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老年患者的生活护理8篇

时间:2023-08-20 14:39:1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老年患者的生活护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老年患者的生活护理

篇1

【关键词】护理干预;中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生活质量;心理干预

在我国,脑中风是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我国卫生部门的权威数据显示,在我国脑中风的死亡率要远远高于普通一般疾病,仅次于癌症位列第二。其普遍发病年龄在55-65岁左右。由于中风患者行为不变,因而其所导致的并发症也多种多样,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而,要想使得老年脑中风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需要在使用药物的同时加强护理干预。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自2011年8月至2012年9月,我院收治的老年中风患者,对其进行护理干预治疗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自2011年8月至2012年9月,我院收治的老年中风患者56例,均经头颅CT或MRI确诊为脑中风,年龄在50-65岁,平均年龄56.2±4.8岁,其中男性30例,女性26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各28例,两组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除了常规治疗之外,对干预组进行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包括:①心理干预。通过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与交流,帮助其更好的减少悲观、焦虑情绪,配合现有的治疗方式;②认知干预。通过对病情的分析以及脑中风的病理机制,帮助患者合理控制生活方式与饮食习惯;③行为干预。指导患者家属让患者保持正确的躺卧位置,仰卧时膝下垫软枕以使其稍屈起,并且定期进行局部部位的按摩和按压,改善局部区域的供血状况。

1.3评分标准采用ADL量表评分标准ADL量表,即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

1.4统计处理采用SPSS19.0和EXCEL对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采用t检验,P

2结果

由表1结果可以看到,患者在干预前后个时间段ADL评分,干预组相对于对照组都具有显著性提升,由此也说明了干预组本身生活质量改善的显著性。(P

3讨论

脑中风是一组起病急、预后慢的脑血管循环障碍性疾病。根据我国卫生部门的权威数据显示,在我国脑中风的死亡率要远远高于普通一般疾病,仅次于癌症位列第二。由此也说明,并且随着现代人们的生活压力以及生活饮食的不规律,使得脑中风患者出现了低龄化的趋势[1]。老年中风患者病后的生活质量明显降低,其往往会出现偏瘫或是肢体肌肉的瘫痪等症状,导致其行为极度的不便。而身体姿势的无法改变以及长期卧床所带来的心肺功能的不通畅则会导致压疮以及肺部感染等一系列的并发症的出现[2]。与此同时,由于肌肉的萎缩以及行动的不便,导致了其静脉血液回流的主要动力丧失,易形成下肢静脉血栓[3]。就目前临床治疗而言,尚没有比较有效的针对老年中风患者的治疗方式,更多的是通过合理的护理治疗,对患者的行动机能带来部分的改善,减少患者的心理负担,形成一个良好的恢复环境,并且通过及时的干预性护理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4]。本研究通过对老年中风患者的合理护理,其结果显示,干预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4.28%,要远远优于对照组患者的78.57%,这也说明了护理干预的重要性以及对于并发症降低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与此同时,研究结果还显示患者在干预前后个时间段ADL评分,干预组相对于对照组都具有显著性提升,由此也说明了干预组本身生活质量改善的显著性。由此可见,护理干预能显著改善老年中风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未来的临床治疗及护理领域进一步的推广与形成系统性的护理干预体系。

参考文献

[1]虞静.浅析中风病人急性期的心理疏导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08,12(1):45-46.

[2]任雪梅.脑中风后抑郁患者的护理干预[J].中国实用医药,2011,6(14):189-190.

