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审计的技术方法8篇

时间:2023-08-18 09:33:2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审计的技术方法,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审计的技术方法

篇1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 审计 财务

自从我国加入WTO以后,经济发展越来越快,很多企业,事业单位在会计的核算上都开始采用了会计电算化软件,所以在审计工作中需要新的办法。当前计算机作为一个很重要的工具,已经逐步被应用到各个领域,在会计领域也不例外,当前计算机审计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它是一种与原来传统的手工审计相对应的概念,审计人员将审计工作用计算机进行的一种办法,能够很大程度上的提高审计效率,节约审计人员的时间。

一、计算机审计技术

对于“计算机审计”,目前尚无结论性的定义。有人认为,它是以电子数据处理系统(Electronic Data Processing System)为对象范围进行的审计,因此,又称为EDP审计。本文认为,计算机审计是指在当前的信息环境下,将审计与计算机的功能融合,并结合管理学、行为学、统计学等学科,进而进行审计的一种新的模式。在计算机的审计中主要是从审计单位的原始数据着手,然后基于信息系统进行监测测评,在底层对数据中间表进行采集、转换、清理,最后再进行数据的分析,采用各种模型构建以及数据挖掘技术,最终实现审计的一种办法。

二、计算机审计内容

(一)计算机审计的对象

计算机审计对象是指在法律、法规条件下,利用计算机管理对审计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等相关的经济活动进行内部控制,数据计算等相关事项。

(二)信息系统审计

1、信息系统审计的定义

是指检查和分析信息系统内部对单位的业务管理、经营决策以及财务核算,同时评估当前的信息系统是否具有可靠性、是否具有安全性、是否存在经济上的问题,然后针对有问题的提出审计建议,从而促进单位的健康发展。

2、信息系统审计的内容

(1)检查系统是否可靠性

主要是检查被审计的单位的系统软件以及关键业务是否能够满足单位正常发展的需要;在日常的操作过程中,管理是否有效;在数据的收集、处理、分析、传输中是否合理的控制;不同的系统是否能够兼容,是否能够对接;基础信息是否是安全可靠的。

(2)检查信息系统是否安全性

是否在国家登记保护下执行审计工作,是否按照国家制定的安全管理制度去贯彻,系统是否采用了安全设施保护。

(3)检查信息系统是否经济性

检查单位的业务能力以及建设目标是否符合;建设目标能否达到预期的收益;单位目标是否在建设中出现的现象等。

(三)数据式审计

1、数据式审计的定义

数据式审计,是指在信息化条件下,不必将数据转换成规定的电子账套,而是直接对数据进行的一种新的审计模式。数据式审计的最大特点,是对数据的直接利用。

2、数据审计的对象

电子数据和系统内部的控制,对计算机底层的数据库进行深入了解,从而获得更多的数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处理。这些数据包括传统的财务数据以及业务数据以及外部数据。

3、数据审计的步骤

(1)对数据进行采集;(2)预处理采集的数据;(3)对预处理的数据进行分析;(4)归档。

三、计算机审计的方法

(一)信息系统审计采用的方法

1、源代码检查法

重点抽查一些若干程序的源代码,根据源代码对计算的金额,授权的业务以及其他关键数据进行判断,是否存在明显的错误以及缺陷。

2、日志分析法

在信息系统中,信息系统会自动生成日志,在检测的时候可以筛选分析日志,检测是否有一些没有经过授权而更改数据的非法操作,从而判断信息系统是否合理化。

3、平行模拟法

将需要审计的单位的数据分别用审计人员以及审计单位的程序进行处理,然后将结果进行分析,判断是否存在逻辑错误。

(二)数据审计采用的方法

1、数据的挖掘技术

在对被审计单位的数据进行挖掘,深层次,海量的进行选取。对一些事先不知道的,潜在的数据进行提取。

2、审计数据查询的技术

直接利用数据库进行查询,可以实现快速的获取完整、真实的数据,并对其进行测试,能够快速获取审计证据,查找疑点。一般审计的查询主要是对工作的底稿进行查询、法律法规进行查询以及数据进行查询。

3、审计统计分析的技术

在计算机审计中,经常用到的一种办法就是对数据进行收集以后直接用来分析,目的是为了发现审计数据的一些规律,从而发现审计存在的一些异常的现象,找到突破口。

4、联机分析技术

由于审计单位的数据多而复杂,所以在进行决策问题的数据访问以及分析的时候,可以直接采用联机分析的技术。因为;联机分析技术可以实现多角度对数据进行分析,就是我们熟知的多维度分析技术。

5、审计自动化计算方法

计算机审计拥有自动化的功能,在计算机程序中可以有效的实现审计的自动计算,可以自动判断数据是否具有真实可靠性。

四、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计算机审计将逐步取代原有的手工审计办法,但是就目前为止,计算机审计办法还需要逐渐完善的。

参考文献:

[1]王灵宇,孙天竹.计算机审计理论与技术方法研究[J].中国科技博览,2011,(24):72-72

[2]胡明友.略谈计算机审计[J].企业经济,2006,(9):152-154

篇2

绩效审计的基本要素

(一)审计目标

审计目标是审计活动的既定方向和要达到的预定结果。政府绩效审计的基本目标定位是:

1.对被审计单位是否经济、有效地执行有关政策进行独立审计检查。

2.对被审计单位和审计对象实现既定目标的程度和所造成的各种进行报告,为决策机构提供相关的评价意见。

3.发现并审计对象在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方面存在的迹象或绩效不佳的领域,提出审计建议,以帮助被审计单位进行整改。

(二)审计范围

1.财政性资金(或称公共资金)支出。其主要有:

(1)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费支出。行政单位涉及各级政府部门、人大、政协、以及由国家财政提供工作经费的党派机关和部分团体;事业单位包括文化、科研卫生、社会福利及其它社会公共事业部门。

(2)国家投资建设项目。主要是指由财政性资金 (财政拨款或财政融资)投资的各种建设项目。有些项目并不全部是由国有资金投入的,但只要是属于政府审计管辖范围内的投资项目都可以进行绩效审计。

(3)其他各种专项公共资金的使用。专项资金是指财政预算安排的或有关部门、单位依法自行组织的,具有特定用途的财政性资金。比如行政事业专项资金、社会保障基金、农业专项资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等。

(4)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援助、贷款项目。

2.国有及国有资产占控股或主导地位的和金融机构。

(三)审计职能

审计目标决定了审计职能。绩效审计除了一般审计所具有的监督职能、服务职能外,还特别强调评价职能即在监督的基础上对被审计单位的资金使用和项目执行情况,也即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评价。比如,被审计单位所选用的执行方式是否体现了经济性?所获得的结果是否与所使用的资源相匹配?结果是否与政策目标保持一致?对社会的影响如何?等等。

(四)审计程序

政府审计程序通常包括制定审计项目计划、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和审计终结四个阶段,绩效审计也不例外。绩效审计准备阶段的关键工作是建立具体、明确的审计目标和绩效标准,为此,必须充分了解和掌握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基本情况,比如相关法规、协议、工作目标或项目目标、内控制度,单位或项目的产出情况包括产品或服务、社会影响等。

