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集体经济产业发展8篇

时间:2023-08-17 15:55:2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集体经济产业发展,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集体经济产业发展

篇1

关键词:旅游经济;产业化;服务

中图分类号:F59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424-01

一、昆明旅游经济发展状况概述

昆明作为我国国内首屈一指的旅游圣地,该市的旅游经济发展始终处于国内的领先水平。在2013年昆明市累计接待游客总数达到5600余万人次,同比增长近20%,旅游总收入达到515.89亿元,同比增长近21%,接待海外游客总人次突破120万人次,同比增长8.26%,旅游产业创汇达到4亿美元,同比增长12%。

昆明市旅游经济发展保持了持续稳定的增长态势,旅游产业带动了城市商业、服务业的高速发展。当前昆明市的旅游收入已经成为城市税收的主要来源之一,依托于旅游业,昆明市可持续发展力始终处于省内前列,居于国内一流水平,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已经成为昆明市的主要产业,昆明市第三产业布局趋于规范化和科学化。

不过,总体来看,昆明市旅游业对境外游客的吸引力还相对较低,与香港、三亚等旅游城市相比,旅游业的总体创汇水平还处于较低水平,未来在进一步扩大国内游规模的同时,拓宽入境游总体规模将成为昆明市旅游经济长足发展的关键所在。与此同时,推动旅游产业化发展,优化旅游产业布局,也将成为昆明城市旅游经济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

二、昆明旅游经济产业化发展过程中所存在问题

当前昆明旅游产业化发展依然面临一系列问题,随着国内各个省市加大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国内旅游产业的竞争越发激烈,虽然昆明的旅游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相比之前的优势而言,现阶段昆明旅游产业发展的优势已不再明显。从深层次来看,昆明旅游经济产业化发展出现增速增量放缓的现象,根源在于宏观层面,旅游产业化发展的理念和意识出现了问题,进而直接影响到产业的实际发展。

2.1 产业化发展的意识不强

昆明作为一个全国知名的旅游城市,旅游经济发展的好与坏最终决定了昆明市城市发展的走向,打造旅游精品城市、构建旅游经济强市这一宗旨意识还没有能够完全被落实,一些旅游相关部门及从业企业、从业者对于昆明市发展旅游产业的理念尚存理解误区,重视程度不足,缺乏整体意识、缺少协作意识是较为突出的问题之一,有效的产业化发展源于先进发展理念的引领,源自产业的整体化发展。昆明市的旅游资源开发已经基本步入成熟期,新建开发旅游项目的空间较小,如何创新思想在现有资源基础上做文章,推动产业的整体发展是一个客观问题。一部分人小富即安、固步自封的观念直接导致了昆明旅游经济产业化发展的滞后,以传统旅游产业发展思路去衡量当前的旅游产业发展实际,显然是不合时宜的,新思想、新思路、新理念是昆明旅游产业化发展的根本所在。

2.2 产业化内外部结构不合理

旅游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旅游经济的发展水平和质量。昆明市旅游产业内外部结构不够合理的现象直接造成了旅游发展质量的提升难以与旅游规模总量同步,旅游人数规模的持续攀升,却难以带动旅游产业化发展,这点必须引起我们的思考,昆明市旅游产业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较高,但社会效益及环境效益是难以让人满意的。昆明的旅游市场、项目、区域、产业、人才等各个方面还存在着内外部结构不够合理的现象,重产业硬件建设,轻产业软件建设,导致旅游产业发展失衡的问题将成为最终影响昆明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

三、昆明旅游经济产业化发展策略

昆明市旅游经济产业化发展的关键在于突出旅游经济产业化的整体性和可持续性。在加快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不断提升软件服务的标准和水平,从里到外全方位强化旅游经济产业化发展质量。

3.1 注重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

在2013年的工作部署当中,云南省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要将昆明打造成为世界知名旅游城市。而这一战略性决策的最终制定和有效贯彻落实,对于昆明旅游经济建设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积极作用。借助政策优势,昆明市制定了《昆明市旅游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全面稳步推进“一核一带一群四片九区”旅游发展布局,推动一批旅游项目的加快建设。围绕石林、阳宗海、环滇池等重点旅游产业聚集区内部及周边的旅游项目将全面开工建设,进一步增强原有旅游产业聚集效应,突出旅游产业发展的整体性,形成强有力的旅游产业体系,带动全市经济向好发展。

3.2 优化旅游产业结构

昆明市的旅游产业结构相对较为完善,但随着旅游产业的高速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深化改革和不断优化已经成为推动昆明旅游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策略。以购物、餐饮、住宿为基本业态的旅游产业要实现不断创新和扩容,向着更深层次发展,打造精品产业,以推广城市旅游品牌作为抓手,以点带面,突出昆明自然风光游的优势,带动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业态的多元化发展,形成多层次的产业结构,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实际需要,拓宽旅游经济的增长点。

3.3 规范服务树立旅游服务品牌

服务是一座旅游城市持续全面发展的保证。规范化服务是当前昆明发展旅游经济,打造旅游产业化体系的重点工作之一,旅游业作为重要的服务产业之一,围绕服务去建设和发展旅游业是当前各类旅游城市应做好的一项具体任务。昆明市想要全面提升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就应该从树立旅游服务品牌着手,使昆明旅游的品牌效应得到展现,发挥昆明自然风光资源丰富,旅游产业底蕴足的优点,以强带弱,弥补其在旅游服务软实力方面的不足,通过规范旅游产业服务行为,制定服务标准,使昆明市旅游产业的规范性更强、可预期性更强,进而全面增强昆明旅游经济的整体实力。

参考文献:

[1]余慧颖,徐蕾.云南旅游经济增长与投资的计量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05).

[2]葛盛荣,谢昌浩.昆明旅游投入产出表的构建及产业结构分析[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

[3]王沛,刘军波,许军让,肖亚波.旅游业对社会的影响[J].商品与质量,2010(S7).

