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生态城市的特点8篇

时间:2023-08-20 14:38:5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生态城市的特点,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生态城市的特点

篇1

【关键词】 性;态度;爱恋;适应,心理学;学生

【中图分类号】 G 479 B 84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9-1047-02

Characters of Sex Attitudes and the Relationships with Their Love Relationship Adjustments Among Undergraduates in Chengdu City/LI Yan-zhang, JIANG Yan ,YANG Xiao-feng, et al.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Chengdu Medical College, Chengdu(61008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undergraduates' characters of sex attitudes and the relations with their love relationship adjustments,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problem tackling. Methods By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eight hundred undergraduates from 13 colleges(universities) in Chengdu city were surveyed by sex attitude scale and love relationship adjustments questionnaire. Results The scores of sex attitudes of undergraduates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gender, college type, number of love and family structure(P

【Key words】 Sex; Attitude; Love; Adaptation, psychological; Students

随着社会风气的开放,“性”已引起众人关注,不再是避讳的话题。正值青年期的大学生处于个体意识极浓厚的阶段,对两性方面有着许多的幻想与好奇 [1]。而形成正确的性态度是青年时期人际交往的重要课题,也是建立两性平等的基本前提。当前我国学生主要通过网络或报刊杂志获得性知识,可能导致不适当的性态度[2-3]。本研究对大学生性态度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以期为大学生有关两性问题的心理辅导做一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成都市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南石油大学、西华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医学院等13所高校8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690份,有效回收率为86.25%。其中男生404人,女生261人,25人未注明性别;年龄17~29岁,平均年龄20.65岁。一年级50名,二年级325名,三年级196名,四年级119名;260人来自重点高校,430人来自一般高校。正处于恋爱中,填写关系适应量表的学生有256名,男生147名,女生103名,6人未标注性别。

1.2 研究工具

1.2.1 性态度量表 参照有关性态度的问题[3-5]自编而成,预试问卷23题,涉及对性知识、、性教育等的看法和态度。根据“非常同意”、“同意”、“不同意”和“非常不同意”4级计分。分数越高,表明态度越为开放。前期用本量表对重庆市1 000名大学生进行项目分析后保留17题(删除第6,11,13,21,22,23题)。因素分析表明有3个因素,共解释总方差的40.33%,命名为态度(7题)、性教育态度(5题)和性吸引态度(5题),有较好的结构效度。量表及各因素的Cronbach α系数分别为0.750,0.725,0.581和0.568,有较好的信度。

1.2.2 恋爱关系适应量表 台湾王庆福编制,共22题3个维度:满意成长、冲突矛盾、资助共生。研究显示,总量表与各维度有中高度相关(r=0.311~0.775,P值均

1.2.3 基本资料表 自行编制。包括性别、年级、民族、学校类型、家庭情况(家庭结构、父母婚姻状况、教育程度、教养方式等)。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5.0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主要统计方法有t检验、方差分析等。

2 结果

2.1 大学生性态度的特点 利用t-双侧检验和方差分析对大学生性态度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性态度在家庭来源(城市或农村)、年级、父母当前婚姻状况,父母教育水平、家庭沟通、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教养方式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在性别、学校类型、恋爱次数和家庭结构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表1 成都市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大学生性态度得分比较(x±s)

人口统计学特征人数统计值总分性教育性吸引

性别男40444.57±5.6318.84±3.1214.41±2.2513.30±2.16

女26141.59±5.1216.81±2.9515.12±1.8712.87±2.05

t值6.628.16-4.332.50

P值0.0000.0000.0000.000

学校类型重点26043.23±5.8718.45±3.2414.40±2.2513.30±2.14

一般43043.01±5.4317.85±3.1814.78±2.1113.02±2.13

t值2.452.23-2.141.61

P值0.0140.0300.0300.110

恋爱次数/次026842.48±5.9217.46±3.2714.60±2.1812.81±2.12

1~435743.88±5.3018.33±3.1014.81±2.0213.32±2.11

≥56545.00±6.4818.97±3.6313.95±2.8413.32±2.35

F值5.717.133.134.61

P值0.0040.0010.0450.010

家庭结构核心家庭32743.50±5.6318.09±3.2614.68±2.2313.22±2.08

单亲家庭7543.67±6.4718.14±3.3413.54±2.5913.00±2.57

几代同堂10144.27±5.1618.45±2.9414.91±1.8413.17±1.82

其他18742.68±5.5017.65±3.1814.97±1.8712.96±2.24

F值1.661.387.150.65

P值0.1750.2470.0000.585

2.2 大学生性态度对恋爱关系适应的关系 相关分析表明,大学生性态度中的性教育态度和性吸引态度与关系适应中的冲突矛盾和自主共生有显著相关。见表2。

表2 成都市大学生性态度与恋爱关系适应的相关系数(r值)

关系适应态度性教育态度性吸引态度

满意成长0.060.44**0.20**

冲突矛盾-0.03-0.41**-0.26**

自主共生0.130.040.07

注:**P

2.3 大学生性态度对关系适应的影响 以性态度3个维度为自变量,以关系适应的3个维度为因变量,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两者的关系。结果显示,进入回归方程式的变量有性教育态度和性吸引态度,其中性教育态度是大学生恋爱关系满意成长的显著预测因素;性教育态度和性吸引态度是大学生恋爱关系中冲突矛盾的显著预测因素。见表3。

表3 成都市大学生性态度预测关系适应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因变量 自变量多元相关系数决定系数增加解释量F值标准化回归系数

满意成长性教育态度0.4010.1610.16141.1400.401

冲突矛盾性教育态度0.4210.1780.17846.841-0.385

性吸引态度0.4540.2060.02828.025-0.173

3 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性态度在性别、学校类型、恋爱次数、家庭结构、教养方式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也就是说,这些因素可能对大学生的性态度有影响。男生在有关两性问题上,总的来说其性态度比女生较为开放,与相关研究结果[4,7-8]一致。可能是女性受传统观念影响,对于两性有关问题更为害羞、保守所致。不过女生在性教育态度上比男生更为积极。进一步分析表明,谈过恋爱或有多次恋爱经历的学生的性态度更为开放,而且来自不同高校的学生在性态度上也存在差异,与冷艳等[3]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本研究显示,重点院校的学生在性态度上更为开放,其原因还需要深入的探讨。

刘文利等[9]对国内家庭性教育态度进行研究发现,父母已认识到家庭是进行性教育的第一课堂,对家庭性教育持积极态度。本研究对其他家庭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家庭结构对性教育态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可能由于家庭的创伤或父母一方的缺失,来自单亲家庭的学生不太看重两性方面的教育,对性教育表现出不积极、不认同的态度。采用什么方式对他们进行教育则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性态度与恋爱关系适应相关密切;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也表明,性教育态度和性吸引态度对大学生恋爱关系是否满意或者导致矛盾冲突有重要的影响。对性教育有积极态度的学生比较满意其恋爱关系,并在恋爱关系中获得成长。而对性教育有消极态度的学生在恋爱关系中产生的矛盾和冲突也较多。

性是人的一种基本需求,是人格发展的内在功力之一,也是身心健康的重要指标[10]。根据本研究的结果,在大学生中开展两性态度方面的健康教育有利于大学生的成长,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开展性健康教育时,应考虑大学生的性别、学校类型、恋爱经验以及家庭因素等的影响,尤其来自单亲家庭的大学生应是大学生两性健康教育的重点对象,但如何减少他们对性教育的阻抗,则需要研究者进行深入的探讨。

4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30-38.

[2] 吴扬.广东商学院大学生性知识、性态度及调查.现代预防医学,2006,33(4):563-565.

[3] 冷艳,刘忠华,肖征,等.山东省1 973名大学生性态度及调查分析.中国健康教育,2007,23(11):807-809.

[4] 钱兰英.大学生对婚姻和性的态度.青年研究,2000(11):29-34.

[5] 曾芳龄,于佳,李志辉,等.广州市1292名青少年性态度分析.中国健康教育,2005,21(12):932-935.

