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大学思想政治课8篇

时间:2023-08-17 15:55:4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大学思想政治课,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大学思想政治课

篇1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效性 对策

所谓社会实践,是指高校生有目的、有打算、有组织地走向社会,体味国情,增添常识,提高才能和全力多做贡献的一系列物质和精神过程的总称。社会实践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不成轻忽的主要地位,是我们今天高校责无旁贷的职责。我们要充分认识社会实践对提高大学思想政治素质的作用,并不断完善优化其模式,用这一活教材教活思想政治理论课。

(一)合理组织规划,完善保障机制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是难度系数较大的教学环节,需要合理规划,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首先,学校应成立以主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任组长,由教务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学工处、校团委、各学生所在系的有关负责同志参加的领导小组,系部应成立由主管教学和学生工作的系领导担任组长,由思想政治理论课任课教师、学生团总支书记、学生辅导员参加的社会实践指导小组。领导小组签发《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管理办法》,明确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基本内容、具体要求等,负责各相关部门的协调合作。指导小组根据《办法》精神联系当年度社会热点制定当年《社会实践指导意见书》,以根据变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动态规划指导实践活动。在规划社会实践活动时,可以考虑实行点、线、面结合的方式。点上活动以学校组织为主,讲求一个“精”字,组织精细,安排周密。它主要适用于那些影响大、费用高、跨系部的重点实践项目。线上活动采取学校资助、各系组织的方式,讲求一个“特”字,即各具特色,百花齐放。主要适合各系实践小分队或社会实践团队等具有一定组织难度的集体项目。面上活动是对全体学生,讲求一个“广”字,要求每个学生结合自己的情况,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多数学生个体进行的暑期社会调查活动。其次,为保证社会实践顺利进行,学校应设立社会实践专项经费,为社会实践团队提供必要条件,资助立项的重点和一般社会实践项目,奖励优秀社会实践团队、个人、优秀报告和优秀指导老师等。社会实践经费由学校实践领导小组统一管理。每年学校都要制订《实践项目经费汇总表》,将项目名称、负责人、时间地点、人数及所需经费清单列出。学校在社会实践活动经费筹措方面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要从单一拨款的方式转变为拨款、自办实体、项目合作和寻求社会赞助等综合方式,逐步改变社会实践经费紧张的局面。

(二)制定考核体系,强化奖励机制

目前高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存在多头管理、考核混乱的现象。团委组织的社会实践由团委考核,考核方法主要侧重于过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组织的社会实践由任课教师进行考核,考核方法主要侧重于结果;此外,各系部也时常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考核方法主要侧重于声势大小、报道多少。考核方式不同,标准多样,有时也出现重复考核现象,因此有必要制定统一的考核指标体系。但统一考核指标体系的制定,应建立在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二者综合统一的基础上,考核成绩既要看实践调查报告、社会服务总结报告、论文内容的真实性及水平高低,又要参照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表现,做到知、行统一,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特点。由于重点项目和主线项目一般有专人负责带队,注重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的综合统一性难度不大,难度最大的是如何对大量无人监管的个体自主调查项目的考核问题。为加强过程考核,教师应要求实践报告中必须有专门部分对调查过程进行描述和实践体会的总结,明确所调查的具体乡村、城镇、社区或学校的名称、地址、被调查人的联系电话、邮箱、在调查地点的留影、调查人与被调查者的合影等资料,并尽量索要《社会实践单位回执单》,以便于事后抽查。为鼓励在社会实践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和团体以及组织,学校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成果报告会,由优秀学生介绍自己的成功经验和研究成果,给出“优秀组织奖”“优秀实践团(队)奖”“优秀指导教师奖”“先进个人奖”和“优秀调研报告奖”等一系列奖项并予以一定的奖励。对于优秀的研究成果,还可按年度编印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优秀调查报告选》或制成光盘保存,也可推荐到校报或正式出版刊物或结集发表。

(三)建立实践基地,提高实践质量

小集中大分散模式的主要特点就是大部分学生只能利用暑假返乡进行社会调查。时间的局限性排斥了日常社会实践活动,过程的分散性增加了考核的难度,形式的单一性不能满足大学生多样化的需要。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可以大大拓展实践时间,将实践活动由假期向平时延伸,变“三下乡”为“常下乡”,变暑期实践为日常实践,并大大增加学生的参与范围,使大多数学生都可以得到实质性锻炼的机会。学校应以多样、多点、共赢为原则,有计划地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所谓多样性原则,即是把目光从红色旅游基地上扩散开来,建立教学、科研、实习、社区援助、勤工助学等多种实践基地。社会实践活动在基地地点的选择上,要考虑多点性原则,既要考虑郊区农村等经济落后地区,也要考虑中心城市等经济发达地区,既包含企业、工厂,也包含社区、学校等。所谓共赢原则,就是必须坚持在学校和学生受益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使地方和活动接受单位受益,发挥双方优势,使学生受锻炼,当地见效益,为社会实践长期化、制度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篇2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提升

有不少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选择时,仍对职业生活的基本特点和素质要求缺乏必要的了解,不善于应用所学知识发现和解决现实问题,倾听和尊重他人的品质和表达、表现自我的能力不足,不懂得分享与合作,缺乏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和坚持到底的责任意识。面对如此状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充分意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仅要讲授社会准则和规范,还应关注社会现实生活的基本需要,关注学生未来生存发展的基本能力。努力通过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培养大学生具有正确的职业意识与向往、具有创业意识和准备,能自觉迎接未来生存挑战、理性选择职业模式、积极参与社会变革、主动开创事业成就,进而享受成功人生。

一、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内涵及构成

(一)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内涵

竞争力,顾名思义,就是参与竞争的实力或能力。“就业竞争力”是指不管你何时何地需要就业时,谋职都须具备的竞争力。英国职场专家Peter Hawkins曾提出:“等待被雇佣,在职场上是具有风险的,唯有让自己具备就业竞争力才是一种保障。”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本质上是一种表现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集中反映和显著标志,是毕业生把握并获取就业机会、赢得欣赏的实际能力和比较优势。概括说来,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指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战胜竞争对手、找到自身才能发挥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适当的工作岗位的能力,即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能力。

(二)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构成

根据各种要素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时所产生的影响程度,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至少可归结为三方面的竞争力,即职业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

1.职业核心竞争力。是个体在某一特定的职业领域中所拥有的具有一定相对优势、其他竞争者一时还难以效仿和超越的职业素质。这种职业素质应该主要包括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学习与创新能力及其专业精神。职业核心竞争力是大学毕业生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是其可持续就业的一种发展能力,是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决定因素,直接关系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层次和今后的发展。

2.基础竞争力。是指大学毕业生能承担并完成一定社会工作所需的各项基础能力的总和,是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中马上能被用人单位发现和认可的能力或素质,它是一种显性的因素。主要包括沟通表达能力(包括口头和书面表达)、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身心素质特别是抗挫折能力、道德品质、观念、环境适应能力等。它是影响大学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的最直接因素。

