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1 09:25:1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审计标准和审计准则区别,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审计模式是一定审计环境下并与之相适应的审计目标、审计计划、审计准则、审计管理体制和审计机构设置等共同组成的完整体系。审计作为一种技术手段,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审计执行者对审计活动本质的逐步加深,依次经历了账项导向审计模式、制度导向审计模式和风险导向模式这三种模式。
制度导向审计又称内控导向审计。随着股份有限公司的不断出现,社会公众更多关注的是财务报表的公允性、真实性。基于这样的前提,产生了以评价企业内部控制为基础,然后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并依此收集审计证据、形成审计意见的制度导向审计模式。
制度导向审计模式的重点明确,把企业内控制度及其执行情况作为主要的审计对象,极大地提高了审计抽样质量。可以说,制度导向审计在保证审计结论具有一定可靠水平的前提下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降低了审计成本,并能够有效地帮助企业改善经营管理。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要求审计人员的审计思维要跳出账簿,跳出内部控制。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最显着的特点是,它立足于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并以此作为出发点,制定审计策略和与企业状况相适应的多样化审计计划,将风险考虑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
二、新旧审计准则体系的审计模式的区别
(一)审计风险模型不同
旧审计准则体系的审计模式以“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为审计风险模型。
新审计准则体系的审计模式以“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为审计风险模型。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在传统审计风险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形式上有所简化。会计报表整体层次风险主要指战略风险和经营风险,把战略风险和经营风险融入现代审计模型,可建立一个更全面的审计风险分析框架。
(二)对注册会计师的要求不同
旧审计准则体系的审计模式是建立在“无利害关系假设”基础之上的,使得传统风险导向的审计方法不对企业经营风险实施评估程序,对注册会计师的综合素质要求不是很高,使得不懂管理知识、行业知识的注册会计师也可以进行审计工作。
新审计准则体系的审计模式把思想建立在“合理的职业怀疑假设”上,要求注册会计师以质疑的态度评价所获取审计证据的有效性,并密切关注相互矛盾的审计证据以及对文件或管理当局声明的可靠性产生怀疑的审计证据。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主线始终是对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与应对。注册会计师不但要掌握一些常用分析工具,还必须要学习现代管理知识和接受行业的专业知识培训。
(三)审计起点不同
在旧审计准则体系的审计模式中,固有风险是指假定不存在相关内部控制时,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通过综合评估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时间和程序。
在新审计准则体系的审计模式中,通过综合评估经营控制风险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时间和程序,其审计起点为企业的战略系统及其业务流程。这种新模式的优点是将审计的重心前移到风险评估,这将有利于充分识别和评估会计报表重大错报的风险,因此,主要针对风险设计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程序。
(四)内部控制要素不同
旧审计准则体系的审计模式下的内部控制是指被审计单位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发现、纠正错误与防止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内部控制要素包括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
新审计准则体系的审计模式下的内部控制是指被审计单位为了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循,由治理当局、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员设计和执行的政策和程序。内部控制的三要素扩充为五要素,即控制环境、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评估过程、与财务报告相关的信息系统和沟通、控制活动和对控制活动的监督。
(五)风险评估方式不同
旧审计准则体系的审计模式中的风险评估是一种直接的方式,即直接评估重大错报的概率。
新审计准则体系的审计模式是从经营风险评估入手,间接地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因为经营风险越高,审计风险也越大,也就是管理舞弊的可能性越大;并且从经营风险中能更有效地发现财务报表潜在的重大错报。此外,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的合理性评估也只有从经营风险入手,才能进行正确的评估。
三、新旧审计体系审计模式比较分析的启示
(一)依据增值服务合理提高审计收费
改良后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不仅关注风险,而且对旧的审计模式进行了扩展和延伸。依照改良后风险导向审计的要求会增加事务所的审计成本,但在目前国内各事务所竞争激烈的情况下直接提高审计收费又不可行。解决这种矛盾的途径可以是,在审计过程中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调整审计程序,让客户感到他们获得了审计以外的很多增值服务。此举,不仅有助于新审计模式的顺利实施,同时,也保证了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水准。
(二)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素质
根据改良后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当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不仅要具备会计、审计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战略管理、业绩评价、信息系统管理等现代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具备较高的风险分析水平和职业判断能力。在改良后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注册会计师需要采用复杂系统的认知模式,从而了解、分析客户风险管理过程以及客户控制风险的手段、方法。
(三)完善法律环境及监管手段
从理论上来说,只要当注册会计师认为审计风险达到可接受的低水平,不会导致巨大的审计风险损失,就可以签发审计报告了。这在法律风险较低时很容易产生审计师的道德风险问题。注册会计师执业的规范性取决于法律环境和行业监管是否成熟,一个成熟的法律环境和行业监管环境不仅可以为注册会计师合法执业起到保护作用,还可以起到监督作用。所以,从法律环境和行业监管的改善入手,可以为审计的公正性提 供有效地保障。
(四)使用并完善辅助审计的软件
在改良后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中分析性复核程序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而辅助审计软件的使用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西方发达国家大量运用分析性复核程序的条件是辅助审计程序的开发和运用,它可以直接对数据库进行加工分析,依据软件模型自行处理数据,使运用分析性复核程序成为节约成本的重要手段。
审计模式是一定审计环境下并与之相适应的审计目标、审计计划、审计准则、审计管理体制和审计机构设置等共同组成的完整体系。审计作为一种技术手段,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审计执行者对审计活动本质的逐步加深,依次经历了账项导向审计模式、制度导向审计模式和风险导向模式这三种模式。
制度导向审计又称内控导向审计。随着股份有限公司的不断出现,社会公众更多关注的是财务报表的公允性、真实性。基于这样的前提,产生了以评价企业内部控制为基础,然后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并依此收集审计证据、形成审计意见的制度导向审计模式。
