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国内经济社会发展8篇

时间:2023-08-18 09:33:0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国内经济社会发展,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国内经济社会发展

篇1

关键词:社会环境;内蒙古;经济发展;变迁

一、前言

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社会环境就是这众多因素中的一个。社会环境因素包括社会传统、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文明程度等等。它们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一个政局稳定、经济秩序与治安状况良好、文明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意味着企业经营者有着良好的社会环境,也是区域发展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人均国民收入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人们由满足基本生活需要转向追求文化娱乐、环境质量等精神生活需求。由此,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等方面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而每个人的变化从国家或地区的角度上看就意味着社会传统以及文明方式等等的改变。而上述这些方面的改变又会对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当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一定高度时,社会环境因素也会随之成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对社会环境因素的研究将会日益得到重视。

二、内蒙古发展环境的改变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内蒙古得以成功实践,自治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于区域社会环境所包括的内容繁多,本文拟从内蒙古发展环境、社会事业的发展和内蒙古社会大局等几个方面对内蒙古社会环境的变迁进行简要的阐述。

(一)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

自实施五年规划以来,在国家的扶持下,在自治区政府的不断努力下,内蒙古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的成效。目前在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结束后,内蒙古的综合运输体系已初步形成。而“十一五”期间内蒙古的基础设施建设更上一层楼:新增公路里程33万公里、铁路运营里程3100公里,新增民航机场3个,建成8条500千伏电力外送通道。全面加强公路、铁路和电网三大通道建设。累计完成公路建设投资1470亿元,建成赤峰至通辽、呼和浩特至大饭铺至东胜等一批高速公路,开工建设赤峰至承德等9条连接区外的高速公路,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57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365公里,12个盟市全部有了高速公路。累计完成铁路建设投资555亿元,建成临河至策克、包头至西安等30个重点项目,铁路运营里程达到10789公里。开工建设锡林浩特至乌兰浩特、赤峰至锦州等35个重点项目,在建铁路总规模5980公里。累计完成民航机场建设投资50亿元,建成鄂尔多斯、二连浩特和阿尔山机场,机场总数达到12个。为内蒙古的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生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在内蒙古经济发展初期生态环境的破坏度较低,随着内蒙古经济的不断发展,内蒙古的生态问题日益突出。因此自治区政府历来都把生态建设作为最大的基础建设来抓,从而使生态总体恶化趋势趋缓。经过多年的努力内蒙古的生态建设去了明显成效:重点治理区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提前完成20%的规划目标,草原植被盖度继续提高。“十一五”期间累计投入生态建设资金3228亿元,实施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重点生态工程,草原建设总规模5亿亩,禁牧休牧面积78亿亩,林业生态建设总面积5000多万亩,6000万亩农田和8000万亩基本草牧场受到林网保护。开工建设海勃湾水利枢纽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完成134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解决了农村牧区581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4500万亩,节水灌溉面积3500万亩。加强重点区域、流域和行业环境治理,淘汰了一大批落后产能。加强国土综合整治和地质勘查工作,煤田灭火取得阶段性成效,新增煤炭资源储量5500亿吨。

三、内蒙古社会事业的发展

(一)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得到加强

和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同,内蒙古在经济发展之初,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作为社会建设重点工作之一的“民生工程”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作为自治区政府重要工作内容之一的“民生工程”建设得到了加强。具体体现在:

1.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城镇累计新增就业114.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控制在4.2%以内,基本实现了“零就业家庭”至少一人就业的目标。

2.财政用于社会保障补助支出累计达1048亿元,各项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430.7万人和886.4万人,230.9万职工纳入失业保险。优抚对象、农村五保户生活补助标准进一步提高,200多万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

3.全面启动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棚户区改造,累计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投资689.4亿元,建设保障性住房78.5万套。内蒙古还建立了被征地农牧民和事业单位新进人员养老保险制度,出台了“五七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政策以及灵活就业人员、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农牧民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基本实现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自治区级统筹和失业、工伤保险盟市级统筹的目标,6个盟市实现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盟市级统筹。

4.制定了养老、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以及异地就医政策,自治区本级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全部纳入工伤保险统筹。

5.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累计投入建设资金30613万元,如期完成了“九五”、“十五”、“十一五”各个阶段的工程建设任务,实现了2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任务目标,解决了295万农牧民群众听不到广播、看不到电视的问题。各项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使自治区居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二)社会事业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内蒙古的各项社会事业都得到了快速发展。着力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内蒙古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提前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稳步推进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进度居全国前列。民族教育水平明显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高等教育质量稳步提高。覆盖城乡的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和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城镇社区卫生和蒙中医药事业发展迅速。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深入推进人才储备制度建设,组织实施“草原英才”工程,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认真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实现了奥运会金牌零的突破。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气象、人防、档案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进展。

