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6 09:19:4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企业战略管理知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知识型企业战略管理行为影响因素
知识创新重塑了企业环境,要了解知识型企业战略管理行为的特征,必须放在知识创新的环境中去考察,因此,必须对知识型企业战略管理行为有个总体认识。本文分析了知识型企业战略管理行为的影响因素维度,以及这些因素变量的作用。对知识型企业开展知识创新活动和战略管理活动提供理论依据。
知识型企业的战略管理行为
知识型企业的独特性造就了战略管理行为,因此也具有不同于一般企业的特点。
本文认为,知识型企业是“那些明确地把知识运用贯穿其整个企业模式(从基础架构到流程,到产品,到战略)的企业,这些企业是以知识为主要的投资主体,以知识的投入、知识的传播、知识的创新为目的的社会经济组织”。从概念上看,知识型企业与传统的制造型企业的根本的区别在于,知识型企业的核心在于知识管理、知识创新、知识产品及知识营销,而不是单纯地对物质资源、人力资源或是文档的管理。
因此,知识型企业重视知识创新,以知识创新为核心开展各项战略管理活动,知识型企业的战略管理行为有明显的知识创新取向。
影响知识型企业战略管理行为的因素
在知识创新的驱动下,从根本上改变了企业战略管理的行为内容和方式,同时环境条件中的某些因素也构成重要的影响力量,这些因素直接成为促使知识创新的主要动力,并且间接影响和推动着个体和组织战略管理行为,主要表现在企业内在因素、知识创新动力因素和社会外在因素三个方面(如图1)。
(一)企业内在因素
企业内在因素,产生于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和进行自我发展的内在需要,以及企业对通过知识创新获得超额利润和相对优势的追求,诱发了企业战略管理行为的内在动力。产生知识创新驱动力并影响着企业战略管理行为的因素主要有:
主观价值判断因素。知识型企业进行战略管理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企业家和企业职工对企业知识创新的追求,这种追求就是基于他们对企业知识创新的一种主观价值判断,表现为创新精神和创新偏好,从而激发或诱导他们的各种战略管理行为,不断地、自觉地进行战略管理实践。
利益导向因素。当一项战略管理活动开始之前,对利益的预期会诱导战略决策者是否选择某个战略或采取某项战略行动;当知识创新成功之后,巨大的利益会刺激企业继续创新;同时,也会诱导其他企业加入知识创新的行列。从我国企业知识创新的利益形态来看,它包括物质利益和非物质利益;从利益分配的对象看,它涉及国家、企业、职工之间的利益分配。
企业家的个性、需要和目标。企业家是企业精神的化身,企业家的思想、意志和行为直接决定了企业的战略行为。在日益激烈的国内竞争和市场国际化的压力面前,只有不断创新、不断进取,才有出路。企业家在初获成功之后,在世俗层面上易于衍生出一种小富即安的心态,进一步发展的欲望逐渐弱化。企业家只有扩张、发展、超越的观念指导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才能使企业不断走向成功。
组织结构和认知过程。究竟是战略服从结构,还是结构服从战略,一直是有争议的问题。但是学者普遍认为,一方面,战略的变化要求组织结构做出相应的调整;另一方面,企业的组织结构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战略。组织结构对战略管理行为的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组织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目标和政策是如何建立的,也会对所有战略实施活动产生相当大的影响;组织结构决定了资源的配置;战略管理行为的前提是组织对企业外部经营环境和内部条件的认知。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的组织认知过程,直接影响到组织对经营环境的看法和企业的经营决策。
企业文化与历史。从文化的角度考察战略管理是十分有益的,因为企业的成功往往取决于企业文化对战略的支持程度。在企业战略得到价值观、信仰、仪式、象征、语言和模范人物等文化因素的支持时,管理者往往可以迅速而容易地实施变革。相反,如果支持性文化本身不存在,也没有被建立,那么战略的变革是无效的。另外,企业战略管理的历史和成效会对当前的战略管理产生影响。
企业的规模和经济实力。一般来说,企业的规模越大,面对的问题会越复杂,企业内部的分工会越细,越有可能建立比较正式的战略决策系统。如果规模的扩大伴随着业务的多元化,那么企业会实行分权的管理方式。各战略经营单位就会更多地参与到战略的制定中来,并拥有更多的战略决策权。企业的经济实力越强,决策者在战略决策过程中对战略方案选择的余地越大,为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进行大规模的战略性投入。
(二)知识创新动力因素
1.微观层次的动力机制。知识创新的微观层次对应个体或局部创新的激励和心理驱动,其结果表现为一些新想法、新观点、新假设、新思路的提出。具体来说,内部动力的形成和变化源于以下三方面,即企业家精神、创新组织能力以及企业文化。
企业家精神。作为知识创新规范和动力的企业家精神有这样几方面的特征:自主性,企业家精神明确提示了在哪些情况下,企业家的哪些行为是可取的、必不可少的和应予鼓励的,哪些行为是不可取的、有害的和应予摒弃的。普遍性,企业家精神摒弃了行为的个体性特征,概括了能使知识创新行动秩序相对稳定的企业家行为的共同特征。导向性,企业家精神引导着企业家根据实际情景的要求,以追求创新及其成功为战略管理行为的目标。
创新组织能力。知识创新行动作为一种具有工具合理性的系统过程,它还需要通过系统内部有组织的理性管理,才能使创新设想或方案转化成现实的商业化成果。企业家由于其角色特征则恰可成为这样一种创新组织者。具体来讲,企业家的创新组织能力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创新人员的组织,企业成员在知识创新全过程中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角色,发挥着各自的社会功能,如创新策划者、创新项目管理者、R&D人员、市场开拓与营销人员等。第二,创新部门之间的协调管理,造成企业知识创新的市场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企业内部R&D、生产、营销等部门缺乏协调性。日本学者山田行雄曾经指出,营销部门和生产部门在生产能力计划与长期销售预测、新产品生产的预定计划与短期销售预测、产品系列多样化以及新产品的市场投放与附加服务等之间存在矛盾。而这两个部门又都通过产品和技术而必然与R&D部门发生联系,企业家作为知识创新的组织者,在上述三者矛盾的协调与化解方面将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企业文化。成功的创新企业往往比较重视企业文化的培育和营造,以期借助企业文化的力量来促动企业的知识创新行动。企业文化作为一种规范模式或观念体系,它构成了企业知识创新活动的动力要素之一。
2.宏观层次动力机制。宏观机制主要是研究制度、市场、法律保护等因素对战略管理行为主体所起的动力作用。制度创新:知识创新的保障。在知识经济的浪潮中,传统的生产管理的模式将被现代的知识管理的模式所取代,这就要求管理者着重解决制度创新。制度创新为企业提供足够的创新动力和创新空间,企业内部的制度安排为企业知识创新提供了条件。
知识产权:知识创新的重要法律保护。从知识创新的过程来看,其各个阶段都离不开知识产权制度。创新的准备和开发阶段:企业的知识创新需要专利信息的指引和导向。创新的实施阶段:靠知识产权制度来维护权益,它是保护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有利手段。离开了知识产权制度,创新者在仿冒、仿造与复制的打击下就会失去动力。创新的应用阶段:知识产权制度下,通过技术贸易获取高额利润完善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对知识产权无形财产权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都有相应的规定。以此为基础,专利技术和著作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参加经济活动才成为可能。
市场拉力:知识创新的推动。一般来说,市场拉力主要是通过以下三种变量来促动知识创新的:市场需求推动企业知识创新的机制可表现为提供创新思路、提供创新机会、诱发企业创新战略、诱发企业知识创新的内部动力等。市场机制主要是通过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等具体形式发挥对知识创新的资源配置功能和动力作用的。市场的自组织过程就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过程,但它又有着市场机制所不能涵括的独立性和特殊性。市场通过供求关系、竞争机制和价格信号这只看不见的手而发挥作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自组织过程。市场的这种自组织机制在于其能自发地培育创新、启动创新、保护创新、实现创新。
(三)企业外在因素
