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网络经济的特点8篇

时间:2023-08-21 09:25:1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网络经济的特点,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网络经济的特点

篇1

关键词:因特网 语言传播 规范

随着因特网的日益普及,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了网络,网络实际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网络交际的过程中,由于其语境的独特性,它所建立起来的一整套网络语言符号,也呈现出显著的特点,对书面语言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一、网络语言语境的独特性

(1)虚拟性

网络语言语境最突出的特点,是其语境的虚拟性。在虚拟的语言环境里,相识的或熟不相识的人们,就某一话题,在网上展开交流。可以选择适当的聊天“场景”,在虚拟的场景中,谈一些虚拟的语题。虚拟“场景”中虚拟的话题,给了交际者一个更大的自由空间。

(2)语言传播方向的多样性

一般地来说,话语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关系,是“以传播者为中心”的传播模式。而网络语言则是对这一传播模式的解体和颠覆。一个话题一但展开,则难以分“传播中心”了,可以两个人之间的互相交流,可以是多个人共同交流,就好象一群朋友在闲聊一样,只是这些“闲聊”的朋友可以是互相见面(视频),但实际是天各一方。这种“闲聊”可以是点对点,面对面,多点对多点的传播。

(3)语言传播者的角色特别

在网络这个全人类共同拥有的信息平台上,语言传播者和受传者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其角色可以互换,互为传播的主体,共同享有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信息的自由和发表意见和观点的权利,具有个人化和隐蔽性的特点。

二、网络语言的话语特点及对书面语言的影响

从文化学的角度看,每一种文化的兴起,都会带来一些新的词

汇,这些新词汇具有促进书面语言多样化的作用,从传媒学的观点来看,网络语言中言简意赅的缩略语、含蓄美妙的数字谐音、形象生动的表情符号,中英夹杂和拼音化与数字化的倾向等,都为信息传播提供了便捷的途径;从文字学的角度来看,网络语言丰富了汉语的词汇,促进了汉语语言的发展,极大地影响了汉语书面语言的规范化使用。

1、

大量错别字的出现

由于大多网民采用拼音输入法,这种输入法重码多,敲键多,加之许多人的拼音水平不高,普通话又差,受地方方言的干挠,又一味追求速度或为简洁好玩,甚至故意使用错别字,如:把“我”写成“偶”,把“俊男”写成“菌男”,把“美女”写成“霉女”。

2、

游戏式的网络语言,严重地污染了语义

网络语言中,网民自由地创造了许多词汇,有的成为新的词语进入交际语言(或作为专业术语使用),如“网友”、“网虫”、“黑客”、“宽带”等,更多地则无法进行正常的书面交际,如:“泥是什么东东(你是什么东西)”、“粉(很)”、“菜鸟(网上新手)”等,有的还运用借词、缩语来进行书面交际,如“FH(废话)”、“526(我饿了)”、“蛋白质(笨蛋+白痴+神经质)”等。有的将外文、字母、数字、符号混用在一起:“如9494(就是就是)”、“5201314(我爱你一生一世)”、“3KS(谢谢)”。更有甚者歪用词义:如“可爱(可怜没人爱)”、“偶像(呕吐的对象)”、“神童(神经质儿童)”等,这种游戏式的网络语言,破坏了语言的纯洁,造成了语义的混乱。

3、

淡化语法,偏离规范,造成书面语言的语法失范

语法规范,是语言规范化的重点之一,然而在网络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不合语言的现象,造出许多不合语法的句子,成为书面交际的障碍。如:“偶稀饭粗稀饭(我喜欢吃稀饭)在家中”、“晕,楼主刚从火星归来(指不懂你的意思)?”、“汗,我走先!(可怕,我先走了)”。

4、

网络语言中的脏话、黑话,违背了交际语言的礼貌性原则

篇2

关键词:网络 出版 影响 发展 前景

网络出版是指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将自己创作或他人创作的作品经过选择和编辑加工,登载在互联网上或者通过互联网发送到用户端,供公众浏览、阅读、使用或者下载的在线传播行为。[1]网络出版引起了传统出版思想的变革,给传统出版带来了活力,使传统出版迅猛的发展。同时网络出版也抢占了传统出版一定的读者群,进而影响了传统出版的市场份额。

一、网络出版的特点

网络出版与传统出版有明显的不同。传统出版主要指通过编辑、印刷、发行将作品的复制件向公众传播。编辑、印刷、发行三个阶段是传统出版不可缺少的流程。网络出版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等新技术所催生的新型出版,是在计算机网络上直接组稿、编辑、出版、制作及销售的新型出版形式,其本质上也还是创作、编辑、加工相关的作品并将其传播给大众,应该归于出版活动这一大类,所以与传统出版有着相同的一些共性。与传统的印刷出版相比,网络出版还具有以下自身的一些特点:

1、信息量十分丰富

不像传统的印刷出版物那样受版面、篇幅、印数的局限,借助于互联网,网络出版物不仅可以提供读者所需要的内容,还可以依托互联网海量的信息资源库,提供与出版内容相关的详尽背景资料,极大地拓展了内容的范围,通过一层一层的相互链接,在海量的信息中很容易找到读者所需要的内容,并且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得到广泛的传播。

2、网上消费快捷方便

网络出版物的传播是通过互联网以数字形式进行传送的,可直接面对终极用户,以在线或下载形式完成整个流通过程。因此,消费者(读者)可以直接在网上挑选自己喜欢的作品进行消费,譬如在线看电子书、听音乐、看电影,也可以下载下来在自己需要的时候使用。整个消费过程只需要一个网络平台,可以不依靠任何其它物流配送手段,可直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既快捷又方便。

