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农业农村发展分析8篇

时间:2023-08-16 09:19:3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农业农村发展分析,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农业农村发展分析

篇1

【关键词】信息化;发展;农村;农业经济;影响

前言

信息化技术,以现在通信和网络通讯技术为基础,以大型数据库的网络共享技术为依存,网络信息技术,是汇聚各个多样化研究对象要素的总数据库,为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和与之息息相关的各种行为提供了大环境。在使用信息化技术之后,可以极大程度的提高,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效率,推动农业经济快速发展,解决三农问题。

1信息化发展给农村农业经济带来的机遇

1.1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历史长河中,我国一直是一个农业大国,几千年来,人们对于粮食的青睐和对农村经济的发展,经历了反复多次的转变和改革。随着科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农业经济结构在改革开放以后有了很大的调整,无论农村经济终于开始向农业型转向多种经营型,至此,由卖方市场转向了买方市场。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带动了整体农业产业链的发展,因此,给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机遇,正是由于,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世界接轨的脚步越来越快,诞生了一系列农业跨国公司,具有更大的影响力。这种经济调整,适应了国内和国际化接轨的双重形式,在克服重重困难之后,得到了国家的认识,今天的农产品有效供给不足,需要农业产业结构更加优化,等我把农民的收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强农产品竞争实力,需要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带来更多全新的商机和信息。

1.2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

在我国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实际上对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第一产业的,原材料出厂和初级生产呈现下降趋势,但是第三产业却迅速崛起。三产业运动业实际上是相互带动的,在第一产业内部,虽然种植业呈下降趋势,农林牧副渔确定了前所未有的增长,这种对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实际上已经达到了质变的边缘,成为了成熟期和成长期的竞争产物。在世界范围内人们加强了对于服务业的青睐和重视,加强了对于第三产业的投入。因此,一定身材的快速发展,推进高水平,荣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理顺整个产业链,实行利益工装和共赢的原则,培养农业经济的龙头企业。加强在信息化发展海洋中的制衡优势,已经成为目前我国农村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2信息化发展对于农村经济带来的挑战

2.1信息化发展凸显了农村经济的落后

众所周知,我国的现代农业化水平总体程度较低,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主要以传统的种植业为主,虽然很多农民在现代已经增强了自身的信息意识,国家在培养农村新型人才方面也加大了气力,很多地方政府为了加强科学养殖和科学种植业,对于农村科学农业服务体系的建设,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是在我国,文化,农村农业经济发展还有一条很长的道路要走。目前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凸显了在农村这种信息化意识的滞后,很多农民认为所谓的信息化就是利用广播和电视进行一定的传媒宣传,而忽略了可以使用信息流动拉动资本流动的作用。虽然地方政府非常注重对于农村信息化硬件的建设,但是,带动一个地区整体的社会经济和城市发展,必须要当地农村的科教文卫事业全面发展,而我国农村的软件信息技术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2.2信息化发展使原材料流通快,总体利润降低

以往的农村原材料和初级种植产品,由于酒香不怕巷子深,在销售的过程中偶尔会出现垄断的局面,而在当今社会,由于农村信息化技术的普及,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信息的流通性非常快,因此,农村不同基层对于信息的需求量差异较大,原材料的快速流通和初级产品的快速流通,使得具有技术含量的产品数量比例呈现出不足之势,凡从平均水平上拉低了整体农村农业经济利润率。另外由于农村的信息化建设缺乏基本的规范性和持续性,在信息的提供方面无法做到定时定点,更无法做到准确和规范,因此,提供信息者有时可能会参差不齐,一方面农村信息化面临着快速发展的势头,而另一方面农业信息化在科技教育方面相对滞后,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信息化发展非常不均衡。