篇2

关键词:护理干预; 痛风; 老年患者;生活质量

痛风是由于长期嘌呤代谢障碍、血尿酸增高引起组织损伤的一种与现代经济发展和饮食结构有密切关系的疾病[1]。痛风迁延反复,较难根治,不仅给老年患者造成了躯体上的严重损害,且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为探讨护理干预对改善老年痛风患者的生活质量的影响,本院自2013年1月~2014年8月对收治的48例老年痛风患者实施护理干预,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3年1月~2014年8月住院患者48例(根据美国风湿病协会诊断标准确诊),其中男39例,女9例,年龄58~86岁,痛风病史6个月~16年。按患者就诊时间的先后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4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文化程度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给予常规痛风健康知识宣教。对治疗组予护理干预,干预内容包括:①认知干预:向患者宣教痛风的相关知识,包括痛风的病因、诱发因素、预防和治疗,识别并发症发生的先兆,特别是嘌呤、酒的摄入对痛风的危害性,提高患者对痛风的认知程度;②心理干预:关心爱护患者,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了解患者的真实心理动向,取得患者的信任;获得家庭成员的理解、支持、帮助;与患者家属沟通,让家属了解患者的病情及心理状态,动员家属以乐观的态度,宽松和谐的家庭氛围来感染患者,提高其心理应对水平;鼓励家庭成员监督、支持患者完成饮食、运动等干预计划;③行为干预: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制订饮食卡,帮助患者将经常食用的食物进行分类。限制嘌呤摄入,嘌呤的摄入量应在75mg/d以内,鼓励多饮水,多补充B族维生素及维生素C,予低热量、低脂肪、低蛋白饮食,禁饮酒;合理安排患者的生活,督促患者适当运动、坚持服药、定期监测尿酸、定期来院复诊等。采用电话、门诊复查等形式,由专职护士对患者和家属每月随访1次并记录患者的血尿酸、服药、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时间1年。

1.2.2生活质量评定采用SF-36生存质量表[2],其中项目包括生理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健康、躯体疼痛、总体生活质量和以往健康相比较。每个项目得分100分,分数越高,表示健康状态越好,生活质量越高。

1.3观察指标 包括患者的生活质量、血尿酸水平,依从性、并发症的发生率。饮食治疗依从性问卷均参考国外相同问卷,根据中国人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修正和增减[3]。

1.4统计学方法 计算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的方法对研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1年后两组生活质量情况 除生理功能外,两组的社会功能、心理健康、躯体疼痛、总体生活质量和与前1年健康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血尿酸的变化 在干预开始前两组患者的血尿酸从总体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资料有可比性;1年后对照组患者血尿酸水平与1年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1年后血尿酸水平却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痛风患者饮食依从性的变化 在干预开始前两组患者的依从性从总体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资料有可比性;1年后对照组患者依从性与1年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依从性有显著性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痛风不仅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而且容易转成慢性,导致关节僵硬、变形,形成痛风石、瘘管、肾结石,严重者导致肾损害,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和生命。痛风是一种代谢性的疾病,防治的关键在于有效地控制高尿酸血症,但其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因此,单用药物治疗不能取得满意效果,只有将健康教育与饮食结构的调整、生活方式的改变相结合,才能有效地控制痛风的发作,同时家庭关系是影响身心健康的重要支持系统,与情绪、心理活动关系密切,相互影响,家庭成员的参与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3,4]。本研究结果显示,随着认知、心理、行为、社会支持等综合护理干预的进行,治疗组患者的饮食治疗依从性明显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熊曼琪,邓先智.内分泌科专病与风湿[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69-291.

[2]Ware JE,Sherboume CD.The MOS36-item shortfom health survey(SF36).Conceptual fmmework and item selection[J].Med Care,1992,30:473-483.

[3]王淑英,阚丽君.浅谈痛风的食疗[J].中医药信息,2009,26(1):42-44.

篇3

【关键词】 护理干预; 老年痴呆; 生活能力; 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11-0081-02

doi:11.14033/ki.cfmr.2016.11.045

老年痴呆病又称阿尔茨海默症,是一种由于人体神经系统衰退导致的疾病[1]。在老年人群中属于常见病和多发病。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进程的发展,老年痴呆症的发病率逐年增高[2]。老年痴呆病患者经常表现为记忆丧失、语言功能障碍、认知能力障碍、人格和行为方式突变以及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等,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3]。及时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极大的促进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4]。本研究就护理干预对老年痴呆患者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进行对比与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0例老年痴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57~93岁,平均(72.17±3.19)岁;观察组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55~94岁,平均(74.49±1.38)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护理过程中采用常规方式。观察组患者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如下,(1)心理疏导:护理人员需要时刻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老年痴呆患者经常会伴有抑郁、焦躁、沮丧以及幻觉等不良情绪反应。护理工作人员需要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主动与患者沟通,增进医患之间的信任感,使其能够主动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另外需要鼓励患者家属多关心和爱护患者,有利促进患者的预后康复。(2)饮食指导:给患者制定科学的饮食食谱,指导其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戒烟酒、禁食高盐、高脂、高胆固醇的食物,多摄入新鲜果蔬,确保营养均衡,保证患者一日三餐定时定量。对于病情比较严重的患者,护理人员应该将食物切成小块喂食给患者,注意防止呛咳。(3)营造舒适的康复环境:营造一个比较舒适、温馨的治疗和康复环境。经常打扫卫生,保持病房的整洁和安静,避免噪音对患者产生刺激。减轻患者的焦虑和不安全感,帮助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4)行为能力训练:护理人员需指导患者进行一些基本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训练,比如穿衣、吃饭、如厕、服药等。注意训练过程中的态度和语气,尝试多鼓励患者,帮助其增强信心,有利促进康复。(5)认知能力训练:帮助患者回忆过去生活中经历的人和事,指导患者进行语言和理解能力训练,提高患者预后的生活质量。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和护理前后的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以及患者预后的生活质量评分。MMSE评分:满分为30分,评分27~30为精神正常;评分21~26分为轻度痴呆;评分10~20分为中度痴呆;评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MMSE、ADL评分结果的比较

