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8 09:33:2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icu护理措施,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控制院内感染的护理管理
1.1提高护理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
加强护理人员对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培训。由于护士对院内感染及其危害性认识不足,缺乏控制院内感染意识;通过培训和学习,从思想上使护士充分认识到控制院内感染的重要性,认识到院内感染与己有关,真正明确自己在院内感染中的责任和义务,规范履行护理行为[2]。
1.2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重症监护室无家属陪护,多数病人意识不清,护理工作大多一人完成,那就更要求护士加强责任心,有人无人在一个样;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和各项护理技术操作,防止院内感染的发生。
1.3建立健全的医院管理制度,做好监控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进入icu应更换隔离衣、更换鞋,戴口罩和帽子。医院院内感染科,护理部不定期对科室进行督查指导,规范护理措施;及时发现管理中的问题。科内成立质控小组,定期检查护理质量;正确指导护士各种消毒液的配制,按时监测消毒液的浓度,定期分析院内感染发生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查找原因,及时处理。消毒隔离制度和无菌操作原则是防止院内感染的根本保证,也是防止微生物传播疾病最有效措施[3]。
1.4预防手的交叉感染,严把洗手关
医护人员的手是造成院内感染的直接途径。因此规范洗手切断感染的传播途径,是防止院内感染既简单而又最重要的措施。护理人员在接触病人前后,以及做任何护理操作前后,都应认真做好六步洗手法。当护士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他污染物时,在戴手套前及脱手套后,都应洗手或用快速消毒洗手液洗手。不要因为戴了手套而忽略了洗手。护士长不定期进行检查。洗手不仅对病人负责,也是对护士自身的保护。加强护士自身防护知识教育,健全自我防护的各项措施的落实也至关重要。
1.5加强进修人员、护生、护工的管理
做好进修人员,护生院内感染培训和带教工作;指导和检查护工工作,检查洗手情况。
2控制院内感染的护理措施
2.1加强患者的皮肤护理
保持床铺的清洁、干燥、整齐。如有污渍及时更换。使用气垫床,病情许可下,每1~2小时翻身一次,观察受压部位皮肤情况,防止压疮发生。保持患者皮肤清洁,每日进行温水檫身二次。保持保留导尿管通畅及会的清洁干燥,每日消毒液清洁尿道口二次。对于大便失禁患者,保持局部皮肤的清洁干燥,观察臀部和肛周皮肤情况,如有皮肤发红可涂氧化锌油。给不同患者操作时,洗手或戴手套。测好血压后可以将袖带放松,需要量时再绑上。
2.2加强患者的口腔护理
保持口腔清洁,因患者多为昏迷,长期禁食,吞咽困难不能进食而需要鼻饲流质的病人易发生口腔感染。故需每日用3%碳酸氢钠口腔护理二次,口臭明显病人选用3%过氧化氢溶液口腔护理,经口气管插管病人口腔护理,需有二人操作,先检查气囊充盈,一人拿注射器把生理盐水对口腔进行冲洗,一人及时吸引,反复操作。
2.3加强呼吸道护理
呼吸系统是院内感染最常见并发症部位,积极促进患者排痰。未使用呼吸机患者,鼓励患者翻身,叩背,使痰液及时充分排出。每日更换氧气湿化瓶,并进行严格消毒,干燥保存。患者进行雾化吸入治疗时,使用一次性雾化吸入器,一人一用。使用呼吸机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患者,加强气道护理。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及时吸痰;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吸痰时先吸气道内,再吸口鼻腔,吸痰管分开使用。现临床应用的一次性密闭式吸痰管,对于使用呼吸机患者效果满意;在不脱机的情况下吸痰,既防止患者缺氧,又防止交叉感染。使用一次性呼吸机管路,湿化罐内加入无菌蒸馏水,做好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患者的常规护理。吸痰时,严格无菌操作,吸痰前后洗手。
2.4加强病室的消毒管理
保持病室清洁,安静,阳光充足,空气新鲜。定时开窗通风,每次20~30分钟。保持适宜温湿度,温度18~22度,湿度60~70%。三氧消毒机空气消毒每日三次,每次2小时;含氯消毒液拖地每日三次;含氯消毒液檫试病人床,床旁桌等物品表面,使用中的各种仪器表面,病历车、治疗车、基础护理车、医护办公桌、门把手、病历夹、电脑鼠标和键盘,电话机表面物品等每日一次。拖把实行严格分区使用,用后分开消毒,清洗,悬挂,晾干;使用一次性抹布,做到一桌一布,用后放在感染物品垃圾袋中集中处理。必要时每季度病房彻底清扫及空气消毒,每月进行空气培养,并做好登记。所有含氯消毒液每天更换1次,准确配制消毒液浓度,保证良好的消毒效果。每月定期对无菌物品及消毒液进行采样监测。
3小结
医院内获得性感染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非常重要。我院ICU通过狠抓控制院内感染护理管理力度,落实护理措施,在控制院内感染方面收到满意效果。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直接关系着病人的生死,护理工作是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的重要环节,也是检验护理质量的标准。在临床护理过程中,要时刻绷紧控制院内感染这根弦,自觉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各项护理措施,加强监测力度,不断提高医护人员的抗感染意识,来严格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从而降低ICU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苏燕、杨爱珍、杨爱玲.院内感染的预防措施.包头医学,2005:29,(4).
[2]赖玉香.临床护理潜在的院内感染问题探讨.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8:5(5):459~460.
[3]支红梅.院内感染的预防护理进展.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08:4(2):(70~71).
