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高血糖的护理8篇

时间:2023-08-20 14:39:0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高血糖的护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血糖的护理

篇1

临床上危重患者常出现高血糖,应激性高血糖亦非常普遍。应激性高血糖对机体既有益处,又有危害;其益处在于早期的高血糖状态给病变部位炎症组织和组织修复提供能量的底物,促进抗感染和病变的愈合,保证机体防卫和生命活动功能的正常进行;其危害是高血糖与患者病情恶化、营养供给不足、感染、各种并发症发生、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病死率等增加密切相关。认真分析高血糖的原因,及时处理,合理的检测有重要意义。本文就本院ICU患者出现的高血糖的原因以及护理措施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本院ICU收治患者中发生高血糖症186例,发生率为15.05%。其中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62例(33.33%)。其中男94例,女92例;年龄12~70岁,其中60岁以上82例(44.10% )。

2 原因结果分析

2.1 原因结果详见表,从表中可以看出,高血糖的发生率在性别间无统计学意义,但与年龄有关,年龄高于60岁的发生率较高。与肠道外静脉营养具有相关性。而且与是否发生器官衰竭相关,合并器官衰竭的发生率高。合并感染的高血糖的发生率高于非感染者。

2.2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护理对策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空腹血糖浓度范围定为 6. 1~7. 0mmol/L 和餐后为8. 1~11. 0mmol/L ,高于此上限者为糖尿病性高血糖。无糖尿病的患者在应激状态下出现的高血糖 ,被称为应激性高血糖( stress hyper2 glycemia) 。应激性高血糖的经典定义为血糖 ≥ 11. 1 mmol/L。事实上 ,对应激性高血糖水平仍没有一个明确的限定。其非常严格的定义为:入院后随机测定 2 次以上其空腹血糖 ≥6. 9 mmol/L ,或随机血糖≥ 11. 1 mmol/L者,即可诊断为应激性高血糖[1]。

3.1 理解控制血糖的重要性 危重症患者在遭受感染、创伤或存在严重的呼吸、心、肾功能不全时会出现糖代谢改变,糖的生成率超过糖的消除率是出现应激性高血糖的主要原因。不明原因的高血糖是感染或炎症反应的信号。微生物在高糖环境中生长繁殖迅速,其易感性增加。从统计结果中发现合并感染者中高血糖的发生率高,年龄与高血糖发生率相关,结果发现在年龄超过60岁老年人更易出现高血糖。同时危重患者血糖升高程度与病情的轻重预后有很高的相关性。笔者也发现合并脏器功能衰竭的患者发生高血糖的发生率高。还有肠道外营养和肠内糖的摄入过多可引起高血糖,有研究显示葡萄糖输注速率超过4 mg/(kg•min)的患者有50%可能发生高血糖,因此对于高龄、危重症、合并多脏器衰竭者、肠道外营养的患者检测血糖显得尤为重要。

3.2 做好血糖的控制 首先严格检测血糖,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内。目前末梢血糖是临床上快速、首选的方法。由于对患儿损伤小,而且快,大约从操作到结束1 min内可以完成。毕惠敏[2]研究显示,不同的手指指端血糖值存在差异,采血一般选择左手无名指尖两侧指甲角皮肤薄处为最佳。进针2~3 mm,自然流出血为佳,防止血糖有较大的偏差。但是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血糖值过高时测定是不可靠的。正确使用血糖仪为严格控制血糖提供可靠的保障。

3.3 合理应用胰岛素 胰岛素是控制血糖的首选药物,在改善预后方面具有独到的作用。Van den Berghe等[3]发现胰岛素强化组治疗组的病死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特别是住ICU时间超过5 d及合并严重感染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的患者,病死下降更为显著。胰岛素可以皮下和静脉注射,维持血糖在7.0~11.5 mmo l/L,每小时测1次血糖,直到稳定,减少到每2小时测1次,如果血糖在理想范围4 h后改为每4 h测1次血糖。如果胰岛素输注速度改变,则要重新改为每小时测1次血糖。如果血糖变化迅速或在严重范围,如20 mmol/L,则需要30 min测1次。但关于血糖控制范围有很多争议,蒋惠芳等[4]研究发现,无论患者有无糖尿病史,都应加强胰岛素治疗,将危重患者的血糖控制4.4~6.1 mmol/L。但持续静脉给予胰岛素,不可避免的会提高低血糖的发生率。有学者采用皮下注射胰岛素的方法,发现强化胰岛素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比较,低血糖发生率有所增加,但并无统计学意义。因此应用胰岛素的同时,应注意血糖的检测,减少低血糖的危险。

4 小结

ICU患者即使无糖尿病病史,在应激状态下常伴有高血糖,高血糖可以降低机体的免疫功能,使感染的易感性明显增加,影响其预后。故应对危重患者进行有效血糖控制,并对其进行正确监测,合理使用胰岛素治疗,防治低血糖等并发症,对高血糖的控制有重要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Or ford NR. Intensive insulin therapy in septic shock.Crit Car eResusc,2006,8 :230234.

[2] 毕惠敏,来桂英,蒋兰芬,等.快速血糖仪测定不同指端血糖值差异性研究.护理研究,2002,17(12):649.

篇2

【关键词】 骨折;高血糖;护理

1 临床资料

本辽区 2009年初至 2010末共收治 38患者 , 年龄平均50岁, 男25例, 女13例, 骨折前具有糖尿病者25人, 骨折后出现应激性血糖增高者 13例。

2 护理

2. 1 心理护理 患者因骨折需要治疗时间长 ,易产生不良情绪 ,护理人员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 ,介绍成功病例 ,告知恢复良好, 使患者增加战胜疾病的决心, 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2. 2 饮食指导 合理安排患者饮食 , 使血糖在正常值范围内波动。患者饮食要营养丰富 , 少量多餐、既要提供足够的能量 , 又要控制好血糖 , 并配以补钙药物 , 以保证骨折早日愈合[1]。

2. 3 功能锻炼 此类患者病程长 , 护理人员要正确指导患者进行科学的功能锻炼 , 既可以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 又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如:胸、腰椎骨折要采取轴式翻身 , 指导患者腰背肌练习及抬腿、屈膝等活动。指导患者床上活动到离床活动至正常[2]。