3.环境竞争力。包括来自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在内的系列外部因素,它是催化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条件。

(1)学校因素。包括:学校声誉、学生所学专业、学校就业指导服务等。学校的办学定位、学校是否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毕业生所学专业是否是社会急需或有较高需求的专业是构成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一个基本因素。学校高质量的就业指导服务是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助推器。尤其是毕业生质量差异不大的情况下,优质的指导和服务能有效地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2)家庭因素。家庭所在地类型(城市或农村)、家庭经济条件优劣、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和社会地位的高低及职业领域的差异、家庭教育理念和教育艺术的优劣乃至家族资源是否富有等都在无形中影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3)社会因素。就业形势的优劣和政策导向、相关行业的发展状况及前景、社会资源状况的优劣也会影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中心、以社会为平台”的开放式实践教学过程,通过“课内实践”、“校内课外实践”和“社会实践”等环节,以案例分析会和研究性学习等形式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提升大学生职业核心竞争力中的作用

1.提升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学习能力是未来社会人类应具备的首要本领,是人们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也是大学毕业生职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可以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分享与合作的能力,提升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表现主要是:发现问题的敏锐观察能力,通观全局的思维能力,拓展思路求索答案的能力,借鉴经验开拓新路转移经验的能力,远见卓识预见未来的能力。创新能力的形成建立在拥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和创新人格的基础上。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将一个班的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通过读书研讨、辩论会、案例分析会、社会调查(采访)、撰写小论文、热点追踪、备课小组活动等,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多种学习渠道,培养问题意识和探讨意识,激发学生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力求解决问题的欲望,引导学生留心生活,留心所处环境及社会的变化,细心观察市场动向,学习捕捉社会和大学生生活中的热点和焦点问题、经典案例,学会作出分析与判断,学会将收集到的信息系统化,并结合相关知识和原理进行分析运用,展开交流讨论和辩论,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具有敢于怀疑、批判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信息接受和处理能力,并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分享与合作,形成具有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务实的作风、无畏的胆识、坚强的意志等相对较强独立性的品格,从而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2.提升大学生的专业精神。专业员工不但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精神。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的一条通道。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中,通过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社会调查(采访)、请相关专业人士或优秀毕业生作专题报告或进行访谈、组织学生参与营销活动,开展电话陌生拜访活动,参加志愿者社区服务、社会公益活动和“三下乡”等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就业创业等结合,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大学生接触和了解社会,体验各种社会角色,初步了解职业,特别是自己未来想从事的职业或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知道自己所学的专业对应行业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感受专业精神的魅力,明白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是一个人求职立业之本、创业之基,进而在大学期间自觉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及科学的职业理想,培养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及敬业奉献精神,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拓展理论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实现角色转换,提高自己迅速适应社会的能力,把素质转化为能力,从而提升可就业能力,并为将来从业后专业精神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提升大学生基础竞争力中的作用

基础竞争力是影响大学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的最直接因素。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提高大学生基础竞争力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中,可以以团队精神为核心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基础竞争力。

团队精神是现代人才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是当代社会对人才的急迫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6届大会的研究报告《学会生存――教育的今天和明天》中明确提出:“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培养感情方面的品质,特别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中的感情品质。系统的训练有助于人们学会彼此如何交往,学会如何在共同的任务中彼此合作。”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于1996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中提出,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的学习过程来重新设计和组织,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和学会做人。其中的“学会共处”就是指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也蕴涵着对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且其在教育过程中能更好地遵循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客观规律,加强针对性。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中,可针对当前部分大学生团队意识薄弱,集体精神不强;张扬个性有余而协同合作意识缺乏;主动与他人沟通和交往的意愿不强;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宿舍和班集体凝聚力不强等现象进行教育引导。从培养责任意识包括对祖国的责任意识、对集体的责任意识和对他人的责任意识入手,运用案例教学法,开展研究性学习,开展读书研讨、辩论、社会调查、“模拟法庭”、“道德评判庭”、学生小组备课讲课等生动活泼的方式,向大学生提供和宣传关于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的倾向性信息,使他们重新认识和评价团队精神、合作能力在人才目标结构中的重要性,明确团队精神要求团队成员必须精诚团结,相互协作,在团队内部开展良性竞争;认识到团队精神建设对成员个性化的要求及认同自己的社会角色要求,重视团队精神、合作能力在态度和价值观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而主动修正重个人发展目标、轻社会目标,重智力目标、轻道德目标的目标结构偏向,向着符合素质教育健全人格、塑造良好个性的目标努力。在此基础上,通过集体活动,引导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积极为集体的利益出谋划策,勇于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同时学会倾听和理解,学会与伙伴和老师进行沟通交流,在交流互动中,逐渐树立全局意识、大局观念和合作意识;培养集体认同感、强化集体归属感;养成谦虚、宽容与合作的品质;学习和掌握与人合作共事的方法,掌握与人合作相处的要旨,学会宽容他人并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培养和提升沟通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并在和谐相处中促进身心素质的发展。

(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提升大学生环境竞争力中的作用

篇3

关键词: 大学生 思想政治课 困境 对策

思想政治课作为高校大学生品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三观”教育的主渠道。但目前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思想政治课教育所达到的客观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很多,归纳起来有如下几方面。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困境

(一)课堂出勤率低、纪律差

目前许多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都采取合班上课的形式,班级人数多,不利于课堂管理。很多学生上课自觉性不高,长期不上课。课堂上,学生看手机、电脑、睡觉、打游戏、看其他书籍等现象普遍存在。

(二)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不高

在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为了调动大学生的听课积极性,基本改变以往的“注入式”方法,进行一些师生互动。但是参与教学互动的学生积极性普遍不高,有的学生即使参与,也是应付了事,学习态度不认真,老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

(三)对思政课缺少认同感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关键是增强认同,树立正确的“三观”。而现在的一些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往往持消极态度,认为这门课程对将来就业没有用处,常以一种能逃则逃、能躲就躲的敷衍态度对待,思想政治理论课普遍不受学生欢迎。

(四)课外实践活动难以落实

思政课需要一部分课外实践作为理论课的有益补充,但在现实教学中,一部分实践课无法真正落实,其原因普遍是学生人数多、教师人员不足、经费难题、安全问题及校外实践是否与校内课程的时间安排有冲突等一系列问题。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困境的对策

为了解决上述困难,在思想政治课改革中,首先要尝试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主动探究问题”的乐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

(一)课堂教学――思政课教师要使课堂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更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状况、心理特点、思想动态,在认真研究教材、分析学生的基础上,力争采取学生最乐于接受的方式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寻找新知识的兴趣,调动学生在怀疑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自由、愉悦、和谐、安全的精神环境中,增强参与意识,培养协作精神,激发创造热情,提高创新能力。

