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0 14:39:1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高二语文归纳,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高三语文 复习 误区
高三语文总复习的根本目的,显然是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提高学生在高考中的语文成绩。但是纵观实际复习过程,有许多教学行为华而不实,实质上与这个目的背道而驰,根本谈不上真正培养学生读写能力和提高学生语文成绩。
一、复习旷日持久,基础浮浅薄弱
高中三年,用于理性地归纳整理语文基础知识技能的时间,即总复习时间竟然达到将近一年半。请问学生有多少时间进行阅读写作的实践和积累?又积累了多少语言材料和情感知觉可作为知识技能归纳整理的基础?高考复习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只能是方法规律的空虚堆积,谈不上有效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于是乎,责怪学生愚笨者有之,埋怨学生基础薄弱者有之。 其实,高三学生语文基础薄弱,究其原因,主要是高三复习对日常读写训练时间的剥夺。之所以能轻易的剥夺,又在于高一、高二语文教学目标的迷失。有限的几篇课文和几次指定作文太容易上完了!以平均每篇课文和每次作文都花3节课计算,一期至少要多出近二分之一的课时!多的时间怎么办?无非是语文知识归纳整理和反复的考试、讲评,再有就是提前上下期的新课。所以,二年二期刚开学不久,高一高二全部新课就上完了可以说是不足为奇了。这样,是为高三总复习“争取了时间”吗?诚然如此。但是,且慢,这里有两个问题。第一,应该是以课文为教学本体,还是以大纲规定的高一高二阶段必须掌握的语文知识技能为教学本体?(从这个角度看,高一高二的课没有那么容易教完。)第二,规定高三阶段必须掌握的语文知识技能训练是可以“跳级”,而直接进入高中语文总复习的吗?如此一来,学生高一高二狼吞虎咽(且不论吞下的是不是有营养的东西)、消化不良,高三还跳过一级,他们拿什么来复习?答曰——资料。大量的字音、字形、成语、病句等专题的归纳整理资料。密密麻麻的语文事实性知识集中呈现出学生,而对鲜活的语言文字进行情感体验、生命感悟、自主积累的过程被无情地,后果只有一个:反胃,吃不下。即使咬紧牙关吃下去,也会消化不良——不能运用。 愚以为,读得多,想得多,自然“能读”;写得多,背得多,自然“会写”。只有“跳出高考迎高考”,忘记高考,全身心投入到朗读、摘抄、做札记、写文、写作文等语文活动中反复训练,来彰显语文教学中的学生主体性,才能使高三的复习能高屋建瓴的对知识技能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全面的掌握,而不至成为华而不实的空中楼阁。而要做到远一点,充足的时间是必要的保证。所以,要调整高三的复习时间,集中复习最多三个月就够了。高三的全部课文都要上,规定训练的一个也不能跳过,富余的时间要分散到高一高二的日常教学中去。
二、方法规律过剩,有效指导匮乏
高考复习是方法规律的天下。类型甲乙丙丁,方法ABCD,步骤一二三四,注意1234,似乎方法规律之体系讲授得差不多之后,学生只需对号入座、机械搬用就可以了。但是很遗憾的是:学生记不牢这么多的方法和规律,即使努力记牢了,在做题的时候就是用不上! 我只想问一个问题:请问老师自己解题时是这样对号入座、生搬硬套的吗?显然不是!那为什么还要向学生强调这么多的方法规律呢?让他们自己看看,疑难处略作点拨不就就够了吗?解题指导,无须象学术论文那样严谨而深透,它全部的生命力在于:适用于学生。所以介绍的方法规律,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在数量上一定要“少”。数量一多,考试时要么没时间一一套用,要么脑海里乱成一锅粥。 其次,在质量上一定要“精”。必须是老师深有感触,坚信笃行的,才具备讲的价值,才有可能内化为学生的心智技能。 再次,在来源上要“实在”。简单的讲,不能来源于标准答案,而要来源于教师的解题实践。我想,既然有“下水作文”的说法,为什么不能有“下水考试”的做法?教师和学生一样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模拟试题,然后再对照标准答案反思解题过程与方法、规律。跟学生讲这些方法和规律,比常见的对着答案想理由、说明标准答案为什么是正确的要有针对性得多,有实效得多。下水考试,实际上是教师变换角色,以学生身份进行新尝试、新体验。也许,老师会发现自己讲的绝大部分方法规律都失去了用武之地,全部的凭借只是直觉语感和极为有限的几种方法、几个步骤而已。
20xx年高二语文新学期教学计划书(一)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努力贯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落实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教学中突出“过程和方法”,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良好习惯,提高文化品位,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
我们使用的是人教版新教材,体现了新理念和新目标,致力于构建新的教材系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编排体系上,人教版《必修五》按照“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大板块安排相关内容。同时根据学校的安排,本期开始开设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这本教材,从高中生实际水平出发,对于诗歌,从“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探究诗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把握诗境)“因声求气、涵咏诗韵”(体会声韵)三方面入手;对于散文从“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理解散文的形象性)“散而不乱、气脉中贯”,切实地培养学生的文学文化修养,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三、学生分析
本期本人担任高二理科6班和文科17班的语文教学。
本人面临的这两个班属于普通班,学生由高一升入高二,刚刚经历分班,情绪欠稳定,人数超多,中等生少,后进生多,学习兴趣欠佳,语文基础知识薄弱,语文学习习惯较差,课堂沉闷,思维不活跃,思考问题不积极。
四、工作重点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世界观、人生观。发展学生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2、加强对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加强常规工作的落实和检查,并有阶段性检查小结和整改措施。
3、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养成阅读经典和优秀作品的习惯,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空间。。
4、提升学生对阅读量,引发对中国文学的感性认识,培养文言语感,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引导自主写作,在实践中提高写作能力。
5、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五、具体措施
1、加强书本和海南远程教学资源的学习,提高教师自我素养。
2、提高备课质量,继续学习新大纲,钻研新教材,探索新教法,体现知识和能力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个性和优势。