【关键词】 ICU;护理;不良事件;防范
ICU是集中救治危重病人的场所,特点是病人病情危重,复杂多变,而护士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在工作中容易发生不良事件。因此了解ICU 护理不良事件的常见种类,分析发生的原因,对提高ICU护士风险防范意识,保障病人医疗护理安全,将起到积极作用。本文对我科2011年8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281例病人在ICU出现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析并提出防范措施,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2013年6月我科收治的281例ICU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脑出血148例,占52.66%;严重颅脑损伤83例,占29.53%;呼吸衰竭37例,占13.16%;脑梗塞8例,占2.84%, 脑血管畸形3例,占1.06%;多脏器功能衰竭2例,占0.71%。平均住ICU时间为4.35天。
2 常见护理不良事件及原因
2.1 窒息 ICU病人多为昏迷病人,无力咳痰,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患者湿化不够、吸痰不及时、痰痂堵塞、呕吐物误吸等均可能引起窒息[1]。在281例患者中有4例出现气管插管伴堵塞,经加强湿化及吸痰,未造成窒息。
2.2 院内感染 在281例患者中,2例出现颅内感染,8例出现肺部感染,4例出现尿路感染,院内感染发生率为4.98%。常见原因为:危重病人全身免疫力低下,侵入性操作多,医务人员无菌观念不强,消毒隔离制度不落实或方法不妥。
2.3 非计划性拔管 常见原因:病人意识不清、躁动无约束措施;管道固定不妥,连接不紧密。本组281例患者中,有2例自拔气管插管,3例自拔胃管,1例自拔脑室引流管,3例自拔导尿管,非计划性拔管占3.20%。以气管导管滑脱的风险性最大[2],由于导管滑脱后情况紧急,大部分病人需要再次插管,并有缺氧烦躁表现,再次插管增加病人痛苦,增加医疗费用。。
2.4不严格执行医嘱 表现在盲目执行错误医嘱,违反口头医嘱的规定,错抄漏抄医嘱。对医嘱执行的时间不严格,甚至擅自用药。
3 防范措施
3.1患者呕吐时头偏一侧,及时清除呕吐物,床边备好吸引器及吸引用物,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患者要充分湿化气道,防止痰液结痂,翻身时给予叩背,使痰液松动易吸出。鼻饲时,将床头抬高30°减少返流和误吸[3]。鼻饲后保持该30~60min,再恢复原以防意外。
3.2每日定时通风换气及空气消毒,保持室内温度22~24℃,相对湿度50%~60%。严格控制非工作人员出入ICU,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进行护理操作时要严格遵守操作程序,防止医院感染。
3.3向清醒患者讲明各导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取得患者的配合,酌情使用约束带,对意识不清躁动不安的患者,及时报告医生,合理使用镇静剂;检查气管插管的位置、深度、固定方法是否合适,并做好交接班记录。脑室引流管除固定牢固外,在头部加带网罩。留置胃管病人除用常规方法固定外,另外用一条细带子在鼻子前打结后固定于脑后。双腔尿管在膀胱冲洗时要避免刺破囊腔使囊液减少而致尿管脱出,定期检查及增添囊液。
3.4正确执行医嘱 护士在执行医嘱时必须2人核对,对有疑问的医嘱要询问医生确认无误后再执行,认真做好三查七对,在抢救病人执行口头医嘱时,要复述一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抢救结束后要督促医生及时补开医嘱,非抢救时不能执行口头医嘱。
3.5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熟练操作技能 良好的护理技能和扎实的理论基础是防范护理不良事件的基础和保证。ICU护士要不断学习护理新知识、新技能,充实和更新知识内容,扩展知识面。
3.6积极鼓励护士主动报告护理不良事件,及时组织讨论分析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工作,提高护理质量。
护士在促进疾病康复中起着重要作用,保证护理安全、预防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应成为每一个护士自觉行为。护士应不断加强护理理论学习,善于观察分析和总结护理经验,消除护理不良事件的隐患,全面提高护士整体素质,促进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麦艳萍.神经外科ICU的护理风险与防范措施[J].护理研究,2011,19(3):532-533. 转贴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395
护理安全是患者的基本需要之一,促进护理安全即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规章制度允许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1]。促进护理安全不仅是医疗护理的基本需要,也是医疗护理质量管理和监控的核心目标,安全是进行医疗护理活动的前提和保障。
影响ICU护理安全的相关因素
护理管理因素:护理管理制度不够完善,过于原则、机械,没能贯穿于护理全过程,操作指导性不强,因无家属陪护,执行制度时不够严谨、灵活,缺乏责任心及慎独精神。监控力度不够,ICU患者多病情危重,护理侵入性操作增多,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未切实履行管理者的职责,对护理工作中的不安全环节缺乏管理措施,把关不到位,对潜在的不安全因素缺乏预见性。没有定期召开护理安全专题会对工作中的失误和质量事故进行分析讨论,并总结经验教训,对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和服务态度质量监控不到位。设备物资管理不善,医疗仪器配备不足,严重影响了对患者的病情观察,这对观察病情及开展科研极为不利。
