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语文教学得与失8篇

时间:2023-08-17 15:55:3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语文教学得与失,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文教学得与失

篇1

“‘科学识字’关键在‘科学’二字,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汉字本身的科学,二是教学方法的科学。具体讲:第一,讲解汉字要符合汉字科学;第二,教法要适合汉字的特点,还要适合小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尤其对难学的字,不能违背汉字科学,而是要创造合适的方法教好这个字;第三,在教学中适时适度地传授汉字本身所负载的文化知识或信息;第四,解析汉字的形音义关系,并使之成为阅读与习作教学的基础,从而达到识字写字、阅读、习作教学相融共长,有利于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提升。”

第一,讲解汉字要符合汉字科学

这是识字教学科学化的关键。多年来公认的识字教学科学化的第一条是“符合汉字规律”,但该要求始终难以落实。原因是广大语文教师并不清楚汉字规律,教学无法去“符合”。汉字博大精深,汉字规律只有汉字研究专家有条件和能力去研究和揭示,并著述进汉字学著作中,广大教师只能通过学习汉字学来掌握汉字规律。所以,教学要“符合汉字规律”,实际的说法应是“符合汉字科学”。

更重要的是,科学的教育要求传授科学的知识,教学汉字科学的知识,才符合教育科学,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率。比如偏旁左“阝”,音fù,甲骨文写作“ 、

”,像人在土山高坡边上挖的脚窝(台阶)形,作部首表示山、台阶义,如“阵、阳、阴、防、陆、际、阿、陈、阻、附、坠、降、限、陡、陟、陨、险、院、陵、陶、陷、陪、隆、隔、隙、障、隧”等字都与山有关,“阶、除、陛”表示台阶――这样根据汉字学解说左“阝”,学生容易理解,做到系统识记,学得轻松且效率很高!将左“阝”教作“左耳刀”,部中几十个字就不好理解了,学生只能死记单字,这样学得累、无兴趣,识字效率也很低。所以,温儒敏、巢宗祺教授主编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以下简称《解读》)一书对识字教学特别强调:

“汉字教学要想由难变易,必须在教学方法、教学程序、教材编写等方面,做好多方协调工作。面对这些由汉字性质带来的诸多复杂问题,汉字教学的方法和程序,必须运用汉字学的科学原理使其科学化,不能因为教学内容显示出的知识不多,就认为教育者所需知识也很简单。小学识字教学是一个尖端的课题,在这个领域遇到的问题,需要大量的汉字学成熟理论支撑,才能处理得当。”

第二,教法要适合汉字的特点与小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

先说“适合汉字的特点”。

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汉字的特点主要是与拼音文字的不同,它是形音义的统一。同时,汉字又是一个大系统,每个汉字、偏旁都与大系统中的一些字形成子系统,讲对一字,容易掌握一批字。比如“卩”偏旁,据其音,容易理解“节、疖、爷”的形音关系;依其义,容易理解其表义的一批字。教成“单耳刀”,是据形命名,忽略音义,学生就不好理解“卩”系统的字了。

要注意的是,小学教的是现代汉字,不是古文字。数千年的演变,很多字的音形义都发生了大小不等的变化,特别是规范简化字后形成了现代楷书的特点,因此,教学更应“特别关注”现代汉字的特点。比如音变,“怡、始、治”是古代形声字,声符“台”音yí,但现在读tái音,在“怡”等字中已不能表音。比如形变,“乔”,繁体“”,从夭(弯曲)从高(省去亠),表示高而上部弯曲(如“乔木”),高兼表声;“”从清代起简化为“乔”,一撇一竖变得既不能表义也不能表音。汉字学对这些既不表音也不表义的偏旁,称之为“记号”,与声符、意符并列为汉字三字符,“怡”“乔”等字于是被称为“半意符半记号字”。识字教学要符合汉字特点,就要根据这些特点来施教。如果对“怡、始、治”“乔”还要采用形声字的教法,反而会使学生迷糊。

