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思想政治概论8篇

时间:2023-08-17 15:55:3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思想政治概论,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思想政治概论

篇1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改革 思路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3-0116-02

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整体思路是:不断坚持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与课程育人理念相结合,坚持灵魂塑造与方法多样性相结合,坚持学生动手和动脑相结合,坚持传统嫁接与现实需要相结合,坚持课程思政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坚持可持续发展与思政课的时效性相结合,注重全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实施。

一、 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交叉重复

具体表现为:1.与中学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重复。经过对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原理概论》与中学政治课程的比对可以发现,大学时期的思想政治理论观点,如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等都与中学政治教学内容中的理论重复,的哲学原理内容更是大面积雷同。教学内容的重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枯燥无味且早已熟知的理论观点,很难激起学生的求知欲。2.公共学科间的教学内容交叉重复。如民主政治问题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容,在《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有过详细论述,但是在《基本原理概论》中也有类似的原理性内容。虽然这有利于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但是完全没有必要重复教学。

(二) 大学思想政治学科建设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的大学思想政治学科建设还不够完善,这集中表现在:1.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和大学生对我国新课程的设置内涵和其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够。部分教师和学生对课改的要求和作用并不完全理解,他们只是在任务性地完成教学和学习。教师主导课程,一味灌输理论知识;学生盲目学习,习惯性被动,师生交流和日常联系不足,学生实践性学习少,没有自主体验等。这些都严重削弱了课改的贯彻力度和执行强度,脱离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缺少一级学科地位,不利于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改革的加强与改进,更加不利于学科内涵的丰富与发展。

(三)教学内容与专业教育失去链接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从中小学阶段开始,学生就一直在接受思想政治的专业教育。进入大学后,学生的思想政治思维已经基本定型,很难再接受新的思想,这导致他们更加容易忽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位。新时期,高校的招生政策改革和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让很多学生选择放弃思想政治理论课。这就使得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与专业教育失去了链接。

(四)教学方法单一,缺乏针对性

目前,大学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方法依然比较单一,其具体表现为:1.重理论,轻实际。其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正确地运用到社会中、生活中,正确地认识与分析社会热点和社会疑难点。而现实中大学生对社会热点的理解与分析,只有很少一部分是来自思想政治理论。这种理论与现实的脱节和实证说服力的薄弱,势必将学生误导,导致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不重视。2.教师主导,学生被动。目前,教师照本宣科、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依然盛行,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并不明确。教师缺乏对学生的引导与创新性探索。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强制性的教学与学习、没有引导与启发,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下,怎么能够独立思考与求索?

(五)大学思想政治理论缺乏实践性

目前,在课改氛围下,尽管许多高校已经在逐步改善自身的教学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性教学仍严重不足。当代的大学生是有理想、有激情、思维活跃、自我意识明确、参与性强的一代,面对社会中的各种现实问题,如果没有强大的理论支持,他们很容易出现理解片面和过激的行为。社会本身就比较复杂,大学生来自不同家庭、不同阶层,他们对社会经济文化的认识本来就不同。因此,要完全强化大学生对社会的认识与理解,需要不断地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性,在思想与行动上统一他们的认识,帮助他们理解社会。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方案

(一)思想政治学科建设与教学内容设计

在进行大学思想政治学科建设时,要充分贯彻课改方针,加大课改的实行力度,提高教师和学生的课改意识,严格监督教师教学情况,加大师生交流。此外,要针对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特点和原则,确定重点学科地位,摒弃统一式教学,对一笔带过的知识进行巩固性学习。对于教学内容重复问题,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可以将重复内容进行提问式教学讲解,还可以随机进行重复理论知识的抽取式学习,进行跳跃式讲解等,在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起步上让学生摆脱厌烦心理,不重复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方法的设计

思想政治教学方法比较多样,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我们完全可以将它们灵活运用。

1.对话式教学

对话式教学以学生提问,教师答疑为主,同时将教师的谆谆诱导穿插其中。在这里,教师就是学生的朋友,跟学生是平等的,教师的平易近人更容易获得学生的尊重与理解。在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下,在心与心的交流中完成教学内容与学习,会得到更多的感受与收获。这种教学方式不但能活跃课堂氛围,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学是最完美的教学,也是教师应该积极追求的教学模式。

2.演讲式教学

演讲式教学也是学生参与课堂,师生互动的一种表现。教师可以把教学内容和生活中的现实问题、社会热点等,凝练一个或两个题目,通过演讲的方式进行教学。此法有两种含义,一是由学生自愿报名进行演讲,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二是由教师进行演讲式教学,通过演讲的方式,将教学内容传达给学生。

3.辩论式教学

辩论式教学的教学效果比较明显,它完全摆脱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枯燥性,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抒发自己的观点。在此,教师根据课程要求和社会实践进展,选择若干有争议的观点,在教师和学生的综合选择后定下一个可辩论的题目,将学生分为正方、反方和旁观者点评三方。在正反两方辩论后,先由学生旁观者点评,最后由教师评讲。通过辩论,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与矫正。

4.案例式教学

该法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精选案例,课堂上让学生思考案例、讨论案例,由教师分析案例、解剖案例,最后引出需要学生掌握的理论观点。

5.角色互换式教学

在角色互换时,教师可以选取课程中的几个教学内容来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制备教案,自己登台讲授,教师走下讲台成为学生,并在学生教学基础上组织学生对该内容的教学进行研讨,以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当然这种方法的前提是学生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这种教学方法效果很好,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加其自信心,更能引起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爱好与重视。

(三)教学手段的设计

1.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在多媒体教学普及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教学作用。多媒体教学形式比较丰富,教学信息量巨大,教学直观性强,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板书教学,不同的课堂感受有利于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开发网络教学资源,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环境

高校可以利用校园网络创作一个思想政治学习的平台,建立较完善的网络课件。如在自己的校园网站上传相关的理论课程课件和课题,鼓励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学习、自主答题与测评,这都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利用网络资源来弥足自身学习中的不足。

[ 参 考 文 献 ]

篇2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职业性

新形势下,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和整体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是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重要任务。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的重要性。

2015年8月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下发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中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巩固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因此,新形势下必须切实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程,推动课程综合改革创新。而思政课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有助于促进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统一,有助于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有效转化,是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的重要环节。

2.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的迫切性。

自05新课程方案实施以来,高职院校根据新课程体系教学的基本要求和高职院校的自身特点,加强了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专题教学,采用互动式、启发式教学,引进多媒体信息技术,建立课程网站等,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但总体来看,教育成效上还存在着不尽如人意之处,学生主观认同感不高,学习过程中仍然存在“重专业理论学习,轻思想理论学习,重专业技能训练,轻社会实践能力训练”的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重视不够,投入不够,教学上细枝末节的改进以及教师单兵作战式的推进,并不能真正形成教育合力。因此,深入研究课堂教学方法,实施课程综合创新改革是提高教学成效的迫切需要。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的主要思路

1.从教学内容上看,坚持思想性和职业性相融合的需要,构建适合高职教育特点的课程教学体系。

任何教学方法都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教学内容是合理选择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思想政治理论课虽然都使用的国家统编教材,教材体系具有系统性和权威性,但是高职院校近年来推行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使得思政课的教学任务和教学情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受到了很大挑战。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承担着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专业人才的重任。高职院校在加大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方式中,学生的学习场所由校内延伸到校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特征越来越鲜明。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学要顺应职业人才培养需求,坚持思想性和职业性相融合,构建适合高职教育特点的教学体系。在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梦的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突出体现职业人才所需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能力教育内容,从而保障思政课在职业人才培养中既坚持政治导向、价值引领功能,又切合人才培养的职业性、技能型需求,满足学生成长的实际需要。

2.从教学载体上看,坚持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网络教学相融合的需要,构建多元立体的教学模式。

首先,思政课要充分发挥好课堂理论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提高。推动教学方法改革的主导力量是教师,思政课教师要着眼于“基于学”而设计“教”的教学方法改革和学生“学法”的革命,充分把握和引导学生内在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需要打牢理论功底,提高教学技艺,能够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特点设计、实施不同类型的教学计划方案,做到分专业、分年级、分专题的因材施教,才能有的放矢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实现教学相长,共同提高。当前,思政课教师需要着重研究、完善专题教学法、模块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翻转课堂教学法以及微课、慕课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模式,取长补短,综合使用。其次,思政课要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网络教学的有效补充作用,使课堂教学的空间延伸和拓展到企业和社会,形成“课堂、企业、社会”三位一体的多元立体教学空间。实践性是理论的本质属性,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力度,把实践教学纳入思政课教学体系,完善实践教学模式是加强思政课教学的必然要求。新媒体时代,引进网络教学手段,建立课程网站,开展网络在线互动,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活动是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发展趋势。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索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的专业实习、实训、实验活动有机融合的新模式、新机制。

