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0 14:38:5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健康教育标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 G 478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10-1278-03
健康教育已成为许多国家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而健康教育标准作为学校健康教育的指导框架,在各国都得到了高度重视。比如美国将学校健康教育列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制定了相应的国家健康教育标准,明确规定了从幼儿园至中学学校健康教育的操作指标[2-3]。英国教育改革条例将健康教育定为桥梁课系列之一,把健康教育课的内容融入其他基础学科以及更加广泛的学校生活之中[4-5]。澳大利亚教育委员会在中小学课程计划中,将“卫生与体育教育”规定为与数学、科学课程等同的一个重点学习领域[6]。日本从小学直至高中阶段开设“保健体育课”,系统地为学生提供有关健康教育的知识,并培养学生保持及促进健康的实践能力和态度[7]。
我国自2001年正式启动了国家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对目前的学校健康教育课程进行研究,并尝试新的设置[8-10]。笔者对各国健康教育标准的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实施模式和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分析,了解各国健康教育标准的现况及发展趋势,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健康教育标准框架提供依据。
1 美国
1.1 培养目标 促进学生健康,培养有健康素养的人,发现并开发学生的潜质,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11]。
1.2 内容标准 美国学校健康教育的内容涉及面较广,有生理、心理与情感、家庭与社会等方面。主要包括:(1)心理和情感健康;(2)家庭生活与家庭关系;(3)人体生长和发育;(4)营养学;(5)个人健康;(6)酒、烟、对人体的危害;(7)慢性及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8)安全教育及意外事故的防止;(9)消费健康及公共健康;(10)环境健康。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生理和心理的需要,教学内容的设置分4个阶段,循序渐进。其中幼儿园至二年级为第1阶段,三~五年级为第2阶段,六~八年级为第3阶段,九~十二年级为第4阶段[12-13]。每个阶段有各自的要求与侧重点。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后,必须达到全国统一的健康教育标准。
1.3 实施模式 20世纪90年代开始设定全国健康教育课程标准[14]。美国的国家健康教育标准是框架性标准,各州可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更为具体的课程标准,规定课时和课程设置模式[15]。如今美国多数州从幼儿园开始到11年级(相当于国内高中二年级)都要求设有健康教育的课程,并且有相应的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材体系及管理服务体系与之配套[16]。
1.4 课程评价 经多年发展,美国的健康教育评价模式相对比较成熟[17-18]。在美国,学校健康教育的整体都要接受评价,包括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学校健康服务、学校健康环境以及健康教育计划中各部分之间的协调。评价是定性和定量兼而有之。评价小组由教职工代表,包括行政人员、教师、服务机构的人员组成,评价结果以评价委员会整体通过的决定形式公布[19]。2006年由国家高层教育官员委员会出版了《学校健康教育评价工具》[20],该评价工具强调以实施为基础的评价,为美国健康教育评估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2 英国
2.1 培养目标 为学生提供健康信息、培养其各项技能及作出健康选择的能力,并帮助学生建立健康行为模式,从而为人群健康作出贡献。健康教育不仅要注重增加学生的健康知识,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做出正确决策的能力[21]。
2.2 内容标准 英国的学校健康教育框架主要包括9个方面的内容:物质使用和滥用、性教育、家庭生活教育、安全教育、健康相关的体育锻炼、食物和营养、个人卫生、环境卫生、心理卫生[15,21]。
2.3 实施模式 根据英国国家课程委员会《课程指导5》,健康教育内容通过其它课程加以传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相应的健康教育内容通过教学计划被整合到国家规定科目的课程(包括英语、数学、科学和技术)、个人、社会和健康教育课程和性教育课程中[5]。
3 日本
日本文部省根据学校健康教育方面的有关法规法令(《学校教育法》、《学校保健法》)制订了《学习指导要领》,它作为指导学校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具有权威性,如同我国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
3.1 培养目标 使学生获得有关健康与安全的必要知识,同时也提高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培养保持和增进健康的实践能力与态度[15,22-23]。
3.2 内容标准 日本学校健康教育的传统内容主要有性教育(包括艾滋病)、安全教育和饮食生活教育(包括营养和进餐)。1998年,随着新的“教育课程标准改善的基本方针”的提出,日本的“保健体育”教育也根据社会变化做出了相应调整,其中关于保健领域的基本内容包括:“小学:身体的发育与心理发展,防止受伤,预防疾病,健康的生活;初中:身心功能的发展与心理健康,健康与环境,防止伤害,预防疾病,健康与生活;高中:现代社会与健康,环境与健康,终身健康,集体健康”[24]。
3.3 实施模式 日本的健康教育包括课程教育与课外指导。作为课程教育的内容,又分为保健学习与保健指导2个方面。保健学习含体育学科中的保健领域、保健分项、科目保健与理科、社会科、家庭科等有关联的健康知识,保健指导含年级活动的保健指导、学校组织各项活动的保健指导和学生会活动的保健指导。课程外的教育活动包括对具有身心健康问题学生的保健指导和对日常学校生活中的保健指导2个方面[7]。日本从2000 年开始试行中小学健康教育的学时为:小学三、四年级共8学时,五、六年级共18学时;初中3个学年共48学时;高中体育教育为7~8学分,保健教育2学分。日本的健康教育课时的安排特点是年级越高学习课时安排越多,每学期都有固定的授课计划安排健康教育课时[23]。
3.4 课程评价 日本评价的顺序把态度放在第1位, 其次是能力和知识[25-26]。这与他们培养人格和终身健康的教育目的相一致。健康教育的最终效果应该落实在健康的行动上, 而态度在其中具有重要作用。
4 中国
4.1 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与公共卫生意识,掌握必要的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自觉地采纳和保持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减少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为一生的健康奠定坚实的基础[27]。
4.2 内容标准 教育部于2008年12月新颁布了《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该《纲要》规定中小学健康教育内容分为5个领域: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心理健康、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安全应急与避险。根据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还划分出小学低年级、小学中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年级和高中年级等5级水平,并把上述5个领域的内容合理分配到这5级水平中。
