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体育管理与经济8篇

时间:2023-08-17 15:55:2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体育管理与经济,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体育管理与经济

篇1

关键词:社会体育;体育经济;管理;原则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7-0194-02

由于市场经济的推动,我国的社会经济得到了大力发展,物质文明的快速进步,同时也促进了我国精神文明的发展,体育经济在这一大背景下开始展现出其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近年来,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然而,由于体育经济的开发在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相关的管理工作也存在诸多的问题和不足。从促进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出发,对制约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找出相应的解决原则和对策方法,已成为我国体育经济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一、我国发展体育经济的意义

体育经济在我国还属于新兴产业,然而在发达国家,体育经济已进入了比较成熟的发展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体育本身的巨大经济功能与价值就已经在西方社会得到了充分的展现,美国在体育经济的开发方面取得的成绩最为显著,每年可以产生超过千亿的体育总值,而在欧洲国家,体育产业每年也可带来上百亿美元的经济价值。我国对于体育经济的开发是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发展而展开的,虽然开发的时间不长,但呈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在国民经济总值中,体育经济的比重越来越大,并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第一,体育经济的发展可以进一步促进我国体育消费市场的开发和扩大,进而带来丰厚的经济利益,而丰厚的经济利益反过来又能促进我国体育消费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实现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第二,体育经济的发展可以带动我国的人口就业,通过扩大消费市场,为更多的人提供就业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我国的社会就业压力。第三,体育经济的特点在于,不仅可以开发体育事业本身的经济价值,还可以推动相关的下游产业的发展,增加第三产业的发展途径,从而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促进我国经济更全面、健康的发展。第四,不可否认,从增强我国国民的体质出发,体育经济的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我国对于国民医疗的投入,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对于提升我国国民的身体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发展体育经济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近几十年来,我国也正在逐步加大对体育经济的开发,以使体育经济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潜力。

1.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现状分析。由于我国经济大环境的特殊性,对于体育经济的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目前我国国民对于体育相关的消费从需求量到投资量方面都存在诸多不足。作为一个拥有15亿人口的大国,我国的体育相关消费远远不及西方发达国家,这已严重制约了对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也是导致我国体育经济发展滞后的重要因素。第一,由于没有建立科学、健全的制度体系,使得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一直相对落后于整体经济的发展。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在体育经济的开发管理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体系,因此我国在进行体育经济的管理时,借鉴了不少西方发达国家的管理模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我国自身体育经济管理体系的建立工作。然而,由于我国进行体育经济的开发管理的时间较短,同时鉴于我国特殊的经济形势,在管理模式上还存在诸多不足。由此,也引发了不科学的体育经济管理制度体系对体育市场的不良影响,导致了我国在体育投资和经营方面出现了各种问题,使得我国的体育经济发展始终处于相对较为低迷的状态。第二,与国际体育经济相比,我国的体育经济发展不具备明显的优势。体育经济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开发,占领了体育经济开发的先机,在国际市场上这些发达国家已占据了主流的体育市场,并在我国抢占了大量的市场,这为我国本土体育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阻碍和考验。第三,与体育经济相关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我国的整体经济结构并不合理,过大的农村人口比重使得我国第三产业的开发并不充分,而体育经济中有很大一部分属于第三产业结构的内容,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制约了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

2.我国体育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随着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日渐凸显。首先,暴露出来的是我国在发展体育经济时的定位不准确和服务制度不完善。随着我国对体育经济重视程度的不断加大,相关产业的投入在不断增加,由于定位不准确,在体育市场的商业开发方面,依然体现出投入力度和消费引导上的不足。由于相关服务制度的不完善,使得我国在体育市场管理方面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再加上经验的欠缺,在推动体育产业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产前、产中、产后的相关服务措施不到位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体育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其次,相关人才匮乏致使无法实现我国体育经济发展有效的宏观调控和科学管理。由于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年头并不长,导致了我国在进行体育经济的开发和管理方面缺乏正确的判断,在体育产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方面盲目跟风,常常出现众多商家同时争夺同一种产品的市场份额,而其他产品出现市场空白的尴尬局面,这一方面造成了重复性的建设生产,形成了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又无法满足市场的平衡发展,使得我国的体育经济陷入不良的发展状态。而相关复合型人才的缺乏,正是商家在面μ逵市场时,无法形成对其经济结构充分了解、实现对市场发展规律进行充分把控的关键。由于在人力资源方面的劣势,使得我国在体育经济的发展上,始终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不能使体育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发挥充分的作用。

三、实现体育经济发展的有效策略及管理原则

1.大力促进体育经济的产业化发展。体育经济的有效发展,必须建立在产业化发展的基础之上。而实现体育经济的产业化发展,应从体育事业向体育产品的转变和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体育经济的专业化、特色化、产业化发展两个方面进行。具体措施有:一是实现体育经济的品牌化经营。通过加强相关企业对市场行情的分析,不断进行企业产品结构的科学、合理调整,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建立品牌效应,打开市场、扩展发展空间。二是利用名人效应推动我国体育经济的产业化发展。相关企业和投资商集中进行大型体育赛事的承办,通过体育赛事的影响加深大众对于体育运动的参与程度,并通过名人代言等明星效应,树立体育产品企业的品牌形象和相关产品的知名度,从而促进体育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打造秃闲吞逵经营人才队伍。体育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管理,而复合型人才人匮乏是目前我国体育经济管理工作无法到位的主要原因,因此需加强对复合型体育经营人才队伍的建立工作。在培养和教育阶段,积极引进先进的人才,通过对理论知识和技术的深入培养,使相关人才对体育经济的市场走向、运转模式、管理原则、实施手段等进行充分了解,并在实际工作中发挥自身的才华,共同努力,推动我国体育经济发展,为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取得胜利奠定坚实的基础。

3.不断完善体育市场管理体系。想要实现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必须在进行相关管理工作中摸清体育经济的发展规律和在发展进程中可能会面临到的相关障碍,通过不断完善相关的体育市场管理体系克服这些障碍,实现对体育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因此,加强对体育市场管理体系的调整与完善工作显得非常重要。完善的市场管理体系有利于充分发挥相关制度与人才的潜力,加强体育各部门和相关企业之间的协调,促进体育市场各个环节的紧密联系,实现体育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四、加强体育经济管理的有效方法

1.宣传、鼓励法。加强体育经济的发展,需要通过各种手段提高社会大众对体育的认识,培养人们的体育意识,从增强体质、提升生活水平的角度出发,提高人们运动的动机,激发人们的体育兴趣,调动人们的体育消费热情,最终实现对体育经济的促进作用。