3.从教学改革体系看,坚持教学与科研相融合的需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从来都不是孤立地去探讨某种教学方法本身的问题,而是一个综合性的教学改革问题,必须不断深化教学研究和学科理论研究,为推动教学方法改革提供学理支撑。一方面,现代思政课教学的过程、环节和要素通常都呈现出一种复杂多变的动态性,这种教学过程本身的复杂性、多样性必然要求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与之相适应;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无论是指导思想,还是教学实践更多的体现为一种在教学体系视阈下的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变革,教学模式更关注教学方法的内外部要素之间的整体性关联。因此,高职院校要积极鼓励思政课教师整合资源、群策群力,开展教学研究和理论研究,进行各种形式的教学讨论和辩论,加强对各门课程教学设计的研究,加强对不同课程内容衔接的研究,及时解答教学热点难点问题,才能达到有效深化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的目的。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和创新的实践探索

1.整合教材内容,突出职业教育要求,构建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学内容体系。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根据社会发展和职业素质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把职业教育中诸如职业道德、职业素质、职业能力等内容融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以培养政治素质过硬、思想道德优良、专业水平高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职业人才作为教育目标。在教育教学中,教师根据不同课程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个性特点,分别突出相应的职业教育内容,形成各具特色的教学体系。以当前高职院校开设的四门课程为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重点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意识培训;《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着重渗透职业发展趋势、职业发展能力和职业发展环境教育;《形势与政策》介绍有关就业和创业形势与政策等方面的内容;《就业与创业》系统讲解就业和创业的理论知识,通过创业模拟、创业实践来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当然,思政课教学体系的构建是在确保其教育的政治导向功能和价值引领作用的基础上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二者兼容而不是相悖的,不能顾此失彼。

2.改革创新多种教学方法和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中心,师生互动的教学理念。

思政课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担,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境界从来都不是教师的单边活动就能达到的要求,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实施最终都必须通过学生的接收和接受才能转化。因此,教师在实施每一种教学方法时都要进行学情分析,合理设计教学计划方案。比如,在讲解思想时,就“如何正确评价的功与过”这一带有争议性的问题,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法,布置学生课前调查的生平和事迹,在课堂上要求学生用自己收集到的材料来佐证自己的观点,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争辩,让学生在大量详实的史料面前领略一代伟人的人格魅力和赫赫功勋,顺其自然地形成对这一历史人物的正确评价和认识,最终达到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学生思考,增进师生感情,培养学生正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教学要求。再如,在讲解爱国主义时,以“谁不说俺家乡美——爱国主义的生长点”为题,设置了课堂演讲环节,通过学生的精心准备、精彩演讲活动,用小中见大的方法自然激发出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人生抱负,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3.重视实践环节的教育教学,加强实践教学的课程设置、计划安排和组织管理,形成全员覆盖的长效机制。

工学结合突出的特点就是要求学生的学习在真实的情景下进行,学生学习在学校和企业中交替进行,学习情境从校园延伸到企业和社会。因此,借助丰富的企业实践平台,把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融入到到真实的情境之中,使学生在“边学、边做、边教”的过程中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才能获得最大的教学成效,这也是当前思政课实施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一是把知名的劳模、行业专家、社区和街道的负责人以及社会各领域的成功人士等请进教育课堂,以讲座形式或咨询形式给学生讲课;二是结合学生专业特点,以学生实习、实训基地为平台,开展思政课实践课题活动。三是精心设计不同课程的实践主题。如,《概论》课程打造“走进新农村,激发新动力”品牌主题实践活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拓展“人生•理想•法纪”主题实践活动(演讲比赛,社会调查,法律讲座,模拟法庭,观摩庭审,扬州好人、劳动模范校园行、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领略传统文化魅力等活动);《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开展“就业与创业”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教学使思想政治教育由“教化”向“内化”转变。

4.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研究和理论研究,整合教学力量,发挥合力效应。

思政课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涉及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是一项系统工程。一方面,各个学校要加强集中领导,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经费投入,加强教学管理,配足培强教师,健全和完善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等;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需要抱团作战,集中力量攻克教学热点和难点问题,整体推进教改课题研究和中国化理论研究,以科研促教学,努力形成一批精彩教案、精彩课件,打造一批精彩课堂。思政课教师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方式进行研究,一是实施集体备课制度。2015年思政课教材新修订以来,课程内容有了较大改动,课程建设趋向新一轮的综合改革创新。通过集体备课的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讨论和辩论,对有效厘清教学重点和难点,相互借鉴高质量的教学研究成果,形成明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起到促进作用;二是开展集体听课评课、互评互学制度。开展教学观摩活动,可以真实、直观地体验课堂教学成效;互评互学制度能够帮助教师有效总结教学经验,取长补短,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三是建立教科研团队。教科研团队中一般要有一两位学术带头人,若干位教学骨干教师组成,围绕教研课题、科研课题、网络课程等项目,集中力量攻关,在取得研究成果的同时发挥传帮带的功能,帮助每一位教师成长。

四、结语

总之,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是一项没有止境的工作。需要各个学校和教师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进行教学研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把思政课办成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

参考文献:

[1]丁国浩.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的基本经验与趋势[J].前沿,2013年第1期.

[2]史英平,于爱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几点思考[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4).

篇3

1.教学管理体制变迁:混合制—双轨制—整合制的嬗变三十多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管理体制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经历了混合制—双轨制—整合制的轨迹嬗变,实现由混合虚拟教育管理机构向专业教学科研实体机构转变。这就明确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管理机构及组织执行机构,权责明晰,明确了二级机构的职责、功能、地位、权责等问题,成立独立的教学科研机构(如有的高校成立学院、政治教育学院、社会科学教育学院等)。这种教学与科研整合的一体化实体管理体制与机制,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相互支持,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迈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2.教学课程设置改革“:85方案”—“98方案”—“05方案”的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实践基础不断得到完善,经过“85方案”到“98方案”再到“05方案”的改革完善,其课程体系和理论体系建设得到了丰富与发展。这表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课程体系随着时展主题而不断变化,以中国化理论变迁为线索,体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课程体系的现代化科学化改革实践,深化了我们对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规律性认识。

3.教学理念创新:对政治—人本—发展—逻辑的关注转向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创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发展的灵魂。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所处的社会地位变化而实现从‘政治自觉’到‘经济自觉’到‘人本自觉’的嬗变,发生了从‘物本’向‘人本’的现代化转换”[1]。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理论逻辑、认知逻辑、生活逻辑的关注,对生命、发展和心灵的关注[2],符合学生生命成长和教育教学规律。

4.教学内容整合发展:对政治性、社会性、公共性的关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在高校思想领域以教育形式展开的政治实践活动。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进行考察,对政治性内容的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导内容和本质规定,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发展变迁的不变主题。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的不断推进,社会生活领域出现了众多影响党执政合法性的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诸多社会民生问题,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适应这种新的社会形势和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路径将越来越多地通过公共环境、设施的教育价值利用与再造,公共文化空间与公共传播途径的利用与再造,公共性活动的开展及其价值引导来进行。”[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社会性”关注与“公共化”转型成为新时期的一个重要趋势,既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内容、教学研究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和影响力。

5.教学主体互动:“主体性教学”向“主体间性”教学转型随着主体间性理论、主体间交往、交往实践哲学等理论逐渐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共同体视野,主体间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特征逐渐显现,强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共在的主体间的存在方式、主体间的交往活动,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思维定式,从平等的视角、和谐的视角、人性的视角观照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突破了主客二分、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质的跨越,主体间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逐渐引起重视。

6.教学方式丰富多样:由单一教学方式向多元教学方式转型从理论研究与实践教学方式发展来看,出现多元多样教学方式并用的态势:“研究型”教学[4]、对话教学[5]、体验式教学[6]、启发式教学[7]、混合型教学[8],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现代转向

从系统要素视域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涉及教学主体、教学空间、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过程、教学环境等要素。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基于“90后”大学生期待“什么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访谈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遭遇“实效弱化”、“情绪极化”、“信息乌托邦”、外源“负能量”等现代性困境。新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应从整体体系层面加强多方面的建设,建立健全相应的领导管理体制机制、重视队伍建设和学科发展、完善相应的经费支持等条件保障外,还要逐步补强“短板”:一是教学内容以时代化为先导;二是教学方式的生活化;三是教学主体的主体间性化;四是教学环境的“文化化”;五是教学体系的系统化,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1.教学内容以时代化为先导:政治化、理论化、知识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是根据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在教学课堂中施加给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等意识形态政治内容。