3、指导学生加强积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准备摘抄本,每周布置阅读量,积累语文基础知识,名句名篇的。
4、重视诵读,改进古诗文教学,培养学生语感。
5、跟同事协作,集体备课,资源共享。向同事们学习,积极参加学校的听课评课活动。
6、作文训练以“表达交流”和《周计划》相结合,面批、互评、自批多种批改方式结合,切实提高效率。
7、加强电化教学,增加课堂容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六、教学进度
1-3周 第一单元课文、表达交流
4-6周 第二单元课文、表达交流
7-8周 第三单元课文、表达交流
8-9周 第四单元课文、表达交流
10-11 周 复习、期中考试
11周以后 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教学
20xx年高二语文新学期教学计划书(二)一、总教学要求和目标
1、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继续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以及语感和思维的发展,帮助学生在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的实践中,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增强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审美能力、探究能力。
3、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充分发挥本课程的优势,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4、通过必修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思想文化修养和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在语文的应用、审美和探究等方面得到比较协调的发展。
二、三年通盘学习状况:
1、已经完成必修学习情况;方案’范文,库.为您.搜集-整理/:必修一、二、三、四、五。
2、已经结算学分情况;方案’范文,库.为您.搜集-整理/;10学分。
3、已经完成选修学习情况;方案’范文,库.为您.搜集-整理/:《语音误读一、二、三》、《清扫错别字一、二、三》、《成语运用一、二、三》、《病句辨析一、二、三》、《古诗赏析一、二、三》、《中国楹联一、二、三》
4、本学期选修学习内容:
(1)《史记选读》(续)
(2)《唐诗宋词选读》(续)
(3)《写作》(续)
(4)《现代散文阅读》(始)
6、学生的能力培养:通过本学期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继续以下五个方面——
(1)积累·整合
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方案范文.库.整.理^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2)感受·鉴赏
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本文由.方案范-文库’为您;搜}集整-理#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3)思考·领悟
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方案范文.库.整.理^,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
(4)应用·拓展
能在生活~本文由.方案范-文库’为您;搜}集整-理#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在语文应用中开阔视野,初步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和倾向,根据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爱的领域有所发展。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方案范#文.库整-理^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本文由.方案范-文库’为您;搜}集整-理#,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5)发现·创新
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究活动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
三、教学方法、措施:
1、继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放声朗读的习惯。
(2)预习新课的习惯
(3)记笔记的习惯
(4)勤用工具书的习惯
(5)思考和说话的习惯
(6)课外阅读的习惯
(7)勤写勤练的习惯
(8)整理积累的习惯
(9)总结得失的习惯
(10)书写清楚的习惯
2、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为改变方^案范%文库-整理^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应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
3、抓住文本特点,教学侧重恰当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指导应该有所侧重。阅读论述类文本,引导学生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阅读实用类文本中的新闻,引导学生注意材料的来源与真实性、事实与观点的关系、基本事件与典型细节、文本的价值取向与实用效果等;常用应用文教学,应主要借助文本示例来了解其功用和基本格式,以学生自学为主,不必作过多分析。
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方案-范文’库.整理.的。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方案范#文.库整-理^。
4、古诗文、其他文言文阅读,重朗读,重基础积累
古代诗文的阅读,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有关工具书,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部分障碍;课堂上,老师作重解决疑难字词句的理解`方案范#文.库整-理^,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吸收积累。强化朗读教学,强化翻译教学。文言常识的教学少而精,重在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5、鼓励学生口头交流
可以通过课堂教学,给时间思考讨论,鼓励大胆说话,大声说话。
6、写作教学,每周一次两课时学习练习《写作》
加强作文习惯训练,先审题,再构思,提纲好了后动笔。还要求记叙文入格。还注意其他作文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淡化解题技巧;提升语文素养