企业外在因素主要是指企业的经营环境,即对组织经营产生影响的、在组织边界以外的物质及社会因素。如经济因素,社会、文化、人口和环境因素,政治、政府和法律因素,技术因素,竞争因素等。
结论
本文通过对现有文献的分析和归纳,认为知识型企业以知识创新为核心开展各项战略管理活动,其环境条件中的某些因素也构成重要影响力量,直接或间接影响和推动着个体和组织战略管理行为。主要表现在企业内在因素、知识创新动力因素和社会外在因素三个方面。
本文的研究主要建立在对现有学者研究成果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之上,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经验导向,今后应采取实证调研和理论推导相结合的方法,设计企业调查问卷,验证影响因素的作用和与战略管理行为的相关性。
参考文献:
1.鲁迪•拉各斯.知识优势[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关键词:知识创新 企业 战略管理 发展
在企业管理的实践中,从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再到战略管理。知识创新是企业获得利润的源泉。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知识在经济方面显现的重要性是无可比拟的。所以,在企业战略管理发展处于新阶段的情况下,积极更新,将新知识融入到企业战略管理,使其成为战略管理的重要支柱,可以支撑企业战略管理充分发挥作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推动企业向国际化、全球化的方向发展。总之,在企业推进战略管理发展之际,顺应知识经济发展趋势,积极进行知识创新,使其支撑企业战略管理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一、从适应环境的角度来分析当前企业战略管理的现状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为促进企业良好发展创造了机会,但同时时代所表现出来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预示着新的竞争、新的困难将要来临。企业要想在当前这个复杂的市场环境中良好的发展,就要明确当前企业战略管理存在的缺陷。综合当前企业战略管理实践情况来看,其表现出来的缺陷有:
1.战略管理的实用性不强。
以往企业所开展的战略管理活动讲究的是“静态、理性、单向”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制定适合的战略管理计划,严格按照此计划来落实管理工作,忽视企业竞争环境的变化、忽视市场环境的变化,促使战略管理不能及时调整,解决企业发展问题,导致企业发展现状不佳。其实,导致传统战略管理实用性不强的主要原因是企业战略管理研究观点不科学、不全面,过分关注企业的内在性,不注意综合动态的市场环境、分析竞争激烈的行业现状,科学、合理的制定战略目标、管理结构、知识创新。所以,在企业战略管理发展之际,企业应当正视战略管理实用性不强这一问题,明确引发问题的根本原因,从本质上解决问题,提高战略管理水平。
2.战略思维方式过于模式化、线性化。
说到传统战略管理思维模式化、线性化,主要是传统战略管理过于重视环境变化的研究,尤其是环境变化中风险的研究,为了防范风险而制定战略管理方案。其实,传统战略管理思维模式化、线性化并没有错误,只不过是考虑不够全面、分析不够到位。环境变化,使得环境的混沌性、不可预见性增强,这些因素都是企业在规划战略管理时需要考虑的问题。也就是跳出战略思维模式,对非线性的战略变化予以分析,进而提出全面的、科学的、合理的战略管理方案,如此才能使战略管理有效解决各方面问题。所以,企业应当重视战略思维方式过于模式化、线性化这一问题。3.知识研究不够深入。传统战略管理所关注的仅仅是清晰的显性知识,而不注意对隐性知识的了解。知识被作为同质化的假定,所有知识都被看作为易于转移、交流、共享的资源。大多数国内企业只是认为在规划战略管理的过程中,对显性知识进行分析和应用,使知识达到强化战略管理的目的即可。但在知识经济逐渐成为主流的情况下,知识的作用已经充分显现出来,其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企业应当在隐性知识的研究上加以重视,利用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观点来分析和观察企业结构、企业行为,从而探究科学的、合理的战略管理,才能创新战略管理,与时俱进,推动企业更好的发展。因此,知识的深入了解应用,是目前企业战略管理调整需要高度重视的一点。
二、从知识经济发展趋来探析知识创新支撑企业战略管理
1.知识视角的企业本质。
在传统观点中,企业被视为“黑箱”。随着经济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经济学知识解释了企业,即知识这一特殊资源运用的特有模式。具体来说,企业就是一个知识生产、存储、运用的运动过程,也可以将企业称之为知识系统。在知识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重新审视企业,重新调整企业,将知识创新、交流、转移、共享作为企业组织成员接触与交流的重要内容,对于推动企业良好发展有很大帮助。
2.知识创新支撑的企业战略管理。
知识创新对企业战略管理的支撑,就是将知识、技术、业务、组织、与人的创新能力相结合,增强组织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并使知识贯穿在整个战略管理中,使知识更好的服务于战略管理,实现战略目标。那么,知识创新如何支撑企业战略管理,促使企业战略管理发展呢?
2.1知识创新革新战略管理思想。
知识本身被视为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知识创新将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新的理论基础,促使企业根据新的理论基础,提出新的战略管理思想,促使企业管理层对战略管理进行全面的革新,使其符合知识经济的特点,积极且有效的落实战略管理,改变企业传统战略管理的局面,使战略管理充分发挥作用,促进企业良好发展。所以,知识创新革新企业战略管理思想,可以促进企业战略管理良好发展。
2.2知识创新为优化制定战略管理方案提供支撑。
在知识经济良好发展的今天,企业积极的进行知识创新,将实时更新且丰富企业知识资源,促使企业根据知识资源了解市场环境变化情况,准确捕捉市场机会,制定适合的且合理的战略管理方案,积极推动企业经济活动,促进企业发展。另外,知识创新还可以促进企业系统的分析竞争哲学、企业使命、企业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促使企业从发展的角度出发,明确企业的核心能力、战略目标、发展方向等相关方面,建立基于知识创新的战略制定框架,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管理方案做铺垫。
2.3知识创新对战略实施的支撑。
知识创新,意味着不同方面的知识都在创新,因此不同知识所涉管理领域将会受到新知识的影响,促使管理逐步向知识化、流程化发展。因此,知识创新同样可以支撑战略实施,可以对企业人员、企业资源、企业文化等方面进行调整和优化,全方面的调整和优化企业,使企业有效落实生产经营活动,促进企业良好发展。在企业人员方面,知识创新将改变企业领导及工作人员的思想、思维,改变企业领导及员工固化的思想,强化知识意识,促使企业领导及员工更加注意知识创造。在企业资源方面,知识创新将丰富企业资源,促使企业制定一体化的企业资源计划,合理且有效的应用资源。在企业文化方面,知识创新将深层次的拓展企业和社会文化,提升文化对人的影响力,在企业内利用文化来发展员工的潜能与智慧,可以使员工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卓越贡献。所以,知识创新将支撑着企业战略管理的落实,促使企业战略管理能够在新知识的辅助下,对企业方方面面进行监督和控制,优化落实生产经营活动,逐渐实现战略目标,为推动企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良好发展奠定基础。
三、结语
知识经济的发展,使人们重新认识了知识的重要性。在企业战略管理市场化、科学化、合理化效果不佳的情况下,利用知识创新来支撑企业战略管理,可以对战略思想、战略策略、战略内容、战略实施等方面进行调整和优化,提高企业战略管理的实用性、科学性、合理性,与时俱进,更好的管理企业,促使企业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把握机会,克服困难,推动企业良好发展。所以,在企业战略管理发展之际,注意知识创新,调整和优化战略管理是非常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张爽.知识创新支撑企业战略管理发展的研究[J].学术论坛,2010(1):39-42.
[2]马玉玉.知识创新支撑企业战略管理发展的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3(17):105-105.
[3]程辉.知识创新支撑企业战略管理发展的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4(23):50-50.
