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7 15:55:3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引起金融危机的原因,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地产泡沫破裂,银行呆账坏账严重。当时东南亚经济增长相当程度上是靠房地产投资拉动的。东南亚国家在推动经济自由化过程中,也致力于在房地产业中引进竞争机制。由于房地产业投资回报率高,从而吸引了大量资金,导致房地产价格暴涨,形成地产泡沫,严重冲击了东南亚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2、出口大幅度下降,经常项目收支状况恶化。东南亚国家贸易结构相对单一,极易受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八十年代主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九十年代转向高技术产品,主要是电子产品。1996年全球电子产品市场需求萎缩,东南亚各国出口急剧下降,如泰国出口增长率从1995年的22.15%猛降到1996年的0.11%。这对主要依靠出口增长带动的东南亚经济无疑是一个沉重打击。
3、外债负担沉重,构成不合理。危机前,东南亚各国大都实行盯住汇率,并相继放开资本账户的管制。八十年代中期以来,东南亚国家经常账户几乎一直存在着赤字,像泰国外债就已达850亿美元,原本就不平衡的国际收支状况雪上加霜,货币贬值压力加大,最终诱使国外投资者发动了对东南亚国家货币的攻击。
4、汇率政策僵硬,金融调控机制失措,难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国际金融市场。东南亚国家普遍实行了以盯住美元为主的一揽子货币汇率制度,这种制度的代价就是中央银行难以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自主、灵活地实施本国货币政策。如,1993年和1994年泰国出现了经济过热,但中央银行无法提高利率。而1995年和1996年美元利率开始上升,泰国经济陷入不景气,这时需要降低泰铢利率,泰国银行同样无法实现这一目标。
5、东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使得泰国金融危机迅速波及其他国家。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使得东南亚国家间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因此当泰国金融当局抵挡不住泰铢贬值被迫宣布实行浮动汇率时,国际投机势力立即冲向其他国家的货币,再加上其他国家经济中存在的问题与泰国类似,所以金融动荡遍及东南亚在所难免。
6、国际游资兴风作浪是东南亚金融动荡的外部因素。当时,国际金融市场上,日本股市复苏,美元持续走强,一部分原来流入东南亚的外资纷纷撤离,从而构成对东南亚国家货币的强大压力。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粗略统计,当时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流动的短期银行存款和其他短期证券至少有712万亿美元,并且呈现出与日俱增的趋势。以索罗斯的量子基金为首的国际投机势力在此次危机中兴风作浪,成为引发和加剧这次危机的导火索和罪魁祸首。
二、东南亚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启示
1、产业的发展应以充分利用我国的比较优势为主导。在我国目前的资本和劳动力结构条件下,根据比较优势建立起来的企业,一般规模不会过于巨大,多数依靠国内自有资金即可建立起来,不会形成过渡依赖外债来发展经济的格局。而且,这样的企业竞争力强,利润率高,一般不会出现还本付息的问题。随着资源结构的升级,资金逐渐由相对稀缺变为相对丰富,劳动力由相对丰富变为相对稀缺,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自然要随着比较优势的变化而升级。这样按比较优势来发展产业,最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以及较快速地缩小和发达国家的差距。
2、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房地产和股市的发展容易产生过热现象,很容易变成泡沫。政府应考虑经济的合理布局,增加土地的有效供给,避免经济活动过渡集中于一两个城市。在减低股市的过热方面,政府应避免采用金融抑制政策,让银行储蓄有合理的利率水平。
3、在我国目前这样的发展阶段,对于外国资金应以鼓励直接投资为主。外国直接投资流动性较低,不容易受心理和预期因素变动的影响于短期间大进大出,而使国内经济突然大热,突然大冷。利用这种外国直接投资的方式还有利于外国先进技术向国内转移。同时,我国政府也可以允许一些条件成熟的中国企业到国外的资本市场去上市。但对开放我国的资本市场,允许外国资金直接炒买炒卖流动性大的国内股票、债券和允许国内企业借用短期外债等融资方式,则要格外谨慎。
首先,金融危机是由外部因素还是由内部因素造成的,历来学术界有两种比较对立的观点:阴谋论和规律论。阴谋论者认为金融危机是经济体遭受有预谋和有计划造成的,是外因造成的。特别是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后,这种观点较为流行。规律论者认为金融危机是经济体的自身规律,是内因造成的。随着金融监管技术提高,一个国家监管或管治出现问题而导致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变小。但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增强,现代的金融危机基本上表现为国际经济失衡的条件下,国际资本在利益驱动下利用扭曲的国际货币体系导致区域性金融危机爆发,因而从本质上说金融危机的性质和成因都发生了变化。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固有的内容,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大恐慌,更是以严重的金融危机为先导。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和1997年的东亚金融危机首先发生于资本主义世界。可见,金融危机有其制度根源,是资本主义危机。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存在于市场经济固有的自发性的货币信用机制,一旦金融活动失控,货币及资本借贷中的矛盾激化,金融危机就表现出来。