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茶文化的起源8篇

时间:2023-08-21 09:25:3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茶文化的起源,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茶文化的起源

篇1

关键词:茶文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性管理

1茶文化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

茶文化是制茶、饮茶之道,看似简单,实则内涵丰富,包括了茶道、茶艺、茶精神、茶人等内容。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整合员工的价值观,对员工的行为起到规范和指导作用,还可以凝聚团队力量,企业发展离不开优秀文化的支持。茶文化作为成为一种企业代表性文化,其茶德、茶精神、茶艺对企业制度建立、人才配置、人才激励等方面起到了十分最重要的作用。

2企业人力资源资源管理的现状

2.1缺乏现代管理理念

人力资源是企业所有资源中最为重要的资源。组织的一切活动都需要人的参与,人力资源是组织资源增值的决定性因素,而且还是起到唯一的创造作用的因素,但目前很多企业传统观念还没转变过来,还缺乏人本管理的理念,还把人力资源的投入看成是一种成本,忽视了人力资源的开发作用。此外对人力资源管理更主要的是物资层面的奖励,而忽视了员工获得成长、获得尊重等精神层面的东西。

2.2人才流失率高

企业的员工流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企业带来新鲜的血液,但过多的员工流失必然会加大企业成本,还会影响企业的经营和稳定。人才流失率高是企业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一方面,员工缺乏归属感。现代企业更多强调的是人性化管理。尤其对于90后的新一代,他们张扬个性,生活在一个不愁吃穿的年代,他们更多在乎的是工作的感觉,在工作中有没有获得关注,有没有归属感。如果企业缺乏对他们的关注,这些人员很可能另谋他就。另一方面,薪酬缺乏公平性。这种公平表现在内部公平和外部公平上,员工将自己付出与所得跟过去付出与所得相比。同样员工将自己的工资与同行业人员进行对比,如果对比之后产生不公平且这种不公平没有得到消除的话,员工也会萌生离职的想法。

2.3缺乏有效的考核、激励制度

人力资源管理管理过程可以简单的用“选、用、育、留”来描述。对于一个企业来说,通过招聘、录用、培训等环节把人才吸引到企业后,关键在于后面如何激励人,如何留住人。而很多企业缺乏一套激励机制、缺乏绩效管理。虽然很多企业喊着以人为本,但在实际操作中,并非如此。比如很多企业在绩效管理方面就存在一个误区,认为绩效管理的目的就是通过绩效考核来对员工实施奖惩。但实际上奖惩只是绩效管理的一个手段,绩效管理注重员工参与,注重员工能力的提升,注重潜能的开发。绩效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发现不足,给予改进,进而提高员工和组织的绩效。

2.4人岗匹配欠佳

人力资源管理要想最大限度的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就需要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实现人岗匹配。但现实生活中企业往往存在人岗不匹配的状况。这是因为很多企业认为工作分析是个复杂、耗时的工作,没有对岗位的工作内容、工作职责、任职资格进行充分的分析,在对工作岗位不了解的情况下,贸然安排人员上岗,必然出现人岗不匹配。有时候即使对工作岗位进行了充分分析,但在招聘时,总是找不到合适的人去完成指定的工作。此外,由于人员或岗位发生改变时,也要求对人员匹配进行调整,如果没有实现人员与岗位的动态调整,最终也会出现人岗不匹配的状况。

3茶文化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实践运用

3.1员工的招聘与配置

茶的品种很多,有红茶、绿茶、黑茶、乌龙茶、黄茶、白茶等种类,而每种茶的制作工艺各不同,使得茶的功效不同,口感不同。饮茶之人会根据口味自行选择茶叶,再配上最佳的茶具,饮茶时据茶壶中的茶量适时添加。这在人员招聘与配置契合度很高。人力资源管理强调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实现人岗匹配。首先岗位有层次、级别、种类之分。这就要求不同的岗位需要不同才能的人。其次,由于人的发展既受到先天因素的影响,又受到后天环境的制约,使得人的能力发展呈现不平衡性。人各种所长,各有所短,这就要求在进行人员配置的时候应该使得员工的优势能够在岗位上得以充分发挥。此外根据人员或岗位改变,人员匹配也要进行调整,而不是始终一职定终身。

3.2员工的培训与开发

茶艺讲究茶水的选取、茶具的选择。不同的茶叶由于特性、功效不同,所以对茶水的选择、茶具的选择都具有一定的讲究,这造就了茶叶的艺术性。这种艺术性对于企业培训工作来说具有深远的意义。培训是企业必做的工作,也是经常性的一项工作,培训工作虽然经常做,但培训效果还是会出现不佳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很多企业在进行培训时,目标不明确,培训内容没有针对性。企业进行培训应该进行培训需求分析,确认是否需要培训,不同成员培训需求各异,需进行不同培训项目的设计。

3.3绩效管理

茶文化注重以人为本,这就要求在整个绩效管理实施过程中,要体现以人为本。绩效管理是一个持续循环的过程,通过绩效计划制定绩效目标,后需要经过绩效实施、绩效考核、绩效反馈面谈等阶段。绩效计划的主体是管理者和员工,在制定绩效计划过程中,管理者共同制定组织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员工不是被动的参与进来,而是积极参与组织目标的制定,只有员工参与进来,他才能认可组织目标,才能懂得绩效管理的内涵,才能激发他的积极性,挖掘他的潜力,进而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在绩效实施过程中,需要员工参与信息的收集,通过员工收集信息,为绩效考核提供依据,此外员工在信息收集过程中能及时发现绩效问题,进而加以改进,此外通过员工自行收集信息,而这些信息作为绩效考评的事实依据,能够确保绩效考评的公正性,能获得员工对绩效考核结果的认可。通过绩效反馈面谈,员工能够明确自己的长处与短处,提高自我管理能力,还有助于制定绩效改进计划,明确下一阶段的目标。绩效管理的全过程注重员工的参与,这样可有助于员工理解绩效管理的内涵,有助于增强员工主人翁意识,还有利于强化合作精神和内部凝聚力,有助于员工能力的提升以及员工潜力的开发。

3.4薪酬、福利制度

茶文化以茶德为中心,注重人的价值,注重以人为本,注重情感理念,这要求我们的薪酬、福利设计要具有灵活性。薪酬是对付出的回报,包括物质回报还包括精神回报。按劳取得可以体现薪酬制定的公平性,如果员工想多获得,他就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但有时候“薪”给得再多,我们还是发现有员工会抱怨,这关键是在于“酬”出了问题。如果一家企业只追求效益,员工之间没有情感,员工自我价值不能实现,员工跟企业唯一的联系就是金钱,在这样的企业里是不会有归属感的。所以对于一家企业来说,除了要关注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还要给员工内心世界。而文化对员工具有激励、导向、规范、凝聚作用,但一个再好的文化,如果没有一定的形式来加以表达,终将枯萎。茶文化注重人本管理、情感理念,这就要求企业通过文化活动、氛围制造、人性关怀来增强员工的归属感。

篇2

论文关键词:汉英语言;文化;差异;表征

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和载体,“产生和演进是人类活动的结果(董广杰1999:14)。”多样性的语言存在于多样性的文化之中,这种文化的差异,就可以通过语言,尤其是语言表征结构的不同,而得以体现。本文就是分别从语言的各个表征层面——词语、句法、篇章,对汉英语言的差异做出分析,从而探究隐藏于语言差异之中的中西文化的不同,进一步通过分析这一差异,以期为母语是汉语的英语学习者的语言把握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提供一点借鉴和参考。

一、汉英语言的差异

分属不同语系的汉英两种语言,其发生、发展、变化的环境与背景都是迥异的,在语言表征的各个层面,也自然会存在相当的差异。

1.词汇的差异

(1)文字。语言的口头表达形式先于文字产生,由于这一表达方式的瞬时性,使得其表达信息无法保留,人类又为语言赋予了具体的形式化表达,于是文字产生。汉字造字的特点是表形表音表义,汉字的象形文字是二维的,最大限度的利用了平面介质的维度。汉语中的意义是从单个文字,再向词汇、句子直至篇章扩展的。相比之下,英语作为字母文字,单词是一维的,26个字母拆开没有任何意义,一个单词只能从开头到结尾将所有的字母读一遍才能知道整个单词的意思。字母文字也有些词也采用类似的构词方法,比如后缀前缀的使用,但总体来说,英语表达一个新事物,更趋向于造一个全新的词,而不是使用音形义的组合。

(2)词汇。汉英语言词汇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词汇应用方面。抽象名词的使用,在英语中比在汉语中要经常得多,其数量也较多。英语中表示动作或特征的名词,即名词化的动词和形容词不计其数,如conceptualization、modification,wisdom等,这样形成的抽象化名词,在英语中的应用极为广泛,甚至在英语中,抽象名词的使用,成为比较正式和规范的文章行文的一个特征。而这种情况在汉语中要少见得多。汉语中的抽象名词,在形式上往往与形容词动词等没有区别,更多的是一种理解上的不同,这依赖于语境和交流者的表达意图。如“正确”这个词,在“他是正确的”和“正确是相对的”这两个表达中,分别是形容词和抽象名词两种词性,没有英语中“correct”和形容词名词化的“correctness”这样的区分。而这种词汇层面的差异,一定程度上也与汉英两种语言的句法结构有关。