2.社会调查法。体育经济的发展和管理,离不开对市场的有效把控。通过开展各式各样的社会调查,有利于相关部门和企业了解社会体育的相关信息,针对社会大众的兴趣和需求,进行相关管理制度和措施的建立工作,指导相关部门开展大众感兴趣的大型体育赛事。体育产品企业也可以将产品的生产与市场进行充分的结合,保证企业生产与社会需求的一致性,从而实现对体育经济管理的有的放矢,促进我国体育经济的长远、健康发展。

3.评比竞赛法。火热的体育赛事对于开发体育市场具有非常好的效果。通过引入各种形式的运动活动,有利于提升社会对体育运动的关注度,从而加强其对体育的参与意识,进一步扩大体育市场,促进体育经济的发展。

4.典型引导法。在西方发达国家,名人效应对于促进体育经济发展的作用已得到了充分证实。榜样的作用有利于引导社会大众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通过树立社会典型,为人们提供学习的楷模,激发人们的体育消费热情,从而促进体育经济的发展。

五、结语

随着社会大众对于体育运动参与热情的日渐高涨,体育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这对我国相关部门对体育经济的发展进行有效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发展体育经济的同时,加强相关的管理工作,不仅有利于我国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更有利于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加强对体育经济发展管理方面的重视程度,对相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应本着正面、积极的体育经济管理原则,制定有效的措施,科学、合理地促进我国体育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冯明新.社会体育管理的原则与方法[J].中州大学学报,2005,(3):81-83.

篇2

关键词:循环经济;体育场馆;建设;经营管理

中图分类号:G6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8-0235-01

一、循环经济及其特征

现代经济学揭示了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它通过几个简单原理,为人们提供了开启现实世界之门的钥匙。一种被称为“促进人类与自然协调与和谐”的全新经济模式――循环经济。循环经济则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将人类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资源――生产――消费――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最大限度地利用进入生产和消费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达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相协调并且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循环经济要求人类的经济活动以“3R”为准则的操作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以及“再循环”。

二、我国体育场馆的建设与运营的现状

(一)体育场馆布局不合理。这个问题主要表现在大型体育场馆的建设方面。在用地选择上与布局上,缺乏与城市总体布局的协调,造成使用与联系的不方便,或与城市其它功能冲突。另一种情况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建。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处于市中心位置的体育设施,与商业、贸易、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相距太近,不利于体育活动的开展。因为一方面,市中心是大量人流集中的区域,用地紧张,交通繁忙,环境吵杂。另一方面,大型体育活动人流的聚散对城市中心区的功能及组织管理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体育场馆用地狭小,环境质量较差。在体育设施的规划建设上,重视设施本身,忽视用地与环境的协调,只顾及眼前,缺乏前瞻性考虑。表现在用地狭小,建筑密度过高,不具备基本的绿化条件,室外活动空间有限,环境质量较差,这主要体现在中、小型体育设施的建设上。

(三)体育场馆设施陈旧、设备不配套,使用率低。由于体育建设资金的筹集渠道不同,经费差异很大。有些体育场馆缺乏维护资金,造成设施更新不及时,设备不配套等问题。很多场馆是专门为了国际比赛和国内比赛设计建造的,功能单一,这种场馆与一般练习场馆相比较,就每年使用天数而言,相差至少10倍。

(四)国家对大型体育场馆的资金投入不合理。现有的大型体育场馆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起来的,具有强的公益性。经费主要是国家财政拨款,由国家统一规划管理。目前体育市场规模不够大,又要兼顾公益性,而后期的设备更新、维护费用也较高,致使前期资金投入不易在短期内获得相应回报,投资结构多元化局面难以形成;同时,建设资金来源单一,建设规模、布局等受经济条件制约,即使在规划设计时,考虑到对外经营,满足群众娱乐健身需要,减轻国家负担的问题,也会因资金方面的限制而放弃。

三、未来体育场馆的建设和运营中应当体现

循环经济的思维方式

循环经济要求体育场馆的建设和运营中,以“3R”为准则的操作原则,减少体育场馆的建设和经营管理过程中的物质量,从源头节约资源使用和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体育场馆的利用效率,在体育场馆进行完比赛和训练之后能够重新变成再生资源,多次利用。

(一)在前期的建设投入中要考虑到体育场馆的减量化和循环利用,具体来说:

1.在体育场馆的整体布局上要合理,要考虑到今后的可利用性。

2.在体育场馆的建设当中要充分的利用现有的资源,尽量的节约资源。

3.在体育场馆的建设中除要尽量的节约资源外,对于那些用于大型比赛必须做大做强的比赛和训练场馆,在设计中具有特色,建成标志。

4.场馆的空间结构的设计上可以考虑装移动坐席或升降幕布、活动隔断。

(二)在体育场馆的运营中要注意体育场馆的环境保护,以最少的投入换取最大的利润。这就要求:

1.体育场馆由事业型向企业型转变,实行企业化管理。如果建设大型体育场馆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就基本确定了产权多元化方向,则建设资金投入的单一化就可能被扭转。因此,鼓励内资,吸引外资,是今后大型体育场馆建设的发展方向。

2.加大体育场馆管理人才的培养。体育场馆的运营就像酒店管理一样,要求高等院校以及相关机构抓紧培养相关人才,组成专业的运营队伍对体育场馆运营,避免政府和社会的其他企业不熟悉体育行业而进行体育场馆的管理而带来的问题,到达投入的最小化,运营效果的最佳化。

四、结论

(一)体育场馆是开展体育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基本条件,其建设和运营得好坏直接影响体育事业的发展。要体育场馆能够循环利用,就必须在体育场馆的设计规划,建设与运营等三个方面减量化,用好体育场馆,确保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体育场馆的循环利用,就要提高体育场馆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文化价值,从而为体育事业,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三)体育场馆运营过程中遇到来自内、外部多重困难的影响。其主要原因在于运营模式尚不完善、管理人员经营管理的知识和经验不足、“左”的思想干扰、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均体育消费支出较少等。因此,要使体育场馆更好的再循环、再利用,并且在再循环再利用减少投入,就要完善运营模式,培养管理人员。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循环经济 体育场馆建设 经营管理

一、循环经济及其特征

现代经济学揭示了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它通过几个简单原理,为人们提供了开启现实世界之门的钥匙。然而,现代经济学是建立在线形经济模式基础上的,就是说,从物质流动方向看,是“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流动。现在,这种经济发展模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这就要求更新经济发展模式。一种被称为“促进人类与自然协调与和谐”的全新经济模式――循环经济,近年来正在发达国家形成一股新经济的潮流和趋势,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对此表示认同并纷纷制定相应的措施和政策,走以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何谓“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指以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为特征的经济形态,也可称为资源循环经济。循环经济则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将人类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资源――生产――消费――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最大限度地利用进入生产和消费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达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相协调并且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循环经济要求人类的经济活动以“3R”为准则的操作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从源头节约资源使用和减少污染物排放;“再利用”(Reuse),要求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产品和包装容器以初始形式多次使用,减少一次用品的污染;“再循环”(Recycle),要求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能够重新变成再生资源。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涵盖工业、农业和第三产业等各类社会活动。