以金融活动高度发达为特征的现代市场经济本身是高风险经济,包含着金融危机的可能性。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又一重大特征。经济全球化是市场经济超国界发展的最高形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之间商品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各国在经济上更加互相依存,商品、服务、资本、技术、国际间的频繁流动,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表现得更加鲜明。金融活动的全球化是当代资源在世界范围内重新配置和经济落后国家与地区跃进式发展的重要原因,但国际信贷、投资大爆炸式地发展,其固有矛盾深化,金融危机必然会在那些制度不健全的、最薄弱的环节爆发。综上所述,现代市场经济不仅存在着源于商品生产过剩、需求不足的危机,还存在着由于金融信贷行为失控、新金融工具使用过度与资本市场投机过度而引发的金融危机。在资本主义世界,这种市场运行机制的危机又受到基本制度的催化和激化。金融危机不只是资本主义国家难以避免,也有可能出现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金融体制的不健全、金融活动的失控是金融危机的内生要素。正因为此,在当前我国的体制转型中,人们应该高度重视和切实搞好政府调控的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特别要花大力气健全金融体制,大力增强对内生的和外生的金融危机的防范能力。
总结: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人们对危机爆发的原因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探讨,指出了危机爆发的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刘诗白则进一步指出深层次的原因,即现代货币信用机制导致危机的爆发。只要现代市场经济存在,市场经济所固有的货币信用机制就可能导致金融危机。只不过,它只是发生在那些制度不健全的、最薄弱的国家。这一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也不例外。虽然如此,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健全金融体制来防范金融危机,刘诗白又给我们指出了一条防范金融危机之路。
其次,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类型。近年来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的危机。一般表现为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有些时候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
最后,金融危机的往往表现出如下特点: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造成经济危机;影响深远,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革。
金融危机的影响
关键词:次贷危机;经济图景;贷款信用
一、美国次贷危机的形成与原因
我们知道,美国经济的70%依靠私人消费,而且相当比例是负债消费。在那里,从房子到汽车,从信用卡到电话账单等,贷款现象几乎无处不在。在过去几年,为刺激房贷,贷款公司提供了优惠利率、零首付(历史上标准的房贷首付额度是20%)、甚至头年不付利息等优惠措施,使一向自信的美国市民包括那些低收入人群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贷款买房。贷款公司取得了惊人的业绩。为分散风险,他们找到知名投行,推出了CDO(债务抵押债券),让购买债券的持有人来分担房屋贷款的风险。在有利可图的低利率环境下,低风险的高级CDO很快卖了个满堂彩。对冲基金在全球利率最低的银行借钱后大举买入风险较高的普通CDO(普通CDO利率可能达到12%),仅利差就赚了个盆满钵满。同时,对冲基金还把手里的CDO债券抵押给银行,换得数倍的贷款,追着买投行的普通CDO。投行再把CDO投保创造出CDS(信用违约交换)以降低风险。CDS也卖火了。投行在CDS基础上又创造一个CDS基金(“三毛”基金),把先前赚到的一笔作为基金,放大数倍(例如10倍)地首发。这时,人们认为,买入1元基金,亏到0.90元都不会亏自己的钱,赚了却每分钱都是自己的!“三毛”卖疯了。于是,各种养老基金、教育基金、理财产品甚至许多其他国家的银行也纷纷买入。由于这批产品在OTC市场交易,法律上也未规定需要向监管者报告,无人知晓它们究竟卖了多大规模,这样就形成了2001年末以来,从贷款买房者到贷款公司、各大投行、各个银行、对冲基金,人人都赚的情形。美国房地产一路飙升,根本没有出现还不起房款的事情。
与之相伴的是,美国的利率不断上升和住房市场持续降温。同时,次级抵押贷款的还款利率大幅上升,这使那些收入根本不高的购房者还贷负担大为加重。房价下跌也使得他们出售住房或者通过抵押住房再融资变得困难。于是又出现了2006年底普通民众无法偿还贷款,贷款公司倒闭,对冲基金大幅亏损,继而保险公司和银行相继巨额亏损报告,各大投行也纷纷亏损;然后股市大跌,民众普遍亏钱,无法偿还房贷的民众继续增多,全球主要金融市场隐约出现流动性不足,经济增长受到严重威胁的情况。美国次贷危机爆发。
纵观次贷危机的产生过程,我们可以看出,由松变紧的政策调控环境是次贷危机发生的直接原因。从2001年初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下调50个基点开始,美联储的货币政策经历13次降低利率之后,2003年6月,联邦基金利率仅1%,达到过去46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同期,30年固定按揭房贷利率从2000年底的8.1%降到2003年的5.8%,一年可调息按揭贷款利率从2001年底的7.0%下降到2003年的3.8%,这使得浮动利率贷款和只支付利息贷款这类创新产品滋生并占总按揭贷款的比例迅速上升。市场的火暴使富人们更加放肆地挥霍,穷人们看到自己的房子每天都在升值也开始购买平时舍不得买的东西。从2004年6月到2006年6月两年时间里,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连续17次提息,将联邦基金利率从1%提升到5.25%。利率大幅攀升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负担。而且,自2007年第二季度以来,美国住房市场开始大幅降温。随着住房价格下跌,购房者难以将房屋出售或者通过抵押获得融资。受此影响,很多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借款人无法按期偿还借款,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开始显现并呈愈演愈烈之势。