1.创造人性化的学习氛围

以“学生发展为本”,诱导学生在充满人性化的教学氛围中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学的意义是引导学生在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在没有机会的地方寻找机会,在没有道路的地方开拓道路。这就要求教师营造自由欢快而又富于激情的竞争氛围,利用学生“机灵而富有创见”这一优势,组织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学习,对某些带争议的“热点”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以帮助学生消除疑虑,培养能力,拥有智慧,提高觉悟。

2.增加热情的“情境表演”

目前,大学生的自我表现欲望强烈,在课堂上增加观赏性与参与性强的“情境表演”,让学生通过“情境表演”使自己的表现欲得到释放,让参与表演的学生从发亮的眼睛、兴奋的神情和热烈的掌声中体验成功后的自豪、满足、振奋等情感,让观看表演的学生在笑声中放松身心、调节情绪,从而诱导每个学生情绪高昂地参与教学活动,感受学习的快乐,提高知识的传递效率。

3.组织激烈的“课堂辩论”

组织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有利于诱导学生开启思维的闸门,迸发智慧的浪花,激发创新热情,加深知识的理解。而课堂辩论这一环节是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实现教学过程的互动,促进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有效途径。通过设置诸如“先就业再择业还是先择业再就业”的辩题,这些与学生思想实际密切联系的辩题,不仅让学生认识到就业及择业的先后选择对一个人一生的重要性,而且有利于教师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诱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二)课外管理――思政课教师对大学生进行校内外的管理和指导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主题的选择要紧跟时代主题和社会热点,结合专业特点,考虑实践的可行性。实践的方式可以是:思政课教师兼职做班主任或辅导员、指导学生社团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等。

1.思政课教师兼做班主任或辅导员

在大学中,班主任和辅导员是直接接触大学生的老师,是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教育和进行管理的教育工作者。他(她)们是大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生活的引领者,是大学生的贴心人,可以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健康等全面负责。思政课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都应有兼做班主任或辅导员的经历,这不仅对自己能力的锻炼提高大有裨益,而且可在大量接触和了解学生中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

2.思政课教师参与、指导学生的社团活动

思政课教师可通过做学校内党员培训班的兼职教师、指导教师,给大学生进行课外辅导。这部分大学生在校是骨干,走上社会以后,其中一部分将进入各级领导岗位,成为党的事业的接班人,需要思政课教师为之倾注心血。同时,思政课教师也要积极指导学生的社团活动,这些活动都带有政治性、公益性、学术性与娱乐性等。这对于提高大学生素质,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发挥特长、锻炼能力、扩大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陶冶情操有重要作用,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好形式。

3.思政课教师兼职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

大学生处于青年期,是“三观”塑造的有利时期,常常会出现生理、心理发展不平衡、不稳定等特点。大学这一特定的环境,有着有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条件,但由于种种主客观因素,有些大学生会因学习、生活、就业、恋爱、经济、人际关系等问题产生诸多矛盾。据调查研究表明,目前大学有近两层的学生有心理障碍,甚至产生心理疾病,然而,目前各个大学的心理咨询室的教师往往人员不够,直接接触学生的机会不多。而思政课教师教恰好有便利条件,接触并了解学生多,思政课教师如果在教课之外的业余时间里系统地学习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则一定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正面积极的作用。

4.思政课教师带领学生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课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其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实践性,必须紧跟发展变化着的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形势。思政课教师应该带领学生开展各种有意义的、健康的课外实践活动。2013年5月,教育部在上海召开专门会议,全面部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实践教育工作,要求各高校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到改革开放前沿地、现代工业、科技发展中心、贫困落后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范进行调查研究;到革命历史纪念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文化名胜进行参观考察。在对大学生进行实践课指导方面,思政课教师应该带领学生针对当地的实际状况开展实践活动,例如可以进行行业调研,职业生涯人物访谈,岗位体验、指导学生政党志愿者,等等。

(三)考核方式――思政课教师应探索多样化的考核评价方式

在积极的探索多样化的考核评价方式的时候,要突出学生主体性和参与性。考核评价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通过考试检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只能采取全面综合的方式评价,评价的方式应重在引导学生、激励学生,科学、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

考核的方式可采取平时和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方式,平时成绩可由:论文、读书笔记、课堂发言、出勤、作业、社会实践报告(调查)等多项组成。平时让学生写论文、体会、调研报告等,能促进学生动手、动脑,能有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总之,一套行之有效、灵活宽松的考核方式有助于减轻学生压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思考问题。

综上所述,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者的工作任重而道远。广大教师只有适应应形势的发展,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才能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任务。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课;教学现状;改革策略

当前社会和经济发展迅速,对高校人才的需求较高,而高校培养人才过程中往往会融入本区域的自身产业和地域特征。要求高校毕业生一方面要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另一方面还要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问题与现状

思想政治课跟其他科目不同,该课程的开展主要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社会观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处理事务的能力。因此思想政治课地位十分重要。但随着社会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思想政治课程教育存在了一些问题,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挑战和压力。

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形式与普通科目不同,其作用是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念,重点在于思维方法的培养。由于该课程学习内容较多,教学效果不能立竿见影,且成效不能及时在“成绩”中表现,故学校教师容易轻视,甚至“不待见”该门课程,而将多数精力放在物理、生物、化学、语文和数学等其他科目上,严重影响到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质量。

近几年来高校思想政治老师队伍也在不断地扩充,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但对政治老师的培训较少,较高层次的政治老师仍然不能满足当前高校学校的需求。大多数的政治老师则选择的是灌输式教学,“你讲我听”模式较为普遍,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学习效率也就难以提高。高校当前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方法、内容和教学观念均需要进行优化和改革,否则难以适应当前的社会形势和发展。

二、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途径

思想政治课既然是必须课程,就必须要发挥必修课程所应起到的作用,因此当前教育形势下如何让思想政治肩负起应有的任务问题备受关注。要想发挥好思想政治的教育和引导功能,就需要从学生、社会和生活的角度出发,以学校教学模式为主体,保证思想政治教学内容的方向性和科学性,利用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在陶冶学生自身情操的基础上,锻炼和开发学生的思维,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跟高校培养目标联系起来。

1.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改革

理论教学是思想政治教学的重点和基础,首先通过取舍教材内容来突出重点,利用切合实际的案例,吃透内容,抓住深度,以引起学生学习政治的共鸣,层析教学,因材施教。教师还要摒弃单一的教学模式,利用多元化、多媒体、高科技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让学生眼前一亮,提高兴趣。传统教学中缺少实践教学,高校需要加强院校部门的配合和支持,完善教学设备和技术体系,安排专一的教师带领和指挥,并加强开展活动。

2.网络教学模式改革

网络信息时代的今天,必须要建立和完善网络教学平台,将教材内容融入到网络教学中,多样化结合,突出重点和主体,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利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加强网络平台中的校企合作,实现互利共赢,更好地为企业和学生服务。

3.改革考评方式

考评是反映学生对某阶段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的考察和评定,当前教学形势下必须要摒弃传统的考分评定,将考评内容融入活动中,在实际学习和生活中对学生进行考评,将学分考评作为一个参考,从而公正、客观地对学生思想进行,综合性的考核。

学校思想政治课程能够正确树立学生的思想和意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但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面临一些问题,因此需要深化改革当前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庆军.新课改背景下中学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8.