接受治疗前,两组患者的MMSE评分、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MMSE评分、ADL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比较

接受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数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显著改善(P

3 讨论

老年痴呆病是老年患者中十分常见的疾病,病情非常严重和复杂,有比较高的致残和致死率[5]。患者一旦得病,会造成记忆丧失、认知功能性损伤、生活不能自理以及一定程度上的精神和行为障碍[6]。这不仅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存质量,也会给患者家庭带来极大的经济上、心理上的负担[7]。在老年痴呆病的治疗过程中,及时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必不可少,与患者治疗的效果密切相关。可以延缓患者病情的恶化,提高患者预后的生命质量[8]。

本研究结果显示,接受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MMSE评分均显著提高,并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对于老年痴呆患者采用综合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促进患者的康复,缓解患者的病情,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陈瑶.护理干预对老年痴呆患者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2015,5(4):105-107.

[2]宋建云.综合康复护理对老年血管性痴呆的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6):152-154.

[3]孙惠杰,赵英凯,赵勇.护理干预对老年性痴呆患者认知、生活行为能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17):93.

[4]陈娟,何晓英,黎佰莲,等.护理干预对老年性痴呆的预防及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实用预防医学,2013,20(10):1256-1257.

[5]张冰,马颖,王晶晶,等.护理干预对老年痴呆症患者生活质量的Meta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33):10-12.

[6]郑丹凤,肖丽云,方慈爱,等.家庭护理干预对老年痴呆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3):245-246.

[7]王丽萍.护理干预改善老年痴呆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作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11):235.

篇4

【中图分类号】 R241

【文献标志码】

B【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6-118-01

高血压是临床中比较多见的慢性疾病,特别是在中老年人群体中的发病率较高,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高血压的发病率也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特别是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均产生了严重的影响。高血压属于慢性疾病,病程时间较长,患者需要长期以药物控制血压水平,进一步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给予患者有效的护理干预[1]。本次研究将针对中医护理对于改善老年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的作用进行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诊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共计60例为研究样本,利用随机抽样原则将患者进行平均分组,各组均30例,分别定义为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男17例,女13例;患者年龄61~82岁,平均年龄(726±04)岁;病程时间1~14年,平均病程(62±03)年。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患者年龄62~80岁,平均年龄(714±02)岁;病程时间2~16年,平均病程(64±06)年。两组患者常规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实施分组比较。

12方法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的高血压药物治疗,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主要进行用药指导和饮食指导等。观察组患者实施中医护理,主要包括中医健康教育、中医运动指导、中医食疗护理、辩证施护以及疏通经络护理五个方面[2]。

13评价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痊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等均完全消失,中医证候积分减少超过90%;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等均显著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减少达70~90%;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等均有所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减少30~70%;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未改善,甚至加重。以SF-36生活质量量表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进行评估与比较。

14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用卡方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是9667%,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是8667%,具体比较结果见表1。两组资料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估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具体比较结果见表2。两组资料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31中医健康教育首先应组织老年高血压患者开展关于高血压防治的健康教育讲座,向患者讲解普及高血压疾病的相关病因机制及治疗方案和预防方法等,使老年高血压患者能够对自身疾病有正确、全面的认识。同时要向患者讲解开展中医护理的作用及目的,提升患者的依从性[3]。

32中医运动指导安排中药师对患者开展面对面的运动指导工作,指导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正确的开展养生运动的方式,例如指导患者?习太极拳等。同时要向患者讲解按压穴位的方式,使患者能够进行自我护理干预,提升临床治疗效果。

