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8 09:33:1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残疾人教育方针,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第一条为了保障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和国家有关教育的法律,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实施残疾人教育,应当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并根据残疾人的身心特性和需要,全面提高其素质,为残疾人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创造条件。
第三条残疾人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
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实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普及为重点的方针,着重发展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积极开展学前教育,逐步发展高级中等以上教育。
残疾人教育应当根据残疾人的残疾类别和接受能力,采取普通教育方式或者特殊教育方式,充分发挥普通教育机构在实施残疾人教育中的作用。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残疾人教育事业的领导,统筹规划和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逐步增加残疾人教育经费,改善办学条件。
第五条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全国的残疾人教育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残疾人教育工作。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残疾人教育工作。
第六条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及其地方组织应当积极促进和开展残疾人教育工作。
第七条幼儿教育机构、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实施残疾人教育。
第八条残疾人家庭应当帮助残疾人接受教育。
第九条社会各界应当关心和支持残疾人教育事业。
第二章学前教育
第十条残疾幼儿的学前教育,通过下列机构实施:
(一)残疾幼儿教育机构;
(二)普通幼儿教育机构;
(三)残疾儿童福利机构;
(四)残疾儿童康复机构;
(五)普通小学的学前班和残疾儿童、少年特殊教育学校的学前班。
残疾儿童家庭应当对残疾儿童实施学前教育。
1
第十一条残疾幼儿的教育应当与保育、康复结合实施。
第十二条卫生保健机构、残疾幼儿的学前教育机构和家庭,应当注重对残疾幼儿的早期发现、早期康复和早期教育。
卫生保健机构、残疾幼儿的学前教育机构应当就残疾幼儿的早期发现、早期康复和早期教育提供咨询、指导。
第三章义务教育
第十三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残疾儿童、少年实行义务教育纳入当地义务教育发展规划并统筹安排实施。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对实施义务教育的工作进行监督、指导、检查,应当包括对残疾儿童、少年实施义务教育工作的监督、指导、检查。
第十四条适龄残疾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依法使其子女或者被监护人接受义务教育。
第十五条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入学年龄和年限,应当与当地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入学年龄和年限相同;必要时,其入学年龄和在校年龄可以适当提高。
第十六条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应当组织开展适龄残疾儿童、少年的就学咨询,对其残疾状况进行鉴定,并对其接受教育的形式提出意见。
第十七条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可以根据条件,通过下列形式接受义务教育:
(一)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
(二)在普通学校、儿童福利机构或者其他机构附设的残疾儿童、少年特殊教育班就读;
(三)在残疾儿童、少年特殊教育学校就读。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逐步创造条件,对因身体条件不能到学校就读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采取其他适当形式进行义务教育。
第十八条对经济困难的残疾学生,应当酌情减免杂费和其他费用。
第十九条残疾儿童、少年特殊教育学校(班)的教育工作,应当坚持思想教育、文化教育、劳动技能教育与身心补偿相结合;并根据学生残疾状况和补偿程度,实施分类教学,有条件的学校,实施个别教学。
第二十条残疾儿童、少年特殊教育学校(班)的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应当适合残疾儿童、少年的特点。
残疾儿童、少年特殊教育学校(班)的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制订;教材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审定。
第二十一条普通学校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招收能适应普通班学习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就读,并根据其学习、康复的特殊需要对其提供帮助。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设立专门辅导教室。
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教学工作的指导。
随班就读残疾学生的义务教育,可以适用普通义务教育的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但是对其学习要求可以有适度弹性。
第二十二条实施义务教育的残疾儿童、少年特殊教育学校应当根据需要,在适当阶段对残疾学生进行劳动技能教育、职业教育和职业指导。
第四章职业教育
第二十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残疾人职业教育纳入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建立残疾人职业教育体系,统筹安排实施。
第二十四条残疾人职业教育,应当重点发展初等和中等职业教育,适当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开展以实用技术为主的中期、短期培训。
第二十五条残疾人职业教育体系由普通职业教育机构和残疾人职业教育机构组成,以普通职业教育机构为主体。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需要,合理设置残疾人职业教育机构。
第二十六条普通职业教育学校必须招收符合国家规定的录取标准的残疾人入学,普通职业培训机构应当积极招收残疾人入学。
第二十七条残疾人职业教育学校和培训机构,应当根据社会需要和残疾人的身心特性合理设置专业,并根据教学需要和条件,发展校办企业,办好实习基地。
第二十八条对经济困难的残疾学生,应当酌情减免学费和其他费用。
第五章普通高级中等以上教育及成人教育
第二十九条普通高级中等学校、高等院校、成人教育机构必须招收符合国家规定的录取标准的残疾考生入学,不得因其残疾而拒绝招收。
第三十条设区的市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需要,可以举办残疾人高级中等以上特殊教育学校(班),提高残疾人的受教育水平。
第三十一条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会同广播、电视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开设或者转播适合残疾人学习的专业、课程。
第三十二条残疾人所在单位应当对本单位的残疾人开展文化知识教育和技术培训。
第三十三条扫除文盲教育应当包括对年满15周岁以上的未丧失学习能力的文盲、半文盲残疾人实施的扫盲教育。
第三十四条国家、社会鼓励和帮助残疾人自学成才。
第六章教师
第三十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重视从事残疾人教育的教师培养、培训工作,并采取措施逐步提高他们的地位和待遇,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和条件,鼓励教师终身从事残疾人教育事业。
第三十六条从事残疾人教育的教师,应当热爱残疾人教育事业,具有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精神,关心残疾学生,并掌握残疾人教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第三十七条国家实行残疾人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具体办法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其他有关行政部门制定。
第三十八条残疾人特殊教育学校举办单位,应当依据残疾人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编制标准,为学校配备承担教学、康复等工作的教师。
残疾人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编制标准,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其他有关行政部门制定。
第三十九条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有计划地举办特殊教育师范院校、专业,或者在普通师范院校附设特殊教育师资班(部),培养残疾人教育教师。
第四十条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将残疾人教育师资的培训列入工作计划,并采取设立培训基地等形式,组织在职的残疾人教育教师的进修提高。
