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8 09:33:3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农村现代化发展,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科学发展 供水管理 现代化 信息化
一、礼泉县农村饮水工程现状
礼泉县地处关中平原中部,距咸阳市30km。县域总面积1018km2,总人口48.3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2.76万人,占总人口的88%。县内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地势南低北高,南部属平原区,北部属黄土苔原区及黄土高原沟壑区。经过对全县农村饮水现状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截止2009年5月,全县已建成使用的农村供水工程有71处,受益人口29.1万人,占全县农村人口的59%。日供水规模为8284m3,调查还显示,仍有17.1万人饮用不安全的井水或窖水,自来水普及率为59.01%。随着09年第三期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的实施,再建26处人饮工程,解决5.22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届时自来水普及率将上升至71.1%。在这已建饮水工程当中国,没有一处实行设备自动化控制,运行在线监控及管理也未达到现代化要求。大多数水厂采用加氯消毒措施,多数未建立水质定期检测制度。
九十年代初,我县曾建起一批农村供水工程,多以自然村为单位建设,设计标准低,建设规模小,供水能力小,水质未经任何净化处理,水厂运营达不到盈利标准,导致负债经营。据调查,我县现有农村供水工程中,有相当一部分缺乏有效管理,农村供水工程量大面广,单个工程规模小,管理难度大。不少村镇供水工程只有1-2人管理,多为没经过技术培训的农民。技术水平低,管理意识淡薄,有一部分供水工程产权不清,存在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方式、手段落后及管理规章制度不完善等诸多问题。
二、礼泉县实施农村供水管理现代化的可行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随着现代化、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提高,农村供水管理也渐渐实现信息化、现代化。最近,我省旬邑职田塬区供水实现自动化管理,为我省农村人饮供水工程向供水规模化、水处理设备自动化以及管理自动化开了个好头。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生活用水更是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农村供水工程显得尤为重要,发展农业生产和改善农民生活离不开供水工程,建设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农村供水这一环节。要搞好农村供水,管理是头等大事。我们必须结合实际,用科学发展的思路,促进农村供水工程的进程,推进供水管理自动化、信息化。这样既符合总书记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又为农村供水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精神支撑。如今,社会已进入自动化、现代化时代,农村人饮供水工程向供水规模化、水处理设备自动化发展也是必然趋势。
三、根据目前现状及存在问题,应从以下几点来解决
1.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农村供水管理现代化建设
为适应水利现化的要求,首先从思想上重视,才能实现农村供水工程基础、建设、管理、服务等信息的实时传输和共享,促进农村供水安全项目规范管理和科学决策,我们应始终坚持把农村供水现代化、信息化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努力做好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同规划、同设计、同建设、同管理、同受益。
2.供水工程规模化是农村供水管理现代化、信息化的前提
近年来,我县认真汲取过去农村水厂经营失败的教训,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资源,着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模化建设,为工程建后规范化管理创造基础条件。如我们已经在药王洞王家供水工程中,根据水源供水能力,扩网辐射解决周边农村,将供水管网延至西兰路药王洞乡街道及昭陵饭店。这对以后的实施现代化供水提供了前提条件。
3.必须配备供水工程设备,才能达到管理的信息化
(1)引进水质净化消毒系统
礼泉县的不合格水质大概分为:苦咸水、污染水和高水。根据水质的物理性状、化学性状、毒理学及细菌学四大类指标进行合理分析、合理确定水质的过滤净化系统。DA863净化过滤系统可应用于礼泉农村人饮工程中。该过滤器采用“国家863计划”研究成果――彗星式纤维滤料为技术核心的系列专用新型高效过滤器。具有运行效率高、分离效率高、容积效率高等优点。根据我县实际情况,该系统可在本县农村供水中进行广泛推广使用;其次是消毒问题。传统的液氯消毒存在有毒、不稳定、储藏运输不方便等缺点,与水反应易发生致癌物三氯甲烷对人体有害等问题。选择二氧化氯发生器,上述缺点得以避免,又提高了杀菌率。该产品具多重优点,且使用安全可靠,运行成本低。
(2)运用自动化监控系统
运用DCS自动化自动化监控系统对DA863过滤系统、二氧化氯消毒系统进行自动化监控,以动态方式显示系统运行状态,使管理更方便,设备更具人性化,同时可提高设备运行的安全性。
4.要达到农村供水管理现代化,管理要同步
礼泉县在已成规模化供水的几个水厂,借鉴潜江市的现代化管理模式,在全面推进供水管理信息化建设中,购置高端PC机,并按要求安装操作平台,建立全县农村供水管理网络。并安装了自来水管网监测系统、水厂自动化控制管理系统及厂区安全视频监控设施,对水质、水量、水压、厂区安全进行实时在线监测,达到了可视、可控、可调、远传的现代化管理水平。水厂内安装视频监控系统,通过监控系统对水厂内部及周边环境进行安全监控,保证水厂运行安全,使饮水安全更具安全保障。我省旬邑县职田塬区农村供水远程监控系统也效果明显,通过总控制系统能清楚直观地掌握各蓄水池配水情况,水位高低,到达最高最低水位都有自动报警装置。操作人员在控制室计算机上可远程控制系统内任何一台水泵的起停和闸阀开关,查看通讯状态,机泵实时运行电流、电压等技术参数等。
农村金融农业现代化对策
一、研究背景
在国家大的政策鼓励引导之下,2003年,我国农信社继续深化改革,正式启动改革试点工作,自此,中国的农村金融机构建设步入了一个新时期。2006年,国家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限制放低,新型金融机构开始广泛建立,其中,以村镇银行为代表。于此同时,担保公司与保险公司等辅的金融机构在农村建立,他们不断进行的体制改革和业务创新对银行类的金融机构形成了有利的补充,极大的丰富了农村的融资渠道。多年的改革和发展之后,目前,中国的农村金融体系已形成多样化、多层次,覆盖面广的特点,以往以正规金融为主的局面被打破,支持农业发展的信贷额度及规模也在不断加大,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户的资金需求,满足了农户基本的金融服务需求,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农业现代的发展。
