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0 14:39:0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初中历史重要知识点归纳,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开卷考试;历史教学;误区;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08-02
初中历史科目在江西省的中考中采用开卷考试形式的几年中,贯彻素质教育精神和新课程教学理念,考试要求明确、内容全面、试题规范,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了历史教学的发展。然而,反思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发现部分学生、个别教师甚至学校管理者在中考实行开卷考试的形势下对初中历史教学有着诸多认识上的误区,并影响了历史教学。为此,本文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对策研究。
一、从思想深处轻视初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忽视其作为一门重要课程学习的教学常规
现在有些师生在应试教育下都非常现实,你考什么我就学习什么,你多考我就多学,你少考我就少学,你不考我就不学。既然中考历史只有50分,那我只以50分的态度对待你。从学校到教师再到学生对初中历史教学持较普遍的轻视态度,有些同学抱着“副科”的错误认识,对于掌握初中历史知识的各个基本环节严重缺失。课前不预习,上课不听讲,课后练习很多同学直接抄答案,把对课本知识的学习放在考场上,临时抱佛脚,严重影响了历史课教学工作地开展。
对策:把初中历史当作一门正常的课程来对待。学校在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教学常规检查考核等方面严格遵循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不歧视、不忽视;历史教师应该“自重”,搞好初中历史教学的各个环节,所谓“主科”教师,要尊重初中历史的教学时间,不挤占、不挪用;至于学生,应以学习知识为目的,以个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中考分数为现实利益诉求,搞好历史学习的各个环节,不放弃、不懈怠。
二、开卷考试时对课本或资料严重依赖
对于考试,有些学生错误地认为所有答案都在书上,缺少对知识的理解和思考。开卷考试科目时,很多同学把大量资料带入考场,考试一开始,有些同学连一些常识性的知识也要翻书,手忙脚乱,耗费大量考试时间。由于缺少平时积累,很多答案只是课本文字的拼凑。有些知识点似是而非,张冠李戴。
对策:教师应加强历史课堂教学的管理,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力争把重要知识点让学生消化于45分钟的时间里;学生应加强历史知识的学习,注重平时点滴知识的积累。要记住,各种资料在开卷考试中其实质作用只是参考,而不是抄袭!
三、轻视开卷考试的难度
好的开卷考试题目既能减少学生的记忆量,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又能考察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和各项能力的提高情况。我省每年的中考历史试题难度基本固定,即容易题、中等题和较难题分值的比值约为5∶3∶2。可以看到其中难题也占了20%,加上中等难度题,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占到了一半。这些题目考察了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需要学生对相关知识有较全面的了解,较深刻的理解和较强的知识迁移能力、知识整合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平时没有认真学习的同学是做不好这些题目的。事实上每年中考历史分数在40分以上的优秀考生比例还是不算大的。在初中历史多年开卷考试之后,其命题思路有迎合高考之势,对学生能力考察要求逐步提高,相应的对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
对策:在观念上走出轻视开卷考试难度误区的同时,结合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的要求,以历年中考真题为蓝本,做到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对知识的讲练测三结合,有复习,有模拟,全面提高学生各项能力。
四、重“开”轻“闭”,忽视重要知识点的记忆
意思是因为是开卷考试而在学习中人为的违背了学习知识应遵循的基本规律,只知道“开”眼翻书,不愿意“闭”眼“关”书,什么也不装入大脑,忽视重要知识点的记忆。“闭”上眼,“关”上书,茫然一无所知。开卷考试初衷是减少学生对死记硬背知识的依赖,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但有同学认为,反正考试可以翻书,所以什么也不用记。相反,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初中历史的很多知识点离不开记忆。否则考试时翻起一大堆书来犹如大海捞针,盲人摸象,毫无所获。
对策:首先,明确面对初中历史开卷考试应记忆的知识点:(1)重要的历史时间、人名、地名,重大的历史事件等常识性知识点;(2)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脉络、基本规律和阶段性特征;(3)历史演进中转折性的重要拐点;(4)课本上能反映历史知识学科特点的重要文字表述和观点;(5)教师讲课中提炼归纳出的带总结性的知识点;等等。其次,以点带线带面,通过以上重要知识点的记忆建立起历史学科的知识框架体系。
五、学习历史重“过去”而轻“时事”
这里的“过去”即历史课本知识,“时事”即当今的“家事、国事、天下事”。2012年江西中考历史命题的一个基本原则是时代性原则,该原则要求试题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与学生学习生活的经验相联系。这一原则给我们的初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明确的应试要求,也是我们平时教学要培养学生的一种观念和能力要求。
对策:我们在平时的历史教学过程中要“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注意把相关的历史知识和当今的时事政治有意识的进行联系拓展,用历史知识帮助学生了解现代一些国内国际重大问题的来龙去脉、产生根源和发展方向,把握历史和时代的发展脉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注意把相关的历史知识与学生学习生活的经验相联系,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他们可能有的生活体验,把握历史知识讲解的深度、广度和难度,学以致用。
六、重“知识”而轻“创造”
2012年中考命题还要求贯彻创造性原则。在这一原则的要求下,今年中考历史试题开放性问题达5分之多,占总分的10%。而有些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一般侧重于课本知识的讲解掌握,对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做得不足,学生在做这类题目时显得力不从心,回答时要么无的放矢、漫无边际,要么头痛医脚,张冠李戴。显然,学生要解决开放性问题其是否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就显得至为关键了。
