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8 09:33:3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高中化学学科素养的培养,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人们对高中教育的关注也放在了如何才能够促进高中生的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学科素养方面。作为高中的重点学科――化学,自然也不可避免地要展开以培养与提高高中生化学学科素养的教学活动。
化学学科素养是指学生在面对一些现实问题时,能够利用化学知识、化学学习方法等解决实际问题,并在此过程中表现出的学科品质。就现实而言,虽然人们一直在强调培养高中生的化学学科素养,但是化学课程的教学重点依然放在了高考之上,师生所展开的教学活动都是为了让学生在高考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大部分的学生在毕业之后,都无法继续学习化学,更遑论将化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因此,我们必须要正视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将化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鼓励W生主动探究化学知识,以此培养与提高高中生的化学学科素养。
一、将化学与生活联系起来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在设计化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时,明确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而要想培养高中生的化学学科素养,就势必要将生活与化学联系起来。首先,教师要深入钻研化学教材,挖掘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让学生学习生活化的化学知识。其次,教师可以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将具体的生活再现于课堂之上,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促进他们对化学知识加深理解。再者,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展开生活化的实践活动,将课上资源与课下资源进行整合,多让学生参与到化学学习之中。在《走进化学科学》一课中,鲁教版化学教材中提供了很多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我抓住教材这一特点,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了生活中与化学紧密相关的生活现象的照片,比如升空的热气球、有生锈的铁丝、污染空气的汽车尾气等。
二、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
化学实验除了是学生所需要学习的重要内容、所必须掌握的基本化学技能之外,还是教师的主要教学手段之一。然而,高中生的学习时间十分紧迫,他们的学习任务十分繁重,很多教师也因为准备学生实验程序复杂,组织不易,渐渐放弃了实验教学,即使展开实验,也总是以演示实验为主。实际上,从某种程度上说,演示实验虽然丰富了化学课堂,但依然没有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要给学生增加亲自动手的机会,使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深化自己的认知。在《观察金属钠与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实验中,我在课前为学生准备了金属钠、蒸馏水、无色酚酞溶液、酒精灯、镊子、烧杯、滤纸等实验用品,然后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学生需要认真记录每一个实验步骤,观察金属钠与水反应的现象,从而探究出金属钠的性质。
三、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化学知识
自新课改以来,人们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经济型时代,对于一个人的学习能力要求越来越高。高中化学新课标也指出要用学生的“学”代替教师的“教”,培养化学学科素养也强调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究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因此,在高中化学课堂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能够主动探究化学知识,使其在丰富自身化学知识储备的同时,还能够总结出学习化学的规律,从而提高自身的化学学科素养。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我经常鼓励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了解新知识的教学重点,并在预习时记录学习难点。在化学课堂上,我会检查学生的预习成果,对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一带而过,重点让学生以小组形式来探究疑难知识。比如,在《元素周期表的应用》一课,学生对于元素周期表在工业中的应用原理及其位置、结构、性质关系了解不深,于是,我播放了有关农药用途的视频,利用半导体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与交流。小组内部要,总结本组探究结果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总而言之,培养高中生的化学学科素养是新课标为广大化学教师提出的新的教学挑战,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以综合提高高中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发展。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要将化学与高中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会从化学的角度来观察生活,用生活来促进化学知识体系的完善;教师要增加学生动手的实践机会,提高他们应用化学的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化学知识,使其具备科学的、可持续性的学习能力,从而促进高中生化学学科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生;科学素养;培养与提高;实现化学的可持续发展
《普通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是新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对高中生来说,科学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一定的科学知识过程中所形成的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类自身完善所需要的基本品质和能力,科学素养包括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化学是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而高中化学的教学内容覆盖面广,利于多层次、多渠道地实施“STS(科学、技术、社会)”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但学生的科学素养无法象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必须通过化学教学与学生自身的需要结合起来协调一致才能真正达到目的。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科学素材,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水平