护理人员因素:护理人员缺乏责任心,ICU护士除具备精湛的技术外,还应有强烈的责任心及慎独精神,需要护士更加细心、耐心,有爱心及责任心。以患者为中心,全身心服务于患者。本着对患者负责的态度实施救治。然而,近年来护士护理理念、服务意识尚未发生根本变化。护理人员不足,国内大部分医院达不到以上要求,长期的超负荷工作,使得护士身心疲惫,出现护理工作不到位,未能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未能及时准确的执行医嘱,特别在已发生差错的危险时段,从而导致护理差错和事故的发生。专业技术不够精湛,急诊科护士除具备基本护理知识、基本技能操作外,还应有较高的监护及专科知识水平,须进行专业培训方能胜任急诊科工作,因须24小时不间断观察护理患者,必须熟练并能操作许多精密仪器,当医生不在场时能做出紧急判断和妥善处理。
ICU护理安全对策
健全管理体制,完善的医疗设备:各种规章制度是护理人员的长期工作实践经验总结,是处理各项工作的标准,是维护医院正常工作秩序的保证,是检查工作的依据,急诊科作为重点科室更应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对于护理工作中出现的安全隐患,护士长让大家每天晨会时提出、分析、总结,提出防范措施,给予跟进,直到所有人都掌握了解。每月召开一次安全生产会议及二次护理业务学习会议,对本月出现的差错事故及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分析讨论,提出整改措施;每天科室班班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建立安全隐患排查表,做到“三预”、“四抓”、“两超”,即预查、预想、预防,抓易出差错的人、时间、环节、护理单元,超前教育、超前监督。对输液、输血、采血、口服药发放、医嘱查对、过敏试验、术前准备等重要操作进行重点监控。基础设施及布局要不断改进与完善,增加监测设备与治疗设备,所有设备均建立设备使用及维修档案,定期维修、保养并做好记录。对抢救药品及器材做到定人、定位、定品种、定数量管理,保证处于完好备用状态。
加强护理队伍的建设:根据ICU工作特点和患者的需求,挑已在普通病房工作1~2年以上的护士。ICU的护理人员最好在病房工作1~2年,选择大专以上学历、责任心强、反应灵活、身体健康、心理素质好的护士到ICU进行工作,保证编制,对新入科的护士进行培训,培训后进行理论和操作的考核,考核通过后方可独立工作。科室每月至少二次业务学习、二项操作培训,同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对ICU护士进行定期专科培训,不断更新知识。同时积极与医院心理咨询科联系,针对护理人员开展心理咨询,教会大家进行心理调整,增加心理适应和心理承受力。尤其在护士感到身心疲乏时,可以宣泄和调节情绪,放松身体,消除疲劳。从职业道德和患者利益出发,引导护士加强自身素质修养,克服自身弱点,用职业角色约束自己,从而转移来自各方面的不良心理因素,调整心态,全身心地投入到护理工作中,保障护理工作的安全。
重视护理文书的书写,强化法律意识:护士对护理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和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与防止差错事故发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应增强护士的法律意识,提高护士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2]。同时应提高护士的护理病历书写水平,认真按要求书写,保存好资料,加强护理文书终末质量控制,努力实现归档病历护理文书零缺陷,定期进行护理文书缺陷分析与改进。
讨论
随着社会进展和医学模式的改变,护理工作的内容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人们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对医疗护理的要求越来越高,新形势下地护理管理者需认真查找工作中的安全隐患,从各个方面杜绝护理差错事故。
参考文献
临床上危重患者常出现高血糖,应激性高血糖亦非常普遍。应激性高血糖对机体既有益处,又有危害;其益处在于早期的高血糖状态给病变部位炎症组织和组织修复提供能量的底物,促进抗感染和病变的愈合,保证机体防卫和生命活动功能的正常进行;其危害是高血糖与患者病情恶化、营养供给不足、感染、各种并发症发生、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病死率等增加密切相关。认真分析高血糖的原因,及时处理,合理的检测有重要意义。本文就本院ICU患者出现的高血糖的原因以及护理措施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本院ICU收治患者中发生高血糖症186例,发生率为15.05%。其中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62例(33.33%)。其中男94例,女92例;年龄12~70岁,其中60岁以上82例(44.10% )。
2 原因结果分析
2.1 原因结果详见表,从表中可以看出,高血糖的发生率在性别间无统计学意义,但与年龄有关,年龄高于60岁的发生率较高。与肠道外静脉营养具有相关性。而且与是否发生器官衰竭相关,合并器官衰竭的发生率高。合并感染的高血糖的发生率高于非感染者。
2.2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护理对策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空腹血糖浓度范围定为 6. 1~7. 0mmol/L 和餐后为8. 1~11. 0mmol/L ,高于此上限者为糖尿病性高血糖。无糖尿病的患者在应激状态下出现的高血糖 ,被称为应激性高血糖( stress hyper2 glycemia) 。应激性高血糖的经典定义为血糖 ≥ 11. 1 mmol/L。事实上 ,对应激性高血糖水平仍没有一个明确的限定。其非常严格的定义为:入院后随机测定 2 次以上其空腹血糖 ≥6. 9 mmol/L ,或随机血糖≥ 11. 1 mmol/L者,即可诊断为应激性高血糖[1]。
