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6 09:19:4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青少年代表着未来的希望,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写道:“少年强则国家强”,所以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整体素质是中国未来持续发展和复兴的重要因素,而在中学生的整体素质中,心理素质占有非常关键的地位,因而发展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是发展青少年整体素质的核心部分。在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表明:“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见》中的这部分内容说明了学生心理素质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关键影响,也表明了我国基础教育对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关注。但一些调查表明,当前的中学生存在着较为突出的心理问题,根据新华社的报道,近年来我国中小学心理疾病的发病率呈现出较大的上升趋势,调查显示大约35%的中学生表现出了心理异常,其中的53%的中学生普遍存在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等心理问题。这些数据表明,在当前的环境中,中国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而这也说明了当前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源分析
个体心理特征的形成主要来自其青少年时期,而其心理素质的形成和与发展很容易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一个学生是否具备优良的心理素质,与他所在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了解和分析相关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且要能够因地制宜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应对这些问题。这些影响因素主要包括:
2.1社会环境的影响
弗洛姆认为个体的心理健康情况是由客观因素所决定的,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可以促进个体的发展,也可以扭曲个体的发展。当今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这种快速而深入的社会变化对中学生的心理素质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第一,社会转型所产生的独特的中学生价值观。社会学认为个体价值观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社会变迁所带来的。在社会变迁中,个体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都会随之发生重要的调整,这一点对正处于成长期的中学生而言更加明显。目前很多关于新生代、80后、90后群体的探讨,恰恰反映了中学生群体在社会变迁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和心理特点上的特殊性。所以教育工作者需要认识到当前中学生心理特征形成的社会基础,在具体的教育工作中,能更多地包容和理解中学生。第二,社会风气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中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的价值观尚未成形,对客观世界的看法和认识容易受社会风气的影响。而在当前,社会转型和外来文化的引入使社会中存在着很多备受争议的观念,它们对原有的社会价值与道德意识形成了挑战。很多中学生在这一阶段尚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并且大都处于叛逆期,加上部分媒体在信息传播中存在的夸大与失实,常常会对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第三,社会生活方式的网络化转变对中学生心理素质形成的影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的交往方式日益呈现出电子化和虚拟化,中学生在这一方面具有更快的技术接受能力,所以他们的沟通方式和社会联系也变得更加网络化。这种社会交流与生活方式的变化在青少年群体中普遍存在,这一变化改变了青少年接触信息的方式、类型和深度,其所接触到的信息对其价值观念和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2.2学校环境因素
学校是中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在心理素质教育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学生心理素质需要以学校教育为主干,以日常教学活动为载体,所以学校的整体教育环境与教育水平是影响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关键因素。在当前的中学教育中,学校在注重传统的德智体等教育的同时,却忽略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这种陈旧的教学理念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学生群体的价值观与心理素质。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和德智体教育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一个个体如果没有良好的自控能力,是无法进行长期有效的自主学习的,学校在对学生学习的正常监督之外,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其具有主动学习的能力,使之能够在离开中学和进入社会之后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学习习惯;另一方面,从心理特点上讲,中学生常常处于逆反期,在过于强调分数和服从的教育环境中容易出现厌学、焦虑、对抗等消极心理,这会使很多具有良好潜力的学生没有有效发掘学习能力,反而影响其长远发展。
2.3家庭氛围的影响
家庭的环境与氛围一直在中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氛围会在不同方面影响着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第一,家庭的完整性与内部关系的决定性影响。家庭的完整性直接决定着家庭教育情况,单亲家庭、婚变家庭和留守儿童家庭等情况会使青少年在心理发展中形成孤僻、自卑、冷漠、自私等负面的心理特点。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家庭类型的数量要多于过去,这实际上也是社会转型和社会环境变迁所产生的一个派生现象。其次,家长行为不端的家庭环境对孩子起到不良的示范作用。家长的言行、理念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并在其心理素质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青少年在家庭中会更加潜移默化地受到家庭中的其他个体,尤其是负面言传身教的影响。所以家长的行为方式也具有重要作用。
2.4中学生自身因素
中学生的自身特点也是其心理素质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中学生一般在12到18岁之间,正处于青春期,是其心理素质形成的核心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常常缺乏良好的自制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常常在心理情绪上变化很大,并且难以独立面对压力。因此,需要包容他们的想法,注意他们该时期情绪上的敏感性。
3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建议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发现,当前社会环境的整体性变化不仅会直接影响中学生的心理素质,也会通过对家庭的作用来产生间接影响。这些情况使当前的中学生素质教育具有复杂性与变化性,教育工作者对于这一点首先应该具有清晰的认识,并且也需要认识到中学生素质教育并不是依靠学校和教师就能够完成的,还需要家庭的配合,而后根据这些情况来采用更加具有包容性的教育态度,采用更加丰富多样和全面有效的教育方式。具体建议如下:
3.1将心理素质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之中
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心理素质教育与知识教育是相互促进和内在统一的。心理素质教育也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环节与主要目标。所以学校和教育工作者需要认识到对知识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进行整合的重要意义,提高其对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并通过积极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来促进中学生的知识教育质量的提升。
3.2积极提高教师的自身素养,提高心理素质教育水平
教师自身的修养与能力直接影响了学生心理素质的优劣,同时需要说明的是,发展学生心理素质教育,需要教师具有更高的教育水平和更具有包容性的教育心态,这一点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尤为重要。一般而言,教师需要具有两方面的素养:第一,对学生教育的敏感性。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在指导学生时,需要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耐心,既能够及时察觉学生心理倾向的细致变化,也能够为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给予细致有效的指导。第二,教师应具有较高的宜人性。在进行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时,教师需要的关键素质不是威严和使学生服从,而是开朗合群的性格特征和谆谆诱导的教学方式。具有这类特征的教师能够使学生敞开心扉,师生之间开展有效的交流,从而更好地发现中学生的心理变化,便于教育的有效深入。
3.3与家庭教育结合,促进家长的配合
现代家庭教育应该将孩子的心理素质教育放在中心地位。对青少年成长而言,家庭教育有着比其它教育形式,甚至是学校教育更为深远的影响,所以教育工作者应理解和重视家庭教育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作用,也应是作为主要教育者之一的家长所需要具备的观念。在心理素质教育中不能仅仅依靠教师和学校,更需要充分家庭教育的作用:第一,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培养中学生心理素质,需要营造和睦的家庭氛围,所以家长应注意主动构筑良好的家庭气氛,并根据子女们的身心特点,恰当选择教育方式,为孩子心理素质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第二,家长应注重自身修养的提高。家长自身素养的水平是决定家庭教育质量的一个主要因素,所以在开展中学生的素质教育时,需要家长能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教育理念,并注意平时的言谈举止,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和反复引导来推动中学生素质教育的良性发展。
作者:苗殿卿 单位: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阿荣旗市霍尔奇中学
参考文献:
[1]陈磊.素质教育新论[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2]李丽.西北地区农村中学生心理素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
[3]郑琰.广东省中学生心理素质状况调查报信[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7.
[4]宋志一.父母亲职业类型对子女心理素质发展影响的测验研究[J].学术探索,2002(4).
[5]陈带有.澳门中学生心理素质状况及其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2008.
[6]郝秀香.浅谈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09(10).
[7]邱莲.广东中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特点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导刊,2006(6).
[8]杨海珍.东莞市初中生心理素质调查研究[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0(2).
[9]余万超,刘栋梁.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模式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10).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培养
我国的《教育法》提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地把心理素质培养作为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规格标准之一,《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更首要的指出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培养中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至为重要。心理素质包括的内容应有:学习心理品质、情感特征、意志品质、人格特征、人际交往能力、心理健康状况、对待升学与择业的态度、理想的树立、对现实及自我的接纳等。如果从情商理论去深入理解在心理素质中占重要地位和起着主要作用的情绪情感,情感性心理素质至少还包括:对情绪的自我认知感觉能力;对自己情绪的管理和控制,及时摆脱焦虑、灰暗与不安的能力;对自我的激励,克制与延缓满足、保持热忱的能力;对他人情绪的认知能力;对人际关系的调整、学会竞争与学会合作的能力。健康心理素质主要应包括如下方面:正视现实;正确的自我观;有健全的情绪生活;能与他人建立积极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学习和工作;行为协调反应适度;心理特征符合年龄特征;健全的人格。学生的心理素质对其全面素质会产生重要影响,会对学生可否主动,积极的提升个人素质有重要意义,另外也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够完成担负着社会使命的重要任务。
针对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应着重培养中学生以下几方面的心理素质:1.自我发展的能力和素质。中学生的自我发展就要体现在心智潜能的开发上,其中包括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记忆力、灵活的思维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较强的自学能力。2.人际交往的能力和素质。中学生应努力培养并形成正确的交往动机和积极的交往态度,掌握合理而得体的交往技巧,提高情绪和行为的自控能力,在与异性的交往中,保持科学与健全的态度,并与社会道德观念保持一致。3.良好的现代意识和素质。新世纪的中学生应具有积极进取、敢于开拓和创新的意识,以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4.健全的人格素质和道德素质。应培养中学生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和事业心,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具有坚韧不拔、言行一致、情绪乐观稳定等优良的心理品质,勇于承担挫折和挑战,并不断调节好心态和行为,形成健全的人格。使自己逐步具有强大的人格和道德力量。
