由(范畴i, ix, xiv, viii,xviii)[16]。在这里,怀特海虽然强调了世界及其各种实际存在物都是过程或者生成过程,却没有(哪怕是非常简略地)论及作为实际社会个体的现实主体是不是也包含在这样的世界之中、也属于这样的实际存在物,他们在何种意义和层次上能够成为这样的过程、这样的实际存在物,以及究竟处在何种生成层次之上的认识主体才能形成这样的认识。

第三类:有关实际存在物的潜能与现实的关系(相对性原理),潜能及其与合生(concrescence)和永恒客体的关系(范畴iv,ii,vi,vii,x等)[17]。处于现实的社会世界之中的社会个体,也具有与这些实际存在物完全相同的潜能和现实性吗?也许是。但是怀特海在这里同样没有做出任何有关的说明。所以我认为,他在这里的论述体现了与论述上面两类范畴一样的特征。

第四类:对于统一性、多样性和客观化的论述(范畴xvi,xxiv)[18]。就怀特海在这里所涉及的统一性和多样性而言,究竟哪一种作为现实主体的社会个体能够像怀特海本人这样,做出有关某种统一性或者多样性的陈述呢?一个儿童或者门外汉能够这样做吗?而且,关于这里所论述的实际存在物的自我创造过程,现实的社会个体也同样具有这样的自我创造过程吗?即使答案是肯定的,自我创造过程这个术语本身也表明,怀特海忽视了社会个体的创造过程所必然具有的社会维度和文化维度。

第五类:结合实际存在物的生成过程论述“摄入”(prehesion)及其构成和种类,由此转入对于各种主观方面的论述(范畴iii,xi,xii)[19]。我们在这里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怀特海是以和他描述客观对象的方式完全相同的方式,转入对主体“摄入”的各个方面的描述的;而且,尽管主体这些有关方面在这里出现了,但主体却同样是静态的、平面化的,基本上可以说没有任何关于其生成过程的说明。

第六类:结合论述命题和包括情感、估价在内的各种主观形式,继而论述“感受”(feeling)及其满足(范畴xiii,xv,xvii,xxv等)[20]。应当说,怀特海虽然在这里所涉及的纯粹是社会个体主观世界的各个方面,但他仍然竭力以完全客观的方式进行论述;因此,他在这里也同样是在竭力避免现实主体的主观任意性。勿庸赘言,这种研究方式对于充分重视和研究主体及其各个有关方面来说,是不可能有多少益处的。

第七类:作为某种系列的合生过程,与整合以往的摄入过程、感受最终得到满足的关系(范畴xxvi,xxvii)[21]。我认为这里的关键在于,这些所谓的摄入和满足究竟属于什么样的主体?在怀特海这里的说明之中不存在有关这个问题的任何答案。

可见,即使我们只把怀特海对过程哲学的这些说明作为研究个案略加分析,而不详细引用他的其他具体论述,我们也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过程哲学所具有的无主体状态和平面化静态视角的特征。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我们对他这二十七个说明范畴的列举和归类,并没有完全按照他原来的论述顺序,而是参照西方哲学传统流行的“客观-主观”模式进行的。这样做虽然有掩盖他的批判锋芒之嫌,但却有助于突出展示他的做法所具有的探索性和突破性。实际上,他对这二十七个说明范畴的论述顺序也同样带有非常明显的探索特征——从它们之间并不存在明确的逻辑递进顺序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严格说来,怀特海在这里表现出来的无主体状态和平面化静态视角特征,是与西方哲学传统的惟理智主义主流一脉相承的[22];但另一方面,他对“过程”和“价值”的充分强调和研究论述,又体现出了对这种主流进行批判反思和扬弃的倾向和趋势——除了这里的有关论述以外,他在其他地方对西方现代分析哲学所犯的“完善词典的谬误”的论述,也同样非常清楚地反映了这一点[23]。 怀特海及其过程哲学基本上处于传统与批判扬弃传统这两种基本趋势之间,所以我们说,作为西方哲学目前的生长点之一的怀特海过程哲学就像一只正在蜕皮的蝉。那么,现在的关键在于,究竟进行怎样的研究立场和视角的转变,这只蝉才能把最后一层皮蜕掉?

转贴于 三、作为西方哲学当代生长点的过程哲学与社会个体生成论

正像我们上面已经看到的那样,怀特海的过程哲学一方面体现了非常强烈的、对西方哲学传统的批判扬弃意识,另一方面也表现出非常明显的无主体状态和平面化静态视角特征。那么,它究竟能不能成为西方哲学在当代的生长点?它怎样才能完成这种蜕皮过程呢?

我认为,一种哲学能不能成为它从其中产生出来的哲学传统的生长点,主要取决于两点:第一、它是不是已经非常清楚和充分地意识到这种传统的优长劣短?第二、它所采取的新的基本立场和方法论视角,能不能使它达到彻底扬弃这种哲学传统的目的?这两个方面显然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前者真正成为后者的前提,后者才有可能成为前者的结果。

就我们上面对怀特海过程哲学所进行的案例分析而言,由于它在第一点上既认识到这种传统的某些根本性的致命弱点并力求加以克服,又由于竭力追求纯粹的客观性而具有“无主体状态”和“平面化静态视角”的特征,所以,它虽然因为试图通过强调研究“价值”、通过以系统全面地论述“过程”扬弃这种传统而有可能成为这种传统的生长点,但是,它所秉承的这种传统之强调“客观性”、“抽象性”和“普遍有效性”的基本倾向,却使它根本没有办法彻底完成这种扬弃工作。因此我认为,怀特海的过程哲学有可能成为现代西方哲学的生长点,但是,这种可能性并没有完全变成现实,至少在他自己那里是如此——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说他的过程哲学是一只正在蜕皮的蝉。那么,能不能“蜕皮”的关键在哪里?