3以信息化发展手段促进农村农业经济发展举措

3.1以农业信息化步伐实现农民增收

近几年,来由于科技技术的进步,农民的农产品增收现象屡见不鲜,但是农民增产不增收的情况,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因此,以农业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步伐,带动整个农业物质资源的交换速度,提升整个农业生产农产品的品质,提升农业农产品加工的技术含量,使得农产品的竞争力更强。信息化技术的交换,可以使得农产品有更多的出路,改变农业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改变以往只有数量而没有效益的不良局面。同时农业信息化的步伐可以加快,农村二次就业和农村用工,尤其是在农闲季节,方便农民出外打工,方便农民实现跨行业、跨领域就业,实现农村经济多元化的增产增收。

3.2以农业信息化提升整个农业生产水平

农业化的生产水平是提升整个农业生产实力的基本保证,通过农业信息化的技术和进步,普及在农村宽带的使用比率,当地农民使用网络的成本,让农民学会使用网络进行销售,通过网络咨询,利用网络学习新型农业生产知识。使得信息的搜寻不再盲目,生产计划有据可查,这样就可以通过农业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加快整个农业生产水平的发展。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应该围绕市场信息,不再盲目的进行种植,所有的种植和养殖活动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利用最先进的生产技术,适应大众消费者的需求。

3.3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减少农业交易风险

以往的农民由于信息比较闭塞,含量较少,因此在交易的过程中可能会被骗,而如今由于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快速进步,农业信息化在实现生产和分配方面发挥了非常强大的作用。在市场交易的过程中,农民可以减少流通中的成本,减少交易费用,而且增强对于卖方信息的关注可能。通过农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可以实现对于农产品交易风险的规避,减少交易成本,因此获得更多的交易利润。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使得农民的信息可以更加准确而有效,在进行获取和转移的过程中,农民的整体素质也在潜移默化地不断增长,打破了时空的局限,广泛而快捷地进行农产品交易。

4结束语

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洪流中,新时期的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越来越合理,每次调整都希望能够把农业的广度和深度不断的扩大,尤其是在目前我国诞生了一大批,具有极强市场竞争力的农村龙头企业,这些龙头企业具有法人资格,具有雄厚的技术力量,而且在科研、生产、推广等各个方面都成为当地举足轻重单位。信息化的发展,全面提升了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步伐,不仅对当地政府和农村经济带来了便利和福利,也给老百姓带来的甜头。因此积极的发展,农村信息化建设,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实现信息兴农,将是未来不断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将会使得农村经济的发展取得令人欣喜的成绩,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包春霞.农业信息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J].农业经济,2016,(06):64~65.

[2]刘绍敏.中部六省农村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南华大学,2015.

[3]周旺东.信息化建设对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1):6823~6825.

[4]李治宇,胡志全.农村信息化与农村经济发展分析[A].农业经济问题(2010年增刊)[C].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2010:6.

篇2

一、农机监理在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是农机监理作为安全生产的执法机构,要对农业机械及操作使用者进行严格、科学、全面的安全生产监督和管理,纠正违章,杜绝事故,使农机生产安全有序进行。二是农机监理机构要对农业机械驾驶操作人员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学习培训。使农机手有一技之长,成为农村先进科学技术推广应用的带头人和示范者。为乡村振兴起到积极作用。三是农机监理人员与农机手有良好的相处关系。培养了深厚的感情。农机监理人员在农机手的心目中既是执法者又是朋友,还是农机生产的参谋、顾问,农机手有了困难愿意找农机监理人员帮忙解决,从而使他们得以发展生产,加快致富步伐。四是想要有效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就必须大力推广和普及农业机械化。农机监理在监督管理和协调农机田间作业、运输作业、跨区作业中在提高农机作业水平,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安全生产、协调供需、化解纠纷等方面起到其他组织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当前农机监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宣传不到位,致使农机拥有者和使用者法律意识淡薄,不主动去办理牌照。二是农机驾驶者为了得到较高的收益,部分农机手超速超载,疲劳驾驶给农机安全生产带来隐患。三是各级政府对农机监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对农机监理工作投入不足致使建立装备落后,办公手段单一,效率低。四是农机监理部门在处理监理与服务的关系问题上,还未能及时跟上农机化工作的发展节奏。五是农机监理建构还不健全,监理人员配备不足,特别是乡镇农机管理人员不固定不专职,给农村的农机安全带来很大的困难。加之,乡镇农机管理人员属于双层领导,工作内容较多,既要服从当地政府的领导,还要从事农机管理培训推广等工作。间接的制约着农机监理工作的开展。

