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小学德育实施的方法8篇

时间:2023-08-16 09:20:0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小学德育实施的方法,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学德育实施的方法

篇1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数学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它独特的风格,承担着德育的任务。因而,结合这一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这里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几点做法。

一、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充分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小学数学教材的例题、习题、注释中,有不少进行德育教育的、形象生动的图画和有说服力的数学材料。因此我们将小学数学教材,作为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载体,深入挖掘其中的精神品质素养教育的因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运用教材中的插图。有反映我国历代数学家对数学研究作出巨大贡献的,如:古代刘徽的头像、古代刻有算法口诀的“竹木简”;有反映我国古代历史文化灿烂和劳动人民智慧的,如:北京西郊大钟寺的一口钟,用来计时的器具---刻漏;有反映祖国新貌及现代化建设成就的,如:三峡大坝、北京天安门广场、南京长江大桥等。这些插图都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是德育教育的生动教材。

(二)读话史料。教材中的“你知道吗?”其中多为数学史料,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对数学研究的突出贡献。如:“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会计算土地面积”(第七册);“我国在2000多年前用算筹记数”(第八册);“小数是我国最早提出和使用的”(第八册);“大约在2000年前,我国数学名著《九章算数》中的方田章就论述了平面图形面积的算法。”(第九册)组织学生认真阅读,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激发学生钻研探究数学知识的热情。

(三)用好数据材料。教材中,有许多反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有说服力的数据,如十一册百分数应用题里有计算长江长度的题,当学生计算出长江长度后,联系四册中介绍的巍巍的珠穆朗玛峰高度,使学生由衷的感叹“祖国的河山是多么壮丽”;又如,评讲十册教材中我国山区占全国总面积69%时,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计算平原、盆地、河流所占的百分数,向学生介绍我国各种地形交错分布,景象万千,适宜农、林、牧多样发展,为我们中华大地炎黄子孙提供了丰富的衣食之源,通过观察对比数据,启发、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在学习上奋发拼搏的精神。

二、把握新课程理念,使思想品德教育与数学教学有机结合。

(一)由故事入手。根据数学课的教学内容,根据小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编出一些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的生动形象的故事。利用历史故事、革命故事、人物故事,熏陶学生、影响学生、教育学生。如:在讲行程问题中的速度=路程÷时间时,可以引入二万五千里的历史故事,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在教学“元角分”的内容时,也可以编一个小故事:小明捡到5元钱,主动交给失主……。让学生在听完故事之后到启示: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借东西要还,损坏公物要赔偿,拾到东西要归还失主或交公……。在教学圆周率时,还可以联系中国古代数学家、天文学家祖冲之关于圆周率的故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热情。

(二)从问答入手。在教学三年级有余数除法中,可以设计下列一些问答:“129个苹果平均分给64个同学,每人分得2个,还剩1个,剩下这个苹果你打算送给谁吃呀?”有的学生会回答:“送给老师吃”、“送给小妹妹吃”、“送给邻居残疾人吃”……教师对学生回答应给予充分肯定:“对,同学做得非常对,我们应该尊老爱幼、友爱同学,主动帮助有困难的人和残疾人……”。在教学完利息有关知识之后,可以设计下列问答:“同学们,你们过年的压岁钱和平时节 省下来的零用钱,打算放在哪里呢?”同学们异口同声地答道:“存到银行里去。”“为什么?”“因为银行有利息呀。”老师接下来说:“我们应该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把过年时的压岁钱和平时的零用钱节省下来,存到银行去,这样不仅能使钱产生利息,而且还能支援祖国的四化建设呢。”这样无疑又会教育学生养成勤俭节约,不吃零食,不乱花钱的良好习惯。

(三)由应用题入手。思品教育与应用题相结合,是最灵活、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结合教学内容,我们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编出一些思想性强和教育性强的应用题,就是很好的思品教育素材。例如在教学归一应用题时:学校组织植树活动,三(4)班3小时栽了69棵树,照这样计算,栽184棵树需要多少时间? 从中贯穿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可从小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在教学倍数应用题时,可以设计下列应用题:文明礼貌月中,四年级做了好事166件,三年级做好事的数目比四年级的3倍还多17件,三年级做好事多少件?这道题能启发学生助人为乐,多做好事,帮助有困难的人。 数学课中的思品教育方法不一,形式多样。作为数学教师必须掌握分寸,合理安排,精心设计,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在数学课中适度地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对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联系生活实际,利用数学活动和其他形式进行德育渗透。