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心理素质教育目标:根据当前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和中学心理教育现状,对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应采取以下措施:1.广泛开展专门的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对中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心理素质教育训练。从中学教育的实际来看,开设专门的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实在是必不可少而且是刻不容缓的事情。其教学内容应有较强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包括认知训练、耐挫训练,自信心训练、人际交往训练以及情绪调节训练等等。有的学校若不具备开专门课程的条件,亦可为学生定期开设心育讲座,刊出心育专栏等,尽力把心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2.在各科教学中有机渗透心理教育,是培养学生优良品质的重要途径。所谓学科渗透,是指各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较为自觉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手段,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质量的方法和过程,如运用强化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运用记忆策略强化学生的记忆力以及通过学习心理辅导提高学习效果等等。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积极而又稳定的心理状态,必将促进学习质量的发展与提高;反过来,高质量的学习活动又为心理素质的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而有效的空间。实践证明,学科渗透心理教育可以构成全方位、立体化、多侧面的教育网络,有利于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营造出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3.建立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辅导站,积极开展心理咨询的服务工作,运用疏导、劝慰、分析、宣泄等适当途径和方法,可帮助部分学生改善心理状况,调节其情绪,达到重新认识自我,提高心理素质水平的目的,在提供心理咨询服务过程中,要注意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档案,并恪守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对重点对象做好跟踪调查,做好服务工作。4.开展各项集体活动,强化自我教育水平。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优美整洁的校园环境,良好的集体活动氛围,积极的群体人际交往,都会对中学生的心理品质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和影响,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和自觉行为,从而扬长避短,逐步培养和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和水平,将外部的教育要求自觉内化为内在的心理需要,使学生在心理品质形成和培养中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落实。
通过以上训练充分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发挥健康心理素质正能量,从而达到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关键词:心理素质 创新人才 团体咨询
近年来,由于社会发展带来的种种变化,我国的基础教育事业受到了冲击和挑战。调查表明,在我国中小学生中间,约1/5左右的儿童青少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儿童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是十分迫切和具有重要意义的。
一、建立以发展层面为主、障碍层面为辅的心理素质教育模式
目前,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关注的重点是帮助有心理疾病的学生消除障碍,其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把学校心理素质教育重点转移至培养全体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充分发挥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应作为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
1. 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
心理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矫治心理疾病和开发心理潜能三者的有机结合,而以人的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为其最高归宿。学校学生的特点和教育的目标决定了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应以促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为核心。因此,应将心理咨询引进中学校园。通过教育与服务,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减少由于心理素质冲突引发的适应不良,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人格成熟与完善,最终有助于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2. 建立以发展层面为主,障碍层面为辅的心理素质教育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在认识上要明确发展的要求:发展是心理素质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归宿。在心理素质教育过程中,应把发展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作为重要任务。第二,心理素质教育应面对全体学生,不应只面对“有问题”的学生。每个学生都要经历发育成熟、心理发展和个性形成的统一过程。教育工作者在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明确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全体中学生。第三,强调发展层面的心理素质教育,并不是忽视障碍层面心理素质教育,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将由障碍层面为主发展到障碍层面和发展层面并重,并最终以发展层面为主的模式。
二、重视个性教育,培养创新人才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当前学校教育的热点问题,而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除社会环境、个体遗传因素外,学校教育的影响十分关键,尤其是心理素质教育起着重要作用。
1. 心理素质教育与培养创新人才的关系
人的创造能力是智力因素(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思维力等)和非智力因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综合作用的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说,非智力因素比智力因素影响还要大。实践证明,个性特征越突出,创造能力就越强。有心理学家认为,个性是创造力的核心,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力。特尔曼在研究800名天才后发现,成就最大的20%的人和成就最小的20%的人之间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个性品质的差异,他甚至把一个人成就的75%归结于人格因素。
所谓人格即个性,是指一个人的各项比较重要的和相对持久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个人在生理基础上,受到家庭、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等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气质、能力、兴趣和性格等心理特征的总和。而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正是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所以,心理素质教育在创造性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从这一点来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心理素质教育的新内容。