4.3 实施模式 1998年,教育部体卫艺司印发了《普通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落实〈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检查评估细则》的通知,其中规定了“小学、初中每周保证0.5课时健康教育课,小学、初中以外的学校每学期开设健康教育讲座”[28]。健康教育课程在有关法定性文件中得到明确。
2001年,国家教育部开始试行新的课程标准,健康教育被明确规定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不再作为一门课程单独设置,从课表中撤消了0.5课时的规定。健康教育课改为采用渗透、整合的方式来体现[1]。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特别是经历了2003年“非典事件”以后,各地对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辽宁、重庆等不少省市重新明确了学校开展健康教育的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
2008年12月教育部新颁布了《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提出了“学科教学每学期应安排6~7课时,主要载体课程为《体育与健康》。小学阶段还应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学科的教学内容结合,中学阶段应与《生物》等学科教学有机结合。对无法在《体育与健康》等相关课程中渗透的健康教育内容,可以利用综合实践活动和地方课程的时间,采用多种形式,向学生传授健康知识和技能。”
4.4 课程评价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与健康教育实施效果作为评价重点。评价的重点包括学生健康意识的建立、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卫生习惯、健康行为的形成,以及学校对健康教育课程(活动)的安排、必要的资源配置、实施情况以及实际效果。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将学校实施健康教育情况列入学校督导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
5 不同国家的比较分析与借鉴
5.1 培养目标 各国健康教育培养目标的共同之处在于都体现了身体、心理和社会三维健康观;既考虑学生现实健康的要求,又考虑终身健康的需要。
不同点:美国重视学生创造性及个性的培养[15]。英国强调了对学生健康技能、责任感和决策能力的培养。日本侧重于培养学生健康促进的综合能力、实践能力、态度及终身健康的理念[25]。我国《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8年)》提出的健康教育目标重视提高学生整体健康素养,包括健康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养成及终身健康的理念。与我国以往的健康教育目标相比,有了很大突破,与发达国家的健康教育培养目标更为接近,更符合当今全球健康教育的理念。通过与各国比较,发现中国学校健康教育目标中对心理健康和社会能力的重视尚不足;对学生创造性及个性的培养仍有待提高,教师把学生作为被动的社会客体来锻炼、塑造,对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考虑比较少[29]。
5.2 内容标准 各国健康教育的共同内容包括:慢性及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安全教育;酒、烟、对人体的危害;食物和营养;身心生长发育;个人卫生及个人健康管理;心理健康;环境卫生等[32-35]。
不同点:美国学校健康教育的内容涉及面较广,有生理、心理与情感、家庭与社会等诸多方面。内容标准中包括了情感健康、家庭生活与家庭关系和消费健康与公共健康等心理社会层面的健康要求。英国的学校健康教育框架中包括了性教育、家庭生活教育等内容。日本学校健康教育包括了社会与健康、环境与健康、终身健康与集体健康等内容。我国《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8年)》对建立自信、调节情绪、缓解压力、自我认识、学习心理、人际交往和异往等心理教育方面的内容做出了明确规定,将婚前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避免婚前等内容纳入了教育范畴。这些都标志着我国健康教育正在向身体-心理-社会的新健康观迈进。通过与各国比较,发现英美的家庭生活与家庭关系、性教育内容,日本的社会与健康、终身健康与集体健康理念和内容,在将来进一步完善我国健康教育内容标准时可以借鉴。
5.3 实施模式 各国健康教育实施的共同趋势是以一门课或多门课为载体的综合性健康教育模式。
不同点:美国大多数州,在《国家健康教育标准》的基础上建立了专门的学校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并强调通过实施综合健康教育(政府、社区、学校、家庭以及同伴等共同参与) 实现教育的目标[33]。日本的健康教育包括课程教育与课外指导。课程教育又分为保健学习与保健指导2个方面。保健学习的课时和内容都有具体的要求。英国的健康教育内容通过教学计划被整合到国家规定科目的课程(包括英语、数学、科学和技术)以及个人、社会和健康教育课程和性教育课程中,并提供了与相关学科具体健康内容的链接,通过“相关链接”或“提示”使得原本各自独立的课程整合成一个整体,同样使各科师资力量得到整合,构成了一个较完整的健康教育网络。我国《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8年)》提出了健康教育学科教学每学期应安排6~7课时,主要载体课程为《体育与健康》。此外,小学阶段还应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学科的教学内容结合,中学阶段应与《生物》等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综上所述,如何结合我国学校教育的特点,建立完整的学校健康教育的课程体系,同时辅以学校多课程相互渗透的综合发展模式,并将健康教育融入广泛的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之中,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课时的落实是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的基本保障,各发达国家对此都给予高度重视。日本和美国多数州对各阶段健康教育课时都有具体的要求。日本在学习指导要领中对健康教育的指导强调:必须是在学校的全部教育活动中进行;在学科学习的基础上,在学科外的特别活动中也要给予充分的指导;不仅在学校生活中给予指导,还要促使学生在家庭和社会的日常生活中实践;培养能使自己终身健康、安全生活的基础[7]。英国国家课程委员会指出学校对健康教育的态度、重视程度和具体的实施步骤对于健康教育的成功实施是很重要的。以往研究发现,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的课时分配以体育为主,真正用来进行健康教育的课时较少,使学生不能系统地接受健康教育[34-37]。因此,今后我国应重视和保证学校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课时和教学质量。
5.4 课程评价 各国健康教育评价的共同点是:遵循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 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 绝对评价和相对评价相结合的原则[26,32]。
不同点:美国评价小组成员由教职工代表,包括行政人员、教师、服务机构的人员组成,评价结果以评价委员会整体通过的决定形式公布。评价小组成员多样化,评价结果透明度高。另外,美国的《学校健康教育评价工具》评价内容具体、可操作性强,值得学习和借鉴。中日两国课程评价的共同点在于注重知识、技能和态度方面的评价,不同之处在于日本评价的顺序把态度放在第一位, 其次是能力和知识。我国《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8年)》提出对健康教育的评价应包括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对学生的结果评价也包括了知识、信念、行为3个方面,但目前尚没有与之相对应的全面有效的健康教育课程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和实施指南。综上所述,我国亟待建立健全有效的健康教育课程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和实施指南、促进评价小组成员的多样化,提高评价结果透明度。
6 参考文献
[1] 余小鸣.学校健康教育的发展及挑战.中国健康教育,2005,21(5):377-380.