3.1 理解控制血糖的重要性 危重症患者在遭受感染、创伤或存在严重的呼吸、心、肾功能不全时会出现糖代谢改变,糖的生成率超过糖的消除率是出现应激性高血糖的主要原因。不明原因的高血糖是感染或炎症反应的信号。微生物在高糖环境中生长繁殖迅速,其易感性增加。从统计结果中发现合并感染者中高血糖的发生率高,年龄与高血糖发生率相关,结果发现在年龄超过60岁老年人更易出现高血糖。同时危重患者血糖升高程度与病情的轻重预后有很高的相关性。笔者也发现合并脏器功能衰竭的患者发生高血糖的发生率高。还有肠道外营养和肠内糖的摄入过多可引起高血糖,有研究显示葡萄糖输注速率超过4 mg/(kg•min)的患者有50%可能发生高血糖,因此对于高龄、危重症、合并多脏器衰竭者、肠道外营养的患者检测血糖显得尤为重要。
3.2 做好血糖的控制 首先严格检测血糖,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内。目前末梢血糖是临床上快速、首选的方法。由于对患儿损伤小,而且快,大约从操作到结束1 min内可以完成。毕惠敏[2]研究显示,不同的手指指端血糖值存在差异,采血一般选择左手无名指尖两侧指甲角皮肤薄处为最佳。进针2~3 mm,自然流出血为佳,防止血糖有较大的偏差。但是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血糖值过高时测定是不可靠的。正确使用血糖仪为严格控制血糖提供可靠的保障。
3.3 合理应用胰岛素 胰岛素是控制血糖的首选药物,在改善预后方面具有独到的作用。Van den Berghe等[3]发现胰岛素强化组治疗组的病死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特别是住ICU时间超过5 d及合并严重感染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的患者,病死下降更为显著。胰岛素可以皮下和静脉注射,维持血糖在7.0~11.5 mmo l/L,每小时测1次血糖,直到稳定,减少到每2小时测1次,如果血糖在理想范围4 h后改为每4 h测1次血糖。如果胰岛素输注速度改变,则要重新改为每小时测1次血糖。如果血糖变化迅速或在严重范围,如20 mmol/L,则需要30 min测1次。但关于血糖控制范围有很多争议,蒋惠芳等[4]研究发现,无论患者有无糖尿病史,都应加强胰岛素治疗,将危重患者的血糖控制4.4~6.1 mmol/L。但持续静脉给予胰岛素,不可避免的会提高低血糖的发生率。有学者采用皮下注射胰岛素的方法,发现强化胰岛素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比较,低血糖发生率有所增加,但并无统计学意义。因此应用胰岛素的同时,应注意血糖的检测,减少低血糖的危险。
4 小结
ICU患者即使无糖尿病病史,在应激状态下常伴有高血糖,高血糖可以降低机体的免疫功能,使感染的易感性明显增加,影响其预后。故应对危重患者进行有效血糖控制,并对其进行正确监测,合理使用胰岛素治疗,防治低血糖等并发症,对高血糖的控制有重要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Or ford NR. Intensive insulin therapy in septic shock.Crit Car eResusc,2006,8 :230234.
[2] 毕惠敏,来桂英,蒋兰芬,等.快速血糖仪测定不同指端血糖值差异性研究.护理研究,2002,17(12):649.
【关键词】ICU;噪音;危重患者;不利影响;护理措施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4.420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140-02ICU即重症加强护理病房。重症医学监护是随着医疗护理专业的发展、新型医疗设备的诞生和医院管理体制的改进而出现的一种集现代化医疗护理技术为一体的医疗组织管理形式。ICU把危重病人集中起来,在人力、物力和技术上给予最佳保障,以期得到良好的救治效果。ICU设有中心监护站,直接观察所有监护的病床。每个病床占面积较宽,床位间用玻璃或布帘相隔。ICU的设备必须配有床边监护仪、中心监护仪、多功能呼吸治疗机、麻醉机、心电图机、除颤仪、起搏器、输液泵、微量注射器、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所需急救器材[2]。ICU中患者的护理工作较护理工作要繁琐、细致,需要护理人员更加细心、耐心。现就ICU护理工作中的噪音问题做如下报道。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ICU监护病房63例患者,其中15例因内科疾病晚期危及生命情况进入ICU,48例因外科手术后监护或严重并发症入住ICU,年龄21-96岁,入住ICU前均无高血压、心律失常、失眠、焦虑等。
1.2分组情况63例患者中,31例为对照组,其中7例内科疾病晚期患者,24例外科手术后患者,其他32例患者归为干预组,两组患者之间年龄、性别、疾病种类等经过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异。
1.3护理措施对照组患者护理同常规护理措施,无额外给予心理护理及其他方面的保护措施;干预组患者除给予常规护理外,给予心理护理,即患者入住前给予宣教,让患者从理念上熟悉监护病房的环境及将要给其实施治疗所用仪器的情况,给予患者玻璃屏风,隔离医护人员走路及交谈所发出的声音、其他患者因疼痛及治疗所发出的声音、治疗所用金属器械碰撞所发出的声音,并且调整仪器报警声音,减少不必要的报警措施及频率等。
1.4统计学处理研究结果采用SPSS17.0软件包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多组数据均数比较使用方差分析,组间比较用LSD法,规定P
ICU噪音来源于监护仪器、抢救仪器、工作人员走动及交谈、病人的及咳嗽、金属仪器的意外碰撞等发出的声音,这些噪音无形中给患者生理及心理上带来的不利的影响,例如血压升高、疼痛加重,产生焦虑、心律失常,失眠等不良后果。其中对照组5例高血压、7例心律失常、30例失眠、8例疼痛加重,21例焦虑;干预组,1例高血压、2例心律失常、7例失眠、2例疼痛加重,7例焦虑。对ICU患者针对噪音给予心理护理、隔离其他病人及医护人员产生的噪音,患者心理及生理上都得到的较快的恢复。3结论