[6] 王庆福.爱情关系发展与适应之评量.中国测验学会年刊,1996,43:227-240.

[7] 彭华. 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及与性态度、性知识的关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9(4):100-105.

[8] 叶丽红,高亚兵,骆伯巍.当代大学生的性观念调查.青年研究,2000(6):34-39.

[9] 刘文利,卡罗林•爱德华兹.城市父母对青少年子女性教育知识和性态度的调查.中国青年研究,2007(5):48-52.

[10]尚鹤睿,刘文立.广州市医学院校学生性态度与性教育状况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8,29(4):358-359.

篇2

近日上映的新片《打擂台》,光是名字已经让人心潮澎湃了。影片开场故意作旧的老胶片效果,刻意复古的出字幕方式,以及片中经常出现的快速推拉的变焦镜头,对于那些曾经看着邵氏功夫片长大的观众来说,应该感到内心澎湃,热血沸腾。随后片中多场功夫打斗场面,梁小龙和陈观泰这样的老演员都亲自上阵,虽然二位年事已高,但所有的拳脚来往都一板一眼毫不马虎。对于那些老港片迷来说,仅仅在银幕上看到梁小龙和陈观泰就足以值回票钱。

故事的格局并不大,戏剧矛盾就发生在两个门派之间。虽然看上去旁枝情节很多,但是这些细节最后都归结到了同一个情感元素上――武者之魂。泰迪罗宾是远离现代却已然进入超凡境界的反传统宗师,陈观泰是隐忍负重的大师兄,梁小龙是血气方刚的小师弟,陈惠敏是古老武学和现代商业思潮碰撞下的举棋不定者,黄又南从传统武学思想中找回了被现代物质文明毁灭的那种精神状态,李海涛是年轻人中保有传统武者思想却变成了异类的代表,贾晓晨是有知恩图报的美德却尚未领悟武学精神的准弟子,还有那个鼻涕虫则是现代年轻人所有的浮躁心理的集合体。如此一来,这些角色之间的每一场对手戏,都是传统武学在当下社会潮流中的遭遇的体现。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最爱的故事不会仅仅停留在正邪对抗上,而是更关注武者们在当下社会的生存状态以及武者哲学在新时代的新体现形式。

但剧情随后的发展却在遵循固有模式的前提下玩出了新意。黄又南饰演的失意者依靠不断的战斗和“复仇”寻找着生命的意义,但影片并没有落入《叶问》系列宣扬家国大义和《霍元甲》表现武术境界的窠臼之中。影片最后黄又南不堪一击地倒下了,甚至连梁小龙这样的老将出马也依然无济于事。结局似乎有点无力,但是笔者认为这样的结局恰恰代表着英雄的孤独与无奈,没有落入擂台戏的大俗套,实是电影的点睛之笔。

武汉读者:陈欣欣

看《超蛙战士》感受中国元素

“全华班”团队打造的国内首部动画3D科幻大片《超蛙战士之初露锋芒》近期上映。影片讲述了一段蛙族人为保护家园沼泽星不被梯族人所侵占而奋起反击的故事。作为一部硬科幻风格浓郁的大片,影片的场景也放在充满神秘气息的宇宙之中,并用高超的三维技术渲染了一个华丽的太空。

虽然影片背景设定在未来的外太空世界,但片中随处可见的兄弟情、祖孙情等等温馨画面仍旧足以牵动人心。在影片中担任AIU战队队长的明天豪,对待手下的这帮一年级士兵可谓又爱又恨,在让这些“新鲜人”上战场时仍旧放心不下。但最终碍于军令,明队长还是带领着团队奔赴战场。当战斗进入到僵持阶段时,明队长为保护手下的士兵,更为了能够挽回战局,毅然决然的选择自爆来破坏敌人的攻击群。这一牺牲自己救回队友的举动虽符合一名队长的素质,但蛙族队员之间的手足情深也显得淋漓尽致。

中国元素是本片宣传的最大噱头:戏园子、雕栏画廊、香炉、中国功夫在片中比比皆是。影片开头在“太空版戏园子”里上演的《穆桂英挂帅》给人印象深刻,想必若干年后,无论人类科技发达到何种程度,中国传统的爱国情操和众志成城却依然能够成为经典而被人传颂。与此同时,中国人骨子里的谦虚和低调也被导演徐克演绎到了极致,面对外族人的侵略和杀戮,蛙族人在奋起抵抗的同时却没有丝毫得势不饶人的意思。在影片最后见到敌人已经溃败,蛙族人适时的撤退不仅保护了本族士兵的安全,也同时为邪恶的梯族人留有了生存的余地。此外,蛙族人中5位骁勇善战的勇士脸谱最能体现中国元素:队长明天豪、战士康的蓝脸和红脸,分别沿袭了京剧中窦尔墩和关羽的脸谱特征,“开心果”贝克因为机灵好动被赋予金色猴王的脸颊。而激战中的背景音乐更采用京剧的唱腔伴奏,节奏感恰好和战斗场面相吻合,可谓国粹京剧与国产动画的完美结合。

天津读者:杜明理

《人在逋尽:搞笑并非唯一亮点

《人在逋尽坊调上是一个有悲彩的故事。徐峥扮演的是身家丰厚的老板李成功,有钞票有品位有小三;王宝强演的是讨薪的农民工牛蛋,直率单纯,一文不名。本来这两个贫富悬殊巨大的人,是不可能在旅途中相遇的,但在“春运”这个节骨眼上,一切皆有可能。于是他们阴差阳错地撞在一起,共同演绎了一场包罗万象的“春运”史。这可能是史上最宓幕叵缏妨,尝试了所有的交通工具。从飞机到火车、从小巴到拖拉机、从长途车到自驾车,颠簸折腾的结果,却是不得不在荒凉的野外过大年三十。除讨薪外,像第三者、交通状况恶劣、婚姻不信任、越来越大的贫富落差等这些当下的热点问题,在故事中都有呈现。情节一波三折,台词风趣幽默,让人不由得发出会心的微笑。徐峥和王宝强虽是首次搭档喜剧,合作却十分成功,笑果非凡,令人捧腹。

影片没有靠落伍、过时的网络搞笑段子来制造笑料,而是凭借编剧对社会、人性、职场的敏锐观察,编排出了一个个带有智慧火花的趣味对话。揭掉这部电影的喜剧外壳,会发现它亦可视为一部温情片:张歆艺饰演的女骗子抚养救助数个孩童,王宝强运用土办法救活被客车撞昏的农村妇女,徐峥跋山涉水回到家中与母亲、妻女团聚,这三幕故事是《人在逋尽返哪诳蚣,也让观众拥有了对现实之路和人生之路这两种不同旅途的观影感受。

比起上一次,王宝强不再一味扮傻,而是展示了不错的表演功力,表情、肢体语言、台词,都比多年前提高不少,不变的是仍在扮演着农民,不变的是仍在扮演着温暖他人心灵的角色。从这个角度看,牛耿是傻根的加强版。而徐峥的演技也成为本片的亮点,把一个虽有钱但并不幸福,内心一直处于游移状态的人物形象演绎得惟妙惟肖,真实可信。

我想,带给观众温暖的笑,这才是喜剧片的正途吧。

苏州读者:冯融

《特工的特别任务》: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美国甜心”梅格・瑞恩与“蒙面侠佐罗”安东尼奥・班德拉斯,是上世纪90年代好莱坞美女帅哥的代言人。这样的二位和汤姆・汉克斯之子共同担纲的《特工的特别任务》,诙谐幽默,笑料十足,轻松中混合着惊喜。