我认为,就西方哲学传统中一直存在的“事实”与“价值”的关系而言,西方哲学的传统立场和方法论视角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就是由于竭力追求纯粹的客观性而彻底忽视了活生生的主体,亦即忽视了处于文化传统和社会环境之中的社会个体的主观世界及其生成过程——无论这种个体是进行具体实践活动的一般人,还是进行理论探讨的哲学家,情况都是如此。显然,无视这样的主体、特别是无视他们作为个体在具体社会活动之中的所作所为和其主观世界因此而出现的生成过程,不仅哲学家的主观立场、方法论视角及其生成过程会处于哲学批判反思的领域之外,作为哲学研究对象的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也会因此而出现扭曲[24]。恰恰因为西方哲学传统的主流竭力追求抽象结论的纯粹客观性和普遍有效性,所以,从这样得出的所谓“事实”和关于“事实”的真理出发,根本不可能走向“价值”,因而根本不可能彻底解决有关本体与现象、一与多、动与静、永恒与流变、存在与生成、心与物、决定论与意志自由等形而上问题——因为这样的基本立场和方法论视角已经使研究者“画地为牢”,只能固守这样的“事实”和及其真理,而不可能对包含主观世界诸方面的生成过程有所觉察,更不用说加以必要的反思和研究论述了。

所以,我认为,能不能完成这种“蜕皮”,关键在于研究过程哲学的哲学家们有没有能力在继承怀特海过程哲学强调“价值”、强调“过程”、强调批判扬弃主体-客体二元分裂对立状态的成果的基础上,真正实事求是地看待和研究现实的社会个体——也就是说,取决于这些哲学家是不是真正能够彻底地把过程哲学强调动态生成的基本观点,全面落实成为使有关(包括作为哲学家的研究者在内的)社会个体主观世界诸方面的研究,得到与对于客观世界诸方面的研究同样的地位,从而使所有主体的主观世界、它们的生成过程和它们的历史文化传统背景和社会现实环境,都在过程哲学研究领域之中得到应有的地位和重视。毋庸赘言,怀特海虽然具有把所有研究对象都纳入过程哲学的研究范围、建立系统全面的过程哲学体系的宏伟抱负,但他最终并没有实现这种抱负。

只有用社会个体生成论的基本立场和方法论视角,扬弃怀特海的过程哲学的基本立场和方法论视角,立足于社会个体及其主观世界的生成过程的文化维度和社会维度,对社会个体的社会行动所涉及的(包括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在内的)各个方面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作为西方哲学在20世纪发展缩影的怀特海过程哲学才有可能真正实现自己当初的抱负,像蝉最后蜕掉了自己的硬壳那样展翅飞翔起来。

注 释

[1] 这是一个非常抽象的说法——一般说来,侧重理智分析的西方哲学主流更加强调事实,并且以获得关于事实的“真理”知识为归依,而侧重情感体验的中国哲学和东方哲学则更加强调主体的感受,并且以对主体的规范和随之而来的主体精神境界为鹄的,因而基本上可以说,两者之间的差异是强调事实与强调价值这两种做法之间的差异。当然,这个题目需要做我们在这里根本无法进行的广泛的实证性研究。

[2] 参见陈奎德,《怀特海过程哲学概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55页及以下部分。

[3] 当代西方哲学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出现的,逐渐重视研究日常语言、继而逐渐重视研究政治哲学和社会哲学诸方面的趋势,已经向我们表明了这一点。

[4] 这里所谓的“社会个体生成论”(the social inpidual growing-up theory),是本人在以往研究西方哲学、美学理论,现象学社会学等诸方面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基本思路;它具有以下四个要点:

第一、包括研究者在内的每一个现实个体,都处于某种存在于具体社会文化环境之中的生成过程之中;

第二、这种生成过程具有两个方面:一是个体通过相关的各种社会互动过程获得越来越多的社会角色,二是个体的主观世界因此而达到越来越高的精神境界;

第三、人类社会生活包括学术在内的每一个方面,都是这种生成过程的结果,是由不同的社会个体通过这种过程建构的;

第四、包括意识形态在内的所有这些方面,都必须从有关这样的社会个体主观世界的生成过程的视角出发进行探讨。

[5] 需要强调的是,这种“静止”和“孤立”是作为主体的蝉的感觉所具有的,而并不是作为它的感觉对象的外部事物所具有的特性。

[6] 参见怀特海,《过程与实在》英文版,剑桥大学出版社,1929年版,第viii页等。

[7]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怀特海在其论述过程中确实多处谈到“生成”,并且把他对于“生成”的论述当作建构其过程哲学体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来处理;但是,他的论述侧重点仍然是尽可能客观地对过程加以描述——或者说,“生成”只是他对“过程”的形象描述,并没有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过程”的涵义。然而实际上,“过程”恰恰应当是对“生成”的形象描述,也就是说,它所包含的意义只是“生成”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只是表面上的、从平面上看到的一部分,倒是“生成”包含了更加丰富的涵义。

[8] 囿于篇幅,我们在这里不可能对此进行详细的论述,而只能强调指出,怀特海表现出来的非常强烈的批判倾向,主要针对的就是这种把所有研究对象都孤立化、抽象化、平面化的基本倾向。

[9]参见怀特海,《过程与实在》英文版,剑桥大学出版社,1929年版,第20页。

[10] 参见《在世哲学家文库·怀特海的哲学》英文版,纽约图铎出版社,1951年版,第680页。也可参见陈奎德,《怀特海过程哲学概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83页。

[11] 因为显而易见,哲学家只能根据某种客观的情况和标准,才能认识到他(她)自己当初的主体性究竟是不是具有僭越性。

[12] 参见怀特海,《过程与实在》英文版,剑桥大学出版社,1929年版,第30-35页。

[13] 实际上,怀特海之所以以有机体作为其研究对象,就是要以这种方式把所有作为其研究对象的客观事物和主观世界都统一起来。

[14] 囿于篇幅,我们不可能一一详细引用怀特海的原文,只能以这样非常概括的方式表达他的基本观点。

[15]参见怀特海,《过程与实在》英文版,剑桥大学出版社,1929年版,第30页和34页。

[16] 参见,同上引书,第30页,32页,31页和33页。

[17]参见,同上引书,第30页、31页。

[18]参见,同上引书,第32页,第34-35页。

[19]参见,同上引书,第30页,31页和32页。

[20]参见,同上引书,第32页,32-33页,第35页。

[21]参见,同上引书,第35页。

[22] 就西方哲学传统主流而言,寻求客观性、拒斥主观随意性的基本倾向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而这里指出的“无主体状态”和“平面化静态视角”则是这种倾向的两个具体表现。

