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高中地理教学建议8篇

时间:2023-08-20 14:39:0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高中地理教学建议,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中地理教学建议

篇1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问题;教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2-254-01

地理是高中的一门重要课程,但就目前的高中地理教学而言,地理课堂教学方面存在着许多教学问题。在国家大力推行新课改的背景下,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必须加以改革,无论从教师的教学方法,还是学生的学习方法,都必须做出调整,学校也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将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构建高效地理课堂。

一、高中地理课堂教学问题分析

1、教师教学问题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实施者,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同时,必须把握好课堂教学的节奏与进程,这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课堂教学新的要求。

首先,目前大多数高中地理教师仍然墨守成规,只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势必会导致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不高,课堂氛围不活跃。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只单纯地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更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对地理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自觉主动学习。

其次,地理教师过度依赖教材,使得课堂教学与新课程脱节。地理是一门与时俱进的课程,许多知识点都与现实社会相联系,而传统的地理教材更新速度比较慢,无法及时增加新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将一些新的地理知识补充给学生,而不是一味地照本宣科。例如,对一个城市的定位,可能在教材编写的时候它是资源密集型城市,但经过一定时期,这个城市可能已经完成产业升级,由资源型转变为技术密集型城市。

最后,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虽然不能一味地主导课堂,但要对课堂教学进行有力地调控。新课程实施以后,学生的自主性大大加强了,课堂气氛也随之活跃起来,然而许多地理教师对这种新的课堂模式却无法有效的掌控,有时过于活跃,无法完成教学任务;有时过于沉闷,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2、学生学习问题

首先,在传统地理教学模式的长期熏陶下,学生对以自身为主体的新课堂教学模式无法及时适应,出现了观念与实践相脱节的情况。究其原因,还是由于过去的教学模式,学生过度依赖教师,只单方面地接受知识,缺乏学习的自主性,无法合理及时地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思考,更谈不上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这种自主意识的缺乏,使得学生在新课程理念的课堂中,课堂参与度不高,学习创新性不足,课堂学习效率不高。

其次,应试教育阴影下的学生学习目标单一,学习动力不足。新课程改革虽然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但中国的国情不可能放弃应试教育,高考仍然是压在高中生头上的一座大石,许多学生坚持认为高中的一切学习都只是为高考做准备,与自己的兴趣无关。在这样的思想下,许多高中生以提高成绩为单一的学习目的,一味地埋头于课本知识,死记硬背,无法做到灵活学习,这与新课堂改革明显是相悖而行的。长此以往,势必会造成学生学习动力不足,不利于循环学习。

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建议

1、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对课堂进行有效的调控

首先,“态度决定一切”,要从根本上践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就必须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思想,真正贯彻新课改的精神,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主导作用。要想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主动自愿的学习地理知识。在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方面,课程导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有趣且丰富的课程导入,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其次,教师不仅要对教材有着深入的理解,还要不断充实自身的知识储备,与社会前沿接轨,掌握最新的地理知识和动态。地理学科具有一定的时代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地理教学时,不能完全依赖于教材,而要从教学实际出发,将课本知识与社会时事相结合,紧随地理学科的研究前沿,扩展学生的地理知识视野,从而更好的进行地理课堂教学。这样不仅可以将更多的新知识传授给学生,还可以在面对学生的提问时,更加从容面对,树立教师的威信,为更好地掌握课堂节奏奠定坚实的基础。

最后,教师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同时,也要把握好自身的主导作用,在进行地理课堂教学时,给予学生适当的教学指导,调节课堂教学氛围,把握课堂教学进程。教师在进行地理教学时,必须对课堂的教学进程有着良好的掌控,什么样的知识适合教师直接讲授,什么样的知识适合学生自主讨论,这都是教师需要明确做好规划的。教师只有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才能既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增强课堂的活跃性,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主动地学习