制度导向审计模式的重点明确,把企业内控制度及其执行情况作为主要的审计对象,极大地提高了审计抽样质量。可以说,制度导向审计在保证审计结论具有一定可靠水平的前提下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降低了审计成本,并能够有效地帮助企业改善经营管理。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要求审计人员的审计思维要跳出账簿,跳出内部控制。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最显着的特点是,它立足于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并以此作为出发点,制定审计策略和与企业状况相适应的多样化审计计划,将风险考虑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
二、新旧审计准则体系的审计模式的区别
(一)审计风险模型不同
旧审计准则体系的审计模式以“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为审计风险模型。
新审计准则体系的审计模式以“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为审计风险模型。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在传统审计风险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形式上有所简化。会计报表整体层次风险主要指战略风险和经营风险,把战略风险和经营风险融入现代审计模型,可建立一个更全面的审计风险分析框架。
(二)对注册会计师的要求不同
旧审计准则体系的审计模式是建立在“无利害关系假设”基础之上的,使得传统风险导向的审计方法不对企业经营风险实施评估程序,对注册会计师的综合素质要求不是很高,使得不懂管理知识、行业知识的注册会计师也可以进行审计工作。
新审计准则体系的审计模式把思想建立在“合理的职业怀疑假设”上,要求注册会计师以质疑的态度评价所获取审计证据的有效性,并密切关注相互矛盾的审计证据以及对文件或管理当局声明的可靠性产生怀疑的审计证据。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主线始终是对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与应对。注册会计师不但要掌握一些常用分析工具,还必须要学习现代管理知识和接受行业的专业知识培训。
(三)审计起点不同
在旧审计准则体系的审计模式中,固有风险是指假定不存在相关内部控制时,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通过综合评估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时间和程序。
在新审计准则体系的审计模式中,通过综合评估经营控制风险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时间和程序,其审计起点为企业的战略系统及其业务流程。这种新模式的优点是将审计的重心前移到风险评估,这将有利于充分识别和评估会计报表重大错报的风险,因此,主要针对风险设计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程序。
(四)内部控制要素不同
旧审计准则体系的审计模式下的内部控制是指被审计单位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发现、纠正错误与防止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内部控制要素包括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
新审计准则体系的审计模式下的内部控制是指被审计单位为了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循,由治理当局、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员设计和执行的政策和程序。内部控制的三要素扩充为五要素,即控制环境、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评估过程、与财务报告相关的信息系统和沟通、控制活动和对控制活动的监督。
(五)风险评估方式不同
旧审计准则体系的审计模式中的风险评估是一种直接的方式,即直接评估重大错报的概率。
新审计准则体系的审计模式是从经营风险评估入手,间接地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因为经营风险越高,审计风险也越大,也就是管理舞弊的可能性越大;并且从经营风险中能更有效地发现财务报表潜在的重大错报。此外,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的合理性评估也只有从经营风险入手,才能进行正确的评估。
三、新旧审计体系审计模式比较分析的启示
(一)依据增值服务合理提高审计收费
改良后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不仅关注风险,而且对旧的审计模式进行了扩展和延伸。依照改良后风险导向审计的要求会增加事务所的审计成本,但在目前国内各事务所竞争激烈的情况下直接提高审计收费又不可行。解决这种矛盾的途径可以是,在审计过程中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调整审计程序,让客户感到他们获得了审计以外的很多增值服务。此举,不仅有助于新审计模式的顺利实施,同时,也保证了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水准。
(二)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素质
根据改良后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当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不仅要具备会计、审计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战略管理、业绩评价、信息系统管理等现代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具备较高的风险分析水平和职业判断能力。在改良后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注册会计师需要采用复杂系统的认知模式,从而了解、分析客户风险管理过程以及客户控制风险的手段、方法。
(三)完善法律环境及监管手段
从理论上来说,只要当注册会计师认为审计风险达到可接受的低水平,不会导致巨大的审计风险损失,就可以签发审计报告了。这在法律风险较低时很容易产生审计师的道德风险问题。注册会计师执业的规范性取决于法律环境和行业监管是否成熟,一个成熟的法律环境和行业监管环境不仅可以为注册会计师合法执业起到保护作用,还可以起到监督作用。所以,从法律环境和行业监管的改善入手,可以为审计的公正性提供有效地外围保障。
(四)使用并完善辅助审计的软件
在改良后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中分析性复核程序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而辅助审计软件的使用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西方发达国家大量运用分析性复核程序的条件是辅助审计程序的开发和运用,它可以直接对数据库进行加工分析,依据软件模型自行处理数据,使运用分析性复核程序成为节约成本的重要手段。
审计模式是一定审计环境下并与之相适应的审计目标、审计计划、审计准则、审计管理体制和审计机构设置等共同组成的完整体系。审计作为一种技术手段,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审计执行者对审计活动本质的逐步加深,依次经历了账项导向审计模式、制度导向审计模式和风险导向模式这三种模式。
制度导向审计又称内控导向审计。随着股份有限公司的不断出现,社会公众更多关注的是财务报表的公允性、真实性。基于这样的前提,产生了以评价企业内部控制为基础,然后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并依此收集审计证据、形成审计意见的制度导向审计模式。
制度导向审计模式的重点明确,把企业内控制度及其执行情况作为主要的审计对象,极大地提高了审计抽样质量。可以说,制度导向审计在保证审计结论具有一定可靠水平的前提下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降低了审计成本,并能够有效地帮助企业改善经营管理。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要求审计人员的审计思维要跳出账簿,跳出内部控制。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最显着的特点是,它立足于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并以此作为出发点,制定审计策略和与企业状况相适应的多样化审计计划,将风险考虑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
二、新旧审计准则体系的审计模式的区别
(一)审计风险模型不同
旧审计准则体系的审计模式以“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为审计风险模型。
新审计准则体系的审计模式以“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为审计风险模型。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在传统审计风险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形式上有所简化。会计报表整体层次风险主要指战略风险和经营风险,把战略风险和经营风险融入现代审计模型,可建立一个更全面的审计风险分析框架。
(二)对注册会计师的要求不同