(三)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从自治区成立以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内蒙古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也得到了大力发展,进而内蒙古的精神文明建设日益深入,内蒙古的文化氛围日趋浓厚。据了解,“十一五”期间,内蒙古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增长率达28%,高于自治区同期GDP增速。目前内蒙古已拥有4个国家级、21个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健全,草原文化整体形象和实力明显提升,涌现出一批具有草原文化特色的艺术精品,其中中国・呼和浩特昭君文化节在以“节庆展示城市软实力”为主题的第七届中国节庆产业年会上被评为“十大品牌节庆”。其次《蒙古学百科全书》出版发行,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健康发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公民文明素质不断提高。

四、内蒙古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从成立之初,自治区党委就深刻认识到内蒙古在国家稳定大局中的重要地位,紧紧围绕构筑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的战略目标,以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为抓手,扎实推进平安内蒙古建设,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各族人民安居乐业创造了良好环境。全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在全国综合考评中连续6年被评为优秀。

(一)社会矛盾化解深入推进

自治区党委、政府非常重视社会矛盾化解工作。自治区党委、政府多次召开党政联席会议和矛盾化解工作会议,对涉及政策层面的18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推动化解工作扎实开展。各地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的抓手,实施惠民工程,解决低收入群体的养老、医疗、住房、就业等问题,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二)社会建设管理成效显著

加快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文化站、卫生服务站建设,普遍建立起一站式服务大厅,开展政策咨询、就业指导等多种便利服务。加快苏木乡镇(街道)职能转变,逐步强化基层社会服务和公共管理职责。加强社区党建和社工队伍建设,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大力加强社会组织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服务管理,在协同社会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狠抓公共安全管理工作,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健全应急处置机制,加强食品药品监管工作,有力地保障了公共安全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

(三)平安创建活动深入开展

加快基层综治组织和服务平台建设,全区苏木乡镇(街道)普遍建立起综治工作中心,嘎查村(社区)绝大多数建立起综治工作站。深化平安创建活动,激发社会各界参与平安建设的积极性。坚持不懈地开展严打整治斗争,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确保全区社会治安形势持续稳定。

(四)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政府自身的建设也在不断加强。自治区政府在执政过程中,全面推进依法治区进程,加强行政立法、执法监督和普法教育,努力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听取各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意见,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程度不断提高。政务公开取得积极进展,政务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重视源头治理,规范资金运行,勤政廉政建设取得新成效。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不断加强,军警民共建和双拥工作取得新成绩。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真做好宗教工作,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的局面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总之,改革开放30多年来,自治区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设和谐内蒙古摆到重要位置,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实现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把为各族人民谋利益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自治区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不断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积极促进就业,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在发展生产的同时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让全区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同时,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内蒙古社会环境的日益改善也必将对内蒙古的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从而为内蒙古的经济发展奠定良好的社会环境基础。

参考文献:

1.孙杰,姜滢洁.内蒙古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启示[N].内蒙古日报,2011-06-08.

篇2

【关键词】经济发展;企业管理;创新;优化

管理学是现代企业所推崇的一门重要学科,其中的内部主要包含了对企业发展的各种规划和管理,考虑到了企业当前的发展现状,以及可能遇到的问题,同时针对不同的问题形成了最为完善的解决思路。伴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我国的经济体系开始进行了一定的自我变革和优化,并针对当前时代消费者的各种需求,开始调节自身所能提供的服务内容,以求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很多企业发现,仅仅通过满足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并不能最为有效的促进整体经济效益的提升,必须有一定的企业管理方法,确保这些方法具有较高的适用性之后,再进行全面的经济效益提升过程。对于企业而言,一个好的企业管理制度,不仅能够给予员工较高的工作积极性,还能够使得企业的整体拼搏氛围被完全的激发出来,从而更好的向前发展。但是,我国的企业管理现状十分不佳,无论是模式上,还是管理内容上,都存在着较多的问题。而许多企业并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的实质性,也没有采取任何的手段加以遏制和优化,导致这些漏洞和问题的严重性不断加大,甚至影响了现有的经济效益上升。为了改变这样的状况,我国的企业必须对当前国内的企业管理措施进行全面的创新和优化,改变现有的企业管理模式,实质性的提高整体的经济效益。