篇2

小学阶段正处于儿童思想教育的启蒙时期,因此我们可以说,小学德育是一项奠基性的工程。从根本上讲,小学德育教育只有坚持“回归儿童主体,回归儿童生活”的基本原则,才能实现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众所周知,德育的本质意义在于不断地塑造和完善一个人的道德人格,因此,只要我们遵循了儿童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就可以在小学德育工作中取得实效。从内容上说,小学德育涉及的面非常广,而且十分抽象,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做起,化抽象为具体,把虚的工作办实。例如,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我们可以让学生从爱家乡、爱学校做起,从热爱身边的一草一木做起,把爱国主义教育具体到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中。

小学德育教育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抓好班主任工作,搞好班级德育,也可以通过抓好各科教学,促使德智体美劳有机渗透,还可以搞好课外校外活动,利用寓教于乐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另外,通过集会、班会、少先队主题队会、社会实践等形式,也都可以进行小学德育教育,它们都是开展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二、小学德育的主阵地是课堂

小学德育的形式和渠道很多,但主阵地仍然在课堂上,课堂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在课堂上,德育由于结合了学科教学内容,采用的是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点滴浸润的方式,“润物细无声”,学生可以很方便地接受、领悟和内化,并逐渐转化为自己的行动。为了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深入挖掘教材德育内容,高度重视课堂随机教育

在小学课本中,并没有明显的德育内容,但是大量的课文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它们均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教师在备课时,应主要把这些蕴含在科学知识中的德育因素挖掘出来,寓德于教,把德育内容科学地、灵活生动地融汇于教学过程中。其实,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上,经常会出现一些德育教育的契机,教师要善于学会抓住这些契机,及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必须做有心人之外,还必须要有教育的热情、广博的知识与高超的艺术。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课堂上的随机教育,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2.科学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切实增强德育实际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对于增强德育教育的效果,是十分明显的。例如,语文课的内容丰富多彩,涉及面广,德育教育贯穿于文章的始终,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对于那些含义深刻,思想性强,又比较含蓄,有特定历史背景的课文,我们应采取辅导理解法,不但要让学生收集有关资料,还要对学生作适当的讲解,帮助他们领悟其中的思想、道理。另外,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通过阅读思考法、讨论吸收法加强德育教育。总之,我们要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中感受到美好,领悟到含蓄,受到德育的教育,形成健康的人格,增强德育教育实效。

3.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情感感染

在小学德育教育过程中,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电教设备,从音、像各方面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受到环境氛围的感染和熏陶,以实现良好的思想教育效果。专家认为,道德观念可以通过学习培养,也可以通过学习加以改变,其中影响道德行为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环境。可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对德育所起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在德育教育中,通过课堂渗透德育,以课堂知识为基础,做到以文传道,由情入理,文道结合,情理交融。这样,学生在“随风潜入夜”的潜移默化中,逐渐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提高对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辨别能力,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和健康的道德情感。

篇3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 实施方法

体育,作为五育(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之一,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点。因为我们培养的首先是身体健康、和谐发展的人,而由于信息时代的到来,全民体质的下降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同时,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学校的体育基础设施不完善,体育与健康课得不到很好的实施,而且当前小学的体育与健康课呈现为一种活动课的形式。具体表现为:课时量少,课堂上无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环节缺失,教学效果不佳。这与平时的课间活动毫无。这种现状不仅影响到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体质量,更影响新一代国民素质的整体水平。下面我们将对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的实施方法进行探究。