第四十一条普通师范院校应当有计划地设置残疾人特殊教育必修课程或者选修课程,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残疾人特殊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适应对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的教育需要。
第四十二条从事残疾人教育的教师、职工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享受残疾人教育津贴及其他待遇。
第七章物质条件保障
第四十三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残疾人教育的特殊情况,依据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性标准,制定本行政区域内残疾人学校的建设标准、经费开支标准、教学仪器设备配备标准等。
第四十四条残疾人教育经费由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筹措,予以保证,并随着教育事业费的增加而逐步增加。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可以根据需要,设立专项补助款,用于发展残疾人教育。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用于义务教育的财政拨款和征收的教育费附加,应当有一定比例用于发展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
第四十五条国家鼓励社会力量举办残疾人教育机构或者捐资助学。
第四十六条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残疾人教育机构的设置,应当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残疾人学校的设置,由教育行政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审批。
第四十七条残疾人教育机构的建设,应当适应残疾学生学习、康复和生活的特点。
普通学校应当根据实际情况,为残疾学生入学后的学习、生活提供便利和条件。
第四十八条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采取优惠政策和措施,支持研究、生产残疾人教育专用仪器设备、教具、学具及其他辅助用品,扶持残疾人教育机构兴办和发展校办企业或者福利企业。
第八章奖励与处罚
第四十九条有下列事迹之一的单位和个人,由各级人民政府或者其教育行政部门给予奖励:
(一)在残疾人教育教学、教学研究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
(二)为残疾人就学提供帮助,表现突出的;
(三)研究、生产残疾人教育专用仪器、设备、教具和学具,在提高残疾人教育质量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的;
(四)在残疾人学校建设中取得显著成绩的;
(五)为残疾人教育事业做出其他重大贡献的。
第五十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有关部门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一)拒绝招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应当招收的残疾人入学的;
(二)侮辱、体罚、殴打残疾学生的;
一、甘南州特殊教育现状
甘南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的甘、青、川三省结合部,管辖夏河、碌曲、玛曲、迭部、舟曲、临潭、卓尼七县及合作市,总面积4.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73.07万,其中藏族占总人口的54.2%。残疾人口5.04万,占全州总人数的6.89%,而我国残疾人总人数为829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6.34%,可见甘南州残疾人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鉴于我州残疾人数比例高,农牧区生源居住分散,残障儿童接受正规特殊教育面小,与内地差距大,辍学人数多,农牧区残疾儿童上学难,家庭、社会对特殊人群关注不够等现状,严重制约了特殊弱势人群素质提高和发展。经摸底统计,全州9---13岁义务教育阶段适龄残疾儿童人数336人(包括聋、盲、智障、多重残疾等)仍然无法随班就读,无法接受正常教育,使家庭因残致贫,相应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鉴于此,在甘南州委州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关怀和支持下,于2009年开始筹建甘南州特殊教育学校,并于2011年10月交工验收并投入使用。甘南州特殊教育学校是一所九年义务教育加三年职业教育的综合类寄宿制学校。学校座落在合作藏中南侧,占地面积16亩,教学楼建筑面积2035.5平方米,现有教职工25人。学校于2013年5月6日招生开学,现有听障、智障两类残疾学生,注册学生共计91人,在校学生73人(其中听障44人,培智29人,男生33人,女生40人,少数民族学生63人),18人为送教上门学生,学生年龄6—18岁。目前我校现有培智4个班,听障一至四年级4个班,共有8个教学班级。学生在校均为免费,面向全州招生,校内食宿,实行全封闭管理。学校将本着争创一流,创新加强“三语”(汉语、手语、藏语)教学,突出甘南民族地区特点,加强康复训练和技能培训,加大办学力度和办学规模,努力办成特色与规模双具的特殊教育学校。使学生真正学有所用,学有所为,达到让学生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立足社会,服务社会的教育目的。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积极发展特教职业教育,力争学生掌握一技之长,自食其力,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使他们成为身残志坚,自立有为的一代新人。
二、加强学校管理突出办学特色
管理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一个学校的发展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管理的水平。特殊教育学校的管理,就是通过一定机构和制度,采用一定的措施和方法,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有效实现工作目标的组织活动。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学校建设和管理的特殊性,尤其像甘南州在特殊教育方面没有现成的办学经验和管理经验,只能学习省内外兄弟学校办学经验,结合本地区生源和学校实际,就地取材,发挥现有资源。立足学生实际,拓宽办学渠道,改善教学条件,深化教学改革,创新加强特殊教育“三语”教学。秉着“满怀信心地对于残障儿童全面实施高期望教育,努力提高学生平等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的办学理念。突出办学特色,扩大办学规模,使学校更快更好的发展,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
(一)掌握特点遵循原则
1.充分掌握特殊教育学校管理的特点。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必须充分掌握特殊教育学校管理的特点和原则。无论是普通学校,还是特殊教育学校,都以教书育人为最高宗旨,是培养人造就人的地方,对学校管理而言两者具有多方面共性,以满足学生,家长及社会等来自不同方面的要求和希望。特殊人群是有一定的生理缺陷(视力残疾、听力残疾、智力残疾、肢体残疾、多重残疾等),使他们在感知、记忆、思维等认识活动方面,情绪与行为问题方面,其中包括生活等方面,表现出某种程度的特殊性。正是这种特殊性直接或间接地带来了在教师、教材、教法课程设置、教学仪器设备、校园文化、学生评价与校园建设等方面的特殊要求和特殊考虑,进而决定了特殊教育学校管理与普校管理的“同”中有“异”,即特殊教育学校管理的特点所在。
2.正确树立管理理念。应充分彰显平等、关爱、参与、共享的理念,应尊重差异,维护每个学生的价值和尊严。应时刻牢记为了学生服务理念。在此基础上,努力营造平等、博爱、团结、和谐、稳定、自强、自立的校园文化。
3.合理安排课程设置。在教学方法、课程设置,以及对教师素质要求等方面,有其独特性。在开发学生潜能的同时,关注其缺陷补偿,更强调因材施教和个别化教育,对课程设置和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不仅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潜能实际出发,而且更要重视学生能力培养。
(二)优化结构强化队伍
1.只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有高质量的学校教育。教师管理也是特校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特校进行各项教学科研活动的重要保障,是教师成长的重要条件。
2.优化教师队伍。特教队伍构成的复杂性是特教不同于普教的一个重要方面,特校不仅需要教授各门文化课的专业教师,还需要医护人员为特殊人群身心障碍矫正,达到医教结合,学生康复训练专业技术人员及生活指导教师;特校教师不仅要懂得学生缺陷补偿的知识技能,更要发现学生智能强项,取长补短,注重差异。
3.完善考核制度和评价体系。加强特校教师的考核与评价,必须健全完善的考核制度和评价体系。由于甘南州特殊教育起步迟,发展慢,基础薄,提高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专业能力,已经成为了值得关注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4.强化培训注重转型。对师资队伍进行职业前职业后全面系统的培训,要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模式,得到完整的、合理的、系统的、高质量特教专业教育,是特教教师专业化的核心的问题。加强校本培训,注重非特教专业教师的转型,充分掌握特教理论知识,提高业务能力。
(三)强化教育教学管理
1.充分了解和认识教育教学管理任务与要求。特校是特殊教育活动实施的主要场所和机构,教育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实现教育教学目的和任务的重要途径。学校的各项工作利于教育教学开展和管理任务,才能实现教学管理目标。首先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就是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以提高特殊群体学生综合素质为根本宗旨,培养提高生活技能为目的;其次拥有科学的教学理念和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手段,树立以人为本、整体优化的理念,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再次建立健全各项教育教学制度,严抓落实。严格的教育教学制度是实现特教教学管理科学化和教学任务规范化的基础。
