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分析企业经营风险8篇

时间:2023-08-18 09:33:1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分析企业经营风险,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分析企业经营风险

篇1

【关键词】钢铁企业;经营风险;控制措施

一、钢铁企业经营风险概述

钢铁企业经营风险是指钢铁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中因为某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导致企业的实际收益和预期收益存在出入,让钢铁企业蒙受经济损失的风险。在钢铁企业生产经营和组织管理的过程中,不管任何环节出现了问题都会引发经营风险的产生。钢铁企业的经营活动通常来说主要有生产活动、投资活动、产品销售活动、客户服务活动、资金回收以及收益分配活动等,在钢铁企业进行这些活动的过程中都会伴随着风险。例如筹资风险指的是借入资金提高之后失去偿债能力的风险;投资风险指的是因为某些不确定因素造成投资回报率无法满足预期目标的风险;原材料价格风险指的是因为市场变化而导致生产原材料价格波动而带来经济损失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指的是当钢材销售出去之后货币资金回收时间与回收金额具有不稳定性的风险;收益分配风险指的是因为收益分配而影响到钢铁企业未来生产经营活动的风险。总之,企业的经营风险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每一个流程都是息息相关的,因此我们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控制。

二、钢铁企业经营风险控制措施

(一)完善预算管理体系

钢铁企业应该进一步完善财务预算管理体系,对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流程展开预算编制、预算分析和预算考核,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产生的资金收支纳入到预算管理中,努力做到精打细算、严格考核。现阶段,在钢铁企业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常常会有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就是预算松弛,这就给预算的执行者提供了一个掩饰错误的漏洞,会在很大程度上对业绩评价的客观性产生影响,无法达成全面预算管理的预期目的。另外,因为外部经济环境以及钢铁企业内部生产经营状况处于变化之中,常常会有很多情况与问题是无法事先预料的,因此预算管理工作不能够一成不变,在工作实践之中,我们必须要随机应变,以实际情况出发构建全面的预算体系,提高预算管理的弹性与柔性。这对于钢铁企业面对经营风险非常重要。从目前的整体市场情况来看,钢铁市场已经产能过剩,但是部分钢铁企业依旧在盲目发展,如果我们不能够严格的监管和控制,必然会导致重复建设,重复投资,这样不但会造成资金的损失,还会给钢铁企业内部生产经营管理工作带来更大的压力,因此必须要做好全面预算管理工作。

(二)资金风险控制措施

首先,必须要建立完善钢铁企业财务信息评估机制,力求确保企业财务信息真实准确,评估科学。企业内部控制是全员参与、全过程的控制,为了让钢铁企业中的全部员工都能够参与到财务管理工作中,财务信息应该要做到真实客观、全面透明,钢铁企业应该对内部财务信息评估机制进行进一步的优化,比如说流程优化、控制点执行、岗位责任优化、考核机制与激励机制的优化等,提高企业在面临资金风险时的判断力,从而有针对性的制定控制措施和处理方法,同时要对相关的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其次,要制定科学的收账制度,钢铁企业在制定收账制度的过程中必须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采取多元化的手段来催收账款,同时要和客户保持较好的业务关系。最后是一些资信较好,付款及时并且资金雄厚的客户,企业销售人员应该进行集体决策审批,对于这些客户可以适当的延长还款期限,而一些信用评价较低的客户则应该严格坚持现款现货的原则,避免产生烂账坏账。

(三)构建风险预警机制

一是要构建全面的企业风险防范机制,要着力于钢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保证企业内控制度全面有效,构建控制和化解钢铁企业经营风险的首道防线。可以通过开展月份流动性分析、资产质量以及企业负债率分析、年度分析、审计报告等措施来对风险预警机制进行完善;二是钢铁企业应该构建动态化、实时化的生产经营预警机制,对于钢铁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要进行实时的监控。风险预警工作应该贯穿于钢铁企业生产经营的始终,通过企业财会数据、资金情况分析、市场分析等措施,运用比例分析方法以及数学模型分析方法来对钢铁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潜在风险进行判定并对企业管理者进行警示;三是钢铁企业客服部门应该做好客户管理工作,第一时间跟进客户的需求变化;企业物流部门应该对原材料市场动向进行实时的观察分析;生产组织部门应该要时刻监控企业产品合格率以及市场占有率等指标,如果发现其中存在异常必须立即采取措施减少风险。

(四)坚持授权审批制度

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一大进步,现阶段很多钢铁企业内控管理过程中面临的一大问题便是人治大于法制,将人情放在了企业利益上。很多钢铁企业虽然已经制定了内部规章制度,但是无法做到贯彻落实,也缺乏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从而导致内控管理失效。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们让企业所有权和管理权独立,坚持授权批准制,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企业股东作为企业的所有者仅仅保留了董事会,其权力在于确定企业兼并和重组决策,企业的董事会仅仅拥有聘用或者解聘总经理以及企业其他重大投资项目的决策控制权利;而对于钢铁企业日常生产经营中的内部管理权力授予了企业的经理层。这就是标准的股份制企业内部管理设置,在股份制企业内部,生产经营的管理人员一般来说都属于实质性操作层与权力层。要对钢铁企业经营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我们就必须要让钢铁企业内部拥有清晰的层次管理,力求做到职责分明,按章办事。

三、结语

总之,在钢铁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很多的风险,如果我们不能及时的对这些风险进行处理,那么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导致钢铁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失去稳定性,损害企业的经济效益,甚至还会威胁到企业未来的发展。科学有效的经营风险控制措施能够让企业充分的了解自身所面对的各种风险,及时的采取控制措施来降低风险所造成的损失,从而确保钢铁企业能够快速的恢复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卓.探讨钢铁企业面临的责任风险问题及对策[J].金属世界,2013(04):19.