旧审计准则体系的审计模式是建立在“无利害关系假设”基础之上的,使得传统风险导向的审计方法不对企业经营风险实施评估程序,对注册会计师的综合素质要求不是很高,使得不懂管理知识、行业知识的注册会计师也可以进行审计工作。
新审计准则体系的审计模式把思想建立在“合理的职业怀疑假设”上,要求注册会计师以质疑的态度评价所获取审计证据的有效性,并密切关注相互矛盾的审计证据以及对文件或管理当局声明的可靠性产生怀疑的审计证据。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主线始终是对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与应对。注册会计师不但要掌握一些常用分析工具,还必须要学习现代管理知识和接受行业的专业知识培训。
(三)审计起点不同
在旧审计准则体系的审计模式中,固有风险是指假定不存在相关内部控制时,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通过综合评估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时间和程序。
在新审计准则体系的审计模式中,通过综合评估经营控制风险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时间和程序,其审计起点为企业的战略系统及其业务流程。这种新模式的优点是将审计的重心前移到风险评估,这将有利于充分识别和评估会计报表重大错报的风险,因此,主要针对风险设计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程序。
(四)内部控制要素不同
旧审计准则体系的审计模式下的内部控制是指被审计单位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发现、纠正错误与防止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内部控制要素包括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
新审计准则体系的审计模式下的内部控制是指被审计单位为了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循,由治理当局、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员设计和执行的政策和程序。内部控制的三要素扩充为五要素,即控制环境、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评估过程、与财务报告相关的信息系统和沟通、控制活动和对控制活动的监督。
(五)风险评估方式不同
旧审计准则体系的审计模式中的风险评估是一种直接的方式,即直接评估重大错报的概率。
新审计准则体系的审计模式是从经营风险评估入手,间接地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因为经营风险越高,审计风险也越大,也就是管理舞弊的可能性越大;并且从经营风险中能更有效地发现财务报表潜在的重大错报。此外,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的合理性评估也只有从经营风险入手,才能进行正确的评估。
三、新旧审计体系审计模式比较分析的启示
(一)依据增值服务合理提高审计收费
改良后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不仅关注风险,而且对旧的审计模式进行了扩展和延伸。依照改良后风险导向审计的要求会增加事务所的审计成本,但在目前国内各事务所竞争激烈的情况下直接提高审计收费又不可行。解决这种矛盾的途径可以是,在审计过程中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调整审计程序,让客户感到他们获得了审计以外的很多增值服务。此举,不仅有助于新审计模式的顺利实施,同时,也保证了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水准。
(二)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素质
根据改良后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当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不仅要具备会计、审计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战略管理、业绩评价、信息系统管理等现代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具备较高的风险分析水平和职业判断能力。在改良后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注册会计师需要采用复杂系统的认知模式,从而了解、分析客户风险管理过程以及客户控制风险的手段、方法。
(三)完善法律环境及监管手段
从理论上来说,只要当注册会计师认为审计风险达到可接受的低水平,不会导致巨大的审计风险损失,就可以签发审计报告了。这在法律风险较低时很容易产生审计师的道德风险问题。注册会计师执业的规范性取决于法律环境和行业监管是否成熟,一个成熟的法律环境和行业监管环境不仅可以为注册会计师合法执业起到保护作用,还可以起到监督作用。所以,从法律环境和行业监管的改善入手,可以为审计的公正性提供有效地外围保障。
(四)使用并完善辅助审计的软件
在改良后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中分析性复核程序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而辅助审计软件的使用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西方发达国家大量运用分析性复核程序的条件是辅助审计程序的开发和运用,它可以直接对数据库进行加工分析,依据软件模型自行处理数据,使运用分析性复核程序成为节约成本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绩效审计;指标设计;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0.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4392(2011)01-0043-03
一、人民银行绩效审计的目标以及与传统审计的区别
(一)绩效审计的目标
人民银行绩效审计的目标主要包括评价审计对象管理活动和业务行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经济性指“从事一项活动并使其达到合格质量的条件下耗费资源的最小化”,以较低的资源投入获得同等质量的效果才能够实现经济性;效率性指“投入资源和产出的产品、服务或其他成果之间的关系”,使用人、财、物和信息资源时,当一定量的投入取得产出最大化,或者取得一定量的产出时实现投入最小化都可以称之为效率性;效果性指“目标实现的程度和从事一项活动时期望取得的成果与实际取得的成果之间的关系”,主要关注的是一个项目是否实现了目标。
(二)绩效审计与传统审计的区别
1.审计目的不同。合规审计的目的是查错防弊,保证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规性;绩效审计的目的是客观评价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是否合理、经济和有效,提出建议,以促进被审计部门工作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2.审计标准不同。传统的合规审计标准为现行的法规制度,标准明确,易于执行;而绩效审计的标准则相对复杂,具有一定模糊性。其标准主要包括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对不易用数量标准衡量的因素,应依据国家的政策及其有无社会效益或对社会的有益程度从性质上进行区分、肯定;对于可用一定指标加以量化的并且具有可比性的因素,可根据实际情况用目标标准、设计标准、计划标准、平均标准、历史标准、法定标准、互为标准等来选择评定。
3.审计方法不同。传统审计的审计方法主要是现场检查和审阅;绩效审计则不仅包括这些方法,还包括分析、论证、评价等。
4.审计作用不同。传统审计的作用是确保经济活动的安全合规;绩效审计的作用主要是改善被审计部门的管理水平,促进其工作效率的提升,具有建设性作用。
二、基层人民银行绩效审计评价指标设计
设计科学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是开展绩效审计评价分析的前提。由于绩效审计的多样性特征以及评价事项的千差万别,一般不应开展全面的绩效审计。因此,在开展某项绩效审计之前,必须要明确具体的审计项目。本文选择基层央行的调查统计部门为审计对象,进行评价指标设计,其基本内容如下:
(一)行政公共资源利用绩效审计
主要对调查统计部门利用行政公共资源的经济性和效率性进行审计。一是物资资源绩效审计。重点审计服务环境与条件能否满足业务需要;业务信息化程度是否达到服务要求;在保证工作质量的前提下,资源的使用是否有效和尽量节约;是否存在保管措施无力等现象;金融服务创新项目的资金投入是否达到最佳效果等。二是岗位资源绩效审计。检查岗位设置是否合理;各个岗位的职责、权限是否明确、清晰;是否避免了重复工作或者人员闲置和过剩,并通过实地考核各岗位的业务量计算调查统计部门人员配置的合理性。
(二)行政管理绩效审计
