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企业信息化阶段8篇

时间:2023-08-20 14:38:5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企业信息化阶段,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企业信息化阶段

篇1

关键字协同商务信息化商业战略信息共享

协同商务是在企业内部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向纵深发展基础上出现的,它是新管理理念和商务手段,协同商务实现的关键是无阻碍沟通和商务过程的协同。协同商务通过电子化,使企业能够内部协同和外部协同,将所有利益相关者、企业部门、不同应用系统的信息整合到统一的渠道,实现跨企业、跨地域、跨时间的联合协同作战,实现业务处理和信息获取与共享的一体化,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信息获取服务,整合商务流程,缩短执行时间,提高整个商业价值链的整体运作效率。

1企业信息化的发展阶段

美国GartnerGroup咨询公司对于信息技术应用的发展与趋势,作出了三阶段划分:

第一阶段,企业内部信息化应用。主要是以ERP为代表的单个企业内部的应用。ERP是面向交易的管理系统,通过重组企业业务流程,帮助企业实现了管理规范化和标准化,并且加速了财务统计等业务。但是由于受IT技术发展的限制,原本是解决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的ERP系统,难以突破不同企业之间的组织边界,企业之间难以通过信息的有效沟通,协同对市场做出快速反应。即使是在跨地区经营的企业内部也往往由于系统运行成本过高而难以建立企业一体化应用。

第二阶段,企业外部信息化应用。由于Internet的问世和普及,电子商务成为了信息技术的主流应用。这一阶段基于Web技术的ERP系统为企业跨越组织边界、跨越地域限制,为企业真正实现供应链管理提供了可能。这时的ERP系统主要分两个方向向外扩展:一是基于Internet网络的采购管理,实现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网上采购业务管理,包括网上采购、竞购与拍卖和反拍卖等。二是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它定位于成品的整个营销过程的管理,包括市场活动、营销过程与售后服务三大环节管理。

第三阶段,协同商务。在新经济时代,企业界和IT界已寻求到一种比B2B更好的运作模式——协同商务。协同商务,是指企业利用前沿技术所提供的一整套跨企业合作的能力,得以更有效的管理当今错综复杂的企业生态系统。他帮助企业同其关键的交易伙伴们共享业务流程、决策、作业程序和数据,共同开发全新的产品、市场和服务,提高竞争优势。相对于ERP的着眼于企业内部的资源共享,协同商务则更关注企业内外交易各方的同步作业。

2协同商务对企业发展的作用

实践证明,核心企业通过协同商务实现了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双赢,提高了对市场需求的响应速度,降低了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总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和降低了库存;减少了不增值的管理成本。而处于供应链中的提供配套产品和服务的中小型企业,通过协同商务与大企业长期合作,提高管理水平并借力发展。协同商务对企业发展的作用包含内部协同和外部协同两种。

2.1推动企业内部管理发展

内部协同是指企业内部的协同,包括各部门之间的业务协同、不同的业务指标和目标之间的协同和各种资源约束的协同。

在协同商务系统中,人力资源和工作流程模块是强相联的,统一协同调配为企业的运作服务;各职能部门是强相关的,协同工作才能使企业顺畅运转。此时协同商务系统可以从财务、销售、采购、物流、供应链、网上销售等应用系统提取各类数据,进行分析加工,将企业不同时期开发、分散在不同的软硬件平台上的信息系统整合,提供高度的信息透明度与实时性,然后根据设定的工作流,发送给各有关部门或人员,使管理人员随时了解整个企业的运作,既可以从宏观面观察企业的运营,又可以深入细节了解企业,还能够在协同商务的智能化数据分析帮助下,对企业的业务进行预测分析,给出建议,使企业紧跟、甚至超前于市场的需求变化,快速做出正确的决策,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2.2推动企业间的互利和发展

外部协同是指在行业价值链中,上下游企业间的协同。

企业信息的提供者也是需求者。Internet技术的成熟,使协同商务平台能够将企业内外部各种相对分散、独立的信息及应用无缝地集成到一起,实现信息共享和直接的数据交换。需求者各取所需,强化了企业间的联系,形成共同发展的生存链。例如:帮助客户服务和市场销售人员更好地查看信息、管理及服务,提高整体客户满意度,从而赢得竞争优势为需求者开设门户,根据其要求设置并提供个性化应用,以不同的级别和权限进入网络,参与到企业整个价值链的运作中。这种完全基于Web的浏览器/服务器结构,方便随时随地访问系统,整个企业可以跨地域、跨时间地在一起协同工作。使决策者及业务部门实现跨企业的联合作战,促进企业业务,使企业的视野从事务性和技术性的角度提升到了经营模式的高度。3协同商务成功的关键因素

作为新兴的管理理念、软件、服务,协同商务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就是协调多个企业之间的关系,在多个战略合作伙伴之间,完成协同开发、协同制造直至协同服务。因此,协同商务在企业中实施后将为企业带来了许多变化和影响,企业必须重新审视企业本身、供应商、合作伙伴,客户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关系与内外部环境,以达成最佳优势。成功实施协同商务的关键因素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3.1协同商务是一种商业战略

协同商务不仅仅是一套信息系统。大多数企业一直把协同商务仅仅当作一套信息系统,这也是协同商务至今仍然无法获得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在协同商务中的核心企业应该将“实现与上下游合作伙伴的信息共享,谋求更好的合作,用以创造更多的共同利益”列入企业今后的经营战略,并指定高层全程负责协同商务的项目过程。由于协同的主体不仅仅是企业本身,还包括供应商、经销商以及其它合作伙伴,核心企业应该与主要的合作伙伴建立联合项目组,对整个项目的目标、范围和方法进行清晰的定义,取得共识,并共同承担协同商务的实现。把协同商务列入企业的战略,这是协同商务成功的前提。

3.2共同的商业利益是基础

共同的商业利益是企业间合作的基础,要与上下游合作伙伴之间实现商务的协同,“共赢”是最根本的保障。所以对于企业来说,要有充分的价值点来说服上下游合作伙伴,共同承担协同商务的建设。

对于上游供应商而言,协同商务价值点在于企业能够及时提供原料库的数据信息,甚至让供应商来管理自己的库存,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供应商销售预测的不准确。而企业也可以从供应商那里及时获得原材料的价格变动、技术发展、质量等信息,甚至可以参与供应商的配件设计,更好地符合客户的需求。

对于下游经销商而言,协同商务的价值点在于企业可以及时提供成品的库存乃至生产信息,帮助经销商及时响应客户的需求。而企业则可以从经销商及时获取库存信息、客户需求变化信息等,快速调整自己的生产策略。