因丈夫过世,梅格・瑞恩饰演的马蒂自暴自弃,邋里邋遢,严重超重。儿子成为FBI后,马蒂决定洗心革面,瘦身成辣妹,并结识了英俊神秘的班德拉斯。可让马蒂的儿子吃惊的是,妈妈的新男友居然是国际大盗。有些恋母情结的汤米决定阻止老妈和“坏男人”班德拉斯恋爱,却又因为特工身份不能明说,于是,汤米做出很多老掉牙的事情,有特工的决断却又非常古板。当然,电影最终是大团圆结局。为达到喜剧效果,影片中的角色都做了喜剧化处理:一本正经却无可奈何的儿子;花痴一般的女友,还有“笨贼一箩筐”,和最具喜剧色彩的“潮妈”等等。当然,FBI的诸位同仁在本片中又再一次站到了“卑鄙”和“无能”的位置上,尤其是对领导的威胁和嘲弄,以及诸位同仁的好色和无聊的描绘,使得FBI的“光辉形象”再一次曝光于世人面前。当然,喜剧片的主要表现方式就是强烈的对比反差,造成喜剧效果。影片中可怜的主人公菜鸟亨利的认真和敬业,与影片中老妈的疯癫、女友的漫不经心以及诸位同仁的幸灾乐祸形成鲜明对比,喜剧化效果十足。尤其是那个每天半夜就会出现在老妈屋前的痴心男子的“哭诉”,让亨利几乎抓狂,却是最为让人大笑的环节。不过过分强调喜剧效果,对于其警匪片的外型处理得稍显简单,让人觉得不够过瘾。

上海读者:范周

篇3

1. 关于生态城市的认识

生态城市(eco-city)是由苏联城市生态学家亚尼茨基于1981年提出的一种理想城市――自然、技术、人文充分融合,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保护,建立生态、高效、和谐的人类聚居新环境。

对于生态城市的概念,国内外学者有着不同的诠释。美国生态学家理查德・雷吉斯特认为生态城市的全部内容是追求人和自然的健康和活力。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人与生物圈(MAB)”计划中指出,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环境,是自然、城市与人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所形成的互惠共生结构。

我国的生态城市研究起步较晚,但随着城市生态问题的日益严重,与生态城市相关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黄肇义等(2001)提出生态城市是全球或区域生态系统中分享其公平承载能力份额的可持续子系统,它是基于生态学原理建立的自然和谐、社会公平和经济高效的复合系统,更是具有自身人文特色的自然与人工协调、人与人之间和谐的理想人居环境。杨志峰等(2008)认为生态城市是一个经济发达,社会公平、繁荣,自然和谐,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城乡环境清洁、优美、舒适,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性,并促使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的稳定、协调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王如松(1987)将生态城市定义为在生态系统承载力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去改变城市生产和消费方式、决策和管理方法,挖掘城市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建设的一类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富足、健康、文明的生态社区。戴天兴(2002)认为生态城市是一个经济发达、社会繁荣、生态保护三者保持高度和谐,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城乡环境清洁、优美、舒适,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与生产力,并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有利于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2. 生态城市的内涵

生态城市是以实现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以及自然系统和谐,即“人―社会―自然”和谐为其发展目标的。彭晓春、李明光(2001)认为,生态城市的内涵包括三个层次:其一自然地理层次,是城市人类活动的自发层次,是城市生态位的趋适、开拓、竞争和平衡过程,最后达到地尽其能,物尽其用;其二社会功能层,重在调整城市的组织结构及功能,改善子系统之间的冲突关系,增加城市这个有机体的共生能力;其三文化意识层,旨在增强人的生态意识,变外在控制为内在调节。冯端翊(2001)认为生态城市应包括八个方面的内涵:确立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发展目标和城市规划;严格控制城市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发展环保产业,倡导清洁消费;建立城市清洁交通体系;搞好市区立体绿化;发展生态农业,改善城区周边环境,缓解中心城市的生态压力;控制区域城市密度,保护绿色城市间隔;改进和完善城市发展考核办法及指标。

关于生态城市内涵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认识。从系统学的角度看,生态城市是一个由社会―自然―经济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生态城市是一个以生态技术为基础、建立生态产业为手段、发展循环经济为目的的理想经济运行系统;从地理学的角度看,生态城市是一城市化区域、城乡二重体,是全球或区域生态系统中分享其公平承载能力份额的可持续子系统;从社会学的角度看,生态城市是一个以生态价值观、生态伦理观、生态意识观为主导观念,社会公正、平等、安全、舒适的人居环境。

3. 生态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现代生态城市思想直接起源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人类对生态城市的理解随着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升华而不断加深。国内外典型的生态城市建设措施及其取得的成果见表1。

生态城市的建设发展,在国外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其关于生态城市建设的相关理论、经验也较成熟。而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成熟的经验不多,且在国际上的影响相对较小。

二、生态城市建设与城市经济理论

1. 生态城市建设需要城市经济理论的指导

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在产生、成长、城乡融合的整个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及其规律的经济学科。通过分析城市经济运行,解释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空间经济、外部经济、聚集和扩散经济以及分布等一系列实际问题,揭示城市经济发展规律,研究城市系统和城市经济结构,以指导城市建设的学科。

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和基本任务正是通过阐明城市经济发展规律,为经济政策、对策等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系统地研究城市经济产生的基础和条件,研究城市的性质、功能和产业结构升级,预测城市经济发展的总趋势,协调城市内部经济结构间的比例关系,协调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的经济关系,对城市的经济要素、经济结构和经济运行规律进行分析,回答有关城市经济发展的规律性问题,揭示城市经济的本质和发展的动力与条件,为管理好宏观和微观的城市经济、形成有效的调节和控制系统奠定理念和方法基础。

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构成了人类社会的两大主题,生态城市的建设适应了这两大主题的要求,是城市发展的新模式,代表了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向。与传统城市相比,生态城市具有其自身的特点,见表2。

生态城市作为新兴的城市建设发展模式,具有与传统城市不同的特点,较传统城市的建设更为复杂,甚至在一些层面,生态城市的理念与原有的城市理念是冲突的,有其特有的内在规律。因而,需要根据生态城市的内涵与特点,进行城市经济理论的创新,建构与之相适应的理论体系,以指导生态城市的健康发展,否则生态城市建设就会流于形式,失去正确的发展方向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 城市经济理论创新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客观需求

我国的城市经济学兴起于改革开放以后,但是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20世纪80年代,我国城市经济学集中研究了城市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的城市化道路等问题。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国内全方位展开了城市化道路和城市化理论的研究,并对城市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学科体系以及具体的城市问题、城市经济政策等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

概括而言,近年来国内城市经济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下述5个方面:城市化与新型工业化的关系研究;都市圈发展与城市之间经济合作及协调分析;区位选择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演进研究;产业集群与城市经济发展分析;城市政府职能与城市治理模式研究等。中国的城市经济学研究涉及了中国城市化道路、城市经济区域发展、城市现代化、城市经济的协调运行、城市经济结构、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经济管理等问题。

生态城市作为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模式,从城市发展历史的角度来看,可以借鉴的成功案例很少,又由于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国情不同,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不能拿来照抄照搬。现有的城市经济理论主要是以传统城市为研究对象的,其理论成果为传统城市的开发和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而针对生态城市特点所开展的理论研究却存在着不足,无法满足生态城市建设的需求。因而,为满足生态城市建设的需求,客观上要求城市经济学必须进行理论创新,需要结合我国的实际全面研究生态城市经济发展规律,研究其产生的基础与条件、内部经济结构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为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健康发展目标和生态城市的建设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三、生态城市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起步较晚,且多数生态城市的建设以外在的城市形象和环境的改变为主要目标,考虑眼前目标多,长远目标少,出现了与生态城市内涵相背离的情况,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 生态城市建设表面化现象严重

由于受思想观念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影响,城市政府往往强调生态城市的表面层次,即城市外在环境的改善,在一些生态城市的建设过程中,盲目仿照西方发达国家生态城市的建设模式,建成一批与当地自然、人文环境不相符的人文景观,影响了城市生态环境的综合效益。

一些城市为达到生态城市建设的外在化指标,将生态城市建设停留在城市景观生态化的层次上,单纯依靠增加城市绿化面积、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等方式建设生态城市,显然无法真正实现生态城市生态良性循环的目标。

2. 生态意识普及推广不足

现阶段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存在上热下冷的现象,对于生态城市相关规划的落实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往往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口号响亮,但却没有具体实施的时间框架和建设指南,生态意识在全社会普及推广的力度不够,缺少必要的实施规划及细则,来指导城市建设和配合生态化发展。