33中医食疗护理针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开展中医食疗护理干预,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为患者制定一份科学的中医食疗搭配饮食的配方,使患者能够在饮食方面做到科学的自我护理干预,通过饮食调控控制其血压水平[4]。

34中医辩证施护分析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血压水平、体质量、年龄和中医分型等,给予患者针对性的辩证施护,例如针对肾精不足且偏阴虚的患者应给予患者滋阴补肾的治疗干预,而针对肾精不足且偏阳虚的患者应给予患者温阳补肾的治疗干预。

篇5

[关键词]老年患者;骨折;护理干预;疼痛;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742(2013)06(b)―0027-02

目前我国老年人口呈上升趋势。随之而来的老年骨折患者越来越多,老年患者的临床特点不同于其他,护理方面应制定有效地措施减轻患者疼痛,提高其生活质量,加速疾病愈合。为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患者骨折后生活质量及疼痛的影响,该院对2011年9月―2012年9月间收治的66例老年骨折患者中的33例采用综合护理干预介入整个治疗过程,对疾病的治疗产生了积极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科接受治疗的老年骨折患者66例,经x线拍片诊断其骨折明确,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中男25例,女8例,年龄54―72岁,平均(66.5±7.2)岁;其中,跌倒伤20例,车祸伤13例;实验组中男27例,女6例,年龄53―76岁,平均(67.8±7.9)岁;其中,跌倒伤21例,车祸伤12例;均除外合并重要脏器功能障碍不能手术者,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及病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护理干预

1.2.1对照组护理采用常规护理,观察并记录治疗过程中出现任何不适,通知医生给予及时处理,并给予对症护理措施。

1.2.2实验组护理①术前准备:老年患者因伤后活动能力明显下降,使其在术前养成床上大小便的习惯,因其接受能力不如年轻人,需耐心教其使用呼叫器、学会在液体输尽或不适时呼叫护理人员,加强皮肤护理,特别是术区周围的皮肤护理。②疼痛护理:针对老年患者对疼痛反应较差,但持续时间较长的特点,耐心解释疼痛原因,注意观察疼痛是否由于术后不佳所致,给予及时的指导和纠正;老年患者对止痛药物的反应较差,在使用正确药物的前提下,护理人员多花时间对其采取注意力转移的方法减轻疼痛:可以将老年患者合理的分区管理,相互间通过聊天等方式转移对疼痛的关注。③营养护理:护理人员需密切关注其每日进食量及进食次数,制定个性化进食方案。同时老年患者胃肠道功能下降,需进食高营养,易消化的食物,个性化强调患者对味觉的满足,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尽量满足患者要求,但仍以清淡饮食为主。④睡眠管理:需护理人员密切关注,了解影响睡眠的原因,给予合理的干预措施。若是环境改变所致,需加强沟通,疏导其对病房环境的认同:若为疼痛所致,可在疼痛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相应药物治疗;若为焦虑等心理因素,需加强心理疏导强度使其养成良好的作息规律。⑤并发症预防:特别是褥疮的发生,需协助其床上翻身,变换姿势。对活动能力重度下降者,需要给予褥疮易发部位的按摩,注意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燥,做好床旁清洁护理。对有其他慢性疾病的老年患者,应特别留意其症状的变化,如加强排痰,教其有效排痰的方法,鼓励排出痰液,合理使用祛痰药物等等。⑥心理干预:需加强疾病宣讲力度,使其对恢复健康充满信心,通过聊天方式,倾听患者的述说,使其心理得到合理有效地舒展。通过鼓励机制,强化其对治疗的依从性。⑦康复训练:使病人认识到积极而正确的功能锻炼是康复的关键、调动病人积极性,根据病情、体力、耐力制订锻炼计划。掌握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原则,逐渐从被动向主动过渡。如果功能锻炼需要借助支撑物如:拐杖、轮椅、步行器等,最好在手术前教会并能运用。

1.3观察指标

1.3.1疼痛评分记录入院时(110)、手术前(T1)、术后2d(T2)及术后7d(T3)时的疼痛评分。采用数字疼痛评分法(NumericalPain Rating Scale,NPRS),是用数字计量评测疼痛的幅度或强度。数字范围为0―10,0代表“无痛”,10代表“最痛”,患者选择一个数字来代表他自觉感受的痛。“无痛=0,1,2,3,4,5,6,7,8,9,10=无法忍受的痛”。