2.加强教学过程管理:首先制定切实可行教育教学计划;计划应注重因材施教分层次体系,要及时检查并及时反馈,发现问题要及时纠偏。其次加强教育管理,稳定教学程序。特殊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职能就是稳定程序,正常的教学秩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特校教学管理是对各项教学活动的合理组织、指挥、调设和监督,建立稳定协调有活力的教学程序,以保证教学工作顺利进行。再次加强学生课堂常规管理。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在进行教育教学与康复训练等各项活动中,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常规管理和生活适应教育,坚持过程与效果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缺陷补偿与潜能开发。在学生缺陷补偿的同时,还要注意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潜能,要从缺陷、智力方面进行结合管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四)注重学生养成教育
《残疾人教育条列》中指出管理学生基本目标是实施残疾人接受全面教育,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并根据残疾人身心特点和需求,全面提高素质,为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创造条件。特校学生管理是组织指导学生,按照教育方针规定的教育目标,为残障学生在今后能自立和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各种教育教学和康复训练活动的过程。
1.加强特教学生管理的意义。首先科学有效的管理学生有助于学生个体健康成长。众所周知残疾人群的问题行为出现的频率往往比普通人群要多,表现得更为复杂多样,管理的任务更艰巨。要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生活特点实际需求出发,不仅构建一个适合特殊人群发展的校园环境,而且更注重创建平等、接纳、尊重、公平等有利于特殊人群健康成长的心理环境。只要有科学有效的管理,才能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条件。其次科学有效的学生管理有助于维护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和学生生活秩序。科学有效的学生管理能够引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从而提高教育教学及康复训练活动的效果和效率。再次科学有效的学生管理有助于家庭、社会的和谐发展。残疾人也是构成社会的重要成员,他不仅影响自身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家庭幸福和睦及社会的和谐稳定。通过帮助学生建立是非观念、法制观念、树立良好的道德行为,提高特殊人群道德认识水平,可以有效减少学生攻击性、冲动型、暴力性、无知型等各种危害于他人及社会的行为,从而为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安全和谐作出贡献。
2.注重学生能力教育。首先加强养成教育。特殊教育学校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还应教会为人处世。因此,必需加强生活常规管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学习各种教育法规、学校管理制度)。通过实际训练,加强经常性检查,开展评比树立典范,使学生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激发学生自觉遵守行为规范积极性,树立榜样学习楷模,从而提高学生管理的效果。其次强化生活技能。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应加强学生自信、自理、自立、自强的生活技能教育和文化知识学习,使特殊学生能够适应家庭、学校、社会生活。再次充分发挥学生组织(班委会、兴趣小组、少先队、学生会等)重要力量管理学生,体现学生参与管理学生,学生教育学生的特点,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自理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只有具备基本的生活技能和较高的文化素养,才能融入社会,才能使学生平等参与社会生活、享受生活、实现人生的价值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甘南藏区特殊教育发展方向
甘南州特殊教育学校是甘南藏区唯一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同时也填补了甘南教育无特殊教育学校的空白,它将肩负着甘南藏区残疾人群接受正规教育的历史使命。将秉着“依靠地方,立足学生,拓宽渠道,改善条件,深化改革,创新三语,强化技能,突出特色”的办学理念,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因为学校性质是九年义务教育加三年职业教育,故加强特校职业教育,拓宽办学思路,扩大办学规模,开拓残疾人就业空间,立足社会,服务社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甘南藏区民族类学生居多,在语言交流、生活习惯、、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制约下,更多需要特殊教育的学生到外地就读的可能性较小,发展平台小,就业空间窄,素质提高慢。因此巩固提高甘南藏区残疾群体的生活技能和文化培养,只能依托本地区实际,大力发展具有甘南藏区民族特点的特殊教育职业技能。因地制宜、就地消化、办出特色,发挥效益,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办好甘南藏区特殊教育职业技能教育,首先要建立一支素质过硬,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其次要建立健全管理考核评价体系;再次要有完整实训设备和实习基地。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和社会需求,可开设特殊教育职业技能学习班(美容美发班、盲人按摩班、唐卡绘画班、民族工艺雕刻班、藏餐厨艺班、民族服饰设计班、藏医针灸班、电器维修班、汽车美容班、动漫设计班、音体美特长班、手语导游班等)。办好特校职业技能教育,不仅提高残疾群体从业能力,而且为更高学府深造创造条件,更能增大就业空间和生活平台。
为融入社会打下基础
广州市越秀区启智学校是一所九年义务教育特殊学校,1985年起向全区招收第一个特教班,1990年正式挂牌为九年一贯制的公立智力障碍学校。学校教育对象是经过医院或智力检测中心诊断为中重度智力障碍的少年儿童。现在,该校是广东省特殊教育实验基地学校、随班就读指导中心之一。广州市儿童智力检测中心也设在该校。作为广州市开办最早的公立智力障碍学校,启智学校的学生曾在不同的领域多次取得优秀的成绩和获得相应的奖励。随着近年来教育观念的变化,社会越来越重视残疾孩子回归正常社会。启智学校的学生也逐步回归到普通的中小学,接受普通的义务教育。
2016年,广州市越秀区对摸查到的适龄残疾儿童实行零拒绝,全部接收入学,并根据残障情况安排合适的教育形式。越秀区启智学校与清水濠小学探索实施共融计划。共融计划中的学生在特教学校接受特殊教育专业训练效果良好、形成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以及生活与学习技能后,再进入普通小学,跟正常的生活和社会环境接轨,逐步回归日常生活。第一年,清水濠小学接收安排了启智学校11名孩子的共融学习。水荫路小学、永曜北小学也在越秀区教育部门的协调下,先后接收安排了启智学校送出的多位学生。
广州市越秀区启智学校从多年的实际教学中发现,及早发现智障儿童,及早介入训练,效果最明显。因此,越秀区为全部3岁至6岁本区户籍学前残疾儿童提供受教育机会。启智学校开办普特融合的学前训练班,既能提高普通孩子的道德修养,又使残疾学生通过模仿学习,也学会自立、自信,为今后融入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在特殊教育机构中,志愿者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群体。他们的存在,为孩子搭建了通往正常社会生活的桥梁。广州启智服务总队“星梦情真”分队的志愿者每周到启智学校服务,是开展兴趣班的主力军。队长黄静介绍说:“我们有一个原则,孩子们能做到的就尽量鼓励他自己做,不能做的才帮忙。”
黄静刚来服务的时候,对着一个自闭症孩子滔滔不绝、自言自语两个月,而对方没有回应。黄静说:“有些自闭症孩子喜欢坐在墙角撕报纸,我就也坐在墙角撕报纸,让他觉得我跟他是一样的。”最终她得到了孩子的喜爱。
黄静还记得有一年自己过生日,有个孩子送了她一张自己做的卡片,简单的一句“姐姐,我很喜欢你”,让她感动不已――这些特殊的孩子能记住别人的生日,简直是奇迹。
公益创投与政府采购相结合
2016年12月5日,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常青街道凌大塘社区天情少年(爱心)体验基地正式开放,它为更多的人们了解、关爱帮助这些疾儿童提供了公益平台。这一举措也是包河区实施“公益创投”的一次成功探索。角色互换,体验基地面向社会开放。天情残疾儿童康复中心教室内传来欢快的音乐声,十多名来自高校的志愿者,轮番给孩子们上课。
认知卡片上的内容、简单的桌面手工训练、跟着欢快的音乐律动……对于“星星的孩子”来说,这些平常人眼里再简单不过的动作,他们每完成一步,都非常不易。不过,这十多名志愿者,与孩子们同样兴奋。在专业老师的带领下,他们尝试着辅助孩子们训练情绪行为调整,上集体课,在授课的过程中,还学会了处理一些常见的突发状况。体验基地的教学主要包括:一对一训练、一对一感统课、集体课三种教育体验课,旨在对残疾儿童的互动社交、协调运动、感觉统合、生活自理等多项能力进行针对性训练。
“跟‘星星的孩子’相处,最需要的就是爱心和耐心!”看着眼前的这一幕,天情特殊儿童康复中心主任黄冬云非常满意。今后,体验基地还将向公众开放,倡导社会机构、各界人士支持残疾儿童教育事业,参与到改善残疾儿童生活条件的公益活动中来。
黄冬云是天情残疾儿童康复中心的创办者。她的孩子小的时候,感觉统合运动能力差,她想找一个专业机构帮助他训练,但是跑遍了合肥的大街小巷,也找不到合适的地方。寻觅很久之后,黄冬云寻访到一位知名的专业特教老师,于是萌生了与她一起创办“残疾儿童康复中心”的想法。经过多方的共同筹备,“天情”康复中心应运而生。
