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学情分析在语文教学的作用8篇

时间:2023-08-21 09:25:1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学情分析在语文教学的作用,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学情分析在语文教学的作用

篇1

【关键词】农村小学 语文教学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9-0103-02

新课程的改革为小学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很多情况下,尤其是农村小学,教师出现对新课标的理解有误,对新课标的教学方法不熟悉,学情分析不到位,教学评价不深入等问题,新课标在农村小学的实施遇到瓶颈。

一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1.对新课标理解有误

语文教学一方面是帮助小学生掌握人类交往和交流的工具,学会思考和开发智力;另一方面,语言代表的是思想,课文中大部分是古今中外的名著名篇,是富于教育、情感、审美价值的,所以学生不仅要掌握文章本身,还要了解作者背景,追根溯源,才能真正理解教材。语文的实践意义还体现在教材可以培养品德、陶冶情操。

2.教学方法运用不当

新课标对课堂的要求必须有“探讨”,其实作为农村小学教师来讲,他们大多只是停留在盲目效仿,不知道如何深入文章实质,挖掘真实内涵,无法体现学生们的个人感受。农村教学的环境和硬件条件比较差,多数教师以为多媒体手段的运用能够提高学生语文水平,殊不知过多地使用多媒体反而掩盖了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过多的形式和过场阻碍了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培养。

3.学情分析的不到位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每个年级的学生阅读理解等方面的能力差别比较大,教师模糊了学生阶段性的特点,没有在学生敏感期培养应该具备的阅读理解能力,比如,现阶段低年级向中年级学习过于明显,忽视低年级的词句、朗诵教学;高年级忽视语言学习和语法的掌握,只注重分析文章内容。新课标要求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语文素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语言能力,把每一位学生的语文潜能发挥出来,充分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而现实是,多数教师在新课标下只关注自己教学实施的好与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4.教学评价的不够深入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小学生的评价过于消极,言过其实。而小学生处在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往往需要更多的鼓励和激发,积极的评价更能起到好的语文学习效果。很显然,不少农村教师的评价缺乏对学生的激励、导向功能。教师应该提高自身教学和评价能力,关键是以温和的表情,宽容的态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不断提高创新的能力,让学生们获得更多的成就感。教师在学生掌握知识和开发智力的过程中要给予一定的方法指导和意识渗透,通过评价促进学生思维,主动学习。

二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对策

1.增强教师语文教学反思能力

新课标使农村小学语文教师面临很多问题,他们急切需要尽快改进教学,其中教学反思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影响小学语文教学反思的因素包括小学教师工作任务繁重,时间紧迫,学校缺乏反思氛围,缺乏必要的外部支撑。我认为,要首先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反思意识,认识到反思能够很好地改进教学的重要性,然后加上必要的科学的教学反思方法指导,充分创造积极向上的教学反思环境和氛围是非常必要的。

2.提高教师教学提问水平

农村小学教师在教学提问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问题总是以考试为参考,缺乏能够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活跃思维的有效提问;课堂氛围在农村教学的评价中比重较大,造成教师过多地考虑如何活跃课堂气氛,忽视了学生自主思考问题和抒发个人情感、感想的重要性;还有学情的掌握和分析得不到位,问题设置的欠考虑和生成结果的不重视,这些都是影响小学语文教师有效提问的因素。笔者认为,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非常关键,让农村的教师也向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充分把握语文科目的特点,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结合好,在尊重学生差异和个性的基础上,营造良好的语文教学课堂环境,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3.注重语文教学中阅读的重要性

阅读对于语文学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方法,它是小学生学习语言和获得前人宝贵经验的重要途径。美国的小学语文教学非常重视阅读,注重孩子阅读能力的培养,特别强调阅读带给孩子们的知识和技能。阅读可以让小学生们开阔视野,对遇到的文章和作者见解有自己的理解,甚至出现自己批判性的思维。广泛的阅读可以帮助小学生们获得丰硕的知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农村小学教师不仅让孩子们吸收古人的哲理经验,还要提出不同看法,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不同,找到突破,提出异议,运用所观察到的知识综合分析,论证自己的观点。阅读的整个过程会让小学生们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激发学生们积极主动的寻找答案,广泛阅读,积累知识,学会用批判性思维辩证地看待作者的思想,提出自己个性鲜明的见解。

