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审计基本要素8篇

时间:2023-08-20 14:39:0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审计基本要素,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审计基本要素

篇1

基础要素包括标志设计、标准字体、标准色、象征图形及组合形式标志、标准字体。

企业形象视觉识别系统设计包括企业形象和企业产品形象,是在一个核心定值下的众多设计项目的整合过程,在统一下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是在一主体形象下的拓展和延伸,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企业的形象拓展标准和形象的使用规范,这一标准的确立,依赖于企业形象视觉识别系统的基础要素,标志设计是一个企业的象征识别符号,是整个企业视觉识别系统的核心和基础,一般由标志图形、企业名称、专用字体和标准色构成,标志设计可分为图形、文字或图形与文字组合几种形式,应遵循准确传达企业理念,新颖独特的视觉形态和高度艺术美感三方面的和谐与统一。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关键词:旅游人才;身心素质;基本要求;培养

中图分类号:C9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14)01-0129-04

旅游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旅游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旅游人才的支撑。身心素质作为旅游人才最基本的素质,在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正确认识身心素质在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中的作用,正确把握旅游人才身心素质的基本要求,采取正确的途径和方法培养旅游人才的身心素质,是旅游人才培养中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一、身心素质在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中的作用

(一)身体素质在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中的作用

旅游人才良好的身体素质是从事旅游服务工作需要具备的最基本的条件,对提高旅游服务的质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第一,健康的体魄,良好的身体素质是从事旅游服务工作最基本的条件。“旅游服务工作,既是一种脑力劳动,又是一种体力劳动,旅游行业的员工要完成好本职工作,必须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作为保证。”[1]比如导游人员,在为游客服务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相关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还需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旅游行业从事其他工作的员工,如高尔夫球场的球童、旅游客车的驾驶员等,在为游客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同样需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作为支撑。所以,良好的身体素质是从事旅游服务工作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条件。

第二,健康的体魄,良好的身体素质是提高旅游服务质量的重要因素。旅游服务的特性要求旅游行业的员工不仅要有比较好的服务态度,而且要有良好的精神面貌。当我们的员工精力充沛、神采奕奕地出现在游客面前时,就会给游客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就为提高服务质量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反之,当我们的员工精神萎靡、一脸倦容出现在游客面前时,就会给游客一个比较差的第一印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服务质量的提高。

(二)心理素质在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中的作用

第一,健全的心理,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提高旅游服务质量的重要因素。如果旅游行业的员工具有健全的心理,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就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提高旅游服务的质量:一是可以以自己良好的心态去感染游客,让游客在旅游中得到更多的享受。二是可以更好地发挥旅游在修复游客心理损伤方面的作用,提高游客对旅游满足的程度。从心理方面看,“旅游活动对游客心理压力的释放、心理问题的修复、心理障碍的消除、心理平衡的调节会有积极的作用”。[2](P103)

第二,健全的心理,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促进旅游产业多元化发展的重要条件。心理旅游是目前旅游产业实现多元化发展的一个基本方向,心理旅游是一种新的放松心情的方法,通过心理旅游,游客在欣赏、体验大自然美景的过程中,心理疲惫会得到缓解,心理问题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旅游成为现代人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心理旅游作为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一种新的类型,需要旅游行业的员工自身具有健全的心理,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并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咨询的技能,旅游行业员工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心理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会对旅游产业的多元化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第三,健全的心理,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促进旅游产业的精品化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游客对旅游服务的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就为旅游产业的精品化发展提出了要求。游客的心理需求,是游客的一种重要需求,特别是一些高端游客,工作上的压力会增大他们的心理压力,并诱发诸多的心理问题。他们在旅游的过程中,希望能够使心理压力得到释放,使心理损伤得到修复。如果旅游行业的员工具有健全的心理,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够更好地满足游客在心理方面的需求,为游客提供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服务,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旅游产业的精品化发展。

二、旅游人才身心素质的基本要求

旅游行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为特征的。旅游服务以游客作为服务对象,不仅要求要为游客提供食、住、行、游、购、娱等的方面服务,而且要求在服务的过程中要给予游客人文关怀和情感关怀,对一些年老的游客在身体上给予关怀和照顾。旅游服务的这一特征对旅游人才的身体素质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基本要求:一是要求体力充足。旅游服务的特点对旅游人才在体力方面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旅游行业的员工,特别是导游、餐厅的服务员、高尔夫球场的球童等,在服务的过程中需要耗费较多的体力,没有充足的体力,是无法顺利完成旅游服务工作的,更谈不上旅游服务质量的提高。充足的体力是保证旅游服务工作顺利完成的基础,也是提高旅游服务质量的基础,具有充足的体力,是对旅游人才在身体素质方面最基本的要求;二是要求精力充沛。旅游行业的服务对象是有较高要求的游客,他们不仅要求旅游行业的员工为他们提供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服务,能够在旅游的过程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有更多的体验,得到更好的享受,而且要求旅游行业的员工要有良好的精神风貌。旅游行业的员工如果有了良好的精神风貌,就会在情绪上对游客起到带动和感染的作用,使游客旅游的过程更快乐。如果旅游行业的员工精力充沛、精神抖擞地出现在游客面前,不仅能够给游客留下较好的第一印象,而且使他们有充沛的精力做好旅游服务工作,这就为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奠定了较好的基础。有充沛的精力,良好的精神风貌,是对旅游人才在身体素质方面最基本的要求;三是要求掌握健身的科学方法。旅游行业的员工要具备充足的体力和充沛的精力,必须掌握科学的、符合自己实际的健身方法和锻炼方法。健身和锻炼方法不科学,或不符合自己的实际,就不能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强身健体的效果就会受到影响。掌握健身的科学方法,掌握符合自己实际的锻炼方法,会收到较好的锻炼效果,有效地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为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奠定良好的身体条件。