(1)促进教学内容的时代化契合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理论逻辑、认知逻辑、生活逻辑的关注,在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遵循教育与学生成长的双重规律的前提下,注意教学内容的理论性和认知性。适应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需要,构建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在突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基础上,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体系中增加生命教育、核心价值教育、廉洁教育、交往教育和幸福观教育的内容。强调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着重建构主动学习和契合学生认知水平。

(2)守住教育内容的政治性本质规定其具体表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体系是以政治思想为主导的理论和价值观的灌输、宣传、教育、内化等,其教学组织管理体制由政治制度规定,教学活动的组织开展也需要政治权力支撑。在实际教学内容中,如“纲要”课教学内容重历史史实,往往不经意间在突出“历史”的同时“淡化”了政治,出现了使“纲要”课由政治课演化为历史课的倾向。因此,要注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政治性本质规定。

(3)提升教育内容的知识化增量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要强调理论性和知识性,正确处理意识形态性与科学化、真理绝对性与相对性、灌输与内化的关系,体现的科学体系、理论范畴、思想观点、创新思维等;另一方面,要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放置于西方现代史的时空场域中,运用中西方比较视域进行分析,分析理论发生发展的国际背景、时代背景,把握教学内容的时空逻辑。此外,还要注意将教学内容与本地史结合起来,特别是教学区域所在地的地方历史与时代文化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各种教育资源和载体,如乡土地理、民风习俗、革命文化、历史人物、社会变迁等等,及时有效地进行教学。如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融入城市文化与城市精神之中,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这样的教学内容才能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

2.教学方式以生活化为中介:与社会实践和个人经历相结合

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达到意识形态的目的,仅仅用意识形态手段是远远不够的。在教学方式方面需要将道德、法律、意识形态等作生活化处理,以生活化的教学形式,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社会、实践和主体生活结合起来。

(1)坚持“灌输与对话”的统一灌输理论是的重要原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优秀传统。当前部分“90后”大学生中存在的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如果不旗帜鲜明地坚持灌输理论,就不可能完成“立德树人”的任务。因而,要在继续重视对大学生进行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灌输的同时,需要克服将理论灌输原则与具体的教育方法等同起来的“生搬硬套”,注重借鉴运用苏格拉底的“问答式”、孔子的“启发式”方式,紧密结合改革开放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和大学生思想认识上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采用讨论式、提问式、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的方式启发大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

(2)注重心理疏导与人文关怀“90后”大学生具有“同质性”和“异质性”两方面的特征:同质性表现在寝室成员在性别、年龄、文化素质、专业或年级方面基本相同或相近,由于长期在一起生活,还会培养一些共同的兴趣爱好;异质性主要表现在每个成员的文化背景、性格、生活习惯等方面,由于出身、经历、成长环境等差异而导致个性品格也不同。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注重大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在教学过程中从受教育者的心理和思想实际出发,注重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和丰富性。注重运用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真正关心学生、服务学生,满足学生理论探索的需要、解除困惑的需要、主体参与的需要、情感交流的需要,培养他们做人做事的能力。

(3)注重教学方式的“公共性”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国家课程,理应是公共价值观的有效传播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理应是社会公共事件的专业阐释者,是公共价值观的践行者”[9]。思想政治理论课无论在目标、内容还是方法、路径、载体、手段,乃至资源、环境等方面,都会日益突出地体现出公共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具备公共关怀,具有问题意识和公共意识,以主体的积极性参与培育具有公共的人格和公共事务能力的大学生主体。在教学方式方面,要改变传统的相对封闭的教育方式,采取一些形式把大学生推向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如积极开展以假期社会调查为主的社会实践,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实际,思考社会问题;结合“三农”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组织学生利用暑期参与社会实践或周末进行社会调查;组织开展现场教学和实践教学活动,增加教学方式的公共关注和教学主体的公共性参与。通过教学方式的“公共性”关注和公共化转型,将封闭的课堂教学与公共的社会交往连通,改变理论的系统灌输向价值观念引导、公共生活能力的训练转变,让大学生主体拥有真实丰富的价值观心理体验与公共参与。

3.教学主体以主体间性化为核心:教师“独白”向师生“合奏”转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主体性力量,实现由教师“独白”向师生“合奏”的主体间性转型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内在诉求。

(1)教师要有言传身教、身心兼修、教学科研相长的主体自觉综合看来,全国高校学科的科研人员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承担着高校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创新的四大功能之时,还要承担着党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责任。理论学科教师的“师生比”高,承担的教学任务重,同时还要承担学术科研、职称评聘等压力,可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承担着三种“劳动”,即脑力劳动(理论武装、教学改革、教学科研相长)、体力劳动(多校区办学、跨城办学、跨区办学的奔波)、情绪劳动(职业倦怠、学科意识、学科认同等),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保持专业热情和学科自觉是重要的问题。在新近出台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就从“组织领导、思想引导、解决实际问题、师德师风建设”等外部条件保障方面做出了制度性规范与条件保障。同时,有了外部保障和条件支撑外,还需要教师主体自身发挥主观能动性,注重自身职业道德素养、学科意识和学术精神的培养,注意内在素质的提升,关爱学生,用自身正确的言行举止影响学生,达到身心兼修,教学科研相长的“境界”,做到真正的“立德树人”。

(2)教师“主动教”与学生“主动学”的转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要具备的教学艺术、学术能力及知识深度和广度相比其他课程可能要更高,这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需要从教学艺术、学术能力、知识增量提升教师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潜力,这是赢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抬头率”和“点头率”的重要前提,也是真正实现从“要我教”到“我要教”的转变的内在自觉。从课堂教学而言,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师“独白”教学模式,转向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通过讲授与讨论、情景互动教学结合,形成教师与学生双向交流的探讨式教学模式,让教师“独奏”转变为师生“合奏”,让学生“动”起来,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活”起来。

(3)教学主体力量的整合与互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体主要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思想政治工作部门群体;二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包括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导师等教师队伍群体;三是作为自我教育主体而存在的个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体主要是专职教师及部分学生兼职辅导员等,因而要将分离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主体与学生工作者、党建工作者等主体相互互动,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党建、学生事务工作者角色互动。一方面,通过整合学校党建工作部门和学生工作部门主体力量,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的补充力量,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专职教师也可通过参与党团组织的大学生课外活动,如大学生社会实践、“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等方面发挥指导作用,达到主体力量的互动与整合,共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另一方面,要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入到学生社团活动中,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载体与大学生社团活动载体平台互动,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相结合,把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延伸到课外活动和课外时间中,通过“师爱传情,以情感式教学感动学生;对话引情,以对话式教学引导学生;参与激情,以自助式教学激励学生;课间寓情,以快乐式教学愉悦学生;课下延情,以延伸式教学打动学生”[10],改变部分学生对政治课的抵触心理,实现主体之间的情感互动。

4.教学课程环境以文化化为重点:建构思想政治理

论课程教学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环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是指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产生发展过程中影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主体等要素的社会空间存在方式。包括宏观、中观和微观三种环境,即除了受社会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等宏观环境的影响,受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等中观环境的影响,还受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微观环境的影响。

(1)通过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物质文化环境加以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物质文化环境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的创造物,包括两方面:一是高校发展过程中以外在物化形式表现出来的校园基础设施、校园环境布局和校园建筑等校园教学环境直观的表现形式;二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目标、课程、课时表、教科书与教材等集中体现了社会对于大学生必须习得的文化内容、文化价值的要求等在内的课堂教学物质文化环境。要加强高校校园环境育人功能建设,加强校园人文景观建设,挖掘环境育人资源,美化育人环境;要加强高校校园文化环境育人环境建设,广泛开展以体育、娱乐、学术科技为基本内容的文化活动,提升校园文化育人实效;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教材建设、教师队伍、教学媒介、实践教学、课堂文化设施等课程物质文化建设,开展如学术讲座、知识竞赛、辩论赛、专题讨论、情境扮演等活动,利用影视频资料的形象生动性,契合文化媒介的特质加以传播与强化认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治学风格、政治素质、心理素质等。

(2)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制度文化环境强化规约为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必须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制度,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制度文化环境。笔者认为,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对课程结构、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制度化规范;二是渗透于教学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中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因此,要不断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制度化建构,一方面,要不断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专业化、知识化、科学化、时代化的知识制度化体系,不断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课程管理、课程体系、教材体系等学科制度化体系和管理制度化体系;另一方面,也要不断融入中国化的理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推动渗透于规章制度中的价值观念“入耳入脑入心,见言见行见效”,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制度文化环境的“规训”功能。