有些字的形变与书写有关。写字要快而好,就要讲究笔顺。人们书写时,往往会选择最短的运笔路线,利用书写的连续性,根据这两个原则而形成了笔顺规则,成为汉字又一特点。如“万”字,第二笔曾经是撇,与第三笔横折钩衔接不好,不能形成连续性,1997年公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改第二笔为“横折钩”,使这一笔向左上方勾起,顺势写第三笔撇,笔势衔接因此而“顺”。正是为了书写得顺,许多汉字改变了笔形。如“匕、工、土、己、子、马、王、车、止、牛、正、业、且、生、丘、立、耳、至、血、豆、里、佥、直、鱼、、堇”做左偏旁时,末笔的横要改成提,如“比、巧、场、改、孔、驼、球、轨、此、牧、政、邺、助、甥、邱、站、取、到、衅、豌、野、剑、矗、鲫、鼓、勤”。甚至“足”“岂”做左偏旁,末笔也要改向右上方提去,如“跳”“凯”。这些左旁的末笔统一向右上“提”去,正是为了顺势写右旁的首笔。

为使书写得顺,有些字的变形甚至违背字理。如“角”字,金文写作“ ”,上边是牛角尖,下部是牛角纹理。后来小篆写作

再说适合学生的特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自然要适合学生的这些特点。学生有喜欢理解记忆、喜欢探究原因、形象思维强于逻辑思维等特点。有人说学生记忆力好,教学就应该让他们死记硬背,这是概念错误。死记硬背不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

适合汉字特点的教学在大多数时候也适合学生特点。如,“隹”是鸟,音zhuī,学生掌握了此知识,就容易理解“雀、集、雁、雄、雏”等字与鸟有关,“谁、推、堆、维、唯、崔、催、锥”等字与“隹”声有关。小学生对“隹”的四横不理解,常与“住、佳”两字相混。对此,教师就溯源到金文

“■”,使学生形象地理解到:“隹”的四横是鸟的翎毛,因而记忆深刻而不相混淆了。显然,这样科学地解析,学生容易理解并感到有趣,不但识字效率高,也容易激发其探究精神。某次课堂上,有学生举手问老师:“雀是小隹,就是小鸟,孔雀为什么是大鸟?”幸好老师有准备,告诉她:“孔在这里表示大。”也有小学生学了指事字“一、二、三”后问老师:“‘四’为什么这样写?”老师也不清楚,只好课下加紧学习汉字知识。

到的。

第三,适时适度地传授汉字文化知识

汉字本身蕴涵着博大的文化知识,传授小学生,可以增进其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但是小学识字教学以提高识字效率为主,不应刻意追求传授汉字文化。如果教学遵循了汉字科学,也就同步传授着汉字文化知识。所谓的适时适度,经我们的实践体会,就是在识字教学中的自然传授。这样,识字教学中传授的汉字文化,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汉字本身的文化,即汉字学知识;另一是汉字反映出来的文化。

1.汉字本身的文化

汉字从产生演变至今,历经数千年,形成了科学的体系,其中有不少知识值得小学生学习。比如,“六书”构形法、汉字系统性、古今字体、同音字与同形字、汉字解析法。如果教师科学地解析汉字,学生就能在识字中获得这些知识。比如,学生在学习“亻、日、月、果”等字时了解了象形字,学“灭、看、喜、牧”时理解了会意字,学“郎、恳、嘉、膨”时学会了形声字,学“怡、始、治”等字时理解到“记号”,同时在学习这些字的过程中,学会了科学的自主识字方法,感悟到了汉字的表意性质。

2.汉字反映出的文化

汉字因义构形又因形表义,此“义”,即是造字时对当时自然界、社会、艺术创作的反映。科学地解析字的形音义关系,自然要涉及古代文化知识,学生在学字的同时,学到了古代的有关知识。比如学习“卩”(jié),通过甲骨文形“■”,了解到古人屈膝跪坐的生活方式。学习“象”,了解到我国上古时期中原地区有大量的大象,“豫”字从象予声,是大象缓行自乐之义,由缓行引申为犹豫。再如“教”字,从孝从攵,“攵”是“攴”(音pū)的形变,“攴”是“又”(手)持带杈棍轻击之形(比如“敲”),“攵”与“孝”合体,反映了古人棍棒之下出孝子的教育理念。(“教”的古文字“”,会意为持棍棒督教小儿学习,“×”是“爻(yáo)”的省写,表声。)

所以,遵循汉字科学的识字教学,在提高识字教学效率的同时传授着汉字学知识,受到文化熏陶。反过来,学生在科学解析汉字中也能体会到古代文明的博大,体会到汉字构形的科学,体会到祖先造字中的聪慧!如此教学汉字,简洁明了,知识量大,逻辑性强,语文味足,在相同的教学时间里,显出了语文教学的高效。

