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0 14:39:2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农业农村全面发展,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论文摘要: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简称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问题我国要实现现代化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难度最大而又非完成不可的一项任务就是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地增长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那么农村应该靠什么来脱贫致富从而实现小康呢一是发展现代农业二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这二项都需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个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日标,十六大报告对“个面小康”的解释是惠及十儿亿人的小康,日前我困农民占个困总人日的}o%以上,如果农村小实现小康,就小会有个面小康日标的实现,所以个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农民,农业和农村问题(简称“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困苹命建设和改苹的根木问题)实现现代化日标,个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难度最大而又非完成小可的一项任务,就是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地增t<,小断提高农民产卜活水平)要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尽快致富奔小康的关键在于:一方面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武装传统农业,尽快提高j’大农村、农民的科技素质,_另一方面解决富余劳动力的转移)这就要求我们农业职业教育承担起为农业、农村一线培养数以千万计的农业职业技术人才的重任,其它职业培训学校(机构)为农村人日转岗、转移提供就业培训,为个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新贡献、
一发展现代农业,从传统农业产业向现代农业产业转型一一必须培养大批能领导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应用型人刁一。wwW.133229.COm
个球市场的形成,我困的农业产卜产经营已经纳入了世界农业产卜产体系,而我困是一个产业化程度很低的农业大困.我困大部分农产品没有比较优势(规模小、成木高、质量低,标准体系小健个,等等),并且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普遍小高,使我困农业科技含量小高,科技水平的落后导致农业的劳动产卜产率低下,农产品价格偏高、无法与困外农产品进行竞争、加入wtc)之后,更缩小了政府保护农业的空间,很多限制进日的措施都无法继续使用,我困一此农产品加}一企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竟争,我困农产品小仅难以开拓困外市场,而且连保住困内市场都难)这必将减少农民的就业机会,减少农民收入)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武装农业产业大大增加农业产业的技术含量改善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业劳动产卜产率和土地产出率,提高农民收入、即从传统农业产业向现代农业产业战略转型、
这种战略转型的卞要内容包括:
(1高技术基础转型()既要发挥传统耕作技术的优势,又要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武装农业产业,大大增加农业产业的技术含量,改善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业劳动产卜产率和土地产出率、
(2)产业结构转型()低层次的产业结构是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刻闭狭小的市场需求相适应的)面对市场范围的扩大和竟争的加剧,面对需求层次的提升和需求多样化,农业产业的供给结构必须进行战略性调整,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3)产业组织转型、农业产业的产卜产、加}_、储运、销售、服务等环节,应通过专业性产业组织分}_}办作去完成,发挥分}一优势,以提高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竟争能力,形成规模效益、
事实上,改苹开放以来,农村社会经济结构发产卜了巨大变化,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小城镇应运而产卜,农村产业结构发产卜着新的变化,不f:统农业逐步转变为种、养、加一体化的大农业,科、}一、贸一条龙的新模式,初步形成了食品、饮料、果品、纺织、造纸、皮毛、药材、酿造、编织、饲料等十大农产品加}一业,数白个品种的农副产品加}一体系)农村经济成分旱现多元化发展趋势,涌现出一批新兴产业,形成了以集体经济为基础,以乡镇企业为重要产卜民点,以港澳台地卜_和外商投资企业为补充的农村经济结构体系)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的升级,农业的现代化.对劳动者的文化、技能、知识结构等要求将有明显提高)伴随着农村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对人才的需求旱现出新的特点)农村迫切需求掌握农牧业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技术、善于把科1i)}-1戈果进行一次开发、能及时掌握市场信息、‘h得经营答理、能领导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应用型人才、最明显的例r就是西部资u}优势之所以小能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根u},乃是农村劳动力文化技术素质太低,适应小了现代农业的技术要求和结构变化,只能从事体力性的简单劳动,数量众多而无质量优势)小仅当地缺乏资u}有效持续开发和利用的人才,而且小能满足外来资金投入集约化资u}开发的劳动力技术要求)所以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必须顺应这一变化,要大力发展农业职业和技术教育,加强职业技术培训,肩负起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的jll史责任)囚此积极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和面向农村的高等职业教育(将来是木科),构建完善的农村教育体系,造就一支数量庞大的、素质过硬的、适应现代农业大产卜产要求的农民队伍,从城乡一体化、个面发展教育、为农村教育提供出路这一角度看,有其深远的战略意义,需要立即付诸实施,
一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推动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加快城市化进程一一其“突破点”在于教育,要大力发展职业和技术教育。