一、加大体育的基础建设

体育基础设施是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场地,理应是完善的、合理的,但是现在由于很多小学尤其是农村小学、乡镇小学的办学条件差,或者轻视体育运动,很多设施不完善,,运动场地、体育器材匮乏。必需的体育设施、场地、器材是体育教学和业余训练的物质基础,而体育设施、场地、器材的溃乏就要影响学校体育的良好发展。虽然,近些年国家提倡体育运动,一些学校这方面的矛盾得到一定程度上绶解,但还远不能满足体育教学和学生活动的需要。一些小学的体育设施大多是多年以前的、陈旧、落后体育设施,比如生锈的单杠、双杠、勒木、爬竿,破旧的乒乓台等,这些只是场上的摆设,有些根本排不上用场,它们的存在反倒导致了一些安全隐患;多数学校没有一个象样的田径场,只有一个凹凸不平的土操场。由于到处是土,操场上只要有风,就会到处灰尘飞扬,学生在运动的时候经常会吸入肺中;下雨的时候,操场上泥泞不堪,学生的体育课通常会改为室内,或者干脆不上;很多学校虽然有篮球筐,却是破旧不堪,篮球也只有少数几个,足球、排球场地更是形同虚设……

可以想象,这样的设施、场地和器材不可能满足现在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需要。因此,学校和相关部门应加大小学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让学生有完善的体育活动设施进行锻炼和学习。对此,我们学校可以向上级申请资金用来完善体育设施建设,也可以自筹资金,通过多种渠道来加大体育设施的资金投入,完善体育基础建设。

二、思想上予以重视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各级相关领导必须切实提高思想认识,在学校真正把开足、开好体育与健康课提到实施素质教育的高度来对待。当然,在实际工作中,尤其是在当前状况下的农村小学,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客观条件制约,但我个人以为,在目前的情况下,要逐步提高体育教育教学的质量,我们不能等与靠,还需要行动起来,转变思想观念,观念一转天地宽,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能上。体育教师自己更要在思想上重视起来,“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自身素质提高了,在思想上重视了,体育与健康课的开展才将更加顺利。

三、改进教学内容和形式教学内容和形式是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教师把握得好,教学就会有成效,把握不好,教学就可能会出现偏差,因此,我们体育教师要对此进行不懈研究。

一方面,教师要掌握体育的内容。学校体育的内容,具体规定在体育与健康的教学大纲中,具体包括体育(课前准备活动、身体锻炼、游戏)和健康(卫生保健)这两方面,其中身体锻炼是最主要的内容,包括体操,田径,球类等等活动,能增强学生体质,锻炼学生身体。

另一方面,教师要对教学形式进行创新,打破教学常规,树立新意,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要像导演一样富有创造力将那些枯燥无味的授课内容,设计成趣味无穷的情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体现体育活动的灵活性、多样性。这样就可以避免因教材枯燥单一而使学生厌倦体育课。

四、完善考评制度

学校要制定切实可行的非考试科目考评细则,使担任非考试科目的教师能名正言顺地享受与考试科目同等的待遇。除此之外学校还要加强教育教学的日常管理,建立有效的非考试科目课堂教学监督、评比机制,使非考试科目不再被边缘化。最后就是学校要以活动为载体,切实调动广大师生上好非考试科目的积极主动性。这就需要各校要加强体育活动的开展,如举办运动会、会操表演、体育基本功大比武、体育兴趣小组等等。

五、结语

少年强则国强。只有学生身体健康,体质优异,国家才有希望,民族才能振兴。所以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体育会与德育、智育、美育、劳育并作为学校教育的重点。因此,我们每一位体育教师要让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生命在于运动”“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终身体育”等思想和信念,重视每一节体育课,激发学生体育运动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乐于运动,强健体魄,增强体质。此外,不仅是学校,全社会都要在齐抓安全的同时,通过各种措施全力营造重视体育、热爱体育的氛围,要将体育提升到健我体格、强我中华的高度,全面提高体育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军.浅探新课标下的小学体育教学方式[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5).

[2]施广丰.小学体育课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5(6).

[3]王嫦敏.浅谈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作用[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15).

[4]顾渊彦.体育教材教法的核心是什么(之二)――体育教学内容和教材的联系与区别[J].体育教学,2011(5).