(3)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精神文化环境加以熏陶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精神文化环境主要是指一种由师生长期创造的特定的文化价值和精神环境,包括校园的精神文化氛围和课堂教学精神文化环境两个方面,即优良校风、班风、教风和学风的营造等。通过塑造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氛围,建设学习型校园、廉洁校园;通过建设体现为以参与、合作、理解、体验等为标志的课程班级教学文化,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围绕学习、成长展开的交往文化,营造良好的班风;通过明确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和实践教学的价值,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思想、文化传统和价值准则,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价值观念、人际关系,使教师既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传递者,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与建议者,建设良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风;通过学生的自觉学习,提高学习的内在积极性,把蕴含在学科课程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等加以挖掘和提升,营造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发挥精神文化环境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润物细无声”的文化熏陶作用。

5.教学体系以系统化为归宿:教材体系、教学体系、认知体系、行动体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系统化建设中,要有价值理念引领,以教材体系、教学体系、认知体系和行动体系建构为中介,发挥专家、教师与学生三个主体作用,强化学术与知识统一、理论与实践统一、生长与成才统一,建构让“学生受益和满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系统化教学体系。

(1)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是教学体系的基础和依据,教材体系规定了特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结构,教学体系是教材体系的拓展和延伸。这要求教师既要具备专业知识修养,又需要增加自身知识的交叉性和丰富性。在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实际,吃透教材,融会贯通,把握教学体系的整体框架、发展脉络与思想精髓基础上,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问题意识,促进课堂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课堂讲授与辅助活动相结合,在吃透教材、确定所针对的问题、设计个性化教案、精选教学案例、合理使用多媒体、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度高的教学辅助环节、倡导师生心灵互动等基础上构建内容精致、层次分明的教学体系。

(2)教学体系向认知体系转化从教学体系到学生认知体系的转换过程中,教师主体既要自觉渗透对大学生主体的本体关注,也要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切实需要和利益联系起来,依靠思想的力量和真理的力量建构富有思想与逻辑的教学能力,适应学生认知水平与成长需要的能力。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学习,培养大学生的道德理性和法治理性;通过“基本原理概论”学习,帮助学生学习并获得哲学素养和哲学理性;通过“中国近代史纲要”培养学生的历史理性,以史为鉴,通晓古今;通过“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学习帮助学生获得理论素养和实践理性;通过“形势与政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培养学生的世界眼光和中国灵魂,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功能。

篇4

关键词:互动教学模式;改革;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4-0293-0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作为国课,兼具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的双重任务,是所有课程中非常难以教好之课,为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思政课教师应该采用互动教学模式。

互动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具有诸多优点。传统教学模式的课堂基本上是教师的“话语霸权”:教师主动,学生被动;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教师是演讲者,学生是听讲者。课堂气氛沉闷而乏味,教学效果微弱且乏善。而互动教学模式的课堂则是师生话语平等、师生“众言堂”的民主平等课堂: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都既是“演员”又是“观众”,既是演讲者又是听讲者。采用互动教学模式,可以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提升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可以提高教学的目的性、针对性;带动教师的教学热情;激发教师的成就感。

一、现状分析

互动教学模式作为当前普遍推广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教师的青睐和效仿。但是,思政课堂的互动教学现状却不太乐观。

(一)师生缺乏足够的互动激情

首先是部分学生态度冷淡。在高校思政课课堂上,有一小部分学生受功利主义思想影响,认为思政课无用而轻视之。还有一小部分学生“油盐不进”,完全忽视思政课的学习。在这些学生的影响下,思政课堂气氛沉闷压抑。其次是部分教师态度消极。由于互动教学的有效实施需要教师具备广博的知识和高昂的热情,所以,思政课教师除了专注于自己的专业之外,还要广泛涉猎其他专业知识:文、史、哲、法等。同时还要紧跟时代步伐,关注最新讯息。但是受制于种种限制,思政课教师往往很难做到这样广博的知识面,同时,有些教师把做科研放在首位,无心钻研教学,这样更难有热情搞好互动教学。

(二)忽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

大学生课堂参与的差异表现为:同样一个讨论话题,往往文科学生讨论热烈,积极表达,而理工科学生则“刚毅木讷”,不知所云;同样一个辩题,往往女生积极发言,言辞犀利,滔滔不绝,而男生则反应迟缓,吞吞吐吐,略显被动。这说明学生的专业、性别等差异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教师在教学时要兼顾到学生之间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然而,思政课的课堂教学班很多是大班,人数最少七八十,多则一百几,实施互动教学很难注意到学生的差异。再者,有些教师为了减轻备课工作量,往往也不愿意花心思去思考学生的差异该怎样注意,互动教学该怎么实施。这样,往往是同一个讨论题,教师不分学生专业、性别,统一要求;同一个辩题,教师在所有班级,所有学生中统一采用。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会是多么微乎其微。

(三)互动教学诸手段运用不当

高校思政课不同于其他专业课:思政课既要传授学生以知识,又要疏通学生以思想;既要“钉钉子”,又要织网络。所谓“钉钉子”,就是重要的理论问题一定要思政课教师讲解,并且要讲清楚、讲透彻,让学生务必掌握。抓住主干,串起链条,这样学生才能系统掌握思政课的思想体系。互动教学各种手段的采用都要为达到此目的而合理使用,但是有些教师为互动而互动,没有认真琢磨各种互动手段的准确运用。另者,在市场交易理念驱使下,有的教师为了讨好学生而过度使用互动教学(如在时间上太长,在内容上走题等),忽视了“钉钉子”,虽然课堂气氛很热烈,下课后学生大脑一片空白,没有达到思政课应有的实效。

二、改革对策

要让互动教学成为受学生欢迎,并成为思政课堂重要的教学手段,互动教学必须改革以上所述的弊病。

(一)激发热情是实现互动教学的前提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的过程,学习效果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而非智力因素属于情感领域,教学中只有重视情感领域,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的整体效果。

《学记》有云: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要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教师本人的教学热情必不可少。教师的热情来自于对本职业的强烈责任感,来自于对学生的无微不至的大爱。教师在每次上课前都要提醒自己爱职业、爱学生,这样就会激发教学激情,就会以饱满的热情去关注和爱护每一个学生。只要教师用“心”去交换“心”,以“爱”去交换“爱”,学生自然会亲近教师,进而相信其所传之道。

清华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负责人蔡乐苏认为:“学生没有天生就反感思想政治课的,课程的质量高低,学生的收获大小,关键取决于教学方法的创新。”[1]所以,教学方法革新是吸引学生的关键,而采用互动教学模式这一新型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则是最重要的方面。怎样激发学生热情呢?首先要让学生端正对政治课的态度。针对部分学生重视经济,轻视政治的错误倾向,政治课教师一定要阐述清楚两者之间的密切联系,让学生明白:不懂政治何谈经济!现实社会中,任何政治现象都同经济现象密切相连。经济为政治提供最基本的条件,政治是直接为经济服务的。

当学生理解了经济对政治的重大关系,他们就会主动喜欢政治课。当然,仅讲清这个问题还不够,教师还要学会运用各种技巧激发学生热情。首先是授课形式技巧:教师要学会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多媒体教学,为学生提供大量精彩视频、精美图片、经典声音等信息,引起学生的兴趣。思政课堂形式要丰富多彩:可以借用语文课的方式,如诗朗诵;可以借用音乐课的方式,如音乐欣赏等。把抽象枯燥的思政课教成诗情画意的艺术课,学生自然会兴味盎然。其次是授课内容技巧:教师要善于开发出紧扣社会热点的教学资源。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一定要把教材知识和社会热点问题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最后是教师授课言行技巧:教师可以“眉目传情”,在一举手一投足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气氛需要,运用不同的注视方法达到与学生的心领神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比如对于走神的学生可以长时间地注视一会,让他(她)乃至全班同学都引起警觉。讲课声调要抑扬顿挫,并加上必要的手势。当一位思政课教师像杰出的演讲者站在讲台上授课时,一定会激发学生广泛的互动热情。

