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抗血栓的护理措施8篇

时间:2023-08-17 15:55:4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抗血栓的护理措施,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抗血栓的护理措施

篇1

【关键词】妇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护理措施

下肢静脉血栓是妇科手术后的一种并发症,通常发生在术后一周内,建议患者术后预防静脉血栓应保持一周。如不积极防治,轻者影响生活质量,重者发生肺栓塞,甚至危及生命。本片文章对近两年来妇科手术患者进行分析,评价护理措施的有效性。

1 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科室2011年6月-2013年6月住院手术患者800例,年龄25-85岁,其中400例运用新护理措施做为观察组,400例用普通护理措施做为对照组,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种、手术的方式、手术时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通过护理干预给予护理措施如下:

(1)术后12小时内的抗血栓压力泵治疗,它可以通过减少静脉内的血液淤积,提高血流速度,从而发挥抗栓形成。

(2)术后患者穿抗血栓弹力袜,通过向病人腿部提供渐进的压力,改善下肢静脉血液回流,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

(3)患者活动指导:术后至少每2小时翻身一次,护士协助患者被动按摩四肢,告知患者尽早采取主动活动,床上翻身做四肢伸展运动,术后1日离床活动,每日2-3次。

(4)术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5000单位,每日一次。

(5)足够的液体量,防止血液浓缩。及时纠正贫血,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6)密切注意患者基础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的症状,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早处理。

(7)对于年龄大于65岁,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的患者,需要特殊关注,增加预防措施的次数。

(8)避免在下肢静脉采血及静脉输液。避免反复穿刺,提高穿刺的成功率。严格进行无菌操作,防止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

(9)促进排气:防止腹胀压迫腹膜后血管减慢血流速度。

(10)饮食指导饮水每日1500以上,饮食以清淡为主。不要吸烟、饮酒及饮用咖啡,减少刺激物质引起血管收缩。降低血液粘稠度,少吃动物脂肪和动物内脏,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造成腹压增加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11)生活及环境护理:保持室温22-26℃,防止冷刺激血管痉挛,每晚可以用热水泡脚,促进睡眠,增加下肢的血液循环。

(12)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保持患者心情愉悦。消除紧张、焦虑心理。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健康宣教工作,能够配合及理解术后护理工作。

(13)以前得过血栓的患者尤其要注意,如观察肢体是否有肿胀、疼痛、浅静脉怒张、皮肤颜色及温度的变化,及时采取措施

2 结果

由于给予充分完备的临床护理措施,两年以来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有明显的差异。对照组中有4例发生下肢静脉血栓,观察组中没有发生下肢静脉血栓。两组血栓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3 讨论

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称魏尔啸三联,包括血流淤滞、血液高凝状态、静脉内膜损伤。【1】了解静脉血栓发生的原因有助于更好的采取预防措施。护士对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如高龄、肥胖、静脉曲张、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的妇女应引起高度警惕。静脉血栓的发生相关因素:(1)手术后卧床下肢肌肉长期处于松驰状态,致血流缓慢,Agnelli等认为卧床休息大于3天为手术后静脉血栓形成五大高危因素之一。【2】(2)手术时间长,肢体制动,盆腔静脉密集缺乏静脉外鞘,静脉留置针,用下肢静脉进行穿刺或采血,反复血管穿刺,静脉输入刺激性药物,均可造成静脉内膜的损伤,使静脉血栓形成。(3)输入液体量不足,患者贫血或失血、失液较多,血液浓缩,止血药物的应用,可使血液凝固性增高。(4)患者因术后疼痛而不敢活动,在床上翻身少,不下地,家属与患者不配合术后护理。(5)饮食不合理,高脂肪、高胆固醇饮食。(6)对高危因素没做到提前的评估采取措施,术后预防措施不完善。以上均可以造成妇科手术后的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

护理干预确实能大大降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通过两年来的妇科术后患者以预防为主而制定的护理措施效果明显。确实减少手术后静脉血栓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重症医学科;DVT;高危因素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引起的病症,多发生在下肢,血栓脱落可引起肺栓塞(PE)合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入住重症医学科的患者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很容易发生DVT,而其潜在的多系统病变经常会掩盖DVT的症状和体征,导致诊断可能,严重时可并发肺栓塞,成为患者致死或致残【1】的突出原因。我们针对引发DVT的原因采取对应的防治措施,有效减低了病人DVT发病率。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观察组2011年6月—2012年6月352例患者,发生DVT27例占7.67%,其脑卒中8例,骨关节术后5例,严重创伤6例,脊髓损伤3例,机械通气的COPD患者3例,心肺复苏后2例。都有下肢疼痛、麻木、肿胀、浅静脉怒张、皮温升高、皮肤色泽改变等临床症状,严重者出现苍白、发绀【2】,静脉性肢体坏死。对照组2012年7月-2013年7月389例,性别年龄病情与观察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而DVT发生数3例占0.77%。DVT发病率明显降低。