二、我国体育场馆的建设与运营的现状

1.体育场馆布局不合理。在用地选择上与布局上,缺乏与城市总体布局的协调,造成使用与联系的不方便,或与城市其它功能冲突。另一种情况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建。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处于市中心位置的体育设施,与商业、贸易、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相距太近,不利于体育活动的开展。

2.体育场馆用地狭小,环境质量较差。在体育设施的规划建设上,重视设施本身,忽视用地与环境的协调,只顾及眼前,缺乏前瞻性考虑。表现在用地狭小,建筑密度过高,不具备基本的绿化条件,室外活动空间有限,环境质量较差,这主要体现在中、小型体育设施的建设上。

3.体育场馆设施陈旧、设备不配套,使用率低。由于体育建设资金的筹集渠道不同,经费差异很大。有些体育场馆缺乏维护资金,造成设施更新不及时,设备不配套等问题,不利于体育活动的顺利展开,也不适应现代体育的需要。

4.国家对大型体育场馆的资金投入不合理。现有的大型体育场馆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起来的,具有强的公益性。经费主要是国家财政拨款,由国家统一规划管理。

三、未来体育场馆的建设和运营中应当体现循环经济的思维方式

循环经济要求体育场馆的建设和运营中,以“3R”为准则的操作原则,提高体育场馆的利用效率,在体育场馆进行完比赛和训练之后能够重新变成再生资源,多次利用。

1.在前期的建设投入中要考虑到体育场馆的减量化和循环利用,具体来说:在体育场馆的整体布局上要合理,要考虑到今后的可利用性。体育场馆的建设在全国、全省的分布要合理。但是,由于一些大型的体育比赛对体育场馆的建设的地点和个体育场馆之间的距离有所要求,也要优先满足这方面的要求。

在体育场馆的建设当中要充分的利用现有的资源,尽量的节约资源。能利用现有场馆进行改扩建的,尽量的改扩建;不必要新建场馆的,建设和改造临时场馆。更为重要的是在体育场馆的建设中,注重环保,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利用先进的采光、蓄水技术以减少日后的电和自来水的供应,设计一些元素作为循环发展的特征,比如:澳大利亚体育馆使得斜坡的高塔作为入口处自然通风的渠道。

在体育场馆的建设中除要尽量的节约资源外,对于那些用于大型比赛必须做大做强的比赛和训练场馆,在设计中具有特色,建成标志。用于比赛和训练之后,要充分发挥体育场馆的经济效益,供日后的文化、体育、会展、商贸、娱乐等活动之用,还要同广大市民的日常健身结合,发挥体育场馆的社会价值。同时还要挖掘其文化价值,就像悉尼的歌舞剧院一样成为悉尼的特征、悉尼的标志,在充分发挥起歌舞剧院的作用的前提下,提供给全国乃至世界人民参观旅游、建筑参考价值。

场馆的空间结构的设计上可以考虑装移动坐席或升降幕布、活动隔断。用移动坐席扩大活动空间,消除单一比赛或训练所带来的结构方面的缺陷。用移动坐席或升降幕布依据参赛人数和各类项目将体育场馆分割成大小不同的场地,是建设空间具有可变性,使其使用功能多样化,为赛后利用创造更好的条件。

2.在体育场馆的运营中要注意体育场馆的环境保护,以最少的投入换取最大的利润。这就要求:体育场馆由事业型向企业型转变,实行企业化管理。企业化并不仅指场馆建成后的企业化运营模式,还包括改变投资结构,通过市场手段多渠道筹资、融资:以项目法人招标等方式,甚至政府以其投资作为股份,吸引社会(国内、外)资金融资控股,这些都是体育产业市场化方式。如果建设大型体育场馆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就基本确定了产权多元化方向,则建设资金投入的单一化就可能被扭转。因此,鼓励内资,吸引外资,是今后大型体育场馆建设的发展方向。

加大体育场馆管理人才的培养。体育场馆的运营就像酒店管理一样,整个运营程序涉及到商务管理,行销计划,人才资源计划,项目创新以及公共安全等方面,需要专业的团体运营,以减少运营成本。这就要求高等院校以及相关机构抓紧培养相关人才,组成专业的运营队伍对体育场馆运营,避免政府和社会的其他企业不熟悉体育行业而进行体育场馆的管理而带来的问题,到达投入的最小化,运营效果的最佳化。

体育场馆是开展体育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基本条件,其建设和运营得好坏直接影响体育事业的发展。要体育场馆能够循环利用,就必须在体育场馆的设计规划,建设与运营等三个方面减量化,用好体育场馆,确保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体育场馆的循环利用,就要提高体育场馆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文化价值,从而为体育事业,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体育场馆运营过程中遇到来自内、外部多重困难的影响,其主要原因在于运营模式尚不完善、管理人员经营管理的知识和经验不足、“左”的思想干扰、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均体育消费支出较少等。因此,要使体育场馆更好的再循环、再利用,并且在再循环再利用减少投入,就要完善运营模式,培养管理人员。

参考文献:

[1]万贵生.循环经济促进良性发展.市场报,2004-3-26.

篇4

摘 要 本文首先对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然后从统一认识,明确高校竞技体育的定位及发展目标;进一步健全、统一高校竞技体育行业管理规范;组建实体机构,开展经营性活动,提高自我造血能力;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四大方面对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策略进行了探讨,以期为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高等院校 竞技体育管理 体制 改革

竞技体育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具有娱乐功能、教育功能、政治功能和经济功能。高校竞技体育能反映一个学校的综合实力,是有效提升学校影响力的重要活动之一,也是发展学校体育的有效策略之一。完善、健全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建设与发展,对发展我国高校竞技体育,提高我国竞技体育水平都具有重要作用。

一、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以及实践调查分析统计发现,当前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高校竞技体育性质定位的问题;管理体制改革发展方向、目标模式的问题;高校竞技体育行业管理规章制度不甚健全,不完善,操作随意性大的问题;经费来源渠道少,自我造血能力不足的问题等。