二、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现状
建国初期,由于我国优先发展工业致使农业发展相对滞后。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更加凸显出农业发展滞后这一问题,而农业现代化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关键环节,非但没有发挥其关键作用,反而已成为现代化建设中的短板。现在,在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上已经初步形成了以传统的正规金融为主,一些新型金融机构为补充的比较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但这些金融机构在具体的运行中存在金融机构定位不清晰、农村资金大量外流、信贷资金有效供应不足,市场竞争不充分、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等诸多问题,因此,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要对农村金融体制进行改革创新,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效率,提高货币资金的利用率,为农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扫除障碍,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
三、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1.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
第一,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支农力度不足。农业发展银行是国家为支持农业发展而专门设立的金融机构,然而,由于其在网点设置、业务范围和信贷渠道方面的限制,无法对农业发展起到足够的支持作用。在业务范围方面,只从事粮食、棉花和油料作物的收购,对资金实行封闭管理,无法充分满足农业发展多方面的资金需求;在信贷渠道方面,由于缺乏健全的机构体系,农业贷款的发放效率很低,而且忽视了对信贷资金的监管,存在重放轻收甚至只放不收的问题。
第二,商业性金融机构的支农力度不足。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有正规商业银行主要将信贷资金投入到利润率高的城市和工业,农村机构网点不断萎缩,近30年来,撤销了县级以下网点数万个。农业银行作为国有银行中支农的主力军,在上市之后为了提高利润,撤销了很多效益不好的农村网点,同时缩减了县级以下网点的授信额度,这使得正规金融机构在资金供应方面不能有效满足农业发展的资金需要。
2.农村资金外流现象严重
第一,存款准备金的缴存。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的缴存是国家的制度规定,农村金融机构除了要缴存法定存款准备金外,还要上存二级存款准备金和结算资金,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能力。
第二,资金的约期上存。金融机构要求下级机构的资金按约定的期限和数额按一定的内部转移价格上存,以将资金实行信贷或投入同业资金拆借市场或资本市场以获取利润。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上存会获得稳定的利息收入,而且这部分利息收入往往高于农村信贷的收入,且风险相对要较小,因此农村金融机构更加愿意约期上存资金以获取稳定的利润,这也是农村信贷资金供给不足的原因。
四、深化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加速进程的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要大规模的资金支持,而农村金融的供给不足是由历史的、现实的、主客观各个方面因素所造成的,本文作者致力于促进农村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依据农村金融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提出与之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1.加大金融支农的政策扶持
在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对涉及农业的金融机构给予大力扶持,并且成效明显,这对我国来说是一个良好的经验,政府应当引导金融机构支农的发展并可以从下列几点着手:第一,增加涉农金融政策扶持。对农村金融机构在运行中出现的风险给予政策上的优惠,以保证其平稳健康发展。第二,分类监管。金融监管部门应考虑到涉农金融机构在在运行中出现的各种损失,放宽农村金融机构涉农贷款的不良率,降低农村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和贷款利率,保证农业的健康发展。第三,加大惠农金融补贴。对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乡镇企业和地方规模较大的农业给与适当的贴息补偿。
2.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构建多元化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构建多元化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对改善农村金融发展的服务水平和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此,首先从政府服务性金融机构方面,要确定并执行中国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与农村信用社等政府农村金融机构的职责和功能。尤其在商业性金融方面,中国农业银行在加快商业化改革的同时要致力于市场化原则迈进,重点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专业化建设的支持力度,继续发挥其在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进一步推动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
随着农村经济与农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三农”对农村金融的需求也时刻产生着变化,因此,加速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方式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第一,调整信贷结构,创新适合农村金融发展的产品,满足农村金融发展的多样化需求。第二,涉农金融机构要充分认识农村的具体情况,做到因地制宜,对农村金融的工作流程、服务模式进行创新,推动农村金融向着多层次的成熟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双正.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中国市场出版社,2008.
