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煤炭对外贸易8篇

时间:2023-08-20 14:38:5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煤炭对外贸易,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煤炭对外贸易

篇1

关键词:低碳贸易 对外贸易 贸易结构

一、引言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世界对低碳经济的关注日益加深,人们对绿色环保低碳产品的需求日益扩大,世界经济低碳化发展是必然趋势。在全球经济处于低迷时期,各国对外贸易政策向贸易保护倾斜,提出了一些技术性、绿色性的贸易壁垒,比如碳排放壁垒。作为外向型经济体的浙江,经济开放程度日益扩大,且主要的贸易产品为高能耗的机电产品。在碳排放壁垒下,该贸易结构给浙江对外贸易的长期稳定发展带来了隐患,那么浙江对外贸易如何突破碳排放壁垒,抓住低碳贸易这一广阔前景,是当前研究的重点问题。

二、浙江发展低碳贸易的必要性

(一)应对碳排放壁垒

碳排放壁垒最早由法国总统希拉克提出来,旨在对高能耗的进口产品征收二氧化碳排放的特别关税,意图保护国内市场。碳排放壁垒对浙江对外贸易影响甚大,浙江主要出口商品结构以高能耗产品为主,碳关税的实施将导致浙江出口量锐减,并且将淘汰一批高能耗、高排放的企业。在此背景下,浙江企业不得不迈向低碳贸易,通过引进先进绿色技术,提高能源消耗效率等措施使产业低碳化升级,进而推动浙江对外贸易的低碳化,以应对贸易伙伴国的碳排放壁垒。

(二)实现对外贸易持续发展

浙江作为主要的外向型经济体,对外贸易发展取得了不菲成绩。但过去主要依赖的是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主要出口一些附加值较低、高碳排放的产品。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人口红利的消退,以往的贸易增长方式已经适应不了新形势下的发展需求。在全球气候变暖新形势下,世界经济低碳化已经是必然趋势,因此,大力推进低碳贸易的发展,可以迎合全球新需求,并扩大全球市场份额,推动浙江对外贸易规模和质量进一步提升,实现可持续健康地发展。

(三)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浙江目前产业结构以高能耗产业为主,带来大量二氧化碳排放和资源消耗,使得生态环境恶化,制约着浙江经济持续健康地增长。发展低碳贸易一方面可以缓解生态环境恶化,减少能源消耗,一方面会促进经济增长。发展低碳贸易必然要求引入先进的绿色技术,以及对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这可以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带动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还能促使浙江产业结构进行转型升级为技术型、绿色型的产业结构特点,有效地推动浙江外贸在全球分工体系中的价值提升。因此可以预见,产业低碳化以及低碳贸易是浙江经济发展的新一轮重要增长极。

三、浙江开展低碳贸易的现状

(一)浙江碳排放现状

浙江省统计局没有直接公布二氧化碳排放量,故参考IPCC(2006)及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办公室和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2007)的方法,通过化石能源的消耗量来估算出二氧化碳排放量。可以得出,浙江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快速上升,直到2012年才停止上升态势,进入到负增长的良好情形,2013年浙江省二氧化碳排放量达32229.28公吨,同比去年下降0.44%。单位产出碳排放呈逐年下降趋势,但仍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二)浙江对外贸易结构现状

2014年浙江进出口总额达3550.48亿美元,其中出口总值达2733.28亿美元,占进出口总额的76.98%,出口同比增长9.88%,进口同比下降6.11%。从出口商品结构可以看出,机电产品在浙江出口商品中几乎占据半壁江山,达41.16%之多,其次是纺织纱线制品以及服装产品,两者之和占浙江商品总出口额的25.96%。机电产品与纺织纱线和服装均属于高能耗、高碳排放产品,因此浙江无疑会为其贸易伙伴国承担大量的碳排放,即其贸易伙伴国高碳类产品的需求,大部分由浙江出口提供,因此承担了生产高碳产品的碳排放。

一方面高碳产品出口占比过大,另一方面具有高附加值、低污染、低排放特性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过低。2014年浙江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所占比重仅占5.67%,大大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偏低不利于浙江省技术进步、产业升级,也必然会影响浙江发展低碳贸易的步伐。

四、浙江开展低碳贸易的制约因素

(一)处于国际分工价值链低端

在全球分工体系中,浙江由于先进技术不足,大部分承接了国外的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产品的生产,而国外发达国家依靠其先进技术水平,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高端水平,承接了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通过全球分工系统,众多发达国家把国内高污染、高能耗、高碳排放的产业纷纷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在此背景下,浙江承担了部分国外该类产品的生产,使得二氧化碳排放量居高不下。

(二)低碳技术水平不高

在市场经济下,少有企业愿意投入大量的资本来进行绿色低碳技术的研发。在过去一段时间内,由于碳排放的外部性,企业没有为碳排放行为承担任何成本,这导致了我国低碳技术水平不高。而相比国外先进的碳排放交易机制,企业会权衡碳排放的成本,作出碳排放技术研发升级的决策。在全球气候变暖大背景下,低碳技术不足不仅会限制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更会使得浙江对外贸易面临碳壁垒的尴尬境地。

(三)煤炭消费占比过大

随着浙江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必然会对能源需求进一步扩大。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消费超过三分之二,这主要与我国能源要素禀赋有关,我国探明的煤炭资源约占全球的11%,是第一大产煤大国,也是煤炭消费大国。煤炭资源的大量消耗带来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在所有能源中,煤炭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最高,天然气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仅相当于煤炭的60%,导致我国单位产出碳排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这对于以煤炭作为主要能源消耗的中国,特别不利于低碳经济和低碳贸易的开展。

五、实现浙江低碳贸易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引导规划

仅仅依靠市场来引导低碳贸易是不够的,企业的逐利行为使得企业不会主动引进先进低碳技术,更难以进行低碳转型升级,因此,要发挥政府的智能作用,通过制定特殊补贴或者碳税制度来推进浙江省低碳贸易的进程。通过补贴企业的低碳生产行为,企业能在少增加甚至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响应政府号召,可以在有利的政策环境下,积极进行产品的低碳技术升级。政府也可以学习发达国家政府经验,将碳排放行为市场化,对企业的碳排放行为征税,使得碳排放这种外部不经济行为的成本内部化,企业不得不考虑碳排放的成本以使得自身利润最大化。政府也可以积极构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让有足够碳排放额度的企业通过市场转移给需要碳排放指标的企业,从总量上控制浙江省碳排放量。