1.3.2疼痛引发的相关性症状观察并记录术后因疼痛引发的需要给予对症治疗的相关性症状,主要为心悸、血压升高、血糖升高。

1.3.3生活质量分别于护理干预前和手术后1个月,采用“生存质量测量量表简表”(WHOQOL-BREF),通过填表问答形式从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及环境领域评价其生活质量。得分越高者,生活质量越高。

1.3.4住院天数特指术后住院天数。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15.0软件处理数据,观察指标采用均数±标准差(x±y)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检验。

2结果

2.1两组不同时间点疼痛评分的比较

入院时(T0),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前(T1)通过综合护理干预,实验组患者患者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明显;术后随着护理干预的进行,两组患者的疼痛开始降低,均于手术2d后(T2)疼痛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术后因疼痛而引发的相应症状的比较

实验组中术后患者因疼痛发生相应不良症状的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护理后患者生活质量的比较

实验组患者在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领域及环境领域各方面的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两组患者住院天数

对照组33名患者的住院天数为27-45d,平均(37.5±7.2)d;实验组患者的住院天数为18-33d,平均(25.6±7.7)d,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疼痛是创伤后和术后最常见的症状之一,老年骨折患者虽对疼痛的反应性降低,但其持续时间长,对老年患者的影响很大,特别是老年患者常常伴有其他器官功能的下降,易出现因疼痛而导致的继发病变。所以临床工作中,在疼痛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如何通过护理干预有效地减轻疼痛,是护理工作者面对的一大难题。综合分析,老年骨折患者主诉疼痛的原因如下:①躯体性疼痛,其特点是多为轻中度疼痛,但持续时间长,可通过药物治疗有效干预:主要由于不佳所致,需要护理人员的协助。②心理因素:老年患者随着认知能力的下降,对疾病的愈合情况及生活、住院费用等的忧虑,也会加重期疼痛值。有效地心理疏导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在该次的实验中,实验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的方法,兼顾了对疼痛的护理和心理因素的干预,起到良好效果,术后第2天开始,患者的疼痛值开始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的明显区别体现出干预的有效性,并再次证明了有效地生理和心理护理能减轻疼痛这一观点的正确性。同时,这种综合性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降低因疼痛而导致的不良事件的发生。

篇6

关键词:创伤性骨折;老年;综合性护理;生活质量;影响

创伤性骨折指受外源性致伤因素影响后而作用于机体,导致骨小梁的连续性发生完全或部分中断。此病病程中且恢复慢,患者需长期卧床休息,严重影响心理状态、躯体运动能力、社会能力等。近年来,随着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对患者实施全新的护理[1]。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7月~2014年7月收治的94例老年创伤性患者,将其分为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47例),男性患者59例,女性患者35例,年龄62~86岁,平均(74±12)岁,所有病例经临床诊断为创伤性骨折,47例闭合性骨折,45例开放性骨折。排除严重高血压、心脏病、消化道溃疡者、血液系统等疾病。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病程等一般资料对比无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观察组:给予观察组患者实施综合性护理;①心理护理;此类患者多为突然暴力所致,尤其较为严重创伤及骨折的患者因出血过多处于休克期,此时的心理往往为应激状态,会产生恐惧、焦虑、紧张等一系列复杂心理状态,例如患者多表现为皮肤发冷,心跳加快、有时全身出现颤抖,甚至会因紧张而导致腹肌紧缩,胃部呈现翻动感,从而出现呕吐。再加上患者多为老年人,机体会在手术过后引起不同程度的疼痛,情绪易激动,常常会因疼痛和愈合时间较长而精神萎靡。面对上述现象护理人员应从患者住院时就开展心理护理。还可采用精力分散法,在不影响其他患者休息的前提下可以让其听音乐,以此分散注意力,减轻疼痛;②跌倒护理;老年创伤性骨折患者本身就存有骨质疏松情况,若此类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跌倒,则很容易发生二次骨折。保持病房地面干燥,避免患者在下床活动时发生滑到;③预防并发症护理;相关调查研究结果显示[2],有75%的老年创伤性患者在发病2个月后需保持绝对卧床休息,然而在此过程容易出现关节挛缩和肺部感染。所以,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病情制定合适的锻炼计划,在病情许可的前提下可指导患者在床上适当的进行运动锻炼,保持各关节功能位置,不至于骨折痊愈后无法站立。及时对患者进行口腔护理和扣背排痰,必要时可采用吸痰治疗和雾化吸入。帮助长期卧床的患者进行背部按摩,多适用膳食纤维的食物,避免发生便秘和褥疮;④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应通过系统的健康教育减轻患者心理负担,明确告知患者此病的治疗方案及预后,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