3.3信息共享是核心

信息共享是协同的主要途径,也是协同商务的核心。但迄今为止,企业信息共享一直都是异常的困难。例如,经销商终端的数据采集就是令很多企业头痛的一件事。出于商业机密等考虑,很多经销商都拒绝提供这一数据。

共同的商业利益是协同的基础,但信任也是影响各方合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各方信任的程度是影响信息共享程度的重要因素。对于信任问题的解决,绝非一朝一夕的事,这取决于核心企业与各个经销商以往的合作以及企业的信誉,需要企业与各方不断地沟通,以及相应的法律保障等措施才能解决。

参考文献

1王全胜.电子商务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黄敏学.电子商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篇2

【关键词】信息系统;虚拟化;服务器整合

一、信息化发展的一般阶段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一般需要经过三个阶段:(部分截取自:cio时代网)

第一阶段:以硬件投入为主的阶段,表现在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主要以购买硬件为主,较少投入资源建设应用系统,信息化建设对企业产生的价值有限,目前大多数企业已经跨越了这个阶段。

第二阶段:以应用系统建设为主的阶段;经过一段时间的信息化建设,大多数企业认识到信息化为企业带来价值的主要在于应用系统,并把主要的资源投入到应用系统建设以及相关的服务上,企业逐渐接受外部咨询服务,引入外部力量帮助进行信息化建设,目前大多数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处于这个阶段。

第三阶段:重视IT治理的全面建设阶段:在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建设基础上,全面关注信息化建设,更多关注信息化对企业发展的战略支持,把IT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组织、流程和人力资源等,把信息化建设运维作为企业内部一个重要职能看待,而不仅仅是一个项目或者一个阶段的事情,目前只有少部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处于这个阶段。

信息化的发展让企业越来越依赖于目前的信息化平台,牵一发而动全身。各种应用平台的交错让这个信息化的平台变得复杂而繁琐。而这样的状况将会随着企业对信息化依赖程度的提高和不断加入的新的应用而变得更加复杂,如何有效的规划治理现有的信息化平台则成了企业所面临的问题。

二、信息化发展第三阶段所面临的主要矛盾

IT治理是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确保企业信息化建设持续成功的保障。

而要进行对信息化的治理,则必须要面对现有的信息化发展所带来的矛盾。

1.快速发展的科技

科技的进步让IT产业以一种迅猛的势头快速发展,快速更新的硬件,迅速发展的操作系统带动着应用软件的不断更新,我们周围所接触到的PC应用软件,甚至手机上的应用软件度在以几个星期一次的速度更新,而软件的更新又不断的消耗着硬件的资源,硬件也随之不断的升级,更新,形成了一个循环。可是对于企业的信息化,这种快速发展的科技似乎带给企业信息化不可回避的问题――快速发展的硬件和应用平台与信息化应用之间的兼容问题。

2.不断增加的服务器

信息化的发展为企业带来很多效益,也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随着信息化的深入,企业对信息化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日积月累的需求不断的转化成实际的应用平台上线,投入使用,为了满足这些需求,只有不断的添加服务器来满足新的功能模块的需求,日积月累,服务器变成了一个庞大的群体,每个服务器都支撑这信息化系统中的一个功能。

对于用户,信息化是一个整体,可以对于系统管理者来说,信息化却被分成了若干台物理服务器,庞大的机器耗用大量的空间,电能和其他的无形资源。

3.越来越高的硬件配置

引用:摩尔定律是由英特尔(Intel)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Gordon Moore)提出来的。其内容为: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换言之,每一美元所能买到的电脑性能,将每隔18个月翻两倍以上。这一定律揭示了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

这是早已经得到业界人士的公认著名的摩尔定律。虽然硬件产品的性能越来越高,价格也越来愈低,可是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却无法跟得上这样的速度,企业信息化的部署除了涉及到硬件和软件的应用外,还有企业自身的特殊需求,人员的操作习惯等等问题,每一个企业的信息化部署都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的,随着企业对这个信息化越来越熟悉,需求越来多,信息化平台也开始搭载越来越多的内容,这种情况使得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有了更多的自身特点,这种特点使得企业不能随便的更新所搭载信息化的软件平台,可是旧的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对硬件的资源的使用是有限的,例如:Winxp 32位系统没有办法管理超过4G内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台运行着Tomcat网站程序的服务器出现了问题,新购买的服务器所拥有的硬件资源只需要不超过20%就能够运行这个业务,这就构成了硬件资源的一种严重浪费。

三、信息化发展第三阶段――服务器整合

这些矛盾和问题,成了阻碍企业信息化良性发展的障碍,面临越来越多的兼容问题,企业的信息化发展似乎进入了一个瓶颈,进入到这个阶段。更多的企业采用了保持现状,哪有问题补哪,哪台服务器坏了换哪的方式,在短时间来看,这种方式看似节省了企业的投资,每年只要投资几台服务器用来更换陈旧的服务器就行,可是,却要耗费巨大的电力,人力等成本。随着硬件和操作系统等技术的发展,企业自身的信息化平台将会越来越不适应这样的平台,等到两者完全不兼容之后,企业的信息化将会面临更加严峻的问题。在这期间,这些存在的问题与开销推动了人们对“服务器整合,”服务器虚拟化以及云计算的关注。

服务器整合虚拟化中央服务器集群意味着代替了大量混乱的分布式服务器。

1.现状分析

目前,通化钢铁信息化网络中在线运行服务器90台,其中占用硬盘资源较少的业务19台,这些业务多数运行在已经超出硬件保修期的服务器上,除了中间层服务器,其他业务所使用的服务器内存均不超过2G,CPU均为单核,这些服务器消耗了大量的资源,设备的老化也让服务器随时可能出现故障的,可是市场上新的服务器硬件资源远远超出了这些业务的需求,一对一的服务器更换方式难免形成极大的资源浪费。

2.整合规划

以通化钢铁公司信息化应用现状来看,建立初步虚拟化中央服务器集群是让企业信息化发展进入第三阶段的不错的选择。

通过VMWARE系列软件+高性能服务器+磁盘阵列,将新的高性能服务器组建成虚拟化中央服务器集群。这样多台高性能16核cpu 32G内存 的物理服务器就可以被划分成多台不同配置的虚拟服务器,根据不同的需求分配给不同的业务。

在完成了对现有业务的替换后,中央服务器集群仍然还有充足的硬件资源,这正式中央服务器集群的优点之一,充足的利用高性能的资源,为低端业务分配较少的资源,节省更多的资源。