[2] 赵香柳.美国学校健康教育课程的历史沿革.科教文汇,2009(8):98.
[3] 张蕾,刘海燕.美国的综合性学校健康教育.基础教育参考,2007(7):18-22.
[4] 王家仁.英国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之研究.体育教学,2006(2):44-45.
[5] 卢伯春.英国健康教育对我国现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启示.体育教学,2008(11):41.
[6] 余小鸣.澳大利亚学校健康教育一瞥.中国学校卫生,2000,21(4):335-336.
[7] 齐建国,贾志勇.日本中小学的健康教育.中国学校体育,2000(5):65-66.
[8] 余小鸣,张芯,杨土保,等.中国中小学校健康教育研究(1):学生健康知识态度行为现况.中国学校卫生,2007,28(1):7-9.
[9] 余小鸣,张芯,朱广荣,等.中小学校健康教育研究(2):学生健康知信行相关影响因素.中国学校卫生,2007,28(2):107-110.
[10]余小鸣,张芯,石晓燕,等.中小学校健康教育研究(3):学校健康教育需求.中国学校卫生,2007,28(3):203-205.
[11]李明生.中美两国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健康教育比较研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0(11):102-105.
[12]陈华卫.中日美中小学健康教育的比较研究.外国中小学教育,2003,12:37-41.
[13]席春玲.当前美国中小学的健康教育课程及其特征.比较教育研究,2003(11):20-24.
[14]侯倩,张杰.中国与美国学校体育健康教育之比较.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0):118-120.
[15]卢伯春.中、美、英、日基础教育阶段健康教育课程内容标准比较.扬州:扬州大学,2006:13.
[16]喻坚.中美两国学校健康教育之比较.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7:78-79.
[17]KANN L, BRENER N, ALLENSWORTH D. Health Education: Results from the school health policies and programs study 2000. J Sch Health,2001(9):266-278.
[18]JULIE LG. SHPPS 2006: School health policies and programs study: Change between 2000 and 2006.[EB/OL][2010-02-20]. cdc.gov/HealthyYouth/SHPPS.
[19]肖龙海,丁洁.中美中学健康教育课程比较研究.外国中小学教育,2004(11):39-42.
[20]The Council of Chief State School Office(CCSSO). Assessment Tools for School Health Education. USA: CCSSO, 2006.
[21]National Curriculum Council(NCC). Health Education. UK: NCC, 1990.
[22]齐建国.日本中小学健康教育及启示.学科教育,2000(3):37-40.
[23]李英.日本中小学健康教育及启示.日本问题研究,2003(3):40-43.
[24]齐建国,薛懋青,贾志勇.日本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1-10.
[25]阎智力,市丸直人,石井腾.试析日本中小学的健康教育.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4(6):67-70.
[26]阎智力,顾渊彦.中国与日本中、小学健康教育的比较研究.体育科学,2005(5):30-34.
[2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体艺[2008]12号).北京:2008.
[28]国家教育委员会.普通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落实〈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检查评估细则(教体[1998]2号).北京:1998.
[29]廖文科.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工作.中国学校体育,2000(2):12.
[30]钱健.中、美、日三国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健康教育课程的比较研究.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2):120-123.
[31]俞爱玲.中美两国学校健康教育课程比较.中国学校卫生,2004,25(4):442-44.
[32]李英.日本中小学健康教育及启示.日本问题研究,2003(3):40-43.
[33]孙雷.美国基于国家标准的学校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及启示.体育与科学,2006(5):90-93.
[34]顾怀婷,傅茂笋.浅析中小学健康教育.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25(8):561-562.
[35]李俭莉.中小学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科教文汇,2009(28):197-198.
[36]刘世宏,罗燕萍,祁为中.上海市中小学健康教育课现状分析.中国校医,2006,20(5):499-500.