2. 4 并发症的预防

2. 4. 1 预防控制感染 术后认真观察术区周围血运情况 , 保证患者敷料包扎完好、敷料清洁、松紧度适宜;教会患者进行有效排痰 , 必要时给予雾化吸入 , 预防坠积性肺炎;留置尿管每日膀胱冲洗一次并更换尿袋 , 患者尽早拔除尿管 , 鼓励患者多饮水 , 以防止泌尿系感染;每 2 h协助患者翻身一次, 按摩受压部位, 防止压疮的发生[3]。

2. 4. 2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骨折患者因病情限制、活动受限、手术创伤及高血糖对血管的损害 ,易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3];护理人员采取预防措施 ,抬高患肢 15度左右有利于静脉回流并按摩 , 指导在床上正确活动 , 加强肌肉锻炼 , 禁止患肢输液 , 遵医嘱给予改善微循环药物及抗血栓药物[4]。

2. 4. 3 禁止低血糖发生 高血糖患者因饮食及胰岛素使用不当易出现低血糖症状 , 因此护理人员应及时监测血糖 , 并根据血糖值及时调整胰岛素量 , 告知出现头晕、心慌、乏力等低血糖症状时, 及时吃含糖食物自救。

2. 5 出院指导 告知患者出院后及时复查的必要性;教会患者回家后如何监测血糖 , 把血糖值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 避免低血糖的发生。做好生活护理如脚部卫生以防止糖尿病足 , 生活规律 , 心情愉悦 , 合理饮食[5];科学进行关节、肌肉的锻炼 , 每日有规律的进行温和的体育锻炼 , 如:散步、打太极拳等 , 活动时注意安全 , 避免意外发生 , 以保证理想地控制血糖同时促进疾病的恢复[6]。

3 小结

对于骨折合并高血糖患者 , 既要对症治疗外又要控制好血糖 , 做好住院宣教及心理护理 , 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 合理饮食控制血糖促进骨折尽早愈合 , 指导患者科学的锻炼方法, 做好出院指导, 使患者顺利康复。

参考文献

[1]金芳 . 骨科临床实用护理 .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2005:12-17, 54-59.

[2]杜克 , 王守志 . 骨科护理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95: 345-357.

[3]李振香 , 房玉霞 .骨科临床护理学 .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 2005:111-114.

[4]潘长玉 .糖尿病学 .1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2007:1154?1163.

篇3

【关键词】 胰腺癌;Whipple手术;高血糖;护理干预

胰腺癌和糖尿病的关系密切,糖尿病可以是胰腺癌的症状,也可能是胰腺癌的高危因素之一,胰腺癌病人糖耐量异常的发生率高达80%,合并糖尿病的占30%~40%,反过来,患糖尿病超过一年的病人发生胰腺癌的危险增加2倍[1,2]。

胰腺癌标准的Whipple手术创伤大,手术时间长,对机体内环境的影响大,其中包括引起血糖异常。胰腺手术引起血糖异常的原因包括胰腺手术的创伤引起机体产生强烈的应激,导致全身代谢和神经内分泌改变,造成糖耐量异常,出现应激性高血糖,手术应激也可以诱发潜在的糖尿病;同时广泛的胰腺切除,胰岛细胞不足,引发的糖尿病引起血糖的调控功能失常。术后高血糖造成组织高渗透性致细胞损伤和水电解质紊乱,机体的免疫功能降低,易发生感染,直接影响患者的手术效果和预后。并且由于术前血糖检查正常,而术后高血糖的发生往往比较隐匿,发现不够及时,容易发生高血糖酮症酸中毒昏迷的严重后果,甚至导致患者死亡[3]。本文回顾性分析了2003年1月-2008年7月我科71例胰腺癌手术后康复出院的患者,总结21例出现术后高血糖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现将治疗结果分析和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科2003年1月-2008年7月,收治行胰腺切除手术的胰腺癌患者71例,排除术前确诊糖尿病的15例,其余56例中入选术后高血糖研究。临床诊断胰头癌54例,胰体尾部癌2例。

1.2 诊断标准 术后糖尿病诊断标准根据1997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胰腺癌术后患者有糖尿病症状+空腹血糖≥7.0mmol/L,或者随机血糖≥11.1mmol/L,没有症状或者症状不明显者,不同天的2次血糖均高于糖尿病的诊断低值;或者有糖尿病症状,但空腹血糖在7.8~11.1mmol/L,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餐后2h血糖≥11.1mmol/L,并排除药物、其他部位肿瘤的影响,即可诊断糖尿病[4]。

1.3 纳入标准 术后高血糖研究纳入标准。患者既往无糖尿病史,术前空腹血糖

1.4 治疗和护理

1.4.1 手术 行经典的Whipple手术18例,胰体尾部切除2例,行保留幽门的Whipple术1例。

1.4.2 术后监护和护理 多功能监护仪监测血压、呼吸、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记录24h出入量;观察患者意识、呼吸深浅及频率、呼出气体的气味等。留置尿管的病人要做到尿道清洁,注意观察尿液颜色是否澄清,稀碘伏棉球擦洗尿道口2次。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渗液,每日或隔日换药1次,并观察伤口局部有无红、肿、热、痛感染情况。

1.4.3 术后血糖监测 所有胰腺癌手术患者均于手术前、手术中、手术结束、术后2h、术后4h、术后8h,术后12h及术后24h监测血糖。术后根据血糖水平调整血糖监测频度。在血糖高于13.9mmol/L时每1~2h测血糖1次,血糖在8~13.9mmol/L时,监测血糖每4h1次,血糖降至正常后,每12h检测1次。

1.4.4 术后高血糖的处理 首先稳定生命体征和适当镇静治疗,减少术后应激。在此基础上对血糖>8mmol/L患者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一般剂量从0.1U/(kg·h)开始,逐渐降低血糖水平,根据血糖数值确定胰岛素用量,治疗目标为血糖控制在6~8mmol/L。

1.4.5 胰岛素注射 按医嘱合理使用胰岛素,输液过程中,加强监视,并告诉病人若出现头晕、心慌、出冷汗、乏力、脉速等症状时要注意可能发生了低血糖反应,发生反应应立即进甜食、糖水。皮下注射胰岛素的患者,改用胰岛素皮下注射专用针头,以减少注射器内残留胰岛素。注射胰岛素后,避免立即进行热水浴,防止因皮下注射的胰岛素迅速吸收而引起低血糖。