(五)审计报告

绩效审计报告是审计机关集中体现审计结果、反映审计目标实现程度的一种书面文件。报告的写作应当行文简练,突出重点,体现实质。与财务审计报告不同的是,绩效审计报告是对外报告,报告接收人是有关政府部门,报告人是审计机关而不是审计组。绩效审计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

1.相关的背景资料。说明该审计事项为什么值得审计注意,介绍审计实施的基本情况和被审计项目或单位的基本情况,并说明在评价绩效时有哪些特别的考虑,比如被审计单位受到了什么影响和限制等。

2.绩效标准和结论。评价绩效的标准和结论以及支持结论的依据,必须一一列出,不管是好的方面还是差的方面。对于经营管理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还要指出根本原因。

3.审计建议。审计建议针对的是重要领域,要客观、合理、具有可行性。

美国和加拿大的绩效审计报告中有一点很值得我们借鉴。在其报告的最后通常增加一项内容,即被审计单位对报告的反馈意见,其中包括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对审计结果、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的意见,计划采取的改进措施,以及审计机关对于被审计单位反馈意见的看法和对报告的修改说明。这样的报告更具说服力,所提供的信息也更加全面、完整,对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绩效审计的技术

(一)信息收集技术信息收集就是审计取证。绩效审计沿用了一部分传统财务审计的方法,比如审阅法、核对法、函询法、观察法、盘点法、抽样法等,但也有自身独特的方法。

1.实地观察。对整个被审计单位的工作布局情况加以观察,了解经营管理的全过程,看其工作功能的发挥,并获得对组织的整体印象;对存货、设备状况进行实地观察,注意发现是否有多余积压、废弃等浪费现象;对于项目、工作现场进行实地观察,可以了解项目的运作过程。

2.面谈。向有关人员分别提问并获得回答,采用口头询问同时做文字记录的方式。被询问者可以是被审计单位的高级主管、一般管理人员、当事人,也可以是有关外部人员包括某方面的专家等。

3.座谈会。也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多元式的面谈。在召开座谈会之前,可以事先将有关调查表提交给被审计单位,以便他们有时间适当做些准备,并选择相关的人员参与座谈。

4.调查问卷。当涉及的人员或单位很多、以致无法进行必要询问时,可以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关键的环节是设计一整套合理的表格,要求所有采用问答方式,这些应该非常明确,切忌模棱两可或带有某种诱导性。对于受益面比较广的资金支出,特别是具体到某一类公众个体的资金,比较适合这种方法,比如扶贫资金、三峡移民资金等。

5.审阅法。审查阅读与被审计单位或项目有关的文件资料包括以前年度的审计报告,从中找出有用的信息。

(二)信息评价技术

1.比较分析法。比较就是将实际情况与一定的参照物或基准进行对比,基准可以是计划、预算、标准、设计、、同行业等。

2.因素分析法。对事实进行分析找出成困。比如某单位的办公费用明显超支,那么,是因为人员增加还是工作量增加?是因为浪费还是预算不合理?

3.统计抽样。统计抽样方法适用于总体比较庞大的审计事项,同样也需要机软件的辅助。统计抽样的方法有如系统抽样、分层抽样、货币单位抽样、随机抽样等。随机抽样有时会被误以为随意抽样,其实后者并不是统计抽样方法。在传统财务审计实务中比较经常使用的就是随意抽样,要么是主观选取数额较大的,要么是任意选取。而随机抽样是有严格的,可以使用随机数表,但最好是借助于计算机产生随机数。

篇3

审计技术和方法是审计实践经验的总结。现代审计技术方法体系是在原始的查账基础上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完备到较完备逐渐发展起来的。审计技术和方法变革的根本动力是基于评价内容日益复杂的受托经济责任的客观要求。归纳起来,审计技术和方法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账表导向审计(古代至20世纪四十年代末期);系统导向审计(20世纪五十年代初期至八十年代末期);风险导向审计(20世纪八十年代末期至现在)。

(一)账表导向审计。账表导向审计是审计人员为了查错防弊,以审查被审计单位会计事项为主要审计内容和过程的审计思路。在这种思路下,审计基本没有重点或重点环节。显然,审计工作的早期,这种思路是行得通的。

随着审计对象和内容的不断复杂化,这种思路便越来越显现出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1、这种审计技术和方法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每一笔交易从原始凭证的记录到与交易有关的各类会计文件的形成,及其在会计系统内的周转过程,对此进行详细检查是一项繁重复杂的工作。在大型企业中即使进行10%的抽查,也意味着要进行成千上万次核对、计算等。而这一艰巨的重复性劳动的目标则是为了寻找一个可能根本就不存在的技术性记账错误;2、即使采用有限制的抽查技术,但由于对会计系统的不了解,也容易造成由于抽查原因而遗漏重大有问题项目的事件;3、由于以交易为基础的审计工作主要都是围绕着交易开展的,因此不容易发现会计工作中的程序性错误,对于会计系统中的缺陷和不合理现象也很难发现,这样即使查出了技术性错误或舞弊的情况,也不能追根溯源、堵塞漏洞、避免重犯。

(二)系统导向审计。系统导向审计是在评审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系统基础上进行的抽样审计。该审计模式将审计的重点放在对内部控制制度各个控制环节的审查上,目的是发现内部控制制度的薄弱之处,找出问题发生的根源,然后针对这些环节扩大检查范围;对内部控制制度有效之处,则可缩小其检查范围或简化其审计程序。在这种审计模式下,是否检查凭证与经济事项、检查多少凭证与经济事项都不再是毫无目的的大海捞针,而是建立在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系统认识基础上的重点审查。

系统导向审计是审计技术的一大突破,主要表现在:1、通过了解并评价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健全及是否得到有效实施,确定审计的重点,以提高审计效率;2、对内部控制制度的遵循情况进行测试,即实施“控制测试”程序,评价控制风险,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规划和控制;3、对改善企业管理制度和业务处理程序提出建设性的意见,通常的做法是向管理当局提交管理建议书。

由于内部控制系统本身所具有的局限性,系统导向审计方法也不是万能。如它对无规律的业务就很难发挥作用。在实践中,审计人员发现,以系统为导向的审计方法存在着一种危险的趋势,即由于审计人员特别强调对于系统的检查,因而给管理部门造成错觉,认为控制方面的缺陷只能用控制来弥补,这就容易形成为了控制系统而加强控制的状况,其结果是控制系统的确是加强了,但是系统所产生的结果并没有得到改进,造成这种危险趋势的根本原因是,在强调控制系统的同时忽略了人的因素。系统导向审计还存在一项更大的无法解决的致命弱点,那就是基于内部控制系统的审计模式没有与审计风险联系起来,没有为有效降低审计风险提供指南和帮助,而影响审计风险的因素要远远超出内部控制系统的作用范围。在当今这个审计风险大爆炸的时代,降低审计风险已成为审计人员考虑的首要因素,因此系统导向审计必然要被更适合现代审计环境的新的审计模式所代替,那就是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三)风险导向审计。在审计技术和方法从传统的账表导向审计向系统导向审计发展的过程中,风险的种子实际上已经埋下了。因为当时大多采用测试和抽查的方式进行审计。也就是说审计人员是用检查一部分事项取得的证据来对财务报表整体发表意见,这就必然存在意见偏差的可能性,一旦不当的审计意见对财务报表使用者造成损失,审计人员就有可能承担赔偿责任,审计风险也由此产生了。为了将审计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低水平,风险导向审计应运而生。