现阶段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的管理体制正处在以政府管理为主,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协助管理的“政府社会型”阶段。这种状态与1998年以前政府直接管理、完全包办相比,是一种进步,而且是前进了一大步。终归教育部是把大学生单项运动竞赛的管理职能“让渡”出来了。高校竞技体育中终于有一块由社团性质的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独立组织管理的“天地”。但是,由于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秘书处依然还是教育部具有正司级规格的直属机构,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非营利性的体育社会组织,因此,现阶段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的管理体制仍然深深地打着政府的烙印和行政管理方式的痕迹。具体表现为:组织目标政绩化、组织机构政府选择化、法人治理结构虚拟化、管理方式行政化、职能分散与垄断化、自成体系闭合化等六个基本特征。

二、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对策分析

(一)统一认识,明确高校竞技体育的定位及发展目标

高校开展竞技体育,本身就是一项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改革、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和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制度创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高等教育和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发展的逐步深入,对高校竞技体育定位和发展目标的理解、认识,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需要不断地解放思想,统一认识。这对于建立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国家高等教育和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发展趋势,又符合高等教育和竞技体育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模式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我们必须随时研究、把握高校竞技体育在新时期的深刻内涵和承担的历史责任。当前,高校竞技体育既是国家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国家竞技体育的组成部分。高校开展的竞技体育是创办高水平大学的重要方面,同时也是我国竞技体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高校既要培养能够“为校争光”的竞技体育骨干人才,同时也要进行培养能够在国际赛场上取得优异成绩,“为国争光”的顶尖运动员。

(二)进一步健全、统一高校竞技体育行业管理规范

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的行业管理规范,包括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制定、颁布的行政法规,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组织制定、颁布的组织内部、行业管理的规章制度。

所谓健全,指我们的管理法规还有许多不严密、有疏漏的地方,比如学习与学籍管理标准不统一、不严密,缺少有关监事会制度的问题等。应根据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的现实需要和前瞻性需要,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与做法,予以弥补与完善。

所谓统一,指高校竞技体育的业务管理,涉及到政府教育、体育主管部门和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组织三个方面。比如运动员注册、参赛资格问题,单靠任何一、两个部门的工作,都无法做到真正的严格、统一,只有三方联手、协调、配合,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进行统一、严格的追踪登记、注册管理,才能真正解决这一问题。

(三)组建实体机构,开展经营性活动,提高自我造血能力

开展经营性活动,是当今国际非营利组织主要经费来源之一,是符合法律规定的,也是国际非营利组织发展、壮大的趋势之一。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省级大学生体育协会应大力发展实体机构,包括事业性实体和经济性实体。积极建立服务类、咨询类、培训类的事业性实体机构;创造条件举办经济性实体,开发、生产具有大学生竞技体育特色的服装、标志物等产品。

(四)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加大对高校竞技体育的宣传力度,提高大学生竞赛水平,提高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组织的社会公信力,赢得社会各界的认同和支持。充分利用“高等学校”“大学生”这一巨大的潜在市场吸引力,克服以往短视的做法,在政府主管部门的帮助下,积极与个人、社会组织,特别是企业合作,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通过长期资助、冠名赞助、聘请企业联合推广运作等方式,形成稳定、长期的经济支持,解决大学生竞赛与活动经费不足的困难,提高大学生竞技体育的社会化、市场化水平。

参考文献:

[1] 宋爽.我国普通高校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发展[J].科技展望.2014(14):133.

篇5

摘 要 我国要想成为一个竞技体育大国必须要以我国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为大背景,进一步调整、优化和完善我国竞技体育的管理体制。本文主要研究了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现状,旨在找出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现存的问题并提供相应的发展对策,以求能够为我国竞技体育体制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关键词 竞技体育管理 发展现状 发展对策

一、中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发展现状

当前,中国竞技体育管理的主体为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管理竞技体育的政府机关不仅仅是国家体育总局和地方体育局,还包括了教育、军队等机构内部设置的与体育有关的部门。各级体育局对体育工作进行统一和宏观地管理,其他机构的体育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和本部门的需要,对部分体育事务进行管理。当下,中国的社会组织对于体育的参与和管理略显得不足,对全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影响有限。

二、中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现存问题

(一)管理权限过于集中,行政效率低下

当前的行政权力强调纵向结构,忽视横向结构的协调,造成横向结构紊乱,各横向系统之间缺乏有效联系。从功能看,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各层次权力分配不突出,职责不明确,缺乏有效的管理,使体育管理体制内部存在巨大的功能消耗。行政机构政事不分、管办一体,统得过多,管得太死,压抑了社会办竞技体育的积极性,造成资金投入渠道单一,加之条块分割,多头管理,力量分散,导致宏观调控不力。

(二)资金保障体系不健全、社会化程度低

我国竞技体育长期以来实行的“统包统配”体制给市场经济的介入制造了不小的障碍。计划由国家统一下达、经费由国家统一下发、运动员由国家统一招收、运动员退役由国家统一安置。到目前为止,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资金来源仍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社会经费所占比例较小。

(三)法律不健全,法制化程度低

法律不健全、法制化程度低是影响我国竞技管理体制的完善的首要问题。在我国竞技体育领域,当前可供利用的制度、法规较少仅有《体育法》可供利用。其他的行业管理规范、制度、条例多为行政法范畴,处罚力度十分有限。体育法制化环境未完全建立,依法办事还存在很多困难。

(四)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现有的协会及运动项目管理中心的负责人基本上都是由体育局行政领导兼任,这种官民相结合的体制很难让体育协会大施拳脚。此外,大多数体育协会的现有工作人员都为退休发挥余热的老干部,还有些人员是运动员退役以后安置下来,他们缺少必要的管理知识,因此工作效率、工作质量难以提高。

三、中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发展对策

(一)合理定位中国竞技体育的特征

根据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竞技体育市场发育水平,目前中国竞技体育还不具备相应的市场化条件,过于激进的改革只能使中国竞技体育进入一个恐怖的滑坡期,导致整个竞技体育水平的严重下降。当下,中国竞技体育带有公共性,完全可以被定义为准公共产品。

(二)进行适度的社会化改革

1.资金来源的社会化。竞技体育是耗资巨大的事业,因此,在大部分地区,竞技体育的投入对于政府来说都不是一笔小数目。对于竞技体育资源来源市场化,我国已有了一些成功的案例,如以丁俊辉为代表的高水平运动员家庭培养模式及2008北京奥运会的商业开发。虽然,竞技体育资金来源的社会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就长远来说,政府及竞技体育相关管理部门应该尝试进行竞技体育资金来源的改革,吸纳更多社会资金。

2.体育管理的社会化。竞技体育事业的社会管理主体,在实际运行当中,更需要逐步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不断强化自身的管理能力,完善运行和发展机制。相对于资金来源的社会化需要循序渐进,体育管理的社会化则应当尽快进行。只有首先在组织建设方面实现了管理主体的社会化,才能完全实现竞技体育的社会化管理。