一、国内企业当前的管理现状

(一)整体的企业管理模式十分落后

在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便是企业管理模式上的滞后性,即使现如今的互联网技术得到了全面的优化和发展,已然在市场经济中获得了较为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但是,在我国的相当一部分企业当中,依然不具备新时代的全新管理思想。这些企业的管理者认为,传统的管理思想具有较高的实践性,不需要进行过度的创新,否则很容易改变企业管理的整体效益,还会迅速使得企业的管理模式不再维持原有的经济状态,造成较多的不良影响。还有一部分企业,选择了互联网技术作为基础的管理制度,但是没有考虑到互联网的实际管理内涵,管理的实质没有发生丝毫的变化,仅仅对表面的内容进行优化并不能起到太大的作用。同时,这些企业在企业管理的创新方向选择上,也较为统一的模仿了国外的先进企业,没有考虑到企业自身的现状,所做出的企业管理措施改革过于局限,难以迎合当前企业发展的实质需求。此外,一部分企业虽然有了互联网管理的意识,但是企业当中的员工大都是一些老员工,他们本身并没有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因而在这样的状况下,不得不采用传统的方式进行现代化的企业管理,而两者之间本身具有较大的差异,所形成的管理效益自然相对较低。

(二)企业管理的数字化内容过于局限

现如今,我国的科技已然处于全面发展的状态当中,很多的互联网技术得以在现代化的企业中,生成了全新的应用方向,并且也推动了当前企业商品的发展思路。很多企业的商品信息能够通过网络达到迅速传播的目的,方便了消费者进行全面的信息查找和阅读,其中还包含着一定的企业产品信息。现如今,我国的信息网络已然呈现出了不一样的增长姿态,相当多的消费者在刚刚接触到互联网垃圾信息的时候,便迅速选择了抵制。但是很大一部分企业,依旧在采用这样的方式进行着品牌推广。事实上,通过这样的传播形式不仅不能够获得一定的品牌知名度,还容易影响互联网背景下消费者内心的实质变化。在新时期的企业管理创新当中,如何朝着数字化的方向去完善现有的企业产品信息传播方式呢?充分的结合数字化网络便是核心的内容。企业必须正确分析利用网络能够对自身产生的巨大效益,如果盲目的运用网络,很可能会招致一些人的反感,反而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在利用互联网的过程中,企业应当分析出互联网的各种信息状态,针对其中的信息内容,选择建立最为切实的企业品牌知名度,并与消费者实现较为真诚的联系和沟通,准确把握消费者的实质需求,并提供相应的服务,或者对现有的服务进行进一步的优化。

二、新时期企业管理的基本规划

对于企业管理而言,其本质在于充分发挥企业的整体效益,提高内部组织和制度的作用,进而使得内部的组织更加系统化,各种组织之间也会进行迅速的协调,呈现出互补的姿态,也就是对资源进行整合的过程。在新时期企业管理的基本规划中,也应当坚持这一工作理念,合理的分析组织资源的优劣势。在我国的古代管理思想中,管仲已然设计出了四里一连、十连一乡的管理体系,这本身便是对管理创新的一种尝试。在实际的企业管理当中,企业的领导者也可以根据各个部门的不同职责和功能,对当前的部门进行优化和完善,使得它们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功能,进而使得企业管理的效用全面提升。在新时期的企业管理规划当中,需要正确认识企业管理规划的本质含义,分别给予内部的组织成员一定的权利和经验,从而促使新时期的企业管理内容得到全面的优化。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来到,国内的高新技术产业在迅速的崛起,并且已然生成了一种全新的组织模式,也就是网络组织。这一组织不仅具有了战略管理的强大优势,而且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发挥着重要的运用。同时,网络组织可以通过合同管理作为基础纽带,将其中的生产任务分别外包给其他企业,进而将自身的主要精力放在组织资源的进一步整合和优化上。在整个企业管理的过程中,领导者担当着最为主要的角色,他们能够随时的把控现代化企业当中的各种内容,还能够对企业方案进行全面的调节,实现高层次的经济效益发展模式。

三、新时期企业管理的创新途径

篇3

为了贯彻落实《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高土资源的保障和服务能力,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近日,土资源部下发了《土资源部关于支持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有关措施的通知》。主要包括实施差别化的供地政策、加强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加强地质勘查和矿产资源开发、加强土资源基础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四个方面的内容,共19条具体措施。

一是实施差别化的供地政策。主要内容为:加快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支持内蒙古以新一轮土地调查成果为基础,加快地方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试点,创新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制度;加大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倾斜力度;保障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用地。支持内蒙古能源基地、新型化工基地、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基地和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加快把内蒙古建设成为家战略资源支撑基地;鼓励合理使用未利用地;支持沿黄河沿交通干线经济带、满洲里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