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小在农业产业上,而是在非农产业上,即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上、所以带领个困人民奔小康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让他们充分就业的问题)而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是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重要保障
据初步匡算,我困日前1/3农村劳动力处于就业极小充分状态,现有农村富余劳动力总数在1.5亿人左右)而且21世纪初期农村劳力将处于新的供给高峰,据预测,20o1-2010年个困农村将新增劳动力6350万左右、即使前20年保持年转移匕八白万人的速度,到2020年,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托力小可能有根木缓解)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是造成农业劳动产卜产率低、农民收入增加困难的根木原囚)
怎么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纵观各u社会转型的jll史经验,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木路径是城乡勺_动,良性转换)通过推进}_业化和城镇化战略,有序地把一部分农村人日转化成非农产业人日,进而游离土地变为城镇人日,从而融入现代社会产卜活之中)通过教育、文化、科技、人员交流、产业联系、各种媒体的纽带和中介作用,把城市现代文明输入农村,逐步改造农村的社会意识)
推动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加快城市化进程必须大力发展}一业,发展}一业的重要途径就是吸引外资,使我困成为资木市场,成为}一业制造大困,山此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中央1999年经济}_作会议明确把中困定位于“最终产品制造业大困”,困外也已经普遍认为中困是21世纪最大的“世界}_厂”、到底中困能小能成为世界}一场,就在于中困能小能把握这个机会,能小能提供大量高素质而相对低价的劳动力)以中困在个球产业分}一中的实际地位,我困日前客观上只能以劳动力价格低廉的优势保持在困际市场的竟争力)而这种优势实际上产产卜于农村高达1.5亿以上的过剩劳动力,但日前在中困4.8亿多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2%,其中大专以上的只占到2.6%,初中及初中以下的仍占88%,从总体上看,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小高,从事非农产业的职业技能非常缺乏.这种状况小能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而且我们必须注意到光靠廉价劳动力来竟争是小够的,囚为这并小能改善他们的产}一活质量,廉价的劳动力价格小能使他们富裕起来,离小康产卜活还甚远)),囚为现代企业正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化,劳动力将山过去的简单-体力劳动型向技能型、知识型转变)囚此必须加强对劳动力的培训}一作,以小断提高民}一素质,提升其就业技能,增强其在劳务市场上的竟争力)怎样刁一能有高素质或者说合格的素质昵?就需要加强训练,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提升其就业技能)政府应该有计划、有重点、分步骤开展农村人力转岗培训,开发相关课程和教材,1i)}究制定科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而中、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就是一个很好的训练场所)
三农村人日转岗、转移就业培训将成为各级政府教育、农业部门近20-30年}一作任务的重中之重,政府应把农民教育当作解决“三农”问题的首要任务来抓。
一、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农业产业的支撑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从农业大国跃身为工业大国,随着工业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生活节奏加快,城市人口过于密集化,环境的污染,使越来越多的人群在旅游消费观发生改变。据数据调查,人们亲切自然,深入农村的渴望越来越强烈。农村广阔的土地、丰富的乡土文化以及对农副产品的需求,在市场需求下,以农旅结合的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发展产业应运而生,形成了新时代的新兴农旅产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可对农业多功能拓展,促进农业经济生产、生态环境的融合。实现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即1+2+3产业结合,将农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进行融合,将农业生态经济发展最大化,形成新的产业体系。
第一,20世纪90年代初,人们对乡村旅游理解比较局限、片面,认为乡村旅游只是农民开展的经济市场活动,即农民结合自身所拥有的土地,进行加工,比如改造为休闲娱乐庭院、种植经济作物,并结合当地资源进行经营,为游客提供休闲娱乐的家庭式经营方式,像常见的“农家乐”“家庭旅馆”。在过去,以我国普遍为主的农家乐等家庭经营方式在旅游刚兴起时,的确起到了较大的作用,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益,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但随着人们对旅游消费观念的转变,过去的乡村经营模式條件局限,在管理上缺乏特色和创意,旅游产品单一,不能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导致休闲娱乐的消费者回头率较低。因此,打造休闲农业需要有效的实体农产业支撑,休闲农业结合乡村旅游发展,更加外延和扩大了农产业。
第二,农产业的发展不仅是打造休闲农业的基础,也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保障。农产业化发展中要求土地资源集中并形成规模经营,各类经济种植、畜牧业、生态环境打造呈规模性发展。利用产业链规模发展带来的集聚效应,再为乡村旅游规模发展提供生态产业、科技技术及服务的支撑。加强农产业的发展,进行招商引资,规划乡村旅游建设,为乡村进行资源、人力的培养,资源的引进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降低了经营成本。建设农村产业链生态园,配套完善的基础建设,改善乡村环境,吸引旅游投资者,为乡村旅游扩大经营范围。根据农产业自身条件,加大种植业和养殖业,培养大量农副产品,增加饮食文化,为乡村旅游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结合当地农产业结构,可延升本土文化,组织当地积极开创手工业,丰富本土文化,促进商贸发展,将乡村旅游聚中发展为六大要素(吃、住、行、游、购、玩)一条龙产业链。
第三,丰富的农产业的发展,不仅体现经济特色的农村风貌,也为乡村旅游保障了足量客源。乡村旅游的发展除了自然的乡村景观、浓厚的乡土文化气息、特色的农业资源等,还需要足量的客源支撑,没有持续客源的流入,再好的风光也要荒废。农产业的大量发展可吸引食品企业的入驻,生态食品企业本身就是一张名片,对乡村旅游起到了较好的宣传作用,生态食品发展可带来良好的农业景观效应,吸引前来参观的旅游者,实质上丰富了乡村旅游的客源。