(三)政府管理方式的转变

1.明确机构职能。政府应当完善在竞技体育领域进行监管和服务,随着国务院机构改革设置的步伐,中国体育管理机构改革也开始“遵照简政放权、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精简机构的总体思路”。在这样的总体思路指导下,原国家体委管辖下的运动项目逐渐转由新设立的项目管理中心进行组织和管理,与改组后的国家体育总局脱钩。

2.建立完善的运动员保障体系。竞技体育是一个具有较高风险的职业,运动员随时有伤残、乃至丧生的危险。一般的社会保障体系侧重保障基本生活需要,对于疾病的保障相对薄弱。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大力提倡和推动商业保险有关险种的发展,强制俱乐部和运动队出资的方式为运动员购买,再辅以政府出资购买的方式,才能多层次保障运动员退役之后的基本医疗需求。

3.建立完备的体育法律体系。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需要适当的法律进行保障。中国体育立法目前最迫切的工作是要对竞技体育项目各俱乐部的产权进行明确界定,对竞技体育参与主体的身份进行规范,从法律上明确竞技体育的准公共产品地位,保障职业俱乐部和运动员个人的经济利益,加强运动员社会保障方面的工作。

四、结论

举国体制对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功不可没,但在当前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社会发展情形下,竞技体育要想得到更长远的发展必须要在管理体制上进行进一步完善和改革,使竞技体育能够进一步发挥社会化、职业化、市场化的优势,走上社会兴办、公众参与、政府监督与社会力量共同支持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编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汇编(2006)[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篇6

关键词:江西省;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现状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该文以举办过第七届城市运动会的江西省大型场馆的经营状况为研究对象,选取南昌市国际体育中心和江西省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为调查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围绕研究内容,重点查阅了与该课题相关的管理类、经济类的著作,并通过期刊网络数据库,检索了国内外有关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资料,对其进行了分析、整理,为课题的研究提供最新成果和理论依据。

1.2.2访谈法

通过对文献资料的分析,整理出符合该研究的访谈提纲,走访了国体中心和奥体中心的管理者和工作人员,了解两场馆经营的基本情况,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1.2.3问卷调查表

通过对南昌国际体育中心和江西省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经营者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并统计两个体育场馆的经营现状。

1.2.4实地考察法

实地考察南昌国际体育中心和江西省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的场馆设施建设、场馆周围环境、地利位置及赛后利用状况等。

1.2.5逻辑分析法

运用逻辑分析法归纳出国体中心和奥体中心的经营管理模式的主要特征,并对经营状况进行分析与研究。

2结果与分析

2.1国体中心与奥体中心的基本概况

国体中心处于红谷滩新区的南面,由澳洲设计师按照“一横三纵、两心三带”进行设计,主体育场是一座圆形建筑,达到世界顶级标准场馆,现如今国体中心已然成为南昌重要地标性建筑。奥体中心位于南昌瑶湖大学城西面,由同济大学建筑系设计,主场馆鸟瞰造型像巨大的含苞待放的花蕾,五座场馆像鲜花一样围绕在主场馆周边,奥体中心是一座达到世界级水准的现代化体育场馆。

2.2两场馆赛后经营管理现状

从调查中可以发现,两场馆自2011年开始,经过5年多的经营,目前两场馆的经营状况并不是很理想。从经营的效果来看,国体中心收支基本持平,奥体中心亏损较为严重。

2.3两场馆赛后经营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是经营管理模式的问题,国体中心实行的是公司经营管理模式,所有对外营运的活动大部分由经营部负责,但是集中管理也会阻碍单个场馆对外市场的开拓能力。奥体中心实行的是自主经营模式,场馆中心是江西省体育局下设的一个处级单位,经费由政府负担,由于场馆管理人员是由政府部门选派,缺乏对场馆市场化运作的经验与知识,也没有开拓市场的激情和活力,场馆运营自然缺少灵活性和主动性。第二是“人”的问题,“人”就是场馆的管理人员和市场营销人员,从调查中发现,在市场营销专门人才方面,国体中心有15位专门的营销人员,其中本科毕业的有10人,奥体中心只有两人,远不能满足市场营销的要求,在这些营销人员中,懂体育规律,又有管理经验的人员较少,大部分还是体育专业或者是管理专业的高校毕业生,没有实践经验。特别是场馆负责人,只有行政管理经验,没有市场化的学习背景,对场馆运营的方向没有前瞻性,不能实现场馆的企业化管理。第三是“财”的问题,“财”就是政府财政拨款或者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国体中心是市政公用集团管理下的企业化运营,自负盈亏,每年水电费、场馆维修费、物业管理费和职工工资总计达到2000万元左右,这些资金的获得必须通过场馆的经营和民间资本的注入,场馆只是在政策上获得政府的支持,国体中心目前基本达到了收支平衡的状态。奥体中心是由省财政和体育局共同拨款,2012年试运营第一年就亏损900多万元,自身经营所获的收入只有100多万元,远没有达到场馆市场运营的要求。在这种形势下,为了维护场馆的基本运转,通过对内部机构和人员进行整合,大幅削减安保人员,场馆的保洁、绿化项目并没有请专门的物业公司进行维护,而是聘请临时工进行不定期的维护,以节约成本。第四是“物”的问题,“物”就是可利用的场馆和设施。第五是“体育产品”的问题,“体育产品”就是可提供的体育服务。据调查,国体中心与奥体中心虽然是为七城会而新修建的体育场馆,无论是从场地、还是设施配备都较完善,但是这两个场馆并没有以这些为优势,仍旧向老的体育馆一样开设较为传统的体育服务,例如开设培训班、健身指导、场馆的租借等,新型的体育娱乐性活动、私教培训、体育赛事规划指导、全民健身等较为匮乏,整体上来说体育服务的内容较少。

2.4两场馆经营管理的对策

2.4.1改善经营模式,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国体和奥体中心可向经营结构较为完善,既注重体育竞赛表演、体育健身、培训等体育本体产业的发展,还提供配套服务的“以体为主、多种经营并存”经营模式过渡,这种模式项目多,种类较为齐全,能满足大部分消费者的需求,而满足的需求越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就越大,场馆经营就越成功。但光光提升经济效益是不够的,还要注重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在市场经济的体制下,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总是相辅相成的,社会效益越高,就代表市场越大,而市场越大经济效益自然而然就越高。