二是加强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主要内容为:落实耕地保护责任。支持内蒙古完善耕地保护的共同责任机制,按因素法分配中央分成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继续对给予倾斜;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整治。鼓励内蒙古开展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在资金、技术和政策等方面予以倾斜,对内蒙古列入家土地整治重大工程的项目,适当加大中央资金支持力度;探索节约集约用地新模式。支持内蒙古开展工矿废弃地复垦调整利用试点,确保废弃工矿用地复垦到位并有效利用;支持做优做强工业园区;严格执行和完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切实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

三是加强地质勘查和矿产资源开发。主要包括:落实地质找矿新机制。将内蒙古地质勘查工作纳入土资源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建立中央与自治区基础地质工作相互衔接、公益性地质调查与商业性矿产勘查相互促进、地质勘查力量和资金协调配合的地质找矿新机制,加快实现内蒙古地质找矿实现新突破;支持内蒙古开展重点地区地质矿产调查评价。在项目和资金安排上,优先部署重点成矿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矿产远景调查及区域重力测量,全面提高内蒙古地质矿产工作程度。支持内蒙古在二连盆地、海拉尔盆地、河套平原开展战略性地下水勘查,在黄河上游(内蒙古段)经济较发达区域和重要矿区开展环境地质调查;支持内蒙古重要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加大具有资源潜力的缺煤地区煤炭资源勘查力度,支持内蒙古在整装勘查区,开展铀、铁、铜、铅、锌、金等多金属矿产整装勘查;加强与周边家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合作;推进优势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重点支持内蒙古运用新技术、采用新工艺开展煤炭、稀土、铁矿等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促进矿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快白云鄂博稀土、铁及铌矿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加大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支持力度。加大对资源枯竭地区的支持力度,促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支持内蒙古申报中央财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重点工程,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基本解决历史遗留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四是加强土资源基础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主要包括:加强基础测绘工作。“十二五”期间为建立6个家级GNSS连续运行参考站,支持卫星定位服务系统建设,施测一等水准网、高精度大地控制网和重力基本网,精化似大地水准面,优先安排测制1:1万地形图所需的航空航天影像资料;加强信息技术研发应用。支持矿产资源潜力评价信息系统;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建立土资源部与内蒙古互派干部挂职锻炼制度,促进土资源干部队伍建设,在基层土资源管理所建设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篇4

关键词:经济形势;低碳经济;项目建设;特色经济;消费拉动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0-0210-1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因此,大安市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的研究,需要面对新形势,关注全球,放眼全国,立足市情,审时度势,前瞻未来,突出关系全局发展的问题的研究,提出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建议,才能有益于大安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

1 国内外经济形势对大安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1.1 国际经济形势对大安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随着世界气候变暖,“低碳经济”已成为全球的共识。“低碳经济”的发展途径,其理想形态是充分发展“阳光经济”、“风能经济”、“氢能经济”、“生物质能经济”。我们大安市正具备风能、太阳能的得天独厚的条件,这对未来大安经济的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

1.2 国内经济形势对大安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即增强发展协调性,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强文化建设,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建设生态文明等五个方面。这个新要求集中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大安市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应该根据国家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的上述信息,找到自己的准确定位,从而更好地发展自己。十二五时期,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也将进入新的阶段。国家提出的振兴东北战略,对吉林省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最近国务院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这对加快发展吉林、振兴吉林经济无疑具有重要作用,对于我们大安市来说,也是一个好消息。

总之,我国总体经济形势将进一步企稳向好,而且国家仍在强化扩大内需、保持增长的政策措施,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和资本正在加速向内陆地区转移,特别是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些必将为我市加快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我们应该立足实际,把掘机遇,乘势而上,全面发展。

2 “十二五”时期大安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

大安市“十二五”时期的重点任务应在参考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实事求是地予以确定。

2.1 突出项目建设,扩大经济总量

经济总量不大是我市的基本市情,扩大总量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投资拉动战略,突出抓好项目建设。一要集中力量谋划储备申报项目。二要集中精力打造新兴能源基地。依托我市能源优势,抢抓国家政策机遇,全力推进安白百公里新能源综合开发景观带、风力发电、石油开发、火力发电等重大能源项目建设进程。三要集中管理强化对项目的服务。

2.2 突出培育特色,发展农村经济

有特色才会有市场,有市场才会有效益。农村经济要围绕“特”字下功夫。一要建设特色农产品基地。顺应市场需求,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扩大烤烟、瓜菜、美葵、圆葱、大荛子、红干椒、粘玉米等特色经济作物面积,形成各具特色的品牌种植区;加大资金投入,强化畜禽品种改良和防疫工作,推进牧业向园区舍饲、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形成“一乡一品”、“一村一业”的格局。要突出良种繁育,积极抓好新品种引进、新技术推广,大力搞好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推动农业生产逐步向育种、繁种方向转变,不断提高农业效益。二要建设优质粮肉基地。重点抓好牧业园区(小区、家庭养殖场)建设,积极培育发展专业村屯、典型大户,不断扩大畜禽总量,使我市成为精品牧业大县。三要建设绿色食品城。围绕无公害瓜果蔬菜、有机肉蛋奶粮、野生鱼虾蟹蚌等一批质量好、叫得响的特色农副产品,鼓励和支持各行业、各种经济主体开发绿色食品,搞好品牌注册认证,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业,使大安成为绿色食品城典范。