篇2

关键词建筑企业 经营风险 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目前建筑市场的发展形势处于快速发展的通道,建筑企业竞争也愈发激烈,从而引起的经营风险也不可小视。建筑企业要加强风险意识,强化风险防范。本文围绕建筑工程经营遇到的风险进行分析,然后提出具体的防范措施,对于建筑企业防范风险具有积极的意义。

1、建筑企业经营风险种类:

1.1政策风险。建筑行业在所有的工程项目中,是最容易受到国家政策影响的。比如国家为了控制房价不合理上涨,发出的《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以及围绕该通知所做出的一系列措施,对建筑工程的建设、销售都影响极大,加大了建筑企业的经营风险。还有的因政策原因导致的工程项目停工或下马,因环保污染等问题造成的停工整顿等等,都可能给施工企业带来经营上的风险。

1.2 投资主体不明造成的风险。在实际工程中,由于承包合同的不透明,转包、分包现象时有发生。发包方主体资格是否明确,有无关系。投资方的审批情况、土地征用情况、资金来源及筹集落实情况等是否明确,建筑企业不能充分掌握,就容易加大施工企业风险,并且风险可控性难度加大。

1.3合同风险。合同的签订是否规范、有没有存在不平等条款,合同内容是否详细、意思表达是否准确等,都极有可能造成潜在的风险。比如,在签订合同时,投资方往往利用施工企业急于揽到工程任务的迫切心理,往往附加某些不平等条款,如要求施工企业垫付大量资金,收取工程保证金等。

1.4招投标风险。企业在投标过程中需在价格、技术、质量和工期方面对投资方作出承诺,存在不中标风险和中标风险。不中标,施工单位损失购买标书的费用,中标则要准备承担施工过程中的一切风险。

1.5 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风险。在具体的建筑施工过程中,环节很多,稍有闪失,就可能出现极大的损失。在现场签证、设计变更问题上,发包方常常采取拒签、拖签,或找多种理由不予签证。对施工过程中的物价涨幅、人工费用、机械费用涨幅一律不予调整等,建筑企业就要为此而付出沉重的代价。

1.6财务风险。主要是预算结算风险。不按约定的时间及时办理预、结算审批,造成工程竣工后施工方迟迟不能拿到工程尾款。采用多次审计的方式,对确认过的结算造价反复审核,且只审减不审增。不能按时支付工程款,或支付的工程款与合同约定的额度相差太大,或最后的工程尾款迟迟不能兑现等。

2、建筑企业风险控制不力的主要原因

2.1风险意识不强,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建筑企业高层人员往往只注重工程业务量,缺乏专业风险管理能力,未能建立起全面、完善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凭经验临时决策处置风险,管理成效极低,风险防范能力明显不足。

2.2对企业的声誉认识不到位。声誉是一个企业的生存之本。有的企业因为在一个地区的经营出现问题以后,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其中声誉问题影响最大。严重的话,极有可能在一个地区的竞争力就此消失殆尽,或有可能被迫退出该区域的竞争市场

2.3企业管理不到位。“安全第一”的意识树立的不牢。存在着对安全重视不够、麻痹大意的问题。对安全投入不到位,安全防护工作不到位,导致项目安全问题的发生,尤其是出现人员伤亡的重特大事故,加重了企业的风险。基础管理薄弱,管理漏洞较多。工程质量管理把关不严,返工现象时有发生。企业加大工程成本,利润流失,企业效益低下。

2.4企业创新能力不强。新材料、新方法采用不多,竞争力减弱,效益不高。扩大再生产投入不足。企业效益难以有效提升,长期处于亏损与半亏损状态,在风险到来时无以应对。

2.5工程项目了解不够,盲目签订合同。对于工程项目的前期工作做的不到位。比如工程项目是否得到了主管部门的审批,征地手续、开工手续是否已经办齐等等没有足够的了解。对投资企业的经营状况,企业的实力,企业的信誉等也了解不够,导致盲目签订合同,加剧了经营风险。

3、建筑企业经营风险的控制措施

3.1切实提高员工的素质,强化风险意识。教育员工树立经营风险理念,树立责任、成本、效益意识,营造企业整体重视、项目部全员参与、施工生产全程控制成本费用的良好氛围。建立健全项目责任成本管理体系,做到分工明确、职责清晰、各司其职。

3.2注重科学管理,加强质量控制。要致力于制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用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加强工程项目前期的科学决策、合同签订的前期预控、合同履行的追踪把控,施工过程中的成本监控。在施工工期、技术质量、材料质量等方面严格管理,严把施工规范方面的质量关,采用先进实用的施工工艺和技术措施。比如,笔者参与的铁路XX站改造。在施工过程中,无站台柱风雨棚(0.85亿元)33455m2,跨度65.45m。为保证不全部中断行车、电气化接触网不全部停电、对行车影响最小,经过反复研究,制订了安装施工方案:雨棚桁架在场外制作,将长65.45m的桁架分27.475m和37.975m两段进行制作安装,在(中间站台)分段处搭设钢管支撑架,分别封锁部分线路,利用平板车将制作好的桁架运输至现场分两次进行吊装和安装,比其他项目上通常采用的现场拼装方案既缩短时间,又能确保行车和旅客安全,获得了极大的经济效益。

3.3切实做好投标报价的把控。注重研究招标人的招标文件、工程量清单、工程设计文件、图纸,严格按照招标文件、国家及地方的法律法规,认真编制投标文件,使招标报价趋于合理。比如,在青岛某渔港港池清淤工程评标过程中,采用“合理低价中标法”。测算项目净利润率达38%,竞争非常激烈。了解到潜在竞争对手5家中4家已进行了联合。经过调查竞争对手以往的报价策略,充分利用评标办法中抽取降造系数的不确定性,通过自行开发设计的“评标程序”对出现的可能性反复的演算,还是找到了对方的破绽,最终进行了“插空”报价,一举中标破解了对方的“联合体”,大大提高了公司在青岛水工建设市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3.4规避合同谈判中的风险。严把合同评审关。力求采用建设部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对于合同范本中的通用条款,尽量不要修改。有些发包方不愿采用范本,或对范本通用条款进行较大改动,承包人要注意与范本问的差别,并进行分析,以确定是否构成对施工单位的不利因素。

3.5注重风险的转移、分散。风险的转移主要指向保险公司投保,付出少量的保险费,避免大的风险。一般业主在招标文件中都规定了保险的要求和范围,如整个工程保险、第三方责任险、设备险等。此外,还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其它方面的保险,如人身意外险、货物运输险等。 风险的分散主要指把风险转移和分散给其他单位,如联营体合伙人,工程分包商,设备供应商等。使他们分担一部分风险。

结束:建筑施工企业要充分认识到加强风险控制的意义,注重在实践中把经营风险降到最低,认真分析影响企业经营风险的因素,化被动为主动,切实采取防范和转移风险的措施,从而使自身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廖深鹏,新形势下建筑施工企业经营风险及对策[J];福建建材;2008年04期

篇3

关键词:现金流量;房地产;管理;建议

中图分类号:F293.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8.16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8-35-02

