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1 09:25:0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绿色职业的概念,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近些年,由于全球变暖、环境恶化、能源危机等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使得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经济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1989年,英国经济学家皮尔斯等《绿色经济蓝皮书》,首次提出绿色经济的概念。绿色经济的提出,不仅可以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会创造出大量的绿色就业岗位,缓解各国面临的不同程度的就业压力。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离不开劳动者技能和素质的提升。各国政府纷纷给予绿色职业发展和绿色技能培训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制定符合本国或者地区的绿色技能人才培养计划,以保证绿色经济发展的人才供应。
从绿色职业到绿色技能:行业需要到技能导向
1.什么是绿色职业
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绿色职业赋予了不同的内涵。2008 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与国际劳工组织《绿色就业:在低碳、可持续的世界中实现体面劳动》的报告,绿色职业第一次走进人们的视线。报告中将绿色职业定义为在农业、工业、服务业和管理领域有助于保护或者恢复环境质量的工作,划定的范围包括能源供应(尤其是可再生能源的供应)行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基础工业、农业和林业等六个经济领域。
绿色职业并不是完全新创造的职业,大部分绿色职业只是需要对其原有从业人员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调整、更新和升级。绿色职业的发展不仅能够改善自然环境,还应该是能够改善从业人员的生活质量的好工作。并且绿色职业几乎存在于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但是在所有的这些领域中,由于绿色技能的发展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视,使得绿色人才的短缺成为制约绿色职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
2.由绿色职业应运而生的绿色技能
绿色职业的兴起,需要劳动者的技能和素质有所提升,能更适应绿色职业发展的技能需要。那么,绿色职业技能是不是一种新的技能?绿色职业技能的培养是否需要一个系统的、完整的、有别于以往的技能培养方式来完成?国际经验显示,绿色职业的基础能力同样适用于现存职业,不存在全新的绿色技能。如向熟悉相关专业的员工提供新概念和新实践的培训,以使他们适应绿色经济的生产方式,对这些绿色职业技能培训,只是在原有技能培训体系中,增加一些新的课程,使受训人员掌握更多的绿色知识和技能。
更新绿色技能,更为重要的是更新通用能力,即包括在所有职业都适用的诸如领导、商业沟通与管理等以及通用的绿色通用能力,如理解新的环境立法、改善能源和资源的使用效率。职业技能培训必须与当地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如果某一地区太阳能产业并不发达或者没有,那么进行太阳能安装工的培训显然是不合适的。绿色职业技能的培训必须紧密结合经济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培训。
纵观海外:绿色技能培训蓬勃兴起
政府的特殊政策扶持是绿色职业技能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美国、加拿大、欧洲和韩国等国家和地区不但推出了一系列促进绿色产业发展的法规和政策,还为绿色职业技能培训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与资金保障。
美国:以社区大学为主的绿色技能培训
2009年,奥巴马签署了总额近8千亿美元的《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ARRA),以推动新能源产业、绿色经济的发展。同时,为了培养工人的绿色工作技能,联邦政府提出了一项500万美元的“绿色就业与培训计划”,预计到 2013年为8万名工人提供绿色就业机会。此外,美国劳工联合会绿色职业中心还会为绿色技能的培训提供相应的政策指导。
美国现有的绿色技能的培训机构主要是社区大学。求职者可以通过美国职业信息网查询到当地现有的绿色职业、该职业所需要的绿色技能以及提供技能培训的学校。社区大学与当地经济发展紧密相关,提供与当地绿色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绿色技能的短期培训课程。求职者可以通过学校网站获得该大学所提供的绿色技能培训课程,培训课程一般为三到六个月,培训结束经考试合格后会颁发相应的技能资格证书。一部分私人培训机构也会涉及绿色技能的培训,也都是短期培训。这些培训机构绿色技能培训大都只针对某一个领域,如清洁能源,它将获得政府能源部门的政策以及资金支持。
加拿大:绿色技能网络研究项目带动的绿色技能培训
2006年北美风险投资者共为绿色清洁科技企业投资39亿加元 ,使得绿色经济产业成为投资领域中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加拿大将绿色技能培训分为现有技能的更新和新兴绿色技能的培训。研究表明,加拿大绿色技能需求主要集中以下领域:风能和太阳能、电力电子技术、能源效率、金融业以及一些有利于绿色产品和服务的发展的传统技能,如研究和开发的专业人员、咨询和工程专家。
绿色技能网络研究项目(The Green Skills Network Research Project)提供绿色经济发展中的就业机会,并针对该项绿色职业的入门条件等信息向求职者提供咨询服务。同时该项目还由加拿大环保事业组织(ECO)为工人提供培训和工作经验验证;大学通过核心课程和技能标准的设立,帮助实现绿色产业人才的专业化。
欧盟及其各国:以“绿色技能中心”和职业教育战略为主的绿色技能培训
绿色职业”最终成为职场明星,则要归功于金融危机。为应对危机,美国和欧洲各国都不约而同地将发展“绿色经济”作为吸纳就业的新蓝海。
被失业率搞得焦头烂额的奥巴马,对绿色经济寄予厚望,表示未来几年可能没有一个行业能像清洁能源一样有更大的创造就业和增长的潜力。英国的“低碳工业战略”和“低碳交通战略”,有望为超过120万人提供“绿色工作”。
“无论从经济、社会的角度,还是从提供就业机会和劳动收入的角度,绿色职业都起着重要作用。”采访中,陈李翔多次强调了这一点。