银行等贷款提供商降低贷款信用门槛是危机的根本原因。美国“经济学简报”网站编辑罗伯特·瓦拉赫在形容次贷危机爆发根源时这样说:“只要你还喘气儿,银行和抵押贷款公司就敢想方设法借给你钱。信用不好?没问题!无力偿还月供?也没问题!于是,我们进入了一个无须证明文件就可抵押贷款的时代。”即使在房价不断上涨的形势下,为防止吓退次贷借款人,华尔街变本加厉疯狂放贷,甚至仅依据借款者自己填报的虚假收入就可放贷,次贷款额还可以大于总房价。降低放贷门槛,必然导致回收资金的风险升高。
部分金融机构利用房贷过度证券化转移风险是导致危机的表象原因。在低息环境下,次级房贷衍生产品客观上的投资回报空间,不仅使放贷机构在股市上一倒手就将债权转让给其他投资者,还吸引了美国以及全球主要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投资者。被无限放大的证券化规模究竟多大可谓深不见底,使得危机爆发时影响波及全球金融系统。
二、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业的启示
当前,中国与美国房市降温前的经济图景存在一定相似性。我国的货币政策也与美国如出一辙。美国次贷危机无疑给国内金融业敲响了居安思危的警钟。如果从美国次贷危机中吸取教训,加强我国金融业的管理和监管,可以防止金融危机爆发,保证经济金融平稳运行。
[关键词] 德国 金融危机 表现 原因
一、危机的爆发及其表现
爆发于美国的次贷危机迅速冲击了德国的金融市场。德国法兰克福DAX指数在2008年9月下旬到10月下旬期间集中急速下滑,一个月内从近6500点跌至近4300点,跌幅高达33.8%。之后的3个月,DAX指数反复震荡,在2009年3月再次出现大幅下滑,失守4000点,上市公司的市值大幅缩水。受美国金融危机冲击最早、最大和最直接的是德国地产融资抵押银行,其旗下爱尔兰子公司德发银行因为未能完成短期融资计划,开始陷入危机,之后母公司德国地产融资抵押银行受到影响,股价一落千丈,出现了700亿到1000亿欧元的资金缺口,濒临破产,而2007年德国地产融资抵押银行税前还实现了8.62亿欧元的利润。不仅地产融资抵押银行遭到重创,绝大多数德国金融巨头也都未能幸免。2008年德意志银行这家德国最大的金融机构税前亏损57亿欧元,税后亏损额也高达39亿欧元。德国第二大金融机构――德国商业银行仅实现300万欧元的税后利润,而运营亏损高达3.78亿欧元。德国安联保险集团净亏损24亿欧元。而德国邮政银行则自1996年以来首次出现8.21欧元的赤字。此外,部分德国州立银行因为股票大跌、购买雷曼兄弟有毒证券、受到冰岛破产等因素的影响,出现巨额亏损,比如巴伐利亚州州立银行2008年亏损就高达50亿欧元。
接着,金融危机的影响逐渐蔓延到德国的实体经济。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增长放缓。德国国内生产总值在2008年仍然实现了1.3%的增长,但是与2006的3.0%和和2007年的2.5%的经济增长相比,增长明显放缓。其中,2008年的前三个季度运行良好,德国GDP同比分别增长了2.8%、2.0%、0.8%,但是第四季度出现明显下滑,同比增长出现负数,为1.6%。随着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在实体经济领域的逐渐显现,德国经济在2009年第一季度进一步恶化,与前一季度相比德国国内生产总值下滑了3.8%,这已经是连续四个季度德国GDP环比增长出现负数。而与去年同期相比,德国经济更是萎缩了6.7%,创造了自1970年有季度统计数据以来单个季度GDP下滑幅度的记录。德国经济增长的总体放缓在德国的支柱产业――制造业上表现出来,从2008年5月开始,德国加工制造业获得订单指数与上一年同期相比增长率一直为负;进入2009年,情况进一步恶化,1月份和2月份的获得订单指数同比分别下滑了36.8%和38.3%。从销售来看,2009年2月德国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的实际销售额同比下降了39.6%,其中德国国内减少了30.4%,而在国外下降了44.5%;金属制造加工业的实际销售额与2008年2月相比下滑了29.9%;机械行业和化学工业的销售情况同样十分暗淡,2009年2月同比分别下滑了22.3%和25.8%。
2.投资减少。投资额2008年第四季度出现了负增长。剔除价格因素以后,德国2008年第四季度的投资同比减少了其中机器及设备投资同比下降了住宅投资降低了0.8%,建筑物投资增长了0.7%
3.出口受阻。德国的出口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最大。2008年第四季度的出口同比减少了5.2%,环比下降了7.3%,这是自1993年第三季度以来出口减幅最大的季度。与2008年同期相比,2009年1月份和2月份的出口分别下降了20.7%和23.3%,其中对欧盟其他国家的出口下滑幅度要大于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出口。2009年2月份,德国对非欧盟国家的出口同比减少了20. 65%,而对欧盟国家的出口同比减少了24.4%。
4.失业人口增多。 2009年4月登记失业人数为385.5万,失业率为8.6%,与上年同期相比波动不大。但是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已经开始在劳动力市场显现, 2009年3月就业人数(按照国际劳动组织统计就业标准统计的数据)与上一年同期相比减少了46000人,下降了0.1%,这是自2006年2月以来德国就业人数同比增长数字首次出现负数。
二、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和深层原因的探讨