(二)互动教学要兼顾专业、性别差异

研究表明:专业不同,性别不同,互动效果也大相径庭。首先,文科学生和理工科学生的思维方式――文科学生是人文思维,理工科学生是科学思维――是有很大差别的。人文思维是通过对现有掌握的知识及经验做出主观的判断及见解,并对其进行加工、修改,甚至通过其衍生出自己新的见解的一种思维模式。因此,对同一个问题可以有很多答案,但却不一定有统一的标准答案,所以,文科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的回答可以千奇百怪。而科学思维是建立在已经掌握客观数据、资料的基础上,做出对其相互联系及作用的推理判断,并设法去设计针对这种事实可以作证明的事实实验作为验证,从而得出一个客观事实。因此,同一个问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所以,理工科学生对同一个问题回答往往追求标准一致。思政课是人文学科,其问题的解决自然也是多维的。但是,这对于理工科学生的确是很难理解的。因此,在实施互动教学时,理工科学生往往参与度很低,而文科学生则积极性很高。“思政课教师设计的互动式教学方案,能够较为有效地帮助文科生学习思政课,良好的反馈信息使教师确认经验做法的有效性,但这些有效性的前提――学生的专业背景――却被忽视,从而导致教师从一批学生中提炼的教学方法,却不适于另一批学生。”[2]解决专业差别问题最好是在分班教学时,把专业相近的学生安排在一起,思政课教师在上课时务必要注意此问题。对于互动参与度低的部分理工科学生,教师首先要积极引导,让他们逐渐意识到社会科学不同与自然科学,需要学生自己去多维思考,得出不同结论;其次要经常鼓励他们参与,哪怕学生只是说出一两句,也要及时表扬,切不可以文科生的要求来要求理工科学生。

其次,思政课教师还要注意性别差异问题。在大学课堂上,女生往往比男生更活跃、积极一些。笔者曾在所带班级中做过多次辩论赛,主动参与的学生绝大部分都是女生,有些男生即使被点到名参加,也是“千呼万唤不出来”。所以,互动教学时应该注意到男生的懒于参与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将班级分为若干个固定的学习小组:男生几组,女生几组。在互动教学时,每个小组都要派代表参与,并且代表实行轮换制。通过这样的形式,久而久之,男女同学都会养成自觉参与课堂教学互动的良好习惯。

(三)准确适度使用各种互动教学模式

互动教学是提高思政课课堂实效性的好方法,但是考虑到思政课本身的双重任务:传授知识和疏通思想,思政课教师在运用互动教学时,则要把握好准确和适度问题。下面将以常用的几种互动教学手段分别说明。

1.案例教学模式

列宁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优秀的案例往往可以深刻教育学生,并引起学生的争相效仿。选择教学案例是非常慎重的事情:第一,所选案例应该是积极正面的教学案例,正面案例可以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热爱社会的强烈情感。笔者曾经参加过几次观摩课,有的教师就没有注意到这一点,用了一些负面案例,结果给听课者造成负面的心理影响。第二,所选案例应该是紧跟时代的,贴近当代学生实际的。古人离今天太远,时代差异无法抹平,无法激起学生的共鸣。第三,所选案例最好是我国的或者我们身边的,适合学生实践的。

选好案例之后,要在课堂上控制好呈现案例时间,时长五分钟以内,时间太长必然冲淡教学主题。展示案例之后,要快速引导学生的理性思考,让学生的互动思路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最终得出合理的结论,为通向课堂教学内容铺垫平坦之路。案例教学模式运用要注意,一次课四十分钟,案例不能多,一个就好;案例的呈现和互动时间不能超过十五分钟,否则,效果反差。

2.问题讨论模式

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思政课教师设计问题极其重要。要设计好互动问题,就要考虑以下几方面。第一,明确所设问题要达到的目的:是为了营造互动的课堂气氛,还是为了推动师生互动的深入。第二,注意所设问题的切入点:根据教学重难点设置问题;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社会阅历设置问题;根据近期社会重大热点问题设计问题等。怎样寻找优秀的互动问题呢?其一,思政课教师要围绕教学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结合所教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综合考量。其二,怀疑――对教材上或生活中的某些观点的质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怀疑是提出问题的有效手段。现在的90后大学生思维活跃,语言犀利,对课本上的一些观点敢于提出反对意见,教师正好可以就学生们的怀疑问题进行互动,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给学生思想除弊。

问题讨论是为了对所学知识达到理性认识,所以,师生要探讨问题的“为什么”,即问题的本质,而非探讨问题的“是什么”,即问题的表象。有的教师为了互动,在课堂上也经常提问,但是都是问些“是什么”的问题,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只有触及到事物的“为什么”的本质问题,才能达到互动教学的真实目的。提出“为什么”的问题不要太多,一节课能够有效解决一个问题就可以了。

3.体验教学模式

体验具有亲身经历,亲身感受,以及通过亲身实践来认识周围事物之特点。体验不仅能获得对体验过程和对象的生动丰富的感性认识,还能影响人的情感意志和价值评价。常用的体验教学模式有:情境体验,即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来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角色体验,即通过让学生扮演一定的角色来获得丰富体验的教学方式。操作体验,即通过让学生从事一定的动手操作活动来获得丰富体验的过程。思政课堂上,运用较多的体验教学模式是情景体验和角色体验,教师一般要求学生以演小品的方式实践之。

体验教学参与的人数往往有很大限制,很多学生成为旁观者,而且娱乐性太强,学生从中得到的思想性理论性收获微小。所以,要让体验教学惠及广大学生,教师必须要考虑参与人数,体验的娱乐性与思想性兼顾,体验的可行性等问题。教师要创设和思政课密切相关的且富有代表性的情景,同时要把知识点贯穿其中,用最经济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成效。由于体验教学的要求较高,思政课教师千万不要随心所欲和滥用此法。表面上场面热闹,实则可有可无的体验,顶多只是浪费师生的宝贵时光。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5015501

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一大批应用型人才脱颖而出。然而,不少学校一味注重培养专业知识和应用能力,却轻视了思想、内涵方面的教育,导致学生毕业以后人文素养缺乏、法治观念淡薄,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只有不断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力度和人文素养熏陶,抛弃原有的知识灌输、死记硬背、理论传授的传统模式,才能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毕业后尽快适应社会,早日成为有用之材。

高职院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它承担了拓宽学生社会人文眼界、树立正确三观的任务。因此,我们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结合当前高职教育的价值取向,确立渐进式的与职业教育相贴近的教学体系,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趣味性与实用性并重,逐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也关系到了整个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发展。

1高职院校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军事理论与就业指导等课程。这些课程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道德、心理、健康、军事、就业等方面的内容,这就决定了它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性,是任何其他课程无法取代的。换句话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务就是要教育学生堂堂正正做人,兢兢业业做事。只有牢固树立这种思想,才能在将来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添砖加瓦。

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是一门具有中国特色的融政治性、先进性和实践性为一体的学科。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教学体系的改革就是要改变原有的教育、教学模式,不断开拓新的思路,加强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积极性,不断完善新的教学体系。

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既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脱离僵化的书本,增加实践课的课时,又可以关注学生性格特点,顺利开展和谐的师生关系。

2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改革目前存在的问题

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直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在很多人印象中都是“口号当中重要,实行起来次要,实在不行可以不要”的课程设置,这一现象在高职类院校中尤为突出;在实际教学当中又存在“教师备课很辛苦,领导同事熟视无睹,学生心中可有可无”的情况。那么,到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存在哪些问题,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教学方法单一

很多学生对思政课的评价就是“枯燥、无聊”甚至是“睡觉课”的代名词。虽然说的有些夸张,但也不无道理。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的课堂,基本上都是教师照本宣科、了无新意、生搬硬套,既不创新思路,又不结合实际。在这样的教学过程当中,学生自然提不起兴趣,更别说入脑入心,深入研究了,所培养出的学生缺乏个性和创新能力。过于单一的教学方法也不能达到预定教学目标,所以对于教学方法的改革刻不容缓。

2.2教学内容陈旧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大特点就是时政热点不断变化,而教材不明显滞后于社会发展,理论和现实有一定偏离。如果教师没有在教学内容上融入这些与学生自身发展相关的热点问题,就会导致教学与社会相脱节,培养的学生也跟不上时代需求。然而,大部分学校的思政课教师明显受到教学体制的影响,使用统编教材和一份永远没有多大变动的备课笔记,这样也很难适应90后的大学生,所以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已势在必行。

2.3实践教学困难重重

目前,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主,重讲解、轻互动,重内容、轻体验,使原本妙趣横生的课堂变得空洞乏味,所以应多开展实践教学。那么在开展实践教学方面,部分高职院校由于资金短缺,学生人数众多等原因而被省略掉了,好一点的学校仅在一些实践教育基地挂牌,很少把学生带到实践基地去。可见,开展实践教学是大势所趋。

3如何进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改革高职院校应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不应只重技能不重素质。思想政治理论课又是高职大学生提高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为了发挥好它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相应的策略。

3.1创新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方法多样化

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伴着移动互联时代到来成长的90后学生了。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充分利用现代的教学手段,将传统与现代结合,普通教学与多媒体、音像资料结合,化枯燥的静态教学为生动活泼的动态教学。吸收各种教学经验、方法、模式的优势。合理采用案例教学、问题教学、专题教学、情景教学,运用案例驱动、问题驱动并设置情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3.2加强教材建设,重视实践教学

面对教材内容严重滞后于现实的情况,教师可以积极探索教材建设,及时将热点问题与大学生思想结合起来,更新教案,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征。或者在已有教材的基础上,增加案例类教案,引导学生将视野从单纯理论转向现实生活,对身边的热点进行深入探讨,从而谋求共识,凝聚正能量。

高职院校与普通高等院校不同,它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因此,必须重视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也可以进一步提高理论教学的感染力。

3.3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它专业课程的联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一门孤立的课程,它与其它专业课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我们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整合课程,在课堂中也可以渗透相关专业的内容,比如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让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蒋洪霞.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探析[J].时代教育,2013,(10).