(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浙江主要以高能耗、高碳排放的机电产品和劳动密集型的纺织服装产品出口为主。在全球经济不景气时代,发达国家为保护国内产业制定出一些技术性的贸易壁垒,如碳关税,即对高碳排放的产品进行征税,在这种背景下,浙江外贸要保持持续健康发展就不得不谋划低碳贸易之路,从根本上摆脱过去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因此,浙江企业必须加快产业向低碳型产业升级的步伐,从而灵活地调整对外贸易商品出口结构,转向低能耗、低碳排放、高技术含量的低碳贸易的路子,推动浙江外贸又快又好地发展。

(三)大力发展低碳产业

应对发达国家的碳关税壁垒,和未来低碳贸易的发展趋势,浙江必须推进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引进,未来企业的竞争力必依托于低碳技术水平,大力发展低碳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贴合全球低碳贸易大趋势。浙江目前低碳技术水平不高,政府应对企业的低碳技术引进给予财政金融支持,鼓励企业在绿色低碳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在国际低碳贸易中获得竞争优势。同时,行业组织协会积极敦促企业的减排行动,致力于推动企业低碳贸易迈向标准化、规范化,以减少浙江碳排放,使浙江省对外贸易突破碳关税壁垒障碍,走向低碳贸易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李丽.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规制的影响及中国的对策[J].财贸经济,2014(9):114―123

[2]施锦芳.碳足迹标签新型非关税贸易壁垒探析及政策建议[J].财政研究,2015(1):34―37

[3]王谋.碳关税命题辨析及其国际治理模式[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4):7―10

篇2

1、山西省总体经济特征

2004年,山西省生产总值为3042.41亿元。2000年至2004年,山西省的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1643.81亿元、1779.97亿元、2017.54亿元、2456.59亿元、3042.41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了7.8%,8.4%,11.7%,13.9%,14.1%。2004年,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为8.3%,产值为253.37亿元,比上年增长4.5%;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为59.5%,产值为1810.08亿元,比上年增长16.8%,其中工业产值1568.47亿元,建筑业产值241.61亿元;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为32.2%,产值为978.96亿元,比上年增长12.7%。

以上数据显示,山西省的经济呈现明显的增长势头,其中,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200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经实现增加值882.2亿元,同比增长24.2%,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企业达到26家,有两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超过百亿。尤其是太钢集团通过技术改造,核心竞争力明显提高。集团销售收入达到207亿元,增长52%;实现利税26亿元,增长63%。对全省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18%。30个重大工业潜力产品项目已有80%以上建成投产,投产项目覆盖煤炭、冶金、化工、机械、医药、烟草等领域。项目企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650亿元,增长42%。

2、投资状况

从投资结构看,以内涵型投资为主的更新改造投资增长加快,以外延型投资为主的基本建设投资运行平稳。2004年,全年全省完成基本建设投资669.2亿元,增长29.8%;更新改造投资347.3亿元,增长37.2%;房地产开发投资125.8亿元,增长32.6%。从有制结构看,全省非国有投资887.1亿元,比上年增长39.6%,增速比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速高出9.0个百分点。非国有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60.8%,比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成为全社会投资增加的主导力量,长期以来,过分依赖国有投资的格局有所改变。从工业投资看,能源工业投资继续上升,科技含量高,产业联动大的机电工业投资加快。截至2004年底,全省能源工业投资502.6亿元,比上年增长64.9%,占全省工业投资总量的58%。其中,电力投资完成193.6亿元,比上年增长50%;煤炭投资完成143.5亿元,比上年增长80%。

以上情况反映出,虽然投资结构有一定的改善,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传统工业领域投资热,农业投资冷,服务业投资慢。

3、对外贸易格局

2002年,山西省进出口总额23.12亿美元,出口总额16.62亿美元,占全省生产总值2001.80亿元的6.90%,占全国出口额的0.51%。初级产品出口额9.76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58.72%,工业制成品出口额6.86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41.28%。进口总额6.50亿美元。初级产品进口额2.13亿美元,占进口总额的32.77%,工业制成品进口额4.37亿美元,占进口总额的67.23%。技术进口总额655万美元。其中,签订引进技术和进口设备合同8个,合同金额655万美元。引进技术和设备主要来自德国、荷兰、加拿大、美国、日本等国家。

二、山西省外商直接投资对对外贸易的影响

1、外商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的因果检验(见表1)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Granger检验对滞后期长度的变化比较敏感,此处限于篇幅,仅仅列出滞后期长度选择1的情况,事实上,在3个滞后期以内,检验结果都是一致的,即山西省对外直接投资不是对外贸易的原因。而对于中国而言,情况却恰恰相反,很多学者用不同的方法论证了对外直接投资是对外贸易的原因,或者说外商直接投资极大的促进了我国的对外贸易。通过比较分析,以下是产生这种不同结果的原因。

2、对检验结果的解释

从出口的商品结构来看,52.12%的商品明显属于采掘业,其余的商品中一部分也属于采掘业,一部分属于制造业,其中初级产品的比重很大;从进口商品结构来看,大部分进口产品是用于制造业。从外商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以及山西省进出口产品的结构可以看出,外商直接投资与其进出口并不是完全没有关系,其中的行业还是有相当重叠部分的,之所以没有明显的体现出来,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外商直接投资的数量与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进出口额不相一致。外商直接投资的数量虽然很少,但其进出口总额却相对较多。2002年之前,二者相关性比较明显,此后外商直接投资额很平稳,而其进出口总额却明显上升。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进出口总额与其在1998年至2002年之前和之后都是一致的。至于1998年至2002年的不一致情况,通过查看山西省主要出口市场情况表很容易得出结论,2002年山西省的主要出口市场中,韩国占19.43%,日本占14.02%,居于第一,第二位。在1998年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对亚洲经济的影响充分说明了这段时期二者不一致的原因。因此,山西省外商直接投资对对外贸易的影响,某种程度上并不能反映出来。

第二,山西省的外商直接投资规模总体偏小,2003年山西省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户和合同外资金额、实际利用外资金额所占全国比重分别为0.005%、0.0048%和0.0044%,所占中部地区比重分别为6.08%、8.02%、6%,在中部地区倒数第一。这从某种程度上解释了山西省外商直接投资对其进出口没有明显推动作用的原因。另外,从二者的增长情况来看,2000年至2003年外商直接投资额较上年的增长率分别为-42.57%,4.10%,-9.53%,0.93%,进出口总额较上年的增长率分别为37.04%,9.90%,19.21%,33.68%。说明山西省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增幅非常不稳定,相对于持续增长的对外贸易的规模,其推动作用显然无法体现出来。