在我国新能源行业,绿色职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就已经初步显现。据我国有关部门统计,迄今为止太阳能源领域和生物能源领域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已经超过100万。又如核电方面,一个百万千瓦核电机组就需要400位高精尖的核专业技术人员。
但尽管“急需某类绿色人才”之类的消息经常可以见诸报端和网络,陈李翔的判断却并没有那么乐观:“目前对于绿色经济和绿色职业的发展缺乏可信的监测体系,对绿色人才的需求往往只是停留在概念层面。绿色就业与经济增长模式和社会发展阶段高度相关,形成真正的就业蓝海,尚需时日。”
他在研究中发现,到目前为止,绿色技术和绿色经济对就业的间接拉动作用明显大于其直接创造就业机会,“可以预计,对于‘绿化’职业而言,具有‘绿化’知识和技能的劳动力,其就业机会会增加,薪酬待遇和社会地位也会有所提升。但‘绿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对人才需求的增长也会是一种过程性增长。而‘新绿’职业的就业可能会增加不确定性。”
[关键词]绿领;消费形态;生活形态;绿色消费;绿色营销
随着环境保护、绿色经济逐渐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课题,又一个消费群体正悄然崛起,他们低碳生活、绿色出行、支持公益、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对社会有强烈的责任感,这就是“绿领阶层”,亦被称为Lohas(Life styles of heath and sustainability)。这里所提的“绿领”与蓝领、白领、灰领等职业概念不同,它打破了职业的分界线,汇集了各阶层人士,与社会地位无关,而是直指内心,只要具有相同的绿色生活理念,都可称为绿领。
从人口统计学角度来讲,25~44岁高学历、高收入人群的绿领倾向性更大,这一群体有76.8%为在职人员,其中21.2%为高层管理者。地域分布呈现一四线城市多、二三线城市少的现状,多活跃于东北地区,其中以长春更为显著,这与生活节奏和生活水平有关。小型城市的人生活压力较小,能在工作之余为自己留下更多空间和时间来体味生活,而一线城市对于物质与欲望的追求所带来的环境及健康等方面的负面结果,使得他们意识到并开始追求生活本质的回归。
1.生活形态和人生观
2012年10月北京电通以CNRS 2011的数据为基础做了调查,选取对于下列语句均表示同意的人群为绿领,这些语句以及被选择比例分别是“我愿意参加社会公益活动”58.49%、“人应该有责任感而不是只顾自己享受”65.55%、“为了保护环境,我愿意改变我的生活方式”57.08%、“汽车对环境的污染和交通拥堵令我担心”54.34%,调查结果显示对以上语句均赞同的有22.76%,这在精准定位的同时也描述了群体的人生观。
笔者2013年开始关注绿领族群,并有一组在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获国家二等奖的公益系列平面作品《我是绿领一族,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如图1、图2、图3所示),画面的内容和文案可以很直观地说明绿领的生活形态。他们追求生活本质的回归,穿衣讲究舒适、环保、天然,偏爱棉麻等天然面料,拒绝皮草;饮食注重营养、偏好低热量,愿意为绿色有机食品埋单,即使价格偏高;居家不在乎房子大小,而是追求惬意和温馨;出行尽量选择公共交通、自行车或步行,环保与健身一举两得,同时能够节约成本。这是一群游走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人群,尊重传统又绝不守旧,追求事业但绝不放弃生活,注重家庭、善于交友、关爱社会。
2.消费形态与媒介接触习惯
绿领消费相对理性、保守,不喜欢透支消费,对打折和促销产品较为关注,同时尽可能选择国产商品而并不偏好高价位的进口商品,从中也折射出绿领“务实”的消费理念。消费常受非价格因素影响,例如对企业理念和社会责任感的认同。注重品质、迷恋权威,专家或权威机构推荐的产品更受青睐。关注品牌内涵,并且品牌忠诚度高。与绿领的地域分配相对应,在消费的影响因素上,一四线城市也呈现出看重环保因素的倾向,例如从购车的影响因素来看,一线城市的绿领看重环保、品牌、低燃耗、低排量等,四线城市的绿领看重环保、车内空间、排气量等,而二三线城市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更关注售后服务、发动机性能等因素。
上文提到这是一群游走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人群,因此在媒体接触方面也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同时享用,基于相对保守的生活方式,电视则是生活中的必需品,喜爱旅游、养生类的节目,需要信息时也会通过网络搜索。此外,绿色出行的习惯带来了较高的户外广告和公交广告接触度,较慢的生活节奏和较高的生活品质使绿领对影院、广播和杂志,以及健身房媒体的偏好度较高。
3.对营销的启示
关键词 现代消费心理 包装设计 双向互动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当前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消费者而言,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在消费水平、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下,消费者对于商品的选择也变得多种多样,商品外包装是消费者接触、了解商品的第一步。因此,能够捕捉到消费者心理,进行包装设计的商品,也会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这就要求商家在注重商品质量的基础上,对商品包装进行多元化设计,满足消费者的使用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满足其对外观的欣赏需求,才能促进商品的销售。
1现代消费心理的特点
其一,现代消费者更注重理性消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舆论媒体的广泛,消费者对商品的了解通过多种多样的途径,因此更加便于消费者理性消费观的产生。消费者通过各种渠道对商品进行了解,不会再发生大量盲从的现象,消费者具有独立消费的心理。其次,消费者对个性化的追求。当前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特别是女性消费者,更注重追求其个人的个性化,力求与众不同,消费出自己的品味和爱好,由此来获得情感上的满足。对商品包装个性化的确认,不仅仅表现出一个商家的思想,更表现出一个商品的艺术价值。其三,绿色消费是当前消费的主流,消费者是理性的消费者,会关注商品的环保程度,以及健康安全程度,因此绿色包装不仅迎合消费者心理,也可以使消费者了解本商品的环保理念。也是商品本身对绿色消费的支持体现。最后,是消费者消费心理的区别性,对于同样的商品,不同的消费者接受的程度互不相同。在对商品的包装上也是如此,有的消费者崇尚简约的包装,有的消费者崇尚精美的包装,因此,抓住消费者不同消费接受程度中的相通之处,是商品包装设计中的又一重点。