旅游行业作为一种以游客为服务对象,为游客提供食、住、行、游、购、娱等方面服务的行业,其特点是服务的全面性。在旅游服务的过程中,不仅有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服务,还有心理方面的服务。旅游服务的全面性对旅游人才的心理素质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基本要求:一是稳定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心态。不同的游客在旅游动机方面是不完全相同的,“有的游客希望通过游玩、娱乐来消除身体的疲劳和心理的紧张感、枯燥感,使身心得到放松,以保持心理平衡”。[3](P402)缓解心理压力,保持心理平衡是相当一部分游客的心理需求。旅游服务人员具备了稳定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心态,就能够在为游客提供服务的过程中,给游客在心理方面形成一种积极的感染和影响,使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能更多地释放心理压力,更好地修复心理损伤,有利于更好地满足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心理需求。二是要有乐观的心理品质和活泼的性格。旅游的过程,从某种角度看就是一个发现快乐、体验快乐的过程。游客对旅游过程中快乐体验的程度、快乐享受的程度,不仅取决于旅游过程对游客物质需求满足的程度,而且取决于旅游过程对游客精神需求,包括心理需要满足的程度。游客的心理状况对游客体验快乐、享受快乐具有重要的作用。旅游人才如果具备了乐观的心理品质和活泼的性格,就会在服务的过程中,以自己乐观向上的态度和活泼的性格引导游客发现快乐、体验快乐,这同样有利于更好地满足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心理需求。同时,在旅游服务的过程中,旅游人才以自己乐观向上的态度和活泼的性格引导游客、感染游客,使游客持有快乐、积极的心理状态,就能够在旅游的过程中从多方面去发现生活的美、自然的美、社会的美,就能够在发现美的过程中多方位享受生活的美、自然的美、社会的美,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就能够得到更多的享受,这同样可以满足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心理需求。三是基本的心理知识。旅游的过程,需要满足游客的心理需求。要更好地满足游客的心理需求,提高旅游服务的质量,就要求旅游人才必须掌握基本的心理知识。旅游人才掌握了基本的心理知识,就能够在旅游的过程中,应用心理学的基本知识,观察游客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应用心理学的知识,对游客进行正面的诱导,起到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游客解决心理问题、消除心理障碍的作用。另外,每个游客都有不同的个性,游客的个性特征,对其旅游过程中的行为,会有重要的影响。旅游人才掌握了基本的心理知识,就可以“通过对游客人格类型的分析”[3](P407)“更好地预测和引导旅游者的行为”。[3](P407)这样,就能够有效地减少旅游过程中的不和谐因素,使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享受,促进旅游服务质量的提高,增强旅游的吸引力。四是要具备心理咨询、心理沟通方面的能力。现代社会中,人们在工作和生活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成为诱发人们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旅游是现代社会人们放松身心、缓解心理压力、消除心理障碍、解决心理问题的重要途径。游客希望通过旅游来放松身心、缓解心理压力、消除心理障碍、解决心理问题的动机,就要求旅游人才必须具备心理咨询、心理沟通方面的能力。另外,心理旅游的产生和发展,对旅游人才在心理咨询、心理沟通方面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旅游人才具备了心理咨询、心理沟通方面的能力,就能够在旅游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时机,采取正确的方法对游客进行心理咨询,和旅游者进行心理方面的沟通,这对于缓解游客的心理压力,消除游客的心理障碍,解决游客的心理问题会起到积极的作用,能够更好地满足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心理需求,促进旅游服务质量的提高。

三、旅游人才身心素质的培养

旅游院校是培养旅游人才的基地,旅游院校的学生,是未来的旅游人才。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不仅是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也是旅游产业对旅游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旅游院校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方面,责无旁贷,是一项必须做好的工作。旅游院校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方面,其基本的途径有三条:一是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开足、开好体育课,充分发挥体育课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方面的作用;二是制定学生体育锻炼方面的规章制度。根据旅游院校在旅游人才身体素质上的培养目标,旅游院校需要制定符合学校实际,有旅游特色的学生体育锻炼方面的规章制度,用合理的规章制度确保学生的身体素质能够得到提高,用规章制度帮助学生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三是组织开展好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类的校园文化活动,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吸引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充分发挥课外体育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方面的作用。旅游院校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方面,可以采取三种基本方法:一是在体育课和早操(或早锻炼)中,适当增加运动量,以锻炼学生的体能,保证学生的身体素质能够得到真正的提高;二是根据不同专业对学生身体素质的要求,在体育锻炼上采取不同的形式,提出不同的要求;三是充分利用一些专业课和技能训练课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方面的作用,把技能训练和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技能训练中不仅掌握了职业技能,而且提高了身体素质。

旅游企业同样负有提高员工身体素质的责任和义务,在提高旅游人才的身体素质方面,旅游企业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旅游企业要结合企业和员工的实际,把提高员工身体素质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纳入企业发展的整体规划中。旅游企业在提高员工的身体素质方面,有两条基本途径:一是旅游企业要制定符合企业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的员工身体素质提高计划,并把员工身体素质提高计划纳入企业发展的整体规划中,用制度保证员工的身体素质能够得到切实提高;二是把员工身体素质提高的情况作为年终考核的一项基本内容,制定出明确、合理的考核标准,促进员工自觉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旅游企业在提高员工的身体素质方面,可以采取三种基本方法:一是经济奖励的方法,对身体素质考核合格,身体素质得到明显提高的员工,在经济上给予奖励;二是荣誉激励的方法,对自觉参加体育锻炼,在身体素质提高方面起表率作用的员工,授以荣誉称号,给予表彰;三是淘汰的方法,对不按企业的要求锻炼身体,身体素质达不到基本要求,无法完成旅游服务工作的员工,予以淘汰。

旅游院校作为旅游人才培养的基地,要根据旅游产业发展对旅游人才心理素质的要求,结合青年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真做好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工作,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旅游院校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方面,其基本的途径有三条:一是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学校要在课时、师资、教学设施方面给予必要的保证,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作用;二是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建立心理咨询机构,通过心理咨询,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三是利用学校的宣传橱窗、学校的校报、广播等媒体,宣传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为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营造良好的氛围。旅游院校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方面,可以采取两种基本方法:一是班主任、辅导员、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师、心理咨询人员要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采取不同的形式,有针对性的解决;二是通过开设选修课,开展专题讲座等形式,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和心理咨询的基本技能,为学生毕业以后成为合格的旅游人才打好心理素质的基础。

[JP+1]旅游企业同样负有提高员工心理素质的责任和义务,旅游企业要把提高员工心理素质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纳入企业发展的整体规划中。旅游企业在提高员工的心理素质方面,有两条基本途径:一是旅游企业要结合企业和员工的实际,从本企业旅游服务工作对员工心理素质的要求出发,制定符合企业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的员工心理素质提高计划,并把员工心理素质提高计划纳入企业发展的整体规划中,用制度保证员工的心理素质能够得到切实提高;二是多组织开展一些文艺、体育方面的集体活动,让员工在活动中释放心理压力,在活动中消除心理障碍,在活动中修复心理损伤,为员工心理素质的提高营造良好的环境。旅游企业在提高员工的心理素质方面,可以采取两种基本方法:一是有针对性地、不定期地开展心理健康、心理咨询的专题讲座,为员工在服务的过程中帮助游客解决心理问题提供知识储备;二是旅游企业可设立专职或兼职人员,负责员工的心理疏导工作,对员工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疏导,尽量避免因为员工的心理问题诱发的服务质量问题。[JP]

[参考文献]

[1]范德华.论旅游人才素质结构[J].学术探索,2013,(5).