关键词:知识创新 企业战略管理 支撑发展
一、现有战略管理的缺陷和不足
新竞争规则开始的很重要的标志就是知识经济时代下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在企业目前的经营环境下,传统战略管理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需求,逐渐显露出很多的问题,具体包括这些方面:
战略管理的部分研究观点缺乏足够的说服力:没有足够的科学性和说服力,就会对他们的实际应用产生重要的影响。比如,传统战略计划过程是理性、单向和静态的,那么在企业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中就显得有那么一点力不从心。不管是战略管理的资源学派还是能力学派,都将企业的内在性作为战略创新的重点,却忽略了战略意图、远景目标、知识创新以及治理结构的重要性,要知道,这些因素都会对企业战略产生直接的影响。
战略思维模式十分的机械模式化:传统的战略管理虽然也简要探讨了环境变化,但是往往只研究了环境变化的风险,忽视了环境变化的混沌性和不可预见性。
传统的战略只对那些显性知识进行关注,忽略了隐性知识:在这种情况下,知识只是一种同质化的假定,人们以为可以十分简单的进行转移、交流以及共享所有的知识,以为企业要想成功,只需要拥有足够的资金即可。这种认识是十分错误的,实际上,战略的核心关键是企业内的隐性知识以及显性知识的积累,这样就说明在对企业结构和企业行为进行观察和解释的时候需要采用知识的观点,从而创新企业战略框架和推动企业战略及战略管理研究的发展。
以往,都是围绕着竞争来开展的传统企业战略管理,但是目前传统的生产要素已经被知识所取代,那么就需要淘汰基于竞争的传统企业战略管理,而且,市场上也不会发生知识的交换或者转移,更别说是知识的创造了,这些都是通过非市场化的交流完成的。要知道,密集的知识活动,都是依赖于非市场化的共享交流所实现的,因此,企业管理的核心就需要改变,已经不是市场竞争了。
总之,企业的经营环境、基本使用、基本能力等已经被知识所改变,企业要想有效的获取和保持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决定因素就是知识。将知识创新有效的导入到战略管理系统中,就可以对战略、组织和环境之间的适应性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对战略管理系统的不足和缺陷进行有效的弥补,实现更快的速度来对战略进行更新,同时使战略的柔性和适应性更好,将战略在企业发展的作用给充分的体现出来。
二、知识视角下的企业本质
在以前,企业被人们称之为黑箱,这是因为人们认为含有一些不能够被了解以及被关注的秘密。然后,日益发展的经济学向我们揭示了企业是什么,以及怎么样产生的,我们了解到知识作为一种特殊的模式来进行资源运用,对企业的存在以及企业边界的确定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对于分配控制权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如果在对企业进行观察的时候,选择的角度是知识创造以及运用,那么企业众多运动过程中一种就是生产和存储以及使用知识的过程,并且在各个业务活动中其实都包含着这个过程。
企业知识理论将企业这个组织看作是知识一体化的,虽然企业需要很多的成产要素,比如设备、土地、人力以及资金等等,然而最终还是知识能够决定产品的价值。知识具有一定的专业性,这就需要企业不同类型知识的专家来共同的为企业的生产活动所努力,在组织形式上按照团队生产的模式,从而顺利的运行和发展。企业需要创建一种环境,让不同知识类型的员工都能够对专业的知识进行熟练的掌握和使用,并且对这种环境进行维护,从实质上来看,这种环境就是互相交流、转移以及共享知识的。此外,组织成员只有互相频繁的接触和交流,才能够有效的交流、转移和共享一些隐性知识。
三、知识创新支撑企业战略管理发展
知识创新支撑战略思想:这种观点重新思考了企业的竞争哲学,并且以全新的角度来理解和把握企业战略管理思想。要知道,企业的所有战略资源中,最重要的就是知识,那么企业管理哲学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知识的创新,企业的相关管理层应该采纳和运用知识创新。因为人们已经了解到知识创新的魅力,并且在战略思想中也逐渐的应用了创新思考方法和创造学,那么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就可以有效的应对各种问题。
知识创新支撑战略制定:传统制定战略的模式是将企业高层管理者作为主体,然后按照从上而下的方式来进行;这种制定战略的方式存在着很多的弊端,就需要进行改变,采用全员能够共同参与的模式。特别是对知识库和知识共享机制进行建立的时候,要让一线员工积极的参与进来,因为环境的变化最早感受到的就是一线员工,他们能够对市场的机会进行快速的捕捉。因此,高层管理者的主要任务就是重新的设计组织结构,重新选择业务流程,保证组织信息可以畅通的进行交流,让所有的员工都积极的参与到战略制定和实施决策的过程之中,实现知识共享的目的。另外,还需要分析相关的一些元素,比如竞争哲学、企业使命、环境关系以及企业自身等,然后将必要的战略知识提供给企业的相关战略管理者,在此基础上,明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要想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需要做出哪些努力等等。在制定战略框架的时候,需要将知识创新作为基础,从而将战略制定的平台作为企业的知识网络。
知识创新支撑战略实施:在这个方面涉及到很多个方面的内容,需要分析关键因素、重组企业、企业的技术方案和战略方案以及企业在整合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等等。此外,人的因素也是不容忽略的,对企业领导者的僵化和机械性思想进行改变,让思维赋予创造性,更加艺术的实施战略;对员工的知识创造能力进行必要的激励,注意研究人的心理,同时将员工的潜能和智慧充分的激发出来,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机制来进行知识的创新,让这些知识创新的成果转化为实际的行动。知识创新需要知识化和流程化企业的管理领域,对新思想进行演化和交流,这些领域包括很多方面,比如智力资本管理、供应链管理、组织设计管理、企业资源计划以及客户关系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等。
知识创新支撑竞争战略:企业通过知识累积和知识创新,可以让企业的知识基础具有个性化的特色。企业在增加自己知识基础的同时,就可以有效的实现核心竞争力提高的目的。通过实践研究证明,企业具备的知识决定了企业的竞争战略,并且企业竞争战略的成败,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企业建立知识基础的影响。
根据以上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从实质上来讲,企业战略管理就是集合了多个环节,它有一定的受众对象,并且有着输入和输出过程;那么从知识创新的角度上来对战略管理过程重新的思考,具体就是指如何以知识创新来支撑各个环节的各个决策和行为点。一般来说,知识资源密切关系着输入,然后关注知识是谁提供的,和谁提供了什么知识。
四、结语
目前,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一个重点就是通过知识创新和知识创造来实现企业竞争力的提高。知识经济可以促进战略管理更好的发展,从而促使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和壮大。本文简要分析了知识创新支撑企业战略管理发展,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张爽.知识创新支撑企业战略管理发展的研究[J].学术论坛,2009,2(1):123-125.
关键词:知识管理战略;决定因素;企业绩效
一、 引言
网
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认为,我们正朝着一个以知识为基本经济资源的社会迈进,这种知识资源会替代资本、劳动力和自然资源(drucker,1993)。
对企业知识资源的管理,在国内外的企业界和学术界受到了广泛的重视。知识已经广泛地被认为是能够给企业带来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资源之一(grant,1996),是企业创造及整合知识的机制构成了竞争优势的最终源泉(nonaka & takeuchi,1995)。企业应该将知识作为最重要的资源,把最大限度地获取、掌握、应用知识作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要素,通过有效的知识管理促进企业发展(teece,2000)。//sixianghuibao/
因此,对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的研究,也成为知识管理领域内的一个热点。
二、 理论框架
1. 知识管理战略对组织绩效有促进作用。竞争优势的获取,取决于企业开发和配置以知识为基础的资源。企业必须采用合适的知识管理战略来面对动态的环境和激烈的竞争,进而促进自身的发展。根据前人研究的结果,本文认为知识管理战略主要包括:编码化、个人化、知识创造、知识利用、内部学习和外部学习等六种战略。而这六种知识管理战略都对组织绩效有促进作用。
采用这种编码化战略的企业把知识从其开发者那里提取出来,以备在其他的情况下重新使用。采用编码化战略的目的是增强企业纪录知识的能力,因此这会降低员工通过it获取和重新使用知识的复杂性。采用这种知识管理战略的企业能通过对知识的重新使用来达到规模优势和组织效率,进而促进组织绩效的提高。个人化战略关注于员工之间的交流,并认为这是主要的知识获取途径,而不像编码化战略那样,知识主要从企业数据库中获取。因为隐性知识是无法具体纪录,无法具体表达的知识,所以采用个人化战略企业的知识资源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因此关注隐性知识采用个人化战略的企业很容易结合自己的能力与经验,在动态的环境中能够获得竞争优势。/
当企业处于一个知识密集程度很高的行业中,并且竞争对手拥有更多的知识时,企业必须加强知识管理的水平才能赶上竞争对手。为了适应行业中知识的迅速变化,企业必须创造更多的知识,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为了保住自己在竞争中的位置,就需要采用知识创造战略。当企业所具有的知识资源和能力明显地超过了竞争对手时,企业就有机会利用其所处行业或者跨行业的知识,这种情况下,企业就可以采用知识利用战略。无论企业是采用创造性知识管理战略或是利用性知识管理战略,出发点都是促使企业在知识资源上超过竞争对手,保持企业所拥有的知识资源优势。因此企业根据自身所处的行业情况和竞争环境,采用知识创造战略或知识利用战略,都会为企业创造出知识资源的优势,为企业带来竞争上的优势。