第三,从前文对山西省经济状况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对山西省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的是工业,尤其是能源工业。无论是产值,还是增长速度都位居各产业之首。能源工业也是山西省最具比较优势的产业。因此,从投资情况来看,能源工业的投资依然占到绝大部分。从国家来讲,一些清洁能源项目实行专营,如山西储量丰富的煤层气,不允许山西自己独立对外开展合作开发生产。而外商直接投资的制造业却未能凸现出来,足见外商直接投资还未收到充分的重视,或者说山西省经济发展的重点依然停留在众多民营企业上,还未向外商投资企业倾斜。

三、山西省外商直接投资对对外贸易的影响

1、直接影响

在进出口产品结构方面,目前山西省进出口产品以煤炭、机械、冶金、化学产品为主。根据《中国经济贸易年鉴》对山西省外商投资优势产业列举的目录,结合目前外商投资的热门行业,随着山西省外商直接投资数量的增加,进出口产品结构必然会发生改变。目前,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进口工业制成品为主的局面必然会得到扭转,技术进口将不断增加。结合山西省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随着外商投资企业规模或数量的增加,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将逐步代替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

在贸易条件方面,山西省的煤炭及相关产品的出口位居同类产品的首位,随着外商直接投资数量的增加,有限的土地,劳动力等资源将会在煤炭及相关行业、机械、冶金、化学等行业重新进行配置,进而影响这些行业的产出,产品市场占有率及产品价格,从而影响其贸易条件。

从贸易总量来看,目前外商直接投资虽然规模相对较小,但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商品总额却增长较快。毕竟单纯依靠自然禀赋而获得的经济增长是不能长久的,同时也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科学发展观。然而,随着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劳动力资源得以充分利用,以人为本,以科技谋发展的格局将替代现有的局面,以此带来的贸易总量的增加是持久的。当然,要扭转传统工业主导经济的局面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政府政策的长期支持。

2、间接影响

外商直接投资对山西省生产总值的影响。外资企业的增加势必会加剧相关行业的竞争力,外资企业的技术和管理实力会给省内的其他企业带来很大的压力,迫使他们增加R&D投入,从而提高资本的边际生产率,进而促进经济的增长。目前,国内学者从外商直接投资对总投资、总就业等方面的影响分析得出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而山西省的经济增长与对外贸易存在一致性,2000年-2003年的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分别为7.8%、8.4%、11.7%、13.9%;相对应的进出口增长率分别为37.04%、9.90%、19.21%、33.68%。因此,外商直接投资通过对地区生产总值的影响会影响对外贸易。

外商直接投资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山西省是一个技术相对落后,管理相对缺乏,资金比较短缺的省份。而很多外资企业拥有先进的技术,科学的管理,规范的运作,经营效率明显高于国内的企业。这将对省内的企业产生示范效应,推动当地企业进行改革和创新。同时在外资企业同当地企业进行合作的过程中,会对其提出更高符合国际市场惯例的要求,当地企业会更快的熟悉国际市场的规则,更快的适应现代的商业环境。当地的产品结构和产品质量也会得到相应的改善,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会不断提高。

外商直接投资对山西省产业的影响。首先,外商直接投资将会改善产业结构。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加工工业和第三产业的社会服务业。有关学者研究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倾向于投资量较少,价值增值率、利税率较低的下游加工行业,例如电子及通讯设备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造业,交通运输制造业等;而外商极力回避的工业部门有煤炭采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投资量大,价值增值率、利税率高的行业。由此可以看出,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在我省的工业部门将与省内企业处于互补的状态,在对外贸易中,将体现为商品结构的多样化。另外,外商直接投资也将提高山西省的产业竞争力。根据波特的钻石理论,一个产业的发展需要有相关及支持产业与其相配套,这样就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通过积极的外溢效应,增强所在及相关产业的竞争力。

篇3

关键词 对外贸a易经济增长资源型商品

一、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观点

关于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研究主要有三种观点:

一是1937 年英国学者罗伯特逊(D.H.Robertson)提出“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发动机”的命题,其主要着眼点在于阐述后进国家可以通过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增长来带动本国经济的增长。

二是美国经济学家克拉维斯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经济成长侍女”的理论。该理论认为在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方面,对外贸易并不是增长的发动机,而只是处于从属地位,是“经济成长的侍女”。

三是“中心―论”以普雷维什和辛格为代表的一些拉美经济学家对发动机命题持完全否定的态度。他们从分析贸易条件恶化的角度展开了“中心―论”,他们认为,当今的国际经济体制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作为中心,控制着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地带,国家只能顺应中心国家的发展。普雷维什的主要观点是:自由贸易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和国际收支的不利影响要远远超过对其国内资源带来有效配置的好处。

从总体上来看,目前大部分的经济学家都认同对外贸易对经济的发展有促进作用,这从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取得的巨大成就可以得到证明。但是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的程度到底有多大,从对外贸易的结构来看,是否所有产品的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都有同等的促进作用,这个问题值得我们研究。

二、目前中国资源性商品的对外贸易情况

根据《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知,目前我们经济发展资源紧缺的情况下,每年我们的资源性商品有大量的出口,特别是石油和煤炭。另外一些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商品大量出口,一方面加重了资源紧缺的情况,另一方面造成了环境的污染。这种情况的对外贸易是否对我们的经济发展是否有促进作用,值得研究。

三、资源型商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

1.资源型商品对外贸易与通货膨涨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已经从石油、煤炭、铁矿石的进口也超越了出口量。输入性通货膨胀,随时会影响着中国工业品的价格。PPI持续推动CPI的趋势就已很明显,它表明中国经济发展正在经历上游国际产品输入通胀的阶段,石油、天然气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已初步威胁到了中国经济未来的平稳良性发展。上游资源型国家大幅提高资源价格对于以中间制造业为主的中国经济是巨大的冲击,尤其是当下游欧美发达国家市场竞争激烈,价格提升空间日趋紧缩的今天,中国经济消化了上下游两头的巨大压力。一旦成本价格超出所能承受的极限,那么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均将面临严峻局面。

在以原油为代表的资源型商品价格持续上涨的今天,大量进口,出口资源型商品,对我们目前的通货膨胀无疑是火上加油。 尽管我国现在不断加大对“高污染、搞耗能,资源型商品”,如石油、粘胶、氨纶、晴纶、高效无毒农药、天然橡胶等出口的控制,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我们还应该对“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加以限制,优化进出口产品结构,缓解国内能源资源紧张状况。