城市居民生态城市理念欠缺,环境保护意识淡漠,在建设过程中群众参与力度不足,生态城市建设延续性不够,没有建立良好、完善的生态城市建设公众参与机制。由于生态城市建设水平难以定量化表征,使得人们对生态城市经济高效、环境宜人、社会和谐的特点没有清晰的认识。

3. 城市政府对生态城市建设管理力度缺乏

由于管理机制不健全,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之间关系难以协调,城市政府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政策引导和组织协调力度薄弱,各相关部门协作能力不足,信息共享力度不够,信息资源分散在各个部门,使得城市政府无法完成对生态城市的整体协调调度,工作效率较低。

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虽然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生态城市的建设向良性发展,但整体来看,我国关于生态城市建设的法律法规、政策以及管理保障体系仍不完善,对于与生态城市建设有关的法律问题研究较少,相关法律、政策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对生态城市建设的支持力度不足。

4. 生态城市内部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

我国的产业结构布局相对落后,整体来看还属于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能耗大、污染重的产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基础设施薄弱,第三产业滞后等问题突出。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等问题日趋严峻,城市发展和城市资源承载力之间的矛盾突出。

生态城市建设与城市生态经济发展不协调,大量企业存在工艺落后、设备陈旧、浪费严重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城市及其周边的环境、资源质量。在生态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对绿色GDP评价指标的认识存在偏差,重视程度不够,一味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生态城市的经济高效性优势不明显。

5. 生态城市规划不合理

生态城市建设目标的可实施和可操作性不足,往往仅是打着生态城市的旗号,好高骛远、急功近利的现象严重,使城市的生态建设与城市自身基础设施建设脱节。

生态城市的空间规划不合理,对城市的扩张和城市自身结构优化方面存在局限性,不注意开放空间的利用和保护,使城市开放空间日益减少,生态质量随之下降;交通组织形式混乱,公共交通系统不发达;土地集约利用能力不足,盲目扩张城市用地范围,土地浪费现象严重,直接影响到生态城市的建设进程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6. 缺乏科学的生态城市评价标准

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生态城市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使得生态城市的建设缺乏必要的指导原则以及建设过程中对原有生态结构的维护规则。单纯重视城市绿地面积指标的完成和生态景观的建设,城市绿化没有为城市生态的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没有将生态城市的内涵融入到城市的复合生态系统之中,淡化了生态资源培植,考虑经济建设过多,考虑生态资源再造少,其综合效益较低。

总之,现阶段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存在着诸多背离其独特内涵的问题,涉及城市建设的诸多方面。这些问题的产生很大程度上缘于缺乏生态城市经济理论的指导,因而创新城市经济理论的研究,形成适宜生态城市建设需求的城市经济理论成果,纠正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各种偏差,为构建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的城市生态体系,促进城市的良性健康发展做出贡献,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

四、以生态城市为目标的城市经济理论创新的思考

生态城市建设对城市经济理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但基于城市经济理论研究的实际和生态城市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笔者认为目前以生态城市为目标的城市经济理论创新应重点围绕如下方面进行:

1. 生态城市的本质与内涵

对生态城市本质和内涵的正确认识是城市经济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关于生态城市内涵的解释,学术界尚没有完全统一的认识。城市经济学应该在已有的关于传统城市本质与内涵研究的基础上,完善城市经济学基础理论体系,通过与传统城市的比较研究,深入研究生态城市的本质特征和具体内涵,明确生态城市运行的目标和城市经济学的研究范域。

2. 实现“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目标的基础和条件

“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是生态城市区别于传统城市的主要特征,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谐的社会运行为经济的长效发展创造了条件,高效的经济运行为居民财富的积累奠定了基础,而生态的良性循环是城市持续发展的前提。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三者又常常表现出矛盾性,城市作为一个社会经济系统,“社会、经济、生态”是共生的客观存在,但“和谐、高效、良性循环”的目标没有相应的基础和条件却难以共存。城市经济学应在区分城市特征的基础上,研究在保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实现城市社会内部关系协调和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与条件。

3. 生态城市的空间特征

城市的空间结构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关系到城市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已有的城市经济学理论认为,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大致可分为同心圆型及其轴向结构、放射扇形和多中心型等变形形式,其中同心圆模式是城市形成的基本结构。然而生态城市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在城市地理空间概念上,它区别于传统城市独立于周边乡村的特点,是一种城乡融合的城市化区域,因而在空间特征上,生态城市必然会与传统的城市有所不同。城市经济学应该在生态城市的空间特征上,研究适应于生态城市特点的空间结构演化及城市土地利用规律,找到最适合生态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空间结构和土地利用模式。

4. 要素禀赋与生态城市建设的途径选择

要素禀赋是城市在特定的区位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城市是区域空间上多种要素大规模聚集的结果。在长期的建设发展中,城市已经形成了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目标的相对完备的要素构成及资源配置方式。然而,生态城市作为新兴的城市形态,需要充分考虑环境、社会、经济等众多方面的生态化要求,根据自然条件、区位条件、资源条件、人文条件等要素禀赋的不同,选择适宜的建设途径与方式。城市经济学研究应能揭示要素禀赋与生态城市建设途径选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路径选择判定标准。

5. 生态城市的经济运行规律

城市经济是在密集的地理空间范围内的开放性经济,它不是封闭的,因而城市经济的运行需要依靠外部环境。生态城市打破了传统城市的地域界限,将城市与乡村融合到了城镇化区域之中,具有更广阔的经济运行环境。因而,城市经济学应该研究生态城市的经济构成,生态城市的经济运行所遵循的特有规律,已有的传统城市经济运行规律有哪些可以运用到生态城市的发展之中,现有的经济运行规律怎样指导生态化的经济运行,如何促进生态经济发展等问题,尤其应该特别关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经济运行规律。

6. 生态城市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模式

生态城市的空间特征,决定了其产业结构不同于以非农经济为特征的传统城市,将是一、二、三次产业相互协调发展的产业结构新模式。又由生态城市复合式生态系统的特点所决定,其集约内涵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将与传统城市的粗放外延式模式不同。因而,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必须将生态城市与传统城市区别对待,研究符合生态城市内涵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包含第一产业在内的新型城市产业结构的发展问题、满足生态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生态城市产业结构的构建问题、城市三次产业布局的合理分配问题、如何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效益二者之间关系的问题、如何促进传统工业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及第三产业转型的问题等。应特别关注对生态城市区域产业传导机制的研究,探索如何形成具有生态、经济、高效的产业链,在城乡一体化条件下发挥生态城市产业的带动机制,加快生态产业的发展。

7. 生态城市经济运行管理体系与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经济运行管理体系对城市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城市经济运行管理体系是否有效的依据,对城市经济运行管理体系的优化具有引导作用。生态城市的经济运行有其特有的规律,应该构建不同于传统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应从生态城市自身经济运行特点着手,重点研究生态城市经济运行的特殊性、生态城市经济运行过程中各部门的协调方式和责任分工、进行生态城市发展的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等问题。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目标,充分考虑节能、降耗、环保等内容构建适宜生态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

五、结语

篇4

关键词:城市;园林景观;生态设计;实践

1 城市园林景观生态设计理念

关于城市园林景观生态设计,在于生态设计和低碳城市规划,对两者进行协调处理。生态设计是构建园林景观的基础,各生态元素的构建,要符合城市的生态基础,以及城市文化。而低碳城市规划,是对于园林景观生态体系的保障,以形成良好的生态结构。

1.1 关于生态城市设计

生态建设是城市发展的矛盾点,基于生态建设的城市设计,要对于城市效率、环保、交通等方面,完善城市的基本功能。而且,城市生活逐渐分散化,基于综合性城市功能的建设,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并且,城市的综合建设,要符合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将城市的发展趋势,融入其中。这样,城市生态设计的动态性满足了城市发展的“演变”,尤其是避免大规模的城市改造而带来的资源浪费。同时,城市的生态设计,离不开建筑结构的环保化,尤其是建筑材料的环保节能型,是城市空间建设的必然趋势,也是城市绿色设计的实质所在。

