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0 14:39:1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精细化工和石油化工的区别,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1化工工程技术实训基地扩建的总体规划及要求
根据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需求,经过陕西国防工业职教集团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论证,决定其改扩建基本方向如下:①结合我院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石油化工生产技术、应用化工生产技术(煤化工方向)等优势专业的自身特点,专指委分析认为,能源化工属于高度自动化、技术密集型行业企业,学生在石油化工、煤化工企业生产实习时常遇到无法进行亲手具体操作、得不到开停车和事故处理的机会。实训基地将建设典型化工实训装置及小型化工工艺类工业生产装置,供教学实践和小规模化工生产使用,操作过程更加贴近生产实际。②化工仿真教学是运用实物、半实物或全数字化动态模型,深层次地揭示教学内容的新方法,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高级阶段。化工生产现场操作与化工仿真技术的结合很大提高了生产实习效果,解决长期以来学生生产实践达不到预期效果的问题。化工仿真将理论知识、工艺过程、操作控制能力和计算机的运用充分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次扩建项目中建设培训过程更加贴近生产实际,操作更加贴近企业生产的化工仿真实训中心。
1.2化工工程技术实训基地的建设特点
1)实训过程中要具有专业基本技术技能应用的真实性。操作训练按照企业对学生未来专业岗位群对基本技术技能的要求设置。
2)技术要求方面要具有专业领域的前瞻性、先进性。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学到和掌握本专业领域先进的技术和工艺路线。
3)内容安排上要具有综合性。通过实训掌握本专业的核心技术和技能,得到基本能力、基本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培训。
4)环境和总体设计上兼具有社会开放性。不仅承担本院的基本技术技能实训,而且能承担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的社会培训任务。
5)积极创造条件,开展高等职业教育的科学研究和专业技术应用研究,努力实现产、学、研相结合,在开发推广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6)实训基地要不断充实与改进培训内容,改革培训方法,培养学生职业技术技能及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1.3化工技术实训基地的基本功能
1)承担学院的高等职业学历教育和社会非学历教育的职业技术技能培训任务。社会培训的主要对象的定位在将来在企业生产一线从事生产工作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即二类人员(化工工艺技术人员、化工总控工操作人员),四类岗位(生产操作岗位、DCS操作岗位、生产工艺岗位、环境监测工位)。培训内容将根据陕西石油化工、精细化工等技术密集型企业生产技术对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需求,按化工行业基本知识技能、化工各个单元操作、化工过程仿真控制操作等方面的开展实训。基本能够满足石油化工、煤化工、精细化学品、轻工、日化的岗位培训要求。
2)开展专业技术技能鉴定考核工作,并进行专业研究、技术开发、生产及新技术的应用推广等。逐步发展为陕西乃至周边地区培养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实践教学、职业技术技能培训、鉴定考核和高新技术推广应用的重要基地。“化工技术实训基地”的实训内容包括:①化工工艺流程类的技能实训。②化工计算机仿真操作实训。③化工单元操作实训。④化工单元拆装实训。
2建设安排及实施
此次改扩建重点项目为化工仿真实训室和化工单元操作实训室两个项目。化工仿真实训室目前拥有仿真用计算机100台套,软件有早期的单一设备仿真操作以及成套的工艺操作。本次扩建拟再购置尿素工艺、煤气化工艺、均苯四甲酸二酐合成工艺、丙烯酸甲酯工艺等最新版仿真软件,进一步丰富实训内容;同时,考虑到火炸药生产现场安全的特殊要求,计划与兵器第805厂、兵器第845厂及东方仿真软件公司联合开发两套火炸药生产工艺综合仿真软件,解决学生火炸药生产技术等课程仿真实训需要,军工企业员工相关岗位岗前培训的需要。化工单元操作实训室主要是在原有实验设备基础上添置大型可DCS远程操控的精馏、吸收、传热、干燥及萃取等实训设备,以及石油化工、煤化工等化工生产工艺仿真模型。扩建后的工程技术实训基地包含仿真实训室、单元操作实训室、管路拆装室、化工设备(泵及换热器)拆装室。可满足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化工单元操作技术》的项目化教学及实训,满足化工总控工、化工工艺试验工中级工至技师的职业技能培训及鉴定,以及对周边企业员工进行工艺操作等岗位的培训工作。
3基地建设对青年教师的培养
化工工程技术实训基地不仅满足学生的培养,其功能定位还应包括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实训基地建立了有效的保障制度:①建立导师负责制的培养制度。青年教师成长有专门的“导师”负责。安排青年教师助课、答疑、讲解习题、评卷试卷、指导实验等基本教学环节,熟悉教学内容。②制定长期的培养培养计划。积极提供机会鼓励青年教师进修学习,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和学术水平,并支持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国内的学术活动交流。加强知识的交流,防止知识的僵化。③为青年教师提供下工厂、企业进行职业技能实践锻炼提高的的机会。培养教师的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并学到一定的教学经验,较好地承担高职教学工作,使其尽快成为“双师型”教师。同时带动中青年教师参加各类实践环节,坚持教学科研并重。④建立青年教师考核制度。导师不定期地听青年教师讲课。坚持定期开展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研讨活动;培养青年教师树立热爱学生、热爱教学、热爱教育事业的思想;由导师对青年教师进行考核指导。
4结语
我国化工物流形成及苏中沿江化工物流园区简介
从整个世界国际市场来看,由于市场体系的完善和分工的细化,国际上化工物流产业已经发展成熟。国外生产型企业专注于生产,将绝大部分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
而我国的化工行业产业分工还处于发展进行当中。当前,我国化工物流企业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第一类是石化生产或贸易企业的自营,这其中典型的例子是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中化集团等国有企业,由于生产或贸易的需要,各自形成了自己的物流体系;第二类是综合性第三方物流企业向化工行业的延伸而形成的,代表企业包括中外运长航、中远物流、中信物流和招商物流等,随着对化工行业的渗透,已经成为我国化工物流行业中的重要力量:第三类是一些依托于化工园区的物流服务公司也从事第三方物流服务,第三类标志性企业包括本专题提及的一些上海地区专业的危险品化工物流公司,他们依托于上海化工区,为企业提供服务。
我国几乎每个化工园区都有其自身的内部和外部的物流体系,如上海化工区、南京化工园区、大亚湾石化工业区等都是以乙烯为龙头的大型生产型石化工业园区,这几个园区分别有一套大型的合资乙烯联合生产装置,同时也吸引了一些乙烯下游产品生产商和国际知名的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的投资。例如,液体化工品码头和仓储服务排名世界前两位的荷兰孚宝(vopak)和欧德油储(Oiltanking)分别在上海化工区和大亚湾石化工业区建设了液体化学品服务终端,为园区内的企业提供化工码头和仓储服务。还有一些以物流服务为主的工业园区,则承担了油品和化工品的物流中转功能。
苏中沿江化工园就是依托于江苏泰兴化工产业的发展而建设发展起来的。江苏泰兴经济开发区成立于1991年,位于泰兴市中部最西端,距泰兴市城区8公里,依江而建。苏中沿江化工园区隶属于江苏泰兴经济开发区,于2009年2月设立了并成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
危险品化工物流特点