2. 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忽视学生的个性教育,严重削弱受育者的创新能力的发展。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院士说:“目前,应该说忽视个性发展与忽视全面发展两种倾向都存在,但主要倾向是对学生个性发展重视不足,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在创造型人才培养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异,具体表现在教学目的上,我国重传道授业,西方注重培养能力;在教学方式上,我国强调灌输,而西方注重启发;在授课方式上,我国注重讲授和解惑,而西方注重启发和诱导。因此,我们的学校教育在教育思想、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上都应加以转变。
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可以从以下环节入手:(1)培养学生创造意识、激发创造动机,(2)调动学生学习兴趣,(3)培养学生思维能力,(4)尊重并培养学生个性,(5)让学生学会协作,并培养克服困难的精神和勇气,(6)创造民主、活跃的学风和积极进取的氛围。
三、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理论与技术,帮助学生提高课堂学习行动中的认知、情意和行为水平。例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运用强化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结合教材进行记忆策略训练以提高学生记忆力等。
1. 心理素质教育是各种教学自然、有机的组成部分
各科教学过程包括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为教学过程是以社会、历史积淀的文化知识、道德规范、思想价值观念为内容和主导。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在《教学与发展》中提出“教学与发展”的核心思想是“以最好的教学效果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平”。所谓“发展”,赞可夫认为就是指各种心理因素(情感、意志、兴趣、性格、观察力、思维力等)的发展,他把教学与心理发展看成是相辅相成的两方面,学生的发展要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学生的发展水平提高了,才能更有效地掌握知识。他的观点提示我们心理素质教育是各科教学的自然的、有机的组成部分。教师在传授知识只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就能够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即内化成他们的思想、人生价值观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2.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不管教师意识到没有,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心理也在发生变化。不过,这种变化在未受控制的情况下,既可能向积极的方面变化,也可能向消极的方面变化。其实,有经验的教师有意无意、或多或少都在教学中做过这些工作。只是在学科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心理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更加自觉地、有意识地、系统地运用心理学理论于教学实际。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心理,激发学习潜能。教师在教育学生正确掌握记忆、思维,优化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应改变教学过程中“满堂灌”的方式,注意遵循学生学习心理规律,恰当运用“情境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特别是激发学生无意识心理活动的参与,并与有意识心理活动协调、统一,从而进入最佳学习心理状态。其次,对学生给予及时的评价与鼓励。评价与鼓励的目的在于淡化自卑,强化自信,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一个奋发向上的氛围。学生在接受教师评价和鼓励时,会发现自身的价值,明确努力方向,从而增强自信心。最后,注意教师的“角色”作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和教学实践都表明,教师的仪表、体态、言行举止,都对学生起着很大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变化有深刻的影响;教师的品德、能力、兴趣、情绪、气质、心理状态等都对学生有着强烈的感染作用,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和个性品质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所以,教师首先应优化自身心理素质,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用自己合理的需要、正确的动机、积极稳定的情绪、高尚的情感、顽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健全的个性去影响学生。
四、充分挖掘团体咨询在心理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我国的学生心理咨询活动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现已初步形成规模和特点并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心理咨询的形式按人数可分为团体咨询和个别咨询。长期以来,心理咨询主要以个别咨询为主,工作内容主要以障碍性咨询为主。事实上,团体咨询可广泛运用于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尤其是发展层面的心理素质教育。
1. 团体咨询的内涵和功能
团体咨询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的人际交往作用,促进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从而调整、改善与他人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适应的助人过程。团体咨询具有教育的功能,团体咨询的过程被认为是一种通过成员的相互作用,来协助他们增进自我了解、自我抉择、自我发展,进而自我实现的一个学习过程。团体咨询具有发展功能。应该说,团体咨询的最大功能就在于它有益于人的正常健康的发展。团体能给予正常学生以启发和引导,满足其基本需要、社会需要与自我需要,促使他们了解自我,改善人际关系,学到建立充满信任的人际关系所需的技巧和方法,养成积极面对问题的态度,对自己、生活、未来充满信心。可以说,团体咨询积极目的在于发展功能。团体咨询的种类很多,根据、遵循的模式及目标可分为发展性团体咨询、训练式团体咨询和防治式团体咨询。发展性团体咨询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模式,特别在学校教育中倍受关注。发展性团体咨询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团体成员的主动参与,表达自己,从而找到大家共同的兴趣处目标,重点放在自我成长和自我完善。发展性团体咨询基于这样的认识:在成长过程中,每个人都会不断遇到困难,如果克服一些不可避免的困难,人便获得心智成长。团体咨询的发展功能体现在:(1)使个别已失去的社会功能与技巧得到集体修正,(2)使成员能够掌握社会技巧以便自我解决问题,(3)团体可以帮助成员迈向自我完善、发挥潜能的境界。
2. 我国团体咨询在心理素质教育中的尝试
我国在团体咨询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得到了很好的成效。如樊富珉在《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指出了团体咨询的应用领域和活动方式等;田万生也提出了“发展性集体心理咨询”概念;南京铁道医学院开展了团体咨询在大学生适应不良新生中的应用和团体心理训练;南京大学也开设了“大学生行为指导”课程,等等。但是这些尝试多是与大学生有关,我们希望这一活动能广泛走进中学校园,为更广大的中学生服务。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应引起高度重视。家庭和社会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学校更应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每个人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参考文献:
[1]杨宁.试论学校创造教育.1999年.