篇2

关键词:文化产业;经济;问题

一、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思想观念落后。目前,河南省的文化产业发展虽然具有了一定的规模,但是从发展观念上看,同沿海发达地区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河南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省,河南的传统文化主要是农业文化,严重的传统文化观念使其缺乏与现代经济的关联性; 另一方面,从体制上来看,文化单位多为政府单位,不仅缺乏竞争观念,而且缺乏经营意识,不能很好地把握市场供求关系。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行政手段的干预还比较多,企业化的经营方式很难进行,对文化进行“市场化运作”的能力较差,这就造成了文化资源的闲置与浪费。

1.2资金投入短缺河南虽然是文化大省,但是多年来,河南省对文化产业的资金投入相对不足,因此文化设施也就相对落后。各地政府虽然具有较高的热情发展文化产业,但是由于财政紧张,投入到文化产业中的资本支出较低,河南人均文化事业费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目前,河南文化建设投资主要来源于政府,尚未真正建立起多元化的投资、融资体制和机制,资金不足仍是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大问题。

1.3高素质文化产业人才匮乏。人才不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相对较少。2011年河南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为54.02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0.87%,占常住人口总数的0.57%。二是文化产业高端人才引进不足。三是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不够。

目前河南省部分高校虽已开设了文化产业管理及相关专业,但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严重匮乏,学生数量相对较少。河南省现在还没有专门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研究生培养单位,严重影响了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四是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良莠不齐,部分人员素质低下。消费乏力也是影响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2010年,河南城乡人均文教消费593.02元,仅为全国城乡人均文教消费975.41元的61.9%。同期上海城镇人口仅文化娱乐消费支出便达2195元,城乡人均文教消费更是高达3091.95元,与河南农村居民全年消费支出总额(3681.21元)相差无几。

二、发展文化产业的有效对策

2.1降低行政垄断,实现产权多样化。提高文化产业市场竞争力,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提高其市场化程度,重塑市场主体,实现产权的多样化。政府应分清社会经济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改革当下文化产业大多是“国有独资”和 “国有控股”的产权制度。要建设面向现代化建设的河南文化产业,必须走市场化道路,打破所有制壁垒,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政府应从制度上打破文化市场竞争性领域的行政垄断,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完善和扶持民间中介组织和民营文化主体的激励政策,培育新的多元化竞争主体,形成开放性的竞争环境,尽量改善“政企不分” “一股独大”的局面。

2.2 建立多元化的文化投融资体制。文化产业有公益性和盈利性领域之分,政府对于文化产业的支持应主要集中于非营利性的领域。政府除了直接对文化领域提供支持外,还应积极引导配套的社会资金及产业资金。可以通过法律法规和政策杠杆来鼓励各地市、各企业以及全社会对文化事业进行赞助和支持。除此之外,还可以进一步放宽政策限制,积极引入外来资金,鼓励外商在各个领域投资兴办文化企业。利用外商的资金、技术和营销渠道,生产高智能化、高附加值的文化产品,进而提升河南省文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鼓励商业银行积极开发符合文化产业特点的信贷新产品,加大信贷投入,搭建文化市场与金融市场的对接平台,改革体制,创新金融融资模式。鼓励组建各级各类文化产业组织、文化投资公司,形成多元化投资主体的新格局。通过完善文化产业投资融资政策,逐步完善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内资与外资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

2.3重视弘扬特色文化,大力扶持农村文化。河南历史传统悠久,文化资源丰富,郑州的嵩山文化、濮阳的杂技文化、开封的北宋文化、洛阳的古都文化、安阳的殷墟文化等,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应由政府主导,加强对其研究,增加创意与设计,阐发其文化内核,促进其文化升级,引导其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政府还应通过政策和财政支持,保护农村现有的风俗和艺术传承,资助民间工艺、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支持民间节庆活动,为河南文化产业的多样性发展留下足够素材。

2.4积极创新文化资源,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对文化资源的创新,我们必须要对原有的文化资源进行再创造、再包装,用现代的、创新的、商品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河南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但是由于缺乏创新以及商业化的运作,很多资源被别人捷足先登,比如迪斯尼根据河南的花木兰以及少林功夫,制作出了两部热卖电影《花木兰》《功夫熊猫》。但是,河南省也有不少资源创新的成功范例,比如,濮阳的杂技,濮阳素有“杂技之乡”称号,尤其是濮阳东北庄,是广袤的豫北平原上的一颗明珠,东北庄人人爱杂技,田间地头,屋里院外,均是练习的场所。男女老少人人都能来上个三招两式。目前东北庄约有500人常年在外进行杂技表演,杂技人才遍及全国27个省市,而在国内外担任杂技团长的就有37人。朝鲜、日本、德国等41个国家的杂技团体,皆有东北庄的杂技人。近年来,濮阳杂技一直在探索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在国内的桂林、上海、北京、广州、苏州等大中城市,都有濮阳杂技的演出队伍,迄今为止,濮阳市杂技团创作了《狮林春光》、《女子大排椅》、《攀登》等一大批优秀杂技节目,在国际国内杂技比赛中频频获奖;濮阳市还创作了《神龙部落》、《水秀》等一批杂技精品剧目,享誉全国。以百姓喜闻乐见、人人争相参与的活动作为载体,再现历史文化,激活消费市场,是濮阳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传承和创新。

三、小结

综上所述,大力发展我省文化产业发展对转变河南发展模式、改变河南形象以及满足我省人们精神文化需求有着重要意义。以更新思想观念、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重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为路径,不断促进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是新时期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沿课题。

参考文献:

[1]姜运仓.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劣势及战略选择[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0(8).

篇3

一、体育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作为矛盾对立体,二者是相对独立的概念,没有主次之分,其地位应是平等的

所谓体育的经济效益是指人们在体育投资这一经济活动中,劳动的占有和消耗与所取得有用成果的比较,即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它的实质是指在体育劳务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以尽可能少的劳动消耗和占有,获取尽可能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在这一点上,与一般产品的经济效益没有什么差别。因此,它的上位概念大致属于经济学研究的范畴。

所谓体育的社会效益,是指体育产品大都是精神产品,其产品的主要功能是增强人民体质振奋民族精神,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其实质是体育产品所产生的社会效果。因此,它的上位概念大致属于社会文化娱乐范畴。

由于它们所属的范畴不同,做为相区别的一面,二者是没有主次之分的,其地位应是平等的。可长期以来,人们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把追求经济效益同“小人喻于利”,同“资产阶级的唯利是图”联系在一起,把追求社会效益同“君子喻于义”,同“社会主义优越性”联系在一起,本能地给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涂上了色彩,分出了等级。受其影响,体育被看成是纯粹的公益性、福利性事业,体育经费完全靠国家拨款,只讲投入不讲产出,形成了“居民低收入——政府投资——福利分配——投资萎缩”的经济流程。由于没有经济效益做基础,势必影响体育社会效益的实现。直到今天,在体育场馆实行多种经营,提高经济效益的问题上,“有27.5%的人认为体委部分领导对场馆实行多种经营,创收盈利心存顾虑。”〔1〕因此,要正确处理体育产业发展中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必须从思想认识上摆脱极“左”思想的束缚,还经济效益以本来面目。