2.资源型商品对外贸易与经济安全

如何有效地降低中国重要战略资源的对外依存度,是我们需要认真关注并予以解决的重要难题。我国人均能源可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目前,我国资源非常紧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威胁到我国的经济安全,可以说在未来如果我们不解决好资源与经济安全问题,我们的经济不可能再像近三十年快速的增长。

如果通过进口国内稀缺的生产资源,解决了供给中的瓶颈制约,通过出口过剩产品扩大了市场需求,这时对外贸易将极大地促进经济增长。而在资源短缺、市场上商品供不应求的供给约束型经济条件下,出口扩张,尤其是短缺资源的出口,将进一步减少供给,引致供给瓶颈,导致生产减少,经济衰退。所以,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如何,不仅与国内所处的经济条件有关,而且与进出口商品结构有关。

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的促进作用我们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中国作为一个具有13 亿人口的大国, 国内市场潜力巨大无比,中国的经济发展不能像一些小国一样将“贸易”作为立国之本,换句话说,中国的经济发展确实离不开外部市场,但基本的立足点应该在国内市场需求,这是由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地位和特点所决定的,目前我们经济的发展过多的依赖于对外贸易。特别是资源型商品的对外贸易,出口对中国目前的发展是不利的,我们不要在单纯为了GDP的增长,为了地方部门的利益,而不顾整个国家的利益,出口国家经济发展急需的资源型商品。

参考文献:

[1]郑晶.对外贸易对广东省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06(4).

篇4

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的消耗程度越演越烈。面对巨大的能源消耗,低碳经济越来越成为贸易发展的主流。现今,各国经济的发展多以环境的破坏和能源的消耗为代价。因此,发展低碳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潮流。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也发生了巨大改变。由此,本文通过正确认识低碳经济,分析制约低碳经济在国际贸易发展的因素,从而提出在低碳经济下发展国际贸易的策略。

关键词:

低碳经济;国际贸易;发展策略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资源集约型企业。在资源的大量消耗、人口日益增长的今天,发展低碳经济成为经济转型的重要手段。国际贸易的发展使我国经济步入国际轨道,低碳经济这一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但给国内经济带来了新的前景,还给国际贸易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要正确认识低碳经济,发挥低碳经济在促进社会和生态发展的积极作用,调整能源结构,以适应国际贸易的发展。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就是将能源消耗、环境污染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使能源消耗降到最低,环境污染程度得到缓解,从而达到经济效益与社会、生态效益并存的目的。其特点包括全球性和多收益性。多收益性主要体现在低碳经济相较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更具发展前景,在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中作用突出,在发展过程中与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完美融合,从而促进生态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发展。因此,具有多效益性。

二、制约低碳经济在国际贸易发展中的因素

1.调整能源结构困难重重

我国企业经济发展模式多数处于能源消耗阶段,且我国经济还处于发展中国家水平,因此,在现今的经济发展状况下,大范围的能源结构调整无法实现。例如,我国的发电企业。我国主要的发电形式是火力发电,火力发电就要依靠大量的煤炭资源消耗为前提,大量的煤炭燃烧使空气污染加剧,生态环境随之破坏。调整发电企业的能源结构,就要缩小以火力发电为主要形式的电力结构,增加风力发电,潮汐发电等新型形式,然而由于受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制约,调整能源结构很难实现。

2.外贸竞争力低下

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优势是产品的物美价廉,低碳经济的发展使各国在面对进口贸易时注重低碳产品的引进,提高非低碳产品的关税,短时间内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但使我国渐渐失去了对外产品的竞争优势,直接导致外贸竞争力低下。

3.贸易壁垒和碳关税使优势产品无法发挥

贸易壁垒主要指引进绿色技术标准对进口产品实施相应的控制措施,从而保护生态环境和自身贸易[1]。我国对外出口的产品多数技术含量低,使在面临出口时无法满足其他国家的贸易壁垒要求,使我国产品失去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而碳关税的实行使我国碳超标的产品在对外贸易中成本增加,导致产品价格上涨,从而失去产品的价格优势。

三、发展低碳经济在国际贸易中的策略

1.调整能源结构,制定低碳标准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是实现能源结构调整的有效办法[2]。通过完善法律、法规使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相关的数据标准,使人们树立低碳环保意识,进一步促进人们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低碳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避免因技术信息的泄露导致经济财产的损失。

2.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3]。面对低碳经济这一经济发展趋势,一方面,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降低产品的碳含量,才能使我国产品在对外贸易中凸显优势。另一方面,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要加强与国际的交流,在交流中了解国际低碳经济的标准,学习国际面对低碳经济的先进技术。政府应加大对科学技术的投入力度,增加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从而使我国能源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

3.促进国家间的交流和谈判

在对外贸易中各国贸易壁垒丛生,面对低碳经济这一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我国应加强与其他发达国家的交流与谈判,在谈判中制定同等的标准,维护自身贸易利益,使我国产品在对外贸易中减缓贸易壁垒带来的冲击力度,从而使我国产品的优势得以发挥。

四、结语

在低碳经济这一大背景下,发展国际贸易要正确认识低碳经济,从能源结构调整的困难性、外贸环境的多样性、贸易壁垒和碳关税的多变性出发,制定符合能源结构的法律、法规,确定统一的低碳标准,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促进国家间的交流和谈判,使我国的对外贸易产品优势得以发挥,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性社会的形成。

作者:赵芳 李吟龙 单位:陕西科技大学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依东旭.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分析[J].品牌,2014(1).

篇5

关键词 贸易战略 出口导向 协调发展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长期实行的是比较优势的出口导向战略。为了鼓励对外贸易,国家在外贸体制与外汇管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改革,同时制定了一系列财政政策来鼓励企业出口。

(一)外贸经营权逐步开放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对外贸易实行的是指定经营,有权经营对外贸易的只有12家专业的进出口公司。1983年,我国首次赋予部分国有大中型企业自营进出口权;1985年,国务院将外贸经营许可审批权下放到地方;1988年,国务院开始全面推行对外贸易承包经营责任制;2004年7月1日,我国正式彻底地放开了对外贸交易的限制,企业的外贸经营许可的获得途径由原来的审批改为登记备案,所有个人和企业,只要到相关部门进行登记备案,都可以从事进出口贸易。

(二)外汇管理改革

为加快改革开放的发展进程,国家颁布了《外汇管理暂行办法》。1983年,为调动外贸企业经营的积极性,我国正式实行外汇留成和外汇调剂市场制度。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新的外汇制度,新制度主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同时参考一篮子货币以及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促进外汇调剂市场的形成。在这种市场中,企业能够采用接近实际成本的价格或汇率进行生产和出口贸易,从而提高了出口的积极性。