出于升学的压力,为了帮助学生在高考中提高语文学科的分数,高三阶段,教师会在学生具备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相关练习,从练习中归纳题型并讲授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虽然这种做法和语文学科强调个人领悟的学科特点不相吻合,但出于高考的功利性需要,也无可非议。只是,如果将这种技巧用于高一、高二的文本教学,或许短时间内可以在考试分数上显示出成效,但对文本教学的最终目的——培养语文素养而言,则戕害无比。因为答题技巧归根结底属于理性归纳,而语文学科的学习则应突出感性思维,强调学生对文章的感悟,从前人的文章中汲取提升语文素养所需的营养。故此,笔者以为,至少高一、高二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应立足理解文本、着眼感性思维训练,从根本上培养语文素养,而不是突出解题技巧。
提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立足文本、提升整体语文素养,是基于以下四点考虑的:
一、符合认识论原理
认识论有一基本原理: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辨证途径。据此,高一、高二的教学任务不应该是通过文本的学习去熟悉、掌握和运用解题技巧,而是让学生充分感知文本,感知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思想美,从而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构建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整体提升语文素养。要完成这样的目标,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就不能将学生置于消极的被动的掌握答题技巧的境地,而应让学生充分感知文本、积极思维,进入文本的意象世界和情感空间,深入理解文本,把握文本的精髓。因此,认识论的原理要求教师应引导学生调动个人的生活和情感体验,自己读、自己思考,有了自己对文本的真切感受,然后才能进行理性的思维训练;而专注于考试技巧掌握的教学过程,看似关注了理性思维训练,但因为这种理性思维训练缺少了学生感性思维的积累,充其量只是一种灌输,而不能真正化为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例如“比喻”修辞,学生学会了如何判断比喻并说明比喻的作用,学生知道什么是本体、什么是喻体、什么是喻词,学生也知道比喻的作用是使语言生动形象具体……但可以发现学生很少能在言语和作文中恰当地运用比喻。而与此形成对照的是,生活中一个根本不懂比喻的人,却会用“大喇叭”来形容集体场合爱说话的人,既恰当又生动鲜明。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原因在于教师过于注重理性分析、知识讲解,而使学生缺少了个体对文本和语言必需的感受领悟过程,只是满足于理性思维训练,这种不符合认知规律的做法只能使理性思维训练成为缺少根基的悬阁。
二、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
语文学科的思维有合乎逻辑、科学严谨、理性的一面,但语文学科更多地依赖于感性思维。感性思维与以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进行的逻辑思维迥然不同,它主要由阅读个体凭借具体事物进行的联想。语文学科的很多问题很难用逻辑思维去加以固化,很多语言现象带有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比如有些句子在句法方面,是自相矛盾的、不合逻辑的,但并不会被认为是病句。例如“温总理心里装着全体人民,惟独没有自己”,难道他“自己”不属于“全体人民”吗?但我们并没觉得不对,反而觉得这个句子很好地概括了温总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再比如,在理解古诗词的意境营造、形象塑造时,更是离不开感性思维,离不开学生对语言、文本意象世界和情感世界的个人体悟。如“春江潮水连海平”“莲子清如水”,为什么用“平”“清”?“杨柳岸晓风残月”这幅画面中有诗人的哪些情感?这些都不是单纯的理性思维训练能解决的,需要学生调动人生经历、情感体验,运用感性思维身临其境地去领悟。
三、利于提高写作能力
写作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能关注现实和生活,能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从而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其中,关注和思考是拥有真情实感的前提。因此,借助阅读文本这一平台,教师应该实践关注和思考这两个过程。具体实践时,教师应用深刻的感受、真实的情感、生动的语言将学生带入文本特有的情境中,和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使学生能设身处地地思考,在关注的同时,能思考对与错、是与非,并有意识地联系现实生活,发掘作品的现实意义,增强学生对现实的关注和思考。如果整天让学生困守在枯燥重复的理性分析中,在题海中跋涉,始终隔绝在文学和生活之外,那么,又如何去培养他们发掘真情实感、表达真情实感的能力?没有了爱憎的取舍,没有了美丑的判断,没有了内心的激荡,又何来写作的欲望?因此,语文教师应借助于文本,调动学生的感性思维,进入文本的意象世界和情感世界,真正领悟文学的美。在文本的学习中接受真、善、美的熏陶,具备从生活现象中发掘感悟的能力,从而使写作拥有不竭的源泉。
四、利于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逻辑思维能力;二是感性思维能力。加强抽象思维的培养,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很有帮助,但是片面强调抽象思维的培养,而忽略感性思维的发展,必然会影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对学生智力的开发,尤其是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极为不利。这就决定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搭建起让学生能创造性地感悟文本的平台,通过问题的设计,鼓励学生独特的有创造性地解读文本,进而日积月累地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能力,而不是满足于求得众口一词的所谓的标准答案。
笔者拙见,高一、高二的语文教学,教师还是应淡化题型和解题技巧的教学,把教学放实一点,努力调动学生的感性思维,让学生用细腻的情感去领悟文本、领悟语言,从而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每个单元由赏析指导、赏析示例、自主赏析、推荐作品四大板块组成,精选内容,设计合理。但是,这些诗歌都很经典,让我左右为难。在课堂上带领学生欣赏了“赏析示例”和“自主赏析”之后,我很纠结后面的课文到底上不上,一共有五首诗,按照平时的进度,一般一节课可以赏析一到两首,如果要拓展,就只能上一首。为此,我进行了一个大胆的尝试:前面既然示例赏析了,带学生进行了五首诗歌的欣赏,那么,这几首诗歌能不能要他们自己探讨赏析呢?我布置了一个预习,要求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对五首诗歌进行欣赏探讨,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或几首,从自己擅长的角度赏析诗歌,集合全组同学的智慧,整理每位同学的答案,由一个学生做中心发言人,在班上展示研读结果,并进行评比。
一节课结束的时候,我按捺不住喜悦地表扬了他们,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体现了小组合作探究的成果,在展现自己这组探究成果的时候,听到别的学生对自己赏析的肯定,一种自豪在他们脸上荡漾开来。在点评了各组的答案之后,我很踌躇,我真不知道怎么给他们点评和评奖。结果他们给我的建议再一次让我吃惊!他们说,老师,你就奖励我们再上一次这样的语文课吧!我看到有种成就感写满了他们稚嫩的脸,这是充分调动了孩子的主观能动性的结果,是他们花费了心思得到认可之后的喜悦啊!