风险导向审计是审计人员以规避、控制和防范审计风险为出发点,确定审计性质、范围和时间的一种审计思路。它要求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重大错报风险进行评价,还要对形成风险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

风险导向审计按审计发展模式可以分两个阶段: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和经营风险导向审计。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和经营风险导向审计均以风险评估为起点,同时都将风险与控制方法贯穿运用于审计全过程,使审计过程成为一个不断克服和降低审计风险的过程。因此,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和经营风险导向审计两种审计模式在风险评估策略上存在一定的相同之处,但同时更多地体现出了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风险评估导向不同。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是以控制风险为导向的,而经营风险导向审计是以战略经营风险为导向的;2、风险评估范围不同。在实务中运用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时,审计人员往往忽略对固有风险的准确评估,而将固有风险简单地确定为高水平。因此在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下审计人员往往不注重从宏观层面上了解企业及其环境,而只关注企业的内部控制。因此,在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下,审计人员实际上只仅仅依赖对控制风险所做的粗放型评估来直接、大致确定检查风险水平。经营风险导向审计要比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对企业了解得更透。它将被审计单位置于广泛的系统中,认为有效的审计需要对企业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和行业环境、战略目标和措施、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主要业务活动和关键经营环节以及剩余风险进行深入的了解;3、风险评估具体方法不同。风险评估的方法主要有观察、检查、函证、询问、穿行测试、分析性程序等多种审计取证手法。虽然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客观上要求大量使用分析性程序来进行风险评估,但由于实务中审计人员往往忽略对固有风险的准确评估,因此限制了分析性程序的运用范围。而且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对于信息的再加工重视程度不够,分析性程序主要适用在报表分析上。而在经营风险导向审计下,风险评估以分析性程序为中心,分析性程序成为最重要 的程序。而且随着分析性程序功能的不断扩大,分析性程序开始走向多样化,审计人员不仅对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同时也对非财务数据进行分析。

二、我国审计技术和方法的现实选择与趋势

在我国现阶段,可以考虑选择以下两种混合审计模式:一是以系统导向审计为主,结合风险导向审计的混合审计模式。此法一般适用于资产、资本规模较大,经济业务比较复杂,经营范围比较广,组织结构庞大、分散的上市公司、跨国公司、企业集团;二是以账表导向审计为主,结合风险导向审计的混合审计模式。该法适用于中小型企业,特别是小企业、民营企业,通常其资产、资本和经营规模比较小,业务流程简单,经营范围单一,管理层次较少。但采用何种模式,都应该在整个审计过程中结合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

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和审计目标的变化,引用风险导向审计已是大势所趋。经营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一种更先进的审计技术和方法,必然会在审计中成为主流审计技术和方法。在欧美发达国家,风险导向审计已被会计师事务所广泛采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我国社会经济环境的改变表明我国审计将要经历西方发达国家审计的发展历程,所以我国推行风险导向审计是大势所趋。

主要参考文献:

[1]郑子远.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产生的背景以及特点分析[J].财会通讯,2011.11.

篇4

风险导向审计是指以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评估为基础,综合分析影响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各种风险因素,并根据量化的风险水平确定实施审计的范围、重点,进而进行实质性审查的一种审计方法。这种方法最显著的一个诉求就是降低审计风险,降低审计风险是对注册会计师的最起码要求。在接受委托之前,注册会计师会对项目的审计风险进行确认,若是认为其风险多大,便不会答应聘请要求;若是确认之后,风险能?虺惺埽?注册会计师便会签订审计聘约,占领风险“高地”,降低诉讼风险。

风险导向审计有两个特点:一个就在于其强调审计的全过程风险性,另一个就是评估固有风险。明确了固有的风险,科学评估,能够帮助注册会计师确定财务报表发生错弊的可能性,以便注册会计师分配审计资源,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提高审计效率。

2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现状

跨国企业的独立审计建立在传统审计风险模型的基础上,传统审计风险主要包括四个组成部分,其中不但包括审计风险、控制风险,还包括检查风险、固有风险。基于这个模型的独立审计有很大的局限,那就是注册会计师是否实施审计程序以及在多大范围内实施,完全取决于对检查风险的评估,而评估检查风险又依赖于对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评估。

在实践中,关于固定风险的研究虽然不少,但要对其进行准确评估却并不简单,在这样的情况下进行风险评估,主要的精力需要集中在控制风险评估上。若是将控制风险控制得较低,实质性测试工作就可以减少许多,但这种做法显然存在隐患。之所以会出现隐患是因为存在内部操纵的可能,一旦出现了员工、管理层操纵,之前所做的工作将失效,势必对后续的审计工作产生消极影响,提高审计风险。此外,我们还需要看到,企业使社会经济生活的一部分,企业的会计报表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不但包括行业状况、企业性质、经营风险,还包括监管环境、经营及发展战略等。在复杂的经济活动中,若是出现了重大舞弊,且通过企业的内部控制难以有效对其进行控制,内部控制就会失效。对注册会计师来说,在进行审计的时候,若是局限于内部控制,不能拓展审计视角,遭到蒙蔽、欺骗是在所难免的。

3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转变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和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本质区别于审计理念和审计技术方法的不同。传统风险导向风险审计存在审计隐患,风险评估体系不够完善,很难对高风险审计领域进行有效的识别,出现了审计过量或不足的情况,对后续的审计程序、结果产生了不利影响。相较于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有如下几点转变。

31审计重心转变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与以往的审计有了诸多的变化,其中最为明显的要属审计重心的转变,在引入“重大错报风险”概念之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优化、调整了自身的审计风险模型。在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中,测试是整个审计的重心,风险评估效力偏弱;而调整之后,风险评估重新作为整个审计的重心。这个转变并非形式上的改变,而是植根于风险导向理念的改变。在新的风险导向理念下,审计更注重对风险源的评估,将一切审计归于本质,有效地避免了假象的迷惑,对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审计结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真正实现了“主动审计”。

32风险评估重心转变

在以往的风险导向审计中,控制风险评估是整个审计的重心,而调整之后的“现代审计”则确立了以重大错报风险为重心的综合分析评估方法。确立了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若是出现了舞弊的情况,其中绝大部分要归咎于管理层,因为制度的完善使员工舞弊的可能性无限降低,而管理层的舞弊“敞口”要大得多。企业出现的重大错报风险,和企业管理舞弊关系紧密。之所以对风险评估的重心进行调整,就是为了更好地消除、应对重大错报风险,积极应对、发现、整治企业的管理舞弊现象。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将审计作为一个大系统,十分注重于管理当局、治理当局的沟通,对企业的管理舞弊出示了“警示牌”。