第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教学相融共长,有利于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提升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汉语言文字包括汉字、音韵、词汇、语法四要素。汉字具有形音义,直接参与到阅读、写作的教学活动中。比如字音,不仅可以利用音符系统快速识字(如“青”字带出“请、清、清、情、晴、精、静”等字),而且可以理解诗歌的押韵,在朗诵中有意地将韵脚读清晰,感受诗歌的声韵美,使拼音学习与朗读艺术、文学欣赏融为一体。

汉字的字义就是词素或词,是语言的基础。准确掌握词义是阅读之必须。比如“十”,本义是九加一的和。从一到十,十是最大的,引申为完满具足,如“十全十美”“十分”。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课文《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有“(雄日)十分用心地培育花种”的描写。“十分”,表示达到了顶点,说明雄日百分之百地用心了,暗伏着“花盆里的种子却不见发芽”,雄日没有任何责任之意。许多教师教这一课,将“十分”换成“很,非常、特别”等近义词,这些副词都没有达到顶点的程度,作者的用词妙意学生也就无法体会到了。“十”做偏旁也表示众多、齐全之意。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课文《活化石》有“博物馆”一词。“博”中的“十”表示大、多,“”(fū)是散布、遍布之意,兼表音。博就是大、多之意,学生由此理解“博物馆”,阅读的体会便深入一层了。

篇2

(一)有助于学生提升辨别是非的能力,为形成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打下基础。初中时期是学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开始逐步形成的阶段,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是帮助学生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的有效手段。通过历史教学,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理性分析,让他们以史为鉴,形成完善的历史认知体系,丰满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二)有助于适应我国人才培养的趋势,提升学生的自身素质。新时代的高素质人才,既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又要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教师通过历史教学增强学生的德育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摆脱不良思想,引导学生远离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腐朽价值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为学生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打下坚实基础,从而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三)有助于与法制建设保持一致性,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与法制建设的共同发展。在我国高度提倡建设法治社会的重要时期,应该保持精神文明建设和法制建设的高度一致,二者构成互为推动的关系。通过历史教学开展德育教育,是有效提升学生道德水准的重要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树立和稳固学生的法制观念,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使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共同发展。

二、初中历史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利用具体生动的史实进行德育教育。在新课改标准下,初中历史课程遵循以唯物主义观念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翻开历史教材,处处展现着爱国主义素材,让学生从中充分吸收爱国主义思想。在初中历史教学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科特点,应用生动的史实材料向学生贯彻爱国主义的德育教育。例如,关于我国的近代史学习,可以感受到满目疮痍,甚至催人泪下。在这一历史时期,国家饱经风霜,既有外来帝国主义侵略,又夹杂着内部封建主义的腐朽思想的束缚和剥削,这也就是导致中国在那个时期沦落不堪的主要原因。然而,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涌现出大批爱国主义英雄,是他们逐渐掀起反帝反封建的大潮,是他们在国家处于历史危难时期挺身而出。例如,驱逐倭寇的戚继光,的郑成功,的林则徐,他们都表现出了忠贞的民族气节;与舰共存亡的邓世昌,以身殉国的丁汝昌,甘愿为变法而捐躯的谭嗣同,他们都有豪壮的爱国义举。教师可以通过这些历史情节充分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之情,让学生坚定爱国的信念。还能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教育学生继承历史英雄的遗志,把祖国建设成为一个世界强国。(二)给学生各抒己见的机会,在探究型学习氛围中进行德育教育。对于一些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应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发表自己的看法,这能够大大促进学生对历史事实的理解,强化德育教育。例如,在讲到岳飞抗金的历史事件时,可以借助岳飞的名作《满江红》展开历史教学,让学生通过品读作品了解历史英雄岳飞的人物内涵,再通过讲述“岳母刺字”等与之相关的历史知识,自然地激发学生对岳飞的尊崇。然后,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发表对岳飞抗金这段历史的个人看法。从中深深感悟民族主义情结和爱国主义思想。(三)利用多媒体强化德育教育。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能够以更加直观、现代的方式将知识与思想传递给学生。如,向学生放映历史题材的视频资料,或是不断涌现的历史题材影视音像、文献纪录片,这些都是非常有效的历史教学资源。通过这些形式能够充分再现某段历史,将某些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以更加生动具体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多媒体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更加贴切的认知历史,容易达到情感共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还有助于延伸历史课堂,通过更加多彩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更好地发挥历史教育的德育功能,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