重点审计决策机制、工作目标、工作计划等行政管理的效率性、经济性和效果性。一是组织管理审计。审计该部门负责人是否理解和履行自身在绩效管理中的引导职责;是否根据工作需要及时召开专门会议,传达上级行有关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金融法律法规、方针政策;是否建立完善的决策机制,其管理决策、重大事项是否经过集体研究;是否制定工作计划,计划制定的是否全面、合理、可行,有无落实计划的措施。二是人员管理审计。首先,检查该部门人员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及工作经历等是否能够满足或胜任相关业务的工作要求;是否定期不定期进行思想教育和相关业务培训,不断提高调统人员的胜任能力;关注管理者间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的默契程度以及员工参与管理程度;关注现有岗位是否能够充分发挥岗位人员的能力,现有的工作安排是否存在改善的空间;是否建立科学合理的工作考核激励机制,这有助于进一步挖掘员工的潜力,充分发挥职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关注员工的满意度,具有较高员工满意度的部门有利于促进各项工作的高效完成。
(三)内部控制绩效审计
通过检查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和内控措施实施情况,评价调查统计部门内部控制的效率性和效果性。一是内控制度审计。通过检查是否建立、健全岗位职责、业务流程、工作制度等内控管理制度,是否随着管理要求的变化对内控制度及时修订以及内控制度是否得到有效执行,即内控制度健全率、及时修订率、有效执行率,进而评价其内部管理效率。二是风险点识别、评估和应对审计。检查是否根据本行、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形成对常规业务和管理活动行之有效的风险评估方法体系,对由于控制缺失造成的风险隐患及时识别,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评价其风险识别和应对能力。三是控制活动审计。检查是否严格执行各类业务审批、事务决定等权限控制,评价其控制活动设计的合理性以及授权审批控制的管理效率。四是信息与沟通审计。通过检查其是否建立内部横向和纵向信息沟通机制,是否及时转发上级行文件,是否将各类业务情况、建议和重要事项及时向上报告,评价其是否存在信息沟通缺失或效率低的问题,确保其业务流程的运作效率和效果。五是监督检查审计。检查部门负责人是否定期对本部门内部控制状况进行检查,部门是否定期对下级行相关部门开展管理检查,评价其监督检查的有效性。
(四)业务管理绩效审计
重点审计履行业务管理职责的效率性和效果性。一是金融统计业务绩效审计。通过检要操作记录率、安装防病毒软件率、系统升级备份率、统计数据双机异地备份率、备份介质销毁审批率、数据档案资料保管合规率、金融统计工作违规处罚率、金融统计资料率等业务行为操作,评价其金融统计业务操作实施效率和管理效果。二是企业征信管理绩效审计。通过对企业申领贷款卡资料完整率、发放贷款卡及时率、送达行政许可及时率、贷款卡年审完成率、办理年审及时率、金融机构违规行为处罚率等内容进行检查,评价其企业征信业务操作实施效率和管理效果。三是个人征信管理绩效审计。检查查询信用报告资料完整率、查询提供证件率、司法部门查询资料完整率、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用户密码及时更换率、个人提出异议处理资料完整率、异议申请向征信服务中心及时转交率、异议回复函及时通知领取率等内容,评价其企业征信业务操作实施效率和管理效果。
(五)工作效果绩效审计
一是审计评价工作目标完成情况,是否实现年初制定的工作目标,是否取得预期效果,并分析影响工作效果的因素,提出改进建议,促进其工作效率提升。二是查看调查统计部门受表彰或处分情况以及所在单位和上级行对被审计部门的考核情况,分析其与同级部门存在差距的原因,寻求提升工作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三是审计该部门服务效果,调查了解金融机构、企业、个人对该部门金融服务的满意程度,综合评价其工作效果。
三、目前基层人民银行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统一的绩效审计评估体系
目前人民银行尚未制定出台统一的绩效审计准则和操作规程,对绩效审计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未明确规定,基层人民银行开展绩效审计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制定指标体系,审计内容重点不一致、指标之间轻重权衡不统一,指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不同都容易造成评价结果缺乏合理性、公平性,最终影响指标量化和综合评价效果。
(二)评价标准主观随意性较大
评价结果主要取决于审计人员对标准的掌握尺度和对绩效审计的理解程度,很可能出现审计人员对审计对象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等有关事项做出不恰当的绩效审计判断,从而导致被查部门难以适从,绩效审计的引导作用难以实现。
(三)被审计对象对绩效审计理解不够
被审计对象缺乏绩效管理意识,造成工作中自身在履行绩效管理职责时引导不够,绩效管理工作空缺。同时在审计过程中,与审计人员的沟通存在障碍,不能为审计人员提供为其履行经济责任进行综合评价的相关内容,影响审计效果。
(四)审计人员的绩效审计水平有待提高
绩效审计既要查出问题,又要宏观分析问题,要求审计人员既要有传统的合规审计能力,又要能够深刻理解所审计的业务和绩效审计的实质,以便发现绩效不高的原因,提出改进的对策和途径,这样才能对审计项目有较全面的把握,在评价服务绩效时形成深刻而中肯的判断和分析。但目前在人民银行内部,尤其是基层行对绩效审计知之甚少,审计人员由于长期从事合规性审计,在开展绩效审计时难免存在思维定式,习惯于查错纠弊,不能跳出就事论事的传统审计思维模式的束缚,导致绩效审计工作难以深入研究和开展。
四、相关建议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审计评估体系
研究制定系统性、操作性较强的绩效审计工作制度和内审评价操作指南,逐步建立起符合人民银行内部管理体制的绩效审计准则,明确内审部门开展绩效审计的审计标准和绩效评价办法,以指导开展绩效审计。
(二)强化绩效审计理论学习和实践
一是结合人民银行工作性质和金融服务业务的特点加强对绩效审计的学习和研究,将绩效管理理念合理贯穿于人民银行审计工作。二是在具体实施绩效审计项目时,审计的目标定位要高,要突破合规审计的局限,对绩效管理情况进行深挖掘、深加工,深入分析影响被审计对象绩效的主要因素,真正实现从绩效管理的角度衡量、评价被审计对象的绩效水平。
(三)加强审计人员与被审计部门的沟通
合理的绩效审计方案是高效完成绩效审计的关键,审计人员在制定方案时,要加强与被审计部门的沟通,征求上级行对口部门的相关意见和建议,确保审计事项内容全面、贴近业务实际、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为审计人员对其绩效管理水平进行科学评价做好基础工作。
(四)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由于绩效审计大部分指标评价通过定性分析完成,工作质量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因此重视审计人员素质的提高是开展绩效审计的当务之急。内审部门应通过培训座谈和参与具体绩效审计项目等形式对审计人员进行绩效审计方法和技术的培训,提高审计人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力求反映出具有针对性、前瞻性的问题,提出具有宏观性、权威性的对策建议,加快从合规性审计向绩效审计的转型。
参考文献: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资产管理;电算化审计
事业单位一直以来对会计工作并不重视,因此,这是由于事业单位自身性质决定的,在事业单位改革背景下,要求事业单位必须做好会计工作。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工作的重要内容,它不仅关系到事业单位会计质量,同时还关系到资产能否得到安全、完整的保护。因此,对其进行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会计电算化舞弊
会计舞弊是会计工作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它关系到事业单位能否稳定运行。目前,事业单位在会计电算化方面或多或少地存在舞弊问题,给事业单位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一般来说,损失主要分为三种:一是由于断电或者是灾害事故等原因导致在处理会计信息的过程中数据丢失;二是由于会计电算化系统本身存在漏洞造成的损失;三是由于会计电算化出现舞弊造成的损失。前两种损失容易解决,事业单位只要做好相关防护工作,引进稳定、安全的会计电算化软件即可,但是,由人为造成的会计舞弊则不容易解决,目前,这一问题已经成为事业单位以及企业重点关注的问题。会计电算化舞弊与会计舞弊有着明显区别,归纳起来,会计电算化舞弊主要是输入篡改、违规操作、程序篡改以及输出篡改等。通常情况下,最有效的防范方法就是建立行之有效的制度措施以及做好系统安全工作,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一是制度层面:
制定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制度有效落实和执行,在制度的执行上务必一视同仁;作为国家相关部门,应当立即加强会计电算化法律法规建设,对尚未纳入到法律法规中的舞弊行为补充完善;对于已经实现信息化建设的事业单位,同时应当完善电算化内部控制制度。
(2)二是系统安全层面:
做好备份工作,加强对系统的安全防护,重点就是要采取多种数据保护措施,实现系统自动备份;系统软件实行分级权限设置,也就是说不同身份人员进入系统,界面所显示的会计信息以及操作权限都是不同的;防护墙设置,计算机系统病毒对电算化系统将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要想确保系统安全就必须要做好防火墙建设。主要包括以下措施:对防火墙进行部署,严格限制非法用户访问该系统,利用密钥技术,提升系统安全等级;应当大力引进反病毒技术,将系统和财务软件挂接到一起。