1.2高危原因分析统计见表1:

表1:观察组352例ICU病人DVT发生情况

2 对照组防治方法:分析表1发现引发DVT形成的高危因素是年龄、卧床天数、静脉采血次数、基础疾病等,故我们重点采取了对应的预防措施。

2.1预防先行:

2.1.1全面评估重点护理:对高龄入住ICU时间>1周行机械通气,昏迷或使用镇静剂、肌松剂等者应纳入重点预防对象。制定详细的护理计划,每班重点观察下肢皮温、色泽及有无肿胀,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无禁忌症患者常规抬高下肢20°-25°,膝下垫一长软枕,下肢充分保暖,室温控制在22℃,每2小时翻身侧卧一次,减轻对下腔静脉和髂静脉的压迫【3】。

2.1.2加强下肢锻炼保护静脉血管:手术后及长期卧床者予翻身、拍背排痰,鼓励早期活动及深呼吸,加强下肢的主动与被动运动。如膝踝关节的伸曲、举腿等。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勿在同一静脉进行多次穿刺应用,有炎症反应时应重新建立静脉通道。留置深静脉导管时以颈内或锁骨下静脉为主,禁止在下肢进行深浅静脉的穿刺置管或采血。静脉采血应尽量集中,采血次数多的血管处用50%的硫酸镁湿敷。使用抗血栓弹力袜预防DVT,以外部的压力抵消各种原因所致的静脉压力增高,防止深静脉血栓经交通支逆流入浅静脉,抗血栓弹力袜应每隔8-12小时取下,皮肤无异常30分钟内重新穿上。

2.1.3气压式血液循环驱动:袖带式血压计缠绕于患者肢体,接通电源。通过周期性的充气及排气,促使肢体产生搏动性血流,提高下肢回心血流速度,改善术后肢体血流缓慢现象,防止凝血因子的聚集及对血管内膜的黏附,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2.2.治疗性护理

2.2.1急性期管理:卧床休息1-2周,防止一切使静脉压增高的因素,避免栓子脱落,在溶栓期间应减少直立性活动,其间抬高患肢20-30°或高于心脏水平20-30cm,膝关节屈曲15°,加强保暖促进静脉回流,严密观察患者皮温变化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2.2.2生命体征的观察:定时观察其体温、皮温、脉搏、呼吸并记录。测量双下肢同一平面的周径bid与健肢的比较,患肢周径明显增大说明静脉回流受阻;颜色加深,温度升高说明出现感染等及时通知医生积极处理。警惕肺栓塞的发生:突然的剧烈胸痛、呼吸困难、咳嗽、咯血、发绀甚至休克为肺栓塞可能立即配合抢救。

2.2.3溶栓治疗:根据医嘱应用低剂量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维生素K拮抗剂、尿激酶抗凝溶栓等。出血是共同副作用,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是否有牙龈鼻黏膜出血等;定期进行凝血时间检测,颈部穿刺处用沙袋压迫6小时并限制其动度。观察局部有无肿胀、渗血、有无胸痛、呼吸困难等便于及时处理。

3讨论: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和产生的多种抗血栓的生物活性物质对凝血纤溶系统进行调节可防止血栓的形成。在病理因素下其平衡及稳定性遭到破坏致血栓的形成。在血液高凝状态时抗凝物质的缺乏AT-Ⅲ以及恶性肿瘤、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等的刺激。再因长期卧床,肿瘤等压迫因素引起血流缓慢而触发。故在血管壁、血液成分及血液流变学的改变是引发DVT形成的三个高危原因。临床上采取对应防治措施后才能有效减低了病人DVT发病率。

3结论 引发DVT形成的高危因素与年龄、卧床天数、静脉采血次数、基础疾病等密切相关。针对引发DVT的原因采取对应的防治方法可有效减低病人DVT发病率。

参考文献:

[1]李家增,贺石林,王鸿利等.血栓病学[M].第1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254.

篇3

深静脉血栓(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腔内不正常的凝集、阻塞静脉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临床上并不少见,其中以下肢深静脉血栓最为常见,约占深静脉血栓的90%以上,而神经外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达20%以上。临床主要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浅静脉曲张[1],轻者可导致下肢血栓形成后遗症,重者可引起致死性肺栓塞(PE)。我科2008年8月—2010年8月共行623例颅脑手术,其中6例术后患者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现将其形成的危险因素及护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2例,女4例,年龄34~71岁其中高血压性脑出血2例,颅脑外伤3例,颅内动脉瘤行栓塞术后1例,以上患者除颅内动脉瘤行栓塞术后患者意识清醒,其他患者均呈昏迷状态,栓塞者均表现为患肢肿胀,患肢周径较健侧增粗大于3cm,但足背动脉搏动存在,其中清醒患者及意识障碍轻者患肢有疼痛感,局部有压痛,本组患者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为深静脉血栓。