关键词:土地流转;现代农业;中介组织
在国家城市化和工业化如火如荼进行的同时,以分散经营为主要特点的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要求。现代化农业要求市场化、规模化、信息化,然而,当前江苏省东海县的现代农业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所以重新梳理当前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特点及问题具有重大的发展意义。
一、土地流转现状及特点
江苏省东海县土地流转工作经历了农户自发流转,农户与政府引导相交织地流转,政府推动流转三个过程,调查显示,目前已经形成“1+23”的土地流转格局,就是县政府成立1个土地流转指导中心,在乡镇成立23个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使得土地流转工作能够农民与政府相结合,土地流转工作大面积覆盖,形成初步发展的市场。县政府还把土地流转作为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发展现代化农业的重要任务。具体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规模化的流转面积
目前,进城打工的农民工越来越多,许多农民离开土地,走出家门寻找致富门路,劳务输出规模不断壮大,从而有大量的土地用于流转,一些企业家和承包大户纷纷借助农村土地进行开发创业,土地流转的需求越来越大,使得东海县的土地流转摆脱往日的分散,逐步走向了规模化。有数据表明,东海县目前土地流转已达8.4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7%。
(二)多样化的流转形式
出租,转包,股份合作,互换型流转,转让型流转成为东海县土地流转的主要类型:出租型流转面积为5.65万亩,占流转土地总面积45.06%;转包型流转面积为4.93万亩,占流转土地总面积的39.31%;股份合作型(土地股份合作社)流转面积为1.38万亩,占流转土地总面积的11.01%;互换型流转面积0.51万亩,占流转土地总面积的4.07%;转让型流转面积0.07万亩,占土地流转总面积的0.55%。现如今,股份合作有限公司越来越盛行,股份合作的公司经营期限比较长,对公司后期的结构调整,有助于提高生产收益,因而土地流转形式中的入股也被政府认可,成为政府引导的流转中的主要形式。
(三)逐步完善的流转机制
2005年底东海县土地流转面积为6.72万亩,到2008年底增加到10.58万亩,而仅2013年1~9月土地流转面积就增加了1.96万亩,预计到年底比前3年翻一番还要多。为了促进东海县土地依法规范流转,县政府构建了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搭建了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在全县进行试点工作,成立了41个股份合作社,共流转土地4万多亩,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监督和扶持机制,实现土地流转稳步协调推进。目前土地流转的对象逐步扩大,除当初的种养大户组织实施规模经营需要租用土地外,已扩展到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和外来投资农业企业老板等,土地流转机制进一步完善。
(四)日趋综合化的流转效益
据土地流转成果显示,江苏省土地出产率不断提高,种粮成本减少,连云港金榜生态园计划流转土地1万亩,现在已经流转3500亩,农民可以到该企业打工赚取除土地租金外的另一份收入,这对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被当地农民所接受。
二、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政府大力引导农村土地流转,使得这一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但是仍然有很多值得注意的方面。
(一)缺乏对土地流转的全面认识和理解
对于祖祖辈辈生活了很多年的土地,农民仍然保守地认为土地是他们的根基,不应该放弃,这种小富即安的思想司空见惯,同时中国又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严峻现实,中老年人更是对自己的居所有相当大的依赖性,从而给土地流转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使得在部分地区土地流转工作开展得比较艰难。
(二)虚化的土地流转利益主体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市场化的要求
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均在市场机制下运行,其生产要素由市场配置,其产品及劳务进入国内国外两个农产品市场进行交换。农业企业与农户要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环境,按照市场交易规则,参与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竞争,实现农产品价值。但是,在江苏省东海县,农民对土地产权主体认识不清,虚化的利益主体使得农户无法融入一体化社会。如,有一家企业需要大片的土地进行新产品的开发,但是针对这片土地的收益问题,村民同当地的村委会产生了分歧,村民认为,土地之前归农民所拥有,所得的利益应该归农民分配,村委会则认为,土地是全村的财富,所得的利益应该交给村委会,然后再由其分给全村所有的居民,这样的纷争导致了土地流转项目搁置。调查显示,大部分人选择了跟自己有着紧密关系的生产小组,不超过20%的人认为土地的所有权仍然属于国家和集体,不超过10%的人认为土地应该是属于个人的。
(三)现代农业规模化与分散的土地流转形式间的矛盾
土地流转的体制机制和流转形式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还需要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其发展,从而使土地流转能够健康有序地进行下去,充分适应当前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并不断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土地流转中介组织难以适应现代农业信息化的要求