“多亏了家人的支持,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经费上,以及他们言语上的肯定,都给了我莫大的鼓励和支持。”然而,让黄冬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康复中心刚刚成立的时候,只有一个孩子前来报名。“孩子当时只有5岁,后来在我们的机构训练了四五年,效果非常好。”不过,也正是第一个孩子身上有目共睹的变化,让黄冬云坚定了办好天情残疾儿童康复中心的信心。
黄冬云说:“我们中心接纳的学生,除了‘星星的孩子’,还有部分残疾、智障、唐氏综合症的孩子,一般在14周岁以下,10周岁左右的居多。”针对各个孩子的不同情况,天情残疾儿童康复中心安排专业老师“一对一”进行矫正,开展个性发展训练和心理咨询,争取让孩子们尽早康复,融入社会,过上正常的生活。让黄冬云感到欣慰的是,她不是一个人在努力,政府开始将这项工作纳入民生工程。
据了解,从2009年起,作为省级民生工程项目之一,安徽省开始实施0至6周岁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目前补助范围已扩大到0至10周岁。为进一步扩大项目惠及范围,2012年起,包河区本着“康复一人,解救一家,影响一片”的原则,实施区增民生工程,自投费用100多万元,在全省率先将全区范围内18周岁以下在康复机构康复训练的残疾儿童、青少年全部纳入区级补助范围,补助新增残疾儿童105人。
在公办康复机构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像“天情”这样的民办机构,也被确定为“康复定点机构”,承接政府购买服务,为患儿提供康复训练。
残疾儿童仍需特殊帮助
2014年起,北京海淀区天云听力语言康复训练中心发起“当一天小志愿者”活动,每星期再次招募15名爱心小志愿者和聋哑儿童一起玩耍。活动过程中,小志愿者们前往海淀区天云听力语言康复训练中心(原北京市海淀区聋儿康复中心),与听障儿童们互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
在2014年7月,新京报和如新(中国)日用保健品有限公司共同发起“如新童行创微笑――当一天小志愿者”公益活樱首站到达通州区宏远启智孤独症儿童康复中心,得到小志愿者们的热烈响应。在第二站的天云康复训练中心,共有76名孩子,他们都有听力障碍,有的孩子还患有自闭症,或唐氏综合征。但这挡不住他们对外部世界的倾听,对说话的渴望,对学习的热爱。有的孩子如今已能完整背诵《弟子规》;有的孩子能随着音乐跳起动感的街舞,并走上过“中国梦想秀”的舞台;有的孩子则痴迷画画,用画笔描绘他们眼中的美好。
自那之后,由志愿者夏中桂负责每周组织一次这样的活动。每周招募来的小志愿者:有的是小画家;有的是陶泥达人;有的是舞林高手;也有的是小乐师,在乐器方面有所擅长;还有小主持人登场,带领大家做游戏。
2017年2月21日举办的活动中,来自北京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的宋嘉奥小朋友,教会了现场的5名聋哑儿童玩魔方。在随后的活动中,小志愿者与听障儿童“一对一”结成对子,共同完成作品,共同表演才艺。
夏中桂介绍说:活动强调互动,强调一起玩耍。天云康复训练中心的孩子和小志愿者们在活动中同台献艺,奉献一场袖珍版的“梦想秀”。中午,小志愿者们将会在康复训练中心与听障儿童们一同用餐,深入交流。同时,小志愿者们还会有机会学一些简单的手语。
2015年六一儿童节,北京市海淀区天云听力言语康复训练中心的院内举办了“欢乐童年,放飞梦想”庆六一联欢会,北京市政协委员、青年舞蹈家、北京舞蹈学院教授刘岩,海淀区聋协主席智春丽女士,武警文工团与武警军乐团的军中姐妹花张涛、张妍等嘉宾,一起和听力障碍儿童欢度六一。当天共收到慈善捐款12万元,来自北京大学附属中学、中国书画艺术藏网、天坛飞星艺术团等多家企事业单位参加了此次活动,同时在活动当天还有志愿者团队进行义务服务,300多名社会各界的朋友参加了这次联欢会,在活动中孩子和嘉宾都表演了丰富多彩的节目。在联欢会现场,北大附中的学生将自己的手工制品现场义卖,不少家长排着队购买其中的辣椒酱,“这些辣椒酱是我们课余时间自己做的,全都是新鲜的辣椒,希望能用义卖的钱来帮助这些弟弟妹妹们康复。”北大附中的学生杨杰说。
关键词:智障学生;职业教育
根据《残疾人教育条例》,特殊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残疾学生独立生活、适应社会的能力,尽可能使他们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教育部《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的培养目标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社会文明进步要求,使智力残疾学生具有初步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具有初步的社会公德意识和法制观念;具有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具有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和适应生活、社会以及自我服务的技能;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公民”。要达到这个目的,关键在于在残疾学生初中阶段积极开展职业技术教育,让学生掌握一两门职业技能,使他们能够平等地进入社会,自力更生。同时大力发展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教育,有利于提高残疾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有利于提高残疾人的社会地位,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它不仅是特殊教育学校的重要任务之一,而且是特殊教育学校蓬勃发展的基础,更是一项为国分忧、为民解难的崇高事业。近年来,我从事学校智障残疾学生职业教育方面的工作,在教学实践与探索中我认识到,只有在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思想理念、管理模式上勇于改革,大胆探索,不断开拓创新,才能加快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教育发展,才能推动特殊教育学校工作全面发展。现结合我们学校的工作实际,谈几点认识。
一、提高认知,育残成才。
一直以来,我们认为让智障孩子学习一些初步的文化知识和一些日常生活技能,能够在家人的帮助下自己照顾自己就行了。可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别说残疾人了,就是正常人没有一定的文凭或技术都很难找到工作。再加上家庭的原因,现在好多家长都不想再生其他的孩子了。大家可想而知如果他们的父母以后都不在了,又没有兄弟姐妹的照顾,这些孩子可怎么活呀?所以我们的教育目标不能仅局限于此,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残疾人的潜在价值,树立“残而不废、育残有为、育残成才”的新教学观念,以适应社会发展多方面的需要。从学生自身的特点出发,对他们进行适合自身特点的职业技术教育,使他们成为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具有职业技能的社会人。
二、市场调研,选教专业。
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技术教育是为了残疾学生将来立足社会、参与社会竞争打基础的,是为给社会输送残而有为的劳动者,因此,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技术教育必须因地制宜,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所设置的专业必须服从于社会的需要,适应当地经济的发展。我们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学生毕业后能学有所用,缩小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间存在的差距,针对传统的项目进行了调整更新,选择开设了投资少、见效快、实用性强的面点糕点制作、烹饪、串珠工艺品制作与销售、十字绣、丝网花、蔬菜种植、绿色无公害生态豆芽的生产与销售、修锁配钥匙等专业,进行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训。因为我们学校的生源大部分是农村的孩子,所以我们学校在校外创建了大面积的农作物、时令蔬菜种植基地,让学生学习各种农作物、蔬菜的种植技术,还买了小兔子让同学们每天学习喂养,这些非常适合农村学生毕业后在家生产、生活。而面点糕点、串珠工艺品、丝网花的制作与销售、修锁配钥匙等技术、绿色无公害生态豆芽的生产与销售则比较适合县城内的学生学习就业。
三、因材施教,选学专业。
在安排学生选学职业技术教育专业上,学校往往由于考虑师资力量和设备条件,一般较注意统一,而较少考虑学生的兴趣和家长的意向,致使有些学生学勿能用、学非所用。鉴于以往的这些教训,应在学生进入职业技术教育班后,召开家长座谈会,在与家长磋商的基础上,从学生的自身特点、兴趣爱好、家庭环境等方面出发有选择的学习相应的职业技术教育专业。以保证每个学生能学好所选专业的职业技术。学生选学职业教育专业,在学习一两种专业的基础上,还应注重多种能力的综合培养,力争让学生一专多能,体现职业技术教育的灵活性和多向性,为学生就业拓宽门路。如:我班的李凌霄同学是个女孩子,家又在县城内她就选择了学习糕点制作、串珠工艺品、十字绣和丝网花的制作技术。她准备毕业后自己开一家蛋糕房或开一家手工艺品加工店。郜帅是个男同学他比较喜欢干体力活,他就选择了蔬菜种植和兔子养殖的学习。毕业后他可以在家养兔子还可以种菜、卖菜。
四、教学方式,灵活多样。
职业技术教育涉及的范围广,工作量大,加之经费、师资、场地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在教学形式上必须注重教学的灵活多样,才能突破不利因素的制约。一是形式上打破原教学班限界。在中低年级采取兴趣小组的形式,开展多种劳动技能兴趣活动,进行初步的劳动技术教育,为学生进入高年级学习专业技术打好基础。高年级的职业教育教学要采取灵活的教学形式,或班级或小组或到实习基地等等,力求让每一个学生学到自己想学的技术。二是协调合作,组织教学。充分利用国家给予残疾人就业的优惠政策,积极主动与接纳残疾人就业的企业挂钩联系,共同合作对学生进行相关专业的职业技术教育就业培训,学校负责组织教学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及相关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企业提供实习场所并负责实习指导。培养这一专业的学生进行职业技术教育,这样既可以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水平,又节约资金,是实用有效的一种职业技术教育途径。
五、面向市场,培养能力。