2.4.2拓宽营销思路,创新营销策

略奥体中心和国体中心要实现市场化,对营销思路进行拓宽和确立,对营销策略进行创新是必不可少的。国体和奥体要拓宽营销思路,立足于场馆优势,在积极开展多样性的体育娱乐项目、培育健身娱乐市场的同时,多承接大型体育表演赛事,不但提升场馆名气还有助于体育表演市场的开发。

2.4.3注重无形资产的开发和保护,树立良好形象

奥体和国体中心应向管理较为出色的场馆学习,注重对无形资产的开发和保护。加强对无形资产的开发,使无形资产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孕育出更大的经济效益,从而将经济效益又投回场馆经营管理之中,完成场馆建设、提升场馆竞争力。市场经济是一个竞争的市场,要注重对知识产权和无形资产的保护,塑造良好的场馆形象、打造一个诚信的交易环境。

2.4.4建立专业的管理团队,提升服务内容和品质

国体和奥体需要引进专业的管理专毕业人才进入到管理团队,从而提升管理效率推动场馆发展。扩大服务领域,立足于自身条件,延伸配套业务,将体育展览、体育运动、休闲、旅游和娱乐有机结合在一起,完善服务内容。注重对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的培养,树立顾客至上的观念,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

2.4.5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多渠道多层次完善资金链

省委省政府及各级机关单位应该,加大对体育场馆的政策扶持力度,对体育场馆可以施行项目补贴、后期奖励等方式的优惠政策。结合体育场馆的经营现状,实行末位淘汰制,激励体育场馆经营者的经营热情,财政单位可设立专门的扶助建设资金和体育产业引导资金,并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社会资本注入体育场馆的建设和管理之中,真正的多渠道多层次的为体育场馆的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参考文献

[1]赵钢,雷厉,主编.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概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2]钟天朗.体育经营管理——理论与实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3]张大超,易春燕.我国大型体育场(馆)运营过程中的风险管理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5,41(6):15-19.

篇7

关键词:中美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比较研究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American universities and sports management system, the comparative studies of the two countries to find out of college in sports management aspects difference, fundamental purpose is to adopt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anagement system of advantage, and then puts forward beneficial to China university athletic sports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establish a suitable for China's college sports management system mode.

Keywords: American universities and sports management system was studied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前言

我国体育体制改革在市场经济下不断深化,但高校竞技体育的管理水平仍处于初始状态,存在着许多不成熟的地方。而美国高校体育运动管理体制已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竞技体育管理模式相对成熟,其中NCAA是美国目前高校竞技体育最主要的管理机构,它已经形成组织结构完善,规章制度健全,运行机制畅通的一个社会团体。通过对中美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进行全方位的比较,对于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的运行机制,寻求适合我国高校运动竞赛的模式有积极的作用。

2中美高校在竞技体育的管理体制上的不同

由于中美两国的差异,使得高校对竞技体育的管理体制也大相径庭。从总体上说,中国高校的体育运动竞赛管理体制主要以国家行政协调为主导,而美国高校体育运动竞赛管理体制则主要通过社会自我协调来实施。

2.1竞技运动的管理类型

美国高校对竞技体育的管理体制有独立型管理和非独立型两种。在独立型管理体制中,学校的竞技运动受校长的直接领导,非独立型管理体制由分管竞技运动的系主任负责。在我国,对于竞技运动的管理,完全属于体育部或体育系,校长直接负责制很少,对于学校竞技体育的有关问题由下级即体育部或体育系申请以报告的形式报学校一级审批,管理制度单一且烦琐。

2.2竞技运动的管理实体

美国竞技体育部和体育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美国高校的竞技体育部应该是我国高校目前的“校代表队”。竞技体育部的师资属教练员的系统,与教师是完全不同的。在我国,体育部既负责学校的教学,也对竞技体育进行管理。

2.3对大学生运动员的管理不同

目前我国的大部分高校对学生学习的管理基本上采用的是学分制,这与美国对高校学生的管理基本相同。对于大学生运动员的学分学籍的管理,我国和美国的管理存在以下不同:(见表1)

3结论与建议

高校体育既是体育教育的基础,也应该是发展我国竞技运动事业,提高我国竞技运动水平的一种有效依托。竞技运动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竞技运动与教育的结合更能体现出竞技运动的魅力,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美国竞技运动水平较高的实践经验已经验证了这一点。竞技运动与教育结合的意义“不仅在于解决运动员的文化教育问题,实际上涉及到我国竞技运动体制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涉及到我国竞技运动如何健康发展、持续发展和快速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5.1加强对大学生运动员的管理。大学生运动员的学习成绩管理应纳入学校和全国高校竞技运动组织机构的双重管理。

5.2应尽快建立一个更加完善的全国高校竞技运动的组织,专门负责在全国高校之间组织校际运动竞赛,制定与高校运动竞赛的相关规定与细节,完善目前相对不足的竞技比赛状况,使竞技运动真正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使高校运动竞赛与专业或职业运动完全分离。

5.3建立大学生运动员专门档案,正确处理我国高校学生的学习与比赛的关系,保证学生既有正常的学习时间又能够保障学生的正常训练,可以借鉴美国为每个学生运动员配备文化学习指导教师。

【参考文献】

〔1〕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Intercollegiate Athletic(NCAA)Home page: 省略

〔2〕NCAA Student一Athlete Insurance program National collegiate Athletic Association.省略

〔3〕【美】罗伯特・郝钦斯 美国高等教育[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4〕曲宗湖 域外学校体育传真[Ml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5〕王永盛 马宪英中美大学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的比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8(3)

篇8

关键词:体校;训练经费;绩效管理

体育运动学校作为公益类事业单位,主要经费来源是财政拨款,而体校财政拨款中的主要部分是体育训练经费。本文所提到的体育训练经费,指的是财政拨款用于体育事业支出的预算经费,它是由行政事业单位编制的,经过各级人大或相关法律程序批准的本单位的财政年度部门预算所涉及的经费。我国财政部在2011年为了进一步加强对财政性资金支出使用的监管,完善财政资金的使用过程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出台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办法要求各级部门预算单位针对财政性资金支出,特别是项目经费支出,都应该进行绩效管理评价。体育训练经费作为基层体校的主要项目经费,其预算金额较大,用途广泛,社会影响大,而且由于其动态化的特点,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很难使用传统方法去管理,因此迫切需要对体育训练经费绩效管理开展研究。对体育训练经费进行绩效管理研究,有助于探索出一套适用于体育运动学校的、符合社会公共利益的经费管理模式,以便更好地指导体育训练部门的经费管理工作,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促进体育事业发展。

一、体育训练经费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我国各地基层体校在训练经费的绩效管理工作方面下了一定的功夫,同时也在主管部门和当地财政部门的指导下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在绩效管理目标设置、管理过程、考评指标设计及评价结果应用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1.绩效管理的目标设置不全面、不完善