1. 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水平。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本身就具有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素材。在化学教学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应结合教学内容,通过有机渗透,使学生逐步树立起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对立统一、事物发展的矛盾性和统一性、量变到质变等观点学习和认识化学问题,提高学生应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观察问题和认识问题的能力。
2.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初中化学启蒙教育阶段,应结合教学内容、化学史教学,对学生进行坚忍不拔的精神、实事求是的态度、严肃认真的作风等方面的教育。通过多种方法与途径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研究方法和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使学生认识到一切科学知识都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的道理。
3. 爱国主义的思想水平。
新教材结合教学内容,注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教材中介绍了祖国在化学科技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密切结合能源、材料、资源等教学内容,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起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而努力学习的使命感和远大目标。
加里宁说,“我没有看到一门不能教育青年热爱祖国,并培养他们具有最好的公民情感的科目。”化学也不应例外。
4. 环境保护意识水平。
人类赖以生存的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的物质在不断运动变化,并按一定程序循环着,组成了环境物质的平衡体系。而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污染却破坏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新教材的有关章节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防止污染、保护环境的教育。教师应通过“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教育,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使学生从小养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良好意识和习惯。
二、加强科学方法训练,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
科学方法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也是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和主要工具。在化学教学中,学习和应用科学方法对于学生学习知识和能力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中化学课的一个基本的要求是:初步学会化学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许多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都是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和概括出来的,具有严密的逻辑性。科学家们从来不满足于接受现成的结论,而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善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这种潜在因素,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和训练。如通过“元素周期律”的学习,结合卤族元素好碱金属的学习,使学生充分领会化学学科的研究方法,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三、发挥实验教学特殊作用,培养科学求实的精神
1. 优化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演示实验具有鲜明、生动和真实性,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参与意识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要注意打破常规,创设有趣的实验情景,增加实验的趣味性。实践表明,这种做法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2. 改进学生实验,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关键字:高中化学;科学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4-0025-01
一、前言
随着新教改进程的不断深入,目前高中学校越来越注重对学生全面综合学习素质的科学培养,因此展开立足实践、全方位、多视角的素质教育便成为目前高中实践教学中的先进、广泛的科学教学模式,作为高中教学中基础学科的化学教学也实现了突飞猛进的提升。
二、完善培养学生的全面科学素质
掌握扎实的科学基础知识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积累的宝贵财富,同时也是其今后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从事科学工作管理的基础工具。而高中阶段则是高中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最基础时期,因此在化学教学实践中我们只有注重对教学基础环节的强化,促进教学活动的丰富开展,牢固树立学生善于学习、敢于实践的精神,才能最终切实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化学学科中富含着重要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包含众多的基础氧化与还原过程、分解与化合反应、结晶与溶解组合,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只有充分让学生了解化学学科中的反应原理、量变与质变特征规律,强化他们对各类元素的特征熟练记忆,将辩证唯物主义寓于化学教学实践中才能促进学生用灵活的辩证思维、丰富的科学素质促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形成。同时,我们还应强化化学教学与社会关系活动发展的充分融合,通过来源于实践的科学指导,穿插渗透社会重大现实问题的化学事件影响强化树立学生的环保化学实践意识、节能化学科学素养,从而使他们养成积极学习化学,充分挖掘化学优势的应用能力,并在强烈的社会使命感与责任感的驱动下依据科学化学素质为社会良好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做出必要的贡献。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