2.句法结构的差异

汉英两种语言,在句法上也存在很大差异。

(1)形合和意合。英语是形态语言,词语和句子的结构关系和思想表达,是通过语言形态变化和语言的形式手段来实现。句子成分之间必须要由连词、介词或关系词相连接,语言间逻辑性较强,强调各成分间的从属、平行、修饰及对比关系,是一种重形合的结构。而汉语则以思维直接外化于语言的方式表达思想,是一种间接表达,所以是非形态语言,词和句是靠本身语义的贯通及对语境的依赖来体现其逻辑关系,成分间的辅助词也比较少,各部分间的所属关系也不会刻意体现,语义搭配的合理性决定其语义信息的准确性,是重意合的结构。“汉语是意和(parataxis)语言,结构松弛,形散而神聚,用词简洁……英语是形和(hypotaxis)语言,结构严谨。”(马秉义,2006)

(2)静态与动态。英语是一种静态性语言结构,动作意义常由同源名词(这一点在词汇差异部分也有提及)或其他词类来表达,而汉语则有动态表达偏向,动作意义就直接用动词表达,所以动词使用频率较高。英语趋向于少用动词,而汉语则正好相反。其原因是英语动词的造句功能比汉语小得多。英语的动词受到严格的主谓关系限制,一个主谓关系中,只能有一个主动词,这种对动词的限制直接导致了动词名词化,即变动为静,既保留了动词的意义,又可以使句子精练、严密、客观。所以在英译汉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需要变静为动的情况。如:I am afraid I can’t teach you swimming. I think my little brother is a better teacher than I.译为:恐怕我教不了你游泳,我想我弟弟比我教得好。这个例子中的teacher如果直译为老师,对原文的意思和汉语的习惯都不适应,所以转译为动词,其结果就更符合汉语的表达了。

(3)树形与竹形。英语拥有很多形态变化用以表达各种语法关系,而且还有十六种时态变化,加之各类连接词及从句,所以句子结构错综复杂。英语句子的核心框架是主、谓、宾结构,所有句子都依此基础结构为基点向外延伸扩展,并不断附以各种次要结构,构成一种葡萄树状结构,即在短短的主干上接挂着丰硕的葡萄。而汉语无形态变化,所以只有靠语序和虚词来表示各种语法关系,动作的先后顺利与语序对称,即先发生先被表达,后发生后被提及,形成了一种线性横向排列式的结构,某一意义或意群的叙述靠一系列的线性句法单位层层推进,逐步展开。这就像竹竿一样,信息内容是节节相通而延续下去。

3.汉英语言篇章结构差异

(1)角度与篇章铺陈的思维。 汉英语言在行文中阐述观点时的人称用法是不同的。在杂文,评论中,英汉文章都用第一人称,但汉语文章则大多用第一人称复数,即“我们”,英语文章中这样的用法明显少于同题材的汉语文章。而在篇章论述时的思路铺陈方面,英语是直线型;而汉语则属螺旋型。所谓直线型(linear),即段落呈直线型展开,先有主题句,后接自然衔接的例证句,而后收尾;或与此相反,先有例证句,最后以主题句收尾,其间不附加任何与主题无关的内容。所谓螺旋型(spiral)是指作者不直接论证段落主题,而是在主题论述,从各种间接角度来说明问题。另外,英语是主语显着的语言,它突出的是主语;除省略句外,每个句子都必须有主语。而汉语则是主题显着的语言,它突出的是主题而非主语。汉语篇章中某些句子的主语有的可以省略,有的必须省略,否则理解起来就会比较别扭。

(2)汉英语篇的衔接差异。就句(包括完整句与分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衔接而言,英语与汉语所用的方法与手段也有所不同。就像上面讨论的,英语语法比较严密,是重形合的语言。这一点体现在篇章中,就是各个句子、语段或段落通常由一定的功能词,如and,but,if,as,therefore,when,however和某些特定短语、分句等相连接起来。这些功能词表示不同的功能或意念,如因果、比较、转折、让步、条件等等。在主从复合句中,各分句主次分明,从属分句须由主从连接词引导。在并列句中,并列的分句则用并列连接词或分号、逗号相连。而重意合的汉语,一些句子或分句有时不分主从关系,而只是并列在一起,通过意义连接起来,功能词或连接短语用得较少,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往往都会有这样的现象。

二、中西文化的差异

中西语言表征不同体现中西文化的差异。“语言是文化的冠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邓炎昌1989:159)。”因此,研究文化的差异,从语言表征的不同入手,或许不是惟一的手段,但一定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手段。通过中英两种语言,能看到以下中西文化的不同。

1.词汇

词汇应当是语言各要素中与文化关系最为紧密的一项,民族的性格和思维特点,可以由这个民族所使用文字的特点体现。中华民族的思维特征,包括重整体,重 综合,重含蓄等。(董广杰1999:15)这一点正好被完美地反映在中国人的文字形态上。中国汉字,正如中国建筑一样,讲究平衡对称的美感,布局均匀,格调圆满,每个字都体现出和谐之美,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思维特点。我们再把目光投入西方。重视自我,是西方文化和西方民族意识中很重要的一点,可以说,西方是个人主义的社会,这样的社会,自然孕育出个人主义的文化,其强调的是吾生而独立,生而自由,生而平等,生而神圣不可侵犯的尊严,生而具有存在的价值。这一切反映在英语语言中,就表现在英语字母没有意义,只有大写的“I”有意义。每个字母都是存立独在的个体,只有经过不同方式的组合成单词,才会具有意义。

2.思维

中国人的综合分析思维,注重直觉和具体思维、重悟性、重整体,因而形成一种强调意流的思维定势,而这种思维,却相对忽视了对逻辑的形式论证考量。反观西方,其重逻辑思维、重理性和抽象思维的定势,则比较强调以实证为基础的形式论证和社会规约,因而形成一种理性思维定势。这一切反映在语言表达上,则如上面讨论过的,汉语喜欢用动词,形容词等具体性的词,而英语倾向于用抽象名词表达同样的内容。在句法和篇章上,汉语文章主要靠意合方法衔接,强调归纳,所以“得意而妄言”,“言有尽而意无穷”等思想,一直是中国文人墨客所崇尚的写作理念,故而也同样成为中国人表述思想的风格。而英语靠形合的手段衔接,演绎推理的思维在篇章上也展现无遗。

3.重个体与重群体的差异

中国传统哲学以人为中心。不论是孔子的“天地之性,人为贵”还是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都强调人的首要性。中国人受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万物相生相克,有机联系。自古以来,汉民族就把自然与人看成是一个和谐而有机的整体,即所谓的“天人合一”。群体文化,是中国的人文精神的一贯主张,这一主张,自然引发了对集体观念,和社会人格的推崇,而反对个体人格及个人主义。含蓄,往往体现在中国人的说话与文章之中,经常是从很远的相关问题入手,先做充分的铺垫,之后才进入主题,这样才觉得够谦虚,够儒雅,不唐突、有余地。人的主体意识和重要性,在中国人的意识中是相当强的,而讲英语的西方民族从最初就把自然界置于与人对立的位置,使自然界成为被人所改造、征服的对象,西方思想中,人生来就是要认识自然、统治自然的,人是主宰世界的万物灵长。个人价值由可独立于群体的自我而体现,个人价值被置于整体之上。他们更加重视客体意识,思维的目标往往指向外界,探求外部世界对人的影响。另外,在中国,古代社会强调的是国家、皇权的权威;现代社会强调的是集体主义和集体的力量。而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和意见一直是被弱化的。这种文化、思维方式的差异,反映到语言上就是汉语喜欢用人的词做主语,而英语则趋向于用非生物的词做主语。在语篇结构中,叙述视角喜欢用第一人称复数。

篇3

[关键词]早期教育;文化;香港研究

本文关注香港幼稚园的教育实践,文中主要研究数据和结论均来自笔者和研究生们在香港所做的一系列研究。首先,我们将对世界范围内影响幼儿教育的因素进行概要的介绍;其次,我们将对影响香港教育政策和教育实践的特定情境性因素进行分析;最后,我们将通过实例展现香港当前主流和新兴的幼儿教育实践,并对多种“文化――情境”因素在塑造香港幼儿教育实践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进行讨论。

世界范围内影响幼儿教育实践的因素

许多因素影响着幼稚园的教育实践,这些因素包括儿童的特点、教师的特点和行为、教育资源的可获得性、幼稚园的办学理念、家长观念和行为以及教育政策。但是,与儿童早期发展相关的教育政策对幼稚园的教育实践有着最重要的影响。这是因为政府负责诸如制定教师资格和班额大小的标准,颁布课程大纲并确定是否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范畴,等等。因此,我们有必要首先对影响制定幼儿教育政策的因素进行分析。

幼儿教育政策的影响因素

以下因素影响着世界范围内幼儿教育政策的制定:相关研究、国家的发展目标和发展现状、国际会议、对多样性的尊重、对幼儿教育中政府角色的认识、技术的进步以及对培养适应全球化社会儿童的渴望。但是,由于这些因素在不同的情境中发挥作用,因此“文化”既调整又调和着这些因素作用的发挥。