“知识化”是当代农业两大转向之一。信息、知识创造现代农业的主要价值,形成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 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崔生的中介组织,因刚成立不久,其市场功能不显著,运作流程、服务项目及规章制度等都处于探索阶段。作为新型组织,土地流转中的中介组织的主体仍比较单一,行政色彩较浓,再加上缺乏专业人员的组织引导,中介组织本身的专业化进程受到制约。中介组织诸多缺陷直接或间接损害了农民的权益。
(五)落后的社会保障体系影响了土地流转主体的积极性
土地是农民的根基,土地流转是否能很好的实施,保障农民的利益是首要,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没能深入到农村地区,利益没有保障的情况下,土地被以不同的形势流转,会促使农民同政府之间产生矛盾,引发社会问题,使得深受“土地是养老保障”思想影响的农民放弃土地流转,从而造成土地流转不能正常进行 。
三、对策和建议
(一)加大社会宣传,吸引农民积极流转土地,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电视、广播、标语、宣传单等都有助于加大土地流转的宣传,结合土地承包法律法规学习的宣传活动,向人民展示土地流转的积极意义,消除农民思想上的顾虑,吸引群众眼球。也可以专门在当地建立一个咨询点,让农民真正了解土地流转采取的措施,所达到的目的和人民能收获的利益,做到土地流转公开化,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加大对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工作的领导和引导,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有序进行,推进农业综合开发。
(二)明确农村土地产权关系积极保护农民权益
土地流转是一种以农民利益为根本的改革创新。而现如今我国农村存在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的“三权分离”局面意味着农民将拥有土地具有物权性质的财产权利。我国在农村的土地产权制度方面的改革离不开“三权分离”这一原则,它将会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积极保护农民权益。
(三)完善农村土地治权结构,促进土地流转规模化,保障土地流转合法利益,适应现代农业规模化的要求
为实现土地流转服务的大面积覆盖,形成土地流转有形市场,东海县政府成立了1个土地流转指导中心,在乡镇成立了23个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形成了“1+23”的格局,从而使得土地流转环环相扣,顺利进行。土地流转出去可以让这片土地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所以在利益面前,资源、环境、政治、生态等方面往往会被人们忽视,所以为了保障土地治权结构的合理化,需要对应的制度来保证土地流转工作。因此,在保护和实现土地产权关系中的“三权分离”的必要前提下,保证关于土地流转的供求关系,功能属性与产权属性这三个基础要素,构建好土地治权结构,只有把政府、中介、集体、农户四位一体建成农村土地治权的结构,才能使流转过程中各种利益关系合理化,农民取得应有的收益才会大胆的放下手中的土地,保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在农村土地流转的初级阶段,土地流转程序不规范,农户对中介组织职能不能完全信任,土地流转价格不高,这就需要政府宏观调控,采取利于中介组织存在与发展的政策和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使土地流转的工作机制得到完善。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健全农业生产服务机构,使得农民的土地权益受法律保护,农民才可以放心把土地流转出去,大胆追求土地创造的更高经济价值。
(四)完善中介组织结构与制度,满足现代农业信息化的需求
中介组织可以通过建立土地流转信息网站向土地供求双方提供信息并及时反馈信息,也可以通过信息服务的方式来积极协调土地流转利益双方的矛盾,并报告给相关部门,尽快找到解决办法。中介组织可以转变土地流转的被动局面,主动调查并收集各个地区农村荒地的数量质量等,寻找龙头企业,让土地资源投入到收益最大化的企业部门,促使土地资源合理高效利用。规范中介组织的管理体制,建立以服务功能建设为核心,形成多层次、覆盖面广的土地流转中介组织体制,既有高层组织,又有中层和基层组织。不断完善其内部运行机制,加强对中介组织成员的指导和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扩展中介组织经营项目。
(五)明确保险对象,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目前,我国的养老制度有了很大的完善,但是在相对偏远的农村地区则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为保证土地流转工作的顺利进行,为了消除人们“小富即安”的心理,江苏省东海县需要建立健全养老保险体系,对于土地被征用的农民,租用方和政府应该为其缴纳养老金,对于实施改革土地就被征用或者不适合大规模耕种的农民,其养老金应该由个人和政府缴纳,有些失业在家的农民,政府也应给予重视,放宽政策,为其保留三个月的养老金名额,只要他能在三个月内交清其欠下的养老金就行,这样可以减少造成社会不安全的隐患,从而保障土地流转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刁怀宏.传统农区土地流转的特征及成因分析——基于5省6县村级层面的典型调查[J].调研世界,2011(03).
[2]黄祖辉,王朋.基于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创新视角的社会保障问题探析[J].浙江社会科学 2009(02).
[3]陈文岳等.杭州市农村土地流转的发展、问题及对策建议[J].乡镇经济,2009(11).
[4]李福军,刘萍.国内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研究综述[J].科技风,2010(02).