三、提高农机监理工作水平的建议

篇3

关键词:制度约束;农村金融发展;农业经济增长

在我国的农村经济增长过程当中,需要对农村的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的关系做出最大限度的研究,金融的发展在我国现代化的经济增长当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并且由于金融的发展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需要对其做出全面充分的研究,对于在制度约束下的农村金融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做出研究,从而最大限度的促进农村金融制度的约束和农业经济制度的约束,保证农村金融的发展可以对农业经济的增长起到一个良好的促进作用。

一、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约束效应的制度

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当中,我国的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都具备了特殊的地位和性质,因此在两者当中在拥有农村经济共性的同时,在特殊性方面也是具备的,其中在对两者的关系做出探析的时候,需要根据制度变迁的理论,来对我国的整体金融和农经济制度做出分析,通过研究和分析,可以发现在两者当中具备着不同的基本特点:首先,在制度的变迁主体方面存在着不同。在我国的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制度的变迁过程当中,可以分为政府和农村经济主体两大类,其中的主次和内部构成并不相同。在计划经济时期,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制度变迁主体都主要是中央政府的最高决策层,农村的经济属于一个从属的地位当中。随着我国经济制度的变迁,对制度的执行者和信息的反馈者也出现了不同的特点,需要进行权力的集中体现。在现代化的市场经济体制当中,农村经济制度变迁中农村经济主体和地方政府的地位显著提高,对于制度变迁也已经参与到了其中,但是需要值得注意的是仍然是以中央政府为主,因此农村经济主体推动的金融制度变迁还处于被抑制状态。其次在制度的变迁过程当中是出现了不同的情况。在计划经济时期当中,我国的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制度变迁都是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变迁,因此农村金融制度变迁上表现更加严重。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渐发展,我国的农村经济制度则表现出了自下而上的诱致性制度变迁,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制度变迁的过程。最后在进行制度变迁的动因也存在着严重的不相同。在计划经济的时期当中,我国的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制度变迁都是政府为实现其发展战略而强制推动的结果,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其主体是完全不相同的。随着社会的逐渐发展,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农村金融制度变迁主要是政府推动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在市场化的改革方面仅限于停留在了经济发展战略的初期当中,因此需要对不同的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做出平衡,因此需要逐渐的面向农村经济来进行发展。

二、农业经济和农业金融的关系

在现代化的农业经济和农业金融之间的关系当中,需要对两者的关系做出分析,在本文当中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来做出了分析:1.农业经济的发展在我国的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农业的经济发展当中需要建立在完善的财政补贴制度基础上进行分析。在我国很发达的地区当中,对于农业的经济比重是相当重要的,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农业仍然对促进经济的发展有着深刻的意义。但是相对于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农业经济和农业生产当地的比例中是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的,因此农业而经济的发展和农业金融任然是我国地区当中的重点研究对象。2.农业金融研究在我国的农业研究过程当中,需要对我国的金融体制做出充分的研究,其中农业金融属于对非农业部门金融体制的一种扩展,需要是现在农业部门对资金流动和运转的良好操作。因此在不同的经济体系下,农业经济的增长和农业金融的支持需要保持全面的推动,利用不同的角度来实现不同。在我国的农村金融研究过程当中,通过对金融资产总量和经济金融程度进行研究之后可以发现,我国的农村金融发展水平比全国的平均水平还要低。