企业知识的来源存在于内部和外部。企业内部的知识存在于员工的头脑里,嵌入在员工的日常行为、管理流程中,储存在企业的数据库里。采用内部学习战略的企业,其学习速度很快,有很强的知识复制能力。另一部分企业倾向于更加关注外部:有意识地进行外部环境扫描,从外部获取观念,管理措施和行为,寻求与其他建立组织合作的关系。通过外部学习可以拓宽企业的知识基础,进而增加企业的柔性,这对处于动态环境中的企业是非常重要的。采用外部学习战略的企业整合知识的能力很强,向外界学习的能力很强。不管是采用内部学习战略还是外部学习战略,都可以通过提高企业知识管理能力来为企业创造出竞争优势。//zuowen/
2. 人力资源对知识管理战略有促进作用。在一些采用编码化战略的企业里,大都要求员工能够很好地掌握并再利用已有知识,能够运用已经形成的解决方案到其他类似的情形。因此,拥有战略价值和独特性的人力资源对企业采用编码化战略有促进作用。采用个人化战略的企业鼓励员工直接与他人分享知识。当企业具有战略价值和独特性的人力资源时,企业会长期稳定地雇佣自身的员工。在市场竞争中,当企业成功留住关键的员工时,就会有利于隐性知识在企业中的分散,并能为企业采用个人化战略提供支持。
企业对人力资源进行管理,采用一些人力资源的管理措施,就必然会加强员工之间的交流。员工之间交流的频率越高,获取不同知识的几率就越高,进而会促进员工对自身和企业已有知识的利用。同时,员工之间的交流也会逐渐地形成一种社会联系,这会给予员工机会通过相互探讨、相互促进来识别和发现新的知识,从而促进企业知识的创造。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可以通过增加员工交流来增强企业创造和利用知识的能力
有战略价值和独特性的员工,他们有更强的专业技术和学习能力。他们能够很容易地向企业外部的各种知识来源如期刊、大学、研究机构等学习。同时他们也能在相互交流过程中分享知识,相互学习,这就能促进企业内部知识的整合。而人力资源管理的措施正是能够建立起员工之间联系,并在此基础上增强员工间获取、转移知识的机会、动机和能力。因此,对企业有战略价值和独特性的人力资源进行管理,能够促进企业采用内部学习和外部学习战略。/
3. it能力对知识管理战略有促进作用。学术界普遍认为it能够提高组织的知识管理能力。但因为it会被竞争对手通过购买的方式进行模仿,所以技术本身并不能创造持续竞争优势。企业it的优势可以通过资源间的互补嵌入到组织里,形成企业的it能力。根据资源基础理论的观点,企业的能力是竞争对手难于模仿和复制的,所以企业的it能力能够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
很明显,企业的it能力强,意味着企业拥有齐全的it设施并能够熟练地运用。而编码化知识管理战略正是需要依赖于电脑技术,对企业现有的知识进行存储,并随时供需要知识的员工访问提取,这样有助于显性知识的传递和转移。企业也可以通过使用先进的it设施来增强其纪录整理知识的能力,从而降低员工获取和使用知识的复杂性。因此,较强的it能力能够促进企业采用编码化战略。个人化知识管理战略依赖于员工个体的差异性和社会关系网络。强的it能力可以促进员工之间的交流,有利于企业内部员工关系网络的形成。因此采用个人化战略的企业需要较强的it能力来加强员工之间的沟通,所以it能力能够促进个人化战略。
探索和利用知识依赖于it。创造所得到的知识有可能源自于过去所得到的经验和教训。而在it能力强的企业中,经验和教训是被完整、清晰地纪录下来的,并且员工能够准确、顺利地获取,这就有利于员工创造出新的知识。同时这些经验和教训也为员工利用已有知识提供了依据和帮助。所以it能力促进了企业知识的创造和利用。/
关键词:信息管理 信息战略 知识管理
在企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研究的重点一般都局限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对企业信息战略的研究涉及较少,尚未形成系统化的理论。特别是国内关于企业信息化的研究,大多还没有上升到企业信息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对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知识管理未能加以认真研究与吸收。随着其实用价值越来越受到企业界的肯定和重视,最近几年,知识管理又重新受到企业的关注。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已经开始认识到他们最宝贵的资产和资源是知识,知识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保罗•罗默教授就曾提出了经济增长四要素理论,其核心思想是把知识作为经济增长最重要的要素,他认为:知识能提高收益,知识需要投资,知识与投资存在良性循环关系。现今,企业的价值在于知识产权、客户的信赖程度、与商业伙伴合作的能力、电信基础结构,以及雇员的创造潜力和技能等。为此,在知识经济社会环境下,把企业的知识资源纳入管理之中,即把知识的识别、获取、开发、分解、储存、传递、共享等组成一条知识链,并对其进行有效地管理。
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区别
当今管理信息发展的三个趋势是:从信息管理走向知识管理、从信息资源开发走向知识资源开发、由客户机/服务器结构走向Internet结构。信息管理将各种各样的信息以一定的方式汇总、组织起来,方便人们利用计算机进行查询和检索,然而如何由信息产生知识,即如何利用数据信息取得知识、再利用知识获得最大的利润或效益,这已经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知识是由信息而来,它是通过对信息的提取、识别、分析和归纳转换而来的,因此信息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基础,知识管理则是信息管理的延伸。知识管理是通过一组问答序列,即解决方案的集合寻找和识别与问题有关的关键性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进行提取,形成对某一问题的专门知识,作为决策的依据。在信息社会和知识社会,信息、知识和一些专门的技巧是获取利润的工具。
信息管理关系到现代企业的发展,发达的信息产业为现代企业提供了广泛的技术支持和服务,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信息环境,这些现实的变化对CIO的职责及其工作重心的转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知识经济促进了信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使得一般信息的获取变得非常容易;而由于激烈的社会竞争压力,又使关键性的信息获取变得日益困难,迫使企业必须更加重视企业内部现有信息的收集、开发,必须努力挖掘企业现有信息资源,特别是支持企业管理决策的关键性信息。这就意味着企业的信息开发任务将日益艰巨,要求企业信息的保管者和加工者,变为企业信息的管理者、研究者和利用者。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企业最重要的战略性资源,知识管理是企业面临的新挑战。“知识管理就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的新途径”。简单地说,知识管理就是企业对其所拥有的知识资源进行管理的过程。而如何识别、获取、开发、分解、储存、传递知识,从而使每个员工在最大限度地贡献出知识的同时,也能享用他人的知识,是知识管理的最终目标。知识管理是把信息转化为知识,用知识指导决策付诸行动,再将该行动转化为利润。
对企业的知识管理一般可以这样理解:有关企业知识的清点、评估、监督、规划、取得、学习、流通、整合、保护、创新活动,将企业知识视为具有核心价值的资产进行管理。凡是能够有效增进知识资产价值的活动,均属于企业知识管理的内容。结合个体与团体,将个体知识团体化,将内隐知识外显化;结合组织内部与外部,将外部知识内部化,将组织知识产品化,都属于企业知识管理的过程和工作内容。信息是知识的输入端,技术是知识的产出端。知识管理就是对一个企业集体的知识与技能的捕获,而不论这些知识和技能是存在于数据库中、被印刷于纸上或是存在于人们的脑海里,然后将这些知识与技能分布到能够帮助企业实现最大产出的任何地方的过程。知识管理的目标就是力图能够将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恰当的人,以使他们能够做出最好的决策。
知识管理的内涵
知识管理需要有组织的知识,更需要有组织的智慧。谈到知识管理,首先应该明确的是:信息与知识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区别。从信息到知识的转化也是知识管理的基本工作之一,如果缺乏对这种区别的认识,就会把知识管理误解为办公自动化。
知识主管(CKO)的工作重点在于培育企业的集体创造力,其职责超越了单纯的企业信息技术、企业信息资源的开发、管理范畴,因而包括了诸如员工培训、工作技能、奖励和企业战略等。管理并经营企业的智力资本是CKO的份内之事,知识主管正扮演着把企业的智力资源同现有的信息技术、企业营销战略等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发挥出特殊作用的重要的高层管理者。
信息主管(CIO)作为企业信息管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工作目标是以企业信息的组织和开发为重点,致力于信息管理中的信息保障系统的建设和完善,以提供满足企业经营管理和决策所需要的信息为工作重点,其任务是监督企业信息技术的采用。
随着知识经济的深入发展,有些企业习惯性地把企业知识管理视为信息管理的一种延伸,因而试图把信息主管简单地改为知识主管。这样做的结果是在不知不觉中把企业知识管理的工作重点放在技术和信息开发上,而不是放在创新和集体创造力上,从而陷入了知识管理的误区。用一句话来简单、扼要地说明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即知识管理始于信息管理结束的位置。
在知识管理从现代企业的管理中细分出来之前,知识管理的实践和操作早已经客观存在于大部分传统企业的实际运作之中。知识管理的传统模式有四个层次,即:知识的获取、知识的存储、知识的分享、知识的利用。
知识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思想和理念,主要是企业或组织运作中管理层面上的问题。但是与所有的管理过程一样,知识管理也是企业或组织的一种管理过程而非一种结果。虽然知识管理是一种较新的管理理念,但在其概念提出之前,知识管理的工作实际上就已经客观存在于传统企业的管理实践之中了。传统企业每天同样也在进行知识管理,如果企业的现状和员工的素质及预期的投入产出率(ROI)符合企业的长期发展方向,那么投资一些资金建设IT系统以便辅助企业的知识管理也未尝不可;但是如果条件不充分,企业不能上专门的知识管理信息系统,企业的知识管理也照样可以进行。关键在于企业的高层需要树立起一种先进的知识管理理念,重视企业的知识资产,从而想出各种各样的方法加强知识管理。
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大多数企业并没有真正认识到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尽管国际上一些知名的大公司早已经设立了专门的CKO(首席知识官),但是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的经理人还不清楚CKO是干什么的。CKO的产生标志着企业的竞争正在向知识资源的共享和利用方面转化,企业需要尽快挖掘自身的知识经验并不断完善优化这些资源,为企业建立知识管理战略,树立关键性的竞争优势。