相关研究

有关人类生理学、早期教育的经济效益以及早期儿童发展和学习的研究对幼儿教育政策的制定产生了重大影响。研究表明,人脑在生命第一年中发展最为迅速,与此同时,环境刺激对人脑的发育起着积极的作用(Shonkoff&Philips,2000)。进一步说,研究者对政府投资于幼儿教育与投资于成人教育相比所产生的巨大经济回报给予了大量关注(Heckman,2004;Lynch,2004)。这使得世界范围内对儿童早期服务机构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很多国家或地区的政府考虑提供儿童早期服务机构,以此作为保障“每个儿童的权利”、实现儿童潜能最大发展的有效方式,并将其视作国家或地区人力资源发展的一种投资。

与以前相比,我们对儿童的发展和学习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在教育心理学领域,研究范式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从重视知识传授转向重视知识建构;同时,鼓励教师完成从知识传递者向儿童学习和创造性的促进者的身份转变。游戏和学习不再被认为是课程的对立面,游戏的潜在教育价值获得了重视和认可。

国家的发展目标和发展现状

国家发展的目标和策略受国家发展现状的影响。例如,一些国家致力于早期教育的普及;然而另外一些已经完成普及目标的国家则把重点放在提高早期教育机构的教育质量上。

国际会议

国际会议(例如,联合国儿童权利大会、消除对妇女歧视大会)体现了对于期教育的关注。国际发展组织(1DA),如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世界银行已将其所秉持的信念、价值观和哲学观带到了发展中国家。例如,整合服务、社区参与、赋权、合作伙伴关系以及女童教育等观念在发展中国家得到了推进。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国际化发展的文化正在影响着非洲、南亚和拉丁美洲的区域政策和实践。

多元文化

科技的进步使得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在发达国家中甚至在某些民族内部,文化多样性也显著提高,这意味着理解多样性是促进早期儿童发展的重要内容。

对幼儿教育事业中政府角色的认识

在某些国家看来,儿童早期养育应当由家庭承担主要责任。因此,免费的幼儿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并不普及。但是,政府通过其他社会政策为家庭提供支持。与此密切相关的便是社会关于母亲在幼儿发展过程中的角色和所承担的责任的认识以及性别平等等观念。

发展和全球化

由于教育政策的起点是国家的发展现状和发展目标,因此世界范围内的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变革对各国的政策制定产生了直接影响。在影响不同区域和国家幼儿教育政策发展的同时,全球化也以积极的和不尽如人意的方式影响了早期儿童教育的实践。对其他地区幼儿教育事业发展了解和交流的增加,引发了世界不同地区的学前教育改革。但与此同时,全球化也导致传统价值观的消减。在一些地区,全球文化和传统文化之间仍然存在着矛盾。例如,当前认识逐步深化的关于儿童是如何学习的观念(例如通过游戏学习)和教师直接教学之间的矛盾在――些亚洲国家中仍然非常普遍。

影响香港教育实践的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

香港的地理位置、社会政治、教育和文化体系已经并将继续影响香港的幼儿教育政策制定部门和服务机构(见Rao,Koong,Kwong&Wong,2003)。与早期教育密切相关的是关于早期学习的文化观念。过去,在中国,教师被认为是知识的源泉,教师通常采取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但现在,儿童花在以游戏为基础的学习活动上的时间要远远多于过去,同时教师的直接教学(上课)也大大减少了。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早期学习的观念已经让位于被认为是优质幼儿教育实践的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儿童和教育的观念也同样影响着教育实践。例如,幼稚园一日活动的安排具有高度结构性。这部分是由儿童的年龄特征决定的,但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认为应该在儿童的早期阶段培养其纪律性和行为的适宜性的观念(Rao,McHale&Pearson,2003;Rao&Li,待发表)。

学前教育政策

1.覆盖率和普及率。在香港,学前教育机构属于私立教育机构范畴。香港的学前教育机构包括:托儿中心和幼稚园。其中,托儿中心接收6周至6岁的儿童,而幼稚园则接收2岁8个月至6岁的儿童。早期教育机构接受两个政府部门的监督管理。教育统筹局(EMB)负责管理所有接收3-6岁儿童的早期教育机构,社会福利署则负责监督所有接收3岁以下儿童的早期教育机构。绝大多数幼稚园为半日制,提供上、下午半日课程,各约三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个小时;而绝大多数托儿中心则提供全日制课程。绝大多数幼儿进入幼稚园,因为家长认为接受幼稚园教育是孩子进入小学学习所必需的。

在香港,大约95%的3岁以上儿童都进入了学前教育机构。幼儿教育普及率的提高反映了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家长对于幼儿教育价值的认可。香港政府不提供免费的早期教育,因此提供早期教育的责任便落在私立机构或非营利性组织上。但是,政府为了保证早期教育的普及,提供了一项学费减免计划。这项主要针对贫困家庭的计划旨在确保没有一个儿童会因为经济原因而无法接受学前教育。政府的这一态度与其自由宽松的幼教政策实际是相吻合的,因为保育和教育学前儿童的主要责任仍然在家庭。

2.学前教育质量。制定、监督和强化学前教育质量标准的权力由香港政府行使,而当前政府的准入标准反映了初次和继续注册幼稚园应达到的最低要求。目前香港没有独立的幼儿教育质量认证机构。一方面,香港关于学前教育机构运作的相关法规极其松散;但与此同时,其他相关政策和促进因素对于促进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起了积极的作用:整体来说,非常明显的是,香港政府正致力于提升幼儿教育的质量。政府对教师培训给予了大量的财政拨款,同时还通过将教师津贴与教师资格挂钩,确保所有幼稚园教师最终都能得到专业训练。

我们(Rao等,2003)进行的针对香港学前教育质量的研究,主要考虑两方面的因素:(1)由政府执行的结构性评量,如硬件环境、健康/安全、教师资格和师幼比例等;(2)与管理相关的评量,如管理/评价和家园互动等。我们发现幼教机构的过程质量具有很强的多样性,较高质量的幼教机构远远超出了政府设定的标准。结构性和与管理相关的评量能够预测幼教机构的过程质量,其解释率达到27%。这些研究结果对于《表现指标(学前机构)》等相关法规的完善和学前教育机构管理具有启示意义。

师幼比例是评价学前教育质量的一个主要指标。香港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对师幼比例的最低标准作了多次调整。例如,1994年,幼稚园的全日制班级和托儿所(3岁)的师幼比最低标准为1:20;到了2003年,这一标准为1:15;而目前,香港幼稚园的师幼比的最低标准在1:10左右(Wong&Rao,2004)。

3.课程纲要。各国或地区政府一般不要求幼稚园严格地按照一个预成的课程进行教学。香港政府同样也不要求这么做。很多原因促成这一局面的形成,其中包括大家普遍认识到的幼稚园课程应当是一个包含广阔领域的整合课程,应当关照幼儿早期发展速度的个体差异,幼儿是通过游戏进行学习的等理论,也包括大家认识到的幼儿应当成为学习过程的积极参与者而非知识的接受者等观念。但是,基于各国或地区的现实需要,许多国家或地区的政府颁布了较为宽泛的学前教育课程大纲。这些大纲能够保证幼稚园课程涵盖儿童发展的主要领域,幼稚园能够实施发展适宜性的教学,以促使儿童达到早期学习发展的特定标准。此外,香港和很多国家或地区一样,幼稚园教师的学历和专业资格低于中小学教师,因此制定课程大纲是非常重要的。

1996年香港课程发展处出版了《学前教育课程指引》(香港教育署,1996),这一课程纲要提倡儿童中心的教学方法,强调儿童的全面发展,并体现了当前关于有效的早期学习和教学的主要观念,同时对促进儿童智力、社会性、个性、身体和艺术发展提出了建议。

香港政府看到,一些幼稚园提供了过于正规的学业课程,他们对6岁以下儿童运用了不适宜的教学方法。因此,香港教育署于1999年列出了关于幼稚园教学“要与不要”的内容清单。幼稚园“要”做到:课程内容包括道德、认知、身体、社会性和艺术的发展内容,并通过组织相应的活动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组织多种以儿童为中心的学习活动,运用母语作为教学语言,并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优质的幼儿教育课程都体现出上述特点;同时,其中有一些内容也体现了香港的地区特色。例如,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道德发展,课程纲要强调了这一方面的内容。

绝大多数的香港人以粤语为母语,但是家长同时出要求儿童学习英语。香港幼稚园的教学语言通常混合了粤语和英语,但最近发现这种粤语和英语混合的教学实践实际导致了儿童两种语言能力的低下。香港教育署的“要与不要”文件指出,将这两种语言的学习分离有助于改善这一局面。文件指出的幼稚园中的“不要”也反映了香港的这一特点:不要求托儿所(3~4岁)的孩子写字,不要让孩子进行机械的重复练习,不要采用单向讲授为主的教学形式,以及不要设计一个对儿童来说难度过高的课程。虽然所有幼稚园和托儿中心都以这一课程大纲为标准,但并非所有的早期教育机构都实施了大纲的建议,在小部分幼稚园中仍然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幼儿教育实践(Rao,2002)。

4.币资培训和教师资格。教师资格是决定学前教育质量的决定因素。香港教师的专业训练包括:关于儿童发展的知识,适合于儿童早期教育的内容,促进儿童早期发展与学习的教育技能,观察/记录/评价儿童发展和学习的技能,成功与家长合作的技能,尊重教学专业化的职业态度。

师资培训课程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培训应具有不同的标准,不同年龄段幼儿的教师应具备不同的能力,教育者必须能够应对特殊情境带来的挑战。例如,SAKS期间,香港的幼稚园教师及时调整了他们的教学实践。