美国次贷危机无疑是重挫德法经济的第一推手及最直接的原因。危机前,德法国家正处于一个明显的经济上升周期,经济增长和就业等宏观指标呈现良好态势。美国危机的外来冲击致使德法经济上升的趋势戛然而止,并跌入衰退期。具体而言,美国金融危机波及德法金融业形成金融动荡,造成投资和消费需求恶化,然后传导到实体经济。与工业革命时期以商品全球流通为标志的上一轮全球化相比,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是金融的全球化,主要表现为宏观上全球金融市场的高度统一对接、金融产品销售的全球化和微观上金融机构经营方式的全球趋同。金融全球化在推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同时,也使发端于一国的金融危机更容易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美国次贷危机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2008年9月美国雷曼公司的轰然垮塌更是拉开了自1929年1933年经济危机以来最严重的全球性金融和经济危机的序幕。此次危机对德、法两国经济的影响路径是先金融,后实体。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金融危机引发信贷危机。金融危机造成金融机构丧失相互间信任,担心借出去的资金收不回来,因此不愿意互借资金,造成资金流通不畅,间接导致实体经济中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无法获得充足的信贷,陷入融资困境,无法开展必要的投资和经营活动;二是金融危机使得消费者和投资者对未来前景信心不足,于是削减消费和投资支出,导致有效需求不足,商品销路不畅、库存囤积,造成经济停滞,失业增加。
但如果仅仅是金融危机,德国分别5000亿欧元的救市资金更是足以应付,但经济危机仍然向纵深发展,德法经济危机还受到其他原因的影响。就德国而言,其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是经济危机曼延的深层原因。
德国经济结构的一大问题是外贸依存过高。德国经济是一个“两头在外”的经济,其国内经济严重依赖国际市场,所以,长期以来,德国经济一直存在着出口兴旺而内需不足。德国是世界第一出口大国,从2003年至2008年连续6年保持世界头号出口大国地位,出口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贡献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2007年德国出口9690亿欧元,占欧盟出口额的24.9%,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贡献率达近40%。2008年出口商品和服务共计11771.4亿欧元,进口10200.7亿欧元,外贸依存度高达88.17%一直以来,德国的外贸出口已经成为德国最重要的经济拉动力,国内经济增长的首要推动力。然后,全球经济不景气,德国出口遭受严重打击,由于德国经济长期内需不足,主要依赖外贸,尤其是出口拉动经济,受影响大,所以,当国际市场需求下降,德国出口萎缩时,德国经济便立刻陷入衰退口就像多米诺骨牌,当德国的出口这张骨牌倒下时,其后工人的就业率、居民的消费力等也就纷纷跟着倒下。外需不足,内需又由于高失业率和低购买力而雪上加霜,因此德国的经济无可避免地陷入到严重衰退之中。
而高的外贸依存需要有保持外贸优势的能力,而德国现在这种优势在逐渐丧失。德国经济以工业为主,而工业中又以传统工业汽车、机械和化工为主,三者构成德国工业的三大支柱。传统工业是德国保持经济强国地位的基础,“德国设计、他国制造”曾是德国人引以为傲的口号。但是,德国自1960年、1970年代开始的将科研重点过分囿于制造业相关实用技术的弊端也开始逐渐显现:尽管这一选择对保持德国在其传统强项化工、电子、汽车和机械制造行业的出口优势颇为有效,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随着全球化加速,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第三世界的不断工业化,德国传统工业的竞争力正日益下降。2008年以来,一方面是受金融危机下世界经济疲软,国际市场汽车、机械和化工产品需求下降的影响,另一方面,第三世界的不断工业化多少也瓜分了原属于德国的市场。20世纪90年代中期,德国曾经试图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但由于起步较晚,加之德国在尖端技术开发、利用和投资力度方面落后于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导致德国在上世纪90年代兴起的信息技术的竞赛中完败于美国等,被迫大量引人相关人才尽管目前德国在能源和环保技术方面具有相当领先的地位,但仍不能成为独树一帜,引领新一轮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难以形成国际产业分工上的竞争优势,未能实现产业转型,直至目前,德国经济结构仍以传统工业为主,依靠传统工业维持经济的增长。
关键词:金融危机;农业;信贷银行;美国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6-0170-02
在美国目前爆发的金融危机中,美国及其他国家的许多金融机构都陷入了财务困境,甚至是破产倒闭,但是正当诸多信贷活动无法正常进行之时,美国的农业信贷市场迄今为止受到的影响却很有限,尽管农业信贷标准变得更加严格,但主要农业信贷机构仍在正常运转。此次席卷美国乃至全球的金融危机并未使美国主要农业信贷机构重陷20世纪80年代农业信贷危机时的困境,分析其中原因将对未来中国农业信贷机构的健康发展有一定借鉴意义。
一、美国主要农业信贷机构的构成及在本次金融危机中的表现
(一)美国主要农业信贷机构的构成
美国农业信贷机构包括五种类型:商业银行、美国农业信贷系统、农业部农业服务署、人寿保险公司以及其他机构,如专属金融公司等。其中商业银行和美国农业信贷系统是美国最主要的两个农业信贷机构,其农业贷款量分列五个机构的前两位,且两者农业信贷之和约为农业信贷总量的80%,由此可见,商业银行及农业信贷系统对美国农业信贷市场的健康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此外,与很多其他金融机构相比,它们在本次金融危机中表现优异,在此,主要对这两者在此次金融危机中逆市而行的原因进行分析。
(二)美国主要农业信贷机构在本次金融危机中的表现
1.商业银行。在美国,提供农业信贷的商业银行一般是由小规模的社区银行组成,其中约93%的银行资产低于10亿美元,且超过60%的农业贷款来自这些小规模银行。这些银行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当地存款。在2008年的上半年中,只有5%的农业银行为负收益,远远好于商业银行的总体表现;超过50%的农业银行的净收益高于前6个月的水平。此外,在提供农业信贷的银行中,规模小于5亿美元的约占85%,而这些银行的平均贷款/存款比率低于86%,这表明它们还有较大提供信贷的空间。同时在提供农业信贷的6071家银行中,只有13家银行被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列为资本不足。因此,总体而言提供农业信贷的商业银行仍在稳健运行。