3、与受众互动性强

网络出版单位的作者或编辑在完成或部分完成创作和加工编辑以后,就可以将作品放在互联网上,在第一时间内收集到各地读者的反馈意见,并根据读者的反馈意见再次修改作品,与读者进行充分的交流,达到与读者互动的效果。同时,还可以为读者提供一些个性化的服务,譬如有的作者甚至可以根据多数读者的意见调整小说中的人物或设计小说的结局。而传统的出版物却只能在作品上市流通之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才可能收到一些反馈,即使读者反馈的意见很有道理,但受制于编辑修改时间、印制成本、重新发行上市等很多因素,不可能与读者进行充分的互动。

4、制作成本低廉

由于网络出版物是一种无形的数字化产品,并不以一种实物存在,省去了传统印刷出版大量的制作、制版、印刷、装订、发行等中间环节,出版社尽可利用网络,真正实现无污染的“绿色出版”。这种出版无需厂房、印刷机器、纸张、油墨等,可减少因生产造成的环境污染,也可节约资源,保护森林及生态环境,因此成本大大降低。与此同时,还省去了用来存储实物的大量库存,不但没有库存费用,也大大降低了风险。

5、交易的电子化

网络出版,从产品形态上来讲是数字化、从流通方式上来讲是网络化、从支付方式上来讲是电子化。尤其是支付手段,用户只能用信用卡通过网上银行(E-bank)实施实时付款,或者事先购买相关的专用消费卡才能进行下载,并完成交易过程。交易的电子化,使网络出版物的销售,实现了百分之百的电子商务,这也是网络出版的显著特征之一。网络出版不存在传统印刷出版的渠道、运输、分销等成本和风险等问题,产品数字化、流通网络化和交易电子化,成本低、传播广、存量大、形式多以及交互性强等都是网络出版的突出特点。

二、制约网络出版发展的因素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出版获得了快速的发展,由于基于网络平台,网络本身所存在的一些弊端,相应的都对网络出版的传播带来了影响,网络出版的发展受到了很多因素的制约。

1、网络技术的制约

一是阅读器问题。网络在线阅读或者下载阅读都需要专门的阅读器方可识别计算机二进制代码,不同的网络平台提供的网络出版需要不同的阅读器,各个阅读器之间不兼容,这就使得读者想要阅读不同的产品,必须拥有不同的阅读器,给读者的阅读造成了一定的麻烦。

二是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虽然目前国家也出现了很多版权保护的方法,如版权收费、底纹加数字、硬盘绑定等方式来控制版权,但现在网络出版的形式多种多样,还是没有一项很有效版权保护措施,所以很多著作权人不愿意把自己的作品挂在网上供人阅读。

三是网上交易安全问题。购买网络出版物的网上交易安全问题也制约了网络出版的发展,木马病毒等病毒的存在对网上交易安全是又一大隐患,再加上我国的货币电子化程度较低,购买网络出版物进行网上交易目前也还是问题。

四是网络出版物的保存与收藏问题。网络出版物是数字化的产品,它的保存方式不外是磁介质、光介质、电介质,这种保存方式容易受潮、受磨损、计算机病毒等破坏而无法读写,网络出版相对于传统出版更不易保存,而且一旦受到破坏,是全盘信息丢失。传统的纸介出版物可以保存几百年,网络出版物即使也可保存那么长时间,也会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软硬环境的变化,很多以前网络出版物变得无法识别。

2、受众阅读习惯的制约

就阅读效果来说,网上阅读与传统书籍阅读相比较,人们更愿意看纸介读本,大多数网民认为长时间盯着网络屏幕容易疲劳,思维容易僵化,读书的效率不高。虽然网络的出现极大地吸引了众多人的眼球,更多的人把工作之余的休息时间打发在网络上,但据上海艾瑞咨询有限公司在2003年的调查网民上网聊天的目的主要为与亲友、同学保持联系的53.4%,消遣解闷的16.4%,交友14.3%,探讨问题7.O%,情感宣泄为5.4%,学习2.0%,其他0.8%。但真正用来学习、看书的人并不多。网络用户80%为年青人,50岁以上的老人对于网络阅读并不习惯。[2]

3、网络普及率的制约

2008年7月24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达到了2.53亿,首次大幅度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尽管如此,互联网普及率只有19.1%,仍然低于全球平均水平(21.1%)。[3]网络虽然其发展速度很快,但大多是集中在大中城市,农村的普及率非常低,我国有70%以上的农村网络普及率几乎为零[4],中国东部与西部、城市与农村之间存在着一条巨大的“数字鸿沟”。

篇3

关键词:因特网语言传播规范

随着因特网的日益普及,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了网络,网络实际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网络交际的过程中,由于其语境的独特性,它所建立起来的一整套网络语言符号,也呈现出显著的特点,对书面语言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一、网络语言语境的独特性

(1)虚拟性

网络语言语境最突出的特点,是其语境的虚拟性。在虚拟的语言环境里,相识的或熟不相识的人们,就某一话题,在网上展开交流。

论文百事通可以选择适当的聊天“场景”,在虚拟的场景中,谈一些虚拟的语题。虚拟“场景”中虚拟的话题,给了交际者一个更大的自由空间。

(2)语言传播方向的多样性

一般地来说,话语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关系,是“以传播者为中心”的传播模式。而网络语言则是对这一传播模式的解体和颠覆。一个话题一但展开,则难以分“传播中心”了,可以两个人之间的互相交流,可以是多个人共同交流,就好象一群朋友在闲聊一样,只是这些“闲聊”的朋友可以是互相见面(视频),但实际是天各一方。这种“闲聊”可以是点对点,面对面,多点对多点的传播。

(3)语言传播者的角色特别

在网络这个全人类共同拥有的信息平台上,语言传播者和受传者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其角色可以互换,互为传播的主体,共同享有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信息的自由和发表意见和观点的权利,具有个人化和隐蔽性的特点。