对策:这就要求教师真正贯彻素质教育精神和新课程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打造开放性课堂,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从自身的生活体验出发多角度思考问题。
关键词: 初中历史 自主学习 挖掘教材 解决问题 创造性
一、探索有效的知识掌握法
(一)探索知识点记忆的便捷途径
知识的获取速度、记忆的持久性及重现的准确性是学习效率的重要体现。不同的知识点、不同的概念具有对应的记忆方法,如何发现并掌握其规律,合理处理信息并探究其记忆方法,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率。此时不但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相应的记忆技巧,引导学生学习,更需要学生举一反三,并通过自己的研究发现,掌握有效的知识点记忆技巧,熟练并准确地记忆各历史知识点。例如在学习我国近代史侵略战争史时,可通过总结的方法,将、第二次、、八国联军侵华等战争史连成线,通过不同条约的不同内容,了解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二)探索知识点掌握的基本要领
历史也是故事,因此不同的历史事件往往都具有不同的背景、原因、经过、影响等内容,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应该善于总结,提取要素,掌握重点,通过了解不同事件的中心思想了解并记忆历史事件,掌握不同事件的基本要领。
(三)探索系统掌握学科知识的基本方法
历史的各部分内容都是相互联系的,并共同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善于对不同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将点连成线,线连成面,进而掌握整个知识体系。这需要学生做到如下两点:掌握专题线索和掌握不同历史阶段特征。在专题线索方面,学生应该善于分出不同的专题并对不同专题进行归纳总结,例如经济专题可分为农业、手工业、工商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等方面;在历史阶段特征方面,学生可通过对不同专题的概括,了解不同的阶段特征。
二、深入挖掘教材,了解其中关联
(一)挖掘教材的隐性知识
学习教材时,学生不仅要了解各部分文字、图标等内容所展现出的显性知识,还要深入挖掘其在某种程度上所反映出的隐性知识。例如1865年前苏联将阿拉斯加卖给美国,表面上显示的是美国1865年正在进行领土扩张,隐性则体现出前苏联在1865年之前是地跨欧亚美三大洲的大国。
(二)探究事物的规律和本质
首先,要进行历史原因的探索,包括直接原因、根本原因、客观原因、主观原因等多个方面;其次,要学会由表及里,通过事物的表象深入研究事物的本质,并归纳总结出事物发展的规律。例如失败的原因:直接原因,的篡夺和对革命的背叛;具体原因,包括纲领、政党农民、军队等多个方面;根本原因,中国尚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具有一定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是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通过革命的失败还可得出一条结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三)总结知识的内部关联
对历史学科知识内部联系的整理,是构建历史知识体系的关键,是历史综合能力的体现,也是考试时命题的重点之一。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注意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对比,从横向、纵向等多方面对不同区域、不同方面、不同专题等内容进行分析,了解其关联和异同点,并尝试对各部分内容进行重组,充分提高归纳概括能力。
(四)探索知识的渗透关联
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及应对考试,学生不仅要了解历史学科知识的内部关联,还要重视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以历史知识为立足点,联系其他学科并从不同角度对比分析,并正确运用到不同问题中。例如教学改革开放时,可以联系如今改革开放的成果,并思考改革开放在当今是如何实施的这一时事问题。又如教学美国西部开发时,可联想到我国西部大开发这一时事问题。
三、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用所学知识解决考试难题
考试是对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检测的重要手段,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锻炼一种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考试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不断总结归纳不同题型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考试中遇到的难题。
(二)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学习历史,是为了通过历史把握现在、了解未来。因此,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学生应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的经济、政治、生活等多方面问题,加深对当今社会现象的认知,并作出正确判断与合理预测。除此之外,学生还应通过历史经验剖析自我,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三)学会自我分析评价
在解决了考试难题与现实问题之后,学生应多进行自我评价与分析。通过分析考试与生活中的错误和问题,总结失败原因,为自己更好地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四、增强学生的创造性
(一)学生自己设计能力训练题
学生学习历史过程中,应善于将思考方式由被动转为主动,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自行设计能力训练题,既能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加深学生对命题者的理解,又锻炼学生的开发创造能力。设计训练题时,学生可先参照相关考试题进行改造,熟练后再自行设计题型,突出题型的创新性与综合性,同时可增强题型的趣味性。
(二)编写研究报告与论文
在锻炼学生创造性的过程中,要适当地让学生编写历史研究报告与论文,根据所学知识进行研究,在报告或论文中归纳总结所学知识的异同点,理清不同历史事件背后的必然规律,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对不同历史事件的研究,可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与综合能力。
