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小学语文教学概念8篇

时间:2023-08-21 09:25:1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小学语文教学概念,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学语文教学概念

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 研究型阅读 体验性 拓展性

按照《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应该朝着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整体感受、理解、赏析和评价的能力方向发展。然而在目前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培养被忽视等问题却阻碍了阅读教学的前进步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在阅读教学的实践中引进了研究型阅读的概念和相关措施。

一、研究型阅读

研究型阅读是以现代学习理论为基础的一种学习观,它主张学生对知识进行积极的探索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反对学生被动地继承知识。作为一种科学的学习观,研究型阅读认为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创造性的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不是单纯的对知识进行记忆的过程,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的能力。结合到小学语文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实际,我们可以从课内研究型阅读和课外研究型阅读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1.课内研究型阅读

课内研究型阅读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来解读课文,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受到文学作品的熏陶,,从而提高自身语言综合素养的一种教学模式。课内研究型阅读具有以下三种方式:

(1)结合文章的主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例如在学习《五彩池》这篇课文时,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五彩池能不能游泳”这一问题展开研究:一个水池究竟能不能游泳,我们可以从水池的大小、深度以及池底的环境等方面进行探究。带着这些问题,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得知五彩池面积最大的也不足一亩,水深不到三米;最小的就跟菜碟子差不多,水深还不及一根手指的长度。在五彩池的底部长有很多石笋,石笋表面还结着一层石粉,这样的水池当然是不能游泳的。如此一来,我们既解决了学生的疑问,也引导学生完成了对课文的初步解读,激发了学生主动提问、自主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2)结合课后提问,临时组建学习小组,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研读。在《西门豹》这篇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抓住“西门豹是如何巧妙地惩治巫婆和官绅的”这一问题展开教学,将班上的同学划分为几个小组,让学生通过相互间的配合和探讨找出问题的答案,在教师的宏观指导下完成对课文的学习。此举不仅有利于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的能力。

(3)采用主题阅读法,选择教材中学生感兴趣的文章,进行专题研读。在目前的语文课本篇目的安排中,基本上一个单元的几篇文章就是围绕着同一主题选择的。例如在小学四年级的语文教材中就有一个单元是围绕“自然奇观”的主题,选用了《观潮》《鸟的天堂》《雅鲁藏布大峡谷》《火烧云》四篇文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悟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壮观。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展开主题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课下搜集更多的关于自然奇观的信息,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组织陈述,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2.课外研究型阅读

要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光靠课内阅读是不够的。为了实现新课标的教学目标,教师就得扩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1)对课文中的历史人物展开研究。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设计历史人物的文章,比如说《草船借箭》《将相和》《赤壁之战》等。仅通过文章本身的陈述,学生是不可能获得对这些历史人物的全面了解的。因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涉猎《三国演义》《廉颇蔺相如列传》等书目,对课本中的历史人物进行更为深入的了解。

(2)对文章的写作背景展开研究。在《飞夺泸定桥》一文中,课文本身并没有详细阐述为什么北上抗日的必须夺下泸定桥,只是一言带过。这样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设立一个小专题,引导学生在课下搜集关于当时战况的一些资料,明白泸定桥的重要军事地位。

(3)对某一作家的作品展开研究。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而言,对散文的把握是有一定难度的。例如学生在学习冰心的《只拣儿童多处行》这篇课文时,就很难把握住重点。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在课前引导学生先自行搜集一些关于作者的资料,对作者形成一个大概的认识。在学生了解了作者的写作风格和作品精神后,教师再指导其对文章进行系统的学习,难度就会降低了。

二、树立体验性的教学观

对于诗词歌赋和散文等文学作品而言,朗读可以让学生更深切的体会到作者寄予其中的感情,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正如新课标所说的,“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深入。”因此,教师如果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能恰如其分的运用朗读这一教学手段,就能帮助学生对文章进行解读,提高他们的语言思维能力,陶冶情操。