二、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乡村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文化,展现乡村活力
第一,在休闲农业发展之前,乡村旅游资源主要依赖于乡村自然风光和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经营模式相对传统。现代休闲农业应聚结多功能,将农业一、二、三产业结合起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休闲农业中也处处体现着科技含量的农业技术,改变了传统经营模式,让科技给新农业带来了惊喜,开拓创新了乡村旅游资源条件。
第二,规范管理,提升水平。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一定要高度重视饮食卫生、公共安全、服务质量、环境保护等公共设施。要制定行业标准、加强管理,餐饮食谱绿色卫生,种植业和养殖业按卫生许可标准清洁,保证游客玩得开心,吃得放心。
第三,加强农产业的物质丰富,呈多元化生态发展,为乡村旅游提供更多的观光特色,活跃乡村旅游的游赏氛围。首先,将乡村土地呈规模化、集中化改造,种植当时适宜的经济作物。规模化的产园种植可以美化乡村田园,带来良好的视觉感,添加旅游景点。另外,将种植经济发展为一、二、三产业模式,进行统一加工、包装、销售,利用旅游消费者口碑,进行推广宣传乡村旅游。根据本土条件,开放养殖业,增添动态乐趣,与游客形成互动,使休闲农业发展充分带动乡村旅游经济。
第四,农产业园区开发建设,农副产品的丰富带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但如果乡村旅游没有持续新元素的注入,也不能保证持续对游客的吸引力。休闲农业应建立高科技农业基地,建立农产品加工企业,增设花卉苗木种植基地,并根据当地的地理条件,开展畜牧业,如奶牛和马群,让游客参与到农产品采摘、畜牧放养农业活动,充分调动游客的热情,参与到农事活动,体现农活乐趣。另外,建立农业科技园,请专家为游客讲解农业科技知识,让游客参与其中,对农产区的果蔬、茶卉等植物栽种讲解。我省是果蔬种植大省,其出产的梨、桃水分足,深受市场好评,应结合我市的地理结构,展开具有特色的休闲农业。在果蔬种植中,为游客提开放自已动手的场所,让游客参与到观果、品果、摘果、果实加工一系列工艺的乐趣。对游客开放畜牧业牧场,让游客和动物近距离接触,游客参与到喂养活动中,提高游客的动手能力。另外,根据当地盛产的农副业,形成独具特色的餐饮文化,也为乡村旅游增添活力。
三、利用休闲农业拓展乡村旅游开发,增加农民经济收入
第一,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是国务院下达的1号文件别强调的,打造休闲农业延升为乡村旅游,已成为成熟的产业链,带动相关的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就业渠道,将农村闲散劳动力聚结起来,带动经济效益。目前各地的农产业园区按照“产加销、游购娱”的模式发展,打造科技种植、生态养殖、农产品加工销售、田园旅游观光、餐饮文化,集“五位一体”的综合性现代休闲农业。这些农态园区在农业生产结合一、二、三产业发展,为乡村旅游提供资源,服务于乡村旅游,稳稳锁定旅游客源,从而带动整个农村事业的发展,为农民经济收入打开渠道,增加农民就近就业的机会。
第二,乡村为基础,地域适宜。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选址应根据当地新农村建设的背景,结合当地的地理条件,保留自然特色和景观,再根据本地人文资源打造优美、内涵丰富的特色景观,满足游客的观赏要求。
第三,突出文化,融入当地风土人性。休闲农业发展应充分发挥当地的乡村风土人性,民俗文化,使游客感受到与其他游地不一样的别样文化。结合游客需求,可将当地的文化活动进行整合,形成集体规模活动,让前来观光的游客参与其中。如云南傣族泼水节、西昌藏族火把节,都是利用当地文化特色,进行大型集团活动,让游客参与互动,玩得尽兴。
四、促进乡村旅游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
农产业园区的建设和改造,更加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对一些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给予保护。另外,对乡村基础建设进行完善,包括道路建设、住宿、餐饮、通讯、水电的完善,让休闲农业建设体现环境优美、科技农庄、生态农业的特点。改变过去农村的脏、乱、差不良卫生现象,使农村面貌发生质地的变化。休闲农业的农业种植环境改造,可通过菜园、果园、花园、林地、养殖场地进行防治污染,创造绿色景观,使产业园区随时保持清新、绿色的生态环境。在道路中多种植花卉和绿色植物,吸收有害气体、释放氧气,达到减噪、滞尘的效果。休闲农业的发现推动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经营理念,使广大农民学习和掌握了现代农业科技生产,学习了经营管理知识,提升了农民文化素养,提高了乡村文明程度。优美整洁的乡村环境、文明优良的乡风民俗,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可推动乡村旅游持续发展。
五、讨论
农旅结合是以休闲农业、生态农业为先天条件,再延伸出的乡村旅游策略。休闲农业以促进农业经济收入和新农村建设为主要目标,将农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起来。结合当地农村生态环境和地理条件,把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紧密结合的一种新型农业产业链。休闲农业的基础源于农业、建设农村,发展目标是惠及农民、融通城乡、服务社会,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事业。
休闲农业是利用农村广阔的空间、自身的自理条件和土壤结构,建设农业生产场地、培载有经济价值的农产品、发展养殖等一系列的农产地活动,可以经过规划设计,发挥农业休闲旅游用途,结合城乡一体化发展,增加城市游客与农村的亲近感,为城市空间狭小的人们提供回归自然、感受田园风光场地,从而带动一系列农产业经济活动,促进农业事业发展。
休闲农业是近年来提出的新型产业,告别过去苦、累、农作物收成落后的沉重局面,以引进现代科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开发农业资源潜力,改善农村环境、增加农民经济收入。休闲农业是以开发具有观光、旅游價值的农业资源和生态产品为前提,将当地的农业特点和种植业扩展为规模种植培养,并进行加工、销售,再融入当地乡村文化活动,让游客参与农事活动中,体验在其他风景名胜中无法领略的田园风光乐趣。休闲农业可称为旅游农业或观光农业,是以农业资源为基础,让游客产生互动乐趣的体验,充分发挥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型农产业,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交叉型新型农业。
关键词:农村;支付环境;改善
Abstract:This article reviewed the result that the countryside payment environmental construction has obtained by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 analyzed the 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 in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proposed six actions to improve the countryside payment service environment.