中央服务器集群实现了物理机到虚拟机的转化,这种转化将会为企业的信息化带来更多的看的见的利益,也能解决目前企业信息化在应用软件和硬件,操作系统之间所面临的矛盾。

(1)通过虚拟化软件来安装操作系统

虚拟软件代替了传统的操作系统运行在硬件平台上,而传统的操作系统则运行在虚拟软件上层,由于虚拟软件与硬件良好的兼容性使得使用更多新技术的硬件服务器都可以安装虚拟软件,而在虚拟软件之上再安装操作系统,则可以有效的解决目前所要面临的操作系统与硬件之间的兼容性问题。

(2)虚拟软件的控管中心

通过虚拟软件的集中管理平台,可以统一管理所有硬件资源,将硬件资源分割,分配给相应的虚拟系统,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高效统一的资源,业务管理。同时也可以实现对虚拟系统的快速管理,当其中一台物理机发生故障时,通过集中管理平台快速的迁移故障物理机上的业务。。

(3)P2V功能

通过Vmware软件的P2V功能,可以实现将在线的物理机转化为虚拟机,实现将陈旧的、配置复杂的业务进行平滑迁移,最大程度的减少重新配置系统和应用带来的风险,也使的业务迁移和部署变得快速而便捷。

(4)维护数量的减少

通过虚拟化软件,将原本19台物理服务器整合到4台物理服务器+1台磁盘阵列的中央服务器集群上,原本需要逐一查看的硬件状态,电源线路等信息现在全部集中在一个机柜内,一目了然,业务集中了,也便于问题的查找。

(5)绿色节能

经过整合后,硬件对电力,机房空间等资源的消耗都大大的降低,粗略估算原本19台服务器平均每天服务器功率大约为1000W,19台服务器的功率则为19000W而更换成中央服务器集群,4台服务器每台服务器使用冗余双电路,功率为1500W,1台磁盘阵列总功率为1500W,整套系统全部额定功率为7500W,19台服务器每台最少占用机柜空间2U(一些老式的塔式服务器则占用更多),19台服务器则至少占用38U,而采用中央服务器集群,3台服务器+1台磁盘阵列占用空间仅为10U,同时服务器数量的减少也会降低对机房制冷的消耗。

篇3

关键字协同商务信息化商业战略信息共享

协同商务是在企业内部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向纵深发展基础上出现的,它是新管理理念和商务手段,协同商务实现的关键是无阻碍沟通和商务过程的协同。协同商务通过电子化,使企业能够内部协同和外部协同,将所有利益相关者、企业部门、不同应用系统的信息整合到统一的渠道,实现跨企业、跨地域、跨时间的联合协同作战,实现业务处理和信息获取与共享的一体化,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信息获取服务,整合商务流程,缩短执行时间,提高整个商业价值链的整体运作效率。

1企业信息化的发展阶段

美国GartnerGroup咨询公司对于信息技术应用的发展与趋势,作出了三阶段划分:

第一阶段,企业内部信息化应用。主要是以ERP为代表的单个企业内部的应用。ERP是面向交易的管理系统,通过重组企业业务流程,帮助企业实现了管理规范化和标准化,并且加速了财务统计等业务。但是由于受IT技术发展的限制,原本是解决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的ERP系统,难以突破不同企业之间的组织边界,企业之间难以通过信息的有效沟通,协同对市场做出快速反应。即使是在跨地区经营的企业内部也往往由于系统运行成本过高而难以建立企业一体化应用。

第二阶段,企业外部信息化应用。由于Internet的问世和普及,电子商务成为了信息技术的主流应用。这一阶段基于Web技术的ERP系统为企业跨越组织边界、跨越地域限制,为企业真正实现供应链管理提供了可能。这时的ERP系统主要分两个方向向外扩展:一是基于Internet网络的采购管理,实现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网上采购业务管理,包括网上采购、竞购与拍卖和反拍卖等。二是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它定位于成品的整个营销过程的管理,包括市场活动、营销过程与售后服务三大环节管理。

第三阶段,协同商务。在新经济时代,企业界和IT界已寻求到一种比B2B更好的运作模式——协同商务。协同商务,是指企业利用前沿技术所提供的一整套跨企业合作的能力,得以更有效的管理当今错综复杂的企业生态系统。他帮助企业同其关键的交易伙伴们共享业务流程、决策、作业程序和数据,共同开发全新的产品、市场和服务,提高竞争优势。相对于ERP的着眼于企业内部的资源共享,协同商务则更关注企业内外交易各方的同步作业。

2协同商务对企业发展的作用

实践证明,核心企业通过协同商务实现了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双赢,提高了对市场需求的响应速度,降低了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总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和降低了库存;减少了不增值的管理成本。而处于供应链中的提供配套产品和服务的中小型企业,通过协同商务与大企业长期合作,提高管理水平并借力发展。协同商务对企业发展的作用包含内部协同和外部协同两种。

2.1推动企业内部管理发展

内部协同是指企业内部的协同,包括各部门之间的业务协同、不同的业务指标和目标之间的协同和各种资源约束的协同。

在协同商务系统中,人力资源和工作流程模块是强相联的,统一协同调配为企业的运作服务;各职能部门是强相关的,协同工作才能使企业顺畅运转。此时协同商务系统可以从财务、销售、采购、物流、供应链、网上销售等应用系统提取各类数据,进行分析加工,将企业不同时期开发、分散在不同的软硬件平台上的信息系统整合,提供高度的信息透明度与实时性,然后根据设定的工作流,发送给各有关部门或人员,使管理人员随时了解整个企业的运作,既可以从宏观面观察企业的运营,又可以深入细节了解企业,还能够在协同商务的智能化数据分析帮助下,对企业的业务进行预测分析,给出建议,使企业紧跟、甚至超前于市场的需求变化,快速做出正确的决策,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2.2推动企业间的互利和发展

外部协同是指在行业价值链中,上下游企业间的协同。

企业信息的提供者也是需求者。Internet技术的成熟,使协同商务平台能够将企业内外部各种相对分散、独立的信息及应用无缝地集成到一起,实现信息共享和直接的数据交换。需求者各取所需,强化了企业间的联系,形成共同发展的生存链。例如:帮助客户服务和市场销售人员更好地查看信息、管理及服务,提高整体客户满意度,从而赢得竞争优势为需求者开设门户,根据其要求设置并提供个性化应用,以不同的级别和权限进入网络,参与到企业整个价值链的运作中。这种完全基于Web的浏览器/服务器结构,方便随时随地访问系统,整个企业可以跨地域、跨时间地在一起协同工作。使决策者及业务部门实现跨企业的联合作战,促进企业业务,使企业的视野从事务性和技术性的角度提升到了经营模式的高度。