5.教育改革。香港政府对教育管理工作作了回顾和分析,以提高教育机构的整体办学质量。第一阶段的回顾分析工作于1999年进行,聚焦于教育的目标。香港教育统筹委员会指出(1999),幼儿教育的目标应该包括:(1)让幼儿体验幼稚园生活和学习的乐趣,促进幼儿学习好奇心和兴趣的形成;(2)让幼儿体验丰富且愉快的小组生活;(3)让幼儿获得全面发展;(4)促进幼儿自信心的发展。在公开征求意见以后,大家接纳了这些目标。第二阶段的回顾分析则重点考察了如何发展现行的学科结构、课程和评价机制以实现上述教育目标。第三阶段的回顾分析工作于2000年9月进行,教育统筹委员会颁布了全盘的教育改革计划,因此它实际将前两个阶段的工作推向了。该计划强调早期教育提供个体的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的基础。香港教育统筹委员会推进该计划的目的在于:提高早期教育者的专业能力口强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改革监控机制,促进幼小衔接,促进家园合作(香港教育统筹委员会,2000)。这些改革措施直接或间接对香港幼儿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当前主流和新兴的香港幼儿教育实践

香港的幼稚园都有高度结构化的作息时间表,儿童严格地按照作息时间表从一项活动进入下一项活动。这种做法与儿童普遍只参加半日幼稚园活动有关,因此儿童很少有时间进行自由游戏活动。

1.语言和读写。作为一项关于幼儿中文识字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能力发展研究的一部分成果,我们对香港三所幼稚园和一所托儿中心中3叫岁儿童的课堂教学进行观察研究(Li&Kao,2005)。观察聚焦于教师使用的教学策略,并对课堂事件进行现场记录。以下是观察记录的一个片断。

教师B3:请你们保持安静,看白板。[孩子们安静下来并转向白板。活动室后排的几个男孩仍然在聊天,教师停顿了几秒钟以等待他们停止闲聊。他们不再聊天,将目光转向教师。]

教师B3:大家看这个宇,是什么?这是“flower”(花)。[教师读出这个新字,并示范这个字的书写。教师引导孩子注意这个宇中各笔画的位置和书写顺序。接着,教师讲了一个关于这个字的故事,以便孩子们能够更好地记住这个字。)

教师B3:下面跟着我,大声地朗读:“flower(花)!flower(花)!flower(花)!”[幼儿反复朗读,全班集体朗读和幼儿单独朗读交替进行。朗读之后,教师组织孩子用15分钟的时间书写他们刚刚在集体教学中学习的汉字。)

上述观察记录中有很多内容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儿童行为和教学方法的观念。儿童被要求坐有坐相、保持安静并举止得体。事实上,早期行为和情绪控制学习被认为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所必需的(Ho,1994)。

对于儿童在幼稚园中学习汉字书写,香港的教师一般会采用直接教学的方式。课后,儿童必须继续练习他们在课堂中学习的内容(汉字抄写就是他们必须完成的家庭作业)。儿童有专门的练习册进行书写练习。与香港不同的是,中国大陆幼儿园关于书写的教学是被明文禁止的。因此,事实上可以通过立法和教育的形式改变传统的教学实践。

观察中还发现,世界其他地区进行的研究以及师资培训工作影响着早期的语言教学和学习。例如,读写萌发这一概念对于幼稚园读写教育具有重要影响。幼稚园的教育环境中有大量的图书。教师会为儿童阅读这些书本,他们也鼓励儿童自己阅读图书并将书中的故事复述给教师听。教师会采用探究式的教学形式,如通过方案教学(projectapproach)对幼儿进行语言和读写教学;语言和读写活动是方案教学的重要内容。

2.早期数学教学。研究发现,在香港幼稚园中,数学并非是以学科知识的形式呈现的,它渗透在幼稚园的整个课程体系当中。结果表明,幼稚园的数学教学与儿童一日生活中的其他活动整合在一起,教师通过“集体教学”“小组教学”和“每日常规”等形式向儿童教授加法概念。教师通常会在集体教学或小组教学环节中向儿童教授与主题或儿童日常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概念。教师运用多种资源提高儿童学习的参与度,并帮助他们通过对实物的直接操作进行学习(Ng,2005)。

教师鼓励儿童通过包含新信息和动手动脑的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并不断对他们获得的经验进行解释。与此同时,教师也强调步骤的适宜性和获得正确答案的重要性。纸笔练习仍然是儿童学习过程的重要任务。教师并没有形成一套更为灵活的评价儿童学习过程的评价形式(Ng&Rao,2005)。

观察发现在幼儿的作业练习中有大量的书写和数学学习内容。集体教学中,教师请幼儿完成这些练习,孩子围坐在桌子旁做练习。对于练习的内容或主题,教师和孩子都很少进行深入的讨论。孩子集中注意力完成练习,而教师则给予孩子们指导和帮助,在必要的地方帮助孩子擦去错误答案并更正。孩子们对于铅笔和橡皮的用途非常熟悉,急切希望尽快做好这些作业,并能够令教师满意。在某个班级中,教师允许首先完成练习的孩子们在课堂上做家庭作业。孩子变得非常活跃,完成练习后他们就开始聊天(Pearson&Kao,2005)。

观察显示,一些幼稚园中的教师正经历着从教学主义向建构主义转变的过程,尽管这一转变进行得非常缓慢。儿童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教师鼓励儿童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意义建构。然而,教师的某些行为仍然反映出传统的教育观念;例如,他们强调儿童的计算速度、努力程度、坚持性、适宜行为、自我控制和课堂纪律。

3,社会性发展。作为一项关于社会性发展的文化类型研究的一部分,我们观察了香港三所幼稚园(二个班级)中的儿童。观察的重点放在幼稚园的设施、课程和师幼互动上。结果表明,幼稚园强调幼儿的小组成员身份并表现出集体主义的发展趋势。儿童积极自我概念的发展与其强烈的幼稚园认同感有密切的联系。有两所幼稚园,每天清晨孩子们走进园门时,都会奏响园歌。所有孩子都穿着园服,幼稚园要求孩子们保持园服的整洁。幼稚园中绝大多数班级活动都以集体教学的形式进行,所有孩子都进行相同的活动(Pearson&Rao,2005)。强调同一性和学业成绩对于香港幼稚园的教学方式有深远的影响。与此同时,教师与儿童的互动过程也反映出传统的教育价值观的影响。从本质上说,师幼互动是具有层次性的,但与此同时,教师面对儿童的时候又带着自己的感彩。

Chen(2004)对香港四所幼稚园中40名平均年龄为52个月的儿童(包括21名女孩)作过观察研究。Chen在其为期10个月的针对幼稚园的235个小时的观察和90个小时对儿童进行的个别访谈基础上得出了她的研究结论。她的主要发现与同伴小组和教师在儿童性别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有关。在自由游戏过程中,女孩倾向于形成相对稳定的同性别的游戏小组。与以往研究的结果一致,儿童在学年末表现出喜欢与同性别的同伴一起游戏,喜欢“性别一致”的玩具。然而教师仍然反复强调性别隔离。他们在各教学转换环节里要求男孩和女孩分开排队,小组的划分也往往基于同一性别。教师倾向于对男孩的行为要求更宽容,而对女孩的行为要求则相对严格。教师存有刻板的性别角色概念,例如在角色扮演游戏中,经常会邀请男孩扮演医生或消防队员。在访谈中,教师表现出中国传统的关于社会中男女性别角色的观念。

Wu(2005)正在对香港幼稚园课程中自由游戏的作用开展研究。她的预实验结果表明,儿童进行自由游戏的时间非常少。她发现游戏往往作为儿童完成练习作业的奖赏,而教师不会干预儿童的自由游戏。

香港早期教育的文化:谁的文化?

香港幼稚园课堂教学实践反映了什么?观察研究能够揭示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念体系对香港教育改革的影响或反映出香港幼儿教育工作者的观念吗?研究表明,教育政策和文化观念直接影响着幼稚园教育。相关研究则影响教育政策、课程大纲、教育质量以及幼教工作者的观念。与此同时,小学的课程体系和家长对于幼稚园的期望也影响着幼稚园教学。

观察表明香港幼稚园的课堂教学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念。中国传统的课堂强调一致性、纪律、行为控制和学业成绩,这些特点在师幼互动中有清晰的表现(Ng&Rao,2005;Pearson&R.ao,2005)。在语言和数学的教学中可以看到教师非常强调儿童对新知识的练习。

然而,关于儿童早期教学的研究也影响了教育政策的制定、幼教工作者的观念、课程大纲,继而又进一步影响了幼儿教育的实践。我们可以看到教育改革对于课堂教学实践的影响。例如,香港幼稚园的教师都尽他们的最大努力让儿童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鼓励儿童进行意义和知识的建构。儿童都参与方案教学(Project approach)。

虽然幼稚园不应该超出课程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但我们的观察和其他关于香港幼儿教育的研究均表明在幼稚园的高年龄班级中出现了小学教学内容下放的现象。在这些班级中,教师运用了更多正式的、以直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儿童掌握更多的相对复杂的概念。家长通常把学前教育视为小学阶段的准备教育,因此他们有时希望幼稚园教学中关注幼儿的学业成绩。