1.4.6 饮食指导 所有胰腺癌术前或者术后发生糖尿病的病人,予以糖尿病饮食。饮食要求:三大热量比为碳水化合物50%~60%,蛋白质12%~15%,脂肪10%~30%。

1.4.7 健康宣教 对伴发糖尿病的胰腺癌患者,宣教预防糖尿病知识和饮食预防,而术前无糖尿病病史的患者则无糖尿病宣教。

2 结果

2.1 胰腺癌患者的血糖状态 56例术前无糖尿病的胰腺癌病例,术后发生高血糖的患者共21例,占37.5%,其中男13例,女8例,平均年龄63.2岁(48~80岁)。21例中7例符合术后糖尿病的诊断,占术后高血糖33.3%,14例为术后应激性高血糖,占术后高血糖66.7%(见表1)。表1 胰腺癌患者的血糖状态

2.2 胰腺癌病人术后感染并发症比较 将71例胰腺癌术后病人,按术前和术后血糖的状态分为四类,分析在切口、泌尿系和肺部发生的感染情况。无血糖异常的有35例,共3例发生感染,发生率为8.6%,切口感染、泌尿系感染和肺部感染各有1例。术前确诊糖尿病的15例,发生切口感染2例,泌尿系感染1例,肺部感染1例,总发生率为26.7%。术后发生应激性高血糖的14例,共发生2例感染,发生率为14.3%。术后发生糖尿病的7例患者中,1例发生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4.3%(见表2)。表2 不同血糖状态胰腺癌患者术后感染并发症的发生比较

转贴于

2.3 不同血糖状态胰腺癌病人平均住院时间比较 本组病人以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无感染等并发症,予以出院。术后住院时间:35例未发生术后高血糖的平均住院时间为20.4天,21例发生术后高血糖的平均住院时间为24.3天,其中7例术后并发糖尿病平均住院时间为30.1天,14例术后应激性高血糖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21.5天, 而术前确诊为糖尿病的15例胰腺癌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28.6天(见表3)。 表3 胰腺癌术后病人的平均住院时间

3 讨论

胰腺癌和糖尿病的发生有着一定的关系。胰腺癌手术创伤大,手术时间长,肿瘤本身和阻塞性黄疸使得机体的应激能力下降,加上胰腺切除导致胰岛细胞的减少,使得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胰岛素抵抗,导致术后高血糖和糖尿病的发生。 术后糖尿病的发生隐匿,易被忽视,而导致术后酮症酸中毒的发生[3]。糖尿病患者术后切口不愈及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因为高血糖严重影响机体的修复能力,削弱机体的抗感染防御功能,容易发生呼吸道、泌尿道和手术切口的感染[5,6]。近来的危重医学研究显示,术后应激性高血糖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术后积极控制血糖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作用[7,8]。因此胰腺癌术后血糖的监测有助于减少胰腺癌围手术期的风险,帮助患者顺利渡过围手术期。本组中病人血糖规律监测,根据不同的血糖水平调节血糖检测的频度,无一例酮症酸中毒昏迷发生。本组胰腺癌术后发生高血糖的21例病例,予以小剂量胰岛素强化治疗并有效地控制术后血糖于6~8mmol/L水平,同时加强了并发症的观察和预防措施,有3例发生感染,发生率14.7%,低于术前糖尿病患者的感染发生率,但经过抗感染治疗和血糖控制后,都康复出院。

胰腺癌术后新发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容易波动,血糖调整比较困难。分析原因,可能有两方面因素。一方面,手术后机体往往有胰岛素抵抗,对胰岛素治疗往往不敏感。另外一方面,术前没有糖尿病病史,患者对糖尿病的认识不足,对饮食控制和胰岛素治疗的医从性不够。有些患者和家属对糖尿病认识不足,一味追求术后增加营养,而不控制热量摄入。从住院时间上可以看出,术后发生糖尿病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长于术前就有糖尿病的患者。提示对术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调整除了胰岛素治疗,更需要重视糖尿病知识和饮食预防宣教。比如患方和医护人员可以共同制定一份饮食计划,循序渐进地控制饮食。鉴于胰腺癌患者的糖尿病的高发生率,建议对所有胰腺癌手术病人进行糖尿病知识宣教,提高术前或术后发生糖尿病患者对饮食控制的认识,增强患者对血糖治疗的医从性,实现患者参与疾病的自我护理。

社会和心理因素在糖尿病的发病和治疗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9]。胰腺癌患者术前对手术的恐惧,本已精神高度紧张,加之术后并发糖尿病,会出现心理应激反应。并且胰腺癌术后伴发糖尿病患者,伤口愈合相对较慢,并发症发生率增多,住院时间较普通的术后病人明显延长,患者手术后心理障碍表现为焦虑和厌烦情绪,严重者将发展到抑郁对治疗完全失去信心。因此护理上应重视心理护理,首先护士应掌握糖尿病护理、操作知识,结合不同患者特点,加强心理疏导,解除患者顾虑,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帮助病人接受糖尿病病人角色转变的现实和饮食习惯的改变,因此,对于胰腺癌术后出现高血糖的患者,规律的检测血糖,及时发现糖尿病的发生,合理使用胰岛素,从护理的角度,加强糖尿病知识和饮食预防宣教,重视心理护理,从而减少胰腺术后血糖和感染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 杨飞,许樟荣,胡成伟,等.糖尿病对腹部外科手术的影响.中国糖尿病杂志,2002,10(5):268-272.

2 苗毅.糖尿病病人行胰腺手术时的围手术期处理.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6,26(2):89-91.

3 李济宇,全志伟.合并糖尿病急腹症病人围手术期处理.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6,26(2):91-92.

4 叶任高.内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22.

5 周瑞耀.糖尿病围手术期的内科处理.心肺血管病杂志,2002,21:184.

6 刘秀文.糖尿病患者及危重患者围手术期的血糖控制.中国医刊,2003,38:23-25.

7 Van den Berghe G,Wouters P, Weekers F, et al. Intensive insulin therapy in the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N Engl J Med, 2001,345:1359-1367.