2.农业信贷系统。农业信贷系统由美国国会于1916年创立,是一个全国性的由借款人拥有的金融机构及相关服务机构组成的网络。借款者直接向农业信贷系统协会借款,而系统协会的资金是通过向其所隶属的农业信贷系统银行贷款而来。与商业银行不同,农业信贷系统各银行不接受存款,而是通过向资本市场发行债券来募集资金。尽管当前金融市场动荡,但美国农业信贷系统银行及协会总体上保持了很强的盈利性,而且资本充足、信贷质量良好、不良贷款率极低。
二、美国主要农业信贷机构逆市而行的原因
(一)内在原因
1.避免高风险投资。大多数农业信贷机构并未像其他很多大银行那样发放高风险的房屋抵押贷款,而且也未进行大规模的证券投资。美国大多数农业信贷机构则采取了较为保守的投资策略,尽管联邦农业抵押公司由于投资雷曼兄弟、房利美、房地美等公司的证券造成较大损失,但它本意却是要进行安全投资,因为这些公司债券本来具有很高信用等级,而且在遭受损失后,它已通过发行优先股募集了1亿多美元新资本,大大缓解了资本不足的问题,因此,美国农业信贷机构在此次金融危机中由于做高风险投资而受到的冲击较小。
2.资金来源较为安全。就商业银行而言,多数小规模社区银行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较为有保证的当地存款,只有少数规模较大的银行更依赖于短期债券市场来获得资金。尽管当前金融危机对债券市场产生了不利影响,从而使得一些大银行的资金来源受到影响,但是由于其所占比例较小,所以总体上影响有限。当然随着金融危机的加剧及失业人数的增加,存款数量可能会有所降低,但是小规模农业银行也可以从美联储基金中获得资金。例如,他们可以通过美联储贴现窗口获得一级和二级信贷资金,并且在急需资金时,尤其是在耕种和收获季节还可获得季节信贷资金。
就农业信贷系统而言,由于它是一个由政府资助的合作性组织,且董事会成员是由借款人选出,所以它特别专注于服务农业信贷市场,并努力保持其财务状况的稳健性。系统各机构并不公开发行股票,其资金主要来源于债券融资,尽管金融危机下债券融资出现困难,但由于当前农业经济发展依然良好,而且市场一般认为政府资助企业的债券风险较低,因此农业信贷系统通过债券融资并未受到大的影响。
3.贷款标准较为严格。造成本次金融危机和20世纪80年代美国农业信贷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美国信贷机构发放贷款不够谨慎,发放贷款的标准主要是基于对作为抵押物的房产(本次金融危机)或土地(20世纪80年代农业信贷危机)未来升值的预期,而不是基于对借款人的收益及现金流的分析。
近年来,美国农业信贷机构吸取了20世纪80年代美国农业信贷危机的教训,采取了较为谨慎的贷款政策,严格控制贷款比例。比如,近年来购买农村土地的现金首付款很多都在其总价值的50%以上,很多农业信贷机构都规定贷款最高限额为土地价值的60%~70%。此外,近年来购买土地或农用机械的长期贷款多采用固定利率。这样,农民的还贷压力较小,即使是在利率上涨、收入有所下降或成本有所上升时,从总体上发生严重拖欠的可能性也相对较小。由于不会大量出现农民或信贷机构出卖土地来抵债的情况,所以作为抵押物的土地价值也不会大幅下降,因此,即使发生个别农民拖欠的情况,信贷机构也可通过收回其所抵押的土地并以适当的价格变卖的方式收回贷款,从而不会影响到农业信贷机构的正常运转。
(二)外在原因
1.近年来,美国农业部门净收益较高、流动性良好。美国农业部门,特别是种植业的净收益较高。尽管收益的一部分可能被用来购买土地、生产设备或用于生活支出,但是至少也有一部分被用来作为现金储备,美国农业部门的流动比率及净营运资本不断增长。流动性比率及净营运资本是衡量企业流动性的两个重要指标,而美国农业部门的流动性比率较高、净营运资本充足,这表明总体上美国的农业部门流动性良好,短期偿债能力较强,在收益降低时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较小。
2.农业部门债务/资产比例较低、利息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较低。衡量一个企业或行业应对财务困境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其财务杠杆的大小,财务杠杆越低,即资本结构
中债务比例越低,则该企业或行业还债能力越强,发生财务困境的可能性越小。据美国农业部统计,2008年美国农业部门债务/资产比例仅为9.2%,且预计2009年此比例将略有下降,约为9.1%,这远远低于20世纪80年代农业信贷危机爆发时的22.2%。另一个常用的衡量财务困境l韵指标是利息支出占总收入的比例,如果该比例超过25%,则表明该行业可能发生严重的财务危机。但2007年及2008年美国农业部门利息平均支出仅为总收入的4.2%,远低于1981-1984年的13.4%,且该比例超过25%的公司也远少于20世纪80年代。
三、启示
1.农业信贷机构应加强风险防范。尽管在本次金融危机中中国金融机构,包括农业信贷机构在内受到的影响有限,但随着中国相关金融政策的逐步放开、资本市场的逐步开放及金融衍生品的逐渐增多,金融机构所受到的投资诱惑逐渐增多,农业信贷应时刻牢记“高回报必然伴随高风险”的箴言,在任何时候都应尽量避免为追求高回报而做大规模的高风险投资。此外,农业信贷机构应时刻严把贷款关,放贷标准应基于对借款人的信用及对贷款项目未来收益的严格评估,而不应基于对抵押物未来升值的预期。虽然目前中国绝大多数农民还没有值钱的抵押物,但中国正在逐渐放松对宅基地抵押贷款的管制,若在未来突破法律障碍允许宅基地和建设其上的住宅自由流转。在这种情况下,农业信贷机构应时刻保持清醒头脑,特别是当做为抵押物的宅基地及农房的市场价格不断上涨时,更应如此。
2.国家应为农业信贷机构资金提供稳定保障。中国农业信贷机构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储户存款及国家的资金支持,此外,为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近年来还出现了由国家信用做担保的债券融资,如农业发展银行的债券融资就已成为其重要的资金来源。尽管中国农业信贷机构资金来源较为安全,但在市场条件不好时,由于失业人数增多可能会导致存款量下降,债券的发行量也会受到一定的不利影响,因此在特殊时期一旦农业信贷机构出现资金短缺问题,国家应及时对其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以保证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3.提高农业部门的生产收益并降低财务风险,从而保证其还债能力。农业部门的生产收益情况是决定农业信贷机构能否按时收回信贷资金本息、正常运转的重要因素。因此各级政府应在技术研究、生产指导、市场开拓等方面对农业生产给予大力支持,以保证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及生产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应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完善农业保险体系,以保证在严重自然灾害发生时农户不会完全丧失还贷能力。此外,还应增强农户或农业企业的风险意识,引导他们尽量降低自己的财务风险,保持良好的流动性及较低的债务/资产比例,从而保证他们的还债能力。