“发展适宜性教育”“儿童中心课程”以及“基于游戏的学习”等概念影响了世界范围内幼儿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事实上,香港的教师培训课程反映了西方国家对于儿童个体性、儿童中心和通过游戏进行学习的重视。香港的幼稚园教师在访谈中表达了他们所体验到的为了满足为幼儿人小学作准备的要求和进行儿童中心的教学的矛盾,但是他们的实际行为则通常反映了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标准(Ng,2005;Pearson&Rao,2005)。

篇4

【关键词】文化 多元化 包容性 人力资源管理

一、加拿大文化简介及中加文化对比

(一)加拿大文化简介。

加拿大地广人稀,天气极寒。在恶劣的环境下,人们不敢轻易冒险,只能互相忍让及团结协作。这形成加拿大人遵守规则、行为保守的特点。加拿大有这样一段垦荒历史:军队或皇家骑警当先头部队,建立碉堡,然后去英国招募农民进行垦荒。当与土著产生冲突或发生战事时,农民就会到碉堡内躲避,尽量避免正面冲突。因此,这样的抗争过程造成了加拿大人缺乏冒险及开拓精神,更具包容性。

(二)特姆皮纳斯文化维度分析――中、加文化对比。

1.特殊主义VS普遍主义

加拿大文化偏向普遍主义,他们强调法治,认为制度高于一切,人人平等。加拿大处于寒带地区,在这样一个国家里,民众深知在缺乏住所、衣服和食物的情况下,随时会面临死亡。因而,为了预防未知风险,他们愿意把部份收入交给政府,由政府构建社会福利制度,形成社会安全网。因此,加拿大人强调法治,遵守制度。

相反,中国文化偏向普遍主义。中国社会是一个人情社会,人们更热衷于学习各种社交手段、建立复杂的社会关系网,拜读各种社交宝典而非法律文集。不可否认,人治在中国社会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人较变通,更善于触类旁通,于不变中求万变。

2.中性化VS情绪化

加拿大文化是中性化的,也许是寒冷的天气冻结了加拿大人表现自我的激情,他们不轻易表露自己的感情,给人一种较为冷淡的感觉。加拿大人知足常乐,谦和守礼,同时也不崇拜英雄,很少称赞他人。

中国文化也是中性化的。中华民族是一个比较含蓄、沉稳的民族,人们认为谦虚是美德,不应过分表现自己。中国人一直提倡顾大局,识大体,情绪表露要分场合,要学会控制情绪。因此,在这样的文化中,国人的感情外露程度较低。

3.关系散漫VS关系特定

加拿大文化偏向关系特定,强调分析性思维,重注事物间的区别,不将所有事情混为一谈。

而中国文化则偏向关系散漫。在中国,不同的事情之间有着许多复杂的联系,经常是环环相扣,牵一发而动全身。中国文化中,很多事情没有明显的界限,这或许与中国文化中善变通、重权变有一定联系。

4.泛指VS特指

加拿大文化偏向特指,他们有明显的公共与私人空间。加拿大人不热情,也没有政治与宗教狂热,下班就回家休息,他们更愿意休闲自在地整理后花园,而不是过灯红酒绿的夜生活。他们不欢迎没有预约到访的不速之客。

5.时间导向

加拿大人注重现时利益,偏短期取向。传统农民文化深深影响加拿大的民族本性。农民所追求的,是现时温饱而不是长远的发展,他们在生活上安守本份,只注重于眼前出现的问题,不会为未知的未来忧虑。

中国人也较为注重现时利益,这从改革开放后粗放型经济的发展可以窥见。企业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利益,地方以大量的资源浪费换取GDP的增长等等。中国短期取向的形成同样也深受传统小农思想的影响,这里表现出了与加拿大的一致性。

二、加拿大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建立在社会文化基础上的,因此,多元文化成为加拿大企业文化的突出特色。在这样的氛围下,不同民族文化之间融合碰撞,,以此化解风险和矛盾,形成企业的多元化文化。

1.经营管理贯彻以人为本的宗旨

在偏向个人主义文化的影响下,企业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员工的个性差异。员工在企业中感受到平等,得到了平等的机会、空间,能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合理规划,将自己的个性化发展与企业成长紧密结合,极大地增加员工对企业的归属和认同感。

2.推崇诚信、守法、负责

在普遍主义文化的影响下,加拿大是一个法制健全的国家。公民相信法律的力量,企业有法必依,视诚信为经营之本,全社会形成了这样的共识:依法经营是对国家和社会负责,是企业长久立足的根基。

3.低员工流动率及健康保障

加拿大的有关法律对工作环境、带薪休假、加班及企业解雇员工作了严格的规定。在企业中,不到万不得已,极少安排员工加班,体现对员工身心健康的重视。企业解雇员工有严格繁琐的手续,形成了员工队伍较为稳定的局面。

三、关于中、加合资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思考

在拥有中国、加拿大两种不同国籍雇员的中加合资企业中,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必须解决的问题是:解决中加不同背景员工的文化认知难题,既要力求公平,又要,将文化融合发展成企业独特优势,将企业竞争优势最大化。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力资源战略管理――全员参与。

在中加合资企业中,应尊重员工个体,使每个员工都能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到企业日常管理中来,如此便可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感,使员工自觉地关心企业的荣辱兴衰,从而凝聚成强大的群体力量,更好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绩效管理――加强领导与员工的沟通。

在中加合资企业绩效管理中,要缩小权力距离,广开反馈言路。在绩效面谈中不应只是一味地由领导进行评价,而是要使员工拥有平等的话语权,有机会表露心声。

(三)培训――重视员工个人的发展。

员工一旦被加拿大企业聘用,就会得到一套有针对性的,量身定做的培训计划。这使员工的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一脉相通,有效地稳定了员工队伍。而中国企业更多是从企业利益出发,更注重于实用性培训,缺少明确的培训体系。

在中加合资企业中,应该权衡好员工的个人发展与企业利益的关系。企业要帮助员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鼓励员工成为通才,重点培养企业的专才,以员工的发展推动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字】企业文化,民族文化,文化差异,人力资源管理

一、中俄企业文化对比分析

目前关于企业文化的定义并没有统一的说法,不同的管理者对企业文化有不同的定义,其中《中国企业大百科全书》的定义是:企业文化是在企业内部长期形成的、组织成员共同的思想、作风、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它是一种独具企业自身特色的信念和行为准则。本文采用霍夫斯泰德企业文化模型对中俄两国企业文化差异进行对比分析。该模型具有五个指标,从不同维度反应文化差异对企业管理产生的影响,分别是“权利差距”、“防止不确定性规避”、“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男性化和女性化”和“长期、短期导向”。通过对中俄两个国家企业各指标指数进行对比,有以下发现:

俄罗斯企业同中国一样,都拥有较大的权力距离,而且在男、女性化方面均没有明显的特征。不同之处在于,俄罗斯企业显示出极高的不确定性规避,而中国则相反。同时在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维度上,中国企业是典型的集体主义,而俄罗斯企业则没有明显特征。长、短期导向维度方面,中国企业是典型的长期导向,而俄罗斯企业则坚持短期导向。

二、中俄两国民族文化对比分析

如果说把企业比作一棵树,那么企业文化就是根,而国家民族文化就是其深深扎根的土壤。中俄两国企业文化之间的差异,归根结底是两国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

(一)矛盾性和统一性。俄罗斯是一个十分矛盾的民族,在许多方面同时具有两极化表现。原因在于俄罗斯横跨欧亚大陆,地处东、西方文明交界之地,东、西方文明在这里产生激烈的冲突与碰撞,其文化发展深受两方文化的影响。长期以来两种不同文化激烈的相互作用导致了俄罗斯文化的矛盾性。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文明没有中断的国家,五千年来中国文化虽受到外侵文化的多次冲击,但都凭借其极强的包容性将这些文化融合成自身的一部分,并持续发展下来,因而中国文化有着极强的统一性。

(二)极端性和中庸。俄罗斯是一个非常极端的民族,凡事非此即彼,没有过渡,这可能与早期俄罗斯的气候条件有关。俄罗斯冬季寒冷漫长、夏季短暂凉爽,春秋两季则十分短暂,这就促使其早期农民在短暂的农忙时刻拼命劳作,集中精力迅速完成大量的工作,而在秋收之后进入无休止的放松和休闲。受恶劣的气候条件影响,早期靠天吃饭的俄罗斯农民逐渐养成了易走极端、爱走极端的性格特点,并持续影响到现在。

中国人最突出的性格特点莫过于“中庸”。所谓中庸,即在处理问题时要求把握准确的度,恰如其分、不偏不倚,保持一种适当的平衡。中国人相信凡事“过犹不及”,认为假如凡事都趋于极端、态度绝对化,则无论对事对人都是极为不利的。因而在处事过程中崇尚一种相对的稳态,这种稳态即为“中庸”。

(三)排外性和包容性。在某些方面,俄罗斯是一个高度集体主义的民族,比如强烈的排外性。体现在民族意识强烈,具有强烈的排斥外族精神。而中国文化的一大特征就是其包容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国文化正是凭借其自身极强的包容力,将古往今来各外侵文化融合吸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并从中不断发展。

三、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

基于以上中俄两国之间文化的差异分析,对于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应该如何有效开展,本文认为应当突出文化差异的优势,弱化文化差异的不利影响。