篇4

关键词:颅脑损伤;高血糖反应;胰岛素;护理干预

临床研究表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普遍存在血糖升高现象,而且血糖升高越明显,脑部损伤越严重,影响预后疗效[1]。一般情况下在患者在伤后12~24 h血糖值最高,发生高血糖反应后会进一步带来脑损害、心肌损害,提高了死亡率。本文立足于实践以重型颅脑损伤发生高血糖反应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阐述了护理干预措施的应用情况,具体如下。

1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高血糖反应概述

重型颅脑损伤一般是由于外界暴力因素直接作用在头部引起的颅脑组织损伤,高血糖反应是机体出现的糖代谢紊乱现象。临床上研究表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发生高血糖反应的概率较大,发生原因复杂,一般认为是由以下因素引起的[2-3]:①在颅脑损伤的影响下,患者会出现脑水肿,引起占位效应,对下丘脑-垂体-靶腺轴造成刺激,患者的交感神经和肾上腺系统发生亢进,生长激素、皮质醇等血糖激素异常分泌,从而促使血糖水平增高。②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医源性的操作会引起血糖升高,例如输注糖类溶液、使用糖皮质激素等。③患者病情越严重,胰岛素抵抗程度越严重,从而致使胰岛素功能受损,降低了敏感性,促使血糖升高。

2 临床治疗方法

首先积极治疗原发疾病,通过手术降低颅内压,合理选用脱水药物,给予呼吸支持,纠正体内酸碱紊乱、水电解质紊乱等。然后限制含糖物质的输入,对于需要使用葡萄糖的患者,可以使用果糖代替。研究表明果糖注射液能够起到葡萄糖注射液的功效,而且对血糖的影响小,有利于降低高血糖反应的发生率[4]。最后要及时使用胰岛素治疗,严格控制使用剂量,观察患者的血糖变化,将血糖值控制在合理范围。

3 护理干预方法

3.1病情监测 患者发生颅脑损伤后,病情在早期进展中会出现脑水肿、颅内出血等情况,尤其脑干损伤患者病情进展快。护理人员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监测意识、瞳孔、心率、血压等体征,一旦发现患者出现恶化趋势,例如意识障碍加重、瞳孔对光反射减弱、心率减慢、血压升高、颅内压增高等体征变化,及时告知医师处理,采用预见性的护理操作措施[5]。

3.2呼吸护理 颅脑损伤后会影响呼吸中枢的功能,造成呼吸障碍、呼吸道感染等并发症。患者脑干损伤后会抑制呼吸反馈,阻塞气道、增加呼吸道分泌物,致使机体处于高糖状态。如此加重了脑水肿,导致气体交换不畅,从而提高了呼吸障碍的发生风险[6]。患者症状表现为呼吸变慢、血氧饱和度降低、呼吸骤停等。对此,护理人员要监测患者的呼吸情况和血氧饱和度指标,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对于气管切开患者,要及时清理气道分泌物,确保通气顺畅,保持合理的氧流量,血氧饱和度控制在95%~98%[7]。另外,将患者头部抬高30°,可以促进颅脑血液回流、保证呼吸通畅。护理人员定期辅助患者翻身、拍背,加强气管套管的消毒管理,使用湿化液时保证均匀缓慢,避免发生肺部感染。

3.3降糖护理 ①血糖监测:准确测定患者的血糖水平,关系到临床治疗操作。在采血时首先使用乙醇(浓度为75%)消毒皮肤,待皮肤清洁干燥后再穿刺采血;采血部位一般选择为无名指的指甲角,要求护理人员选择固定的采血部位,采血量为豆粒状大小,避免过多或过少,也不要和静脉输液手臂重合[8]。②当患者确诊为高血糖反应后,及时使用胰岛素以强化治疗,要注意缓慢降糖,避免血糖值突然降低,按照每小时降低3~5 mmol/L进行控制。根据血糖变化情况调整监测次数,确保处于合适的范围。③胰岛素使用指导,首先向患者讲解胰岛素作用机制、治疗效果,告知患者正确的保存方法,要求放置在2℃~8℃的冰箱内冷藏[9];为了保证药效,要现用现配,严格按照规范步骤操作。抽取胰岛素时,通过反复抽吸来保证剂量的准确性,维持均匀的输注速度。④低血糖护理:胰岛素使用过程中容易发生低血糖事件,要求护理人员加强巡视,患者发生低血糖反应及时停止使用胰岛素,要求患者口服葡糖糖。另外,胰岛素使用的同时加强患者的胃肠道营养,可以减少低血糖的发生[10]。

3.4饮食护理 根据患者的身高、体重,计算每日饮食中的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总热量,适当增加膳食纤维,严格控制糖类摄入。由于患者多存在意识障碍现象,一般需要留置鼻饲管,以维持体内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为了保证血糖稳定性,可以采用24 h均匀滴入形式[11]。要求护理人员严格遵循操作规程,减少并发症,保障患者的营养吸收。

3.5康复训练 患者术后容易发生吞咽障碍、语言障碍等情况,在病情的影响下会产生焦虑、抑郁、烦躁等负性情绪,不利于临床治疗和预后恢复[12]。为此,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同时开展早期功能康复训练。①向患者和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告知患者吞咽障碍、语言障碍属于正常现象,经过规范训练可以纠正。②尽量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加强和患者之间的沟通,增强患者的安全感、信任感;对于无法语言沟通的患者,采用手势、表情、书写等途径进行交流,促使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13]。③康复训练从表情动作开始,包括吞咽、咀嚼、皱眉、鼓腮等;然后指导患者颈部屈伸、屏气、发声等,从单音节字开始,逐渐过渡到多音节字、词语、短语、句子。

3.6并发症护理

3.6.1消化道出血 脑干受损后会影响正常的肠胃功能,导致胃黏膜功能障碍,从而引起胃黏膜出血。在郑剑煌等人的研究中称[14],患者胃黏膜出血发生率高达100%,一般发生在伤后1 w内,严重者会引起大出血、休克、胃穿孔等。而且相关研究发现,患者高血糖反应和消化道溃疡的发生具有一定联系[15]。对此,患者术后要使用抑酸剂、胃黏膜保护剂,鼓励患者尽早进食,并且观察胃液的颜色、性状,了解肠胃蠕动、肠鸣音、排便情况。

3.6.2高热 高热的发生主要是下丘脑功能受损引起的,要求护理人员定时测量患者的体温,对于体温升高患者首先采用物理降温法,然后考虑药物降温。另外,患者在手术后还会出现感染性高热,因此还要合理选用抗生素。