科学实践能力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精髓,只有掌握了全方位的科学能力学生才能获取更多的科学知识并形成主动探索的实践能力。同时科学能力的塑造过程来源于对科学知识的认真传授与学习,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只有依据高中生需求采取现代化、适应性的教学方式及科技化的教学手段,注重对学生观察能力、发散思维、丰富想象力、动手操作能力、勇于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培养才能最终促进学生形成丰富、综合的科学能力。
(一)激发化学思维,促进学生形成善于观察、勇于实践的综合能力。思维能力是智力因素的源泉,其涉及的众多领域恰好与化学学科的丰富、多样特点充分契合,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化学思维能力的激发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综合的类比、对比能力、分析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例如在进行卤族元素的教学环节中,我们可充分利用该族类元素的核外电子数相同的突出特点,在令学生了解氯元素的相关特性后,便进行深入的演绎推理式教学,指引学生推导出其他元素的纵向特性,从而充分培养他们形成善于观察、善于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还可依据该族中包含的不同电子层数量,将其中的各个元素固有特性进行横向对比,令学生找出元素间的显著特点、共同性质与本质区别,从而培养学生形成深入分析与科学对比的化学思维能力。针对化学教学中包含众多的实验环节特性,我们还应充分树立学生善于观察及勇于实践的综合能力,将这些化学学习的最基本研究方法通过最科学的指导传授给学生,使他们形成主动的、客观的,能通过综合观察给出化学现象的定性与定量分析并最终掌握化学变化的内在本质。在教学中我们应采取全方位、多视角的培养方式,不仅注重对学生的感知能力培养,更注重对学生综合智力的培养,使他们明确化学实验的操作目标,并以主人翁的意识在实验环节中秉承科学求实的态度,认真细致的进行每一项化学实验操作,并最终得出准确的实验结论。
(二)强化主动意识,培养学生形成综合理解及创新能力
自主的学习能力是提升教与学综合水准的必要保证,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充分强化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技巧与高效的学习方法等环节入手,丰富的引入生活学习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通过化学现象的灵活多变及富含生活要素的特征吸引,产生强烈的化学学习欲望,并形成自主学习的主动意识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理解能力是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消化并逐步扩充知识范围的重要技能。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引导学生牢固的掌握化学相关概念、化学规律的来源背景及客观的实验条件等,并能深入分析化学变化的根本原因及作出相应的科学判断。随着信息化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深入,市场环境越来越需要实践能力完善、适应能力强的综合创新型人才,因此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体系的科学指引下我们只有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全面的培养高中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组织学生广泛参与课外化学实践活动,通过定期开展化学知识竞赛、化学实验技能比拼等专项训练环节,为学生创造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并最终形成综合的创新学习素养。
四、结语
总之,广大高中教师只有从基础建设做起,从夯实学生的整体素质建设入手,促进其德、智、体的全面发展,依据市场经济发展的综合性人才需求开展优化建设、基于化学学科生动形象特点、内容丰富特征、实验趣味有力条件开展兴趣教育、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素质与学习理念,并促进他们养成主动探究式的学习习惯,才能最终使他们成为高学历、高素质的综合实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一、培养学生的细致观察能力
科学素养的培养应当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积累过程.教师要让学生对于一些基本的实验方式有所了解,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是一个重要环节.学生不仅要对仪器有细致观察,进而选取一些合适的实验器材,对化学药品也要有仔细观察,这样才不会用错实验药品.最重要的是,学生要对实验过程进行仔细观察,尤其是对于实验的各种现象,实验最后的产物或者是结果进行细心观察.这些都是决定学生实验成败的关键,也是学生的基本实验素养的一种直观体现.在化学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观察的内容主要涉及如下几个方面:(1)化学实验仪器和装置.要观察其形状、大小、比例、尺寸和造型等.对化学实验装置,要先从下到上、从左到右进行整体观察,在此基础上,再迅速找出装置的中心部位,进行重点观察.(2)化学实验操作.要观察实验仪器的持拿和使用方法;观察实验装置的安装方法;观察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操作的步骤和方法.(3)物质及其变化.要观察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挥发性、溶解性、密度、硬度、熔点、沸点和酸碱性等特征.只有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才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
化学实验操作都有很多讲究,操作上的任何不规范或者错误,都会直接对实验过程与实验结果带来影响,严重时还可能引发一些安全事故.因此,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一些正确的实验操作技能非常重要.教师要让学生熟悉一些常规仪器以及实验器材,对每一种器材的基本使用方法牢记于心.同时,让学生能够结合不同的实验灵活地调整实验操作过程,并且要善于解决实验中的一些问题与突发状况.这些都是学生实验素养的良好体现.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对于学生的引导.例如,在讲“滴管”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滴管伸入溶液前要先挤捏胶头?为什么使用时不能伸入试管或接触烧杯内壁?为什么滴管不能横放或倒拿等.同时,教师应要求学生熟练地掌握加热、过滤、溶解、蒸发、气体收集、仪器的装配与连接等基本操作,并且要让学生弄清道理、掌握要领、操作正确、叙述明白.在这样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规范的操作及科学的实验态度和方法,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与深化有促进作用.
