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8 09:33:1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应如何正确理解哲学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统一
我们认为,真正把哲学理论学说视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内在统一,这构成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注重哲学理论方法论意蕴的理论出发点。要真正理解哲学理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有一个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就是我们说哲学即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这个说法固然正确,但却未免简单化。因为它容易使人产生这样一个看法:似乎哲学理论学说涉及两个平行不一的领域,即作为客观现实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存在规律和作为人类主体认识和改造现实世界的思维规律。其实,这两者是一致和同一的。作为主观辩证法,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客观辩证法的正确反映,这是对哲学原理作为世界观的含义。而这一主观辩证法作为一种辩证思维的方法,在社会实践中被用以认识、规范和改造世界时,哲学理论又具有了方法的意蕴。
据此,我们可以对哲学理论的方法论意蕴作如下一个界定:所谓的哲学理论的方法论意蕴是指,哲学的理论学说在正确揭示客观现实世界规律的基础上,又把这种认识作为主体的一种本文由收集整理思维工具,反过来规范和改造客观现实世界的辩证运动过程。或者说,哲学原理的方法论意蕴就是哲学的理论观点和学说转化为人们认识问题、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方法的过程。
二、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如何把哲学理论转化为方法
哲学理论的方法论意蕴,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具体是通过如下三个途径体现出来的:
其一是哲学理论的范畴所体现的方法。在哲学理论的学说体系中,范畴是对客观现实世界的正确摹写和反映,但它一经形成便又转过来规范现实。而这个规范现实的过程也就是范畴转化为方法的过程。例如哲学中的物质范畴,如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曾论及的那样,作为一种方法,就是使当时许多的自然科学家从“原子非物质化”的迷误与困惑中解脱出来。因此,范畴的方法论智能是以范畴在本质上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对象的属性作为基础的。没有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正确摹写和反映,就没有范畴的方法论意蕴。这也算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要求。
其二是哲学理论的命题所体现的方法。与范畴的方法论意蕴相同,所谓命题转化为方法,其真实的含义也是指反映现实和规范现实的相统一过程。哲学理论的命题,其中尤其是那些重要的通常被称之为理论原则的命题,无疑都是对客观现实世界存在之规律的正确反映。只是基于这一正确反映的基础上,我们才能以此来规范客观现实世界,从而指导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这也就是理论转化为方法的过程。在者的命题转化为方法的过程中,有一个问题值得特别加以研究,这就是,能否说哲学原理中所有理论命题均能有效地转化为方法。显然,对这个问题的探讨直接涉及我们现在能否和怎样坚持和发展哲学这一根本问题,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其三是哲学理论体系所体现的方法。根据列宁对《资本论》方法的阐述,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这一普遍一般方法还具体包括如下一些方法:一是个别和一般相结合的方法;二是归纳和演绎相结合的方法;三是分析和综合相结合的方法;四是逻辑的和历史的相结合的方法。当然,这些方法就其实质而言都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的具体展开和运用。
三、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注重哲学理论之方法论意蕴的意义
[关健词] 高职院校 高职学生 高职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高职教育是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以来,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新的教育类型。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高职院校已成为我国高校行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学生规模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是高职院校无论是在办学历史、师资力量,还是在管理手段、教学设施等方面都不能与一般普通高校相比,其生源素质也相对较差。因此,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一、高职教育与高职学生的特点
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是具有“四性”,即职业性、技能性、地方性和行业性。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决定了高职学生与一般普通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差异性。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技术技能性,决定了必须处理好专业知识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主要是为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以及行业发展服务,为人的就业服务;适应这一特色的要求,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也要面向地方和行业,服务地方和行业,并为各行各业输送合格人才作出贡献。与此相应,高职学生具有如下特点:
生源特点。高职生的录取批次与分数线,客观地反映了高职生与本科生的差别。他们没学好的原因虽然很多,但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些学生普遍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和学习的自觉性,而且这些因素还仍在影响着他们现在的学习。
心理特点。处于世纪之交的高职院校大学生,是大学生中最特殊的一族,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有一种挫折感、失败感,自卑与自负交织,激情与悲观缠绕,孤独和急躁兼具,喜悦和忧愁掺杂,敌对并友善同在。
行为特点。一是部分高职生学习意志力薄弱,厌学情绪严重。他们进入高职院校后,所学内容相对偏难,尤其是工科类高职院校的学生感到学习难度大、压力大,当他们感到学无所获、就业渺茫时,就容易引发厌学情绪。二是高职生心理健康问题突出。高职生由于不能正确面对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经济压力和情感挫折等问题,尤其是学习和就业给他们带来的巨大压力,因此,心理压力普遍较大,存在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的学生比例较高。面对压力、困难和挫折,一方面他们渴望得到理解、关爱和帮助,但严峻的现实却常常使他们感到无能为力、孤独无助而陷入孤独、紧张和焦虑之中;另一方面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他们由于自卑而丧失挑战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自我封闭,情绪低落,消极对待人生。三是违规违纪现象严重。思想决定行为,由于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致使许多高职学生不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入学不久身上的毛病和问题就逐渐暴露出来。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高职教育与高职学生的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比,存在着不同的特点。
第一,培养目标的不同,要求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重点围绕学生如何成为技术应用型人才来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使学生正确认识什么是成才,怎样才能做到对社会更有用,明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既需要科研设计方面的人才,更需要技能操作方面的人才,而且需求量更大,知识层次也并不比科研设计型人才低,从而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二,社会认知度的不同,要求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使学生正确认识高职,坚定自己的选择。实际上,高职教育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是很发达的,就业率甚至超过一般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让学生知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高度重视发展高职教育。我国技能型人才相当紧缺,已成为制约经济持续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而高等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的重要任务,这类专门人才主要是具有较高素质和技能的人才。从我国经济发展形势看,各行各业都需要这类人才,从而坚定自己的学业选择和就业选择。