3.6.3感染 ①切口感染:加强切口护理管理,及时更换切口敷料,确保清洁干燥,观察切口是否发生渗血、渗液、脱落等现象。另一方面,要做好室内卫生消毒工作,限制探视时间和人数,避免发生交叉感染[16]。临床上实施侵入性操作时,要严格遵循无菌原则,加强管道护理。②肺部感染:定期帮助患者排痰,保证呼吸道通畅,给予吸氧支持;吞咽困难患者发生吸入性肺炎的概率高,要求护理人员及时清理口腔分泌物,缺氧严重患者可以切开气管,进行雾化操作。③口腔感染:根据细菌学培养结果,为患者选用合适的口腔护理液,护理3~5次/d,观察是否发生溃疡、破损,积极防治口腔炎症[17]。

3.6.4压疮 为患者选用气垫床,定期给予翻身、拍背操作,并进行适当的按摩,避免某一部位长期受压。使用气垫床的过程中要及时更换床单,保持清洁干燥,防止患者出汗后对皮肤造成刺激,从而发生皮炎。

4 结论

数据调查显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发生高血糖反应后,临床治疗后恢复良好比例只有20%,死亡率高达80%。本文分别从病情监测、呼吸护理、降糖护理、饮食护理、康复训练、并发症护理等6个方面探讨了护理干预的实施方法,旨在提高患者的治疗舒适性和满意程度,改善预后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杨慧琴,吴清美,汪俊美,等.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高血糖反应胰岛素干预的观察与护理[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2,10(05):595-596.

[2]于静.护理干预对重型颅脑损伤后高血糖患者治疗的影响[J].医疗装备,2010,23(08):84-85.

[3]Chen Qingchun,Shi Liyang.Nursing care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 with high blood glucose[J].Chinese Journal of practical nursing,2011,27(06):23-24.

[4]吴宏姣.重型颅脑损伤应激性血糖增高患者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2012,27(16):41-42.

[5]孙吉花,于苏国,王志红,等.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高血糖反应患者的控制效果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15):59-61.

[6]孟颖,王涛.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发高血糖61例的护理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2015,33(20):116-117.

[7]黄婷翠.重型颅脑损伤并发应急性高血糖预防及护理[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04(10):1915-1915.

[8]郑红,陈华,张淑娣,等.循证护理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激性高血糖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08):31-32.

[9]Zhang Huaying.Application and observation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 combined with high blood glucose[J].Medical frontier,2012,10(22):153.

[10]吴晓珍.重型颅脑损伤后高血糖患者的护理干预[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3,12(12):400.

[11]罗秀琼.重型颅脑损伤继发高血糖患者胰岛素强化治疗的护理研究[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4,24(05):163-164,165.

[12]Mao Mengjun.Nursing intervention of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 with high blood glucose[J].Medical research i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2012,10(08):112-112.

[13]Zhongju Li,Wu Shaoxia,Ye Hong,et al.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the treatment of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 combined with high blood glucose[J].Chinese medicine guide,2013,06(21):342-343

[14]郑剑煌,康春尔.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发高血糖症的护理干预[J].中国校医,2011,25(04):284-285.

[15]蔚晓霞,张淑芳.重型颅脑损伤合并高钠血症的护理[J].全科护理,2011,09(35):3240-3241.

篇5

高渗性高血糖状态(HHS)又称糖尿病高血糖危象,“糖尿病高渗性非酮症性昏迷”已经用“高渗性高血糖状态”一词代替。目前,即使是有经验的医院HHS病死率仍达15%,在老年、存在昏迷和低血压状态时,预后更差。2010年1月~2011年5月我科收治6例老年HHS患者,我们采用监测中心静脉压下合理补液,降低渗透压,用微量泵予持续小剂量胰岛素注入,降低血糖,严密监测生命体征、血糖波动,防治其他合并症的发生,加强基础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6例HHS患者中男性2例,女性4例,均为2型糖尿病患者,年龄62~78岁,检验结果血糖38~58mmol/L,血钠152~180mmol/L,血浆渗透压348~415mmol/L。嗜睡2例,昏睡3例,昏迷1例。经治疗血糖降至14mmol/L,血浆渗透压降至320mmol/L以下,意识逐渐恢复,生命体征稳定5例,1例患者入院时已经处于深度昏迷状态,因严重脱水、感染、循环衰竭,入院24小时内抢救无效死亡。

2 抢救

2.1 合理安排补液,积极纠正高渗状态 首先建立2条静脉通路,一条为静脉补液,另一条使用微量泵注射调节胰岛素用量。补液量按脱水程度估计,补液速度根据中心静脉压测量结果定,一般采取先快后慢的原则,第一天输入应补液量的2/3,其余在24~72小时输入,开始输等渗盐水,血糖降至13.9mmol/L时输5%葡萄糖溶液,在静脉补液的同时配合留置胃管给予胃肠道补液,胃肠道补液量占总补液量的2/5,我们采用胃管滴注低渗溶液(38~41℃温开水),方法:将温开水注入输液瓶,插上输液管并排气,胃管末端反折封闭,输液管连接8号头皮针刺入胃管远端并胶布固定好,根据补液速度调节滴速,早期200~400ml/h,6h后酌情改为100~200ml/h,每2小时监测血浆渗透压,每小时监测血糖,当血糖降至13.8~16.7mmol/L时,改为静脉输5%葡萄糖溶液,血浆渗透压降至310mmol/L,患者意识转清,停止胃管内滴注低渗液。

2.2 小剂量胰岛素治疗,可以降低血糖,消除酮体 我科采用微量注射泵来控制胰岛素输入速度,开始输入速度为0.1u/kg/h(4~6u/h),使用微量血糖仪每小时测血糖一次,当血糖降至16.7mmol/L,时改为0.05u/kg/h并同时给予5%葡萄糖滴注,患者的血浆渗透压恢复正常,精神症状消失,病人恢复正常进餐时,可以改为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方案。