知识管理在现代企业信息战略中的应用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经营、管理和决策的相关人员都是企业知识的使用者和载体,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提高知识资本的运作效率。利用网络、通讯、电子等技术和设备能够构成有效的知识管理的支持环境,企业与顾客、合作伙伴、竞争对手之间的时空距离被大大缩小了,企业一般性竞争情报的获取和也变得非常容易。企业进行知识管理可以通过设法发现与消费者特定需求相关的知识结构,启动外部、内部的知识产品体系,从而捕获与之相联系的知识,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进而促进企业知识的创新。
知识管理本身具有检验知识质量和管理效益的能力。结合企业应用,知识管理应该对自身的模式、方法、内容进行动态调整,逐步健全知识产品体系,从而优化企业的管理机制。知识管理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知识管理的基础措施是知识管理的支持部分, 如关系数据库、知识库、多库协调系统、网络等基本技术手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各种联系渠道等;业务流程重组的目的是使企业的知识资源更加合理地在知识链上形成畅通无阻的知识流,让每一个员工在获取与业务有关知识的同时,都能为企业贡献自己的知识、经验和专长;知识管理的方法是内容管理、文件管理、记录管理、通信管理等;知识的获取和检索,包括各种各样的软件应用工具,例如智能客体检索、多策略获取、多模式获取和检索、多方法多层次获取和检索、网络搜索工具等;知识的传递,如建立知识分布图、电子文档、光盘、DVD及网上传输、打印等;知识的共享和评测,如建立一种良好的企业文化、激励员工参与知识共享、设立知识总管CKO、促进知识的转换、建立知识产生效益的评测条例等。
市场使企业一方面可以把知识作为产品来获利,如咨询公司出售知识产品为客户提供服务;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知识制造产品,如典型的知识密集型产品以及依据客户知识定制产品等;而且知识还可以使企业的产品得到更有效的宣传,增加潜在客户的购买欲望和对产品的信心。知识管理正是以此为焦点目标而展开活动,企业信息战略的本质就是知识管理,企业需要3C(CEO、CIO、CKO)的协调配合统筹管理来实施,从而使企业管理更科学、更专业、更有效,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协同发展
现代企业是通过经营和竞争来创造价值的社会经济细胞,这就决定着由3C统筹管理和策划才能使企业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益建设出经济、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和知识管理体系,从而适应瞬息万变且日益激烈的国际化竞争的紧迫需求。
信息管理从企业战略的高度上进行企业信息资源的管理与开发工作,以提高企业的信息利用率,而知识主管的工作则是始于信息主管对信息管理结束后而开始的知识管理,目的在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知识管理是企业信息化管理发展到高级阶段后的产物,但是在信息化程度不高的传统企业中同样可以考虑设置CKO,将管理工作再次细分。CIO和CKO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应尽可能同时确立起企业的CIO和CKO机制,而CEO主要负责从企业战略的高度上进行决策,以提供强大的支持和动力。
参考文献:
1.许广奎,魏昱,曲嘉文.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管理初探.情报探索,2001(6)
2.盛小平,王新敏.论知识经济时代我国企业竞争情报的发展.湘潭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2)
3.冯文龙.企业信息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成都大学学报,2002(1)
4.卢宏,孙金华,卢宁.努力造就中国企业的CIO . 南京社会科学,2002(2)
关键词:企业家;战略领导能力;战略决策机制;企业绩效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JUSRP211A60);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AGL006)。
作者简介:刘进(1978-),女,江苏盐城人,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江南大学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战略管理、财务战略研究;揭筱纹(1957-),女,江西南丰人,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战略管理、中小企业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2.91;F27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096(2012)06-0087-05收稿日期:2012-04-10
当前,相关理论研究已明确认识到企业家战略领导能力对企业绩效的重要影响作用,但对其影响路径研究较少。另外,企业家战略领导能力和战略决策机制都是影响企业绩效的重要因素,但现有研究未对两者的关系进行深入的探讨,国内这方面的研究更是少见。本文基于企业家理论与战略理论的观点,遵循“能力—机制—绩效”的战略分析框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技术和结构方程建模技术来探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企业家战略领导能力与战略决策机制的内涵和关系;(2)企业家战略领导能力与企业绩效关系理论模型的提出和推理;(3)企业家战略领导能力、战略决策机制与企业绩效关系的检验。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深入研究与探讨,旨在明确企业家战略领导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路径与作用机理,丰富和完善企业家相关理论研究。
一、理论推演与假设形成
(一)企业家战略领导能力与战略决策机制
作为连接外部信息和组织决策的重要环节,决策者的作用不能被低估。Sosik等(2005)认为高层领导所具有的战略特质,使他们能够制定决策并在危急关头保证战略的正确执行。高阶管理理论认为高层管理者对组织的表现有关键性影响。Papadakis等(2003)通过实证研究发现CEO和高管团队的特征对战略过程有重要影响。
薛云奎等(2005)发现中国企业普遍存在着领导者个人能力和素质决定企业成败的现象,这也表明从企业家战略领导能力的角度分析我国企业的战略决策过程更具针对性。 具有战略领导能力的企业家重视对决策过程的信息收集与分析,这将大大提高战略决策程序的理性程度;企业家具备战略领导能力有利于减少决策层的利益冲突,提高决策目标的关注度。
假设1:企业家战略领导能力对企业战略决策机制有正向影响作用。
(二)战略决策机制与企业绩效
国内外经验表明,好的决策效果来自于好的决策机制。战略决策过程与机制基于决策者对环境的认知,而这个环境是企业家及决策成员看到的环境,并不是企业面临的全部真实环境,所以战略效果受到企业家的认知与环境一致性程度的影响。基于认知学,战略决策过程受企业家行为、价值观和能力的影响。作为战略决策主体的企业家,其战略领导能力对战略决策机制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战略决策机制是否合理主要取决于决策程序理性和决策目标关注度。关于理性决策机制与组织效果的关系,虽然目前还没有定论,但是排除环境影响外,我们基本上认为理性决策与决策效果正相关。战略决策机制的另外一个方面是决策目标关注度。战略决策涉及到利益的调整,它具有天然的政治性,较少关注环境因素和组织目标,不可能产生完全准确的信息。企业决策者提高企业成员对决策目标的关注程度将会提升企业绩效。
假设2:企业战略决策机制对企业绩效有正向影响作用。
(三)企业家战略领导能力、战略决策机制与企业绩效
Ireland 等(1999)认为公司绩效存在差别的原因是其企业家的战略领导能力存在差异。企业家高水平的战略领导能力是企业面对全球性竞争环境取得满意业绩的重要保证。企业家战略领导能力的高低一方面会对企业绩效产生直接影响,另一方面它也需要通过一定的决策机制才能更好发挥作用。决策机制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决策的质量。企业在初创时期,一般是由企业家构思战略,并用言语和行动表达愿景,这时决策机制中企业家是战略决策的顶点。当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时,企业家在不断提升自身战略领导能力的同时,更需要对战略决策机制不断优化,以利于企业不断创新。分析发现,企业家通过决策机制的优化能更好地发挥其战略领导能力,更有效地提高企业绩效。
假设3:战略决策机制是企业家战略领导能力影响企业绩效的中介变量。
(四)概念模型提出
笔者在众多研究成果基础上,根据上述文献回顾,提出本研究的理论模型(见图1)。
图1本研究的理论模型
二、研究设计
(一) 研究样本
本研究采用方便抽样与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根据中国企业黄页随机抽取样本企业;另一方面通过校友资源与各地企业家联系;再一方面通过滚动取样法,先以电子邮件形式向所认识的同学、朋友中的企业家发放问卷,再通过他们转发给其认识的其他企业家。通过这些途径,我们共获得有效问卷398份,剔除成立年限低于1年的企业样本和受测人员职位是中、基层管理者或其他的样本(31份问卷),本研究实际使用问卷367份。正式研究样本主要来自四川、福建、江苏、河南、上海、湖北、北京、内蒙古等地,地域分布涵盖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表明该样本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二)变量的定义与测量
1.企业家战略领导能力