4.学会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普遍存在被动灌输的现状,究其原因,是教学方法太单一,教师只知道一味地向学生们灌输该记住什么,什么该会写,什么问题该怎样回答,完全是应试教育的模式。其实作为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比较短暂,需要多样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让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中体验多重学习,比如合作学习、讨论学习、体验学习等,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也可以进行师生互动,探究属于自己班级的语文学习方法,让学生们增加语文学习的乐趣,最大限度地学好语文。说到课堂,美国语文教学的环境相对比较人性化,符合小学生好奇的心理,学生们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语文,教学效果也会非常好。

参考文献

[1]金翎.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2]曹利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效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3]秦慧娣.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的策略研究[D].宁夏大学,2013

[4]姚丽霞.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1(10):71~72

[5]王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思考[J].成功(教育版),2013(7):36

篇2

当前,农村职业高中语文教学存在两种极端情况:一种是过度追求对口高考,未能体现职业教育特色。职业教育的对口高考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农村职业高中的办学吸引力,但也严重制约了其办学模式和教学模式改革。一些学校为了迎合家长和学生的升学需求,课程设置紧扣对口高考,教学模式日趋“普高化”。这种“普高化”的教学模式脱离了农村职业高中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较为薄弱的现实,缺乏就业导向的职教特色,背离了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另一种是过度追求就业导向,进而导致语文学科边缘化。一些农村职业高中为了迎合学生的专业选择,在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教师配备、师资培训方面越来越强调专业教育和技能培养,逐渐形成了重专业课、轻文化课的倾向。一些学校领导把职业教育误解为纯粹的技术教育,强调语文课完全为专业课服务,课时安排明显不足,甚至把语文课列为选修课或不开设语文课,学生只对所学的专业知识感兴趣,语文教师的教学热情和成果被淡化。要解决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就要首先从思想认识着手,正确把握语文学科在农村职业高中教学中的定位。农村职业高中语文教学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教学,是具有就业导向的教学,是语文教学“共性”和职业教育“个性”的有机统一。农村职业高中语文教学还必须满足农村社会的现实需求,即做到升学、就业两不误。这是当前农村职业高中语文教学的合理定位,这种定位是由语文学科的特点、职业高中的培养目标和农村的社会现实情况决定的。这就要求农村职业高中语文教学在传授文化知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下,把语文教学和学生专业培养结合起来,做到语文教学与专业技能培养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语文教学在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和人格修养。

二、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1.教育理念滞后

农村职业高中语文教师大多由普通高中转教职业高中,教学方式、方法基本沿用普通高中的,而普通高中的教学模式并不适合职高学生。因此,农村职业高中语文教师的教育理念要尽快转变到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观上来,尽快形成“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思想,积极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武装头脑,进而及时调整和不断改善语文教学。

2.教学模式单一

多数农村职业高中语文教师仍采用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满堂灌”授课方式,甚至还有教师仍旧在使用一本教科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幅挂图的传统教学手段,多样化的现代教学模式没有得到有效推广和应用。这种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缺少学生参与的教学活动只能是一场教师个人的“独角戏”,教学效果自然低下。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把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找回学习的乐趣,才能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

3.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不足

农村职业高中的语文教师参加脱产学习、外出培训的机会较少,一些教师缺乏危机意识,主动探究意识不强,不能及时接触、学习外界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教学方法陈旧,因此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较为缓慢。