Key Words:countryside,payment environment,improvement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2265(2009)10-0058-04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三农”工作一直是全党全国的工作重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的核心,而农村支付服务既是农村金融服务的基础,又是农村金融服务的瓶颈。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畅通农村支付结算渠道,加速资金周转,对于促进农村金融服务的升级和创新,刺激农村消费,进而对促进农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一、农村支付环境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人民银行高度重视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相继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的政策措施。广大涉农金融机构积极创新、大力推广适应农村地区需要的非现金支付工具、支付服务产品,取得了良好效果。
2004年,与建设运行大额支付系统相适应,人民银行专门制定并下发了《关于农村信用合作社接入支付系统的指导意见》,针对农村信用社多法人制、多数省未建立省内综合业务系统的实际,积极支持和指导农村信用社根据业务处理需要、投资成本与收益相匹配的原则,选择采取集中或者远程多点方式接入人民银行支付系统。截至2009年9月,已有461家农村商业银行、57家村镇银行、20251家农村信用社加入了人民银行跨行支付系统,有效地畅通了农村信用社的支付结算汇路,促进了其改革和业务发展,改进了农村金融服务。
2005年,人民银行在贵州组织开展了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试点,并于2006年向全国部分农民工输出大省进行推广,大大便利了外出务工农民工的异地存取款。至2008年末,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已推广至贵州、山东、湖南、河南等20个农民工输出大省,农村信用联社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6.4万个经营性网点都能受理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这一举措得到了国务院领导肯定和广大农民工朋友的好评。
2006年,人民银行发出《关于做好农村地区支付结算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在农村支付结算服务中的主导作用和其他金融机构的积极作用,加快推进农村地区支付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扩展和延伸支付清算网络在农村地区的辐射范围,大力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提高支付服务效率。在人民银行的指导和支持下,涉农金融机构相继采取措施,创新产品、改进服务,提升农村支付结算服务水平。农业银行开发了面向农户的既有存取现金、转账结算、消费理财功能,又有小额贷款、财政补贴特色服务功能的金穗惠农卡。农村信用社逐步建立了社内综合业务系统和加入现代化支付系统、支票影像系统。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完善了全国农村信用社、农村信用联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之间的支付清算平台。邮政储蓄银行建成了覆盖城乡的邮政金融核心业务系统,并成功推出了“绿卡”。
目前,农村地区企业和个人开立银行结算账户的数量持续增多;银行卡等非现金支付工具的发行与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尤其在发达地区已有较高普及程度;现代化支付系统不断延伸、银行机构行(社)内支付清算系统不断完善,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取得一定的成绩。
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实施力度的加大,改善农村支付环境的有利条件也越来越多。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等涉农金融机构行内综合业务系统的建成运行和不断完善,以及这些系统与人民银行大、小额支付系统、支票影像系统实现联接,中国银联网络在农村地区不断延伸,农信银资金清算系统的参与机构网点不断扩大,为改善农村地区支付结算服务提供了良好的支付网络基础设施。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宽带网、电视网在农村地区的普及为网上支付、移动支付甚至电视支付创造了潜在的条件。农村劳动人口在城乡之间的流动日益频繁、规模不断增大,使这些人群受到城市支付文化的感染,尤其是年轻人对银行卡支付、网上支付、移动支付等新兴支付方式越来越认同,这对培养农村地区居民非现金支付习惯将起到很好的宣传示范作用。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经济的发展不平衡和二元结构特点,决定了在农村地区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国内外发展经验表明,居民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结构、信用水平、交通、通信以及金融服务基础设施的便利程度是影响非现金支付工具发展的主要因素。当前,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仍比较低,金融机构网点分布不均衡,中西部地区金融网点少,金融业无论软实力还是硬实力均较薄弱,信用体系尚未建立起来。这种状况决定了农村地区人口对现金有着强烈的偏好和依赖,对非现金支付工具的认知度偏低。与现金相比,非现金支付服务是一种市场化行为,金融企业和非金融支付清算服务机构要本着“成本收益对称”的原则提供相关服务,这必然涉及到收费问题;与此同时,非现金支付服务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和网络建设投入,要达到相当程度的规模才能获得正效应。如何既能调动农村地区支付清算服务机构的积极性,又能鼓励农民朋友积极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使得需求和供给两旺,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挑战。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改善农村支付环境
践行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增强农村金融服务能力,要求我们抓住机遇、正视挑战,科学规划农村支付环境,针对农村经济发展特点,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不断满足农民及农村经济组织的支付服务需求。要通过政策扶持引导和宣传教育等工作,有力促进新兴支付方式在农村地区的应用、普及。
(一)积极引导,认真探索,构建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的非现金支付工具体系
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决定了在农村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必须双管齐下,既要普及传统非现金支付工具,又要大力推行新兴支付工具。
票据作为传统支付工具,由于其相对成熟的制度建设、较为可靠的业务处理机制和较高的社会认知度等,在长期内仍将是我国支付工具体系的主体之一。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地区商品批发市场、农资交易市场等相对集中的交易市场逐渐增多、规模逐渐增大,以及人民银行大、小额支付系统、支票影像交换系统逐步向农村地区延伸,支票、银行本票、银行汇票、银行承兑汇票以及汇兑等业务将受到乡镇企业、农户的欢迎。农村银行机构特别是农村信用社系统将迎来发展票据业务的良好机遇。人民银行积极支持农村地区银行机构发展票据业务,对其中经营状况好的银行机构承兑或贴现的涉农票据可以尝试优先办理再贴现。
银行卡目前不仅是我国居民个人使用最频繁的非现金支付工具,而且,随着银行卡与其他通信载体如电话、手机、电脑、电视等相融合,银行卡的应用也逐步深入到企业,成为企业与企业、企业与个人、个人与个人之间的重要支付工具。在农村地区重点选择推广银行卡,对于弥补农村地区银行机构网点不足,实现远程直接支付、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促进农村支付体系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在农村推广银行卡,要把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与惠农支付服务举措有效结合,以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一是结合“家电下乡”、“汽车下乡”、“摩托车下乡”、各类财政直补等政策推动银行卡在农村地区的使用。二是继续以农民工特色服务为载体向农民工朋友宣传推广银行卡,引导农民工由单纯使用银行卡的特色服务扩大到消费、承接财政转移支付以及小额信用贷款等功能上,使农民充分了解并真切体验银行卡的众多用途,使其不但拥有而且愿意经常使用银行卡。三是鼓励农村地区银行机构面向个体私营企业、种粮大户、农村养殖户、个体工商户等推行惠农信用卡,切实满足农民小额资金需求,解决其短期资金周转难问题。四是鼓励农产品收购企业大力推广借记卡,让更多的农户享受网上银行借记服务,减少现金流通。