三、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化学 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之所以成为现在科学课程和教育的根本理念,主要是源于现代社会发展、科学技术发展对每一个公民的基本要求。新课标的设计者们就是为了让科学素养潜移默化渗透在学校课程教育中,使每个学生在学习中慢慢积累的不仅是对化学这个学科的热爱,更多的是对科学的正确态度。作为化学教师更要把握住新课标的要求,参透新课标的教学内容,并结合教材,指导实际教学。
一、“双基”教学是培养科学素养的基础
一直以来,在传统的化学教学中,对“双基”即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比较重视的,然而随着新课标的实施,部分教师开始放松对“双基”的教育。在观察中,我发现有的教师走向了科学素养培养的极端,要知道物极必反,我认为这种情况是由于对新课标科学素养狭隘的解读。尽管很多教师明白道理,可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理论脱离实际,缺少实践环节;只重教书,不重育人;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气氛沉闷;教育教学观念陈旧。只有我们找到哪些因素导致了低效、无效甚至是负效,找到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积极因素,才能避免教师教学中的无效劳动。“双基”教学对科学素养的培养起着基础作用,只有认识到它的基础性作用,才能提高科学能力、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兴趣的激发是构建“双基”教学的关键,结合实际教学,兴趣的培养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式:①组织成立兴趣小组,在课前的教学中让学生们分小组讨论教学中的内容,在课后让学生们对教学目标是否实现展开讨论。②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将初中和高中的化学教学内容衔接在一起,例如在讲解化学平衡的概念时,可以从初中化学的溶解平衡引入,在讲解弱电解质的电离概念时,可以从电离引入。③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化学现象,这样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产生浓厚的兴趣。比如在讲解氧化还原反应时,教师可以拿出一根生锈的铁钉,放在可乐里,让学生看到铁钉从可乐中拿出变成光亮的过程。
把握住化学的学科特点是构建“双基”的有效途径,可以从培养化学思维和把握教材结构着手。前者指的是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正确的化学思维,还要指导学生形成化学思维。比如对化学语言的运用,尤其是在化学实验的教学中,正确使用化学语言,才不会导致实验的无效。还有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们形成化学思维,新课标指出:“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后者指的是对新课标下教材的把握,高中必修化学课程内容是以物质结构理论和物质变化理论相联系构成的理论框架,以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作为初、高中知识的联结纽带。
二、科学探究是培养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我们应该看到“双基”教学和探究教学并不是矛盾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的。基于扎实的“双基”的教学,才能为探究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多样化探究活动的实行,有利于在实践中让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国内外化学课程标准的共同特点就是对科学探究的重视,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指出,“基于探究教学的需要,允许学生就涉及科学探究过程方面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发展能力,学习知识”。这里我们看到,探究教学需要充分的时间,那么如何解决探究教学和“双基”教学在实际教学中的比例就成为影响探究教学的关键性问题。
首先,应该删除传统教学中那些“繁、难、旧”的知识,取而代之的是更多探究教学活动的实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即使是教师在新课标的指引下仍然难以完全打破旧的知识体系,可见传统教学对教师影响之深。既然已经成为教师,我相信每位教师是有打破旧知识建立新体系的能力的。再有就是在探究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因材施教,因为每个学生由于受各种现实条件的限制,对学习的理解和掌握是有一定区别的,尤其是探究活动的性质,决定了学生之间差异的必然存在,这时教师就要起到指导作用,协调好不同能力学生之间的学习接受能力,做到有能力者多得多劳,能力较差者保持平均水平,兼顾大多数同学的学习能力。比如在对硫酸工业的教学中,要让那些对此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延伸思维的长度,利于他们对今后更深更广的学习和研究,对那些平均水平的学生一定要让他们掌握住教材要求的基本。
对以问题为中心的化学课程的探索是当下化学教学的一个别开生面的发现,我们传统的化学研究是以学科结构为主要特点,依次螺旋上升的。教学中一般是先介绍化学教学的原则、过程、方法,然后采用普遍性的教法传授基础知识,最后是理论的总结和归纳。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化学教学的目的、内容都变得有局限性,而方法上更关注的是陈述性知识的传授。以问题为中心来展开教学,一方面使得化学教学更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更易获得学生的共鸣;另一方面使得化学教学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更有利于新课标的实现,对科学素养的培养提供了更多视角、更大范围。
三、科学态度是培养科学素养的保障