三、学情分析不够,缺乏因材施教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学生的情况、特点,要努力认识,悉心研究,知之准,识之深,才能教在点子上,教出好效果。”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充分关注学生需求,才能使教师的“教”更有效地服务于学生的“学”。农村职业高中语文教学在学情分析、因材施教方面比较欠缺,教师只注重语文教学本身,不注重与专业的整合。一些农村职业高中倡导的“以学生为本”的价值取向仅仅停留在表面,很多教师死板地执行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对学生的学习基础、接受能力、专业特点知之甚少,没有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也不去调查研究。面对农村职业高中学生文化知识基础普遍比较薄弱的现状,教师要深入分析研究学生的知识基础、语文能力、兴趣爱好,适度降低大纲要求,给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目标,科学合理地制订教学计划,采取适合职业高中学生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寓教于乐,让学生喜欢语文课,在乐中学习,并学有所得。语文教师要真正认识到学情分析、因材施教是教学活动设计和教学策略选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适合学生学情的教学活动和策略必将是教师一厢情愿的自我表演,任何讲解、练习都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评价方式存在偏差

篇3

一、职校学生的思想基础和学情分析

众所周知,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大众眼中被认为是普通高中的弃儿,有的学生只是不得已踏入职校大门,被动接受教育,以达成父母育儿的心愿;有的学生只为了在学校长长个头,以避免在街头晃悠生事端;有的学生稍好一点,属于初中阶段没有好好念书,想在职中谋求一门专业技术,为自己将来在社会上打拼奠定基础;还有的学生要更好一点,他们怀揣着与普高学生一样的梦想,决心在职中努力上进,考上理想的大学。

因此,职教学生的学情可分四种情况:一是那部分缺乏理想、学习目标尚不明确的学生,在进入对口升学班后,放松自己,甚至不能完成老师交给的学习任务,最终成为班级里的中下等学生;二是一部分有理想、爱学习,但反应迟钝、初中基础较差的学生,在对口升学班级里逐渐成为中等生;三是那部分理想远大、目标明确,且基础相对较好的学生,成为升学班级里的优等生;还有那部分立志掌握专业技术的学生通常在就业班里会潜心学习,钻研技术。在这种学情下,我们面向全体的语文素质教育到底应本着什么原则呢?

二、新课程体制下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原则

首先是坚持语文性原则,重知识采撷,重文思养成,重语感表达。这是语文教学永远不变的根本原则。

其次是情境性原则、互动性原则、实效性原则三栖共赢。言语的发源地是具体的情境,学生交际时的语言、动作、思维都会因为角色的不同而改变,不同的角色,会让学生有不同的交际体验。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生活、感受生活,感悟角色在日常交际中的不同作用,达到学会认识、学会做人、学会交际的目的。这也正是情境教学法之所以被推崇的意义所在。语文教学的社会性决定了我们应积极把语文教学的交际情境与生活紧密相连,使学生饶有兴趣地主动投入到语言交际中去,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也就是说学生在训练中必须思角色所思,想角色所想,从而促进语言的发展。而语文教学的互动性恰恰是融于情境教学当中的,某一场景下的口语交际是直面又直接的,交际双方运用口述语言,结合体态、情态语言等,不断发出、接受信息,使彼此的语言表达成为一条畅达的信息通道,形成交际场。可见,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只有互动,才能体现交际功能。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应更加注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人境互动,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趣味性。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在于学生是否在情境互动中实现了知识的加强和交际能力的提高,是否学会了认知、学会了做人、学会了思考,而且自身个性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篇4

【关键词】创设情境 活学活用 掌握学情 走进生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7-0161-02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它是语文教学的生命线,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避免无效或低效的活动,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掌握到所学的知识?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