五、打破权威
(一)对教材、资料与教师的某些观点提出质疑
由于历史教材、资料等编制体制及编制者知识水平的局限性等多方面原因,历史教材与资料并非完全正确,有时存在错误或者某些观点上存在质疑。同样,有时由于教师认识的局限性,不免会出现错误。因此学生应该敢于打破权威,对教材、资料和教师的某些观点提出质疑,并共同讨论进而解决问题。
(二)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
在对书本观点或教师提出质疑之后,学生要将认识提升到某一高度,敢于大胆做出推理与假设,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总之,在学习初中历史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应从多方面多角度入手考虑问题,通过双方努力,共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扬.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研究[J].历史教学,2002:45-49.
【关键词】初中 高中 历史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54-01
一、初中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脱节现状
笔者所在的地区为小学五年制初中四年制的学制,虽然初中是四年制,但是历史的学习是从七年级开始到九年级结束,所用的教材是人教版历史教材,因此初中历史教学是与全国大部分地区一致的。通过笔者在本地区相关学校的走访调查,笔者发现本地区的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的教学存在着严重的脱节问题。经过笔者的分析,大概有以下三种形式的脱节:
1.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脱节
初中历史的知识体系主要是以时间为中轴线,根据时间线罗列最基本的历史知识,也就是所谓的通识。因此初中历史的教学内容基本上是以最基本的古今中外的历史知识点为主,渗透历史观的相关方面知识。而高中历史的知识体系则是在通史体系的前提下,以专题的方式呈现相关的历史知识点,因此高中历史的知识点呈现了范围广跨度大思维度高的特点。高中教材分政治、经济、文化三个专题来讲,考试时则要从综合角度来答题,这里综合归纳的能力通过对比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差异,笔者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初中历史教学内容的要求过于简单,而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要求太过抽象,因此造成了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脱节。
2.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学方式的脱节
由于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严重脱节,也就造成了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学方式的脱节。初中历史教学的内容的过于简单,知识点少相关练习过易,使教师和学生都忽略了历史教学方式的重要性。教师往往照本宣科地复述,从来不主动地使用相关的教学技巧,不去考虑学生对讲课是否有兴趣,从而造成了历史课的无聊和乏味,这自然而然就使学生失去了对历史课的兴趣。而高中历史由于对学生的抽象思维、总结思考能力要求过高,使习惯了在初中懒散学习的学生根本无法适应这么高规格的要求。而且高中历史教师也不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去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从而使学生更加不能适应高中的历史教学。因此产生了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学方式的脱节。
二、中学历史教学脱节的原因
通过上文的分析,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学的脱节大概分为教学内容的脱节和教学方式的脱节。而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大致包括:初高中历史教科书各成体系、初高中阶段对历史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同、初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方法差异大。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在这些方面的脱节,并不是一个可以忽略的问题,这些脱节问题存在是中学历史教学阶段中的很大的毒瘤,一天得不到解决,初中和高中的历史教学的脱节问题将会越来越严重,从而严重影响我国中学历史教育的效果。
三、解决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学脱节的策略
1.初高中历史课本要紧密连接
要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脱节问题的第一步就是要解决初中历史教科书和高中历史教科书的严重脱节,也就是要使初中和高中的历史教科书之间存在紧密的链接。初中和高中的历史教科书并不是互相独立的存在的,而是相辅相成的紧密联系着的。例如:中国近现代史是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中很重要的内容,初中历史第一单元是侵略与反抗,而高中历史第一单元是第一次。虽然讲述的战争大致一致,如果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也改称侵略与反抗将更有利于学生接受。
2.初高中要统筹历史学科地位
要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脱节问题的第二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统筹历史学科在初高中的学科地位。例如:初中历史并没有分所谓的选修和必修,中国古代史分为七年级上下两册在初中历史中分量很重,反观高中历史中古代史是全一册,并且是选修的部分,初高中历史对中国古代史的重视程度不同势必会对一些喜欢古代史的学生产生一些影响。
3.初高中历史教师要互通有无
另外一个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脱节的应对策略就是初高中的历史教师要经常性的交流和探讨,要学会互通有无。这同样需要相关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组织、学校的配合以及初高中历史教师的积极参与。只有初高中历史教师经常性的交流和探讨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学生的状态,才可以使双方的教师在教学中解决教学脱节的问题。
生动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4A-
0116-01