这不禁让我反思:新课改最直观的表现首先在教材的改革,强调不同功能和价值的课程要有一个比较均衡、合理的结构,由以前固定的基本教材改为了由必修教材、必选教材、选选教材等组成的教材体系,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和选择性。篇目内容视野更开阔,内容更庞杂,更具艺术价值和欣赏水平,更符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关键词] 个体差异 二语习得 语言学能
一、引言
二语习得就是习得除母语外的第二种语言。在二语习得过程中,个体差异对它有很大的影响。它包括学习动机、性格、语言能力倾向、学习风格等。而早在1994年,Ellis提出了著名的个体差异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其中,学习者存在个体差异,使得学习者策略不同,通过不同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机制对二语进行学习,产生不同的二语学习成果,包括二语习得的熟悉程度、二语学得的进展和二语习得的速度。本文主要探讨的这些因素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及二语习得的效果。
二、个体因素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1.性格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学者普遍认为,性格与二语习得密切相关。性格因素中诸如自尊心、抑制、焦虑、冒险精神及内外倾向等会对二语习得有一定的影响,它们使学习速度和最终外语水平产生差异。人们一般认为,外向型的学习者比内向型的学习者更适合于学习第二语言。因为外向型的学习者他们性格开朗、活泼、直率而又大方,在二语习得过程中他们更愿意与别人沟通,从而为二语习得创造了更多的实践机会,在交流过程中,他们的听说能力、模仿能力不断提高,但存在一定的缺陷。如不太注意语言的基本形式、较弱的忍耐力和进一步的思考分析能力。与此相反,对于内向型的学习者,由于沉默寡言、胆怯敏感的性格使得他们更注重对有限输入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其忍耐力较强,但在表达交际能力较弱。Kranshen(1981)研究证明,二语习得者口语流利程度与其性格的内倾或外倾有着极大的相关性。近年来的研究也越来越表明,外向型的学习者在掌握人际交流技能方面具有优势,在课内外口头交际活动中表现得更为积极主动,但在对语言结构的掌握及听力、理解能力、笔头表达等方面,内外向型性格的人并无明显的差异。
2.学习动机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学习动机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心理活动,Spolsky认为,二语习得中的学习动机包括对待二语的态度、学习这种语言的愿望、为学习这种语言付出的努力。而Gradner认为,学习态度对二语习得不产生直接影响,由于学习态度而导致的学习动机才对二语习得(特别是语音发展和语义系统)直接产生积极的影响,并且Gardner提出了将它分为融入性动机(integrative motivation)和工具性动机(instrumental motivation)两大类,这两种动机目前被视为影响二语习得的重要因素。
融入性动机是指由于二语习得者对其所学的语言为母语的民族及其文化等怀有强烈的兴趣而去学习其语言,目的是为了达到与其交往,甚至融入于该社会文化中。融入性动机的强弱将直接影响二语习得者的学习成绩。具有融入性动机的二语习得者在课堂上较为积极主动,学习有韧劲,不容易放弃。当然,融入性动机并不是学习的内部动因,自信心也是二语学习过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工具性动机是指二语习得者为了达到其它的目的(如提高社会地位、增加经济收入等)而去学习第二语言,它对二语本身并无兴趣或没有与讲母语的人进行交际的条件。在环境闭塞的情况下,它是人们学语的唯一动力,因此,它会体现出较大的作用。但是,如果没有它,人们对二语习得的努力就会终止,这也是工具性动机不利的一面。
研究表明,融入性动机与工具性动机是互补的而非完全对立的。学习动机的性质是动态发展变化的,在不同的学习环境和学习任务下,学习动机可能会发化改变,有时甚至二语习得者会同时拥有这二种学习动机。研究发现,二语学习水平的提高既依赖于语言学习能力,也取决于对另一个集团是否有融入的倾向。如果出现了融入的动机,它就会使学习者明显地保持一种强烈的学习另一种语言的动机。虽然语言学习能力对二语语言能力(如语法能力)的获得至关重要,但在交际中主动要求使用的语言技能(如发音准确性、听力)则主要取决于学语融入动机的强弱,在这种情况下,语言学习能力的高低是不重要的。
总而言之,尽管人们对二语习得中的学习动机的分类有不同的观点,但他们都一致承认学习动机对二语习得的重要性。在促进二语习得者学语的同时,要培养学习者对二语文化的欣赏,采用积极的手段去激发习得者的学习动机。
3.语言学能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语言学能是一般智力中负责语言学习的一个特殊部分,由几个相互独立的能力构成,其中最主要的是:(1)语音编码能力;(2)语法敏感性;(3)归纳能力;(4)机械记忆能力。语言学能不仅在人的一生中相对稳定,而且很难以任何具体的方式改变,所以训练和实践不能提高一个人的语言学能。国内外多年研究结果表明,语言学能在人的一生中相对稳定,而且很难以任何具体的方式改变。因此,训练和实践不能提高学习者的语言学能。语言学能与智力(intelligence)不同,甚至与语言智力(verbal intelligence)不同;语言学能不是二语习得的先决条件,但它作为一种能力,可以提高二语习得的学习速度和降低学习的难度。目前,检验语言学能的主要方式是语言能力测试。
4.年龄及其他个体因素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国外的教育专家和学者对年龄对二语习得过程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且在学习速度、语音、语调、语法及语言能力等问题上都达成了共识。成人在智力发育水平、知识面、社会经验、学习速度、语法学习速度、母语能力等方面比儿童具有更大的优势,然而,儿童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会显示出较大的二语习得优势。年龄对二语习得过程并不产生实质性影响,但对语音、语调习得具有决定性影响。总之,年龄并不能决定习得效果的本质因素,任何年龄阶段的人要学语都是可能的。
除了上文的个体因素外,学习风格、学习策略、自信心、情感等因素,都具有鲜明的个体差异,都会对二语习得产生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语块 口语流利性 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b)-0174-02