1.2 DVT诊断标准 主要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压痛明显,皮肤颜色青紫、淤血,皮温升高,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双下肢相应平面的周径相差0.5cm以上[2]。

1.3 结果 本组患者经过溶栓治疗及抗血栓泵治疗7~12天后,患肢肿胀基本或完全消失,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阻塞血管部分或完全通畅。在溶栓过程中,有1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患者经过溶栓后再次出现颅内血肿,出血量不大,给予保守治疗后痊愈;有1例出现皮下淤血,经过对症治疗后症状消失。

2 DVT形成的危险因素

2.1静脉壁损伤 神经外科常用药中,静脉注射刺激性强、输液速度过快的药物,如20%甘露醇及一些高渗液体,如脂肪乳、氨基酸等,长期反复使用可造成静脉壁受损,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加重受损血管的炎性刺激可造成静脉炎的发生,临床上深静脉置管和外周静脉穿刺等都可损伤血管,诱发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

2.2 血液凝固性增高 本组6例术后患者均使用大量脱水剂,而又限制液体的入量,导致血容量不足,血液处于浓缩状态;其次,与病人本身内环境及合并的疾病有关,如高龄、肥胖、吸烟、糖尿病史、心功能不全、血栓形成史等均可使机体处于高凝状态。

2.3 血流缓慢 本组患者,除1例动脉瘤栓塞病人24h内需卧床,下肢制动24h外,其他患者均呈昏迷状态,卧床时间长,无自主活动,血流缓慢,增加了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机率。

3 护理

3.1饮食护理 进食清淡少盐,低脂、富含维生素的饮食,如韭菜、芹菜、新鲜水果、豆类及粗粮等,保持大便通畅,减少因排便引起腹压增高,影响下肢静脉回来[3]。禁食辛辣、油腻食物,如蛋黄,肥肉等。每日饮水2000~3000ml[4],以降低血液粘稠度。

3.2的护理 使患者取功能位,避免膝下垫枕及过度伸展下肢,使患者患肢高出心脏平面20~30cm,防止阻碍静脉回流。

3.3功能锻炼 对术后清醒患者,应鼓励并督促其早期适当进行床上活动,恢复期应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对不能活动的病人,卧床期间应定时更换(每1~2h翻身一次),定时做下肢的按摩,尤其是下肢腓肠肌群的按摩,每天20次,每次3~5min,以促进下肢局部血液的回流,预防DVT的形成。

3.4病情观察 深静脉血栓形成后,应每天测量双下肢周径,膝上15cm,膝下10cm,做好记录,观察肢体肿胀情况,注意观察患肢血供、肤色,足背动脉搏动情况,皮温与通过皮肤血流成正比,正常情况下患侧皮温与健侧肢体相比不超过3℃[5]。注意观察高危人群肺栓塞的三联征表现以及血压下降、脉搏加快等表现,一旦发现肺栓塞立即将患者平卧并给予高浓度吸氧,及时通知医生处理,同时警惕脑栓塞的发生。

3.5 预防护理 长期输液的患者应避免在同一部位、同一静脉反复穿刺,最好不要选择下肢静脉进行输液,尤其是偏瘫侧下肢,输液时肢体要注意保暖。我科术后常规使用抗血栓泵和穿弹力袜治疗取得了很好的预防效果,大大降低了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抗血栓泵一个完整的治疗循环需要60s,即:12s充气使静脉排空,48s放气保证静脉再次充盈,每天2次,每次使用30min,对抗凝治疗的病人起协调作用,也可用于不能使用抗凝剂的情况下。

4 体会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很多,血流缓慢、血管壁受损和血液高凝状态被认为是重要因素,常见于手术创伤、肿瘤、长期卧床的患者。因神经外科患者多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缺乏自身感觉,导致病情延误甚至发生肺栓塞引起生命危险,所以对此类患者应加强重视,重在预防,并完善各项护理措施,较少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李家增,贺石林,王鸿利.血栓病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356.

[2] 王玉华.脑卒中后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临床分析及护理[J].黑龙江医药,2008,21(4):124-126.