由于“双基”教学的传统,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不能很好把握新课标的要求。我们要正确全面看待新课标的论述,基础知识和过程方法的教学是培养科学态度的前提,科学态度是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最终目的。盲目看待三者的关系,或者是任意割裂三者之间的联系都是不可取的行为。科学态度的最终实现,是教师指导学生在平时的教学中通过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来达到的。只有将科学的态度渗透在每一课、每一道题中,培养的科学素养才是稳固的,才能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我们知道,理论上的认识必须去实践,培养科学态度的具体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里我来谈谈参与式教学。参与式教学要求每个参与者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目的是让每一个不同背景、不同经历、不同个性和不同智力类型的人都平等、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在参与中掌握方法,构建知识系统,体验丰富的情感,形成能力,使教学过程呈现公平性,最终达到教学过程和结果的有效性。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参与式教学的实施,对科学态度的培养意义重要,而且具有较明显的实践意义。
具体到教学实践中,科学态度的培养应该避免出现以下问题。对学生学习水平的不确定,无法使教学呈现连贯性;对学生认知方式的不确定,往往导致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不能达到教学应有的效果。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打消了学生的积极性,对科学态度的培养造成了极大的障碍。我们应该明确,科学态度的培养应该在如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方面努力,然而在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的是枯燥的教学,这样如何能达到想要的结果呢。培养科学的态度,要使学生的思想,在耕耘中收获:在教学操作中“做”出思想;在教学游戏中“玩”出思想;在教学质疑中“质”出思想;在教学辩论中“辩”出思想;在教学创作中“创”出思想;在教学暗示中“引”出思想;在教学留白中“留”出思想。
参考文献:
[1]孙亚玲.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7)
[2]许士永.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提升化学教学中的有效性.学周刊,2012(36)
[3]裴新宁.化学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10)
【关键词】素养;兴趣;作用;方法
对中学生来说,科学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一定的科学知识过程中所形成的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类自身完善所需要的基本品质和能力。科学素养包括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化学是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而中学化学的教学内容覆盖面广,利于多层次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但学生的科学素养无法像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必须通过化学教学与学生自身的需要结合起来协调一致才能真正达到目的,我认为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及提高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新课标也提倡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学习化学的兴趣是学习化学的主要动机之一。生活中的化学与学生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展开探究,增强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加深他们对化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认识。如教学白色污染时,通过生活中的污染严重的现象,让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防止污染,作为中学生哪些是我们可以做到的,哪些做不到但是可以向其他人宣传的,让学生对环境保护尽自己的力量;学习酸的通性、pH时,让学生完成家庭小实验:用pH试纸测定肥皂水、食醋、矿泉水、洗发剂等液体的pH值,判断各种液体的酸碱性。再如,根据生活中有些不法商人利用化学知识进行非法活动,教给学生打假识假的经验和常识,如用烧碱催发海蛰、蹄筋;为节约成本用洗衣粉和面炸油条油饼等事实,使学生亲身体验到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源于生活。