随着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涌入我国,国内企业也不断开拓国外市场,这需要大量的具有专业知识同时又具备较强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因此,提高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的重点。高职院校可为企业培养具有专业技术型人才,在英语教学方面,要为学生打好语言基础,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语言的技能,特别是用英语处理未来相关业务的能力。因此,提高高职学生的口语交流能力成为重点。但由于语言环境等一些因素,很多学生用了大量时间学习英语,许多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依然无法用英语进行交际,更不用说流利地交流。加强高职学生英语口语教学,提高高职学生的口语流利性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1 口语流利性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1.1 什么是口语流利性
在英语学习中,能够用流利的英语进行口语交流是学习英语的目标之一,也是体现学习第二语言者的学习水平的一个标志。国内外的语言学家们对口语流利性的研究已有较长的历史,不同的研究者对口语流利性有不同的定义。Brumfit将口语流利性看作是对所习得语言系统的自然使用和最大限度的有效运作[1]。Fillmore(1979)认为,口语流利性可以表现为四种能力:以话语填充时间的能力;用连贯的、合理的、语义密集的句子说话的能力;在语言使用中具有创造的想象的能力;在不同场合驾驭适当话题的能力等待[2]。Schmidt(1992)认为,流利性是一种类似“自动化的技能”,是在使用这种语言时对它的处理能力。Skehan(1996)强调:流利性是以语义为中心,在完成真实交际任务时实际处理所学语言的能力。我国学者张文忠认为:口语流利性是使用一种可接受的第二语言变体、流畅连贯地表达思想的能力。从以内容可看出:国内外的学者都认为口语流利性是一种能力;说话人富有情感、可以流畅、从容、迅速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内容。基于以上的观点,我们可以归纳出:口语流利性是指在语言的交流过程中言语所表现出来的顺畅、连贯、快速、自然、悦耳,具有可接受性的语言信息的传播特征。
1.2 影响口语流利性的因素
口语流利性的形成、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国内外的学者就此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Leeson(1975)认为:说话人在进行口语交流时,使用的语言经过编码过程中,编码不能顺利进行,不管在哪一个阶段出现问题,都会影响语言的流畅;Faerch认为口语流利性可分为发声流利性、词汇句法流利性和语义流利性等。说话人在某些词语的发音上存在困难,就会导致发声不流利,言语的产出过程中出现困难时影响口语流利性的主要因素。
总的说来,影响口语流利性的因素包括环境、地域、个体差异、已有知识、智力、语言学能、学习动机、学习态度,认知过程,学习结果等等。
1.3 如何提高第二语言口语流利性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和二语习得研究者提出了提高口语流利性的方法和途径,包括采用任务教学法、加快语速练习、注意重复、牢记音义等等。其中语块的输入及使用理论得到了广泛的响应,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 语块的概念及作用
2.1 语块的概念和发展
语块(lexical chunks)又被称之为lexical phrases,或formulaic language,通常指同现频率较高、形式和意义较固定的大于单词的结构;Alison Wary作为这一领域的权威学者,2002年在他的专著Formulaic Language and the Lexicon中对语块或公式化语言进行了详细解释,他认为,语块是存储在大脑中的整体预制块,使用时从记忆中被整块调用,而不是按照语法规则产出或分析的连续或非连续的由词汇构成的短语。语块又被称之为词块、惯用语、预制短语等。语块被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进入人们的记忆,有助于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近年来,对语言研究表明,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中都有大量固定和半固定的词汇短语,即为人们概念中的语块。最早对语块进行了专门研究的学者Becker认为,语言的记忆、存储、输出和使用并不是以单个的词为单位,那些固定和半固定的模式化了的板块结构才是人类语言交际的最小单位。Pawley 和Syder指出人们能有规则地、流利地、不停顿地说出长得多的多个单句,主要是由于使用了大量语块,并指出要获得本族语言者的语言使用能力不仅需要学会语法规则,而且还需要掌握大量的词块或固定化化的语干。2004年,Cortes指出:语块能力已成为二语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2.2 语块的作用
语块是真实交际中出现的大于单词的语言现象,它融合了语法、语义的优势,并且形式较为固定。语块在语言学习者学习过程中对于目的语的听说、写作、阅读、翻译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
研究表明:在外语学习者的口语表述中很大一部分就是语块,它们直接影响着语言使用的熟练程度,对学习者语言的地道性也起着关键作用。语言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想要表达的信息从大脑的词汇中调出那些预制短语,经过细微的加工就可组合成比较符合语法的句子,并将它们变成流利的语言来填充我们概念上的空白。语块个数、语块运用频度与二语口语流利性之间存在着相关性:语块个数越多、语块使用频率越高,口语表达越流利。因此,掌握一定数量的语块能够提高二语使用的准确性、地道性和流利性。存储一定数量的语块对于二语学习者的听力提高也有很大的帮助,目的语中的语块的掌握能够让学习者很快识别话语所要表达的意图,帮助学习者缩短理解说话人的意思的时间,准确地理解对方话语的含义。
除此之外,语块对于词汇及写作也有很大的帮助作用。中国语言学家们发现:词汇搭配是中国学习者最常见的错误,即便是高级学习者,在掌握词汇的搭配上也有相当大的困难。Cook于1991年指出:人们对事物记忆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大脑对信息处理的深度。对孤立的词重复处理是一种浅层处理,记忆效果差;将词语所在语法结构结合起来,则是一种较深层的处理,记忆效果好。语块是记忆组织的一个单位,在语篇中具有多种语用功能,它们是意义与功能的结合。因此,语块的习得能够避免孤立地记忆单词,丰富学习者的词汇知识,增加常用语的语块积累,在语言实际运用(包括写作、翻译)中能够避免学习者所常见的言语表意不清、意义不连贯以及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等错误的出现,能够有效地建构语篇的语言材料,让语言学习者灵活地道地使用语言。除了帮助英语学习者提高听、说、写等能力以外,语块的习得还能够帮助学习者提高对语篇的阅读理解能力,准确识别目的语文章所出现的语块的含义,快速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语篇的内容,能够帮助英语学习者将目的语文字与母语之间进行准确的沟通。
3 利用语块提高高职学生口语流利性的研究和实践