2.3 突出提速增效,提高工业化水平

一要实施开发区“二次创业”。明确开发区的合理定位,根据调整后的规划,尽快收储土地,多方筹措资金,把开发区规划建设成机械制造、嫩江湾湿地旅游和农副产品深加工特色园区。二要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坚持“一企一策”原则,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扶持企业做大做强。实施品牌开发战略,加快研发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产品,争创有影响力的行业品牌、自主品牌。三要注重抓好节能减排。积极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支持开发节能技术、环保技术、低碳能源技术和企业节能改造,推广使用节能新产品、新装备,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

篇5

一、我国资源约束的矛盾十分突出

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在我国,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土地、自然资源、生态和环境承载能力约束矛盾加剧的问题,而且是其他绝大多数工业化国家未曾遇到的。从当前的发展趋势看,资源供给不足将成为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制约因素。

(一)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资源承载能力偏低

人均耕地面积、淡水资源和森林面积三个指标反映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承受能力。目前我国这三个指标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2%、25%和20.6%,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承载能力相当脆弱。

1.土地资源:我国土地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一是人地矛盾日益尖锐,土地资源保证程度降低。我国以约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1%的人口。土地资源总体质量不高,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的耕地面积只占全部耕地面积的41.3%。全国国土面积中有65%属山地或丘陵,33%属于干旱或荒漠地区。二是可开发利用的后备资源不足。目前,我国虽尚有未利用的土地约11亿亩,但依我国当前经济条件和科学技术水平仅1/4可开发利用。三是土地利用效率不高。我国大部分土地利用方式还比较粗放,规模效益也未充分发挥出来。城市用地增长远远超过人口增长,许多城市建设和开发区建设存在严重的土地浪费现象。四是土地退化、毁损严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全国受工业“三废”和农药污染的耕地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5;全国草地退化、沙化和碱化面积20.25亿亩,并仍以每年200万公顷的速度增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55.05亿亩,约占国土面积的38%,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0.15亿亩。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达39.3亿亩,每年因自然灾害损毁的耕地约10万公顷。2003年净减少耕地253.7万公顷。2.水资源: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小,水资源利用面临的挑战十分严峻。一是水资源短缺。截至2002年底,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6868亿立方米,人均拥有量2091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2003年人均水资源2076立方米。我国已被列入世界13个人均水资源贫乏国之一。二是水体污染严重。相当数量的废水和污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海。三是江河水流泥沙含量高。四是水价严重偏低,水资源浪费严重。水资源管理存在运行机制不完善,对水的开发、利用、保护缺乏统一协调等诸多弊端,水价过低,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造成用水的大量浪费。

3.森林资源:我国人口众多,局部生态环境恶化,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改善生态环境对森林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而森林资源总量不足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十分突出。一是森林覆盖率低。据统计,2002年底我国森林覆盖率为16.55%,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0.45个百分点;人均森林面积0.12公顷,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0.6%;人均森林蓄积量9.7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8。二是利用效率低下。由于资源利用不合理,目前我国森林年消耗3.7亿立方米左右,其中薪炭材约1.3亿立方米,占35%。资源利用极不合理。万美元木材消耗约2立方米,为美国的3倍、日本的9倍。三是供需矛盾突出,进口大量增加。2003年进口原木材、锯材2546万立方米和551万立方米,用汇36.4亿美元。

(二)主要能源、矿产资源的储藏总量和人均占有量低

矿产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目前世界90%的工业品和17%的消费品是用矿物原料生产的;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95%的能源和85%的原材料来自于矿物资源。矿业对整个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主要能源和矿产资源储藏总量及人均占有量,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乃至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除煤炭及少数小宗矿产资源外,我国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储藏总量不足,人均拥有量明显低于主要国家及世界平均水平。

(三)资源保障程度低

经对8种主要能源和矿产资源静态保障程度分析,我国主要矿产资源的静态储采比大多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中储藏丰富的煤炭,资源静态保障程度也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由于石油、铁、铬、铜、铝等矿产均需依赖大量进口,现有储量对消费的保障程度更低。在具有支撑性作用的45种矿产中,我国目前已有10多种的探明储量难以满足需求,到2010年将有半数以上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到2020年能满足需求的仅剩下6种。