[2]彭军林.高职思政教学之我见[J].科教文汇,2009,(33).

篇6

【关键词】高职 思想政治理论 针对性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C-0046-02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简称“思政课”),是国家指定高职院校必须开设的、带指令性教学大纲和课时要求、材和统一评价标准的“四统一”学科型课程。多年来,各高校对思政课进行认真的探索和积极广泛的改革实践,取得了成效且获得了一些经验体会。以下是我们为增强本院“思政课”教学针对性、实效性,所进行的一些探索和实践。

一、坚持德育为先,以心换心,力求教书育人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向青年学生传播科学理论、授以认知方法、启迪美好心灵、构筑幸福人生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教育部规定的全国高校“四统一”(即统一大纲、统一课时、材、统一评价)课程。作为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相对于公办院校高职学生而言,文化理论基础要弱一些,学习热情要差一些,对教师的依赖也相对要多一些。那么,如何才能实现“思政课”以人为本、以德树人的目标作为呢?这就需要打牢以德树人的施教理念,并在教学实践中去夯实。

(一)以德树人、因人施教,实行课程全方位改革

针对上述特点,我们在第一学年的“思政课”教学实践中,就特别注重了人的因素,紧密结合授课对象的实际进行教学,逐渐引导学生适应环境、转换角色,使其从中学时期的“伏案学习”的感性层面,提升为“站立学习并眼观四面”的理性层面。即从“为谁学?学什么?怎样学?”上升到“怎样做人?怎样做事?怎样生活?”

主要体现在:其一,教学内容上,既强调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又突出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其二,教学计划上,既要适应企业岗位职业道德需求,也要适应企业文化特点需求;其三,教学方法上,既要体现其理论教学的系统性和针对性,更要注重其实践教学的多样性和实效性;其四,教学评价上,既要体现学科特点,又要考核学生职业技能。

(二)以心换心、师生互动,增强教学针对性

“思政课”是理论性比较强的课程,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高校大学生并非讨厌“思政课”本身,而是不喜欢水平差、空对空的“思政课”教学。根据我院性质、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当今社会的现实实施教学,只要注重从心到心的教育,让“思政课”教学在学生心中活起来,是完全可以征服学生、获得教书育人效果的;也是可把“思政课”上成一门真正对学生有用、务实、终生受益的公共基础课的。于是我部的老师一直都重视自身的专业理论学习、开拓教学视野、丰富文化底蕴、追求师生良性互动,以提升教学质量效果。

比如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我们既不能涉及太深,让学生感到“可望而不可及”;也不宜太浅,让学生觉得没啥可学;而是适当安排一些有一定难度、深度的知识点,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听课的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在备课过程中我们特别注意搜集和选取一些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生动图片和视频、音频等资料作支撑,进行全程多媒体教学,从而使深奥的知识通俗化,枯燥的理论形象化。鉴于高职院校每个专业的学生对各自工作岗位的思想道德体系有不同的要求等特点,就针对他们各自专业的知识背景选取案例,并适当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和考试方法。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这样一个教学工作目标:教学内容上,能体现针对性,让学生受益匪浅;教学形式上,能受到学生的喜欢,让学生喜闻乐见;大大增强了“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到课率均在95%以上。正如邓晓燕老师所说的:用心提高教学和学术水平,用心琢磨,把握学生的心理,用心追求与学生的良性互动,用心去享受学生的真心喜欢所带来的快乐,这就是我作为一名教师的最大愿望。对一个老师,所有努力的最大回报莫过于学生的真心喜爱。

二、探索新模式,形成合力,提升课程教学效果

“思政课”作为教育部规定的全国高校“四统一”课程,课程内容不能少、教学课时不能减、评价标准不能低、学科建设不能弱,区教育厅的一年一巡视、两年一评估、常年的课程教学大赛和不间断的抽查及自评汇报等诸多要求,让社科部及任课教师“高度警觉”,其课程教学改革的难度也是非常之大。

(一)明确目标、走出误区,找准教改突破口

为彰显学院提出的“争当教育贴近市场的先锋,创建培养实用人才的模范”办学理念,实现“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能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学院领导明确要求:学院的“思政课”教学必须与学生专业相结合,与学生的入学、实训、实习相结合,要突出其专业特点,紧紧围绕人才目标培养人,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理论够用,重在实践,增强其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办学之初,“思政课”采取的是本科压缩、传统式的大班上课。由于学生基础相对薄弱,不喜欢理论学习,尽管教师在课堂上也采用过案例分析、参观调查、研讨式、情景式等多种教学方式,声情并茂地讲授课程内容,但课程教学的效果还是不尽如人意,任课教师也感到十分的迷茫和困惑。“思政课”教学的出路在哪呢?我们认真反复地开展了调查研究,扬长避短,达成了共识:在坚持课程教学“四统一”基础上,必须大胆进行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创新,发展是硬道理,创新则是生命力。于是从2011级开始了以“问题”为导向的“项目+团队+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从而让我院的“思政课”教学换发了生机,走出了低谷。

(二)全员行动,形成合力,践行教学新模式

为了实施作为社科部顶层设计的“项目+团队+学研”一体化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自2011―2012上学期开学之初,我部就与学工处、教务处、其他六个系的领导老师进行了走访交流和深入座谈。拟定出了“思政课”和人文社科课结合学生思想实际、专业教学过程、学生实习实训、社会热点难点项目教学方案部署,各任课教师积极主动践行于教改活动之中。其方法是,任课老师将教学项目布置给学生,采用任务驱动的形式,让学生形成学习团队,共同学习、研讨,完成项目,最终形成项目成果,由各学研小组代表展示成果。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利用了现有教学资源和技术设备,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活跃课堂气氛;又增强了学生自信心及自主学习的能力,还提升了团队合作意识。

比如11级概论和12级的品德、概论等课程教学中,就广泛采用了“项目团队学研”一体化模式,让“思政课”全程教学活动融入在“角色换位”的师生互动之中。就概论而言,先从概论的整个内容中抽出部分章节,归类为25个问题(项目),将各级班的学生也划分出若干个小组(通常3~5人为一小组),用抽签方式确定各小组课题(项目),然后通过集体阅读课文、讨论备课、检查资料、制作PPT课件,最后选派代表进行课堂专题(项目)讲解讨论(每题每组时间为12~15分钟),并由任课老师带领各级班班长、学习委员根据前期准备情况和课堂讲解研讨效果进行考核评定,最后将此次活动的评分列为该小组期中测试的成绩给予公示。

由于“思政课”教学中采用了“项目+团队+学研”一体化任务驱动模式,注重了将其内容与各专业课教学活动及学生所关注的热点、疑点问题的有机结合,加大了教学方法上改革的力度,任课教师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只要能增强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方法,有用尽用,不拘一格。诸如案例式、情景式、论辩式、讨论式、调研式等教学方法都要有的放矢地搬进课堂,既活跃了课堂教学,渲染教学氛围,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又有效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的有机结合,大大提升本部所属课程教育教学的感染力、吸引力和质量效果。从而实现了教、学、研一体化,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认知分析、团队合作及创造能力,达到了“思政课”、专业课和受教育者的三赢目的。

三、拓宽育人渠道,严格评价标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加强资源开发,延伸课堂,拓宽育人渠道

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实现“德育为先,教会做人做事生活”之目标,这是我们“思政课”教师的不懈追求。在创新教学模式方法的同时,本部还加大了教学资源和育人渠道的开发应用。2011年,在学院党委、行政的积极扶持和教务处、总务处、艺术系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建立一个“思政课”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修德守法演练室”,既为大学生们提供了一处演绎角色、观看影视、交流讨论、查阅资料、开展项目研制的场所,也为“思政课”及相关课程的教学拓宽了育人渠道,实现了课堂延伸。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自主学习、团队研讨的能力和良好学风。