二、体育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作为相互联系的一面,其关系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研究的领域不同而有不同的涵义

1.就微观而言,在体育产业的经营开发中,应该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兼顾体育的社会效益。

在这里,体育的经济效益就是微观经济效益,即体育单个经营单位的经济效益。同企业一样,应该把经济效益当作自己经营的出发点和归宿,把利润视为企业的生命。这不是由个人的主观意志决定的,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运作的必然结果。

体育作为产业进行开发,走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企业化道路,这说明推向市场的体育产品是商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必须遵循社会经济运行规律,即以利益为杠杆,通过公平竞争,等价交换,优胜劣汰,最终实现对体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保证体育产业的高速运作。因此,各体育经营单位必然想方设法,在尽可能降低劳动占有和劳动消耗的条件下,争取尽可能多的利润。与之相适应;经营者还必须兼顾体育的社会效益,要服务对路,增添花色,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档次,满足人们丰富多彩的体育需要,唯有这样,才能获得更多、更长远的经济效益。

目前,在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是那些由中外合资、外商独资及其他国内大公司,个人投资兴办的一些商业性俱乐部、网球馆、高尔夫球场、体育健身娱乐中心等体育产业。这些投资主体的共同特征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经营主体,他们经营体育的目的动机是显而易见的。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占领市场,一些有远见的投资者似乎并不急功近利而是在提高体育的社会效益方面下功夫,像高薪聘请外藉球员、本国优秀运动员,以及培养二、三线梯队等,目的当然是服务于经济效益。

有人认为,体育劳务产品和其他产品不一样,是精神产品,具有公益性,即使是进入市场的部分也是坚持社会利益与经济利益相结合,以社会效益为主。不错,体育劳务产品是精神产品,具有公益性,但体育产品之所以能走向市场,成为商品,从某种角度而言,恰恰是因为它的公益性。广泛的社会性、权利性、公正性,才使得体育劳务产品具备了交换的价值。

综观当今体坛,高水平的运动竞赛已成为一种金光闪闪的商品。一些大商家、公司、企业纷涌而上,竞相为之大洒金钱。他们的目的和动机当然不是为了实现体育的公益性,而是把体育的公益性、社会性当做可利用的手段,通过现代传播媒介,让体育充当出色的广告载体,获取超额利润。像每年为体育投入3000万马克的奔驰公司的信条就是:对体育界投入的钱越多,获取的利润越多。

可以说,正因为有了体育劳条创造精神产品的这种广泛的社会性、公益性,才有了商家争先恐后的投入,带动了广阔的市场需求,才有了体育市场的开辟和繁荣,也使得体育商品的价格扶摇直上。就拿奥运会的电视转播权而言,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售价2.78亿美元,1988年汉城奥运会为4亿美元,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是7亿美元,身价之高令人咋舌。

再拿发行体育彩票来说,当今许多国家都把发行体育彩票作为扶持体育事业发展的支柱产业。它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筹集大量的资金,靠的就是体育竞赛商品的价值,其使用价值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公益性,因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并给体育带来滚滚财源。我国“自1994年3月起,截止到1996年底,已顺利发行了22亿元的体育彩票,除百分之五十直接用于返奖外,共筹集资金6.6亿元。”〔2〕主要用于落实奥运争光和全民健身计划,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由此可见,就微观而言,在体育产业的经营开放中,坚持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兼顾社会效益,这是一种客观存在,是市场经济规律运行的必然结果。就目前而言,我们只有承认这个事实,才能充分显示“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体育改革精神,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关心体育,投资体育,促进体育商业化的发展,为最终实现体育的社会效益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2.从宏观而言,发展体育产业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体育为人民服务,为国民经济服务的宗旨,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经济效益服从服务于社会效益。

从宏观而言,体育产品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不能作为商品推向市场,诸如学校体育、职工体育,其基本任务是解决人口素质问题,福利性、义务性突出。像人们健身必备的基础设施投资大、周期长、收益慢,若按市场经济规律自由支配,其生产建设将无法进行。这就需要国家无偿投入,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渐增加投入的比重。这一点我国体育法第41条已做了明文规定,即“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体育事业经费、体育基本建设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对体育事业的投入。”这里充分显示了人民政府把体育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无疑是英明正确的举措。但笔者认为这属于国家宏观调控的范畴。与微观领域的产业经营开发,坚持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并不冲突。我们鼓励微观搞活,追求经济效益、赚取更多的利润,这并非坏事。国家可以通过宏观调控的办法从经营者手中提取丰厚的利润,再把它投资到体育的福利性方面去,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样既可以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又可以加速体育商业化进程,使体育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三、体育社会效益能否实现,体育产业能否健康发展,并不取决于经济活动本身,而取决于法制的健全和完备,取决于国家宏观调控的力度

在有些人看来,如果在体育产业发展中,坚持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势必会产生唯利是图、斤斤计较、金钱至上、腐朽堕落等不良风气,就会牺牲体育的社会效益,也不利于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而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上述问题似乎就可以避免。其实,事实并非如此。

众所周知,西方许多国家把追求利润当作体育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归宿。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不顾体育的社会效益。比如,在全民健身方面,我们推出《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美国推出《健康公民2000年》,加拿大推出《积极人生》,英国推出《90年代体育——迎接新的地平线》……他们颁布的时间似乎比我们更早。在计划的操作实施方面,我们有实施的步骤,他们更有完整的目标体系。以美国的《健康公民2000年》为例,该计划700多页,通篇都是对实施目标的陈述,其中包括3个总目标,22个子目标,47个次子目标和300个再次一级的目标。这些规定似乎并不亚于我们。

至于体育产业能否健康发展,也不取决于经济活动本身。我们国家坚持把体育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样产生了为名利服用兴奋剂,为了金钱而弄虚作假、招摇撞骗等问题,同样不可避免地滋生了拜金主义思潮。这都有力地说明了,在物欲横流的市场经济大潮面前,体育产业能否健康发展,追求经济效益是否就必然牺牲社会效益,并不取决于经济活动本身是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还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而是取决于法制的健全完备。市场经济是利益的经济,同时又是法制的经济。在微观经营中,谁都可以为追逐利润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前提必须光明正大、遵纪守法。这就要求在微观搞活的同时,国家必须加强宏观调控的力度,即通过制定实施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政策去引导、规范人们的利益行为,再配之以有效的监督,就能妥善地处理宏观与微观领域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联系。