房地产开发企业有别于一般的生产、贸易企业,在开发项目过程中具有现金投资数额大、现金占用风险大、项目周期长、对资金规模和流动性要求高等特点,是非常典型的资本密集型行业。因此,在房地产经营管理中,现金的流动与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提供对流动性及经营性风险的重要预警信息。

一、现金在房地产开发各阶段的流动

根据房地产开发现金流入、流出的项目,大致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项目立项、科研、规划设计、市政配套等环节,现金流出包括可行性研究费、工程规划费、工程设计费、勘察设计、配套设计等各项在立项阶段发生的税费,现金流入主要是股东的投入;第二阶段项目拿地、拆迁安置阶段,现金流出包括土地出让金及拿地过程发生的各项税费、房屋拆迁补偿款及各种安置、补偿、清理、补助、服务、管理等前期费用,现金流入主要来自资本市场融资;第三阶段项目基础施工、主体施工、安装施工以及预售阶段,现金流出主要包括建安费用及各项施工阶段发生的建设、维护、监理、补偿、管理等费用,现金流入包括达到预售条件后的预售回款;第四阶段项目经营、物业管理阶段,现金流出主要包括营业税、土地增值税、所得税、房产税等各项经营过程中发生的税费及物业管理费,现金流入主要是销售回款。

二、现金流动的预警指标

当前,对于如何建立一套比较科学合理的现金流指标评价体系,没有权威的共识与证实。基于学术研究界比较认可的一些指标并结合房地产企业的特点,笔者从房地产经营、投资、融资方面归纳了以下几类:

(一)现金流量结构分析

一般情况,维持和支撑公司运营发展所需要的大部分现金是在经营过程中产生的,融资类现金对公司起到了辅或补充性作用。经营性流动比例保持在合理范围内,是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重要标志。在分析企业未来偿债能力时,需要更多考虑经营性现金获利能力能否覆盖其融资本息偿付。

(二)获利能力分析

根据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与净利润、股本等之间的关系,揭示企业保持现有经营水平,创造未来盈利能力的一种分析方法。

1、每股经营现金净额均值=经营现金净流量/股数。房地产整体行业的现金趋紧,上市公司中70%的经营现金都呈现“入不敷出”的状况。负值的经营现金流量更需要警惕在宏观政策调控下,很可能造成企业实现销售和资金回笼的困难加大,经营风险增加,现金流量继续恶化的恶性循环。

2、盈利现金比率=经营现金净流量/净利润。国外破产倒闭的企业中有80%多的企业是盈利情况不错的企业,例如美国W.T.Grant公司,破产有很大因素在于其净利润中存在大量未能实现现金的收入,最终破产清算。因此经营现金净流量与净利润的关系可以反映利润中为实现现金收入的情况,当然进一步分析中还要结合企业的折旧政策和存货变动情况。

(三)偿债能力分析

充分利用财务杠杆,负债经营是现代企业的一个重要特征。房地产企业资金投入数额大,杠杆效果显著,但是相应的财务风险也很高。

1、短期融资现金保障系数=货币资金/短期及一年到期借款。短期融资现金保障系数是最直接反应企业对偿还短期负债的能力。整个行业的保障能力较低,现金对短期负债的能力面临较大考验,特别需要警惕财务风险。

2、有效负债率=(总负债-预收账款)/总资产。剔除了预收账款后的负债,比较客观地反映了房地产企业的真实负债。从房地产整个行业来看,有效负债率保持在50%左右,随着房地产调控的深化,预计企业的融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

三、房地产企业现金管理方式

企业现金管理战略,即是将资金预算与具体项目开发进度、企业的战略规划乃至企业生命周期营运发展相结合,寻求稳健的、低成本和可持续现金流动管理模式。当然,不同企业现金管理模式也是多样化的,笔者单独提出了以下几种模式,结合当前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及行业市场环境,希望对现金流分析提供多方位参考。

(一)房地产企业现金资金池管理

对于房地产集团企业,为了提高资金的整体使用效益和减少闲置成本,对于旗下同区域或跨区域的项目公司的资金进行统一调配,实现资金集中管理。常用的模式包括设立内部结算中心或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财务公司。采用集团资金池管理模式,一方面加强了集团的预算管理,提高了闲置资金使用效率,另一方面集团内部关联方交易能够减少操作成本,降低融资成本。然而,由于集团资金池管理,也容易出现对项目公司顾此失彼,照顾局部忽略集体利益,更因为关联交易不符合公允、信息披露等要求,容易遭到外部监管的审查或税务局的质疑。因此,在分析房地产集团企业的现金管理模式下,建议应该从集团层面项目安排及资金统筹等方面着手;集团公司是否建立规范的内控管理和风险防范体系,若一家项目公司不能履行还款义务,集团资金池管理能否可以做到事前防范,事后完善等操作;此外,还应该防范潜在税务风险及内部操作风险。

(二)房地产企业生命周期与多元化的融资渠道管理

根据中国指数研究院《2012中国房地产百强企业研究报告》显示,百强房地产企业2010年及2011年资产负债率均值分别为70.9%和71.8%,有息负债率分别为48.9%和48.1%。对于这种大的房地产企业,融资比例都将近50%,更别说相对小些的房地产企业,融资需求更为尤胜,投资资金高达80%来自外部融资也不足为奇。因此,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是房地产企业突破现金困局,解决流动性问题的一大法宝。

在分析房地产企业融资模式时,可以借鉴对房地产企业生命周期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融资渠道的组合选择。比如下面展示的是融资与生命周期相结合的一种模式,力求企业经营稳定和风险可控的现金流运作:萌芽期,现金流量表现高流出,融资渠道一般是自由资金、风险投资与股权投资组合形式,现金管理主要为资本的原始积累与投资风险相结合;成长期,现金流量以流出为主,现金流入逐渐增加,融资渠道一般来自金融机构信贷,现金管理主要为解决企业快速发展的资金需求;成熟期,现金流量以流入为主,现金流出逐渐减少,融资渠道一般可来自非银机构信贷,现金管理主要充分发挥杠杆作用和寻求新的投资;衰退期,现金维持流入,并逐步收缩投资规模或吸收实力雄厚的开发企业,现金管理以资金撤回管理或在寻找新项目投入。将现金管理、融资需求与企业生命周期相结合,更准确判断企业未来偿债能力,较全面分析企业经营发展规划和风险承受能力。