[2]范德华.旅游产业理论基础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3.

[3]国家旅游局.导游知识专题[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1.

篇3

1、语词是概念的符号,语词和概念之间并不是一一对应的。

2、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两个基本特征——内涵是概念的含义,是通过定义的方法来界定的。

3、外延是概念的全部对象,是通过划分的方法来明确的。

4、概念的例证是形成科学概念的必要支持。

篇4

当代人文精神的构建是当前理论界探讨的热点之一,在当前中国社会面临转型的这一背景下,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这一问题更显出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人文精神是一个与人的内在本质紧密相关的问题,可以说自从人类一出现就有人文精神的问题,只不过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探讨方式和重点而已。

一、什么是人文精神

什么是人文精神?这个问题说起来就象什么是人一样是一个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问题。对此人们有各种理解但又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认识。李连科认为“人文观不仅以人的本质说为根基,还以人道主义为核心,以人的价值的实现为内容,以实现现代化为当代中国人文观的主要目标”【sup】[1]【/sup】肖云儒认为“多年来人文精神的讨论,大都在人的精神领域和意义世界这个范围里,在人与人的关系、人对人的责任这个范围里展开的。现在看来,思维空间显出了一些逼仄。

人对人的责任可否充分履行,人生的意义可否充分实现,都不是孤立的人类能够独自解决好的问题。”【sup】[2]【/sup】也有人认为“人文精神是一种关心生命情感、追求价值意义,不断地超越世俗生活的永无止息的自主精神和批判精神。人文精神强调个体的优先地位,主张普遍的东西只有建立在个体的感性生命之上才是真实的。人文精神可以归结为相互联系的两点:感性生命和个体独创。呼唤人文精神,就是要直面人类生存的意义危机,真切关怀人类的终极价值,致力于唤醒被超越于个人之上的东西遮蔽和窒息了的个体的感性生命和真实情感。”【sup】[3]【/sup】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关于人文精神的理解。但是,尽管具体的理解千差万别,总的思想却是一致的,即:人文精神应该体现出对人的关怀、尊重,总的目标是为了让人能真正以人的方式和尊严来生活。

我们对人文精神所持的理解是:人是社会中的人,个人是社会的基本分子,所以人文精神的确立要考虑到人的因素和社会的因素这两个方面。人文精神应是能使个人健康的发展、使社会和谐进步。我们知道,凡事物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存在的,每一个事物的发展都有不同的阶段,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矛盾。因此本文不重于在一般层面探讨人文精神,而是侧重在今天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条件下来探讨构建当代中国人文精神的“最基本”因素,即基础性的因子。

二、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观念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许多方面都有着辉煌的成就。中国也曾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对整个人类的发展做出过重要的贡献。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和中国人也有许多的缺点,中国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和近代中国的落后都是有着内在原因的,不是无缘无故就会落后的,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我们反思过我们的人文观念吗?限于篇幅和本文讨论的重点,本文不准备全面的展开对这个问题的分析,只是择要论述一些被学界广泛认可的观点。

1、传统的中国人文观念重整体轻个人

作为中国人我们都感觉到自己处在一个庞大的人际责任网中。中国传统文化要求“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每一个人包括君王在内都扮演着多重的角色,强调个人对这种人际关系各方面的责任,“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都体现了这种个体对于整体的责任。

2、提倡禁欲主义,强调等级权威

中国文化主张人要“清静无为”这样才能得道,“存天理,灭人欲”“六根清静”这样才能成仙成佛;强调的是人治而不是法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君无戏言”、“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拥有权力的个人可

转贴于

以超越国家的律法之上,与此相应,等级观念十分强,三纲五常等就是典型的例子。在这种等级观念下中国人性格中多屈从甚至迷信权威,对于权威是一种软弱的服从意识、思想较为保守、做人重于做事。

3、重古轻今,总爱循先例,缺乏批判意识和创新精神

数千年来,孔孟之道是中国人心中绝对的真理,人们注重的是“先王之法”、“圣人之言”,决不能离经叛道,更不能对“圣贤”提出质疑。

三、当前我国的国情分析

时光如梭,漫长的封建社会终于过去了。随着天安门城楼上那一声庄严的宣告,中国的面貌为之焕然一新,中国的综合国力明显增强,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成果用翻天覆地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如今中国又正在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对中国来讲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经济是基础,经济体制的变化意味着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着更深层次的转变。应该说这种转变是机遇也是挑战,或者说的更直接一些这种转变有可能是好的结果也可能带来危险,这完全取决于我们在这个发生转变的十字路口如何选择和以后的具体推进策略和措施。这决不是危言耸听,事实上现在已经有所表现:一方面我们看到了经济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了许多以前很好的传统在逐渐离我们远去,假冒伪劣产品层出不穷,反映了诚实淳朴的美德在丧失,一系列的食品安全事件使人难以相信这是出自有着尊老爱幼优良传统的中国。贪污、腐败的报道时常见诸报端,诸如此类还有很多。不管愿不愿意,我们必须承认这一切,也是今天中国的现实。

透过这些现象从更深层次来看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的中国和中国人存在的一些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市场经济的一些负面作用又接踵而来,这正是今天中国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要知道市场经济固然有其好的一面,但也和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事物一样不是完美无缺的。用的观点来看就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对市场经济我们同样不能迷信,不要以为实行了市场经济就一切都自然会好的,对此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虽然我们实行的不是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但作为市场经济毕竟有一些共性。所以西方实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国家所遇到和面临的一些问题对我们而言还是有一定的借鉴作用的。例如,市场经济强调竞争,因为竞争能提高效率,但过度的竞争也会使人心理失衡,今天有心理疾病的人群在增多就说明了这一点,过度的竞争也会使人为了谋利而不择手段,引发人性中恶的一面。这种过度的竞争实际上是有悖于提高效率初衷的。