资料与方法
2009年1月~2011年1月收治膝关节病患者96例。症状为行走时疼痛加重伴跛行,膝关节压痛,活动受限,经X线摄片检查,膝关节均有不同程度的关节面破坏及关节间隙变窄。入院后30例行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术后予抗感染及功能锻炼,术后2周拆线,切口一期愈合,半年后随诊,患者生活自理已弃拐下地行走。
护 理
入院护理:①评估全身情况: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和全身健康状况、既往史、过敏史、药物史等。②住院环境介绍:主动向其介绍主管医生、护士、洗漱间、开水房等。使患者消除陌生感。
术前护理:⑴心理护理:护士应给予患者针对性地心理护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耐心解释手术目的及预期效果,详细解释术后膝关节功能康复知识,介绍主治医师的技术水平、同类手术的成功率、既往患者的治疗效果,增加患者的信心。家属的理解、支持在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中起很大作用。⑵术前准备完善常规检查,做好基础护理,术前1天备皮,检查手术野皮肤,如有疖、毛囊炎、皮肤病等及时治疗痊愈后方能接受手术,询问患者药物过敏史及既往史,术前6小时禁食,4小时禁水;对过度紧张的患者术前应用镇静剂,留置尿管,术前30分钟给予静滴抗生素,以减少感染机会。积极控制血糖、血压:术前空腹血糖维持在9mmol/L以下,血压维持在150/90mmHg以下[2]。⑶术前健康教育:①指导患者进行股四头肌的等长舒缩运动:患肢伸直绷紧足尖,膝部用力向下,保持10秒/次;②指导患者进行患肢直退抬高运动:患者取仰卧位,健侧膝关节屈曲,避免对腰椎产生压力,患侧膝关节伸直,踝关节功能位,抬腿高度离床10cm左右,保持10秒,抬高角度及保持时间可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逐渐增加[3];③膝关节、踝及足趾关节的屈伸运动:患者取平卧位,做膝关节的主动和被动伸屈活动;④指导患者练习床上大小便,使其掌握抬臀及放置便盆的技巧,以适应术后床上顺利排便。
术后护理:⑴一般护理:患肢抬高且保持中立外展位,注意观察患肢末梢血液循环情况,严密观察切口渗血,局部皮肤温度,足趾活动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如皮肤温度低、苍白、发绀等应立即放松绷带;观察患者的疼痛情况,适时予以镇痛,定时测量生命体征并做好记录。⑵引流管及切口护理:将负压引流器固定低于膝关节10~20cm处,以保持负压状态,观察负压引流管是否通畅,妥善固定负压引流器,要经常捏压引流管,防止血液凝固,定时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并记录,更换负压引流袋时,禁止抬高于切口水平,防止引流液倒流,引起感染,根据引流量及性质,一般术后48~72小时拔除引流管。⑶饮食护理:早期进清淡、易消化饮食,如汤、粥、面条等,中晚期则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为主,另外应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富含纤维素食物、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⑷预防并发症:①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早期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自远端向近端按摩肢体,麻醉苏醒后鼓励患者在耐受疼痛的情况下,尽早开始股四头肌舒缩练习,还可预防性使用抗凝药物;②预防褥疮:保护骨突部位,用海绵、软枕垫于臀部、下肢,使其卧位舒适,定时翻身,按摩受压部位,保持床铺清洁干燥无渣屑、无皱褶;③预防感染:如术后出现体温明显升高、切口疼痛、关节肿胀,则可能发生感染,应选用有效的抗生素,进行支持疗法增强患者体质,增强抗感染能力。⑸康复锻炼:功能锻炼分阶段进行。①第一阶段:术后1~3天,此期为术后早期,功能锻炼以床上为主。术后第1天开始CPM机被动锻炼,第1次应从30°~40°开始,以后逐日增加5°~10°,锻炼2次/日,30分钟/次[4];②第二阶段:术后第4~14天,此期为术后中期,功能锻炼主要是增加关节的活动度,同时强化肌力的恢复程度。术后第4天待患者可耐受疼痛,肌张力恢复时,可进行下地行走训练,先用助步器帮助其行走,待重心稳定后改用双拐,以上锻炼方法交替循环进行,2~3次/日,做20~30分钟/次,也可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逐渐增加;③第三阶段:手术2周后,此期锻炼的目的以增强肌力为主,同时保持已获得的膝关节活动度。包括负重行走训练、抗阻力训练、上下楼训练。
出院指导:出院后继续院内所学训练内容,选择性实施,次数时间取决于具体情况,不要短时间超强度训练。同时要注意预防感染,有感染时,如扁桃体炎、皮肤感染、手足癣等,要积极治疗。
讨 论
科学系统的围手术期和术后康复护理,是保证治疗达到最佳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是提高疗效,改善预后的重要保证,直接关系着手术治疗效果的成败。通过对26例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科学康复护理,在随访中未发现有关节愈合不良、脱位、关节畸形和僵硬、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采用的在术前术后保持与患者的良好沟通,从心理、健康教育、切口、饮食和分阶段的科学康复锻炼方法,有效的防止了全膝关节置换术常见并发症的发生,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 贾勤,朱红英.48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这的康复训练[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3):161.
2 陈维珍,杨桂莲.人工膝关节置换患者的护理.齐鲁护理杂志,2004,10(9):708.