3协同商务成功的关键因素

作为新兴的管理理念、软件、服务,协同商务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就是协调多个企业之间的关系,在多个战略合作伙伴之间,完成协同开发、协同制造直至协同服务。因此,协同商务在企业中实施后将为企业带来了许多变化和影响,企业必须重新审视企业本身、供应商、合作伙伴,客户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关系与内外部环境,以达成最佳优势。成功实施协同商务的关键因素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3.1协同商务是一种商业战略

协同商务不仅仅是一套信息系统。大多数企业一直把协同商务仅仅当作一套信息系统,这也是协同商务至今仍然无法获得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在协同商务中的核心企业应该将“实现与上下游合作伙伴的信息共享,谋求更好的合作,用以创造更多的共同利益”列入企业今后的经营战略,并指定高层全程负责协同商务的项目过程。由于协同的主体不仅仅是企业本身,还包括供应商、经销商以及其它合作伙伴,核心企业应该与主要的合作伙伴建立联合项目组,对整个项目的目标、范围和方法进行清晰的定义,取得共识,并共同承担协同商务的实现。把协同商务列入企业的战略,这是协同商务成功的前提。

3.2共同的商业利益是基础

共同的商业利益是企业间合作的基础,要与上下游合作伙伴之间实现商务的协同,“共赢”是最根本的保障。所以对于企业来说,要有充分的价值点来说服上下游合作伙伴,共同承担协同商务的建设。

对于上游供应商而言,协同商务价值点在于企业能够及时提供原料库的数据信息,甚至让供应商来管理自己的库存,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供应商销售预测的不准确。而企业也可以从供应商那里及时获得原材料的价格变动、技术发展、质量等信息,甚至可以参与供应商的配件设计,更好地符合客户的需求。

对于下游经销商而言,协同商务的价值点在于企业可以及时提供成品的库存乃至生产信息,帮助经销商及时响应客户的需求。而企业则可以从经销商及时获取库存信息、客户需求变化信息等,快速调整自己的生产策略。

3.3信息共享是核心

信息共享是协同的主要途径,也是协同商务的核心。但迄今为止,企业信息共享一直都是异常的困难。例如,经销商终端的数据采集就是令很多企业头痛的一件事。出于商业机密等考虑,很多经销商都拒绝提供这一数据。

共同的商业利益是协同的基础,但信任也是影响各方合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各方信任的程度是影响信息共享程度的重要因素。对于信任问题的解决,绝非一朝一夕的事,这取决于核心企业与各个经销商以往的合作以及企业的信誉,需要企业与各方不断地沟通,以及相应的法律保障等措施才能解决。

参考文献

1王全胜.电子商务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黄敏学.电子商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篇4

整合审计资源 提升集中管控能力

如何实现各级审计人员的统一管理和合理使用?如何及时掌握审计项目的进度和执行情况?如何及时上报各类缺陷并跟踪整改?

慧点科技推出的内审系统具有较强的资源整合和管控能力,能够有效解决以上问题。系统能够整合审计工作所需的各种资源,实现对审计工作的全过程管理,并对各个阶段的审计工作提供完整、有效的信息支持。系统能提供多种过程及结果管理视图和报表,全面、准确地反映审计工作的实际情况,各级领导能够实时监控审计工作进度,查看各单位审计结果,了解各单位各类缺陷情况,从而迅速作出指示与决策,极大地提升了管控能力。

慧点科技一直以来都十分关注大型集团企业的管控问题。“系统从一开始就是建立在集团管控技术架构之上的,这种架构设计能够帮助集团实现多层级的资源管理、分级授权和协同工作等功能,实现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唐春生介绍。

规范工作流程 提升工作效率

在企业审计人员背景和经验不一样的情况下,如何保证审计质量和效率?如何在离线的现场正常开展审计工作?

慧点科技的审计系统提供了标准化的审计作业指引,建立包含各业务线的审计程序库,对审计管理工作的工作流程和操作方法进行“固化”、“自动化”和“标准化”,实现了审计工作的五个统一:统一项目过程控制、统一审计方法、统一文书模板、统一审批流程和统一审计成果。

“这样固化了标准的系统,能够帮助审计人员逐渐形成统一的工作模式和工作方法,加快知识沉淀与共享,快速提升员工的能力,从而减轻审计人员的工作强度,提升审计质量与效率。另外,针对上网不方便的分、子公司或其他现场审计工作,慧点科技的内审系统还设计了离线审计工具,该工具在线后可无缝连接到系统,实现数据的同步与共享,为企业带来便捷。”唐春生说。

提高风险规避能力 促管理提升

企业发展迅猛,审计范围和类型随之扩大,如何及时发现问题,提高风险预见能力?审计人员需要面对种类繁多的电子数据,如何更加有效地实现审计目标?

慧点科技依托在风险管理和内控方面的研究、积累和实践,更好地实现了风险导向的审计,从而实现一个完整的管控闭环。慧点科技针对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提供包括财务审计、工程审计、内控审计、专项审计等全面的审计支持,通过提供数据分析接口,获取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数据,实现审计思维模式下的数据查询与分析、审计模型和指标监控,从而更大范围地实现风险及数据异常预警,并实施更有效的内部整改,避免违规带来的处罚损失,同时促进了审计成果向管理成果转化。