二、活学活用 激感

学习语文的目的就是为了应用,所以说语文有很强的工具性。课堂中学生的主动参与是创新学习的前提和基础,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学生的天地。因此,在教学中应该设计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学起来的教学环节,更应体现一个“趣”字,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谓“趣”就是课堂要上得有趣味性,让学生愿意学,乐此不疲。教学中有许多时候可以让孩子通过运用表演加深对课文理解,比如:在教学《搭石》这课,理解“协调有序”时,我请出一个小组的学生学走搭石,“嗒 嗒嗒 嗒嗒嗒”,就这样孩子们很有顺序的走过河,而且很有节奏,这就是“协调有序”。孩子不仅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而且体会到了乡亲们的善良。这样的教学势必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孩子学得轻松,老师教着也不费劲。我听过一位优秀教师上《荷花》一课,根据课文质得清新、文句优美的特点而设下“培养语感” 的目标。教学中,他以“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一句中的“冒”字为核心,引导学生咀嚼语言文字,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素养。之后,就进行了小练笔,抓住用词的巧妙性,让孩子针对某个景或物,抓住他们的特点进行练笔,有的学生悟性很高,一下就写出了类似的语句,使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进行了充分的“消化”,做到了活学活用,提高了学习效率。

另外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让孩子在交流中培养情感,在表达中增进感悟。在《生命 生命》这一课,当找到文中的三个实例后,我让四人小组进行交流“哪句话给你的感触最深?为什么?”四人小组的孩子们找完后,与其他人进行了情感上的分享,让他们有了更深的情感体悟。

三、掌握学情 激发动感

学情分析是教学的切入点,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针对学情的需要性和适应性展开,离开了学情的针对性就谈不上教学的实效性。实践“以学定教”、“生本导学”,必须十分重视学情分析以及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寻求适合学情的教学方式,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不教学生会的,只教学生不会的。只有把学情分析具体到学生在每节课的知识点、能力点上所具有的学习经验,才真是落到实处,才能谈得上针对学情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备课时我们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教师先“钻进去”深入解读文本,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确定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教师要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用心去了解学生。我们应不断发问“学生已经具备了哪些知识基础和能力?掌握了哪些情感价值?学生最想学到什么?教师应如何指导?作为教师,在组织教学之前,都应该对这些问题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既不会重复教学浪费教学时间,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比如在上《新疆的维吾尔》时,我在备课前就考虑到,维吾尔族对于新疆的孩子来说并不陌生,在班里恰恰就有维吾尔族学生,考虑到这个学情,我把教学方式进行了改变,先让班里的民族学生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针对自己民族的风俗进行展示,一开始就吸引住了其他学生,为学习本课打下了基础,帮助学生理解了“豁达开朗,能歌善舞”,也调动了学生,尤其是在维吾尔学生跳舞时,其他同学也不由自主的动了起来,增进了民族之间的友情,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方面的教育。

四、走进生活 学以致用

篇5

语文课程是学校的一门基础文化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知识和人文素养的形成。语文作为中学基础课程之一,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它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随着中学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语文课程教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例如,现有的语文课程教学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方法单一;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不能适应职业发展的需要,等等。这些问题和现象直接关系到未来语文课程教学的走向,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对此,该文针对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具体策略,以期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1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性

首先,时展对学生语文素养的要求。21世纪是世界各国各个领域竞争激烈的时代,也是我国进入现代化的一个关键时期。这样的时代趋势和社会背景下,从根本上无疑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这对学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挑战。作为学校教育来说,只有不断地提高和促进学生的素质,才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才能够推进社会的全面进步。所谓高素质人才,指的是学生不仅要具备必要的专业技能,还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而语文中的人文素养就是其中的一部分。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等发展,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语言表达、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而这些内容都与语文素养有关。只有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提升,才能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其次,当今育人模式给语文教育提出了挑战。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越来越注重对学生进行接近社会生产的教育,试图不断满足社会生产的需求。这就使得学校的育人模式发生了转变,给语文教育这样的基础课程带来了巨大影响和冲击。这主要表现在:当前的教育模式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这导致语文课如何定位,无疑成为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再次,是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对的压力。面对以上现象和变化,这对语文工作者提出了严重的挑战。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明确方向,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同时,面对这些困难与挑战,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对语文的出路进行积极地思考和探索。语文教师要巧妙地把语文与学生的特长结合起来,使学生体会到语文既是一种工具,也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使语文课在教育中发挥更大的教育作用。