【关键词】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使受教育者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上和谐发展,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这种教育以受教育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形成健全的个性为出发点和归宿。长期以来,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局限在“没有查出病就是健康”,这个病通常只是指身体上的疾病。但我们关心学生的健康,不仅仅指在生理上无疾病,还包括在心理上健全、心态正常无异。很多人都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存在片面认识――只重视学生的品行教育,却忽视其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出现了像马加爵这样的心理畸形的学生。这不能不引起我们重视。因此,对中职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和时展的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摆在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中职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1)缺乏自信心。中职学校的学生经历了中考落榜的强烈心理震撼,有相当比例的学生抱着“失败者”的心态,再加上社会对职业学校的偏见,他们觉得自己低人一等,有较强的自卑感。在自卑心理的驱使下,他们整天担心自己的言行会受到老师的讥讽,担心会遭受到批评和指责;当向别人说起自己在中职学校读书时,就觉得很丢脸。
(2)逆反心理强烈。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这个时期的青少年逆反心理都很强烈,表现在很难听得进家长、老师的意见,不服从管理。中职学生的好奇心极强,往往成年人向他们郑重宣布禁止的东西,他们反而越想接触,如上网聊天玩游戏、交异性朋友、喝酒抽烟等。
(3)厌学心理严重。中职学生由于文化课基础差,因而将近一半的人对学习“感到无趣”或“厌烦学习”,厌学情绪特别明显,表现在课堂上无精打采、反应迟钝、违纪现象较多。大部分学生缺乏长远的学习目标,功利行为占上风。
(4)自控能力较低。中职学生自我约束力偏低,随手乱画、乱扔垃圾、乱倒污水、上网无节制的现象严重。常常因为鸡毛蒜皮的事打架斗殴,违反校纪校规。
(5)自私心重。做什么事都把个人得失放在首位,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只求得到,不求付出。近年来,中职学生心理问题呈现出愈发严重的态势,很多中职学生在心理方面饱受抑郁、自卑、迷惘等情绪问题的折磨。
这些问题影响了中职学生在校的学习和生活,同时更阻碍了他们自身的成才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解决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途径
(1)提高教师素质,给学生以健康的楷模。提高教师心理素质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和保障。性格铸造性格,人格影响人格。一个心理不健康的教师,不可能教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因此,学校应对教师广泛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不仅能使教师们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有利于正确对学生进行指导,避免或减少教育中的失误,而且能通过教师的示范作用,言传身教地给学生树立榜样。
(2)发挥班主任的突出作用。班主任是与学生接触最多,了解最多,联系最为密切,影响也最直接。在工作实践中,班主任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心育工作能力,做好心育工作,发挥自己的突出作用。
(3)开设心理教育课程,传播心理知识,给学生以健康的钥匙。学校可通过开设集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操作性为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基本的心理学知识,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从而运用所学知识自觉地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自我调控;另一方面在课堂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寓教于乐,让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学生自我调节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促进其心理健康和人格的和谐发展。
(4)设立心理咨询机构,建立心理档案。心理咨询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式。通过心理咨询,可以使学生避免和消除不良心理因素的影响,帮助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环境,发展自我,增进心理健康。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优良的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动力,它对于中职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他们学习如何做人、做事、做学问都起着一种导向的作用。学校通过组织各类比赛,举办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调动同学们的激情,开发他们的潜能,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健康爱好,增强审美情趣,提高心理素质。
(6)加强家校之间的联系,发挥家庭作用,给学生以健康的推力。家庭是学生的来源与归属,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课堂。学校可以通过与家长电话联系、家访等形式向家长们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相关知识,让家长们认识到创造一个有利于孩子心理健康的家庭环境的重要性。这样,学校教育同家庭、社会有效地结合,形成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
(7)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除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不良的社会环境会给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不良影响。社会各界应营造一个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好的社会氛围。政府也要采取相关措施,尽量减少甚至消除不健康的思想和文化对学生的腐蚀和渗透。只有为中职学生的成长建立一个全社会的“保护网”,过滤社会有害物质,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环境,才能将中职学生培养成为国家所需要的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才能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
总之,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同时也是一项艰苦而长期的任务。要切实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整合,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本人的共同努力。只有全方位、多角度、多种途径地对学生进行综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有效地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逐渐地把他们培养成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袁飞跃.浅谈学校如何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础教育,2009(2)
[2]王义.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战线,2009(22)
【关键词】心理健康状况;心理教育内容;对策
1. 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处于青春发育时期的中学生受到的心理困拢十分明显,心理矛盾很突出。青少年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不健康或出现心理障碍的比例呈上升趋势。笔者认为,中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心理承受能力弱。风险和挫折是人生中难免的事,敢冒风险和战胜挫折,这才是人生应有的品格。可是,由于青少年学生特有的天真幼稚,使他们对复杂艰难的现实生活缺乏心理准备,一旦遇上风险和挫折,心理堤防容易崩溃,情绪容易低落,产生失望感甚至信念危机。
(2)自私狭隘,虚荣心强。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数理化”,造成学生思想认识上的封闭与狭隘。一些学生,缺乏包容开放意识,学习上生活上只能听恭维,不能听批评,只能比别人强,不能让别人超过自己,对强于自己的人,常常犯“红眼病”,当面冷嘲热讽,背后挖苦打击。对有小错或有负于自己的人,常常斤斤计较,甚至怀有报复心理。
(3)缺少意志、毅力。爱因斯坦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为重要”,现在中学生独生子女多,有的从小过着“众星捧月”式的“小皇帝”“小公主”生活,有的读书学习缺乏毅力,善始而难以善终,遇到困难与失败,表现为意志软弱,缺少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和决心。
2.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及对策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科学基础知识的传授、心理测查、咨询、治疗和训练,使受教育者增进心理环境的内稳度和机体对环境的有效适应,以积极主动、平衡而灵活、正确而理智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和协调当前及与时演进的客观环境,成为改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强者。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普通心理学中的有关认识、情感、意志、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人生观、性格、气质、能力的浅显知识,跨越青春期误区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心理卫生基础知识,社会人际交流及自我训练,自我调节方法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益于学生培养和提高良好的心理素质,有益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当前,针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应该采取哪些对策呢?