(一)正确认识文化差异,做好文化沟通。正确认识文化差异、积极有效的开展文化沟通对于企业而言、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这要求跨文化企业能够正确认识两国之间不同文化的异同之处,并了解其相关文化背景。在对文化差异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和掌握之后,本着“”的原则,积极开展文化沟通。人力资源部应当经常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借助这些正式或非正式的平台,增进双方对彼此文化的了解和认可,帮助双方员工正确认识文化差异,了解价值观和行事准则方面存在的不同,从而营造一种开放沟通、相互信任、真诚合作的组织氛围,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

(二)建立企业自身“合金文化”。文化没有高下之辩,不存在优劣之分,但是文化差异却可能成为一把双刃剑,为组织带来双面影响。一个成功的跨文化企业应当能够以不同文化背景为基础,在正确认识文化差异、做好文化沟通的基础之上,结合自身实际,提炼不同文化差异的优势,弱化其不足,建立企业自身的“合金文化”。

(三)实现“合金文化”。为了控制并引导文化差异给企业带来的影响,跨文化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中都应切实注意文化差异的问题,以企业的“合金文化”为中心,从而实现真正的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

语言问题是文化差异带来的首要问题,这要求在开始的招聘阶段就要注重招募具有较强语言优势的人才,这样就能在后期培训中节省大量语言培训费用,而新入职人员也能快速投入到工作中,提高组织工作效率。

在日常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应当加强对企业内员工、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的文化培训。对于外方员工,应当加强对当地文化敏感性的培训,帮助其顺利了解并快速融入当地文化氛围,增进其对当地价值观、行事准则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增强对组织“合金文化”的认同,从而帮助外方员工更好更快的融入组织,与同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对于当地员工,应当着重加强对管理人员在管理方法和企业文化方面的培训,从而提高双方管理人员在工作的协调程度以及配合程度,确保企业管理水平能够达到组织战略目标的要求。同时人力资源部应当组织开展文化座谈会、研讨会等形式的活动,为双方管理人员彼此沟通、交流经验、分享心得提供平台,从而更好的实现企业“合金文化”。

参考文献:

篇6

作者简介:窦兆娜(1985.2―),女,汉,系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2009级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民间文学方向研究生。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广西南宁530006)摘要:纸扎是以纸为主要材料扎制而成的各种形态的物件。从总体上讲,纸扎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祭奠品,如花圈、轿子、纸牛、纸马、箱子、柜子等,这类纸扎主要用途是为死者送葬或上坟时焚烧,以表达亲人对死者的哀悼和孝敬之情;第二类是玩耍物,主要以风筝为主。众所周知,山东潍坊是著名的风筝之乡,其中风筝的制作就离不开纸扎工艺;第三类是观赏物。过年过节家家户户悬挂的彩灯就是经由纸扎工艺制作而成的。本文重点研究丧葬礼俗中纸扎的源流及其所蕴含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丧葬礼俗; 纸扎;源流;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K8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4-0000-02

1.纸扎的源流

纸扎,是由明器发展演变而来的,明器是古人为表达对死者的孝敬之心而仿照阳间物品扎制而成的物件。《礼记.檀弓上》曰:“其曰明器,神明之也”。①古人奉死者为神明,故称专为随葬而制作的器物为明器。“明器者,冥中所用之器也”,②所以明器又称 “冥器”。明器发展历史悠久,《礼记.檀弓下》曰:“孔子谓为明器者,知丧道矣,备物而不可用也。哀哉!死者而用生者之器也,不殆于用殉乎哉!其曰明器,神明之也。涂车、刍灵,自古有也。明器之道也”,③这一文献中较早的记载了明器,此后,使用明器的制度逐渐盛行。这里孔子所谓的“涂车刍灵”是指用泥做的车,用草扎的人。“孔子谓为刍灵者善,谓为俑者不仁,不殆于用人乎哉!”④孔子主张制作明器,送入墓中,供死者使用,但反对用俑作为明器来殉葬,因为“俑者,偶人,有面目机能,似乎生人”,⑤孔子认为以偶人为明器,类似于以人殉葬,是不人道的,所以孔子极力反对。

明器产生后,自夏、商、周开始,明器的使用范围更加宽泛。夏商周时期青铜文化发达,所以,青铜器明器在这一时期占据主导地位,在许多墓葬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青铜明器,尤其是商朝,随着青铜器文化达到顶峰,青铜器明器的使用也达到了空前规模,而且做工相比以前有了很大提高。

秦汉时期,随着制陶业的发展和普及,明器制度进一步发展,陶制明器应用普遍,尤其是具人形的陶俑有了很大发展,被称为“世界第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就是典型的代表。

汉代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导思想,儒家重视“仁”,推崇“孝”,而葬礼的厚重程度在当时作为评价“孝”的一个重要尺度,备受统治者推崇,出现了以“厚葬为德,薄葬为耻”⑥的现象,提倡厚葬使得明器在汉代得到空前发展,陶制俑和其他明器不论在制作规模还是品种上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瓷器的产生,瓷质明器盛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明器主要以瓷器为主。唐代社会经济高度发展,随葬明器达到一定规模,并且对明器的使用有了严格的高低贵贱之分,同时纸钱在唐代已经盛行,但是真正的纸扎还没有普遍使用,从总体上讲,木质明器和陶瓷明器比较多。

造纸术发明后逐渐被应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自北宋以来,纸明器盛行并且逐渐代替陶瓷明器。宋赵彦卫在《云麓漫钞》卷五:“古之明器,神明之也。今之以纸为之,谓之冥器”。⑦《东京梦华录》卷八“中元节”载:“七月十五日,中元节。先数日,市井卖冥器、靴鞋、幞头、帽子,金犀假带,五彩衣服”。⑧“又以竹竿斫成三脚,高三五尺,上织灯窝之状,谓之‘盂兰盆’,搭挂衣服冥钱在上焚之”。⑨“盂兰盆”是指祭祀先人亡灵的冥器。而且在宋代纸扎成为一门独立的行业,出现很多纸扎铺,《东京梦华录》卷七“清明节”载:“诸门纸马铺,皆于当街用纸兖迭成楼阁之状”。⑩明清之际,纸扎仍然作为丧俗的主要内容,这在小说《金瓶梅》中有多处记载:第六回《何九受贿瞒天,王婆帮闲遇雨》中说:武大晚上被毒死后,“到天大明,王婆拿银子买了棺材冥器,又买些香烛纸钱之类,归来就于武大灵前,点起一盏随身灯。”第六十三回《韩画士传真作遗爱,西门庆观戏动深悲》写道:李瓶儿死后,第二天行小敛礼,“不一时,仵作行人来伺候,纸札打卷,铺下衣衾。”小敛毕,“来兴又早冥衣铺里,做了四座堆金沥粉捧盆巾盥栉毛女儿,一边两座摆下”。“纸札”和“捧盆巾盥栉毛女儿”都是纸扎的冥器。第八十回《潘金莲售色赴东床,李娇儿盗财归丽院》:西门庆死后,“二十日早发引,也有许多冥器纸札,送殡之人,终不似李瓶儿那么稠密。”除此之外,在《红楼梦》和《醒世姻缘传》中也可以零星的看到纸扎的印迹。在《红楼梦》第十四回中有关于纸扎的记载:“这八个人单管各处灯油、蜡烛、纸扎;我一总支了来,交给你们八个人,然后按我的数往各处分派”。小说《醒世姻缘传》中也有记载:“又差人往临清买干菜、纸张、瓷器、衫篙、孝布、果品之类,又叫匠人刻印志铭抄本,又叫匠人扎彩冥器”。

纸扎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间文化,产生至今已有一千余年。从明器、纸扎可以反映出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全貌。现在的纸扎虽然在丧葬场合依然可见,但其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更趋向于现代化,除了传统的纸扎牛、纸扎马、纸箱、纸柜外,出现了别墅、楼房、电视机、小汽车等等,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体现了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是一种社会的进步,但另一方面,纸扎内容的现代化使纸扎失去的最原始的文化内涵,丧失了其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从而使我国的传统文化遭到冲击,而且这更与我们现在呼吁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口号相冲突。更重要的是,这对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产生重大影响。在古代,孔子极力反对用偶人作为明器来殉葬,孔子之所以反对,因为偶人初具人形,用偶人来陪葬接近于用活人来陪葬,这不符合儒家所宣传的“仁”思想;而在现代纸扎的样式更加花样,从前的金童玉女、丫鬟、奴仆换成了现在的小姐、二奶,透过光怪陆离的表面散发出一股强烈的陈腐气息。

2.纸扎所蕴涵的文化价值

纸扎技艺作为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是生活与审美相结合的产物。制作者从日常生活中获取灵感和创造力,通过自己的设计,以芦苇、高粱秸、蜡光纸为材料,融剪、切、扎、糊、绘与一体,扎制出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形象,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

2.1艺术价值

纸扎作为一门独特的中国民间艺术,其源于生活,具有高超的审美性,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活艺术。纸扎艺术以彩纸、麦秆、高粱杆等为原料,集美术、绘画、雕塑与一体,扎制出形态各样的神话人物、历史人物、飞禽走兽以及别墅房屋,独有独特的灵感和创造力,是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之一。

2.2民俗学价值

纸扎有民俗学价值,在各地习俗中普遍存在,而且受地域条件的限制,各地的民俗也不尽相同,纸扎便是研究各地域民间习俗的重要途径之一

2.3实用价值

纸扎以彩纸、麦秆、高粱杆等为原料,其成本低、环保并且便于携带,具有一定的便利性。丧葬礼俗中用纸扎品来悼念死者,对世人起到心灵慰藉的作用。用纸扎品来祭祀祖先,表达出世人对祖先的孝敬之情,给予生者以勇气和力量,在民众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2.4宗教价值