3.1 基于语料库的语块习得模式
基于语料库的语块习得模式为学习者提供大量的语言输入。阅读语料库中的语料相当于浓缩阅读(condensed reading),学习者不仅可以利用语料库开展泛读练习,培养语感,而且还可以对语料库中的例句进行精读,从中概括词汇的有关句型和用法。按照语言输入和输出理论的作用规律,输入和输出相结合是语言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学习者在获得了大量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后,通过造句、翻译、复述课文以及短文写作等形式获得了大量语言输出的机会。这些练习帮助学习者把从语料库中概括的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加强了对于所学知识的练习和巩固。因此,在词汇教学中,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从所接触的语言材料中发现和归纳短语的能力,并通过充分利用将之成为恰当的预制语块。研究表明:如果在实际教学和学习中,能够把重点从语法规则转移到语块上来,就可以从大量语块中总结出语言使用的规律,这似乎更接近母语习得的过程。
3.2 基于视听材料的语块习得模式
除了研究者们所使用的语料库如: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Corpus of Contemporary American English)、London-Lund口语语料库以及文秋芳教授于2010年组织建立的“中国大学生历时口语语料库”(LSECCL)之外,广义上的语料库包括各种各样的文本:各种有声读物,如文学作品、戏剧、电影、报纸、新闻等为学习者提供了大量语料;学习者有意识地广泛接触地道语料,并从中概括词汇的相关短语,通过对语言的使用,增加可理解输出的语块,提高词汇产出能力。
3.3 注重培养学生主体作用,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获得语块知识
Esch在1996年提出,提高学习者的自主性就是(教师)要为语言学习提供环境,促使学习者能为自己的部分学习行为甚至全部学习行为负责。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小组进行口语练习,为学生提供学习英语的良好环境,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背诵和熟记学习材料中的常见词语、语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提高自主学习词汇的能力,减少了对教师的依赖。
4 结语
口语流利性可以展示出学习者语言的交流能力和实际掌握能力的水平,是英语学习的重点,也是对所学语言系统的自然使用和最有效的运作。通过对语块的学习和使用,可以快速提高学生的口语流利程度。因此,在教学中,应加强语块教学,把语块教学看作是语言教学的重要部分。同时要加强学生学习和积累、运用语块的意识,帮助学生快速提高二语表达的口语流利性。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少教多学” 高中 语文教学 教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6-0112-01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少教多学”这个概念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少教多学”理念就不需要老师了吗?其实不然。“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指的是更少地依赖死记硬背的学习、反复的考试,更多地关注自主学习、差异化教学和终身技能的培养。“少教多学”并不是让教师投入得更少,而是要求教师充分发挥主导性,利用有限的课堂将语文教学教得更好,课堂教学重点必须从教学内容的数量转向对教与学质量的高度重视上来。它重视学生思维和价值观的形成,力图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来塑造学生性格。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实行少教多学呢?
一 课堂教学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就是现代教学的指导思想。如何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关键是学生能否有学习的积极性,而学习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直接关系。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进行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是要通过教师的工作使学生爱学、会学。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师生关系与传统模式不同,教师的作用不是仅停留在“传道、授业、解惑”上,而是要帮助、指导、引导学生,通过创设全新的教学环境,启迪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发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活动中体验到乐趣,能形成自己的学习策略,启发学生不断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 提问环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少教多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精心组织,掌握提问技巧。提问方式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在课堂提问中,提的问题不一定越深越好。课堂提问必须符合中学生的接受状况,若问题的难度过大,学生一时无从回答,势必导致学生思维“卡壳”和课堂“冷场”,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智能的发挥,难以达到教学目的。教师所提的问题,犹如小孩摘苹果一样,跳一跳就能摘到。通过学生的思考,能够回答出来,才能达到巧问的效果。
问题提得好,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教学中来,真正把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教师提出的好问题能激发全体学生思考,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唤醒学生读书、思考的欲望,拨动学生的心弦,从而达到少教多学的目的。
三 课堂教学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明确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怎样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来体现少教多学的理念呢?