2包装设计的特点
首先,包装设计的专业化日益提高,在当今的消费环节中,包装设计已经逐渐由商品的配角变为主角,在消费中影响着消费者的选择。因此在对商品包装的环节也变得更加的专业化,进行包装优设计、精加工。其次,包装设计根据消费者不同的心理需求进行了个性化的发展,根据不同商品的属性、质量、作用进行不同的包装设计。力求尽力使消费者了解商品的本质,提升商品的价值。在包装上为了迎合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往往会出现一些大胆用色用图、限量版、精装版来满足消费者求新求奇的心理。其三,包装设计的绿色环保概念。因消费者对绿色环保概念的越来越重视,商品包装设计者也开始关注这一点。绿色包装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左右,设计者主要是应用环保概念进行绿色环保主题的包装设计,在宣传商品的基础上,更能潜默化地影响人们的环保概念,做到消费和环保两不误。在逐渐绿色化的过程中,部分商品采取简洁包装甚至无包装的理念,使商品在环保的基础上更加具有特色。
3利用消费心理进行包装设计
简单来说,包装设计是为了更加便于消费者购买的途径,是商品本身的一个重要部分,结合消费心理特点和包装设计特点,包装设计者应该在以下方面进行设计和改进:
其一,注重商品和包装的结合。包装设计的理念应当和商品的属一致,根据不同的商品进行不同的设计。力求更加专业化和合理化,消费者不是盲目的,即使是因为一件商品的内外不符而购买了此商品,也不会再回购,因此要想长久的发展一个商品,就要做到内外兼修,不做虚假无用的包装。其二,消费者更加重视个性化的发展,因此,对商品包装个性化的要求也很重要,商品包装者应具有专业素养,在美学的基础上实现商品包装最大的艺术化,对商品包装进行大胆的设计和调色,使消费者即使不购买此商品,也能够具有深刻的印象和对艺术的欣赏。其三,商品消费者的要求是不同的,为了,要进行必要的市场调查,根据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的消费者提出不同的设计理念,根据不同的理念选择一个更为大多数人接受的概念进行设计。其四,在当前对绿色环保概念提出的基础上,更加完善地进行包装设计,做到精致中符合节俭的概念,使包装不仅使消费者能够满足美观感受,更能察觉到简朴的环保理念。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要实现包装的醒目性,在众多商品众多竞争的今天,商品包装的醒目性极为重要,使消费者即使不购买也过目不忘,则完成了商品包装最重要的步骤。
4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消费心理对包装设计的要求,对包装设计者既是一个挑战,也是其机遇。包装设计者应当充分认识到消费者心理和包装设计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消费者心理,进行更好的包装设计,使消费者在消费的过程中不仅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更实现其享受和欣赏的价值。在此过程中,更应开阔眼界,多接触消费者,了解消费者的心理,实现满足消费者和促进商品的销售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赵巧红.试论现代消费心理与包装设计[J].大众文艺,2011(15).
关键词 绿色技能;职业教育;实践路径;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G71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15-0018-04
作为世界上典型的职业教育发达国家,澳大利亚在上世纪90年代就确定了面向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基本方向。1992年,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澳大利亚可持续发展国家策略》,确立了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发展方向。此后,澳大利亚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环境教育的理念及实践策略,了一系列国家报告和政策文件,从理念和实践策略上都对可持续发展教育进行了提升。在国家总体经济和教育发展战略的推动下,进入新世纪以来,澳大利亚积极探索绿色技能开发的具体路径和模式,已经将相关绿色技能开发的内容纳入到培训包中。在APEC项目启动会上,我们对澳大利亚TAFE理事会国际绿色技能网络主任Linda Condon进行了采访,以期了解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国际社会对绿色技能开发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理解。
李玉静:基于您多年的工作实践,您认为什么是绿色技能,绿色技能的内涵是什么,其应包含哪些基本要素?
Linda Condon:绿色技能是指直接或间接减少碳排放、减少环境影响或在企业及社区内产生更广泛的可持续发展结果,例如更有效的水管理、更好地保护生物多样性,所需要的技能。具体来说,绿色技能应包括如下方面:关于我们的活动、工作或生活怎样积极或消极地对环境造成影响的知识;关于产品生产和服务对能源的要求;关于垃圾和循环利用的恰当管理;水资源及其高效利用;产品的生命周期――产品从“摇篮到坟墓”的整个生产和使用过程对资源及环境的影响;为全民和全体物种建立更好世界的态度和价值观。
李玉静:在职业教育与培训中开发绿色技能的主要目标是什么,如何实现这些目标与传统职业教育目标的有效结合?
Linda Condon:绿色技能开发的主要目标是确保实现“永远都充足”(Enough for all forever),这是我在非洲听到的一个谚语,其目标是启发人们认识到代际平等的重要性――确保未来几代人能够过上美好的生活。为此,我们现在不能用完所有的资源,且不能通过重金属及其他有毒物质对世界造成污染和损害。
在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TVET)中实现这些目标的最有效途径是把这些理念纳入到现有的教学中,而不仅仅是创立一门新的课程,主要目标是确保所有的教学都能关注绿色技能的评估和研究。例如,让学生计算出制造一个机器或做一顿饭所需要的能源,然后让他们与其他人合作,探讨出能否找到一个更有效的能源利用途径。
同时,在课堂教学中,也要使学生参与到与绿色技能相关的学习活动中。如旅游,让学生设计一个小组旅游活动,在活动中确保不对环境造成任何损害。
如资料1概括出了绿色技能课堂教学的一些活动。
李玉静:在职业教育中培养绿色技能,对传统的职业院校教师及其教学过程都提出了新的挑战,您认为需要进行怎样的准备,才能使教师应对这些挑战?