[23] 参见怀特海,《思想方式》英文版,剑桥大学出版社,1936年版,第235页。

篇4

关键词 开放大学;学习支持;学习者特征

中图分类号 G724.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32-0063-03

当前我国开放教育的生源以成人为主,来源复杂,学习者在个性特征、学习需求、学习动机等方面均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对开放大学学习者特征进行调查分析,是我国开放教育研究与发展的基点。

一、开放大学学习支持体系建设应以学习者特征为基点

国家开放大学作为新型高等院校,学习者无论在年龄、地域、专业、职业等人口学特征方面,还是在个性心理、学习心理等方面都有着较大差异。随着产业升级转型与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全国各地的区域内经济发展与人才需求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对人才的通用技能与专业技能的要求也日益精细,作为致力于提供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国家开放大学,学习支持系统是其教育的核心,包括学习辅导、学习规划、学习资源提供以及教学服务支持等活动形成的一个综合系统。学习支持系统的目的是给予学生持续的关注,从而提升学习效果及学习质量,但学习支持的具体类型、方式、强度、频率等则应该因人而异。

为了更好地了解我国开放大学学习者特征,调查组对东北地区的辽宁省电大、吉林省电大、黑龙江省电大;南方的华东地区―安徽省电大、华南地区―广东省电大、华中地区―湖南省电大、西南地区―四川省电大;北方地区的华北地区―天津省电大、西北地区―陕西省电大全部发放了“国家开放大学学生问卷”。本次调查人员均经过统一网上培训后开展问卷工作,对指定研究对象进行测量指导,调查过程中全国问卷各地区设立登录用户名和密码,以方便管理和数据统计。为了更好地完成全国问卷的采集工作,特补充了电子版问卷和邮寄纸质版问卷两种收集方式,并统一设定指导语,由各省参与问卷成员培训后在本省进行测试,全国回收问卷2305份,其中东北地区回收问卷1021份,辽宁省电大533份、吉林省电大142份、黑龙江省电大346份。

二、国家开放大学学习者特征

本研究将开放大学学习者特征划分为人口学、学习环境、学习心理、个性心理四个特征,课题组根据不同维度设置了相应的题目,调查研究结果分述如下。

(一)人口学特征

人口学特征,主要包括生理特点、社会特点、经验、地理特点四个子维度。其中,生理特点子维度,包括受访者的年龄、民族、婚姻状况共三个条目。调查显示,东北地区、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三个区域内的受访者年龄跨度为15岁至40岁以上,主要集中在15~35岁之间,已婚者约占受访者的48%。

社会特点子维度,包括身体状况、专业、城乡、工作状态、受教育情况、工作时间共六个条目,也分别反映了国家开放大学学习者的特征差异。城乡方面,东北地区与北方地区的调查结果显示,53%与52%的受访者来自城市,而在南方地区,来自城市的受访者仅有35%,区域差异较为明显。此外,调查显示,受访者专业差异也较大,如表1所示。

在东北、南方、北方三个地区,学习者的专业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与地区的经济发展及社会环境息息相关。另外,上述三个区域内调查对象的工作状态较为均匀分布在事业/公务员、国企、私营、待业、其他五个选项中。学习者不同的专业与工作状态,决定了其学习需求与目标之间相应地存在着差异。

除上述子维度之外,经验子维度包括独生子女、计算机操作技能、每日上网时间共三个条目;地理特点子维度则包括性别、经济状况两个条目,调查也显示出了各区域内与区域之间,开放大学学习者的基本特征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也就决定了国家开放大学的学习支持体系建设应对远程学习者进行分类,因材施教,因需施教。

(二)学习环境特征

学习环境维度包括了学习条件、求助方式、学习时间、学习距离、求助对象共五个子维度,其中,求助方式与求助对象子维度采用访谈法获取质性数据,学习条件、学习时间、学习距离三个子维度通过调查研究方法获取数据。

学习条件子维度通过调查受访者的上网学习时间、学习策略及学习方式来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三个地区学习者的具备上网学习条件的时间主要集中在1~3个小时范围内,学习策略方面独立学习、合作学习及两者结合的策略分布较为均匀。学习方式方面,则以授课为主,东北地区占比45%;南方地区占比56%;北方地区占比44%。

学习时间与学习距离方面,以培养模式和学习动机为调查条目,东北地区数据表明,学习者全日制学习占28%、业余学习占38%;自愿学习占27%、被动学习占7%。整体而言,三个地区都以自愿的、业余的学习为主。而三个地区的学习动机均以涨工资为首要选择,提干、兴趣、提高能力、评职称等选项则各有分布。

(三)个性心理与学习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维度分为学习动机、自我效能感、归因三个子维度,其中,归因子维度要求受访者将取得成绩的原因从能力、努力、任务、运气、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方面进行归类,三个地区的受访者都更倾向于能力归因与努力归因,东北地区分别占比48%与33%;南方地区占比45%与35%;北方地区占比45%与35%,体现出开放大学学习者的自我效能感更强。

学习心理特征维度分为五大策略,分别是资源管理策略、认知策略、动机策略、创造性策略、元认知策略,每个策略以李克特五点量表为模型列出3~4个陈述条目,请受访者根据自己的认同程度进行选择。学习心理特征维度的调查表明,各条目的认同程度均呈现出较为认同的趋势,主要集中在非常符合、比较符合、不确定三个选项中,比较不符合与非常不符合两个选项占比较小。整体而言,开放大学学习者的自我效能感与认同度均比较高。

三、国家开放大学学习支持体系建设策略

综上,我国开放大学学习者的特征:第一,基本特征差异较大;第二,学习环境有所改善;第三,自我效能感与自我认同度较高。基于上述特点,我国国家开放大学学习支持体系的建设应围绕着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打造个性化培养模式

以英国开放大学为例,其提供给学习者的支持性资源包括网络导学材料、纸质教材、专门的作业本、广播电视及传统的音像带录像带等。学习者可根据自身的基本情况选择最为适合自己的支持性资源,选修对自身最有用的课程及内容,而不必拘泥于单一统一的课程安排。要将课堂面授与网上讨论的联动、实体小组与虚拟小组的联动,把线下教学活动和线上后续反思、反馈、交流有效融合,增强学生的参与意愿和学习的深度。基于当前我国开放大学学习者在年龄、专业、工作状态乃至学习动机方面的巨大差异,国家开放大学的学习支持应根据不同的学习者,打造个性化的培养模式,以提升开放教学的效果与质量。