(1)要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思想认识。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在智力、品德、身体诸方面的开发与养成。绝大多数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仍是我行我素。究其原因,应试教育难逃其咎——追求高分、高升学率,一切为了升学,已成为校长办学的思想基础。班主任工作自然追随其后。当前,要加大素质教育的宣传力度,使所有教育工作者都懂得,心理健康教育对人一生的成就都有极大的影响。爱因斯坦早就说过:“只教人一种知识、技术是不行的,专门知识和技术虽然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给他一个和谐的人格。”因此,是否重视和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衡量班主任管理水平,也能反映班主任是否前卫的眼光。
(2)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大力加强学生心理教育。列宁说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最终取决于教师素质的水平。”针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班主任要千方百计学习掌握心理健康常识,自觉地依据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班级管理实践中去,从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如心理卫生常识讲座,心理调节问题答疑,焦点问题讨论等,在心理知识的学习中明确认识、矫正观念,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心理冲突。
(3)开辟多种渠道,把心理健康教育做到实处。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班主任要随时随地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对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要对症下药,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谈话、指导及训练,也可采取随机交谈和开展心理咨询等方式进行。当然,学生动态的心理活动与本能的心理封闭,会使这项工作难上加难。这需要工作的艺术性,也需要班主任有慈母之心和绣花之功,做到“随风潜人夜,润物细无声”。其次,要开展丰富多彩并且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活动,这些活动在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同时,也会使学生进入特定的心理氛围,爱到感染。如针对中学生参与意识强、表现欲强的特点,可利用出板报、办校刊、开展知识竞赛以及各种表演等多种课外活动,使学生在有益的文化熏陶中提高文化素养,陶冶高尚情操,养成健康心理状态。须强调的是,开展这些教育活动,除了要讲针对性之外,更要讲经常性,任何教育活动对学生心理的影响,都不能指望“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另外,班级环境和班级文化对学生心理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总之,班主任要调动一切积极性,挖掘一切育人因素,采取多种渠道,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点一滴地落到实处。
3. 重视心理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对教师带来了很多的教育,但也带来了很多的困惑,相对于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而言,教师自身心理素质有着更为重要的教育影响力,但由于长期以来,对教师心理成长关注的缺失,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教师心理健康不仅是教师促进自身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内在需要,而且是教师职业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教育质量、培养身心健康的学生的客观要求。教师若要更好地适应教育教学环境,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必须学会做自已的心理医生,及时对自己的心理健康进行有效的自我维护和自我教育,放下所有的思想包袱,放下所有的心理压力,以健康的心理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而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教育既有方法又无定法。自己给自己擦眼泪,自己给自己壮胆,所有一切的一切都得由自己来解决,即使到专家那里进行心理咨询,其实也是助人自助的一种方法,让我们从容起来、坚强起来、快乐起来,为我们自己,也为我们可爱的学生。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生心理素质 提升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是素质教育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也是学校德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能够让学生加深对自我的了解,以及对社会的了解,有助于缓解中学生的焦虑等情绪。从心理学角度来来说,学生通过对积极心理学的学习,能够培养乐观的心态,促进人格的完善,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影响。
1促进中学生人格的完善
心理健康一个很重要的标准是人格品质,中学生拥有较好的人格品质时,才能够认识到自我、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关联,并不断对自我进行完善,提高自身的抗打击能力,在面对困难时能够运用积极心理学来自我暗示,理性面对困难并积极寻找解决困难的方式。中学生处于人格与价值观念的形成时期,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如果不能加以正确的引导,很可能会误入歧途。因此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完善的人格与强大的心理素质,丰富中学生的人生经验。
2提高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
自我调节包括认知结构、情绪、反省等,与中学生的身心特点相符合。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法是最早对焦虑做出研究的心理学理论,他认为焦虑是自我在受到威胁时发出的一种警示,对于当代中学生普遍存在的焦虑现象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将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法融入到教学中,能够让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从而减少因青春期的特点所带来的迷茫与焦虑,提高中学生的自我调节与控制能力。