教师要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创设适用于学生创新和动手的教学环境,唤起学生内在的精神动力,为学生创造条件提供帮助,使学生的设想得以实现,在活动中得以发展。在探究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中心,教师的职责主要在于对学生鼓励、鞭策、引导。从教与学的关系来说,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也即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断转化为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开展探究活动的最终目的不在于教会了学生多少高深的知识,而是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找到乐趣,培养其科学素养,从而将学生的独立能力、想像力、创新能力诱导出来,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二、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对于化学课程目标的全面落实具有重要的作用。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最佳途径,科学探究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学中可采用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如学习水后,让学生走出课堂,调查本地水资源的利用和河水污染情况,深入社会生活实际去获得第一手的信息,通过发现问题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化建议,并写出调查报告。又如,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测定的演示实验,将其改为探究实验方法,用多种方法进行实验,实验的目的是了解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有利于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揭示化学现象的本质。因此,教学中要广泛开展小制作、小实验,并开展自制仪器、自制实验装置评比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体现化学学科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探究热情,让学生在知识的形成、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生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三、渗透化学前沿知识,充实学生的科学知识
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化学与生物、材料、能源等众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化学已成为高科技发展的强大支柱。在高科技蓬勃发展的今天,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面临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培养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化学前沿知识,使课堂教学具有时代气息。如学习水时可向学生介绍纳米技术在净水中的应用,介绍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恶化等话题;学习原子结构时,介绍核武器的制造、层子的发现等,通过课堂教学中的不断渗透,让学生了解现代科技的新成果、新进展、新成就及新问题,加强学生对现代化学知识的了解及价值的培养,这样既丰富学生的科技知识,又拓展学生的智力空间和思维广度。
四、重视化学史实,进行德育渗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激发学生的科学精神
化学史是化学家认识世界、改造自然、创造发明的奋斗史,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穿插讲述科学发明和发现的历史以及科学家的奋斗故事,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心,并作为一种精神动力,激励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使学生认识到世界的发展永远不会停滞,人类社会将不断进化,从原始、愚昧、落后的状态一步步向进步、文明、富裕、繁荣前进。如学习我国化学工艺发明较早的造纸、制火药、烧瓷器时,向学生介绍纸的发明及纸的西传、瓷器在世界上享誉的地位、火药的发明及应用等。在学习常见的盐讲到碳酸钠时,介绍我国留美化学博士侯德榜毅然放弃在美国的舒适生活,回到贫穷落后的祖国,经过潜心研究,发明了享誉世界的“侯氏制碱法”。教学中教师若能掌握时机和分寸,通过介绍表现出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
五、多渠道获取信息,逐步形成终身学习能力
现在的信息源十分丰富,广播、电视、电影、报纸、网络每天都在传播大量的信息,这就需要教师整合资源,加以指导,让学生亲自体验。如指导学生阅读科技从书,看电视节目“我爱发明”、“原来如此”,通过“科学教育网”、“学生科技网”等获得大量资料,了解科技发展最新动态,体现化学课程与现代科技发展的联系。学生通过各种信息不断收集、积累、吸收,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
总之,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短时间能够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需要教师长期的引导、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用科学的观点去观察、去思考、去质疑,需要教师天长日久才能抓出成效。
参考文献:
(一)科学素质培养的内容
一般说来,中学生的科学素养应涉及到四个方面: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能力;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教育要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和全面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养为核心,以培育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为主导,以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实践能力为重点,以适应素质教育学习的需要。
(二)充分挖掘化学史的教学价值,确立基本科学方法观