(二)学习支持系统现代化

开放大学自建立以来,学习支持系统已经由传统的电视与广播授课辅导模式,发展为以网络授课为主,电视广播授课网络为辅的多元化的学习支持系统。当前我国开放大学学习者的学习环境得到了改善,上网学习的时间不断增长,基于此,我国开放大学学习支持系统应该逐步现代化,以适应当前大数据时代对知识信息资源传播速度的要求。要充分挖掘平台数据,加强课程资源建设,依据数据分析和观察员反馈对不同类型的课程进行针对性改进。设置网上教学观察员,对各类网上教学情况进行观察、督促,表扬先进或提出改进建议,有针对性地改进课程。

(三)学习支持以服务为导向

以成年人乃至已婚者为主要群体的开放教育,面对的群体与传统的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截然不同。对上述已经具备一定社会经历的学习者,调查显示,开放大学的学习者具备了较高的自我效能感与自我认同感,他们能够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相应的学习规划。因此,国家开放大学的学习支持应该以服务为主,即提供优质、便捷、多元的教学资源;建立教务处、教学部、办学单位3级网上导学活动组织与管理架构,由教务处负责统筹、创新引导、推广、效果评价,教学部负责设计导学主题、月度规划、具体实施,办学单位负责组织学生参与、跟踪反馈参与情况,通过实施分工明确且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管理工作,更好地为学习者服务。

参 考 文 献

[1]杨志坚.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改革与创新[J].中国远程教育,2013(4):5-10.

[2]韩益睿.国家开放大学专业课程设置发展思路[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4):81-83.

[3]任为民,施志毅.建设国家开放大学的几点思考[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0(3):3-9.

[4]任为民,施志毅.国家开放大学建设中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2):9-13.

[5]课题组,王迎,赵婷婷,朱煜,王立,魏顺平,齐坤,张凤龙.国家开放大学学习者研究报告“开放大学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远程教育,2014(5):20-26.

[6]王清莲.关于开放大学课程设置问题的思考[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4(5):36-38.

[7]彭丽茹,王璐. 开放大学学习者学习需求调查与分析[J].云南开放大学学报,2015(2):11-14.

[8]黄海波.网络环境下远程开放教育学习者特征分析[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2):14-17.

On the Strategies for Construction of Learning Support System of National Open University

Yang Haizhen

Abstract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n learners of open universities nationwide, it is found that the learning environment is good, and the self-efficacy and self-identification of learners are higher,but there are large difference in learning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learners. Based on the above-mentioned characteristics, the construction of learning support system of National Open University should give priority to the service function, focus on building personalized training mode, strengthen the modernization of learning support system, provide quality, convenient and diverse teaching resources for learners, so as to better serve the learners.

篇5

【关键词】

老年尿毒症;心血管并发症;防治与护理

The prevention and care of cardiovascular complications in hemodialysis about elderly patients with uremia

CHEN Li.Department of nephrology,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Xinxiang,Xinxiang 453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ed factors,prevention and care measures ofcardiovascular complications in hemodialysis about elderly patients with uremia.Methods The cardiovascular complications in hemodialysis were analyzed87 cases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uremia.Results All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complications were timely treated and cared,so that the hemodialysis of patients were successful completed,no patient died.Conclusion Timely and accurate condition,the correct treatment is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hemodialysis important safeguard.Timely and accurate condition,the correct treatment is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hemodialysis important safeguardThat the condition of patients in hemodialysis were timely and carefully observed and proper treatment is an important safeguard of the smooth progress of hemodialysis treatment.

【Key words】

Elderly patients with uremia;Cardiovascular complications;Prevention and care

随着社会的老龄化,依赖维持性血液透析生存的老年终末期肾脏病患者人数也逐年增加。而老年终末期肾脏病患者常存在着与年龄相关的多脏器病变,其耐受性差,血液透析(HD)中易出现急性心血管并发症[1],从而增加了透析治疗的困难。本文对我院2007年5月至2009年7月87例HD中出现心血管并发症的老年尿毒症患者,针对其特点采取及时有效的处理和相对应的护理措施,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7例,其中男46例,女41例,年龄60~88岁,平均67.8岁。原发病:慢性肾炎36例,糖尿病肾病24例,高血压肾病16例,其他病因11例。伴有原发性心脏病58例。透析时间3~26个月。

1.2 透析方法 所有患者均为用碳酸盐透析液,机型为日本产尼普洛(NIPRO)NCU-10E,NCU-12,透析器为聚砜膜与醋酸纤维膜,膜面积1.3~1.7 m2,血管通路为动静脉内瘘及中心静脉留置导管。透析2~3次/周,4~5 h/次,血流量250~300 ml/min,透析液流量500 ml/min。

1.3 心血管并发症的类型 本组87例患者共血透4782例次,出现1496例次心血管并发症,其中低血压705例次,高血压321例次,心律失常432例次,心力衰竭32例次,心绞痛6例次。

2 心血管并发症各类型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2.1 低血压 低血压是透析中最常见的急性并发症,HD过程中老年患者低血压发生率较年轻人高。部分患者发生低血压时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容易引起疏忽。本组发生无症状性低血压患者121例次。

2.1.1 低血压发生原因 老年患者常因高血压、左室肥厚和动脉粥样硬化致心肌供血不足。心脏代偿能力下降,对HD中血容量的突然变化,调节耐受能力差,另外透析中进食;透析液钠浓度过低或温度过高;超滤速度过快;干体重设置过低、脱水过多致血容量不足,低血清白蛋白或透前使用降压药。