(三)鼓励出口的财政政策

在财政政策上,改革开放之初,国家财政支持的重点在出口商品的生产上。为此,国家财政部设立的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扶持出口产品的生产,资金由国家财政部拨付给各级外贸部门,用于支持外贸企业在生产农副产品、土特产等商品和进行新产品的试制中无偿周转使用,这一举措在当时对扩大中国贸易出口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战后日本对外贸易的发展战略

二战后,为恢复经济,日本政府推行贸易立国的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加工贸易。通过进口原材料、石油、煤炭等进行加工生产,扩大工业制成品出口以赚取外汇,同时实行优惠政策扶持具有规模经济效应的出口产业,促使日本经济重工业化。加工贸易立国战略不仅突破了日本资源贫乏和资本短缺的束缚,还通过扩大产品市场实现了规模经济效应,对日本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日本经济实力也因此跃升到发达国家第二位。20世纪70年代中期,日本的战略转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但由于经济体制的限制以及汇率政策的配合存在问题,在突破了模仿性技术制约、进入最先进国家行列后,日本并没有真正突破创新性技术的约束。80 年代以后,日本政府提出以“美日共霸”为基础的国际分工战略构想,即“环太平洋经济圈构想”。日本积极促进与其他国家的经济政策协调,加强多边贸易和发展全球经济,其全球经济的战略重点向亚太地区倾斜,策划推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向制度化、集团化方向发展,试图主导亚太地区的贸易秩序。

日本认识到外需存在的不确定性,降低了对贸易的乐观预期。世界经济虽处于复苏之中,但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各国政府的一系列刺激经济政策所支撑的,还没有真正进入自律性的复苏轨道,针对国际金融危机对出口的影响,日本了《日本蓝皮书(2010)》,其中指出,日本经济已陷入通缩状态,国民对经济社会的未来感到不安,加上人口日趋老龄化,很难将储蓄转化为国民消费,内需的不足不利于扩大进口。此外,日元汇率的震荡波动也不利于日本对外贸易的稳定发展。日本经济想要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需要促进出口、调整出口商品结构、缓解通缩及扩大内需。从长期发展来看,日本政府依然会继续贯彻“贸易投资立国”的发展战略,继续深化经济结构改革,推动贸易、投资盈余的长期化,力求恢复日本经济的活力。

三、中日贸易战略对比

通过对中日对外贸易战略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两国在一定程度上都属于外向型经济,在不同发展时期对外贸易也呈现出相似的特征。日本奉行的是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从 20 世纪 60 年代初到 70 年代中期的“贸易立国”政策和后期推行至今的 “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政策”,以及日本在20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逐步推行的“内需主导型”战略,推行战略性的进口保护政策,不仅鼓励国内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还会带来持续的巨额贸易顺差,形成了较多的外汇储备,推动了日本经济呈现高速增长态势。改革开放后,我国也采取出口导向发展战略,鼓励和扶持出口型的产业,积极引进外国直接投资,随着对外贸易顺差的增大,贸易自由化倾向不断增强。出口导向型战略的实行,使中国出口的巨大潜力得到激发,出口业得到高速发展,积累了巨额的外汇储备,也增强了中国的经济实力。中日两国都实行了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对外贸易得到长足发展,这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日本在创造经济奇迹后,也曾陷入长达10年的停滞期。当前我国也进入经济增长的阶段减速期,经济发展中的各种矛盾聚合,所以在借鉴日本发展战略优势的同时也要从中吸取教训。我国对外贸易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国内产业结构依然不尽合理,甚至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出现一定程度的背离。因此,当前我国一方面要促进对外贸易平稳发展,另一方面要积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在外贸政策上与国内产业政策充分融合,同r将创新和技术紧密结合在一起,提升我国产业以及对外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作者单位为山西财经大学)

[作者简介:温晶(1992―),女,山西永济人,山西财经大学世界经济学研究生。刘雅丽(1990―),女,山西朔州人,山西财经大学国际贸易学研究生。]

参考文献

[1] 曾珠.后危机时代日本贸易政策对中国的借鉴意义[J].兰州商学院学报,2010(6):24-28.

[2] 李计广,张汉林,桑百川.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回顾与展望

[J].世界经济研究,2008(6):8-13.

篇6

关键词:对外贸易;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 63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5-0108-03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总额迅速增加,2013年高达4.16万亿美元,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对外贸易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仍主要依靠资源、能源、土地和环境等有形要素投入,资源和环境压力很大。在矿产资源方面,我国石油、天然气人均储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10,即使是比较丰富的煤炭资源,人均储量也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同时,我国能源资源消耗大,单位产品能耗高,目前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能源消费国。一边是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另一边还有在生产和贸易运输过程中大量排放污染物导致生态环境严重破坏,这些与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是相违背的[1]。传统的这种贸易发展模式是以牺牲资源环境换取经济的增长,忽略了资源的稀缺性与不可再生性,而且环境一旦遭到破坏,要再治理将付出更大的代价。发展可持续贸易却能在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使资源环境得以保护,实现对外贸易与资源环境的和谐发展。只要我们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指导下,合理的利用资源环境来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必定能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这样也能为治理环境提供必要的物质、技术上的保证和支持。因此,发展可持续贸易是保护环境的必然选择。但发展可持续贸易不仅在贸易活动中保护了环境,同时也通过环境的改善促进了贸易的持续、稳健发展。在当今社会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情况下,依靠过度使用资源和大量排放污染物已经无法构成成本优势实现对外贸易增长,带来经济效益。其他国家的环境标准正在不断提高,产品准入门槛也越来越高,如果我国不提高环境标准,那么出口贸易必定受到限制[2]。选择可持续发展道路,虽然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会提高我国产品的生产成本,降低收益,但只是暂时的。从长远看,有利于环境的产品有很大的贸易前景,环境的改善也可以改善贸易结构,促进对外贸易总体增长,提高效益。因此,中国需要在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前提下发展中国对外贸易。并且十报告也提到,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资源和环境约束将更趋强化。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视角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问题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对外贸易与环境的现状