第三,学生层次的不同,要求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消除学生的自卑感,坚定完成学业的信心。各种主客观因素决定了高职学生的层次不是很高,生源质量较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激励他们忘掉层次差别,正视自我,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较好地完成学业。第四,心理素质的不同,要求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切合学生的思想特点。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方法
1、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法。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法即搜集学生的思想信息,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分析、研究和解决。在这个过程中,了解和摸清学生的思想状况是大量复杂的工作,它为我们做好学生工作提供了准确的依据。如近年来笔者所在学院新生报到时,发现有些学生情绪低沉,对就读高职无信心;有些新生来校后迟迟不报到,是因为各种原因造成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较多。了解到新生的种种情况后,有针对性地制定新生入学教育方案,分析原因,采取措施,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和实际困难。抓思想政治教育,要始终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并贯彻始终。正面教育也不是单纯的书本教育,而是结合基本国情进行形势教育、民主法制教育、艰苦创业教育、就业观念教育等。在这些教育活动中,同学们踊跃参加,表现积极,收效很好。在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法还可分为三种,即直接教育法、间接教育法和综合教育法。坚持这些教育法需要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保证体系,检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
2、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渗透法。近年来,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表明,以基本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将其他学科适当融入高职教学,搞学科渗透对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重要作用。如管理系的相关专业可以把目标管理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经济系的相关专业可以把可行性研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它课程还可以移植,如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伦理学、美学、管理学等。特别是在高职教学中,要强调实践技能,不可忽视实践教学的过程和对实践教学的管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融入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纪律教育,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人文教学有机地衔接,较好地结合。
3、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约束和养成法。一是要把思想教育、行为要求、经济奖惩、制度约束、法纪管理等各种手段有效地结合起来,使其形成合力。这就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建立和完善学校的各类制度体系,落实各种学生行为规范,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操行的考核检查,使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把工作做实。二是要坚持思想品德的养成教育。这就要求我们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加强学校图书馆、实验室、校园网的建设和管理,完善学校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同时,还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组织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体活动,以此来吸引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学校科技文化氛围和文明礼貌风尚。三是坚持德育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态度、方式、技巧和艺术相结合。在较好地坚持政治理论和思想品德“两课”的同时,要注意以活动吸引学生。此外,在日常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要采用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围绕教学、结合形势、分析对比;民主讨论、辩论对话、多方疏导;选树典型、学赶先进、榜样启迪、寓教于乐、活动引导;关心生活、谈心家访、多方实施等具体方法。
4、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法。心理疏导法,是把心理疏导引入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在当前竞争十分激烈的形势下,学生的心理问题逐渐增多,而且心理问题与思想问题往往交织在一起,两者属于不同层面,既相联系,又有区别。注重心理教育疏导,有助于思想政治工作开阔视野、丰富手段、增强科学性和有效性。注重把心理疏导融入思想政治工作,可以提高其效果。因为,一是消除心理障碍,可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合力;二是培养心理素质,可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助推力。在运用心理疏导方法中,要正确认识宣泄现象。从心理学角度讲,宣泄能够使个人达到心理平衡,避免由于认知失调导致行为失范。思想政治工作者要胸怀大度,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主动承担起宣泄对象的角色,通过宣泄行为,了解其苦衷,准确把握其思想脉搏,作为选择思想教育与政治导向的内容。同时,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引导工作,为其排难解忧,使其心理素质不断提高,努力增强思想政治工作效果。
参考文献:
[1]吴为民.高校学生思想教育中的因材施教[J].思想政治教育,2008,(5).
[2]郭芳.实施“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05,(3).
[3]叶雪梅.有高职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2006,(3).
[4]周陆飞.探索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和方法[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
[关键词]“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8-0054-04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08.026[本刊网址]http//
一、微媒体的兴起及其方法论意义
提起“微”字,一方面它有短、小、低、少之义,可谓无所不包,无所不在;另一方面亦可积“微”成著,汇聚成强大的力量,可谓无所不能。2012年以“微”开头的词语层出不从,比如:微博、微信、微电影、微经济、微公益等等,“微”字最终不负众望,当选当年“年度汉字”。随着“微”家族的不断壮大,“微”字也被更多的人用来定义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微”持续地改变着世界的点滴,包括我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乃至社会的全部。崭新的传播时代下,信息的获取和分享更实时、更互动、更高效。明确“微”时代信息的传播特征,对于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也有着深远的方法论意义。
(一)“微”时代的信息传播及启示