(三)房地产业务模式管理

由于房地产项目的现金投资大、项目前期大量支出、到中后期才有回报的特点,使得这种现金流的大起大落无疑给房地产企业的财务造成了极大的风险。而房地产企业可以通过多种业态的组合、开发项目错配等方式来平衡现金流管理。比如万达为代表的“租赁并举+自营”的商业地产模式,通过销售保证短期业绩,持有部分商业收租物业增值来保证取得长期回报,赢得稳定现金流,并且项目物业综合体化的特征,以“购物中心+住宅+酒店+写字楼+公寓”等业态组合,更能够提升企业的品牌价值,代表性的还有华润“万象城”、中粮置业“大悦城”、上海亿丰“亿丰时代广场”等。

除了对物业业态的组合,还可以推动产业链的组合。房地产一般2-3年的开发周期,资金占用成本较高,通过投资具有稳定现金流的业务,使得房地产企业负值现金流的风险大大降低。2001年后,新世界业务重组:基建、物业开发都是投资回报期长、利润高、资金投入大的行业;服务管理(设施管理、交通运输及金融保险)提供了稳定利润和现金流入;收纳的港口管理及新世界百货也带来了稳定的现金流。

综上,关于房地产企业的现金流量分析是个庞大的管理体系,肯定的是现金流在房地产乃至所有行业都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从对房地产行业现金流量表介绍,房地产开发现金流量流动介绍,现金流量预警指标的分析和房地产现金管理模式浅析,希望能够使读者在业务分析的过程中多一份参考。

参考文献:

[1]王惠娟.浅谈现金池在房地产行业的应用[J].中国集体经济,2011,(30).

[2]祝桂芳.基于现金流量的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预警研究[D].广州:广东工业大学,2011.

[3]谢家泉.房地产上市公司财务综合评价研究[J].山东经济,2009,(03).

篇4

一、资产结构不均衡的风险

经营风险是指在经营管理中出现失误而导致公司盈利水平变化从而产生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或由于汇率的变动而导致未来收益下降和成本增加。

对于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占资产总额比例很高的企业选择退出竞争的策略需要付出高昂的机会成本。这类企业只好选择继续参与竞争,结果往往是承担了巨大的经营风险,却只能获得微不足道的回报。

二、中石化简介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是由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于2000年2月25日??家发起成立了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石油产品和主要石化产品生产商和供应商,也是中国第二大原油生产商。

三、资产结构分析

可以看出,固定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存货。2016年货币资金在资产中所占比例有所上升,由4.75%上升至9.51%,增长幅度较大。应收账款所占比例有所减少,存货在总资产中所占比重略有增长,从2015年的10.08%上升至2016年的10.44%。固定资产所占比重虽有所减少,但所占总资产的比重仍然是最大的,2015年固定资产所占比重为50.76%,2016年为46.08%。无形资产在总资产中的占比略有增加,由5.62%增加至5.67%。

下面我们再来比较一下中石油的资产结构。

中石油也是固定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存货。但中石油的这几项资产所占总资产的比重均比中石化的要低。其固定资产2015年占比28.47%,2016年有所降低,占27.99%。中石油的存货占比有所增长,由5.3%增长至6.13%。中石油的货币资金占比也有所增加,但增幅不大,从2015年的3.08%增至4.11%。同中石化一样,2016年中石油的应收账款金额也有所减少,且其所占总资产的比例也有所减少,从2.18%降至1.97%。2016年中石油的无形资产所占比重几乎没有变动,仅增长了0.01%,由2.97%变为2.98%。

四、基于资产结构的经营风险分析

通过与中石油相比,我们可以得知,中石化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占资产总额的比例过大,这两者合起来超过了企业总资产的50%。而中石油的资产结构就比中石化合理的多。这就说明中石化的退出壁垒很高,那么中石化将只好选择继续参与竞争,这会使企业承担巨大的经营风险。

篇5

关键词:经营风险;成因;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0-01

一、企业经营风险的含义及其构成

企业经营风险指的是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之中,在供、产、销、管理等各个环节所产生的不确定性从而导致企业资金问题或者盈利水平波动,因而导致产生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或由于汇率的变动而导致未来收益下降和成本增加。经营风险主要包括采购风险、生产风险、存货变现风险、应收账款变现风险等。

在这些企业经营风险之中,我们应该优先关注以下几个风险。首先,是决策风险,决策风险由于不同层次的主观决策的差异性,造成表象或者更为深远的风险和损失。其次,是财务风险,指的是由于负债等原因,造成融资困难、资金链断裂的原因。再次是质量风险,包含有资产质量风险和产品质量风险。不良资产的增加和持有导致的资产质量风险,而产品本身的质量风险造成的市场和客户以及社会带来极为不良的影响。然后是技术风险,如果技术不过关会导致产品的质量问题和使用寿命等等,也有可能会使得效率低下,不能及时交付等等。最后是人员风险,即因为企业员工本身的原因,造成对企业经营的损害。

二、企业经营风险的成因分析

经营风险的定义和内容上文提到,导致经营风险的成因可以大体上分为以下几类:

首先,企业委托关系导致的信息不符,不对称信息有两种类型:一是外生的不对称信息,它是天生的、 外在的, 不是由当事人的行为造成的。外生的不对称信息容易引起 “逆向选择”,而内生的不对称信息容易引起“道德风险”,这两种情况都会导致企业经营风险的增大。

其次,客户带来的客观需求,也会提高企业的经营风险,客户对于产品的本身之外,对于企业的服务、甚至于企业的社会责任感都会有更加严苛的标准。这种监督的力量将会对于企业的风险暴露提供一个更大可能性。

再次,法律意识的健全,法制的逐步完善,导致企业与企业,企业与个人之见,会跟多的通过法律来解决问题,这个时候,法制的日益完善也就成为了暴露企业经营风险一大助力。

最后,企业自身缺乏一份健全的安全预案,对于风险的嗅觉,无论是企业还是到企业内部的个人,都十分迟钝,这样的环境也滋养了企业风险的形成。

三、企业风险的控制

企业的风险控制从风险的形成的角度为主线,以其成因为要点,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控制:

(一)风险形成前的预估和控制

首先,风险形成之前,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预估,尽早的做出准备,避免造成的损失。比如从报表的情况进行分析,这种财务比率分析法,能够直观的解决也预防很多风险,然而却有他自身的不足。我们要综合多种具有互补性的财务比率,进行全面的分析,再结合企业自身经营状况和行业环境作出综合判断。其次,要做好经营项目的早期规划。良好的项目早期规划对于项目之后开展过程所面临的风险有着直接的关系,也同时关系着经营的策略的路线。在做策划的时候要结合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与内部资源,了解到至于企业经营发展的因素,要回避那些弱点,利用哪些优势。