[3] 陈彩云,刘慧敏.下肢静脉血栓溶栓治疗的健康教育[J].河南外科学杂志,2006,12(3):91.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5月~2014年5月我科收治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2型糖尿病35例,均符合以下入选标准:①符合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采用1999年WHO颁布的诊断标准;②有冠心病病史,有反复发作的心前区疼痛、胸闷及典型的ST-T改变,血清酶谱水平的变化,发作时间在24h之内,且至少有1支冠状动脉主要分支血管狭窄>50%。其中男25例,女10例,年龄45~82岁,平均62.5岁。全部患者均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测量冠状动脉各主要分支的病变程度,结果显示,单支病变8例(22.9%),双支病变16例(45.7%),三支病变11例(31.4%),接着均行PCI术。

1.2 方法 术前常规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300mg顿服,术后予以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5000U,q12h)连续7d;口服拜阿司匹林(100mg,qd)、氯吡格雷(75mg,qd),并根据临床情况常规使用阿托伐他汀钙(20mg,qd)。根据血糖情况,应用口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在此基础上应用盐酸替罗非班,负荷量10μg/kg,3min内注射完,继以0.15μg/(kg・min)持续微量泵,维持24~36h。

1.3 结果 本组病例中有3例出现穿刺点出血,1例牙龈出血,1例鼻腔粘膜出血,1例球结膜充血,1例出现血尿,出血患者给予停用盐酸替罗非班及相应处理措施后,未发生严重出血事件,其余28例无并发症发生。

2 护理要点

2.1 穿刺部位的观察及护理 观察穿刺部位纱布是否干燥,有无渗血,若有少量渗血时及时安慰患者,缓解其紧张恐惧情绪;若出现大量新鲜血渗出时,及时汇报医生,重新予以包扎止血;若局部出现血肿时,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并观察血肿是否继续增大。

2.2 实验室指标的监测 血常规和出凝血时间是应用盐酸替罗非班期间最重要的监测指标。在治疗前应测定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血球压积和出凝血时间,推注或负荷输注盐酸替罗非班6h后以及治疗期间至少需每天监测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如证实血小板计数减少,则须停用盐酸替罗非班和肝素,并进行适当监测和治疗。有严重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盐酸替罗非班的血浆清除率降低,应监测血清肌酐,根据数值来降低盐酸替罗非班的使用剂量。

2.3 严格掌握禁忌症 对有过敏者、活动性出血、颅内出血史、颅内肿瘤、动静脉畸形、动脉瘤及者应禁用替罗非班;同时也禁用以前使用替罗非班出现血小板减少的患者;慎用于急性心包炎、出血性视网膜病、慢性血液透析、严重未控制的高血压(>180/110mmHg)的患者。

2.4 全身出血情况的评估及护理

2.4.1 持续心电监护 严密观察患者的心率、心律、血压等生命体征的变化,注意观察患者的面色、四肢末梢循环,评估患者有无大出血现象。

2.4.2 教患者学会自我观察 指导患者选用软毛牙刷,观察有无口腔粘膜出血,若有少量出血时予冷盐水漱口,出血量大时予停药,头偏向一侧,以免误吸;观察皮肤有无出血青紫现象,避免四肢碰撞;有无腰背部及下腹部的疼痛,及时发现异常及时汇报,防止潜在出血事件的发生。

2.4.3 鼻导管吸氧 应使用质地较软的吸氧管,嘱患者勿挖鼻及用力擤鼻,减少鼻腔粘膜出血,少量出血时予干棉球填塞,出血量大时予鼻腔填塞,密切观察出血量及颜色的改变,必要时改鼻导管为面罩吸氧,减少对鼻粘膜的损伤。

2.4.4 导尿管留置 对于导尿管留置的患者,尿管应尽量使用细小的,避免在使用过程中引起局部组织的出血,留置期间及拔管后应密切观察尿液的颜色,如出现血尿,必要时停用盐酸替罗非班。另外需观察大便的颜色,判断有无出血的现象。

2.5 血糖监测及护理 了解患者对糖尿病的认识水平,有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按糖尿病的配餐标准做好饮食管理,这样既控制了总热量又满足了人体需求。根据医嘱监测血糖,发现异常汇报医生及时处理,遵循个体化原则给予口服降糖药或使用胰岛素,皮下注射时有计划地更换注射部位,防止发生硬结,影响药物吸收。

2.6 心理护理 患者住院期间使用心电监护、输液泵等各种仪器,以及对手术、出血的恐惧和血糖升高的担心等因素产生了焦虑、恐惧、忧郁、消极情绪,护士应针对这些心理变化,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关心体贴患者。认真做好各项基础护理,消除患者思想顾虑与不良情绪,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性,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主动配合治疗与护理。

3 讨论

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行PCI术后,由于患者本身存在的一系列内分泌障碍及介入术引起的应激反应,神经内分泌系统激活,引起交感神经兴奋,糖皮质激素、儿茶酚胺类激素的释放增多,加剧血糖波动及血脂代谢紊乱,血小板活性增加,聚集性被激活,血液中纤溶活性受到抑制,所有这些因素都有可能促发PCI术后冠状动脉炎症过程最终导致血栓事件的爆发[2]。盐酸替罗非班是一种特异、高效、高选择性的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通过阻断血小板聚集过程中的最后共同途径而发挥强大的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和抗血栓形成作用[3]。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行PCI术后,在常规使用抗血栓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盐酸替罗非班,能有效改善心肌组织水平灌注和左心功能,减少PCI术后并发症发生,其疗效确切,但可增加出血的危险性。