腾讯的微信项目始于2010年11月,以用户体验为核心、以微创新为主要手段。起初的核心思路是“能发照片的免费短信”,结果没有受到市场的太多关注,但也积攒下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和意见反馈。随后,微信团队瞄准市场,推陈出新,着力提高信息收发速度、相继推出了语音可视聊天、“查看附近的人”、“摇一摇”、“朋友圈”等服务,并逐渐以此为基础,形成了由某些共同性联系在一起的关系链,实现了微信用户的爆发式增长。另外,随着,新增的微信支付、游戏中心、“扫一扫”等商业功能,使微信的生活化服务功能越来越丰富化、广泛化,同时也为腾讯带来了新的收入增长。
简单回顾“微”家族中微信的发展过程,不难发现,“微”家族之所以不断壮大是有规律可以遵循的。
1.目标明确。微信团队最初推出的是一个功能专一、需求单一的简单产品;随后对产品的每一次创新,也都是从小处着眼,专注一个方向,即使功能在不断的由少及多,也都是在围绕一两个主题功能深入挖掘,而不是“大而全”式的全面铺开。
2.关注需求。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的研发都要以市场为基础,关注用户需求,迎合用户需要是制胜法宝。微信团队围绕用户体验持续更新技术,产品体验的改善又帮助微信团队积累了新的用户,提供了新的创新内容和方向,形成了良性循环。
3.学习创新。对于微信团队而言,微信的蓬勃发展既是对快速迭代模式、敏捷开发能力等先进经验和行业规律的学习,也是主动求变,积极学习新的规律,形成新的能力,寻求新的突破的过程。
(二)“微”时代信息传播的方法论意义
1.主体的能动性
“能动性”涉及哲学、政治学、教育学、法学等多学科,是指主体所持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微”时代,人们存在感显著、真切,社会上每一个微小的个体都能发出属于自己的“微”声音,它可以是语言,是图片,也可以是视频,是符号,个体在信息、建构、获取方面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得以彰显。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曾说:“微是你我,是每一个推动社会进步的微小分子,是每一个被打捞上岸不再沉默的中国声音,是每一个能被看得见,听得见的人”。“微”时代,随着公民网络话语权的逐渐增大,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契合度越来越高,公民意识日益成熟,个人价值得以展现。
2.沟通的交互性
“交互性”是指参与主体之间的多项交流、沟通和互动。“交互性”源于世界的联系性,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世界原本就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的特点。以往以电视、广播、报纸为主流的传统媒体,忽视了客观存在的联系的复杂性,更多体现出来的是强制性单向沟通特征,人们只能被动地接受,缺乏灵活有效的反馈渠道。
互动交流是“微”时代的显著特征之一,互动是结构性的参与,沟通的过程是双向的。“微”媒介的信息的传播提倡平等、去中心化和反权威精神;融入了主体性、实时性、互动性;它是一种裂变式传播,速度快、密度大、方式便捷、影响广泛。“微”时代无人能置身其外,信息交流的便捷使人们的交往界限日渐淡化,平等交往日渐普及,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日渐紧密。
3.信息的建构性
“建构”是指主体通过对客体信息的选择、取舍、组合、分析、抽象,实现主体对客体反映的过程。“建构”的过程既要尊重反映事物本身的客观性,也体现出反映主体自身的差异性。“微”时代海量的信息让人们应接不暇,因此,每个个体对信息的接受和反映是有选择的,是根据自身的需要、兴趣、价值观、和心态做出的判断和决策,从自身的感觉、知觉出发,引起联想和理解,对信息做出评估和取舍。“微”时代,个体对信息的转帖、跟帖、围观、点赞等行为,都是对信息不同程度的“建构”或“重构”。
4.渠道的场域性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任何行为的发生都或多或少受周围场域环境的影响,场域既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也包括心理环境等,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场域对信息的传递效果具有较大的影响作用。信息传递是否有效与环境因素紧密相关。只有场域融洽、和谐、平等、民主,才能达到最佳的传递和沟通效果。
“微”时代信息传播的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其传播场域的优势:一是平等性。使用“微”媒介准入门槛低,名人和草根在同一起跑线上,大家身份平等,权利一致,和谐融洽的信息传播环境促进了“微”家族的迅速崛起和快速发展。二是自由性。“微”媒介是一个自由开放的交流平台,自由开放的场域特征,不但使大家相隔万里,也能表达心声,畅所欲言,而且还有助于开阔视野,放松心情。三是便捷性。微媒介信息实时、流畅、简洁、动态,适应了现在高频率、快节奏生活的要求,满足了人们对信息需要的即时性、便种性、海量性要求。
二、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各要素的“微”特征
“微”时代下思想信息的有效传递、接收和反馈有其内在的规律,将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问题置于“微”时代背景下进行解读,越发凸显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在要求的“主体的自主与参与”,“信息(内容)的选择与重构”,“环境的影响与渗透”等微特征。
(一)主体的自主与参与
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为实践对象的教育,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及创造性是人的最本质特征的突出体现,只有合理维护和积极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才能真正实现。上世纪80年代以来,唤醒人的主体意识和提高人的主体能力的呼声此起彼伏,越发高涨。各学科、各部门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深入而广泛的实践。主体参与性教育强调人文关怀,鲜活生命意义。思想政治教育要提高其教学有效性,同样需要关注学生个性培养,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尊重学生合理选择。
(二)客体(内容)的选择与重构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针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经教育者选择设计后有目的、有步骤地输送给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等信息。信息的输送过程,对于教师来讲,要依据教材,教材是教师教学的基础,但不能完全依赖教材。信息时代,知识大爆炸,再优秀的教材也不能面面俱到、尽善尽美,所以教材应该是一个合理且开放的体系。教师对教材应该有自己的取舍和选择,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提高教学效率。对于学生来讲,他们不是“容器”不是“白板”,不可能对于传递来的信息全盘接受,一味盲从,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需要、价值观等个性特征进行筛选、理解、批判、建构和生成。所以内容的建构性和生成性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和本质属性。
(三)环境的渗透和影响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教育的实施离不开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如此。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实践活动,它的存在和发展必须依赖一定的环境,只有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得以实现的重要因素,直接制约着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影响力和说服力。
“任何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都是在特定的时空中进行的,为了求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效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总是要精心设计教育活动是各种场景,营造和渲染特定的气氛,以支持和烘托教育的内容,实现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全方位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整体布局、系统考量,要充分重视环境中各环节、各要素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渗透作用,建立起多种互动的环境机制,形成全面性环境力量,充分认识,积极营造、建构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强化环境“润物细无声”的影响。
三、从“微”视角审视思想政治教育问题
(一)主体虚位
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促使受教育者产生一定的思想品德和政治品质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结构严谨系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教育对象的年龄特征、思想水平、认识基础、接受及理解力相适应。“经验说明,要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在明确宗旨和把握正确方向的前提下,还需要深入了解人们的思想和心理,同时要讲究方式方法。”现代教育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理念,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对主体的人的合理维护,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积极效果,就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调整教学布局。