第一,发展危险品化工物流园区应该具备产业基础。石油化工生产的最大特点是产品链长、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由于化工物流高危性的特点,使其与普通货物的物流相比,除了部分普通包装操作与其它行业物流有些类似外,许多方面都有明显的区别。江苏泰兴开发区化工产业基础给苏中沿江化工物流园的创建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江苏泰兴经济开发区内现有氯碱、医药农药、油脂化工、石油化工、塑料及增塑剂等五大化工产业链,经过统计计算,五大产业链在2010年运输总量为4000万吨。泰兴经济开发区2002年被中国石化协会命名为“中国精细化工(泰兴)开发园区”;2005年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火炬计划泰兴精细与专用化学品产业基地”;2010年被全球中小企业联盟授予“全球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合作基地”;2013年4月被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评价为“全国化工园区二十强”列第10位。
第二,化工业以高温、高压、易燃、易爆、腐蚀、剧毒等特性,使其物流对高安全、高科技、高效率和高管理的要求更甚于其它行业。石化物流的安全措施是最严密的,部分石化产品具有毒性、腐蚀性,属于危险化学品。它们的化学和物流性质使得全世界都小心翼翼,国际上就其对环境和生物的危害进行了分类,并严格制定了仓储和运输注意事项。目前,苏中沿江化工物流园内各化工企业、仓储企业已建有各种类型的仓储设施,总的储罐容量近500万方,可存贮近千种化工原料、食用油、燃油等化学品。2011年拟建的浙江港湾石化公司投资的沥青仓储项目将新建50万方沥青储罐,香港新昌源国际集团投资的化工储罐项目将新建25万立方罐100多个。经济开发区内建有专职消防队,服务区内企业。
第三,石油化工需要原料的大量输入和产品的大量输出,物流量相当大。例如中石油、中石化这样的巨型国企,每年采购供应额就达几百亿甚至上千亿元,工业物流成本的静态资金量也达几百亿元。仅仅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每年投入产出的物流资金量,就可高达近千亿元人民币。
化工物流园区应当具有便捷的交通条件。而且,化工物流的包装多种多样,千差万别;就其储存特性来说,化工产品除了大部分是固态和液态,还有许多气态产品。因此,化学物流园区应当具备多种运输方式的条件。化工产品的运输方式除了传统的公路、铁路、水路、航空之外,管道运输也是独一无二的。江苏泰兴苏中沿江化工物流园交通条件良好。苏中沿江化工物流园靠近长江,拥有24公里长江岸线资源;沿江高等级公路、泰常公路、北二环、南三环等重要通道均穿境而过,货物公路集散条件便利,公水联运优势明显;空运方面,园区距离即将开工建设的苏中江都机场仅半小时车程,半径200公里内有6个建成机场,距南通、常州、无锡机场1小时车程,距上海虹桥机场和南京禄口机场仅2小时车程;园区还拥有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天然良港,依托9公里长江深水岸线资源,已建有通用、化工、建材、液化气、油品等10个码头泊位。其中万吨级以上码头泊位6个、对外开放码头泊位3个;通用码头最大停靠能力为5万吨,可开展集装箱和散货的装卸业务;万吨级液体化学品码头可接卸多种化工原料。其中,东夹江至如泰运河下游400米长约2.11公里的深水岸线以液体化工码头为主,已建成新浦散货、新浦化工码头和三木公用码头及对外开放码头,占用岸线1.15公里;如泰运河下游400米至新段港长约1.4公里的深水岸线以通用码头为主,已建有过船港码头、热电厂煤炭专用码头等,剩余岸线长约650米;新段港至洋思港长约1.71公里的非深水岸线已建有液化气码头和建材码头,规划码头还包括锦华石油码头和联成仓储码头。
关键词: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就业方向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是一个极富创造性、挑战性的重要工业领域,能在化工、石油、能源、轻工、冶金、医药、微电子生产、食品和环保等多领域行业,从事产品的研制开发与评估、过程工艺与装置的设计放大、过程科学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生产过程的控制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教育教学和管理营销人才,具有技术密集、人才密集、资本密集的特征,特别是二十一世纪的化学工业在向“绿色化工”方向发展的同时,对知识的交叉渗透、产业的相互交融提出了更宽更深的要求,该专业就是为了适应面向二十一世纪化学工业发展而设置的一个厚基础、宽口径、适应性强的大专业。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在工业界、科技界、政府及行业机构中担任重要职务的基本素质,掌握化工生产技术的基本原理、专业技能与研究方法。
通过上述阐述,我们简单了解到了化学工程与工艺的定义,在一些重要领域的关键作用。下面就让我们分开来解读化学工程和工艺在哪些领域起到了什么作用,在工作中,如何将资源更好的利用?
化学工程与工艺就是研究化学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共同规律,并用化学方法改变物质组成或性质来生产化学产品的一门工程W科。简单来说,也就是化学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该专业主要开设高等数学、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化工分离工程、仪器分析、化工设计、化学反应工程、化工工艺等课程。其中英语、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高等数学为学位课程,参加省自学考试。
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是从19世纪末由于化学品大规模生产的需要而形成和发展的。当时,为了化工生产的高效和大型化,根据典型的化学工艺和设备中出现的一些具有共同属性的工程问题,形成了单元操作的概念。20世纪50年代后发展的传递过程原理和化学反应工程使化学工程学科上升到了新的阶段。人类穿的各种合成纤维的衣物,吃的各种食物的包装加工,住的房屋的水泥钢材,以及人们开车所用的石油天然气,都是化工研究的方向。中科院院士陈洪渊就曾经评价化工产业为“国之重器”,能创造出数千万个“新物种”。譬如说,1909年哈伯发明的合成氨技术使世界粮食翻倍,解决了世界上一半人的温饱问题。1995年我国的化学纤维产量为330万吨,其中90%是合成纤维,这一化工技术的应用,使大多数人免于挨冻。
当今社会,化学工程与工艺也应用到多个领域,如分析化学师、食品化学师、化妆品研发员、医药技术师等职业,这些职业你肯定听说过,但不一定想到他们与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相关。总体来说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就业领域还是相当广泛的。毕业生能在化工、能源、信息、材料、环保、生物工程、轻工、制药、食品、冶金和军工等部门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一般主要的主要就业方向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来看:
首先,可到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从事化学工程与工艺相关科研、教学等工作。不过这需要该专业学生具备一定的科研水平和较高的学历。
其次,到化工类、石油类、轻工类、车辆化工、建筑机械、制药、食品、涂料涂装等相关的科研单位、企业、公司从事应用研究、精细化工产品的开发、设计、生产技术和科技等工作。化工行业有很多知名的企业如美孚、壳牌、巴斯夫、中石油、中石化等。当然,除了这些大企业外,一些冶金、化纤、煤炭、橡胶等化工企业也是毕业生不错的选择。化工行业是个讲究经验和积累的行业,技术和经验是技术型人才的资本,对于刚走出校门毕业的学生来说,一般需要一个相当长时间的经验积累,从基层做起,让理论和实践充分的结合后,才能谋取个人职业更好的发展。
再次,可以在相关化工类企业从事销售、管理等工作。除了走工艺、研发、质量检验等技术人才的道路外,该专业复合型销售和管理人才在人才市场中也特别受欢迎。关键是如何取得化工类技术以外的教育背景和从业经历。化工贸易、管理人才基本都需要是化工专业出身,同时熟知贸易规则和单位业务,还必须具备耐心细致,和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国家教育部曾公布的化学工艺与工程专业就业状况显示,该专业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在28000-30000人,近三年全国就业率区间在90%-95%之间,属于就业率较高专业。
据调查,相关从业人员都表示,化工专业毕业生要找到一份工作并不难,但找什么样的工作就因人而异了。由于化工各个方向分类较细,各个大学都有自己擅长的专业方向。如有些学校侧重石油化工、煤化工;有些侧重医药化工;有的则偏重金属冶炼或精细化工等。另外,还有一些人对化工就业存在这样的误区,担心学这个专业毕业后要去挖煤、炼石油。实际上,传统的石油化工、煤化工只是其中的一个就业方向,如果你对这个方向不感兴趣,还有更广泛的领域可供选择。如可以选择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精细化工,我们用的洗发水、洗面奶、沐浴液的研发生产都是化工的主要就业领域。还有食用油、巧克力等食品加工企业,香水、化妆品、奢侈品制造等也是化工很好的就业方向。目前我国经济建设水平不断提升,涉及综合技术项目的开发工作节奏也显得急躁起来,对于化工专业建设工作人员来说,需要联同系统性的设施布置和先进实验验证项目开发,积极稳固综合人力资源的开发动力,为我国相关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贡献力量。