总之,在看待和处理体育产业发展中,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时,一定要注意,从思想观念上摆脱“左”倾思想的束缚,从理论研究上分清宏观与微观不同的领域。

注释

篇4

一、成渝经济区产业发展的总体情况和特征

(一)形成一批有较大影响力的特色产业市(区)

重庆市已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汽车摩托车产业基地。2009年,实现汽车摩托车总产值258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2%,基本形成了以轿车为主的宽系列、多品种全面发展的产品格局,摩托车产销连续8年位居全国第一。成都市是软件产业、生物产业、信息产业和民用航空产业等17个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2009年,高技术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37.6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22.8%。德阳市已发展成为与上海、东北齐名的国内三大重装基地之一,水电、火电分别占国内市场份额的40%和30%,大型轧钢设备占45%,大型电站锻件占40%,核电设备占60%。绵阳市已经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的高技术产业体系。2009年,高技术产业产值50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8%,是西部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地。

(二)涌现一批在行业内有较大影响力的龙头企业

长安股份、力帆集团、建设集团等企业快速发展,2009年,汽车产量达到171万辆,重庆已成为国内最大的汽车摩托车产业集群。西铝集团已发展成为我国生产规模最大、技术装备最先进、品种规格最齐全的综合性特大型铝加工企业。国际复合材料公司玻纤生产能力已超过30万吨年,跻身全国第二位。四联集团发展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自动化仪表企业。三零集团信息安全产业市场份额占全国的30%以上,绵阳长虹公司拥有发明专利380余项,位列全国家电企业第一名。2009年,长虹彩电在家电下乡系统中销量全国第一,华意压缩机销量居全国第一,全球第四。东方电气水电机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35%,汽轮发电机占国内市场份额的30%,占全国风电设备1/3的市场。服务业领域,普洛斯物流企业、德勤会计师事务所、美国信必优等世界顶级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企业已进驻成渝经济区,国内外知名旅游企业基本都在区域内建立了办事处或旅行分社。另外,世界前50位的商业银行已有10余家以上在成渝经济区开设了代办处或办事机构。

(三)培育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产业集聚区

重庆市纳入“成渝经济区”的特色工业园区35个,占全市的81.4%,2009年完成工业总产值达3892亿元,占全市95%。北部新区的汽车摩托车产业、西彭工业园区的铝加工产业、长寿化工园区的天然气化工、西永微电子产业园的笔记本电脑在全国乃至全球形成了较大影响力,四大园区工业产出占全市的58%。成都高新区被批准为国家首批“世界一流园区”,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第四位,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产业为重点的五大高技术产业群。德阳重大装备产业集群目前已扩展到71平方公里,园区内工业企业1176户,2009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85.6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44.3%。绵阳市工业园区实现工业增加值205亿元(2009)。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35号创意产业园、创意产业商务区和三圣花乡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入驻企业达793家,2009年累计产值14.9亿元,成为国内知名的创意产业园区。

(四)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成渝经济区国家级科研机构及各类科研院所数量较多,各类高等院校超过130所,专业技术人员220万人,科技人才近30万。国家级工程中心、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众多。区内大多军工企业设备先进,科技实力突出。高技术产业已形成较强的产业基础。东汽、二重、长安股份、长安福特、西铝集团、国际复合材料公司、四联集团、三零集团、长虹公司等建立了企业研发中心。2009年,成都市新产品产值率达22.5%,国家级、省级、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分别达到10家、78家、74家,形成了川大智胜公司的空管系统、宁江机床集团的柔性制造岛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在软件外包、集成电路设计、信息安全、数字娱乐等高技术领域形成了比较优势。绵阳市是国务院命名全国惟一的“中国科技城”,拥有国家级工程中心4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8个。

(五)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建设

重庆市围绕建设长江上游综合化工基地、国内最大的天然气化工研发生产基地的目标,以长寿、涪陵、万州三大化工基地为载体,加快培育天然气化工、石油化工、煤化工三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推进千万吨级炼油和百万吨乙烯芳烃项目前期工作,完善MDI及化工新材料、乙炔、氢氰酸等11条产业链。成都一汽大众成都轿车、天马4.5代TFT―LCD生产线等224个项目加快建设,成飞大飞机等110个项目开工,重庆铁路物流园区、重庆中集现代物流中心等项目加快建设。

二、成渝经济区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技术创新和装备水平相对落后

总体上看,成渝经济区内产业发展呈现高新技术与原始技术、先进工艺与传统操作并存的局面。既有东汽、二重等具有先进生产技术的企业,也有一些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的中小企业。据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及综合评价课题组的《2008年全国及各地区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结果》,四川科技创新进步指数居全国第15位,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外资转移主要以加工贸易为主,集中在加工组装阶段。绵阳市是中国惟一的科技城,但也存在高新技术产品自主知识产权较少,尤其是能代表企业自主知识产权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的发明专利少的问题,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其关键核心技术和设备如CPU、集成电路、通用软件、PDP八面取屏技术等主要依赖进口。

(二)产业结构仍以资源简单加工产业为主体

成渝经济区产业结构仍呈现工业化中前期阶段的典型特征,偏重资源开发,高耗能产业比重大,初加工产品多,高附加值的终端产品少。2009年,三次产业结构为12.8∶49.9∶37.3,第一产业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3个百分点。在工业内部,仍以资源简单加工产业为主体,2009年,油气化工业、冶金和材料工业、农产品加工业等资源型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占成渝经济区工业总产值的30%以上。在服务业内部,仍以传统的商贸、运输为主体,现代物流、金融、信息、科技和咨询等生产业规模较小,知识密集型的高端服务业尤为薄弱。高技术产业总体规模偏小。2008年,四川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增加值仅为835亿元,同年广东省已达3700多亿元,中部地区的湖北省也超过了1000亿元。

(三)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和产业链招商方面滞后

2008年,全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10535.9亿美元,同比增长6.8%。四川省加工贸易业务备案进出口金额为61.4亿美元,重庆市为12.0亿美元,两省市占全国的0.70%,与经济总规模占全国的6.5%相比有较大差距。成渝经济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发展缓慢,与产业链较为单一有较大关系,当地企业加工生产的上游资源性产品无法满足多类产业转移的需求。