朗读作为一种艺术的再创造,需要朗读者眼、耳、口、脑等多种感官的并用,是一个把书面语言转化成口头语言的过程。为了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教师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需要提供一定的朗读情景,深入挖掘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其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体会到阅读带给他们的精神享受,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

三、树立拓展性的教学观

为了实现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扩大小学生的阅读面,阅读教学的范围就绝不能仅限制于课本。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积极想象,树立拓展性阅读的教学观,在遵循小学生阅读规律的前提下,增加学生的有效阅读量,提高他们的文学底蕴。通过续写、仿写的形式丰富学生的情感,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

总结:当然,实际情况中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上述方法的提出是不可能一劳永逸的。对此,我们广大的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要秉持不断创新的理念,积极推进阅读教学的改革,完成新课标的各项要求。

参考文献:

[1]陈旭燕.小学生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与实践[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37)

篇2

一、在课堂上营造自主的识字氛围

以往的课堂识字教学教师包办太多,课改下的课堂,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发生了明显的转换,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营造者,学习过程的参与者,问题讨论的合作者,学习方向的引导者,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营造自主的课堂,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创设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至关重要的。首先是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对于一切来说,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语文课标》也把学生喜欢汉字,有识字的愿望列入教学的第一目标。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持久,一般只有20~30分钟,他们的形象思维仍占主导,逻辑思维很不发达,很难理解抽象的概念,他们的独立性和自觉性较差,在学习、活动等方面都需要老师指导。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自主地接受知识,学习效率才会高。要想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恰当的运用直观教具,尤其是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复杂的、抽象的教学内容显得比较简单,明确和具体。针对这一现象,我采用了能展示文字、图片、图象、动画、声音于一体的多媒体教学,将学生带进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的教学情境之中,使学生感官接受刺激,它有效地引起了学生的无意注意,大大激发了学生识字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识字效率。发挥了小组合作的智慧,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如教“闻”字时,教师问学生:“你想怎么记?”学生说:“耳进门里听得见。”另一个学生根据字形编了一个故事,教师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然后拓展,还有哪些门字框的字,你想怎么记?要求学生小组讨论,教师要参与其中,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讨论出许多字,如:问、闪等字,而且编了许多字谜。这样,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内心会受到触动,始终处于一种对识字的亢奋状态,学生就能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这样,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就会高。

二、在课堂上营造活泼的识字氛围

1.识字卡片

新课标对识字、写字的阶段目标定位在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为了营造一个宽松、自然、活泼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创设快乐识字的情境,我根据低年级的学生既爱说又爱动的特点,选择学生们喜欢的生字卡片,卡片的形状多种多样,可以做成圆形、五角星形、菱形或苹果形等,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达到快乐识字的目的,营造活泼的识字课堂。新课标强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充分发挥小组伙伴学习的力量,互教互学,让学生当小老师,把自己卡片上的字教给其他同学,这样既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又强化了学生识字的注意力。一张张不起眼的生字卡片,为原本枯燥的识字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让课堂变得活泼,让学生乐于学习。

2.设计游戏

小学生生性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让他们老老实实做到下课时难熬的,做游戏喜闻乐见,教师要常换常新,这样学生感到新鲜感,在玩中学,学中玩,设计的游戏有:开火车、找朋友、摘果子、贴商标、欢乐对对碰等,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游戏。如人教版第一册中《自选商场》这篇课文的字词复习巩固,便可采用贴商标游戏。教师引导学生:超市里今天进了许多的商品,可是这些商品的商标名称还来不及粘贴,麻烦你们这些超市小员工,把这些商标贴到对应的商品上去吧!我们一起来“贴商标”。请几位学生上台,将会读的音节词或词语卡片,粘贴在相对应的商品上。