33风险评估结构转变

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风险评估比较零散,而调整之后的现代导向审计更为结构化。结构化的改变让审计业务流程得到了优化,使审计能够更好地贯彻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在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审计体系中,源于审计对象的关键风险被分割,形成了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分别对两个风险进行分析评估,虽然看似更为明确,但是审计的整体性却大为下降。为了更好地体现出审计的整体性,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将其合并为重大错报风险,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综合评估分析。在这种新的评估分析结构中,更多的风险因素被引入,对宏观、整体地评估、分析审计风险有重要意义。

4对完善跨国企业审计技术方法启示

41调整跨国企业审计理念

相较于民间审计,跨国企业审计的职责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审计的范围虽然也是经济领域,但是审计的内容却涉及跨国企业和民众利益,跨国企业审计机构需要做的就是对涉及这些内容的权力运行过程进行监督。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跨国企业审计涉及四个重点,其中不但包括财政资金审计监督、金融资产审计监督,还包括国有资产审计监督、社保资金审计监督。这四个方面对跨国企业经济领域影响重大,财政资金与经济政策制定息息相关;金融资产关系直接关系到金融风险水平;社保关系则影响到社会福利制度建设和社会稳定;国有资产对跨国企业经济基础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如上几个方面的内容都是跨国企业审计的重点,一旦与腐败相连,势必会对经济领域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为此,我们需要对重点内容加大审计力度。

审计监督的重点在于资金的审查,在审计的过程中,不但要了解审计资金的分配、支出情况,还需要对资金的使用情况、合规性等进行审查。一旦发现其中不符合规定程序的操作,要按照有关规定处理,只有如此,才能规避暗箱操作,起到抑制腐败的作用。跨国企业已经进入市场经济改革深水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存在根本的区别,固有的经济问题也不尽相同。在市场经济转轨时期,跨国企业出现了很多比较特殊的经济现象,一些部分、单位,在利益的驱使下钻了改革的“空子”,给跨国企业和人民造成了很大的损失。此外,部分权力制约失效问题也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在权力未得到有效制约的情况下,难免会出现钱权交易的情况。总而言之,在市场经济转型的特殊背景下,跨国企业出现的腐败问题是复杂的、多样的、顽固的,若不开展前瞻性、全面性、系统性的审计,势必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42前移跨国企业审计重心

目前,跨国企业审计机构主要使用两种审计模式,一种是制度基础审计模式,另一种是账户基础审计模式。这两种模式侧重的是对错差风险的审计,对其他风险的关注较少,审计的局部性比较强,在财务报表整体审计及把握上存在很大的局限,只能由局部到整体。在这种审计模式下,审计人员对风险的认识会混乱,不能对风险进行全面、系统的人事,实施有力、有效的控制,势必会影响审计效果。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则确立了新的审计模式,从风险源分析入手,以风险源为导向,结合被审计对象所处的环境进行分析并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进而一步一步地推导和落实审计的范围和重点,确定相关的审计目标和审计程序,给审计人员把握、控制审计风险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这种审计模式下,??计人员的审计可以从整体到局部,因为准确抓住了风险源,审计人员的思路更加清晰,对审计风险的认识、判断更为清晰、准确,只要在接下来的审计程序中完成好取证、调查工作,就可以高质量、高效率完成审计工作。总的来说,跨国企业审计工作重心必须前移,只有树立整体、系统观点,确立以风险为导的审计模式,实施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的审计战略,才能更好地促进跨国企业审计的发展。

43完善跨国企业审计程序机制

在新准则中,审计程序被重新确定,包括风险评估、控制测试、实质性测试三个方面,以下分别对这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其一,风险评估程序。这个程序主要是对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进行全面、翔实的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也包含其中。之所以确定这个程序,目的有两点:一点是评估财务报表层次,另一点是确定重大错报风险的等级。其二,控制测试程序。完成了风险评估程序后需要需要开展控制测试,所谓的控制测试就是对内部控制(目的是为了测试内部控制在防止、发现和纠正认定层次重大错报方面的有效性,并据此一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三是实质性测试程序。完成了如上两个程序,就需要进行实质性测试环程序,改程序是为了对前面认定的重大错报风险进行检查,并确定相应的审计程序。

传统的审计建立在审计测试的基础上,随着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建立和应用,传统审计暴露出很多的问题,风险评估为中心的审计模式体现出更大的优越性。该模式建立、应用之后,加强了风险评估程序,贯彻、执行了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在跨国企业审计技术方法完善的过程中,可以借鉴民间审计的程序。上文已经提到,管理舞弊也是跨国企业审计的高风险区,在实际的审计程序确立过程中,跨国企业审计机构还是应该将管理舞弊风险评价作为切入点,开展全面的风险评估,并且对管理层的诚信度进行评价。完成评估评价流程的基础上,要根据结果,判断被审计单位内控风险、管理舞弊风险的层次和等级;依据确定的层次和等级,制订审计计划,审计计划的制订除了依据层次、等级认定,还需要考虑到管理层诚信度、内控效度,致力于实现审计资源配置利用最大化。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管理舞弊风险属于固有风险,在审计过程中,通过直接评估很难有所发现,所以应该将重点放在账外,辅以必要的间接评估手段,只有如此,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篇5

在具体审计实施过程中,笔者主要针对全市以及延伸审计的11个区县的失业保险费征收、失业金发放、失业保险专项补贴的拨付使用等各个方面开展了计算机审计:

一、重复发放的问题(以北碚区为例)

1.依次打开北碚区就业局提供的2004年度各月失业保险金发放表(见“原始数据包北碚区”文件夹)。

2.将EXCEL工作表中的数据身份证号码全部改为数值型,可以在设置单元格格式中直接设定也可以运用公式“E*1”。

3.新建一个名为“失业保险金发放”的Access数据表,将整理好的失业保险金发放表导入到Access数据表。

4.在AO系统中新建一个命名为北碚区的账套,点击“采集转换业务数据采集数据”,形成审计中间表并将数据表保存在目录树下。

5.点击“数据分析”,点到需要分析的业务数据表,输入SQL语句:Select*From[业务_200406]where[身份证号码]in(Select[身份证号码]From[业务_200406]GROUP BY[身份证号码]HAVINGcount([身份证号码])>1),筛选出某月身份证号码重复的发放记录。

通过类似的计算机审计,在延伸审计的11个区县发放失业保险金40多万人次中,发现748条身份证号码重复的发放记录,经核实有2人重复领取失业保险金共16个月3595元,其余为经办工作人员失误所致。

二、重新就业后未停发失业金(以江津市为例)