传统的职业教育往往把职教看作是单纯的教学活动,是一种“消费型”的职业教育。学生生产出的产品,只是学生完成的作业,而不是进入市场的商品。现在我们学校已经完全打破了以往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的劳动成果进入了市场。如:我们串珠课上制作的作品会每周一次让同学们拿到街上去卖。人们看到我们的作品都很喜欢,纷纷前来购买。我们还接到了加工部分纸巾盒的工作。他们还不停的赞叹真厉害,这真的是你们这的学生做的吗?学生们听到人们的表扬都很高兴,看到自己的作品变成了钱,就更加高兴了。还有我们豆芽课上生产的绿色无公害生态豆芽每周二、五早晨都拿到学校附近的早市上去卖。因为我们的豆芽没有添加任何的化学添加剂,是真正绿色无公害的产品,所以来买的人很多,现在固定客户就很多,每次半个多小时就卖完。这就证明我们的学生是有能力的,大大提高了他们自己创业的自信心。通过我们在市场上的销售锻炼,同学们的社会交往能力也有了很大进步。
六、跟踪服务,家庭指导。
[关键词]聋哑儿童 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7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4-0161-01
21世纪社会高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儿童的健康教育,儿童教育也因为人们的理念的转变而快速发展,可是往往却容易忽视在儿童群体中较为特殊的群落的健康教育——聋哑儿童的健康教育。现如今,我们往往谈起“健康”这个词,一般含有双重意义,不仅指的是身体健康,同时也指代心理健康。一个健康的儿童,不仅仅包含身体健康,还需要有良好的心理条件。对于一个身体素质良好的健康儿童来说,做好心理健康教育也不一定是一件简单的事,那么对于身体有障碍的聋哑儿童来说,更加难上加难。
一、聋哑儿童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聋哑儿童教育主要是针对聋哑的心理状态特点进行的有阶段、有计划、有步骤的教育方式,不能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慢慢提升聋哑儿童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能够适应与其他正常儿童一起的生活。聋哑儿童的身体缺陷往往会给他们带来一定的心理负担,因为听力障碍和语言障碍,在与其他正常儿童一起生活时一般会遭到特殊待遇,这使得他们的性格会相对孤僻、多疑,同时为了谋求关注,往往喜欢在负面表现自己,养成不讲卫生、不讲文明礼貌、懒于梳洗等坏习惯。因此,对于聋哑儿童的教育,不仅仅只是贯彻实施国务院颁布的《残疾人教育条例》的一个措施,展现社会主义教育的全面性和优越性,更重要的意义是对于聋哑儿童自身,良好的针对性教育能够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能够开发他们的智能,增强生活信心和生活能力,能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社会的公平竞争中,聋哑儿童的健康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全面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二、聋哑儿童健康教育的方式
聋哑儿童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教育方式不能够完全按照正常儿童的方式来实施,根据我国《残疾人教育条例》,应该对聋哑儿童实行“从小培养,反复训练,因人而异,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用低起步、慢进度的教育程序来逐渐养成聋哑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通过近年来对聋哑儿童健康教育的实施,对于聋哑儿童健康教育方式概括起来为:
第一,需要根据聋哑儿童的自身特点,来设计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训练。主要表现为,学校在编排教学内容的时候,对于低年级年龄小的儿童,主要实行以思想教育为主,重点培育聋哑儿童的自理劳动习惯,对于高年级年龄较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认知能力,这时候需要将文化教育与劳动科技等科目同时进行教育,不仅可以让他们及时改掉自己的坏毛病,还为他们日后的学习打好文化基础。
第二,需要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好的学习环境能够使学习效率提升百倍,这不仅仅只针对正常儿童,对聋哑儿童也适用。环境对聋哑儿童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不容小视的,良好的生活环境有利于聋哑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第三,需要严格管理,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当他们接受教育的时候,教育者不能因为同情心理而有所放松,需要严格约束他们的行为,同时还需要给他们创造丰富的课内外活动,这是聋哑儿童健康教育的重点,能够让他们建立健康的心理,能够正确认识自身的缺陷。
三、影响聋哑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
聋哑儿童是可以接受教育的,这是大家早就认识到的一个观念。在开展聋哑儿童健康教育的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为什么聋哑儿童的健康教育难以顺利进行呢?甚至出现有些聋哑儿童拒绝教育这样的情况,其实原因是因为聋哑儿童的心理行为出现了问题,一个心理素质良好的聋哑儿童,是能够很好地接受教育的。
影响聋哑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很多。首先,聋哑儿童自身的自卑心理让他们对外界产生了抵触情绪。因为他们有语言障碍和听力障碍,导致他们不愿意去交流。其次,家长和社会对聋哑儿童的不同态度也容易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家长的冷漠,社会的冷漠往往会深深打击到他们幼小的心灵,而有些家长怀着负罪心理对孩子过分溺爱,这些都是造成他们心理不健康的原因。最后,聋哑儿童的心理健康状态极其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比如有些不尽责的老师,对聋哑儿童的教育没有那么尽心,聋哑儿童长期生活于其中的学校和班级的氛围对聋哑儿童的影响也是极大的,人们的一举一动,都有可能对聋哑儿童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加强聋哑儿童心理教育对策
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教育疏导是加强聋哑儿童心理教育的有力对策。充满温情的人文主义社会环境能够给聋哑儿童创建一个相对公平的平台,社会教育是搞好健康教育的重要保障。在实践过程中,设立聋哑儿童家长学校,疏导家长的不良情绪有利于配合学校对聋哑儿童的全面管教;有社会义工或者热心人士不定期与他们交流,给予生活上的帮助和鼓励,有利于树立他们对社会生活的信心,等等,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对策。
对于教育者来说,需要做到如下几点:1.教学过程中努力营造爱的氛围,增强聋哑儿童的信任感;2.为聋哑儿童创设自由活动的空间,与聋哑儿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3.摆正表扬与批评的关系,要针对他们自身的特点给予最正确而又最合理的是非评判依据。
总的来说,聋哑儿童的健康教育不仅仅只是家长、聋哑学校以及教育者的责任,更是整个社会的责任,需要社会里的每一个人对他们多一点关心,少一点冷漠,努力为他们营造一个温暖的社会环境。
论文摘要:张赛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开拓者之一。作为一位大实业家,却偏偏“言商仍向孺”,走上了“教育救国”的艰辛道路,为发展地方教育事业无悔奋斗了一生。张赛办学的主导思想是什么?支律他办学的动力是什么?文章从伦理视角探讨张赛的教育思想,旨在继承先贤的人格风范,发扬其对教育的无私奉献精神。
张窖(1853-1926 )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开拓者,但是,张睿办实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振兴和发展教育事业。与办实业相比,他对教育的认识最为深切,兴趣最为浓厚,经营也最为勤奋。为此,他几乎倾囊而出,为“教育救国”无悔地奋斗了一生。张睿在大力推进近代教育的办学实践中,承继了我国优秀的传统伦理思想,在办学宗旨、办学目标、办学原则、办学理念等方面都贯穿和体现着他的伦理精神和伦理气质。研究张睿的教育伦理思想,学习张睿对教育的无私奉献精神,对于推进当前的教育改革,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育队伍,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教育救国.强国富民的办学宗旨
张容之所以走上“教育救国”的艰辛道路,是因为他对中国半个世纪以来积贫积弱的原因有着非常深刻的了解。张窖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华民族多难之秋。惨败,丧权辱国的《》签订,使中国更加沦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痛苦深渊;八国联军侵华,引发《》的签订,更令国势危殆。对此,张容痛心地慨叹“中国今日国势衰弱极矣,国望亏损极矣”,“惨莫大于亡国”。他认为,“欲雪其耻,而不讲求学问则无资,欲求学问而不普及国民教育则无与”,即欲救国就非办教育不可。
张睿认为中国之所以落后挨打,原因很多,但是最根本、最深沉的原因,是国民的素质不高,愚昧落后,“人心否塞”,“民智未开”,而且“岂唯民智不开而已。上而官智,中而士智,开痞者复有几人”。1904年,日俄战争在我国的东三省爆发,当千万民众在战火中惨遭涂炭时,清政府居然恬不知耻地放弃主权,宣称中立。对此,张容痛心疾首,一针见血地指出:‘旧俄之战,无论孰胜孰负,祸终萃于我国。盖战地在我,本无苟安于中立之理”。“而知此痛以全国人比较分数不过千万中之一二。处堂燕雀,姑以为安,岂非民智不开公理不明之故。.开民智,明公理,舍教育何由”?为了“开民智、明公理”,从1902年创办南通师范学校起,到1926年他去世时,张睿先后亲自创建和参与创建了各类大、中、小学,以及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平民学校、盲聋哑学校等300多所,他把30多年的积蓄200多万银元全部捐献给教育事业和公益事业。张窖办学数量之多,种类之广,时间之长,影响之深远,在中国教育史上均属罕见。