二、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1)形式。
传统会计工作对日记账、总账的使用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并且这些账必须利用活页的方式进行订制,账之间的相互牵制是通过对多个账相互核对实现的。而会计电算化代替了传统手账册的核对,这也意味着大大降低了不同职务之间的监督能力。
(2)内容。
在传统会计工作中,会计人员只需将数字、符号等记录在账册中即可,每笔交易都必须要交给事业单位相关负责人员进行签字,这种做法也是防止会计舞弊的重要手段。但是会计电算化的实现使这些单据统统消失,而被磁盘、光盘等所取代,而存储在这些介质中的信息一般是看不到的,而且签名的真实性也得不到保障,这样一来,就很容易对这些数据进行删除、盗取和篡改。
三、会计电算化对电算化审计的影响
(1)审计线索无法满足以往审计需要。
在传统会计工作中,审计线索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会计凭证、会计报表、会计账簿等,这些资料有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以纸为介质。在这种会计模式下,任何一笔交易的审计线索一定是完整的,也就是说能够根据这些资料明确交易的具体情况和信息。审计人员以资料为依据对会计信息进行检查,包括财务收支的合法性、处理方法与政策要求是否一致、会计信息是否公允。但是在会计电算化模式下,审计人员不需要再重复上述工作,只需要将原始数据录入到系统中即可,系统会自动生成电子账册,生成中间环节是计算机按照之前已经设定好的程序来完成的。在传统模式下,如果有任何一个中间线索消失,那么即使在审计过程中发现问题,追查起来也是比较困难的。
(2)会计电算化模式下技术性更强,内容更加复杂。
传统会计工作全部内容都需要会计人员手工完成,不仅费时费力,而且一旦出现错误,修改起来较为麻烦。在电算化模式下,大大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数据处理环节需要手工进行处理的内容也逐渐减少,计算机相关系统能够实现将数据集中到一起进行统一处理。特别是软件将反结账、审核、出纳签字等环节取消,也就是说,会计人员在进行修改时不必那么麻烦,实现了无痕修改,电子账册看起来也更加清晰。一些非法人员为了盗取或修改会计信息将非法程序植入到系统中,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工作时,只能按照程序进行处理,从而导致资产流失现象严重,这无疑给审计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3)审计标准和审计准则尚不完善。
会计工作出现得比较早,在其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审计准则和标准。虽然我国实行会计电算化也已经接近四十年的时间了,但是相比来说,仍然处在探索阶段。在会计电算化模式下,无论是审计线索还是审计对象都发生了根本变化,其中变化最明显的就是审计手段以及审计技术。因此,传统会计模式下的审计准则和标准在今天已经不能完全适用,应当对其补充和完善,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会计电算化的审计准则和标准。
(4)内部控制呈现复杂化的特点。
传统会计工作全部由手工完成,以纸为介质,因此,内部控制也是比较直观、清晰的。但是在会计电算化下,计算机技术的引入使得内部控制相关工作都在计算机环境中运行,而其内控功能直接关系到所输出的数据是否真实可靠。
(5)不利于审计取证。
会计电算化一个最显著的优势就是能够将数据及时反馈给事业单位相关人员,对于事业单位来说,每天需要进行大量的结算工作,所以系统一直需要保持不间断运行,如果系统突然出现问题,停止运行,那么事业单位也会蒙受损失。作为审计人员即使在系统停止运行时也不能停止审计工作,这样一来就会增加事业单位的审计风险。
四、事业单位做好电算化审计的对策
那么,基于上述种种情况,事业单位应当如何做好电算化审计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由于各事业单位实际情况不同,因此,在措施选择上要结合自身情况合理选择。
(1)加强审计人员培养。
电算化审计是一门涉及到计算机、审计和会计的综合性学科,正是如此,对从而人员的要求也要更高一些,不仅要求其具备专业的会计、审计知识、从业能力,同时还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术。因此,作为事业单位应当注重对高素质、高水平电算化审计人员的培养。通过提高薪资福利待遇等措施吸引优秀的审计人员进入单位工作,定期组织单位现有审计人员参加专业培训,制定审计人员成长计划,按照计划对审计人员进行培养,为他们提供充足的继续教育机会和条件,使他们的业务能力得以逐渐提高。同时,作为计算机人员也应当学习与审计、会计相关的基础知识,确保他们开发出来的软件更符合实际工作需要,提高电算化审计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开设审计专业的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适当地增加计算机相关课程,是学生在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水平的同时,拓展自己的能力范围,将来更好地投入到电算化审计工作中。
(2)提高软件质量,确保软件安全。
虽然电算化审计已经开展了一段时间,但是从当前我国事业单位审计情况来看,大多数还是以手工审计为主,即使有些单位已经实施了电算化审计,但是也只是单纯的使用计算机,对电算化审计并没有进行认真地研究。电算化审计要求不仅仅是使用计算机这么简单,最重要的是开发稳定、安全、相配套的审计软件。因此,当前我国电算化审计工作亟需解决的问题就是符合上述要求的审计软件的开发。
(3)建立健全电算化审计相关准则和标准。
原有审计准则和标准是针对手工审计工作设置的,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工作中,已经能够满足传统审计工作需要,但是电算化审计与传统审计工作有着诸多区别,因此,原有准则和标准已经不能满足电算化审计工作需要。作为事业单位,要想做好电算化审计工作,必须对电算化审计经验进行积累和总结,特别是在审计对象、方法、线索以及技术等方面要加大研究力度,逐渐建立起与电算化审计相适应的准则和标准,对该项工作进行严格规范。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工作的开展都必须要以电算化审计公正、客观以及独立为原则,并且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逐渐将我国电算化审计准则和国际审计准则对接到一起,不断提高我国电算化审计工作质量。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会计电算化带来会计人员分工、岗位职责、权限的变化。记账、算账、报账的业务量大大减少,必然带来会计人员岗位的减少,而审计系统的运行需要增加信息管理人员的岗位。实现会计电算化后,会计人员必须能够使用计算机软件,学习审计系统的各项功能。不同岗位的人员按照职、责、权、利相结合原则,明确各自的职责、权限、利益及其关系,强化责任,分清权限,确保事业单位资产安全,保证审计工作规范、高效。
参考文献
1.蔡宁.浅谈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实现内部控制的关键.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3(23).
2.叶礼芳.浅谈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问题及对策.财经界(学术版),2013(6).
3.胡薇.浅谈会计电算化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国经贸,2014(23).
审计模式是一定审计环境下并与之相适应的审计目标、审计计划、审计准则、审计管理体制和审计机构设置等共同组成的完整体系。审计作为一种技术手段,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审计执行者对审计活动本质的逐步加深,依次经历了账项导向审计模式、制度导向审计模式和风险导向模式这三种模式。
制度导向审计又称内控导向审计。随着股份有限公司的不断出现,社会公众更多关注的是财务报表的公允性、真实性。基于这样的前提,产生了以评价企业内部控制为基础,然后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并依此收集审计证据、形成审计意见的制度导向审计模式。
制度导向审计模式的重点明确,把企业内控制度及其执行情况作为主要的审计对象,极大地提高了审计抽样质量。可以说,制度导向审计在保证审计结论具有一定可靠水平的前提下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降低了审计成本,并能够有效地帮助企业改善经营管理。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要求审计人员的审计思维要跳出账簿,跳出内部控制。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最显著的特点是,它立足于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并以此作为出发点,制定审计策略和与企业状况相适应的多样化审计计划,将风险考虑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
二、新旧审计准则体系的审计模式的区别
(一)审计风险模型不同
旧审计准则体系的审计模式以“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为审计风险模型。