参考文献:
[1]崔晓黎.建设新农村应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EB/OL].国研网,2006-06-23.
[2]陈丹妮.农村金融、农业产业化与农村经济增长前沿理论综述[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2010-04-15.
[3]郭保民.金融支持农业经济发展的调查思考――以山西为例[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10-03-02.
[关键词]信用风险 内部监控 激励机制
08年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我国企业在金融危机下,也普遍产生了程度不一的财务风险,这与我国企业历来欠缺财务风险意识,缺乏有效的内部管理控制体系密切相关。
我国企业产生财务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企业财务管理系统不能适应外部复杂多边的宏观环境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我国企业的财务活动也处在了全球的行业经济链之中,企业的财务管理的环境由此变得更加复杂多变,外部环境变化在为企业带来机会和利益的同时,也导致企业面临着各种风险,甚至是威胁,如全球的宏观经济形势变化、我国国民经济整体形势变化、所在行业的政策变化、行业景气度、国家信贷以及外汇政策的调整、银行利率的变化、外汇汇率的波动、通货膨胀程度等等。这些因素存在于企业之外,其变化也是企业难以预见和难以改变的,这就势必影响到企业的财务活动,如利率的变动必然会产生利率风险,包括支付的利息过多的风险、产生利息的投资发生亏损的风险和不能履行偿债义务的风险等;汇率的变动则会直接影响到我国进出口产品的成本, 人民币升值会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成本,对出口企业不利,因而会影响我国外贸出口,从而会减少外贸顺差。反之,则会提高进口产品成本,对进口企业不利。而通货膨胀,将使企业资金供给持续发生短缺,货币性资金持续贬值,实物性资金相对升值,垫付成本持续升高。宏观环境的不利变化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是实实在在的,轻者不能实现预期收益,重者血本无归。
2.资本结构不合理,资产流动性差
企业资金结构主要是指企业权益资金与负债资金以及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比例关系。企业如果出现投资与筹资决策的失误,就会导致企业的资本结构不合理,会出现负债比例过高,而流动资金少、资金链断裂的现象。企业债务比例高的直接后果就是使得企业不能到期及时清还债务,陷入财务困境之中。高负债率当然还给企业带来高的清还利息的压力,即债务成本,如果企业经营不善,就会导致企业出现资不抵债,面临破产的危险。因此,企业在融资时必须考虑到后续的还债能力,否则,会因为流动资金不足和变现能力不强而导致财务风险的发生,最终导致企业破产的悲剧。
3.企业财务内部监控制度不健全
内部财务监控制度作为企业财务活动中自我调节、自我约束的内在机制,在企业管理系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及时建立企业内部财务监控制度对企业财务管理的成功起着关键的作用。在我国,内部财务监控制度的不健全和财务关系的混乱是产生企业财务风险的重要因素之一。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内部财务监控制度的普及率还较低。即使有的企业有,也不能严格执行,由于管理体制的不完善和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导致企业的财务风险极易发生。
4.信用风险薄弱,应收账款拖欠严重
企业客户包括供应方和购买方, 企业的信用风险因客户性质的不同也体现在两个方面。在现代社会,市场的竞争机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要想扩大市场占有率,企业不仅要生产出合格的产品,还要控制好产品的成本和价格,同时必须巧妙合理的运用好信用促销。但是,一些企业为了扩大销售量和销售额,盲目的运用赊销策略,忽视了对客户的还款能力和资信水平的调查,最终导致企业的应收账款增加,收款风险增大情况的出现,最后蒙受风险和损失的还是企业自己。所以,企业需要根据客户的情况,制定一套信用判定标准,根据判定的客户信用情况来判别是否该赊销产品。
加强对财务风险的防范,企业须做好以下几点:
1.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1)加强信息管理
首先建立财务预警管理组织机构,并遵循“专人负责、职责独立”的原则,确保财务预警分析的工作能够有专人落实,且不受其他组织机构的干扰和影响。而且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应该是开放性的,不仅包括内部财务信息,还包括外部相关信息。最为关键的是,系统信息要不断更新,资料系统要不断升级,确保财务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有效性。
(2)健全财务风险缝隙与处理机制
财务预警系统的关键和核心是高效率的财务风险分析方法。处理财务风险的方法主要包括应急措施、补救方法和改进方案这三点。
(3)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的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
由于工作量大与繁杂以及要求严格的原因,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构建和运行应实施微机化管理,并与会计核算软件衔接,进行动态监督,减少数据采集、输入过程中的错误,保证信息质量。
(4)加强人才培训,注重人才更新