2.1.2 护理及处理措施 控制脱水速度,防止脱水过量,确定合适的干体重,精确计算超滤量,一般不超过干体重的3%~5%,特别注意患者服饰重量的变化;对透析间期体重增长过多应适当增加透析次数和时间。嘱患者限制水的摄入量,控制透析期间体重,增加少于1 kg/d。对心血管功能代偿不足、血管顺应性差的患者、经常性低血压的患者,选择可调钠透析,血液滤过,血液透析滤过。血浆白蛋白低者可在透析时注入白蛋白或血浆以提高胶体渗透压;透析前停服降压药1次或减量。透析温度不易过高,一般定在36℃~36.3℃。透析开始血流量应由50 ml/min起步,依血压和患者情况逐渐增加到250~300 ml/min,进行平稳、恒定的超滤。加强HD过程中的巡护,密切观察患者的神志、心率、心律、脉搏、肤色、活动和血压波动变化及临床表现,经常询问患者的自我感觉,每15~30 min监测记录1次,一旦发现患者平均动脉压比透析前下降30 mm Hg以上,或收缩压降至90 mm Hg以下伴有或不伴有低血压的症状,或患者出现低血压先兆症状时,如打呵欠、头晕、眼花、出冷汗、肌肉痉挛、烦躁不安等。应立即测血压给予降低跨膜压,减少或停止超滤,迅速给以706代血浆或生理盐水100~200 ml快速回输,并采取平卧位或头低足高位,有胸闷、呼吸急促给予面罩吸氧3~5 L/min。经上述处理一般5~10 min血压恢复正常,症状缓解。继续完成HD治疗。但血流速度不可骤然加快。少数患者尽管脱水量少,但在透析后期由于进食亦导致血容量下降[2],故对有发生低血压可能的老年患者,在透析中应少食或不进食,必要时可在进食前静脉注射50%葡萄糖60 ml以防止低血压发生;并减少透析末期的超滤速率。

2.2 高血压 高血压是慢性肾脏病患者及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最常见并发症。一部分HD患者在透析过程中平均动脉压较透析前不但没有下降反而升高,并不能通过增加超滤得到有效改善[3]。主要表现为透析前血压正常,透析中出现高血压或原来已有的高血压在透析中进一步升高。严重时可导致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本组46例次发生在透析开始2 h之内。276例次发生在透析开始2 h后至透析结束时。

2.2.1 高血压发生原因 由于容量的减少,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被过度激活,其对血管、尤其是动脉系统的收缩超过了对水分的清除带来的减压的效应,结果是患者的血压反而升高,此外,由于部分降压药物可以通过透析清除,在透析过程中其药物浓度降低从而不能有效的控制血压。还有神经紧张、输入高张溶液过多或过快等因素也会引起透析中高血压。

2.2.2 护理及处理措施 首先要求患者限制水和盐的摄入;控制透析间期体重增长率;每2~4周对患者的干体重进行重新的评估。在透析中可以通过延长透析时间、避免脱水过快,使用合适的透析液(合适的钾、钙、钠离子浓度),合适的透析方式(如调整超滤量、时间等),规律透析,维持透析的充分性。透析前适当增加可被透析清除的降压药用量,或透析前服用降压药物等措施,大部分的高血压是可以预防。如果在刚上机时血压高可观察一下是否为容量性,有些患者体重增长过多,随透析超滤血压会自然下降,若仍然血压升高,嘱患者不要紧张,精神紧张可进一步加重高血压;应保持放松的心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降压治疗,可以舌下含服硝苯地平或开博通等降压药物,必要时使用静脉降压药物,同时给予精神安慰,配合用随身听聆听轻松、舒缓的音乐,达到降压目的。

2.3 心律失常 老年患者常伴有左室肥厚及缺血性心脏病,部分有心肌的钙化,对血中离子的变化敏感,易诱发心律失常。以心悸、胸闷为临床特征,室早和房颤多见。

2.3.1 心律失常发生原因 HD过程中如果脱水过快或过多,发生低血压,就可能诱发心律失常[4],透析中低血压是主要诱发因素,其次是电解质紊乱、酸碱代谢异常,以血钾、血钙和血镁的异常为多见[5];另外原有心脏病、心力衰竭、洋地黄类强心药物过量中毒等。

2.3.2 护理及处理措施 老年患者进行血透时须持续观察心电监护和血钾变化,吸氧3 L/min预防心律失常发生。对偶发房室早搏而无症状者可不予处理;对原有心脏病者,超滤量不宜过大,及时纠正低血压,低血容量。监测透析前后电解质,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发生严重心律失常时按医嘱合理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做好心理护理。

2.4 心力衰竭 HD能消除患者体内的水钠潴留,纠正代谢性酸中毒,减少尿毒素,是治疗心力衰竭的有效措施。但老年患者往往有器质性心脏病、心功能减退、严重高血压、贫血、营养不良等病变易诱发心力衰竭。

护理及处理措施:去除病因及诱因,透析前控制好高血压,常规使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4000 IU,2次/周,维持理想的血红蛋白水平,以达到改善贫血,改善营养不良,改善心功能减少心力衰竭的发生。一旦发生心力衰竭,立即给吸氧、镇静,摇起床头采取半卧位;应用扩血管药物、小剂量使用强心甙。高血容量者,改用单纯超滤。及时纠正心律失常,迅速降低高血压(予硝普钠静脉滴注)。并做好心理安慰和护理。

2.5 心绞痛 本组6例患者于HD后2~3 h发生心前区疼痛,伴胸闷、气促,立即做心电图检查均提示ST段降低大于0.05 mm。测血压收缩压(SBP)较透析前下降20~30 mm Hg。

2.5.1 心绞痛发生原因 本组6例患者均有合并有冠心病。可能与透析中超滤过快致血容量下降导致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有关.超滤脱水引起的低血压为主要诱因。

2.5.2 护理及处理措施 针对心绞痛发生时患者血压均有不同程度降低的特点,因此对老年患者并有冠状动脉硬化者,HD开始时血液引出宜慢,血液流量不可过快。透析超滤均采用容量控制超滤透析机,透析中每小时超滤不宜超过患者干体重的1%。透析过程应有心脏监测,注意心电变化,及早纠正低血压、心律失常。心绞痛发生后,立即给予吸氧3 L/min,降低血流量至170 ml/min,同时减慢脱水速度。遵医嘱给予消心痛10 mg或硝酸甘油3 mg舌下含服,6例患者经上述处理心绞痛症状均得到缓解。

老年HD患者心血管并发症发率高,医护人员要充分了解患者病情,及时、有效地处理透析过程中心血管并发症,有利于患者透析过程的顺利进行,从而达到透析充分性,使透析患者能够长期生存。此外,要对患者进行日常生活的健康指导,使患者和家属掌握透析心血管并发症的预防知识,从而减少透析中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参 考 文 献

[1] 王质刚.血液净化学.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376-384.