篇3

一、语文课堂教学要讲民主,存个性,激发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塑造学生个性特征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具有赏识教育色彩的班级和课堂就是一种充满宽松、和谐、平等、开放、自由、民主的园地。当我们放下传统的师道尊严,放弃扮演绝对权威的角色,能容许学生有不完美甚至错误的表现,不再百般驾空、抑制学生思维时,即意味着全体学生都是课堂学习的主人,都可以享受到充分的人格尊重,都有进一步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的机会,都可以得到鼓励与赞许,他们的个性可以得到充分的发现、培植、张扬和发展。

以一节综合性学习课《成长的烦恼》为例,开展学生个性自由交流与自由讨论,不限制学生个人思维方式、语言表达技法,而强调学生个体的情感体验与情感交流。学生畅所欲言自己成长中遇到的各种困扰,吐露自己的心声,并且积极想出对策帮助别人解决成长中的烦恼,有的学生甚至是声泪俱下,可见他们叙述的是自己的真实经历,表达的是自己真实的情感。这也正符合陶行知老先生说过的“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这一至理名言。

相反,如果还是采用比较陈旧的做法,拘泥于传统的课堂模式,让老师唱独角戏,而对学生的新见解不予赏识、肯定或褒扬,必然会使学生的创新意识泯灭,创新能力被扼杀。长此以往,我们的教育就会制造出一批批没有个性、没有思想的统一规格的“产品”。因此,要使学生能在学校学习知识的同时,得到赏识鼓励,得到情感的熏陶,以培养他们豁达乐观的健康心理,塑造他们积极向上且富于创造性的个性,发展他们的多向思维能力,养成他们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这就是赏识教育的动机。

二、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改旧习,立新风,以学生为主角,激发学生潜能,唤醒学生自信

学生的大多数文化知识,都来源于学校的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要想收到好的效果,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要赏识学生。老师要改变旧的教育态度,把微笑带进班级,宽容真诚地善待每一位学生,经常鼓励、赏识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其实,表扬的话语是无处不在的,承认学生的差异,甚至欣赏差异,允许失败,哪怕学生一千次跌倒,也坚信学生第一千零一次会站起来。学校里老师一次又一次的赞赏,使学生在老师及同学们的赏识中,看到自己的力量,才会挖掘自己的潜能,不断地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因此以学生为主角,让学生把课堂当成表演的舞台,可以激发学生潜能,帮助学生建立自信的空间。

美国心理学家威普・詹姆斯研究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4倍。因而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激励的存在,至关重要,任何学生都需要不断的激励。“赏识教育”可以帮助失败者找回自信和勇气,重建精神世界的大厦,找回自我教育的能力。

三、语文课堂管理要重本真,倡自我,形成和谐的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

应试教育中,学生在班级中或因自卑、或因害怕、或因懒惰、或因等待、或因从众心理等诸多因素,在班级活动中不能积极参与,不敢大胆地表达,使课堂气氛沉闷,导致学习效率低下,更谈不上在快乐中求知。赏识以“尊重、信任、理解、激励、提醒、宽容”为原则,容易触动学生的心灵,防止学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赏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主动探究,自觉实践,自觉管理,让学生始终保持一种愉快的情感。只有学生自觉主动地投入到教与学的过程中,形成和谐的课堂气氛,轻松愉快地获得知识,才能真正形成他们自己的思维体系。

赏识教育的方法多样,我们可在课堂管理中对全体鼓励,也可只对个体表扬,甚至有时老师的一个动作或一个表情,就能起到很好的作用。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类学生,每当他们回答问题正确但没信心时,他们总会用一种渴望的眼神想得到老师的评判。这时老师投一个赞许的眼光,或一个满意的微笑,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另外当学生课堂提问受挫,老师用一些安抚的动作更胜过语言上的安慰,能使学生尽快走出困境。