首先,教学是一个“教”与“学”的双向过程,只有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努力,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要摒弃陈旧的思想,不能完全依赖教师的课堂教学,教师只是学习过程中的辅助者,学习的好坏还是要靠学生自己的努力。地理学习不能单纯依靠教师的直接传授,学生要逐渐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地理知识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学生要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反思,通过独立思考,找到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例如,在学习气候类型时,学生在教师分析完一种气候类型时,要善于探索,总结规律,举一反三,既学到了知识,又锻炼了自身的思维能力。同时,学生在进行课堂学习时,要充分意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从而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

篇2

关键词:高中地理;微课;课堂教学

地理这一学科是一门集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包括了多个领域的知识。要想让学生扎实掌握其理论知识,教师应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而“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具有积极意义。本文对高中地理微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希望能给地理教师的教学带来启发。

一、微课教学的特点与必要性

微课与传统课程相比具有方便、灵活、有针对性等特点。微课可以是视频文件也可以是音频文件,它的灵活性有助于教师灵活教学。同时,微课能够创建出一个体验式的教学环境,方便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进行教学,会大大提高教学的效率。除此之外,微课的针对性特点,有助于将教学的重难点在课堂上进行突出讲解。以往的高中地理课堂大多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枯燥单调,教师在课堂上无法将教学内容讲解透彻,学生也不容易理解。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微课这种短小精悍的教学方式,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有益处。特别是近年来学生对网络学习兴趣浓厚,因此,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中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高中地理微课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一)教师制作微课的能力有限

对于大部分的一线教师来说,地理微课教学还仅停留在听说的层面,实践操作还不普遍,一方面是因为地理微课出现较晚,教师对于运用微课教学还没有很大的意识;另一方面是一线教师教学任务过于繁重,对于信息技术掌握还不到位,无法使用微课进行有效教学,使得微课教学并未真正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

(二)制作微课的素材资源短缺

微课多数是从课内外教材中进行提取的,教师要自行进行总结、分类,可选用的半成品素材几乎没有,同时教师在选择素材时,要根据每个班级的具体情况进行筛选,导致微课素材成为阻碍微课教学的一大问题。加之教师还要兼顾科研方面的工作,使得很多教师都无法制作出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且贴近地理教学内容的微课。

(三)微课教学定位不准

微课虽有其优点,但它不是万能的,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完全用微课取代了传统教学,讲解任何知识点都是通过微课进行的,这严重违背了微课教学的初衷。高中地理通常分为自然和人文两个部分,微课教学只适用于自然地理的地形、经纬度、洋流、气候等问题的讲解,在理论性知识的讲解时微课没有太多优势,这就要求教师要有选择的进行微课教学,不能滥用。

三、高中地理微课教学的合理化建议

(一)组织培训,提升教师制作微课的技能

目前,一些师范院校对教师的培养并没有涉及微课这方面,但是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教师必须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能力。一方面学校要积极组织培训活动,邀请相关技术专家对微课制作的技能进行讲解;另一方面教师要有自觉学习微课技能的意识,可以利用网上的图片和视频进行教学设计,通过层层深入的方式提高自身微课的制作水平。

(二)扎根课堂,探索微课应用模式

教师充分利用微课“短、小、精”的特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观察学生课堂反应,尽可能地将教学模式调到最优。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①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学习微课视频,并对学习效果做简单测试。②组织学生针对视频与测验中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③教师针对讨论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讲解。④教师主导进行课堂总结,完成巩固练习。

篇3

[关键词] 人教版;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一;教学建议

教材是课程的重要依托, 新教材的开发使用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方面。在这次课程改革中, 首批通过国家审定的高中新课标地理教材有4 套, 分别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湖南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分别简称为人教版、地图版、湘教版、鲁教版,均已于2004 年秋季投入使用。江苏省作为第一教育大省,除江苏南通高中地理使用湘教版教材外,苏南地区基本使用人教版教材,苏北地区基本使用鲁教版教材,人教版和鲁教版两大版本的教材各有特点,各市区对教材的选择也有所不同,但是最终的高考是统一试卷,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注意:

一、结合教材,认真钻研地理课程标准

不论什么版本的教材,在编写时最根本的依据都是课程标准,因此,对教材的使用首先是要认真研读地理课程标准。

按照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规定,《地理1》教科书的编写以忠实体现课程标准为准绳,在梳理各项内容标准要求的基础上,按照行星地球(天文背景)、自然地理过程(大气、水、地貌)、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三个方面来组建教科书的知识结构;并参考课程标准中的活动建议,选择典型案例,设计多样化的活动方式来呈现教学内容。有些地方,为了实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适当做了扩展,为实现课程标准的要求做知识上的铺垫。

人教版教材内容虽然关于地理课程标准部分重点突出,但是教材编写在全面体现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重新设计了知识结构。因此,教师依然不能完全依赖教材,而不认真学习地理课程标准,鲁教版教材更是如此,依据地理课程标准恰当运用教材,不仅对学生来说学有所重,更是为高中生减轻了极大地心理负担。如果教师对教材全盘照搬,超负荷的知识学习很容易让学生心中生畏,产生什么都要学,什么都学不会的想法。也就是说,不能恰当地运用教材,采用知识讲的越全越好的这种面面俱到的教学方式,其实反而会造成吃力不讨好的结果。关于教材的使用,教师不仅要认真研读地理程标准,把握住重难点,更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区别对待,因材施教。

二、结合教学实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我国,多数省市的中学地理因成绩不被计入中考总分而被长期作为“副课”,高中地理教材的掌握需要初中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然而很多学生因为初中地理知识极为薄弱,加之两大教材高中地理必修1自然地理这部分本身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就很不容易,导致学生很难适应教材,这给教师的教学工作无疑增加了难度。

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在编写过程中紧紧抓住时代主题和社会热点,并紧密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以及学生已有的经验和体验,实行零起点,降低进入门槛,循序渐进,但据调查研究,使用鲁教版地理教材62.23%的学生反映对必修1地理知识接受仍存在困难,人教版则更甚,达到71.81%。这就需要教师不仅要在上课时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更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自己的知识储备查缺补漏,以便更好地使用新教材。因为人教版教材知识点较鲁教版粗,使用人教版教材的学生需要在新课开始前,不仅要像使用鲁教版地区的学生那样认真研读教材,最好拥有基本可以供自己随时查疑的参考书或互联网设备,这同样适用于鲁教版学生。如果学生能够利用现有的学习工具为自己答疑,不仅获取了地理知识,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学生的信心。很多地方的学生和教师之所以较鲁教版而言很喜欢人教版教材,不仅仅是因为它的编写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它留给教师很大的发挥空间,留给学生很大的思考空间。

总之,使用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的学生比使用鲁教版地理教材的学生需要更多的知识储备,无论哪本教材,只要教师能够正确处理,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就需要教师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方案了。

三、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自主探究

为促进教学改革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高中地理教材编写时注意改变过于注重地理知识传承以及导致学生机械学习、死记硬背地理知识的状况,转向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教材在编写时为教学留下广阔的空间,对有些问题不直接给出结论或分析过程,而是通过一定方式的组织和内容设计,留给教学过程处理,使得教师教学不能照本宣科;教材安排了大量的阅读材料、选学材料等,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学习提供条件,也体现了课程标准上不封顶的精神;并且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可以灵活处理教学内容,打破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内容顺序,更换教材中的事例、图片和活动题等,从而为教师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学生状况而灵活采取教学方法提供条件。如,人教版必修1中涉及了如下地理小实验,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在“做”中理解概念,感悟道理。

教材内容内容动,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环流在玻璃缸内是如何飘动的环流环流模型 又如,鲁教版必修1第一单元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所设置的情境问题:去年6月,赵亮的父母在“阳光花园”购买了一套位于一层的住房。今年1月,全家入住后,发现阳光全被前排楼房挡住了。他感到很困惑,那天看房时,小院内阳光充足,怎么才过了几个月,阳光就被挡住了呢?你能帮赵亮分析一下原因吗?通过贴近生活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是编写者设置情境问题的意图所在。当然,学生在学完单元知识后,就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这个问题了。