2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理论基础

第一,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是当今教育倡导的主流思想之一,以人为本是其的核心和精髓所在。它强调学习过程中人的因素,强调开发人的潜能。教师要珍视、鼓励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使他们能够创造性地学习。第二,教育心理学理论。教育心理学认为,教育要促进学生的素质提高,就必须按照学生的身心进行因材施教。比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而实现的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因此,教师要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促进者。再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人的需要是由较低级的需要逐步到较高级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心理需要,激发其高层次的学习动机。第三,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根据新课程教学大纲要求,语文课要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既要重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也要提高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培养现代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3 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语文教师教学观念滞后。目前,部分地区中学的语文课堂教学质量较差,其主要原因之一是教师教学观念滞后,主要表现一是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实践。相当一部分教师仍将语文课教学的重点放在课文的常识、课文段落划分、词句语法等方面,考试则带领学生死记硬背,力图取得好成绩。语文教学仍然沿用老的套路,忽视语文能力培养。同时,部分教师忽视了团结合作、创新精神培养,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等,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与兴趣。第二,语文教学的针对性不强。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学目标模糊。当前,语文教学中教学目标模糊的现象主要表现有二,一是对大纲制定的教学目标不够透彻,二是课常教学目标不够科学明确。目标的不确定性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其次,对学生的情况缺乏足够的了解。学情分析是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基础。在这一方面,目前的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基础、接受能力了解不够,从而无法科学地合理地制定教学目标。第三,语文教学方法僵化呆板。方法的落后主要表现在一是硬件设施建设滞后,二是语文教师进修、培训不够,三是语文课的教研氛围不够浓厚,对语文课的教学改革也采取完全吸收和实施的态度。在这种情况下,语文教师无法更科学、合理、高效地组织教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也就在所难免。第四,师生关系不够和谐和融洽。当前,学校师生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比较混乱,这种紊乱表现在教师为学生筹划一切,忽视学生的独立性,不让学生履行自己的义务。这些导致学校师生之间缺乏积极的情感联系,妨碍了教学师生的互相沟通,使得教学收到影响。第五,评价方法单一。长期以来,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法比较单一,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的评价,这使失去了评价应有的激励与促进的作用。

篇6

教学情境弥补学生生活经验的距离

现在的学生对中国革命战争年代以及时期的生活与经历有很大的距离感,对当时的战争场景很难理解与体会,更谈不上情感上的触动与共鸣,然而,体会中国工农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又是学生回避不了的学习目标和学习门槛。于是,两篇设计中都通过多媒体手段营造出途中的情境,让学生在虚拟体验中感受到生活的气息。例如,两篇设计都试图通过情境描述、路线图、音乐渲染、“飞夺泸定桥”视频、高山峻岭图片、故事等全方位地展现与学习内容一致的文本情境,使学生的学习不再是游离于生活体验之外的语言理解,而是有血有肉的生态学习。这既是学生学习兴趣的生长点,也是学生得以顺利展开其他学习活动的基础。当然,两篇设计中个性化的情境营造还有所欠缺,特别是对于途中的困难,学生的感受还不到位。建议筛选出中面临艰难险阻的画面,再配以动情的描述,甚至撼人的一连串数字,来触动学生想象中九死一生的惊险,从而情由心生,情意相融。只有建立在这样的基石上,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与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才能水到渠成地凸显出来。