(四)各市(县、区)之间产业同构化问题严重

由于地理位置相近、资源禀赋相同等原因,产业选择取向一致,各市(县、区)之间缺乏合理分工,造成企业平均规模较小、产业集中度不高、重复建设突出等问题。四川省南充市与重庆市涪陵区主导产业选择极为类似,都将天然气化工、机械制造、轻纺食品等作为主导产业。即使是同属重庆市的永川市和江津区产业结构也极为雷同。

三、相关对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区域一体化发展机制,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成渝经济区分属四川和重庆两地,要逐步破除地方保护和地区封锁,消除行政壁垒,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加快建立统一的商品市场,减少商品流通的无形关卡,促进商品自由流动。推动形成统一的要素市场,以重庆产权交易所、成都西南联合产权交易中心为平台组建覆盖经济区的联合产权交易中心,建立联网对接、互联互通的技术交易市场。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加快区域内同类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一批龙头企业。推动区域内交通、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实行高速公路交费“一卡通”,推动毗邻地区的天然气管网互联互接。进一步调整产业空间布局,重点在区域内布局一批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园区,如沿长江线的长寿、涪陵、泸州布局建设重化工产业园,在成内渝沿线的资阳、荣昌布局建设机械加工产业园等。

(二)积极引进内资外资,促进重点产业发展

建立健全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的政策体系,营造与国内外市场接轨的制度环境。加快完善服务体系,改善物流配送、生产研发、人才培训、企业融资等公共服务,为产业配套创造良好条件。依托丰富的人力、矿产、农副产品、水资源等,结合灾后重建,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结合产业发展重点和规划布局,大力引进内资。积极引进外资,采取有效措施吸引世界500强企业投资兴业。合力引导内外资投资方向。制定出台《成渝经济区鼓励外商投资发展的新兴产业目录》,鼓励内外资重点投向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特色农产品加工领域,鼓励外资以并购方式参与成渝经济区企业改组改造和兼并重组。

(三)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

进一步加大对成渝经济区创新型城市建设、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等方面的支持力度。给予成渝经济区吸引和培养创新人才优惠政策支持。对于涉及到产业链核心技术、关键环节的项目,给予土地、财税、信贷等方面的支持。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重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培植重点企业和名牌产品。。以淘汰落后、企业重组、技术改造为重点,推动钢铁、有色、建材、纺织、食品加工等传统制造部门优化升级。

(四)突破发展现代物流业和旅游业,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

篇5

关键词:实体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22-0001-031 产业转型和升级是一个坚实的实体经济的关键

真正的经济是社会财富和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基础,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处理经济风险的坚实基础,是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载体。整个工业革命的力量起伏,都伴随着实体经济的繁荣和衰退。2008年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再次警告世人,返回到实体经济需要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道路,任何时候不能忽视、不能懈怠。我国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进入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阶段,面临着严峻和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面对经济衰退、上涨的价格困境、国内需求疲软、外部需求出现裂纹等现实问题,公司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扩大以提高为重点的实体经济。实体经济直接推动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虚拟经济派生出实体经济。虚拟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体经济。虚拟经济的适度发展有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虚拟经济过度发展会导致实体经济“走出去”的效果,影响实体经济的

发展。

由于我国人口红利减弱和经济结构的重大变化,依靠廉价劳动力优势参与国际分工的竞争格局已经在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巨大的挑战。制造业的利润,小型和中小型企业差,大量的经济实体,企业的管理环境,停止扩大再生产,产业资本到金融资本,金融业的利润吞噬工业利润,在这个时候,如果不及时促进转型升级,增加实体经济利润,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国家经济将面临巨大的经济风险。

真正的经济发展不是短暂的权宜之计,而是长期的战略,应根据当前经济的稳步增长,注重增加发展的后劲和结构调整,改造和升级经济组合,不走老路,提前做好准备。只有加快转型和产业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鼓励勤劳的企业家,努力营造行业丰富的社会氛围,以促进劳动力的优势,以人才、技术和资本的综合优势,从根本上扭转当前实体经济的衰退,巩固和进一步扩大实体经济。各级政府应当公布服务实体经济的政策措施,为实体经济发展铺平道路。只要我们掌握实体经济坚实的基础,我们将能够从根本上提高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从而实现经济的平稳发展和又好又快发展。

2 新兴产业和增量调整带动转型和升级

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全球技术进步不断加快的背景下,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升级的关键时期。从国际经验看,产业转型和升级有两种方式:一是利用新技术、新发明和新的工业体系的创新,以改变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二是通过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提高生产工艺和产品的科技含量。我国的传统产业涉及工业领域,在短期内很难迅速实现其全面的技术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几乎在同一起跑线,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可以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来改变中国的工业和技术结构,使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

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市场需求前景大,具有能耗低、促进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特点。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是提高经济发展潜力的必然选择,也是有效应对国际经济的复杂形势,构建在国际竞争中的新优势,抓住发展的战略举措。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将重点放在技术创新和研发上,在技术上实现产业化,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防止走引进、落后,再引进低端的制造业道路;大型商业的发展要加强成本效益分析,利用一些重要的应用技术建立完整的能源效率和环境影响评估。应注意新兴产业技术的市场风险,制定鼓励的政策,将其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开拓市场,通过法律、技术标准、安全标准、市场准入和其他措施推广使用新技术。

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并不意味着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要被淘汰,它们不仅是发展实体经济的基础和实力的重要支柱,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动力源,更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土壤。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里,虽然传统产业正面临着调整,但仍然是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更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升级路线比较清晰,有更多的经验可供参考,也符合发展的方向模式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变化。因此,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时,传统产业也更加努力地工作。引导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应该是在严格意义上的产业政策指导下,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促进、推动其兼并重组和产业地位合理化。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促进传统优势产业,应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电力、石化、冶金、建材、纺织、印刷、印染等重点行业信息技术升级,利用制度、组织、产品、技术和其他方面的传统业务再造的综合优势,推进传统企业空间扩张和布局调整,并利用企业资源整合和兼并重组,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配套能力,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促进传统产业的强劲发展。

传统服务业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新兴产业,它不仅促进传统产业的发展,也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动力。从传统产业来看,新兴产业缺乏发展的技术基础和广阔的市场空间。与传统产业紧密结合,改造和促进传统产业的生产工艺、产业形态、产品性能,推动传统制造业向高增值制造业发展,传统产业向高端的新兴产业进军,可能会促进更好更快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只有当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和传统产业的发展方向相同,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才有推动作用。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应努力实现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良性互动和相互促进,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传统产业升级换代。