四、宽容与公德意识应是当代中国人文精神的最基本要素

如上所述,就中国当前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而言,是既有传统中国的一些不足又有现代中国的现实挑战,所以今天所倡导的人文精神应在一定程度上对这个问题做出回应,这才符合实事求是的原则。在此不打算全面的展开谈今天中国应倡导的人文精神,因为从一般意义上讲无论何时何地凡是人性中美好的因素都是应该倡导的,所以这样全面的谈看似面面俱到实际是没有重点,我们所关注的是在“今天”中国的现实状况下应着重倡导的人文精神的“最基本”要素。

1、对人的尊重和宽容是今天倡导人文精神的一个基本要素

篇5

1 教师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最重要变量

作为教学活动组织者的教师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最重要的因素。就生物教学而言,生物教师的智能素质和情感操守等对课堂教学效率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1.1智能素质是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保障

教师的智能素质主要包括文化素质和能力素质,是教师能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知识和能力保障。教师的文化素质是指教师通过学习和积累而具有的文化修养以及由此进一步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结构。一般来讲,教师的文化素质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专业知识;二是文化基础知识;三是教育科学知识。作为一名合格的生物教师,除了应具有深厚的生物学科专业知识外,还应具有文史哲、音体美等其他学科方面的一般知识和一定的教育科学知识。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教学工作的多方面需要,满足学生对知识的多方面需求。

教师的能力素质是指教师顺利完成教学活动必须具备的能力。生物教师应具有的能力主要有:组织教学的能力、分析教材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开展课外活动的能力等。这些能力对于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例如自我控制能力是一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言行的能力,许多教师能在遇到“意外”情况和复杂问题时急中生智,这固然与他们所具有的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分不开,但更重要的是因为他们具有较强的理智控制力。

除了上述教师职业所要求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外,有效教学对教师的智能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从知识层面看,教育实践知识是影响有效教学实现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是因为教师实践知识是教育实践中真正运用的知识,教师的其他知识也围绕教育实践知识发挥作用。许多研究者在对专家型与新手型教师教学活动的长期跟踪调查和对比研究中发现:专家型与新手型教师在教育理论方面的知识差异并不明显,但前者却拥有后者无法企及的实践性知识。从能力层面看,新课改背景下的有效教学要求教师有更全面的能力素质,如领悟现代教育理念的能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教育研究及创新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等。是否具备这些能力是决定新课改各教学目标能否有效实现的重要因素。

1.2情感操守是影响有效教学的重要因素

教师的情感操守是指教师在职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隐藏在教师行为背后的、支配其行为的观念因素,如教师的职业追求以及对学生的爱等,是影响教师教学效果,特别是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在教师的观念因素中,确立积极的人生观最为关键。教师有了积极正确的人生观,就会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把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人民教师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有了这种价值取向,教师就会把献身教育事业作为自己的职业理想,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教育对象,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锐意进取。同时,教师的观念意识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主导性的影响作用。

在教师的行为品质中,对学生的爱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苏霍姆林斯基说:对孩子的热爱与关怀,是一股强大的力量,能在人身上树起一种美好的东西,使他成为一个有理想的人。教师对学生的爱能够使学生获得一种满足的情感体验,并感化迁移于学生自身,引起学生心中爱的情感,促进师生间的心灵沟通。教学实践中发现,“妈妈型”教师深得学生的喜爱。这类教师对学生的耐心、宽容和关爱犹如母爱一般,让学生感到特别亲切,学生对其所教科目的学习兴趣也特别浓厚,学科成绩也与此成正相关。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爱是教师在教学上的巨大推动力,也是学生乐学的不竭动力。

2 学生是影响有效教学实现的重要因素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对有效教学的实现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学生的各种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影响着学习的进程和效果。

2.1智力因素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

学生的智力因素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因素,直接影响着学习活动。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在进行生物学教学时,随时都离不开观察活动。人们常把观察称为智力的门户,是发展学生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基础。因此,学生的观察力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影响有效教学的实施。许多研究表明,注意力与学习成绩之间呈正相关的关系,课堂上注意力比较集中的学生其成绩较好,反之成绩则不太理想。良好的注意力能够使学生将注意持久并集中地保持在学习活动上,是保证有效教学的首要条件。与传统的“满堂灌”相比,目前生物教学中常用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能不断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避免“走神”、“开小差”现象的发生,对学生整体成绩的提高具有显著效果。思维力是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的能力,是解决问题的保证,是否有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维度。

2.2非智力因素对学习效率影响显著

影响学生学习的非智力因素包括需要、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气质和性格等。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说过:“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和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情绪情感对学习效率有着显著的影响,胸中装有“心事”的学生其学习效率低下的案例并不少见,好教师要善于化解学生心中的“纠结”,为学生营造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学生的需要和动机决定着学习的效果,受功利思想以及中、高考指挥棒的影响,考什么就学什么的现象比比皆是。以生物学科为例,由于初中生物为县级考核科目和高中生物受“3+1+1”高考模式的影响,我县初中学生基本放弃了生物学科的学习,高中学生普遍不重视生物等必修科目,有的甚至出现了只学语、数、外三门科目的“裸学”现象。气质和性格也会影响到学习的方式和效率,尤其是性格对学习效果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良好的性格不但能改变学习态度,协调学习动机,稳定学习情绪,提高学习效率,还能够弥补学生在智力和能力等方面的某些不足,使学生克服学习上由于知识基础差而带来的困难,对有效学习起着积极的作用。

3 课程资源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要素

课程资源(或称“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既指课程物质资源,也包括课程人力资源。从课程资源的视角来看,有效教学意味着“为学生提供丰富而有价值

的课程资源”。历来的有效教学往往重视教师的讲授,或者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殊不知无论教师的讲授,还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其最终的效果都取决于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决定“有效教学”的理想能否兑现为课堂教学实践的关键因素。