Linda Condon:将绿色技能纳入到TVET中并不意味着增加教师的课堂教学负担,但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前准备不同的活动,并接受一些额外培训,从而使他们意识到要把绿色技能纳入到教学中。这意味着教师要采取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并要求他们重新设计所教授的课程内容。因此,这意味着教师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对他们的教材进行调整。在这一过程中,要解决如下关键问题:
生活和工作所需要的绿色技能,也就是通识技能――发展关于可持续及绿色技能的相关知识和态度;
特定专业绿色技能――如太阳能安装、水管理等特定绿色职业的技能等;
其他专业领域绿色技能,如电力、汽车、美发、制造、酒店管理等不与绿色经济直接相关专业的工作技能;
可持续发展技能――系统思考、问题解决、合作工作、反思等能力。
李玉静:根据目前的相关研究和实践,采取一种整体性的方法或整个学校实践的方法开发绿色技能,是绿色技能开发一种重要方法和策略,在这方面,澳大利亚TAFE学院有哪些经验?这一方法的实施步骤或策略是什么?
Linda Condon:正如在我报告中提到的,澳大利亚现在开发了一门新的课程,课程名称为“可持续发展教学与学习研究生证书”(Postgraduate Certificate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for Sustainability),该证书主要培养教师一种新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已经资助160名教师参与这一项目,这些教师完成培训后,将回到他们的机构,将这一方法的原则传授给其他教师,即“培训培训者模式”(train-the-trainer model)。这一模式的具体内容见资料2。此外,约200~300名教师接受了由绿色技能专家组织的两天关于行业特定绿色技能的培训。由于现在仅有一小部分教师参加了这样的培训,澳大利亚未来将对更多的教师进行培训。此外,你所提出的整体方法还包括整体思维、问题解决、小组合作和反思。
李玉静:从目前中国的相关情况看,职业院校教师和研究者对于通用绿色技能的概念还没有形成一致意见,理解还比较模糊,澳大利亚在这方面有没有形成一致的标准或意见?对通用绿色技能的教学有没有形成比较有效的模式?
Linda Condon:在澳大利亚制定的“绿色技能协议”中,我们对绿色技能制定了一个描述标准,其主要内容是:“直接或间接减少碳排放、减少环境影响或在企业及社区内产生更广泛的可持续发展结果,例如更有效的水管理、更好地保护生物多样性,所需要的技能。”除此之外,协议提出以如下方式实施绿色技能开发:在国家技能框架内,发展整个国家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技能标准;提升职业教育与培训实践者的技能,使其能够提供有效的培训,培养学习者形成可持续发展技能;对培训包进行修订,把可持续发展技能纳入进来;实施相关策略,培训现有工人的绿色技能,促进整个国家向低碳经济转型。
可以看出,这一标准包括三个层次的技能:企业工人在工作和生活中减少对环境影响的技能;企业监督者实施相关项目和政策,减少对环境影响的技能;企业管理者发展相关环境保护策略和政策的技能。
李玉静:在特定绿色经济行业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学习者绿色工作所需要的特定绿色技能,是职业教育绿色技能培养的核心任务,根据目前的工作计划,相关专业要修订具体的绿色专业和课程标准,并对相应的教学模式作出改革,您对中国的这些行动有什么具体建议?
Linda Condon:请看我建议的课堂教学活动案例。但我还要强调的一点是,每个专业都需要首先开展一个专门研究,探讨怎样把绿色技能纳入到课程中去。我还在后面附了一个学习资源,概括出了进行可持续发展教学的途径,以及怎样从更广泛的角度向学生呈现这些概念。例如,在制造行业,精益制造已经成为减少废物和能源高效利用的重要途径。
在可持续发展教育及绿色技能开发中,教育者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对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深刻理解,并把其应用到所从事的课程和教学中。在一些例子中,如认证能力培训,一些课程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因素得到了明确描述,澳大利亚政府正积极与行业技能理事会、企业和教育者合作,对现有的认证培训进行更新,把可持续性纳入进来。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者在把可持续性纳入到其学习领域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一系列多样化的途径,可以把可持续发展教育纳入到课程中。如果在某一专业课程的资格中,已经把可持续发展教育作为相关资格的一部分,这在进行具体的绿色技能开发时就比较容易。但是,大部分课程资格都可以归到如下类型中:把可持续性充分纳入到课程中;可持续性作为课程的一个特定模块;课程中没有提及可持续性,但可以找到将现有课程内容与可持续性相结合之处;可持续性不容易被整合到课程中。
具体来说,教师将可持续性或绿色技能开发整合进课程中可以采取如下十个步骤:首先,教师或课程开发者自身要熟悉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概念,并对其有深刻理解;其次,考虑你所教授课程的内容及怎样进行教学,以及从哪里开始进行教学;第三,明确你目前可以获得的资源,以及怎样弥补差距,让自己熟悉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基本要求;第四,通过专业团体和行业技能理事会,研究与你教学领域相关的、最佳的职业特定实践和资源;第五,明确可以作为课程一部分的环境、道德和社会维度;第六,确定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可以开发或加强的通识技能,如行动研究;第七,分享专家技能,与其他教师共同合作,使自己成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专家;第八,把学习者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第九,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作出变化;第十,把你的实践经验与他人分享,告诉同事,共同推动绿色技能的开发。
李玉静:根据澳大利亚的经验,您认为,在通过职业教育开发绿色技能方面,中国政府应提供哪些政策保障?