张容在病逝前一年(1925年),回顾生平时曾讲道:“张容农家而寒士也,自少不喜见富贵人……而以读书励行取科名守父母之命为职志;年三四十以后,即债中国之不振。四十年后,中东事(指中日)已,益奋而叹国人之无常识也,由教育之不革新,政府谋新矣而不当,欲自为之而无力,反复推究,当自兴实业始,然兴实业则必与富人为缘而适违素守,又反复推究,乃决定捐弃所恃,舍身喂虎,认定吾为中国大计而贬,不为个人私利为贬,庶愿可达而守不丧。”正是基于这种强国富民的爱国宗旨,使得张容改变了他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从非经济性转向经济性,从一名封建士大夫转向民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从作帝师王佐转向致力于中国近代经济和文化,在振兴实业、发展教育的道路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
二、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的办学目标
张容是中国近代最先提出教育必须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家之一。1902年张誊创办了南通师范学校。在《师范章程改订例言》中首次提出了他的人才培养目标:“国家思想、实业知识、武备精神三者,为教育之大纲。”1904年,他在为一所幼稚园所写的章程中更加明确地使用了德、智、体三育的概念,他指出:“谋体育德育智育之本,基于蒙养、而尤在儿童所知,振起其受教育之兴味,使其易晓而直觉。”1914年,他在《河海工程测绘养成所章程》中则进一步把上述思想提升为教育方针。他在章程的第五条中写道,“本所教育方针如下:一、注重学生道德、思想,以养成高尚之人格。二、注重学生身体之健康,以养成勤勉耐劳之习惯。三、教授河海工程上必需之学理技术,注重实地练习,以养成切实应用之知识。”
在德、智、体三者中,张窖特别注重道德的主导作用,认为道德是人的灵魂,是立人立学立业的根本。他强调指出:“首重道德,次则学术”,“学术不可不精,而道德尤不可不讲”。1923年,张春致黄任之(炎培)信中对此作了详尽的论述。他说:“中国教育之为道,使人知伦纪与德行艺三者而已。古今法不必尽同,而无不同者道也。”“惟德无行,为人所不齿,即社会所不容,故德行为重,而艺次为之。”
张窖十分重视学生的知识教育,并在学生的智育中贯穿着道德教育。张窖认为,学生不仅要有高尚的人格,而且要有渊博的知识,要有精湛的技艺。他特别强调学生要有“勇猛精进“的意识,并强调要做到力求精进,首先要有远大的志向,“人患无志,患不能以强毅之力行其志耳!”针对一些学生浅尝辄止,不求甚解,不愿多读书,不愿多实践的毛病,张誊反复强调,“须知无论成何事,必求其博,博则精,精则可择”。他要求学生珍惜青春年华,孜孜向学,“口不辍语,手不辍书,行不辍思,卧不辍虑”,努力发展完善自己,将来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栋梁。
张睿对于体育也很重视。他要求在各类学校中,体育应与其他学科并重,在他办的学校中都设有运动场。张春还出资先后办起两处大体育场让学生锻炼,每年或隔一年开展一次大型运动会,他亲自到会演说或参加评判,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运动。由于张春热心体育事业,在1921年中、菲、日等国于中国举行运动会时,他被选为运动会的荣誉会长。
张睿所提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具有划时代的历史进步性。他所创办的各类学校已经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才;他所大力倡导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不仅为近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为提高中国国民素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为后来我们党和国家制定教育方针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渊源。张春的全面发展办学思想体现了对人的伦理关怀和对人的价值的肯定,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三、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教育为社会服务的办学原则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张容教育思想的又一重要特色。他认为让学生参加劳动,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获得谋生的本领;另一方面又可以培养学生爱国爱民的情感和吃苦耐劳、勤俭朴素的作风。他希望学生“凡能做者,须自己做,切勿习懒”。除了要求学生参加上述校内劳动之外,还要求学生到工厂、农场和沿海垦牧区参加工农业生产劳动,体验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了解经济的状况和民众的需求,使学生在劳动中养成敬业乐群、吃苦耐劳、力求精进的美德。
张窖还十分重视社会实践对学生成长的作用,例如,他在一些学校的学则里规定,学生每学期必须“修学旅行”一次。这里所说的修学旅行,类似于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学生的修学旅行可以在三个方面选择:“巡视各地实业状况可供实地见习资料之地;锻炼身体习劳耐苦资以训练之地;名胜古迹藉广知识之地。”他要求学生在修学旅行前,要列出修学旅行的学习考察提纲,回校后要向老师和同学们汇报考察学习的心得体会。
张容坚持教育为社会服务的宗旨。例如,他创办纺织学校,就明确提出“纺织教育为目前社会之需要”;创办河海工科专门学校,为“江淮导治造就人才,且为全国水利专门之备”;创办农业学校,研究和推广优良农作物的栽培,以改变中国农业落后状况;创办国文专修科,以“专为养成社会办事书记人才”。
张容提出的上述两大教育原则,是他不断探索教育规律的结果;这两大教育原则,对于学生的知识、能力和人格的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重视师德修养的办学理念
张容十分重视教师的道德修养。他认为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精湛的业务,更重要的是要有爱心,要有高尚的道德。张誊的师德观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热爱教育,献身教育”的人生理想
热爱教育,献身教育是张春师德观的灵魂与核心。张容的晚年,正是帝国主义列强疯狂地,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危急关头的年代。张窖认为在当时的中国,教师的作用和责任不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开民智,洗国耻,强国富民”。1903年,他在师范学校开校演说时就开宗明义地指出:“中国今日国势衰弱极矣”,“诸君诸君,须是将天下一家,中国一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之道理,人人胸中各自理会,须是将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之责任,人人肩上各自担起”。张窖殷切地希望他的学生都能承担起开民智,明公理,救国救民的历史重任。
张容十分推崇武训节衣缩食、百折不挠、乞讨办学的精神,称颂武训是教师学习的楷模。他认为武训虽然是个叫花子,“所处极低极苦”,然而“成就极高极卓”,“论其仁,则大仁;论其智,则大智;论其廉,则大廉;论其勇,则大勇;论其信,则大信”。所以,“教育者皆当崇奉者也”!张誊经常教导学生学习、弘扬武训精神,艰苦创业,锐意兴学,为普及教育,强国富民,鞠躬尽瘁。
2."勤勉节俭,任劳耐苦”的美德
张窖十分重视教师“养成勤勉耐劳之习惯”,培养学生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他认为“勤勉节俭,任劳耐苦诸美德,是成功之不二法门”。“俭可以养高尚之节,可以立实业之本,可以广教育之施”。他对师范学生说:“诸生既投身于教育,苟不自俭,何能教人?”他要求师范学生自己打扫宿舍、厕所、教室和校园,利用课余时间在校园的杂边地种植树木、瓜果、蔬菜,要求学生学习修理门窗桌椅,学会洗衣做饭,烹制各种菜肴。对于毕业后在乡村任教的学生,张容一再谆谆告诫他们要以普及教育、造福社会的事业为重,不要过于计较个人的收人多少和工作条件的好坏。他强调“假使一小学建筑务求美备,形式务求完全,教员务求厚棒,供给务求丰旨”,则学校“今年能创,明年将穷,教育必无普及之一日”。正是凭着这种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张客和他的学生们仅用20多年的时间就在南通创办了300多所各类大中小学校,为普及地方教育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转贴于 3.“严谨治学,严格管理”的责任意识
张誊认为严谨治学、严格管理是教师必备的优秀品德,也是学校进行教学活动的基本前提。他强调“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人知敬学……师道贵严,中外同轨。非是则无所为教,无所为学”。张睿认为严谨学风的养成,首先要有科学的严格的规章制度,使学生有所遵循,有所依据。他明确指出,所谓师范“范者法也,模也。学为人师而不可不法不模”。“校章者,管理法也。监理能行,诸生能守,是为范之正轨;今日能守,异日能行,是为范之结果”。他在南通师范学校创建之初,就为该校建立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并严格地实施执行,做到赏罚分明。他认为赏罚可以“整齐一校规则,锐厉一校精神”。张春非常反对一些教师不负责的放任主义态度,严肃地指出:“军队放任,则将不能以令;学校放任,则师不能以教。将不能令则军败,师不能教则学校败。”因此,教师对学生负有教育熏陶之责,教师如果对学生放任迁就,就是失职,其结果只能是误人、误校、误国。张誊还强调,他实行“严格主义”的治校宗旨,绝不是冷酷无情,惩罚学生,而恰恰相反是为了爱护学生,使学生“相劝以勤学,相规以伤行,相爱以合群”,“为诸生养成人格,他日为良教师”。
4.“关爱学生,有教无类”的仁爱精神
张誊认为,教师一定要有爱心,热爱学生是教师进行教育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他把有无爱心作为教师是否合格的一项基本条件,可以说“爱生如子”是张窖师德思想的精髓。他的这一思想和情感的产生决非偶然。张容从小就受到儒学“仁者爱人”和墨家“兼爱”思想的熏陶,加之他自己生于贫寒,长于优患,因此他对学生尤其是贫穷学生有一种特殊的爱心。这种爱心也是他兴办教育事业的出发点和归宿点。19世纪末,当大多数封建士大夫都热衷于争名逐利、追求荣华富贵的时候,张容却毅然辞官还乡,白手起家,创办实业,并不顾一些人的冷嘲热讽,将创办实业的大部分所得投人教育。张容曾多次坦陈自己的心志:“惟见社会不平,必求所以改革,故办种种实业教育为穷人打算,不使有冻馁之忧。”正是本着这种忧国爱民的宗旨,张容在兴办教育的过程别重视发展贫民教育,希望能“广教育于穷乡子弟”。他先后在南通城郊创办了贫民半日学校、市民工商补习学校、艺徒学校、女工传习所、蚕桑染织传习所,并在南通沿海垦牧区兴办了一大批贫民子弟学校,为成千上万的贫苦子弟读书就业创造了条件。为了发展贫民教育,他还热心资助了许多家境贫困的学生进人师范学校学习,并激励他们弘扬爱国爱民的美德,将来“笃志于贫民教育”。