篇4

【关键词】日本;中小学;德育方法;启示

所谓德育方法,是指为了达到德育目的而在德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是实现既定道德教育目标的必要条件,是德育内容发挥作用的手段,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发生作用的中介,是影响德育效果的重要因素。

一、日本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

1、道德时间课

日本设有专门的道德课程,道德教育课主要讲授行为规范、道德法则、公德品质和做人的道理等,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采用讲授、讨论、交流、视听等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思考过程。道德时间课以培养“道德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道德实践能力分三层结构:第一层是见识、判断和情感,第二层是态度与实践意识,第三层是实践意志力。重点主要是第一层与第二层,第三层内容主要由其他教育途径来承担,并且强调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要求。

2、学科渗透

日本学校各学科教学也承担了道德教育的任务。日本的《学习指导要领》指出国语课培养语言的实感和尊重国语的态度,培养儿童团结、谦逊、劳动、有礼貌、智慧、同情弱小、见义勇为等品德。数理学科则通过归纳推理数学能力的培养,形成合理的生活态度。总之,各学科的教学已经注意到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特点,有意识地进行道德渗透,发挥综合教育作用。

3、特别活动

特别活动是日本学校进行道德教育的另一途径。日本的特别活动课,不像我国的课外活动,学校可组织可不组织,它是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组成部分,具有明确的活动目的和内容。它要为学生提供十分人性化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创造能力,促进个性的形成,培养自我教育能力和自我表现能力。因此,特别活动的形式丰富多样,突破时空限制,包容性很强。

4、整体教育

整体教育是各种教育力量结合的统称。一方面指学校整体的教育工作,另一方面指学校、家庭和社会结合的教育工作。日本强调建立“学校一家庭一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如制定“道德教育研究学校制度’、“道德教育协同推进学校制度”,设置“道德教育推进校”、“学校与家庭协作推进校”等,而且各中小学的家长会组织健全,家长参与学校活动,与学校配合,深入、广泛地强化了整体教育目标。

二、日本德育方法的特点

1、重视德育的体验活动

日本认为许多道德行为、意识都要通过实践体验才能逐步内化,凡是经过亲身体验的事物才容易理解和接受。为了加强学生与大自然接触的机会,加深对大自然的体验,提高道德实践能力,日本文部省自80年代以来,大力提倡并推行“体验学习”活动,让学生自己认识自然、体验社会生活,培养生存能力,以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

2、注重养成教育

日本学校普遍重视特别活动中学生道德经验的积累。特别活动的形式丰富多样,突破时空限制,包容性很强,通过为学生提供丰富人性化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履行道德规范,反复经受锻炼,从而养成一定的道德行为和习惯。位于东京市中心的浅草小学,他们每年还多次邀请社区的老人来这里与孩子们一起进餐,让孩子们学会与不同年龄的人进行交流,以达到心灵教育的目的。

3、重视运用隐性教育方法

在日本,德育方法更看重文化氛围的营造,即熏陶与训练的教育方法。日本德育的实施方法,大都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建设等方式来开展。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

4、“学校―家庭一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模式。

中国的德育活动主要是在学校进行的,家庭和社会虽然也发挥一些德育功能,但其与学校的德育目标并不完全一致,尤其是有些大众传媒传播的一些价值观与学校德育目标完全背离,给青少年学生造成了不良影响。日本不仅重视学校德育的作用,而且也非常重视家庭和社会的德育功能。利用大众传媒和社会文化生活开展宣传教育,也是日本加强德育的重要、有效的途径。日本采取“宣传日”、“读书周”、“座谈会”等形式促进受传者对宣传内容的接纳。

三、日本德育方法对我国的启示

1、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增强学生的道德体验。

许多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都要通过实践体验才能逐步内化,凡是经过亲身体验的事物,才容易接受和理解。而当今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往往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经受挫折的能力,缺乏必要的独立生活意识和能力,体会不到劳动人民的辛苦,体会不到父母养育孩子的艰辛。

2、倡导养成教育,重视对学生行为规范的指导和训练。

养成教育作为一种道德教育方法,研究的是在人们品德形成过程中,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品德结构整体发展的意义。在道德教育中,实施养成教育符合道德认知的规律,也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源泉。要正确的促进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规范。