3.1课程物质资源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条件

课程物质资源主要指教材、学校的教学设备和设施、图书馆、活动场地、环境等。有效教学首先需要有基本的时间和空间的保障,比如基本的安全而必需的场地、设施、设备、物资、资料等。没有物质资源的前提条件,就无所谓有效教学。在课程资源视野中,有效教学既包括对教材的“再度开发”,也包括对社区资源、网络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开发与利用。

有效教学的基本前提是为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教材。教材包括教科书以及相关的教辅材料,一般由出版社提供。但由于受时间、空间以及编写者自身因素等的限制,无论出版社提供的教材如何“完美”和“精致”,其局限性和滞后性都“如影随形”。因此,我们要转变观念,树立开放的、人性化的“材料式”教材观,将教材看作是学生学习的“资料”、教师加工和创造的“材料”。教学实际中,教师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按照《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对教材进行“优化组合、改造创新”式的“再开发”。以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为例: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教材中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了23项课后探究活动,教师可根据本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其中一部分活动进行探究,也可以全选或不选;在观察“花的结构”时,教科书建议的材料为桃花(或康乃馨、一串红、),而此时的北方已是大雪纷飞,以上各种鲜花均难获得,教师则可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改为观察其它花的结构或观察花的模型,也可设计一个课件,来展示花的结构;在学习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时,为理解细胞的“遗传性和全能性”,可让学生上网查询“克隆”、“转基因”等学科前沿知识,让学生从社会科学角度探讨“克隆人”是否符合伦理道德,从自然科学角度探讨“转基因食品”对人类的利与弊。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超越教材,有效教学也才不至于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相对于学校狭小的空间而言,社区是一个广阔的资源中心。与生物课程相关的资源有农业科学研究所、生态农业示范园、各种动植物和微生物以及相关的食物链和生态系统等,它们都可以转化为可利用的生物课程资源,成为有效教学的一部分。随着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化的逐步推广和加强,网络资源在教学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相对于传统教学中的教科书,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全面的学习资料,学生可按自己的爱好,根据自己的环境、心境,选择适宜自己的学习内容和过程,从而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除网络资源之外,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还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来开发和利用相关的课程资源。我们欣喜地看到,随着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投入使用,越来越多的教师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广泛使用为生物教师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展示微观世界、提高课堂容量等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对生物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3.2课程人力资源决定有效教学理想的兑现

篇6

泰迪需要定期美容。三个月大的泰迪就需要剃光胎毛了,此后泰迪会变得很丑甚至性情大变。这时候要好好养,别让它感冒了,差不多五个月大的时候泰迪的毛就会重新长出来,这时候就可以做个美美的造型。之后必须定期美容。

泰迪需要定期掏耳朵。除了泰迪的毛需要梳理外,泰迪很容易得耳螨,得耳螨的泰迪耳朵红红的,会出现频繁地甩头,接着耳朵会发臭~这时候症状已经很明显了,需要用药治疗。健康的泰迪也需要准备护理耳油,一周使用1-2次。

泰迪喜欢黏人,需要陪伴。泰迪是一种非常黏人的小狗,喜欢和人玩。如果你养了它,只是供给它一天三餐,那么你的泰迪是非常不幸的,在狗狗的世界里,比起吃东西,玩耍,主人的陪伴才是最重要的,如果非常忙碌,那么你就不适合养泰迪。

要注意给泰迪美毛,防止褪色。除黑白泰迪外,别的泰迪宝宝都会出现褪色,养着养着狗狗就不能看了,这时候要注意给狗狗做美毛,要从伙食上改善,让狗狗的毛色变回来,也要给狗狗用特定的香波和美毛产品,让狗毛蓬松有质。

篇7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of the continuous audit, conducted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traditional continuous audit model, combin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XBRL technology, analyzes the basic elements of building continuous auditing under XBRL environment, builds a new type of continuous audit model based on XBRL environment on this basis, in order to achieve real-time continuous audit function of financial reporting. On this basis,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the new type of continuous audit model based on XBRL environment is analyzed.

关键词:XBRL;连续审计;审计模式;构建要素

Key words: XBRL;continuous audit;audit mode;building elements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0-0152-02

0 引言

随着XBRL的发展以及一系列XBRL技术标准的,XBRL与企业经营活动的结合日渐紧密,基于该环境,本文将连续审计定义为:审计人员在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网络建立与被审客户之间的实时有效连接,对被审计单位财务系统生成的基于XBRL的数据信息以及内部控制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连续监控,随时对企业异常情况进行检测,获取实时审计证据,对审计报告随时更新并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实时的审计报告的一种审计模式。

1 连续审计的概念框架

连续审计概念框架是连续审计模式的基础,只有在明确连续审计概念框架的前提下,才能成功分析连续审计模式所需要的构建要素,才能实现新型连续审计模式的构建。连续审计的概念框架分以下七个组成部分。

1.1 网络服务器 专用网络服务器安装配置被审计单位的实时报告系统。对接特殊服务器使得内部审计师和审计单位连接起来,使内部审计人员审计核查相关的数据库就可以监视和控制被审计单位专用服务器的运行情况,审计后产生的报告置于单位内部审计师的特殊服务器里,为被授权的第三方提供审核的数据材料。

1.2 审计环境 被审计单位的实时会计报告系统和内部审计人员的监控设备持续不断的运作产生的信息流组成连续审计环境。这些信息流将会被会计系统进行具备时效性的,由此可见,内部审计人员的服务也是随着时间的更近进行更新的。

1.3 审计业务约定 连续审计业务约定是连续审计当事人之间的合同,业务约定的相关条件和款项主要取决于所提供的服务类型,包括传统审计部分和连续审计技术两个方面。

1.4 审计信息系统 连续审计的实际采用完全取决于相互连接的信息系统是否可靠,也就是说审计系统是否是完整的,安全的,有效的,以及可维修护理的。

1.5 安全信息传输 得到授权特定信息传输具有身份识别功能,能够保证私密信息不外漏并保持其完整性。确保服务认定水平的图章或标签可通过内部审计人员整理随时更新的审计报告电子版来生成。

1.6 长青报告 长青报告是指只要特定的第三方有需要,连续审计环境殊服务器可随时生成审计报告供其使用。访问服务器的时间内审计报告完全是开放的,动态更新的。连续审计报告提供三个层次的保证类型,根据重要性程度和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特定要求而定。