篇5

关键词: “90后”大学生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问题 原因 对策

近年来随着“90后”大学生逐渐入主大学校园,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日益呈现出新内容和新气象。“90后”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知识层面、理论深度、人际意识等方面的新特点给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给“90后”大学生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新课题。

一、“90后”大学生的特点

(一)关注自我,团队意识薄弱。

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后的年轻人,俗称“90后”,是伴随着我国经济腾飞成长起来的一代。由于时代原因,大多数“90后”都是“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独生子女,成长环境的优越与父母的关怀溺爱,使得很多“90后”大学生自我意识强烈。一方面,与背负太多包袱的“80后”不同,“90后”大学生更加注重主观愿望与内心感受,他们善于直接表达自己的需求,追求自己的目标。另一方面,很多“90后”大学生从小受到保护和关怀,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挫折教育,不懂得如何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缺乏团队意识和凝聚力。

(二)善于表现,抗压能力较差。

“90后”大学生大多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精心的培养,很多人在音乐,美术等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物质无忧且具有文艺专长,富有自信且善于表现。同时,“90后”大学生的成长道路大多平坦,在父母的呵护下很少经历挫折,当他们离开家庭来到陌生的校园,生活上、学习上的问题需要独自面对时,压力与挫折随之而来,一些大学生心理素质偏弱,抗压能力较差,当现实的问题没有及时解决时往往会造成心理失衡,产生各种心理问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我们应该看到“90后”自信且脆弱的一面,在他们面临压力,经受挫折的时候要积极有效地进行疏导,帮助他们建构起坚强的内心世界。

(三)知识面广,理论深度不够。

随着社会传媒的发展,“90后”大学生所接触的信息面比以往任何时代的年轻人都要广。通过报纸、电视、广播,以及电脑、手机等新的媒体终端的广泛使用,“90后”大学生所吸收的知识更加广博,他们思维活跃、勇于创新、善于吸收自己感兴趣的资讯。但面对如此庞杂的资讯,大学生往往缺乏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处理能力,在各种不同价值观和世界观碰撞的信息世界里迷失方向。总的来说,“90后”大学生知识面广,但缺乏理论深度,他们拥有大量的知识片段,但很多大学生没有把这些知识系统化、理论化,还是仅仅停留在较为肤浅的表面层次上,没有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加工与处理。

(四)擅长网络,人际意识淡漠。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他们的生活离不开网络。网络具有方便快捷、信息丰富、娱乐性强等特点,对“90后”大学生有着莫大的吸引力,QQ、飞信、微博等都是“90后”大学生离不开的交流工具。越来越多的“90后”大学生宁愿在网上发泄情绪,也不愿找同学好友交流心情;宁愿在网上玩网络游戏,也不愿走出宿舍去进行体育锻炼。网络是大学生必不可少的学习和生活工具,但是如果沉迷网络,耽于游戏,就不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长时间沉溺在虚拟世界,造成大学生与现实世界的隔阂,人际关系虚拟化,现实人际意识淡漠,这对大学生的人格健康发展有很大影响。

二、目前“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课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目前,在“90后”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价值观多元、理想信念缺失的现象,而政治理论课属于大学的基础课程,政治性比较强,大学生对此很容易产生倦怠情绪,学习功利化倾向使得他们普遍重视专业课的学习,而忽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意义。对于政治理论课的考试多数也是“临时抱佛脚”,机械记忆知识点以求过关,对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缺乏自身的原动力。

“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存在着以下问题和不足。

(一)教学内容单调,缺乏时代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树立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学的对象是正在经受各种思潮影响且自主意识强烈的“90后”大学生。但是,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几乎是学生从小到大反复学习的内容,教学内容的重复、雷同使得大学生很难提起兴趣。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化的深化,高校思想政治课不断加入新的内容,如科学发展观等。但是教材里理论的丰富没有生动现实案例陈述的支撑,显得空洞乏味,学生很难提起兴趣,这就要求我们对教材进行进一步加工与整合。

(二)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吸引力。

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普遍满足于“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模式,很多教师自问自答,自说自话,不注重与学生交流和沟通,重授轻受,无视学生的成长变化和需要,忽略学生正在面对的实际问题,这与现代教学理念是背道而驰的。这种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缺乏吸引力,学生提不起兴趣。面对思想活跃的90后大学生们,传统的教学方法是需要改善的。

(三)教学环境落后,缺乏同步性。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包括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等方面的相互配合、相互支持,良好的教学环境对于教学效果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教学硬环境方面,部分高校对思想政治课不重视,忽略了思想政治课对硬件教学资源配置的需要,没有建立起有效、稳定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环境;教学软环境方面,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样的长期工作,平时只是满足于完成任务式的宣传号召,而忽视了深入广泛的长期的思想政治氛围的营造。对于普遍对思想政治课提不起兴趣的90后大学生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的改善显得更加重要。

三、面对90后大学生,如何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

2008年10月27日,在同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代表座谈时指出,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系统进教材、生动进课堂、扎实进头脑”,面对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需要进行改进和创新。

(一)创新教学模式。

1.要积极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民主科学的教学方法,已经被普遍地运用在各类教学中。针对90后大学生思想活跃、知识面广的特点,我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要将启发式教学加以合理利用。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加强与大学生的互动,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前要做充分的准备,最好围绕国际国内的热点话题,结合学生正在学习的理论知识,找到与大学生的共通点,积极引导学生自发地运用的科学理论去解释、解决现实问题。

2.要适当运用对话式教学方法。对话式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形态和教育理念,其强调教学主体间交互式的对话,是以信息为背景,以言语、反思为基础,主体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一种教育理念。大学生们都已经是成人,具有系统完备的知识系统,较为成熟的现实观念,与教师对话的主观能力。在改革开放进一步发展的大背景下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受各种思潮的影响,思维发散性强且较复杂,客观上需要有人对其进行积极健康的引导。

3.要合理建构网络第二课堂。对于伴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而言,网络必将成为思政治教育教学的重要阵地。网络具有传递速度快、信息量大、资源共享等诸多优势,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应该与时展相适应,高校应该创建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并充分利用QQ群、微博、飞信等新兴的信息工具,来扩大网络第二课堂的影响力,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网络新媒体有机结合起来。

(二)改善教学内容。

1.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指导一个人思想和行为的基本准则,是青年人健康成长的基础。大学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伴随着信息爆炸时代成长的90后大学生,他们的知识面广,世界观、价值观多元,但是还不成熟与稳定。所以,我们要将引导、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贯穿在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

2.将书本理论与当前实际相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是比较抽象的,在教学过程中,应避免空泛地谈理论,尽量将理论与生动实例相结合讲解,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加入时政内容,鼓励大家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启发大学生独立思考,帮助大学生将所学理论自觉运用到生活实践当中去,增强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进一步提高理论素养。

(三)完善教学环境。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下进行的,教学环境对教学效果有很大影响,所以我们要加强对教学环境的建设与完善。从教学硬环境方面来看,要优化学校设施环境,配备良好齐全的多媒体教学设施,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科学控制课堂人数,优化课堂效果;从教学软环境方面来看,要加强校园思想政治舆论氛围的营造,如运用制作宣传海报、组织讲座、辩论、影视欣赏等方式为教学建设良好的舆论环境,另外,还要加强人际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人际环境。

参考文献:

[1]季丹丹,郝乐祥.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3.