促进银行卡在农村地区的使用,关键是要营造良好的受理环境。有关各方应通力合作,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推进农村银行卡受理市场建设。银行机构应结合农村实际,合理布放ATM、POS机具设备,重点在集贸市场、粮食批发市场、农资经营市场、种养殖基地、旅游景点、百货商场、宾馆酒楼、学校医院等发展特约商户,扩大特约商户覆盖面。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涉农金融机构和银联组织应按照互利合作的原则,协商确定有利于农村地区银行卡推广使用的收费策略,降低银行卡受理成本。其他专业化服务机构可尝试利用专业优势,参与农村地区银行卡受理市场建设。人民银行各级分支机构要进一步扩大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受理范围,加强业务指导、安全管理和宣传引导。
手机支付、电话支付、互联网支付、电视网络支付等支付方式方兴未艾。随着通信、电视网络在农村地区覆盖面的不断扩大,这些支付方式也将进入农村,并将更好地弥补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不足的缺陷。人民银行积极支持和鼓励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以及其他支付清算服务机构利用遍布城乡的电话网络、手机网络、电视网络,开发、推广和普及新兴支付工具。
(二)进一步提高农村支付清算网络覆盖面和结算效率
人民银行跨行支付系统为银行业金融机构提供各种高效、安全的跨行支付及资金清算业务,可以延伸到农村地区各类银行机构。当前,仍有不少农村地区银行机构网点未能接入人民银行支付系统,或者已接入但使用权受限。银行机构应积极行动、采取措施,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接入大、小额支付系统及支票影像系统,在强化风险管理的同时放松系统使用权限制。人民银行将积极引导、支持农村金融机构的接入,进一步提高跨行支付系统覆盖面,使更多农村居民尽早享受高效、便捷、低成本的支付服务。
农信银资金清算系统作为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之间资金清算和信息服务的基础平台,具有连通城乡的独特网络优势,应不断增加参与机构网点,进一步扩大系统覆盖面,提升系统处理效率,为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做出更大贡献。
以中国银联建设运行的银行卡跨行支付系统为主干,连接各发卡银行行内卡支付系统的银行卡支付网络,在我国银行卡应用普及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我们鼓励中国银联向农村地区银行机构延伸服务,大力增加农村地区银行卡的联网通用覆盖面。
农村地区银行机构特别是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机构,应尽快将支付网络系统延伸到新设的机构网点。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条件成熟的,可接入人民银行支付系统。
(三)促进农村地区银行账户开立和使用,加强账户管理
银行账户是银行为客户提供各类支付结算服务的基础,是客户享受银行服务便利的依托,也是银行与客户之间建立长期信用关系的载体。给予农户和农村经济组织开立与使用银行结算账户政策优惠是必要的、有益的。人民银行、涉农金融机构应共同研究,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村专业户、种养殖户等开立银行结算账户创造便利条件,适当简化开户手续,加快促进农村地区银行结算账户的开立、使用,为农村地区非现金支付结算业务的发展创造条件。
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银行机构网点在从业人员素质、技术设备以及内控制度等方面均相对落后,不法分子开立虚假账户更易得逞。对此,我们既要采取鼓励农村居民开立银行账户的便利措施,又要坚定不移地执行有关账户管理的制度。要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村地区银行机构加入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系统和联网核查公民身份信息系统。另一方面,农村银行机构也要从人员、技术、制度等方面加大投入,充分利用人民银行的系统来加强结算账户管理,更好地防范银行结算账户业务风险。
(四)构建农村地区互惠互利、合作竞争的多元化支付服务组织体系
涉农金融机构是农村支付服务主体。涉农金融机构应努力发挥各自优势,增强竞争意识,大胆创新,开发真正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特点、真正满足农民需求的支付服务产品。农村信用社应发挥在农村地区的支付服务主力军作用,健全风险防范机制,完善配套服务设施,深化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邮政储蓄银行应继续完善邮储汇兑系统,扩大覆盖面,发挥对农村个人的支付服务优势,努力拓展对涉农企业的支付结算服务。农业银行应继续按照自身战略定位,面向“三农”、服务“三农”,开发适合“三农”的非现金支付服务产品。其他类银行业金融机构也应顺应国家发展农村的战略,结合自身优势,开展互利合作,为改善农村支付环境贡献力量。
(五)加强宣传培训,提高非现金支付在农村的认知度
农村地区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宣传和培训工作十分重要。由于农村金融机构网点人员配备不足,而且员工长期以来缺少办理票据、银行卡等业务的经验,对有关非现金支付工具的知识掌握不足。这种环境下,要在农村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必须有强有力的宣传培训。人民银行要积极会同宣传部门,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介加强宣传;要通过丰富、生动、活泼的宣传活动,让支付结算知识进乡村、进农家。要本着注重实效的原则,避免简单、重复、走过场式的宣传,探索建立农村地区支付服务宣传的长效机制,真正使非现金支付服务宣传深入人心,有效提升农村地区对非现金支付的认可度。
开展对农村地区支付结算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是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的基础。通过集中培训、举办知识竞赛、开展业务技能考试与岗位练兵等形式来提高农村地区银行机构临柜人员的业务素质,不仅能直接提高农村支付结算服务水平,也有利于提高农村支付结算宣传质量。
(六)加强风险防范,保障农村支付服务安全
农村地区支付服务环境薄弱,不仅体现在支付系统覆盖面不足、银行机构网点欠缺等方面,也体现在农村地区银行机构网点内部控制不健全、风险防范意识及能力不足,以及防伪的技术设备落后等方面。同时,非现金支付对于多数农民来说,还基本属于新生事物,要使其接受并使用,确保非现金支付的安全,树立信心尤为重要。
首先要加强防范。农村地区银行机构要严格执行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和联网核查管理规定,切实落实账户实名制,防范假名开立并使用银行结算账户进行诈骗。收单机构要严把特约商户准入关,要特别注意防范信用卡套现问题向农村地区转移,建立健全特约商户检查监督制度。人民银行和各银行机构要采取措施,不断提高农民的自我保护意识,引导其正确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要加强农村地区ATM机、POS机具的监控与维护,防止不法分子通过加装测录设备盗取持卡人信息作案;要对电话POS等新型终端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跟踪了解,及时发现风险隐患,加强风险管理,完善安全措施。人民银行各地分支行应会同公安等部门,和银行机构、银联组织等一道,建立联合预防农村地区支付结算领域违法活动的机制,加强信息沟通,共同防范风险。
其次要严厉打击。对在农村地区出现的支付服务违法犯罪活动,银行机构要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当地公安部门报告,在业内进行通报,适时向社会公开风险提示;同时,要主动协调、积极配合公安部门依法严厉打击支付领域的各类违法活动,震慑不法分子,切实保障广大农民群众利益。
四、扎实推进农村支付环境的改善
[关键词]农村精英 农业产业化
[中图分类号]C912.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4-0027-01
近年来,农村农业产业化发展越来越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一方面受国家政策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农村精英这一基层内部发展动力的示范和推动作用也尤为重要。
一、关于农村精英
精英泛指在一项领域或多项领域中出类拔萃、精明能干的人才。是农村中在经济收入、地位、声望、文化都有较高的威望、影响力、号召力的村民。农村精英一般都有高于其他村民的文化和道德修养,有灵活的寻找致富挣钱的头脑。农村精英范围广泛,包括先富起来的农业种植养殖专业户、农村中有威望的村干部和农村中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水平的知识分子等。
二、农村精英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农业产业化是指改变传统的农业运作方式,以有组织、专业化、系列化的方式实现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的一体化的经营体制。农村精英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推动表现在:
(一)示范引领
农村精英在发展农业产业化中有示范效应。这种示范作用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关键所在。发展初期农民看不到产业化带来的直接利益,面对发展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实施的新举措,如引进新的种植方式(大棚种植)、引进新品种等,农民不支持、参与性低。但当农民看到农村精英因为在发展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对新品种的引进、新种植方式和新技术的使用而增加了经济收入提高了生活水平,村民的顾虑消失,参与性大大提高。