新审计准则体系的审计模式以“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为审计风险模型。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在传统审计风险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形式上有所简化。会计报表整体层次风险主要指战略风险和经营风险,把战略风险和经营风险融入现代审计模型,可建立一个更全面的审计风险分析框架。
(二)对注册会计师的要求不同
旧审计准则体系的审计模式是建立在“无利害关系假设”基础之上的,使得传统风险导向的审计方法不对企业经营风险实施评估程序,对注册会计师的综合素质要求不是很高,使得不懂管理知识、行业知识的注册会计师也可以进行审计工作。
新审计准则体系的审计模式把思想建立在“合理的职业怀疑假设”上,要求注册会计师以质疑的态度评价所获取审计证据的有效性,并密切关注相互矛盾的审计证据以及对文件或管理当局声明的可靠性产生怀疑的审计证据。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主线始终是对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与应对。注册会计师不但要掌握一些常用分析工具,还必须要学习现代管理知识和接受行业的专业知识培训。
(三)审计起点不同
在旧审计准则体系的审计模式中,固有风险是指假定不存在相关内部控制时,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通过综合评估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时间和程序。
在新审计准则体系的审计模式中,通过综合评估经营控制风险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时间和程序,其审计起点为企业的战略系统及其业务流程。这种新模式的优点是将审计的重心前移到风险评估,这将有利于充分识别和评估会计报表重大错报的风险,因此,主要针对风险设计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程序。
(四)内部控制要素不同
旧审计准则体系的审计模式下的内部控制是指被审计单位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发现、纠正错误与防止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内部控制要素包括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
新审计准则体系的审计模式下的内部控制是指被审计单位为了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循,由治理当局、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员设计和执行的政策和程序。内部控制的三要素扩充为五要素,即控制环境、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评估过程、与财务报告相关的信息系统和沟通、控制活动和对控制活动的监督。
(五)风险评估方式不同
旧审计准则体系的审计模式中的风险评估是一种直接的方式,即直接评估重大错报的概率。
新审计准则体系的审计模式是从经营风险评估入手,间接地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因为经营风险越高,审计风险也越大,也就是管理舞弊的可能性越大;并且从经营风险中能更有效地发现财务报表潜在的重大错报。此外,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的合理性评估也只有从经营风险入手,才能进行正确的评估。
三、新旧审计体系审计模式比较分析的启示
(一)依据增值服务合理提高审计收费
改良后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不仅关注风险,而且对旧的审计模式进行了扩展和延伸。依照改良后风险导向审计的要求会增加事务所的审计成本,但在目前国内各事务所竞争激烈的情况下直接提高审计收费又不可行。解决这种矛盾的途径可以是,在审计过程中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调整审计程序,让客户感到他们获得了审计以外的很多增值服务。此举,不仅有助于新审计模式的顺利实施,同时,也保证了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水准。
(二)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素质
根据改良后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当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不仅要具备会计、审计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战略管理、业绩评价、信息系统管理等现代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具备较高的风险分析水平和职业判断能力。在改良后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注册会计师需要采用复杂系统的认知模式,从而了解、分析客户风险管理过程以及客户控制风险的手段、方法。
(三)完善法律环境及监管手段
从理论上来说,只要当注册会计师认为审计风险达到可接受的低水平,不会导致巨大的审计风险损失,就可以签发审计报告了。这在法律风险较低时很容易产生审计师的道德风险问题。注册会计师执业的规范性取决于法律环境和行业监管是否成熟,一个成熟的法律环境和行业监管环境不仅可以为注册会计师合法执业起到保护作用,还可以起到监督作用。所以,从法律环境和行业监管的改善入手,可以为审计的公正性提供有效地保障。
(四)使用并完善辅助审计的软件
在改良后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中分析性复核程序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而辅助审计软件的使用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西方发达国家大量运用分析性复核程序的条件是辅助审计程序的开发和运用,它可以直接对数据库进行加工分析,依据软件模型自行处理数据,使运用分析性复核程序成为节约成本的重要手段。
(五)关注管理舞弊
由于旧的审计模式是由下自上的审计模式,对管理舞弊的关注不到位,而新的审计模式是自上而下的审计模式,所以应当加强对管理舞弊的关注。管理舞弊是指直接由组织管理层实施,突破现有会计规范,蓄意错误呈报、遗漏财务报告中应予披露的内容,或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舞弊行为。管理舞弊的作弊者通常均于事前精心设计,事后极力设法隐瞒,舞弊者的层次越高,越难有效预防与检查。如果发现有管理层越过内部控制或存在大笔不合理交易的情况,且具备舞弊动机时,审计师应采用更严格的审计标准,以减少审计失败。
参考文献:
[1]刘冰.新旧审计风险模型对比[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02:84-86.
[2]付明明.不同的审计模式对审计风险的影响[J]. 知识经济, 2008,12 :55-55.
[3]李梦玉、赵夏. 现在审计风险模型的优势及应用中的问题[J].会计之友,2009,01:34-35.
[4]李娜.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比较分析[J].金融财经,2009,02:139-139.
关键词:审计失败;成因;规避措施
一、注册会计师审计失败的影响
审计失败是指注册会计师由于未遵守审计准则的要求发表了错误的审计意见。当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中存在错误或舞弊时,如果注册会计师保持职业上应有的认真和谨慎,严格按照审计准则的要求,通过实施适当的审计程序和方法,是可以将会计报表中重大的错误和舞弊事项揭示出来的。如指派了不合格的助理人员去执行审计任务,未能发现应当发现的重大错报等,这就是审计失败。
各类审计报告的使用者会利用审计意见的不同结果考虑其决策行为,由于注册会计师发表了错误的审计意见,直接误导审计报告的使用者。因此审计失败的发生,首先影响的是审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行为,也可能引起事务所、签字注册会计师承担民事责任、刑事责任,也会给信息使用者带来损失,并在总体上制约市场运行效率和社会资源的配置效果,最终损害了市场经济的有序性。
其次,对注册会计师本身的影响。不论审计失败是由注册会计师有意的欺诈还是无心的过失,审计信息使用者只是看到一个结果,根据这个结果他们不仅会对注册会计师审定的数据质疑,还可能对注册会计师本人质疑。注册会计师本人专业形象一经损害,对他的专业就会有所怀疑有所顾虑,信息使用者也不会尊重注册会计师所谓的专业,这种现象一旦普遍,人们就会对这个行业失去信心,以至于不想从事这一工作,对行业的长远发展来看有着很大的阻碍。
第三,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影响。审计失败往往伴随着被审计单位的经营失败或者是投资人的投资失败。在审计诉讼中,如果认定为审计失败,事务所就必须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而这时,被审计单位舞弊或者是经营失败的负责人已经失去了赔偿的能力,巨额的赔款就落在了事务所身上。除了经济上的损失,事务所及审计人员还要受到政府监管部门的行政处罚,如吊销证书。没有遵守审计准则而发表了错误的审计报告,其后果不仅要面对被审计单位的责难或解聘,甚至可能严重到诉讼,要求赔偿、或被追究刑事责任。同时事务所也会丧失现有的和潜在的客户。