篇3

自从小学语文新课标实施以来,笔者通过认真研读教学大纲、撰写学习心得体会、参加班级交流和互评,从中学习到了很多值得参考和借鉴的经验和案例,在思想观念上受到了教育和启发,在精神上也受到了很大鼓舞。这些都为我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指导和支持,催我奋进。我明白了要使学习者认识并体会到学习的多维价值和丰富的实用性,学习的过程应是有趣和有效的,即让学生在学习中收获快乐,收获成功,这就是有意义的地学习;在平时的教学中,为什么学生的学习会缺乏动力?如何帮助孩子来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关键要靠教师改进教学观念,以此来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以下,笔者就新课程标准理念下如何改进教学观念这一问题来做一番深入的探讨。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如何实现自我发展,成长为一个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呢?首先教师应当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敬业精神,去吃透教材,做正确的事情,只有这样才能去超越教材,根据实际的需要对教材进行取舍和增减,才能达到正确地做事情的目的,要有一股探索精神;教师应当对所从事的职业充满热爱,这种热爱体现在一个教师对所从事的工作充满激情,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应当把所从事的事业看成是一种追求,是一种幸福,而不是简单地把工作理解为谋生的手段,面对外部世界的物质诱惑,要有一种职业的坚守。其次,教师要用自强不息、永不停止的精神,去不断学习,更新自我,充实自我,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和所面对的学生,并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为学生做出榜样。最后,不为世俗的东西所诱惑,在人格上不能“跪着教书”,以自己的对工作和学生的爱心,来提升自己的气质,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要知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永远是重要的。但是,无论知识和技能多么重要,它从来就不是学生学习的全部内容。教师的使命,除了传递知识之外,还要让学生成为有独立人格的人。教师的威信取决于其是否能够让学生敬畏而喜欢。敬畏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教师的思想魅力,也可能因为教师的人格魅力。学生凭什么喜欢教师?喜欢的原因可能很简单:这个教师有爱心,他对他的学生好,他的学生就喜欢他。教师要具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也就是教师的管理能力。人的成长需要付出必要的代价。学生自己做主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很多错误甚至会遇到一些危险,但是,这是成长必须付出的代价。如果教师一直怀疑学生自己做主、自我管理的能力,那么,学生就会成为精神的侏儒。他们可能善于服从、听话、俯首称臣,但他们也可能缺乏自信、热情、勇气,他们的生命也将缺乏基本的活力与光泽。

我们说教书育人,重点还是在育人上,教书的目的还是为人的发展来服务的。纵观人的一生的发展都是贯穿着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从不愿学到学,再到乐意学的过程。因为人都是有惰性的。乐学才能更好地进行学会和会学的活动。所以,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只注重在知识、技能和过程方法的教学多下工夫,而忽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的做法。相反,要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放在教育的首位,道理也很简单,一个人不可能一辈子总在校园里接受教育,到了一定的年龄段,必须要自己独当一面,那么,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一个人在社会和生活的大环境中的发展态势,决定了以后的生活质量。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键是在效果的大小上,对学生的学习,我想首先要确保有效的学习时间,没有时间的投入不行,投入时间后,就是保证学有收获,收获越大,效率越高,要保证收获,学生必须要全身心投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在此前提下,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及时反馈学习效果,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体验到付出后就能有收获的愉悦感,哪怕是学生错了,知道哪儿错了也很好。教师要注重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参与程度,教师的教学最怕的就是唱独角戏。新课程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并不排斥课堂教学预设,预设是充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学习“主体”的预设。教师不应该用僵化的形式教导学生,用预先设定的目标僵硬地规定学生、限定学生,否则就会限定和束缚学生的自由发展。教师只能引导学生自由、主动地生成和发展。学生不是配合教师上课的配角,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多样性、丰富性和随机性。

教师的责任就是要让学生养成自觉的学习习惯,将学习转化为自觉的行为。教师首先要认识到自己所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思维和思考。教师必须摒弃过去的那种师道尊严,蹲下身子,放下架子,要以平等的姿态和学生交朋友,要尊重他们,关爱他们,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实施教学行为。所以,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是引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也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你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果的。