3、注重德育方法的人性化。

人性已成为当今教育的共同目标和出发点,而德育是促进人性完善的核心部分。德育的人性化要体现在学校德育的方方面面,在目的上要注重个性发展;在原则上要强调权利平等;在方法上要强调正面说服、鼓励表扬;在内容上要强调相互理解,培养团结合作、互相友爱等精神。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要适应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水平。

4、构建“学校一家庭一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作为德育大系统中的三个子系统,学校德育系统、家庭德育系统和社会德育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三者的作用,形成合力,促进青少年道德品质得到良好发展,应当明确这三者的关系,明确家庭德育是基础,学校德育是主导,社会德育是德育过程中的重要条件。学校应当主导这种与家庭德育,社会德育的协调机制,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三位一体”德育体系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国权,追求公平与卓越的日本中小学教育[J]河北师范大学报(教育版),2008(3).

[2]于晗,中日两国德育途径和方法的比较[J]华章,2009(1),

篇5

中小学德育实效性方法德育工作是中小学教育工作的核心工作。“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是说教育人即德育的重要性,现在,由于受到各种不良思潮、社会现象、环境的影响、增加了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难度,而中小学德育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德育工作的现状与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因此加强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一项迫切任务,为了提高德育工作的实际成效,就必须加强对中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方法研究,总结自己二十多年的教育工作经验,从以下四方面探讨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方法。

一、以德育为首,强化思想教育

抓好学生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开展德育工作学校领导无疑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领导重视是搞好学校德育工作的有力保障。任何一项工作,没有领导的重视和推进是难以做好的。领导特别是校长要重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只有领导重视了,德育工作才有针对性,才能创造出德育的实效。

1.从学校层面而言,就要探索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切实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行动指导,要求教师做出承诺,严格遵守“八条禁令”严禁发表违背国家法律法规、教育方针或对学生有不良影响的言论;严禁歧视、侮辱、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严禁教学期间以收费为目的举办各类辅导班、在校外兼课或给自己所教班级学生做有偿家教;严禁向学生或学生家长索要财物或礼品;严禁在课堂内吸咽或使用手机;严禁酒后上课和在校园酗酒;严禁向学生推销教辅资料或其它物品;严禁参与赌博或从事封建迷信活动。严格遵守“三条处罚措施”对情节轻、未造成严重后果的,责令当事人在全校教职工会议上作出书面检查,推迟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两年;对情节较重、造成严重后果的,责令当事人在全校教职工会议上作出书面检查,待岗一年,停发津贴及其他奖金福利,当年考核直接确定为不称职,并根据有关规定给予纪律处分;对情节特别严重、触犯法律的,交由司法机关处理,并根据《教师法》规定对其教师资格作出相应处理。学校要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要求具体、考核严格、执行彻底,使八条禁令及三条处罚措施落到实处、这样才会形成求真务实、高效廉洁的工作作风。增强教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责任意识,自觉地讲师德、树新风。

2.学校教育不应该只是单纯的传授知识,更应注重学生品德培养,学校是育人的特殊地方,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学校工作的首要位置,坚持“以人为本、以德立校”。坚决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升学,轻素质;重结果,轻过程的思想。要把学生的思想工作做好,创新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方法,就要依靠学科特点和各学科蕴含(特别是思想品德课)的思想教育内容进行生动的教育活动,塑造学生优秀品质;通过树立先进典型:加强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家庭之间的相互配合,形成协调齐抓共管的局面。

3.开展学生及家长评价教师师德师风新机制。学校增设“班务日志”和“学校日志”专栏,具体由班级值日干部记录班主任及科任教师每一天的教学情况及师德师风情况。为增强工作的实效性,学校要要求各班班长把“班务日志”和“学校日志”专栏笔记上交学校教导出,教导处进行归类整理,并在每周的教师例会上及时公布,反馈信息。促使教师调整自己的教学和行为,增强为人师表的自觉性;最后为适应学校教育工作的需要,学校要确立每月的第一周为家长接待周,邀请家长走进校园,与老师共同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首先,请家长到校参加观摩活动,让家长们在观看活动中发现自己子女的优缺点,从而引起重视,增强育人的责任感。其次,教师与家长彼此接触,沟通交流学生在校和在家的表现,从中互通有无,在教育方法上取得共识,形成合力,共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教育的成功创造条件。最后,召开家长会,让优秀学生介绍自己的成长经历,让优秀学生家长介绍自己教育孩子的成功经验;既提高了家长的自身素质又配合了学校的德育工作。