(一)对外贸易现状

1978年以来,我国通过不断扩大对外开放领域、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促进了对外贸易快速增长。特别是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应对各种挑战,对外贸易赢得了最快的发展时期。2013年,货物出口额高达22 096亿美元,增长7.9%;进口额高达19 504亿美元,增长7.3%,顺差2 92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家。但由于自主创新力不足,缺乏核心技术致使我国高附加值出口商品比重少,低附加值产品比重偏高,尤其是高投入、高能耗、低成本、低技术的产品占据出口贸易中较大比重,使我国贸易质量跟不上贸易数量,出现贸易大而不强的现状。在世界市场偏向于技术密集型产品,特别是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品已经逐渐成为出口增长最快商品的今天,我国出口商品仍然停留在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这不利于提高我国出口商品国际竞争力和我国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增长。此外,2013年我国服务进出口总额达5 396.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4.7%。其中,服务出口额达2 105.9亿美元,进口额达3 290.5亿美元,逆差1 184.6亿美元,同比增长32.1%。全年服务进出口总额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为11.5%,该比重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服务贸易相距甚远,且目前我国服务出口贸易主要依靠处于产业价值链中低端的劳动密集型服务出口,而非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服务出口。

(二)环境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不断严重化,逼迫我们面对环境污染对人类生活和健康带来巨大的弊端。先发展后治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外贸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合当今经济发展。目前,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范围在不断扩大,程度在逐渐加剧,危害也越来越严重。同时,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由于生态环境破坏严重,造成其修复功能下降、抵御能力减弱,导致边治理边破坏、治理赶不上破坏的问题突出[3]。

我国通过对外贸易促使经济发展更加迅速。然而,发展必定离不开能源的消耗。中国的能源使用一直以煤炭为主,在生产和运输过程中,煤炭等矿物的燃烧会排放大量二氧化硫,形成酸雨,造成严重空气污染。2013年上半年,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达1 114.1万吨。华中地区和部分南方城市,如怀化、宁波、温州等地,酸雨频率超过90%。并且,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的大量燃烧,使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剧增。在中国,有近1/3的人呼吸着被严重污染的空气,空气严重污染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全世界十个污染最严重的城市有七个就在中国。同时,近年来我国北京、天津、河北、河南等十多个地区出现能见度小于1 000米,甚至小于200米的雾霾天气。例如,2013年初北京单月竟然出现了4次雾霾天气,持续24天之久。在空气污染的同时,水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目前,我国57%城市的地下水污染比较严重,水质较差甚是至极差。环保部2011年上半年公布,我国的七大水系中淮河、辽河、海河、松花江和中国第二大河流黄河在内这五大水系都受到中度甚至重度污染;另外,我国城市河段已经受到中度或轻度污染的高达90%。此外,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不断加剧,污染面积呈逐渐扩大趋势。2011年,云南曲靖发生了300万吨存留的铬渣污染事件;2012年,湖南发生了湘江镉污染事件。这些重金属污染不同于空气污染和水污染等,具有隐蔽性、潜伏性、累积性、长期性和不可逆性等特点,通常要经过长年累积达到临界之后才爆发[4]。

由此可见,一方面,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很快;另一方面,资源的过度消耗以及环境的严重破坏问题也日益凸显。而随着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及规模的不断扩大,环境的不断恶化和资源相对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面临资源瓶颈和环境容量的制约越来越严重。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2011)认为,如果环境问题不能得到改善,中国外贸高速发展很快就会成为过去。这说明,一味地以资源和环境换取的外贸发展并非真正的发展,只有在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发展对外贸易才是长久之计[5]。

二、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分析

(一)我国外贸粗放型增长方式给资源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

目前,我国外贸的发展主要是以数量增长和价格低廉为基础,依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粗放型外贸发展模式。这样的外贸增长方式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的消耗和廉价的劳动力优势,继续发展下去势必导致发展外贸过程中付出更巨大的资源环境代价,会导致资源越来越匮乏、污染越来越严峻等问题。在我国现今日渐脆弱的环境和有限的资源等条件下,已经难以继续支持这种片面重视外贸规模不断扩大,而忽视提高外贸增长质量的粗放型增长模式。这是因为,我国对资源的开采已渐渐步入趋于耗光趋势,资源耗竭与环境污染已经成为我国发展中重大的挑战。据《红网》报道,我国单位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多,我国每增加一个单位工业生产总值所产出的固体废物是发达国家的10倍以上,每增加一个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所排放的废水污染物是发达国家的5倍以上。据统计,我国每增加一个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6倍、日本的7倍之多。有人甚至质疑我国长期增长会不会导致全球资源严重短缺[6]。

(二)发达国家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向我国转移

改革开放以来,规模持续扩大的国际产业转移在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同时,也给我国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我国通过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或者国内企业通过代工、加工贸易等逐步走向国际化,这固然给予了我国的贸易增长很大帮助,给我过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和活力。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现今一些发达国家为了自身利益,忽视国际准则,不断向我国等发展中国家转移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使得我国能源环境问题日渐严峻,大大制约了我国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我国不能只看国际贸易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一面,而忽略了国际贸易的消极影响。

首先,由于我国市场准入标准和环境法规比发达国家宽松且不完善,我国一些企业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对产业转移的质量的重视程度不够,为了加快经济增长,盲目的接受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只看数量上的快速增长、规模的不断扩大而忽视了提高产业转移的质量问题。相反,目前发达国家由于环境法规及环境意识,更加注重节能减排,这使得一些发达国家开始将一些在本国禁止使用、销售的工艺落后型、污染严重的产业、产品等向我国转移。例如,国外某些淘汰的汽车因为我国汽车尾气排放的标准低而顺利进入我国;一些不法外商以经济利益为诱饵,出售陈旧设备,搞工业垃圾出口,进行重污染行业转嫁,加重我国的环境污染[7]。

其次,由于我国目前发展过度依靠资源环境和廉价劳动力优势,国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我国制造业,而我国由于核心技术等的缺乏,造成我国制造业目前高投入、高能耗、低利润。例如,近年来我国珠三角地区和长三角地区FDI流入量迅速增长,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生产规模随之不断扩大。然而,由于FDI流入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在外商直接投资给珠三角和长三角经济带了新活力的同时,也使得珠三角和长三角许多地区“废水、废气、废渣”排放大幅度增加,导致珠三角和长三角环境污染日益严峻,污染防治工作任重道远。据2013年2月22日《新华网》报道,一些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由于在发达国家根本无法立足,开始不断转向发展中国家。其中提到,作为国家批准的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之一的皖江,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出现许多企业引进外商投资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问题。