总之,教师只有从内心深处去认识自己,反思自己,才能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吸取和借鉴专家和同行们的经验,通过努力不断完善自己,促进自身的发展。只有这样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才能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

篇4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教学实践

语文是一门与语言艺术相关的课程,小学生通过学习语文知识锻炼自己的听说读写能力,使其在生活中更好地与他人沟通交流。同时,语文中的诗词歌赋等给人以无尽的美感,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接触这些知识,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新课改之后,小学语文教学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下面笔者就来谈一谈新课改之后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

一、合理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也不可避免。相较于传统的一支粉笔和一本教材统治教学的时代而言,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显然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多媒体信息技术集声音、影像、文字于一体,在进行教学展示时更加的形象直观,符合小学生的形象思维特点,是教师在教学中较为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然而,在具体的教学中,笔者发现教师对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运用有较多不当的地方,例如,只是简单地将教材上的内容搬到多媒体显示屏上,让学生观看,没有充分地发挥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作用。

笔者认为,在新课改的理念下,要想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就必须要充分地发挥多媒体的用途,创建教学情境。比如说,在学习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的《咏柳》这首诗时,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现场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一幅柳树的图片,小学生的知识面窄,很容易就会被教师的“技艺”所吸引,进而生出学习的欲望,教师适时地创设柳树的情境,也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

二、故事教学,吸引学生探究知识

小学生大部分都喜欢听故事,还未入学前,可能有不少父母就给孩子讲过许多充满趣味性的故事,家庭的熏陶和小学生的年龄使得他们对故事毫无抵抗力,而小学语文中也不乏生动有趣的故事。教师在教学时,如果想要提高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不妨从讲故事开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讲解《晏子使楚》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再讲一些其他有关晏子的故事,在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丰富人物形象,使人物更加的生动,加深学生印象;再比如,讲解诗歌的时候,教师可以将李白、杜甫、辛弃疾的故事讲给学生听,如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诗句由来,再如豪放派的代表词人辛弃疾又为何会生出“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感慨,教师在课堂教学之余,将这些有趣的故事和典故讲给学生听,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更浓,也能扩宽小学生的知识面。

三、联系生活实际,灵活教学

语文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极为广泛,如人们日常所见的广告语,大街上的店铺面都有语文知识蕴含在其中。学生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在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因此,教师的教学也必须要与生活实际相关,这样才能启发学生,使他们更好地运用自己学习的语文知识。

在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语文教学的方法十分的多,例如,可以在课堂上模仿生活的场景,如在人教版小学五年级册的“口语交际习作三”中的口语交际题目为“劝说”要求学生劝说生活中熟悉的人改变一些不良的习惯,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模拟生活情境,分组扮演劝说和被劝说的人,进行交流,锻炼学生的能力。再比如,教师还可以找一件物品,让班上的学生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写一则广告语,吸引他人的注意力。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在教学时,如果能把握好教学的尺度,联系生活实际,灵活地进行教学,必然也能够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四、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吸引学生

语文是一门与语言相关的学科,“说”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学习了语文知识之后,只有通过与他人的沟通和交流才能显现出语言的魅力。笔者通过细致地观察和一些教学实践发现,在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语言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也有着深刻的影响。

在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语言刻板无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低;反之,教师的教学语言生动有趣,知识渊博,旁征博引,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就被教师吸引了,并且愿意配合教师的教学,积极地进行互动。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时不但需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还需要学会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来吸引学生。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启蒙时期,长达六年的语文学习,为学生以后的语文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新课改理念的逐步深入,关于小学语文的教学方法只会越来越多,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抓住新课改的发展机遇,大胆地进行语文教学改革创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翘楚.多媒体教学在小W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4).