Linda Condon:为促进绿色技能在职业教育与培训中的有效开发,中国政府可以在如下方面提供政策支持:
与职业教育和培训专家进行协商,对绿色技能及行业对绿色技能的要求进行明确定义;
制定一系列明确的标准,以及在工人、监督者、管理者等不同层面,明确对绿色技能的广泛需求;
确保职业教育绿色技能开发项目能够直接与政府未来的绿色经济发展计划形成联系;
提供充足的资源和经费(包括专家技能),帮助教师通过一系列专业发展活动,获得更多关于绿色技能开发及教学方面的知识;
对已开发的绿色技能项目或计划进行评估,确保项目的成功,并不断为项目提供更多的资源和专业咨询,促进项目的持续改善。
资料2 “可持续发展教学与学习研究生证书”的主要内容及目标
“可持续发展教学与学习研究生证书”包括三个学习单元,采用混合实施模式开展,混合实施模式包括小组研讨、网上在线学习、个人作业、小组作业、工作场所应用学习和虚拟工作环境应用学习等形式。
学习单元
单元一:发展行业特定的可持续发展教学与学习项目(VU20128)
本单元描述了把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可持续发展教育(Education for Sustainability,EfS)的原则和实践纳入到行业特定教学和学习项目中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这一单元主要通过行动研究,并根据目前及近来的国家和国际可持续发展政策、实践、行动及其在个体教学和培训中实践的运用来确立。
单元二:实施行业特定的可持续发展教学与学习项目(VU20128)
这一单元描述了把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可持续发展教育(Education for Sustainability,EfS)的原则和实践在行业特定教育与学习项目中实施所要求的技能和知识。这一单元要进行持续地评估和修订。
单元三:提供高级促进技能,实施可持续发展行动教育与培训(VU20130)
本单元描述了把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可持续发展教育(Education for Sustainability,EfS)的原则和实践纳入到行业特定教学和学习项目中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这些行动主要基于对目前国家及国际可持续发展政策、实践和行动及其在一系列不同背景和教育体系中应用的综合研究来决定。
目的和目标
可持续发展教育与培训职业毕业证书(Vocational Graduate Certificate i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for Sustainability)为所有的教师设计,包括职业教育与培训、大学、中学和小学,其目标是把可持续发展教育纳入到课程、教学和评估中。这一项目对于积极致力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区团体、地方理事会、政府机构、行业及非政府组织也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具体来说,该培训课程将为参与者提供所需要的如下知识和技能:
把可持续发展纳入到学习项目、课程和教学实践中去;
促进一系列广泛的实施和评估策略,支持环境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生积极变化;
计划和实施学习本位的改革项目;
研究所在行业领域近来及新出现的最佳实践。
Green Skills Development in TVET: Practical Pathways and Policy Suggestions
――Interview on Linda Condon, the Director of International Green Skills Network of TAFE Directorate in Australia
Li Yujing
Abstract Linda Condon, the director of International Green Skills Network of TAFE Directorate in Australia thinks that, green skills are the skills needed that directly or indirectly reduce carbon emissions, reduce environmental impacts or that produce broader sustainability outcomes within business or the community such as better water management, greater care for biodiversity. The best way to develop green skills through TVET is to integrate the ideas in all teaching, and teachers should adopt new teaching models and re-organize teaching contents.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 development of green skills, the government of China should provide policy support in the aspects of financial support, professional standards development and teacher training, etc.
关键词 职业农民;政策演进;培养模式;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22—0067—05
据相关资料统计,到2011年,我国农民工数量已达2.46亿人,而且每年还在以900~1000万人的速度增加。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达到51.27%。与此同时,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青壮年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农业收入占农村家庭收入的比重都降到了50%以下[1]。务农农民尤其是高素质的青壮年农民数量急剧减少,明天“谁来种地”、“谁来养猪”的隐忧引起了各方的高度重视,由此催生了对培养职业农民这一问题的热议。
一、关于职业农民内涵的界定
目前学术界对“职业农民”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统一的定义,对“职业农民”的研究也没有形成统一的研究范式。类似的概念还有“专业农民”、“农民职业化”、“农民专业化”等。其实,农民抑或职业农民的内涵不应该存在争议,农民和工人、教师、医生等一样只是社会职业的一种分工。然而,在中国,农民实际上更多的是一种身份、社会等级,一种生存以及文化心理状态,甚至是带有贬义的一个词汇。提到“农民”,人们往往想到的是居住在农村、以种地为主要收入来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其特点是封闭、落后、愚昧等。这也是西方学术界一直以“Peasant”(传统农民)而不是以“Farmer”(职业农民)称呼中国农民的原因。