(二)规模化链条化
精英农民在产业化发展初具规模的过程中起着把产业化发展推向规模化链条化的作用。农业产业化在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需要建立相应的社会组织。这些组织源于农民发展产业化的需要,并服务于农民。精英农民凭借其能力与经验,在发展产业化过程中带动全体村民不断地完善社会组织的职能,拓展社会组织服务于农的范围,不断使组织规范化、法制化、福利化,形成服务于农、受益于农的农村社会组织,实现农业产业化的不断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和链条化的发展。
三、积极引导培养农村精英,充分发挥农村精英的作用
农村精英在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中起着示范引导作用,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规模化、链条化。应积极引导培养农村精英,充分发挥农村精英的作用。
(一)积极引导培养农村精英
提高村干部和村民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意识。尤其要提高村干部的农村精英意识。这就要求村干部应意识到如果一部分人先致富成功将会成为全村的典范带动全村的发展。因此,村干部应以促进全村发展的思想来武装自己。对那些初露头角的先富裕起来的村民、从事农业种植或养殖有成就的村民给予关注,给予相应的村政支持,逐步地在互动中引导帮助这些村民发展。在实现致富的同时,培养农村精英,实现对全村的示范效应。当然,广大村民也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利用农业科普节目开阔眼界,掌握科学的农业知识,树立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意识,努力争做农村精英。
(二)扶持农村精英
文化上,不断提升农村精英的思想道德觉悟,强化其带领广大农民脱贫致富成为领头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技术上,组织农村精英到农业产业化发展典型的村镇考察学习,组织农村精英参加农业知识讲座,并针对农村精英在实际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入户、田间的种植技术指导。经济上,一方面国家要通过各种渠道对农业和农民给予物质和财政补贴,另一方面要积极协调各级组织,如农村信用合作社向农民提供贷款,切实解决农民发展规模种植养殖中遇到的资金难题。
(三)团结农村精英
团结农村精英,鼓励农村精英形成自助合作组织,发挥农村精英的优势。最大程度地去调动发挥他们对农村社会建设的带动作用,充分地实现精英分子对广大农民的示范影响和拉动,不断的提高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促进农村社会的发展,增强农村的凝聚力。同时,随着自助合作组织的发展,农民对自身利益和权力的维护意识也会不断增强,不断的拥有话语权、行动权,从而推动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
(四)农村精英和政治精英结合
有些农村精英并不是村领导干部。而农村精英具有的才干、地位、声望、影响力、号召力,都非常适合参与民主政治选举,成为政治精英。因此,应大力鼓励农村精英参与选举,鼓励其在担任村级领导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示范引导作用。同时也要鼓励农民正确地行使自己的选举权,真正选出能够带领村民致富,推进农村发展的好带头人。农村精英和政治精英的结合,既可以实现示范引导和组织带动的双重效应,又可以在传达上级指示、组织村级政务、发动广大村民的过程中,实现工作效率、工作质量的提升,对促进农村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吕世辰.农村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既面临“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重大机遇,又面临资源、市场约束增强和体制、机制性矛盾凸现的严峻挑战。在这种形势下,要确保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社会和谐发展,就必须始终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全局,特别是要实现农业发展观的与时俱进,着力更新发展理念,拓展发展思路,优化发展格局,创新发展模式,转变发展方式,强化发展措施,不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开创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新局面。在实际工作中,要着重把握好“六个坚持”。
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维护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全面发展。农民是农村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主体。坚持以人为本,体现到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中,就是要一心一意为农民谋利益,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使之分享改革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努力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
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这是以人为本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中最根本的体现。要认真贯彻落实“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广开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既要从“三农”本身考虑问题,寻求出路,又要跳出“三农”,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思考问题,研究对策;既要大力挖掘农业和农村内部的增收潜力,又要在农业和农村外部开辟新的增收途径;既要立足当前采取尽快见效的增收措施,又要着眼长远寻求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治本之策,为农民增收提供新的动力。
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这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要使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体现在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过程。尊重农民的创造和选择,维护农民的经营自主权,切实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监管,推进乡镇政务公开、村务公开、财务公开,维护农民对集体资产的收益分配权和管理参与权。加强对农民负担的监管,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加快农业和农村法制建设,严格依照法律法规来管理农业、开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全面推进依法治农。当前特别要加强法制教育和宣传,培育农民依法维权的意识。
全面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这是提升农业、振兴农村的希望所在,是减少农民、使农民富裕起来的关键所在。要把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摆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位置。围绕增强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大力加强科学知识普及、先进实用技术培训和思想道德教育。适应农业专业化、规模化和现代科技发展的需要,培养造就一代新型农民。扩大“阳光工程”的实施规模,加强劳动力转移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外出务工就业的能力。
坚持统筹协调理念,优化发展环境,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统筹协调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是解决城乡发展失衡问题的关键。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全局,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着力改变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完善支农政策体系,强化农业发展基础,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