1.走近语文――早读
要让学生喜欢上语文,首先要让他们读语文读出“味”。我校语文组还组织了两本校本教材《时文选粹》和《语文课堂内外》,通过早读,让学生充实大脑,掌握更多的课外知识,达到喜欢语文的目的。
2.走进语文――课上诵读
早读是让学生走近语文,而课堂的朗读则让学生走进语文。朗朗书声是语文课的一个标志,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语文老师应该就课文的重点语段进行朗读指导和分析、体会。在课堂上精彩的朗读和分析,无疑可以把学生带入文本。我校高二年级组织了“阶段性评比公开课”活动,有一位老师讲的《长恨歌》,完全是以读这条线索来贯穿整节课,学生非常入境,能跟着老师的感情走,这才是真正的语文课。所以,上课诵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在40分钟的课堂内,希望给学生讲更多的知识,结果学生昏昏欲睡,有的甚至还偷着玩手机,无法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因为学生没有思考,没有自主的学习,导致教学效果最终只能是事倍功半。
四 自主探究学习,能够提高课堂效率
新课改全面倡导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注意语文运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运用,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例如,在某一节课中组织学生讨论问题时,教师应该选择合适的探究问题,避免问题过窄或过宽。在讨论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体现出来,在学生讨论问题的过程中遇到阻碍时,教师要积极指导,用亲切的语言开发学生的思维,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做归纳总结。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很好地诠释了少教多学的课堂教学理念。如笔者在讲公开课《图文转换之漫画题》时,与同学们合作探究“画面描述题需要关注什么”时,我首先给学生举了三个例子,在这些例子的指引下,学生很快进入了探究环节,积极性很高,少教多学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
盛唐诗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一诗中有名句“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望)相似。”,这两句诗写尽了“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人类之渺小、人生之短暂而宇宙之无穷的千古悲叹。然而,又有谁料到在蕴含如此寥廓又深沉的佳句之中,今之读者与学者竟有着“江月年年只相似”与“江月年年望相似”的困惑,甚至各执一端或认为“只相似”较好,或认为“望相似”胜于“只相似”。本文拟从“只”“望”之争来分析其优劣,取优者而沿用之,以使纯粹、原型而优秀文化得以传承后世。
一、“江月年年只相似”与“江月年年望相似”举偶
清人彭定求等人编写的《全唐诗》收录了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一诗,作“江月年年只相似”。[1]《唐诗鉴赏》大辞典收有《春江花月夜》诗,作“江月年年只相似”。[2]
中小学语文教材中作“江月年年只望相似”,在此略举二三例。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王后雄主编的与人教版高二语文课本相配套的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3]第二单元收录了《春江花月夜》一诗,作“江月年年望相似”,以至于全国高考语文与之相关的试题答案皆是“江月年年望相似”而非“江月年年只相似”,可见此说影响之大。冀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春江花月夜》中是“江月年年望相似”[4]。鄂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咏月诗两首》之《春江花月夜》中仍是“江月年年望相似”[5]。苏教版高二选修《唐诗宋词选读》中《春江花月夜》中亦是“江月年年望相似”[6]。
二、“只相似”、“望相似”优劣论
贾岛有诗云:“长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其“僧推月下门”与“僧敲月下门”反复推敲,因为一字之差收到不同的效应,选字得到恰如鲜花配兰芝、淑女配君子,锦上添花。唐朝诗星巨匠,诸如杜甫、王维、李白等皆是诗歌王国里的娇子,他们其中不乏像杜甫一样不惜在诗歌用词上痛下工夫,可谓工夫诗人工夫诗。今之学者,在领悟古典诗歌之时,亦应该掌握诗歌相关方面的知识,才能正确地理解、鉴赏诗歌艺术,正如一个人想作诗需遵陆游所言:“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因此,欲鉴别“江月年年只相似”优于或劣于“江月年年望相似”,那就要从诗歌、语法、语义等方面来加以辨别。
(一)从对仗工整来看,“只”优于“望”
古诗词中往往是两句相对,它指的是相连的两个句子形成对仗。对仗即
对偶,古诗词的对仗有两大基本要求,对仗工整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做到这两点。诗词对仗第一个基本要求是,对偶句中相对的字词,其词性要相同或相近。同类词性中的字词叫词性相同,邻类词性中的字词为词性相近。综合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词性可以归纳为十三大类,即名词类、专有名词类、方位词类、数词类、代名词类、形容词类、颜色词类、动词类、副词类、虚词类、连用字类、连绵字类、重叠字类等。在两句相对时,除了要求词性相同或相近外,还要求相同两句的句子组成情况相同或相近。工对的两句,句子组成情况是相同的。如杜甫的《曲江(其一)》中的?“一片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7]两句的句子组成情况就是相同的。“一片”对“万点”,定语对定语;“花”对?“风”,主语对主语;“飞”对?“飘”,谓语对谓语;“减却春”对“正愁人”,补语对补语。不仅句子成分相同,而且各句子成分的所处位置也相同。只注意词性相同或相近,而不管句子组成情况相同或相近与否,这样的对仗也是不少的。兼顾二者,才是对仗工整,用词精当的诗词。下面就从这两个方面来分析“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望)相似”中“只”优于“望”。