ICU是为给病人提供更好的治疗及护理才将危重病人集中到一起的监护室。其中的监护及抢救设备均为医院一流水平,并且环境、消毒等措施也是医院最高级别的,但是噪音问题仍是监护室里的一大隐患,它在患者恢复的过程中给患者生理及心理上造成了无形的伤害[1]。ICU噪音的来源及危害:监护仪器、抢救仪器、工作人员走动及交谈、病人的及咳嗽、金属仪器的意外碰撞等发出的声音是ICU噪音的来源。
所谓噪音就是一类引起人烦躁、或音量过强而危害人体健康的声音[1]。噪音的危害有:(1)干扰休息和睡眠。休息和睡眠是人们恢复体力和维持健康的基础。人进入睡眠之后,即使是40-50分贝较轻的噪声干扰,也会从熟睡状态变成半熟睡状态。人在熟睡状态时,大脑活动是缓慢而有规律的,能够得到充分的休息;而半熟睡状态时,大脑仍处于紧张、活跃的阶段,这就会使人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和体力的恢复。(2)对人体的生理影响。噪声是一种恶性刺激物,长期作用可使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失调,条件反射异常,严重者可产生精神错乱,药物治疗疗效很差,但当脱离噪声环境时,症状就会明显好转。噪声可引起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表现在血压升高或降低,心率改变,心脏病加剧。(3)对人体的心理影响。主要是使人烦恼、激动、易怒,甚至失去理智。噪音对身体的伤害[3],例如①损害心血管。加速心脏衰老,增加心肌梗塞发病率,使血压上升[2]。②对女性生理机能的损害,有月经不调、流产及早产等,如导致女性机能紊乱,月经失调,流产率增加等。③噪声还可以引起如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精神障碍、内分泌紊乱甚至事故率升高[4]。
我院针对以上噪音给予患者心理护理,即患者入住前给予宣教,让患者从理念上熟悉监护病房的环境及将要给其实施治疗所用仪器的情况,给予患者玻璃屏风,隔离医护人员走路及交谈所发出的声音、其他患者因疼痛及治疗所发出的声音、治疗所用金属器械碰撞所发出的声音,并且调整仪器报警声音,减少不必要的报警措施及频率等[5]。患者高血压、心律失常、失眠、焦虑、疼痛加重的不良事件明显减少。
通过此次回顾性分析可见噪音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尤其是对危重患者。但是ICU监护室的噪音是可以控制或减少的,这就需要我们医护人员共同努力,给患者打造一个更舒适的环境。参考文献
[1]张云娟.ICU监护仪器对患者的不利影响[J].中外实用医学杂志,2003,5:48.
[2]刘晓玲.手术室噪音对患者的心理影响及护理探讨[J].实用护理杂志,2000,16(9):45.
[3]张倩.ICU高技术应用对患者的不利影响及护理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1999,15(2):57.
为了了解ICU护理人力资源的配置现状,正确评价其影响因素,以便采取有效措施使ICU的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化,提高护理人力资源的利用效果,进而提高护理质量,笔者在回顾大量相关科研文献的基础上,对ICU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不足现状及对策进行了综述,现报道如下。
1 ICU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的现状
ICU 是医院医疗科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程度正在不断增加,2009年2月卫生部已明确命名为重症医学科,并且与内科、外科一样作为医院的一级分科。有数据表明,ICU 成本消耗占医院医疗支出成本比例较大,约为11.5%[1],其中护理人力资源的消耗占ICU 总成本消耗的一半以上[2]。因此,ICU 护理人资源的合理配置非常重要。近年来,我国ICU人力资源严重不足。从数量上看,国外监护室患护比为1∶3~4[3],而目前,国内医院患护比实际低于1∶2.5[4]。由此可见,ICU护理人员普遍缺编。护理人员数量的不足导致了日均护理工时的急剧上升,不能满足患者生理、心理和社会需要。从护理队伍结构上看,目前ICU护理人员学历、职称普遍偏低,整体知识水平偏低,制约了护理人员素质的提高。
2 ICU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不足的相关因素
2.1 护理人员流失严重 任秀通过调查发现,对护理工作不满意并想脱离护理工作岗位的护士高达51.8%[5]。ICU护理人员的流失量明显大于其他科室,而且流失的人员中大多具有一定的临床经验,是临床工作中的骨干力量。引起ICU护理人员流失量大的原因如下。
2.1.1 职业疲劳:目前ICU的患护比多低于1∶2.5,离理想比值1∶3~4尚有很大距离。过大的工作量使她们疲于应付, 身心长期处于疲劳紧张状态, 工作积极性也随之下降[6]。
2.1.2 职业冷漠:ICU患者病情重,抢救、死亡病人多,护患沟通不畅, 护士心情压抑。又由于工作强度大, 护士的自身发展机会少, 与同年资的医生相比晋升和深造的机会也比较少, 护士自我实现的需要得不到充分的体现[6]。
2.1.3 大量有经验的护理人员流失:骨干力量的流失不仅增加了护士专业培训的人力与时间,影响护理工作的正常运转及护理质量,而且增加在职护理人员的负担,造成更多人产生离职意念。
2.2 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 ICU病房具有工作量大、病情紧急、变化快的特点,操作技术复杂,设备现代化,因此要求护理整体知识水平普遍较高。而目前ICU护理人员学历、职称普遍偏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护理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2.2.1 学历结构:近年来,全国护士学历有所提高,但总体幅度并不大,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者仅占0.46%~1.5%,大专学历占7%~20.41%,中专学历者仍占67.95%~77.1%,无正规学历者仍高达7.5%~20.5%[10]。