篇5

一、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密切联系生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的课堂也渐渐地发生着变化。作为一线的老师,在教学中应挖掘和利用学生的创新思维,巧妙地将课堂教学引向生活,注重课堂之源――生活。

1、尊重生活,关注动态生成。

陶行知先生“生活及教育”的理论启示我们:一个自呱呱坠地而长大有为,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其思维、认知、情感、语言、词汇的源泉,乃是生活。生活对语言的感受、认知、学习、发展,是活生生的,实实在在的,最具有魅力与渗透力的,课堂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就会学得活泼生动。

以教学《坐井观天》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我本想让学生说出青蛙跳出井口看到那些美丽的景色,让青蛙知道外面的世界是多么丰富多彩,进行思维的拓展。但一位学生却说青蛙可能看不到这样美丽的景色。我让他说出了原因――环境被污染。这位学生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就来源于他的生活体验,对生活的关注。而这一石却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举手,说出了现在环境受到了破坏的种种情况。这便是生活给予学生的。有人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途径,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过程。我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个性化的理解,巧妙地将生成与预设融合起来,现场捕捉,智慧启迪。学生在与教师、文本的思维碰撞中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创造性的见解,学生彼此之间在在交流之中相互启发。新课标告诉我们:”跳出备课预设的思路,灵活应变,尊重学生的思考,尊重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批评,寻求个人理解的知识的结构,课堂会因生成而变得美丽。”

2、感悟生活,激发创新思维。

生活是海洋。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就孕育着灵感和热望。语文源于生活,让学生从语文中去寻找生活、感悟生活、创造生活,这是实施语文教学的一个出发点。只有感悟生活,才能在生活的碰撞中点燃灵感的火花,感悟生活,从生活之水中激起灵感的浪花,有生活的积累,就有灵感的迸发。

仍以教学《坐井观天》为例,正是学生有了对生活的感悟,才会有了“我觉得青蛙有可能没有看到这么美的景色。”的灵感。而这就需要在老师不断地帮助下,睁开眼睛凝视万物,竖起倾听万籁,敞开心灵关怀、感悟生活,激发兴趣,陶冶热爱生活的情感。学生在说话的过程中也迸发出了让我们意想不到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涌出意想不到的新问题和新答案,始终使课堂充满着疑点,闪烁出亮点,呈现出课堂精彩。

3、回归生活,演绎精彩课堂。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的确,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语文;生活中处处洋溢着语文气息,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还是以教学《坐井观天》为例,我把握契机,提出“那么我们能不能用什么好办法来挽留小青蛙呢?让它安心快乐地和我们生活在一起。”由此展开了一番激烈的讨论。从而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体验,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关爱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协调生存,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为人类正是自然界的精灵,人类如果不能与自然界协调发展,人类就会遭到自然界无情的报复而最终毁灭了自己。老师让学生在一个广阔的天地中,积极自主地探索,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主人。

二、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1、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翁,而教师却成了课堂的发现者、开发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当中教师自始至终不要去干涉学生的学习行为,而要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中交流、讨论、争辩、质疑 。教师只是在规范学生学习行为,维护课堂秩序方面,作适当地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抒发对课文的感悟与质辩,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只有让学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使课堂成了他们学习的演练场。