对照组:给予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做好患者饮食和休息指导,督促患者主动进行功能锻炼,告知患者定期来院检查。

1.3疗效评价 生活质量评价[3]:从心理领域、生理领、社会关系等方面评价患者生活质量。患者入院时、出院1个月后分别运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表(QUL)评价生活质量。满分为60分,良好(51分及以上),较好(41~50分),一般(31~40分),差(21~30分)。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检验结果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患者生活质量相关指标用(x±s)表示,用t检验,如果P

2 结果

观察组生理领域为(53.36±4.61),对照组生理领域为(44.72±8.51),观察组心理功能(57.66±3.64),对照组心理功能(48.23±7.58),观察组QOI总分(57.42±3.49),对照组(48.10±8.59),观察组社会关系(59.13±1.32),对照组(52.04±8.46)。两组对比差异显著有意义(P

3 讨论

老年创伤性骨折从整体上分为内源性因素和外源性因素两个方面。首先内源性因素;患者多伴有性低血压、晕厥突然地发作、肿瘤及与老龄有关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多种机型或慢匿性疾病,上述因素都有可能导致创伤性骨折和自发性骨折。视觉、听觉及前庭功能的综合作用会引导姿势和步态,老年患者由于年龄的增大,各项机体功能都处于老化状态,肌肉系统的不协调会导致其在正常行走时出现跌倒,进而造成人为创伤。其次外源性因素;此方面因素多为日常生活创伤,也是最常见的致伤原因[4]。其中占据比例最大的跌扑摔倒。老年创伤性骨折的特点为粉碎性骨折是最常见的,骨折愈合时间迟缓,患者体能和是肢体功能康复与年轻人相比均较为缓慢,负重时间延迟。

由于创伤性骨折对患者身心都带来了极大的伤害,患者往往会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应激反应。从临床护理经验来看,骨科患者的心理反应较大,患者常会出现恐惧、焦虑等心理状态。综合性护理集心理护理、预防并发症护理及健康教育于一体,针对患者心理状态采用精力分散法减轻疼痛,缓解其心理负担。本文研究患者采用综合性护理患者的生活质量各项指标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有意义(P

综上所述,对老年创伤性患者实施综合护理能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改善其心理状态、社会能力及躯体运动等生理状态,对患者预后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嘎毕日.对老年创伤性骨折患者进行综合性护理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2014,(13):86-87.

[2]谷春.老年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抑郁影响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卫生产业,2013,(21):83-84.

篇7

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发的肺部感染性疾病,可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两种。老年人因自身机体免疫力下降,或合并有其他疾病,故老年肺结核以继发性肺结核居多,且大多数病情易反复发作,导致老年患者心理压力增大,从而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同时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治疗效果受到严重影响[1]。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300例老年肺结核患者为实验对象;经相关检查诊断得到确诊。老年肺结核患者中男185 例,女115 例;年龄60-80 岁,平均(65±2)岁;并发症:肺部感染135例,肺心病60 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32例,肺癌21例,糖尿病31 例;焦虑223 例(74.3%),抑郁153 例(51.0%)。按照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包括入院宣教等。

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综合护理干预,以观察两组患者的病情变化,方法如下:A.心理干预 老年肺结核患者随着抵抗力下降,且大多合并其他疾病发生等导致患者不管在身体还是心理上都相对其他人比较弱,产生压力过大,抑郁等不良情绪使得治疗效果也有所下降。因此护理人员应该时刻关心患者,帮助患者排除孤寂感,并鼓励患者家属多与之交谈,同时耐心接受患者的倾诉,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动。同时向患者普及相关疾病的知识,增加患者对战胜疾病的信心。B.用药干预护理 护理人员应掌握药物的药理作用,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等症状变化。C.饮食干预 患者饮食规律,禁止吸烟和饮酒。D.其他干预 指导患者进行适量的锻炼,逐步增加患者的肺活量。

1.3观察指标

①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价患者护理前后抑郁、焦虑情

绪变化情况。②生活质量采用WHO生活质量简表(WHOQOL-BRIEF)进行评定,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功能、社会关系和环境4个领域,共计26个条目,分值越高,提示生活质量越好,反之提示生活质量越低[2]。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观察治疗前后指标的变化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2.1 护理前后患者心理状态比较护理后患者抑郁、焦虑状态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2.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入组时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入组后6个月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老年肺结核患者有病程长、病种不单一、病情不稳定、易反复发等特点,常致患者产生负面的心理反应[3]。这些负面影响包括抑郁或焦虑等不良情绪,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大大降低[4]。