1.2 关于城市低碳规划

城市低碳规划的重心在于经济发展形式的低碳化,居民生活理念绿色化。在政府的政策指导下,实现社会的低碳建设,尤其是设置好规划蓝本,将经济建设的战略价值上升至社会功能之上。城市的发展离不开经济建设,尤其是以最小的生态代价,实现城市经济价值的创造。因此,城市低碳规划的进程中,需要基于低碳理念,打造低碳的产能结构,以资源节约、生态保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经济建设的核心价值。城市低碳规划,在于城市发展的定位,低碳的理念要落实至产业发展和居民的实际生活之中,尤其是基于居民的生活理念的转变,有助于低碳规划落实至实处。同时,城市在空间布局和功能的规划中,关于低碳理念的融合,主要体现在各项低碳指标的制定,以规范的规划思想,确定城市低碳规划的定位。加之,将低碳城市规划与城市文化相结合,以文化发展走向,确保低碳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并且,基于社会、政府、市民的一体化模式,是未来低碳城市建设的发展趋势。

2 城市园林景观生态设计实践

2.1 城市园林景观生态设计构建的原则

在城市的生态规划中,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划原则,进而进行有效的生态工程的建设。而且在规划的当中明确好规划的主体,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制定出合理的规划方案。

2.1.1经济建设应该作为生态建设的基础。园林景观生态系统的构建需要一定的人力和物力,这就决定了经济建设在城市景观生态建设中的地位,即为城市的园林景观生态建设提供好物质资源基础。同时,经济的建设需要服从城市生态建设的控制和分配。

2.1.2在园林景观生态建设中,遵循自然规律。在城市的建设中,要以自然发展规律为建设的基准,尊重生态工程建设中,事物发展的本质。而且,在生态系统的建设中,要在不改变原有生态资源的前提下进行。

2.1.3注重体现生态系统的实际功效。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城市的生态工程不仅仅是为了改善城市的环境,而更多的是为人民提供更加舒适的关系质量。

2.1.4生态系统的多样化。城市的生态建设不只是单一的植被种植,而更多的是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因此,要对生态系统的类型和规格做到合理的布局和规划,进而确保生态工程的功能。

2.1.5生态系统要整合好城市的文化和地理结构。现在的城市建设,越来越突出本土文化的特点,在进行有效的园林景观生态规划时,依据这些文化特色做到合理有效的规划。

2.2 城市园林景观生态规划的模式

2.2.1山水结合的景观园林生态城市规划。这种生态系统的规划主要依据城市的文化和地理特点,注重城市文化底蕴的突出和城市旅游业的发展。这种模式的生态规划在广西的柳州、桂林做的比较成功。

2.2.2观光旅游的生态规划。现在的城市更加注重旅游业的发展,城市在生态规划中,更多的注重人们的审美要求,打造出适合休闲旅游的景观园林。

2.2.3文化底蕴的园林景观生态规划。城市在建设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城市的文化保留。因此,现在的城市景观园林生态建设越来越注重文化的打造。

3 结语

当代的城市发展,不仅仅要求经济发展,而更多的要求城市的生态工程的建设。通过有效的园林景观生态工程建设,为当今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低碳环保

引言

生态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是目前我国城市发展的趋势。因此在城市的生态化建设中,必须使用科学手段,明确影响城市生态化建设的问题。通过先进的生态视角探索未来城市的规划和发展,让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能够顺利进行。

1、城市规划设计的内涵

城市规划设计能够总体上反应出一个城市的未来发展方向,对于城市的发展有指导性建议。针对城市规划设计要能够结合具体实际,从实际出发,利用城市的现有资源和城市发展总体水平来制定城市规划设计方案。根据城市规划设计的范围来划分,可以将城市发展规划分为区域规划和全局规划,根据规划设计的时间长短来划分,可以将城市规划设计分为短期规划和长期规划。在规划发展上,一定不能急于求成,要能够根据自身发展特点来进行逐步发展。城市的规划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发展中要分层次有计划的进行发展。在城市的规划发展中,一定要与国家的政策相适应,制定出最有效,最科学的发展规划,合理优化配置城市资源,努力促进城市经济良好发展,提高城市人民生活水平。

2、基本原则和特点

2.1生态城市规划设计需要遵循的原则

2.1.1生态城市的布局原则

城市规划是城市整体布局的规划,合理布局是城市规划建设的第一步。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按照生态标准布局,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要尽量使用环保材料,同时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尽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1.2生态城市的节约原则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资源短缺已经成为日益严重的问题,建设资源节约型循环利用的生态型社会势在必行。日常城市生活中消费必不可少,不可避免的产生生活垃圾,可以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城市生活垃圾,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

2.1.3生态城市的共生原则

生态城市是一个系统,在城市的子系统之间存在着互惠互利的关系。城市规划中要考虑子系统间的相互联系,保持城市生态的多样性,这样才能够保持城市的长久发展。

2.2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特点

2.2.1系统复杂

生态城市包含社会、经济和自然生态因素等因素。各种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交错的时空系统以满足城市健康长久发展的需要。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必须考虑系统的复杂性和相互作用,从整体的大角度进行分析设计,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

2.2.2区域观念广

生态城市本身就是一种城乡结合的区域概念,规划必须以其立足的更大区域范围为基础,把城乡、区域、国家乃至全球不同地域空间层次规划结合起来进行整体思考研究和共同的行动。生态城市与区域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生态城市应当力求与其区域共存、与自然共生,这要求生态城市规划不能局限于小范围的区域,更重要的是关注大范围的区域、流域、国家甚至全球层次的规划。

3、生态城市规划策略分析

3.1绿色城市交通规划策略

进行生态环境建设要能够保证城市中的交通规划符合生态城市的发展规划,具体来说,就是要能够建设一个低碳环保的交通运行体系。要能够建设一个高效快捷的交通运输和枢纽体系,从根本出发,不断促进城市的交通事业稳步向前推进。同时要能够建设多层次的便捷的公共交通运行体系,保证整个交通运行的正常运营,不断提高各个交通网点之间的联系程度,同时要能够将各个交通的信息传达到交通运行的管理部门,不断提高交通运行的效率。值得注意的是,为了保证生态城市建设落到实处,要能够不断加强对绿色出行方式的投入,在城市的街道上可以投入公共自行车,不断落实公交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提高,要以环境生态为出发点,鼓励步行、自行车和公共交通。

3.2低碳能源使用规划策略

在能源的使用方面,要不断提高对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力度,尽量避免使用一些高能耗和高污染的能源,只有在能源使用中做到合理使用,才能够保证环境建设的效率提高。在进行能源使用中,要重视对低碳能源的使用程度,低碳能源在使用过程中能够释放出较少的对环境危害的a品,同时,在进行生态建设的过程中,加大对低碳能源的利用程度,能够更好地落实生态城市建设工作。在进行城市电网建设的工作中,要能够大范围的利用低碳能源来进行电网工作建设,减少使用高能耗的能源。在电力输送中,要能够不断更新传输技术,降低电力损耗,以实际行动来进行生态环境的建设工作。大力发展可利用的资源,能够让低碳能源的使用与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工作相结合,促进生态城市建设工作的进展。

3.3 资源利用与保护规划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资源浪费的现象也越严重,很多自然资源都面临着枯竭的危险。在生态城市的规划中节约资源以及利用可再生资源的规划必不可少。其中对于自然资源的规划包括土地资源、动植物资源、水资源以及矿产资源的规划等,通过对这些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利用,来实现城市的长久发展。

3.4建立低碳生态规划指标与内容

进行生态城市规划中,要能够从各项指标上来对生态城市建设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规定,其中生态低碳指标是整个生态城市规划的目标,通过生态低碳指标能够反应出生态城市的重要建设工作。进行生态城市建设要能够从根本上进行生态环境的建设,对生态环境建设要能够通过指标制定来完成,而生态指标的制定通常包括更多的方面,比如城市的基本功能、生态环境、城市绿色交通规划、以及城市新能源的有效利用等情况,对其进行生态规划能够更好促进生态城市建设。

结语

人类社会的发展对于自然资源的需求是必不可少的,生态城市就是从可再生自然资源的利用出发,将自然环境的保护与人类生产生活相结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其中生态城市规划的重点必然是生态环境,在对城市进行规划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其综合利用多方面因素建立相互联系的生态系统,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力量促进城市的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俸荣伟. 对于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的研究[J]. 建材与装饰,2016(03).