历史是生动的,然而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历史课堂却显得枯燥乏味,致使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抵触心理。要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必须抛弃照本宣科的说教式教学方法,致力于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将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下面,笔者就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鼓励学生主动提问,活跃课堂氛围
在传统的初中历史课堂中,“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教学现象极为普遍,长此以往,学生容易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课堂气氛沉闷,难以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为此,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教材进行初步浅读,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尽可能地提出疑问。教师可专门留出一段时间给学生进行提问,然后根据问题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剖析。
例如,教学“向人性的扼杀者宣战”的内容时,笔者先让学生在仔细审读课题的基础上提出疑问。有的学生问:“这个‘扼杀者’是谁?”有的学生问:“扼杀者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人性的扼杀?”还有的学生问:“为什么要宣战?”笔者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即“主人公是谁,做了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结果如何”,然后,引导学生带着这些疑问在课文中寻找答案,并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剖析,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把握知识点。让学生对教材进行提问,使学生对教材有了初步的认识,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思考,能加深学生对教材的印象。这样教学,很好地活跃了课堂氛围,凸显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历史知识具有抽象性、不可再生性等特点,若仅仅凭借教材上的图文说明,很难完整地还原历史面貌,导致学生较难把握所学知识点。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进行多元化整合,精心制作课件,利用多媒体技术还原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原貌,为学生呈现形象生动、色彩斑斓的历史课堂。
例如,教学人教版历史教材八年级下册《新航路的开辟》一课时,笔者发现学生容易混淆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为此,笔者自制多媒体课件,用地图演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地理位置,接着分别用四种不同颜色的动画箭头演示了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过程,在路经重要地点时,在屏幕上自动、醒目地显示所经地点的名称,并配以声音讲解,然后将各知识点归纳成对比表,向学生进行展示讲解。这样教学,让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知识点。
值得注意的是,多媒体的运用只是一个辅助的手段,需要与其他教学资源有效结合起来,方可达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使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充满生动性。
三、采用歌谣记忆教学法,激发学生的记背兴趣
记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记忆和背诵是单调、枯燥的过程,学生希望能找到简易、巧妙的方法,快速、准确地记住所学的知识点。歌谣记忆法可以很好地达到这一目的。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将课文的重点、难点内容标出,然后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最后让学生根据个人的记忆习惯,将总结出来的内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编成方便自己背诵和记忆的歌谣。所编歌谣可以是对耳熟能详的歌曲进行填词,也可以是自编自创的绕口令式歌谣。在此过程中,学生记忆和背诵相关知识点的兴趣大增,课堂变得生动活泼。
例如,人教版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辉煌的隋唐文化》中主要介绍了隋唐在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外交方面的繁荣,用大量史实印证了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高峰。该课内容繁多,记忆难度大,笔者采用了编制歌谣的方法帮助学生记忆。歌谣如下:一桥一城一发明,诗仙诗圣白乐天,颜筋柳骨展子虔,立本擅画《步辇图》,吴带当风莫高窟,《霓裳》《破阵》《胡旋舞》。将枯燥的记忆内容转换成学生更容易接受和喜爱的歌谣模式,能够让学生在背诵和记忆时减少抵触厌烦心理,也将教材的内容总结成更为简短的形式,方便学生记忆。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学生在创编歌谣的过程中有所欠缺,教师要作出有针对性的指正,并适当地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歌谣。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创新;要点总结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初中历史教师要转变理念,明确角色定位,大胆创新与实践,打造生动形象、和谐民主的高效历史课堂,让学生在情境学习中充分体验历史学科的魅力,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不断完善历史知识体系,进而推动初中生的综合全面发展。因此,加强新时期初中历史教学创新要点的探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1转变理念,发挥主体作用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历史课堂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更加看重的是知识传授是否丰富和讲解过程是否清晰,完全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思维活跃状态等没有予以足够关注,这显然是违背新课改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的,不利于实现初中历史教学的创新。