(二)遇到风险时的控制方法

首先,风险是风险回避,即遇到风险,主动的放弃风险行为来避免损失的行为。其次,在无法回避风险的情况下,通过计划和主动行为来减少损失的可能性或者减少损失。再次,是进行风险转移,将风险转移给客体,从而极大的降低主体的风险。最后,是风险承担,也就是利用任何方式用资金止损。

(三)经营风险常态下的企业措施

首先,要让员工增强风险意识,让员工意识到风险的特征和风险的预兆,这对于企业整体对于风险的防范措施、提高企业整体的防风险意识是非常关键的,从而使得企业对于经营风险就更加具有主动性和实效性。其次,做好人才梯队建设。人才是企业最基本的元素,良好的人才梯队,对于企业抵抗经营风险有着重要意义。做好人员的培训,做到责权统一,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再次,充分发挥专业人员和科技手段来提高风险控制能力。积极发挥会计、审计等专业人员的作用,及时发现企业经营活动 中出现的各种偏差。同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网络化的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对科技的依赖程度日趋加深,企业经营风险的控制效率也同样依赖企业对风险控制技术的运用能力。 企业应当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其控制经营风险服务。最后,提高企业的创新意识与能力也能提高其对于经营风险的抵抗力。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如果企业没有创新,不能适应 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就必然会落后,难逃灭亡的厄运。因此企 业必须树立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以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控制企业风险。总之,控制企业经营风险是一项系统化的工作,它需要企业方方面面的支持和参与。企业必须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切实采取 风险控制措施,才能防患于未然,才能使企业获得长远稳定健康的发展。

四、结论

经营风险有可能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产生致命性影响,故此,企业不仅要善于识别和评估经营风险,还要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不仅要在风险形成前要对其形成预估和控制,还要在经营风险常态下做好企业经营风险布防,将经营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进而把潜藏着的效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参考文献:

[1]王霆钧.财务风险与控制[J].中国证券期货,2012(02).

篇6

一、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的含义与关系

1.经营风险的含义

企业经营风险指的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导致企业的利润变动,特别是利用经营杠杆而导致的利润变动的风险。而所谓的经营杠杆系数是指企业税前利润变动率和销售额变动率之间的比值。经营风险也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产品售价、成本、成本固定比重以及市场需求等。在企业的发展中,经营风险是必然存在的。

2.财务风险的含义

企业财务风险主要是指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中,由于各种无法预料的或者难以控制的因素而导致企业利润的不确定性。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具体因素主要有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企业内部制度不完善以及收益分配政策不规范等,这些因素使企业在运营中都承担着一定的财务风险。

3.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的关系

企业所承担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企业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之间的关系主要系统在以下两个方面,即两者之间具有相互依存性、二者之间具有协同性。在企业经营过程中,通常会采用债务集资的方式来扩大企业的资本,不过债务资本的增加会导致企业整体的经营风险增加,这就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而且企业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存在着相关关系,二者这种关系直接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决策产生影响,对企业的风险管理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另外,企业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具有协同性,也就是说企业财务风险的提高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经营风险。因此,如果企业如果面临着大好的发展机遇和高风险并存时,可以适当地通过增加财务风险来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

二、产生影响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的因素

1.企业经营管理方面

在企业经营中,导致企业产生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企业内部因素占有很大的比例,而内部因素主要包括企业的内部制度、人员管理情况、销售政策等。制度是一个企业运作的根本,有句话说的非常好“无规矩不成方圆”,如果企业内控制度有漏洞或者不妥之处,那么企业经营中肯定就不能避免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可以说内控制度是企业产生风险的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人员管理涉及了较为广泛的内容,其中人员流失对企业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有一些企业由于在人员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很多人才都纷纷选择跳槽,这给企业带来了重大的影响,如果较多产品生产加工工人同时离职,那么企业生产就会陷入瘫痪状态,这种情况下产生的损失可是巨大的,因此人员管理不容忽视;销售政策也涉及了很多内容,销售政策会直接影响产品的销量,而且还会影响销售人员的积极性,好的销售政策可以很大程度地提升企业产品的销售额,相反不好的销售政策可以使企业的产品库存量逐渐上升。

2.企业财务资金管理

在企业经营中,企业财务资金管理问题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财务风险,继而引发企业经营风险。企业财务资金管理涉及了很多方面的内容,比如流动资金管理、回款管理和其它资金项目管理。而导致财务资金管理问题的因素也有很多,包括企业资金管理制度,会计流程、会计人员素质等。资金管理、回款管理问题都是企业常见的问题,这些问题给企业造成了很大的财务风险。

三、强化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的管理与控制

1.经营风险的防控措施

导致企业经营风险的因素较多,为了降低企业经营风险,企业可以通过做好每个环节的工作。首先,企业要建立现代化的管理体系。与企业自身发展和控制适合的管理体系构建,包括企业组织机构构建,部门和岗位的设立,工作流程的设置等方面,同时要涵盖质量管理体系、财务管理体系、薪酬管理体系、营销管理体系等多个分管理体系;其次,逐步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大多数公司发展的失败主要源于战略方向管理和监督方面的失误,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首先企业发展中战略决策方式必须依靠董事会集体的民主决策;其次企业在建立完善的人员管理机制同时要加强人力资源信息管理,以便于企业可以这些信息及时了解高端人才离职率变动情况以及离职原因等,然后可以有针对性地及早采取有效措施措施。

2.财务风险的管理与控制

因为导致企业财务风险的因素很多,所以要想降低企业财务风险,就需要尽可能完善可能导致财务风险的各个环节。通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优化财务管理业务流程。在企业的财务管理流程中,要注重每一个可能出现财务问题的环节,企业为了更好的发展,就要不有效地规划和科学地运用企业的各种资源,将各种有效资源结合起来使其发挥出更大的经济效益。企业还要不断地优化各种业务,最终实现企业管理的精细化。第二,企业要依靠科技的力量构建适合自己的财务管理系统,企业要建立完善的财务信息管理系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财务管理实现信息化管理成为了可能,信息化的财务管理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极大的便利,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财务管理业务变得更加轻松有效;为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完善做出了贡献;第三,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建立财务预警系统。由于一些企业领导对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不够重视,导致和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很大等问题。所以要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就要从提升企业领导的意识开始。

篇7

一、企业负债经营的风险

企业在运用负债经营的过程中,由于所处的市场环境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尤其是在进行负债经营的过程中,其之前预计的市场环境发生了不利于企业经营的变化时就会产生风险。