(三)进口“洋垃圾”威胁我国生态环境

全球每年产生的电子垃圾高达5亿吨之多,其中70%以上经各种途径运入我国,给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2007年央视《经济信息联播》曾报道过,在欧洲被称为欧洲垃圾集装箱的英国,每年都将大量的废物垃圾输出到我国,已经给我国造成严重的污染,并严重威胁我国某些地区的生态环境。而更出人意料的是,英国大量出口洋垃圾不仅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英国环境问题,还给英国相应的企业带来额外的巨大利润。其实向我国出口洋垃圾的国家远不止英国,还有许多国家也这样做,例如,荷兰出口到我国的30个集装箱中,共发现近800吨的走私城市垃圾;日本大多企业为了降低自己在日本处理废物垃圾回收及加工的费用成本,将收集来的废旧塑料等废物垃圾卖给我国企业来处理等。人们避之不及的垃圾,在我国却要花钱买进,其根本原因是洋垃圾在我国有市场。尽管洋垃圾可提高再生资源利用率,弥补一些地区原料不足,造福于民,但不法分子从国外走私未经处理的“洋垃圾”,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是远远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近年来,走私“洋垃圾”入境问题并未得到遏制,仍频频发生在我国各地区。“洋垃圾”的跨国入境,不只是给我国垃圾处理增重负担,而且还给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污染。然而,“洋垃圾”问题至今并未得到真正解决[8]。

三、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视角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对策

(一)转变我国外贸增长方式

首先,通过技术创新,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目前我国依然是一个加工制造大国,然而由于我国加工制造方面创新能力弱,核心技术过度依靠进口,使得我国在加工贸易出口只赚取了少量的加工费却付出了惨重的资源环境代价。对此,我国应致力于提高先进技术水平,鼓励技术创新,加大核心技术研发投入,大力发展先进制造技术,把依靠数量和规模的外贸增长方式转变为依靠质量和效益的增长方式,在增加数量的同时也增加质量,提升对外贸易层次。其次,我国应加强对服务贸易出口的支持,以多种方式发展服务出口,以增加服务贸易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同时,需提高服务出口质量,增加知识技术型的服务出口,通过促进外贸商品结构整体升级来转变我国外贸增长方式。再者,继续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和品牌战略,提产品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最后,充分考虑我国目前脆弱的生态环境承受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注重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十报告提出,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因此,需制定政策鼓励外贸企业开发节能降损技术和降低环境污染的技术,进而走外贸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完善环境法律法规,加强环境监管。

长期以来,我国粗放型外贸增长方式已经导致生态环境脆弱,同时我国不完善的环境法律法规也给国内外不法企业可乘之机,如上述所提及的发达国家向我国转移污染问题。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国环境法律法规不完善,且环境标准与发达国家相比更低。因此,在当前的形势下,我国当务之急是如何完善环境法律法规,加强环境监管。当前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包含调整、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问题及防治生态环境污染等内容,但是内容仍然不够全面,明显滞后于发达国家法律法规,并且我国环境保护法规存在一些标准不明确,甚至于与国际惯例某些条款不统一等问题,这使得我国环境法律法规对环境保护的作用非常有限。面对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现状及我国环境污染现状,我国必须进一步完善环境法律法规内容,制定与国际接轨的环境标准,并严格执行。例如,针对前面提到我国进口洋垃圾现状,我国可以严格制定禁止和限制“洋垃圾”进口相关法律法规,细分“洋垃圾”的分类标准;明确违法进口“洋垃圾”的企业的处罚标准和赔偿标准,并加大处罚力度;完善执法人员责任标准及相应的徇私惩罚,以保证我国环境污染违法事件惩罚有法可依,执行部门责任明确,进而切实改变我国目前环境法律法规内容不够完善、执法部门松散随意等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起到限制环境污染、保护环境的作用。这遵循了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

(三)大力发展绿色贸易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环保意识的增强,绿色消费已经备受关注,绿色贸易也必定将会成为主流;同时,十报告提出,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我国外贸行业应当抓住这个机遇,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努力开发绿色产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发展绿色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环境污染,提高产品的质量。外贸企业需改变原有的生产、销售和管理模式,根据环保标准来处理整个生产和销售过程的各个环节,改变不惜牺牲资源环境来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营销战略,重新拟定注重环保的绿色营销战略,努力营造绿色企业的文化氛围,在营销和管理的各个环节都努力贯彻绿色贸易观念,以便适应国际市场上越来越高的环境标准。这样,在降低国内环境污染同时,使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但是,要实现上述绿色贸易,必须有“绿色型”人才的加入。“绿色型”人才不仅了解其他各个国家的绿色法律法规,熟悉国际上关于贸易活动的最新环保势态,还能通过合理配置资源,提高企业对资源的利用效率,对企业进行绿色管理。企业应该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吸引并留住“绿色型”人才,成为外贸行业名副其实的“绿色企业”。

参考文献:

[1] 王爽,陆兴发.中国外贸增长方式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探讨[J].经济学动态,2010,(5):11-13.

[2] 崔若星.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J].当代财经,2009,(6):15-16.

[3] 姜霖.论中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及其战略取向[J].东岳论丛,2011,(6):63-65.

[4] 胡艳荣.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2,(19):37-39.

[5] 罗玲,吴静静.低碳经济下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2,(5):25-26.

[6] 傅钧文.建国60年中国对外贸易评述――基于可持续贸易发展视角的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10,(7):6-12.

篇7

《直销法》有望年内出台

商务邵官员最近透露,中国有望于年内制订直销业相关法律,严格区分直销和各种形式的传销,在继续大力打击非法传销的同时,鼓励合法直销。年内可能会先出台《设立外商投资直销公司暂行规定》,该法仍将坚持店铺加雇佣推销员的直销模式,在此基础上还将加上国际上通行的管理直销公司的做法,如保证金制度、冷静期、退货和退出制度等,还将明确以企业的具体行为来判断是金字塔诈骗还是正当直销。

国家将暂停审批

部分优势矿权开采

为进一步加强开采管理,科学、合理布局我国矿产资源,国土资源部将加强对国家规划矿区、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矿区和钨、锑、锡、金、离子型稀上等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的管理。国家将对钨、稀土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和优势矿产开友实行总量调控,暂停审批新的矿权开采。将编制实施煤炭勘查开采专项规划,严格大型煤炭资源采矿许可证审批。今年将对煤矿,特别是大中型煤炭产地范围内的矿权设立、分布和勘查开采情况,进行一次全面青理和检查。 粤中小物流公司到港注册

享外资优惠

和生产型企业赴巷设厂返回内地享受零关税待遇一样, 内地企业赴巷注册公司的个案也逐渐增多。业内人士透露,以巷资身份进入内地操作业务有多方面好处:取得香港物流相关牌照后做货运,在税务安排、资金调配等方面更灵活;如果一开始就到香港办公司再进入内地可享有外资优惠。而且内地物流公司和跨国公司合作时在香港以外币结算也比较方便。绿色食品认证费用降低50%