尽快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要深刻领会“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着力消除影响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建立城乡之间资源合理配置的市场体系,形成城乡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特别是要加快建立城乡平等的就业体制,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不断改善农民进城务工的环境。要为农民提供平等的教育、医疗机会和待遇。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和公平化。引导各类资源与要素向农业和农村流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完善支持保护农业的政策体系。要全面落实“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不断增强农业政策的反哺性和普惠性。调整和优化支持“三农”发展的财政支出结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结构、信贷资金投放结构。建立对农民的直接补贴机制,进一步完善补贴政策,扩大农业补贴规模。探索建立农业投入的补贴机制,积极推动农业的政策性保险试点,尽快形成完整的国家支持保护农业的政策体系。
加大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要在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下功夫。要加强农业生产设施和农村生活设施,特别是农田水利、乡村道路、改水改厕和社会公共设施的建设,加快实施农村“六小工程”,大力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重点搞好农业“七大体系”建设,完善农业发展综合服务体系。按照项目构建工程、工程支撑体系、体系保障发展的原则,实施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等重点工程,着力提升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劲。
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要围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探索农业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有效途径,积极发展农业和农村循环经济,实现农业生产、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的有机结合。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既面临“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重大机遇,又面临资源、市场约束增强和体制、机制性矛盾凸现的严峻挑战。在这种形势下,要确保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社会和-谐发展,就必须始终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全局,特别是要
实现农业发展观的与时俱进,着力更新发展理念,拓展发展思路,优化发展格局,创新发展模式,转变发展方式,强化发展措施,不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开创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新局面。在实际工作中,要着重把握好“六个坚持”。
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维护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全面发展。农民是农村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主体。坚持以人为本,体现到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中,就是要一心一意为农民谋利益,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使之分享改革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努力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
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这是以人为本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中最根本的体现。要认真贯彻落实“多予、少娶放活”的方针,广开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既要从“三农”本身考虑问题,寻求出路,又要跳出“三农”,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思考问题,研究对策;既要大力挖掘农业和农村内部的增收潜力,又要在农业和农村外部开辟新的增收途径;既要立足当前采取尽快见效的增收措施,又要着眼长远寻求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治本之策,为农民增收提供新的动力。
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这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要使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体现在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过程。尊重农民的创造和选择,维护农民的经营自主权,切实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监管,推进乡镇政务公开、村务公开、财务公开,维护农民对集体资产的收益分配权和管理参与权。加强对农民负担的监管,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加快农业和农村法制建设,严格依照法律法规来管理农业、开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全面推进依法治农。当前特别要加强法制教育和宣传,培育农民依法维权的意识。
全面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这是提升农业、振兴农村的希望所在,是减少农民、使农民富裕起来的关键所在。要把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摆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位置。围绕增强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大力加强科学知识普及、先进实用技术培训和思想道德教育。适应农业专业化、规模化和现代科技发展的需要,培养造就一代新型农民。扩大“阳光工程”的实施规模,加强劳动力转移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外出务工就业的能力。
坚持统筹协调理念,优化发展环境,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统筹协调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是解决城乡发展失衡问题的关键。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全局,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着力改变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完善支农政策体系,强化农业发展基础,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
尽快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要深刻领会“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着力消除影响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建立城乡之间资源合理配置的市场体系,形成城乡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特别是要加快建立城乡平等的就业体制,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不断改善农民进城务工的环境。要为农民提供平等的教育、医疗机会和待遇。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和公平化。引导各类资源与要素向农业和农村流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完善支持保护农业的政策体系。要全面落实“多予、少娶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不断增强农业政策的反哺性和普惠性。调整和优化支持“三农”发展的财政支出结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结构、信贷资金投放结构。建立对农民的直接补贴机制,进一步完善补贴政策,扩大农业补贴规模。探索建立农业投入的补贴机制,积极推动农业的政策性保险试点,尽快形成完整的国家支持保护农业的政策体系。
加大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要在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下功夫。要加强农业生产设施和农村生活设施,特别是农田水利、乡村道路、改水改厕和社会公共设施的建设,加快实施农村“六小工程”,大力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重点搞好农业“七大体系”建设,完善农业发展综合服务体系。按照项目构建工程、工程支撑体系、体系保障发展的原则,实施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等重点工程,着力提升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劲。