篇5

一、“新钻石”模型的内涵

(一)波特 “钻石“模型以及相关的修正模型

国际竞争优势理论又称“钻石”模型,是由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于1990年出版的 《国家竞争优势》提出构建,并且认为提高国家的产业竞争力的核心是形成有效的竞争环境和创新。它克服了传统的国际贸易静态的理论体系,认为一国的国际贸易应该从动态的视野去分析,着重国内的企业环境和竞争市场,但是对于国内市场狭小,欠发达的地区国家却不适用。波特认为一国要在国际贸易中,本国企业取得竞争优势,形成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必须以四个关键要素和两个辅助要素作为切入点。波特强调“钻石”模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积极鼓励每一个生产要素参加到产业生产和竞争中去,充分发挥1+1>2的整体凝聚力。第一个关键要素就是生产要素,其中包括初级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前者主要是本国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地理位置,劳动力资源等能够轻易获得的,后者偏向于比较专业化的生产要素,需要企业的长期投资和培育。增加高级生产要素的投入和加快其市场化的进程,有助于增强产业集群和提高企业的创新力。第二个因素是需求条件,产品生产的立足点必须是在国内市场生产,它才是产品生产的动力关键因素。其中强调国内市场内行和挑剔的客户才是激发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根据市场细分原则和潜在的需求,将产品系列化,符合特定的消费者群体。第三个因素是相关和支持性产业,主要是指上下游产业和相关产业的相互扶持的一个互联互通的生态圈,一个产业不能是一枝独秀,而应该是相关支持产业共同发展,共生共赢,在产业内部降低生产,提高生产效率,获得国际竞争优势。第四个因素是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不同的企业有各自的战略组织结构,但企业的战略立足点取决于企业长期坚持的价值观,要有自己企业保持长期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特征。另外两个辅助因素是机会和政府行为。前者主要是指新事物的发展突破,技术的创新等机遇,如华为在进军智能手机的第一梯队,在研发和技术方面实现了很多创新,在2016年4月的华为P9,创新元素的加入,使其成为一部自主特色的高端安卓手机。卡特赖特多因素钻石模型增添了五个新的海外变量:海外要素创造能力、海外市场的竞争,其中上世纪90年代末,海尔集团进入“国际化战略发展阶段”,开始全力进军海外市场。邓宁国际化钻石模型引入“跨国经济”到钻石模型中去,更加适应经济全球化的产业竞争和企业的FDI投资。

(二)“新钻石”模型内涵

波特教授认为产业的竞争力就是国家的竞争力,但是在现代化的社会,一国的竞争力越来越体现在知识和创新能力等内生性的变量上,内部化优势明显,所以“新钻石”模型的提出就是在原有的钻石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两个核心要素:知识吸收和创新能力。技术研发投资的多少是衡量一国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如图:

企业只有拥有自身的创造力和知识吸收能力,才能顺应时展的潮流,在同业竞争中,必须拥有独特的创新手法,品牌主导意识和引领整体价值关的创业文化。在上下游和互补性或相关性的产业中,合作或是共享优势生产要素和相互学习和吸收生产技术,形成价值链和市场链的合作共赢的竞争优势。

二、海尔的网络战略化阶段

(一)战略理论背景

在2005年9月,海尔提出企业向互联网转型,对互联网模式的创新探索已经持续了9年之久。互联网时代零距离、去中心化、分布式的特征颠覆了传统经济的发展模式,产业发展的平台和运行机制网络化特征明显。零距离颠覆了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在生产的流水线上,工人仅仅是按照固定的模式,没有生产的创造性,而在今天现代化,信息化,网络化发展的时代,若想成为成功的企业领导者,必须实现与用户零距离,充分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去中心化颠覆了马克斯?韦伯的“科层制理论”。企业的组织结构从传统的封闭的正三角形结构变成一个平台化企业,组织结构变得更加扁平化,没有科层,只有三类人:平台主,小微主,创客,形成一个共同的组织,和两个圈:并联生态圈和用户圈。分布式颠覆了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企业应该不拘泥于自身,而应该在互联网的时代更加的开放。在经营层面上,2005 年张瑞敏以创业文化为基础,提出“人单合一双赢”模式至今,最佳的商业模式,以用户的全程体验为核心动力,抛弃了传统企业的“生产―库存―销售”模式,实现自创新和自组织的价值提升。

(二)发展与创新

“新钻石”模型的核心知识吸收和创新能力在互联网时代日益重要,在工业4.0时代的到来,智慧化,数据化,软性化定制,无人工厂构思也逐渐实现。中国白色家电第一品牌海尔集团推出互联网工厂的计划,张瑞敏认为互联工厂在与用户的零距离的基础上,可以去线上店、去线下店,直接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如海尔冰箱沈阳互联工厂目前已经可以基于用户需求匹配互联线体模式,实现了前后研发用户的直接对接,使得用户体验值最大本。文主要探求三个创新点:组织创新,模式创新,文化创新。在协调一致的零距离的模式下,没有上下的层级体系,只有三种人―创客,平台主,小微主,其中平台主是由管控者变为服务者,而原来听从组织安排的员工变成创客,共同组成小微企业,其中小微主是由创客自己选举产生,也可以引进外部资源。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创业文化就是鼓励每一个员工成为自己的创客,能够为用户提供最大的体验价值和体验圈的创业者。这种互联网管理模式 的创新就是从人人创客的创业平台开始。在海尔的网络战略化阶段,它聚焦于两大平台:投资驱动平台和用户付薪平台,实现了人才,资本,薪酬的市场化,由市场的需求来决定企业的供给力度,是企业持续发展的驱动力量。文化创新只要是海尔在对外投资的过程中,将美国智慧融入企业文化,创业文化的发展,员工创客化,用户个性化。摆脱产品的同质化,和地区语言文化的差异,让海尔智慧成为全球的白色家电产业的领导者。

篇6

[关键词] 企业信息化 信息化项目 风险 对策

引言

企业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存在诸多的不确定风险因素,这些因素往往导致信息化偏离预定目标,使得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系统有的设计不良,信息不准确,有的交付后没有使用或使用很少,有的超过预算并严重拖延工期,甚至造成项目失败。据统计,在实施信息化的企业当中,对其效果感到满意的企业仅占总数的6%,较满意的企业占52%,不满意的企业占26%。因此,如何有效治理企业信息化风险,保证企业信息化的成功实施,保护企业投资并使企业获得价值提升,是国内外理论界和实务界要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意在分析企业信息化的风险特征和成因,为企业信息化风险防范提供对策,以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功和战略目标的实现。

一、企业信息化风险及其特征

1.企业信息化风险

风险是在追求利益过程中出现的与利益相背离的价值取向,是可能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的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是一种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是一种介于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之间、无知和完整知识之间的状态。企业信息化风险是指企业在实行信息化项目过程中,由于外部环境和信息本身的原因,使得企业不能有效地保护自身重要信息或不能充分地获取、利用外部信息或影响了企业内外部信息的传递、交流等,以至造成企业难以确保其所拥有的信息的完整性、安全性、真实性、及时性和有效性,进而对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带来危险,甚至可能对企业实现其目标或成功实施其战略的能力产生负面的影响,使企业遭受损失。现阶段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从单项应用发展到综合应用,从技术推动发展到变革推动,从战术层面发展到战略层面,这一系列的转变会遭遇信息化过程中各个阶段的风险问题。