(二)严格评价标准,用课程考核促进人才培养质量

为体现本课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特点,在教学质量与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上,采用了“3:3:4”的比例成绩评定方式,将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平时的到课率、课堂互动表现及学风(占总成绩30%分)、“项目+团队+学研”一体化任务驱动教学活动效果(占总成绩30%分)、期末卷面考试(开卷或者闭卷,占总成绩40%)有机结合为一体。实践证明,通过此种教学质量评价方式,既克服了应试教育缺陷,提升了教、学、研活动质量,减少了不及格率,又激励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良好学风的养成,倍受学生的欢迎。

篇7

Abstract: Improving assessmen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s an important issue about implementing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promoting the build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and raising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The universal examination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ability. We should conduct reform from the usual examination and the final examination. The usual examination includes student attendance, class notes, usual homework, classroom interaction; final assessment implements from the assessment methods, assessment content, and assessment results. Total score is gotten by adding usual assessment grades to final assessment grade.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平时考核;期末考核;实效性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appraisals;final examination;effectiveness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2-0231-02

1目前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总成绩评定及弊端

目前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总成绩=平时成绩(学生考勤、课堂表现、抽查笔记、作业等为评价依据)+期末笔试成绩(教师命题:开卷或闭卷考试。闭卷卷面往往由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问答题等题型组成;开卷卷面一般由辨析题、论述题、材料分析题等题型组成)。平时成绩与期末笔试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例各校稍有区别,有的是4:6、有的是5:5。平时成绩因没有具体的操作模式,很多老师平时不记录,期末时一次给出,而且大部分学生的成绩不相上下,这样造成了绝大部分学生不关心平时成绩。期末笔试不论是开卷还是闭卷考试,都是“千人一卷”或“千人一面”。[1]因为都是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全体学生做着同一份试卷。笔试闭卷,它的优点是在内容上重视学生对理论的概念、特征、条件、意义和基本原理等知识的记忆,但有如下严重缺陷:

①忽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这些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只重视知识记忆、方法单一的考试,显然没有充分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不可能真实检测出学生学习和教学效果,也不会对教学改革和学生的学习起到多大的促进作用。

②忽视对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思想表现的考核,考核的结果不能真正反映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政治觉悟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考“智”不考“德”的弊端,不能促使学生做到“知行统一”。

③考试内容多,需要记忆的知识太多,致使有些学生担心考试不及格,于是考场上作弊学生人数增多,考纪考风受到严重挑战。

笔试开卷,虽不会有闭卷的诸多弊端,但依然存在学生平时不重视、学习积极性不高、平时旷课学生多及格率低的问题。以安康学院《基本原理概论》为例(以下简称“原理”),“05方案”实施的这五年,“原理”课的期末笔试考试,教师始终在开卷还是闭卷之间徘徊。期间进行过开卷考试,但是及格率比较低;改为闭卷考试,及格率比开卷考试稍好,但学生意见比较大。原因是“原理”课内容多,需要记忆的理论、知识太多,考前突击记忆,考后脑子什么东西都没留下。后又改为开卷,及格率仍偏低。无奈又改为闭卷考试,没有采取突击记忆的学生,考试时就作弊,依其蒙混过关,达不到知识层面和理论层面的提高。

2考核方式的具体改革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方式不仅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影响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面对上述问题,要努力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大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2]必须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改进考试考核方式。为了促进课程考核的科学化、规范化建设,提高课程考核质量,充分发挥课程考核的检测、诊断、评价、反馈等功能,安康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结合学院实际,在原有的考核基础上,以改革创新精神面对复杂的考试,以期为改革和完善考试考核方式的同仁们提供管窥之见。

2.1 平时考核

2.1.1 学生出勤:教师每学期点名次数不得低于下表规定次数。学生全勤计分100,如有迟到、早退、请假、无故旷课行为,记录在考勤表上,同时按下表扣分,100分扣完为止。课堂点名,有时放在刚打上课铃时、有时放在上课中间、有时放在上课结束时进行,这样有效的抑制了一少部分学生的侥幸心理。过去学生干部经常以开展活动、系上有事需要他们帮忙为由给任课教师请个假,缺课现象多,这对出满勤的学生来说不公平。现在将学生考勤细化为分值,学生干部即使有事请假,也要按照标准扣分,全体学生感到老师这样做很公平。

2.1.2 课堂笔记:教师每学期对每位学生的课堂笔记至少检查一次,按照下表分七个等级记载成绩。(表2)

2.1.3 平时作业:全班分成若个小组,每组6-8人组成,产生一名组长。教师每学期批改班级以组为单位的作业不少于3次,作业形式多样化,就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布置,学生可以在诸多题目中选择1-2题或2-3题,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回答。以小组为单位的作业形式,大家找课余时间聚在一起,就作业问题展开讨论、各抒己见,经过反复讨论,最终经过反复讨论,形成对问题的看法。然后由一人执笔,答在纸上,参与讨论的组员在作业上签上自己的姓名,成绩大家共享;不参与讨论者,不能在作业上签名,作业成绩为零。每次成绩要换算成百分制记载。最终的平时作业成绩取决于3次或多次作业成绩的平均值。计算公式如下:

平时作业成绩=(作业成绩1+作业成绩2+作业成绩3+…+作业成绩n)/ n

①“闭卷试题型”作业,根据参考答案,按照实际得分记载成绩。

②“课外实践型”作业,比如小论文、读书心得、社会调查报告等,可参照《安康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参考标准》评定,教师对学生作业写出评语或评定等级,同时以百分制记载成。

2.1.4 课堂互动: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6-8人组成。每个小组自己起一个有“特色”的组名。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互动活动,包括提问、讨论、辩论、演讲等。学生只要能集中精力听课、对各种课堂互动活动表现出较为积极的反馈,都可以获得基本分60分。在此基础之上,每有一次出色的表现就可以加10分,直到100分加满为止;而每出现一次消极的行为就应该减10分,比如上课漫不经心、干一些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事情、瞎起哄、抵制甚至破坏正常的互动活动,直到60分扣完为止。凡是以小组为单位参与的课堂互动,其成绩由该小组成员共享。但是,当堂课没有出勤的小组成员不能获得该成绩。

2.2 期末考核

2.2.1 考核方式:任课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具体的考核方式,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和教务处审批备案。考核方式可以采用口试,课程论文,围绕某一主题以组为单位、选派一人为代表上讲台演讲等多种形式。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原理”课就是采用的围绕“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一主题以组为单位进行演讲。当然,这种考核方式要提前两个月告诉学生,学生以组为单位,分工展开搜集资料,然后大家再聚一起反复讨论,写出演讲稿,期末时派出一名口才好、富有激情的同学代表本组上台,进行时间不超过6-8分钟的演讲。当一名学生演讲完毕,教师依据提前给出的评分参考标准,适当点评给出本组的演讲成绩即是期末考试成绩。

2.2.2 考核内容:考核的具体内容不超出教学大纲,考核的难度要求应该适于所带班级绝大多数学生的水平。

2.2.3 考核成绩:口试成绩依据试题参考答案按照百分制评定记载;课程论文可以参照安康学院的相关评定要求,由教师对论文写出评语并评定等级,同时以百分制记载成绩;演讲比赛,按照比赛评分标准以百分制记载成绩。

2.3 总评成绩

2.3.1 合成比例:不同的任课教师对所带班级的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均存在一定差异,总评成绩的合成比例可以参考表3灵活设定。随着安康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教师将会乐于、善于开展多种多样的平时考核工作,最终会将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的合成比例统一为6:4,但是,目前尚不宜搞“一刀切”。

2.3.2 计算公式:

总评成绩=平时成绩60%+期末成绩40%

(或:总评成绩=平时成绩40%+期末成绩60%)

(或:总评成绩=平时成绩50%+期末成绩50%)

其中,平时成绩=学生出勤成绩30%+课堂笔记成绩10%+平时作业成绩30%+课堂互动成绩30%。

总成绩中期末的40%,在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原理”课开学时我就告诉学生围绕课程教学的重点、难点,以班级的小组为单位,搜集资料,大家共同讨论,准备演讲稿。课程结束后,由每个小组选出一人代表本组上台,进行演讲,所得分数全组成员共享,这一成绩就是每个学生的期末考核成绩。

3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改革的启示

3.1 注重过程管理,教学理念体现以学生为本,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在平时的课堂互动环节,根据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当前社会和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把学生带入特定的事件情境中充当某个角色,并在教师的组织和支持下,积极思考和相互交流,找出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让学生主体自主参与课堂教学,是教学创新的重中之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充分认可,学生主动思维的广阔空间被顺畅打开,这样就能在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更好地学习知识,提高素质。激发他们的政治热情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更加关心社会,并善于去发现问题,提出具有创见性的建议。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2 教学过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所阐述的理论都是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在中国的新发展。因此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这门课程的重要特点,围绕课程教学内容,把真实事例或虚拟情境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可供探讨、研究、解析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即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又能坚定学生的信仰,树立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理想,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修养。