但是,审视今天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真正的重视和发挥。
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思想理论课教师重视知识传授的同时,忽视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授课模式单一,填鸭式灌输,课堂提问流于形式,缺少启发性。枯燥、抽象、乏味、沉闷的教学过程不但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反倒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既难“入脑”也难“人心”。
在考试评价过程中,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考试手段单一,主要采取以闭卷考试方法。考试形式的固定化导致许多学生平时上课松松散散,临考试昏天黑地地突击背诵,照样能拿到很高的成绩。考试模式的固定化,简单化使得考试成绩与学生自身的实际思想、政治及道德状况严重脱节。现行的考试评价方法不仅不能准确真实地反映出学生对相关理论的掌握,而且对学生的自主发展与人格完善以及所持的价值与情感标准,一张简单的试卷就更不能完全呈现。
(二)内容预设
一提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往往会让人想到很多的大道理。讲道理是必要的。它使学生获得了系统的知识,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也逐渐明确了自己的道德、价值及行为取向,丰富完善了自己;如美国政治学家奥勒姆所言:“任何社会为了生存下去,都必须成功地向社会成员灌输维护其制度的思想。”但随着改革步伐的加快,人们的视野开阔,思维活跃,期待着吸收新的思想。教育者如果脱离时代,脱离社会同步,一味空谈,教育者预期难以达成。
在今天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乏一些教师由于职业倦怠或者能力有限,还一味的依赖课本,局限于教材,闭门造车。对教材的照搬照抄,一字不变的灌输,过分强调知识的普遍性、客观性和价值中立性,强调以教师为中心的接受性学习,强调教师对知识的预设,把教学过程仅仅当作了知识的认识、记忆、掌握和再现过程,否定了师生对教材内容的“建构”和“重构”过程。味同嚼蜡的学习过程浇灭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淡化了思想政治教学的实效性和感染力,致使教学不能取得理想效果。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立足现实、分析问题、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才能使学生真正认可理论的科学性,从而产生共鸣,内化为自己的处事方法和行事原则。
关键词 交往 实践 对话 榜样 角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通过平等的对话和交流,相互影响、相互激励、共同成长,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扬弃与超越,反映了一种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哲学观。在探索构建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不同教育方法的选择,对于教育效果和价值会带来不同的效果和影响,因此,必须采取科学、合理、高效的教育方法。
一、实践锻炼法
实践锻炼法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实施的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活动。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在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所以人的各种能力的发挥也必然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了一个人能够发展的程度,人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使自身的社会关系得到不断的丰富。”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才更具有说服力。
运用实践锻炼法,应遵循以下几点:(1)明确责任,加强领导,制定具体可行的目标。(2)针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性格特征、不同的背景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3)精心规划、认真组织、严格执行、全面反馈活动的开展情况。(4)严格要求,持之以恒,使受教育者在长期的实践锻炼中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对话交流法
对话交流法,就是让教育主体在对话交流中展现个体的精神文化世界,在自我发现的过程中建构和拓展其自身意义,使其能够通过对话交流达成彼此的融合,推动彼此的成长。对话交流法,摒弃了“上传下达,你讲我听,居高临下、单向施教”的传统灌输式教育的弊端,营造出一种“交流、对话、民主、平等”的双向互动关系,通过对话交流可以促成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的真正理解。
对话交流法主要有以下两种表现方式:(1)显性对话交流法,就是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按照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进行讨论、辩论,最终使教育者说服受教育者,接受教育者的观点。(2)隐性对话交流法,就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不需要进行明显的交流和对话,而是通过主体间认可、反对、思考、质疑等一系列情感的自然流露,实现主体间情感的交流、灵魂的碰撞,进而取得思想共识的教育方法。
三、榜样教育法
榜样教育法,是指通过树立先进典型,以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为范例,教育人们提高思想认识、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的一种方法。它把抽象的说理教育变成活生生的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的教育,从而激起人们情感的共鸣,引导人们去效仿和学习。
运用榜样教育法,应注意以下几点:(1)榜样必须是真实的,是经过主观努力奋斗产生的,而不是教育者根据人为的需要塑造出来的,要经得起现实的考验。(2)榜样要有层次性和代表性,要深入实际去调查研究,选择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具有代表性的先进典型。
四、角色体验法
角色体验法,是受教育者通过体验不同角色的责任和要求等,形成对不同角色的深刻理解和全面认识,以此促进良好思想道德意识形成的一种教育方法。角色体验法,强调的是受教育者通过对不同角色的亲身体验,在体验过程中逐步社会化,并形成对各种社会要求、规范、原则的更加深刻和准确的认识,最终调整价值判断的标准。
角色体验法的提出,弥补了受教育者角色体验机会的缺失,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目前常用的角色体验机制主要有挂职式体验法、参与式体验法、模拟体验法、互换身份体验法等。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依据受教育者各自不同的成长环境、生理情况等选择不同的角色体验机制,推动受教育者在体验角色的同时,提高思想政治水平。
五、自我教育法
自我教育法,是受教育者通过自主学习、自我反省、自我改造、自觉反思等途径,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的过程,是个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必要手段。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思想上道德信念的形成―是一个积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受教育者并不是教育的消极对象,而是为在自己灵魂中确立某种东西的积极斗士。”他还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自我教育过程中必须重视自我管理,在自我管理的过程中,受教育者通过对外界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学习和接受,自己做出判断和选择,自我学习、自我总结、自我内化和吸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能够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干扰,形成自我控制、自我约束、自我调节、自我教育的能力,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河北省秦皇岛市燕山大学文法学院2011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岳伟光,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金生.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7.