我国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社会压力大、竞争激烈,科学技术发展迅猛以及国际格局开放带来的文化与文明的多样,都冲击着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为中学生自我调节能力的提高提供了途径,当中学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以后才能够积极面对社会带来的各种挑战,才能够拥有强大的心理素质。
3提高中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能够提高中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当中学生具有较强的交际能力以后才能促进心理的健康,提高心理素质。随着个体社会化程度的增加,只有积极地融入到社会中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形成健康的心理。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人之所以拒绝和外界的交往是因为自身心理防御机制的存在,而心理防御机制是个体无意识或者半意识情况下做出的应对冲突、挫折的方法,是一种自我机能的反应。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就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这种心理防御机制,从而放松对周围伙伴的警惕,积极融入到群体中去。
中学生产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原因可以归为两大类,一类是以自我为中心,只注重个人利益,忽视他人的利益,并对他人怀有很深的敌意;另一类是以他人为中心,过于在于他人的看法与情绪,将自己的情绪建立在别人的看法与态度上。存在上述两种中的任意一N情况,都会造成中学生在人际交往的障碍。因此,就需要对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中学生充分认识到自我、本我与超我,处理好与同学之间的问题,提高自身的交际能力,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4提高中学生爱护生命的意识
中学生因自身认识有限,当面对困难的时候容易造成心理的扭曲,如果不能加以引导,很可能采取极端的方式。从当前我国的家庭教育来看,普遍使用的都是传统的教育方式,这与新时期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相背离,无法满足中学生当前对心理健康需求的渴望,很大程度上会成为中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所在。当中学生无法从家庭、学校、社会寻求到心理帮助,再加上自身的认识有限,就很容易发生自杀事件。
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为中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心理疏导通道,能够积极引导中学生正确看待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与挫折,给以自己积极地心理暗示,培养学生使用积极心理学内容去面对问题的能力,从而避免使用极端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积极心理学能够暗示中学生提高爱护生命的意识,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对中学生心理素质提升所带来的影响。
5总结
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中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影响,文章从多个方面对带来的影响做出了论述。中学生由于各方面还处于完善时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够丰富中学生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内容,更重要的是帮助中学生提高应用心理学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加强对自身的认识,以促进人格的完善与综合能力的提高。中学生只有拥有强大的心理素质才能够有底气去积极迎接未来。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生;体育教学;心理素质
一、初中生当前存在的几个心理问题
1.初中生学习压力较大
由于刚刚才结束小学的学习,初中生刚踏进中学的校门时多少会感觉到不适。这个时期,初中生受到父母和学校的双重压力,父母望子成龙心切,甚至要求孩子达到不可能的目标,无形中为孩子增加了很多压力。而学校课业繁重,再加上此时身心发展不平衡,心理水平远赶不上生理的发展速度,使他们面临更复杂的考验以及更大的压力。这在心理学中被称为暴风雨时期。
2.当代中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随着改革发展,时代的进步也导致了新一代继承人出现不能吃苦的毛病。当他们遇到新问题、新情况,尤其遇到困难时,不能积极应对,适应能力差,不能进行良好的自我调节。考试失败或者学习上遇到难题,生活中遇到不顺利的情况时,常常会失去信心,破罐破摔。
3.初中生存在着逆反心理
初中是一个很特殊的阶段,学生要经历从小学闭锁期到开放期的一个巨大转变,身心发展趋于成熟,但还不稳定。而此刻随着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的改变,他们的意识也在逐渐改变,逐渐脱离对家长和老师的依赖,能够对身边事物做出自己的评价,成人意识与独立意识都在迅速强化。自尊心在此时会变得尤其敏感。很多初中生在此时会变得烦躁不安,为一点小事大动干戈,出现不合群、意志消沉、理想泯灭以及学习被动的现象。
二、利用体育课提升初中生心理素质的几种解决方案
1.合理的体育锻炼能帮助初中生减轻压力
人的身体和心理有密切的关系,健康的心理有利于健康的身体,心理不健康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患病。为缓解初中生压力,体育课程可以合理增添体育课程,教师针对不同学生调整教学模式。对于压力大的初中生来说,应参加一些运动量小,缓和沉稳的运动项目,比如慢跑、打太极拳等,能使心情平静下来。同样也可以引领学生参加一些以集体配合为主的运动,比如篮球、排球、毽球等,通过这些运动在集体协作、默契配合中享受愉悦快乐的心情,使心情得到排解。
2.体育课能够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
大部分体育教学目前都是在室外,学生上体育课要经历寒冷的冬天和炎热的夏天。教师可以适当的安排一些体育竞赛,如足球赛,篮球赛,拔河比赛等等,呈现出竞争的态势,吸引学生参与。在进行运动技能的练习时,他们要经过反复地练习才能掌握并应用自如,同时他们也要承受肌肉酸痛以及身心疲惫的不适,无疑这也能使学生的意志力以及吃苦精神得到很大的提高。通过体育竞赛,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比赛的过程中,努力的超越他人,超越自我,并从中获取积极向上的情绪体验。体育竞赛从来都伴随着成功与失败,它可以锻炼学生承受失败与挫折的能力,强化学生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
3.教师需要注意存在逆反心理的学生
首先,教师需要运用多种形式来丰富课堂内容,不能仅仅只是枯燥的练习,可以通过适当的游戏来引起学生兴趣,从而将学生从“不练”转化为“多练、爱练”。其次,要注意学生的自尊心,大多数学生不喜欢被当众批评,所以教师的言语不能太过打击学生。最后,教师要学会给学生建立一个合理的期望目标。对于不同的学生,在体质身体素质知识水平上都存在着差异,所以要有针对性的制订目标。