篇4

一、寓美育教育于朗读,引导学生感知美

纵观小学语文教材,其中有大量的优秀文章、优美的散文以及诗歌等语文内容,且这些佳作均包含着作者的个人人生经历和思想哲理,这些均可以成为学生感知美的重要素材,所以在平时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为了更好地使学生感知美,教师可以为学生合理选择一些语文教材中的优秀篇章来让学生进行朗读,必要的时候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舒缓、轻柔的音乐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知美,使学生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朗读教学中来,从而使他们可以在心灵上来和作者情感产生共鸣,逐渐激发学生感知美的兴趣。例如,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动情地阅读和朗诵《小池塘》《草原的早晨》《夕阳真美》《庐山的云雾》《我和祖父的园子》以及《烟台的海》等,尤其是要做好阅读过程中的标记工作,使他们及时记录下自己认为比较优美的文章段落以及词语内容,借助月度笔记的记录和朗读过程来使学生逐步感受到有关阅读篇章中相关语句之美,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心来充分感知阅读文章所表露出的美感因素。另外,为了可以增强学生朗读的有效性,教师可以结合阅读篇章的思想情感基调来为学生播放一些恰当的背景乐或者相关视频课件,以便增强学生朗读的有效性,使他们可以更好地感知阅读篇章中所包含的“美”,从而为美育教育奠定扎实基础。

二、寓美育教育于写作,引导他们认识美

写作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上就是学生将所学语文知识“实体化”或者融合再现的过程,所以在开展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需要善于借助写作的过程来贯彻美育教育理念,以便使学生可以充分感知美。针对各种类型的作文写作,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归纳和总结阅读篇章中的各种精彩段落和语句,包括描写祖国山川的古诗、游记或者散文等均可以成为学生写作的重要素材。在积累写作素材的过程中,学生会在赏析古诗、散文或者其其他优秀读物的过程中逐步感受到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增强他们感知美的能力。例如,在讲解《春望》(苏教版八年级语文)这篇经典古诗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感受作者自身所要表现的那种忧国忧民的情怀,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相关的古诗歌来让学生了解和把握这些篇章所要表现的核心思想,这样可以逐步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除了侧重写作素材积累之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深刻理解有关阅读篇章中那些优美的词句,以便通过学生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这些重要的文章结构来透彻地把握这些关键语句美感。例如,针对《大海的歌》(苏教版三年级)这篇语文篇章的讲解,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合理分析这篇文章的整体写作构思,了解和把握作者写作的方法,但是更为重要的是要了解、分析和把握这篇文章中那些重要的词句和段落。比如,“船头飞溅起来的浪花,唱着欢乐的歌”这句话就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正在坐在快速滑行的小船上倾听着一曲欢快的歌声,从而可以使学生可以更好地感知这些文章语句所要展现的情境之美。实际上,也只有通过小学生对于这些文章段落中字词句等的训练,方可使学生更好地感知文章所要表述的美感,否则势必会对最终的美育教学带来不利影响。另外,写作对于学生的想象力也有较高的要求,所以也可以借助启发学生来更好地感知美的形态,这是学生参与审美活动的重要条件。因此,教师也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来为学生展示一些相关的图片来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和想象,这样将为学生感知美创设良好的条件。

三、寓美育教育于课外,引导学生体会美

篇5

一、德育教育要体现在语文的教学活动中

小学阶段是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良好行为习惯教育的最佳时期,在教学中的满堂说和脱离实际、枯燥无味的空间说教,不但激起其兴趣,而且会使小学生厌倦,只有把知识与趣味结合起来,才能让孩子从中受到教育,受到启发,达到较好的效果。

1、在朗读训练中渗透德育。朗读活动是小学儿童最初的阅读活动。人类语言学研究表明,朗读并非机械地把原文读出来,而是通过内部语言,用自己的话来理解原文的句子或段落,从而把原文中的思想变成读者自己的思想。因此,教师可以在朗读中巧妙地渗透德育。近几年,我校进行了“以读为本,悟情明理”的课题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课题研究表明,在课堂上让学生细细地读,理解、入情地读,能帮助教师达到预期的德育目标。

2、在作文实践中渗透德育。作文是思维创作的高级表现形式,它能综合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知识点。作文所涉及的面非常广,人、事、景、物,要求学生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在习作过程中,教师只要激发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起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便能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3、在小学语文课外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教学是课内外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语文的教学更加离不开课外实践。所谓“实践出真知”,学生的良好品德来源于实践,也反映在行动上。教师可以根据课内教学开展一系列课外活动,巩固、加深课堂教学的效果,把德育落到日常社会生活中。