人才的培养是企业发展的核心,企业一定要培养一批高素质的财务人员,这样才能保证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实施有较高的效果。同时,财务人员要有发现问题,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抓住那些非正常的经济现象,深入了解剖析,并提出积极的改革方案。
2.完善企业财务运行机制
(1)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
企业内部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的目的就是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在企业管理中,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企业不能只强调一点而忽视另外一点,这样是不科学的,是不能达到企业管理的最佳效果,只有二者合理配合使用才能达到企业的管理目标。就激励机制来说,应包括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两个方面。此外,还要建立完善的约束机制。
(2)建立切实可行的投资决策机制
通过建立切实可行的投资决策机制可以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水平,降低决策风险。一方面要规范项目投资程序,做好项目可行性研究,尽量采用定量计算及分析方法,并运用科学的决策模型进行决策,防止因投资决策失误而产生的财务风险。另一方面,在投资决策中不仅要考虑投资机会和风险、企业发展目标和阶段、现有投资规模和结构及经营管理状况,还必须考虑财务匹配因素。
(3)建立科学的筹资决策机制
负债经营是形成企业财务风险的重要原因。因此债务筹资的规模、债务筹资的结构、债务筹资的成本和债务筹资的期限等是筹资决策的重点内容,具体涉及到最佳资本结构的确定问题、长期债务与短期债务的合理搭配问题、债务筹资方式的具体选择问题和债务期限与投资期限的结合问题等。
(4)健全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制度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是企业关于财务风险管理的具体规定,内容涉及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目标的设立、企业风险管理机构的设置以及人员配备、各职能部门在风险管理中的权力和职责、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方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制度是企业进行财务风险管理活动的基本要求,健全的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制度本身就已经消除了一部分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所以健全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对企业防范财务风险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王立锋. 浅析金融危机下的企业财务风险管控. 现代经济信息,2009年7月
[2] 阎明. 试论金融危机环境下的企业财务管理. 中国经贸,2009年7月
摘要:关于东亚金融危机爆发原因的研究很多。但是大多数研究没有注意到FDI的大量流入对于东亚国家爆发金融危机的影响。虽然FDI没有直接引起金融危机的爆发,但是它确实对危机国家经济脆弱性的形成发挥了作用。FDI给东道国带来的金融风险往往是潜在的,如果不能有效监管,这种潜在金融风险就有转化成现实金融风险的可能。所以,一味提高FDI的引资比重并不能使发展中国家摆脱金融危机的侵扰,发展中国家有必要加强对FDI的监管。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FDI);东亚;金融危机
一、引言
关于东亚金融危机爆发原因的研究已经很多。学者们从各个角度研究了东亚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有的学者从金融领域寻找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认为东亚国家采取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过早对外开放资本市场而又缺乏有效的监控措施,为国际投机力量的炒作提供了土壤,从而触发了金融危机;有的学者从发展模式和体制方面研究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认为东亚国家政府主导的管理体制和以出口为导向的发展战略,通过集权型的资源配置培植主导产业和部分经济利益集团,虽在特定的条件下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但这种发展模式在经济上妨碍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在政治上滋生了权钱交易和政府腐败,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不仅经济增长难以为续,而且成为经济、社会和政治危机爆发的原因;有的学者从经济结构上分析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认为东亚国家基础工业落后,资本货物及中间产品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基础设施严重不足,难以支撑经济的持续增长,而大量的投资则进入股票和房地产市场,导致“泡沫经济”的形成,最终引发金融危机;另外还有金融监管不力、金融和非金融部门以及政府和私人部门之间的复杂关系等原因(陈健安,2000)。归根结底,东亚金融危机的爆发是由于经济中潜在的脆弱性引发了金融危机爆发的可能性,当外部环境急剧恶化时就转化为现实的危机。东亚经济中潜在的脆弱性主要指国际收支中的经常账户赤字。如表1所示,1996年泰国经常项目逆差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9,18%,远远高于国际公认的5%的警戒线。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的经常项目逆差也比较大,分别为GDP的5.99%和5.86%。1997年爆发金融危机的东亚国家,都是FDI的主要接受国。那么,FDI的大量流入是否是这些国家经济脆弱性产生,从而爆发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呢?笔者认为FDI对东亚国家经济脆弱性的产生发挥了一定作用。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关键词: 次贷危机 亚洲金融危机 比较分析