2.企业信息化项目的风险特征

信息化项目是通过技术应用、需求实现、信息加工、流程优化、业务变革、管理创新等要素的紧密互动、协同作用,不断提高社会、政府、企业或个人的工作、生活的效率和水平,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和现代化发展的过程,存在复杂、复合、涉及面广、周期长、有形和无形同在的个性化特点,比一般工程项目管理要更为困难和艰巨,项目风险管理有以下特征。

(1)项目规划阶段的风险特征

信息化项目规划阶段主要是根据企业目标制定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确定企业信息化的预期目标。通过多视角对企业的经营、技术、业务进行分析,进行信息化的总体设计和规划,选择合适的技术方案,通过建立合适的IT组织结构,加强沟通和管理机制,为信息化的实施选择和配备合理的人员和项目进度计划安排,以保证信息化的顺利实施。在信息化项目规划时,如果决策层不能对项目风险进行冷静科学地分析,并对决策方案作出合理选择,会对后期项目的实施和应用造成不利影响,甚至会因先天不足导致项目推进失败。

(2)项目实施阶段的风险特征

根据国际上通行的项目实施方法论,一个综合性的重大信息化项目的实施,通常包括资源准备、现状分析、蓝图设计、系统开发配置、系统上线、成果评估验收等几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任务和交付件,并作为下一环节工作的基础。项目实施阶段的风险,一是取决于规划阶段是否准确预见了项目的风险,并采取了有效规避风险的决策方案;二是项目实施过程会涉及到组织、权限和流程的重新调整,极有可能会面临来自主、客观方面的各种阻力和挑战,如果因认识不当、组织不严、领导不力、资源不足而盲目推进,会导致项目延误甚至失败。

(3)项目应用阶段的风险特征

信息化项目完成实施并进入应用阶段后,风险并没有完全解除,还存在影响信息化建设成果能否发挥实际功效的潜在风险,具体表现在:一是因为实施阶段不能按预期目标高质量地完成项目实施任务而存在各种隐患,导致项目存在使用问题的风险,比如,因系统测试不深入、配置不完整、初始化不准确或者项目组织和功能调整不到位而使系统不能有效应用的风险;二是因为系统运行环境和支持保障体系的不健全而导致项目成果不能安全、持续、正常的应用风险,比如,因不能向客户提供满意的使用培训,不能有效应对黑客和病毒对系统的攻击,不能及时解决系统运行中面临的技术故障等问题使项目应用效果大受影响。

二、企业信息化风险因子分析

1.项目规划阶段的风险因子分析

企业信息化项目规划阶段是企业信息化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为企业信息化的实施明确方向和目标,通过企业信息化规划和组织,制定总体战略规划,确定信息技术结构,选择信息技术方案,管理企业信息化投资预算,设立信息化组织架构,合理安排人力资源,制定企业信息化的进度计划,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和质量保证体系。本阶段的基本风险可以从技术、经济、管理、企业的战略方针、内外部经营环境等方面来识别,主要包括以下风险因子:(1)项目需求分析的风险;(2)环境与资源支持度的风险;(3)开发方式与项目方选择的风险;(4)项目合同的风险;(5)项目建设组织的风险。

2.项目实施阶段的风险因子分析

项目实施阶段要确保企业需求的一致性,按计划获取信息化所需的软硬件资源,通过自行开发或外包的方式获得满足企业需求的应用系统,在用户的积极参与下,进行相关的功能和性能测试,并完成整个系统的安装、调试和授权。本阶段的基本风险可以从管理变革、项目进度、成本和质量等方面来识别,主要包括以下风险因子:(1)项目质量控制的风险;(2)项目进度与成本控制的风险;(3)项目相关工作规范化与标准化的风险;(4)项目组成员流失风险因子;(5)项目文档管理的风险。

3.项目应用阶段的风险因子分析

在项目应用阶段,信息化被交付使用,通过对用户进行相关的培训,并在用户使用期间为用户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保证系统的正常运作、服务连续性和系统安全。本阶段的基本风险可以从系统性能、系统安全、系统维护与管理等方面来识别,主要包括以下风险因子:(1)需求膨胀的风险;(2)项目应用人员管理的风险;(3)对项目平台/环境/方法不熟悉的风险;(4)工作量估计不准确的风险;(5)缺乏高层管理者的承诺和支持的风险;(6)系统安全的风险。

三、企业信息化风险的防范对策

企业信息化的整体推进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遇到风险问题,它的产生会令企业蒙受巨大的灾难和损失,应该重视信息化风险问题的存并做好充分的防范对策。

1.信息化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明确信息化的战略规划

从企业的经营战略、体制、技术、管理、人力资源、行业环境等方面,对企业进行全面的自我诊断,确定本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需求,并确立明确的目标。企业处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其规模的大小,对信息化的需求就不尽相同[5]。企业信息化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生产作业层的信息化、管理办公层的信息化、战略决策层的信息化、协作商务层的信息化,其中,前三者则是基于企业内部的,协作商务层是基于企业与外部联系的。企业在进行信息化规划时,对信息化的建设应该做出先后安排,先解决企业的瓶颈问题。原则上,信息化应该自上而下,由里到外,因为这样数据才取自于源头,真实、有效。

2.加强企业信息部门建设,认真做好情报收集工作

信息时代的到来要求企业有能力在变化莫测的市场中掌握充分的市场信息,以力求决策的准确性,避免缺乏相关的市场信息而导致决策的失误。企业要想摆脱信息不完全或不对称带来的损失,必须在成本许可的范围内,努力获取和掌握企业所需的信息,而要做到这些就必须重视信息情报工作。企业可以组建自己的情报部门,也可以借助于专业性的商业情报机构,来帮助企业获取有利于自己的重要信息,以减少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使决策更准确,更有相对性。

3.建立健全信息化项目评估体系,提高投资效益和效果

企业投入大量资金要上信息化项目,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实施结果如何,就需要对项目的实施绩效进行评估。这是企业考核项目建设和经营业绩必需的手段。企业信息化实施效益的评估的主要是从定性和定量角度,对信息化建设带来的直接与间接效益、短期与长期收益进行评估,以提高投资效益和效果,有利于发现信息化中的风险,以避免风险而带来的市场动荡。