2.3 补充电解质,纠正酸中毒 在胰岛素缺乏、高渗、酸中毒情况下血钾水平升高,如病人入院时血钾正常或低度水平,说明机体严重缺钾。开始胰岛素治疗后,随着酸中毒的纠正,容量的恢复,均可降低血钾水平,为了预防低血钾,当血钾<5. 5mmol/L、尿量适可即可开始补钾,可静脉补钾,亦可自胃管内补钾。如果PH>7.1,不必对酸中毒进行干预,可通过控制血糖来纠正,如果PH≤7.1则可给碳酸氢钠,及时测定PH及HCO3-,以调整PH≥7.1。

2.4 防治诱因,处理并发症 HHS最常见的诱因是感染,尤其是2型糖尿病患者伴急性全身严重感染,应该在补液、胰岛素治疗的同时,积极抗感染治疗。HHS最常见的并发症包括胰岛素治疗后的低血糖、低血钾症、转换胰岛素治疗时高血糖的反复。HHS患者可以发生脑水肿,虽然少见,但往往是致命的,临床上脑水肿的特征是意识模糊、嗜睡,觉醒程度降低和头痛。在高危病人中,降低脑水肿病人危险的预防措施是给高渗患者应逐渐补充钠和水(每小时血浆渗透压最多降低3mmol/L)和当血糖降至13.9mmol/L时需补充葡萄糖溶液,并使血糖维持在13.9~16.7mmol/L直到高渗和精神状态改善,病情稳定为止。

3 护理

3.1 临床护理观察 ①严密监测生命体征,予心电监护仪监测,并严密观察神志、瞳孔变化,及时做好记录。②尿量的观察,严重缺水血液浓缩,血浆渗透压升高,尿量减少,颜色深,甚至短期内可无尿,随时做好记录,准确记录出入液量。本组患者均有意识障碍,均予留置尿管来观察尿量,为临床补液提供可靠依据。③严密监测血糖、电解质变化情况,治疗开始每小时测血糖1次,每4小时测血钾、钠、尿素氮1次,并计算渗透压。

3.2 补液护理 ①补液速度先快后慢。②监测中心静脉压,每日2次,必要时随时测量,本组均为老年病人,根据中心静脉压调节补液速度,并注意观察尿量、精神状态、肾功能,警惕和避免水负荷过量。

3.3 基础护理 ①口腔护理:用生理盐水棉球擦洗口腔,每日2次,防止霉菌生长及溃疡形成。②留置胃管的护理;胃管既有补液作用又有营养作用,注入流质或开水前应先抽吸胃液是否在胃内,并观察是否有胃潴留、胃扩张情况。③尿管护理;每日用1:5000呋喃西林液膀胱冲洗,并用碘伏清洗会及尿道口,病人意识清醒,病情稳定后及时拔尿管,预防泌尿系上行感染的发生。④皮肤护理:本组患者均为老年人,并且糖尿病患者本身皮肤抵抗力差,容易发生压疮,我们予患者每2小时翻身一次,每日擦浴2次,并按摩骨突处,促进血液循环,保持床整、清洁、干燥,本组有一例患者入院时,骶尾部有压红,经精心护理,压红消退,无压疮发生。

3.4 清醒后的心理护理 糖尿病是慢性终生性疾病,长年用药,病情迁延,情绪反复波动易产生并发症,尤其是HHS时,病情严重,死亡率高,病人及家属心理负担重,易产生恐惧、悲观、失望情绪,要告诉患者、家属发病的各种诱因,可预防再次发生,使患者树立信心,并需要家属积极支持配合。

3.5 健康宣教及出院指导工作 健康教育是提高人提高人群自我管理能力的有效途径,对糖尿病患者及高危人群进行教育是降低糖尿病发病率,减少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和死亡率的重要措施,内容包括①长期坚持严格控制糖尿病,尤其是正在应用各种降糖药物或接受胰岛素治疗的病人,不能随意减量或中断治疗。②严格做好饮食管理。③及早发现和防治各种诱因包括感染。④糖尿病尤其要注意在有并发症时,应注意保持水的平衡,,警惕高血糖的症状和体征,自我监测有助于早期发现和治疗高血糖,从而避免明显的糖尿和渗透性利尿。病人如果经济条件许可,应购买微量血糖仪,并教会病人监测血糖及打胰岛素。

参 考 文 献

篇6

中图分类号:R473.6;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2409(2007)05―1014―02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疾病,血糖过高不仅影响手术治疗,而且术后容易并发多种并发症危及患者的生命。2005年9月至2006年5月,我院采用H-TRON plus胰岛素泵对20例术前高血糖患者进行强化治疗,使患者的血糖能在较短时间内满意地得到控制,使手术得以顺利进行,促进了疾病的早日康复,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择血糖较高、术前需快速控制血糖的住院糖尿病患者。本组共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38~65岁,平均51.5岁。均符合WHO诊断标准,其中,妇科疾病7例;骨科疾病5例;肛肠科疾病3例;眼科疾病3例,恶性肿瘤2例。

2 结果

按评定标准,3~7 d后,血糖理想控制(空腹血糖≤6.10 mmol/L)12例,血糖较好控制(空腹血糖6.11~7.22mmol/L)6例,一般控制(7.22~8.33mmol/L)2例,用泵期间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仅有l例患者出现低血糖反应,经及时处理后症状消失。

3 护理方法

3.1 置泵前护理

①健康教育:采用口头讲解或发放图片、请患者现身说法等形式开展健康教育,特别强调胰岛素泵快速理想降血糖的优点,使患者接受治疗,使血糖迅速得到控制,顺利进行手术治疗,②心理护理:在应用过程中,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负担:如焦虑、害怕出现低血糖反应;担心发生故障,停泵后血糖再度升高等。针对这些心理问题,耐心地向患者讲解胰岛素泵的用法、优点、低血糖反应的症状及应对方法。告诉患者胰岛素泵输注更接近于健康人的胰岛生理分泌胰岛素,不仅快速控制血糖,并极大减少引起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停泵后不会引起血糖升高。