关键词:新农村;农业机械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233044
1 我国农业机械化的现状
1.1 机械产品的种类不断增加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农业机械的种类也在不断的变化,以适应农民农业生产的需求。在农业机械中,拖拉机的应用最为广泛,并且拖拉机的外观和内部也在不断的更新改造中。现如今的农业工具种类越来越多,为农民的农业生产提供了很好的保障,节省了大量的劳动力,提高了农民的劳动效率。机械的投入,提高了我国农业化水平,提升了农产品的质量,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1.2 新型产品的使用率低
放眼农业机械市场,使用率较高的还是以前的机械,它们得到了人们的认可,新研制出来的农业机械前景并不好。在这样的状况下,新产品的研制也陷入到了瓶颈期,许多厂家不愿意耗费大量的资金在新产品上,没有新产品的更新换代或者产品的更新换代周期过长,对于我国农业发展来说都是很大的阻碍。在科学技术水平快速发展的前提下,我国一定要调整好市场供需关系,鼓励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为农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2 农业机械现代化发展的意义
2.1 农业机械现代化促进了我国的农业发展
传统的农业生产主要依赖于人力和畜力,耗费的时间较长,产品的质量不高。现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机械被应用到农业生产中,使得生产的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虽然,我国现在的农业机械现代化水平不高,与国外相比,还有一些劣势。但是我国也在积极的努力,使农村逐步实现机械化生产,解放劳动力,增加农业的产量,提高农民的收入。我国一直强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一旦机械化生产在农村普及,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也会加快,城乡之间差距缩小,让城镇与乡村共同发展,实现整个社会的共同进步。
2.2 农业机械现代化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
传统模式的农业生产的产品数量少、规模小。现在农业机械现代化水平提升的前提下,农村的农产品数量有了很大的提升,而且,r产品实现了规模经营。由于机械的投入,农业生产对劳动力数量的要求逐渐减少,剩余的劳动力可以涌入到城市中,为城市建设贡献一份力量。除此之外,放眼国际,高质量的农产品在市场上也更有竞争力,农产品的竞争是很激烈的,质量较高的农产品能够促进进出口贸易往来,也能够增加农民的收入。农村经济的发展也能加快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从而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2.3 农业机械现代化提升了劳动生产率
在我国农村地区,农业机械化水平还相对落后。在有的农产品,比如玉米的收割上还是传统的人工模式,生产效率极低,投入的人力物力也很大。然而在部分地区已经实现了机械化收割,农业机械的使用很适用于大规模的生产,它可以将农产品在短时间内实现收割、摘穗等步骤,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对农民来说是一大喜讯,让农民摆脱了以往劳作的模式,而且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未来,我国需要做的就是要将农业机械化的水平提升一个台阶,让农民都采用机械化的生产模式。
2.4 农业机械现代化加快了国家的发展
农业机械现代化正是科学技术进步的一个标志。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产品的收入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需要加大科学技术和资金的投入,用机器来实现农业生产,不仅可以缩短农业生产的时间,还可以实现农产品的规模化经营。当国家的产品质量和生产技术提升了,在国际的地位就会相应的提高。并且,农产品出口之后,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也会更强。国家的社会经济水平会在此基础上稳步提升。
3 总结
在我国农业生产中,机械现代化水平在不断提高。但也不能忽略当前的现状,针对农业生产出现的问题人们需要去面对,并且积极的解决问题。毕竟,我国农业机械的现代化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所以,我们需要结合本国国情,做好农业生产机械化的推广,并且政府要对农业生产给予技术上和资金上的扶持,将科学技术融入到生产中去,努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促进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新农村;农业机械化;发展
1我国农业机械化的现状
1.1机械产品的种类不断增加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农业机械的种类也在不断的变化,以适应农民农业生产的需求。在农业机械中,拖拉机的应用最为广泛,并且拖拉机的外观和内部也在不断的更新改造中。现如今的农业工具种类越来越多,为农民的农业生产提供了很好的保障,节省了大量的劳动力,提高了农民的劳动效率。机械的投入,提高了我国农业化水平,提升了农产品的质量,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1.2新型产品的使用率低
放眼农业机械市场,使用率较高的还是以前的机械,它们得到了人们的认可,新研制出来的农业机械前景并不好。在这样的状况下,新产品的研制也陷入到了瓶颈期,许多厂家不愿意耗费大量的资金在新产品上,没有新产品的更新换代或者产品的更新换代周期过长,对于我国农业发展来说都是很大的阻碍。在科学技术水平快速发展的前提下,我国一定要调整好市场供需关系,鼓励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为农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2农业机械现代化发展的意义
2.1农业机械现代化促进了我国的农业发展
传统的农业生产主要依赖于人力和畜力,耗费的时间较长,产品的质量不高。现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机械被应用到农业生产中,使得生产的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虽然,我国现在的农业机械现代化水平不高,与国外相比,还有一些劣势。但是我国也在积极的努力,使农村逐步实现机械化生产,解放劳动力,增加农业的产量,提高农民的收入。我国一直强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一旦机械化生产在农村普及,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也会加快,城乡之间差距缩小,让城镇与乡村共同发展,实现整个社会的共同进步。
2.2农业机械现代化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
传统模式的农业生产的产品数量少、规模小。现在农业机械现代化水平提升的前提下,农村的农产品数量有了很大的提升,而且,农产品实现了规模经营。由于机械的投入,农业生产对劳动力数量的要求逐渐减少,剩余的劳动力可以涌入到城市中,为城市建设贡献一份力量。除此之外,放眼国际,高质量的农产品在市场上也更有竞争力,农产品的竞争是很激烈的,质量较高的农产品能够促进进出口贸易往来,也能够增加农民的收入。农村经济的发展也能加快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从而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2.3农业机械现代化提升了劳动生产率
在我国农村地区,农业机械化水平还相对落后。在有的农产品,比如玉米的收割上还是传统的人工模式,生产效率极低,投入的人力物力也很大。然而在部分地区已经实现了机械化收割,农业机械的使用很适用于大规模的生产,它可以将农产品在短时间内实现收割、摘穗等步骤,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对农民来说是一大喜讯,让农民摆脱了以往劳作的模式,而且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未来,我国需要做的就是要将农业机械化的水平提升一个台阶,让农民都采用机械化的生产模式。
2.4农业机械现代化加快了国家的发展