2 传统连续审计模式比较分析

连续审计模式是连续审计系统整体实现的理论模式,以技术实现为外在逻辑形式,内含审计各要素排列以及审计契约各方关系而形成的抽象逻辑框架。至今为止学术界提出过不少连续审计模式,目前,国际上应用连续审计的模式有以下四种:①Woodroof—SearCy模式;②Rezaee模式;③Onions模式;④ABCAM模式。每一种连续审计模式在精确性、报告方法和实时性等方面都有各自的优势和特点,具体差别如表1所示。由表1可以看出,四种模式通过采用数字、嵌入技术等不同的审计技术实现了连续审计,但是这些模式大多数所采用的审计技术,不可避免的存在不支持XBRL,占用大量系统资源等缺陷,而随着XBRL财务报告被广泛的应用,为了适应审计环境的这一变化,就需要一个适应XBRL环境的连续审计模式,基于已有模式的比较研究,论文将尝试构建一个新型连续审计模式。

篇8

关键词:审计理论 审计理论结构 逻辑起点

一、引言

自20世纪80年代初审计制度建立以来,我国审计理论研究是围绕审计实践中出现的急需解决的问题展开的,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对指导当时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及时性,但还没有把审计理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的研究,还没有构建起一个科学的审计理论结构,并以此为依托进行审计理论研究,因而缺乏足够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由于我国审计理论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审计理论研究滞后于实际,而且有的论点随着环境的变化还需要结合实际进一步探讨,重新再认识。所谓审计理论就是用于解释和指导审计实践的系统化的理性认识,即―套用以解释、指导或预测审计行为活动即审计实践的系统化和理性化的命题体系。审计理论应是一套完整的命题,它是对人们从审计实践中提升出来的理性认识的规范表述,能对正在进行的审计实践予以指导并能科学地预示审计的未来及其发展方向。审计理论作为一个系统,应理论结构,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审计理论作为一个系统化与理性化的命题系统,其组成要素必然是相互关联的,形成一定的有规律的排列组合,理应建立起自己的内在结构――审计理论结构,以便更有效地指导审计实践,推动审计科学的发展。所谓审计理论结构是指审计理论系统内部各要素(组成部分)之间的排列与组合形式,其存在具有客观性。因此,要构建审计理论结构,首先需要确定审计理论内部各要素(组成部分);其次研究它们之间的内在秩序或作用方式即内在逻辑联系;最后按照这种联系将它们排列组合起来。研究审计理论结构是运用系统科学方法研究问题的启示与自然要求,通过对审计理论内部各要素(组成部分)进行科学地界定和定位,并将其他审计问题的研究纳入其框架中来进行,才能创造出整体化、科学化、规范化与系统化的审计理论,从而更好地发挥审计理论功能,有利于审计准则的制定和完善。这不仅是审计学科走向成熟的表现,而且是确定审计科学社会地位,支撑审计职业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根本改变我国审计理论研究的现状,提高我国审计理论研究的水平。因此,审计理论结构的研究既是审计基础理论研究中至关重要的内容,也是发展、丰富与完善审计理论必要的且有效的手段,对指导审计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二、审计理论结构研究成果综述

(一)国外学者的研究框架 西方国家对审计理论结构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至今已走过50多年的历程。美国人罗伯特・莫兹和埃及人侯赛因・夏拉夫首先开启了审计理论及审计理论结构研究的大门,其后,美国的尚德尔、加拿大的安德森、英国的汤姆・李和戴维・弗林特等,现将他们关于审计理论结构的基本观点概述如下:(1)莫茨和夏拉夫。目前被公认为第一次从哲学的高度,系统地、科学地研究审计理论结构的里程碑式的著作是由罗伯特・莫茨教授和侯赛因・夏拉夫教授合著的,出版于1961年的《审计理论结构》。书中第一次真正意义上设想的基本框架(莫氏框架)是以抽象科学为核心,由哲学基础、假设、概念、应用标准和实际应用五个要素组成的模式。虽然这种要素分解和层次论的思想为以后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框架也有一些缺陷:首先,核心过于宽泛,其次,作为基础要素的哲学基础与其他要素的关系不够明确,最后,太重视应用标准和实际应用,而对审计本质和职能等理论性问题缺乏讨论。若撇开哲学基础,其框架的真正起点应是两位教授创设的审计假设体系。(2)尚德尔。1978年,尚德尔教授在发表《审计理论――评价、调查和判断》发展了莫茨和夏拉夫的理论,认为审计理论以审计假设为核心,由审计目的、审计标准、审计判断和审计证据四个基本要素组成。他提出的理论结构(尚氏框架)是以审计假设为研究起点,虽然改变了莫氏框架核心宽泛的缺陷,但是由于审计假设固有的特质,以其为研究起点还是不很合适。(3)蒙哥马利。《蒙哥马利审计学》第10版在总结前人成就的基础上,提出了全新的理论框架(蒙氏框架)以审计目标为核心,由审计准则、审计假设、审计概念和审计技术构成。虽然蒙氏框架开创了目标导向的研究方法让提出的基本要素与审计理论研究更贴近了,但以审计目标为起点不仅太强调审计实务,而且对基本要素间的关系也缺乏深入的探讨。(4)安德森。1977年,加拿大审计学家安德森在其著作《外部审计学》中用一系列的审计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表述审计理论,强调审计目标、公认审计准则、审计概念、审计假设、审计技术和审计程序之间的关系。安氏框架没有只描述基本要素,而是注重分析要素间的关系,并将目标的要求与作用延伸到实务,仅将审计假设作为决定实际技术和审计过程的因素。虽然安氏框架引入了系统论的观点,却存在着颠倒审计假设、审计概念和审计准则关系的缺陷,而且系统内各要素的相互关系也并非单向的。(5)汤姆・李和戴维・弗林特。20世纪80年代,汤姆・李在《公司审计学》中提出审计本质与目标、审计概念和审计标准的审计理论结构,而戴维・弗林特在《审计哲学与原理》中提出了审计本质与目标、审计假设、审计概念和审计准则的审计理论结构。两种框架虽然都以审计本质为起点,但是均将审计本质与目标放在一起,仍没完全摆脱目标导向审计理论结构的框架体系。