篇6

关键词:生态园林城市 城市建设 城市新形象 四川资阳

资阳地处四川盆地中部,是四川唯一同时连接成渝“双核”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这里四季分明,终年碧翠,春早夏长秋短冬暖。文化旅游资源和人文古迹极为丰富。为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进而推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建立和完善城市绿地系统。根据环境生态学原理,对资阳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减少城市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以及噪声污染等,通过上述措施改善资阳人民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工业化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要求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用以确保生态平衡。通过建立健全城市绿地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社会的和谐发展。

1 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意义和特点

1.1 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意义 建设生态园林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建设生态园林城市是全社会共同期待的事业。生态园林对于城市的发展极为重要,它是建设现代化城市的重要标志,对于优化城市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以及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一个城市来说,生态园林对于改善人居环境,营造优美、清洁的生存空间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大力发展和建设城市的园林与绿地,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美化城市环境,完善城市绿地系统建设。

根据生态学原理建立生态城市,在这个城市中社会、经济与自然协调发展,充分利用物质、能量和信息,人们在这种生态良性循环的环境中生活、工作和学习。将生态学的原理与园林景观艺术进行有机结合,在一个空间环境中合理配置乔、灌、草以及藤本植物,使植物种群协调发展,并且层次鲜明、季相色彩适宜,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三者进行融合,进而营造一个协调稳定、景观优美的生存环境,丰富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

1.2 生态园林城市的特点 与传统城市相比,生态园林城市具有观赏、美化环境等园林特点,同时兼具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公共性与共享性、协调性和变化性、无界性与一体性以及综合性和完备性等生态学特点,生态园林城市在整个生态系统中融合了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

在功能方面,生态园林城市一方面在调节小气候、维持碳氧平衡、衰减噪声,美化市容,提供游憩的空间方面发挥作用;另一方面提高经济收入和增加就业机会。生态园林城市是一个人造的生态系统,作为生态城市,具有生态城市的功能,体现着生态城市的特点。在一个地区范围内,同时,生态园林城市又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因此,现代化的生态园林城市体现了生态文明、物质文明,以及城市精神文明,是发展城市园林绿化的最高形式。

以生态学为基础,融合景观学、景观生态学、植物生态学,以及城市生态系统等理论知识,构建城市生态园林。在风景园林和城市绿地影响的范围内,通过研究各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按照生物多样性原理构建城市生物群落,使人工构建的城市生态园林系统更加稳定,确保城市生态平衡。构建生态园林城市的宗旨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谋求可持续发展,解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自然有限供给之间的矛盾,保证社会经济与人民生活同步稳定提升。

2 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要求和应坚持的原则

对于生态城市来说,在满足人居环境的前提下,然后去追求优美的生态环境和高效的投资创业环境。在这样的城市中,任何产业的发展都不能以生态平衡的破坏为代价,企业日常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和能源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做到合理与优化,不断提高原材料与能源的利用率,善待自然、保护环境成为社会公民的自觉行为准则;在城市生态园林中,到处是绿荫草地、青山绿水,人的行为与大自然相互融合共同发展。建设生态园林城市要不断满足人对自然的需求,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通过营造优美的生态环境,进而构建生态城市,借助园林绿化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依据生态理论,对生态园林城市进行规划和建设,以生物多样性为基础,树立师法自然与生态化相结合和“以植物造景为主”的园林设计思想,充分考虑各类植物间平面距离、立体结构(乔木、灌木、花草)与轮廓的变化、构筑城乡融合的城市生态网络系统、合理布局城市园林绿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型、生物多样性、适地适树,因地制宜、艺术性、美学等原则,是把城市园林向更高层次提升的比不可少的。

3 关于资阳城市生态建设的几点思考

3.1 城市园林建设和城市园林设计都是城市文明不断发展的结果 在建设生态城市的过程中,园林绿化对于调节气候、减少噪音、防风固沙、保持生物多样性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任何城市来说,园林绿化就是形象工程,它代表一种生产力,它就是美丽城市的代名词,其中公园绿地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使城市更具吸引力、感染力和凝聚力,符合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能够彰显城市绿化的功能。近年来,围绕打造生态园林城市的总体目标资阳市加大城市绿化建设的力度,生态城市建设全面启动,突出抓好九曲河两岸城市综合整治工程,发挥九曲河在资阳市建设生态城市的独特优势,时隔两年,如今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效,生态优势逐渐显现,所以我们要将后续工作做到位,做好植物调整、更新和补植工作,不断丰富植物群落,实施绿地保护,提高文化品位,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还有老城区的三贤公园、世纪广场的重新规划建设以及沱东新区字库山公园的景观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市民文化、游憩、娱乐的需要,营造了市民生存发展的绿色空间,它们的景观形象已经得到市民和外地游客的称赞。

3.2 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的政策和措施 生态园林是园林发展的总趋势,建设生态园林需要我们借助现代化的科学手段,从生态学、行为学、环境保护学的角度对城市环境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研究与分析,逐步实现在城市中建设园林到城市融于园林的过渡。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建设生态园林城市是理性的选择,在生态园林城市中,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并且协调发展。建设生态园林城市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急功近利、一蹴而就,必须以人为本,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我们要逐步提高城市生态功能性,抓公共绿地建设,建设人文景观,弘扬历史文化。世纪广场、三贤公园、字库山公园、九曲河沿河生态建设等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工程,将园林绿化与历史文化传统紧密结合,让市民在休闲之余,体会能源城丰厚的文化底蕴。通过采取各种措施确保园林绿化成果,进一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一是加强宣传;二是开展各种活动来保护绿化成果;三是建立和完善保护城市绿化和环境的规章制度,对人们的不良行为进行约束,营造爱护环境和保护绿地的良好氛围;四是建设绿化执法队伍,认真执行园林绿化的相关法律法规。

3.3 目前建设生态园林不可忽视的问题 我国的城市在生态园林建设中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问题,对于新兴的资阳市城市园林的建设也不例外,主要表现在:①城市绿地面积严重匮乏,结构布局不合理;②公共绿地分布不均匀、公共绿地建设滞后;③植物种类单调,缺乏丰富的生物多样性;④建设缺乏科学的指导;⑤没有完善的政策、体制、机制保障,保障确保机构进行行之有效的配合。这些缺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的特点,导致城市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进一步弱化。

建设生态园林关系到市民的人居环境,这是全社会备受瞩目的公益事业。通过调动社会力量早日完成这个目标,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规、规章制度,在强化环境管理的前提下,加大宣传的力度,巩固和强化市民的环保意识,将生态园林与城市发展落实到市民的行为活动中。在规划过程中,考虑园林绿地景观的生态效应要从绿地的立体结构和平面格局等角度出发,进而发挥其最大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祥荣.生态园林与城市环境保护[J].中国园林,1998(2):14-16.

[2]陈烨.谈生态园林与城市环境保护的关系[J].现代农业科技,2009(11):72.

[3]徐志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园林式城市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9(14):6774-6775.

[4]王永义,杨晓明.论生态园林城市[J].天中学刊,2006,21(2):65-67.