[3]苏霍姆林斯基. 帕夫雷什中学[M],赵玮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关键词:方法论;思想政治;理论课
在发展和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期间,教学实效性始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在发展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教学实效分别从方法、教学环节、教师素质与教学内容各方面着手,而事实上这种方法的可行性非常高。根据教学现状,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效率的关键,还应从方法论着手。根据唯物辨证方法认识客观世界的原则,方法论可以说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非常重要的部分。无论从那个方面来理解,方法论在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效性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一、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关键是统一世界观与方法论
不少人认为方法论是在脱离现实的基础上,展开的一种思辨与阔论的方法。事实并非如此。这种方法是建立在马克思全面、系统、深刻认识人类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就出来的一种科学方法论,其来源于实践性的改造社会[1]。探究社会发展,寻求人类进步的过程中,马克思采用的一种方法是实现其研究目标不可缺少的工具。方法论其实就是研究逻辑规律与本质规定的反映。利用这种方法论,人们能够认识并改造世界,从而反映出客观事物所具有的普遍性规律。
方法论与世界观不同,但具有统一性。说的简单一点,世界观就是人们对世界的看法。通过世界观能够了解客观世界、人与世界的关系以及人类思维和社会。了解一个人的世界观,其实就认识到了他认识、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区分世界观与方法论,其根本性体现在方法。马克思的世界观其实更多体现在研究方法上。实际中就不难发现,世界观影响着方法论,但方法论支持世界观。系统来说,方法论离不开世界观,世界观也不可脱离方法论。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目标是对学生展开系统性的理论教育,以便在其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并学会应用来解决问题。由此可见,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理论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能力、展开世界观教育,由此促使学校教育培养出的人才能够适应现代化发展,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2]。从某个层面上来看,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是要促使学生掌握理论,并了解其中涵盖的理论。而由此就能够认为方法论教育更多的是一种能力教育。其根本性目标就是在与掌握理论,能够运用涵盖的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的方法论教育,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促使学生能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正确看待客观世界的变化,由此推动学校教育发展。由此可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能够统一方法论与世界观,而这也是该课程教学的核心内容。
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效性的根本是统一研究方法与叙述方法
分析方法论,不难发现研究方法与叙述方法是其非常重要的内容,且体现方法论的关键。在进行理论研究与阐述的过程中,需统一研究方法与叙述方法。在此期间需要搜集、整理和分析来自社会现象与所能发现的文献资料,并利用抽象研究方法,经加工处理后,将感性材料转变为思想材料,以此产生特定的理论观点。随后利用语言以框架模式表述出来。研究的本质就是对大量的社会经济现象进行抽象,因为占有性材料并不是研究,抽象的实质内容其实就是对材料的揭示,以此才能够产生所需的特定理论[3]。在这个转变性过程中,促使抽象转变到具体方法中,并利用思维模式来掌握具体,将其作为精神层面的东西体现出来。针对已经形成的文字框架,就应从抽象上升到叙述方法。从统一叙述方法与研究方法来看,科学抽象其实就是这两者转变的重要媒介。如没有科学抽象,就不会产生特定的理论,也就不会有叙述过程。由此可见,叙述是研究的前提,研究对叙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事实上,可以说叙述就是一种研究。
方法论中统一的研究方法与叙述方法,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处理好研究与教学之间的关系。研究是教学的前提,如无研究就难以有成功的教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效性的提升,主要是通过研究得来。教师不展开深入的研究,就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同样的,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拥有较高水平的研究能力。长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践,充分表明教师具备丰富知识的同时,还应掌握时代脉搏与社会热点。而唯有研究型的教师才能够理解深奥的理论,理解教材,为能够在课堂教学中阐明理论。因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效性的关键在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应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并通过分析问题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在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效期间,掌握方法论的研究方法与叙述方法,必须要保证理论教学有相应学科的支撑,提高教师理论教学水平与研究层次[4]。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重要方法是整体性
方法论中包含很多重要内容,而整体性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内容。随着理论学科的成立,表明理论在整体性被提高相应的高度。理论的整体性可以说是范围广泛、内容非常深的研究性命题。其中涉及很多的内容,如整体性内涵、整体性与差异性、整体性与发展性、整体性形式等等。从方法的角度认识生提醒,其实就是理论整体性研究中非常简单的命题,但其重要不容忽视。整体性其实就是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就是唯物辨证方法的实际运用,也是唯物辩证方法的基础。在马克思进行社会研究期间,整体性方法是一种常用方法。这种方法更重视研究中将对象与过程视作为整体。
根据方法论的整体性方法,为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特点,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使用整体性方法。教师在采取整体性方法进行讲授的时候,应注意这几方面。首先,从整体的角度观察课程内容,以便更好找准课程的主线[5]。事实上,无论哪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活动开展前都必须有整体思考与研究。教师唯有抓住主线,才能够更好的教学。其次,教师应当抓住课程的整体性特点,找准课程的精髓。无论是什么理论性课程教学,共同特点均体现在学术性与意识形态的统一上。在教师掌握学科特点后,就不会将学术性替代仪式性,也不会将理论性教学认作是课本教材讲解。这种整体性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更贴近,更有利于提高教学实效性。
四、结语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将方法论作为核心,根据学科的基本特点与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就能够解决当前学生面临的困境,以此在实际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张雷声方法论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2(9):21-24.
[2]彭颖晖.试论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社会科学方法论改革[J].南昌高专学报,2011,26(5):83-85.
[3]张宪文.以方法论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J].魅力中国,2011,12(14):241-241.