四、重视活动的效果,强调参与

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活动”部分是与老版教材相比最大的区别之一,具有时效性、新鲜性、实用性的优势,对于学生地理知识的建立与应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充分利用“活动”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但是从调查结果来看,两大教材“活动”部分学生的参与程度积极性并不是太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这不仅需要教材编写工作者的努力,还需要任课教师的努力。首先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在传统的地理教学只注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重视学习成果,而并没有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教师应针对不同类型的“活动”给予学生不同的指导,帮助学生养成积极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此外,在至今评价系统仍不明了的情况下,针对鲁教版教材中的文字部分表述较为简单而在“活动”部分中有较深阐述的部分知识点和地理规律,“活动”部分的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让教师难以把握的问题,个人认为“作为教师只有加强集体备课,统一要求,集体讨论(讲哪些、讲多深、怎么讲);同时紧密结合实际,寻找生活中的一些和地理知识相关的案例”。针对人教版教材的“活动”部分更多的是对文字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内容的进一步延伸和拓展,更易于学生掌握知识。人教版必修1地理教材的“活动”部分对学生来说更多的一本很好的知识点参考读本,而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方面表现的却不是特别突出,这就需要教材的编写者更多地考虑在现代这个社会大背景下高中学校的设施条件,实践性“活动”的可操作性,教师应针对为数不多的这类“活动”及时给予学生指导,教他们如何观察、收集、整理、总结资料,引导学生运用地理原理来思考现实中的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五、结论与讨论

两大版本高中地理新教材必修一各有特色,常规内容又有所不同,教师在使用时要认真研读地理课程标准,正确的对待教材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合理取舍教科书内容,准确把握教科书内容的难点和重点,建议教师在地理必修1授课过程中同时参考这两本教材,甚至更多版本的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开展教学,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多性化,而且让学生便于接受,乐于探究、思考。

篇4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启示;探究式和合作式课堂教学;学生主体意识;评价;思考

本人将建构主义理论和高中地理教学实践相结合,实施引导、探究、建构的教学模式,并对两年多的教学实践进行深刻的反思,总结实践过程中的心得与困惑。

一、建构主义理论对地理教学实践的启示

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唤醒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复习旧课―讲授新知识―巩固应用新知识―检查评价。它是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教师讲授占用大部分课堂时间,学生神情漠然,疲于应付课堂笔记。学生抱怨地理课枯燥乏味难学;教师抱怨学生木鱼脑袋难教。当然这种教学模式便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与控制,有利于教学进度的完成。但是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主观能动性,打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那么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如何跳出这一怪圈呢?究其根源,我们应该要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把课堂主导地位还给学生,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比如,借助地理图像、电视新闻、多媒体信息等调动学生探究的欲望。如了解身边的地理,高一地理必修1“太阳视运动”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观察当天太阳升起与落下的方向与平时所谓的“太阳东升西落”在描述上的差异;大气水平运动中的海风和陆风的形成可以用《军港之夜》的歌词“海风轻轻地吹,海浪轻轻地摇”导入,让学生探究其描述的不科学之处。只有让学生带着疑问亲身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他们的主体意识才会被唤醒。他们的学习兴趣才会大大增强,课堂教学效率才会得到提高。

2.创设地理情境,建构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灌输为主,学生通过模仿、背诵和训练来掌握地理知识。教师的权威性和学生的依赖性阻碍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谈不上对知识的主动建构,以至于素质教育难以落到实处。因此,要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确保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就必须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通过创设情境、建构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逐渐形成发现问题、探究原理、主动建构的学习方式,真正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如,学习《中国的气候》时,先展示傣家竹楼、江南小院、窑洞、蒙古包、非洲房屋、爱斯基摩人的雪屋等民居图片,然后提出五个问题:(1)图片中各种民居主要特征是什么?(2)各种民居反映当地降水和气温的情况如何?(3)中国主要的气候类型和特点分别是什么?(4)结合《中国地形图》和《季风环流图》分析各种气候的形成原因。(5)中国各种气候类型对民居、农业生产有什么影响?在创设的地理图像情境中,学生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并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尤其是探究气候成因,学生在回忆世界气候成因的旧知识基础上结合中国地理位置和地形、季风形成等进行分析、讨论、归纳。这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积极探究,主动完成对知识的建构。