关于企业家战略领导能力的维度,揭筱纹(2009)从案例研究的角度将其分为战略规划能力与战略创新能力。企业家的本质是独立或作为组织的一部分而行动的个体。他们捕捉创业机会,然后通过创新,抓住机会并承担风险去从事该项事业。战略管理是对一个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制定决策并管理的动态过程,一般包括战略分析、战略选择与评价、战略实施与控制等阶段。本文从企业家本质、战略管理过程以及有效的战略领导要素(Mintzberg,2007)等方面,对企业家战略领导能力进行概念界定和维度解析。本文认为企业家战略领导能力(ESLA)是企业家能力与企业战略管理过程的契合点;它既涉及企业家自身的目标、价值观和领导能力,也涉及企业的资源能力以及外部环境的机遇与威胁等,是企业家在企业战略管理各个阶段体现出的一种独特的思考型实践能力。我们将其分为战略思维能力(ESTA)、战略决策能力(ESDA)、战略规划能力(ESPA)和战略实施能力(ESIA)4个维度。
图2有效的战略领导要素
战略思维能力已被界定为企业家或决策人应具有的重要特质,具体包括环境观察能力(ESTA1、ESTA2)、观念创新能力(ESTA3)、愿景形成能力(ESTA4、ESTA5)和方向选择能力(ESTA6)。
战略决策是企业家工作的关键部分。战略决策能力是企业家在分析企业内外部资源基础上,准确鉴别企业经营机会(ESDA1)、进行战略判断(ESDA2)并果断决策以及承担由此带来的不确定风险的能力(ESDA3)。
企业家战略规划能力指企业家对企业的战略目标、自身资源、组织能力、核心技术、企业文化等进行调整或重新整合,并保证企业始终围绕企业家勾画的总体蓝图发展的能力。它包括资源整合能力(ESPA1)、资源配置能力(ESPA2)、规划设计能力等(ESPA3、ESPA4、ESPA5)。
战略实施能力是指采取措施保证战略顺利实施以及实施过程中控制危机和战略变革的能力。它包括战略推进能力(ESIA1)、战略实施过程的危机预控能力(ESIA2、ESIA3)和战略变革能力等(ESIA4、ESIA5)。
依据企业家战略领导能力概念界定和四维度解析,该问卷共设计19个题项,其中测量战略思维能力(ESTA)的题项有6个,测量战略决策能力(ESDA)的题项有3个,测量战略规划能力的题项有(ESPA)5个,测量战略实施能力(ESIA)的题项有5个。以Liskert7.0进行测量。
2.战略决策机制
对于战略决策机制的研究, Papadakis等(2003)采用程序理性、横向交流和政治行为等维度;Dean等(1993)、刘丽珍(2010)采用程序理性和政治行为两个维度;郭立新等(2010)发现理性程度、政治行为、参与度、横向交流、冲突等是国外研究较多采用的维度。
战略决策机制是指为实现战略目标,企业决策层为规范决策权力和提高决策质量而形成的关于决策权力的分配以及决策运作程序等的一系列安排的总和。本研究以企业家为主体的战略决策机制涉及到决策权限的分配、成员对组织目标的关注程度、决策程序的理性情况等。
根据概念界定和国内外相关研究,本研究中的战略决策机制由程序理性(PR)和决策目标关注度(DC)两个维度来衡量。程序理性指与决策相关的信息搜集程度以及做选择时对信息进行分析的依赖程度。决策目标关注度综合政治行为、参与度、横向交流、冲突等概念,是指战略决策以企业目标为导向,相互交流并减少政治行为和冲突而更关注环境的影响。该问卷总共有9个题项,其中测量程序理性(PR)的4个,测量决策目标关注度(DC)的5个。
3.企业绩效
目前,企业家精神与战略管理两个领域的研究者都将公司绩效作为主要的因变量。对财务和非财务绩效综合评价,一方面有助于管理者建立整体观念,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沟通战略,增加战略的一致性。本研究借鉴平衡计分法思想,企业绩效主要采用战略绩效,包括财务绩效和非财务绩效;而财务绩效包括投资回报率和净资产收益率2个指标,非财务绩效包括运作效率、顾客满意度和员工知识技能水平等3个指标。该问卷总共有8个题项,其中财务绩效(FP)的题项2个,非财务绩效(NFP)的题项6个。
(三)信度与效度检验
1.信度检验
信度检验主要是对问卷可靠性与有效性的检验。本研究对数据的采集根据被试者的态度倾向打分测量,适于采用Cronbach's α系数来考察量表信度。经检验(见表1),所有题项的Cronbach’s α系数均超过0.7以上的水平,说明量表具有良好的内在一致性。
表1量表信度检验摘要(Cronbach’s α系数)
变量Cronbach’s α企业家战略领导能力(ESLA)0.843战略思维能力(ESTA)0.789战略决策能力(ESDA)0.797战略规划能力(ESPA)0.789战略实施能力(ESIA)0.826战略决策机制(SD)0.874程序理性(PR)0.899决策目标关注度(DC)0.824企业绩效(SP)0.794财务绩效(FP)0.737非财务绩效(NFP)0.7212.效度检验
在效度检验方面,该量表经过预测试和咨询企业家、战略管理专家,并对题项进行了部分修改。在此基础上,采用 Lisrel8.7软件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检验测量项目与潜在变量之间的假设关系(王慧琴 等,2012),各指标基本上能够达到要求(见表2)。
表2本文各变量验证性因子分析摘要
拟合指标χ2/dfGFIAGFIRMSEACFINFINNFI企业家战略领导能力4.6070.820.870.0790.950.930.94战略决策机制3.4430.950.910.0580.990.980.98企业绩效4.7130.930.850.0200.950.940.86
三、检验结果
(一)企业家战略领导能力对战略决策机制的影响
我们以企业家战略领导能力4个维度为自变量,以战略决策机制2个维度为效标变量,分别进行多元回归分析(见表3)。结果表明,除假设1中战略思维能力(ESTA)对决策目标关注度(DC)未达显著(β=0.018,t=0.287,p>0.05)外,其余假设1中7个均通过显著性检验,得到数据支持。
表3企业家战略领导能力对战略决策机制的多元回归分析
自变量企业战略决策机制(SD)程序理性(PR)决策目标关注度(DC)战略思维能力(ESTA)0.123*0.018战略决策能力(ESDA)0.212***0.180*战略规划能力(ESPA)0.227***0.206**战略实施能力(ESIA)0.261***0.313***R20.349***0.276***调整R20.342***0.267***F(0.000)48.217***34.227***注:*p
(二)战略决策机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我们以企业战略决策机制2个维度为自变量,以企业绩效2个维度为效标变量,分别进行多元回归分析(见表4)。结果表明,除假设2中决策目标关注度(DC)对财务绩效(FP)未达显著(β=0.066,t=1.505,p>0.05)外,其余假设2中3个均达显著,得到数据支持。
表4战略决策机制对企业绩效的多元回归分析
自变量企业绩效(SP)财务绩效(FP)非财务绩效(NFP)程序理性(PR)0.651***0.599**决策目标关注度(DC)0.0660.120*R20.470***0.464***调整R20.468***0.461***F(0.000)160.826***156.939***注:*p
(三)企业家战略领导能力、战略决策机制与企业绩效
以上分析了各主要变量维度之间的关系,但并未很好地阐明企业家战略领导能力、战略决策机制与企业绩效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接着,我们对所有假设关系进行结构方程建模,运用Lisrel8.7软件分析。模型拟合优度指标分析结果为:χ2/df=2325,GFI=0.98,AGFI=0.97,IFI=0.918,CFI=1.00,RMR=0.021。
通过观察模型中的路径系数(见图3)可以发现,企业战略决策机制(SD)对企业绩效(SP)具有显著正向影响(β21=0.77,T=10.79);企业家战略领导能力(ESLA)对企业战略决策机制(SD)有显著正向影响(γ11=0.64,T=12.60);但企业家战略领导能力(ESLA)对企业绩效(SP)的直接作用并未通过显著性检验(γ21=0.07,T=1.13),这表明企业战略决策机制(SD)在企业家战略领导能力(ESLA)影响企业绩效(SP)中起着中介作用,发挥着间接影响,从而验证了假设3的结论。
图3企业家战略领导能力、战略决策机制与企业
绩效关系的路径系数图
四、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企业家战略领导能力由战略思维能力、战略决策能力、战略规划能力和战略实施能力4个维度组成;(2)企业家战略领导能力对战略决策机制有显著正向影响;(3)战略决策机制对企业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4)战略决策机制是企业家战略领导能力影响企业绩效的中介变量。本研究结论支持了企业家战略领导能力通过战略决策机制影响企业绩效的观点,并进一步弥补了企业家战略领导能力对企业绩效作用机理研究中实证检验的不足。
(二)管理启示
从以上结论中可见,企业家战略领导能力的提升和战略决策机制的优化能够对企业绩效的提高发挥重大影响作用,这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首先,从企业家战略领导能力对战略决策机制的影响中可以发现,战略决策、战略规划和战略实施等能力对战略决策机制均具有积极正面影响,战略思维对程序理性具有积极正面影响。企业家应注重全面提升自身战略领导能力,因为战略领导能力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忽视任一方面能力的培养都将不利于整体能力的提升。
其次,从战略决策机制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来讲,程序理性和决策目标关注度的增强有助于企业财务和非财务绩效的提高。另外,程序理性对财务绩效和非财务绩效的提高均有重要正向影响,决策目标关注度的提高更有利于企业非财务绩效的提高。这说明企业家在优化战略决策机制时,要更注重决策程序理性程度的提高。从长期来看,除决策程序理性外,还要注重决策目标关注度的提高,只有这样,企业才能真正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
最后,从企业家战略领导能力、战略决策机制与企业绩效三者的关系来讲,企业家战略领导能力通过战略决策机制的中介作用,能够强化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作用。这表明企业家可以通过优化战略决策机制来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战略领导能力,提高企业绩效。
(三)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但仍存在以下不足:(1)本研究的样本缺少纵向数据支持,所以请读者在研究结论的接受上持谨慎态度;(2)基于企业家战略领导能力的绩效模型还需要进一步扩展和完善。由于研究篇幅和研究精力的限制,其他问题没有纳入本研究模型的考察范围,比如环境不确定性等。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仍需将环境因素纳入研究模型。另外,今后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还将对原来企业样本进行追踪调查,获取纵向数据,并结合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来进一步验证企业家战略领导能力影响企业绩效的路径。
参考文献:
郭立新,陈传明. 2010.国外战略决策过程理论研究述评与展望[J].科技进步与对策(11):153-158.