[2]马向远.大学生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0,3.

[3]黄淑杰.大学生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科学决策,2008,12.

[4]高明,乔守军.大学生思想政治课学习倦怠成因分析[J].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

[5]穆建亚.论大学生思想政治课对话教学[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2.

[6]刘涛,宫翠萍.浅析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10,6.

[7]刘自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课教学创新探讨[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6.

篇6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反思;路径选择

基金项目:浙江农林大学2011年教改重点课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浙江农林大学2012年教学团队建设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TMTD1203)》阶段性研究成果。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事业的接班人,是社会中最为活跃又富有文化知识的青年群体。他们感知敏锐、积极进取,年轻热情、精力充沛,思想活跃、富于想象。历史经验证明,在任何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过程中,青年中的优秀知识分子总会成为扬弃或者创造新的经济文化、道德观念和精神文明的急先锋。因此,大学生道德素质培养得优劣,直接影响到国家发展和振兴的前途命运。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主流是好的,但不乏有一些大学生由于经济问题、心理健康问题、恋爱困惑、就业困惑、发展目标不明确、专业课程学习任务繁重、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等种种原因,忽视了对自己思想政治理论素质的进一步提高,相反出现思想品德滑坡的现象,甚至走上了犯罪之路。如:马加爵事件、药家鑫案、李启铭案、罗卡娜案、东莞理工大学男生未遂杀人案、复旦投毒案等等。此类大学生由于思想品德堕落所犯下的罪恶行径不得不引起高校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深刻反思。

一、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

从自身教学实践和高校德育现状情况调查来看,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提高的因素主要有: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方式,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等等。

首先,教师是主导因素。高校思想政治教师作为大学生思想品德素养提高的引路人,担负着培养、教育下一代人的艰巨而繁重的任务。所以,师德师风是否高尚对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有些大学思想政治教师受到市场经济“利益至上”的熏染,上课不认真备课,马虎应对,不能很好完成这份神圣使命,达不到教学目的和要求,使得一些大学生觉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枯燥无味,甚至对人生意义和理想信念逐渐淡漠,以至最终堕落到犯罪地步。

其次,学生是主体因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又是自身发展的主体。课堂教学既是学生的认知过程,更是学生生命活动过程。[1]所以,思想品德素养提高的决定因素是学生自身这个主体。现在的大学生几乎全是“90后”了,“90后”学生跟“70后”学生相比,从思维方式到行事风格都截然不同,甚至是背道而驰;和“80后”学生相比,他们的特点更突出、更明显,个性也更张扬。从与“90后”学生交流来看,“90后”学生乐于与人交往和分享喜忧,多数学生在言行表达中流露出乐观、阳光的积极信号,因此,在陌生环境中适应能力明显强于以往学生。同时,“90后”学生思维独立、自主意识与自我观念较强,喜欢离经叛道,对传统权威、秩序、价值观念嗤之以鼻,对自己喜欢的事不遗余力,甚至不计后果。比如:近来网络上各种所谓“门事件”,“90后”主角占相当大比例。因为“90后”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更宽松,条件也更优越,对事业成功及其相关结果的理解比以往学生更简单直接。所以,他们善于沉迷做梦,不善于踏实做事,对取得成功道路的理解也渴望能走捷径。例如,很多学生希望在大学就能创业成功,发大财,成为暴发户;面对奖学金评定、评优、入党等问题,容易使公平竞争变成不择手段的恶性竞争;追求物质享受,崇尚“娱乐精神”,标榜生活高质量,吃苦耐劳精神退化;集体意识不强而自我意识强烈,崇尚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价值目标利益化、功利化、短期化等等。[2]这无疑给教育带来很大的压力。

第三,教学内容和方式。从2006年秋季开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新教材(《基本原理概论》、《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陆续在全国投入使用。[2]这套教材不仅集纳全国相关领域优秀专家学者的智慧,也广泛征求了高校师生的意见,与以往的教材体系一脉相承,比较充分地体现了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最新经验,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心灵,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优秀教材。从教材内容更贴近大学生的实际来看,教师的教学方法必须创新,考核方式也必须改革,才能够适应新形势下的思政教育发展趋势。清华大学学院常务副院长艾四林教授认为,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课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让每个课堂色彩都不一样。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刘川生认为,为区别于以往的授课方式,教学过程中可适当增加 “导入”、“视频资料”、“案例讨论”、“延伸资料”、“补充讲解资料”等形式,可以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强化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最后,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也是影响当今大学生思想品德的重要因素之一。家庭环境的好坏,城乡的差别,父母的职业,父母的价值观,父母关系的好坏,父母与子女的交流,父母对子女的关爱程度都对大学生的经济生活与心理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家庭环境对子女的人格形成起主要影响。从近几年出现的大学校园事件事看,肇事学生的家庭环境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城乡差别与独生子女问题。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心理素质略为脆弱,这源于社会沉积而成的城乡差别。独生子女在人格社会化和心理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病态心理倾向,有些甚至形成了不健康的人格类型。在经济转型的今天家庭经济条件的好坏,对子女的影响更为突出。一般而言,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家庭,子女的语言、适应能力和智力的发育均优于社会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父母的文化程度和职业作为构成家庭智力环境的基本因素,对子女智力发育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父母自身的文化素质不仅会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的教育和投资还会对子女产生重要影响。

当前,“中国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己成为不争的事实。”[3]这些软或硬的文化要素以不同的方式渗透在大学校园的方方面面,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成熟本科层次的大学学习氛围相对浓厚,竞争意识强,学生身处其校,更利于其端正的学习态度的培养和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层次较高的院校学术交流、学术讲座、大学生自身组织的一系列文体活动都会影响学生的人格的形成与内在的素质。社会的不断开放、多元文化的激荡、传媒环境的影响、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使高校更加成为社会信息的集散地。大学生受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更加直接和强烈。高校大学生往往处在社会坏境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张力之中进行着比较与选择。这些都会影响大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路径选择