值得强调的是,清末民初重视发展教育者不乏其人,但像张容那样关注慈善教育,特别是残疾人教育的却为数不多。张窖在创办师范学校和中小学校的同时,就已开始注意盲哑等残疾人教育事业,并致函当时的政府,提出了发展盲哑人教育的独特见解,但是并未得到回应。尽管如此,他并不气馁,仍继续不断呼吁此事。张容认识到要发展中国的盲哑人教育事业,首先必须培养专门的师资力量,否则只会流于空谈。他根据西方人口调查提供的每千人有盲哑人两人的数据,估计4亿中国人口中至少有80万盲哑人,“盲哑累累,教育无人”,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社会问题,惟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创办盲哑师范传习所,培养自己的师资力量。1912年,张容开始筹设我国第一所盲哑师范传习所。张容要求学员除具有普通师范生的条件外,还须有“慈爱心”与“忍耐心”,他认为“盲哑学校教师苟无慈爱心与忍耐心,皆不可任”。张警经过4年的苦心经营,校舍竣工,师资具备,遂于1916年11月25日正式成立南通盲哑学校。这是中国人自己创办、自己任教的第一所盲哑合一的特殊教育学校,堪称“开华人自办盲哑教育之先河”。张容亲任校长直到逝世,长达10年之久。
【关键词】特殊艺术设计教育 听障 理论教学
多年以来在教育界形成了不成文的看法,即残疾学生的中高等教育要以技能教育为主,尤其是听障学生,在学业上存在明显困难,特别是在阅读和逻辑领域,成绩滞后于同年龄段的健听儿童,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大,这种差距会更加明显。国外研究表明,约有30%的学生离开聋校时还是功能性文盲①,在这样的情况下,高等艺术教育对听障学生的培养重点放在技能教育上就不难理解了。这个教学方向虽然是合理的,但同时我们也要保持清醒,勿使“重技能”演变成“唯技能”,在培养应用型听障残疾人才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对学生专业文化素质的陶冶,定位在培养残疾人高等艺术教育创作和技能复合型人才。
一、艺术设计理论课程的概念
对于残疾人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专业文化素质,体现在人才培养计划中主要来自设计理论课程。理论研究是关乎一门学科的一般规律和基本原理,侧重于冷静、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学科历史发展、成果和现象,设计理论课程对于拓宽本专业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提高审美和创造性均具有重要作用。具体言之,艺术设计理论课程,就是一门研究艺术设计领域的规律和原理的课程,它包括设计概论、设计史、设计美学等。在残疾人(听障)高等艺术人才培养专业课程体系的三大课程群(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理论课程、专业设计课程)中,设计理论课程处于归纳和指导的地位,承上启下,在设计基础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教学可以使学生对绘画和基础课程的认识和理解得到提升,对于后续的专业课程设计理论又可以作为导入理论。使学生建立起设计发展文脉的理念,在艺术发展史上的每个经典作品的背后,都体现了当时的设计思想,设计理论犹如穿珍珠的丝绳,不仅将本学科的实践历史和创新原则流畅地整合起来,而且通过对概念和思想的阐述,勾画出一个清晰的脉络,为今后学生能够继续在本专业内的发展、自我提高、学会自己去淘洗和穿缀知识的“珍珠”而奠定基础,换言之,这也是专业后劲的培养。为了完成这个目标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而应该积极寻找方法,即使是脚踏荆棘,也要开拓出一条芳香满径的路来。
二、艺术设计专业听障学生的设计理论教学中的问题
1.听障学生汉语应用能力不强
由于我国听障残疾学生在大学之前的基础教育水平明显滞后于健听学生,所以听障残疾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薄弱,听障残疾学生自身听说能力弱造成对外界认知的弱势,长期信息沟通障碍造成了大多数听障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不强,体现在知识面狭窄、知识储备量少(例如欠缺专业理论课程所必需的人文社科基础知识),而设计理论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以人文知识储备为依托,并以一定的价值观念为导向的综合性课程,因此它对于听障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这一点在高等教育中明显制约了他们对于设计艺术理论的理解。
2.设计理论课在整体专业教学中比例较小
从理论上讲,特殊教育对技能教学的重视是一个可资利用的优势,有利于从实践中春风化雨般地内化理论知识,遗憾的是教师之间在教学上的呼应感不强,未能充分发挥不同科目教师之间的协作。此外,理论课的教师水平不高,有的理论教师多毕业于艺术或设计专业,而不是专业的理论教师,他们既要学习史论课的教学方法,又要结合特殊教育科学,常常愧感知识储备之不足。
3.现有教材不适用
目前各设计院校使用最广的设计理论教材主要有尹定邦的《设计学概论》、凌继尧的《设计艺术十五讲》、李砚祖的《设计概论》等,这些都是针对普通高校健听学生而编写的教材,对于听障学生来说,无论是知识深广度还是文字表达方式都明显偏难。为解决这个问题,北京联合大学教师尝试编写自己的讲义,试图结合听障学生的文化基础和学习特点对部分教材做出整合,删去冗长部分和过于抽象的哲学论述,使用浅近字词、浓缩信息并尽量与原文意旨保持一致。
理论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使学生获得知识,也不仅是调动其学习能力和学习主动性,还要对其情感、意志和价值观予以重视,这是由艺术设计的最高理想——通过创造来构筑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美好世界——所决定的,这就要求我们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和途径。
三、对于改进教学方法与途径的一些构想和经验
1.调整课程设置
传统设计理论课的教学方法是以史论结合的方式,以论为主,以史为辅,因为设计艺术理论体系的成立需要依赖庞大的史实证据。那么,在以听障学生为对象的教学中,不妨适当扩大设计史的比重。这并非是主次颠倒,而是试图在与学生一起品读历代设计名作的同时,引导学生分析设计史家带入其中的理论视角和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审美理想与文化价值观念,进一步,还可以分析设计作品中所凝定的社会背景、经济状况、科学技术水平等因素,最终,归结到一般性的规律和原则上来。这样的教学方法优点有二:其一是让设计理论课程充满趣味性和具象性,既有对杰作的欣赏,也有对设计典故的生动讲述,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的精神;其二,我们知道,设计观念本身也在发展中,设计理论史也是设计史,以史带论,有助于帮助学生搭起粗线条的学科框架,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和实践中去细细描画。
2.注重知识的时效性
设计与艺术不同,设计偏重于现在时,而不是过去时,这是由设计的社会特点决定的。设计是时展的镜子,设计作品总是要在当下消费,在当下进入市场,而不能留于日后待价而估。因此,理解设计理论最好的方式莫过于引用鲜活的当下实例,比如,与学生一起了解国内外近期设计动态;在介绍传统工艺史的时候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性和新时代的优秀继承成果,例如景德镇现代陶艺、台湾的琉璃工房、日本现代漆艺、北京的梵几新传统木工家具、现代新家庭手工艺的复兴,等等。这既是帮助学生领悟既往知来、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目的的过程,还是普及生活美学的教育过程,设计史论不仅传播知识,还表述人生态度和价值;此外,这也是引导学生积极面对新时代设计市场的过程——当代设计展现出其赖以生存的科技经济、生活形态、文化思潮等,有利于学生对社会增进了解,产生服务社会的责任感,从而主动提升学习兴趣、提升在专业设计课程中的创造能力。
3.沟通是教学的核心问题
教师与听障学生之间的沟通是课堂的核心,没有有效的沟通方法,一切都是枉然。我国台湾特殊教育学者林宝贵曾说:“要解决听觉障碍者的问题,最根本的是解决沟通问题。”沟通有两种涵义,其一是指语言传达,教师熟练掌握手语的重要性自不待说,聋人对语言理解认知的特点、手语表征与理论表达的关系都要灵活应对,由此方能真诚地面对情境与挑战。其二是指合理的互动,合理的互动方法是一把灵钥,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课前思维模式和知识基础,鼓励他们质疑自己的思维惯性,最好的方法莫过于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向老师提问题,并帮助学生捕捉和明确心中疑惑,善于提问题是学生建立学习积极性的基础。同时,要帮助学生推理正确答案而非硬性地灌输答案,特别是对于相互矛盾的冲突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最后,根据学生想深入了解的知识,指点相应内容和相应层次的课外参考书,这有助于解决优生吃不饱、吃不好,基础薄弱的学生则吃不了的情况,对此要重视分层教育,但这是重视学习目标的分层,而不是学生自身的分层或练习和作业上的分层,要把完好的教学方法和对学生的尊重结合起来。
4.理论教育离不开广泛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
可以采用开放课堂的方式:充分利用北京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和世界交流中心的地位,引导学生从专业的视角看世界。同时要善于利用现代网络信息和博物馆、艺术馆中的VR技术(虚似现实技术),毕竟课堂上学生之间互相使用手语交流,所分享的思路是狭窄的。现代多媒体的特点不仅是信息的丰富,更重要的是互动性和共享性,可为学生扩展教室外的教育经历,使他们不仅能获得实时信息,而且能体会到身临其境的感受,还能通过互动交流与他人分享心得,以此达到活跃思维、启迪心智、寓教于乐的学习效果。须知,理论不是凝固的岩浆,一切学科的理论都是在鲜活的交流碰撞中迸发智慧火花,对理论的接受亦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地用它来思考,这是知识的内化过程。
5.理解学生是教师的本职工作