对此,教师要转变理念,尊重并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将重点放在学生兴趣的激发与养成上,紧紧围绕学生展开课堂设计。例如,在进行“大一统的汉朝”课堂教学时,笔者紧紧围绕学生活动展开教学设计,首先通过视频导入,让学生了解汉武大帝的生平,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及时引入新内容的学习。随后,笔者通过导学案引导,组织学生展开自主学习,并要求学生及时记录下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最后笔者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汉武帝在位期间出台了哪些重要政策,以及这些政策的实施背景和历史作用,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教学效果。可以说,围绕学生展开活动设计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不仅能够让学生全面掌握重点知识,而且能够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情境引导,激发学习兴趣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教学模式多元化发展特征日益显著。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创设情境,以充分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教师要灵活采取多种教学手段,通过情境引导让学生进行探究与分析,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例如,在进行“新航路开辟经过”教学时,笔者让学生自主探究教材内容后,在地球仪上找到新航路的航线,并进行划线标记。通过手脑并用的自主探究,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兴趣,而且能够加深其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此外,教师要充分发挥多媒体在情境创设与引导方面的作用。通过精心的课堂设计,将历史事件通过多媒体加以还原呈现,可以让学生通过形象直观的影像对所学知识形成整体把握和深刻认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在情境化教学中,教师必须灵活选择教学方式以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望,让他们在自主探究与分析过程中开放思维,打造高效创新的历史课堂。
3多种方式,打造生动课堂
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本,要求尊重并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推动知识的自主建构,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创新创造能力,但这并不代表教师完全将课堂交给学生,并不是说不需要教师讲授法的支持,只是要求教师采取多样化教学方式,将教师课堂引导和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有机结合,以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和效果。首先,教师要在课前采取自主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展开自主学习。如在进行“江南地区开发”教学时,笔者首先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最想去的江南城市,随后引导他们思考该城市所在地区是否经过这次开发,有哪些开发痕迹?这就需要学生进行资料的自主搜集与整理,然后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展开思考,最终达到预期学习效果,而整个过程所采用的就是自主学习方法。其次,教师可将新知识细分为若干单独研究性问题,引导学生展开合作探究。如在上述课程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学习来解读江南地区开发图,然后解答课前所提出的相关问题,并就江南地区开发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进行分析。在此过程中,笔者灵活运用合作探究、问题引导、互动交流等方法,有效打造了生动的历史课堂。需要指出的是,在多样化教学方式的应用中,教师要对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及时点拨和讲解,以确保各种教学方法的高效实施。
4巧妙总结,加强知识内化
在历史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要对课堂知识点加以巧妙总结,以达到加强学生历史知识内化的目的。通过巧妙总结,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重新梳理,加深知识记忆和理解,有助于实现新旧知识的无缝衔接,巩固并完善历史知识系统。教师在课堂总结阶段,要全面掌握知识重难点,用简洁明晰的语言加以概括,以达到提纲挈领的效果。巧妙的课堂总结,不仅有助于引领学生掌握知识精髓,而且有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例如,在进行“”教学时,当新课讲解结束后,笔者先引导学生进行内容回顾,然后利用多媒体进行投影总结:内忧外患两考验,统治阶级寻出路;师夷长技以制夷,自强不息办洋务;惨收场,国未富来兵未强;探索中国近代化,民族复兴艰且长。巧妙的课堂总结挈领了本课重点内容,精准把握了重要知识点的内在本质和外在统一,实现了对课堂新知最简洁、最精准的归纳总结。如此一来,不仅有效深化了学生对主题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而且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同时巩固完善了学生历史知识系统,为后续学习的高效展开奠定了坚实基础。总而言之,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既要转变理念,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又要注重情境引导,全面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既要采取多样化教学方式,积极打造生动高效的历史课堂,又要善于巧妙总结,加强历史知识内化。只有如此,才能实现初中历史教学的创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巩永宁 单位:甘肃省正宁县永和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李海燕.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历史创新教学初探[J].学周刊,2015(30).