二、网络语言的话语特点及对书面语言的影响

从文化学的角度看,每一种文化的兴起,都会带来一些新的词汇,这些新词汇具有促进书面语言多样化的作用,从传媒学的观点来看,网络语言中言简意赅的缩略语、含蓄美妙的数字谐音、形象生动的表情符号,中英夹杂和拼音化与数字化的倾向等,都为信息传播提供了便捷的途径;从文字学的角度来看,网络语言丰富了汉语的词汇,促进了汉语语言的发展,极大地影响了汉语书面语言的规范化使用。

1、大量错别字的出现

由于大多网民采用拼音输入法,这种输入法重码多,敲键多,加之许多人的拼音水平不高,普通话又差,受地方方言的干挠,又一味追求速度或为简洁好玩,甚至故意使用错别字,如:把“我”写成“偶”,把“俊男”写成“菌男”,把“美女”写成“霉女”。

2、游戏式的网络语言,严重地污染了语义

网络语言中,网民自由地创造了许多词汇,有的成为新的词语进入交际语言(或作为专业术语使用),如“网友”、“网虫”、“黑客”、“宽带”等,更多地则无法进行正常的书面交际,如:“泥是什么东东(你是什么东西)”、“粉(很)”、“菜鸟(网上新手)”等,有的还运用借词、缩语来进行书面交际,如“FH(废话)”、“526(我饿了)”、“蛋白质(笨蛋++神经质)”等。有的将外文、字母、数字、符号混用在一起:“如9494(就是就是)”、“5201314(我爱你一生一世)”、“3KS(谢谢)”。更有甚者歪用词义:如“可爱(可怜没人爱)”、“偶像(呕吐的对象)”、“神童(神经质儿童)”等,这种游戏式的网络语言,破坏了语言的纯洁,造成了语义的混乱。

3、淡化语法,偏离规范,造成书面语言的语法失范

语法规范,是语言规范化的重点之一,然而在网络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不合语言的现象,造出许多不合语法的句子,成为书面交际的障碍。如:“偶稀饭粗稀饭(我喜欢吃稀饭)在家中”、“晕,楼主刚从火星归来(指不懂你的意思)?”、“汗,我走先!(可怕,我先走了)”。

4、网络语言中的脏话、黑话,违背了交际语言的礼貌性原则

篇4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通信;通信技术:网络发展;网络技术;技术特点

计算机网络通信是借助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集合而成的新型通信信息技术,是现代化信息技术发展的尖端,也是业界研究的焦点话题。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于更优质通信能力的需求不断增加,计算机网络通信的应用也愈发的广泛,而且深入到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在新的形势下,探讨计算机网络通信的技术特点和发展的现状,现实意义还是较为明显的。

1、计算机网络通信的技术特点

1.1 技术的多样性

计算机网络通信的实现是计算机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也是新型通信技术的必然趋势。计算机网络通信具备技术多样性和多元化的特点,即计算机网络通信的实现和应用依托于多种技术能力的支持,依托于现代科技的支撑。具体来说,计算机网络通信的实现必须依靠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信息技术等多种类型的技术。

1.2 技术的综合性

所谓技术的综合性,主要是指计算机网络通信的实现必须要把多种的技术优势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技术集群”,进而实现通信的畅通与应用。也就是说,把业已存在的计算机透过网络手段链接起来,然后加以通信和信息化处理,可以达成现代计算机网络通信的“雏形”,可以在不同的区域空间内实现信息、数据和资源的自由分享、传递,为信息资源的需求者提供便利和帮助。基于此,技术的结合、综合与融合也是计算机网络通信得以实现的不可或缺的要素,更是其显著的特征。

1.3 技术的创新性

计算机网络通信是是现代最为流行、最为尖端和最为新颖的通信技术手段,也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极致。但是,任何一种技术的产生和演变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对于计算机网络通信而言,技术的创新与变革也是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

在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发展的初期,网络通信仅能实现区域间信息的流通与传递。随着各种现代技术的发展,广域网的逐步完善与成熟,为计算机网络通信的拓展和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广域网信息的传递可以跨越大洋、大洲的局限,甚至广布全球。近年来随着3G无线网络技术的成熟和智能终端的普及,迎来了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的又_大变革。由局域网到广域网,由有线通信到无线通信,可见,信息技术的创新也推动了计算机网络通信的技术创新,这种创新也必将惠及所有使用者。

2、计算机网络通信的发展前景

计算机通信网络的建设也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议题。尤其是近几年,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渗透到身边的每个角落,颠覆性的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2.1 计算机发展的现状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2013年1月15日提供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到2012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手机网民有4.2亿,网购用户2.42亿。网民规模增长维持放缓态势,手机网民增势良好,用户逐渐移动化,手机端电子商务类应用使用率整体大幅上涨。

2.2 计算机网络发展的前景分析

篇5

1.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网络教学的特点

(1)教学过程的交互性。

网络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实时交互性。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交互学生能及时地了解自己的进步与不足,并按要求调整学习,从而极大地提高学习的质量与效率。

(2)教学资源的共享性。

学生通过网络可以共享资源,其中包括硬件的共享和软件的共享,核心是软件的共享。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资源,神奇的网络环境,对教育个性化的形成,对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对实现教学过程要素关系的转变,对促进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都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3)多媒体信息的综合性。

多媒体网络融超媒体和超文本于一体,集图形、图像、图表、声音、文字于一体,有利于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建构;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情感;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4)教学方式的先进性。

传统教学的中心是教师的教,网络教学的中心是学生的学。在网络教学中,教学不再是满堂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学习。教师的作用主要是组织、调控,并以作业的评价方式帮助学生。至于学生的步调、方式、进度、内容的数量和难易程度等则由学生本人决定。

(5)教学目标的多样性。

学生的个体差异,如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风格、学习的起点等决定了教学目标的多样性。在传统的“教学流水线”上难以实现因材施教,网络教学克服了这些弊端。多媒体网络教学,带来了许多真实的情境,将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带进了课堂,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将得到提高,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6)教学内容的丰富性。