本组病例中,PCI术后应用盐酸替罗非班治疗期间,我们实施密切观察和有效的护理,对7例患者出现的出血症状给予及时处理,效果好。特别是女性和老年患者分别较男性和年轻患者有较高的出血并发症,联合低分子肝素钙、阿司匹林等抗凝药时,可以使凝血时间延长。对这些人更应严密观察,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处理,从而确保治疗的顺利进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益并保证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王志坚,林文华,刘菁品,等.盐酸替罗非班治疗亚急性支架内血栓2例[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43(1):74.

篇5

一、临床资料    

患者男,78岁。入院诊断为脊髓血管病。入院前口服阿司匹林0. 1 g/日。实验室检查:D二聚体712ng/mL,表明血管内可能有活化的血栓形成。入院第二天下肢静脉超声回报右侧排静脉一支、左小腿一支肌间静脉血栓形成,遵医嘱给予低分子肝素钙6150u每12小时一次皮下注射抗凝治疗。第10天,护士发现患者左下肢大腿外侧及上部肿胀明显,及时告知医师,查体:局部皮温高,颜色透亮,压痛(十),质硬,患肢肿胀处腿围为64cm,对应健侧腿围56cm。体表包块彩超示:左大腿外侧肌层数个血肿,较大者范围7. 8=}5. 1=}2. 5cm。遂医嘱停用低分子肝素钙、阿司匹林等易导致出血倾向的药物并采取一系列措施,经过30多天对症治疗与护理,患者血肿消退,病情好转出院。

二、护理  

(一)加强病情观察,记录血肿的动态变化    

监测并记录患者左侧大腿腿围,观察血肿的变化情况。采用三线定位法,工线为骸骨上缘5公分周径,II线为骸骨上缘15公分周径,III线为骸骨上缘25公分周径。在患肢用红笔做相应的标志,每日两名护士用软尺测量患者的三线,认真记录,并做好交接班。    药物说明书中指出低分子肝素钙与非<}体类抗炎药(阿司匹林)合用会增加出血危险,所以观察腿围变化的同时关注患者有无其他部位潜在的出血。每日晨晚间护理,责任护士在保护患者隐私的情况下检查患者身体其他部位有无血肿硬结;班班主动询问并查看患者有无牙跟、鼻腔出血,有无黑便、血尿情况;定期遵医嘱化验血常规,观察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的动态变化。  

(二)通过科学评估,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

1.运用物理和化学方法消肿、止痛    

患者左下肢疼痛,睡眠受干扰。医护沟通后制订了消肿止痛的方案,立即停止口服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钙等易导致出血危险的药物。配合医生为病人行低频脉冲电治疗,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低频脉冲电治疗镇痛原理:电流可兴奋周围神经的粗纤维,通过“闸门”调控抑制传导疼痛感觉的细小纤维,电刺激还可以使人体释放具有镇痛作用的吗啡样物质。每日责任护士负责护送患者行超短波理疗,以改善血液循环,促进血肿消散,促进病理产物的消除,使坚硬的结缔组织延长变软.松解粘连与挛缩。其次用50%的硫酸镁湿敷一日三次,每次15-2 0分钟,利用硫酸镁的高渗作用增加血液循环,促进吸收。湿敷间歇期将马铃薯切成薄片(1-3mm)外敷于患处,待马铃薯干燥后取下,有资料显示马铃薯有消淤止痛,促进炎症吸收的功效。

2.关注患者的排泄障碍,减轻痛苦    

除疼痛外,患者腹胀明显、便秘,导致患者不愿进食。首先护士给予饮食指导,鼓励患者晨起空腹饮用温开水,可以刺激胃肠反射利于排便,进食膳食纤维食物如韭菜,芹菜,避免食牛奶,豆浆等产气食物,进食速度慢,细嚼慢咽。其次,指导患者和家属进行腹部按摩,于饭后1-2h,按摩10-15min/次,早晚各一次。指导患者进行腹式呼吸训练:以鼻缓慢深吸气至感到腹部最大限度鼓起,随后以吹口哨状缓慢呼气,促进胃肠蠕动,增加腹肌收缩力「创。必要时遵医嘱排气,排气量较多,患者自觉腹胀减轻。必要时遵医嘱灌肠。通过以上措施减轻患者痛苦。    

脊髓血管病导致患者小便障碍,通过诱导方式均无明显效果后留置导尿。留置导尿期间,每日2次用温水给予尿管冲洗,并观察尿道口有无红肿,疼痛;鼓励病人每天多饮水(2500-3000m1);保持留置尿管引流系统的密闭性;定时更换集尿袋。观察尿液的颜色、量、性状,发现异常及时联系医生进行处理。