二、以课堂教学为主,增强育人效应

“课堂教学是德育的主渠道”。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课堂是点燃求知欲望和道德信念火把的第一颗火星”。鉴于此,就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全面加强和改进课堂德育教学工作。具体做法是:

一是立足教材,找准切入点,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中,把德育目标和任务渗透到教学过程中,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要在每个学科的讲授中都要挖掘教材蕴涵的德育点,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体主义、基本国情,以及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教育,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坚韧不拔、团结协作的优秀品质。为学生树理想、立志向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是利用多媒体设备、拓展教材内容,增强德育效果。充分利用多媒体,能对学生进行更直观更形象的教育。在教学时、主要在思想品德、语文、历史、地理学科中,结合教材内容组织学生看录像、讲故事、听歌曲、朗诵等,展示我国古代、近现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伟大成就,在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中孕育的优秀传统美德和优良革命传统,对自己民族的勤劳勇敢、聪明智慧以及由此而获得的辉煌成就感到光荣、自豪,激励学生为祖国、为民族的发展和强盛而努力奋斗。

三、以育人为本,进行特色教育

教育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素质教育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就是让学生的个性、天赋得到发展,进取性得到增强,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交流、学会审美、学会做人的目的。作为教师就应该随时把握教育时机,把德育体验、德育实践活动作为德育教育的载体,尽可能的使每个活动都能让学生的心灵受到感动和启迪。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以德育体验、德育实践活动来增强德育实效性是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源泉之一,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体验教育。教师应经常组织学生体验生活,有计划地给学生布置体验题目。如“我当教师讲堂课”“我当法官断回案”等模拟体验。组织学生进行家庭实践活动。家庭的实践活动主要是自我服务性劳动和家务劳动以及家庭范围内的人际交往锻炼。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家庭内搞“周末我当家”“我是妈妈的小帮手”“不要给别人添麻烦”“给爸爸妈妈过生日”“家庭理财我能行”“走亲访友讲礼貌”等活动,以指导学生的家庭实践锻炼。比如,“周末我当家”,教师要要求学生从买菜,做饭到洗碗、擦桌子,洗衣服、叠被子、打扫卫生等自己独立完成,然后到学校在品德课上让学生说过程、谈体会、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不仅养成了独立生活、同时也让学生学到了生存的本领,体验到了工作的辛苦,成功的喜悦。

2.实践教育。各学科的实践课,都要求教师指导学生认真完成并开展与其有关的的系列活动,在品德、政治学科上、可开展丰富多采的德育主题实践活动,语文学科上可进行演讲比赛、办手抄报、成立文学社、学生自己主持策划这些活动,自己成为时间的主人。还有自然学科、物理、化学、生物、学科实验都由学生自己完成。多样的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从而提升学生的自身素质,在活动中受到教育、获得知识、性情得到陶冶。再有学校要让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陶行知先生说得好,“生活及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师要指导学生接触社会,服务社会,从社会创造活动中感受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例如,让学生去帮爸爸卖菜,体会一下挣钱是多么不容易;让学生进行劳动,体会一下劳动的艰辛;让学生接待外地的同学,锻炼一下他们的交往能力……让学生到社会上去经风雨、见世面,受磨难、受挫折,从中得到锻炼。

四、加强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其它方法

一是进行家访。通过家访活动,让学校德育走进家庭。学校发动教师定期家访,使学校的教育要求及时为家长所了解,有家长督促,学校检查,促进了学生自治、自理能力的提高。同时发挥家长的特长,让学生在不同的家庭中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开阔视野、锻炼能力。实践证明,效果良好。

二是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各中小学要积极创设优美的学习环境。利用校园广播、板报、横幅等多种形式,进行品德修养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国情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努力营造浓厚的德育教育氛围让校园内的棵棵草木、面面墙壁都变成无声的语言,成为德育的阵地。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教育,从而净化心灵,提高素质。