除了化学工程与工艺在工作上的应用外,可以说,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样样都离不开化工产品。化学工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性产业,它为农业、能源、交通、机械、电子、纺织、轻工、建筑、建材等工农业和人民日常生活提供保障和配套服务。同时它还是工业经济中最具活力,有待开发且竞争力极强的一个行业。老人常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管研读什么专业,都有一定的优势和特点,只要潜心学习,任何领域都可以走出一片辉煌的天地。
参考文献:
1.国内高职院校在化工工程实践教学方案的一些探索近年来,我国的一些高职院校在化工工程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下面介绍两种代表性的实践教学方案:
1.1.南方某高职院校
(1)方案的总体原则建设校内实践基地,满足化工技术类专业高职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的需要;满足化工操作中级工、化工操作高级工、技师考工的培训与鉴定及尽可能满足中试放大实验的需要;作为精细化学新产品的孵化器。
(2)具体做法建设两个仿真车间,包括实践教学用生产设备、与化工生产配套的控制系统、真实的仪表系统,学生可以在设备上进行真实的操作。与实际生产不同的是工艺物料采用水、压缩空气(仿真物料)。普通化工工艺车间包含精馏、非均相物系分离、吸附单元。多功能车间由高位槽、反应釜、冷凝器等组成,并配套公用系统(热源、冷冻、真空、空压)。选择典型精细化工单元(如硝化、酯化等),用“仿真物料”进行实际操作。
1.2.北方某高职院校
(1)方案的总体原则校外实习主要承担“生产过程实践”的现场教学任务;校内实习以提高工程综合素质为主线,将工程知识以直观的,易于接受的形式反映出来。
(2)具体做法选择化工生产中具有代表性的大型合成氨装置作为基地建设题材,以立体模型、专题录像片、多媒体教学软件、展板、图片和实物等多种手段,创建化工企业的生产氛围及全方位视角,取材“年产30万吨合成氨装置”,按1:30比例建成立体模型,展示合成氨装置的整体外观,重点反映工艺流程、管线布置和设备外部结构等;利用计算机软件,制作系列多媒体软件,以动画形式表现工艺流程和设备的内外部详细结构,弥补模型教学上的不足。在调查中发现:“在校内进行实际的化工生产有多种不利因素制约,我国高职教育只有少数几所院校在校内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化工生产”。还有一些院校开发了小型的反应设备,通过提前安排、辅导学生查资料等手段增加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在实验室完成合成“洗涤剂”配方的基础上进行了小试生产;但对进一步扩大规模存在很多顾虑,主要原因就是化工产品的选择以及车间的运行模式。
总之,现阶段大部分高职院校工程实践教学模式单一的现状制约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完全按照原有的老套路进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意识,而且不进行真正意义上化工产品的生产,学生处理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很难得到提高。上面介绍的两种做法都还是规划探索阶段,目前教育权威部门就化工工程实践教学也没有一个成熟的方案在全国推广。因此,摸索出一套既适合教学同时又能体现真实化工工业生产特点的教学方案势在必行。
2.我院在化工工程实践教学方面的改革探索
2.1.准确定位,建设适应现代化工现状的工程实践
教学基地群,提高学生职业岗位群能力实践教学的形式多样,“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一种很有效的手段,但受实习时间限制,实习效果不是很理想。同时,现代化工生产自动化、连续化和集成化,加之化工生产的易燃易爆性,学生到现场后,只能学习熟悉流程、认知设备,对一些基本的安全生产控制方法,开停车和简单的事故处理是得不到锻炼的。特别是近年来,我国企业大多进行了改制,技术保密工作要求越来越高,好多企业已经出现了拒绝和学校合作的趋势。在这种发展背景下,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发展建设了新的工程实践教学基地群,包括化工中试车间、化工工程仿真基地、化工原理实验基地等教学设施。在常规的实践教学计划中,加大工程实践教学比重,使得学生具备从事化工生产最基本的职业岗位群能力:化学化工实验能力、化学化工计算能力、化工岗位操作能力、化工生产控制和管理能力。
(1)建设校内工程实践教学基地———化工中试车间,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中,浓缩了化工企业中大部分的生产单元,包括公用工程区和生产操作区,公用工程系统可以提供高压蒸气(3~4kg/cm2)、压缩空气(7kg/cm2)、冷冻盐水(-10~-30℃)、真空负压(-1kg/cm2)、循环水系统(5~20℃)等。生产区可以进行一些化工中间体和医药中间体的生产,包括常压设备生产区和高压设备生产区、演示教学区和生产操作区、一般化工原料生产区和耐强酸碱生产区、一般蒸馏区和高效规整填料精馏区、一般精馏区 和共沸精馏区,齐全的硬件设施为学生的工程实践提供了很好动手实践平台。车间内所有的设备布置均按照国家标准进行。在生产控制方面从最简单的反应釜间歇手动操作到当代主流的化工生产控制方法DCS集散控制系统,从普通的化工参数测量手段到自动化程度很高的仪表等等。院内中试车间的建立有效弥补了校外生产实习的不足,是高职化工工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方向。
(2)建设校内化工仿真教学平台,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仿真教学是运用实物、半实物或全数字化动态模型,深层次地揭示教学内容的新方法,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高级阶段。按照学院的总体规划,我们引进北京东方仿真公司化工仿真系统,改革实习教学模式,建设适应现代化工的发展趋势的校内教学平台。仿真系统强调工业背景,涉及的仿真软件都具有真实的工业环境,工艺流程、设备结构和自控方案都来源于实际。学生以前的实习不可能亲自动手操作,也就达不到预定教学效果。而仿真可以使学生不进工厂就能得到开车、停车和事故处理操作机会。学生置身于仿真环境之中,可以充分调动感觉通道、运动通道和思维通道的学习机能,接受知识的效率大大提高。
2.2.具体教学实施方案
以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为主线,冲破传统的工程实践产品生产束缚,开发新的化工产品用于中试车间的生产实践操作;开拓创新,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探索一种经济、高效的生产教学模式。传统的工程实践操作是“酒精”的生产精馏,流程简单,知识覆盖面较窄,对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程度有限。辽宁某高职利用国家老化工工业基地优势,和当地科研机构、企业合作,连续生产技术含量较高的化工中间体,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缺点是生产模式固定,生产不允许大的失误,教学和经营要同时兼顾,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在传统工程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开发出一套“高效、科学、经济、可行”教学方案是当务之急。
(1)利用有机化学反应的特点,开发新的化工生产品种有机反应都是可逆反应,在改变反应条件后就会向预期的方向进行。从这个角度出发,开发设计适合于教学的化工产品,原料和产品反复使用,这样做就可以节省大量的教学经费投入和回避因教学生产出的产品销售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经济实用。按照实际教学要求,可以开发若干种有机化合物用于教学生产,下面以乙酸乙酯的合成和水解为例作一介绍。乙酸和乙醇在硫酸催化下进行酯化反应,反应步骤包括加料、酯化、粗蒸、中和、洗涤、精馏和出产品,最后利用气相色谱分析产品中的组分含量。乙酸乙酯的水解利用合成的产品进行,反应温度控制65~75℃,催化剂采用无机酸(为防止碱和反应后的乙酸反应,催化剂最好不用碱),同一种催化剂反应速度和用量及浓度有关,反应时间5分钟左右,反应步骤分为加料、水解、精馏、二次精馏、分析等,反应中可以将水过量以便提高乙酸乙酯的转换率,二次精馏进行反应釜内乙酸水溶液的提纯。以上实践操作对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最关键的是,他们可以在操作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查找文献解决生产问题,而且通过对反应工艺不断进行优化,增强他们的信心,实!习效果大大提高。