3.做好下肢静脉血栓的宣教工作,警惕肺栓塞的危险    

护士指导家属抬高患者下肢高于心脏平面20-30cm,促进静脉回流并降低静脉压,减轻疼痛与水肿;禁止按摩、挤压、热敷患肢,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屏气用力的动作,以防血栓脱落;严密观察并随时询问病人有无胸痛、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症状。  

(三)加强心理护理    

篇6

杨惠敏

【摘要】 目的 探究泌尿外科后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最佳护理措施。方法 100例泌尿外科患者, 按照患者住院治疗的顺序分为干预组和常规组, 每组50例。常规组给予一般护理措施, 干预组给予程序化护理干预, 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 干预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常规组(P

【关键词】 泌尿外科;后腹腔镜手术治疗;程序化护理干预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4.161

近几年来, 随着临床微创技术的发展进步, 腹腔镜手术逐渐应用到各科室的疾病治疗中, 且随着临床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 传统的开放手术逐渐被后腹腔镜手术治疗所代替, 其中对泌尿外科患者给予后腹腔镜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 具有手术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患者疾病恢复时间短等优势[1]。此外, 对该类疾病患者给予科学有效的临床护理将有利于患者疾病的早日康复, 缓解患者负性情绪。本次研究采用程序化护理模式, 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现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择取本院2012年3月~2014年10月收治的100例泌尿外科患者, 按照患者住院治疗的顺序分为干预组和常规组, 每组50例。干预组男27例, 女23例, 年龄23~79岁, 平均年龄(46.2±10.9)岁;常规组男26例, 女24例, 年龄24~78岁, 平均年龄(47.3±10.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后腹腔镜手术治疗。对患者进行麻醉后取健侧卧位, 经患者后腹膜腔进行手术, 并给予离子切割环与钬激光光纤, 手术完成后常规留置D-J管, 并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1. 3 护理方法 常规组患者给予一般护理模式, 术前及时对患者进行心理辅导, 消除不良情绪, 指导患者放轻松, 术后告知患者相关的注意事项、 遵医嘱服药等。干预组患者给予程序化护理模式, 具体如下。

1. 3. 1 术前护理干预 ①准备工作:手术治疗前对患者进行体检、内分泌系统检查、出凝血时间检查等;若患者伴有高血压应注意将血压值调节至正常范围内, 并进行影像学检查等, 确定患者的肾功能情况。②常规护理:指导患者正确进行咳嗽、 练习床上大小便等;手术前1 d不宜摄取产气的流质饮食;术前8 h常规禁食、禁水;对患者皮肤仔细清洗等[2]。③心理护理: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前均会有不同程度的紧张、害怕等负性心理。因此护理人员应及时同患者进行亲切、友好的沟通, 告知患者手术治疗的原理、流程、术后注意事项等, 使得患者对手术治疗有一个大致的认识, 从而积极面对疾病治疗。

1. 3. 2 术后护理干预 ①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术后每隔0.5 h对患者血压、脉搏、心率等指标进行检测;术后3 d, 每日对患者上述指标检测3次, 若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上报主治医生对症处理。②常规护理: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对其进行调节。若患者尚未清醒, 应将患者取平卧位, 保持患者呼吸道的通畅, 等到患者神志清醒后, 且测得血压恢复至平稳状态可调整至半卧位, 对患者定时进行翻身、拍背等, 以防患者出现压疮等不良情况。③预防患者下肢静脉血栓护理:a. 手术完成后的24 h:立即给予抗血栓泵进行治疗, 每隔2.5 h使用1次, 每次持续时间为40 min。b. 手术完成后的48 h:仔细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 待其平稳后患者可适当进行床上自主活动。c. 术后72 h:可适当进行下床运动, 并给予抗血栓泵治疗, 2次/d, 每次治疗40 min;并进行下肢屈伸与钩脚锻炼[3], 3次/d;d. 术后7 d:待患者病情好转后可将室内活动时间适当延长, 减少药物治疗的次数等。

1. 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干预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未出现感染、气肿、大血管、组织感染等相关并发症,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与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67.9±10.8)min、(180.5±19.8)ml、(22.6±7.1)h、(6.2±0.2)d。常规组48例顺利完成手术, 2例患者由于出血、瘤体过大等因素而转入开腹手术治疗, 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与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244.8±10.6)min、(250.2±15.6)ml、(45.6±7.0)h、(19.2±0.3)d, 两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小结

泌尿外科患者行手术治疗前后均存在着不同的心理变化, 因此临床护理人员应及时进行护理干预, 帮助患者提高对自身疾病的认识、 缓解负性情绪、 促进疾病的早期康复等。本次研究结果表明, 对干预组患者给予程序化护理干预后, 该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常规组(P

综上所述, 对泌尿外科后腹腔镜手术患者给予针对性的程序化护理利于促进患者疾病的早日康复, 临床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傅银敏, 吴墅.泌尿外科后腹腔镜手术术后患者疼痛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0, 26(24):31-32.