2.2.2 职称结构:对上海、沈阳、广州等城市的10所三级甲等医院的调查显示,高级职称护理人员只占0.5%,中级职称占15%,初级职称占85%。而同类医院的医生队伍中85%为中级以上职称及硕士以上学历的人员[7]。高年资的中高级职称护士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丰富,反应灵敏,能及时察觉细微的病情变化,能提高救治的成功率;而低年资的初级职称护士临床工作时间短,经验欠缺,不能满足抢救ICU病人病情复杂多变的需要[8]。
2.1.3 人员编排:未按照护理岗位的任务、所需业务技术水平、工作经验、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分层次上岗,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8]。
3 干预措施
在满足ICU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数量的基础上,应注意年龄结构的年轻化,因为现在年轻护士基础学历高,精力及体力充沛,反应灵活,接受能力强,能够适应ICU病房精力、体力都较繁重的工作;优待护理人员,最大限度地提高他们福利待遇,减少人员流失;同时提高ICU人力资源的质量,促进ICU护士的自身发展,从而提升其职业自豪感。
3.1 加强培训力度 根据护士受教育程度和工作能力的不同,分别制定目标,根据不同的目标进行规范化管理和培训。对于高学历、 高能力的护士送出进修学习,为培养管理和教学骨干储备力量;对于低学历低年资的护士重点加强专科护理培训,采取岗前培训、专职带教、院内进修、定期考评等方式,全面提高年轻护士的业务水平;鼓励支持护士参加自学考试, 提高学历层次顺利通过职称考核,以进一步提高学历及职称的比例[9]。
3.2 培养专科护士 ICU病种通常较多,涉及的专业知识也相当深入。培养专科护士是提高护士知识深度的一种有效方式。通过对护士专门的培训,使他们全面掌握重症监护的相关理论知识与护理操作技能,并必须通过严格专业考试和操作技能考核,取得相应的合格证书才能担任ICU工作,这样才能更好的与国际接轨,也才能更加满足ICU护理以重症病人为中心,需要更多基础护理的要求,所以培养ICU专科护士,不仅能有效提高护士的专业素质,也能给患者提供最安全可靠的护理服务。
3.3 注重调整护士的职称比例 医院的护理主管部门在进行护理人力资源调配时,应适当增加ICU病房护师和主管护师的比例,并鼓励护士积极参与职称晋升工作,相关部门应给予ICU护士提供职称晋升的便利条件;同时,也要增加正/副主任护师的比例,保证ICU的护理学科带头人达到正/副主任护师的要求[8]。
3.4 优化排班方式 我院ICU实行分组式弹性排班。分组式弹性排班是一种科学管理制度,是一种观念的更新。在医院硬件设施不变的情况下,合理利用人力资源,以工作时间和工作量为客观依据分配护士,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提高了护理质量,使病人、医院、护士3方均受益[10]。分组工作制分组式弹性排班主要是实施分组组长负责小组的管理,且根据个人能力、表现,人人都有机会竞聘护理组长,能更大程度地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激发护理人员的工作潜能。小组成员相对固定,增加了协作精神,提高了团队凝聚力,充分发挥了组长及组员的主观能动性。高、低年资护士弹性组合排班,减轻了低年资护士对抢救、疑难技术的心理压力,达到了护士业务水平互补互助的作用,体现了分组弹性排班模式的优越性。另外,护理管理人员在考虑人员搭配达到最佳护理效率的同时,也要考虑护士个人、家庭、生活学习等方面的要求,实施人性化管理,尽可能满足护士的需求。
3.5 采用一些特殊的方法缓解护理人力资源的紧缺状态 雷静等[11]建议成立重症监护技术协作网,并把科室间的护理人力协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建立医院专职支援护理人力库,使变异性护理人员管理得到有效控制。专职支援护理人力库护理人员平日在ICU工作,由ICU护士长负责培训和管理,参与ICU的临床监护工作,可与ICU护士轮班。当某些科室重症患者多、工作负荷骤增、人力短缺时,可由网络迅速调配支援护理人力库护理人员前往有关科室,给予护理人力的补充[12]。
3.6 按疾病分组,培养专病专护人才 ICU病种通常较多,涉及的专业知识也相当的深入。实行专病专护是提高护士知识深度的一种有效方式[13]。这样使护士在全面掌握理论知识与护理技能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某一疾病的护理,对不同病种进行专题管理,了解某一疾病的最前沿知识。专病护士应制定一个主研方向,主动去查阅相关的资料撰写论文或综述,并组织专科护理讲座。这种方法不仅能有效提高护士的素质,也能给病人提供最优质的护理。但是进行专病护理人才培养的护士应具有护师以上的职称,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经验。这种专病专护人才的培养既是与国际重症监护护理的接轨,同时也与目前提倡的首诊负责制有机的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 Neil A, Halpern, Stephen M, Pastores, et al. Critical care medicine in the United States 19852000: An analysis of bed numbers, use, and costs[J].Critical Care Medicine, 2004, 32(6): 12541259.
[2] Sznajder M, Leleu G, Buonamico G, et al. Estimation of direct cost and resource allocation in intensive care: correlation with Omega system[J].Intensive Care Med, 1998, 24(11):582589.
[3] 王志红,周蓝妹.危重症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89.