网上的教学内容不仅有本校学科教师编制的CAI课件,而且有来自于不同类型、不同地区学校的课件内容。学生通过比较借鉴,选取那些内容结构组织严密的优秀网站或课件进行学习,可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

2.网络教学的模式

(1)集体教学模式。

教师先用常规教学中的讲授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将概念、原理等讲述清楚、提供途径,让学生在计算机上收集信息或者分组讨论、协作交流,同时交待任务情境。利用计算机反馈迅速及时的特点,提供化难释疑。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来说可以在轻松环境中学习新知识,强化学生共同合作的意识。对教师来说,能迅速有效地收集到学生的学习反馈信息,变更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案,使之更加符合实际。

(2)自主学习模式。

该模式是利用服务器功能,充分利用硬件资源,使有限设备发挥最大的效率。学生利用服务器站点,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难易、进度并随时与教师、同学进行交互。一个服务器站点相当于一个小型图书馆,学生可以共享服务器站点上的大量信息,在网络环境中进行个别学习,使课堂教学逐步摆脱传统的教师中心模式,学生由传统的被迫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3.目前网络教学的方式

(1)视频广播。

(2)视频点播。

(3)视频会议。

视音频多向实时传输的形式。

(4)WEB 教材。

把教学内容作成网页的形式。

(5)多媒体课件。

运用多媒体语言或课件开发工具开发的教材,一般通过下载到本机运行。

(6)BBS论坛。

师生间、学习者间以电子公告板的形式相互交流和协作。

(7)聊天室(教学讨论区)。

师生间、学习者间通过文字、语音等形式异地实时交流。

(8)E-mail。

师生间、学习者间以电子邮件的形式相互交流。

4.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办法

(1)课堂容量问题――合理利用网络资源。

丰富的网络资料让学生眼花缭乱,又是背景资料、又是电子板书、又是图片、又是相关链接,学生连浏览一遍都来不及,更别提做笔记、分析、思考、判断、吸收、综合、消化了,结果出现了学生无从下手、漫无目的、阅读随意的现象。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接受、能消化的信息容量是有限的。所以增大信息容量不应该作为网络教学的目标,应以提高教学效率为目标。教师要处理好网络与教材之间的关系,提高教学效率。

(2)自主学习问题――重新定位教师角色。

为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减少了讲授时间,增加了学生的自主阅读时间,在阅读过程中不加干涉。在网络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头脑里自行完成意义建构的过程。教师在网络教学过程中应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变成为学生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帮助者和资源组织者的角色。网络教学中如果是良性的交流互动,那么教师的作用非但不会削弱,反而会增强。

(3)情感互动问题――补充必要的传统手段。

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又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是如何在网络教学中解决情感互动问题。思想教育功能在网络环境下如何体现呢? 通过探讨,我认为先进的网络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手段并不是水火不容、有你没我的关系。把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思想情感,情感就会在有声与无声之间得到升华。

(4)课件通用问题――优化设计课件模板。

提高通用性最好的办法是设计一些内容简洁、重点突出的网络课件制作模板。教师可以根据课型的不同需要,或嵌入讨论系统或嵌入留言系统等,发挥计算机的交互功能。另外,也可以发动学生制作课件,把上网搜索资料等事情交给学生去做。学生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就已经在学习,并且是主动地学习。

篇6

关健词: CORS; 网络RTK; 定位精度

中图分类号: P2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11-12)-0039-02

1 引言

连续运行GPS参考站系统(continuous operational reference station,CORS)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该系统通常由参考站子系统、数据处理子系统、通讯子系统、用户应用子系统组成,可以满足不同行业、不同用户对精密定位、快速和实时定位、导航的需求,同时,CORS是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网络RTK是近年来在常规RTK(real time kinematic)和差分GPS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是CORS系统的一个典型应用,代表了实时动态定位的最新发展方向,且具有时代的特征。目前,网络RTK技术以其实时、高效、不受通视条件限制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图根控制测量、像片控制测量、施工放样测量及地形碎部测量等诸多方面,倍受用户青睐。但是,相对于GPS静态测量,网络RTK的实时性也给测量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CORS系统和网络RTK系统

2.1 CORS概念

CORS是一个或若干个固定的、连续运行的GPS参考站,利用现代计算机、数据通信和互联网(LAN/WAN)技术组成的网络,实时地向不同类型、不同需求、不同层次的用户自动地提供经过检验的不同类型的GPS观测值(载波相位,伪距)、各种改正数、状态信息、以及其他有关GPS服务项目的系统。

2.2 网络RTK

在CORS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网络RTK技术,其实质是利用分布在一定区域内的多台基准站的坐标和实时观测数据对覆盖区域进行系统综合误差建模,尽可能消除区域内流动站观测数据的系统综合误差,获得高精度的实时定位结果。

3 网络RTK技术的特点

与传统的RTK作业相比,网络RTK具有作用范围广、精度高、单机作业等如下众多优点:

3.1能兼顾不同层次的用户对定位精度指标要求,提供覆盖米级、分米级、厘米级的数据;

3.2提供稳定、统一的参考坐标系给所有用户共享,规范基础测绘数据;

3.3CORS系统连续运行,用户随时可以观测,使用方便,提高了工作效率;

3.4拥有完善的数据监控系统,可以有效地消除系统误差和周跳,增强差分作业的可靠性。传统的RTK技术中,无法对移动站进行实时监控。

3.5使用CORS系统后,外出作业只需携带移动站设备即可,使得外出作业从繁重的设备中解脱出来,用户不需再架设参考站,真正单机作业,减少了费用;

3.6使用固定可靠的数据链通讯方式,减少了噪声干扰;