训练经费的绩效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绩效目标的设定是整个绩效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但是在目前的实际工作中,基层体校往往注重绩效评价打分环节,而不重视绩效管理工作规划、绩效目标的设定和其他方面的工作,往往只是孤立地开展绩效评价工作,没有将绩效管理看作是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目前,我国基层体校的管理方式较为粗放,工作重心和目标往往是追求学校排名和体育比赛成绩,而建立基于体校绩效评价、目标分解、人才培养规划等因素的科学管理模式却往往被忽视,这就导致体校的实际工作重心与公益类事业单位的目标严重偏离,致使基层体校的公益性受到损害。众所周知,在竞技体育比赛中运动员要取得优异成绩,往往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仅包括运动员自身的竞技水平和临场发挥,还与天气、裁判、主客场等多种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因而,如果一味地以运动员的比赛成绩作为体校训练经费绩效管理的目标,不仅不能够如实反映训练经费绩效管理的真实情况,而且具有极大的风险性。因为一旦被寄予厚望的重点项目的运动员在比赛中失利,那么通过该评价指标反馈的信息是该项目投入较大却没有完成预期目标,即使体校在学生升学率、优秀运动员输送人数、体育场馆开放等方面都做得很出色,也无济于事,因为上级财政部门只会根据体校申报的绩效管理目标来对训练经费绩效管理实施的成效进行考评。所以,仅仅将比赛成绩作为基层体校绩效管理目标是不够全面的,也是极具风险的。

2.绩效管理中的过程管理不到位

目前,我国大部分基层体校对训练经费的绩效管理实施过程大致如下:首先,体校管理层根据体校的绩效管理目标,召开专题会议讨论决定当年体育训练经费的具体实施项目及预算安排,并上报体育局审议,审议通过后上报市财政局审核;其次,基层体校根据各预算项目的具体支出计划,分析预算经费增减的原因,合理安排预算支出的进度,并明确训练经费支出的责任人、预期目标和预期取得的成效;再次,基层体校根据前期制定的训练经费支出计划,开展日常业务工作和管理工作,并按季度对预算经费使用绩效进行分析和总结;最后,在预算执行结束后,根据训练经费支出情况和取得的成效,填写绩效评价指标分析表,并编写绩效评价自评报告,然后由上级主管部门及财政部门对自评报告进行再评价。目前,基层体校在训练经费绩效管理工作中,对管理流程和环节的重视程度不够,还没有达到财政部门对训练经费绩效管理的要求,也不符合绩效管理的流程标准。在训练经费项目安排的预算编制环节,体校没有充分地对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也没有进行充分的沟通,很难明确训练经费安排的计划和年度训练经费绩效管理的目标;也没有根据体校内部各处室和运动项目管理中心的实际情况,采用评分体系确定训练经费支出的优先次序,对于财政部门批复的训练经费的额度,不能依据预算编制按照进度严格地安排支出。虽然体校也制定了一系列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但是由于体校的特殊性,日常的业务活动复杂多变,体校在训练经费的分配和使用过程中,往往会受到运动队夺金任务指标的影响,部分流程和环节还不能完全按照既定的计划去执行,比如在训练经费的分配上,原则上是根据该项目的金牌任务指标以及上年度比赛成绩确定经费分配比例,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当面临夺金与否的关键时刻时,往往会超出既定预算以确保完成夺金任务。另外,体校在进行训练经费绩效管理的过程中,也没有对各处室和运动项目管理中心进行辅导和支持,以准确地收集相关信息及数据,顺利开展训练经费绩效管理工作。在绩效管理过程中,要求预算单位在预算经费的收支上保持平衡,严格按照预算编制执行,同时还要求预算单位在绩效管理实施过程中,保持各部门、各层级的顺畅沟通和交流,绩效管理的组织者应当及时对业务活动所产生的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及时发现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采取针对性措施解决问题,以提高单位的绩效管理水平。

3.绩效管理评价指标不尽合理

目前大部分基层体校设计的绩效指标体系较为粗糙,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指标体系设置不合理。绩效管理指标设置还是以训练经费的投入和产出为主要依据,以此衡量训练经费绩效管理的效果,但是由于缺乏明确、细致、具体的绩效目标,导致评价指标无法充分反映体校的社会责任和战略目标,以至于绩效评价结果无法为管理者决策提供所需的信息。第二,指标体系设计混乱,缺乏设计依据。指标设计无法体现出体校的主要任务和目标,部分评价指标晦涩难懂,一些绩效指标脱离实际工作情况,概念模糊,无法衡量,不具备可操作性。设计的指标没有和单位的绩效目标挂钩,与绩效管理的关联度较低,不利于开展绩效考核。第三,各处室、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的教职工、教练员参与绩效指标设计的程度不够。据笔者了解,绩效指标大都由经办人员根据自身经验设置,没有充分调研,因而指标与教职工的职责和利益不挂钩,导致责任无法落实到具体人员,体校各教职员工对绩效管理的具体要求认识较为模糊,影响了训练经费绩效管理的实施。

4.绩效评价结果没有得到有效应用

就基层体校目前的情况而言,绩效管理还停留在表面,工作方式较为粗放。首先申报绩效目标,然后根据项目实施结果对照绩效评价指标进行打分,最后根据最终得分来衡量训练经费绩效情况,缺乏对评价结果的反馈和应用。这样的绩效管理流程是不完整的,它没有根据绩效评价结果分析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更没有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改善工作。完整的绩效管理流程应当包括绩效管理规划、机构和人员配置、指标设置、绩效管理实施、评价结果反馈与应用等。然而在目前,基层体校往往没有有效地应用绩效评价的结果,这样就无法发挥出绩效管理真正的作用,也违背了对训练经费实施绩效管理的初衷。缺乏评价结果的反馈和应用,对于改善体校训练经费的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率是没有太大作用的,这种情况下绩效管理工作只会白白地消耗体校的资源,往往引发新的矛盾和问题,不利于体校的长远发展。