1.打开江津市就业局提供的2004年度各月失业保险金发放数据(见“原始数据包江津市江津市失业人员花名册”文件夹)。

2.在AO系统中新建一个名为“江津市”的账套,通过业务数据采集将数据导入AO系统,并生成审计中间表。

3.点击“数据分析”,点到需要分析的业务数据表,输入SQL语句:“Select*From[业务_2004_01]WHERE[到期原因]=‘重新就业’ANDmonth([到期时间])=8”,筛选出停发原因是“重新就业”的记录。

通过计算机查询得到江津市2004年度到期原因显示“重新就业”但并没有停发失业保险金为3200人次。经审计核实,该市2004年度有52名失业人员重新就业后,仍然领取了4个月失业保险金,共计208人次40584元。其余是发放软件设计缺陷所致。

三、多领多拨补贴(市就业局)

1.打开市就业局提供的2004年度失业人员求助登记上网数据(见“原始数据包市就业局就业局职介数据_050706求职登记”文件夹)。

2.在“就业局职介数据_05070”下建一个“求职登记”ACCESS文件,点击“文件获取外部数据导入”将EXCEL数据表“031130-040531”(上半年)和“040106-041201”(下半年)导入到ACCESS文件中,命名为“求职登记原始”。

3.在ACCESS中,对“求职登记原始”表设置查询条件“rylb”=“5”,“SQL语句:SLECET*INTO求职登记-筛选FROM求职登记原始WHERE(((求职登记原始。rylb)=”5“))”,并生成失业人员“求职登记-查询表”。

4.将“求职登记-筛选”导入AO系统生成审计中间表[业务_2](见“全市求职登记、成交”电子帐簿)。

5.对重复登记进行筛选分析,SQL语句:“Select*From[业务_2]where[sfzh]in(Select[sfzh]From[业务_2]GROUP BY[sfzh]HAVING count([sfzh])=2,3,4,5……”)。

6.查出重复登记2次的有552人,重复登记3次的33人,重复登记4次的4人,重复登记5次的3人。累计重复登记642人次。

2004年度市就业局按7.5元/人标准核定全市失业人员求职登记47320人,核拨求职登记费354900元。全市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反映上网求职登记45891人次,扣除重复登记的642人次,实际上网求职登记为45249人。

市就业局按7.5元/人标准多核定求职登记2071人,多拨求职登记补贴15532.5元。

四、虚报求职成交补贴(市就业局)

步骤与三类似。审计核实江北区求职成交上网人数为202人,而市就业局按22.5元/人的标准核拨了643人的求职成交补贴14467.5元,延伸该区时进行了核实,只有15个失业职工求职成交合同并停发失业保险金。据此,审计组认定该区多领求职成交补贴14130元。

通过采取类似的审计方法,审计组对延伸的11个区县的求职成交数据进行了逐一核实,发现江北区、梁平县等7个区县多报求职成交2597人,虚报冒领求职成交补贴58432.5元。

五、各区县虚报培训补贴(以江北区为例)

1.打开江北区就业局提供的2004年度失业保险金发放数据(见“原始数据包江北区江北区培训中心”及“原始数据包江北区江北区职介中心”文件夹)。

2.将2004年度分别在5个失业人员培训点举办的近80个失业人员培训班次汇总到一张命名为“培训总表”的EXCEL表中,并对数据进行整理,形成规范的格式。

3.将培训总表导入AO系统命名为“[业务_‘Sheet(2)’].

4.编写SQL语句(同上类似)对培训人员身份证号码重复和身份证年龄超过60岁的失业人员进行查询,生成现场审核结果表。

2004年度江北区重复培训失业人员57人,按260元/人的补贴标准多领培训补贴14820元。

延伸审计11个区市县2004年培训失业人员23611人次,发现存在重复培训90人,按260元/人标准多领补贴23400元。

六、欠收失业保险费(以渝中区为例)

1.打开市地税局提供的2004年度各区县失业保险金征收数据即“原始数据包市地税局?4年失业保险报表(开票入库)。xls”文件。

2.将渝中区2004年的征收数据复制命名为“渝中区地税2004年征收数据表”,并进行数据整理。

3.在AO系统上建立一个账套“渝中区”,将征收数据表导入AO系统形成审计中间表命名为“[业务_Sheet1]”。

4.对2004年度实缴金额进行汇总,SQL语句为:“Select SUM([实缴经额])AS渝中区实际入库金额From[业务_Sheet1]WHERE[入库日期]is not null”。

5.统计出该年度渝中区失业保险费的开票数,SQL语句为:“Select SUM([实缴金额])AS渝中区开票金额From[业务_Sheet1]”。

经审计核实,渝中区地税局2004年度失业保险费开票数47,606,177.93元,实际征收入库数45,391,582.87元,开票未入库,即欠收失业保险费2,214,595.06元。

审计组延伸审计11个区县,2004年度共欠收失业保险费1489.81万元。

七、失业保险费征收系统存在缺陷

1.在延伸审计11个区县失业保险费征收系统时,每个区县都存在系统征收汇总表与实际征收汇总数差异较大,审计组判断地税DS2.0系统社保模块的统计汇总模块可能存在缺陷。

2.由于地税部门没有提供该系统及其相关设计资料,审计组只能通过前台操作进行证实。

3.从“查询统计—社保征收查询—社保月征统计”和“社保管理—统计报表—月征统计表”两个路径进行统计获取的征收数字差异较大,并且都和数据库数据汇总数存在较大差异。

4.将审计发现的问题及时向市地税部门反馈,并和市地税局计算机处一起查找问题的原因,最后证实该系统的社保模块统计汇总公式存在问题,导致统计结果不正确。

篇6

在具体审计实施过程中,笔者主要针对全市以及延伸审计的11个区县的失业保险费征收、失业金发放、失业保险专项补贴的拨付使用等各个方面开展了计算机审计:

一、重复发放的问题(以北碚区为例)

1.依次打开北碚区就业局提供的2004年度各月失业保险金发放表(见“原始数据包北碚区”文件夹)。

2.将EXCEL工作表中的数据身份证号码全部改为数值型,可以在设置单元格格式中直接设定也可以运用公式“E*1”。

3.新建一个名为“失业保险金发放”的Access数据表,将整理好的失业保险金发放表导入到Access数据表。

4.在AO系统中新建一个命名为北碚区的账套,点击“采集转换业务数据采集数据”,形成审计中间表并将数据表保存在目录树下。

5.点击“数据分析”,点到需要分析的业务数据表,输入SQL语句:Select*From[业务_200406]where[身份证号码]in(Select[身份证号码]From[业务_200406]GROUPBY[身份证号码]HAVINGcount([身份证号码])>1),筛选出某月身份证号码重复的发放记录。

通过类似的计算机审计,在延伸审计的11个区县发放失业保险金40多万人次中,发现748条身份证号码重复的发放记录,经核实有2人重复领取失业保险金共16个月3595元,其余为经办工作人员失误所致。

二、重新就业后未停发失业金(以江津市为例)