篇7

关键词:生态城市;原则;规划;设计

一、引言

随着时代的进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我国政府逐渐展开了生态城市的建设,设定一些生态省、市、县、村进行试验点,进行生态建设,使我国的生态规划建设工作在全国内蓬勃开展。下面我们就针对生态城市的建设事业的发展,指出其基本概念,规划的原则以及内容,以促进生态城市建设的顺利发展。

二、生态城市规划的基本概念

城市的建设规模、建设布局等都和城市的规划有着直接的联系,当今的生态城市的规划就是以建设生态为目的,将社会、经济和自然的发展结为一体,根据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理论作为知道,运用科学的手段去建设出最适宜人类居住、社会发展和自然得到保护的城市环境。

三、生态城市规划原则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在生态城市建设的规划中必须有一定的原则可循,在既定的原则指导下去进行城市建设的工作才能够达到目的。下面我们就具体来讲生态城市规划的原则。

(一)成长性原则

城市的建设是一项重大的工程,它是人们生活、工作等的重要基础。因此,城市的建设必须要站在长远的利益上,同时城市是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着的,那么城市的规划就应当根据城市的发展步伐而不断的进行方针改变,在规划的时候要为城市的未来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另外对于城市资源的利用也应当遵循成长性的原则,否则将会造成资源的短缺。生态城市的建设应当注重城市的持续发展,其中包括城市的历史、文化和建筑等物质和精神的建设。

(二)最优化原则

生态位主要是物种在群落中,其对空间和营养等因素所占据的作用。城市生态位在现代化城市中能够人们的生活更加和谐,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维持良好的生活秩序。目前,城市生态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生产生态位,主要有城市的经济实力;第二,生活生态位,是环境质量、生活水平生态位,主要有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实现城市生态位的最优化原则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即“宏观、微观”。宏观上,城市生态位是表现了整个城市的经济、文化等事业的发展情况,以及人们物质、精神等生活水平的变化情况,主要集中表现在人们的生活活动,但必须保证和生活水平相互适应协调;微观上,城市生态位对每个地区创造的生态环境体系都是一致的,对于每个城市居民都是互相协调的。尽管城市提供给居民的居住空间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其本质上的区别不是很大。

(三)承载力原则

承载力就是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城市的生态系统对人们长期生活的承受力的水平,这主要是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而提出的。在城市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做好其规划要注意这几个方面。首先是城市的人口承受力,城市的人口数量的增长必然会增加多方面的消耗,过多的人口不仅会造成的资源的不足,还会产生大过多的垃圾量,人流量的加大,必然形成管理的难度。其次是城市能够承受的生态能力,这就应当从城市的技术水平、经济发展状况等进行综合考虑,并从全局去把握生态的建设。再者是对城市的产业结构的维持,要构建一个生态城市,就必须有着良好的产业链,实现资源的高利用率、低排放、低污染,减少浪费,最终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最后是环境问题的解决,在城市中一定的垃圾排放是必然的,做好废弃物的处理是城市环境的关键。要对一些可以回收的废弃物进行合理的利用,这是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减少浪费的重要途径。对于一些不能循环利用的资源要根据城市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以及人工的处理去解决。一个城市的自净能力和城市的生存质量和发展的规模有着很大的作用,这就要求在规划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好绿化面积的规划,做好绿化工作,提高城市的自净能力,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

(四)多样性原则

多样性原则主要是针对城市范围排出人的活动,其它各种生物的活动原则。在遵生态规律之下呈现的基因、物种等不同物体之间的差异程度。而城市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系统结构,功能作用之间形成了紧密的联系,其和大气环境、水环境、岩土环境等要素相互协调后形成了生态环境基础,总体反映了生物与生境间、生态环境__与人类间交错复杂的关系。而城市生态环境主要说的是是在某个区域内,其人口、资源、环境等受到某种关系的影响而形成了相对集中的区域。其和自然界的生物生存条件具有较大的不同,这也使得城市生物多样性体现了各种不同的特色。

(五)整体性原则

城市中的绿化、生活环境、资源等处于同一个生态系统中,具有依赖性、不完善性和不稳定,每个因素的变化都直接影响着城市的整体发展。因此在对城市的生态性建设规划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城市整体效益的实现,即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同步发展。遵循整体性原则首先就是要把握城市生态系统结构,然后进行城市的总体规划,在此规划中要综合考虑城市的环境、人口、土地面积以及经济实力等因素。其次是要处理整体和局部的关系,要根据具体的区域进行生态规划,不能盲目的对环境进行开采和利用。最后是循环再生与节能。生态系统中强调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流动,两者紧密联系,共同进行。一方面是新物质不断合成,另一方面又被分解为可利用的形式,周而复始的循环,构成生态系统存在、发展、演替的基础。

四、生态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

(一)生态要素的调查。主要目的是调查搜集规划区域内的自然、社会、人口、经济与环境的资料与数据,包括历史资料的搜集、实地取证、测试、社会调查与遥感技术应用等,为充分了解规划区域的生态特征、生态过程、生态潜力与制约提供基础。

(二)生态分析与评价。主要目的在于运用复合生态系统的观点及生态学、环境科学的理论与技术方法,对评价区域的资源与环境的性能生态过程特征、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稳定性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以认识和了解评价区域内环境资源的生态潜力和制约。生态分析与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生态过程分析; 生态潜力分析; 土地质量及区位评价; 生态敏感性分析; 生态适宜度评价。

(三)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规划目标的研究。评价体系指标体系及规划目标包括对社会、环境和经济三个方面。评价体系的建立是生态城市规划工作中的重要之处,这个体系能较为公平、客观的对城市的规划作出评价,最终使城市的建设在科学的规划体系指导下顺利开展。

所谓的评价指标体系是描述和评价某种事物的可量度参数的集合,应根据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特点,采用系统工程中的德尔斐专家咨询法和多目标决策法,在参考和吸收传统指标的同时,结合城市生态系统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特点,从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着手,充分发挥人对复杂系统的辩识能力,建立一套科学、综合、简洁、完备的评价指标体系。

另外还要明确规划目标和年限。确定生态城市规划的总目标、近远期目标和年限,应同城市总体规划近远期目标和相应的年限一致,以利用同步、协调、可比、互为应用。

(四)生态功能区划与土地利用布局。

首先是生态功能区划。生态功能区划是进行生态城市规划的基础,根据城市生态系统结构特点及其功能,划分为不同类型的单元,研究其特点、结构、环境污染、环境负荷以及承载力等问题,为各生态区提供管理__对策。区划的方法可采用数值聚类法等。具体操作时,可将土地利用评价图、工业和居住用地适宜度等图纸进行叠加,并结合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综合分析,进行城市功能分区。

其次是土地利用布局。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配置直接影响到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优劣,故无论是新建城市或改建城市的生态规划都必须因地制宜地进行土地利用布局的研究。在生态城市的规划中,应综合研究城市用地状况与环境条件的相互关系,按照城市的规模、性质、产业结构和城市总体规划及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提出调整用地结构的建义和科学依据,促使土地利用布局趋于合理。

(五)环境污染综合防治规划。环境污染综合防治规划是生态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从整体出发制定好污染综合防治规划,实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并建立数学模型对城市环境要素的发展趋势、影响程度进行预测,分析不同发展时期环境污染对城市生态状况的影响,根据各功能区不同的环境目标,按功能区实行分区生态环境质量管理,逐步达到生态规划目标的要求。

(六)人口适宜度规划。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生态城市规划的编制工作中,必须通过研究人口分布、规模、自然增长率、机械增长率、男女性比、人口密度、人口组成、人口流动等基本情况,从而确定近远期的人口规模,提出城区人口密度调整意见、提高人口素质对策以及实施人口规划对策。

(七)产业结构与布局调整规划。产业结构是城市经济结构的主体,影响着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城市产业结构不仅表现在3 个产业的比例关系,还有生产工艺合理没计的问题,即在功能区( 工业区) 中要设计合理的“生态工业链”,推行清洁生产工艺,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调整、改善老城市产业布局、搞好新建城市产业的合理布局,是改善城市生态结构、防治污染的重要措施。

(八)生态绿地系统规划。在生态城市的规划工作中,必须充分认识到城市绿化的重要性,将治污与绿化、美化相结合,根据城市的地形地貌、河湖水系、气候、环境特征等,合理组织绿地,制定出城市各类绿地的用地指标,合理安排整个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结构和布局形式,研究维持城市生态平衡的绿量( 市区绿地覆盖率、人均绿地、人均公共绿地等) ,合理设计群落结构、选配植物,并进行绿化效益的估算,形成一个点线面结合、绿地、水面自然相融的城市生态绿地系统。