二、资源约束的风险明显加大

我国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很难适应快速增长的庞大需求,这一鲜明反差构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供给的基本特征,资源供给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资源约束将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风险。

(一)环境污染形势不容乐观

由于二氧化硫排放大大超过环境自净能力,我国已有约1/3的国土受到酸雨污染。煤炭生产引起的地表沉陷、矸石堆积及自燃、瓦斯和粉尘排放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日趋严重。今后随着煤炭消费需求增加,环境污染形势将越趋严峻。

(二)煤炭和交通运输压力巨大

去年以来的煤炭和电力需求过快增长,对国内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煤炭生产都造成了明显的压力和影响,出现了近年来少有的电力供应偏紧和煤炭供应告急局面。从目前煤炭生产能力和铁路运输能力情况看,实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需要建设大量煤炭及相关铁路运输、港口配套设施。

(三)我国企业承受资源约束的能力脆弱

产业集中度过低以及粗放经营,使原油加工、钢铁、有色金属冶炼、轮胎等高度依赖进口资源的产业抗风险能力较弱,容易受到国际市场价格剧烈波动和需求变化的影响。

(四)影响国内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初步测算,2020年石油和其他主要矿产资源及初级产品进口用汇将达到2000亿美元以上,其中仅进口石油就需600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1.3倍。随着进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国际市场供应和价格变化对经济和社会影响将越加明显。

篇6

今天,我们召开全区年终金融部门座谈会,主要目的是与各位行长和经理一起,总结一年来我区金融工作,肯定成绩,分析不足,共同研究与探讨在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区内经济社会发展不确定性因素较多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发挥金融作用,切实有效地扩大信贷投入,促进全区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刚才区发改经贸局童局长代表区金融办通报了2011年度金融机构考核结果,并分析了全区金融运行情况,对今年工作作出了具体部署,希望大家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各家金融机构负责人也都结合本单位实际作了很好的交流发言,希望各个银行互相借鉴学习,扎实做好今年工作。下面,根据会议安排,我再讲两个方面的意见。

一、充分肯定金融工作显著成绩

过去的一年,全区金融系统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提出的目标和要求,认真贯彻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抢抓有利机遇,加大工作力度,金融工作成效显著,成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亮点,并得到了区委、区政府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存贷款余额大幅增加。2011年全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73.96亿元(含准金融机构),比年初增加40.97亿元,同比增长30.8%,存贷比为79.6%。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167.81亿元,比年初增加40.25亿元,同比增长31.6%。与此同时,2011年全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18.48亿元,比年初增加47.13亿元,同比增长27.5%,其中人民币存款余额217.08亿元,比年初增加46.68亿元,同比增长27.4%。总之,过去的一年,在全区金融机构的共同努力下,我区存贷款余额均保持了高速增长,为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金融支持力度明显增强。2011年底,全区存贷款余额存贷比达到79.6%(含准金融机构),达到历史新高。其中工业贷款为93.98亿元,占人民币贷款的58%,占比提高了1.1个百分点。各金融机构加大了对重点项目、行业龙头企业、招商引资企业以及中小企业等的支持力度,大力支持我区平台建设,为我区经济快速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金融创新能力不断加强。一是旧馆木业协会与杭州民生银行签订合作协议,有效缓解了我区旧馆木地板加工企业资金压力。目前杭州民生银行已累计发放贷款达1.5亿元。二是我区第二家小额贷款公司——长城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于2011年3月顺利开业。两家小额贷款公司全年累计发放贷款1434笔,发放金额10.17亿元,有效缓解了我区中小企业的资金压力,有力地支持了新农村建设。三是在省经信委大力支持下,区政府与省工商银行合作构筑了全省首个产业集群融资平台—木地板产业集群融资平台。该平台在2012-2013年3年间,将为木地板产业新增10亿融资规模,同时还将在融资价格方面给予特殊优惠,实施融资让利。四是农村合作银行顺利完成股改并开业,成为全省首家农村商业银行。

总之,一年来全区金融业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在保障经济发展资金支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在此,我代表区政府向大力支持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金融部门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通过在座的各位向辛勤工作在全区金融战线上的广大干部职工表示诚挚的慰问!