(2)工程实践教学安排(以中试车间为例)第一周教学:教师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阐述实习目的、意义和要求,并做好实习的各项准备工作。进入车间实习后,主要进行以下教学内容:安全教育;中试车间安全管理规定的学习;消防救生知识;中试车间的消防措施;车间水、电、汽的具置和相关规定;主要生产设备的名称、结构、性能及工艺原理;各相关岗位的操作和安全规定;主要生产控制点,分析取样点位置;绘制带控制点工艺流程图;生产控制软件“dcs”的认知学习;实践操作酒精生产知识;公用工程(循环水、蒸气、盐水)操作规程;产品检验。第二周教学:这一周内容在前一周基础上进行,学生对化工生产有了一定的认识后“乙酸乙酯”单元的教学就会事半功倍。内容包括:安全生产乙酸乙酯的重要性;生产步骤和注意事项;准备工作、加料开车、酯化反应;粗蒸、中和、洗涤、精馏、出产品、产品分析;总结生产操作经验。几点说明:①首先需要指出的是,以乙酸乙酯为例,不同班次的学生操作是不同的,前一批生产乙酸乙酯,后一批水解上一班生产的乙酸乙酯。循环操作可以有效解决困惑高职院校校内实践教学资金投入较大的问题,当然生产消耗和一些辅料还是必须的。②关于车间的运营模式可以借鉴某些高职院校的经验。“连续生产”作为生产实习的有益补充,可以保证中试车间的不间断运行(开放型)。实践证明:“开放型”教学实践模式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近年来已经逐渐在高职院校中推广普及。另外,辽宁工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关于石油化工类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做法也很值得同行借鉴。
(3)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合理配制,提高使用效率对资源的有效利用是一个大问题,不仅在教育行业,其它行业同样存在这个问题。这里旨在抛砖引玉,供参考。
关键词:化工企业 作业成本法 应用
自成本会计诞生以来,“标准成本”、“预算成本”、“差异分析”、“量本利分析”等多种成本核算法相继推出,各种成本都有其适用的范围。但从二十世纪八十以来,各生产领域逐渐实现自动化生产,经济也逐渐实现全球化,市场上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成本核算的精度也遭到质疑。基于此问题,不少企业开始积极探索新的成本核算方法,作业成本法是由美国学者罗宾?库伯与哈弗大学教授卡普兰提出的,随后这种方法迅速被西方许多先进企业运用,有效地解决了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作业成本法也成为ABC成本法,其中A是指成本管理中的重点,B是次重点,C类也就是一般作业,这种方法的原理是按照巴雷托曲线所示意的曲线对各种作业进行主次管理,它广泛的应用于工业、商业、人口、物资等行业,在管理过程中它既能兼顾到重点问题,也能兼顾到一般性问题,从而实现以最少的人力物力实现最高效的管理。
一、作业成本法的基本理论
1.作业成本法的概念
作业成本法也就是以生产中的各作业单位为基础的成本计算方法,它的指导思想是“生产需要作业,作业需要资源”,作业成本法通过对各个作业所需资源的核算,能够帮助企业将更多的间接成本合理的分配到产品的生产中,使企业各个生产环节的成本计算更加准确,从而为企业的成本控制,业绩评价、单价的确定、战略决策提供有效真实的信息。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核算法的区别就在于作业成本法能够将更多的间接成本有效的分配到生产环节中,同时在分配过程做使用了多种成本动因作为分配标准,而不是单纯的机器小时或是人工小时,因此得到的结果更加合理也更加准确。
2.作业成本法的计算步骤
作业量的多少决定着资源的消耗量,产出量的多少决定着作业的消耗量,作业成本法的计算步骤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2.1确定各种资源的整体消耗量,将资源的消耗量归纳到各资源库中
2.2确定主要作业单位,并建立作业单位成本库
2.3确定作业单位的资源分配动因
2.4根据各作业单位所消耗的资源动因数,将个资源库中的资源平均分配到各个作业单位
2.5确定各作业单位的成本动因,再根据各作业的成本动因计算动因分配率
2.6根据各作业单位的成本东因数将作业单位成本库中的价值分配到各个成本计算单,完成产成品的成本计算
3.作业成本法的发展
作业成本法被认为是企业为了满足客户的产品需求而设计的做业集合体,各个作业单位相互串联形成作业链,生产中的各作业单位需要消耗一定的资源,然后这些资源形成一定的价值并且传递到下一个作业单位,最终形成产成品提供给客户。在作业成本法中,作业的资源消耗与作业产出的结果就是企业所获得的经济效益,企业为了达到经营目标,就有必要对这个作业链进行控制,因此充分认识到企业的作业过程,并从作业中找出调整企业的途径,最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竞争实力也就是作业成本法的最终目标。作业成本法依靠作业分析为企业的决策提供成本信息,使企业可以有效的区分哪个作业环节是增值作业,哪个作业环节是贬值作业,从而安排生产环节的取舍;以价值链为分析依据的作业分析,能够以客户为导向,帮助企业对整个生产流程进行改造,从而将资源浪费降到最低。
二、成本作业法在化工企业应用的现状及环境
1.化工行业的特点
中国化工行业经过长达5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进度,尤其是近几年,中国的石油化工业、精细化工业、农药化工业等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通过一世界同行的交流合作,中国化工企业与世界领先化工企业的差距在逐渐减小,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以来,中国的化工行业发展得尤其迅猛。化工行业属于连续性较高,产品种类繁多、生产工艺复杂的生产企业,而且各作业环节间具有高度的依赖性,因此作业成本法的应用就相当合适。作业单位的生产特点如下:物料采购,化工企业的原材料采购其实并不复杂,为了方便原材料及时稳定的供应,一般每种原材料都会有多个供应商,而且化工企业一般不会轻易更换供应商;物料运输,化工企业的原材料一般都是液体、气体、粉状物质,而且运输量较大,因此化工行业的材料运输一般都会选择水路运输;工艺流程,化工企业最大的特点就是产品的品种较为固定,生产设备的投资较高,生产过程是靠调节工艺操作参数来确定的,生产流程的高效、连续、高产是化工企业的重要保障。
2.中国化工企业成本管理的现状
上世纪80年以前,中国的化工企业只注重生产量的提高,对环境保护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当时人们眼中只有经济概念没有环保概念,工厂的废水废气、废渣等随意排放,对环境产生了很大的污染。当中国的太湖、长江、黄浦江等数不清的河流被污染后,政府才注意到事情的严重性,因此现在的企业在环境保护这方面的投资也加大了。进20年来,中国化工企业在成本管理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它主要表现在:对成本管理观念的改变,现在人们普片认识到,进行成本管理应当认真学习和借鉴发到国家的企业管理思路,同时结合我国的经济体制与国情,对优秀管理经验进行吸收;对传统成本核算进行了改革,一些化工企业推行了严格的成本制度,根据西方的标准制度与中国的国情,制定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准成本制度,以实现成本的有效控制;不少化工企业运用了逐步结转与平行结转相结合的方法,它能够保证成本核算的及时性,不仅可以计算出成品的成本也可以计算出半成品的成本,同时也简化了成本核算的步骤,便于企业进行成本分析与成本考核,对成本指标灵敏度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不少企业也划分了小核算单位,通过成本责任单位的划分,有效的组织各个单位进行成本核算,这也是对企业内部成本核算的有效监控。
三、总结
各种法律因素、竞争因素都要求现在的化工企业能够进行有效的成本核算,充分利用资源,在为客户提供满意的产品的同时是企业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作业成本法就是当前最适合化工企业成本核算的方法。通过化工企业引入成本核算的分析与具体的计算实例,我们可以看到作业成本法能够充分考虑到多重因素,计算出最精确的资源利用情况与作业成本值,为企业的战略决策提供做有效的数据信息。
参考文献
[1]沈建华.作业成本及作业成本管理在化工企业的应用探讨[学位论文].东南大学.2003、12、01.
[2]陈东明.研究作业成本法的意义及其应用[J].科技广场.2002(12).
《基础化学》课程面向的专业群和岗位群广泛,涵盖石油、高分子、制药和环境等化工行业各个方面,高职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化工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因此,在课程改革上,要在对应产业现状与趋势,对应岗位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数量、层次,对应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文化素质、职业能力、社会能力、身心健康、职业资格证书等方面进行调研,从而使人才培养数量、层次、质量与行业企业要求相吻合。