美国人类学家埃里克·沃尔夫(Eric Wolf)1966年在他的著作《农民》中就传统农民和职业农民的差别做过分析,他认为“传统农民”是和“市民”相对应的一个群体,是身份意义上的农民,其主要追求是维持自身的生计[2]。而“职业农民”则是将农业作为产业,充分自由地进入市场,并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使经济报酬最大化。邓聿文研究了传统农民和职业农民的差异性,认为传统农民是“世袭”的,具有强制性和不可选择性;而职业农民则具有自主选择性,是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人员自我选择的结果;传统农民封闭在农村地区,很难流动,可以说是土生土长、土里刨食。而职业农民具有开放性,可以自由流动。从人员构成来看,职业农民既可以是本地农民,也可以是外地农民,还可以是市民;传统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几乎没有什么约束,完全靠经验进行。而职业农民在经营素质、科技知识、管理经验等方面具有很强的制约性[3]。付景远认为,职业农民是经济学意义上的理性经济人,是农业市场化乃至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职业类型,职业农民与传统身份农民在选择权、流动程度、经营方式、规模化经营程度方面有明显的区别[4]。曲建勋给出了职业农民具有代表性的界定:职业农民是将农业作为产业来进行经营,并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规则来获取报酬,以期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5]。郭智奇认为,职业农民是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作为自身职业的人员,且具有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专业生产技能和职业道德素养,具有较强的自我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意识,具有稳定的工作岗位和收入来源[6]。周稽裘认为,所谓职业农民是国家工业化、城市化达到相当水平之后,伴生的一种新型职业群体,也是农业内部分工、农民自身分化的必然结果,同时他还认为职业农民的内涵具有全职务农、高素质、高收入和能够获得社会尊重四大特质[7]。
赵强社[8]、刘建兰[9]、李慧[10]、张晓山和李文学[11]等都从自身研究出发对职业农民进行过界定,为进一步研究职业农民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但总体来说,上述界定有一定相同的地方。笔者认为,传统农民是社会学意义上的“身份农民”,强调的是一种社会等级地位,而职业农民更类似于是一种“理性经济人”,职业农民是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职业类型。职业农民从内涵上讲至少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必须从事农业方面的生产和经营;二是必须以获取经济利润为目的,能够取得社会平均收益;三是必须作为一种独立的职业而存在,并获得广泛的社会尊重。只有具备了这些才能实现农民本质属性的“去身份化”,重新回归到农民的职业属性,最终实现农民由身份到职业的华丽转身。
二、培养职业农民的国际经验
美国政府于1862年制定并通过《莫雷尔法案》,规定成立56个州立农学院。以1914年的《史密斯—利费农业推广法》、1917年的《史密斯—休斯法案》、1962年的《人力开发和培训法》和1964年的《经济机会法》为依据,美国建立了一个相当完整而庞大的农民教育体系。通过实行农业教育、科研、推广“三位一体”的培训模式,培养职业农民,开发农村人力资源[12]。
摘要:当前,农业面临着“明天谁来种地”的问题。国家正在实施大力扶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政策,转变农民身份,将农民职业化,为农业发展培养实践人才。着重分析这一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阻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新型职业农民;内涵;培养;阻碍因素;对策
作者简介:夏慧敏,女,曲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基本理论;隋许杰,女,曲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基本理论。
中图分类号:G7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4-0050-03
2005年底,农业部在《关于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的意见》中首次提出要培养职业农民。职业农民首次进入人们的视野,在随后的几年里,全国各地都在为培养职业农民做各种努力。2007年10月,新型农民的培养问题写进党的十七大报告。2014年3月14日,教育部办公厅和农业部办公厅联合印发《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要求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良好科学文化素养和自我发展能力、较强农业生产经营和社会化服务能力,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要求的新型职业农民。[1]
一、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
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学术界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类似的概念有:专业农民、农民专业化、农民职业化、骨干农民等,但专业农民和骨干农民是特指一部分农民,不代表整体,而农民专业化与农民职业化是一种手段,它是转变现在的传统农民为职业农民的一个过程。笔者认为,新型职业农民与教师、医生、律师一样,是一种职业,与传统农民相对。在我国,农民一直以来不是一种职业,而是作为一种身份、一种等级、一种生活状态农民有一种贬义的意味。新型职业农民则是要彻底与传统农民决裂,以一种全新的姿态来诠释农民。新型职业农民是指既有科学文化知识,又有先进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的人,他们以农业为自己的职业,从中获得客观的稳定的工作收入。职业农民从内涵上讲,至少包括三个方面:(1)必须从事农业方面的生产和经营;(2)必须以获取经济利润为目的,能够取得社会平均收益;(3)必须作为一种独立的职业而存在,并获得广泛的社会尊重。[2]
二、培养职业农民的阻碍因素
新型职业农民是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职业类型。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要在全国广泛实行,必须要突破以下三个方面的阻碍。
(一)农民基本构成方面的阻碍
1.农民数量不断减少。城市化的推进,导致大量农民“跳农门”,大量农民离开土地进城打工,重新开辟一个谋生之路。农民转移人口不断增多,每年以900万人—1 000万人的速度加速转移,尤其是青壮年的务农农民急剧下降。[3]
2.农民结构趋向失衡。农村务农的人口在年龄结构上,务农人口中老龄化严重,在性别结构上,务农人口偏向于女性,尤其是中老年女性和辍学少女。务农人口中还有一部分是兼职务农,她们可能还在家附近的工厂打工,抽空照料家里的田地。这部分农民不看重农业产量,她们的想法很简单,种点庄稼总比撂荒要划算。
3.农民传承出现断裂。我国传统的观念中农民是无法获得职业的人不得已而维持生计的手段。自古以来都是“学而优则仕”,即便是农业大学农学专业的毕业生,也很少有人愿意回到农村面朝黄土,背朝天。五谷不分的情况在年轻人中普遍存在。农业发展后继无人已经成为农业的一个重大难点。
4.农民素质普遍较低。在农村,受过教育的年轻人都走出去,留在了城市发展自己的事业,而留在农村的有文化的中老年人还有大部分是退休的农村干部,真正务农的基本都是文盲或半文盲,小学、初中文化程度的占到70%以上。
(二)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上的阻碍
1.农民的学习热情不高。从古至今,我国的农业的知识主要是从经验总结,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来传播。农民对于农业知识的系统学习了解甚少,甚至存在反感。小农思想根深蒂固,容易安于现状。职业农民的培训,需要花时间,还需要花费一定的金钱,效果还不得而知,农民普遍热情不高。此外,由于目前职业学校在农民培训体系上还存在诸多弊端,农民对于是否参加培训还处于观望期。尽管部分农民有依靠科学知技术,提高农业产量的意识,但由于受教育程度低,学习能力不够培训课程对他们偏难,学习效果不明显,渐渐地热情也冷却了。