3.7传统的RTK技术中,采用数传电台做为差分信号的载体,受无线电技术的束缚,作业的距离有限,而CORS系统则摆脱了无线电技术的束缚,借用成熟的网络和移动通讯技术,使差分信号的传输再也无距离的限制,充分发挥出RTK技术的效能;

3.8降低了系统误差,改善了初始化速度。在CORS系统中,有效地避免了架站粗差的产生,成熟的移动通讯技术也保证了差分信号的质量,保障了移动站的初始化速度。

4 网络RTK误差来源

4.1 一般误差

以下误差常规GPS测量与网络RTK都具有。

4.1.1与卫星有关的误差。主要包括:卫星钟差和卫星轨道偏差;

4.1.2与信号传播有关的误差。主要包括:电离层折射的影响、对流层折射的影响及多路径效应的影响;

4.1.3与接收设备有关的误差。主要包括:接收机钟差、载波相位观测的整周未知数以及天线的相位中心位置偏差;

4.1.4转换参数的影响。由于GPS测量采用WGS84坐标系统,而我们工程应用中一般使用高斯平面坐标系,所以测量时必须先求转换参数,以便将WGS84坐标转换到平面坐标系统。转换参数的求解精度也是影响观测结果精度的一个因素。

4.2 网络RTK特有误差

相比常规RTK,由于网络RTK受网络系统的影响,还有其他一些误差:

4.2.1因受网络的影响,如果某个基准站离线,对部分流动站作业将有一定影响;

4.2.2在误差模型方面,如果电离层和对流层异常活跃,采用的模型将可能不稳定、不正确,实时获得的流动站点位成果可靠性无法保证;

4.2.3连续作业时,为保证实时性及效率,如未重新生成虚拟站位置及数据,在一定范围内(如5km)仍采用初始已得固定点位的差分信息,差分信息对流动站的实际位置将不一定合适;

4.2.4其它影响网络RTK精度的因素: CORS本身的精度,测站本身观测条件(干扰、遮挡等)影响,通讯条件限制,观测时间的选择不当,仪器设备本身固有的误差,作业方法的选择等。

5 如何提高网络RTK技术成果精度

5.1 坐标转换参数的求解

在GPS静态测量中,不同坐标系的坐标转换是在数据后处理时进行的。而对于网络RTK测量,需要通过坐标转换参数进行实时转换,所以坐标转换参数的精度直接影响成果的精度。为提高坐标转换参数的精度,所选定的基准点要求精度要高,并且应均匀分布在测区周围。基准点的数量视测区的大小一般取3~ 6点为宜。在求解坐标转换参数时,应采取不同基准点的匹配方案,用不同的计算方法求得坐标转换参数,经比较后选择残差较小、精度较高的一组参数使用。坐标转换参数是有区域性的, 它仅适用于已知点所圈定的区域和临近地区, 其外推精度明显低于内插精度。因此,在一个测区求解的坐标转换参数不能直接应用到其它测区。

5.2 观测时一般操作要求

5.2.1观测时保证有效卫星数≥5(高度角 15度), HDOP≤6.0。截止高度角低于15度时,卫星数增加,信噪比变差,求解模糊值的时间延长。

5.2.2通讯链路的选择要恰当,根据具体区域选择移动或联通等通讯方式;

5.2.3选择恰当的作业时间:作业前先查看当天的星历,选择星历较好的时候作业;

5.2.4在使用对中杆野外作业时,采用木棒(或竹竿)等辅助工具支撑,以便在观测时起稳定作用,从而提高观测数据的精度,减少人为误差。

5.2.5观测成果要注意复核。为了保证RTK的实测精度和可靠性,作业中必须注重成果的复核。成果的复核分为作业前复核和作业中复核。

5.2.6随着流动站与主参考站距离的增加,网络RTK的内、外符合精度越来越低,稳定性变差,初始化时间变长。因此,应尽可能地选择离流动站较近的参考站作为主参考站,来提高测量的精度和效率。

6 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及其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CORS系统的也会不断完善,网络RTK测量的初始化速度、成果度及可靠性会越来越高。但是由于受卫星信号、接收机状态、测站周围环境及仪器操作的影响,网络RTK定位有时会出现失真,其成果不可能百分之百的可靠。因此,在作业中,我们要根据网络RTK技术的特点及测区状况,采取有效措施,严格按操作规程作业,并加强成果的复核,以确保网络RTK成果的精确性和可靠性。

参考文献:

[1]刘大杰,施一民,过静.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原理与数据处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6.

篇7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出版物(Traditional publications)正不断向数字化方向发展,网络出版(Network publishing)越来越引人关注。网络出版的兴盛势必会对编辑工作带来新的挑战。网络出版由于其特殊性,网络编辑现在一般为编程人员,因其编辑专业的一般知识、技能和广博度偏弱,成为网络出版的编辑人才需要克服不少障碍;首先必须正确把握网络出版的特点,编辑才能自觉转变观念,采取有效措施开展网络出版工作。

一、网络出版特点的概述

1. 网络出版的形式与特点

笔者通过查阅文献,总结出网络出版目前主要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在线阅读;第二种提供下载;第三种是按需印刷。在网络中,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随意地选择想看的内容,还可以在网上通过对话、论坛等方式进行双向交流。正是由于网络具有这种交互性,使其更加贴近读者让读者更容易接受。网络的便利性与交互性也是网络出版呈现出一些特点。

(1)查阅方便、经济环保

读者可以通过查询关键字快速获得自己需要的内容。在开放性的互联网中,读者可以方便的下载,订购所需的书或杂志,这在一定意义上对保护我国书本资源有贡献,也使得书或者杂志的信息具有了可累积性特点。由于网络出版物在物流传输上是通过互联网,节省了物流的费用,也使得按需印刷成为可能,省去了积压库存的问题,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零库存。同时网络出版物由于是存在在网络或者硬盘上的,真正实现了无纸化,节省了纸张和油墨,体现出了经济环保的特点。