针对影响“90后”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培养的如上因素,笔者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因时而变,有的放矢,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以情动人。受“爱的教育”启发,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转变自己的传统理念,不要以为大学生是大孩子,就可以对他们讲大道理,不必像教育小孩子那样“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相反,因为青年学生思维活跃,往往产生会一些“怪异另类”式的新思想,来与老师沟通交流,如果老师没有与时俱进的思维能力,没有能力对学生讲出个所以然,解决学生的问题,学生不仅不会喜欢你上课,还会慢慢疏远你,不喜欢思想政治理论课,从而达不到思政教育的目的。所以,思政老师应更加以宽容的胸怀接纳学生的“奇思妙想”,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感情,发现学生的优点和创新思维加以表扬,发现学生的缺点及时谈心交流,加以举例说服。比如学生有见解、有胆识、敢表达等优点值得表扬的地方就不要吝啬,应该多加以表扬鼓励;学生易冲动和早恋现象就要通过实际案例来说服。思政教师还可以通过结合自身的实际生活,更加容易融入大学生的生活,与“90后”大学生平等真诚相待,情感共鸣,形成谈话式教育而不是说教式传授的教学方法。

(二)以德育人。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为了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感素养,教师首先就必须应有高尚的情感素养”。这里,苏霍姆林斯基明确提出了德育不仅需要提高学生的品德,更要有教师的高尚品德。因此,“正人先正己”,思政课教师要言传身教,就必须自身先做到德才兼备,“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思政教师自身品德高尚,德高望重,才可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言行,思政课的教育内容才能让学生佩服、喜欢,乐于接受教导,最终促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4]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思想政治教师的职业,长期受学生尊敬和学习,在教育和影响学生方面有明显的优势。

(三)以爱感人。“教育的真谛是真诚而无私的爱。”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实与自己思想意识之间的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切身体验。在现实生活中,爱的感情内涵具有广泛性,包括人与人之间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极其丰富多样的心理活动。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老师与学生之间只有通过平等地交流沟通才能知晓学生的内心活动,施以爱的情感教育。可是,现在“90后”的学生普遍认为自己与教师缺少沟通和平等对话,缺乏相互之间的理解和容忍。这就要求思政教师要不断努力进入学生的内心生活世界,让自己成为他们心中的一员,同其心,感其痛,对于他们的寂寞空虚、迷惑彷徨,要感同身受;还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自己真正融于群体,学会换位思考,让他们能更乐群,学会妥善将自己的个性与群体、团队和谐相容,增强社交能力。

(四)以事动人。在思政教学中,如果教师通过案例故事“来扣响学生的心弦,讲清道理、切中要害,既可避免教师在课堂上言之无物、空洞说教,又可以让学生在感悟中感动、思考并行动,潜移默化地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精髓’深入人心。”[5]一些简单的哲理故事往往启人心智,发人深省,足以给人意味深长的人生启示,具有很深刻的教育意义。因此,在课堂上,思政教师若能讲述一段精彩感人的小故事和亲身经历,就会远比书本里的大道理更有说服力和震撼力。当然,思政教师要选取最具时代感和离学生生活最贴近的故事,让他们知道教师所讲所教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而且是他们自己亲眼目睹、亲耳听闻,甚至是发生在自己班级、寝室的事例。这样,思政课就会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触及大学生的内心深处,达到共鸣与震撼的效果。[4]

(五)以趣引人。在思政教学中,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明确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思政教师要想方设法采取多种多样的课堂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引领学生的思路,乐于接受老师的教诲。但是,主导不是主宰,不一定非要老师主宰课堂。教师主宰课堂,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这往往是思政课不受学生欢迎的主要原因。所以,真正好的课堂教学过程应是师生教学相长、互相启发,和谐相处,学生具有浓厚兴趣的学习过程;思政教师不是教给学生结果,而是要设计问题,不断提出问题,引领和启发学生思考,或者陪着学生一起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的思政课堂教学才会更和谐、更快乐、更健康、更有效。

(六)以诚待人。“诚信是沟通心灵的桥梁,善于欺骗的人,永远到不了桥的另一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下的生意讲究诚信,同样,改革开放、思想解放时代的教学也要讲究诚信。在思政教学中,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有自我成长、自我发掘的能力,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缺点,及时加以鼓励和辅导。当学生取得进步和成绩时,要及时加以鼓励;当学生做得不足时,要辅导学生敞开心扉,表达歉意,促使自己进步。这不仅是学生自我成长的标志,也是我们思政教育的目标和成果。因为诚信就像一股清泉,它可以洗去欺诈的肮脏,让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流淌着洁净;它可以让清澈小溪汇流成奔腾不息的大河。

总而言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思政教师不能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进行教学,应当事先设计好种种教法作为备案走进课堂,因人而异,因时而变。现在,思政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思维活跃的“90后”大学生,不能无视大学生的积极发问、“奇思妙想”而不调整教法,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个性的差异、教师自身的素质与能力以及学校现有的客观条件等因素,适时调控,灵活选择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飞.对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最优化的探究[D].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7.

[2] 刘伟.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D].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8,7.

[3] 邱秀华.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兼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创新教学方法[J].东北大学学报,2009 (11):34.

篇7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8-0202-02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但相对而言,大学生在学习这类课程的时候,兴趣不高、积极性不强,这在高校也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台上是一个人在讲,台下是几百人昏昏欲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复杂:教材或课程设置是否学生不感兴趣的原因?思想政治课真的吸引不了学生吗?如果要吸引学生需要从何着手?认真总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成就、经验,研究面临的新问题,努力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卓有成效地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是一件意义重_大而刻不容缓的工作。

1 我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内容改革思路初探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改革包括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我认为教学内容的改革必须突出全球化背景下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新情况、新特点,突出受教育者群体的新变化和新特点。

(1)以实践为准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如果脱离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就会丧失其理论的生命力和说服力,只有真正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当代资本主义变化的实际,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性思考,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使学生对理论产生认同,引起共鸣和反思。在课程内容的改革上,增添新的内容,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将党和国家的最新理论发展成果和政策实践结晶融汇到教学中,既要讲清“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共同思想基础,讲清理论的历史必然性和时代必然性,又要有的放矢。着眼于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对现实问题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分析态度,不回避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要通过党和国家最新理论成果的学习,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坚持与发展、创新的关系。通过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思考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参与意识。

(2)贴近学生。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一切教育都必须以人为本,以现代人的视野培养现代人,以全面发展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教学改革必须关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心理特点、成长规律及变化趋势,关注其特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从学生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和迫切需要理解和解答的思想政治问题人手,开展理论教育。当前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些思想认识问题往往与入党、评优、评定奖学金、助学贷款、保研、就业等个人利益问题交织在一起,因此,理论教育必须正视学生的认知冲突,摸清学生思想困惑的症结。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贴近学生生活。