我国著名化学家傅鹰先生说过:“化学可以给人以知识,化学史更可以给人以智慧。”新编高中化学教材采用资料、阅读等方式增加了如“金属钾的发现”、“氯气的发现”、“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元素周期律的发现”等相关化学史内容。教学中,适时适度地把这些内容融入课堂,可以使教学不只局限于现有知识本身的静态结果,还可以追溯到它的来源和动态演变,揭示出反映在认识过程中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思想,使学生学到发展知识和运用知识的科学方法。
例如,在“元素周期表”的教学中,可指导学生先研究德贝莱纳的“三元素组”、迈尔的“六元素组”、纽兰兹的“八音律”,在此基础上再研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的过程。这种让学生象科学家那样从未知开始研究与学习的教学过程,可以有效地让学生从中体验科学家大胆创新、勇于探索、坚持实践、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学会用联系和发展的唯物辩证法观点去认识客观事物,指导学习和处理面临的问题,从而体会正确的科学方法对研究化学的重要意义。
(三)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分阶段指导基本科学方法
新编高中化学教材以适应素质教育为宗旨,以新编《化学教学大纲》为依据,吸收近年来我国中学化学教改的成功经验,按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编写成的。从教材设置的内容及能力培养目标来看,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认知结构。因此,在教学中应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认真研究教材所蕴涵的能力要素,分阶段指导和培养学生的基本科学方法。
(四)完善实验教学体系,丰富和活化学生的科学方法
1.实验探究法。新教材针对化学概念抽象、难懂的特点,编写时通过改变实验呈现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分析变化等,亲身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从而获得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碱金属》第一节“钠”的有关性质就由原先的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让学生在教师预设的实验流程和启发引导中,感悟这种可切割金属的性质;再如,“离子反应”概念的导出,教材通过新增的环环相扣的三个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与思考,自己归纳出BaCl2溶液和CuSO4溶液之间进行的反应实质上就是Ba2+和SO42-之间的反应。这种变“师讲生听”为“学生自主”或“师生互动”的实验探究方法,正是新教材贯彻培养的科学方法模式之一。
2.优化重组法。对化学实验装置或实验方案加以改进、重组和优化,这是活化科学方法、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从这一意义上讲,新教材本身就是一个典范,在许多内容的编写上都作了很好的示范和探索。例如,有关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教材编写了以CuSO4晶体和NaOH溶液为原料制取CuO,并以自制的CuO作催化剂制取并收集O2的实验。让学生通过一个完整的制取和收集的实验过程,使以往较为零碎的、孤立的操作得以重组和优化,有效地形成关于基本操作的知识网络。
因此,教学中教师应认真研究教材,引导学生对有关实验方案进行改进或优化,对装置中的仪器、药品进行变换或替代。例如,实验室用Zn和H2SO4制备H2,如果要加快反应的速率,则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①药品替代:用粗Zn替代纯Zn或用较浓H2SO4替代稀H2SO4;②改进反应条件:向反应液中加入少量CuSO4或对反应液稍加热;③优化装置:用启普发生器或相应装置代替简易装置。这种对实验多角度、多层次的优化设计与改进,可以使学生在讨论、比较改进方案的过程中不断优化思维,形成和提升科学方法。
(五)注重活动课程,在研究性学习中升华科学方法
1.介绍研究的基本步骤,促使学生熟悉和掌握科学方法。开设以研究性学习为主体的活动课程,其目的是让学生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熟悉和掌握科学方法。因此,向学生介绍选题和研究步骤就显得十分重要。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问题是如何提出来的?解决这个问题有什么实际意义?这个问题应该从何处着手分析?解决这个问题有哪些基本方法?利用这些方法的理论和实践的根据是什么?这些方法哪一种(或是否还有其它方法)比较简捷可行?最后得到什么结论?它的意义及应用范围和条件如何?还有哪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学生按照这样的思路去开展研究,就有章可循,容易激发对问题的探究欲望,也会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会思维,促进对科学方法的掌握和运用。
关键词:化学教学;高中;非智力因素;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2-213-01
广义的非智力因素包括智力以外的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生理因素以及道德品质等;狭义的非智力因素指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并会影响学习积极性和有效性的兴趣、爱好、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因素。本文讨论的非智力因素主要是狭义的。下面结合高中化学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教学中培养非智力因素的几点粗浅看法。
一、学习动机的培养是学好化学课的发动机