二、全力提高金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能力,实现互利双赢

2012年全区金融机构要切实按照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区委二届十次全体(扩大)会议和区二届人大五次会议精神,针对国家政策的微调,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入理解政策,不断改善金融服务,持续推进金融创新,努力提升金融整体素质,为我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金融保障。

(一)进一步强化责任感和使命感,全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全年要力争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20%。要实施大产业培育计划,壮大国家级木地板、省级电梯、市级电机以及金属材料、新型纺织“五大产业集群”,力争总产值达到500亿元,增长20%以上。要全力加快南太湖产业集聚区区块和练市、双林、菱湖、和孚四大工业功能区建设,努力提高平台承载能力。因此全区各金融机构要继续落实好相关货币政策,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保持金融服务的持续性,切实增加信贷有效投入,为促进我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稳定的资金保障。要采取有效措施,千方百计扩大信贷资金来源,积极向上级行争取在信贷规模、审批权限和存贷款比例控制等方面的倾斜政策,并通过其他多种方式努力增强资金供给能力。尤其是区确定的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各金融机构要把握基本方向,创新风险意识,坚定不移地给予贷款支持。同时,要进一步深入推进银企合作,积极与企业、项目加强有效对接,对一些具有成长性但目前面临资金困难的企业也要给予相关信贷支持,共同致力于我区融资环境的改善,确保全区经济运行资金链的畅通。

(二)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大力支持产业转型升级。当前,我区经济正处在企稳回升和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各金融机构要深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金融调控要求,在信贷投放上体现“区别对待,有保有压”,要大力优化信贷结构,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支持淘汰落后产能,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保持经济平稳和可持续发展。

(三)进一步缓解融资难题,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融资难一直是阻碍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虽然过去的一年各银行投入工业的贷款增幅较大,但中小企业融资仍然是个难题。为此,各金融机构要转变经营理念,强化市场意识,主动了解企业,积极做好服务,以降低信贷门槛等方式向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等金融服务,争取在服务中小企业、解决贷款难问题上取得新的突破。

篇7

贯彻科学发展观,首先要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被广泛认为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发展理论。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也是发展理论的核心内容,涉及到发展的目标、价值、代价、主体、动力、条件、模式、战略等一系列重要问题。科学发展观则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和基本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对从不同角度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的分析和阐述,应抱兼收并蓄的态度去解读、领会和掌握:《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4年第1期所载《树立科学发展观要实现十个转向》一文认为,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包括如下五个方面的内容:(1)民本发展,即新世纪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坚持以民为本,这是发展的根本要求;(2)全面发展,即新世纪中国的发展必须涵盖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这是发展的多元内容;(3)协调发展,即新世纪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要保持发展的不同领域、不同方面、不同要素、不同要求的相互适应、有机配合、优势互补与彼此促进,这是发展的基本原则;(4)可持续发展,即新世纪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同人口、生态、环境与资源相互适应,这是发展的重要体现;(5)统筹发展,即新世纪中国的发展必须遵循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这是发展的战略指导。

《领导科学》2004年第6期所载庞元正:《当代中国的发展实践与科学发展观》一文,则提出科学发展观主要解决了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1)对于“什么是发展”做出了科学的回答;(2)对于“为什么要发展”做出了科学分析;(3)对于“怎样才能发展”做出了科学的探索;(4)对于“怎样评价发展”做出了科学判断。还有《理论学刊》2004年第4期所载吴振坤:《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文章认为,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十分丰富,包括发展的本质和目的、发展的中心、基本内容和根本要求等。科学发展观要回答的问题有:要不要发展,为谁发展,发展什么,怎样发展,往哪里发展等问题。具体来说就是:(1)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目的,是回答“为谁发展”的问题;(2)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是回答:“要不要发展”的问题;(3)科学发展观还要回答:“发展什么”的问题,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方面所要达到的目标、完成的任务;(4)科学发展观要回答:“怎样发展”的问题,这就是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基本内容主要是坚持“五个统筹”;(5)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回答“怎样发展才能保持永续性”的问题。:

还有些学者从哲学的高度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他们认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三句话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内涵,是用反思传统发展观的结晶,体现了学说的精髓;这三句话还构成科学发展观的完整内容:第一句话是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或哲学指南,是它的灵魂,第二句话的三项要点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第三句话是科学发展观的终极价值目标——人的全面发展。由上述三句话组成的科学发展观正是的哲学、探讨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精髓在当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波澜壮阔实践中的展开,因此而精彩。(注:《当代思潮》编辑部:《时代的哲学行动的指南——就“以人为本”有关问题答读者问》,载《当代思潮》2004年第6期。)

总结起来说,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离不开发展;解决国内各种经济社会问题,保持社会稳定,离不开发展;坚持“一国两制”的方针,和平统一祖国,离不开发展;维护国家及,离不开发展。历史与现实使中国人民认识到,中国的出路在于发展,中国的希望在于发展,中华民族的命运和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皆系于发展。正如同志所指出的:“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观其根本着眼点是要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发展是硬道理,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一个战略思想。中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在发展。”(注::《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载《经济日报》2004年3月1日。)