网路出版物在出版的同时已经完成了发行的步骤,实现了编辑出版发行一体化,大大节省了时间,提高了网络出版的工作效率。

(3)价格低廉

网络出版物由于省去了纸张,油墨及物流的费用,全称实现了电子化,使得出版物的价格较传统出版物低廉不少,这也使得网络出版物较传统出版物更有竞争力。

(4)可以有选择的传播

网络由于其可选择性强,读者可以根据自己喜欢阅读;这同时也使得网络出版可以有选择的对顾客进行传播,节省了广撒网的人力物力;受众也更喜欢这种传播途径。

(5)网络出版跟读者的联系更紧密

网络出版由于其自身的便利性和隐密性,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同时读者也更愿意与出版物联系,提供读者的反馈信息。网络出版物相比传统出版物在受众反馈的深度和广度和及时性都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也为网络出版物的提高,改进提供一条可行的途径。

网络的快速发展使得网络编辑队伍在不断扩大,网络编辑成为05年中国保部公布10个新职业之一。网络编辑工作的每一步都需要网络编辑的思考与智慧,也正是他们的尽职尽责读者才能看到内容丰富,编排合理,排版美观的新闻。

网络编辑的工作主要包括:素材采集,对素材分类加工,编辑稿件,审稿,新闻,获取受众反馈,管理论坛,以及对网站的专题、频道、栏目的策划实施。网络编辑脱离了传统编辑所依赖的线性工作关系,工作人员之间的合作跟具有了组合性和随意性。

网络编辑的发展壮大离不开互联网的出现与普及已用。当前,网络编辑的主要从业人员包括传统媒体编辑,网管,记者。由于缺乏统一的职业标准,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也参差不齐。其素质的高低又直接影响着一个媒体平台的整体水平,因此,通过网络编辑职业规划培训,对提高网络编辑从业人员的素质,对保持网络编辑行业长期、持续、兴盛的发展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随着网络出版物的兴盛,网络编辑的需求量增大很多。网络出版物由于传播途径等其他自身的特点,也对网络编辑本身提出新要求。

(1)要求网络编辑明晰的鉴别力和精湛的业务水平

网络上内容信息复杂,庞大,这就要求从业人员有相当的鉴别力,能够去伪存真,选择有用的新闻或素材。由于网络水平的不断升级,其所含的信息量只会越来越复杂,庞大。编辑人员在甄选新闻素材时,要在不遗漏采集有用的新闻外,还要甄别新闻是否存在虚假捏造的可能。对于真实的有实际意义的新闻,编辑人员应该考虑挖掘其更深层次的社会内涵。一个网络编辑人员要具备这样明晰的鉴别力和精湛的业务水平需要有大量的新闻、社会等方面知识的储备,才能练就出一副新闻鉴别的“火眼金睛”。

(2)要求网络编辑具有驾驭网络交互性的能力

网络出版区别于传统出版物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其具有交互性;在网络传播中,编辑与读者,或者读者与读者之间可以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双向沟通交流。目前最常用的沟通方式主要有论坛、贴吧或者新闻留言。交互性为编辑和读者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使网络编辑比传统编辑更便利的获得读者反馈,这既能增强网名的参与感,提高网名的忠诚度,也可以有针对的发现问题并及时的改进。

(3)网络编辑需要有洞悉先机的市场意识

网络编辑顾名思义,是通过网络传播信息;这一特性就决定其实通过网络盈利模式实现自身的发展。网络编辑可以通过广告创收或者向读者收费的方式走向市场。因此网络编辑应在自身、读者、广告商之间寻求平衡,达到经济和文化的最佳平衡点,来争取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

网络出版的无纸化使得编辑工作流程逐渐非线性化。例如以前编辑工作的六个步骤,选题、组稿、审稿、编辑加工、排版、交稿之间的差异与界限在网络环境下已经逐渐结合起来,以前多个人合作才能完成的工作,现在一个人就可以联系的完成各个工序。如图1、图2所示。

传统的出版业,编辑的主要工作被限定为文字处理,其策划和宣传功能都比较弱。而随着出版业走向市场,从策划选题到市场营销每个流程都少不了编辑的参与。

营销人员对文化产品的受众定位、思想内涵方面的把握普遍低于编辑人员,所以在网络出版环境下,出版机构内的编辑职责理应延伸至管理、组织、市场策划上以至营销上。网络编辑的组织职责主要体现在与出版部门、校对部门、营销部门等各个部门的沟通与协调,以便最大程度地掌握信息。编辑的广告职责主要体现在新书的宣传、预告、内容的推介上,实际上包含在编辑的营销职责当中。编辑的营销职责主要在于确定选题能否适合读者需求,能否营造出一种引导读者愿意了解该产品的市场氛围,从而创造、引导读者的购买需求,最终实现销售目标。总结在网络中怎样实现高效率营销的方法主要有一下三种。

第一,由于网络技术可以实现多重的、交叉的组合式的搜索并且可以提供顾客相关需求的全面翔实资料,这就给编者、读者带来了巨大的方便。出版社内部的编辑可借助网上的巨大人流量,在网上宣传、推介、促销自己的文化产品。读者可利用便利的搜索工具,对感兴趣的书籍进行检索,以方便促成购买。第二,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互动性,消费者可通过互联网设计和订购产品,使得营销探测具有了互动性,出版社生产一方既是信息的收集者,更是信息的接受者;出版社通过互联网技术将营销探测转向消费者个体,建立数据库,进行与顾客关系的管理。这就将传统出版产业营销主要面向消费者群体,定量描述消费者行为,转为面向消费者个体侧重定性描述的行为。从产品推出前的市场调研,到产品设计制造过程,到营销传播,再到售后服务,编辑人员互联网技术给营销的全过程高效化提供了最实惠的便利,极大地促进了营销的范围扩大与高效化。