1.打开江津市就业局提供的2004年度各月失业保险金发放数据(见“原始数据包江津市江津市失业人员花名册”文件夹)。

2.在AO系统中新建一个名为“江津市”的账套,通过业务数据采集将数据导入AO系统,并生成审计中间表。

3.点击“数据分析”,点到需要分析的业务数据表,输入SQL语句:“Select*From[业务_2004_01]WHERE[到期原因]=‘重新就业’ANDmonth([到期时间])=8”,筛选出停发原因是“重新就业”的记录。

通过计算机查询得到江津市2004年度到期原因显示“重新就业”但并没有停发失业保险金为3200人次。经审计核实,该市2004年度有52名失业人员重新就业后,仍然领取了4个月失业保险金,共计208人次40584元。其余是发放软件设计缺陷所致。

三、多领多拨补贴(市就业局)

1.打开市就业局提供的2004年度失业人员求助登记上网数据(见“原始数据包市就业局就业局职介数据_050706求职登记”文件夹)。

2.在“就业局职介数据_05070”下建一个“求职登记”ACCESS文件,点击“文件获取外部数据导入”将EXCEL数据表“031130-040531”(上半年)和“040106-041201”(下半年)导入到ACCESS文件中,命名为“求职登记原始”。

3.在ACCESS中,对“求职登记原始”表设置查询条件“rylb”=“5”,“SQL语句:SLECET*INTO求职登记-筛选FROM求职登记原始WHERE(((求职登记原始。rylb)=”5“))”,并生成失业人员“求职登记-查询表”。

4.将“求职登记-筛选”导入AO系统生成审计中间表[业务_2](见“全市求职登记、成交”电子帐簿)。

5.对重复登记进行筛选分析,SQL语句:“Select*From[业务_2]where[sfzh]in(Select[sfzh]From[业务_2]GROUPBY[sfzh]HAVINGcount([sfzh])=2,3,4,5……”)。

6.查出重复登记2次的有552人,重复登记3次的33人,重复登记4次的4人,重复登记5次的3人。累计重复登记642人次。

2004年度市就业局按7.5元/人标准核定全市失业人员求职登记47320人,核拨求职登记费354900元。全市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反映上网求职登记45891人次,扣除重复登记的642人次,实际上网求职登记为45249人。

市就业局按7.5元/人标准多核定求职登记2071人,多拨求职登记补贴15532.5元。

四、虚报求职成交补贴(市就业局)

步骤与三类似。审计核实江北区求职成交上网人数为202人,而市就业局按22.5元/人的标准核拨了643人的求职成交补贴14467.5元,延伸该区时进行了核实,只有15个失业职工求职成交合同并停发失业保险金。据此,审计组认定该区多领求职成交补贴14130元。

通过采取类似的审计方法,审计组对延伸的11个区县的求职成交数据进行了逐一核实,发现江北区、梁平县等7个区县多报求职成交2597人,虚报冒领求职成交补贴58432.5元。

五、各区县虚报培训补贴(以江北区为例)

1.打开江北区就业局提供的2004年度失业保险金发放数据(见“原始数据包江北区江北区培训中心”及“原始数据包江北区江北区职介中心”文件夹)。

2.将2004年度分别在5个失业人员培训点举办的近80个失业人员培训班次汇总到一张命名为“培训总表”的EXCEL表中,并对数据进行整理,形成规范的格式。

3.将培训总表导入AO系统命名为“[业务_‘Sheet(2)’].

4.编写SQL语句(同上类似)对培训人员身份证号码重复和身份证年龄超过60岁的失业人员进行查询,生成现场审核结果表。

2004年度江北区重复培训失业人员57人,按260元/人的补贴标准多领培训补贴14820元。

延伸审计11个区市县2004年培训失业人员23611人次,发现存在重复培训90人,按260元/人标准多领补贴23400元。

六、欠收失业保险费(以渝中区为例)

1.打开市地税局提供的2004年度各区县失业保险金征收数据即“原始数据包市地税局€4年失业保险报表(开票入库)。xls”文件。

2.将渝中区2004年的征收数据复制命名为“渝中区地税2004年征收数据表”,并进行数据整理。

3.在AO系统上建立一个账套“渝中区”,将征收数据表导入AO系统形成审计中间表命名为“[业务_Sheet1]”。

4.对2004年度实缴金额进行汇总,SQL语句为:“SelectSUM([实缴经额])AS渝中区实际入库金额From[业务_Sheet1]WHERE[入库日期]isnotnull”。

5.统计出该年度渝中区失业保险费的开票数,SQL语句为:“SelectSUM([实缴金额])AS渝中区开票金额From[业务_Sheet1]”。

经审计核实,渝中区地税局2004年度失业保险费开票数47,606,177.93元,实际征收入库数45,391,582.87元,开票未入库,即欠收失业保险费2,214,595.06元。

审计组延伸审计11个区县,2004年度共欠收失业保险费1489.81万元。超级秘书网

七、失业保险费征收系统存在缺陷

1.在延伸审计11个区县失业保险费征收系统时,每个区县都存在系统征收汇总表与实际征收汇总数差异较大,审计组判断地税DS2.0系统社保模块的统计汇总模块可能存在缺陷。

2.由于地税部门没有提供该系统及其相关设计资料,审计组只能通过前台操作进行证实。

3.从“查询统计—社保征收查询—社保月征统计”和“社保管理—统计报表—月征统计表”两个路径进行统计获取的征收数字差异较大,并且都和数据库数据汇总数存在较大差异。

4.将审计发现的问题及时向市地税部门反馈,并和市地税局计算机处一起查找问题的原因,最后证实该系统的社保模块统计汇总公式存在问题,导致统计结果不正确。

篇7

随着科学的进步以及不断发展,导致现代社会信息化水平日益提高,大数据时代应运而生。在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审计人员如何利用一些必要的计算机技术来分析被审计数据,从中发现审计线索以确定审计重点、范围,这将成为开展审计工作的前提条件。而当前,审计人员采取的数据工具以Excel与SQL Server为主,本文就将针对这两种工具与R语言之间进行比较研究,并以此探究R在实际审计工作开展的可行性。

二、R语言简介

R语言是S语言的一种实现。S语言同C语言一样,只是一个标准,而围绕它有很多实现。S语言的最初实现版是S-PLUS,但S-PLUS作为一款商业软件,价格十分昂贵,其受众面较窄。后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的Ross Ihaka与Robert Gentleman共同开发出S语言的另一种实现-R语言。R是一个免费开源、能够自由有效地用于统计计算和绘图的语言和环境,在UNIX、Windows以及Mac OS系统中均可以运行,它提供了广泛的统计分析和绘图技术,包括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类和聚类等建模方法。

R是一套完整的数据处理、计算和制图软件系统,拥有一套开源的数据分析解决方案,由一个庞大而活跃的全球性社区维护。与其说R是一种统计软件,还不如说R是一统计分析与计算的环境,因为R不仅提供若干统计程序,而且还可进行统计分析,只需使用者指定数据库和若干参数即可。R的思想是:它可以提供一些集成的统计工具,更重要的是,它还可以提供各种数学计算、统计计算的函数,从而令使用者能够灵活地进行数据分析,甚至创造出符合需要的新的统计计算方法。