品析经典语词源自语文教师的功力

这两篇教学设计都体现出参加这次NOC活动的语文教师的语文教学功力。语文教师,必须要有对经典语词和语言文字的敏感,并能将其转化为语文学习活动。不管是游府西街小学的设计还是莲花学校的设计,都无一例外地对诗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作了精心的教学设计,对“暖”和“寒”字作了对比与学习铺垫,通过故事与视频再现了“巧渡”与“夺取”的感人一幕,把对“暖”和“寒”字的品析既作为学习语言文字准确性的切入口,又作为展现途中的风貌,实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突破口,在抓实工具性的同时实现了人文性的要求,在实现人文性的过程中加强了工具性的落实。因此,在新技术不断走进课堂的时代,语文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新技术的使用,更要提升自己的语文基本功,形成在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基础上对新技术应用的融会贯通。只有这样,才会有更有说服力、更典型的创新教学案例。

微课程的系统思维也表现在设计中

微课程是从课程的高度来系统规范要求的,所以微课程教学设计不仅需要注重自身的整体构建,还要注重与资源开发、微视频、学习单、学习平台、实施与评价等系统的组合,更高位、更系统思考是微课程设计的重要表征。这两篇教学设计承前启后,前后贯穿,一气呵成。在游府西街小学的设计中,“教材分析”部分能以整组课文的视角来审视本篇课文,继而强调了“全文短短56个字中出现了五处地名”,体现了团队对教材的独到理解与利用。“学情分析”部分不仅剖析了学生的能力现状与认知现状,而且强调了“让学生学会借助地名背后的故事品味本文语言的独特魅力”。承袭前面的分析,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了解中相关地名背后的故事及其在诗句中的表达效果”也就是应有之义了。在“教学过程”部分,设计能够更加突出和利用“地名”在教学中的纽带作用,其中最重要的三个教学环节都依次用“地名”来贯穿,如“以地名为抓手理解古诗,走进伟人内心”“以地名为抓手学习写作手法,感受伟人创作才华”以及填写地名的巩固练习。

莲花学校的设计则更全面、周到些,不管是在“教材分析”部分,还是在“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部分,都力求体现出《七律・》这一课应有的教学要求,特别是“教学目标”部分,其中的生字新词、词语理解以及体会精神品质都设计得具体而全面。莲花学校的设计也有贯穿全篇的重点,即通过抓住诗眼“不怕”来开展重点学习环节的活动。例如,“教材分析”部分指出,“开端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教学目标”部分也指出,“通过抓住重点词语‘难’‘不怕’,反复诵读和品评诗句”;“教学重点”部分又再次强调了前一教学目标;“教学过程”部分的“深入感悟,体会精神”环节,则具体呈现了紧扣诗眼“不怕”所展开的教学活动。

两者对微课程的理解差异是显著的

单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来看,两者的精彩都可圈可点,但从微课程的视角来看,游府西街小学的设计更具有针对性。虽然微课程是一个微系统,但其中的微视频毕竟只有十分钟左右,相应的微课程教学设计内容必然要强调主题突出,控制时间,精心筛选。对照这个要求,游府西街小学的设计非常鲜明地通过五个地名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巧妙地把理解诗意、学习写作手法、体会思想感情、巩固练习与五个地名的学习紧紧地融合在一起,就如同找到一个支点,撬起了《七律・》一课的整个微课程教学设计。与此对照的莲花学校的设计,在教学内容上显得过于庞杂,甚至连情境导入都是从开国大典图片开始的,这样具体的六个教学环节,足以说明为了追求面面俱到而把自己最鲜明的特征丢掉了,这样势必会重点不突出,因而微课程所要彰显的“微”的精妙就显得不足了。

篇7

关键词:学习需求 语文课堂教学活动

我们经常会听一些学生议论:语文课多学一节少学一节,甚至一周不上都不会影响语文学习,甚至到了初三,部分学生干脆放弃语文,主攻数理化。究其原因,可能是语文学科的特点,或许是考试制度的某些弊端,等等。但这种现象透露出一个信息: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以生为本,以学定教”不是简单的口号,而是一种教学理念,不过班级授课制使我们很难满足全体学生的学习需求,如何满足更多孩子学习语文的需求,使每一位学生获得可持续的发展,需要我们语文教师根据学情,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