关键词:神经外科;护理风险;防范
护理风险指医院由于在患者护理过程中发生的一切可能的不安全事件。NCU因抢救的患者都是以各种神经外科重症为主,由于患者病情危急,变化快,护士常常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在护理工作中易发生临床风险事件。因而,了解NCU护理风险的种类及特点,能够极大提高NCU护士的防范意识,更加保障患者的医疗安全[1-2]。对天津西青医院收治的654例NCU患者护理风险的种类、原因、处理措施等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对我院2009年5月~2010年11月收治的654例NCU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脑出血314例,脑挫伤96例,头部外伤84例,脑肿瘤45例,颅骨骨折2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6例,硬膜下血肿25例,硬膜外血肿21例,脑脓肿8例,脑血管畸形5例,颈髓高位损伤3例。
2 NCU常见的护理风险
2.1 非计划性拔管:由于NCU患者受制于多种监护仪器,且身上有多个管道,在进行翻身或护理时可能出现管道的脱落,甚至可能出现患者自行拔管现象。在654例患者中,出现自拔气管插管6例,自拔胃管5例,自拔脑室及创腔引流管4例,自拔导尿管5例,自拔静脉插管2例。非计划性拔管占3.36%。其中,气管脱落或拔出的风险性最大。由于气管脱落后需要重新插管,患者表现出缺氧烦躁情绪,会加大气管插管难度,容易造成气道损伤;由于患者自行拔管时因导管斜面的刺激,加上肿胀的气囊,患者无一例外会引起不同程度的损伤,严重者会引起较大血管出血。因而,重新插管引起的一系列问题不仅给患者增加了医疗费用,并发症的加重还会给患者又一重创。
2.2 NCU护士应变能力低或责任心不强:一些NCU护士由于缺乏一定的工作经验、专业知识,无法对危重患者进行正确的评估。如脑出血患者术后突然出现尿量增多,每小时250 ml以上,此时,护士应该尽快报告医生是否会有尿崩,以便尽早采用垂体后叶素,防止尿崩加重[3]。
2.3 院内感染:危重患者由于免疫力低,在治疗时侵入性操作多,一些医务人员的无菌操作观念还不强,没有贯彻落实消毒隔离制度,不合理的消毒隔离设施等,使得患者出现院内感染。在654例患者中,出血颅内感染5例,肺部感染17例,尿路感染9例,院内感染发生率为4.74%。
2.4 窒息:NCU患者大多是昏迷患者,无法进行咯痰,当气管插管患者吸痰不及时、痰痂堵塞、误吸呕吐物等都会引起窒息的发生。在654例患者中出现气管插管半堵塞4例,经及时吸痰处理后,未造成窒息。
3 预防措施
3.1 减少和防止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如果患者神志清醒且比较配合,护理人员应耐心对其讲解人工气道正常的不适反应,以及气道处理与机械通气的必要性;如果患者比较烦躁,不配合或神志不清,护理人员要随时关注患者的情绪,防止患者乱抓乱拔,在必要时遵遗嘱采用镇定剂。除此之外,在对患者进行治疗与护理时要注意防止管道的脱落,并检查管道是否固定在位[4-5]。
3.2 加强NCU护士的责任心与专业知识培训:应严格教育NCU护士严格贯彻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要以患者为中心,认真配合医生做好各项治疗与护理工作,让患者顺利度过危险期。对NCU护士进行定期的专业知识培训,使其对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常见病症的观察注意点与方法以及重症患者的抢救技术等能够熟练掌握。在需要对病情危急的患者抢救时,护士需要有熟练地急救技术与沉稳的心态以缓解患者家属的紧张情绪。
3.3 防止院内感染:严格贯彻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严格遵守操作程序。每个患者使用过的器械如:呼吸机、雾化器等均应进行彻底消毒后用于另一患者;为防止交叉感染,给每一位患者治疗完后均需彻底洗手后才能给另一位患者进行治疗。
3.4 防止窒息发生:尽量让患者呕吐时头偏向一侧,并及时将呕吐物清除,在床边准备好吸引相关物品如吸引器、吸引物。气管插管以及气管且开患者需要将气道充分湿化,以防止形成痰痂,注意翻身时要扣背,使痰液易吸出。
4 小结
由于NCU患者的特殊性,且NCU护士处于临床第一线,精神状态长期高度紧张,在护理工作中易发生临床风险事件,因而掌握此类风险的种类,特点以及防护措施对提高护士的防范意识以及患者护理的安全性起到重要作用。NCU护理面对的对象特殊,要求护士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扎实的专业知识[6]。因此,要定期对护士进行规章制度的加强与专业知识的培训,使其熟练掌握相关的急救技术与仪器操作要点,将患者安全牢记心中,提高其观察患者病情的能力与紧急应对能力,防范各种可能发生的风险。
5 参考文献
[1] 李晓惠.临床护理风险事件分析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8,40(5):375.
[2] 钱淑清.ICU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分析与护理防范[J].护理研究,2007,19(3):69.
[3] 金 燕.重症监护患者气管导管滑脱原因分析与护理[J].护理研究,2009,19(3):532.
[4] 祝敏芳.浅谈新形式下护士的自我保护[J].护理研究,2006,17(3):301.