3.分组构建学习共同体,建构合作式课堂

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是教师讲授、学生听背,为了节约时间,少数成绩好的学生才有发言机会,更别提同伴之间的合作交流。建构主义认为学生通过交流协作才能及时纠正错误或片面的认识。例如,高中地理《城市化》中的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及解决途径,教材中引用上海的例子,学生觉得离我们太远了,感受不到它的变化。因此,我们采用福州城市化的案例,展示福州老城区和新城区的图片,然后确定学习的任务,将学生分成四个学习小组,分别负责收集福州城市用地变化、福州交通发展、福州工业发展、福州人口结构和环境问题等方面的材料,通过走访市规划局、土地局、环保局、交通局等部门,利用网络、报刊、书籍、寻访老人等方式去查找资料,并将查找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归类制成课件在课堂上进行汇报,他们从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进行分析交流。通过交流协作,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展示了自己的探究成果,而且共享他人的资源,轻松完成了对知识的建构。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也充分彰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4.注重过程性的评价,巩固教学互动成果

建构主义注重对过程性的评价。在组织交流协作时,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要对学生的活动及时给予一定的反馈。在组织交流后,教师按事先定好的评价标准对各个学生进行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价。评价手段可以是反馈练习、活动小结、论文等,教师及时设计不同层次、不同侧面的知识让学生检测,并让他们进行互评、互议、互改,对于学生检测中出现的典型性、代表性问题,教师要逐步引导,让学生自己找出答案。检测评估不仅评定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从情感、态度、文化、策略等方面进行评定,让学生反思自己的进步与问题,及时调控下一步的学习计划。如此才能有效巩固教学的互动成果。

二、建构主义理论在地理教学实施中的思考

1.引导学生更好地建构知识体系

地理作为一门科学性、综合性很强的理科学科,它的一些基本概念是学生进行建构的基础。如何在掌握基础知识后做到层层递进,搭建有效的金字塔形知识体系,是我们实际教学中很难处理的问题。目前,很多教师都采用学案的形式,但大部分只是做题目的简单堆砌,教师追求教学形式的独特而忽视学生对金字塔底部基础知识的掌握,因此建构主义的应用就流于形式。

2.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建构主义理论提倡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组织要从学生出发。但由于年龄和阅历的限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这需要教师的引导。因此,教师不但要熟悉讲授的内容,还要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教学的形式进行灵活的设计,使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这种既不过于包办,又不脱离教学目的的素养,有待于教师不断探索和提高。

3.更客观、全面、公正地评价学生知识的获得过程

教师不仅要做到让学生畅所欲言,而且还应该关注学生发言内容是否重复或离题,学生是否关心他人的阐述,以及学生知识的建构过程。这种过程性的评价有别于单纯性的考试成绩,它要求教师思维敏捷,经验丰富,能及时捕捉课堂中的一切信息,对学生知识的获取过程进行反思性和鼓励性评价。这种能力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时间和经验的沉淀。

总之,建构主义是教育心理学的革命,对传统的学习、教学理论提出了挑战。它认为学习不是教师简单的传授知识,而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他们强调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而是学习者的积极参与、勇于实践的过程,注重学习过程中的启发、探究与合作。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只有通过教与学的互动,进行教师的角色转换,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尚正永.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地理教学.地理教学, 1998.

篇5

一、探索独特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提升教学效果在进行地理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过程中,要十分注意"以人为本"。首先要激发兴趣,如果学生对地理学科没有兴趣,即使有较高的智力水平,学习效果也不会理想。所以要让学生对地理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努力开辟出多样化的激发途径,如:有趣的历史传说,生动的图片、图像等等,促进学生自觉地学习地理有关的历史、文学作品,形象地再现古往今来的地理风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制作地理道具,进行身边地理实践的考察,其次要让学生探究问题,与老师共同探讨,发表见解,在互动活动中调节心理,调节情绪,使学习兴趣转化为内在动机,激发要我学,为我愿学,我要学,从而在乐学中掌握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二、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在地理课堂教学目标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把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一方面,深入挖掘学科教材内容中的心理教育因素,充分利用这些因素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如引导学生探讨自然环境与生态平衡、人口增长、生产力发展的关系等。另一方面,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与培养。非智力因素既是影响地理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又是构成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内容。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认真贯彻心理学与教育学原则,通过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编创一些地理小故事,小幽默来参与教学,或者教师随着课堂的情境来调节等,改善教学方法来优化教学环境,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学生在轻松的、