农业机械现代化正是科学技术进步的一个标志。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产品的收入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需要加大科学技术和资金的投入,用机器来实现农业生产,不仅可以缩短农业生产的时间,还可以实现农产品的规模化经营。当国家的产品质量和生产技术提升了,在国际的地位就会相应的提高。并且,农产品出口之后,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也会更强。国家的社会经济水平会在此基础上稳步提升。
3总结
在我国农业生产中,机械现代化水平在不断提高。但也不能忽略当前的现状,针对农业生产出现的问题人们需要去面对,并且积极的解决问题。毕竟,我国农业机械的现代化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所以,我们需要结合本国国情,做好农业生产机械化的推广,并且政府要对农业生产给予技术上和资金上的扶持,将科学技术融入到生产中去,努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促进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一、构建信息化的教育环境
1.加强学校内部的信息化环境建设,推动教育现代化
构建信息化的教学环境需要完善校内的设施,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网络教室、多功能报告厅、多媒体教室。这四种多媒体教学环境的建设主要是服务与教学,为实现现代化教育提供基本条件。对于有条件的学校来说,还可以建设互动反馈系统和专业的录课室。反馈系统可以为教师提供及时的教学反馈,与学生进行互动。录课室则可以让教师制作高水平的课堂实录,用于今后的教学研究中。
除了基本设施的建设外,学校还可以在校内建设校园网。校园网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平台,学校在日常的管理中,可以通过校园网在第一时间内将通知信息公布出来,有效避免了管理死角的出现。门户网站则是学校进行对外宣传的主阵地,可以通过校园内的报道让校外人员对本校进行了解。对于家长来说,校园网也是他们与学校进行交流的重要途径,可以随时分享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另外,在校园网中,也可以为教师建立一个专门的学习平台,里面包含各种教学资料和各部门的计划、总结,让教师能够及时掌握自己的教学任务,提升教学质量。
2.增加教师的教育科研培训,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
对于很多教师来说,特别是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他们受到了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不愿意接受现代教育手段,改变教学方式。还有一部分教师即使愿意使用现代教育手段,但是因为技术方面的障碍不得不放弃。
因此,学校要定期邀请教研专家为本校教师进行培训,改变他们的教学态度,并引导他们学会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包括多媒体软件的应用、多媒体制作等等。必要时,还可以定期对教师进行考评,以此激励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
二、推动信息技术教育研究
1.定期召开信息化现场会
为了完善农村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水平,学校需要定期召开信息化现场会,会议的内容包括了优秀教师的经验介绍、课堂教学的观摩或是教学软件的展示等等,这些内容都可以让教师了解目前先进的现代化教育情况,找到自己需要努力的方向,以此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除了以上提到的现场会之外,学校还要定期组织教师开展现代化教学的研究和实验,例如,多媒体教学的方式、互动反馈教学的研究等等,并在此基础上参加各项现代化教学的评比,不断提升教师水平。
2.?淞⒔萄?信息化典型
教师在日常的工作中既是合作伙伴也是竞争对手,在信息化教学中树立典型,能够有效激发其他教师的动力,让他们在信息化工作中做到相互学习、相互竞争,有利于学校整体水平的提升。除了本校的教研活动,还要加强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交流,做到校校通,为教师的成长搭建一个广阔的平台,并做到教育资源共享。
三、实现学校整体的均衡发展
1.利用信息化平台满足教师发展需求
学校网络平台的构建可以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程度。在过去集体教研中,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很难保证所有的教师同时在场。信息化平台则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教师之间随时随地的交流。
除此之外,信息化的平台也是教师展示自我的舞台,可以让他们通过这种表现形式正确认识自己的实际情况,对于优秀的教师来说,也可以更好地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头作用。
2.利用信息化平台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又不能随时向教师提出自己的疑问。目前的信息化教学中有效地实现了资源共享,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弥补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另外,网络平台也是学生积累素材、表达自己看法的平台,能够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
一、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农民素质低、适应性差,难以承担起发展现代农业的重任。目前,在近1万多农村劳动力中,文盲率为0.6%,小学文化程度占17.4%,初中文化程度占64.6%,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7.4%。农村平均受教育年限7.9年,不足初中文化水平。而在农村劳动力非农化流动过程中,出现的农民人力资本的“逆向选择”现象:流出就业非农行业的基本是年富力强、受过较多教育的农村“精英”,留下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人力资本含量和劳动技能较低的儿童、妇女和老人,进一步从总体上降低了从事农业生产的留守农民素质。无疑,农民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其素质偏低,难以承担起发展现代农业的重任。
2、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难以强化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农业生产受水资源短缺、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低、产业化进程慢等因素的制约,其生产仍然没有跳出小规模、低水平、传统粗放经营的怪圈。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低,实际机播、机收、机电灌溉率不高。农民出售农产品多以原粮、活畜为主,农产品深加工少,附价值很低。
3、农业生产规模化、组织化水平相对较低。改革开放初期的耕地极大的促进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但是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生产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需要进一步出台推进土地流转的优惠政策,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力度,提升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4、综合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为农业生产提供的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综合配套服务的专业组织,服务内容涉及销售、信息、科技、物资、加工、劳务、金融、经营决策、政策和法律服务等诸多方面。全市各类行业协会与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不平衡,整体规模小、服务形式单一,特别是信息、金融、经营决策和法律服务等方面更为缺乏。如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布局规划、项目可研、决策咨询及相关的农业担保、保险等系列服务,以及提供法律咨询、契约公证、合同仲裁等服务还较欠缺。