【关键词】JCI 门诊换药 实施 健康教育
JCI标准是一套结构完整且科学的医疗质量评价体系,在健康教育模式形成过程中有利于员工形成病人教育与质量持续改进的新理念,在实施中实现了健康教育的无缝化链接,提高了病人和家属对换药的应对能力、满意度[1]。健康教育是指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教育过程,它促使人们自觉地采用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以改善、维持和促使个体的健康,进而达到在精神、身体、社会交往等方面保持健全的状态[2]。我们通过对门诊换药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后,提高了患者及家属对换药前、中、后相关知识的掌握,缩短换药时间促进康复。
一般资料
2009年2月~2011年12月门诊200例换药患者中有癌症术后伤口愈合不良者,骨科无菌切口感染者、脓肿切开引流者,手足外伤者,小面积溃疡者,植皮者、拨甲治疗者、糖尿病及慢性疾病至伤口长期不愈合者等,年龄5岁~90岁。
教育方式
1 一般性指导 因每位患者知识层次不同,对健康指导的掌握也有很大差异,获得知识的渠道千差万别,如果对每位患者按统一的标准教育计划进行宣教,势必会在某些患者心中产生多余或不理解的感觉,护士只有通过了解患者对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有针对性地进行宣教,纠正患者偏差,才能引起患者对宣教知识的兴趣[3]。利用现有资源,开展健康教育。发放健康手册,诊前宣传等方式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教育。
2 随机往指导 对前来换药的患者在换药前、换药中及换药后按照其季节、疾病种类、文化水平有针对性地实施个体化指导。
教育内容
1 心理教育 换药前均应仔细了解病情,询问其病史,同时在处置前向病人详细地解释处置时,可能引起不同程度的疼痛和不适感。换药时要鼓励病人正确表达自己的不适感觉,以取得合作尽可能消除其恐惧心理及虚脱症状。对于癌症术后伤口不愈合,或因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周围血管疾病而导致伤口长期不愈合的患者,其情绪往往非常低落,可出现焦虑,紧张烦燥,抑郁等不良心理反应,应向患者详细讲解有关疾病的相关知识,提高其正确认识疾病和自我护理能力,鼓励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向患者指出心理紧张可降低人体的抗感染能力,也可影响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导致伤口延迟愈合,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以调动自身潜能,有助于伤口愈合。
2 疼痛评估 换药前首先根据疼痛程度量表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同时告知患者疼痛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活动,如果疼痛严重,往往会造成胃肠功能紊乱、血压升高、心动过速、失眠、焦虑、内分泌紊乱等,反而造成身体机能、免疫力下降、伤口不愈合, 改变患者以往认为疼痛是疾病的一种自然过程,能忍就忍,止痛药会成瘾,副作用大或拒绝使用镇痛药的误区。若疼痛评估评分≥3分时,应及时报告医师给予处理。
3 营养饮食教育 全身疾病,营养不良可显著延缓伤口愈合[4]。合理营养是促进生长发育,增进身体健康,增强免疫功能的物质基础. 因此, 我们根据病人的病情, 指导患者合理使用平衡膳食.。如伤口较大病情较长的患者,应指导以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索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食谱为主。如肉类、奶类、鱼类、蛋类、水果、蔬菜。癌症术后伤口愈合不良者嘱咐他们多吃高蛋白、 低脂肪、 易消化和富含维生素的食物等, 忌吸烟、 饮酒, 少吃或不吃刺激性食物, 从而增强机体抵抗力, 促进伤口的愈合。
4 功能康复教育 对于创伤骨折及手足关节部位的伤口在换药时,应及时向患者解释功能锻练的重要性,让患者了解早期适中的活动可促进肢体的血液循环,促进创伤组织及骨折的愈合。如固定时间过长又不进行功能锻炼会发生肌腱粘连、关节僵硬影响肢体功能的恢复,所以一般保持患肢的功能位,早期被动活动。后期骨折愈合,外固定或内固定去除后应逐渐进行强度增大的功能锻炼并且应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以免损伤。如果发现锻练时造成疼痛,运动后组织肿胀明显,原来能运动屈伸的肢体突然不能主动运动,要及时诊治。
5 换药时间间隔的指导 根据患者伤口的情况,指导其换药间隔的时间。有些患者认为换药越勤,伤口好的越快,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因为频繁换药对伤口创面造成反复牵拉、撕裂,降低了局部组织的免疫及再生能力,打乱了局部微循环灌注及促生长因子的聚集,同时也增加了与外界的细菌接触的机会,导致创口愈合不良;再者频繁伤口换药使病人有反复疼痛刺激,内分泌系统激素水平改变,导致伤口肌肉紧张微循环紊乱,使组织修复所需的氧气及营养物质减少,从而影响伤口愈合;同时,消毒液不仅可杀灭病原微生物,也可改变伤口组织外环境,影响伤口的愈合[5]。。因此换药间隔时间依伤口情况和分泌物多少而定;脓液较多的伤口,每日换药1次或多次,并保持表层敷料不被分泌物滋透,分泌物不多,肉芽生长较好的伤口,可2天~3天换药1次。清洁伤口一般在缝合后第3日换药1次至伤口愈合或拆线。
结果
对门诊换药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后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健康教育使患者对伤口换药知识掌握及了解的有效率达到100%。
体会
健康教育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活动,通过有效的健康教育使患者能正确对待疾病并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克服了对治疗紧张恐惧等不良心理反应,通过对患者的健康教育,使患者了解伤口愈合的特点,掌握促进伤口愈合的知识,提高了患者自我护理能力,使伤口愈合的时间明显缩短;同时也加强了护患关系,拓宽了护理人员的知识面,使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有了较大提高。
参考文献
[1] 徐建文.晁杰伟.利用JCI标准建立全员动员模式下病人和家属的教育.护理研究,2009,5
[2] 王惠贤.健康教育是建立新型护患关系中的重要环节.实用护理杂志,2001,17(3):54-55.