曾有人问一位著名的特级教师,上课时为什么学生总能跟他配合得那么默契,他说:因为我首先考虑的不是学生将会怎样配合我的教,而是我的教怎样去配合学生的学。认知主义心理学认为,我们所有的教学都应该建立在对学生已有状况的了解上展开,这就是我们所提的学情分析。

一、学情前测,是了解学生学习需求的有效途径

在教学设计中,学习需要是一个特定的概念,指有关学习者学习的目前状况与所期望达到的状况之间的差距。即当“现状是”与“应该是或必须是”两者之间存在差距时,就产生“学习需要”。“学习需要”分析的目的在于寻找教学中的问题所在,为了拉近学生与教师与文本的距离,激发兴趣、降低难度而采取的具体措施。我们可以通过前测中的“学生与课文距离”“学习兴趣”“认知特点的分析”,等等,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及情感特点的把握,对学生实际基础和差异性有初步的了解,了解学生在具体课文学习中的学习需要。

教师对学情的准确了解,才能使教学设计直指学生“最近发展区”。我们提倡备课要备文本、备学情、备教法,而在这“三备”中,备学情最为重要,学生需要的正是教学应教的,真正做到“教不会,会不教”。

二、根据学生学习的兴趣需求,设计教学活动,激感动力

通过前测,我们可以了解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点,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兴趣点,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习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了解学生学习兴趣,将其化为我们教学活动的正能量,成为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好帮手。

三、根据学生学习的需求,设计教学活动,突破教学难点

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教学难点的学习有一定的困难,如果学生没有理解和掌握教学难点,对于学生的情绪、心理、当天作业的完成以至于今后的学习都有影响。那么,怎样才能突破教学的难点呢?笔者认为,教师应从学生的各种需求出发,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设计出适合学生的教学过程,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学习,才能突破教学难点,才能促进学生发展。

1.根据学生认知特点的需求,设计教学活动,突破教学难点

学生认知能力的实质,就是学生对自己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能力。语文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对所学材料的识别、加工和理解的认知过程,还是一个对该过程进行积极监控和调节的认知过程。大家知道,文言教学是我们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出于初中生的年龄及智力发育的考虑,从远离他们的角度讲文言文功用他们似懂非懂,他们更注重的是实用性。他们向往外面的世界,他们更愿意学外语;他们知道文言文时代不会再来,所以仅仅把文言文学习当成对付考试的必需罢了。

在文言文教学中,很多老师都把重点放在了文言知识上,尤其是难词难句的意义用法和语法知识的分析和记忆上,这些纯粹的知识如果不和语言环境及很强的史实背景相结合,那是相当枯燥的。学生阅读文言文时很难投入,尤其当教学以应试、升学为宗旨时,教师往往把作者激情甚至心血凝聚而成的作品肢解为若干语言文字训练项目,学生的冷漠感就更为强烈。冷漠是影响文言文教学展开的另一心理障碍。

2.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需求,设计教学活动,突破教学难点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是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换句话说就是,学习是学生的经验体系在一定的环境中自内而外的“生长”,它必须以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实现知识的建构。

3.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设计教学活动,突破教学难点

篇8

关键词 小学语文 经典古诗 诵读教学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实施,小学语文教学也面临着新的转变。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经典诗文诵读既是对语文教学本质的回归,又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超越。这在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培养学生诵读能力、健全学生人格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我校《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模式的研究》省级教科研立项课题,则是在审视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古诗文诵读现状的基础上,对诵读经典的内涵、小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的必要性、可行性,诵读经典古诗文的价值及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的实施等问题作的初步探究.,现将其中的一些所得与各位读者交流探讨。

诵读时根据古文特性、学生年龄特点,先背诵经典原文,教师就古文中的典故、事例作介绍。我们的基本要求是:不求甚解直面经典;激发兴趣以读为主;方法灵活快乐为旨;学而时习,温故知新。最后,在经典诵读教学中,我们研究采用课堂诵读教学五步法:读诗文、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