(二)国内学者的研究框架 我国审计方面的专家学者在参考西方众多名家的基础上,对于审计理论结构也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组合模式,如“审计本质――审计假设――审计目的――审计规范”模式;“审计目的――审计假设――审计概念――审计准则――审计方法一审计报告”模式;“审计基本概念――审计职能一审计目的――审计任务――审计假设――审计方法――审计对象――审计报告”模式;“审计假设一审计概念――审计准则――审计实务”等模式。其中,1991年蔡春在其博士论文《审计理论结构研究》中提出了审计本质――审计假设―审计目标――审计信息――审计规范――审计控制的模式,并认为审计环境与审计理论结构发生相互关系;1996年,阎金锷教授在其《审计理论研究的新起点――审计理论结构探讨》中也认为审计本质是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应由审计目标、审计假设、审计原则和审计准则构成。

综观各家学说,虽然尚未形成较为公认的审计理论结构模式,研究还缺乏组织严密性和系统科学性,但以上研究成果是对审计理论的重要发展,表明研究审计理论结构应有一个充分广泛的参照系统,以保证研究结论更具有科学性与普遍适用性。应科学地构建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及其构成要素,而且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必须是合乎逻辑的有序排列与组合。审计理论结构模式应具有多样性。由于逻辑起点及要素选择的不同,审计理论结构具有多样性,这样能够充实、丰富和发展审计理论研究。笔者相信,这种百花齐放的局面将会长期存在下去,并对拓展研究思路大有裨益,因为人们不希望审计理论研究束缚于一种模式。

三、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观点评价

(一)逻辑起点的一般特征 所谓逻辑起点,是指展开某种逻辑体系的渠道和门径,是构建某一学科理论结构的出发点,是该学科理论结构中最基本、最抽象、最简单的一个理论范畴,对该学科其他理论要素的建立和发展,以及整个理论结构的构建起着基础性、决定性的作用。审计理论结构本身就是―个逻辑系统,选择不同的逻辑起点往往形成不同的理论结构。因此,研究审计理论结构必须科学地选择逻辑起点。审计理论结构正确与否及其对审计实践指导作用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逻辑起点选择的正确性和科学性。但是,中外审计学界对于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问题,至今尚未取得统一认识,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对理论结构逻辑起点的一般性特征没有准确的把握,从而导致了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选择与确定的不当。下面从分析理论结构的一般性特征人手,揭示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从哲学的角度讲,逻辑起点指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全过程出发点的概念、范畴或判断,也称为上升的起点。逻辑起点具有如下特征:它的实质内容表现为该体系中最抽象、最一般、最简单的思维规定;它是自己所处体系中的直接存在物,即它必须是不以该体系中任何其他范畴为中介和前提的范畴,而任何其他范畴却必须以它为基础和依据;它应该揭示“细胞”形态的内在矛盾以及对象整体的一切矛盾萌芽。即是说,起点范畴本身所包含的矛盾是整个范畴体系运动、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源泉,整个体系也不过是这些矛盾在各种条件下合乎逻辑的“生长”和运动;它与形式逻辑系统中的公理不同,它既不是任意的和暂时承认的东西,也不是随便出现和姑且假定的东西,而是为后来的事物运动过程所证明把它作为逻辑开端是正确的;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讲,逻辑起点范畴作为它所在系统中的一个基本要素,同整个体系发生着多方面的联系。这种联系的方式如何,不仅规定着整体的本质,而且也规定着起点范畴在该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苏越,1990)。

(二)中外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各种观点 归纳起来,中外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审计本质论。持此观点的人认为:理论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的规律性的正确反映,只有把握了事物的本质,也就把握了事物的内在结构。所以,只有准确地揭示并把握了审计本质,才能把握住审计理论的发展方向。但把审计本质作为审计理结构的逻辑起点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首先,从逻辑学角度,审计本质不具备作为逻辑起点的一般特征。由于审计本质揭示的是审计更深层次的规律性,因此它不能直接成为逻辑起点。其次,从审计理论与审计审计实践的关系看,审计本质属于纯理性的范畴,以此作为逻辑起点构建审计理论结构容易使审计理论脱离实践,使审计理论失去与外部经济环境的密切相关性,因为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必然会对审计产生影响。最后,科学和完整的审计理论结构应该是结构严密,各组成要素相互连贯,浑然―体的。在这个结构中,要求具备―个具有一定内聚力、向心力的逻辑起点,通过它能把审计理论结构各组成要素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个有序的、严谨的整体。如果失去了这个逻辑起点,其他要素便无“源”存在,而以审计本质为逻辑起点却不具备这种功能。因此,把审计本质作为逻辑起点也容易造成审计理论内部结构的离散与脱节。所以说,只有在审计本质的认识上有所创新与突破,才能带动审计理论结构的研究有质的飞跃。以新的审计本质认识论――经济控制论为起点构建审计理论结构的思路:审计本质――审计假设――审计目标――审计信息――审计规范――审计控制手段与方式。审计本质处于该理论结构的最高层次,起着统驭整个审计理论结构的导向作用,审计假设作为前提条件,支撑起审计理论结构大厦,具有基石作用,同时又指导审计目标的确立。审计目标直接决定和制约着审计信息、审计规范、审计控制手段与方式,这三者不仅要保证审计目标的有效实现,还要反映审计本质和审计假设的要求。