关键词:政治工作者 思想教育 方式改革
政工思想教育工作的应用非常广泛,无论是政府机关内部、事业单位还是国企都需要建立良好的政工思想教育体系。此外,党的方针、政策,团体内部的组织工作、群体的风气建立都需要思想教育工作来完成。但是当下政工思想教育工作暴露出来的问题越来越多。如何提高企事业单位对政工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视,将此项工作引入高效、创新的轨道上来,是每一个政工机构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企事业单位在政工思想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重视不足
无论是事业单位还是企业,日常活动的主要构成要素均不是政工思想教育工作。尤其是企业单位,企业单位存在的最大意义是赚取利润,或者在社会生产及生产分配环节起到起承转合的作用。对政工思想教育的忽视是企事业单位的性质和运营机制决定的,本是无可厚非,但随着社会发展,政工思想教育工作的被忽略程度日渐加大,以至于有的单位完全将思想教育工作抛之脑后,使企业的日常活动完全与政工工作脱节,这不得不引起从业者注意,及时遏止这种不正确的势头。
2.人员配置不足
对政工思想工作重要性的忽视导致了工作人事机构方面的薄弱。企事业单位在教育工作岗位上配置的人数往往较少,一方面因为日常需要处理的相关工作较少,另一方面也是轻视了党政思想教育工作的必要性。在面临检查或是遇到重大事项需要临时调度思想教育工作的时候,就在其他的部门借调人过来帮忙。借调过来的人员由于平日不从事相关工作,所以极不专业,也不具备相关的基础知识,极大的影响了工作的效果。
此外,政工教育工作本身的专职从业人员也有素质不过硬的情况。企事业单位在政工工作者的选择过程中,轻视专业素养的筛选,导致政工工作岗位人员素质层次参差不齐,难以在工作中做到协调统一。
二、企事业单位在政工思想工作中的改进方式
1.加大重视程度
加大企事业单位对政工思想工作的重视程度,关键要从决策层的思想意识着手。决策层首先要意识到政工思想工作不是做可有可无的表面文章,它能够提升单位内部的凝聚力,从而加大单位的工作效率,净化工作风气。就事业单位而言,政工工作自上而下地规范单位内部人员思想、让单位的存续目标、内部文化在员工心中更加清晰,也让员工对国家方针、政策能够实时了解,及时调整工作方面的不足,提高群众的满意度。对于企业而言,思想教育工作可以提升企业内部员工的团结度,让员工明白创造利润的正确的渠道及企业内部的员工思想要求,可以使企业在创造合理利润、提高业内竞争力的同时,建立起良好的风气,创造出积极的企业文化,让企业在长久的竞争中的可持续发展性得到大大的提升。
2.加强政工人力资源配置
企事业单位应加大力度招聘具备专业基础知识并且富有经验的人员来从事政工教育工作。政工教育工作看似笼统,琐碎,但其实肩负着重要的责任,是企事业单位正常运行的关键环节。一名具有专业知识的政工教育人员能够将思想教育的理念贯穿到日常事务中来,此外,专业人员懂得创造新的模式来为企事业单位员工宣教思想理念。这些都是非专业人员在短期内很难具备的素质。一个有经验的政工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具备以身作则的意识,少有散漫的作风,工作原则性强。在被教育群体中能够起到很好的榜样作用,是政工思想教育机构真正成为具有实际教育意义的机构。
其次在人员数量配置上应该加大规模。在改革后的政工教育工作中,岗位需求较以往有所增大。比如,工作流程的细致化、成果检验岗位的新增等。足额的人员配备可以确保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但是在人员的配备上并不是越多越好,应该以科学配置人力资源为原则,把握好从业人员数量。
三、提高政工教育体系的创新性
1.优化政工教育流程
首先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思想教育一定不是刻板的传播,要根据企事业单位员工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教育体系流程。可以在教育工作开展前,利用问询、问卷等形式了解员工的思想现状及思想动向,根据不足之处做以纠偏,也可以优胜之处作为立足点,做以发扬。在制定流程的过程中,也要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工作的原则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可以采用集体讨论的模式,对各自的看法各抒己见,在交流中发扬正确的理念;也可采用参观的方式,树立历史名人榜样及身边的典型事例,让员工身临其境感受到榜样的先进之处。
在流程的改良中,还应做好规律性的课程教育工作。课程教育的方式是思想教育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方式。在员工集体的培训中,信息传播集中、重点突出,有利于规模性地传播教育信息。
其次,可以举行一些娱乐活动,对理念进行推广。员工首先要有一个乐观的开放的心态,才能够接受新的思想。在娱乐活动中,帮助员工排遣日常工作中的倦怠情绪,听取员工对工作中遇到问题的意见,在交流中使员工的心态趋向平和,能够接受思想教育工作中的新的理念。
2.建立政工教育考核机制
考核机制是教育成果的最有效的检验方式。比如某企业在公司内部建立公共交流群,定期网络交流群中议题,由员工畅所欲言。在自由发言的过程中,由专门政工人员来记录发言的数量及内容,统计员工的内容趋向。这项工作虽然工作量较大,但是经过长时间的坚持,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首先通过员工的发言次数及内容来统计出员工对近期思想教育工作的接受程度,了解员工在思想方面的进步有哪些具体的表现。其次员工在发言的过程中又是一种二次提高、二次交流。员工能够在长久的讨论中彼此交流想法,达成意见的统一,最后这些想法逐步形成该企业的文化,成为企业日常的精神风向。
结语:
政工工作看似简单,其实并非易事。思想教育工作实施的容易但是收效不易。政工思想教育是一个长久的摸索过程,因为受教者的思想不是一成不变,所以要求教育者的方式方法必须与时俱进。政工思想教育这必须实时进修,了解掌握最新的政策发展风向,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并能够在大方针方向正确的情况下根据企事业单位的情况进行修缮,制定适合自身的思想教育方式,制作出易于员工接受的合理的思想教育流程,最后增加企事业单位的凝聚力,优化单位内部文化风向,优化企业经营模式,提高事业单位社会好评度。
参考文献:
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活动既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一个基本环节,又是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反馈的基本方式之一,其方法的改进对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有重要的意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方法,就是根据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对象的实际,通过运用测量与统计分析的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和效果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做出定性“评述”和定量“估价”的活动[1]。
(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法创新的基本要求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效能不高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没有搞好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工作,没有充分发挥评价工作的“指挥棒”作用。在评价过程中主要表现以下状况:第一,忽视了受教育者的心理状态,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当作了唯一的指标,这导致无法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影响到评价的可信度,影响到下阶段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视受教育者是单纯的接受评价者。评价的主体是单纯依靠教育者、教育主管部门或专家;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的“泛政治化倾向”严重。评价的内容主要是对思想道德素质的评价,缺乏对受教育者各类实践成果和情感因素的考虑。
(二)当前学科的综合化趋势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法的创新提供了科学方法
现代社会条件下,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人的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相互交叉与综合的趋势更加明显,各个领域的相互渗透与融合更加深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突变论、协同论、耗散结构论等科学方法不断向社会科学方法渗透。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适应这种整合发展的趋势,多兵团作战,多方法配合,以系统科学的思维方式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强化方法的系统运作、整体协调,形成教育评价地合力和综合优势,不断增强方法运用得有效性。
(三)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法的创新提供了现实条件
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法不仅需要理论的指导,也需要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和数学等学科理论为基础,这就需要在方法创新中综合运用这些相关学科所取得的新的研究成果。21世纪,自然科学飞速发展,概率论、模糊数学、离散数学等适合研究社会历史现象的新的数学门类科学得到发展,推动了评估技术的发展,使我们对于复杂的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加以描述、测量、分析成为可能。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做到有理有据、使人心服口服,就应该按照一定的法则,用数字来量化受教育者思想的各种关系,并据此做出分析和评价。
二、现代科学方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法的原则