(九)资源利用与保护规划。在传统的城市建设中,很多都是为了单纯的追求经济的发展而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浪费问题突出,造成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系统的破坏。因此要建立生态城市,就要在规划中以国家土地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为指导,根据城市目前的发展趋势和环境的现状,对城市的土地资源、水、和动植物物种做出合理的规划,并拟定相对的保护措施。

(十)生态城市规划管理对策研究。目前,从城市环境管理的角度看,我国已有9 项有关规定,即“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超标排污收费制度”、“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目标责任制”、“排污许可证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限期治理制度”和“企业环保达标制度”。国家有关部门自1995 年开始又陆续颁布了有关生态示范区规划建设的文件,这些法规是城市环境管理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实施生态城市规划管理的重要基础,但各地在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中,仅有这些国家的有关法规条例是不够的,还应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制定一些补充规定,并建立健全执法机构。

篇8

关键词:城市个性;设计理念;城市规划;原则

Abstract: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people's lives change, urba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is more and more emphasis on the prominent personality of the city, the city's own culture, geographical features into the planning of the city. This paper discussed on personality building of the city, described the city urban planning principles in the design concept of personality.Key words: urban personality; design concept; urban planning; principle

中图分类号:TU984.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4-0020-02

一、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转变,传统的城市规划已不适合城市的发展。而个性化的城市规划不仅注重城市发展的规划,而且注重文化底蕴、地理结构的整合,在城市的建设之中,个性化的城市规划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同时也为做到了城市的文化的保留。当然,在对城市进行个性化的规划当中,需要依托良好的设计理念和规划原则,才能更好的对城市的规划做到个性化的突出。

二、城市个性化的理念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观念的转变,城市的个性化理念也有了较大的转变。在城市规划的早期,人们对个性化的定义仅仅局限在建筑物的个性化,其往往追求建筑物的风格独特化。而现在的城市个性化规划,不仅提倡建筑物的风格建设,而更多的突出城市文化内涵、山水的规划建设。现在的个性化规划,主要是为了彰显城市的自我特色,打造出一套适合城市特点的发展规划。因此,现在城市的个性化规划主要有如下特性:

(一)注重城市的文化底蕴。在文化上,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足见民族地域文化的重要。因此,现在的城市个性化规划,特别注重城市文化底蕴的突出,尤其是文化名人的文化思想遗产的保留。例如,现在的城市都大打“文化名人”效应的牌,借助文化名人甚至名著中的人物来发展城市的经济建设。

(二)注重城市的生态建设。当今城市的建设,不再仅仅以经济建设为主,而更多的提倡城市的生态建设。现在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元化,对城市的生态要求越来越高。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的休闲和娱乐,这就加大了城市建设中诸如公园、森林等生态系统的建设。有效的生态结构的构建可以为城市居民创建一个健康舒适的生活、工作环境。同时,城市的生态建设也是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改革,当今的城市规划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三)注重城市的建筑风格个性化。城市的独特性、个性化,还来源于城市建筑物的独特性。现在的城市在建设上往往以集中建设为主,集中展现地区的经济建设。例如,城市的商业经济往往具有集中性,加上现代化的建筑结构建设,可以很好的彰显地区经济的发展特色。因此,城市的个性化规划把城市的建筑结构特色作为城市的形象代言。

三、基于个性化理念,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城市在个性化规划中,需要依循一定的规划原则,进而整合好城市特色。城市的个性化构建需要综合城市的经济发展、生态建设、文化传承三个方面。在整合的规程中牙签哦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从实际的城市个性化建设来看,其在规划上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围绕这一理念展开城市个性化规划。城市的建设发展要具有持续性,城市的经济建设、生态建设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做到城市的合理发展。城市个性化规划中,注重城市生态环境的构建,这就要求生态结构要具有可持续性,并且在生态建设中,不能对原有生态结构加以破坏。城市在进行生态结构的建设时,要遵循生态结构的自然规律,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而城市的人口基数大,环境非常的脆弱,这就决定了城市在规划的当中,要整合好自然资源,保障生态结构的稳定性。例如,城市在生态结构的建设时,要以不破坏环境为前提,结合城市的山水结构进行生态城市的构建,在广西桂林,就充分的整合其独特的自然山水优势,依托山水结构,把城市打造成为一个山水旅游名城。而且桂林在自然资源的整合过程中,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既做到了自然环境的有效保护,又很好的依托自然山水,打造出适合城市个性发展的新规划。

(二)尊重城市的文化本质,合理的利用“文化效应”。在现代城市的个性化规划中,越来越注重城市的文化品牌打造。而且现在的人越来越注重文化的追求。因此,在城市的规划建设中合理的融入人文文化,可以提升城市的文化素养和对传统文化的保留。城市在规划的当中,要合理的挖掘城市的文化本质,不能盲目的去创新传统的文化,尤其是经典的人文思想。而现在的城市规划,往往一味的追求“人文”建设带来的经济效益,大胆的创新其文化的本质。其实这种做法是可以的,但是要在尊重文化的前提下进行。因此,在对城市的文化建设中,要合理的挖掘自主文化的特性和其新时代的创新应用,不能在文化建设中不尊重文化,甚至对文化进行一定的破坏。而且城市在现代化的建设过程,往往伴随有文化的破坏,一些城市为了迎合好城市的经济规划建设,对原有的诸多文化建筑加以拆除和破坏,进而为经济建设提供发展的空间。这一对文化的破坏性城市建设,既没有尊重文化在实际当中的价值,更加加快了传统文化的流逝。例如,古城西安,在城市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对原有的诸多文化建筑造成不可恢复性的破坏,大量的文化建筑和文化思想在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永远的流失。因此,在城市的规划中,要充分的尊重城市文化存在的价值。

(三)科学有效的结合城市的山水结构。现在的城市,在经济发展的模式上有了很大的改变,不仅仅是通过工业发展来壮大城市的经济实力,而且一些中小城市依托自身的山水,打造山水旅游业来发展城市的经济。但在城市的山水规划建设当中,要科学合理的整合好城市的山水资源。一个城市具有自己的山水特色,是城市发展旅游规划的良好前提,但要做到科学有效的山水规划,才可以完全的体现其山水价值。例如,广西桂林就依托“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山水特色,来打造自己的山水旅游业。桂林仔打造山水名城的过程,就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充分的利用自己的山水结构打造国际性的漓江山水文化。

四、城市个性化规划中应注意的诸多问题

在城市的个性规划当中,需要紧紧地围绕上述的原则展开规划设计。然而,在实际的城市规划中,有诸多的规划问题需要注意。

(一)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城市的建设当中,是以人为主体的建设模式,而城市的生态结构有相对的脆弱。这就容易造成人与自然的冲突。人们在城市的建设中,还是以追求舒适为建设重点,这就造成建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使得城市的生态结构更加的脆弱,同时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缺乏,生活的大量垃圾被流入到城市的生态之中。因此,人们在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中,要合理的进行规划,真确的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让城市建设更加和谐

(二)处理好个性规划中文化建设、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三者的关系。现代城市的个性化建设不仅要求传统的经济建设,而且更多的要求生态建设和文化建设。所以,在进行城市的规划时,要合理的处理好三者的关系,让三者在城市的建设当中有效的相互融合,这样很好的提升了城市的综合实力,更加的有利于城市的现代化进程。

(三)在城市个性化规划方案中,要注重建设的主次之分。对于一个城市建设而言,建设工程主要涉及生态建设、文化和生态建设。这就要求有效的整合城市的特点,找出城市规划建设时,三者的主次之分。也就是在规划时,要定位好城市建设的模式。

五、结语

从上述,我们可以清晰的知道:城市的个性化规划是当今城市建设发展的新模式,该种新模式有效的整合了城市的各项资源,并且在发展中充分的发挥城市的资源优势,加快了城市的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1] 朴亚锋.浅谈城市特色与城市设计[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3)

[2] 易宁.城市规划必须尊重道德因素[J].中国商界;2009(05)

[3] 李爱生.旧城改造中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的思考[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06)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