1读诗文

现阶段,小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主要依靠教师的课堂教学,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以,在古诗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始终要以学生的“读诗”为本。

(1)要求学生对照拼音,划出生字,做到读准音,不遗字,不添字。然后变换各种不同朗读方式,如:齐读、独读、轮读、对读等,让学生在变换中体会到读古诗的乐趣。(2)要想实现教学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更要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坚持课堂朗读与课余阅读相结合的原则,借助一切有利条件扩大学生的古诗朗读视野。(3)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带着思想感情对教材中的古典诗词反复地进行大声朗读,这便是小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的最基本、最直接、最有效的教学方法。经过大量诵读,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到诗词的内容,进而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更好地理解出诗词表达的思想内涵。同时,在诵读中强化学生创造性思维,丰富联想,将诗歌艺术的魅力内化。

当然,在读古诗的过程中,一定还要要注意紧抓最基础的字音和断读及语气,从而拓展至所有的语文基础知识的巩固当中。

2知诗人

关于作者的了解,其实在小学古诗的学习当中,尤为众多的当属唐代的几位有名诗人了,他们不外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了,二人又合Q为唐代诗人中的“大李杜”,以及后来的李商隐和杜牧,二人合称为“小李杜”。除此之外,还有唐代著名的田园隐逸派和山水行旅派诗人孟浩然,他与王维并称为唐代诗人当中的“王孟”。对于以上几位“知名诗人”,在小学各年级的古诗教学当中都可以对学生做出一致的讲解,以便使学生从低年级开始就对古诗的作者产生大致的了解,为以后的更多古诗学习打下良好铺垫。同时,我们也可以由一位作者,联系到他在小学阶段出现的大部分诗歌,以便在教学中达到共性的学习。

3解诗题

所谓“解诗题”,就是理解诗歌题目中蕴含的表面意思和深一层意义,为进一步理解整首诗歌的意思打下基础。这一方面可以从作者写这首古诗的具体时代背景做起。如在进行古诗《游园不值》的教学时,我是这样帮助学生“解诗题”的:春天里,一片大好美景,作者到外面去游玩,但却遇到了不如人意的地方,题中的“值”是“逢、遇到”的意思。诗题的意思是:作者游园未遇到主人,不能进去欣赏。那么后来会怎样呢?我们读了古诗就知道了。自然而然的引导学生进入诗歌诗意的学习当中去了。

4明诗意

要读懂一首古诗,就要求我们对这一首诗的每一字、每一句话都要有正确的理解。初读诗歌时,老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其自由朗读古诗词,读准诗题、作者,读通每一句诗,直至将整首诗读得正确、流利、有节奏,读出诗词合仄押韵的韵律美,培养学生的语感。进而在诵读中感悟诗词情境。这时的诵读要求高于初读课文时的朗读。老师师要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读得朗朗上口,读得如痴如醉。在读中去理解诗词的含义,在读中去品味诗词的意境,在读中去体验诗词的美,感受诗词的音律美、形象美、意境美。进而由然的生发出对整首诗歌诗意的理解。

5悟诗情

在古诗文教学当中思想感情分析对于理解诗歌尤为重要。那么,在教学中,怎么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呢?

(1)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生活及个人际遇、经历、创作意图、个性气质不同,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不一样。因此,学生在学习诗歌时一定要明晓作者的生平、思想,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

(2)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抓住诗歌中的重点词句,围绕重点词句帮助学生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如孟浩然的《春晓》诗,诗眼就在“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抓住这两句诱导,可以提挈全篇,领悟诗人隐居山野,不了世事的感情。

(3)教学时,必须启发学生逐句逐段地进入诗中所描写的意象中去感受,去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这就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现象,引发学生体验、感受、联想和想像,从而拉近古代和现代的距离,赋予古诗文以新的生命力,而后发现情致理趣所在。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等都是富有情致理趣的句子,不但可用来激发学生审美的兴趣,还可以引导他们一步步地深入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