有效的状态下,学习知识,提高能力。

三、从课程内容的生活化角度,挖掘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地理课程标准以培养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参与和改造社会的能力作为目标,把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学生学习的方向。所以选择那些对于现实社会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地理事件与知识进行心理教育,能为学生认同。因此,我们要突出地理知识的现实性与借鉴性,使所取的心理教育素材更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如,要求学生选择用一种自己擅长的方式,描述自己家所在街区或村镇发生的变化,通过查阅地方文献、访问老人、探访地理遗迹,了解本地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讨论并列举本地近年来社会面貌发生的变化,感受地理的区域是在不断变化的。很多地理情境都具有强烈的震撼力,丰富的感染力。

四、从课程设计的生动化角度,挖掘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篇6

一、编写教案学案的指导思想

1、学生从自学教材开始,通过阅读教材提出问题,教师点拨,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学生探究,并与所学的知识相结合进行加工小结出知识点、网,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2、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完成教师的角色转换。

3、设计出更加完善的教案学案,并逐步形成“高中地理教案学案一体化模式”的应用网络,开发出一套符合吴忠高级中学现状的高中地理校本课程。

4、优化教与学的策略,和谐教与学的关系,大幅度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学生地理学习的成绩,最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确定了指导思想后,我们又结合我们组有经验的教师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进行的一些教学改革尝试,确定我们编写教案学案的程序为:

学习理论和课标———研究教材———调查访问学生———分析学情和资源———集体备课———教师说课———评课———试讲———会诊式研讨———得出教案学案初稿———实施———信息反馈———修改教案———定稿。在此基础上,我们分高一、高二、高三备课组各自完成了一本以教材为主线,按课时分节的教案学案集。然后再集中全组教师的力量,又完成了一本高三第一轮复习时所用的教案学案集。

二、所取得的主要成绩

1、教案学案一体化模式的构建,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拓展了学生科学探究的空间,提高了学生地理学科的素养;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2、优化了教与学的策略,和谐了教与学的关系,大幅度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学生地理学习的成绩,全面提高了教学质量。

在我们进行的用“教案学案一体化模式”教学与普通教学的效果对比中,我们发现,使用“教案学案一体化模式”教学的班人平分要高出近四分,及格率要高出10个百分点,会考成绩明显有所提高。这充分说明使用“教案学案一体化模式”教学更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地培养其动手动脑能力,从而能够显著地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符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

3、更可喜的是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在逐步完善“一体化教学模式”中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4、以高中教案学案一体化模式的构建为中心,制作了能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的多媒体课件。

三、存在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

1、高中教案学案一体化模式的构建,在增加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增大课堂容量的同时,也增加了一些基础不太好的学生尤其是一些后进生的学习负担。如何在完善“教案学案一体化模式”的过程中加强对后进生的培养,成了急需解决的问题。

2、软件制作水平跟不上,需要购买新的教学电脑软件。

篇7

一、旅游地理与人文地理必修知识的融合

在人文地理知识的学习中介绍有关旅游的概念和背景,使学生对旅游业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做铺垫。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发展,旅游类型的多样化已经成为其特点之一,在传统的观光、度假、商务旅游的基础上发展了以欣赏田园风光、体验农家生活为目的的乡村旅游,以及以参观工业场所了解产品生产和制造过程为主的工业旅游等。在高中地理必修2中,涉及农业和工业区位选择的内容,通过学习可掌握农业和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以及相关具有特色的区域,在这个基础上使学生了解此种生产模式所具有的独特性,结合旅游业的多种形式启发学生主动提出发展旅游业以增加经济发展点,最后以乡村旅游和工业旅游这两个概念做总结,达到“启下”的目的。