三、R与当前审计方法比较分析

(一)利用Excel分析

Excel作为我们生活中常用的数据统计、分析工具,早在中学时期便为我们所接触、熟知,Excel能被审计人员广泛接受,一方面与其高被使用频率以及在使用者心中根深蒂固的地位相关,另一方面与其易操作的特点、能够满足大部分数据分析要求的功能密不可分。Excel在审计人员进行非大数据分析工作时,不失为首选工具,能够帮助审计人员高效快速地分析数据并以此发现审计线索,但日前,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进入,数据量大且结构复杂,Excel可能并不能很好地协助进行审计工作,将其与R进行比较,可发现存在以下两方面的不同,同时,这也直接反映了R的优势。

1.Excel所能处理的数据数量受限。Excel满足于非大量数据分析要求,对于海量数据的处理、计算、统计等分析过程可能并不能应用自如。本部分仅针对该公立医院2015年的部分数据进行分析,尚可满足数据分析需求,在针对该公立医院多年的药品数据进行分析时,运算速度较慢,同时会出现软件闪退及程序停滞无法运转的情况,而现今已进入大数据时代,数据数量不断增加及其繁复程度不断提高,这必将为分析数据的工具提出更高要求。而R作为大数据统计软件,能够实现大量数据分析,同时,只要下载安装合适的程序包(关于R中的包将在本文第3部分详细介绍),便能读取包括Excel、SPSS、SAS、Stata等甚至从网页中抓取的数据,基本没有R不能读取的数据形式,完全满足国家审计人员实际大数据审计工作开展的需要。

2.Excel可视化功能有限。Excel中对分析结果进行图表展示的能力有限,以常规的折线图、柱状图、饼图等图形形式居多;此外,难以将大量分析结果在一张图形中进行展示,同时对于大量数据展现的观赏性不强,难以为审计人员分析决策提供帮助。而R是现今最受欢迎的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平台之一,基于R语言可制作多种精美的图形,允许众多分析结果以代表各自的图形形态在一张图中进行展示,可方便审计人员对分析结果进行宏观观察、分析。

(二)通过SQL语句查询分析

SQL查询是SQL最常用的功能,被广泛应用于目前审计机关针对特定条件、事项进行的查询分析,通过编写简单的SQL查询语句来询问特定的问题,之后数据库通过执行这个查询便可提供回答这个问题的数据信息。SQL的易理解、易操作、易上手等特点成为目前国家审计机关人员重点培训的使用工具之一。但将应用SQL语句进行查询分析与基于R语言进行统计分析过程进行比较,R语言仍具备两点优势:

1.R语言分析数据的功能更为强大。众所周知,SQL语句作为结构化查询语言,在数据查询方面具备强大的功能,优势明显,但在数据挖掘层面,比如进行聚类、回归建模分析等应用时,SQL可能并不如R语言使用得心应手;同时,面对一些高级查询,可能需要通过编写连串的、大量的SQL语句,而R自带多种函数及功能强大的程序包,涵盖统计学、生物学、数学等多个领域,而R又作为免费开源软件,使用者还在不断创建新的包来更新丰富R的使用功能,通过简单的几步函数运行便可实现多种统计需求;除此之外,R语言是用来进行统计分析和绘图的一种语言,除了自身包括强大功能的函数及多种程序包能够满足审计人员进行多种统计分析的要求之外,还可以作为一种可视化语言,能够将分析结果以各种精美的图形展现以帮助分析决策。而进入大数据时代,软件的数据可视化能力至关重要。

2.R语言的应用范围更广。SQL侧重应用于数据库软件,能够方便使用者作相关查询分析,而R作为大数据统计工具,广泛应用于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等诸多方面,是目前最受欢迎的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平台之一,其包含的众多具备不同功能的函数、程序包,可满足数据分析人员众多需求。

篇8

任何一项科学事业只有在更大范围和更广领域内共生,才有可能得到繁荣和发展,反之则会自我扼杀。内部审计是顺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而产生的,并且在逐步扩大的世界领域中发展起来,这有历史佐证。1941年美国的大企业成立了审计委员会,这些企业的会计师们酝酿成立内部审计组织,并于当年成立内部审计师协会,之后,在美国各地、加拿大、英国成立了相应的分会。1948年内部审计师协会正式成为了国际组织。目前,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拥有会员15万余人,遍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个国际组织的座右铭是:“分享经验,共同进步”。从此,全球的内部审计人员有了一个提供培训服务、业务引导及支持的民间组织平台。在经验和知识共享中,我国内部审计正在或已经实践着国际内部审计走过的各个阶段。在内部审计发展的初级阶段是以“确保账目真实无误,符合本单位经营活动情况,发现舞弊行为,保护国有或私人财产”为主要目标。2004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提出了增加组织价值,研究和促进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和治理方面的作用。我国的内部审计界在国际内部审计理论和实务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进行了理论的探索和实务的践行,使我国内部审计很快拉近了与国际内部审计的距离。全球经济的一体化,教育、文化、科技的全球化,决定了我们的内部审计事业也必将融入世界内部审计的一体化之中。在我国内部审计国际化趋势中,大型经济实体率先在理论和业务中融入国际内部审计的新理念、新知识、新规则、新技能。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为此搭建了平台,提供了渠道,而且结合我国的现实制定出许多规范性的指引。但从全局来看,我们仍有提高对国际化的认识和融入国际一体并发展自己的需要。对内部审计国际化趋势的认识,主要应基于以下方面:首先,为了提升自身发展水平而需要国际化。国际内部审计的发展反映了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的历程,集聚了大量我们可以学习的经验,可以大大缩短我们内部审计事业发展的时间,他们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都是我们可以借鉴的宝贵财富。一般来讲,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理,经济发达国家的内部审计理念和技术方法肯定要先进于经济处于发展阶段的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先是要学习,才可能更好地发展自己,才可能进入先进领域。只有学习借鉴得丰富,达到一定的量的积聚,才可能使我们的内部审计发生质的变化,才可能使我们的内部审计更好地为祖国的经济和各项事业发展服务,也才能使中国内部审计在国际舞台上有发挥作用的条件和可能。其次,我们的内部审计经验也是世界内部审计经验的组成部分。