教师要向学生传授信息,必须参照信息发出人和接收人所共有的现实,这个现实称为“语境”,交流的有效性是受文化语境限制的,尽管“聋人文化”的提法在特教界尚有争议,但无疑已是一种显见的现实符码。我国聋人教育学家赵锡安认为,聋人文化包括聋人手语、聋人传统、聋人生活、聋人艺术、聋人文学作品、聋人风俗习惯等内容②,“聋人文化”正越来越让听障学生有归属感。因此,在教学中笔者试图针对这一特点做一些特殊内容安排。例如,述及工艺美术史中的玻璃工艺一节时,便以聋人群体中的知名工艺设计师洪泽为例进行教学,榜样的力量是亲切而实际的,听障学生们很快由对洪泽的喜爱而对玻璃工艺产生兴趣,其他例子还有三维设计师、陶艺匠人的事迹等,若有可能,拟邀请他们来学校交流;在讲解现代设计实例的时候,则向学生介绍无障碍设计和普适设计的现状,例如2012年丹麦唯听无线助听器获得德国iF产品设计大奖,这充分说明了设计界对无障碍产品的关注。科技与艺术,可以消灭生理上的不平等,我们应该为置身于设计业而自豪。
一个完整的专业理论框架是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骨架”,但是传统教材对听障学生来说显得过深,若求全则会导致课时不够用,随课时数而中断则导致教学不完整,为此,我们尝试编写自己的教材,不刻意追求学科知识的丰富全面,而注重基础性、逻辑性和系统性,把设计领域中最一般的原理、价值中最基本的部分、对设计师的成长起关键作用的部分,用易于理解的浅近语言编纂起来。这个教材的思路主要是:遵循先叙述后理论、从具象到抽象,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力图贴近听障学生的领悟方式。每个知识点尽量以史论相互穿插的方式构成,详实的历史故事和丰富的图例有助于使枯燥的理论生动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尽量使语言直白浅近、短小精悍。谁料此举比预想的要难,由于设计理论涉及美学,美学的本质是哲学,试图将其化为更浅近的语言有相当的难度,许多理论家终其一生的追求不就是语言的“渐老渐熟、乃造平谈”吗?我们竟不知不觉中造次了。虽然如此,现在看来一切努力是值得的,这个过程让我们意识到了自己的差距,这差距让将来的追求变得具体而有意义。
面对听障学生的艺术设计教育不仅是职业教育,更是通过特殊方法对特殊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塑造。正如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爱弥儿》中说:“工艺的功用最大,从视觉、触觉、听觉和语言四者合力从事自我活动……是人身体与内心经验的结合,是人类职业中最古老最正直的教育方法”③。我们为能在这个领域中躬身实践而骄傲,未来是充满希望的,需要我们去努力。
注释:
①功能性文盲,也称“半文盲”或“职业上的文盲”,指读写能力不能满足职业和环境要求的状况——William L.Heward.特殊需要儿童教育导论[M].肖非,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②赵锡安.听力障碍学生教育教学研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③卢梭.爱弥儿[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参考文献:
[1]赵锡安.听力障碍学生教育教学研究[M]. 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6.
[2]William L.Heward.特殊需要儿童教育导论[M].肖非,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3]张道一.设计在谋[M].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4]杭间.设计道[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5]张会文,吕会华,吴铃.聋人大学生汉语课程的开发[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
关键词:德育教学;特殊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4-262-01
特殊教育也是基础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特殊学生的德育教学也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基础教育,德育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必须推行和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中,心理素质在人的整个素质结构中居核心地位,对人的德育的形成和发展起着直接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在德育教学中,明确心理素质培养的意义,把握心理素质培养的途径,是提高德育实效,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前提。在德育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掌握实施心理素质培养的途径,才能真正提高人才的质量,如何做好德育工作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加强德育教育工作,注重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德育工作放在学校教育工作的首位,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党的教育方针,学习教育理论,转变思想,破除陈旧的教学观念,把着眼点转移到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上来。从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去看待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克服传统教学上重智育,轻德育,忽视美育和劳动教育的弊端,探索新时期德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多渠道,多层次地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德育教育工作效果如何,不仅依赖于学校教育的严格要求和具体措施,也依赖于社会、学校和家庭要求的一致性。因此,必须动员各方面的力量,齐抓共管,使各种渠道都发挥作用,才能形成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素质培养的合力,学校的教育是最重要的,但家庭是学生无形的学校,家长是的启蒙老师,对学生的影响起着重要作用。
二、创造一个有利于培养健康心理的环境氛围
聋哑学生由于有自卑、猜疑的心理特点,对别人对他的态度和评价格外敏感,甚至对别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脸上的细微情绪变化都非常注意,反映格外强烈。因此,要使聋哑学生健康成长,老师在教育中应该和颜悦色、循循善诱、表里如一、以身作则。老师要尊重自己的教育对象,要体谅学生各方面的困难,注意减轻学生的心理负荷,不论学生怎样都要真正把聋哑人放到“人”的位置上,不能有任何歧视瞧不起的心态。
老师在平常的教育过程中禁忌讽刺挖苦学生,也不宜说反话,对于正常的学生来说不讽刺、挖苦,不体罚和变相体罚,这都是师德的基本要求,对聋哑学生更要注意,不能忽视这一点,更不能用粗暴的简单的处理方法。另外,教育者要注意检点自己的言行,不要随便开玩笑,给孩子们起绰号,什么疯子、傻子、哑巴等等。虽然他们听不到,但反映出来的是你对残疾人教育的态度,随便说笑聋哑人,极容易让别的学生仿效而产生不良后果,又有损教育者的威信。
三、挖掘德育课中,心理素质因素,有步骤、分层次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
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长视他们为掌上明珠,骄纵溺爱,他们要什么给什么,要怎样就怎样,加上家庭生活环境中又缺乏同龄伙伴,逐渐养成了惟我独尊,我行我素的不良习惯,一切以“我”为中心,滋长了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不合群心态,刚入学时,对学校的一切都感到非常陌生无法适应学校的集体生活,不合群的心态养成了他们孤僻的性格,长大了走上社会就不容易与他人和睦相处,影响身心的健康发展。从小对学生进行合群心理的培养,进行人际交往的教育,不仅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心理氛围,使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下接受教育,而且有利于良好班集体的形成,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等,自我意识的培养,是德育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学生的成长,实际上就是自我意识的健康成长。学生由于缺乏正确的自我意识,自信心不强,一旦受到挫折就产生不稳定情绪,甚至产生自卑感。比如有些后进生,由于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总是认为自己是个失败者,一旦别人曲解他的时候,他们就会感到不满而受到了压抑,长期以往恶性循环,成绩急剧下降,造成心灵扭曲。因此,良好的自我意识是取得学习成绩、心理健康发展的保证。只要我们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辅以心理健康的教育内容,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学会自己评价自己,从而找到一种克服自卑感,发展自我的途径。
注意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培养显得极为重要。加之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学生活动的天地日趋扩大,接触的东西越来越多,社会家庭对他们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不可避免地面临各种挑战,由于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面对纷至沓来的困难和挫折,无所适从,因此,萎靡不正,失去进取心和勇气,如不及时加以疏导,就会背上沉重的包袱,变成有心理障碍的人。
综上所述,心理素质培养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探索特殊学生心理健康之路才刚刚起步,需要来自社会、家庭以及各个方面的大力支持,任重而道远。但是,只要我们从观念上牢牢树立起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思想意识,并且在德育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一步一步走下去,与特殊学生以心交心、以心换心,我相信特殊学校德育教学中的心理素质培养一定会开花结果的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