三、关于体育教学的结论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体育教学在初中生阶段愈发重要。在众多文化课中,许多学生难免觉得枯燥,而体育课不仅能使学生放松身心,还能提高其他课的上课效率。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同时还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积极的作用。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活动。心理健康发展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体育锻炼能很好地实现这一点。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教师的义务则是通过运用合理的教学模式来帮助学生提升心理素质。我们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解决提升初中生心理素质的问题。
关键词:中学体育;心理素质;锻炼途径;有效方法
中学阶段是学生健全人格、培养各种能力的最好时期,而同时也是学生心理发展不成熟、不稳定的一个阶段,在这一时期可以更好地塑造学生。体育教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面对当今大多数学生心理素质有待提高的现象,在对中学生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把握学生的心理,利用好体育课堂,为学生良好素质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下面我就基于学生心理素质的现状,通过体育课教学对学生心理素质锻炼的方法和途径进行概括性的探讨和分析。
一、在进行中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在进行中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而一个班级是由很多个体构成的,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成长环境、身体素质以及运动承受能力等多方面的差异,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实际情况对授课过程中运动的负荷量进行合理安排,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如,教师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会遇到学生的一些比较消极的情绪,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应该让学生进行中强度的体育活动,让学生放松身心,而对于身体素质偏差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他们从运动量相对较小的体育活动开始,进一步提高身体素质,避免体育强度不适当而给学生带来的伤害。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既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二、通过合理运用挫折教育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中学阶段的学生无论是在心理还是生理上都处于发展的一个黄金阶段,在对这一阶段的学生进行体育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和抓住学生的特点,让学生正确面对挫折,使其在失败中学习知识,这是提高和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在进行逆境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学习到很多知识,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要让学生学会在逆境中成长。如,教师在对长跑进行授课的过程中,可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课程标准让学生进行长跑练习。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后,就要加大长跑的难度,让学生可以在雨天或者雪天进行长跑练习,提高学生的承受能力以及在挫折中学习和成长的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挫折中更加快乐地成长。
三、通过竞赛活动的组织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竞赛活动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是经常会用到的,这一活动的实施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在对中学体育进行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的互动能力,让学生学会理解和沟通,同时让情绪低落的学生感受到团队的力量,进而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如,教师在对短跑进行授课的过程中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接力跑比赛,根据小组成员的总体表现来计算团体得分,同时教师要组织学生为身体素质以及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加油,使他们更有信心和希望,提高其对自己能力的认识,进而锻炼心理素质。
四、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体育教学的实践性非常强,同时也决定了体育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的一项活动,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中学时期的学生由于身体素质以及生长环境的不同,其体育水平也有一定的差距。基础较差的学生不敢在课堂上做出一些动作,怕被学生取笑。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对教学进行设计,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如,教师在对篮球投篮进行授课的过程中,就要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进行动作示
范,对于不敢参与的学生要进行引导和鼓励,与其进行沟通,让其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之中。
提高当代学生的心理素质已经成为当前教育工作中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这一问题是学生能否更好发展的一个保障。在进行中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体育教师要掌握好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得到一定的锻炼,进而提高其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吴群英.如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J].当代体育科技期刊,2012(13).
[2]邓腾.浅谈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J].学周刊,20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