二、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建议措施
1、加强农民培训,引导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有序转移。继续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农民工培训工作的重要性,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对职业技能培训的认识。二是积极争取政府部门支持特别是资金支持,解决经费短缺问题,争取做到各级财政及有关部门能把农民工转移培训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进一步扩大培训规模。三是积极探索创新培训方式方法,提高培训整体效果。
2、完善基层自治机制,切实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基层治理要由“为民作主”向“让民作主”转变。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政府、金融、政策的支持,使之迅速壮大成长,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重要力量。进一步推广和探索龙头企业联系农民的机制,种养殖户和企业要形成利益联合体,逐步实现农工贸、产加销一体化。让农民分享到产后各环节的利润,使龙头企业壮大与农民增收实现互动。
3、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农业竞争优势
3.1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特色,按照高产、优质、高效和生态的发展要求,加快主导产业基地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建设步伐,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果蔬、药材、食用菌和林下经济等优质特色农业,发展水产养殖业及貂、鹿、林蛙等特色高效养殖业;加大政策与资金的扶持,增强龙头企业加工创税和对基地辐射带动能力,推进农产品和主要畜产品由初加工、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实现农产品加工业的增值;利用全市良好资源和基础,大力发展品牌农业,打造绿色、有机农业,通过标准化、规范化农业生产流程,产、加、销一体化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知名度。
1.1初步构建起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绿色产业较快发展。全市绿色食品种植达到面积1.05万亩,已获省级名牌产品、吉林市名牌产品、绿色食品标识、省级著名商标、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7个。与金沙粮贸合作,共建了1500亩有机水稻生产基地;畜牧产业发展成效显著。通过引进宝信稚牛、金牛饲料、清江食品和金城食品等龙头企业,带动了肉牛、肉鸡、生猪等养殖业的较快发展,对畜牧业发展起到了强劲的带动作用;农业产业化步伐明显加快。通过引进、改造龙头企业,在全市形成了较齐全的农产品加工体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135户,其中省级龙头企业4户,吉林市龙头企业11户;特色产业发展态势强劲。积极发展“一村一品”,培育了甜玉米、食用菌、中药材、林蛙等特色产业,全市特色产业产值14.3亿元。
1.2农业标准化建设和科技水平进一步提高坚持把提高农业标准化建设和科技水平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积极提高农业核心竞争力和发展后劲。加快建立覆盖农业生产全面积、全作物、全过程的标准化生产体系,制定并实施了从用种、施肥、播种、整地、管理、收获到加工、营销一系列的标准化规程,种植业标准化率达到了80%。大力推广了测土配方施肥、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等先进适用技术。桦甸市玉米超高产攻关实现了山区、半山区雨养条件下平均亩单产突破826公斤;实施了“科技入户工程”,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5%。
1.3农业基础建设得到巩固加强 近年来,桦甸市高度重视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夯实农业根基。目前,全市已建立农机作业合作经济组织240个、农机大户110户,农机总动力达到216091千瓦。
1.4农村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在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桦甸市还积极抓好农村居住条件和生态环境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1.5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近年来,桦甸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农村各项方针政策,以改革为动力,充分整合各种资源,激活各种发展要素,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发展。抓好体制机制创新,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240个,有2万余农户加入专业合作社,占农户总数的37%。其中密山绿莹高丽米合作社被评为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十面旗帜之一。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农村产业结构不够优化,产业层次还比较低 传统产业仍占据农业主导地位,产业结构比较单一,仍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所占比例较低。缺乏规模经营,集约化程度不高,农产品生产成本难以降低,致使农业生产呈粗放低效运行。小城镇建设、民营经济和市场的发展不快,二、三产业不发达,整体实力弱,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迟缓,导致农村经济不够活跃。
2.2支柱产业项目不多,项目结构不够优化桦甸市农业支柱产业项目发展不平衡,缺少大企业带动,项目种类比较单一,基础性项目较多,财源型项目较少,特别是一些乡镇甚至没有项目;种养型项目多,深加工型生产项目少,特别是对全市农业发展具有牵动作用的大项目少。同时,由于经济、信息、技术、交通、地理等因素制约,项目分布不平衡,区域发展差距还在拉大。
2.3农业发展深度和广度不够,农民收入增长还不快以千家万户为基础的小农生产,受传统农业经营方式束缚,大部分生产经营活动还停留在以种植业为主的“小农业”圈子内,不能适应农业大生产、大流通、大市场的要求。全市规模经营面积仅占农用地总面积的21%,规模经营农户占农户总数的4%,缺乏规模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土地流转步伐不大,到目前为止,全市流转总面积仅占农田土地的0.4%。农产品加工滞后,缺乏精深细加工,产品基本上以“原”字号卖出,价格低,不能赚到作为农产品大头的高附加值。即使农产品丰收时,农产品往往出现销售难,形成丰产年价格低,丰产不丰收现象,农民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还不健全。
2.4村集体收入不平衡,村级经济发展受到制约由于各种自然和历史原因,村与村之间发展不平衡。个别村集体经济相对薄弱,部分村因历史原因集体经济负债重,经济收入渠道少,正常的办公费用基本依靠转移支付来维持。村级工业数量少、规模小,对集体经济贡献不大,村级“造血功能”仍然较弱,收入稳定性差。整体实力不强,发展不平衡性加剧。目前,全市村均债务达28.6万元,一些村集体“无钱办事”、“无力办事”,已成为新农村建设重要制约因素。