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农业。可持
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要围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探索农业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有效途径,积极发展农业和农村循环经济,实现农业生产、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的有机结合。
深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各地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 存在问题 改革 对策
近年来,农村信用社的发展与我国金融体系的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同时农村信用社体系也是我国农村地区最庞大的和最完备的正规的金融体系。然而,在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仍然遇到很多自身体系难以克服的问题与矛盾。本文中笔者将围绕农村信用社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克服这些问题和矛盾提出笔者自身的见解。
一、农村信用社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一)各个农村信用社的整体业务发展很不平衡
在对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发展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受山区环境和当地经济状况的影响,各个农村信用社发展的各项业务并不是很平衡,有的业务效益好、业务量大,而有的业务效益低下、业务量也小。这也导致了农村信用社在人员配置上形成了很大了困难,使得农村信用社的经济效益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二)筹资工作环境仍需改善
在很多地区的农村信用社中存在着组织存款难度较大的问题。这严重影响了农村信用社市场竞争力和支农的后劲的发展。同时在很多的地方存在着不正当的行业之间的竞争以及政府对农村信用社扶植力度得不到见效的落实等问题的存在,使得很多的部门对信用社仍然存在着歧视的看法等,导致农村信用社组织资金的难度进一步加大,信用社的存款及不稳定。再者就是农村信用社在农民中的信用不高,总认为农村信用社归政府管理以后就没有国家银行那么保障,再加上信用社经营效益不明显,使得农民对农村信用社的态度存在着偏差。
(三)农村信用社整体员工的素质低下,竞争意识不强,行业技术水平低
农村信用社员工的整体素质与其他的金融体系相比较仍然处在较低的水平层面上。高技术、复合型、法律综合型等人才更是匮乏,并且少数员工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缺乏上进心、创造性和主动性,这样就致使本行业业务开展缓慢,影响了农村信用社的全面发展。
二、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一)逐步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大对农村信用社的扶植力度
信用社的发展要进一步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并且逐步加大对金融扶植农村的力度。在对农村信用社的扶植过程中无论采取何种产业模式,通过何种组织结构形式,我们都要始终坚持服务农村、农业、农民的经营方向。对于农村信用社中的信贷资金我们要大部分用来支持本地区的农民和农业的发展。也就是说根据当地的农村产业结构的状况,分出一部分资金用于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支持,健全和完善农村信用社资金结算体系,逐步促进农村信用社的全面发展。
(二)营造良好的农村信用社金融发展环境,促进农村信用社的发展
在农村信用社的发展过程中要实施积极稳健的农村信用社发展战略和宏观调控策略,加大对农村的扶植力度,逐步加强对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的预测,保障各金融实体的稳定。同时,对于不同发展程度的农村信用社要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比方说发达地区的信用社要鼓励他们开展多种业务,为他们提供更加宽松的经营环境;对于贫困地区的农村信用社央行要给予他们低息的资金支持,鼓励他们向更多的农民发放贷款,发展当地的经济。
(三)加强信用社员工的培训,逐步实施人才兴社和科技兴社的行业战略
由于多种原因的存在,农村信用社的职工素质和信用社电子化的程度都非常低,成为影响农村信用社发展壮大的重要的因素。因此,农村信用社要加强对中、高层专业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的培训,逐步树立以人为本和人才兴社的经营理念,逐渐确立人才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提高农村信用社员工的整体素质,增强农村信用社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
三、结束语
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是国家金融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所在。因此,对于在农村信用社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矛盾我们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案,不断克服种种困难,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找到强大的支持,从而不断促进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发展。当然,这样也会促进农村信用社的全面发展,在众多的银行金融业之中立于不败之地,促进我国金融业的快速稳定全面的可持续发展,使金融业成为经济发展的强有力的发展动力。
参考文献
[1]杜西庆.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陕西农业科学,2006(02).
[2]许志忠,崔晓初.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的问题及改革建议[J].华北金融,2001(07).
[3]杨德彬.农村信用社面临的困境及策略选择[J].黑龙江金融,2002(01).
1、基础薄弱
农村地区主要以农业为主,虽然农业是我国基础型产业,但一味地采用土地种植方式发展经济会造成经济模式单一、产业单一情况,不利于经济的全面发展。另外,在单纯采用土地种植的背景下,农村土地资源会逐渐呈现不足状态,更加速了环境的破坏。
2、国家扶持力度的不足
我国农村贫困地区面积较大,在经济上国家必须兼顾所有贫困地区,因此在单个地区的扶持力度上会有所下滑。另外,由于农村地区交通条件的限制,在经济扶持上存在一定局限性,对于扶持结果无法做到持续观察。加上卫生事业与文化事业的落后性,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较大制约。
二、农村可持续发展优化策略
1、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地区的农业种植必须加强设施管理,通过高科技种植方式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改善当地基本条件。在此方面,国家可以委派专业人员深入农村展开种植讲座,并将先进种植技术与种子带入当地,帮助农民增产增收。另外,对农村土地资源的利用也应清楚地向种植者说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思想上让其了解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在此方面,国家需要投入较大人力资源,确保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全面灌输。
2、提高人口素质,加强教育力度
农业人口的素质问题已经成为了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教育上的投入不仅受到经济的限制,还受到当地居民思想上的抵制。一些思想觉悟不高的农村人口并不认可“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认为孩子在接受到基本文化、能够正常与人交流即可,无需进一步掌握更高深学问。在这一背景下,农村人口的文化素养难以得到有效提升,严重制约了农村发展以及先进农业种植设备的使用。因此国家应提升对农村的教育力度,可采用志愿者方式让更多大学生愿意去农村当“村官”,以提升农村人口思想文化素质为目的,让农村人口能够通过文化的提升以及科技的辅助在不影响到自然环境的前提下达到经济上的可持续发展。
3、因地制宜发展,提升农业效力
贫困地区农业发展的最好方式就是依靠已有土地资源利用其特色性展开种植。我国地域面积较大,不同地方适合种植的农作物也存在差异性,贫困地区不能单纯的看到别的地区依靠种植某种农作物发家致富了就依葫芦画瓢的同样引进。在种植方面切记因地制宜,利用当地土壤优势、水源优势、气候优势、温度优势等各方面选取适合种植的农作物。同时,还可以发展品牌化战略,将同一地区的优秀种植打造成品牌销往国内各省市,提高其经济收入。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