我们国家的内部审计经验所反映的是不同于其他国家、具有自身特点的经验,也是国际内部审计的财富和发展动力。通过向国际内部审计组织转达我国内部审计的主张,增强对国际内部审计事务的交流,可以提高我国内部审计的影响力,也是对国际内部审计的一种贡献。应该承认我国内部审计起步比国际内部审计发展的时间晚几十年,水平差距也事实存在,但我们的发展历程有自身特色,是中国政治经济体制下自上而下的一种发展模式,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色,也包含了中华民族的智慧,所以这也是国际内部审计领域的宝贵财富,当然也要介绍给国际的同行们。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为中国内部审计搭建了交流平台,引领中国内部审计拉近了与国际内部审计水平的距离,提升了内部审计的地位,带领中国内部审计在很短的时间内走入世界大家庭,促进了中国内部审计的国际化。如今,广大内部审计人员树立新理念、探索新模式、推进内部审计的转型与发展,在创建“亚洲先进,国际一流”内部审计的进程中,无疑对国际内部审计也提供了一份宝贵的经验。最后,我们国家的内部审计已经和正在走向国际化。纵览和回顾近三十年我国内部审计发展历程,我们在职业培训上引进了国外的内部审计教材;在理论上宣传了国际内部审计的理念和对各项业务的理论探索;在实务上介绍了各项准则、标准、指南;加入了国际内部审计组织,参加了各种国际学术交流,加强了对外互访。这些活动使我们接触并开始了对国际内部审计的学习和思考。不可否认,从国际内部审计输入的业务观念,实务的观点、形式和方法对我们是有极大的启示的。在通过实践的探索后,使我们的思想认识得到了升华,思想的变革使我们有了更多的创新,理论研讨也随之更加繁荣。随着我国内审队伍素质的提高,更多的内部审计人员参加到对中国内部审计的思辨和实践之中,这必将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这种量的积聚为我们内部审计国际化趋势将创造更好的条件。在职业内部审计师培养方面,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CIA)考试的引进,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和掌握综合技能的年轻一代内部审计人员,使我们在审计标准、审计方法、审计技术、审计内容、审计管理等方面,能更直接地借鉴和分享国际内部审计的经验和成果。由于世界各国政治制度、经济基础不同,在文化方面也有较大差异,决定了我们内部审计在趋向国际化和学习外来经验时,在客观环境因素和主观能动因素条件下应该进行选择,要将国际内部审计经验适宜地落实到我们自身的发展中来。我们应承认和正确对待国际内部审计和我国内部审计的异同。科学的理论总是能包容植根于不同文化、经济基础的各种表现,体现的是人的自由,即选择文化和理论的自由、认识和实践的自由等。国际内部审计的发展及现状就是如此,需要互相尊重,才能保证事业的共荣。国际内部审计师年会的主题提出“同一个世界、同一个职业、同一个未来”就是感人至深的号召。

内部审计的自身发展

科学内部审计和内部审计的国际化最终都是要落实到自身的发展中来。简言之,既要学习国际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又要善于总结自身找出差距,更要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内部审计模式、标准和做法。近年来,中国内部审计协会提出“以风险为导向,以控制为主线,以治理为目标,以增值为目的”的现代内部审计思想;坚持“理念立审、技术强审、标准精审、队伍兴审”,使自身步入了价值提升的全新发展轨道。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在2011年总结“十一五”期间工作时指出:推动力不足仍然是内部审计发展的主要矛盾,突出表现在:一是政府外在压力不强,缺乏刚性法律推动;二是组织内部需求不足,对内部审计期望值不高,审计地位较低,职能范围狭窄;三是审计资源配置不足,审计人员少,任务重,手段落后,观念陈旧,自信不足,制约了内部审计转型与发展。同时,在对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时提出要求:“一是要赢得社会认同,提高组织对内部审计的期望值上取得重大突破;二是要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出内部审计应突出的重点;三是要明确加快发展与规范管理是互为前提的统一体”,认为这是发展内部审计的关键问题。在借鉴国际内部审计经验和成果,在加快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中,应该有针对性地明确以下认识:一是国际内部审计与我国内部审计的体制不尽相同,决定了我们要走有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是国际范围的内部审计师民间组织。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名称与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比较少了一个“师”字,虽然也属于社会团体,但实际是一个半官方组织。根据审计法的规定“,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应当接受审计机关的业务指导和监督。”国家审计署将审计法赋予的对内部审计工作指导和监督的职责委托给了中国内部审计协会。这样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就成了在审计署领导下的带有半官方性质、履行行业管理功能的社会团体机构。在这种从上到下的行政管理模式下的中国内部审计事业,在很短的时间内形成了规模,得到了飞跃发展,既符合我国的现实状况,也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遵从、集权的内核。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我国内部审计现有的管理模式,是起了关键的积极作用的。但在人们强调服从的意识的同时,淡化了对内部审计自身发展是产生于社会经济管理需要的认识,所以当政府外在压力减小时,许许多多的单位就将内部审计机构进行了撤并。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70多年的发展史证实了内部审计的发展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反映了西方国家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由此可以看到中国内部审计事业的发展除继续需要政府的引导外,更有赖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二是必须要确立内部审计的职业化地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就会产生一些新的学科、新的理论、新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就会出现新的职业,这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内部审计发展初期是生存于财务会计部门,当时的主要任务是查错纠弊。随着经济活动的增加,经济规模的扩大,加强内部控制,追求经济效益成为新的需求,内部审计自然就从财会部门分离出来,成为一个新的职业。又随着市场经济的全球化趋势,风险防范、公司治理等需求的产生,使内部审计的职业得到认同和强化,内部审计的职业化也就成了内部审计事业发展的基础。内部审计的职业化需要有内部审计科学成熟的理论支持,有较大范围的社会认同感,有其职业特点和职业需求,有经济社会发展到相当程度的条件,有法律法规的维护等环境。在我国,内部审计在职业上独立性不强,是由于职业内容更多的停留在“监督”上,所以常常处于为其他管理部门打工的地位,自身的职业特点没有得到突出表现,往往被其他部门同化,也削弱了社会的认同。内部审计的职业化应强调职业门槛,规定从业资格,提高职业的社会地位,这可以促进内审队伍的稳定,也才可能促进内审事业的发展,所以内部审计职业化是内部审计发展的基础。我们要看到,中国内部审计职业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执业证的制度也没有得到恢复。但我们又要看到,这支队伍在近十多年来发展是很快的,如学历水平有很大提高、平均年龄有很大降低、科研和理论水平发展很快、与国际接轨在加速等,这些积极因素使我们看到内部审计职业化道路的光明。三是内部审计要走向包容性发展的道路。一般从理论上来说,某一种专业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会走向边缘学科的发展,并通过融入其他科学理论来促进自身的发展。内部审计的实务也是如此,许多审计项目的实施需要借助信息学、管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统计学、建筑学等许多其他学科的知识。审计学科也衍生出工程审计学、审计心理学、比较审计学等边缘学的设想。在审计实践上,许多审计机构在开展某些审计项目时,或借用了其他专业的技术人员参加审计组,或将某些审计项目外包给其他机构来完成。在内部审计的科研和理论研讨中,结合其他学科的理论成果。这说明在内部审计自身的成熟中离不开与其他部门、其他学科的共同发展。我们需要及时认识到这一点,并以开放的姿态走出去、引进来,以加快自身的发展。当然内部审计在包容性发展中要坚守自己的根本,要警惕被淡化、被同化和被异化。四是树立内部审计的基本理念和职业理念,以获得社会的认同。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