3.2 置泵后护理

①带泵的告知在患者开始带泵后,应详细告知患者有关注意事项:如洗澡时将泵脱开另外保管,沐浴后再接上;避免各种剧烈的运动,以免将泵摔至地上;不将泵弄湿或放入水中;不能带泵在强烈的阳光下直晒;特殊检查时,应将泵分离取下,检查完后再接上,防止胰岛素泵失效。②防止感染,首先要选择无红肿、无破溃、无皮肤病的部位置针,每天检查置针部位有无红肿、瘀斑、疼痛等情况,如有异常及时更换置针部位。指导患者平时保持个人卫生,每天沐浴,更换干净衣服,保持皮肤清洁。⑧监测血糖,防治低血糖,在患者带泵后,须密切监测患者血糖,以了解胰岛素泵应用效果,医生根据血糖结果,随时调整基础输注量及餐前追加量,以便做出处理,低血糖与患者及家属对预防低血糖知识的缺乏有关。在患者带泵后,除了教会患者低血糖的有关知识,并注意患者有无头晕、出冷汗等低血糖症状。本组有2例患者出现低血糖,原因是没有及时进食和进食减少有关,经解释、处理后,患者的症状很快消除,并能纠正不良进食习惯。

3.3 停泵后的护理

篇7

【关键词】 胰岛素泵;2型糖尿病顽固性高血糖;护理

高血糖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症状,长期高血糖可诱发并加重心脑血管、肾脏、眼,足神经、口腔,骨和关节等病变,甚至出现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目前最常用的是分次皮下注射胰岛素,而有些患者应用皮下注射胰岛素不能使血糖达到理想水平,最终需要通过应用胰岛素泵来控制血糖。胰岛素泵可模拟正常人的胰岛素分泌模式注射胰岛素[1],比较符合生理状态,从而使患者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是治疗二型糖尿病顽固性高血糖及酮症酸中毒的有效手段,帮助患者使血糖尽快达标。最大限度地延缓并发症的发生[2]。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本组108例患者,选择2009年10月至2010年4月在我科住院应用胰岛素泵24 h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诺和锐)。均符合1999年WHO诊断标准。其中高血糖(15.6~25.2 mmol/L)91例,酮症酸中毒17例(16.6~33.3 mmol/L),男68例,女40例,病程2~22年。

1.2 材料与方法

选用美国美敦力胰岛素泵24 h不间断的输入基础量胰岛素,进餐时则由泵输入餐前大剂量胰岛素,用量为0.5~1.0 IU(kg.d),用美国强生稳步血糖仪监测三餐前后、晚22:00及凌晨3:00血糖。根据血糖调整胰岛素量。而酮症酸中毒患者用量为0.05~0.1 IU(kg.h),当患者酸中毒纠正酮体转阴时,胰岛素量改为0.5~1.0 IU(kg.d),继续治疗[3]。

1.3 操作方法

置泵前(4~6) h将胰岛素(诺和锐)从冰箱里取出置于室温下,根据医嘱设置泵的基础量和大剂量。患者取平卧位,选择脐周距脐5 cm以外无瘢痕、破溃、感染及皮下硬结的部位作为穿刺点,常规皮肤消毒待干后,左手捏紧皮肤,右手持针按下开关,迅速地将针扎于皮下,垂直进针避免打弯,影响胰岛素的输注。穿刺完毕慢慢地拔出辅针。用专业贴膜及透明胶布固定,并妥善固定导管。将泵放在安全的地方。保持管路连接通畅,以保证泵的正常运行。

2 结果

通过应用胰岛素泵对108例二型糖尿病患者中,86例使用胰岛素泵(2~7)d血糖控制在5~12.6 mmol/L,17例酮症酸中毒患者在应用胰岛素泵的同时,给予抗感染、补液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等治疗,(1~3) d酮体消失,(5~7)d血糖7.8~16 mmol/L,停泵改用胰岛素三餐前皮下注射。5例使用胰岛素泵患者夜间发生低血糖(

3 护理

3.1 相关知识教育 2型糖尿病长期顽固性高血糖可使全身各脏器及组织发生病理改变,导致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具体表现为感染、酮症酸中毒、糖尿病肾病、心血管病变、神经病变、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等。与常规餐前皮下注射胰岛素相比,皮下注射胰岛素不易控制血中胰岛素水平,不是偏高就是偏低。而胰岛素泵能模拟正常人体胰腺的生理分泌,能在较短的时间获得良好的血糖控制[4]。

3.2 患者对糖尿病的态度及认识对疾病控制有着很大的影响 多数患者认为应用胰岛素泵费用高,停泵后还得继续皮下注射胰岛素,不认可应用胰岛素泵调整血糖。所以医护人员应耐心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应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临床意义及注意事项,消除顾虑,取得患者的配合。

3.3 置泵的护理 将胰岛素泵置于腰带或衣袋里,防止软管扭曲,打折而影响胰岛素的输入。洗澡、行x 线、CT、核磁共振等检查时,一定要取下泵,检查完后再装上。如有报警及时与医护人员联系,排除故障,防止胰岛素泵不能正常输注药物而发生并发症。

3.4 防止注射部位感染 护士应每天观察注射部位有无红肿、疼痛、出血、胶布过敏等情况。如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更换输注部位。一般患者7 d左右更换输注部位,更换输注部位应相隔2~3 cm以上。

3.5 严密监测血糖 监测血糖既可反映胰岛素泵的治疗效果,也能及时发现高血糖或低血糖并作出相应的处理。置泵期间应每天检查血糖8次,把每天检查的数据提供医生参考,以便及时调整患者的基础量和大剂量。如患者出现血糖异常增高现象,一定要检查管道是否堵塞或药液渗漏[5]必要时更换管道重新置管。

4 结论

随着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提高,糖尿病的治疗及并发症的控制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有效控制高血糖是减少和减轻糖尿病各种并发症的重要方法。胰岛素的强化治疗能有效地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所以胰岛素泵的应用在治疗顽固性高血糖及酮症酸中毒中,能维持胰岛素在所需要的水平上,作用平稳迅速,与以往皮下注射胰岛素及静脉滴注小剂量胰岛素相比,更容易调整胰岛素剂量,能有效地控制顽固性高血糖,减少酮症酸中毒的发生。

参 考 文 献

[1] 倪娟,时甲佳,顾平,等.使用胰岛素泵护理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20(10):4809-4810.

[2] 姜秀兰.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25例的护理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35(8): 8719-8720.

[3] 陈红,徐艳.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胰岛素泵治疗的临床护理江苏医药,2010,16(36):1983.