一、遵循人才成长规律
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尊重学生认知的特点,整体设计课程体系。根据“化工总控工”和“化学检验工”两大行业工种《职业大典》的要求,调研毕业生就业情况和新进学生文化素质情况,及时修改、调整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本着“活学”、“够用”的原则,将课程内容进行筛选和重新编排。
根据校企合作专家指导委员会针对化工类专业岗位设置和岗位能力的要求,制定课程标准,突出共性,强化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充分考虑学生职业规划发展和今后继续深造学习的要求,按照深入分析知识、能力、素质的提升逻辑顺序,科学设置每个情景的教学课程内容,推动和专业课程学习的衔接贯通[2]。
二、建立岗位能力、课程学习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融通的课程体系
企业希望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能够尽快上岗,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内容能够和企业的生产实际进行无缝对接,这也是每一个化工企业招聘人才的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根据企业需要制定培养目标,安排教学内容,去进行专业改革和课程改革。通过企业调研选择学习载体,以企业真实的工程任务驱动,进行知识的讲解,去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
《基础化学》课程以典型化学物料为研究对象,以物料的名称、结构、性质、用途等方面的认识和应用,以及物质含量测定、物质特征常数分析等基本实验操作为载体,使学生掌握化学基本理论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发展相应的职业能力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基础。
以任务为驱动[3],将学生的实际工作岗位和课程设置相结合,将企业、行业对学生的评价作为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指标。根据专业方向的不同,设置课程体系。例如:将涉及到工业分析和环境监测专业“分析化学”内容的知识,更多地转移到专业课程的学习中,这样能够更好地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对于精细化工、制药和生物化工专业,结合科技前沿,添加应用性、实用性强的事例,激发学生兴趣;在石油化工、应用化工专业中,密切联系生活、国民经济,使学生就业方向更有针对性,促进与岗位的无缝对接。
在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中,将基础化学课程的考核结果作为理论免考成绩的依据,有效地将知识体系与岗位群工作任务相融合,使学生通过基础化学课程的学习,明确岗位职责和目标,更好地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三、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
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的高等技能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在基础化学课程中,推行“做中学、做中教”,构建综合考评体系统的学科类型的评价标准,引入行业、企业考核方式和标准,着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将一些职业标准、行业法规、企业文化等内容融入到日常教学中,营造职场氛围,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养成良好的岗位意识和责任意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总体素质。
“区园企校”四方共建,要求对高职学生的评价必须贴近生产一线的用人标准,因此,在基础化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也要切合企业用人实际,使课程内容与评价标准相一致,与行业需求相一致,与职业岗位相一致,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有效地提高自己专业技能,能够主动关心行业发展动态,根据自身专业了解今后发展及就业方向,增强就业核心竞争力[5]。
四、教学资源库的建立
1.教材建设
课程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教材是课程内容的具体反映与课程实施的基本依据。结合课程改革整合教材,整合后教材共含8个学习情境、40个学习任务和35个实验项目。每个学习情境都是按照“情境——任务——项目”的形式呈现内容,将相关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相融合。
遵循由无机——有机——物料,由简单——复杂的递进次序进行学习情境排列。任务内容编排时打破了一栏统排的传统习惯,在主要学习内容中,适当地穿插有“知识链接”,为学生的学习起到铺垫、搭桥和拓展之用,使得主栏内容更好地体现出“必需”、“够用”、“实用”的原则。除了“思考与习题”以外,还设计了“练一练”、“查一查”、“自主学习”等练习内容,既能使学生即时性地巩固相关的学习内容,更能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每个任务开始之前,都有“实例分析”引入,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知识的实用性。如以消除汽车尾气污染的化学反应为实例,引出化学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的任务探究。
2.网络资源的建设
针对课程改革,加强网络资源的建设与完善。通过精品课程网站,建立学生教师之间课后交流的平台,通过网络布置作业,对学生进行课后辅导,拓宽教学时间和空间。及 时将教师课件、多媒体教学资源上传,促进师生互动,拓宽学生知识面。联系行业动态,能够更快地更新知识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书本知识。
五、师资队伍的建设
区别于专业课教师,《基础化学》课程的任课教师理论知识丰富,相对实践经历较为薄弱。因此,专业基础课教师也需要参加访问工程师实践等项目,深入生产一线,增强教师的工程实践、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技术服务的实际能力,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进一步提高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质量。通过访问工程师的学习,为《基础化学》课程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更多现场的素材以及经验,能使教师的教学方法更丰富更生动、更贴近生产实习、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生产实践中深刻了解企业所需,不断去调整课程目标和要求。深入企业生产,近距离接触企业工程师,联系在企业就业的毕业生,能够更直接了解到所培养的学生的优势和弱势,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基础更扎实,更具有竞争力。
六、结 语
在新的形势下,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区域经济优势,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角度出发,根据产业园区需求,及时调整《基础化学》课程的教学思路与理念,以就业为导向,合理筛选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使学生掌握化工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基本实践操作技能,着力培养学生主动获取新知识,学习新理论、新技能的意识与能力,重视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团队精神培养,为以后更好地从事化工专业技术工作和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赵世霞.高职《基础化学》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实践[J].山东化工,2011,(40):96-98.