4.提高企业员工对信息化的认识,主动适应管理环境的变化

企业从上至下对于信息化的认识上的缺失和偏差,是信息化建设中关键的风险和阻碍。信息化不光是技术上的、硬件上的,更多是软件和管理层次的,信息技术可以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技术的变革,促进企业管理的创新。企业在信息化推进的进程中来自管理观念、工作习惯、利益分配、企业文化等方面的脱胎换骨的变化,对习惯于传统管理方式的领导和员工造成强烈的冲击和反差,如果不主动接受、适应并调整,会出现管理混乱,效益低下,使信息化流于形式。企业要努力提高全体员工对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认识,要学会适应管理环境的新变化,打破原有的、已固化的思维方式,在思想上首先接纳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并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通过科学的信息化管理工具,使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水平上一个台阶。

四、结束语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伴随着管理模式的深刻变革,是一个渐进的、动态的增效过程,风险与收益始终伴随着企业。只有充分学习和加强认识,准确识别风险的来源,通过采取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发挥系统的整体效益,才能促进企业信息化的目标实现。

参考文献:

[1]陈 亮 王 燕:企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的风险及其防范[J].现代情报,2006,26(9):175~178

[2]Gary StoneBurner, Risk Management Guide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ystems, 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 2002

[3]王 然 马智宏 衷爱东 杨 赞:信息化项目风险管理策略的机理模型和应用分析[J].交通与计算机,2005,23(2):72~75

篇7

企业信息化通俗地讲,就是实现企业的资金流、物流、作业流、信息流的数字化、网络化管理,实现企业运行的自动化和企业制度的现代化。具体地讲,企业信息化具有以下特点:

具有先进适用的技术

企业信息化所采用的技术主要是微电子、计算机、网络和软件等信息技术。企业在实施信息化过程中既要注重所采用技术的先进性,又要注重所选技术的适用性。

能多次开发利用的资源

企业信息化的核心是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如果说信息网络建设是企业信息化的“路”,信息处理硬软件设备是企业信息化的“车”,那么,企业的内外信息资源就是“货”。因此,企业信息化建设要重视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通过建立数据库,在数据的采集、提炼、录入、存储、传输、处理、分析、管理、应用及共享乃至二次、三次开发利用上下功夫。企业不仅要注重内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还要注重企业外部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与体制改革密切相关

企业信息化和企业体制改革具有互动关系。一方面,企业信息化在促进企业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必然要引起体现其生产关系的企业内部制度的变革,要求改变传统的经营理念,转换经营机制,进行业务流程重组,进行机构调整,引入现代管理体制;另一方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以先进生产力为基础,信息技术是当今最具代表性的先进生产力,所以企业体制改革应以企业信息化为基础。因此,企业信息化和企业体制改革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广泛的社会关联性

企业信息化不是一个企业的内部事务,而且与其所在产业链的企业及全社会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如企业要实现电子商务,光靠一个企业自己采用信息技术是不够的,必须使该企业所在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都具备开展电子商务的条件,与银行、税务、海关等外部环境在信息认证、电子支付与结算、计税缴税、报关通关等各方面提供便利条件,才有可能真正实施电子商务。

需要不断深化、创新和完善

企业信息化既要充分发挥企业信息化投资存量的作用,使信息技术逐步渗透到企业的各个层面,又要按照新世纪企业信息化和现代化的要求,不断追加投入,并持续实施企业业务的流程重组、体制改革与完善。企业领导及员工对信息化的认识,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对新的业务流程和新体制的适应能力,也是不断提高和深化的。所以,企业信息化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过程。

阶段性地发展

企业信息化虽然是一个长期过程,但它可以分成若干不同阶段。在由低到高的每一阶段,都会呈现出一次次新的飞跃,这就是企业信息化的形态特征,反映了在不同的阶段,企业在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企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例如从计算机单项应用、局部综合应用、整体综合应用到无纸办公,网上协同设计、集成制造、虚拟制造,网上采购、网上营销、电子商务等。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企业信息化的分期分阶段实施计划,确立每期每阶段的任务和目标,不断攀登新的高峰。

    推进企业信息化的重大意义

推进企业信息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企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是领域信息化和区域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内容。实现企业信息化,将有助于推进领域信息化和区域信息化,有效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促进形成国民经济信息化。

第二,推进企业信息化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

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强信息技术与产业的结合,可节能降耗,可提高产品质量和数量;以信息技术与设备为依托,企业可实现扁平化管理,特别是在资金流、物流上进行综合管理,实现实时监控与决策,可以提高资金周转次数和使用效率,降低能耗和库存积压,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围绕互联网开展企业信息化应用工作,可使企业融入经济全球化,实现产品敏捷和柔性的个性化生产,赢得市场,带来经济效益的提高。美国近10年来的经济繁荣,同其信息化程度密切相关,信息技术行业在美国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从1990年的5.8%上升到2000年的8.3%。在过去5年,美国超过33%的经济增长来自信息化的拉动,超过其他任何行业的拉动作用。

第三,企业信息化是实现我国工业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人类历史表明,发展中国家在吸纳先进的生产技术后,发挥后发优势,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我国的工业与发达国家的工业存在几十年的落差,要想在竞争中强盛,必须迅速跨越落差,跨越式发展是我国民族工业的出路之一。

第四,企业信息化是促进现代企业制度形成的催化剂。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没有企业信息化,就没有处理大量信息的手段,就无法组织敏捷制造,就无法进行科学管理。因此,企业信息化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要条件。没有企业信息化就没有企业现代化,也难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第五,企业信息化是提高企业核心能力的基础。

篇8

论文摘要:石油销售企业信息化项目的实施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而对信息化项目风险的识别和控制是信息化项目建设成败的关键。在分析石油梢售企业信息化项目特点的基础上?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全面分析了石油销售企业信息化项目的风险因素?为石油销售企业信息化项目风险识别与控制提供了依据。

引言

信息化项目的实施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在国家政策推进和市场竞争需求的带动下?企业信息化建设正如火如茶的进行?石油销售企业也在管理信息系统、销售信息系统?以及办公自动化等方面进行信息化项目的建设。企业信息化项目蕴藏着许多机会?同时也包含许多风险。石油销售企业信息化项目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石油销售企业油品调配、内部管理控制、资金流信息流的共享等方面的风险?如何识别并控制这些项目风险?是信息化项目建设必须面对的问题?同时也是信息化项目建设成败的关键。

1石油销售企业信息化项目的特点

1.1具有一般企业信息化项目建设的特征

(1)建设周期长。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周期往往较长?一般的信息系统项目?开发周期至少为六个月?而大型的、复杂的信息系统?开发周期往往为二至三年。(2)资金投入大。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项目往往投入巨大?信息系统的开发费用?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甚至几千万人民币?而信息系统运行之后还需要很大的一笔维护费用。(3)建设的系统性与复杂性。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实施过程非常复杂?是一项非常巨大的系统土程?既涉及到信息系统的建设和资源的整合?也涉及到业务流程和管理模式的再造。