[2] 尹咏梅,刘凤静,刘宇明.血液透析中突发心律失常临床特点分析.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5,6(3):175.

[3] 陈月梅,季大玺,徐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血压影响因素.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08,17(2):128-129.

篇6

关键词: 哲学方法 高三文综政治 “四个原则”

哲学是科学的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的统一,为我们提供的普遍原理和一般方法,用好它来指导高三文综政治高考备考复习是必要的、科学的、创新的、行之高效的。下面我结合在教学实践中的做法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求把握好“基础性原则”

唯物辩证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这就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对这一哲学方法,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实际即基础,基础即实际。因此,高三文综政治高考备考复习必须注意把握好“基础性原则”,必须明确考试要求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在此基础上组织教学,提高复习效率。以2011年广东高考文综政治试题第24题为例:

图7描述的是某品牌奶粉的需求曲线由D1左移到D2。下列事件中能导致这种变动关系的是:(?摇)。

A.该奶粉生产商供应减少

B.政府提高了商品消费税

C.居民收入水平大幅上升

D.该奶粉检测出有害物质

本道高考题考查“价格变动与需求曲线的变化”、“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影响”、“价格变动对高档耐用品的影响”,对这些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考查,完全符合《高考考试大纲》明确规定的要求。据此必须明确以下两点。

首先,高考要求考生熟练掌握的基础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是教材的基础知识,是考生学习的重点。考试,题在书外,而答案在书内,组织答案要应用课本中所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所得出的基本结论。可见,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对学好政治至关重要,对考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起着关键性作用。

其次,高考要求考生熟练掌握基本技能。准确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一个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求,是深刻理解教材知识的关键,它要求我们打破教材的章节,对知识进行横向、纵向的梳理、筛选和归纳总结。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对考生最高层次的能力要求,也是考生感到最困难的最棘手的问题,这就要求平时要有意识地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联系考生的生活实际,并把社会热点、生活实际与教材知识联系起来,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社会生活实际问题。

因此,要适应新课程理念下的考试制度改革,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正确对待考试,创新复习方法,改进学法,研究考法,把握和落实好“基础性原则”,有效组织复习,提高政治复习效率。

二、重视意识能动作用,要求把握好“计划性原则”

唯物辩证主义认为,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要求重视意识能动作用。因此,高三文综政治高考备考复习必须注意把握好“计划性原则”。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教师必须认真制订个人的和落实备课组的备考复习计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高考的复习来说,计划的重要性非同小可。复习计划作为整个复习过程的风向标,所有的复习活动都要按照它的安排来进行,所以它的内容一定要全面、细致、科学,以统筹全局。以2011届高考备考第三阶段备课组复习计划(作者按:“日、周计划”略)为例,我们制订了如下计划。

在这个阶段计划的导向下,备课组又具体制订了周计划和日计划,同时备课组要求各科任教师根据自己的不同层次班组制订教师个人的分班组阶段计划、周计划和日计划,如此整个高考备考复习完全按计划进行,有条不紊。

2.指导考生制订和实施个人的备考复习计划

教师在对考生的复习计划进行指导时,有关计划的内容方面需要考查其是否包含了学习目标(要掌握什么、达到什么程度)、学习内容(哪一课、哪一框、哪一目)、学习方式(要复习还是预习)和学习时间(每部分内容要学多久、集中学习和自由学习的时间分配和安排)这四个方面,看看它们之间的安排是否统一和协调,如果有相矛盾的地方一定要及时进行修改和调整,保证复习计划更有效。

三、系统优化方法,要求把握好“结构性原则”

唯物辩证主义认为,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因此,高三文综政治高考备考复习必须注意把握好“结构性原则”,科学构建知识网,实现有意义的学习。要实现知识网络必须考虑两个方面:一是单元内重点知识的联系,如物质、运动、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网,等等;二是突破原有单元、课顺序,根据知识、结构和它们的内在联系,把知识进行重新梳理和组织的跨单元、跨课综合,形成多层次的知识网络。以构建“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的关系网为例:

这个关系网涵盖了必修一《经济生活》(人教版第4版)的第三课、第四课、第五课、第六课、第七课、第八课、第九课、第十一课等内容,实现了跨单元、跨课综合,简明而又得当,掌握好这个关系网可以大大减少复习量,提高复习效率。

教师在指导考生构建知识结构的时候,要求师生共同协作完成,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模块”到“单元”再到“课”的顺序把教材知识结构构建齐全,既要掌握整个模块的框架,又要掌握单元的框架和课的框架;既要掌握单元之间的联系,又要掌握课之间的联系。如此做法,有利于考生更好地解答问答题。以模块4《生活与哲学》的第三单元第八课为例:

如果利用该知识结构全数掌握知识,考生在考试时只要从中一一提取所需要的观点组织答案也就不成问题了。比如:2010年广东高考文综政治试题第37题第(2)问:结合材料二,阐述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16分)

答案要点:①发展具有普遍性。……②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③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④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⑤做好量变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

四、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要求把握好“重点论原则”

唯物辩证主义认为,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因此,在高三文综政治高考备考复习中必须注意把握好“重点论原则”。教师必须准确、到位抓好重点工作,做到两个“明确”。

一是明确重点知识。进入高三年级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以教研组为单位,集中研究高考试题,研究考纲,群策群力,共同制订出高三年级的学科复习计划,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突出重点知识的强化记忆和训练。以模块4《生活与哲学》为例:

二是明确重点考生。根据考生的学习成绩,努力落实分层次教学,对不同能力层次的考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和培养目标,确定各班组重点培养对象。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在高三文综政治高考备考复习中,我们要在哲学方法的指导下,把分层教学理论、建构主义学习观的思想融入教学实践中,把握好其中“基础性、计划性、结构性、重点论”四个原则进行摸索和探寻、创新,以寻找真正适合学情的并能够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方法。但“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等传统教育现象仍然时有发生,要使哲学方法成为高三政治课堂复习的指导原则,还需要每个教育工作者把它内化成自己的教学理念和具体方法,并落实到行动当中,才能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李彰有.构建专题复习体系 提高政治复习实效.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0:9.