[2]方碧华.后腹腔镜手术对泌尿外科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及护理对策.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0, 26(33):19-20.

篇7

南通市肿瘤医院 江苏省南通市 226000

【摘 要】目的:研究妇科恶性肿瘤围手术期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本院在2012 年6 月至2014 年6 月期间收治的58 例进行手术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58 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9 例。对照组患者围手术期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分析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原因,并且针对危险因素制定合理的护理措施,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结果:观察组患者经过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后,2 例(6.90%)围手术期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护理下,8 例(27.59%)在围手术期发生了下肢深静脉血栓。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明显较低,两组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措施,能够有效的减科恶性肿瘤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促进患者的恢复,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妇科恶性肿瘤;下肢深静脉血栓;围手术期;护理研究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指深静脉腔内的血液出现不正常凝结的状况,阻塞静脉管腔,从而影响静脉的回流。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外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主要临床症状为患者下肢疼痛、肿胀,活动障碍等,一旦栓子脱落,则可能形成肺栓塞,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多数为中老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术中行盆腔淋巴结清扫以及术后卧床时间较久,因此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较高。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能够防治患者在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本文针对58 例妇科恶性肿瘤围手术期患者进行了对比研究,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本院在2012 年6 月至2014 年6 月期间收治的58 例进行手术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58 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9 例。58 例患者经过临床影像学检查以及手术病理研究都确诊为妇科恶性肿瘤,其中包括18 例子宫内膜癌患者、23 例宫颈癌患者以及16 例卵巢癌患者。58 例患者的年龄在31-52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2.68 岁。两组患者在年龄、病情等临床资料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 可以进行对比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围手术期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围手术期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措施,从而进行护理。通过两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对比,分析妇科恶性肿瘤围手术期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原因,针对危险因素制定出合理的护理措施,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整理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例数和发生率,利用spss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利用t 来检验计量数据,当P<0.05,表示两组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反之,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观察组29 例患者经过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后,有2 例(6.90%)患者在围手术期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对照组29 例患者在常规护理下,有8 例(27.59%)患者在围手术期发生了下肢深静脉血栓。

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明显较低,两组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4.291;P<0.05)。

2.2 满意度

观察组29 例患者,只有1 例表示对护理不满意,总满意度为96.55%;对照组29例患者中,5 例表示对护理不满意,总满意度为82.76%。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对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3.1 妇科恶性肿瘤围手术期DVT 的形成原因

首先,恶性肿瘤分泌出癌性促凝活性物质,血液系统异常,且恶性肿瘤降低了血液中的纤维活性,容易引发DVT;其次,手术过程中,由于操作带来的创伤以及手术的时间和术后的卧床时间都会导致患者发生DVT;最后,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大多数为中老年妇女,年龄的增加也提高了DVT 发生的概率。

3.2 DVT 护理干预措施

第一,术前护理。在手术前,护理人员要掌握患者的临床资料,从而对DVT 风险进行评估,对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的患者,进行提前抗血栓治疗,同时进行凝血功能的检查,维持患者的电解质平衡。第二,术中护理。手术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无菌要求进行操作,减少操作带来的血管壁损伤。第三,术后护理。患者手术6 个小时后,鼓励患者半坐卧位,多饮水,多翻身。鼓励患者做踝泵运动,积极配合护理人员行下肢气压治疗,从而促进血液的循环。护理人员要定期检查患者的下肢和腓肠肌。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29 例患者仅有2 例(6.90%)发生了DVT,而采取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有8 例(27.59%)发生了DVT,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较,DVT 发生率明显较低,且两组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在围手术期的护理,要制定出防治DVT 的护理措施,护理人员通过加强对患者的护理,进行健康和饮食的指导,通过有效的沟通,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促进患者的恢复。

参考文献

[1] 苗静. 妇科恶性肿瘤围手术期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治疗研究[J]. 中国实用医药,2014(16).