国家发改委最近《绿色食品认证及标志使用收费管理办法》,对绿色食品认证和标志使用收费进行了规范。按新收费标准刖算,收费标准比原标准约降低50%至63%。 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将取消

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许善达最近表示,为了避免在税制改革的过程中出现税收收入下降的情况,国家将取消对企业税收的部分优惠政策。目前中国的增值税征收力度仅有了70%,还存在较大征收空间。加强征管,减少优惠政策,将是未来税收政策改革的一个土要方向。

九省汽车试用

“乙醇汽油”

交改委等八部委决定在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安徽五省及湖北、山东、河北和江苏四省的部分地区开展车用“乙醇汽油”扩大试点工作.到2005年底,上述各省、市辖区范围内要基本实现车用“乙醇;气油”替代其他汽油。这将给“乙醇汽油”带来巨大的商机。

电子产品出口欧盟

将被征收垃圾回收费

欧盟将于今年8月份启动《报废电子电气设备指令》和《关于在电子电气设备禁止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根据上述法规, 中国家电企业每出口欧盟一台彩电或者一邯手机将被征收大约1~20欧元,一些大型电器还会更高。同时,含有铅、汞等6种有害物质的电子产品将不得进入欧盟市场。

我国将逐步告别

政策性关闭破产

篇8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 对外贸易 机遇 挑战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地域范围广阔,是欧亚大陆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交通大动脉。“丝绸之路经济带”将我国沿海发达城市、西北地区特别是新疆,同中亚五国、俄罗斯、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朗、伊拉克、土耳其、印度等中、西、南亚国家及东欧、中欧、西欧、北欧等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经济合作辐射区,辐射30多个国家,涵盖30亿人口。“丝绸之路经济带”开启了我国与俄罗斯、中亚、西亚、南亚乃至东欧、西欧、阿拉伯国家及北非等国经贸合作的新时代,是一种大范围、多层次、宽领域、多文化的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区域经济合作的新模式。“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以跨国综合交通通道为基础,以沿线国家中心城市为发展节点,以区域内商品、服务、资本、人员自由流动为发展动力,以区域内各国政府协调制度安排为发展手段,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内国家经济快速增长的新型跨国经济合作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为丝路沿线各国、各地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合作契机,必将带来欧亚各国经贸合作繁荣,也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带来新机遇。

一、为我国外贸市场多元化战略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长期以来,我国对外贸易主要集中在美国、欧盟与日本。2004~2010年,欧盟、美国和日本一直是我国前三大贸易伙伴,2010年,我国与美国、欧盟和日本的贸易额占我国外贸总额的39.12%。我国对外贸易长期集中在欧美等传统发达国家,导致我国外贸市场空间多元化战略推进缓慢,外贸风险不断加大。目前,美国的“财政悬崖”理由没有真正解决,2014年美国势必形成“新财政悬崖”,其债务危机积重难返,不会在短期内解决,将呈现“常态化”态势。美债危机使人民币汇率上升及我国出口成本增加,削弱了我国低成本制造业优势,严重影响了我国对美国的出口和投Y。而欧盟由于欧债危机的影响,经济发展形势并不乐观,2013年我国与欧盟的双边贸易额下降3.7%。目前,欧美国家国内需求减弱,贸易保护严重,而且随着美国主导的TPP和美欧TTIP的推进,我国外贸面对严峻挑战,实施外贸市场多元化战略成为当务之急。

我国新疆与周边八个国家接壤,区位优势明显,同时具有与周边国家语言相通、习俗相近和经济互补等优势,但经贸合作一直处于较低层次。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将从国家层面推进我国与中西南亚、俄罗斯、蒙古、巴基斯坦、伊朗等“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2013年9月,中哈签署22项经贸合作协议,总金额达300亿美元;中乌签署经贸投资协议31项,总金额150亿美元;我国向吉尔吉斯斯坦投资30亿美元。2013年10月,中俄签署了涉及经贸、海关、旅游、教育、电信等领域的共21个经贸合作文件;中印签署了交通、能源、文化、教育、地方交往等9项双边合作文件,其中之一是中印两国政府边防合作协议,为中印两国经贸合作奠定了安全保障。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将推动我国对外贸易西进战略的实施,优化我国对外贸易的地理方向,使我国外贸市场地理格局更趋合理,开辟外贸发展的新市场、新路径。

二、为我国能源多元化战略提供了保障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能源资源丰富。俄罗斯是石油、天然气大国,伊朗、伊拉克是石油出口大国,蒙古国煤炭资源丰富,巴基斯坦石油、天然气、煤炭丰富。“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能源合作将转变目前我国进口能源过度依赖马六甲海峡的目前状况,为我国的能源安全提供有力的保障。

近年来,环“丝绸之路经济带”能源丰富的国家纷纷制定和实施油气能源兴国战略,以推动本国能源开发和出口,美国“页岩气”革命和国际金融危机后能源价格的波动,使能源出口多样化成为能源丰富国家的能源战略需求。而我国能源进口多元化的战略需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能源丰富国家具有能源合作的互补性。

目前,我国与中亚国家能源合作不断深入。2013年9月,中哈两国达成能源合作协议,实施跨境油气管道建设,加强油气开发和加工业务,支持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参股卡沙甘油田建设;中土天然气管线C线加快建设步伐,加快启动D线建设,确保2016年D线建成通气,实现每年运送天然气650亿立方米的目标。中土天然气管线途径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三国,经新疆的霍尔果斯口岸进入我国境内,中亚天然气管道C线、D线建成后我国从中亚三国进口天然气可达800亿立方米。我国与中亚长期稳定的能源合作有利于双方能源战略的实施。2013年10月,中石油、中石化集团分别与诺瓦泰克公司、俄罗斯石油公司签署了液化气买卖基础协议。同时签署协议,俄罗斯2018年以后每年将向我国增供1000万吨原油,中俄能源合作规模不断扩大。我国与中亚地区、俄罗斯能源合作项目的良好进展带来更多的示范效应。中巴通道的加快建设,可加快中国与伊朗等阿拉伯国家能源、资源合作。中吉乌铁路的建设,将我国铁路通道延伸到中亚南部和西部,与里海铁路相连,可加快与环里海国家的能源合作、推动大型能源合作项目的建设。

参考文献:

[1]胡波.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三大原则[J].中国经济周刊,2013(37).

[2]程云洁.俄、白、哈关税同盟对新疆外贸的影响分析[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12(01).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