三、农业经济增长和农业金融之间的关系

在我国的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的发展过程当中,需要对其在制度约束下的发展做出充分的研究,从而可以实现在相关的制度研究当中需要按照一定的规则原则来进行分析和研究。第一步,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建立其对应的模型,其中一般的经济计量方法是以经济理论为基础的计量,但是经济理论并不能详细地说明变量之间的动态联系。第二步,需要进行指标的挑选,在对我国的农村GDP数值进行挑选的时候,需要对农村的金融关系做出分析和研究,对于全部的农村金融总资产来说,需要除以农村的GDP值,就可以得到其发展的数值。第三步,是需要对农村的信用社贷款和农村信用社贷款余额的总和进行统计和计算,其中的农产品进出口的总和是指农产品进口总额和农产品的出口总额,在对数值进行计算的过程当中,需要利用不同的方法来做出分析,方法分别是基于回归系数的检验和基于回归残差的检验。第四步,需要对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金融发展的各项指标之间的关系来做出研究,其中需要利用模型结构来对其数值做出有效的检验。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制度约束下的农村金融对于我国的农业经济会产生相当不利的影响,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区分,由于在制度约束下的农村金融在资本方面就缺乏一定的配置效率,因此可以通过对制度进行减小约束来做到减少农村金融发展对于农业经济增长所产生的负面效应。并且可以通过对农村金融的发展途径来不断的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政策,对于不同的地区要进行不同条件的考虑,最终可以从根本上来对约束制度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减少。

参考文献:

[1]殷红霞.我国家村金融发展的制度约束及其化解[J].商业时代,2008(8):71-72.

[2]周雪晴,向传学,徐琰玮,等.西部地区农村民间金融发展与政策机制研究--基于贵州省的分析[J].商,2014(8):122-122.

篇4

关键词:淤地坝;农村和农业;作用;安定区

1基本情况

定西市安定区位于甘肃省中部,系黄河流域祖历河水系,流域总面积3638.7km2。总人口47.4万人。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多年平均降水量380mm左右,且时空分布极不均匀,主要集中在7-9三个月,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年均气温6.3℃,无霜期141d。多年土壤侵蚀模数为5640T/km2,径流模数2万m3/km2。干旱、霜冻、冰雹等自然灾害十分频繁。素有“十年九旱,苦瘠甲于天下”之称。全区境内共有大小支毛沟2.4万多条,平均沟壑密度2.4km/km2,平均沟道比降8‰~59‰,沟谷深而狭长,横断面多呈“v”字型,沟道两岸均为黄土层覆盖,且土层深厚,筑坝土料十分丰富,沟道均适宜骨干工程和淤地坝的建设。截止目前,全区共建成淤地坝155座,其中骨干坝81座,中型坝37座,小型坝37座,分布在全区12个乡(镇)的20多条小流域。是全省淤地坝工程数量最多的县区之一,约占全省总数的十分之一,占全市总数的二分之一。工程布局上主要呈两大类布设。一类是单坝布设,这些工程大多属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成,目前大多已达到或超过设计淤积年限。另一类是以坝系布设。主要以花岔、官兴岔、石门、九华沟、称钩河、李家河等流域为典型,共建成各类淤地坝124座。截止目前,超过设计淤积年限的共91座(其中骨干坝45座,中小型坝46座),达到设计淤积年限的有13座(其中骨干坝3座,中小型坝10座)。骨干工程与淤地坝相间分布,主沟与支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沟道防护体系,这些淤地坝在流域内所形成了具有一定系列的特殊功能,其中以蓄水、防洪、灌溉、拦泥、淤地和生产最为显著,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发展地方经济、促进生态建设与修复、促进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淤地坝的重要性