(一)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 企业在进行负债经营过程中必须保证资金成本低于投资效益,否则将会造成企业收不抵支,甚至丧失偿债能力。若企业因经营活动的失败而导致长期亏损,不能按期交付债务本息,若企业的负债金额保持不变,企业亏损越严重,其资产的偿债能力就越低,企业将面临更大的财务风险。如果企业过度负债,就会导致企业的筹资风险过高,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甚至最终将导致企业因无力偿还债务而破产倒闭。

(二)偿债风险与再筹资风险 偿债风险是指到期无力清偿债务所产生的风险,主要来自于资金流动性差或负债规模过大。如果企业负债过高,则会使得企业必须承担巨额的利息,从而降低了企业的安全性与竞争能力,影响企业健康发展。同时,债务期限越短,就要求企业具有更高的资金流动性,此时企业在规定时间内的偿债风险也就越大。再筹资风险一方面是指负债过高而导致企业进一步筹资的成本增加;另一方面则指企业到期无法偿还债务所面临的风险。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一旦企业企业对借入的资金使用不当,未达到预期的收益率,则不能按时还本付息,导致企业经营状况恶化,从而引发企业经营危机,影响企业信用。

(三)利率变动风险 企业在筹资过程中,利率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企业资金使用成本的大小。利率的变动所带来的风险也时刻伴随着企业筹资的整个过程。目前,我国一再调高存款准备金率,使得企业所负担的贷款成本不断增加,企业承担着巨大的筹资风险。与此同时,一旦发生通货膨胀。则贷款利率势必迅速增长,企业就需要负担高额的利息支出,严重影响企业的收益水平。

(四)财务杠杆风险 企业使用负债经营策略,能够充分利用财务杠杆效应提高权益资本的收益率,但是如果企业经营不善导致息税前利润减少时,企业的财务杠杆也会起到反向的杠杆效应使权益资本的收益率大幅度下滑。甚至在企业遇到发展瓶颈,息税前利润大幅减少甚至为负数时,企业仍然需要支付贷款利息,这对于企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使得企业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

(五)股票市价下跌的风险 当企业不存在较多的债务,不用偿还高额的利息时,即使某一时期企业经营低迷,使得企业利润明显减少时,公司的每股收益也不会出现大幅度的变动。相对而言,如果企业举借了高额的债务,企业在经营遇到困难时支付利息后留给股东的利润将所剩无几,每股收益就会出现大幅波动,不利于企业稳定。

(六)融资成本的风险 企业进行债务筹资会引发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冲突,可能触发股东的道德风险。由于企业为了获得更高额的利润,可能会违背债务合约,将资金用于风险更高收益更大的投资,即股东采用资产替代。但是一旦投资失败,鉴于企业的有限责任身份,使得债权人不等不承担失败损失。如果债权人事先能够理性的预期债务人的资产替代行为,那么必然会提高企业贷款利率,企业的债务成本势必会上升。由于企业采用了替代行为,就使得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的资金委托关系产生“剩余损失”,使得融资企业价值下降,构成了融资成本。此外,债权的融资成本还包括企业的破产重组成本、企业担保成本以及债权人监督成本。随着债务融资比例的不断提高,融资企业可以从可以转移支配的债权人的财富总额不断增加,同时在股东绝对投资总额保持不变时,债务融资比例越高,内部股东所拥有的股权也就也就越高,其获得的财富转移的份额也就越高,对债权人债权的侵蚀动机也就越强。从而,企业债务融资的成本会随债务融资的规模而上升。

二、企业负债经营风险控制策略

在努力降低企业债务负担,保证企业盈利能力不断增长,最大限度地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无疑是一种理想的发展状态。那么,这就需要企业谨慎使用债务融资,建立完善的债务预警系统,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

(一)树立风险意识,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 在企业的发展当中,企业生存的位置远高于企业利润。首先,在风险面前企业应当摆正心态,明确风险的不可避免性,在风险面前做到阵脚不乱,勇于承担,有条不紊,积极应对。其次,企业应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建立健全企业风险防御机制和财务信息系统,即使对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做出预测和防范,并根据现实情况调整企业财务策略和经营策略,规避风险。例如,企业应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即使调整产品结构、提高盈利能力,避免由于财务决策失误而导致的财务危机;当企业资金不足存货过多周转不灵时,企业应当采取措施积极销售产品降低库存成本;企业运用短期经营负债时,应根据实施情况提取坏账准备、削价准备、产品开发基金等;建立完善的财务预警系统,并根据企业情况随时做出调整,保证该系统能够准确快速的监控企业筹资风险,降低风险水平。

(二)确定合理的资本结构 企业自身资本结构的确立需要考虑其风险承受能力。负债过度则企业面临巨大偿债风险,负债过低又会使得企业的资金总额不足难以达到预期经营效果。总之,企业必须将自有资金与债务资金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达到综合资金使用效率最佳。通常,判断企业最佳资本结构的标准为:第一、保证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同时,降低资金使用成本,扩大股东获利空间;第二、企业的财务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如果企业不能达到其合理的资本结构,债务水平过低,企业价值就会减少;债务水平过高则会导致企业财务风险增大资金成本过高。

(三)分析偿债能力 通常,企业将已获利息倍数作为企业偿债能力的重要分析指标。已获利息倍数=(净利润+利息费用+所得税费用)/利息费用。为了保证企业长远发展,我们也需要考虑到企业对债务本金的偿付能力,此时应当使用债务本息偿付率作为衡量指标。债务本息偿付率=息税前利润/(利息费用+债务本金)/(1-所得税率)。该指标数值越高,表明企业偿债能力越强,负债经营风险越小。根据企业经验,该比例个数值范围所表示的企业偿债能力如表1所示:

(四)正确把握负债的量与度 作为企业经营负债的先决条件,其借款利息率必须低于息税前资金利用率。反之,息税前资金利息率低于借款利息,则企业应该放弃债务融资,选择其他方法获取资金,同时应当尽量减轻本企业现有债务负担,防止财务杠杆出现反作用,使企业陷入财务困境。在充分考虑资金的投入回报率企业,企业应当把握好以下三点:(1)合理选择负债率指标。在发达国家,企业基本都拥有衡量自身债务率的集体指标。第二次世界大战过后,日本处于战后建设时期,资金缺乏,企业往往均才用了大规模负债的经营策略,各年度债务率均为70%-80%之间,此时,美国企业的债务率水平为40%-50%。当前,我国尚未建立统一的债务率水平指标,对于不同的企业也存在着不同的最有债务率水平。(2)企业应当采用合理指标衡量企业偿债能力。一般情况下企业主要采用以下指标:总资产债务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股权权益比率=股东权益/资产总额×100%;已获利息倍数=息税前利润总额/利息费用。通过上述公式不难看出,企业负债比率越高,偿还保障性越差。反之,偿还保障程度越高。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股权和债权比例保持在1:1的情况下较为合理。公式中,已获利息保障倍数反映企业经营成果对企业债务利息的偿还能力,该指标必须大于1,否则将不能偿还所借债务。(3)企业还应当考虑到新投入现金净流量与企业现金净流入量之间的关系。