1 临床资料
2006年11月~2008年5月我院收治建立人工气道患者128例,其中气管插管者120例,维持时间2~72 h;经鼻插管者8例,维持时间7~25 d。有4例发生意外脱管,其中2例为急性有机磷中毒,2例为脑出血。其中3例在脱管0.5~24 h内重新建立人工气道,1例成功脱机予以撤离人工气道。由于发现及时,经严密观察治疗,无一例死亡。
2 原因分析
2.1 烦躁或意识不清,痛苦、舒适改变
当患者意识处于模糊、浅昏迷或麻醉苏醒前期,患者大脑的网状上行组织受到损伤或抑制,运动中枢不能控制行为的改变,并常有不同程度的躁动不安,对异常刺激的敏感性增强。加上不能忍受人工气道通气、被动、长时间压迫、疼痛难忍等舒适的改变,极易发生脱管行为。
2.2 固定不当
临床上固定气管导管均用胶布交叉固定在面颊部,但由于胶布的黏性容易受温度和湿度的影响,患者出汗和面部油性分泌物多,胶布易被沾湿松脱,如果没有及时发现或固定过松、过紧,均存在意外拔管的隐患。
2.3 呼吸机管道牵拉
呼吸机管道过于固定,缺乏可伸展度,患者和呼吸机管道的相对位置发生移位时,容易对气管导管形成牵拉而导致导管脱管。
2.4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导管过浅、过短在移动或咳嗽时导管易脱出。
3 紧急处理
3.1 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
非计划拔管者可发生低氧血症,应严密观察呼吸的改变,立即给予面罩吸氧或鼻导管吸氧,同时检测血氧饱和度、皮肤颜色,以防止低氧血症带来的一系列并发症。如患者非计划拔管后,在吸氧后能够维持血氧饱和度,则可以不必二次气管插管。
3.2 吸痰
一旦发现患者非计划拔管,马上给予吸痰,患者如不配合,可以在嘴边放置牙垫防止患者咬伤,迅速吸取上呼吸道分泌物,尽可能减少痰液吸入引起误吸。
3.3 重新气管插管
若患者在非计划拔管后出现上呼吸道阻塞、麻醉及肌松药残留致通气量不足、肺不张、肺水肿等,则需要重新气管插管。
3.4 加强护理及监护
立即协助患者变换,降低头部位置,以利于痰液引流,保持呼吸道通畅。准备各种急救设备,加强患者呼吸频率、呼吸幅度及皮肤黏膜颜色等指标检测。根据SpO2、血压、心率、血气分析进行处理。为治疗提供及时、有效的护理。
4 护理体会
4.1 加强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
意识清醒的患者行机械通气后,存在紧张、恐惧心理及语言交流障碍。护士在护理工作中主动使用非语言交流手段,如为患者准备卡片、笔,让其将想法写于其上,再配合简单易懂的手势交流,还可以教患者用一些特定的手势,以满足基本生理需要。对意识清醒患者,加强气管插管知识教育,向患者解释气管插管的目的、作用及拔管的危险性,要求语言通俗易懂,尽量避免使用专业术语,使患者认识到气管插管的重要性,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对解释无效、有拔管倾向的患者,应使用镇静剂和约束带。
4.2 气管插管的选择、固定
4.2.1 导管选择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导管,一般成年男性选择导管内径(ID)7.5~8.0 mm,外径(OD)9.3~10.0 mm,成年女性选择导管内径(ID)7.0~7.5 mm,外径(OD)9.3~10.0 mm,导管内径越小,经过声门越容易,但气流通过导管的阻力也明显增大,引流分泌物困难,内径越大,阻力越小,分泌物易引流,但是通过声门困难。插管前仔细检查气囊有无漏气。
4.2.2 导管固定用胶布固定气管插管,将长约30 cm、宽约1 cm的胶布交叉固定于双侧峡部,然后用寸带再次固定,松紧度以容纳一个手指为宜,并用薄纱布将双侧口角用寸带隔开,以防长时间插管发生口角溃疡。胶布和寸带如有潮湿和污迹应随时更换,保持清洁。每班要特别注意观察并记录气管插管距门齿的距离。一般成人经口插入深度22~24 cm,经鼻插入深度24~28 cm。
4.3 合理使用镇静剂
对于烦躁不安及不耐管的清醒患者,为了减轻插管带来的不适感及减少脱管的发生率,如病情允许,可遵医嘱使用镇静剂,如异丙酚、咪唑安定等,同时注意观察血压及呼吸的变化情况。
4.4 及时有效的肢体约束
对烦躁、不合作、意识恍惚的患者,适当做腕部约束。约束时,采用附有软垫的约束带固定双手,松紧适宜。防治皮肤过紧而造成皮肤损伤或局部水肿,以患者手无法触及气管插管为宜。每2小时松解约束带1次,并协助被动活动,使患者躯体处于舒适位置,防止压疮。
4.5 正确的头部固定和呼吸机管路支架固定
在为患者翻身、移动患者时,为避免患者头部大幅度活动时将气管插管脱出,如患者病情允许,尽量分离呼吸机管路。在使用呼吸机管道连接气管插管时,要有一定的移动范围,并使用呼吸机螺纹管,支架及呼吸机管道的衔接处应尽量靠呼吸机方向。翻身时头部位置相对固定,翻身叩背后需听双肺呼吸音是否对称,以判断导管是否移位。
4.6 做好监护和急救准备工作
气管插管患者床头常规备插管物品及简易呼吸器,一旦停电,机械通气患者立即脱管,接简易呼吸器辅助呼吸。气管切开患者,术后24 h备气管切开包,一旦导管脱出,立即用止血钳开通气道,再放入导管,而不是等医生到来再处理。严密观察气管插管患者的生命体征。发现患者烦躁、发绀、血氧饱和度下降,立即听双肺呼吸音,判断导管位置,一旦发现导管脱出,立即放出气囊内气体,拔出气管导管,并通知医生,根据病情决定是否紧急插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