3.编辑过程更加突出互动性与受众参与性

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网络传播中的人际关系呈现出“一对多”的特点,这种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的传播方式模糊了传者与受者的身份,他们之间可以互为主体。网络上的bbs和qq聊天等都是交互式的突出表现。作为网络编辑就要充分尊重受众的需求。在线聊天室和QQ聊天中这一类交互式沟通有两个鲜明的特色,及时性和隐秘性。同在聊天室的两个人可以不用知晓对方的身份,跟他进行即时的沟通,这种传播途径速度快,具有隐秘性。在这种宽松的网络环境下就跟需要编辑进行甄别采用了。

网络编辑经常利用电子邮件同国内外出版界联系和洽谈业务,了解图书市场,收集读者的反馈信息,在网上查找选题信息以及在网上制作调查表。网络沟通手段引入出版业产生的最显著的变化是增加了编者、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交互性。供广大作者、编者、读者交流的网上聊天室,供读者阅读下载的“阅读室”,通过主页分布信息和广告,电子邮件收发稿件信函,还有网站的数据库管理系统,都可以用来管理数据、接受用户查询、响应用户请求等。“比如人民网可以查阅人民口报报系的1995年1月1口以后的全部内容,新华网可以查阅2000年后的新闻资料,中国青年报可以在网上查阅2000年5月15口至今的报纸内容等等。这些数据库的建设大大方便了读者查询资料,使受众拥有参与的高度主动权”。受众比传统意义上的读者具有更大的主动性,可以从网络掌握第一手资料和背景资料,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由地选择浏览网络传播的各种信息,以及及时自己的意见。

当今学科之间交叉力度更大,一些新的学科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学科研究领域越分越细;相对于传统媒体编辑,网络编辑就更需要创新。创新集中体现在思维的灵活性,也就是改变固有的,习惯性与重复的思维特征,打破成规,进行创造性,广阔性,开放性的进行思考。网络编辑不应当因循守旧,在新事物、新环境面前善于甄别出有用的信息,加工出新的设想,工作中要保持不断创新的精神。

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互联网等新型媒体,创新永远是最根本的任务。信息时代一个重要的原则是:快的一定胜过慢的。谁早开始参与谁就占有了先机,就有优势,利润也比其他的要高,然后没有创新或者创新的力度不够终究会被市场所淘汰掉。出版物的创新主要有内容创新和形式创新两个方面。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中,人们的注意力极易分散,只有那些有新意,有价值的东西会被人们留意、记住。

我国网络媒体主要有四种形式。第一种是众多报纸的网络版,例如南方周末的电子版;第二种是自主独立的网络媒体,比如网易,新华网、东方网等媒体;第三种是多家传统媒体设立的网络媒体,如千龙网;第四种是与传统没有直接关系的媒体,如新浪网,搜狐网等。据调查研究,我国的“中文网站已有近万个,网络用户达到400万。”与此同时,网民上网数量同样激增,截至到03年6月,我国的上网用户总人数为6800万人,到06年,全社会互联网使用人数已达1.37亿人。

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和网民数量的激增,编辑过程得以从以往单纯的纸质媒体延伸至网络平台。传统媒体开辟网络版,在策划上着重创品牌、创特色。以新华网为例,在03年的“非典”报道中,新华网充分利用新华社资源,大力整合其他媒体和各种信息渠道,及时推出全国网站中规模最大的“非典”专题。专题开设了跟踪版、图片版、视频版、多媒体版、资料版、评论版、英文版等版块,推出“高层行动”、“北京抗非”、“一线传真”、“各地动态”等20多个栏目,每天以第一时间及时、准确、权威、全面地报道最新疫情,全国各地防治“非典”的最新进展,以及全球抗击“非典”的努力和最新科研成果。充分满足了人们在发生疫情的非常时期对有效信息的需求。新华网认真、负责的态度一下子赢得了它在受众中的公信力,使新华网成为一个传播真实、快速、全面、准确信息的品牌新闻网站之一。尤其是新华网的“24小时热图”和“新华视频”已经成为新华网设置的特色栏目。如人民网也利用图片、视频、声音互动等多媒体手段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向受众传达他们最关心的信息,如该网首页左上角以较大空间设置一组图片新闻,紧接其下方又是直播视频栏目,非常方便网民获得信息。多媒体手段应用于编辑过程,更加方便受众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了。在网络出版环境下,编辑过程延伸至网络平台,使编辑的创造性得到更大限度的发挥,而使编辑过程表现出了鲜明的多媒体交互特色。

三、结论

本文通过对网络出版的形式和特点进行归纳总结,分析了网络出版对网络编辑提出的新要求及新形势下网络编辑的特点,希望对指导我国网络编辑的工作更好的展开有所帮助。网络的兴盛给出版业带来了生机与此同时,编辑活动也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因此编辑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顺应时展的潮流,主动迎接挑战也许是现代编辑的明智选择。编辑应深谙战略文化意识和战略经营意识,尽快调整自己,适应网络出版环境下编辑工作的新特点与新规律。

参考文献:

[1]彭秀军. 网络出版的特点及其对传统出版业的挑战[J].中国出版, 2000,(08)

[2]汤书昆.电子编辑专门人才培养的战略探讨[J] .编辑之友,1997 (6) :37238

[3]张振接.传统出版与网络出版:优势互补,携手共进[J]. 中国编辑 , 2006,(06)

[4]赵麦妮.网络出版环境下编辑过程新特点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06)

[5]王红玉,肖琼. 电子网络出版编辑技术初探[J]. 湖南商学院学报 , 2003,(05)

[6]王新春.网络编辑的职能研究[D].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09)

[7]曾祥雪,陈盼. 优秀网络编辑必备技能与知识结构[J]. 中国编辑 , 2008,(01)

[8]单文盛.作为新兴传者的网络编辑及其素质要求[J].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 2008,(04)