篇6

[关键词] 市场经济 体育产业 发展 前景 对策

一、前言

体育产业已成为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对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开拓新的消费热点、拉动消费扩大内需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20年来,我国体育产业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得到迅猛发展。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体育本体产业、体育相关产业和以体育与主导业务的企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稳步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人民收入快速提高和余暇时间的增多,人们对体育的需求日益增长,体育消费市场不断扩大,我国体育产业将面临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我国体育产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发展及前景

1.经济转型是体育产业的孵化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计划经济转型为市场经济,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体育产业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体育产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讲是要靠经济增长推动的。经济增长反映出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大幅度提高,体育也成为经济增长的受益者。作为发展体育事业的基础,经济增长既创造了全社会的体育需求,又增加了体育供给。同时,经济发展水平亦是制约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决定着体育需求与供给,乃至体育市场与体育产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从GDP增长来看,我国的GDP由1990年的18547.9亿元提高到了2002年的102397.9亿元,年均增长9.3%,相当于世界GDP平均增长速度的3倍以上。2004年我国GDP增幅为9.5%,达到136515亿元,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居民人均消费水平达4000元。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六。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近几年我国城乡居民用于文化教育、娱乐休闲的支出明显提高。城镇居民用在文教、娱乐休闲、医疗保健和交通等支出比重已占到32.5%。 这标志着在市场经济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新世纪体育产业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2.需求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升级促进体育产业的大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我国居民体育消费需求升温。从本质上讲,体育消费属于满足人们享受和发展需要的消费。从现在至21世纪中叶,中国社会将实现由第二步发展战略向第三步发展战略的转变,这一时期的总趋势是人们对物质消费品的需求增势将会减弱,而对服务消费品,尤其是与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直接相关的服务消费品的需求将会迅速上升。体育产业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产业,体育消费是能给人们带来健康、欢愉、享受的消费。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和对生活质量的需求是无限的,人们对体育的消费需求也将无限。

近年来,体育消费品在我国大中城市和部分富裕农村地点相继成为新的消费热点。正是社会消费结构合乎规律的变化给体育产业发展提供强大助力的体现。随着居民家庭收入、个人收入的增长,体育消费也随之增长。据国家信息中心统计,我国城镇居民从1992年~1997年5年间,在运动娱乐方面的人均消费支出已从84元增加到221元,年均增长20.2%,体育消费增长快于收入增长。1994年~1998年我过城市人口体育消费倾向是1.5,即城市人口收入每增加1%,体育消费就增加1.5%。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随着我国国民经济迅猛发展,这种在20世纪末已经显现出来的趋势,在新世纪中将会更加明显。需求结构的变化会带动消费结构的变化,随着体育消费市场不断扩大,我国体育产业势必会得到迅猛发展。

3.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体育消费群体和体育市场

截止1998年,我国家人口已达到12.48亿,家庭总户数3.3297亿个,据推测到2010年人口总数将达到14.23亿,2020年前后将突破15.18亿,2038年前后达到峰值15.85亿,其后将出现缓慢的负增长。新世纪我国的人口压力仍然很大,但对于体育产业来说却是一个发展机遇。人口的增长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居民收入水平增长同步,在这种条件下,人口基数的增长意味着支付消费需求的增长,这必然会带来体育需求的增长,我国的15亿人口无疑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体育消费群体,并以他们活跃的体育消费能力创造世界上最大的体育市场。

4.体育用品出口业促进我国体育产业迅速发展

我国体育用品业是改革开放后,在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成功地接收了发达国家和地方体育用品工业的梯度转移而迅速发展起来的。1998年,世界体育用品联合会委托KSA独立顾问公司对世界体育用品的调查显示:“中国是世界体育用品生产商的可靠基地,是名副其实的世界体育用品制造大国”;“中国已经拥有全球65%以上的体育用品生产份额”。近年来,我国体育用品出口到一百多个国家,一直保持着20%以上的年增长幅度。2003年体育用品出口总额已达78.19亿美元,占2003年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1.78%。在广东省体育用品出口额占到全部出口额的三分之一。体育用品的大量出口为我国出口创汇、扩大就业、促进体育产业发展有重大贡献。

5.奥运经济为我国体育产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2008年的29届奥运会即将在北京举行,巨大的奥运经济将为我国体育产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据专家分析,北京举办奥运会将掀起一个能持续7年~10年的奥运热潮,2003年北京奥运经济推介会上介绍,预计未来7年里只北京投资和消费市场的总需求将超过3万亿人民币,这将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极大的发展空间。

三、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体育产业存在的问题

1.市场化改革导致居民对未来预期不佳,体育需求受到限制,制约了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我国传统的福利体制被打破,社会保障制度还有待完善的情况下,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对居民体育消费的预期产生了较大影响。在市场化改革以来,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革,对居民的消费心理造成了巨大冲击,这些改革提示人们公共福利支出将大大减少,个人的指出预期将大幅度增加,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支出预期,迫使居民储蓄意愿增加,消费倾向下降。同时,为了社会保障,人们需要交纳各种费用以预防可能失业带来的困难。总之,消费者为了应付将来的子女教育、养老、医疗、住房等,边际体育消费倾向下降,形成紧缩效应。这意味着我国有效体育需求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受到限制,从而制约着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

2.产业结构还有很大的缺陷

市场化改革以来,虽然我国体育产业得到较大发展,但产业结构有很大缺陷,主要表现在本体产业发展还够大,没有形成支柱性优势。当前,三大支柱在本体产业(竞赛表演业、健身娱乐业、无形资产开发经营业)规模还有限,市场运作也不够规范。现在,我国的体育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发展缺少可持续性活动,市场竞争力不够强,产业质量亟等进一步提高。

3.市场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程度还不高

目前关于提高市场的管理方法还不够完善。在提高市场管理的实际中,经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就需要通过高层次立法予以明确,如:管理权限的明确划分,执法程度的完善和统一,法律责任的界定等。

4.体育用品出口缺乏自主品牌,只是处在产业价值链低端的制造环节

我国体育用品出口的产品中,大部分只是单一的加工,外商控制着技术、品牌、市场,我们只是凭借着廉价的土地、大量的技术工人和劳动力、丰富的原材料等方面的优势赚取微薄的加工费,虽然出口量大,但附加值低,企业盈利水平低。