篇6

一、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是阅读活动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伴随着学生的学校学习生活正式开始,让学生逐步感受到阅读的乐趣至关重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此特别强调:“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在具体阅读要求中也特别地突出这样的要求,如“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对这些课程目标的表述,至少可以作如下的理解:首先,这样的表述意味着阅读的过程应该是感受快乐的过程,特别是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刚刚还处于自由自在的玩耍、游戏状态,突然进入严肃、规矩的学校学习生活,孩子的乐趣需要延伸、继续,同时也要上升到新的层次,开拓新的方法和途径。阅读为学生认识世界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为学生提供了无穷无尽的乐趣。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在拓展认识世界的视野的同时也获得了快乐。在现实世界得不到的快乐,孩子可以在想象的世界中获得。阅读为孩子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也提供了挥洒自由与快乐的场合与机会。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从开始上学就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而不是按部就班地跟随教师和教材编写者的思路与理解,照搬别人的东西,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多彩也由此而快速地发展。其次,这样的要求也隐含了这样的内容,即教师和教材应该为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创造条件。这就要求所阅读的材料和呈现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能够自觉投入其中,或暗自窃喜,或捧腹大笑,或急切地与人分享。如果学生面对教材无动于衷,毫无兴趣,没有喜欢阅读的动力,也就不可能体会阅读的快乐。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多地让学生去读,并且要多读。如果学生还没有去读,教师就牵着学生直接进行讲授,让学生死记硬背结论,久而久之,学生便觉索然无味。应该让学生去读,同时要让学生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乐趣。每个学生获得的乐趣可能不同,带有个性化的色彩,不同乐趣的汇集与相互碰撞,必然会丰富和发展每个学生的乐趣,也可能激发和产生更多的乐趣。因此,在开始培养学生阅读的时候,学生阅读乐趣比对阅读材料认识的最后结论可能更重要;只要学生喜欢阅读。其他的事情也会随之迎刃而解,阅读乐趣的能否获得应该成为评价阅读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二、改变原来词、句、段、篇的分析思路。注重对课文的整体把握

从静态分析的角度,课文内容的构成及其构成要素可以这样分析:基本单位是词,由词到句,由句到段,由段到篇。但是,从学生的学习来说,至少有两个因素决定了学习顺序正好应该反过来:首先,从课文作者的写作过程而言,有了表情达意的需要才创作,在写作的过程中,考虑更多的是如何把自己的情意充分地表达出来。其次,从学生阅读过程而言,学生首先关注的是课文的整体。如果在阅读教学中,强化的是部分,强调各个部分相加构成整体,就会引导学生和教师走入阅读的误区,至少造成学生忽视对整体的认识。无论是阅读富有情节变化的童话、故事,还是诵读儿歌、古诗,注重的是对课文整体的认识。对课文中词句的要求是:“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一方面对词句的要求降低了,另一方面强调在阅读中积累词语,也说明词语教学思路的转变。原来注重的是对词语的理解,具有追求“挖井”的倾向;现在则追求的是量的累积,懂不懂没关系,只要对这个词语有新鲜感,先将其储存起来。词语作为语言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词语进行积累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学习中是追求词语理解的深入,还是注重词语积累的数量,虽然需要综合多个因素来考虑,但是没有量的积累肯定是不行的。同时,积累的过程也包含着一定程度的意义认识。另外,强调在阅读中积累词语也是学生阅读习惯的重要内容,学生从开始阅读就应该养成积累词语的意识和习惯。

三、阅读内容应符合儿童阅读心理特点。注重个性化的认识和情感体验

在大多数课程标准中,阅读教学目标的要求隐含着对一定阅读内容的要求,这些内容理所当然反映着各个时期对学生阅读心理的认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针对不同的阅读内容,提出了不同的阅读要求:“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与以往的大纲相比较,至少说明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两个阅读目标的要求指向了小学低年级的主要阅读内容。也就是说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以及儿歌、童谣和古诗是小学低年级阅读的主要内容。这个问题自然又引发了对阅读内容确定的主要根据,以及课程标准对此作出明确要求的意图的思考。长期的教学实践经验,以_及心理学的发展,尤其是最近时期的儿童心理研究成果表明,儿童在一定的年龄时期对这两方面的内容特别感兴趣。概括起来,这些内容具备以下一些特点:句式简洁,富有韵律,读起来琅琅上口,有一定的重复回旋的语句,充满情趣,富有情节变化和强烈的感彩,可以将自己融入其中并能够发挥自己的想象。