篇6

一、转变观念,积极行动

要改革,观念先行。没有超前的教学改革意识,就无法把行动落实下去。首先,体育教师要从思想上重视新课改。有的教师喜欢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仍然把体育课按体质课来上,没有从本质上进行改变,这与新课程的理念是相悖的。而有的教师有改革意识,对新鲜事物有好奇心,敢于走在别人的前面去大胆尝试。他们在钻研新课改的基础上,对体育课进行果断的改进,因此,他们的课就充满了激情。其次是角色的转变。有的教师能够放下架子,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成长;他们在教学中常扮演一个学习者,把教学相长发挥到了极致。这样,学生既会把教师看成朋友,又看成是自己成长的引路人。学生在教师设计的课堂里,能够主动融入到游戏中,喜欢与别人合作学习,喜欢表现自己的体育特长。这样的体育课,才能把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真正体现以健康第一为指导的思想。

二、从德育做起,认识体育的重要性

教师利用体育课对小学生进行良好的体育德育教育是体育新课程标准中一直提倡的重要目标。因此,教师要把体育教学内容中的德育资源充分挖掘,实行德育教育。体育教师要结合体育课有较强的实践性这一特点,有效地进行具体形象化的引导教育。如在教学一个运动项目时,我们就要把该项目的发展史和近期我国运动员在奥运会该项目上取得的辉煌成绩进行展示,将体育健将锻炼时的感人故事,以及他们的成长经历告诉学生,这样就可以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当然,我们也可从自己的体育课堂中提取德育元素进行教育。如,在合作类体育项目的教学中(如游戏、定向运动、篮球赛等),如果本组的同学落队了,我们可提醒他们只有相互帮助,才能取得共同胜利。这些德育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懂得,要想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就要上好体育课。

三、学与玩相结合,增强体育学习的兴趣

小学生的情趣特点,决定了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应注重教与玩相结合。小学生爱玩好动,他们有着广泛的兴趣,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通常对事物产生直接的兴趣。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应从学生的情趣特点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寓教于玩。这样既能增强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又能在娱乐的游戏中把所安排的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从而达到体育教学之目的。另外,小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处于开发期,他们还不能承受大强度的运动,如果运动量过多就容易产生疲劳。所以在组织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运动负荷不能过大,运动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不但不能使学生达到锻炼的目的,还可能造成负面的影响,给学生的身体造成一定的伤害,同时还会给学生造成心理负担,让他们失去对体育的兴趣。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把“教”与“玩”有机结合,使学生在体育课堂上有张有弛,这无疑是必要的。

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方法;有效

古诗的篇幅一般都很短,每个字都精简凝练,有些古诗整首诗不超过50个字,但是还能把诗人叙事、豪放、儿女情长、寄情山水、思乡无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报效祖国的内心情感通过简短精练的诗句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小学古诗教学中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充分利用我国的古诗资源,进而使学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一、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意义

我国古诗历史悠久,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在其发展过程中,璀璨瑰丽,高峰迭起,许多灿若星河的古诗作品对我国传统社会的精神风貌与历史画卷进行了生动的描绘,使之成为我国具有代表性的文学载体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典文学作品,没有受到现代商业的影响,保留了丰富、清明、深邃的思想,体现了对人类的急切关怀和我国社会发展的心路历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小学古诗文教学也逐渐得到了极大的重视,而重视小学古诗教学,是我国语文新课程改革在全球化、国际化的背景下追求教育民族化和教育本土化的一种战略措施,也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捍卫母语教学尊严以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措施。

目前,我国小学古诗教学正面临着严峻的危机,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高科技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光影、声讯等逐渐代替了文字,人们正朝着“读图时代”的方向发展。现在有很多学生像喜欢膨化食品和方便面一样迷上了短信、幽默、漫画等一些轻松读物。

古诗文教学能够使学生走进高尚、宏达、开阔的精神世界,有助于学生抵抗丑恶、改造平庸和贫乏、远离轻浮和虚无,同时获得对古诗中传统美、古典美的认识与理解,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民族精神、传统文化的创造与继承奠定深厚的文化基础。