(五)确定适度的负债结构 首先,企业在举债时,首先应该判断负债经营是否对企业提高经营业绩有所帮助,一旦企业决定调整负债经营规模,随之企业就需要确定合理的负债数量。其次,企业在进行债务经营时还需要考虑到资金的来源结构。确定最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资金类别与负债模式。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企业不仅能够通过银行贷款方式取得资金,还可以通过其他更广阔的渠道,根据企业对资金量与使用时间及使用成本的需求选择其他资金筹措范式。目前,我国举债方式主要包括:(1)银行借款。虽然目前市场中有许多资金筹集方式,但是银行借款仍然是企业筹措资金的主要方式。但是近些年随着我国宏观调控力度不断加大,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不断提高,银行贷款受到了许多限制,贷款额度有所减少、贷款利率却不断提高,在这些条件的制约下企业向银行贷款的难度不断加大。(2)资金市场拆借。企业除了向银行贷款,还可以通过除银行外其他金融机构吸收市场闲散资金,然后拆借给短期内急需使用资金的企业。这种筹资方式一般适用于企业短期资金缺乏,资金使用成本较高。(3)企业债券。一方面企业可以向其职工发放公司债券,充分发挥企业职工力量,使企业职工更有与企业共存亡的奋斗动力,但是该种筹资方式能够筹集的资金总额非常有限;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向社会广泛发行企业债券,该种筹资方式筹资期限长,成本高,主要用于大规模长期筹资。(4)商业信用筹资。其主要指的是在企业急需资金时,通过票据的背书转让或贴现方式筹集资金。该种筹资方式筹资速度快、成本低、简单灵活,目前已被广泛运用于企业的日常资金往来当中。(5)外资的引进。企业也可以通过国际市场进行拆借。目前,该种融资方法尚且不成熟,不仅面临着汇率风险,还需要通过国家严格的入外外资的种种限制。目前,我国市场中充斥着形形的民间拆借,企业在面对资金不足需要进行债务融资时,要努力降低资金使用成本,切勿盲目拆借将企业带入财务困境的深渊。此外,企业还应考虑到资金期限结构,做到借入资金时间数量的合理搭配,避免偿还时间的过于集中。

(六)掌握最佳负债规模,选择稳健筹资模型 为了维持企业的持续经营及绩效水平,企业应当考虑到未来销售收入的增长、稳定程度及其所处行业的环境变化。据此,制定出适合企业发展的负债规模,保证企业自有资金与借入资金间的合理比例,预防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通常情况下,企业可以运用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来衡量企业偿债能力。公式如下: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速动比率=(流动资产-存货)/流动负债。根据经验得知,企业的流动比率接近2,速动比率接近于2时说明企业债务规模比较适宜。其指标值越大说明企业偿债能力越强,反之越弱。但是上述两项指标值过高,则说明企业资金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过低则说明企业资金陷入了周转不灵的局面。在综合多方面因素,考虑到企业财务风险、资金成本、信号传递等影响,企业在资金运用上首先会考虑到资金成本低、风险小的内部积累的方式。其次,企业才会考虑到外部筹资。如果企业外部筹资仍不能满足需要,则企业此时会考虑到发行股票等权益性方式筹资。但是,权益筹资不仅成本高,筹资时间长,还会损害现有股东的利益,企业一般不会轻易采用。

(七)适度利用财务杠杆 企业处于初始阶段时,由于产品刚刚进入市场不被顾客所了解,产品承担的生产成本较高,利润率较低,销售额增长缓慢,企业面临较高的风险。此时,在企业初始阶段运用负债经营应当更加慎重。企业进入成长期后,产品开始被市场广泛接受,利润开始迅速增长,但是此时企业为了扩大产品规模,往往需要大量资金,资金使用成本较高,此时企业仍面临着巨大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处于这一阶段的企业还应当谨慎运用债务融资,适当考虑股权融资方式。当企业度过成长期进入成熟期后,企业产品销售额及利润处于相对稳定阶段,在不存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企业对于固定资产的更新大多也可以利用折旧基金完成。此时,企业已经处于相对稳定的地位,不易发生经营风险,可以适当运用债务融资来满足企业资金的不足,调整企业资本结构。

(八)加强营运资金管理 企业对于所借入的资金投资方向、投资结构不同,也会导致其产生效益的水平和时间存在差异。通常情况下,对于借入资金可以用于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也可以用于企业日常经营周转。在进行长期投资决策时,可以运用净现值法内含报酬率法及现值指数法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加以分析,选择最适合企业的投资项目。对于不同项目的投资比较,企业也应当将净现值法与现值指数发结合起来加以运用。此外,企业还应当对其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加以定性和定量的分析。一方面,企业应当对其所处的经营环境做出定性分析。由于经济发展存在一定波动性的规律,如果预测结果显示未来的经济环境可能为短缺经济,则企业应当加大投入抓住时机;如果预测结果表明未来通货膨胀较为严重,则企业的生产成本将有所加大,同时产品价格也会有所上升;如果预测未来经济处于平稳甚至衰退,则企业产品的销量可能有所萎缩,价格会出现下降,企业应当及时制定相应措施,修正投资及经营方案。