四、对策

1.通过政策来实现居民收入及其消费的稳定增长

首先,继续提高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并使这种收入增长形成一种制度,改善居民对未来收入与支出的预期;其次,改善企业体制,放开国有企业工资,尽快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企业员工的激励机制,以此增强企业活力,企业的发展才有内在动力,企业的经营收入也会有大幅度提高;再次,利用经济手段缩小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我国的税制还不够健全,应当加大对高收入阶层的征税,开征遗产税、赠与税等,这样可以提高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同时缩小收入差距。

2.建立富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体育产业资本投资体制

国外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发展实践已充分证明,体育产业资本投资是实现体育产业超常规发展的有效途径。随着中国加入WTO、申奥成功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实行体育产业资本投资的条件已经成熟。中国能否建立起促进体育产业升级、创新的体育产业资本支持体系,关系着在今后几十年的时间里,中国跻身世界体育强国之列的成败得失。因此,中国需要在借鉴国外发达国家体育产业资本投资成功的经验上,认真探讨中国体育产业资本投资途径,建立起富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体育产业资本投资体制,进一步推动中国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

3.加强体育产业发展的法制化建设,健全体育市场管理的相关法规

目前,当务之急是加快高层次的立法,尽快出台一些全国性的体育市场管理条例,明确管理部门的职能、管理范围、管理权限、界定进入市场的专业技术条件、资格及审批程序。规定各类市场主体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规范体育市场的主体,维护市场秩序,加强对体育市场的管理、监督和调控。

五、小结

我国体育产业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热潮建立并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产业,我国体育产业虽然发展很快,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是,就总体而言,全国产业规模还不是很大,发展很不平衡,结构不够合理,体育产业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够完善。体育产业政策和法规建设也不适应产业的发展。现在我国的体育产业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加强体育产业发展的法制化建设,遵循市场规律放手让市场来发展体育产业,实现体育产业的市场化,是今后体育产业健康发展的根本出路,也是我国体育产业绚丽前景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陈 剑:2004北京奥运经济报告[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2]刘 卫:市场化改革与居民体育需求[M].体育文化导刊,2006.5

[3]鲍明晓:国外体育产业形成与发展[J]. 体育科研,2005.5

[4]李荣日:我国体育产业领域划分在认识[M].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7

篇7

【关键词】体育产业发展策略前景

我国体育产业自20世纪80年代兴起以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日益重要。但是其发展过程中所凸显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如体育产业体制不健全、外来竞争力过大、政府的投入仍有待增加、体育经纪人才缺失等。本文认为应进一步完善我国体育产业的市场化体制,培养更多的体育经纪人才,进一步增加政府的投入,推动体育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和地区平衡发展,多措并举,促使我国体育产业向更好更快的方向发展。

一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改善策略

1.进一步完善我国体育产业的市场化体制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前提下,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已不再适应甚至会阻碍其产业的发展,加上我国体育市场的起步较晚,市场化程度较低,导致其国际竞争力也相对不足,因此要尽快建立并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体制,提高竞争力,推动其进一步发展。

2.培养更多的体育经纪人才

我国的体育经纪人才严重不足,满足不了体育产业更好更快发展的需求,因此,应加快体育经纪人才培养机构或组织的建设,加大体育经纪人才培养的宣传力度,将更多的对体育有兴趣、对体育事业充满热情的人纳入到这一行业,以弥补我国在此方面的不足。

3.进一步增加政府投入

在资金投入方面,政府应适当增加体育产业在同属产业支出中的比重,加大投资力度,使体育产业发展有充足的物质基础;在技术方面,要加大高科技的投入力度,以优化体育产业结构;此外,还应在体育产业内部投资、消费和需求方面多做高层次的引导,不能只重视量而不重视质。

4.推动体育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体育企业是体育产业发展重要载体,其在市场经济中制胜的关键就是将无形资产变成有形资本。即要树立企业的品牌形象,若没有一定的规模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要推动体育产业的规模发展。

5.推动地区平衡发展

经济发达地区,其体育产业发展相对繁荣;经济不发达地区,其体育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因此,前者应当向后者提供发展经验,后者应根据地区发展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实现共同发展、共同进步,推动地区产业发展平衡。

二 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前景展望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虽然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但都是可以被克服的。体育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已经越来越显现巨大的生命力,以及促进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

1.中国体育市场蕴藏巨大潜力

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带动了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息息相关,人们越来越重视体育及体育消费所带来的身心愉悦,因此把对体育的狂热逐渐在体育事业的发展上表现出来,即体育事业正在成为人们生活质量的产业,使得体育成为我国市场经济中发展潜力巨大的产业之一。

据国家体育总局2010年提供的相关统计资料显示,体育产业对我国经济的贡献率并正以年均20%以上的增速发展,远远高出整体经济增长水平。在2008年,我国体育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突破0.5%,表现出巨大的潜力和增长空间。而这一数据在经济发达地区尤为明显。据统计,2008年北京市体育产业实现增加值154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39%,体育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24%。由此可以看出,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成功地推动了我国体育市场的形成和完善,已经成为了我国未来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2.各项体育赛事的举行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了契机

近年来,在我国举行的各项体育盛事给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发展机遇。就近期而言,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促进了我国体育产业的全方位发展。不仅实现了经济上的增长,也创造了我国体育产业与国际体育产业交流的平台,促进了我国体育产业体制、发展理念和方式的转变,极大地推进了我国体育产业的国际化、品牌化进程。2010年的广州亚运会的举办也在奥运会的余温中,成为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助推器,进一步推进了体育的商业化进程。

三 结语

体育产业虽然是新兴产业,但其发展是十分迅速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它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新兴增长点,并逐渐成为支柱产业之一,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的作用。相信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体育产业也会更好更快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罗佐县.我国体育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2(3)

篇8

【关键字】京津冀经济圈,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拥有高效的产业运行机制与比例合适的产业结构是一个地区经济健康发展和经济结构合理化发展的很重要的标志。这样在充分利用区域资源的同时也可以更大程度的发挥本区域的优势,提升当地经济竞争力和发展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全面深入地分析京津冀经济圈经济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建立科学合理的产业结构运行机制,对于京津冀经济圈的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京津冀经济圈的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产业布局缺乏紧密分工协作关系