近年来,无论国内还是国外,会计审计失败的事件时有发生,使得注册会计师的执业失职责任逐步变为以承担民事赔偿为主。所以注册会计师无论是在验资业务,还是在审计业务方面都应谨慎,否则将有可能产生巨额赔偿的责任。就美国而言,著名的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也经常被官司纠缠,每年花费超过总收入一成的费用用于法律案件和辩护的直接费用。“厄特马斯主义”的传统做法使具有普通过失的注册会计师对可以合理预期的第三者也有责任。
二、审计失败的成因
(一)注册会计师方面的原因
我国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能力参差不齐,主要表现为参与审计工作的人员普遍专业能力较低,专业经验不丰富,如承担审计业务的业务负责人刚出校门不久或刚取得相关执业资格,其执业技能达不到要求,专业能力不足,不能胜任审计项目的负责工作。
1.注册会计师自身的不足在审计工作中首先表现为对客户所处的行业状况、法律和监管环境掌握不够 ,对客户的经营目标和战略及经济环境认识不足,以及对客户所面临的经营风险不能提高警觉。会计行为是企业经济活动的综合反映,如果不熟悉被审计单位的整体经济业务活动,仅了解有关的会计资料,就有可能发现不了审计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够适当运用分析性复核程序、询问技巧不足、未能进行充分观察、实施不适当的审计程序、实施内部控制测试不当等。
2.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缺乏了解。当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设计和执行存在严重缺陷,尤其是小型企业的决策是由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决定,管理阶层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时,那么会计报表中存在舞弊的可能性就会比较大。
3.审计人员的过失、舞弊行为。注册会计师缺少应具有的合理的谨慎,执行审计业务时没有严格按照审计准则的要求执业,这会造成过失。当过失给会计报表使用者造成损害时注册会计师应负过失责任。审计人员协同舞弊行为又称欺诈,审计人员舞弊行为有两种情况,一是客户串通共同造假,二是对被审计单位的舞弊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出具失实的审计报告,虽然没有主动造假,但也是起了放纵作用。如果审计人员不能完全执行审计准则,审计失败发生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
(二)被审计单位方面的原因
被审计单位的舞弊造假。审计的目的在于对财务资料中是否存在重要错误取得合理的把握。在现实经济活动中,被审计单位往往受到某种利益的驱使和诱惑,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失真的会计信息。其中,舞弊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舞弊既增加了审计人员的审计风险,又会给企业及相关的信息使用者带来损失。
被审计单位经营失败。由于经济衰退、不当的决策等原因导致的被审计单位的经营失败,财务报表的使用者不理解经营失败和审计失败的区别指责产生了审计失败。不仅如此,财务报表使用者还会要求审计人员承担由于他们使用财务报表所引起的损失;实际上,绝大部分针对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所提起的诉讼都是由于被审计单位的经营失败所引起的。
被审计单位推卸重大责任。当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为了逃避由于自身舞弊行为带来的责任,故意将隐瞒了重大舞弊事实的会计报表提交给审计人员。如果审计人员没有或完全没有遵循了审计准则未能发现该重大舞弊事项 ,被审计单位将指责审计失败的发生,谋求转嫁重大经济责任。
三、审计失败的规避措施
既然审计失败的形成有其必要的前提条件和根本原因,那么规避或减少审计失败的基本措施就是避免审计失败前提条件成立,制止导致审计失败原因形成。
(一)内部防范措施
加强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教育。注册会计师提供的审计报告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提供真实、正确的审计报告是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很多会计师事务所违反职业道德准则,未能严格履行审计程序,而是根据被审计单位的要求出具虚假审计报告引起审计失败。因此,加强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教育是保证审计质量的关键。
提升审计人员自身的业务能力。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自身的素质、对风险的态度决定着其对审计失败的驾驭能力,也是防范审计失败的基础和前提。因此,避免审计失败的首要措施,就是加强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管理,提升审计人员的执业能力。所以审计人员必须通过各种渠道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通过学习不断掌握和运用相关的新知识、新技能和新法规,使其能掌握审计理论和方法,熟悉相关会计准则与制度,了解与审计有关的法规制度及其他审计标准,要善于利用相关专家的工作,降低审计风险,才能满足执业的要求,保证执业质量。
增加注册会计师的防范意识。注册会计师应加强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识别财务报表层次以及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列报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对所有阶段实施风险评估程序,将识别和评估的风险和实施的审计程序挂钩,针对重大的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列报实施实质性程序,形成审计底稿,从而将审计风险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谨慎选择被审计单位。在接受委托前,一定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对被审计单位的历史情况要进行深入的了解,评价其品格,并清楚委托的真正目的,同时了解被审计单位所在行业及其业务情况。另外,也不要承接审计部门能力所不能承担的审计事项。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缺乏正直的品格以及陷入财务和法律困境的复杂性加大了审计风险,“补偿心理”的存在也应重视。这些因素都加大了审计失败的可能性。对陷入财务困境的客户要尤为注意。因此,审查被审计单位的不恰当行为并审慎选择客户是避免审计失败的重要内容。
(二)外部防范措施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在我国,上市公司一般股权相对集中、国有股东缺位,故而上市公司多为内部人控制,股东大会常常只是走个形式,会计师事务所的聘任与解聘往往也是由公司内部管理层说了算。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审计人员如果不同意公司管理层的意见,就有可能被解聘,事务所为了能保住饭碗,就只好屈服。这种非正常的公司治理结构导致会计师事务所常常不能代表所有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出具审计意见。所以改变公司不合理的治理结构、创造良好的审计人员执业环境是规避审计失败的基本条件。
加强行业监督与惩罚力度。要加强行业监督与惩罚力度,监督不仅是事务所内部的三级复核, 应更多的加强行业监督,把各级检查常态化。加大对审计人员败德行为的惩罚力度也是防止审计失败的重要措施。必须让大家意识到,一旦违规造成重大损失就要追究其责任,进行赔偿甚至吊销执业证书,严重的追究刑事责任,增强其败德的机会成本,以遏制其造假的动机。
完善法律制度,改善执业环境。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现行的《注册会计师法》已经不适应行业现状。如在法律责任的界定方面,则表现出重形式、行政责任,轻民事责任;对一般过失、重大过失、欺诈等行为的界定不明确等问题。因此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重新界定和追究注册会计师过失或欺诈行为,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对注册会计师过失和欺诈行为予以严厉查处,同时也对注册会计师的合法权益予以有效保护。其次要分清企业会计师与注册会计师的之间的审计责任,责任不明晰,注册会计师会受到无理的责任诉讼,故行业协会及相关法律制订者应相互沟通,从保护注册会计师自身利益出发,从法律上予以责任界定标准,使公众对会计师责任和注册会计师责任能区分并认同。
以上各项规避措施是从内外部不同角度分析,它们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二者只有同时改进,审计失败的可能性才会降低。且审计工作是从审计人员个人到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环境都应认真对待的活动,只有这样,审计质量才能提高,审计才有意义。
参考文献:
[1]马春静.新编审计原理与实务[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2]巫蓉. 审计失败的影响因素及防范措施[J].现代商业,2011(32).
[3]陈曦.审计失败的原因及其防范措施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2(11).