纸扎艺术的发展与宗教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关系,具有较高的宗教价值。例如宋代纸质明器盛行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盗墓之风使然。唐宋两代在儒家孝道思想观念的指导下,把送死和养生等量齐观,把是否尽心竭力为死者置办丧事作为“孝”与“不孝”的标准之一,因此,唐宋两代为了表示对死者的孝道,均把丰富的葬品入殓陪葬,从而使得盗墓之风蔚为大观。

3.结语

纸扎作为我国民间一项源远流长的民俗活动形式,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会有所演变,但其象征意义和功用大体上是一致的,即寄托人们对崇拜者或敬畏对象的一种感情和愿望,成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民间民俗文化,对其起源和演变问题的分析,对文物考古的分期断代,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项目获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项目编号:gxun―chx2011042。

英文标注为“This work is supported by the Innovation Project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注解:

①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92页。

②尚秉和.:《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北京:中华书店,2001年,:第258页。

③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124页。

④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124页。

⑤尚秉和:《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北京:中华书店,2001年,第 259页。

⑥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 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 51页。

⑦赵彦卫:《 云麓漫钞》,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69页。

⑧孟元老、姜汉春.:《东京梦华录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54页。

⑨孟元老、姜汉春.:《东京梦华录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55页。

⑩孟元老、姜汉春.:《东京梦华录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19页。

于汝梅、李昭恂、于凤树.:《金瓶梅》, 济南:齐鲁书社,1988年,第100页。

于汝梅、李昭恂、于凤树.:《金瓶梅》, 济南:齐鲁书社,1988年,第954-955页。

于汝梅、李昭恂、于凤树.:《金瓶梅》, 济南:齐鲁书社,1988年,第1303页。

曹雪芹、高鹗.:《红楼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4年,第156页。

西周生:《醒世姻缘传》,济南:齐鲁书社,1980年,第234页。

参考文献:

[1]王文锦.礼记译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1:92.

[2]尚秉和.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M].北京:中华书店,2001:258.

[3]王文锦.礼记译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1:124.

[4]王文锦.礼记译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1:124.

[5]尚秉和.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M].北京:中华书店,2001:259.

篇7

【关键词】饮料;茶文化;中国文化;茉莉花茶

茶和可可、咖啡被列为是世界三大饮料,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茶的好处数不胜数,并且其中蕴含的文化韵味更是值得品评的。中国作为茶的故乡,茶文化更是原汁原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茶也是有独特感情的:当有客人来到家中时,沏上一杯热茶是热情和礼貌;周末和好友一起喝一杯清茶是轻松更是快乐;独自一人时沏一杯好茶看一本好书是精神的收获更是身体的享受。那么,我们就来谈一谈中国的茶文化。

一、茶的起源

对于茶的起源有许许多多不同的说法,有人说起源于汉代,也有人说起源于唐代,而更有学者研究说早在神农时代就已经有茶的出现了。不管怎样,茶都是中国文化的产物,在中国发展和成熟,之后又流传到日本韩国等地区,而如今随着中国的发展和国际交往的扩大,中国茶文化更是备受关注。茶文化悠久而绵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茶出现的初期是作为药材来使用的,因为它有许多特别的功效,是一种很重要的药材,如今也是如此。后期经过长期的发展,茶才演变为今天的传统饮料。茶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有些人离不开的茶,我们的生活也离不开茶。中国有许多俗语中也时常出现茶的身影,如“清晨一杯茶,饿死卖药人”,“饭后一杯茶,老来不眼花”,“若想百岁翁,与茶打交道”等等。这些俗语也充分证明了人们对茶的重视程度。

二、茶的种类

茶分许多种,有红茶、绿茶、花茶等等。绿茶是最原本的茶,是种植茶树然后采摘、晒干等工序之后制作而成的。对于茶的采摘也是非常有讲究的,据说好茶采摘的必须女孩而且是未婚的妙龄女子,采摘什么样的叶子,用怎样的手法,怎样晾晒等都是非常有讲究的。而红茶,是指绿茶经过发酵以后制成的,它与绿茶不同,泡制之后会成红色,味道也别有一番。花茶便是各种花的花瓣晾干之后制作成的,有茉莉花茶、玫瑰花茶、茶等等,它们的引用也有许多不同的功效。当枯萎的花朵在杯中再次绽开的时候,还真是别有一番风趣。

三、茶的功效

茶作为中国人传统的饮料,也是中国人最普遍喜爱的饮料,它有许多奇妙的功效。首先,饮茶可以提神,我们经常在工作和学习需要精力时喝一些茶使自己精神起来。其次,茶还可以消食、健脾胃,人们一般都在饭后喝一杯,这样可以去除食物的油腻感,达到消食健脾胃的功效,所谓“饭后一杯茶,老来不眼花”就是指此功效。再次,多饮茶能降油脂,不会有得三高的危险,在三高病逐渐严重的今天,人们更应该注意生活和饮食方式,预防变成三高人士。所以,饮茶是一个非常健康的生活方式,值得被推崇。最后,其实茶的功效不止这些,还有更多的好处,其中最受现代人欢迎的就是茶有减肥的效果。饭后喝茶能够去油腻,减少脂肪在体内的囤积,从而达到减肥的效果。所以,也非常受女孩子们的欢迎。

四、茶的今天

如今,茶越来越受世界人民的欢迎。许多外国人也开始喝茶并且非常喜爱这种饮料。茶不仅为中国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如今,各种瓶装的茶饮料越来越多,也因为其口味很好、携带方便等因素备受喜爱。如中国市场上的瓶装康师傅绿茶、娃哈哈红茶、茉莉清茶、茉莉蜜茶等等,我个人也非常喜欢。这种现象充分说明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

篇8

关键词:茶文化;咖啡文化;对比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236-1879(2017)20-0001-01

一、引言

茶与咖啡是当今社会中普遍流行的饮料,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从茶与咖啡的文化方面的角度来看,其二者各自代表着不同的文化,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从古至今流传而来,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咖啡文化则是西方国家的典型象征,由于历史背景、生长环境等因素的不同,导致其二者有很大的差异性。因此,从这个层面来讲,茶和咖啡,有着不同的内涵、历史,那么这个时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茶文化与咖啡文化到底有着怎样的不同。本文对此进行详细叙述。

二、茶的历史起源及茶文化概述

不同年代,茶的功能也不相同,唐人饮茶谈艺术,宋人饮茶重意境,元代饮茶粗犷豪迈,明清讲求修身养性。自古“琴、棋、书、画、诗、酒、茶”则是文人雅士的七件雅事,俗事文化和雅事文化都包含“茶”,由此可见在这雅、俗两个文化层面,茶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对茶的历史起源与茶文化进行系统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对茶文化有更加系统的了解。

2.1茶的历史起源。

人类的饮茶史据传说从上古神农尝百草之后就开始了,那个时候是作为药用。相传彭祖得饮茶养生之道,活了八百多岁。后其携二子彭武、彭夷定居于闽北山中,武夷山因此而得名。后来周朝统治者借鉴商纣灭亡的原因,颁布禁酒令,倡议群臣百姓以茶代酒。闽北某山被时闽王划为茶山以备上贡茶叶之用。有历史记载的是西汉时一个道人吴理真在四川蒙顶山种植茶叶,此后茶叶种植才作为经济作物推广开来。而中国并没有像日本那样固定下来形式化的茶道,甚至说,中国没有“茶道”这个概念。中国的“道”有两种来源,一是通过反复尝试,熟能生巧,举一反三,积累总结“道”。而后再以此道调养身心,调适行为。再从修行中总结心得体会,进一步完善其“道”。另一种是通过思想感悟而得之“道”,而后以行动来实践、验证此道。对于日本茶道“和、敬、清、寂”的核心精神,国人会感叹中国茶不成道,更无茶道精神。其实日本的“茶道”与中国完全不同。日本是固定下来的泡茶形式和泡茶内涵,而中国文化中,“道”存于万物,不拘泥于时间场合等,二者不能等量齐观。

2.2茶文化的概述。

“茶文化”泛指与茶相关的文化,包括茶产业、饮茶、品茗、器用、茶事等,其层面除了人文历史哲学,甚至涵盖政治、经济等。以茶文化和政治的关系来说,自中唐以来,历代茶政与饮茶方式都有相关记载与论述。就经济的层面来说,唐代时期社会安定、经济发达,因茶风鼎盛,茶的大量生产、促使贸易消费发展迅速。就文学而言,历代文人对茶推崇备至,以茶做为题材,留给后世人许多有关诗、词、书、画、歌、赋、曲等佳作。从自然现象来看,历代茶文化随着制茶工艺的不同而有所改变,如茶树品种、栽培、制作、加工等。从历史层面而言,自茶的源起,不论茶叶加工、饮茶方式,以及历代茶事记载,均有长足演变。文化乃人文化成之意,“茶文化”广义的说法:也即是通过茶事而与人类生活经验相关并化成的人文历史累积。

从历史的演变,可看出各年代有着不同的饮茶文化与审美追求,唐代品茶追求的是崇高与朴拙的美学,茶事崭现超然脱俗。宋代的茶文化就比较发达了,其在斗茶、行茶令等方面非常的发达,各种方式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明代散茶的饮用,茶器多元,文人多追求意趣,超然物外。清代茶馆风气大盛,以市民为主的消费形态逐渐成为风气,茶艺发展更加多元也更崇实。