当前,京津冀经济圈三省两市之间仍然存在严重的内部地方保护主义、省际集权的问题一直很严重,由此造成资源垄断、市场分割。在这种情况下就使得各地区的生产和建设缺乏“独立、完整”的体系,由此造成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的陈旧模式,这样就不能形成自己特有的优势。对于各省市之间的要素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具有很不好的影响,也使得地区之间的经济协调成本大大增加,难以形成具有竞争力和规模效益的分工体系,在这种情况下,京津冀经济圈中的城市群体效应和整体性竞争优势就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这也使得本区域经济出现恶性循环。产业结构同化和产业链不完整是京津冀经济圈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突出表现

(一)产业结构的同化。由于历史原因,京津冀经济圈行政壁垒林立,各省市并没有协调发展,在产业政策上追求“一个都不能少”,盲目追求大而全,因此各地产业结构自成体系,趋同性质严重并导致各地竞争强烈,相互之间在投资、资源、项目等方面形成无效竞争,造成浪费现象严重。从表14可以看出,各省市之间工业同构现象严重,各个地区的相似系数都达到0.6以上,尤其北京和天津之间工业结构最为相似。由此可见区域内工业结构之间存在的争夺资源和重复建设的浪费现象,在工业产品生产、销售方面也存在激烈竞争,地区之间根本没有形成紧密的分工协作体系,更为值得注意的是各省市之间产业同构现象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产业同构正严重影响着该地区经济的发展,比如京津之间曾围绕汽车、重化工等制造业之争,围绕机场、港口生态环境、水资源等等方面的竞争都相当激烈。这很大程度上使得区域经济之间这种互补功能大大弱化和区域经济社会中的二元结构异常突出导致整个京津冀经济圈的经济发展乏力。

同时,应该引起重视的是京津冀经济圈区域内各个地区的支柱产业大多相似现象的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必然会造成竞争大于合作的情况,表象在实际经济中就是区域内个省市间依然停留在联合意向阶段,实质性的合作行动并不明显。由表15可以看出,在支柱产业方面,主要有煤炭、汽车、化工、钢铁、电力、建材、等传统行业。另外,有三个省市选择了机械和医药,有四个省市选择了冶金、化工和电子信息业。京津冀经济圈区域内竞争大于合作,因此在共同利益基础上所形成的项目开发还不是很多,在跨省市资产重组方面也没有什么合作。更为遗憾的是各省市与国际经济联系的紧密度和区域内省市联系的紧密度相比都远远超过了区域内的连续度。因此各地在招商引资和对外贸易中相互竞争的局面就在所难免。

(二)产业链不完整,残缺不全。产业链是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只有存在产业链,区域经济才可能形成联动。完整的产业链可以使得区域内“产、供、销,“科、工、贸”,“产、学、研”,等都紧密联系起来,并且同时建有自己相关联的技术创新体系。“长三角”、“珠三角”产业集中度高,专业化特征显着,形成了较完整的产业链。当前,京津冀经济圈严重缺乏合作意识,尽管各省市也在搞产业链,可是仅靠当地的产业链配套也只能是把自己本地区企业消化掉,但资源的有效配置收到限制。另外如果产业链的有效衔接得不到保障就使得整个区域产业链出现残缺,即使原有的几个产品的产业链也会显得十分单薄。如中韩合资的北京现代汽车及中日合资的天津汽车生产基地相距仅一百公里,但二者未有产业联动。而摩托罗拉公司绝大部分零配件产品来自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很少使用京津冀的几个厂为其生产的配件。

二、区域内各省市产业创新活动未形成合力

(一)创新资源整合性较弱,联动性差。京津冀经济圈在科技资金投入和在人才储备上,都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但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各个地区在创新管理、行业特点和制度环境等以及技术创新水平还存在很大的差异。另外由于京津冀经济圈区内协作涉及多级行政机构,各自之间并没有很好的协调机制,这就致使整个京津冀经济圈处于一个相对松散的状态。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地区整体的综合发展潜力,并且对于技术、人才和知识等创新要素自由流动也有很大的限制。

(二)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研产业化弱。京津冀经济圈集中了我国很多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区域内三省两市的R&D经费投入强度也高于全国,但由于科研院所的长期非市场化,大企业并没有成为研发的主体,这就使得一些技术成果变成实验室产品,并不能改进工作及转化为经济利润。从而导致科技成果与企业生产经营相脱节,造成了科研成果多,企业新产品少,企业产品落后的局面。

三、产业规模经济效益较低,市场结构仍不合理由于改革开放,京津冀经济圈释放了多年被压抑的消费需求,其消费市场可以说是非常巨大的,有着巨大的消费市场。这就为金属制品等行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很好的机会,同时各地也争相进入这些行业部门。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不仅造成重复建设,而且还可能使得京津冀区域内市场结构不合理以及机制的不健全等等这方面的不良因素持续存在,不能及时、有效地纠正,在这种情况下产业结构出现高度的相似性不可避免,经济很难实现高利润。

京津冀经济圈区域内企业产业集中度低,企业规模分散,这样企业的整合市场能力相当脆弱,导致各地重复建设生产、资源大量浪费,市场过度竞争明显,造成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更为严重的是由于产业部门企业规模过小,在这种情况下就根本无法利用大规模生产经营来降低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当地产业及企业的发展。如果一些产业部门企业缺乏规模经济效益,这就可能大大降低了企业的价格竞争能力,同时也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这更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和在国内外市场上进行激烈竞争,以取得优势地位。

四、国有经济比重过大,区域内要素流动不畅

区域经济形成发展过程,是以市场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的过程。京津冀区域内市场建设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这也是京津冀区域经济之所以逊于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的重要原因。京津冀地区比起“长三角”和“珠三角”,公有经济比重都过大,民营经济比重小而弱,“三资”经济也比另外两个地区逊色得多,政府对企业的干预大,对资源的控制力强,经济的市场化程度相对其他两个区域较低,远没有形成不同经济成分比例恰当的竞争格局。与国内市场化程度较高地区相比,京津冀地区的市场化程度还有一定的差距,生产要素流动不畅,无法实现人流、物流、技术、科技等的自由流通。由于京津冀地区从企业规模结构看,大型企业所占比例稍高,而中小公司的就相比较小,这样情况下公司缺乏生机活力,尤其是企业在遭受到不可测的非系统因素下例如体制、机制、政策障碍,由于中小企业在对外贸易、引进外资等方面经验不足,发展比较滞后,而大型国有企业却面临着资产大量流失等等现象。因此使得京津冀经济圈的发展后劲非常不足。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