揭筱纹.2009.企业家战略领导能力与企业发展——基于两个农业龙头企业的案例研究[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27-37.
刘丽珍. 2010.战略决策:过程与机制[M]. 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王慧琴,余海斌.2012.我国人才测评专业人才的胜任力与培养机制研究[J].经济经纬(2):135-139.
薛云奎,齐大庆,韦华宁. 2005.中国企业战略执行现状及执行力决定因素分析[J]. 管理世界(9): 88 - 98.
DEAN J W, SHARFMAN M P .1993. Procedural rationality in the strategic decision making process[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30: 587-610.
IRELAND D, HITT A M, DAVID G.1999. Achieving and maintaining strategic competitiveness in the 21st century: the role of strategic leadership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 13(1):35-41.
MINTZBERG H.2007.Mintzberg on management inside our strange world of organizations [M].Beijing: China Machine Press.
PAPADAKIS M P, BARWISE P. 2003. How much do CEOs and top managers matter in strategic decision-making? [J]. British Journal of Management, (13): 83-95.
SOSIK J J, JUNG D I, BERSON Y, et al.2005.Making all the right connections: the strategic leadership of top executives in high-tech organizations [J].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34 (1):47 - 61.
(编校:沈育)
An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trepreneurial Strategic
Leadership, Decision Making Mechanism and Corporate Performance
LIU Jin1,2, JIE Xiaowen1
(1.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064; 2.Southern Yangtze University, Wuxi 214000, China)
关键词:企业管理知识产权战略
2004年9月,上海市知识产权局在国内率先出台了地方性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成为我国确立知识产权战略的先导,标志我国知识产权制度新的发展。“入世”以来,我国面临了诸多跨国知识产权争端,从2002年DVD产品在欧洲遭海关扣押,到2003年思科在美国华为软件和专利侵权、日本丰田诉吉利公司商标侵权和不正当竞争等,反映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化的代价。对此,企业管理中确立知识产权战略成为当务之急。
知识产权战略是企业战略的重要构架
在现代管理中,企业战略是企业基于未来内外部条件变化作出的预先安排。不同企业,战略层次不同,一般分为公司战略、竞争战略和运营战略三个层次。公司战略是公司高层指导和控制公司行为的纲领,解决公司经营理念、产业范围、资源分配和国际化等问题。竞争战略是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市场竞争。运营战略指上述两大战略的贯彻或流程。因此公司战略和竞争战略构成企业战略的框架。
公司战略是总战略,可表现为:稳定性战略,指企业持续性地向同类型顾客提品或服务。增长战略,指提高销售额,扩大顾主和市场份额等。收缩战略,是减少经营规模或范围。组合战略,是指同时实行上述若干战略。以上战略由企业利用已掌握的资源,分析优劣而确立。
竞争战略由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MichaelPorter提出,他认为,管理的成功取决于选择正确的战略,而正确的战略与组织和产业的形势相适应,也就是能建立起保持高于产业平均生产水平的竞争优势。他总结道:管理必须选择一种能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战略,诸如成本优先、别具一格或专一化战略。成本优先必须是成本的领导者;别具一格战略强调高超的质量、非凡的服务、创新的设计技术专长或不同凡响的商标形象;而专一战略则集中在成本专一化和差别化的空间。不管采用何种战略,要保持竞争优势,一方面要跟上产业演变的步伐,另一方面必须阻挡来自竞争对手的侵蚀。企业建立某些障碍使仿制者难以得手,可利用专利或版权减少仿制机会,或与供应商订立专供合同来限制其向竞争对手供应渠道等。因此,竞争战略体现了公司战略的动态变化,也是公司战略确立和调整的核心。知识经济条件下,拥有知识产权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知识产权战略是21世纪企业战略的先导,是企业立足市场的利器。
知识产权战略要求企业考虑知识产权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并将其上升为战略来设计,建立相应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知识产权对经济的增长不会自然产生,它要通过制定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优化资源配置,激发创造热情,保持竞争力来实现。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是知识产权特有属性在管理行为中的具体化,成为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管理的新形态。
通常,知识产权管理可从下列几方面展开:制定战略。根据不同的知识产权类型制定相应的知识产权战略,如专利战略要求确立专利开发、调查、申请或实施等制度;商标战略要求商标设计、注册、使用和保护常规化;版权战略把握版权的使用和保护。设立管理部门。在组织构成上按不同知识产权类型进行分组,并将其归属相关的部门,如将其隶属于研发部门或法务部门等。管理制度的建立。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可细化成几个部分:新员工的知识产权背景调查制度;知识产权资料管理制度;知识产权奖励制度;知识产权培训制度;知识产权审检制度,包括产品、合同等的审查和检验;保密制度,如与员工订立保密协议,在规章制度内确立保密条款等;评估制度,主要指知识产权评估的标准和程序。知识产权战略是企业管理的重要构架,是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经营的要义。
知识产权战略的迫切性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社会,知识经济是用更先进的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创造出更多的产品。谁掌握最新的技术、知识,谁就具有更强的竞争力,集中表现为知识产权的掌握量和先进度。其特征是创新导致价格倍增,资本追逐知识,知识对价值的贡献比重增加。创新是企业的生命,创新的产生和成长依赖知识的滋养和孵化。企业为追逐利润在此表现的更为突出和迫切。知识产权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世界五百强企业发展的进程是对此最好的诠释。在国内,且看各跨国集团在我国的跑马圈地,占山为王,多半凭借知识产权优势占领市场。如,早在1994年,百事可乐与四川天府可乐合资,百事以参股60%控股,并停用“天府可乐”,使被认为民族饮料象征的天府可乐悄然退出市场,而百事可乐行销市场。1999年,北京亚都科技集团被微软以侵犯软件著作权为由;继而思科公司对我国著名软件企业华为公司提出侵犯知识产权指控。微软则利用其技术优势,形成在我国软件行业的高端市场。2004年初,德国汉高公司收购上海轻工集团“熊猫”品牌,启用汉高牌并停用“熊猫”。这些案例凝聚了我国自有品牌痛失市场的教训,也是跨国企业成功发展的惯用模式。这种模式的背后是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支撑。在知识产权战略的引领下,这些企业在新兴市场的开发上循序渐进,先是放水养鱼,继而步步为营,最后达到市场通吃的目的。
我国企业要立足于市场,不断提升竞争力,必须确立知识产权战略。知识产权战略是知识经济对企业管理的新要求,是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发展的必然。就国内企业而言,海尔集团不断发展之路就是很好的证明。海尔借助自有知名品牌和不断创新的技术,研发不同市场的产品,将市场拓展于全球不同的地区,使其成为中国知名品牌的一面旗帜。相反,急功近利的模仿与复制,除了遭受侵权之诉之外,永远只能给别人做嫁衣,替他人打工。
此外,确立知识产权战略,也是市场的呼唤。“入世”以来,国际知名品牌大举进入我国。2001年,世界五百强企业对我国投资达468.8亿美元,其中已有400多家进入中国。世界五百强是代表了全球先进生产力水平及企业组织管理水平和经营理念的强势企业群体。这些企业在对我国进行投资的同时,大量申请取得知识产权,企图建立和维持对相关领域的独占。但是,近年
来,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一大批国内企业在竞争中壮大。这些企业重视技术创新,致力于发展自己的品牌。他们利用劳动力和原材料方面的优势,日益成为跨国企业的有力竞争对手。跨国企业在知识产权方面,采用综合战略措施,用商标、专利、版权及商业秘密立体交叉地展开对我国市场的争夺攻势,使我国企业面临诸多跨国企业的知识产权争讼。我国企业要在此环境下生存,必须寻求包括知识产权战略在内的各种途径,确保市场地位。在国内外企业云集的我国市场,市场呼唤企业尽快建立自身的知识产权战略,保护我国经济良性发展,更为企业赢得一份竞争的席位。我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定位
在纷繁复杂的知识产权纷争面前,我国企业只有建立多方位、立体化的知识产权战略系统,才可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化被动为主动,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保持企业的持续发展,实现利润最大化。为此,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着力定位于知识产权的研发、取得、合法有效的利用和保护若干方面。具体概括如下:
品牌战略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品牌战略要求企业在市场营销方面确立全面的品牌意识,打造自有品牌,制订和采取保护品牌的制度与有效措施。
首先,强化商标意识,着力打造民族品牌,争取市场;同时,落实自有品牌的合法使用和法律保障制度,建立一套商标开发设计、申请和保护机制。将品牌的开发和利用列入企业目标管理的项目之中,并由企业研发部门、法务部门等职能机构将其制度化进而监督实施。
其次,洞悉市场竞争动向,尤其是竞争对手的发展状况,掌握跨国企业在华的商标战略,修正自己的商标战略。利用国内外市场资源,进行跨国经营,使品牌向全球发展,以商标的国际化带动知识产权战略。品牌战略一个不容忽视的内容是对驰名商标的保护。在我国,长期对知识产权缺乏了解,对商标的保护往往被忽略。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数百年来历炼了众多的民族品牌、字号,成为赢得市场的金字招牌,如“五粮液”、“同仁堂”、“吴良材”等等。其中一些是未经注册的驰名商标。一些投机取巧者在国内、外抢先注册,使这些品牌本应有的市场受到限制,甚至被扼杀。企业对驰名商标管理,一是形成制度化的使用机制;其二在遭遇被抢注时,快速反应,熟练运用驰名商标保护制度。
技术创新战略
创新才有发展。企业若要长远发展,首先要培养创新能力,鼓励开发研制自己的核心技术。在思路上,将跟踪和模仿为主的初级模式调整为以自主创新为主的发展模式;在资源分配上,加大技术投入,提高开发费用在销售收入中的比重,完善研发机制,突出研发与技术升级的地位。
另外,在专利已经划地为牢条件下,企业可以通过对引进、消化、吸收及再创新,开发围绕核心专利的应用性专利技术,形成对原核心专利的包围,利用交叉许可,谋求自身的发展空间。企业还可以采取企业跟随战略,把握市场技术动向,注意新技术对市场的潜在影响,分析新技术与企业产品的延伸可行性,认为有市场价值时跟随开发。
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公有技术,结合企业特点进行技术改造,特别是注意追踪了解新近失效的专利技术,发现有应用价值的及时利用加以开发。总之,技术创新可以有多种途径,但确定创新战略是第一步。
专利、商业秘密保护战略
“入世”以来,美、日等技术大国屡屡利用知识产权大棒对我国提起专利侵权之诉。据报道,近三年来我国企业因知识产权纠纷引发的经济赔偿累计超过10亿美圆。面对跨国企业来势凶猛的知识产权策略,实施专利保护成为企业发展的护身符。
在企业内部设立专门的知识管理机构,构建知识产权保护网络。开通专利文献检索渠道,了解最新专利信息;对相似技术由专业人员进行侵权分析,避开侵权技术;了解本行业技术发展趋势,确保企业技术研发的方向和合法性。
普及知识产权常识,增强员工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将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遵守列入员工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项目,使之成为日常的工作规程。
加大专利申请力度,对专利及早申请,并在基本专利四周设置大量技术原理基本相同的不同权利要求范围的权利,以增加专利申请的数量,扩大专利保护的权利范围。一些企业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就2003年,华为公司申请专利达1551件,中兴通讯达640件,占了我国IT行业专利申请的半数;在数字电视行业,康佳和创维也突破跨国企业的专利围困,申请一批核心和专利。
商业秘密往往不被重视,一般只在发生损失时,才仓促应对。事实上,商业秘密的分布非常广泛,不仅指技术秘密、技术诀窍,更大范围地存在于企业商业运作中的各种经营信息,如客户名单、货源渠道等;而且,在创新过程中形成的大量初级技术尚不足以专利来保护的,往往成为商业秘密保护对象。如软件企业的源代码等。
近年来,因企业员工流动而造成商业秘密泄露案件时有发生,显示出企业的战略盲区。首先,企业应加强内部管理,制定严密的保密制度,订立保密协议;并将商业秘密保护作为企业保卫工作的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项目之一。其次,强化对企业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落实泄密后的处置方案,构建企业安全防范网络。同时,在引进人才时,除了解其教育、技术等背景外,还应审查其带有的技术或秘密的知识产权状况,在掌握其合法性的条件下再决定是否引入,也是商业秘密战略的内容之一。商业秘密保护战略更大限度的构筑起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网。
总之,知识产权战略成为21世纪企业的鲜明特征,是知识经济对企业提出的客观要求。知识产权战略要求企业加强知识产权战略管理,树立品牌意识,洞悉发展趋势,立足技术创新,健全保护机制,构建起立体化的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参考资料:
1.(美)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尤建新、雷星辉等著,《管理学概论》,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一、知识创新驱动下,企业战略管理的行为特征
1.个体战略管理行为。
首先,表现为个体战略管理行为的刺激。当个体持续受到来自环境的刺激后,就会产生各种感知变化,比如听觉、嗅觉,味觉等。同样,企业管理者一旦接收到外部环境的变化,就会产生新的想法。在企业管理中,对知觉的注意力要求非常高。比如:员工的绩效得到积极反馈后,对评价的记忆会更加深刻,远远大于消极评价。这种内部反应主要包括:态度、动机,以及来自个体的感觉。其次,知识创新涉及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方面,以知识创新为愿景,在战略管理的目标下,实现企业的知识创新,从而为企业获得更多的资源与价值。另一方面,战略管理有助于发挥员工的创新精神,实现知识传递的、共享,以及创新的高效性。其中,第一层含义指的是:在知识创新环境下,企业之间的合作、沟通更加频繁,为了防止企业在竞争中处于被动、盲目的状态,必须建立知识创新型的战略目标。比如:增加产品的知识含量、改进工艺、流程,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等。第二层含义指的是:针对企业中的个体而言,知识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人们的创新意识及成就动机。当个体的兴趣、爱好得到满足时,就会激发内心的创造力,从而为企业赢得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2.组织管理行为。
首先,战略制定需要发挥每个员工的主动性,与环境积极互动,从而达到全员协作的系统模型。在这种交互式的系统中,可以创造出更好的群体氛围,更有利于发挥个体的创造力。在此基础上,提高企业战略目标的成效。其次,在制定战略管理目标的过程中,要从知识的角度出发,将杂乱无章的信息、知识进行提炼、编码,从而达到知识的转换与共享。然后,对企业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缺口,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积极应对。在整个过程中,全面发挥参与者的创新精神非常重要。
二、知识创新驱动的企业管理行为要素
相关专家与学者认为,对企业进行战略评估时,主要考虑的因素包括:企业战略管理者知识创新行为要素、策略性企业战略管理行为要素。在企业战略管理者知识创新行为要素中,战略管理行为中,知识创新要素更重要。在策略性企业战略管理行为要素中,策略性战略管理行为要素特别重要。企业界及学术界中的大部分人认为,策略性战略管理行为要素的地位更高。另外,除了以上行为要素外,也对知识创新的重要性给予了很大肯定。但是,在行业中的意见不统一,有一定的分歧。
三、知识创新驱动的企业战略管理行为案例研究
首先,以知识型企业海尔为例,对知识创新驱动的企业战略管理行为构建进行分析与探究。
1.企业家直接领导团队,提高战略水平。
最早,海尔只是一个亏空百万的小厂,后来在张瑞敏的直接领导下,企业推行了人才管理、核心能力、技术诀窍方面的战略目标,为企业的发展争取到了更多的资源力量,最终使海尔走出了发展的困境,实现了年收入超过1000亿的辉煌销售目标。
2.战略支持型的执行文化。
企业文化在无形中影响了员工的战略行为,以及战略执行的成果。可见,企业执行文化在企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另外,战略支持型的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息息相关,因此企业文化必须在企业战略中得到充分的体现。通常情况下,企业不同,战略需要也有一定的差异性。比如:在元化的过程中,“激活休克鱼”就体现了海尔在成长中建立的执行文化。该文化指的是:对无形资产的激活,以及对企业有形资产的兼并。以上为海尔企业文化成长的战略。其次,以某知识型企业B公司为例,阐述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有效利用知识创新的办法,从而实现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制定战略目标时,将决策者、分析者、执行者作为核心,同时使其他员工、企业外人士、专家顾问参与到其中,使整个战略管理行为成为群体性的活动。在探讨项目的过程中,该公司与咨询机构人员加强了交流、合作,并采用多种方法分析项目的可行性。这种交流不但达成了统一的共识,而且实现了知识的隐性转移。在此基础上,得出了更加科学、有可行性的方案。另外,基于各种交流建议与意见,需要形成书面性的报告,使最终的方案得到落实,体现了显性知识的传递。最后,在交互性的知识环境下,有效激发了参与人员的创造性思维,从而在反思方案的基础上,作出进一步的修正。这样,管理者的决策就会更加科学、合理,具有可行性。
四、结束语
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给企业的战略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实践证明,在企业战略管理中,积极运用知识创新驱动使企业战略管理目标更加明晰,有助于建立交互式的合作环境,使企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敏锐地感受到市场变化的气息,做出积极的应对,最终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作者:张渝 单位:三峡大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