三、咖啡的历史起源及咖啡文化概述

对于咖啡文化来讲,其与茶文化有着很大的差异性。如果说中国的茶文化代表的是含蓄、内敛,那么西方世界的咖啡文化就是热情奔放的,这不仅与其饮料的差异有很大关系,更重要的是其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深受各国文化的影响,这也就是为什么不同的地区会有不同的茶文化与咖啡文化。

3.1咖啡的历史起源。

首先我们从发源地讲起,根据罗马语言学家的罗士德.奈洛伊记载牧羊人牧童卡迪于公元6世纪于埃塞俄比亚发现了咖啡。传说卡迪采摘了一些咖啡果实给修道院的人们尝,从而咖啡提神醒脑的功效渐渐的被人们所知。由于当时修道士们在晚祷期间容易打瞌睡,因此咖啡变成了修道士们的必备品。后经埃国传至也门,渐渐走进阿拉伯世界。说到阿拉伯世界不得不提起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土耳其在咖啡的传播史上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土耳其人为什么喝咖啡?因为禁酒。那喝酒对于穆斯林意味着什么呢?在他们的民族文化中,其认为喝酒等行为都是不虔诚的行为,是不被赞成的,其不仅不利于身体健康,还会影响人的未来发展。可想而知穆斯林们迫切地需要一款能够代替酒精的饮料。咖啡理所当然的在穆斯林中普及开来。进而形成一种象征性的文化。当时的穆斯林们有多热爱咖啡呢?我们来看一首颂词:“啊,咖啡!你能消除伟人的烦恼;你把迷途的人带回知识的正途。咖啡是给真主的子民所饮用的,是真主赐给渴望智慧的人们的甘露……当别人向你呈上精美的咖啡,你所有的忧愁就会消失殆尽,它迅速地渗入你的情绪,并使你保持活力:如果你还有什么怀疑,就看看喝咖啡的年轻人和美丽的人儿吧……”据说这篇颂词最初是由先知穆罕默德的儿子所写,然后被好奇者从阿拉伯文翻译过来,并刊登在了19世纪早期特兰西瓦尼亚的医药期刊上。

除此之外,在其发展之初还流传着一个这样的故事:公元6至8世纪,埃塞俄比亚有个牧羊人叫卡迪。有一天,他发现自己的羊吃了一种植物上的红果子,变得非常兴奋,活蹦乱跳的。他也大着胆子尝了这种不知名的果子,味道酸甜,人也变得神清气爽。随后,他就跟著羊群每天都吃。有个当地伊斯兰教的长老路过,看到了,因为好奇也跟着吃了。回家后呢,长老梦到先吃默罕默德托梦,指示他用这个红果子煮水喝,可以提神。从此以后,伊斯兰教夜间祷告前,都会喝红果子煮的热果汁,这就是咖啡的前身:“咖瓦”。

3.2咖啡文化的概述。

“咖啡文化”,那就是我们对咖啡的认识和了解,包括咖啡的种植技术,加工技术,和咖啡饮料的制作技术。这些才是咖啡文化的核心内容。文化的深入就会有人文因素的影响,这也是事实。例如美国人之所以喝咖啡人多,这与当年美国商人反抗英国殖民政府,并导致波士顿倾茶事件有关。进而美国人只好以咖啡来解渴,所以不得不把咖啡做的很淡的原因。美国人喜欢喝大杯咖啡也是由此所致。

所以说到哪一个城市的咖啡文化最浓郁,那就要看侧重哪方面的特点了。如果说是“泡咖啡馆”,首选巴黎。但是那里人主要习惯了滴滤咖啡,饮用场所也以家庭和办公室为主。泡咖啡馆则是一个特殊的文化,虽然很特别,但也只是比其他国家多很多,而比起意大利全国人民上街喝咖啡,并不主要泡咖啡馆来说,仍然要少了数十倍,甚至要少近百倍。要想理解这之间的差距,只要想明白一句话就行。那就是为什么当年舒尔茨在去米兰出差的几天时间就对当地咖啡馆的数量有如此深的印象,以至于让他回国之后就决心用星巴克咖啡的名义在美国经营意大利咖啡。这句话看似简单,但是意义深远。

四、茶文化与咖啡文化的对比

茶文化与咖啡文化是不同国家的文化象征,对其二者的关系进行细致的讨论,有助于我们对其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茶文化与咖啡文化不仅有着很大的差异性,其本身还有很多共同点。咖啡和茶完全不处于对立,,二者都有着一个非常广泛的受众,从大碗茶到金俊眉,从罗布斯塔到geisha,各个阶层都可以受益。也并无高低之分,并且从发展历史来看,此二者均为历史长久的饮料。所以说,茶与咖啡,并不是非黑即白,更不是非此即彼。

4.1基于起源的文化對比。

从文化起源的角度来看,茶文化的起源并没有一个具体的说法,从古至今一直流传下来,虽然有很多学说,但是由于时间久远,至今也并没有一个标准的解释。一般来讲,中国被认为是茶的起源地,也就是说茶是通过中国向世界各个地区进行运送传播的。但是,也有一些资料信息和证据表明印度和非洲等国家也有可能是茶的发源地,从这个角度来看,对于茶的发源地而言,其实没有一个确定的说法,除此之外,在我们中国也流传着许多关于茶起源的故事,追溯历史,最早应该是巴蜀先民利用地理优势制作茶料,而到魏晋南北朝时趋于成熟,到唐朝时达到鼎盛。陆羽的《茶经》便是那时候的产物。那时候的茶已普遍,说到风靡全国,并不为过。如果现在很多人会拿在咖啡厅喝咖啡作为小资的代表,那么那时候喝茶便是超越生活的享受。

而咖啡文化的起源也具有这扑朔迷离的神秘色彩,在民间流传的故事对此有详细的解释,一个穆斯林托钵僧被他的敌人赶入沙漠。在精神错乱的状态下,他听到声音,提示他采食身边的咖啡果。他把咖啡果放在水里,想把它们泡软,由于咖啡果过于坚硬,他没有成功。不得已,他只好将浸泡咖啡豆的水喝了下去。最后,这个托钵僧就靠这种手段存活下来。当这个托钵僧走出沙漠之后,他觉得自己能够幸存,并且自己身上之所以能够获得神奇的能量,全都是真主安拉相助的结果。于是,他就不停地向别人讲述这个故事,并且把这种配制饮料的方法介绍给了别人。

4.2基于种类、制作方法、品尝方法、功效的文化对比。

茶,相传最早发源于上古时期。传说人文始祖神农氏“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解之”。这里的“荼”,就是茶。而后,随着文明的发展,时代的更迭,又出现了“槚”、“荈”、“蔎”、“茗”等字,都是指茶,让我们不得不再一次感叹汉字的博大与包容。因此,对于中国的茶文化来讲,其历史非常悠久的。

4.2.1种类。

中国的茶与西方的咖啡都有着很悠久的历史,从种类的角度来讲,其茶的种类是非常繁多的,包括红茶、绿茶、黄茶、乌龙茶等,同样的,咖啡也有着丰富的分类,其有纯咖啡、花式咖啡、皇家咖啡等。

4.2.2制作方法。

茶与咖啡在冲泡和制作技术与方法上有着很大的区别。具体来讲,不同的茶会有不同的冲泡方法,比如,在对绿茶进行冲泡的过程中,使用温水或者较冷的水冲泡即可,这样的口感更加丰富。咖啡则不同,在具体进行冲泡的时候,主要有虹吸法、高压蒸馏法以及最传统的冲泡法等。

4.2.3品尝方法。

除了以上制作方法和分类上的区别,二者在品尝方法上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在进行品茶的时候,对茶叶的填配也是有要求的,喝的时候再进行茶叶的补充,基本保持茶水浓度的前后一致,喝茶的时候,可以与一些糖果、小点心等一起品尝,味道更加丰富。在对咖啡进行品尝的时候,也是非常有讲究的按照个人的口味来进行选择,可以先加入一点糖和牛奶,细细的对其进行品味,等待牛奶、糖与咖啡充分融合之后,轻轻搅拌之后再进行饮用就可以了。

4.2.4功效。

从功效的角度来看,茶除了可以当做饮品之外,还具有修身养性的功效,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对于咖啡来说,其不仅可以缓解疲劳,振奋精神,还能在此过程中预防胆结石等疾病的发生,可以说,适量的饮用咖啡对人体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五、结语

茶与文化虽然在历史起源、品尝方法、种类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是,不得不说的是,对其适量的饮用,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能最大程度上在品尝的过程中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除此之外,茶文化和咖啡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要加强其二者的交流与合作,从而更好地促进茶文化与咖啡文化的进步与发展。因此,在未来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要积极加强茶文化与咖啡文化的合作与交流,让中国的茶文化走出中国,走向世界。世界各国人民在品茶喝咖啡的同时除了了解彼此文化与历史,更能体会到中西文化的交融与碰撞,相信茶文化与咖啡文化在中外国际文化交流发展中会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1] 贾芳晴. 茶文化、咖啡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D].河南大学,2015. 

[2] 王建萍. 浅析中国茶文化和西方咖啡文化的差异[J]. 科技视界,2014,(30):173+356. 

[3] 白雪. 中西文化比较之英美咖啡文化与茶文化[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02):203-205+216.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