二、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进行德育

语文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技能技巧。基础知识的习得,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进行语文实践活动。语文的实践活动,有课堂实践和社会实践两个方面。包括课内的朗读、写作、演课本剧;课外的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根据小学生善于具体思维的特点,在小学语文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能取得更显著的效果。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能的同时,要充分地控掘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适时地有机地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从小逐渐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初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科学的人生观。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课必须加强字、词、名、篇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把语文课真正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使学生通过努力学习,逐步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并能通过掌握和运用语文这个工具去自我获取信息,拓宽视野,进行思想交流和社会交际,并为将来进入社会、服务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三、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要把握好阶段性,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篇6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愉快教育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把“乐学”看作是教育的最高境界。语文教材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注重从儿童生活实际入手,注重形式和内容的形象性、生动性、审美性、趣味性和感染性。因此,必须寓愉快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充分发挥其激趣、导学的功能。

1 在活动式教学中体现主体性。课堂上如果教师单纯讲授的时间超过10分钟,小学生就会感到厌倦,继而情绪低落,不愿去思考。因此,教学中的“乐”应从学生主体的自主活动、自我实践的内在体会中来,从学生自主学习和获取成功中来。在教学《蜜蜂带路》一课时,可调动小学生主动“走入”课文。先通过朗读,思考列宁是怎样一步一步找到养蜂人的,并找出有关词句,然后让小学生展开想象,讨论列宁住处、蜜蜂、花丛、同予、蜜蜂的小房子各在什么位置,并请学生自己到黑板上去贴每一部分的图片,学生顿时活跃起来。接下米冉让学牛自己当一次“列宁”,从“住处”出发.一边叙述分析判断的过程,一边画出“蜜蜂带路”的简笔画,使他们白发地理解课文,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紧张的智力劳动。

篇7

关键词: 语用视角 小学语文教学 教学策略

小学阶段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最佳阶段,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可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语言运用能力,对于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沟通交流和主体思想的表达具有重要价值。因此,基于语用视角对小学语文教学进行探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语用的概念

语用学主要是研究语言的意义和语境,具体来讲就是研究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的一门学科。一方面是语义,即对不同情形中的别人的话语的理解能力。另一方面是语境,即在不同的场景、故事、人物中如何进行语言的表达,也就是通常人们说的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基于语用视角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探究,实际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的培养,能够正确理解他人要表达的意思,同时能够清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

二、语用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具体策略

1.创设有效的课堂情境

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首先教师要让学生开口说话,小学阶段学生的自我表达意识还不强烈。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也就是为学生创造表达交流的机会。因此,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艺术,培养学生的表达交流兴趣,激发学生的热情。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为语言表达营造必要的环境和氛围,可以使学生进入真实的口语交际的角色和状态,培养学生表达交流的兴趣,激发他们的热情,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创设的情境生动、逼真,那么学生参与的兴趣会更浓厚,情感体验更真实,交际互动的内容也更丰富,收获自然更丰富。现实生活是学生最熟的情景,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手段,突破课堂限制,为学生创造贴近生活的交流表达的场景。

例如,同学们在学习《葡萄沟》一节的时候,课文中描述了新疆的水果多种多样,尤其是新疆的葡萄最受人欢迎,而且新疆人民热情好客。根据这篇课文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想一想自己家乡最有名的水果,然后以此扮演热情好客的乡民,应该如何招待远道而来的游客。这样的教学场景,同学们参与其中,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交流兴趣,更重要的是可以锻炼学生在不同的场景中语言表达的能力。

2.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师生之间有效沟通和交流的前提和基础。当前还有大部分老师将自己视为课堂的主体,使用“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都不愿开口,不会开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师生之间要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好的语文课应该是具有“亲和力”的,师生之间充满愉快的情感沟通和智慧交流。但是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教师的努力和引导。

首先,语文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观点,在讲课过程中,适当提出一些有效的问题,请同学们进行讨论和交流。在谈论过程中教师要听取学生的意见,给予他们恰当的评价和鼓励,调动学生在课堂上发言的积极性。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见解。其次,老师要走进学生,与学生成为学习中的朋友,而不是通过教师的权威压制学生,束缚学生。通过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会大大激发学生的交流欲望和学习欲望,在学习过程中锻炼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