(2)审计目标论。持此观点的人认为:目标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任何实践活动过程都离不开目标。开始时设定目标,运行中保证不偏离目标,结束时检验目标执行状况,以便于反馈信息,更好地制定新的目标,依次循环,周而复始。审计作为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之一,遵循着同样的规律。审计目标是整个审计理论结构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要素,是审计理论的最初出发点。从静态上看,审计目标指导着审计准则和其它规范的制定,决定着应采用的审计方法和程序,评价着审计工作的质量,是引导和制约审计行为的决定性因素,尤其在缺乏明确的可供遵循的审计准则时,审计目标也是审计行为的判别标准。从动态上看,审计目标的变化必然要求审计准则进行相应的修改,也必然引起审计方法和程序的变化。同时,作为审计理论结构中内外交流最好的连接点,审计目标是审计环境的需要和审计系统内在本质的统一,而且审计目标是审计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结点。审计实践必须从审计目标出发,按照审计目标进行调整和校正,对审计目标的实现情况进行检验。以审计目标作为逻辑起点构建审计理论结构,能使审计理论具有更强的实践性。因此,审计目标合理与否,不仅能及时受到实践的检验,而且能增强审计理论对审计实践的解释功能和指导功能,使审计理论日趋完善。所以说,以此为起点构建的审计理论结构将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稳定的和有序的系统。但把审计目标作为审计理结构的逻辑起点存在一定的不足。由于审计目标能起到引导审计系统运行的作用,才被误以为就是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而审计目标决定于审计的功能和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这说明由审计目标还不能推出审计理论结构的全部要素,因此作为逻辑起点也不合适。另外,审计目标是指导审计实务的出发点,直接反映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对外部环境具有高度的敏感性,而审计受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很大,审计目标的提出,既要反映审计本质,服从于审计职能的制约,又要反映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并随之进行目标期望的调整和重新选择。所以说,以此为逻辑起点构建审计理论结构,可能会造成审计理论结构的不够完整和有失偏颇。以审计目标为起点构建审计理论结构的基本思路:审计目标―审计假设―审计基本概念――审计准则――审计实务。审计目标处于该理论结构的最高层次,起着驾驭整个审计理论结构的导向作用。它直接与社会经济环境相联系,决定和影响审计系统的其他要素。整个审计活动是从审计目标出发,围绕审计目标进行的,审计目标不仅制约着审计假设,也决定与影响审计基本概念和审计准则。在审计目标的指导下,审计理论需要推理的基础――审计假设。审计假设是指面对多变的审计环境的影响,从实现审计目标出发,对审计实施的一些前提所作出的合理设定。审计假设使审计目标与审计基本概念、审计准则的联系更符合逻辑,成为审计目标与审计基本概念、审计准则的中介。在审计假设的基础上,根据对审计实务的总结和提炼,提出审计基本概念。审计基本概念既承上依据审计假设,又启下指导审计准则的制定和审计实务的操作。审计准则是指为了实现审计目标,在审计假设的前提下,根据审计假设推演出来的审计基本概念所制定的指导审计工作的规范。审计准则是联系审计理论与实务的桥梁,它直接指导审计实务。

(3)审计假设论。持此观点的人认为:审计假设是审计人员对那些未确切认识或无法正面论证的现象,根据客观的正常情况或趋势做出的合乎事理的推断。审计假设是演绎的先决条件,是审计科学研究的先导,审计工作的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审计假设的正确确定。许多审计理论的建立,首先要提出假设,然后在实践中去验证,证实假设与客观的相符性,如果大量的事实说明假设存在并成立,就形成了科学的审计理论。而且它还是一种审计研究方法,有了明确的审计假设才可能形成审计理论体系研究的规范和合理的方向。但以审计假设作为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有些牵强。首先,作为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审计假设具有“虚拟性”。从莫茨和夏拉夫20世纪60年代开始审计假设研究以来,后人仅仅是在其奠定的基础上进行修修补补的改造,现有的审计假设无法直接解释审计中存在的许多现象,也为历史证明不是合适的选择。其次,审计假设一旦确定,就具有了相对的稳定性,而审计环境是处于变化之中的,审计假设无法反映变化着的审计环境。最后,南于审计假设是在审计实践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但又不是审计实务的一般归纳和描述,而是由概念、判断和推理构成的逻辑关系的高度抽象。其本身是为实现审计目标而设立的前提,其实质是对审计主体、审计客体的一种时空限定。至少在目前已有的技术手段下,审计的“可论证性”是不强的。因为,审计假设只是审计人员对不能确知或无法证明的现象,根据客观规律或正常情况所作出的合乎事理的推断,因此,审计假设只是建立审计理论结构的理论基础,将其作为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有夸大审计假设作用之嫌。所以说,审计假设只能是构建审计理论结构的基石,在审计理论结构中起着联系审计目标和诸多审计理论要素的作用。以审计假设为逻辑起点构建审计理论结构的思路:审计假设――审计基本概念――审计准则――审计实务。在审计假设的前提下,根据审计假设推演出来的审计基本概念,进而制定出指导审计工作的规范――审计准则,它直接指导审计实务。

(4)审计环境论。持此观点的人认为:开展高质量的审计工作,离不开高效有序的审计环境。审计内环境决定着审计本质,从而决定审计职能,审计外环境决定审计目标。审计本质、职能与审计目标最终统一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的审计环境中。审计环境的影响是客观存在,不管人们对它的认识程度如何,它都要发挥作用,也都在发挥作用。但以审计环绕作为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审计系统是社会经济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的运行在很大程度上要受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由于审计理论来源于审计实践,审计实践是在一定社会经济、政治环境下,为满足一定的社会需要而发展完善起来的,然而把审计放在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环境中来研究,并不意味着审计环境就是审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因为,环境是指存在于系统之外的,对研究系统有影响作用的一切系统的总和,而审计环境中诸要素的不确定性、变化性以及诸要素间存在的相互制约性,直接影响着审计目标、审计准则和审计实务。虽然,研究审计离不开审计环境,审计环境作为客观存在,它是审计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土壤,是审计活动的基本空间。但是审计环境并不是审计本身,它不构成审计理论结构的基本要素。以审计环境为逻辑起点构建审计理论结构的思路:审计环境――审计目标――审计假设一审计基本概念――审计准则――审计实务。审计环境直接影响审计目标,进而对审计假设、审计基本概念、审计准则、审计实务发挥作用。

(5)审计理论结构的其他观点――以审计目标和审计假设共同作为审计研究的逻辑起点。持此观点的人认为:目标是行动的指南,指引着审计理论的研究方向,假设是科学研究的前提和制约条件,制约、限定了审计理论研究的空间轨道,方向不能脱离轨道,轨道也不能没有方向。以审计目标与审计假设为起点构建审计理论结构的基本思路大体上可分为两个基本层次:一是审计基本理论,主要是指审计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基本原理等基本性的审计理论问题,如审计环境、审计假设、审计目标、审计本质、审计对象等;二是审计应用理论,是指由基本理论演绎出来的派生概念、具体准则、审计程序和方法,如独立性的认定、重要性的判断、审计准则与审计计划的制定、内部控制调试、证据的收集与评价、审计报告与工作底稿的组制等。两者的划分是相对的,没有截然的界限。

四、审计理论结构构建的设想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