三、结论

负债经营不愧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给投资者带来收益,又同时扩大了经营风险。理论认为,当企业的加权资本成本最低、企业价值最大时,企业达到了最佳的资本结构。企业应当确定最佳资本结构,权衡收益与风险,选择其可接受的风险水平下收益最佳的资本结构。同时,负债经营比例反映了企业拆入资金占企业自有资金的比例,表明企业自有资金对借入资金的保障力度和企业利用介入资金投入到生产经营过程后的盈利能力。该比例可以直接反映出本企业现有资本结构是否合理、继续介入资金的能力以及其盈利水平。负债比例越高,表明企业偿债能力越低、抵抗风险能力越弱、财务杠杆越容易出现反作用加速企业陷入财务危机。因此,企业在现实经营过程中,采用科学的测算方法,结合自身经营情况和市场环境,对企业的资本结构进行分析判断,使企业处于合理的负债水平保证企业正常经营。如果负债适度,那么负债经营有利于企业实现其价值的最大化,是一种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经营模式。但是,负债比例究竟应该控制在多高,企业之间也存在着巨大差异,没有普遍适用的负债模式。因此,企业应当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选择最有利于企业发展和盈利的负债规模,把握好负债经营的尺度,充分发挥负债经营的模式。目前,大多数企业仍然这资金不足,企业发展受限的局面,负债经营已然成为企业解决此类难题的重要手段,成为企业迅速发展壮大的手段。在企业运用负债经营的过程中,一定要时刻考虑其承担的债务风险,合理利用债权人资金,理性创造企业财富。于此同时,企业也应当改变传统观念,摒弃“无债一身轻”的落后思想,合理利用财务杠杆,扩大企业利润。此外,企业还应当注重建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和公共关系,提高企业信誉,将企业信誉视为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以此来帮助企业抵御风险,提高企业价值,最终为企业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叶全良:《负债经营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王临彦:《企业适度负债的合理性研究》, 《时代经贸》2007年第3期。

篇8

【关键词】跨国企业 经营现状 风险分析

近年来,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取得了巨大的突破。2010年末,我国在外各类劳务人员已达84.7万人,该数字在1997年仅为28.6万人,年平均增长率达8.71%;截至2010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OFDI)净额已达688.1亿美元,同比增长21.7%,连续九年保持增长势头;同时在2010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已达3172.1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达569.73亿美元,比去年(2009年)的505.91亿美元增加了12.61%,其中中国共有5l家(内地50家) 公司进入E N R225强榜单。

一、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现状分析

对外承包工程(FEP)、直接对外投资(OFDI)、对外劳务合作(FLS)和对外设计咨询(FDCS)是现阶段我国跨国企业经营的主要现状模式。下面通过比较分析,我们可以更加具体的了解我国企业海外经营的现状。

(一)对外承包工程(FEP)。

据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我国共有5l家(内地50家) 公司进入ENR225强榜单;而1997年,我国仅有26家。在短短13年间,增加了近一倍的数量。排名前10位的中国公司2010年度海外总营业额为360亿美元,而我国50家内地企业入选本届榜单,共完成海外工程营业额569.73亿美元。1997年我国跨国经营企业共完成海外工程营业额40.8亿美元,年平均增长额为22.48%。在过去的13年间,我国的国际承包市场正在一步一步扩大,对外承包工程持续稳定增长。当然,在业务规模继续扩大、公共工程领域保持规模的情况下,也存在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现还不尽人意的地方。

(二)直接对外投资(OFDI)。

中国直接对外投资(OFDI)在过去的13年中(1997-2010)有了持续而稳定的增长。截至2010年底,我国OFDI净额已达688.1亿美元,投资流量再创新高,位居全球第五。投资存量突破3000亿大关,对大洋洲和欧洲的存量增幅最大。同时投资覆盖率进一步扩大,行业多元化程度较高而聚集度也相对较高。而到了2011 年时,中国OFDI净额已达746.5 亿美元,同比增长8.5%。总体来说,这几年中国OFDI呈现增长强势,并购领域较为集中,对主要经济体投资速度快等特点。

(三)对外劳务合作(FLS)。

在过去的13年间,中国的对外劳务(FLS)合作从1997的21.65亿美元到2010年的87.2美元,年平均增长率达11.34%。由于近年来韩国、新加坡、日本等主要市场增长恢复较为明显,我国外派劳务将主要流向这些市场,成为这些项目开展主要劳动来源。但需提出的是,和其他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的对外发展速度并没有显著的优势,甚至处于相对滞后的发展状态。劳动力短缺仍会成为部分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

(四)对外设计咨询(FDCS)。

对外设计咨询(FDCS)是指为业主或承包商提供技术服务项目。包括承担地形地貌测绘,地质资源勘探与普查,建设区域规划等。截至到2008 年底, 我国对外设计咨询累计完成营业额26.7 亿美元,签订合同额46.6 亿美元。

二、中国企业跨国经营风险分析

(一)治理风险。

企业治理风险与企业结构及内部控制制度息息相关,是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良好的跨国企业应当具有成熟的公司架构和严密的内部控制系统。许多国内企业走出国门,却没有完善的现代企业治理机制以及风险控制意识,导致企业不能有效的经营。

企业在运营中需要注意企业治理环境的变化风险。环境变化风险主要由三大模块组成,可分为外部治理风险、信息披露风险和内部治理风险。外部治理风险可能由于所在国的外部环境和政府的行为所致;信息披露风险可能由于企业对信息揭示的不真实、不完善所致;而内部治理风险主要由股东、董事会及经理层治理而产生。

企业对治理风险控制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的成败。“中航油”事件、“中信泰富”事件归根结底是治理结构的问题。没有制度的权利就会带来腐败。公司组织混乱、结构不合理、内部控制与激励制度不完善是当今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外汇风险。

外汇风险是指由于汇率变化给跨国经营企业带来的不可预期的收支变化和难以预测的经营影响。在牙买加货币体系成立后,浮动汇率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存在。我国现阶段实际上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汇率根据市场变动在合理水平范围内的浮动。但人民币面临持续升值的压力,人民币汇率持续走高,汇率波动日益明显,企业跨国经营面临的外汇风险也进一步加大。因此,跨国企业防范汇率风险已成当务之急。

(三)政治风险。

政治风险是我国企业跨国经营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风险。政治风险常常能左右企业的正常经营。西方国家常常以国家安全为由,阻止或干预中国企业的正常跨国经营。2010年美国以“美国国家安全高于个别企业收购利益”为由拒绝了华为收购3COM公司。2005年中石油也因为种种政治因素而没能成功收购优尼科公司。政治风险是企业跨国经营另一大障碍,这将极大影响我国企业正常的跨国经营活动。

(四)文化风险。

文化风险是企业进行跨国经营过程中,由于不同文化背景、和民俗习惯使企业实际经营结果与预期设想的背离,给企业经营活动带来不确定性的风险。文化风险具有客观性和复杂性。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需要充分尊重东道国的文化,深入理解其中的差异,体会不同的文化背景并适当进行本土化经营。跨国经营面临的跨文化问题不容忽视,若不重视跨文化差异,跨国企业很容易走向失败的深渊。

参考文献:

[1]乔晶.我国企业跨国经营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农业大学,2003.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