3.在模仿中锻炼语用能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模仿也是有效进行语言理解和运用的有效手段,小学阶段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就是从模仿开始的,模仿家长的讲话,模仿老师的讲话,在不断的模仿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语言的优美性和话语的恰当性。基于这样的前提,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通过让学生模仿优秀的文学作品和优美的语句、文字锻炼学生的语用能力。

小学阶段学生具有向师性,还没有较强的语言辨别能力,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自己语言准确性和优美性的运用,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课文中较为优美的语句让学生进行仿写。比如《葡萄沟》中:“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这一句中有排比的用法,还有成语的运用,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仿写,在不断的模仿中提升语言表达水平。

三、结语

小学阶段学生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对学生今后的发展非常重要,因此,基于语用视角对小学生展开语文教学具有重要意义。除了上述策略以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通过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语用能力,希望这些方法对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篇8

一、文学史的发展历程

文学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文学的内容、形式以及创作方法等,都要受到一定时代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在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呈现出纷纭复杂的现象。研究文学的发展,就是用历史的观点考察文学现象,探讨其发展的原因及规律,从而对文学的发展作出科学的说明。首先,是文学内容的演变。文学作品是作家对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的审美反映。每当社会生活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就给文学提供了新的社会内容和新的表现对象,同时,作家的审美意识也是随时代而变化的。因此,文学的内容总是随着时代的演变而演变的。

文学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革新,文学发展不但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和影响,而且还有自身继承与革新的规律。同时,各民族的文学之间也会发生相互影响。各个时代的文学,都是在批判地继承本民族的文学遗产,并吸取其他民族文学的影响的基础上,根据反映现实生活的需要不断地进行革新与创造而向前发展的。这是文学发展的内在的基本规律。各民族文学之间的交流和影响各民族的文学之间相互交流和彼此影响,对文学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每个民族的文学都有自己的独特性,都对丰富的世界文学宝库作出各自的贡献。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和各民族经济、政治、文化上的交往,各民族文学的相互影响也越来越大。中国文学的发展,就曾不断地受到外国文学的影响;同时中国文学对亚洲和世界各国文学也发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文学史、文学教育与文学读本的关系

文学的发展离不开对文学史、文学教育和文学读物的探究。文学史是文学流传的溯源,文学传播使文学积淀在历史中,成为一个研究文学起源、文学传播、文学发展的历史性科学。研究文学史离不开对文学读物的研读,文学读本记录着文学发展的历程,呈现了文学的历史性、集中展示了文学的美学魅力,文学读本是社会发展下,人们对于世界观、历史观、人身观的现身解说,完整的记录了社会在各个不同时期的发展。而在文学成为一门学科时,文学教育从中衍生出来,文学教育是传播了文学的实用和艺术,在以前,文学单纯的作为一门工具,作为一门基本技能,在传播与教育的世代背景下,逐渐发展成一种文化继承与发展的教育,文学教育传承的不仅是文学本身,更是对整个文化精髓的传播,结合文学读本与文学史的发展,使文学教育在文化传播中凸出来。文学读本记录着文学史,很好的促进了文学教育的发展。

三、如何继承和发扬文学魅力,促进文学教育的发展

(一)文学的实用和艺术价值不言而喻,如何在快节奏生活的今天,回味文学的魅力,更好的传承文学教育成了一个重要课题。现代社会是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已无法感受传统文化潜在的威胁,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而文学的发展也受到影响。所以,不遗余力的发展和传承传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二)广泛宣传传统文化没落的危机意识,让更多的人重视文学、重视文学教育,在此基础上,提倡全民阅读,让人们从阅读中找到乐趣。在阅读中感受文学艺术魅力,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学传统,讲好每一个文学故事,收藏经典文学读本。在这其中,不难发现,如今大火的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就是国人对传统文化的重新拾起。

(三)在文学教育再次兴起的大背景下,更多的是让更多的文学读物得到保护,保护一段流传至今的文学史,文学读物没有太多的实用效应,它的价值体现在对故事、对历史的记载,保护这本书,就是对整个事件的再次还原,对历史的尊重。文学教育作为传统教育,应该从青少年抓起,培养一个孩子阅读文学的精神,这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也是对文学教育的再重视。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