[3] 于萍,汤明维.病人对护士健康教育满意度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8):503—504.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教育对策
大学生是国家和社会未来的建设者与接班人,是时代的主宰者。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大学生自身的不断成长,他们会遇到各种各样靠自身能力解决的问题。这些就要求新时代的大学生们既有健康的体魄又有健康乐观的心理状态。然而,一直以来,高校教育一直把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升学就业做为大学生教育的重点来抓,却往往忽视了与学生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分析
心理健康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心理健康,主要目的在于预防心理疾病或行为问题;广义的心理健康是对人们的心理进行调节,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我们努力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从广义上来理解心理健康让他们更好地适应适应社会生活,更有效地为社会和人类做出自己的贡献。一般来说,广义的大学生心理健康(以下简称;心理健康)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能保持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学习是大学生大学生活的重要方面,绝大多数大学生处在学习的黄金时段,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保持稳定的学习效率,并从学习中体验到满足和快乐。
2、能协调和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
稳定的情绪,良好的心境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心理健康的大学生热爱生活、乐于进取,即使也会有消极情绪的体验,但是积极的情绪总是多于消极情绪,并能够在适当的时候做好自我调节,尽量让积极的情绪成为主角。
3、意志健全,能经受住各种挫折和磨练
在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会树立各种各样的奋斗目标,一旦有了目标就要为之努力奋斗。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总会遇到挫折和磨练,大学生要将之视为对自己意志的考验,勇敢地面对和战胜困难,从而实现自己的目标。
4、人际关系和谐,乐于交往
人际关系状况最能体现和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大学生较之于中学生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际关系除了同学老师、家长外还可能会涉及到与社会上各阶层人士的关系。心理健康的大学生热爱生活,乐于交友,能妥善处理好与不同人群的关系,较强的同情心和道德责任感,因而能被他人和集体所认同。
5、正确的自我意识
了解自我、悦纳自我,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心理健康的大学生都能以客观的态度去认识 、评价自己和周围的世界,既不是自视清高、妄自尊大,也不是自轻自贱、妄自菲薄。行动上自律,评价上自省,心态上自控,情感上自悦。在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有良好的基本满意的态度,存在着一种健康有益的差距。他们善于从客观环境中吸取有价值的信息以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并恰当地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6、适度的行为反应
适度的行为反应是指个体对外界环境和事物的反应既不过激,亦不迟钝。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有正常的行为反映,在认识、情感、言行、举止等方面都符合他所处的年龄段的要求,他们充满青春活力,朝气蓬勃,勤学好问,能创造性地处理问题。
7、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
人格作为人的整体的精神面貌能够完整、协调、和谐地表现出来;心理健康的学生所思、所说、所做是协同一致的,具有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8、积极的社会适应力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思想、信念、目标和行为等都能跟上时展的步伐,并能适时调整自己的愿望和需要使之与现实协调一致。
我们可以通过以上标准简单地判断大学生是否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有身体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
人们的身体和心理之间有一种微妙的关系。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华,一般来讲身体素质和身体状况都非常好,但是近年来各项关于青少年健康状况的调查显示,我国的青少年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当人们的身体出现问题时,其心理一般也会变得十分消极,办事效率低下,这就要求大学生自身对身体锻炼和身体健康要足够重视,努力使自己身体心理状态俱佳。
俗话说“知足者常乐”,讲的就是人的心理状态对心理健康的影响。郁闷消沉的心境会压抑着你的心情,使你觉得郁郁寡欢。长此以往,人会变得悲观,心理健康便无从谈起。
在人现实的生活中,社会文化因素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影响个体心理健康。一是规范化的社会文化教化,它体现着社会文化的客观强制性与个体自我调控的自觉性。二是非规范化的社会文化渗透,它体现着社会文化的弥散性与个体自我生成的自发性。个体生命本身就是社会文化的产物。个体的社会文化性与生俱来,伴随着生命的始终。
二、当前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预防心理问题是首要任务
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以预防为主,新生入学后除了要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测试,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外,还要应及时了解学生的身体状态和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高校学生管理者一旦发现学生有困难(包括家庭困难,学习困难等)应及时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帮助,让他们在温暖和谐的环境下战胜自己的困难,树立信心。
2、与学生直接接触帮助解决心理问题
在发现学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后,要以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尽快解决问题。在充分了解到影响某个体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具体原因后,可以通过面对面咨询、电话、书信等形式,让学生敞开心扉,坦然地面对自己的困境并克服心理障碍,解决问题。例如在帮助失恋的大学生走出困境时,就可以以多次面对面聊天的方式引导他们从认真思考自己的人生问题开始,使他们认清“人生除了爱情之外还有更重要的内容”。从而帮助学生一步步走出失恋的泥淖。
3、做好随时调节学生心理健康的准备
即使高校学生管理人员和学生自身都做好随时调节学生心理健康的准备。有时候还是会出现一些突况令老师和学生们措手不及。例如学生的家庭突然遭到变故,或是学生的身体受到严重的伤害等。当这类情况发生后,首先是不能慌张,在及时处理好相关事宜后应马上采取切实措施,从人力、物力、财力等个方面给当事人提供支持,并发动可以发动的最大社会资源给当事人提供帮助。
发挥班级干部的团结带头作用,适时安抚心里受伤的同学,尽最大努力把当事人受到的心理伤害降到最低。
三、结语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使其正常有序地运转,除了建立、健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运行机制外,高校的教育管理人员也要切实有效地把此项工作做为学生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学生自身要积极参加各项有益身心的活动,提高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主动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努力成为有幸福感的学生,为自己今后信服健康地工作奠定基础。
【关键词】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
【中图分类号】C4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3-0064-01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倡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将掌握和应用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增强体能;学会学习和锻炼,发展体育与健康时间和创新能力;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合作与交往的能力;提高自觉维护健康的意识,基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因而也就形成了新的课程学习目标。