2 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就是好方法

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际效果来看,教学方法的滞后是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瓶颈。因此,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效果的关键。我国高校现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仍然以传统的“灌输”为主,虽历经改革,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仍没有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式,仍然拘泥于灌输式的书本知识传授,教者忠实于教材,照本宣科;听者也只为应付考试,死记硬背,缺少学习的主动性。这种教学模式的根本是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始终将其置于被动和从属的地位,教师居高临下,学生被迫识记,很难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现代教育思想告诉我们,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在探讨、质疑和研究中进行探求的学习方式才能培养创造精神。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善于运用对话式、学导式、研究式、案例式等教学教学方式,力求生动活泼,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1)“对话式”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独白”式教育,教师在课堂拥有绝对的权威、地位,现代的教学模式应该注重“对话”式教育,充分调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对话”式教学是贯彻尊重学生、师生平等的教育理念的必须,也是培养学生个性的必须。师生的交往、对话、讨论可以使学生更直观、更深刻地领会所学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穿插讨论的形式,还可以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精神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加亲切、自然、生动,没有了台上台下的距离感。但是,组织课堂讨论并不是一项随意的工作,而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教师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要慎重、认真地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想实际来确定讨论题目,讨论前要做充分的资料准备工作,要了解学生的情况,找好重点发言的同学,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正面、准确、全面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对讨论进行全面的分析、总结。目前,教师对课堂讨论的教学方式教师一般都比较重视,但需要在提高讨论效果上进一步下功夫。

(2)“学导式”教学方法。

多年来,高校的理论课多以课堂讲授(灌输)为主,“教师滔滔地讲,学生静静地听”,普遍存在讲授内容多。学生进行思维少,讲授时数多,学生自学时间少的现象,这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束缚了学生自我学习知识能力的发挥。学导式教学方法可以克服这一现象。

学导式教学方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学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包括自学、解疑、演练、精讲四个环节。自学阶段要求学生阅读教材、查阅资料。(阅读有速读、细读、精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学思要结合,要大胆质疑,并作出笔记,写出摘要。为了学生的“思”,教师要巧妙设疑,教师应围绕教学中心恰当设疑,设疑是关键,如果设疑得当,就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学生的共鸣,活跃学生的思维,学生思考探索的积极性也就高涨,而反复积极的思考有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解疑是针对学生自学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研究、探索,可以通过学生自我解疑、教师点拨解疑或组

织主题辩论会的形式。辩论的形式学生比较喜欢,(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多数同学表示喜欢辩论的形式)可在小组辩论的基础上选出代表,组织全班范围的专题辩论会。教师要组织学生广泛搜集材料,多方面寻找证据,写出发言提纲。通过这种形式,学生可以丰富知识。开阔思路,互相启发,集思广益,加深理解,提高认识,也可以发展学生独立批判的能力、思维辨析的能力和论辩演讲的能力。

(3)“研究式”教学方法。

在理论领域,存在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或尚不成熟的问题,教师可以介绍给学生并引导学生进行研究,使学生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

这种教学方法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比较高。首先要选题,教师选题应以学生感兴趣的为主,题目不要太大太空,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商定或由教师拟定后由学生选择。选定题目后就要析题,即对所选的题目进行分析,查资料,写笔记,在析题的过程中找出研究问题的切入点,并记录所发现的若干问题。写题,在析题的基础上将所提出的问题一一解答,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或意见,将自己所研究的问题以书面的形式总结出来,即撰写成论文或研究报告。研究式教学的主体可以是个体的学生,也可以由学生按兴趣、研究题目组成研究小组,即群体的学生。对于优秀的论文或研究报告期末要给予奖励。

(4)“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又称情景教学,是当代一种很有发展潜力的教学模式,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着教师所提供的案例进行阅读分析、评判和讨论,进而得出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案,深化对相关原理的认知和对科学知识的系统掌握,从而促进学生能力素质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的核心在于让学生在对案例进行分析、探讨并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启迪,渐渐归纳并领悟出一个适合个人特点的有效的思维路线和思维逻辑,并把理论运用于实际,深化理论学习,真正作到学理论、懂理论、用理论三者的有机结合,从而化理论为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5)“实践”教学。

首先,要进一步加深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内涵的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主要是指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目的而开展的、学生亲身体验的实践活动。它既包括提高业务能力而开展的教学实践,也包括以了解社会和国情、提高全面素质为宗旨的社会实践。

篇8

关键词:大众文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1-122-02

“大众文化”是指产生于现代工业社会,以消费、消遣、娱乐为特征,以现代信息传播和复制技术为手段,以大众传媒为栽体,以市场为依托,以城市大众为消费对象的无深度的、复制化、模式化、批量化、平面化和商品化的流行文化形态。主要包括通俗电视剧、娱乐节目、商业电影、流行音乐、畅销书刊、现代广告、电乎游戏、网络文化等,也包括日常生活中大众的趣味、形象、行为、物品、语言、环境等。大众文化是当代通俗文化、媒介文化、消费文化的复合体。既是一种文化的存在方式,也是人的一种新的存在方式。

大众文化最早产生于西方社会,上世纪后期开始在我国迅速传播,对社会经济、政治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思想观念等产生了广泛影响,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则更为深刻。大众文化的商品性、市场性、世俗性,娱乐性、时尚性潜移默化中改变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强烈地冲击着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的主导性、严肃性、指导性和形式方法,挑战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生现、世界现、价值观念教育。因而,思想政治课要积极应对挑战,充分发挥对大众文化的引导和重构功能,用先进文化统领大众文化,借鉴大众文化的有效形式,认真研究大学生的特点。加强教育和引导,完善、优化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

一、大众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的影响及原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与大众文化交叉最为明显,对大众文化反应最为敏感的学科。大众文化在内容形态和传播方式上不可阻挡地对现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产生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大众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具有:重性,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并存,大众文化为大众提供精神娱乐和享受,开阔了学生视野,张扬了学生个性,培养了大学生的开放心态和民主意识。消极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大众文化动摇了思想政治课教育的主导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国家意识形态和主流精英文化的表达者、代言人,在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中理应具有主导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养,使其初步具有创造性地运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理论素养和能力。但是。大众文化带给人们更多的思潮、理念,更多的思想选择,传统的社会理想、人生意义、民族精神、道德情操在大众文化的影响下变得淡化,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呈现出复杂的甚至充满矛盾的多元取向。在这种环境下。思想政治课教育的主导性被动摇了。

其次,大众文化冲击着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的严肃性。高校思想政治课针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道德教育,具有严肃性。但是,大众文化受经济利益的驱使,过分追求庸俗性、娱乐性和功利性,人们在肤浅俗气的娱乐氛围中,耻言理想,失去目的;嘲弄信仰,失去动力;蔑视道德,失去人伦;拒斥传统,失去依托:不要规则,失去尺度;躲避崇高,失去尊严,大学生玩世不恭,嘲弄一切的态度冲击着思想政治课内容的严肃性。