二、小学古诗教学的有效方法

1.使学生发现并欣赏古诗中的美

(1)以情激情,使学生体会诗中的美

在小学二年级的教学内容中有一首古诗《锄禾》,主要讲述了农民的辛苦和粮食的来之不易。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很多学生衣食无忧,缺乏节约粮食的意识,更没有耕田种地的体验,有一部分学生甚至不知道粮食是从哪里来的,浪费粮食现象非常严重。因此,让学生理解农民的辛苦,并珍惜粮食,是这首诗的教学目的,也是这首诗的教学难点。

为了解决这个教学难点,教师可以在网上或是其他渠道找到一些农民耕地种田和食品制作的视频,在课堂上播放这些视频,从而突破这个教学难点。比如,有个老师就找到了这样一段录像:农民伯伯早早起床,喝口凉水,带点干粮,去地里播种、插秧,面朝黄土背朝天地给农作物松土、除草、施肥……把最后的画面定格在“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上,通过观看这样的录像,教师无需做过多的解释,学生就能深深地理解农民的辛苦以及食物的来之不易。这就是以情激情,通过诗中的感情把学生的感情激发出来。

(2)营造古诗中的情感气氛,使学生感受诗中的美

在学习《咏柳》一诗时,以色彩明丽、生机勃勃的春景图作为背景,再配上行云流水的古筝乐曲,能够使学生感受到生机勃勃的春天意境,将“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诗中情景在课堂上展现了出来。不同的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也不同,有的委婉含蓄,有的激情豪放,用不同的字体可以象征性地配合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在不同氛围中学生目视其文、心醉其情、耳悦其声,这样学习古诗就会成为一种美的享受。

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古诗文一般都是通过精确简练的文字创造出寓意深刻的意境。古诗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古诗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起到了引导的作用,无法替代学生的想象与联想。教师在教授古诗时也会有自己的想象和联想,但是学生理解不了教师的想象和联想,也无法通过教师的想象和联想走进作者的世界、诗中的意境。学生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才能够体会诗中的意境,才能欣赏古诗的魅力,才能够和诗人“对话”。每首诗中都有属于自己特色的画面,学生要把诗中的语言联想成一幅生动的画面,置身其中,进而更深刻地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古诗语言精练、内容深奥、蕴含丰富的人生哲理,在小学古诗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无限的想象力,使学生不仅懂得诗的表面意思,更懂得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古诗教学要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科学、灵活地把握教学的方法、节奏,使学生在喜爱古诗的基础上去学习它、欣赏它。

参考文献:

[1]刘庆龙.小学古诗文教学初探[J].读写算:教研版,2012(10).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教学方法

一、了解背景,体会诗意

对任何作品的欣赏和理解都离不开创作者的创作背景,脱离了时代背景,文学作品在文学界是难以立足的,因此,在古诗教学中,首先要了解古诗的创作背景,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走进古诗的思想、内容、情感之中,从而真切地感受到古诗所表达的意境。

二、创设情境,激发想象

小学生的想象力是非常独特的,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教具,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其实,古诗表达的就是一个故事或者是一幅景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起到引导作用,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去探索答案,进而逐步引领学生进入古诗的意境。

三、翻创古诗,深入理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翻创古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古诗的理解进行情景诗剧编排,在编排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提出问题,从而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不足之处,同时进行改正,这个过程可以让学生对古诗有深入的理解。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根据所学知识仿写古诗,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观察力,而且能够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但是,在翻创环节中,往往出现课堂场面混乱的现象,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均做好课前的准备,从而保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实现最好的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效果。

四、严格要求,强化记忆

小学阶段的教育是基础性教育,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需要过程的,因此,在小学语文古诗教育中,可以先进行记忆,然后再理解,同时,对小学生古诗的考核多数集中于古诗的背诵程度,所以,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记忆古诗,不能让学生随意颠倒诗句、增减字数等,在强化记忆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事物进行记忆,从而使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此外,小学语文课程对古诗的记忆量和阅读量是有硬性规定的,因此,教师和家长要督促学生阅读古诗,强化背诵能力。

综上可知,小学阶段是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时期,古诗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安排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教师和学生必须加以重视,通过不同的尝试来提升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效果,从而实现学生人文素质的有效提升。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