2.职业培训体系与现实脱节。职业学校的教师一般是具有高学历的农业专业的高材生,他们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对于农业实际情况却了解甚少。他们在教授农业知识和技术时,更多的是纸上谈兵,对于文化知识的灌输远远大于对实用技术的传授。另外,培训的内容和方法与传统学历教学如出一辙,多采用课堂讲授的方法,培训内容相对滞后,照本宣科,不能与现代农业发展想结合。另外,对职业农民进行培训时间短、收费低、组织难,有些学校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通常会采取有利可图的传统学历教育模式。却不愿意组织在乡务农的新型职业农民的现代化农业知识和技能培训。这种培训方式根本无法为职业农民带来实际收益,这就使很多职业农民面临着务农无技、致富无术的两难境地。[4]
3.政府认识不足,敷衍了事。一些地方的基层领导,由于受到后农业税时代基层政府运作困难的影响,不光缺乏对职业农民培训的宣传力度和引导力度,更不愿意承认职业农民培训会起到相当大的社会效益,不承认农民培训会对现代农业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4]于是培训只是敷衍了事,纯粹走形式主义,基层政府不愿意打破原有的传统农业模式,安于现状,不愿意进行改变。
(三)社会环境方面的阻碍
1.土地制度不够完善。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归国家所有,但责任到人,试用权归农民,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农业生产量。但目前个人的承包土地面积已经不能满足职业农民的要求,这就要求土地流转制度的来发挥作用。土地流转制度的有效发挥靠稳定的土地使用权制度。国家必须进一步完善土地承包制度,确立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的法律地位,为职业农民的培养与发展提供良好的土地环境保障。
2.农民社会地位不高。自古以来,我国农民一直处于社会的中下层。到了现在,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引入以来,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各行各业蓬勃兴起,人们拥有了更多的职业选择,从事农业生产相比于其他行业,不仅劳心劳力地位低,而且赚钱少,很多人只要有机会都选择放弃农业生产。从事农业人口的锐减,农业生产后继无人,对于我国的农业简直就是“灭顶之灾”。培养职业农民的前提是必须提高农民地位,将农民与其他职业对等化,提高农民收入,将职业农民也光荣的观念引入人们的思想中。
3.城乡差距依然存在。职业农民的培训是要将农民作为一种职业,农民就不再是相对于“市民”的一种身份。作为职业,不仅农村人口可以从事,城市人口也可以加入职业农民的培训。从这一个角度看,培养职业农民,必须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壁垒,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从而保证职业农民的多元性。促进城乡融合,实现双向流动能够为培养职业农民铺平道路,拓宽视野。同时,职业农民的发展也会进一步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三、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对策分析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在我国还刚刚起步,在培养过程中遇到各种阻碍因素在所难免。在突破阻碍,应对这些错综复杂的问题时,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学习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切合实际,积极寻找问题适合我国特色的有效解决措施。
(一)内在变革:职业教育培养方面的调整
1.在培养内容上,因地因时,特色教学。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教育在培养内容上要注意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农业不同于其他产业,它需要天时地利。农作物的生长有地区差异。新型职业农民的目的就是培养适合当地需要的农业专职人才,所以职业学校教学内容要注重地方特色的融入。例如:山东烟台适合种苹果,那么就应该在职业教育中侧重于苹果种植技术的传授,并且,在基础知识的传授上,还引入最新苹果品种的科研成果介绍推广,力求通过职业教育的果农将当地苹果种植质量提高。与此同时,培养内容也要与时俱进,与农业现代化步伐一致。
2.在培养方式上,宽领域培养,专业化发展。在培养方式上,要注重宽领域的培养,专业化的发展。新型职业农民是一种新型职业,目前,市场前景广阔,但市场瞬息万变,对于人才的培养不仅要顾及眼下,也要高瞻远瞩,放眼未来。国家需要一种劳动力的流动,不仅仅是从一个地方流到另一个地方,而且,在相关能力的适应范围内,能够从一种类型的工作转换到另一种专门的工作。受教育者接受训练的范围应该比他最后掌握的专业更广泛,他因此获得的适应各种不同需要的能力将对工人有利,对雇主有力,对国家有利。[5]因此,职业学校在人才培养时,可以实行先大综合的学习后再进行专业学习的方式,综合学习培养学生的转变能力,而专业学习则让他们能够在某一个领域有较高的技能。
3.在培养条件上,注重师资力量的提升。一般职业教育都强调“双师型”教学,理论和实践并重,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更加应该如此。师资力量的选择应该不拘一格,可以是科研一线的高学历人员也可以是经验丰富的老农,让课堂贴近现实,更加饱满充实。高等学校毕业的农业专业的毕业生走向田间,深入农业实际生产环节,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出有价值有意义的科研成果,并承担部分职业农民培训的工作,加强农业科研人员与职业农民的互动,更好地推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4.在培养成果上,实行证书准入制。既然农民变成一种职业,就要有相应进入职业的门槛来保证农民作为一个职业的良好延续。在农业准入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上,可以借鉴欧洲一些国家的做法。欧洲各国普遍实行农民资格考试,人们必须完成一定的农业职业教育,一般两年以上,考试合格发给“绿色证书”,才有资格当农民。例如丹麦,规定要购买30公顷以上的农用地的人员,必须是通过基础教育、技术教育、管理教育三个阶段的学习后并获得绿色证书者,有绿色证书者还可以享受政府给予地价的10%利息补助,并能获得欧洲共同市场有关环境保护的经济补助。[6]我国职业学校也应该给接受新型职业农民专业培训并通过相关考核的农民颁布相关学历证书。对于这些农民,政府应该放宽他们承包大量土地的条件,并且给予他们一定的政策优惠,例如:农药化肥、农用设施的补贴等。
(二)外在保障:外部环境的改善
1.加大资金投入,政府保驾护航。农业的公益性、弱质性和风险性决定了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必须依靠财政投入支持,政府责无旁贷,而且,以教育培训为主体,对人力开发而投入的费用,比物质资本投资的投资收益率高得多。
2.确保农业用地,规范土地制度。新型职业农民的特征之一就是将务农作为终身职业,想要职业农民发挥自身的作用,必须有完善的土地制度来保证。国家要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制度,政府在农业用地和非农业用地流转中起到监督调节作用,确保足够的农业用地。
3.转变职业观点,提升农民地位。要将培养职业农民有效落实,还必须转变农民的现有的观念。(1)必须保证职业农民的收入稳定,并且与一般工人、教师不相上下,甚至比他们更高。收入的提高是改变人们对职业农民的观念、提升农民社会地位的重要保障。(2)转变职业观念,也应该打破区域限制,新型职业农民不只是农村户口的人可以担任,城镇户口的人只要参加了职业培训,获得相应的准入资格,就可以从事农业工作。换句话说,新型职业农民应该更多的鼓励城市人口向乡村流动,这种双向流动有利于打破城乡二元化壁垒,促进城乡一体化,其中,也包括观念的融合,生活习惯的改进、社会地位的对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农业部办公厅.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Z].教职成厅[2014]1号,2014-03-14.