不同的阅读内容应该有不同的阅读要求,不同学生的阅读过程也应该是个性化的发展过程。阅读有一般性的规律,但是面对不同体裁的文章,阅读主体的感受过程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作出针对性的要求是必要的。特别是对于增强课程标准的可操作性来说更是必要的。例如,富有情节变化的阅读材料,学生主要关注的是人物、情节和事件,而对于韵文,学生直接感受的是语言、情感和意境。关注的重点不同,学习方式方法也应该多种多样。

另外,阅读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阅读心理特点,暗示着教材内容的选择和教学也必然以此为原则。不难发现。这样的要求有利于解决语文教科书长期以来内容陈旧、单调的问题。调查发现,学生不喜欢上语文课的重要原因就是对教科书课文没有兴趣。长期以来,教科书内容单调、枯燥、乏味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小学语文教学,几十年的选文范围和思维定式很难突破。特别是现代社会对语文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培养学生创造性应该渗透和贯彻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同时,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他们不仅生活在现实世界,还生活在想象世界,学生喜欢“做梦”。学生想象世界的丰富程度与学生思维发展密切相关,在学生喜欢“做梦”的时候,应该为学生提供这样的机会和条件,至少允许学生“做梦”,不必担心学生永远生活在“梦”中,低年级学生喜欢做的事情,到了中、高年级就不屑一为。但是,如果在适合“做梦”的年龄没有去做。甚至被剥夺了做的权利,这就违背了孩子的天性,不符合客观规律。

篇7

【关键词】小学 低年级 语文 课堂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5-0112-01

我国教育正在逐渐改革,小学语文教学也要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当代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所需要的人才,在经济发达的现代社会,教育要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实施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要进行创造性的教学。所谓创造性地使用小学语文教材,就是在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合理分析和使用教材,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小学语文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明确学生作为主体性的地位,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和重新组合,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教师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的个人发展,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潜力,从而获得成功的教学。

一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师要能够彻底改革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把学生当做是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群体,而教师要从传统的中心地位转变为指导的地位,真正实现角色的转换,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关心、爱护学生,实现与学生平等对话。在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愉快的教学气氛,要通过实际操作来了解课文的主旨,要以身作则,进行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学习习惯。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学生就会有学习的动力,就有兴趣去学习,才能进行创新。

二 实施素质教育

小学低年级语文改革要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根本,实施素质教育。教学改革强调的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让学生不仅要获得基础知识,还能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掌握知识形成的过程,要摸清楚知识的来源,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态度,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协作。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师要把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学生的身心发展作为根据,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培养学生智力因素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角色,还是学生的辅助学习者,是学生的指导者,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从而改变课堂教学的方式。教师要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要尊重学生,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把被动地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知识,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帮助、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 优化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

新课程改革要求从小学阶段开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要做到改变过去的教学结构,通过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建立互动教学方式。优化课堂教学,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习,让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好动,所以教师要想办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要以兴趣作为出发点,采取朗读以及背诵的方式比较有效,可以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引导学生去感悟、体会,然后表达出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也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在学生阅读完之后让学生回答,要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找到解决的方式,拓宽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要扎实文字的训练,要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辞典,如何查询资料,把最基础的字、词、句掌握好,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进行教学。小学语文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能抓住关键词来引导学生进行体会,还要联系上下文对个别的词语进行解释,能够达到很好的效果,不仅让词语融入课文当中,学生还能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四 活跃课堂气氛

以学生发展为本,让课堂成为孩子的乐园;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地方,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的愉快,学习效果不言而喻。开放式教学使课堂教学气氛变得活跃,学生可在课堂上自由发挥自己的特长,如讲故事、跳舞、画画等。