[9]余瑞冬.网络编辑社会角色及素质能力分析[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1,(06)

[10]孔令华.试论网络编辑工作的编辑特点[J].中国出版, 2003,(03)

[11]管兆宁.浅谈网络出版及对传统出版业的挑战[J]. 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 , 2000,(06)

篇8

【关键词】自主学习;特点;能力

学习者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已成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作为网络时代的学习者,必须掌握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的特点,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努力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1.网络环境自主学习的特点

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在不依赖老师或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特点和意愿,按照自己的学习方法,主动的选择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学哥时间和学习地点。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具有如下特点:

1.1学习资源的共享性

网络作为一个超越地域和国界的人类信息传播交互空间,为学习注入了新的活力,不仅提供了学习信息全球传播,而且最大限度的实现了全球资源的共享。网络学习资源的共享是全面的共享,网络传输的信息融合了各学科、各门类的信息,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极大的扩展了学习者的认知面,能满足各个层次学习者的学习需要。

1.2学习主体的能动性

网络环境下,自主性学习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传统意义上的教师退居幕后,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以平等的方式进行对话与交流;过去以教师控制的沉闷而严肃的教学活动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师生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人,学习的能动性表现在一是掌握学习的主动性,学习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决定学什么、如何学,不再像传统的学校教育那样,按照预先规定的学习内容进行学习。二是提高学习的自觉性。网络知识丰富全面,有利于激发学习者的求知欲望,增强学习信心,提高认知态度、行为取向和学习策略,使学生的创造力、潜能、天赋和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1.3学习手段的综合性

网络学习环境中的教学信息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存储、传输和处理的多媒体信息资源,并以声音、文本、图形、图像和动画视频的形式,进行数字化处理,以网页、单位方式呈现。学习者借助多媒体、网络等工具进行学习,一是可以快速、有效的获取知识内容,提高了学习的时效性。二是网络综合化的传输手段能够满足不同类型学习者的学习需要。三是利用多媒体或虚拟现实技术,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学习环境,有利于激发学习者自主学习的兴趣,同时,通过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丰富多彩的学习手段,为学习资源的更广泛、更有效的利用开辟了道路。

1.4学习方式的多样性

网络传播的交互功能,为网络学习者提供了一个极其方便、快捷的学习交流和人际沟通方式。学习者根据明确的学习任务和具体的学习目标,利用人机交互方式,通过网上查询,在信息的海洋中筛选、获取有用信息,从多视角、全方位寻找答案,完成学习任务。二是进行合作式自主学习。学习者根据学习中发现的各种问题,利用人一机一人的交互方式,通过BBS,电子邮件,与他人进行信息交流,共同探讨,相互促进,解决问题。三是进行个别化自主学习。学习者根据自己的需要确定学习内容,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学习方法,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学习进度。形式多样的人一机交互方式,创造了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最大限度的提高了学习效率。

1.5学习时空的灵活性

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是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的学习模式,需要在特定的空间和固定的时间里进行。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永久储存和及时传输,并随时随地被所有网络用户所接受。学习者只要拥有一入互联网的计算机,就能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学习习惯和工作性质,在家或办公室访问国内外任何教育网站,通过网络与其他教师、学员进行学习交流。

2.网络环境自主学习应具备的能力

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出现的新特点,对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出于长期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学习者在学习心理、学习习惯和学习自我控制能力方面还不能适应网络学习发展的需要,往往产生诸多障碍。因此,学习者必须强化自身素质,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1信息选择能力

网络学习环境是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不仅学习资源十分丰富,而且臆含多种价值的冲突和不同文化的碰撞。在网络环境中进行学习,面对茫茫的信息海洋,信息选择能力的强弱是决定学习效果的关键。信息的选择能力包括一是快速获取有用信息。学习者要有敏锐的学习意识,能够根据学习主题的需要,利用网络检索功能,快速查阅网页资料,迅速捕获自己所需的信息。二是善于甄别虚假信息。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和开放性,网络信息几乎成为一种免检产品,畅通无障,真假难辩,要求学习者善于识别,不断增强信息的鉴赏能力。三是免疫消极信息。在网络学习中,学习活动成为个体的自主活动,信息获取的方式较为隐蔽,要求学习者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自觉抵御各种错误言论和黄感的能力。

2.2学习探究能力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条件下,人们的学习是接受式学习,接受式学习是将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习者,学习者偏重于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立足于被动地的接受教师的知识传输。自主性学习是以问题的形式来呈现,以好奇心为出发点,面对学习中遇到的疑点、难题,驱使学习者进行分析、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创新能力。自主性学习要求学习者具有很强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个性品质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3语言运用能力

语言是学习和交流的工具,也是承载信息的载体。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自主学习,必须具备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一是计算机语言的运用能力。网络信息资源是借助计算机语言,以文本、声音、图像和视频等方式,进行储存和传输的。学习者必须熟练掌握WEB技术、超媒体技术、网络连接技术和网络协议等最基本的技术。二英语语言的运用能力。网络中传输的信息除中文外,大多数采用英语语言,特别是各个领域的最新前沿知识,一般采用英文进行。学习者英文能力的高低成为制约其知识获取的瓶颈。

2.4自我管理能力

自主学习是需要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提高学习过程的情感投入和动力支持,加强对学习认知活动的自我检查、自我评价、自我监控和自我补救。学习者如果在学习心理、学习习惯和自我控制方面不能适应网络学习发展的需要,就难以获得最佳学习效果。因此,学习者需要加强对学习计划的管理,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客观条件,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加强对学习时间的管理,充分利用和合理分配时间,提高学习效率;需要加强对学习资源的管理,重视学习资料的收集,分类建立学习信息档案,充分利用学习资源;需要加强对学习过程的管理,及时评价学习效果,总结学习经验,调整学习策略。

【参考文献】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