一、两次危机的成因比较分析
1、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
(1)出口大幅度减少,经常项目赤字巨大。亚洲国家的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基本相似,同时它们的贸易结构相对单一,这就使得它们对发达国家需求的变化和贸易保护措施特别敏感。例如1996年国际市场对电子产品的需求大幅减少,而这些亚洲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在90年代转为以出口电子产品为主,因此,泰国的出口增长率从1995年的22.15%下降到1996年的0.11%。这对亚洲经济无疑是一次重击。
(2)“泡沫经济”也是引起这场危机的原因。当时,亚洲经济的繁荣发展有一部分也是依靠房地产拉动的,房地产的巨额收入使得大量资金进入这个产业,房地产价格暴涨。因此,亚洲经济工业化进程被缩短,货币化程度过高,多余的货币没有实际的劳务和商品作为依托。
(3)国际游资的参与是引起危机的重要原因。当时,以索罗斯领导的量子基金为首的投资基金在亚洲兴风作浪,使得一部分资金从亚洲撤出,造成这些国家货币的巨大压力,成为这次危机的导火索。
2、次贷危机发生的原因
(1)金融衍生品的过度创新。金融创新创造了大量以次级贷款为基础的金融衍生品,商业银行将次贷资产打包出售,并通过投资银行对其进行证券化,卖给养老基金、保险基金等投资者。这不仅使银行将资金回收,刺激了房地产行业的繁荣,还使得所有相关的金融机构串在一起,同时又由于金融衍生品的杠杆性,使风险不断放大。
(2)信用风险管理不严格。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时,都假定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会持续增长,因此,发放贷款时就不考虑借款人的信誉。但是,房地产市场中价格是有波动的。在对信用风险监管不严格的情况下,如果房地产价格下跌,会给商业银行造成呆坏账,甚至是银行破产。
(3)房地产市场扭曲繁荣。从2001年1月到2003年6月,美联储共降息25次。持续的低利率,使得房地产行业火爆,很多投资家也将资金转移到这个产业中,房地产市场的泡沫越积越大。自2004年中期开始,发地产价格下跌,贷款位于率增加,引发连锁反应,并最终成为全球性危机。
3、综合比较异同点
通过比较亚洲金融危机和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可以得出这两次危机产生的共同原因是“泡沫经济”,即资本流动性过剩,并没有充足的商品和物资作为基础。另外,还有经常项目赤字巨大、外债结构不合理等原因。最后,利率在这个过程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时由国际游资引发的,次贷危机是信用链条断裂的连锁反应。
三、两次危机对我国的启示
1、加强对金融衍生品的关注与研究
从亚洲金融危机到次贷危机,许多国家纷纷采取措施来防范金融风险,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金融衍生品也随之出现。这些衍生品可以有效的将风险转移出去,但并不能消除系统性风险,因此,如果投资者以盈利性为目标,危机就会产生。我们应该加强对危机的研究,认识到其利弊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金融衍生品可以分散风险,推进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我们应该认识到风险只能分散,不能消失。我们必须把风险置于可以控制的范围之内。
2、虚拟经济要有实体经济作依托
金融、保险和房地产等都属于虚拟经济,一般来说,虚拟经济的发展有实体经济作为依托,二者协调发展。虚拟经济极易引发泡沫危机,导致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国际金融全球化和其他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动,次贷危机就是由于虚拟经济过快发展但缺乏金融监管的经济链条出现问题,引起一连串连锁反应,最后影响到实体经济。从亚洲金融危机和次贷危机发生的原因,我们可以看出虚拟经济会产生大量的泡沫。因此在保持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警惕泡沫的产生和积累,尤其是在房地产市场。
3、要建立健全的金融监管制度
亚洲金融危机和次贷危机发生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各国金融监管过松。由此看出,无论是经济体制健全的发达国家还是经济体制不完善的发展中国家,都应该加强一国的金融监管。在金融自由化高速发展的进程中,金融的脆弱性不断加强,这就更加需要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加强金融监管。尤其我国金融监管机制还不够完善,在金融自由化的进程中,会有很多漏洞。因此,政府有效的金融监管十分必要。企业资金所有权的特点是资金大部分不是企业经营者所有的,使得企业的所有者更加倾向于从事高风险的业务,而这些业务很有可能对企业的债权人和整个经济造成损害。我国应该重视金融衍生品发展过程中得金融监管问题。
4、建立国际间的协调机制
在国际金融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为了维护本国经济的繁荣发展,国际间的互帮互助是十分必要的。如果忽略作为世界一份子的责任单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势必会导致一国的危机蔓延至全球。这也是次贷危机带给我国的启示之一。如今世界上有四大风险评估机构,表面上它们有利于风险控制,实际上关于个体与整体的矛盾任然存在。因此,在其他国家的经济发生问题时,为了防止其他国家的危机蔓延到我国,我们应该积极的与其他国家商量,采取措施来缓解危机,恢复本国投资者以及世界投资者的信心,为维护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东星.美国金融危机与亚洲金融危机的比较分析.国际经济观察,2009,(12).
2.张.次贷危机是否与众不同.
3.秦柳.当前世界金融危机与东南亚经济危机的比较国发展—兼谈中国应对当前世界金融危机的措施.中国发展,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