[2]杨碧金.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创新方法的探究[J].华夏教师,2015(11).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目前缺乏互动,课堂教学氛围比较深沉。笔者认为,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实际,搞好课堂互动,在互动教学过程中,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帮助学生强化记忆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获得阶段性的进步。其实,在互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会被凸显出来,学生的积极性也被激发出来。只要学生的学习动力十足,学习兴趣高涨,就不怕学生在课堂生表现不够积极,在学习上取得不了进步。以在初中人教版历史教材中的“文成公主入藏”为例,笔者在传授这节知识点时,就在课堂上举行了一次关于文成公主入藏的话剧表演。在这次话剧筹备过程中,笔者会注意引导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此次话剧活动当中来。有的学生喜欢话剧表演,笔者就让他们发挥出自己的长处,去台上表演;而有的学生对表演不敢兴趣,笔者就让他做些幕后工作,参与筹备工作。在大家的努力下,这部话剧圆满地完成了演出,学生在话剧中一方面对历史知识有所掌握,另一方面则意识到了参与的重要性、集体的力量,在互动演出中也培养了团结协作的学习精神。
二、发散学生思维,注入情感教学
学史能够明智,初中历史课程其实可以让学生以史为鉴、以古鉴今,,并且让学生做到古为今用、为我所用。要学习好初中历史知识,则少不了跟实际联系起来,也少不了将各种社会问题和学生内心深处的学习情感有机地融合起来。教师应该尽量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把历史给予我们的启发能够最大限度地辐射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然后在课堂教学上把书本上的历史知识点跟当前现实中的时事等社会热点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地思考,引导学生发散自己的思维,基于理性的角度去分析教材中的每一个历史事件之内涵与本质,让学生养成把历史跟日常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思考的优秀习惯。教师只要做到了上述几点,就可以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住历史的真谛、科学合理地分析每一个历史性的问题。比如,在初中人教版历史教材中收录了许多挥之不去的西方历史,而这些历史都需要我们每一位学生铭记在心的,并且要时刻牢记这条“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古训,同时也要明白“发展是硬道理“之具有历史意义的启发。又如,在传授文化史的过程中,教师则可加强情感教学,采用初中人教版历史教材中的相关史料,将其作出精彩的PPT课件,通过多媒体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与讲解,使得学生可以深刻地感悟到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年的文明,提升其爱国主义的自豪感。同时也可以结合初中人教版历史教材中的历史教育教学方面的内容,积极举办多种课内外活动,比如国情知识抢答赛、影视评论,历史小报编辑、开展历史报告会、举办演讲赛等,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丰富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精设有效提问,提高课堂效率
启发式教学法笔者在初中历史课程中运用了多年,此方法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有益于打造高效的教学课堂。这种教学方法主要是按照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提出一些富有启迪性、启发性的问题。这种教学方法常常在初中历史教材之关键处与转折处,甚至引申处向学生提出“为什么?”。在采用启发式教学时,我们要主要问题的提问应该问到“点子”上,不能不分主次地问,而是要问的问题要问的有一定的分量,并且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中,如果问题太难了则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难以达到师生互动、师生共鸣的效果。比如,在传授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中的《最可爱的人》这个知识点时,笔者就这样向学生提问到:文章中讲述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原因和经过是什么?抗美援朝的背景和中国出兵的原因什么?从上甘岭战役,五次大规模战役等能否归纳出抗美援朝的意义?战斗英雄和的故事经过能否描述下吗?这一连串、有递进关系的提问让学生明白到:、等中国人民志愿军,人人敬爱他们,被称为“最可爱的人”。这种环环相扣的启发式提问,让学生对谁是最可爱的人有了深刻的认识。
四、结语
关键词:初中生;史料解读能力;培养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史料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且大多数初中历史教师都清楚明白史料的现实意义,然而从整体角度分析,初中生对史料的把握能力不足,对相关知识点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导致史料题丢分现象严重。另外,中考现已经发生变革,史料题目也不再仅仅局限在材料题之中,在选择题中同样占据了重要的比例,所以积极提高初中生史料解读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现阶段初中生史料解读存在的问题
从全局出发分析,初中史料解读是提高学生历史水平的主要因素与载体,然而由于受到多年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初中生史料解读中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史料运用不足