[2]张熊飞.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68-70.

[3]马和民.新编教育社会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

篇7

关键词:糖尿病;护理干预;血糖

糖尿病(DM)指的是由胰岛素分泌不足或生物作用受损导致体内血糖上升的代谢性疾病,常伴有高血压、血脂异常、动脉硬化等慢性并发症,严重可导致患者眼、肾、心脏、血管等功能障碍[1]。本文主要对2012年5月~2013年5月本院收诊的124例糖尿病患者进行干预护理后的资料与常规护理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选自2012年5月~2013年5月本院收诊的206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03例。研究组男51例,女52例,年龄35~66岁,平均(45±6.5)岁,病程5~16年,平均(10.6±5.4)年;对照组男48例,女55例,年龄30~65岁,平均(43±5.3)岁,病程7~18年,平均(12.5±5.3)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所有106例患者均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均签署护理方案的知情同意书 [2]。排除标准:药物禁忌症者;精神和心理疾病者;理解和意识不清晰者;不配合治疗和护理方案实施者;资料不完整者。

1.3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研究组在常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组织糖尿病患者参加疾病基础知识讲座,或发送宣传手册等方法,让患者了解疾病的症状、病因、危害、预防等方面的知识,以提高患者对自身病情的重视及配合护士干预护理的行动。由于糖尿病属无法治愈的疾病,需要进行长时间的治疗,并且须控制饮食,服用药物及预防并发症等,使患者产生严重的心理焦虑情绪,甚至拒绝治疗。因此,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耐心的心理护理,有利于增强患者自信,以良好的心态面对疾病,控制病情的进展。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病情,切实制定患者的饮食计划,合理调配食物,摄入适当的营养物质。针对患者制定个人运动方案有利于改善患者心肺功能,降低血脂,提高肌肉及周边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度。每月进行电话随访,了解患者血糖水平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1.4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出院前1d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水平,患者出院后进行5~14个月的随访,并且在患者住院期间对其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观察与记录,采用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生活质量量表,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估[3]。

1.4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后血糖水平和生活质量评分情况 两组患者经过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空腹血糖水平(6.40±1.25)mmol,餐后2h血糖水平(8.06±0.52)mmol,生活质量评分(82.6±15.9)分;对照组患者空腹血糖水平(6.80±1.89)mmol,餐后2h血糖水平(9.83±1.59)mmol,生活质量评分(59.6±20.4)分。两组患者空腹血糖水平无明显比较差异,但研究组餐后2h血糖水平、生活质量评分明显较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两组患者经过护理后,研究组患者发生低血糖有5例,酮症酸中毒有3例,高渗性昏迷有1例,总并发症发生率8.73%;对照组患者发生低血糖有15例,酮症酸中毒有7例,高渗性昏迷有4例,总并发症发生率25.24%。研究组患者的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结论

糖尿病作为常见的慢性内分泌代谢失常疾病,具有并发症发生率高,病情反复,治疗时间长等特点,我国每年因糖尿病并发症死亡的患者人数在不断的上升[4]。治疗糖尿病患者不应只限于胰岛素等药物治疗,还需包括对患者采取护理干预措施,以更有效的控制血糖水平及并发症预防。本研究采用护理干预措施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得到了有效控制,且并发症总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常规护理,说明护理干预较常规护理更具有优势,护理效果更为明显。

在本研究采用的护理干预措施中,对患者进行疾病知识的普以及讲解并发症发生的先兆,提高了患者对自身病情的管理能力。护理人员针对心理障碍,情绪焦虑的患者进行针对性心理护理,使患者以良好的心态面对疾病。相关研究表明,心理护理有利于患者血糖控制[5]。在本研究结果显示,并发症发生主要是由于低血糖、酮症酸中毒以及高渗性昏迷三类因素。对低血糖的预防应指导患者合理使用胰岛素,并按时进食,外出注意携带糖果、饼干等物品。尤其是在使用胰岛素的4~5h注意减少活动,避免低血糖的发生。酮症酸中毒及高渗性昏迷预防,应注意嘱咐患者不应随意停用胰岛素,控制饮食,养成主动喝水的习惯。另外护理人员因注意对合并低血糖、关节疾病、酮症患者或血糖水平不稳定患者的运动方案进行谨慎合理的制定,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通过采用护理干预措施,本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患者餐后2h血糖控制明显优于对照组,总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采用护理干预措施,较常规护理而言,能更有效的控制患者血糖水平及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张红梅.临床护理和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糖尿病的疗效观察[J].甘肃科技,2013,29(01):123-124.

[2]李冬.护理干预在预防老年糖尿病夜间低血糖的临床效果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3,08(27):226-227.

[3]杨巧红.护理干预在糖尿病并发症预防中的作用[J].中国保健营养,2013,14(03):773.

篇8

【关键词】 喜疗妥; 云南白药; 动静脉内瘘; 血液透析

中图分类号 R331.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8-0038-02

Efficacy of External Application of Hirudoid and Yunnanbaiyao on Controlling Arteriovenous Fistula in Hemodialysis Patients/DING Ying,YE Jun,WEI Zhen-ni,et al.//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14,12(18):38-39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external application of Hirudoid and Yunnanbaiyao on controlling arteriovenous fistula in hemodialysis patients.Method: Sixty hemodialysis patient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respectively, each group of 30 cases. Patient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external application of Hirudoid and Yunnanbaiyao. Hot compress was utilized in the control group.Result: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96.67%, which was statistically higher than that of 60.00% in the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 Hirudoid; Yunnanbaiyao; Arteriovenous fistula; Hemodialysis

First-author’s address: China Offshore Oil Nanhai West Hospital,Zhanjiang 524057,China