新课程目标分为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等四个方面。
1运动参与
运动参与是指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态度及行为表现,是学生习得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锻炼身体和提高健康水平,形成积极的体育行为和乐观开朗人生态度的实践要求和重要途径。
课程强调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形式多样的方法,在小学阶段注重引导学生体验运动的乐趣,激发、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参与意识,在初中阶段引导学生逐步形成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运动参与的目标
1.1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
1.2体验运动乐趣与成功
2运动技能
运动技能是指学生在体育学习和锻炼中完成运动动作的能力,反映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基本特征,是课程学习的重要内容和实现其他学习方面目标的主要途径。在小学阶段,要注重体育游戏学习,发展学生的基本运动能力;在初中阶段,要注重不同项目运动技术的学习与应用,鼓励学生参加多种形式的比赛,逐步增强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习能力、安全从事运动的能力,加深对体育运动的理解。无论在小学还是初中阶段,都要重视选择武术等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进行学习。
运动技能的目标
1.学习体育运动知识
2.掌握运动技能和方法
3.增强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重要内容和期望的重要结果。
课程强调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和锻炼,全面发展体能,提高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形成关注自身健康的意识和行为。小学阶段要注意引导学生懂得营养、行为习惯和疾病预防对发育和健康的影响;初中阶段应要求学生了解生活方式、疾病预防等对身体健康的影响,自觉抵制各种危害健康的不良行为,初步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提高体能水平,基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身体健康的的目标
1.掌握基本保健知识和方法;
2.塑造良好的体形和身体姿态;
3.全面发展体能与健身能力;
4.提高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
4 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是指个体自我感觉良好以及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状态与过程,与体育学习和锻炼、身体健康密切相关。既是课程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课程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
课程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坚强的意志品质、良好的体育道德、合作精神与公平竞争的意识,帮助学生掌握调节情绪和与人交往的方法。小学阶段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不怕困难、坦然面对挫折,引导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学会交往;初中阶段要注意指导学生掌握调节情绪的方法,培养果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团队合作精神。
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目标
1.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2.学会调控情绪的方法;
3.形成合作意识与能力;
4.具有良好的体育道德。
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四个方面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因此各个学习方面的目标主要通过身体练习实现,不能割裂开来进行教学。
关键词:选项教学 实施过程 上课方式
我校是一所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在新课程标准实施以前,我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班为单位进行授课的。这种以行政班授课的形式,使得同年级所有学生学习同样的内容时,学生完全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力。这种教学模式尽管便于组织和管理,但它却大大扼杀了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学生喜欢体育课但不喜欢上体育课,这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养成非常不利,也不利于学生兴趣和爱好的培养,更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鉴于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及赋予学生足够的自主选择权利,我校从2008年秋学期开始尝试《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选项教学。
一、我校的基本情况
我校2008年秋学期大约有69个行政教学班(高一年级20个班,高二年级22个班,高三年级27个班);12名体育教师,其中篮球专项3个人,排球专项2个人,足球专项2个人,乒乓球专项2个人,羽毛球专项1个人,武术专项1个人,健美操专项1个人(女);学校有主管体育工作的副校长,设有体育教研组,制定了《体育与健康课选项教学方案》;有标准400米塑胶田径场1个,篮球场8个,排球场4个,足球场1个,乒乓球台30个,羽毛球场2个,健身房1个,师资力量和场地器材基本能满足选项教学的需要。
二、学校设立选项教学的模块
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我校体育教师专项能力和场地器材,以及我校传统体育比赛项目和学生的兴趣爱好,我校设立了篮球、足球、排球、武术、羽毛球、乒乓球和健美操共7个模块供学生选择。
三、对学生进行选项摸底调查和统计、报名
在2008年秋学期伊始,我们把选项项目和选项教学的安排计划告诉现在3个年级69个班的4000多名学生,让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选项教学的实质,并对他们进行了选项摸底调查和统计,各班按一定的百分比报名(见附表1)
四、选项教学的实施过程
(一)体育与健康课周课时
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相关内容和规定,我校将每周体育健康课的时间定为2课时(表2)。
■
(二)选派体育教师
学校根据现有体育教师专项和学生喜欢篮球、足球、排球人数相对较多的现状,选派3个篮球教师(2个人教男生,1个人教女生),2个排球教师(1个人教男生,1个人教女生),2个足球教师,2个乒乓球教师和1个羽毛球教师,1个健美操教师和1个武术教师,并对各个项目的报名人数做了限制。
(三)根据学生选项需求对各年级进行重新分组
基于我校各个年级行政班学生人数较多(每班平均60人),经学校教导处和体育教研组共同商讨,根据学生选项需求对各个行政教学班的学生进行重新分组。各年级分成A、B、C三组,每组有相对应的行政班(表3)。
■
(四)选项教学上课方式及场地划分
学校把每个年级分成三部分进行选项教学,即A、B、C三个组,各年级各组每周体育课2课时,由教导处统一排课。为了保证上课有足够的场地器材,上课的学生人数控制在40人以内,每天同一节体育课学校只安排一个年级的一个组上体育课。篮球模块由3名篮球专项的教师教,2个人教男生,各占用3个篮球场,1个人教女生,用2个篮球场;排球模块由2名排球专项的教师教,1个教男生,1个教女生,各占用2个排球场;足球模块由2名足球专项的教师教,1个教男生,1个教女生,各占用2个足球场;乒羽模块由2名乒乓球、1名羽毛球专项的教师教;武术、健美操模块各由1名专项教师教,占用各自项目的场地;选乒乓球、羽毛球的学生,球拍和球自备,健美操项目的一些简单器材也由学生自备,学校给健美操教师准备了健身房,1台录音机和相应的音乐磁带。
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每个学生在高中三年必修1学分18学时的健康教育内容和1学分18学时的田径类项目,所以每个项目班必须按体育教研组的统一安排在每个学年完成6学时的健康教育内容和6学时的田径项目内容。每学年第2学期的最后3周为全校性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
(五)排出选项教学课表
■
注:(1)每学期每个选项组排健康教育课和田径课各三节,三年共18学时,各占1学分。(2)在周三、周四、周五多排一次体育课。
(六)建立学生体育与健康课档案袋