根据笔者的调查与分析,现阶段大多数初中历史教师对史料并不重视,在日常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的背诵能力为主,大多数时间是让学生背诵知识点。因为学生见得少、读得少,所以对史料阅读理解能力不足。其中在教材中,材料只是让学生自己看看,历史教师并没有依据教学大纲引导学生加强应用,无法补充材料。除此之外,在日常教学中,历史教师会不断提快教学进度,对史料解读有所忽略,或者因为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大多数学生会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这样便无法与史料信息相互挂钩,无法对其内容加以理解,导致看不懂材料。
(二)答题存在问题
其一是答题不规范。有接近80%的初中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会文不对题,思维不清楚,或者前言不搭后语,甚至有的学生答题比较笼统,分不清重点与难点,无法紧扣得分点。还有部分学生在答题的时候比较繁琐,不够精炼,出现答案重复现象。当前在中考阅卷时要求比往年要严格,很多学生经常写一大堆,但是却得不到分,导致对材料阅读题丧失兴趣。其二是答题缺乏方法,一般情况下,一些学生在看到材料的时候并不会提取有效信息,且大多数初中生看不懂史料,对题目的要求把握不准确,这样一来会影响答题的质量。还有一点是有的初中生并不会捕捉史料信息,无法根据已知信息解读史料,甚至包括史料的出处、史料应用的时间、史料所对应的历史特征等,都不甚了解,无法实现历史知识的迁移。
(三)初中生对史料解析题存在畏难情绪
有非常多的初中生只喜欢做选择题,碰到材料题比较惧怕,其中在学习文言史料的时候,很多学生更是表现出惧怕的心理,并不看材料便胡y答题,导致答案不对,无法提高答题的准确性。还有一些成绩不好的学生直接放弃材料题,历史科目成绩比较低。
二、提高初中生史料解读能力的策略
(一)历史课堂中加强对材料的应用
毋庸置疑,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大多数初中历史教师已经明白材料的重要意义,且历史考试中也不再以死记硬背的题目为主,在新时期为从根本上适应新课改的基本要求,笔者认为在历史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史料。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因为每一个学生差异不同,所以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史料解读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是一项比较系统的工程,在重点以及难点教学中,可以在教学的帮助下让学生进行归纳与整理,得出结论,这样可以让学生掌握知识点,并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成就感。
(二)帮助学生规范答题
现阶段在初中历史材料题答题中,大多数学生答题不规范,在此发展背景下需要历史教师指导学生规范答题。首先,历史教师需要告诉学生答题规范的重要性,要让学生答题规范程度与分数之间的关联性,要在语言表达上具有逻辑性,争取每一道题都条理清晰,字迹工整。其次,在日常历史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答题规范性,比如课堂测试或者普通模拟考试,可以增添卷面分以及答题规范分,提高学生的答题兴趣,保证在日后答题中能够做到规范与认真。再次,要教给学生解题方法。众所周知,正确的解题方法至关重要,关系到教学质量与历史成绩,在提高学生解题方法的时候,需要告诉学生通过材料能看到什么,要带着问题进行思考,另外还需要告诉学生材料题中的问题属于哪一种类型,可以根据材料内容回答吗?另外还需要根据材料所给予的已知条件回答问题,在答题的时候将学习到以及掌握到的知识点融入其中,要保证回答的问题能够与史料相结合,还可以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要联系自身,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在阅读材料的时候找出关键点,这样才能真正提高阅读能力,提高史料解读能力。
(三)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因为有的初中生对史料解读有所畏惧,导致史料解读能力呈现出不容乐观的现象,在此发展背景下,最为主要的便是要积极提高学生的自信心。首先要从平时做起,要将学生紧张的情绪改善,要告诉学生材料题并不是想象的那么难,仔细阅读是非常简单的,尽可能通过多种方法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另外,历史教师还需要通过储备史料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或者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设计不同的史料阅读题,难易分明,指导学生反复阅读,养成良好的习惯,逐渐提高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还有一点是在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给予表扬,让学生积累自信心,不断培养学生的史料解读能力与自信心。
关键词:微课;初中历史;教学效率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当前形势之下,尤其是新课改的深入,对于当前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中历史作为初中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改背景之下,以往教学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制约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而微课作为一种信息化时代的产物,为提升初中历史教学水平开拓了一个新的途径。因此,初中历史教师需要清楚地认识到微课对历史教学的重要意义,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逐步提升教学效率。
一、微课的内涵及意义