1.2对国民经济建设将产生重大影响

石油销售企业除了要获得经济效益外?还肩负着国家油气资源调配的重任?对国家经济政治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石油销售企业信息化项目的建设?要努力实现国家油气资源的合理科学配置?促进国家经济建设。

1.3石油销售企业信息化项目的经济和社会效应

石油天然气作为国家战略能源物资?它的价格变化情况将会对社会经济产生巨大影响?进行石油销售企业信息化项目建设?可能会产生相应的管理效益?使得销售企业的油品价格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必将反映到社会整体物价水平中去?从而导致社会整体物价水平的波动?进而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1.4对油品资源信息的依赖性强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对成品油的消费需求快速增长?国内成品油供需矛盾一度趋紧?这种依赖性更加明显?而石油销售企业一般都与石油炼化企业相距较远?如果信息化系统在油品运输和调配方面设计不合理?就会成为石油销售企业发展的瓶颈。

2石油销售企业信息化项目风险因素识别

石油销售企业信息化项目的风险辨识?可以采用项目工作流程图法和项目工作结构分解法来进行?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纵观项目的整个过程?将复杂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过程分解成若干基本组成部分。对于石油销售企业信息化项目风险研究而言?我们关注的是项目生命周期中的前两个阶段?即项目的立项与启动阶段和项目的实施阶段。

2.1石油销售企业信息化项目立项和启动阶段风险因素识别

2.1.1石油销售企业信息化项目自身的风险

石油销售企业信息化项目自身的风险是指石油销售企业信息化项目内部存在的风险?即在不考虑销售企业内部运作对信息化项目影响的前提下?对信息化项目本身进行剖析产生的风险。

①环境和资源影响因素风险

外部环境主要有政治法律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石油行业总体状况、竞争者的利益等?内部环境主要有企业管理体制、企业人力资源、企业品牌等?这些环境都会对企业信息化项目的开展产生影响?甚至可能直接决定信息化项目的成败。企业自身的资源?包括资金状况、技术状况、硬件设施、加油站销售网点等?也会对信息化项目的实产生巨大的影响。

②内部管理体制风险

石油销售企业经过多年的市场竞争的实践?已经建立了比较合理的公司内部管理体制?经过多年运行?已成为日常工作的习惯和定式。进行新的信息化项目建设?必然会对旧的体制有所改变?如何吸纳旧的管理体制、构建新的信息化管理体制?并在企业内部得到很好的推广?将影响到信息化项目的建设和实施。

③信息化系统兼容性风险

作为区域性的石油销售企业?为了能适应本公司的销售业务实际需要?可能针对本公司的特点和区域性优势?建立适和自身发展的信息化项目?这就有可能出现分公司信息化系统与集团公司信息化系统之间产生冲突;同时新的信息化项目还有会与企业现有的各种业务子系统相关联?如何减少和避免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冲突?达到系统之间的完美兼容?是石油销售企业信息化项目的又一大风险。

2.1.2石油销售企业信息化项目建设风险

石油销售企业信息化项目建设风险?主要是指企业本身对信息化项目的影响?即石油销售企业内部因素对信息化项目建设的影响?包括加油站作业管理、安全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成品油供应链管理等方面。

①加油站作业管理风险

目前大多数石油销售企业均采用以顾客为中心的作业流程?顾客满意度是评判加油站作业流程好坏的关键?在实行信息化项目以后?应该体现以客为尊、员工满意、倾听顾客意见、提供良好服务为宗旨?努力实现顾客服务流程再造与优化?吸引顾客?提高顾客满意度?最终提高企业的销量与效益。

②安全管理风险

加油站的安全运营?是石油销售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要求?是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的前提条件建立石油销售企业信息化项目?要与企业的QHSE管理体系紧密结合?做好安全风险分析?着眼于QHSE的持续改进、安全事故的预防和识别?以达到”以人为本、全员参与”的目标。

③客户关系管理风险

市场竞争就是对客户的竞争?客户对加油站的满意程度越高?加油站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就越高。石油销售企业信息化项目的进行?要时刻体现以客户为中心?规范化、技巧化的服务现场管理?包括油品质量管理、加油站设备管理、现场安全管理、环境管理、质量信息管理和加油站人员管理?同时要实现保住老客户、争取新客户、吸引潜在客户的客户关系管理目标。

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

加油站员工的素质、理念与文化、工作技能直接决定着加油站的营销竞争能力?也会影响销售企业信息化项目参与人员的_仁作效率?如果企业没有有效的培训机制、没有创新竞争的企业文化?信息化项目的运行和实施就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企业信息化假设也就不能真正实现。

⑤成品油供应链管理风险

成品油供应链管理是围绕配送中心?将炼油厂、配送中心、加油站连成一个链状的管理机构?通过对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控制和动态管理?在将成品油从炼油厂向最终消费者转移的过程中?实现产品或服务的增值。我国成品油供应链管理模式商处在探索阶段?资源与市场矛盾突出?运输结构不合理?管理不到位?经营管理科技含量低?反应速度慢?这将对石油销售企业信息化项目的建设产生不利影响。

2.2石油悄瘩企业信息化项目实施阶段风险因素识别

2.2.1信息化项目质量控制风险

石油销售企业信息系统的应用领域主要有:价值管理和财务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与知识管理系统、物流管理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等。在信息化项目建设的实施阶段?要对每个信息系统进行质量控制?如果信息化项目的一个或几个子系统出现质量问题?可能导致整个企业信息化项目建设的失败。信息化项目在建设阶段要保证这些子系统的质量?从而建立石油销售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2.2.2项目进度与成本控制风险

在项目合同签订之后?对于石油销售企业来讲?项目工程进度与成本的控制并不是自身关注的重点。但是?如果由于项目方的责任造成了进度的延误与成本的超支?各子系统不能按时投人运行?石油销售企业也将蒙受巨大的损失?因此有必要对项目的进度与成本进行全程的跟踪与了解。

2.2.3项目规范性控制风险

石油销售企业信息化项目建设期的规范性主要是指项目和企业自身人员工作流程的规范性、项目阶段性工作报告的按时提交等面?项目和参与项目的企业自身人员的规范性工作?对项目的中期建设是基本保障?而项目阶段性工作报告?如加油站作业流程图、企业价值管理系统流程图、供应链管理系统流程等相关报告的按时提交与否?都会威胁到项目的顺利进行。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