二、旅游地理与自然地理必修知识的融合

在自然知识的教学中突出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地域性,启发学生思考发展旅游业所具有的优势,教学中突出地域性与综合性的融合。在学生学习旅游地理之前,已经学习了太阳辐射、大气运动、气压带风带以及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等基本知识,了解了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等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基本掌握了全球不同区域的气候类型,学会利用掌握的综合知识分析旅游地理中不同区域形成不同地域特色的原因。让学生知道在这些自然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会产生不一样的自然风貌,一旦被开发就形成独特的自然风景区,可以在教学中着重各个区域的地域差异,为旅游区开发和形成做铺垫。引导学生理解一个旅游景区的形成所具备的综合条件,使其能够更好地从各个角度欣赏旅游资源。

三、旅游地理与区域地理必修知识的融合

在旅游地理的教学中,将旅游资源的介绍及旅游对区域发展的意义与农业和工业区位的选择等章节相联系。在了解旅游资源内涵的基础上,将旅游资源划分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两大类型,帮助学生理解旅游资源不仅是“天生丽质”,同时人类也可以创造条件,发展旅游。并且随着旅游业这一“朝阳产业”的发展,在经济带动促进就业等方面的作用也日益明显,《旅游地理》教材中第一章第二节以“旅游扶贫”为例,通过发展旅游改善当地经济条件,是旅游促增长的有力体现。在这个基础上联系必修2农业区位选择中“桑基鱼塘”的农业发展模式,结合我国南部丘陵地区林业的发展,启发学生在复习这部分内容时利用自己扩大的知识面对农业开发模式产生新的认识。同样,给学生介绍“德国鲁尔工业区旅游业开发”这一内容,引导他们对相关知识,如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窘境提出发展思路,对新兴的类似美国硅谷的南京软件园的旅游业开发提出对策,拓展学生思路以达到“承上”目的。

四、旅游地理教学应以必修地理知识为基础

篇8

关键词:建构主义;地理教学;案例分析法;思维导图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6-0131-03

建构主义理论被认为是目前最具前景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者认为,虽然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人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或解释现实,由于个人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因此,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不同。概括地说,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主动地根据先前的认知结构有选择性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建构主义的这些观点为我们探讨一种好的、值得倡导的地理课堂教学新理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作为一名中学地理教师,笔者认为,有效的地理课堂教学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应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应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学习材料、时间以及空间上的保障;旨在使学习者形成对地理知识真正的理解;必须关注学习者对自己及他人学习的反思;应使学生获得对地理学习的积极体验与情感。下面就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案例分析法和思维导图在地理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展开说明。

一、案例教学法在地理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也叫实例教学法或个案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锻炼能力的方法。它能创设一个良好、宽松的教学实践情景,把真实的典型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分析、讨论,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造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极有益处。实践证明,运用案例教学法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地理这门科学来源于生活,同时也指导着生活,学习地理最终也对生活有所帮助。在案例的选择上,应尽可能贴近学生生活,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联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的魅力所在。笔者在上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课时,采用了案例教学法,希望通过这一节课而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作用。

(案例呈现〕建阳一一“嘉禾之乡”美誉的由来

南宋景定元年,建阳黄坑水稻丰产,并发现“一颗15穗”的稻穗,农民称其为佳禾稻,于是地方官员立即上报朝廷,皇帝闻讯给予嘉奖,并诏改建阳为“嘉禾”。由此,建阳有了“嘉禾之乡”和“闽地米粮川”的美誉。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建阳种植水稻的历史悠久。