所谓的微课是指在教学设计思想的基础上,依托现代多媒体技术,针对某一个知识点或者某一方面的内容,进行针对性、高质量的讲解,并将这些讲解的内容录制成音频或者视频的过程。在教育领域,微课主要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它的特点在于讲授内容的碎片化,因此,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它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对题型的讲解、考点的归纳,也可以是对于教材的解读,还可以是学习方法的传授,教学经验的展示,等等;除此以外,微课的教学内容还涉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内容,这是遵循着新课改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而产生的。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辅助形式,有效地促进了移动式学习的出现以及发展,同时,微课在使用的过程当中也充分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并以其自身的优势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此外,微课也是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模式的核心部分,微课的出现以及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翻转课堂这一新型教学模式的成熟和完善,极大地改变了当前课堂教学的现状,逐步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的有效。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微课这一模式是大势所趋,能够从根本上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一)课前引导
初中历史教材中的内容往往具有碎片化的特点,使得学生的记忆以及理解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初中历史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微课堂教学的优势,并根据初中历史教学的目标,挖掘相关的微课资料,科学合理地划分微课的类型,通过在线微课信息,建立丰富多样的微课资源视频库,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特点与进度,合理选择适合自己的微课,积极开展自主预习活动。但是这要求教师在进行微课制作的过程当中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注重微课内容的选取,确保所选取的内容符合教育教学大纲的相关要求。
(二)课堂引导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突破了以往“灌输”式教学模式的束缚,倡导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需要做好对学生的引导,通过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并提出相应的问题,使得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学习,自主地钻研探索。此外,若一个章节的重难点知识较多,教师可以将这一章节的知识点拆分为若干个微视频,让学生分组进行学习,然后让各小组的代表向其他小组讲解知识点,这既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能够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例如,在讲解《》这一章节之时,教师可以在微视频当中向学生提问抗战胜利之后,我国国内的政治形势以及的打算等,让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充分了解发生的背景,使得学生能够加深对的理解,从而更好地学习教材内容,进而实现教学目标。
(三)课后引导
每一个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各不相同,他们的学习水平与能力也千差万别,“一刀切”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与个性的养成,微课堂教学通过微课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在课后利用微课的暂停与播放按钮,反复地观看教学视频,合理地控制自己的学习进度。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微课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课外教学视频,让学生观看更多相关的课程资源,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深化学生的知识理解。
三、结语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初中历史教学迫切需要改变现状,而微课的出现及应用,能够贯穿课程的课前、课堂以及课后三个环节,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必要的引导,从而促使学生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最终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
作者:阮长红 单位:江苏省宝应县山阳镇长沟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俞月丽.例谈微课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教师,2015(16):95.
[2]苑玲燕.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辅助作用[J].散文百家(下),2015(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