2.5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农民素质仍然偏低由于桦甸市属于经济相对不发达地区,对农业科技虽然比较重视,但投入相对不足,农民生产仍然沿袭传统模式,农产品科技含量较低,科技贡献率不高,自产自销多,商品效益低,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大部分农民素质仍然偏低,缺乏科学、法律常识,科技文化素质不高,缺少开拓创新的本领,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公共卫生、热心公益等集体观念比较淡化,一些不良文明和社会行为依然存在。
3.关于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相关建议
3.1大力发展绿色、特色农业,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公司、大户为载体,整合现有资源,大力调整农业结构,优化农业经济布局,突出抓好优质绿色、有机水稻种植基地建设,不断提升种植业生产基地建设水平。要在政策优惠、技术信息提供、资金投入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培育一批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竞争力强的专业乡镇、专业村。做大做强畜牧龙头企业,发展畜产品加工,实行集中管理规模饲养,加快饲料的生产、供应,加快畜禽防疫体系建设。同时,坚持内转外移两条腿走路,积极维护农民工的权益,多渠道转移农村劳动力,实现农民增收。
3.2加快农产品市场开发,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把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连成一体,形成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要采取外引内联、农工贸联手和企业联基地、基地联农户等方式,集中力量培育壮大和引进发展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食品加工销售型龙头企业,突破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运、销售等薄弱环节,推进精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转化率和市场竞争力。把农产品营销市场网络建设同农产品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企业建设一起统筹谋划、统筹安排、统筹运作,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克服农户小规模经营与大市场流通的矛盾,积极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提高农产品比较效益,促进农民共同致富。
3.3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促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而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是加快推动现代农业建设的一个关键。必须着力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要着力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大良种良法的推广力度。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形成以技术指导员为纽带,以示范户为核心,连接周边农户的技术传播网络。积极发挥农业院校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作用。着力培育科技大户,发挥对农民的示范带动作用。探索农业技术推广的新机制和新办法,对农技推广项目探索实行招投标制度,鼓励各类农技推广组织、人员及有关企业公平参与申报。与此同时,健全农业信息收集和制度,整合涉农信息资源,推动农业信息数据收集整理规范化、标准化,加强农村一体化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服务模式,启动农村信息化示范工程。
3.4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坚持可持续发展
加快建设适应主导产业发展的高标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促进标准农田建设。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加强山、水、田、林路的综合治理和山区小流域农业生态工程建设,促进标准化的主导产业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强气象工作,提高对暴雨、冰雹等自然灾害预测预报预警的水平。加强林业特色产业基地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高度重视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农业污染源治理,推广沼气等清洁能源,深入实施富民兴林工程,大力推进生态公益林、沿江沿河防护林、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全面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以道路、通讯、饮水和绿化美化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农民。
3.5加大政策扶持和服务力度,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保障制定和完善农业产业导向、农业经营体制、农业资源保护、增加农业劳动者收入、保障农业劳动者权益等方面的政策。积极引导工商资本和民间资金投入到高效生态农业,引导多种投资主体参与发展农业信息、科技、保险、信贷等服务产业。充分发挥农村合作金融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积极鼓励各级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支持发展农用工业和高效、实用、价廉的农业设施装备,加强先进适用农机具的示范推广,加快发展新型肥料、低毒高效农药等新型农业投入品,为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提供支撑和保障。在稳定土地权属,稳定承包关系和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尽快建立和完善土地流转制度,积极引导、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增加投入,推进现代高效农业规模化,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民生产积极性,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大力推进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突出引导、服务,完善乡镇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建设,及时收集和信息,逐步建立土地流转信息库,搭建规范的流转平台。切实解决土地流转中的矛盾纠纷,加大农村土地承包及流转纠纷调处力度。
3.6积极建立推进机制,大力促进村集体经济健康和谐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经济的基础,必须得到有机和谐的发展。城郊和交通要道的村屯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城郊、要道经济,积极搞好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餐饮服务、招商引资等项目建设。农业乡镇的村屯要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有条件的村可依托自己独有的资源优势发展村办企业。要强化招商引资,形成市乡村上下一体连动对资金、政策、项目的争取机制,全方位招商引资,整合村级资源,打造发展平台,有效解决当前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过程中资金短缺、技术创新不足、管理混乱等问题,构筑壮大集体经济的新优势。要进一步完善帮促机制。建立帮促工作班子,整合资源要素,形成一支队伍,统筹一块基金,实施一批项目,建立单项考核,加大帮村扶户力度,认真落实关于发展留用地的有关政策,切实加强村级民主管理。进一步建立完善村级重大事务的议事、决策、监督制度,提升民主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