(欣赏观察短片)菲律宾的水稻种植业,结合短片说出水稻种植业可能需要怎样的条件。

(知识应用与迁移):从家乡水稻的生长结合课本47页亚洲季风水田分布图,分析亚洲气候类型图,亚洲人口分布图,亚洲地形图分析地形、气候、劳动力对水稻分布的影响。

第一,结合建阳水稻种植,分析亚洲季风水田农业区水稻种植的地形条件。

甲生:建阳水稻分布在河谷地带地形相对比较平坦的地方和地势稍高的丘陵地区,丘陵地区种植水稻需要修筑梯田,这样利于水田的管理。

教师补充:就更大范围的全国而言,水稻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南方地区,集中在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的平原地区,例如,我们所说的“鱼米之乡”――长江中下游平原就是水稻的一大产区。结合亚洲地形图,我们也不难看出亚洲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的平原和三角洲地区。

第二,结合建阳水稻种植,分析亚洲季风水田农业区水稻种植的气候条件。

乙生:我知道水稻在生长季节需水量很大,对热量要求高,建阳气候符合它的生长习惯。

教师补充:很好,建阳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降雨量1742毫米,年平均气温18.1℃,极端最高气温41 .3 ℃;极端最低气温-8.7℃。全年雨热同期,气候条件优越。全亚洲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

第三,水稻种植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农业,为什么?亚洲有与之相适应的劳动力条件吗?

丙生:我来和同学们讲讲水稻种植的亲身体验。从最早的选种育种到最后收割入仓,包括中间进行杀虫、锄草等农事管理共需要十几个环节,而且这些环节基本上是靠手工完成的。

教师补充:亚洲人口数目较多,有中国、印度等7个国家人口数超过1亿,相对来说,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低廉。

第四,水稻种植业的形成还可能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水稻单产高:亚洲人多地少,需要一种单产高的粮食作物来满足人们的需要,而水稻是目前世界上单产较高的农作物,可以说亚洲是在最合适的地方种了最合适的农作物。

饮食习惯: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北方人长得粗壮结实,南方人长得相对小巧,这就与我们的饮食习惯有很大的关系。

国家政策:中央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直补政策来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师生共同归纳: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

二、思维导图在地理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给你的思维一幅导图”,这是被誉为“世界记忆之父”托尼・巴赞的一句名言。基于图像和联想是大脑语言的“思维导图”,这是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它模仿大脑的记忆结构,使用线条、符号、词汇和图像,遵循一套简单、基本、自然、易被大脑接受的规则来形成表征信息的图形,和枯燥的文字相比,图形除了可以承载丰富的信息,还具有生动、直观的视觉特征。思维导图是一种人脑思想的反映,它赋予人的思维最大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利用思维导图,对学生的学习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脑科学、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为思维导图有助于学生学习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珍妮・特沃斯在学习的革命一书中提到:“我们怎样学习比我们学习什么要重要得多。”当前,全世界都在争论一个问题:学校应该教什么?最重要的是学习两个“科目”:学习怎样学习和学习怎样思考。特别是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面对繁重的课程,面对大量的信息,提高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让学生更为高效地学习是学校、教师、学生应该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实践证明,思维导图的合理利用将切实提高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传统的地理教学比较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智慧的培养;着眼于传授知识的数量,忽视了通过教学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许多学生感到地理知识零散繁杂,以无序的状态贮存于大脑,时间一长就容易遗忘,面对新问题不知如何思考,缺乏逻辑思维能力。笔者认为,运用“思维导图”教学策略是一种很好的尝试。在地理课堂中引进“思维导图”,可以将学生的内在思维外显,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可视化,深入剖析知识的根源,建立超越知识的原知识,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开发。

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为例,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教师在讲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时,就会按照课本的顺序罗列,教会学生画出课本重点内容和关键字,或者学生的笔记也就是课本文字的再现,并不能体现地理逻辑思维能力和地理知识结构的建立,而运用思维导图就不是死记硬背,是给学生一个强有力的工具,帮助其更好地学习。以下是“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思维导图:

新的课程观强调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课程强调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适应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课程建构的主导不是学科知识的给予,而是学生能力的发展。案例教学法和思维导图的使用正是符合新课程的理念,有效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发展。案例教学和思维导图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组织和实施,能够使教学变“灌输”为“探究”,变“被动”为“主动”;变“求同”为“存异”,变“苦学”为“乐学”,使地理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素质的主渠道。

参考文献:

[1]陈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2]李明.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促进学生认知结构建构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