宏观上来说淤地坝之所以能在安定区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最核心的还在于其拦泥作用,并且削减了入黄泥沙,防止下游河床抬高,有效地拦蓄泥沙,制止沟床下切,抬高侵蚀基点,控制水土流失,是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重要措施。淤地坝建设可为安定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基础支持;淤地坝建设不仅可以有效地减少入黄泥沙,而且可以提高当地水资源的利用率,发展农村经济,改善生态环境提供可靠的基础支撑。据统计,1亩坝地生产的粮食是坡耕地的6~10倍,并且可以促进6~10亩的坡耕地还林还草,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微观上来说一是增强了流域的抗蚀稳定性。二是淤地坝在我区的村村通道路建设中,发挥着桥梁作用,及大的改善了农村基础条件。

3淤地坝在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1)拦泥保土,滞洪减沙,淤地坝的建设从源头上封堵了向下游输送泥沙和通道,在泥沙的汇集和通道处形成了一道人工屏障。既能抬高侵蚀基准面,有效制止沟道下切、沟头前进和沟岸扩张,减轻沟道侵蚀,又能拦蓄坡面汇入沟道内的泥沙。调查统计。骨干坝每淤成1hm2坝地,平均可拦泥沙8000t,中型淤地坝6000t。小型淤地坝3000t。定西市安定区已建成的155座淤地坝累计拦泥沙105万t。布局合理的6座坝系工程拦泥沙效果更为明显。花岔和石门坝系基本实现了泥沙不出沟。有效地减少了入黄泥沙,对黄河安澜起到了极其生要的作用,见表1。利用库容直接拦减入黄泥沙,并在拦沙后,抬高沟道的侵蚀基准面,遏制沟道侵蚀。2)利用拦减的泥沙造地(称为坝地),这类土地的亩产量相当于坡耕地亩产量的8~10倍,群众围绕坝地居住,不但改善了在坡地上耕种的生产条件,还解决了吃水问题,坝顶还可以作为跨沟桥梁,改善交通条件。3)利用坝地代替坡耕地和一部分梯田,可保障坡耕地稳定地退耕还林草。在淤地坝拦减泥沙达到一定程度后,坝地即可投入运用,在拦减泥沙完成以后坝地面积达到最大。由于坡面径流和其侵蚀携带的坡面土壤有机物汇集在沟道内的坝地中,其中水量沿坝地土壤下渗,致使坝地的土壤水分远大于坡地土壤水分,且蒸发较小、土地肥沃,可以给当地居民提供长期、稳定、优质的粮食生产基地,保障粮食供给。这时,被淤地坝所替代的坡耕地和一部分梯田,可部分用于发展经济林,解决当地长期的经济发展问题,其余全部自然封育,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4)解决人畜饮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安定区是黄土高原地区干旱较为严重,素有“十年九旱”,水资源极度紧缺,淤地坝在运行前期,作为水源工程,通过集蓄、利用地表径流,对解决农村生产生活用水,发挥了重要作用。花岔、道回沟、称钩河等5条流域坝系多年靠窖水和几十里外人担畜驮解决人畜饮水,通过坝系建设,不仅彻底解决了水荒,而且每年为安定区中西河灌区补充水源350多万m3,新增灌溉面积850hm2。同时发展蓄水养鱼,目前已有21座投放了鱼苗30万尾,正在推广,进一步为淤地坝的水面综合利用积累经验。5)坝路结合,便利交通;淤地坝的建设,坝顶成为连接沟壑两岸的桥梁,改善了安定区千沟万壑造成的极不便利的交通条件,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促进了物资、文化交流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安定区实施的马玲薯产业,在依托水保流域治理坡改梯工程的基础上已成为安定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年均增加农民收入近400元。这些马玲薯的种植都在山区梯田地里,要使其变为商品必需要运送到山外进行交易。淤地坝的建设,使坝路结合,坝顶成了连接深沟两岸的桥梁,形成了坝系经济区的骨架,大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降低了劳动强度,进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成为当地脱贫致富,发展经济中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安定区建成的淤地坝有90%成为重要的交通道路。称钩河坝系工程已建成的21座骨干以在当地形成了65km的交通道路网络,彻底改变过去人担畜驮的历史,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4结语