(一)整体性与层次性的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下面又有不同的子系统。在创新方法时既要看到作为一个子系统的整体性,根据特殊的地位引入科学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又要根据不同的要素,坚持层次性的原则。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法的创新所具有的层次性主要体现在人的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差异性,不能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固化模式。这样才能在方法改进过程中,做到不同需求的满足,发挥组成要素的有效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改革与稳定相统一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模式与教育发展以及人们对于科学方法需求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这要求进一步转变观念、解放思想,加大改革的力度,充分实现科学方法向人文方法的移植,积极推进评价方式的改革与创新。同时也因该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系统是整个高校教育系统的一个小系统,受多重因素的制约,评价方法的改进应考虑到各因素的关系,不能孤立的进行。反之,即使方法再先进也不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反而给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不稳定因素。
(三)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广泛运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中。所谓定性分析就是通过对受评对象的整体性质进行综合的鉴定和判断,得出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方向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大致的,对教育过程中具体要素评价存在局限性。定量分析是运用数据的形式,把教育效果表现为一些量的关系加以整理分析,从而从整体上以数量关系的形式做出判断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客观、公正的得出某一阶段教育影响的程度和深度,这种分析比较直观,容易接受。这两种原则的有效结合可以弥补彼此的不足,给具体方法的改进提供指导。
三、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法创新的途径
(一)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法
所谓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法,就是在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进行评价时,综合分析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的优、缺点,将二者相结合的一种评价方法。这种评价方法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内在规律决定的,是科学评估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的特点主要有:第一,定向与定量的评价方法是辩证统一的。没有脱离定性的定量,也没有脱离定量的定性。定性评价是评价的直接目的,是定量评价的出发点和结果;定量评价是评价的辩证工具,是对定性评价的深化。第二,这种评价方法实现了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评级方法要么在评价过程中按照固定的、严格的程序进行,强调“科学性”;要么过度强调评价者的主导地位,强调“人文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是以科学人文精神为指导的,实现了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二)系统分析的评价方法
所谓系统分析的评价方法,就是运用系统论的原理,采用系统分析技术,把思想政治教育看作一个有不同要素组成的系统,充分了解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和变化的规律,并对其做出价值判断的方法。
系统分析评价方法的特点主要有:第一,整体性。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来评价和检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看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从系统整体的角度来检验和评价。第二,层次性。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是由不同层次的部分构成,其整体的效果是由不同层次部分功能的发挥来实现的。在进行评价时坚持层次性的原则,分析每一环节、每一方面,考察每一部门、思想工作者自己的功能和职责。第三,动态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育人的工作,人的思想在变化,思想政治教育也在无时无刻不再发生着变化。因而在对这些要素评价时要坚持动态性原则。第四,最优化。系统是由诸多部分和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系统地整体性来自于各部分和要素的相互作用,系统地整体功能也是各部分要素有机结合、相互协调,达到了“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
(三)信息引导的评价方法
所谓信息引导的评价方法,就是运用信息论的原理,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看作是信息的收集、传递、加工整理的过程,并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是教育者把整个教育系统看作信息的收集、传递、加工和处理的过程。任何组织之所以能够保持自身的内在稳定性,是由于它有取得、使用、保持和传递信息的方法。[2]我们采用信息引导的评价方法,就是对信息传递过程的一种评价。首先是对收集到的教育信息进行评价,运用定性或者定量的方法,对所收集到的材料进行分析。其次对信息的传播途径和方法进行有效的评价,选择合适的传递途径。最后通过对各阶段的信息进行整合和处理,达到一个总的评价。
(四)信息控制的评价方法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育对象 方法创新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1-0120-03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方法创新一直是学术界的热点话题,只有创新方法才能更好地解决今天的问题。特别是随着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各种社会思潮的产生和价值多元化的出现,深刻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头脑,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挑战。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基础、以教师为主体、忽略学生主体性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因为这些方法都没有把握住教育对象的本质。教育对象的本质应该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因此,有必要对教育对象的本质进行深入的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寻找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理念。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代困境
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的课程不同,其他课程都是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以学生的思想为教育对象,帮助学生塑造新的思维与行为模式,指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关注的焦点是人,传统灌输模式忽视人的本质需求,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单一主体性思维,导致教师与学生的疏离
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塑造人的灵魂为目的的实践活动,学生理所当然的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是教育服务的对象。作为主体的学生并不是带着一个空白的头脑来接受教育的,而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来学习新的知识,并且会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学习的知识进行新的解读和判断,最终将教学内容有选择地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1]从这可以看出,学生受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如果在教育活动中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把学生看做是一个接受知识的客观容器,是不会真正达到教育目的的。在传统的灌输理念下,教师无视学生的主体性,忽略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把学生看做是可以被任意塑造的客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填鸭式方法,“教学成为知识的搬运,学生的头脑充塞着一个个结论,而这些结论又是无需检验和怀疑的,学生自己的探索活动极为贫乏”。[2]这样的教学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变得单一乏味,教师费了很大的力气,却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学生对教师所讲的内容不感兴趣,甚至有时还会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使教学活动与教育目的背道而驰。
(二)对人的本质的忽略,导致教育目标的偏离