篇8

关键词:宫颈癌;下肢深静脉血栓;围手术期护理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深静脉异常凝血,堵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阻塞,是子宫颈癌症是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癌细胞可促进凝血物质的分泌,非常容易形成血栓[1]。急性DVT栓塞引起肺栓塞,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甚至导致猝死[2]。有效预防下肢DVT十分重要,本文旨在分析对宫颈癌手术患者实施围手术期护理干预,为预防宫颈癌患者的围手术期DVT的临床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择2016年1-12月接受宫颈癌手术的患者113例,其中Ⅰa3期13例,接受筋膜外全子宫切除术,Ⅰa2期-Ⅱa2期100例,接受广泛子宫切除和盆腔广泛淋巴结清扫,将其设为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同时选取2015年1-12月接受宫颈癌手术的患者107例,其中Ⅰa1期10例,接受筋膜外全子宫切除术,Ⅰa2期-Ⅱa2期97例,接受广泛子宫切除和盆腔广泛淋巴结清扫,将其作为对照组因为部门没有进行手术来预防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评估,实施常规护理,两组患者既往均无血栓形成史,无凝血功能障碍;采用全身麻醉,两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1.2护理措施1.2.1术前护理(1)术前危险因素评估。根据DVT风险评估表评估风险因素:低风险(1分),中度风险(2分),高风险(3~4分),极高风险(≥5分)。开展系统性的护理和规范化的防治治疗。风险评估标准见表1。(2)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与患者充分沟通,解释血栓形成的原因、危险和后果,引起患者和家属的注意,积极配合护理工作,特别是血压、血脂、血糖的监测,糖尿病、晚期病情等高危患者需加强自我保护,并告知患者若出现下肢肿胀、发热、疼痛等不适时及时通知医务人员。告诫患者戒烟,避免尼古丁刺激引起静脉收缩,影响血液循环。(3)功能训练。指导患者深呼吸,有效咳嗽并翻身。训练患者在床上做脚趾屈曲、内旋、外展,脚踝背屈足底屈曲,股四头肌收缩放松等下肢活动锻炼,发挥小腿肌肉泵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功能训练4次/d,15次/min。(4)防止血液浓缩。为了配合手术的顺利进行,术前常规进行肠道准备。为了防止体液过度流失,导致电解质量障碍,血液浓缩,形成高凝状态,诱发血栓形成,术前1d给营养液补充循环液量。(5)使用弹力袜。根据患者的下肢小腿腰围选择合适类型的抗血栓弹性袜,并帮助患者在手术前佩戴。术中麻醉,下肢肌肉会放松,血流动缓慢,容易形成血栓,穿袜子避免发生打褶并需维持压力梯度等。1.2.2术中护理(1)选择:脚踝、膝窝放置软枕头,减少手术床对血管压迫,以造成血流缓慢,形成湍流;(2)手术中注意进行踝关节伸屈活动、膝关节的屈曲运动。(3)气候炎热的夏季,手术中体液会丢失过多,造成血液高凝,补充液体可以减少血黏度。(4)合理调整手术室温度,温度过低时会使得血管内皮细胞痉挛,血流缓慢。手术中要保护好下肢,手术中避免下肢静脉穿刺。1.2.3术后护理(1)加强与患者沟通交流,让患者认识到主动和被动活动下肢对预防血栓形成的重要性。(2)抬高下肢,促进下肢血液回流;使用CPM机辅助患者下肢进行运动;选择弹力袜,促进下肢血液回流;空气压力波治疗仪对下肢进行按摩。(3)嘱患者多饮水,选择清淡饮食,降低血液黏稠度。(4)观察脚趾和下肢的颜色,末梢循环状态。(5)血液黏稠度高者,预防性使用低分子肝素,低分子右旋糖酐。1.3观察指标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下肢DVT发生率。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下肢DVT发生率为6.19%(7/11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DVT发生率的13.08%(14/1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下肢静脉血栓多出现于肢体的主干,随后可能进展为深静脉血栓,导致输尿管堵塞,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3],急性期时栓子脱落,容易导致肺栓塞。研究发现宫颈癌手术后患者是DVT的高风险人群[4]。因此,宫颈癌术后的下肢DVT预防十分重要。临床研究表明,综合护理干预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防止宫颈癌患者出现术后深静脉血栓[5];有研究表明,通过实施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降低妇科恶性肿瘤术后下肢DVT的发生率,仅为0.89%[6];江杰等学者研究发现早期活动,穿刺,循序减压弹力袜,合理饮食、健康教育等护理干预措施使妇科恶性肿瘤术后DVT发生率显著下降[7];同样有学者通过151例宫颈癌手术后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后的DVT发生率仅为3.30%;本研究对观察组患者手术前,术中和术后实施综合护理干预,下肢深静脉血血栓发生率为6.19%(7/11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08%(14/107)。综上所述,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子宫颈癌患者下肢DVT发生率,同时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改善术后下肢肿胀、疼痛症状,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许颖.综合护理对宫颈癌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不良心理状态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刊,2015,17(5):512-513.

[2]李莉莉.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应用AngioJet系统血栓消融术围手术期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7,32(1):60-62.

[3]孙春儿.老年宫颈癌患者根治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与护理[J].浙江医学,2014(7):631-633.

[4]尚彩立,石玉萍.骨科围术期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2017,21(3):383-384.

[5]姜慧萍,姜丽萍.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对宫颈癌根治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5,4(19):262-263.

[6]王素娥.骨科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体会[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7(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