学生从高一第1学期选项开始,到高三第2学期选项结束,随着每学期选项的变换,档案袋将转移到不同模块选项教师的手里,每学期的体育与健康课成绩和信息由相对应的专项体育教师填写。
(七)选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选项教学后由于学生来源于不同的班级,造成考勤的困难。
解决方法:专项体育教师事先选出各个行政班本项目的选项小组长,由选项小组长在上课集合时检查各自行政班的选项学生人数,然后报告给体育教师。
2.有的学生喜欢的项目不止一个,选项教学后出现同一节体育课部分学生上几个不同项目的现象,造成课堂组织的混乱。
解决方法:首要的就是要让学生明白,他们在每个学期开学时都有着不止一次的重新选择的机会,他们喜欢的不同项目可以分到不同的学期进行选择学习,而当前选择了的就要认真投入的进行学习,不能影响课堂秩序。再者,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不断完善教学方法,要有着足够的吸引力及驾驭能力,让学生折服于自己的教学魅力而自动认真学习。
关键词:体育教师 实施 体育与健康 课程标准
体育教学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学生健康体魄的最重要途径,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又直接影响体育课堂的教学效果,关系到青少年的身体状况,以及祖国的未来重任的担当,因此,对中小学体育教师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了解,为中小学体育教师提高教学效率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一、中小学体育教师现状
(一)体育教师基本情况
在走访了解中小学过程中,尤其是农村基层还有部分体育教师从学历是中专、大专水平,这部分教师的学历还有待提高。只有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发展。从年龄和性别上看,体育教师队伍整体还需年轻化、男性化,才能有朝气、有精力,适合体育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
(二)体育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态度
在走访了解中小学过程中,大部分体育教师还是喜欢教学工作的,只不过少数人受眼前利益的驱使,对教师职业不喜欢和无所谓。
(三)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标准及解读的掌握情况
在走访过程中,中小学体育教师还有一小部分没有《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及《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还有部分教师还不太了解课程标准,可见中小学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标准的认识程度还存在一定差距。
二、建议
(一)教师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在体育教学中,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体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二)教师具有创新教学设计能力
创新教学设计突破传统灌输接受式的单一教学方式,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新型教学方式,重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能力,增进学生体能、运动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体发展,提供给学生留有充分的学习和活动时间,改变过去只重视运动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方法,提供通过运动、知识、技能的教学,努力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多维目标。
创新教学设计还要求改变教师的绝对权威的角色,强调师生是一种平等合作的关系,重视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新的教学环境中,教师将成为学生的指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
(三)勇于创新,不断进取,努力做好教学科研工作
教学研究,要脚踏实地,切忌好高骛远,眼高手低。个人成绩的取得和集体的发展密不可分,教育科学研究,依赖于同事间学术上的虚心好学,博采众家之长,学术争论有理有节,强调学术相容,同事相处要真诚相待,宽容大度,切忌斤斤计较,小肚鸡肠,同事间互帮互助,共谋发展,真正地把教研成果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四)教师专业化发展
课程改革既给我们体育教师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教师存在着本领危机问题,新课程理念不是教师在传统学校教育中所熟悉和运用的,而学生是面向未来的,我们不要用昨天的知识去教今天的学生。课程改革依赖于教师提高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专业化发展能力,课程发展即教师发展,教师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观念方法,以及技能知识专业化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了新课程的实施水平。
建设“品质课堂”,旨在引导广大中小学教师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新课程标准,切实把握教育教学的本质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精心备课,精心组织课堂教学活动,让每一堂课都呈现出较高的品质,切实提高每一堂课的教学质量。所谓“品质课堂”,简而言之,就是一堂准备好、实施好、效果好的课。“品质课堂”的核心内涵,集中体现为“专业性、全然性、趣乐性、思辨性、践习性、化成性”这六个元素。
二、基本理念
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充分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要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保证每一位学生受益。坚持把“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作为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和最终目的,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树立科学的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和质量观,做到“以生为本、学思结合、因材施教、知行合一”,深入推进“品质课堂”建设,促进全区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科学、持续发展。
三、目标追求
引导和督促广大体育教师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提升教师素质,转变教育理念,促使教师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教学行为,深入推进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质量,让体育与健康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快乐天地、教师专业发展的精彩舞台。让体育与健康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和锻炼习惯,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四、研究策略
坚持“顶层设计与分步实施相结合,全面推动与示范引领相结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原则,按照“培训学习―调研分析―研究提炼―实践探索―展示交流―评价激励”螺旋上升的六步推进方式(注:六步既可循环往复,也可灵活选用),建设“品质课堂”,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育人质量。
五、结果与分析
明确课堂学习目标,积极、主动参与到体育与健康课堂学习与活动中,不断自主更新学习行为方式,提升体育与健康课堂学习质量。健康第一,以生为本,因材施教。关注每个学生生理、心理特征,重视每个学生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促进全体学生体育素养的全面发展。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与健康的学习与活动,善于思考,大胆发言,主动模仿,踊跃展示,不同层次学生各有所获;重视自我全面锻炼和发展。做到在轻松、愉快中学习知识,在快乐无比中掌握技能,在好学、善学、乐学中彰显个性。注重学生身体的全面发展,做到少讲多练,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好培优辅差工作。运用多种方式和方法进行练习,开展多种形式的小组活动,注重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和健康安全意识的培养,获得成功的积极体验,产生优质的教学效果和长远的育人效益。
六、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