人在本质上是一种关系性的存在,由于道德教育与生活世界的断裂,知识理性对道德教育的侵略,道德教育以知识为中心,人却被边缘化了,受教育者被物化为装载知识的容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成为教育者向受教育者灌输道德规范的过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是一种控制与被控制、灌输与被灌输的关系,道德教育变得不再“道德”。其表现为:不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尊严、权利,实施非人道的体罚与虐待;把人当做工具打造,作为接受知识的容器;肢解人的完整性,片面强调人的道德认知,而忽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等的培养;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把人看做是客观物体,是没有生命的、消极被动、需要接受教育的对象。由于这种教育遗忘了人的关系性存在,泯灭了人与人之间的交互性,造就的都是一些既无独立自主性、也无责任意识的、虚伪的“道德人”,最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活动偏离了教育人、塑造人的教育目标。
二、从内因外因对立统一关系看教育对象的本质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是以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本质特征和成长规律为出发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对教育对象的本质进行深入的研究,科学认识教育对象的本质,为教育方法创新奠定基础。
(一)群体性生存是人的现实本质
为了全面揭示人的本质,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人是社会存在物,这种社会,不是由一些处于所谓“自然状态”中的独立的、单个的人机械地简单地凑合在一起的,而是人们有机结合起来的整体。人的本质不是人的某方面的属性,不是某个抽象的概念,每个人都是现实的人、活生生的人,使人呈现出今天面貌的是以实践为基础而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在社会关系中成就自身的。社会关系的本质是人与人的关系,每个人都要生活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生活在人群中,有群体就会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正是这些关系对人产生了长期的、深远的影响,这些关系就是影响每个生存与发展的外因。我们研究人的本质就不能只从个体出发关注个体的特点,而是要在社会关系中去把握一个人的本质,探索一个人的思想。
(二)追求优越感是人的心理动机
仅仅从社会关系的角度去把握一个人的思想本质还是不够的,因为社会关系只是外因,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内因才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每个人既是在各种社会关系中成就的,但同时也是自身选择的结果,因为每个人都具有自由意志,都具有自由选择的权利,而这里我们要探讨的是自由选择的依据。奥地利著名的思想家、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对优越感的追求是人的最深层次的心理动机。人类与其他的生命体最大的区别就是人不只是为了生存而生存,人更是为了意义而生存,为了在人群中获得优越感而生存。只有能够获得优越感,人才会愿意采取行动、才会去实践,教育对象的实践活动也同样要受到这一规律的支配。学生对某些教学内容非常感兴趣,能够集中注意力,并且愿意积极参与其中等现象背后的真正原因是通过学习这些知识能够提高学生的优越感,或者在参与的过程中能够提高自身的优越感。
(三)教育对象的存在本质
通过对影响教育对象外因内因的分析可以掌握教育对象的存在本质状况。首先,教育对象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教育对象始终生活在群体中,受到群体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关系的影响,教育对象的发展过程是在群体中实现的。其次,在群体性的教学活动中追求优越感是教育对象一切实践活动的心理动机与规律。只有能够获得优越感,教育对象才能够产生兴趣,才愿意参与其中。而教育对象的这些本质特征应该成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优越感的获得,只有这样才能够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理念
分析问题是为更好地解决问题,深入地研究教育对象的本质是为了寻找更好的教学方法来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创新要从教育对象的本质出发,提出更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理念。
(一)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整个教学活动是围绕教师转,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教师的主体地位,而只把学生看做是接受知识的客体。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地位,不符合教育规律,学生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无法获得任何优越感,也就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容易造成“教”与“学”的割裂,也颠倒了“教”与“学” 的关系。为了让学生获得优越感教师就必须明确,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最终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教”应该是为“学”服务的,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活动应该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感受到主体地位,如教师可以在找学生回答问题后询问学生的名字,让学生有存在感,有受尊重的感觉等。因为可以获得优越感学生就会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教”与“学”的互动。它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实现由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从而逐渐形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4]
(二)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
前面谈到学生只有感到通过学习这些知识能够获得优越感才愿意去学,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就要在讲授任何知识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虽然以往教师都会谈到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意义,但总的来说过于空泛,教材与教师更擅长于宏大叙事,而这种方法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也就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生活实践,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出发,来向学生说明思想政治理论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这门课的实际用处和价值,这样学生就会自觉地去学习和研究相关的知识以应对未来的生活实践。教师在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时还要注意发挥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同时让学生看到教师的素质和综合能力是与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相关的,教师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如果学生对教师产生了欣赏之情,学习的热情就会被激发,从而获得自身所追求的优越感。
(三)努力创造学生的参与机会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活动只有让学生参与其中,学生才能够感受到教学活动与自身的关系,感受到自己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才能获得优越感,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式教学法是一种合作式或协作式的教学法,这种方法以学习者为中心。参与式教学中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和参与者,教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与促进者,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愿望,充分利用丰富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加强教学者与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问的信息交流和反馈,使学习者能深刻地领会和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将这种知识运用到实践中。[5]参与式教学过程要求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把学生看做现实的、具体的人,而不是只把学生看做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学过程是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知识为中心,通过主体之间的沟通交流来增强教学效果。学生参与的程度越深,就越能感受到自身的优越感,就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研究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对教育对象的深入理解而不断创新出新的方法。创新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的问题,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以问题为中心去开展教学活动,为国家培养出栋梁之才。
[ 参 考 文 献 ]
[1] 王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的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7).
[2] 李太平,李炎清.灌输式教学及其批判[J].高等教育研究,2008,(7).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