二、完善基层体校训练经费绩效管理的措施

1.完善训练经费绩效管理目标的设计

平衡记分卡的相关理论认为,组织的绩效管理目标的设定是由它的使命来决定的。在新形势下,我国的体育事业也在积极寻求突破和变革,基层体校首先应该了解自身所处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从而明确自身的社会定位和社会职能,了解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这样才能制定符合自身特性和社会要求的绩效管理体系。所以,在设计绩效管理目标的时候,不能片面地看待问题。体育运动学校作为我国特殊时期的产物,有一定的合理性和时代性,但是当我们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的时候,为了使体育运动学校能够适应这种变化并争取更大的发展机遇,需要从根本上转变体校的办学思路,在制定训练经费绩效管理目标时,必须符合时代的要求,满足社会需求,这样制定的绩效目标才有价值和前瞻性。制定绩效管理目标时,必须调研分析基层体校的现状、不同绩效维度以及关键驱动因素,结合基层体校的使命,在合法合规地使用训练经费的前提条件下,努力做到训练经费的收支平衡,以保障体校各职能部门履行职责,做好本职工作。另外,还要积极开展教职员工的培训工作,努力提高其业务水平,优化体校专业设置,提升师资力量,提高基层体校整体竞争力,优化生源结构,争创一流的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在各类竞技体育比赛中取得更大的成绩,为提高群众的身体健康素质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2.完善训练经费绩效管理的实施过程

训练经费的绩效管理的各环节,最终都将落实到每个职工身上,因此在整个绩效管理工作中,顺畅的沟通和及时的反馈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沟通能够及时地掌握各部门绩效管理工作的实施情况,教职工也能及时反映绩效管理中的问题,并得到有效解决,以提高绩效管理水平。作为绩效管理实施阶段的重要环节,相关信息的收集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这项工作,能够收集和记录绩效管理过程中的各项数据,既可以为下一阶段开展绩效评价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撑,以提高绩效管理工作的公信力,同时也能够为管理者提供诊断工作的依据,分析存在的问题,针对绩效低的环节采取有效措施。绩效信息的收集可以采用观察法、工作记录法和他人反馈法等,通过上级主管部门、体校管理者、教职工、运动员等多种渠道进行信息收集,内容包括绩效目标和指标完成情况、工作流程和环节是否完善、服务对象的反馈意见、影响绩效工作的内外部因素等。基层体校在绩效管理实施过程中,可根据需要聘请专家或第三方机构,指导体校顺利开展工作。在训练经费申请之前,根据要求申报绩效评价目标;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对训练经费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管理,保证在训练经费的使用过程中不出现违规违纪的现象;在项目完成之后,组织相关人员进行验收,同时依据整个项目实施的过程撰写绩效评价自评报告;最后由财政部门组织专家对自评报告和项目组织实施的结果进行复评,并将复评结果反馈给市体育局和市财政部门。

3.训练经费绩效管理评价指标的设计原则

基层体校在设计训练经费绩效评价指标之前,首先要明确绩效评价指标设计的主要原则,包括以下几项。第一是相关性原则。设计的评价指标应该与体校训练经费的绩效目标和考评目的有直接联系,以保证评价指标能够真实地反映出训练经费绩效管理实施的情况。在整个指标体系内,各项指标通过相关性构成钩稽关系,从而形成一种内部制约关系,从制度上杜绝数据造假。第二是可比性原则。如果被评价对象之间存在某种共性,那么就可以选择同一类指标进行绩效评价,以便于不同评价对象之间的相互比较。可比性原则有利于完善指标体系的建设,可以减少信息收集的工作量,节约人力成本。第三是重要性原则。这个原则要求指标设计者结合单位的具体情况,根据指标在单位工作中的重要程度进行筛选,选择最能够反映单位主要业务、最具代表性的指标来反映单位的绩效情况。第四是经济性原则。这个原则要求在设计指标时,要充分考虑到获得指标数据的成本支出,成本支出不仅仅是相关经费的支出,还包括人力资源成本以及时间成本,因为绩效管理是提升单位业务和运营成效的一种有效管理手段,如果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去获取相关指标数据,可能会得不偿失。第五是科学性原则。设计绩效评价指标时,指标应当定义精准、范围明晰、指向明确,指标体系内各项指标都具有独立性,不应该相互干扰甚至出现逻辑上的悖论。第六是稳定性原则。这个原则要求在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时,一是要注意设计的指标不能随意变更,这样能够给评价者和被评价者一个稳定的预期,使绩效评价的记录具有连续性;二是要注意评价指标要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普遍性,能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适用,以便进行长期的对比观察。因此,根据上述六项原则设计出来的评价指标,相互制约、各有侧重,形成统一的有机整体,可以充分反映出训练经费支出的成效和影响因素,避免了体校目前在设计评价指标时思路不清、原则不明的现象,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目前的指标体系较为混乱的问题。

4.完善训练经费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机制

针对目前基层体校训练经费绩效评价结果无法得到有效应用的问题,需要建立一套与单位年度预算安排相关联、奖惩制度完备、绩效管理信息系统完善的评价结果应用机制,以提升体校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首先,随着部门预算绩效管理的逐步深入实施,财政部门应当建立部门预算与绩效评价结果联动的应用机制。基层单位在上报下一年度财政预算编制时,应同时申报预算经费绩效管理目标,以及上一年度的绩效管理评价自评报告。财政部门在审核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的过程中,应该着重审核单位预算编制的合规性、合理性、可行性和科学性,并通过第三方专业机构对基层单位上报的绩效管理自评报告进行再评价,并综合多方面意见确定基层单位下一年度的预算资金。对于预算经费绩效评价优秀的,市财政局可以优先安排预算资金;对于完成情况良好或一般的,市财政局可以提出整改建议,并根据项目实施进度安排预算资金;对于没有完成预算经费绩效管理目标或者有拖延的,市财政局可以在分析具体原因后,要求基层单位进行整改,并严格控制下一年度的预算资金安排。通过绩效评价结果的有效应用,建立财政预算安排与单位绩效评价结果的联动机制,以提高财政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率。其次,奖优罚劣。因为行政事业单位不是营利性部门,无法简单地通过财务数据进行奖惩。对于财政部门来说,可以通过基层单位的绩效评价报告来作为预算经费安排的参考依据,建立预算经费与绩效评价的联动机制,从而实现奖优罚劣的目的。最后,积极应用新技术。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现代社会已经步入大数据时代。基层体校也应该抓住这一契机,将传统的绩效管理方式和大数据技术结合起来,以便训练经费的绩效评价结果能够更好地应用。另外,积极建立训练经费绩效管理信息系统,同时建立标准化、科学化的指标体系。在建立了标准化的指标体系后,财政部门还需要对基层预算单位进行辅导,组建绩效评价专家库,与第三方专业机构展开合作,为训练经费的绩效管理提供帮助,以提升训练经费绩效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刘青.体育行政管理新论.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2.李万来.竞技体育技术创新.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

3.王晓芳,刘江宏,庞宇.基于平衡计分卡的体育非营利组织绩效管理.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5,29(2).

4.李波,叶蓓伦,魏燕.优秀运动队教练员工作综合考评系统的研究.体育科学,2005(04).

5.李林.我国专业体育教练员工作绩效结构模型研究.体育科学,2011,31(4).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