篇8

【关键词】专业设置 职业教育 技术技能

职业教育研究分为宏观领域研究和微观领域研究,宏观领域研究主要包括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发展规律、职业教育内涵和外延的研究等等;微观领域研究包括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师教学、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研究等等,侧重于开展职业教育的内容。其中,将专业设置与职业教育的关系进行研究,是为了突出专业设置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也是为了使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更趋于合理。

一、专业设置与职业教育的关系简析

专业设置的合理性决定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表述如下:第一,专业设置是职业教育的载体。职业教育是通过各专业的教育教学来实现的,所以专业设置承载着职业教育实施的内容、方式方法与考核标准,等等。第二,职业教育为专业设置搭建了平台。职业教育如同舞台,专业设置就是演出的节目。只有在职业教育的宏观统筹下,专业设置才有了真正的市场和用武之地。但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绝对的,在一定的环境或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即互为载体,又互为平台,才能相互适应与满足。当然,也可以把他们看做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前者是内容,后者是形式。

二、专业设置的依据研究

从职业教育发展的实践来看,专业设置主要有以下依据:首先,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这是宏观依据。任何专业人才的培养,都是为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只是具体的岗位不同,发挥的作用不一样。其次,要是符合行业发展需要。无论哪个行业的发展,都需要专业人才的支持。一个行业发展得越快,对于经济社会的贡献越大,那么,需要的专业人才也就越多,专业设置的可能性就越大。再次,要注重市场多样化需要。从宏观上而言,一个国家就是一个大的市场,由于人们需求的多样性,对于各种产品或商品的需求以及对于从事该行业人才的需求也是多样的,从而决定了专业设置的多样化与丰富性。

三、专业设置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引领作用探析

专业设置在职业教育的发展中处于核心载体的位置,专业设置科学与否直接决定了该职业教育学校的发展状况,甚至决定了其生死存亡。因此,无论是职业教育的主管部门,还是职业学校自身,都要立足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前瞻思考,高端设置,才能使学校长远发展,充分发挥专业设置对于职业教育的引领作用。

(一)总结提升作用

任何专业的设置,都是建立在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基础上的,尤其是对其关系密切的行业、产业以及市场发展的需要等等。一是,专业设置是行业发展总结的表现。无论哪个专业都具有针对性,是为了培养某个行业培养技能人才而设置的。所以,在设置前必须对相关行业做深刻研究,尤其是对其过去与现在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与成果等做总结,以期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进一步改进与提升。二是,专业设置是职业技术总结的结果。职业教育教学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中间环节,直接决定着未来职业发展的情况。因而,要针对该行业的技术技能发展做出细致的研究,尤其是发现其在实际运行中的不足与优势,使得其在教育教学中加强教育,有利于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避免类似的失误、错误,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二)前瞻探讨作用

从实质讲,专业设置就是一种理论探讨,即通过研究职业技术发展的可能性,使得专业设置可以在行业或产业的发展中起到一定的前瞻作用。第一,经济发展形势探讨。任何专业都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细节,都要具体到某个岗位来实现。虽然经济发展形势是宏观性的,然而,却能直接地反映该专业技术技能的应用前景。专业设置只有立足潜力领域,才有其远大的理想实现可能,才会确保职业教育学校的长存。第二,职业技术技能作用探讨。任何一所学校或者主管部门不会去盲目地设置对社会和经济发展起不到任何作用的专业,或者说时代不需要的专业。因此,就要立足在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上,通过对该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推动经济社会的良性循环。

(三)技术技能创新突破作用

职业教育的专业具有针对性,目的是直接为行业发展培育实用型人才。这些人不仅要工作在一线,而且要根据自己学习的知识与技能技术,在实际的工作中做出不同的突破,以实现自己的价值与才华。首先,技术技能突破。所谓实践出真知。这些接受职业教育掌握系统知识的人才,在长期的工作中,通过经验的积累与对教训的总结,都会或多或少的对自己的工作现状做出改进。其次,理论研究突破。专业设置就是理论研究的成果之一,以各类系统的专业知识为线索,把对于行业技术技能的发展作为突破口,立足实际、做出预测,并展开系统的剖析,进而为学生未来在工作中的创新奠定基础。

根据以上论证和分析可知,专业设置对职业教育具有引领作用。由于专业设置的依据具有科学性,既从实际需要出发,又考虑行业发展的规律,所以专业设置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引领作用又是通过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总结提升、前瞻探讨和对技能创新的突破来实现的。

【参考文献】

[1]徐健. 县域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中的问题及对策——江苏省海安县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个案研究[J]. 教育发展研究,2006 (10).

[2]康运华. 对我省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思考[J]. 青海民族研究(社会科学版) ,2004, 15(4).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