关键词:终身教育;继续教育;制度建设
终身教育在我国已有多年的发展历史,其作为具有颠覆性教育思想的教育方式,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一部分。继续教育作为对普通高等教育的补充,在招生对象、培养目标、办学模式等方面均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招生对象以在职从业人员为主,培养目标注重实际应用,办学模式是包括业余、函授和网络等较为松散的方式。对于现阶段我国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继续教育开展得成功与否决定我国未来经济、国力发展是否健康稳定。可通过继续教育的制度化建设和创新,推动继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从而适应终身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
一、终身教育是时代的发展要求与方向
(一)现代生活迅速变化要求
现代社会、经济与文化生活的变化速度远超过以前的传统生活,这是促进终身教育发展的原因,这种变化是因为科技的革命。变化本身不一定是坏的,在生活方面与全球各地区更迅速融合,可能是我们更愿见到的,但是从人类文化进化过程看,这种变化则呈现出两种具有破坏性的影响:现代生活变化的范围超出国界、国际交互影响显著。因此,过去传统的学校教育,甚至加上成年教育,不再适应如此迅速的变化,因为传统教育的构想,只是认为成人可以重复应用所接受的教育,其实这是不适合现代变化需要的。
(二)职业的需求变化
促进职业需求变化的因素,包括科技进步、生产技术改良、生产品类层出不穷和知识爆炸等,使得有些行业被淘汰。因为这些行业的基本技能变化非常剧烈与迅速,所受的教育已不能适用于工作需要,不但手工业如此,专业性的行业也是如此。例如医学,当化学疗法不断有新的发明,则其诊断程序也受科技进步影响而不断变化。
(三)社会文化的变化
科学与技术的革命,使得大众传媒发达,儿童所接受大众传媒的影响,产生对父母价值观的冲突,减弱家庭的效果。由于城市化更迅速,失业、工作角色、劳资关系以及性别角色的变化,使得人在生活与心理上所受压力难以适应,且产生各种问题,因此,需要终身学习,协助寻求适应生活的新典型,才能满足其社会、情绪和审美的需求,在迅速进步的社会中,才能随时适应其变化。
(四)特殊团体的需求
终身教育最能适应社会中某种特定团体的需求。因为这些特殊团体在传统学校制度下,被剥夺其适当学习的机会,或者特殊团体包括移民、生理缺陷者、农民与妇女等。这些人往往离学校太远、家庭负担太重,或者根本厌恶学校教育,因而需要提供各种弹性的教育,包括学校教育与非正规教育,以适应其个别要求。
二、当前我国继续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一)与成人教育区别度不高,自我特点不突
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特别是成人的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继续教育(或成人教育)只是终身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内容。长期以来,成人教育实践被看作终身教育的理论产生的重要基础,因而,终身教育与成人教育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终身教育理论专家保罗•朗格朗认为:“倘若我们没在得益于成人教育,以及更一般地说通过正规教育以外的途径所做的贡献,那么,与终身教育有关的思想毫无疑问是不可能产生的。”可见,成人教育对终身教育理论产生是极其重要的。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一论述并没有将成人教育和终身教育等同起来,不仅如此,就其各自的内涵而言,终身教育超出成人教育的范畴。从各国的实践来看,在推行终身教育的过程中,大多数国家都将发展重点与切入点放在成人教育上。因为,一般来说大多数的成年人生活年限远远要比其儿童或少年生活年限长得多。这一因素也决定终身教育制度主要是与成年人打交道。其次,从教育对象来看,终身教育也往往以成年人为主要对象,其目的在于给成年人提供更多的受教育机会,提升他们的业务和技能水平。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终身教育就等于是成人教育。一旦将二者等同起来,那么儿童、青少年时期的学校教育将无法进入终身教育体系,这显然违背终身教育的原有之义。
(二)培养模式未能适应现代化教育的要求
终身教育思想引入中国,要比国际社会的推动与传播稍晚一些。当我国还处于引进和“扫盲”的阶段时,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出台较为成熟的政策,并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终身教育发展体系。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力度的加深,终身教育建设的步伐也随之加快。从近三十年的发展来看,我国不断地吸收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取得一定成绩,并成功融入到国际社会中,终身教育建设和发展取得一定的成绩。由于还缺乏对本土情况的清醒认识,加上对国外经验认识不充分,我国在继续推进终身教育问题上出现一些偏差。
(三)制度建设不到位,忽视民众参与
由于继续教育制度建设的欠缺,在酝酿、制定和执行终身教育政策的过程中,国家的行政力量的推动起到关键作用。尽管大众都已经认识到普通民众才是终身教育的主要参与者,但是相较于群众自身的力量而言,国家权力所承担的责任及所发挥出的巨大作用,是任何其他社会力量难以达到的。尽管如此,大多数人还是认为在终身教育体系中,政府职责还是应该有所侧重,扮演好“保障权利”“服务于民”的角色。尤其是对那些失业者、农民工、下岗者、高龄者、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应给予更多的保障和扶持,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学习和提升个人技能,尽可能地服务社会。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公民只要有所需要,不论他处于人生的哪一个阶段,政府和社会就应该为他提供合适的教育机会。可见,在制定终身教育政策的时候,民众参与性的高低是十分重要的,其中也包括对终身教育颇有研究的专家学者。只有得到民众广泛、积极的参与,认真听取专家学者的专业性意见和建议,政府做出的决策才会最大限度地体现民众的需求和愿望,符合民众的心声。唯其如此,才能保证终身教育政策的制定是科学的,价值取向是具有理论性的。
三、以制度建设与创新推进继续教育改革适应终身教育的对策
(一)总结发展经验,深化继续教育的管理体制改革
由于继续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方式,其涉及面之广,是需要分步实施、分阶段完成的系统工程,因此,需要对我国教育存在的分块管理、资源分散、重复建设等领导管理体制上的问题进行改革。建议在国家层面上进行教育资源调整、教育事业统筹的同时,各级政府建立跨部门的继续教育管理机构。明确各级部门的职责,以便在各级、各类教育之间进行有效的合作和发展,保持政策的连贯性。为继续教育提供专门的经费支持,调动社会各界发展继续教育的积极性,提高个人对继续教育的重视程度。
(二)借鉴国际经验,建立健全继续教育发展的法律保障制度
从立法上看,发达国家对于终身教育以及继续教育都进行立法保障,并且已经成为整个国家教育法规的重要组成部分。反观我国的教育立法体系,在继续教育方面还存在明显的空白,这就需要我国从法律上确立继续教育的法律地位,同时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使继续教育做到有法可依。在社会上推行继续教育制度时,要加强执法监督。完善继续教育的认证制度。把学员接受继续教育的状况以及取得的成果以证书的形式认证下来,作为工作考核、执业注册、岗位调动的依据。实现国际经验的本土化,加快终身教育立法化的进程。众所周知,中国终身教育的发展要晚于国际社会近二十年的时间,因此,已经积累丰富经验的发达国家的政策制定理念及目标的达成都可以成为我们的重要参照。但是在学习、借鉴国际社会推动终身教育发展的经验之际,也切实需要避免表面化和形式化的问题,对此就需要国内的理论界在借鉴的过程中进行深入研究、仔细甄别及透彻了解,尤其是对于我国的教育传统和实践环境要有明确把握,由此才能实现“洋为中用”以及国际化与本土化的有机结合。从当前的国际潮流来看,实现终身教育的立法化也是终身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为任何成熟政策的最终归宿与最高体现就是走向立法。就我国而言,虽然已经制定两部地方性终身教育条例,但是国家层面的立法却迟迟没有开始,已有的两部地方条例也是不甚完善、问题多多。因此,如何通过进一步修订,为国家立法积累经验和基础,这也是当前需要解决的紧迫课题。
(三)注重专业设置的科学化与培养方案的制度化建设