首先,两句相对,词性相同者为“只”。“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望)相似”这两句诗显然是对仗的,那么以前句“人生代代无穷已”为参照,后句“江月年年只(望)相似”以此为镜应斟酌用词。“人生”对“江月”,名词对名词;“代代”对“年年”,重叠字对重叠字;“无”在古代汉语中为否定副词与其位置对应的后句字的词性亦宜为副词,“只”在古代汉语中属于范围副词,而“望”在古代汉语中除了特定节日意项为名词外大多数情况下为动词。据此,可认定,“只”比“望”好。
其次,在两句相对时,要求相同两句的句子组成情况相同或相近。如林逋《梅花》中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的句子组成情况就是相同的。“疏”对“暗”,定语对定语;“影”(梅花的影子)对“香”(梅花的香味),主语对主语,“横斜”对“浮动”,谓语对谓语;“水清浅”对“月黄昏”,补语对补语。又都存在着省略和倒装,原应是“在清浅的水面上”和“在黄昏的月色中”。不仅句子成分相同,而且各句子成分所处的位置也相同。以此观之,“人生代代无穷已”与“江月年年只(望)相似”句子组成情况亦应相同或相近,其中“人生”对“江月”,主语对主语;“代代”对“年年”,定语对定语;“穷已”形容词做动词为谓语,“无”位于谓语之前起修饰作用,故为状语。“无”对“只(望)”,应是状语对状语,动词做状语一般修饰表示具体动作的谓语动词,而“相似”是抽象的动词谓语。此外“江月年年只(望)相似”中主语是“江月”如若用“望”字,那么“望”动作的发出者是人,而不是月,“相似”的主语则是“人”。因而,与前一句中“无穷已”的“无”位置相对应的后一句“只(望)相似”中取“只”字修饰谓语“相似”。从句子结构来看,后半句的结构是主谓式即“江月相似”,而“望相似”中“望”动作的发出者应是“人”非“江月”,但本句的主语却是“江月”而不是“人”,如若用“望”,势必将偷换主语,严重混淆了句子结构,从语法这个角度而言,“望”字不如“只”字恰当。
(二)从语意判断,“只”优于“望”
俞平伯、施蛰存等学者撰写的《唐诗鉴赏》释“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二句诗意为:“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8]前句与后句诗意明显为转折关系,显然后一句需要一个表示转折意味的字,也应是个虚词,“只”字有“但是”的意思,用在此处恰到好处。而“望”是动词,表动作,用在此处显然不合适。因而,以语意判断来看,显而易见在“江月年年只(望)相似”一句中,非“只”不能达其意。
(三)从词意观之,“只”优于“望”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望)相似”表达的是一个人类普遍存在的永恒哲理,是抽象的含义而不是有形的、具体的事物。“江月年年只(望)相似”表达的含义自然与前一句或此两句诗的整体诗意相吻合,诗意应是抽象的而不是具体的,是客观的而不是主观的。不同词性的字词所表达出来的含义或是抽象的,或是具体的,亦或是短暂的,又或是永恒的。一般而言,动词,尤其是动作性较强的动词,表达的是具体的动作,而这个动作是短暂的,往往不适合用于表述具体而恒定的宇宙人生哲理。副词,用于修饰谓语动词可做状语,更加强调事物状态。“江月年年只(望)相似”诗句强调“江月年年相似”这个持续永久的自然界永恒的状态,因而此处须用虚词,而非实词、动词。“望”多为“观看”之意,表示具体的动作,也就是说看着江月“相似”,实质上“不相似”,可见表意模糊、不准确。加之“望”动作性极强,强调动态,显然不适合用在表示状态的句子之中。而有的读者却认为“望”为盼望之意,“则表达出思念和内心的期盼[9]这种解释是孤立地将“月”与其象征意义“思念”蕴意联系在一起,超越了本句所表达的“江月永恒”宇宙观的真实含义。显然这是一种曲解,脱离了诗句而望文生义。
此外,动词乃实词,充当一定的句子成分。副词,属于虚词范畴,无明确的、实在的意义,仅表语气或语意的连承或转折,宜用于表达诗句实词词意已经能够完整描述诗意的情况。“江月年年只(望)相似”,其中“江月年年相似”已是含义完整的句子,此处应该用一个虚词“只”而非实词“望”。
三、结语
《春江花月夜》乃灿若群星的诗歌艺术殿堂的巨星,它不仅照耀着自唐而下中国几千年古诗坛,不断迸射出摄人魂魄的魅力,影响着一代一代的中华儿女。但时至今日,在传承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分歧。近几年来的青年大学生都将“江月年年只相似”读作“江月年年望相似”,皆是由于先入为主的缘故,因为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典诗词散文》一书中就用“望”字。诗无达诂,本来也不算什么,但细究起来还是“只相似”好于“望相似”,上文已从对仗基本要求、语意、词意等三个方面做了阐释以证明“江月年年只相似”优于“江月年年望相似”,更接近原版,应以“江月年年只相似”普及后世。
参考文献:
[1]彭定求等.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2][8]俞平伯.施蛰存等: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3]王后雄.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
[4]河北教育科学研究所.语文八年级(上)[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5.
[5]语文九年级(下)[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9.
[6]丁帆.杨九俊.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