[2]程伟,张红.国内有关职业农民研究的综述[J].职业技术教育,2012(22):69.
[3]张祺午.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破困前行[J].职业技术教育,2013(24):66.
[4]张爱华.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几点思考[J].科技与企业,2012(13):369.
[5][英]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徐汝舟,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97.
关健词:会计未来发展;会计教学;启示
随着经济程度的发展和“网络会计”、“绿色会计”等概念的引入,会计职业必将走向多学科交叉的应用科学领域。而这样的要求,就现阶段的国内大多数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而言,是远远不能适应的。针对现阶段的中职学校会计教学以枯燥、系统的知识叙述为主的弊端,更有效地开展中职会计教学,培育合格的会计人才,必须在以下三个方面作出转变。
一、会计教学理念应从偏重知识技能培养向道德教育和思辨能力培养转变。
美国会计专家Michael Diamond(2005)对新形势下的会计教育有如下论述:“会计教育工作者必须为那些被认为进入了一个卓越行业的人提供他们应该得到的教育,不是传授给他们具体的规章,而是传授给他们借以做出合理的、有道德的商业实践和决策行为的真正能力。”不管是在哪个领域,会计往往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许多腐败、违法行为都与经济相关,直接或间接地就会渗透会计的行为。因此,会计教学中加强职业道德的教育就显得至关重要,只有一名有良知的会计,才能真正担负起为新时期各类行业健康发展护航的职责。
同时,面对知识经济的兴起与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会计业务和环境日益复杂,我国的会计理论和实务正处于不断的变革和发展中,会计课程内容的容量和难度不断加大,会计人员的应变能力和思辨能力显得日益重要。但目前中职教育的会计教学方法以典型的机械记忆式(即教师讲授、学生记忆、课后针对性地做练习)为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动接受、参与度低、缺乏互动,导致学生普遍缺乏一种自主的思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为思维的“沉闷”和创新力、适应力的不足。针对这一问题,会计教育赋予学生的绝不应该仅仅是专业知识,更重要的还要有道德水平、思辨能力等培养,使其在面临业务环境变化时能做出明智的决策,并且帮助他们在职业生涯中继续提高专业能力。
二、会计教学内容应从知识教学为主向理论与实践教学并重转变。
过于注重已知性知识的传授,而较为缺乏生成性知识的教学和实践技能的培养,直接导致了当前一些学生眼高手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等状况,导致其出校门后无法胜任会计实务。因此,新形势新理念下的中职会计教学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
首先,强化“会计理论要扎实”的思想,重视基础理论教学。扎实的会计理论和方法是会计职业人胜任工作和未来专业能力持续发展的基础,所以,会计教学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彻底改革传统的机械记忆式的教学方法,变被动式为主动式、嵌入式的理解,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不但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不仅懂得理论与方法,还要了解其产生及应用的背景。只有在思想源头上理解会计学,学生才知道为什么要学、学些什么、怎么运用,才能有更明确的学习方向和目标。
其次,优化会计教学课程和内容设置,突出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应与实际紧密联系,实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科学化、合理化,使其适应会计职业网络化、绿色化的发展趋势。我们必须更新教学内容,合理设置专业课程。笔者认为,在课程设置上,主要应有基础会计学、财务会计学、成本会计学、管理会计学、会计电算化等课程;同时,为适应经济发展和网络发展的需要,增设诸如网络会计等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应多设置一些基本理论、实践操作的内容,并教学中调整简化偏深偏难的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的原则,尽量增大实践、实训课时的比重,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以适应培养现代会计人才的要求,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再者,增加案例教学和模拟实验教学的比例,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和决策能力。会计的实践能力包括会计核算能力、经济信息综合分析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等。会计实践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实践,只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举,才能使我们培养的会计人才适应现代会计职业的需要。会计实践教学的形式包括会计案例教学、会计模拟实验、现场会计业务流程参观、课堂运用实物教具模拟操练等。受学校条件的限制与制约,案例教学和会计模拟实验教学应成为中职会计实践教学的主体,它既是学生观察和操作的过程,也是调动学生的思维去想象、思考、推测和判断结论的过程,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三、会计教学评价应从单纯教学考核的方式向考试考证相结合考核的方式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