1.继续教育的科学发展与可持续发展需要对人才培养的专业进行科学设置,也就是说要进行符合市场的专业设定。对于继续教育来说,生源是教育的服务对象,也是最大的办学资源。要想在招生过程中取得优势,第一位就是有符合学员需求的热门专业。对于普通高等教育来说,专业是一个学校的名片,但普通高等教育的招生专业不一定适用于继续教育。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行业分工变得更细化,社会对职工的专业技能要求变得更高,比如,对于化学化工相关专业的设置与建设,一个“化学工程与工艺”可以分化出“煤化工”“石油化工”“计算机化工”“精细化工”“化工与制药”“农业化工”“涂料”“油脂”“化学工程”“化学工艺”“能源化工”“材料化工”“化工机械与设备”“仪表及自动化”等多个专业。相对应的,高校继续教育要注意了解行业最新动态,掌握国家政策调控,及时调整专业,在新鲜、新奇、特色、优秀上做文章。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引起企业和社会的关注、认同,增强学校的吸引力,吸引更多的有志青年参与到继续教育中。
2.继续教育人才培养要注重培养方案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减少人才培养的随意性和松散型,通过制度化建设确保人才培养方案基础务实。继续教育生源多为在岗工作人员,因此,学校方面没有学生毕业就业的压力。这就意味着不能照搬传统的普通高等教育模式,不能没有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等整个教学体系的创新。主办高校要以市场为导向,摒弃老旧的办学理念、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培养方式,以有益于学生拓展就业为目的,在课程结构、课程设置、学时配置、试验项目设计上有所创新。在学制、课时总量投入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可考虑设置通识课、实践课,缩短课堂所学与实际岗位需求之间的距离;还可以尝试将学历教育和执业资质培训相结合,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拥有从业的资质,帮助学生毕业后很快走上工作岗位。
(四)构建激励机制体制,推进高校继续教育人性化、创新化
因为开放性和灵活性,继续教育在高校之间能够并存和发展,这也是高校办继续教育的共同点,但是还有不足的地方。高校应该寻求自身发展的途径,彰显自身的特点,与其他高校区别开来,形成良好的辨识度。例如,设立特色专业、着重实验操作、与企业相互合作、创新教学模式以及课程评价体系,从而拥有自己的特色,进行有针对性的研发和发展,有相对应的目标生源,形成良好口碑,树立自身专长,才能吸引生源。面对庞大的生源市场,高校不可能做到完全平均分配,也不可能一家独大,唯有以自身条件为依托,建设有别于其他高校的特点,吸引固定的目标生源,形成稳定有效的教学模式。设置其他高校没有的专业,建设比其他高校更优秀的专业,建设比其他高校更廉价的专业,取消市场已经饱和的专业,这才是高校继续教育应对市场的正确战略。我们需要明白,继续教育相比于普通高等教育在培养目的上有何区别,侧重点在什么地方。在明白这些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政策和市场形势,明白哪些行业领域发展处于强势,企业需要高校对职工提供怎样的服务。培养模式、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实验实践设计等都具有创新突破的空间。创新才能区别于落后的教育体制,形成适合时代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形成良性的发展模式。以培养优秀的在岗职工为目标,创新教学方式,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创新教学评价体系,激励兼职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督促学生学习的热情。为此,要建立健全相关激励体制,以制度建设鼓励和推进高校继续教育人性化、创新化。
(五)通过建章立制,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要适应现代化教育的规律和要求,通过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中。众所周知,现代信息技术给各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继续教育也不例外。在国家教育资源较为短缺的情况下,信息技术可以整合分配教育资源,为学员提供方便、个性化的学习条件。为实现上述目标,一方面,国家应出台相关政策,采取有力可行的措施,加强对互联网基础建设的投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发挥卫星、广播、互联网在继续教育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对现有的继续教育机构做出调整,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形成教育资源的基地和输出口,使更多学生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依据自身的生活作息,合理规划学习时间和地点以及学习内容,从而使继续教育覆盖一二线城市,甚至是广大的农村地区,惠及更广大的人民群众。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与国外优秀的高校、学习辅导机构合作,使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科学进入我国,使国内的发展与世界接轨,使国内广大劳动力更具有国际竞争力。
作者:李炎 单位:南昌大学
参考文献:
[1]国卉男.中国终身教育政策研究———基于政策文本的分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2]陈红君,罗大贵.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0(2):46-48.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专业方向细分 核心职业技能 物流专业
近些年的资料清楚地表明,物流业已成为我国经济领域中发展最快、最活跃、最具热点的一个行业。物流专业也在许多、市、地区的不同高等院校相继开设,国家教育部和各高等院校所在省、市、地区都对物流专业的建设与发展非常重视。本文就面向广东及珠三角物流的发展,培养紧缺的高技能人才的高职物流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改革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
1 广州及珠三角地区对高技能物流人才培养的需求
在“东进,西联,南拓,北优”的城市发展战略指导下,广州的物流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现已基本形成了北部空港、中部信息港、南部海港的物流发展格局。而且广州拥有工业39个大类中的34类,是华南地区工业体系最完善的城市,尤其是十一五以来,为提升工业产业竞争力,广州重点发展七大重点产业:汽车等机械装备、石油化工、精细化工、电子信息、钢铁、制药、轻纺等,随着广州南沙地区以汽车、钢铁、造船、石化等龙头项目及其相配套补充的工业、物流业项目的落户开工,为广州物流的发展提供了充实的产业集群货源,高歌猛进的广州物流业急需更多的高技能物流专业人才,他们不仅要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水平,而且还要在物流企业能独挡一面,直接可以进入企业胜任关键环节岗位的工作。高职教育具有极强的地域发展特点,人才的培养目标主要是要服务于当地地域经济的发展,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特点十分适合物流业的产业要求,故在广东省也有几所高职院校开设了物流专业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2 物流专业职业能力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多元功能,因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多元需求。高职院校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满足社会的这种多元动态需求。高职院校学生的技能主要包括三方面:通用能力、职业素质能力、专业核心能力。通用能力是除专业以外的从事任何职业都应具备的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也称关键能力);职业素质能力是从事专业职业工作所必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客观条件;专业核心技能就是本专业的关键技能,是其他专业所无法替代的,必须通过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训练后才能获得,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实质就是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它为高职学生毕业后打开了“零距离”就业的大门。