3.3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精神和团结协作意识通过小组成员共享成绩的方式,一方面课堂提出的问题,学生会积极思考并作答以防其他小组成员捷足先登,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习效率,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另一方面作为大学生,将来要面临进入社会,课堂互动、平时作业以小组共享的形式有助于组成员间的交流、团结协作能力的养成和凝聚力的培养,使学生意识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3.4 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勇气与胆量,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将过去枯燥的学习、紧张的考试变成了一种轻松的形式。大大调动了学生思维的活跃性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勇气与胆量。过去的闭、开卷考试,考完后知识全部都忘记了,现今的方式使学生开动脑筋思考,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使同一问题的答案多元化,同学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深层次的思考一个问题。从一定的程度上缓解了学生学习的压力,它把知识的学习贯穿于平时的学习、互动与回答问题当中了,比考试前的死记硬背更具实用性,因为它是真正的理解、消化、吸收与掌握。

当然这种考核方式也存在弊端,如让一部分懒惰同学钻了空子。不参与找资料、小组讨论、商量演讲,坐享其成;让一些不爱学习、不积极主动学习的同学与优秀学生的成绩相差不大。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新媒体;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2-0114-02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以互联网媒体、手机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成为传媒势力中不可忽视的中间力量。互联网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改变着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形成了人们对整个世界全新的认知,而着重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的思政政治理论课来说,面对环境的变化、时代的变化如果仍墨守成规显然已不合时宜,课程改革是大势所趋,且势在必行,但如何改,怎么改,具体将采用什么办法,通过什么路径效果会更好,一直未达成共识。

一、“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影响

对于求知欲、猎奇欲强烈而又非常善于利用网络的大学生群体而言,新媒体突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增加和拓展了学习的机会与空间,青年学生借助网络资源共享不仅可以查阅到大量的电子图书、影像视频、课程讲座、学术报告等参考资源,且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均可以自主选择,凸显出其民主、平等、开放、灵活、共享的优越性,它打破了学校之间、学科之间的壁垒限制,学生能跳出原有的小圈子,面向社会、面向全球,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同时,互联网与大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网上你看到××新闻没有?”目前,“离得开父母和朋友,却离不开网络或手机”已成为现在很多大学生的常态,坐在电脑前,足不出户就可便知天下事,同学和朋友之间无须见面也能顺利聊天,像网上订饭、购买生活用品,利用QQ、博客、收发邮件,发帖子等例子数不胜数,网络确实给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带来了快捷和方便,提升了学习效率,增加了生活情趣。

但新媒体同时是把“双刃剑”,网络世界是一个信息的海洋,这里面有教学所需要的科学的、准确的、有用的教学资源,也有大量非科学的、无责任的垃圾信息,大学生很容易被各种相关链接的信息所干扰,掉进“陷阱”。课堂上过度关注网络,或沉迷于网络,被网络俘获的例子俯拾皆是。一份对化工学院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每周在电脑上玩游戏20小时以上者占9.8%,通宵玩游戏每周三次以上者占10.3%,有通宵玩游戏经历的占39.36%。尤为不可忽视的是,新媒介对青年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价值观是人们生活中的精神支柱,影响着人类的行为取向,决定着人们以什么样的目的和心态去创造自己未来的生活。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工具、符号和媒介物,对人类的认知、感知、表达,甚至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既然网络赋予了受众信息自由选择的权利,多元化的信息就很容易影响世界观正在定型的青年学生。因新媒体技术受西方国家垄断,他们不断利用互联网优势竭力宣扬其自由、民主、人权价值观,且通过大学生喜爱得形式加以传播,如西方国家利用本国的电影、电视、专题片来侵蚀、改变青年人的思维,进而改变其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这种文化软实力的侵略给我国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二、“互联网+”对高校教师的影响

教学观念的转型。传统的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定的“说教”成分,在过去信息获取渠道较为单一的条件下,“说教式”的授课模式的确能有效植入信息。然而在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及高等教育大众化愈发普及的时代,大学生获取挖掘各类信息的渠道变得无限扩展和延伸,仍然沿用原有的“单一”的说教模式显然不受欢迎。大学生普遍反映:课上听老师讲远不如在网上“闲逛”有意思得多。传统“灌输式”的教学,学生被动得接受,讲得多,练得少;听得多,参与得少,主客体关系缺乏应有的互动往往使学生产生了一种逆反、排斥的心理。网络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也悄然地受着网络的牵引变化着。20世纪90年代西方的建构主义理论传入中国,对教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体意义建构的过程,人的认识是一种以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既然学习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遵从大学生主体意识日渐增强的需求,变灌输式为引导式的教学理念逐渐被人们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相比,有着特殊的功能和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同时进行意识形态教育,人文素质的养成,隐形德育的教育均是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靠多方合力来实现,靠潜移默化的情境来引入,靠春风化雨般地方式方法来引导。而“引导”成功与否是需要很多技术支持的,新媒体恰好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本身带有的某些“先天”不足,变无形为有形,变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具体,变未知为可能,扫除了教学理念转型后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的诸多局限与障碍。

三、思政课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1.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由五门主体课程组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前四门课程体系完备,理论成熟,知识面涵盖量大,且呈逐渐累进式发展。“形势与政策”课比较特殊,范围广,既包括国内发生的重点难点问题,也包括国际上正在发生的诸多热点问题,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社会等诸多领域。如此丰厚的内容、抽象的理论仅在短短两三年时间内完成,且效果明显确实难度相当大,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鉴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时少、内容多、不易操作,且与中学知识点有重叠的事实,全国高校普遍实行专题化教学,即在吃透教材、领会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打破章节界限,将教材内容重新整合。因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不同,各地学生学情各异,故各地虽然均实行专题化教学,但实际划分的方法并不相同。笔者认为,考虑时代熏染下大学生的心态很重要,在浮躁虚夸的时代,突出重点、解析难点更重要一些。如可以把各章节的内容进行筛选,列出3~4个重要问题,而后梳理成专题讲授;对于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可专门设立专题以讲座、学术报告或者其他形式进行。

2.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教学论认为,教学方法作为无形的纽带,维系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直接影响着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育目标的实现,可以这样说,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取决于学术水平和教学方法这两个基本要素。思想政治理论课“五位一体”,五门课程有共性,也深具个性特点,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是思政课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必走之路径。

思政课的教学方式可以是灵活多变的,如采用启发式教学,教师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掌握知识。在讲授中东变局中,可以利用音像资料,将学生较为陌生的历史背景、宗教背景、国际关系等音像资料适当穿插到讲解中,边讲解、边交流,边分析;再如,在讲授为什么会失败时,教师可以设问:“为什么中国反侵略战争会失败?”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展示晚清时期士兵作战的武器、作战思维,战场上的敌我双方、战争过程等情况,最终引导学生从战争的失败中得出启示。

问题式教学方法在某些课程中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各种复杂的现象,会有许多问题和困惑,教师在研究学生的需求之后,有针对性地抛出“问题”,引导启发学生利用现有资源,通过自己查阅资料,动脑筋思考,或者通过师生双向交流、生生双向交流等方法,归纳总结出问题的答案。如对于“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这一问题,学生在归纳梳理、总结、概括的基础上形成各自的观点。将主动权交与学生,教师只负责引导和结论点评。此种方法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整体性、深刻性的理解,对材料的整合过程本身也是一种锻炼和提升。

案例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也时常用到。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优良的网络环境为教师和学生者提供了便利,网络上的案例随处可见,课堂上选举典型性的、有针对性地选取案例恰当运用在知识和理论的教授中,也可以将认识一步步推向深入,与抽象、枯燥的讲解比较起来,大量材料的支撑会使干枯的理论变得形象、鲜活、可信起来。例如在进行“会为什么会失败?”时,教师可以利用最新研究成果,提供革命成功后方面的做法、进步党人方面的做法以及北洋方面的做法,让学生对三方进行对比分析,进而得出最终的结论。

与其他教学模式不同的是,情境教学法可以通过创设具体情景,将学生置于某种特定的氛围中,形成一种心理环境,而从获得在其他情况下无法得到的情感。情景教学法的适当运用也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利用实物媒体、影视媒体、音像媒体、具体场景等,以角色表演、微电影播放、人物模拟等方式创设出一种氛围,教师指导学生有目的、多角度地仔细观察后,使得学生头脑中的已有的知识与观察到的表象串联、融合起来,从而形成一种新的认知。

参考文献: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