动静脉内瘘是血液透析患者最理想的血管通路,是患者赖以生存的“生命线”,因此保护内瘘的通畅尤为重要。但由于透析的反复穿刺、拔针时压迫力度不同等多种原因均可导致血栓的形成、静脉炎、局部硬结、血管闭塞等并发症,他们将直接影响到内瘘的使用寿命。笔者所在科室自2010年以来,采用外涂喜疗妥软膏联合云南白药外敷代替传统的单纯热敷治疗内瘘并发症,疗效显著,现把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4月-2012年4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行血液透析的患者60例,其中男30例,女30例,年龄17~76岁。原发疾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30例,高血压肾病10例,糖尿病肾病10例,痛风性肾病4例,梗阻性肾病3例,狼疮性肾炎3例。按照按照随机数字表法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全部病例的内瘘均为成熟的前臂自体动静脉内瘘,均采用碳酸氢盐透析,每周3次,每次4 h。透析器使用聚砜膜透析器(日本旭化成APU-15u),均不复用。透析液流量500 ml/min,血流量250~300 ml/min,透析期常规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在血液透析后的24 h,使用热毛巾对穿刺部位进行热敷,每次时间为20~30 min,2~3次/d。观察组则每次都在血液透析后的24 h,使用喜疗妥药膏(德国慕尼黑路易坡大药厂生产)对穿刺部位进行涂擦,2~3 g/次,接着用指腹沿动静脉内瘘的走向按摩5~10 min,然后外敷云南白药(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外敷方法为:用浓度为75%的乙醇把云南白药调成糊状,接着把其涂在穿刺部位及其周围[1]。两组患者均以4周为一疗程。

1.3 观察指标

一个疗程后,对两组患者血管通路的具体情况进行比较,观察血管周围硬结软化、局部疼痛消失、血管弹性恢复等方面的情况,然后对疗效进行判断。以下为具体的判断标准:(1)无效:血管局部疼痛症状无变化,血管弹性差,皮肤周围出现淤血、硬结、斑点;(2)有效:血管局部的疼痛症状没有出现缓解现象,血管弹性差,皮肤周围出现淤血、硬结以及斑点症状;(3)显效:血管的局部的疼痛症状得到有效缓解或完全消失,血管变软,血管周围的硬结症状有所缩小或出现消散现象。总有效=有效+显效。此外,还应对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等进行密切观察[2-3]。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4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血管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对血透患者而言,动静脉内瘘是最重要的血管通路,此通路能在很大程度上使血透透析能够顺利进行。此外,其还能保证透析充分,因此,为了患者的生命安全得到有效保证,必须对血管内瘘进行有效保护[4-6]。对患者的血管内瘘进行保护的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点:(1)以正确方式服用降压药;对干体质量进行合理掌握;(2)预防感染及动脉瘤样出现扩张现象,对扣眼穿刺及静脉损伤现象进行有效预防及处理;(3)内瘘应在成熟后使用,一般而言,需6周以上;(4)透析结束后,使用正确的压迫方式为患者止血,此外,还需把握好包扎着力点[7-8]。

传统的热敷疗法主要是利用温热来使局部血管出现一定扩张,从而使血液的循环情况得到一定改善,且这样还能使炎症水肿、组织充血现象得到有效缓解,进而可使局部疼痛症状得到减轻。而喜疗妥软膏的成分主要是多磺酸基粘多糖,其可以迅速的透过皮肤促进纤维蛋白溶解使血液产生凝固,从而可有效促进抗血栓的形成,此外,其还能对各种参与代谢的酶进行抑制,对补体系统和前列腺素产生一定影响,从而起到良好的抗炎效果并促进局部血液的有效循环。这样患者体内的受损组织就会出现再生现象,进而可使血肿及水肿症状得到有效缓解[9]。云南白药具有活血化瘀、解毒消肿以及止痛等功效,喜疗妥软膏和云南白药联合使用,可促进渗出物的有效吸收。此外,还能对血管进行软化,从而可使受损组织得到有效修复。本研究中,观察组比对照组取得了更好的临床疗效。

相关研究发现,对血透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通常都会出现血管闭塞、动脉端血栓形成、静脉端血栓形成、静脉炎、局部硬结等并发症。本研究中,对照组和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33.3%、1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另一方面,有研究者认为,血透治疗只能部分代替肾脏功能,对于原有疾病的恶化现象,通常都是难以控制的,此外,目前,医学上也没有比较有效的措施对因肾脏功能衰竭引起的继发性病变的进展情况进行控制。因此,为了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一定提高,应从以下方面采取相关措施:(1)建议患者回归社会,担当一些力所能及的职能,以使其孤独感得到一定缓解,且这样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患者的身体健康[10]。(2)给予相应的心理疏导,让患者家属给予患者更多的关心与支持,以使患者对生活充满信心,这样才能对病情进行更加有效控制,从而使其生活质量得到一定提高。(3)如果患者需要长期做血透,要指导并鼓励患者进行体育锻炼,锻炼过程中,要结合自己身体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锻炼强度和锻炼时间进行合理控制,从而使机体的免疫能力得到一定提高[11]。(4)给予患者相关的健康指导,以使其对血透的目的、注意事项、并发症的预防及应对措施等有一定了解。此外,还应指导患者注意合理饮食,每天都要摄入充足的能量,要对水、纳的摄入进行适当控制,对并发症进行有效预防。

参考文献

[1]张盛洪,周丽丽,翁子晋,等.头静脉栉动脉内瘘阻塞的防治进展[J].中国血液净化,2004,3(7):394-396.

[2]王晓兰,薛丽,尹晋文.喜疗妥治疗血液透析患者血管硬结的临床观察[J].中国血液净化,2006,5(4):177.

[3]林慧凤.实用血液净化护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14-115.

[4]潘学田.中国药品实用手册[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2:165-166.

[5]陈彦茹,陈念嫦,钟秋影.喜疗妥结合超短波理疗改善血透患者内瘘及周围症状[J].实用医技杂志,2006,2(6):968-969.

[6]赵子强,唐冬茹.热敷加喜疗妥治疗血液透析患者内瘘的疗效观察[J].江西医药,2008,7(12):1352-1353.

[7]余兆兰,温向琼,孙雪红.血液透析患者内瘘的自我护理[J].重庆医学,2009,5(1):106.

[8]刘惠霞.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及护理干预[J].内蒙古中医药,2008,3(14):68-69.

[9]梁燕萍.喜疗妥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7,2(5):558-559.

[10]王强,林萍.喜辽妥软膏的临床应用探讨[J].实用医学杂志,2005,3(13):1398-1399.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