第三。大众文化挑战思想政治课教育的指导性。思想政治课教育应该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对大学生思想、学习具有主要的指导意义。但是,大众文化的传播途径大众传媒,尤其是互联网带来的信息量的急剧增加,信息内容的多元化,外来文化信息的干扰,特别是有些发达国家通过电影大片、流行音乐、食品、饮料、理论思潮、网络等文化霸权形式潜移默化地向广大青年传播其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影响其价值判断,日常行为,从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性。

第四,大众文化影响思想政治课对大学生日常行为的引导性。大众文化是商品消费的文化,商品消费同时就是其自身的意识形态。大学生在观看大众文化作品或参与大众文化活动时。往往会无意识地模仿其中的思想、行为和感情,体现在服装服饰、语言、行为规范模式等日常行为上。一些大学生在消费观念上已经认同消费主义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崇尚个人享乐,追求西化的生活方式,把高消费与美好的个性生活结合起来。无形之中接受了消费主义文化对自身思想、生活的指导,走向浅薄、粗俗,沦为享乐和满足感官欲望的工具。

第五。大众文化挑战思想政治课教育的形式方法。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往往是对大学生进行正面的教育、灌输,显得十分苍白无力、形式单一。不能适应社会生活和教育对象的变化,而大众文化的传播手段却是现代化的影视技术、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五光十色,生动直观,魅力无限,使大学生们受到极大的诱导。

第六。大众文化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念教育。大众文化强调自我价值、功利性、全球意识,盲目崇拜西方价值观,使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原则受到挑战,造成大学生政话意识淡漠,理想信念缺失,社会责任感缺乏,民族意识弱化,急功近利、忽视修养。个人主义、实用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消费主义盛行,导致大学生人生目的庸俗化、价值目标的狭隘性、价值理论的模糊性、价值取向的自我性、价值标准的随意性等状况。

大众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挑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从走学生精神需求特点分析,大学生追求个性、文化归属感和文化选择权利,大众文化的新异性、消解神圣等特点正切合了大学生的心理与情感需求,影响著大学生的日常行为。

其次,从大众文化自身的特质来看,大众文化的消遣娱乐性和商业化,深刺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改变着中国当代的意识形态,改变了社会生产和生活内容。当代大学生已较少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大众文化快餐和流行艺术成为他们最直接的精神食谱,极大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成长。

再次,从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本身分析。过分突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政治导向作用,刻板、单一,缺少人文关怀,不能及时解决学生的思想实际问题,无法对大学生关注的热点、疑点、难点问题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无法为大学生提高丰富的理论资源,而此时,大众文化以自由、民主、个性、时尚等新奇的名词来吸引走学生。

二、应对大众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挑战的主要对策

大众文化时思想政冶教育既有冲击和挑战,但也给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提供了新的契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运用大众文化中有益的形式、内容和方法,应对大众文化的挑战。

首先。构建大众文化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

的新格局。大众文化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所依托和面对的社会文化环境已经并正在发生着重耍的转变,大众文化在其商业化运作中所袁现出的功利性、多元性、全球性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更多的挑战,需要一种与之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这一格局应当准确体现教育目标,涵盖与社会实际相符的教育内容,用理论创新增强思想政冶教育对大学生的吸引力、说服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要从千人一面、说教为主的模式向因人而异,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有机结合的模式转变。在课堂教学中,采取理论的灌输、实践的渗透、环境的熏陶相结合的方式;除加强课堂的理论教学等显性的教育外,还要注重受教育者的参与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了解中国的现状,从而使课堂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

其次,必须树立先进文化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为当代大学生构建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奠定基础,形成价值构架。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套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人们的最高精神需求;表达了时代的最新价值走向;融会了世界的多种文化精髓;凸显了独具的民族文化特色。倡导社会主义核G价值体系,有利于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增进思想共识,只有在教学中坚持先进文化为指导,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从而夯实大学生的思想理论基础。

第三。以先进文化批判、规范、指导和重构大众文化。以先进文化的政治性、意识形态性采引导大众文化,以精英文化的审美性、启蒙性来提高、培养大众文化。加强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主流文化来遏制商业媚俗文化,有利于把大学生的多元价值取向整合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上来。而且能够提升大众文化的品位,推动大众文化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为大学生成长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有助于大学生人格完善、观念形成、道德提高,促进其全面而自由地发展。

第四,借鉴大众文化的有效形式。改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形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鉴大众文化的娱乐方式,摆脱纯粹说教,而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来进行,在教育的形式上更加灵活,寓教于乐。同时也可以用大众文化的娱乐方式装进思想政治的内容。以大众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栽体才能与情形各异、复杂多变的学生的思想实际相适应,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渗透力、通俗性和可接受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第五,认真研究大学生的特点,加强教育和引导。当前。我国大学生的社会需求园社会结构、分配方式、生活方式的多元化而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而且,生理、心理、智力发展水平有很大差异,必须采取不同的教育干预手段。通过经常性的心理疏导活动。帮助大学生获得心理的幸福感和归属感,提高其理性判断的能力;通过审美的趣味教育,提高大学生的鉴别鉴赏能力。实现审美的雅俗共赏;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高文化品质;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教育活动,引导和教育广大学生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现。

三、大众文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第一,主流性原则。就是要把握主旋律,坚持正确奥论和正面教育,以先进文化引领大学生思想建设。用积极的、高尚的、健康向上的社会主叉核心价值观武装大学生头脑。强化马列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在大众文化背景下,要从理论阐述和实践论证两方面入手,使主流思想文化更具说服力,更有凝聚力,以避免学生思想信念上的困惑与彷徨。要注重社会理想教育与个性理想教育的有机结合,共性与个性的和谐完美,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众多有个性的大学生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时批评和纠正大焱文化中的一些不良现象,使大学生能在大众文化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而不随波逆流,迷失方向。

第:人文性原则。对于大学生来说,最大的缺失莫过于人文精神的缺失。而人文精神的培养和丰富并非与大学生文化层次的提高、年龄的增长成正比。需要通过精英文化来潜移默化地熏陶。精英文化是我国人文知识分子创造、传播和分享的文化,是社会文化理想、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的重要栽体,在社会文化教育事业中具有教化功能,担负着弘扬正义、确立人生信念、引领大众文化的责任。对一个民族来说,没有经典文化或精英文化是难以想象的。而精英文化时大学生灵魂的塑造和人格的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坚持人文性原则,就要以精英文化及其优秀作品启迪大学生,培养其人文精神,提升其人文素质。当前,光其要通过精英文化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

第三,民族性原则。弘扬民族精神是当前我国社会和高等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之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民族精神是体现民旋生命力的民族文化内核。以爱国主义为核0的民族精神。是社套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基。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民族性原则,就是要坚持用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教育大学生。就是要坚持民族文化的前进方向,在追求文化和谐、面向世界的同时,不盲目崇尚西方文化,要坚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保持民族文化的特色和个性,并不断创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