综合护理干预,是一种系统的、全面的、有针对性的护理。其具体方法是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有针对性有计划的护理干预,可以减轻患者的不良情绪,积极配合治疗,提高了患者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可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和相关疾病的基本常识,并加强预防措施,减少痛苦。

篇8

【摘要】 目的 对采用早期心理护理对患有慢性心力衰竭的老年患者进行护理的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 抽取88例患有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确诊老年患者病例,将其分为A、B两组,平均每组44例。分别采用临床常规方法和再次基础上进行早期心理护理的方法进行护理。结果 B组患者在治疗后SAS、SDS评分下降幅度明显高于A组患者;该组患者在治疗后出现复况的人数明显少于A组患者;该组患者对临床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明显高于A组患者。结论 采用早期心理护理对患有慢性心力衰竭的老年患者进行护理的效果十分明显。

【关键词】 早期心理护理 慢性心力衰竭 老年患者

慢性心力衰竭(CHF)指的是以进行性的左室收缩和或舒张功能不全做为临床主要症状表现的一种综合征,是目前临床心内科中一种最常见的综合征,对人类健康的造成了特别严重的危害[1]。为了对采用早期心理护理对患有慢性心力衰竭的老年患者进行护理的效果进行研究分析,为临床提供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进行护理的最佳方案,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能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使该类患者在治疗后的复况得到有效控制,我们组织进行了本次研究。在研究的整个过程中,我们抽取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来我院就诊的88例患有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确诊老年患者病例,将其分为两组,分别采用临床常规方法和临床常规方法基础上进行早期心理护理的方法进行护理。对两组患者在护理前后的SAS、SDS水平的变化情况和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以及治疗后的复况进行比较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采用临床研究过程中常用的随机抽样方法,在2004年5月至2008年1月这四年时间内,抽取来我院就诊的88例患有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确诊老年患者病例,将其分为两组,患者中年龄最大者87岁,年龄最小者58岁,平均年龄71.6岁;患者中有49例男性患者和39例女性患者;患者中病程最长者14年,病程最短者1年,平均病程6.3岁;抽样患者的所有自然资料,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在研究过程中可以进行比较分析。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均经过相关的临床检查后确诊。

1.2 方法: 将抽样中的88例临床确诊患者病例随机分为A、B两组,平均每组44例。A组患者采用临床常规方法进行护理;B组患者在A组基础上进行早期心理护理。对两组患者在护理前后的SAS、SDS水平的变化情况和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以及治疗后的复况进行比较分析。

1.3 患者心理状态评价:采用SAS、SDS评分标准对患者在护理前后的心理状态进行客观的评价[2]。

1.4 数据处理:在本次研究过程中所得到的所有相关数据,均采用SPSS16.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当P<0.05时,我们认为数据之间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经过仔细研究后我们发现,B组患者在治疗后SAS、SDS评分下降幅度明显高于A组患者,且统计学差异非常明显(P

3 讨论

患有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由于受到自身临床症状、活动力逐步下降以及慢性疾病所普遍具有的长期性的特点的因素影响,比较容易发生且普遍存在程度不同的心情焦虑和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目前导致患者出现焦虑和抑郁症状出现的具体机制尚还不是十分明确,可能与患者的遗传史、生化、生理、心理和社会等诸多因素都有关系[3]。接受住院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出现的主要心理问题包括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等,而且上述因子得分明显较中国成人常模高出很多。临床心理护理具体指的是护理人员通过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技术手段,通过语言、表情、行为举止等方式,对患者进行潜移默化地引导,使其不科学、不正确的思想认识与生活方式得到显著改变的活动,对患者的全面的身心康复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相关研究证实,对患有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患者进行常规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和基础护理的基础上再增加实施心理护理可以使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得到有效控制。

总而言之,采用早期心理护理对患有慢性心力衰竭的老年患者进行护理的效果十分明显,可以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配合治疗,使患者对临床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 刘国仗,吴宁,胡大一,等.心血管药物临床试验评价方法的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8,26(6):12-13.

[2] 李杰,黎频,吴红金,等.心力衰竭患者年龄、性别及心功能分级与心理因子的相关性研究[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25(8):622-624.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