作业一名物流专业的学生,主要服务领域为进出口货物的物流,要全部掌握这些能力就学生个体而言,显然有些困难,而不分专业方向,同一年级几百个学生都拥有相同而无特色的职业技能,显然也难以适应广东及珠三角的经济发展。因此,改革物流专业培养方向及改革相应的课程设置,改变现有培养模式显得尤其突出和必要。
3 物流专业分方向发展的专业设置模式
现在许多高职院校物流专业设置就是一种“大而全”甚至是大本的压缩版,几百个同年级的学生学习、训练的内容与模式完全一样,毕业时,几百个这样的学生携带着基本无差别的技能走向社会,走向职业岗位,造成就业岗位竞争异常剧烈,而用人企业单位又普遍反映毕业的学生不好用,许多学生不具备广东省及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特色职业技能,例如,广州及珠江三角洲外贸一直迅猛发展,几占中国半壁江山,但是适合的国际物流人才却十分紧缺。
笔者认为,为适应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应该就物流专业方向进行细分,在基础专业核心技能培养机制不变的情况下,在不同学期设置细分模块化课程和实训,使学生既有扎实全面的专业基础,又有胜任某工作岗位的明显特长和核心技能。在一年级、二上为统一的“基础平台课程”,这种课程可以大班上课,在二下、三上学期上午可设置为专业平台课,下午或晚上可设置模块课程及实训,这种课程可采用小班上课。针对广州及珠三角的产业经济的发展特点,笔者认为可优先向最为紧缺的港口物流、国际物流、汽车物流、珠宝物流等方向细分,并且能适时地根据物流企业的需求进行灵活调整,既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又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
4 物流专业细分化课程设置模式
物流专业细分化后,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也应相应地发生变化,在按物流大专业招生后,通过通用的专业平台课程学习,使学生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然后再根据细分的专业方向选择不同的学习模块。
4.1 物流专业平台课程建设
根据“普高生“和“三校生”两类生源的不同,从教材、教学内容、教学学时等方面使部分专业课程有所区别,但专业平台课程基本应保持一致,主要应包括《物流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供应链管理》、《运输组织与管理》、《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物流设施与设备管理》、《客户服务与管理》、《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等8门课程,抓好这8门课程的建设,将会为学生打好专业基础,进一步深入专业学生,起着关键作用。因此,顺应全国高职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和发展,抓紧建设物流专业精品课程网显得尤其必要,这既能使许多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师生共享优秀教学资源和成果,明确该课程的目的和需求及相关联的知识,同时通过教法、教学内容的改革提高物流专业教学质量和水平,推动和促进全国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的建设,从而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高技能物流专业人才。
4.2 物流专业细分课程设置
以国际物流方向为例,其细分模块课程紧紧围绕进出口货物通关业务的具体要求来设置,主要课程应包括《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运输与保险》、《报关实务》、《国际货运实务》、《报检实务》、《集装箱运输实务》等。
以港口物流为主要发展方向的课程设置,则按港口物流的流程业务,加设细分课程:《集装箱运输实务》、《国际货运实务》、《集装箱码头操作与管理》、《港口物流设备与设施》,《国际航运实务》等。
汽车物流方向,其细分课程根据汽车物流的实际运作,可加设《汽车市场营销》、《客户关系》、《汽车构造》、《汽车配件管理》、《汽车维修及配件销售管理》、《汽车商务礼仪》、《汽车保险与理赔》等
珠宝物流方向主要考虑珠三角的珠宝加工经济产业的要求,加设《珠宝原理》、《珠宝市场营销》、《珠宝鉴定学》、《珠宝货物跟踪管理》、《珠宝商务礼仪》、《珠宝保险实务》等。
5 物流专业实践环节的改革
学生的专业对口技能必须通过反复实训才能充分掌握,因此加快建立设备设施先进,配套完善的实训室及建设校企合作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专业核心技能的基础和重要途径,许多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实训只是在校内物流实训室进行模拟的物流软件的操作实训,实际的运作流程和核心技能却十分模糊,因此,改革实训室实训内容,加快实训室软、硬件的建设是众多高职院校迫在眉睫之事。现提出建设设想如下:
(1)基本专业技能模块实训。根据课程内容,实行模块实训,可以系统建立模拟的第三方物流实训环境。第三方物流公司作为物流行业的专业公司向供货厂商统一采购而储存于配送中心,通过配送送货到超市、用户,从而实现商品的流动,同时结合港口码头集装箱货物的运输,海关报关、报检以及电子订货活动(EOS)等进行多方位物流活动,通过该实训系统可以模拟全球网络系统(一个局域网络)来贯穿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模拟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可设计成为有一个业务中心,一个财务中心,一个配送中心(包括电子标签货架甚至全自动立体仓库)。
(2)细分模块专业技能实训。根据物流专业的各细分方向,在已有的第三方物流实训系统的基础上,增加核心岗位技能的实训,为国际物流方向为例,就可以结合国际运输、仓储与保险、国际货代及进出口货物的报关报检在进出口货物物流管理流程及进出口货物物流信息等进行多方位的物流活动实训。
(3)毕业实习。根据已建立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逐一按物流专业细分的专业方向安排学生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同时安排教师定期前往进行指导,并与企业就学生专业技能掌握情况和更进一步的技能要求进行沟通。在实际操作中,还要注意分散安排,即每个企业的顶岗实习的学生5~10人即可,这一做法即可减轻企业负担,又使学生得到实惠,但前提是需要加强物流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加强与业界的合作和联系,推动校企合作内部机制的改革。
6 物流专业细分方向发展模式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双师型”教师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或是专业资深人员是专业核心技能培养的关键。物流专业教师除必须具备该专业核心技能所要求的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高超的教学水平外,还必须具有物流行业丰富的实践经验,有较高的实践操作水平,并具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现今有不少高职院校教师直接从高校毕业,在企业从业的经验几乎没有,因此,为满足教学及专业建设的需要,需要专业教师加强与物流企业的联系,在可能的情况下,甚至可以下到企业进行实践,同时还可适当不定期聘请在物流企业一线具有长期实践经验的专业从业资深人员进行讲座或授课,这对培养学生的核心技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坚持以“双证书”制度作为物流专业核心技能培养导向。双证书制度是在专业核心技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通过劳动部门、人事部门或行业协会所进行的职业技能鉴定,为物流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指明了方向,通过加强学生对“双证书”的认识引导,物流专业细分方向后其课程的设置要与职业技能鉴定相融通,同时通过一定的强化培训,提高学生双证书持有率,为其走向工作岗位实现就业而服务。
参考文献
1 来建良,管平,杜红文.高职机械类专业职业能力分析及其培养模式[J].职业技术教育,2006(6)
2 陈宇.中国高技能人才开发[J].中国培训,2005(3)
3 张海峰.论高职专业开发的目标、原则与机制[J].职业技术教育,2003(07)
4 姚寿广.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基本框架的思考与设计[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