一、会计电算化对审计的影响
(一)会计电算化对审计准则和审计依据的影响。
各国的审计界在以往的审计工作中已经建立了一系列的审计标准和准则,如审计人员标准、现场作业标准、审计报告标准、职业道德规范等等。由于会计电算化的新特点,需要针对新的特点制定相应新的工作标准,这些新的工作标准,也构成了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条件下新的审计依据。面对日茸发展的会计电算化系统,应加快制定有关针对性的审计标准和准则,建立一系列与新情况相适应的审计标准和准则,包括系统设计、开发、运行等标准以及相适应的内部控制制度,以规范会计电算化审计,维护审计的独立性、客观性和公正性。
(二)会计电算化对审计风险的影响。
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传统的会计岗位职责被打破,内部控制制度发生了变化,安全已不是企业内部所能完全控制的。以数据库为基础的实时审计发展使审计风险中包含的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日益复杂化。由于会计数据处理的电算化,在计算机辅助系统的控制下,固有风险基本得到控制,但是由于网络会计模式的开放性和会计信息资源的共享性,会计资料被非法修改和窃取的可能性增加了,会计信息被他人非法拷贝和篡改、会计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竞争对手截取和恶意修改等使得会计数据的安全、完整性控制难以保证;同时,计算机病毒和网络黑客也在危害着会计信息的安全。因此,控制风险更难确定。在电算化本文由收集整理会计条件下。会计资料是存储在磁性介质上的,修改起来不留痕迹,因此舞弊行为较难发现,从而增加了审计人员的检查风险。
(三)会计电算化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现代审计是以评价内部控制度为基础的抽样审计, 即审计人员把对被审单位内部控制的审查和评价作为制定审计方案和决定抽查范围的依据。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 会计信息的处理和存贮高度集中于计算机, 使手工会计系统中的某些职责分离, 牵制力下降。如在手工方式下, 内部控制中帐证相符、帐帐相符、帐表相符等一系列核对控制措施, 基本上都是由手工处理完成的。但实施电算化后, 凭证即是帐,帐即是凭证, 二者的区别不过是数据排列方式的改变而已, 也就是说不存在帐证不符的问题。会计系统内部的这些控制, 尤其是程序化控制,是企业实行会计电算化后审计工作面临的新课题。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a icpa )认为: 如果客户在其会计系统中使用了电子数据处理, 无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 审计人员都要充分了解整个系统, 并能识别和评价系统的基本会计控制的特点。因此, 作为审计人员必须全面了解电算化系统的特点和风险, 掌握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控制目标、应有的内部控制及审查方法。程序化控制是指在编写应用程序中由计算机执行的控制, 其审查实际上是对系统应用程序控制功能的审查, 一般要利用计算机进行审查。对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弱点, 审计人员要心中有数,发现问题应及时向被审单位提出。
(四)会计电算化对审计线索的影响。
在传统的手工会计系统中,审计线索非常清楚,从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由过账到财务报表的编制,整个财务处理过程由不同职责分工的人员来共同完成,每一步都有文字记录和经手人签字,这些书面资料为审计提供了清晰的线索,审计人员在对会计报表进行审计时就可以根据需要对这些审计线索进行顺查或逆查、详查或抽查。而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传统的账簿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磁介质,这些磁介质上所存储的会计资料不能为肉眼所直接识别,修改不留痕迹。同时,由于数据处理过程的自动化,业务数据进入计算机系统之后,全部会计处理均由计算机按程序指令自动生成,传统的审计线索在这里中断了、消失了。传统的查账方法。对电算化的会计个体已不完全适用。为此,在电算化会计系统的设计和开发时必须注意要留下充分的审计线索,使审计人员能顺利完成审计任务。例如,要留下每笔经济业务的详细记录,而不能只留下更新后的当前余额。暂存文件,则应拷贝,以便查寻。
(五)会计电算化对审计技术的影响。
在手工会计处理的条件下,审计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顺查、逆查或抽查。审查一般采用审阅、核对、分析、比较、调查和证实等方法。所有审查工作都是由人工完成的。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会计的特点决定了审计技术的改变。对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审计,如果仍然采用常规的手工系统的那一套审计技术,就不可能达到审计的目的。由于审计的内容扩大到电算化系统程序、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数据文件等方面,迫使审计人员在采用传统各种审计技术的同时,采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用日益先进的计算机审计软件去对付单机、网络、多用户等各种工作平台下的会计软件。
(六)会计电算化对审计内容的影响。
在手工条件下,审计内容主要是对人的审查,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对纸面信息进行核对和检查。责任容易确定,结果也较直观。在计算机审计的条件下,审计人员应该从查核财务会计报表及账簿记录的真实性和正确性的基础上,把重点放到被审计单位所用信息系统是否合法、合规和第一次输出的信息是否真实、正确,以及当运行环境发生变化,或经过系统维护后,输出信息的真实性、正确性上。
二、会计电算化对审计工作影响的对策
(一)加强对会计电算化系统可靠性的审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审查数据流程图对经济业务流程的描述是否正确;
2.审查系统设计是否科学、模块的划分是否合理;
3.检查系统对输人数据是否进行了必要的检测,系统的输出是否满足目标的要求;
4.审查处理过程及程序对处理过程的描述是否准确无误。
(二)积极培养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审计人员。
1.加强广大审计人员计算机知识及应用能力的培训,逐步扩展和更新现有的计算机知识,提高操作水平,以达到能够对数据库等电算化会计处理系统进行操作来获取审计证据的目的。
2.合理配置审计小组人员,充分考虑审计专家和计算机专家的紧密配合,合理分工,相互沟通。
3.在高校财经类专业的教学中重视计算机正规知识的教育,除开设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会计电算化等课程之外,还要开设计算机辅助没计等相关课程,使高校成为培养计算机审计后备人才的摇篮。
(三)加快审计软件的开发。
审计软件是会计电算化环境下审计不可缺少的技术工具,没有良好的计算机审计软件是很难开展实际的自动化审计工作的。审计软件的功能应具有针对会计程序本身合法性,正确性的审查功能;具有对机内会计数据文件的一致性、正确性的检查功能;具有验证会计报告的可信程度及会计软件内部控制措施的可靠性功能;具有审查审计报告、审计文书自动编制整理功能等。通过这些功能,进而解决审计电算化滞后的实际问题,做到审计技术与会计电算化同步。
(四)加强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审计,对被审计单位应用会计软件的资格进行审查目前,国际上审计是以系统为基础的审计,即把对会计系统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的审查和评价,作为制定审计方案和决定抽查范围的依据。进行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是降低审计风险,从源头上防止违法、舞弊的手段,也是帮助被审计单位建立健全科学的内控制度的有效途径。
(五)采用新的审计方法,掌握审计线索。
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正确性,防止假账真作,非法篡改程序等舞弊行为产生,还要采用新的审计方法,利用计算机对会计账务处理进行测试和检验。根据各单位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的不同阶段选用不同方法,具体有以下方法:
1.计算机联网审计。联网审计方法是利用计算机网络传输进
行审计,为审计部门利用计算机通过审计线路来检测财务部门计算机财务处理的全过程,随时检查处理账簿的正确性、合法性。其特点是具有不受时间限制,效率高的特点,并保证了审计的质量。
2.重新处理法。为审查计算机数据处理结果是否正确,使用原来的程序和数据在审计人员的参与和监督下,重新处理一遍,看其是否与原来的结果一致。
三、针对不同会计标准出具审计报告
(一)对执行新准则的企业出具的审计报告中,“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的责任”和“审计意见”段.应分别有“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编制财务报表,是xx(单位名称)管理层的责任”和“xx(单位名称)财务报表已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编制? ”的文字表述。
(二)对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单位出具的审计报告中,上述“按照? ”、“已按照? ”应分别改为“按照2003年以前的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会计报表”和“已按照2003年以前的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 ”。
(三)对执行其他会计制度的企业出具的审计报告巾,上述“按照? ”、“已按照? ”应分别改为:“按照适用的企业会计准则和《小企业会计制度》(或xx行业会计制度,下同)的规定编制会计报表”和“已按照适用的企业会计准则和
《小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 ? ”。对于出具的无法表示意见或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审计意见段相关表述则应作相应变更。
四、使用会计电算化后审计工作应采取的对策
(一)积极培养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审计人才。
由于会计电算化系统比手工系统复杂得多,使得审计的内容和范围更为深入和广泛。审计人员除了要具有丰富的财务会计、审计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外,还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与应用技术。因此,必须建立一支计算机审计专业队伍,具体做法可从以下二方面入手:
1.有计划、有步骤地对现有审计人员进行计算机知识、会计电算化系统及计算机审计技等知识的培训,使他们掌握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特点、审计软件的应用和维护,从而能够胜任新的审计工作。
2.应积极培养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审计系统开发人员,让计算机技术人员学习会计和审计知识,使他们也加入到审计队伍中来,成为电算化审计的专业人员。同时要学习会计和审计的基本知识,掌握审计的基本原理。
(二)给审计人员以工具软件的强有力的支持,积极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在计算机审计的手段方面有两种做法:一是由专业人员或软件公司开发计算机审计软件,审计人员的任务是经过培训会操作这些软件;二是由审计人员根据审计工作的要求,借助软件工具来完成审计工作。与此同时,审计人员应积极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因电算化会计系统的规模会日益庞大,审计工作的任务、内容变得更为复杂、手工难以实现有效审计,使用计算机则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