篇8

一、语文为枯燥的班会课注入了一泓活水

每周一节的班会课是班主任进行思想教育的主阵地。过去,我大多采取满堂灌的方式,或表扬好人好事,或批评不良现象,或讲一些空洞的道理,尽管我讲得辛苦,但效果并不理想。于是,我有意识地尝试把语文知识、技能引入班会课,在轻松愉快的语文训练中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1.成语中学做人。我首先布置学生把有关为人处事方面的成语分褒贬两方面精选出来,每人至少一条,全班共列举了30多条。褒的如:老老实实、宽大为怀、光明磊落、能屈能伸、披肝沥胆;贬的如:华而不实、趋炎附势、阿谀奉承、求全责备、朋比为奸。尔后,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引导学生分清是非,正确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培养正直、善良、忠诚等做人的品格,学会做人的道理。

2.寓言中学思考。古代不少的寓言既包含生动的语言艺术又包含深刻的辩证法因素,如《自相矛盾》、《盲人摸象》、《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班会课,我让学生先讲述寓言故事,然后联系实际评析,引导学生全面、动态、联系地观察事物,反对孤立、静止、片面地看问题,从而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

3.古诗中学科学。我常常选择一些包含着科学因素的古诗句集中在班会课上赏析。学习《明月几时有》,我让学生明白了“高处不胜寒”的天体常识;学习《惠崇春江晚景》,我引导学生领略了“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句把科学知识融于鸭子恣意戏水情景的自然与妥帖;学习《枫桥夜泊》,我启发学生理解“夜半钟声到客船”所体现的声学原理。这样的班会课,使学生在艺术美的陶冶中受到了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教育,从而培养了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

二、用语文去美化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

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人们喜欢贴上一些名言警句加以美化。我觉得,名言警句固然对学生有激励作用,但未必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尝试这样的方法:首先向学生征集格言,指导学生将自己对人生、社会、学习、生活的种种感悟,精练准确地概括成句;然后评选若干佳句,让学生工工整整地写好、裱好,贴在教室里。这样,既可以鼓励学生广开视野、感悟生活,又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而且使他们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下面是部分学生最近撰写的格言:1.浪费一分时间,就失去一份财富。2.青春,纵之则短,珍之则长。3.付出必有回报,耕耘定能收获。4.刀子不磨会生锈,人不动脑会落后。5.耸天的大树是一枝一杈组合起来的;渊博的知识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

我还在教室里挂上一块小黑板,开辟了“每日成语”栏目,布置科代表每日写一个成语并加上注解,然后每周一早读课对上周刊出的成语进行小测试,每学期进行一次大测试。日积月累,学生理解运用成语的水平大大提高,并由此激发好积累词语的积极性。每个学生都备有一个精美的本子,把刊出的成语记下,然后还写上了一段对这条成语的理解与感悟。教室的学习专栏,开辟了“每期古诗”、“每期名言”、“名人学语文话语文”等小栏目,使学生积累了不少古诗、名言、名人故事等,这对丰富他们的写作材料帮助很大。

寝室是学生主要的生活环境,我也要求学生利用语文去布置它、美化它。学生们有的在寝室一角开辟了文学小书库;有的把语文书里的插图临摹下来贴在床头;有的则抄一首小诗、一句名言、一则小故事或小幽默挂在墙上……每当我走进他们的寝室,就仿佛置身于一个语文小世界。

三、让语文智慧的火花去点亮学生的心灵

班主任的思想工作面对的是学生丰富多彩的心灵世界,教师若能巧妙地将语文的睿智之花、情感之花与学生的心灵世界发生碰撞,思想工作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记得有一次,学校图书馆窗户的玻璃被人打破了,有人反映到我这里,说是我班里的学生干的。我没急于展开调查,而是利用语文课,与学生一起回忆学过的《皇帝的新装》一课,并着重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小孩子”的形象,让学生理解“童心”的可贵、“讲真话”的可贵。第二天,学校图书馆的玻璃窗换上了一块崭新的玻璃。该周的周记里,有一位男同学主动承认了错误――原来是他踢球时不小心而为。他在周记里诚恳地写道:“是《皇帝的新装》里的小孩子唤回了我的童心。”

四、语文使学生积极主动思维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