学习的根本动机就是学生感到需要。培养学习需要、学习理想,转化学习动机就显得非常重要。只有在学生感到“我要学习”时才能转化成了内在学习动机,才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要使学生有正确的学习动机,必须培养学生有远大理想,在这一方面,化学史会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素材材料。例如在上到蛋白质内容时,可介绍1965年,我国化学家在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具有生命活力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为生命的起源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激情,明确了学习方向,那就是为民族和国家而努力学习。
二、积极的情感是学好化学科的加油站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这就要求我们化学老师,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交朋友,多和他们接触,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的具体情况,在生活和学习上对他们无微不至地关怀。当学生碰到棘手的问题时,和他们一起分析原因,一起去面对和解决,真正为他们排忧解难,做学生的守护神,只有这样,师生的关系才能真正融洽,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下,我们化学老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做一个优秀的组织者和引领者,真真正正为学生服务,为教学服务,为学校服务。当然也只有学生了解老师,尊重老师,佩服老师具有丰富的知识和高尚的情操,他们才会从内心去学这位老师所教的科目,这就是“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的道理。
三、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掌握知识的意愿。”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老师要充分发挥化学学科特点,通过化学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学实验有两种:演示实验和分组操作实验。演示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可以根据化学的教材内容,在实验上下功夫,设计新颖的化学演示实验,创设实验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化学的兴趣。如钠在水中燃烧、白磷自燃等有趣的实验现象能引起学生对实验现象产生好奇、兴奋,总想知道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从而对过程进行猜测,以积极态度进行探索。分组操作实验:把全班同学分为几个实验小组,让学生自已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结果,进一步验证和探索化学问题,通过这些探索的过程和成功的体验,能大大增强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真正实现让“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激励学生热爱化学、学好化学。
四、意志的培养,锻炼学生的毅力
意志在学生掌握知识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是不可低估。学生对化学学科知识的学习,不可能不碰到困难,要克服这些困难,只能靠意志来支撑。而高中化学具有知识点多且又分散,以及理解容易应用难等特点,许多学生易产生畏惧、缺乏恒心,经不起挫折的心理。如何帮助学生克服畏惧心理就成了我们化学老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鼓励学生以科学家为榜样,对知识勇于追求,善于探索的精神。教学中可讲有关科学家为完成一个实验或一个课题,往往需要几年或者几十年的时间,有的甚至冒着生命危险,付出血的代价。如诺贝尔为研究烈性炸药――硝化甘油,完成了几百次试验,有几次把实验室都炸飞了,他冒着自己的生命危险,终于解决了硝化甘油的储运和引爆一系列难题。通过这些例子,让学生学会用意志的制止功能排除不良情绪(如恐惧慌张、挫折感、悲观失望和狂喜等)的干扰,强迫自己保持平静的心境面对化学的学习,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意志,激发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五、紧密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的学科,它广泛应用于生活和生产中。现在课堂教学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可以把和化学内容相关的生产生活的事例引进课堂,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在教学中适当地介绍一些生活知识,让学生了解化学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如一些不法养猪场,为了提高自己的经济效益,违背自己良知和道义,在猪饲料中添加对人体有害的“瘦肉精”来提高猪的瘦肉率,当人们吃上这种猪肉,我们的身体就会造成很大的伤害。为此,让学生们明白学好化学,并且还要用好化学,坚决与不法商家作斗争的社会责任意识。
总之,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在化学教学中,要切实加强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有利于学生的智力发展和身心健康,有利于个体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为成功的人生奠定良好的基础。
(上接第212页)教学实施[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M].2003:116-116 .
[6] 张运发.以“问题”为中心,构建高效课堂[J].生物学教学.2011 (36)第9期:12――12
[7] 傅孝溪.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与学科教学[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51―51.
[8] 许丽美.一个被课堂教学遗忘的“角落”―谈非预设性生成[G].福建基础教育.2009.9期.9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