篇8

[关键词] 糖尿病; 高血糖高渗状态; 酮症酸中毒; 急救;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5[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7(b)-121-02

糖尿病并发高血糖高渗状态(HHS)和酮症酸中毒(DKA)是糖尿病最严重的急性并发症,其病情发展迅速,病死率高。同时合并HHS和DKA的临床死亡率较单纯HHS和DKA 高[1]。准确观察判断病情和及时救治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本院2007年1月~2010年8月共收治糖尿病同时合并HHS 和DKA患者21例,现将急救与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患者21例,为本院2007年1月~2010年8月收治的糖尿病同时合并HHS 和DKA患者,其中,男14例,女7例,年龄24~79岁,平均64.7岁;轻度脱水7例,中度10例,重度脱水4例;意识障碍14例,偏瘫2例,低血压休克9例,肺部感染13例,尿路感染4例,肠道感染2例,2例入院前使用过地塞米松和甘露醇。

实验室检查:血糖33.3~78.6 mmol/L,平均血糖值为38. 4 mmol/L,血糖(35. 8~78.4)mmol/L,尿糖(++~++++),尿酮体(++ ~++++),血钠145~167 mmol/L,血尿素氮20.0~28.7 mmol/L,血有效渗透压320~526 mOsm/(kgH2O),血肌酐160~1032 mol/L,pH 6.65~7.32,均符合糖尿病并发HHS 和DKA 诊断标准[1]。

1.2 方法

1.2.1 急救方法糖尿病并发HHS 和DKA 的急救治疗首先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降低血浆渗透压,去除诱因。高渗脱水是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2],高渗可通过迅速纠正脱水来治疗,酮体和酸中毒、电解质紊乱、高血糖通过补液及补充胰岛素来纠正[3]。①尽快补充等渗盐水,立即给予平卧位,建立2~3条静脉通道;按医嘱快速补液,补液总量一般可按患者体重的10%估计;开始时2 h内输入1 000~2 000 ml,以便较快补充血容量,改善周围循环和肾功能。以后根据血压、心率、每小时尿量、末梢循环,必要时根据中心静脉压,决定输液量和速度。从第2~6小时输入1 000~2 000 ml。第1个24 h输液总量为4 000~5 000 ml。②胰岛素的应用,按每小时0.1 μl/kg体重的剂量,经静脉给予速效胰岛素;使血糖以每小时4.0~6.0 mmol/L的速度下降;当血糖降至13.9 mmol/L时改输5%葡萄糖液并加入速效胰岛素,按3~4 g葡萄糖加1 U胰岛素计算,直到尿酮体转为阴性时且患者能进食的情况下,可改为皮下注射胰岛素,但在停止静注前1 h应皮下注射胰岛素,防止酮症酸中毒再次出现;如开始2 h血糖无肯定下降,提示患者对胰岛素不敏感,胰岛素剂量应加倍。③纠正电解质紊乱,用10%氯化钾,每小时10~15 ml,24 h补氯化钾量可为3~12 g;每小时尿量不足30 ml,暂缓补钾,待补液后尿量增加再补钾;在补钾过程中需监测血钾及心电图;病情恢复后仍应继续口服补钾数天。④纠正酸中毒:重症酸中毒即:pH<7.1,CO2-CP<10 mmol/L或HCO-3<10 mmol/L时应补碱性液;常用5%的碳酸氢钠50~100 ml稀释成1.25%的等渗溶液静脉点滴;补碱不能过多过快,纠正酸中毒时不宜使用乳酸钠,以免加重可能存在的乳酸性酸中毒。⑤积极抗炎,纠正休克;防治心力衰竭、肾衰竭、脑水肿等并发症。

1.2.2 护理方法准确执行医嘱,立即建立2条静脉通路,确保液体和胰岛素的输入。让患者绝对卧床休息,预防继发感染。严密观察和记录患者的意识、血压、呼吸、脉搏、心率及每日出入液量;每12小时留取标本送检尿糖、尿酮、血糖、血酮、电解质及二氧化碳结合力。控制胰岛素经微泵静脉输入的速度;避免在输注胰岛素的同侧肢体采血,以免影响结果;基础护理,口腔护理3次/d;每2小时翻身1次,预防压疮发生,在骨突部位垫软垫,使用气垫床,注意保持床整、干燥。转移和放置患者时避免拖、推、拉;做好糖尿病足的预防护理,积极预防足外伤和感染。急性期禁食,尿酮检查3次阴性后,按糖尿病饮食要求给予定时、定量的食物,餐前皮下注射胰岛素;向患者及家属宣传糖尿病与饮食的相关性,使其密切配合。

2 结果

经积极救治和护理,18例血糖控制、病情好转、尿糖尿酮消失出院; 1例并发肺炎,2例因脑出血死亡。治疗前后患者的生化指标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糖尿病并发HHS 和DKA是由于胰岛素不足而引起的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患者均有高血糖、脱水和不同程度的电解质紊乱,糖尿病并发DKA和HHS往往可以找到确切的诱因,最常见的诱因是感染[4]。本组患者中肺部感染13例,尿路感染4 例,肠道感染2例,患者均有发热的症状。有些合并感染的患者如果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能会造成血糖的升高,从而诱发DKA-HHS或使其加重。糖尿病并发HHS和DKA病情危重,死亡率高。DKA和HHS的治疗原则包括[5]:纠正脱水、高血糖和电解质紊乱,发现和治疗诱因,避免并发症,防止复发和严密观察。急救关键是纠正脱水及酮症酸中毒,补液量以先快后慢的原则[6],护理重点是加强输液管理,严密观察病情,正确记录24 h出入量,重视胰岛素治疗的护理,加强基础护理及饮食管理,以提高治疗成功率。

[参考文献]

[1]张巧,贡明贤,吴丹荣.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合并高渗状态的诊治体会[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07,13(1):47-48.

[2]梁常禧,陈焯彬,符俊祖.双通道补液治疗糖尿病高渗昏迷5例[J].临床荟萃,2001,16(2):992,998.

[3]陈业富,千雨,李教林.糖尿病高渗昏迷患者有效渗透压变化特点与预后关系[J].临床医学,2005,25(5):28-29.

[4]刘建明,赵咏桔.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高血糖高渗状态[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3,19(6):505-508.

[5]吕维明,钟国连,许荣.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合并高血糖高渗状态21例临床分析[J].医生进修杂志(内科版),2004,27(11):48-49.

[6]王重卿,赵玉成,张小红.等渗葡萄糖液抢救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体会[J].临床荟萃,2001,16(10):457-458.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