水保淤地坝的建设为安定人民的农村经济和农业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改变了安定农村面貌,为安定支柱产业马玲薯的健康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最终以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新安定发挥它的作用。

作者:王统 董俊天 单位:定西市安定区水土保持局

篇5

经济发展是决定金融发展的基础,相应的金融发展又服务经济发展。不过,对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其发展的程度又有所不同,经济与金融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就会有所不同。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经济发展问题显得重要。金融是现代经济中的核心部分,金融机构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应合理发展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之间的关系,避免在认识上的片面性甚至错误性。 

一、相关文献回顾 

针对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增长,国内外学者已做了不少研究,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下面,将对相关的文献进行回顾总结。 

和张懿(2006)建立ECM误差修正模型,检验了1991~2005年安徽省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增长间的互动关系。曹协(2008)结合结构建模静态分析与时间序列动态分析,从一个综合的视角来考察我国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的关系。于斐(2013)选取变量、查找数据和指标来构建计量模型从而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山东省的农村经济增长与金融的发展在长期稳定相辅相成的关系。张宇青、周应恒和易中懿(2013)结合空间计量方法,通过测量在不同的省域,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和农业经济增长在空间上的相关性和异质性,得出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从显著到不显著,农业经济增长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作用在方向上从负效应转为正效应等结论。刘荣刚(2014)选取山东省作为样本研究,利用1986~2009年的真实数据分析了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得出农业经济发展的格兰杰原因是农村金融结构和农村金融效率,农业金融深化率的格兰杰原因是农业经济发展。田纪华(2014)从金融功能论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出发,分析农村金融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实现路径,得出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基本态势。 

综合上述学者的研究结论,不难得出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增长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在此基础上,结合回归方法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研究两者之间存在的长期协整关系和因果关系。 

二、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一)指标的选取。金融发展的度量指标,考虑到农村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和金融统计数据的可靠性和可获得性,我们决定选取时间系列相对完整、可信度比较高的全部金融机构存贷款年末余额,即存款余额与贷款余额之和与农业名义GDP的比率作为衡量农村金融发展的指标。经济增长的度量指标,能充分反映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增长能力的指标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采用人均农业名义GDP增长率作为衡量安徽省农业经济增长的指标。 

(二)数据来源。选择2000~2014年的全国人均农业名义GDP增长率R代表经济增长系数,金融机构存贷款年末余额与农业名义GDP的比率P代表金融发展系数,分别来衡量农业经济增长水平和农村金融发展状况。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单位根检验。对时间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以判断其平稳性,由检验结果表2可以看出Pt和Rt均为平稳序列。

(二)OLS回归和统计特征。建立回归方程:Rt=20.93009+0.256975Pt,模型的R2接近1,P值为0.0000,可以得出方程统计量均很显著。金融发展系数的回归系数为0.256975,与经济增长系数有着强的正相关关系。 

(三)Granger因果检验。为了对两个变量的因果关系进一步研究,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检验结果见表3。从表3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在滞后期为2时,R是P的格兰杰原因,P不是R的格兰杰原因;在滞后期为3时,R不是P的格兰杰原因,P不是R的格兰杰原因;在滞后期为4时,R不是P的格兰杰原因,P是R的格兰杰原因。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结论。经济增长对金融发展起决定作用,但是金融居从属地位,不能凌驾于经济发展之上。在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整个过程中,金融随即产生并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商品经济对金融有着不同方向的需求,这一点也决定了金融发展特定的结构、特殊的阶段和特别的层次。与此同时,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也是巨大的,金融结构的不断优化无疑使得金融配置资源的效率大幅度提高,进而也会促进经济增长的要素效率相应提高。但是,最终达到这一目的却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 

(二)政策建议 

1、调整和改善经济结构是实现经济金融协调发展的当务之急。真正重视三农问题,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大力发展农产品流通和农产品加工业。与此同时,积极推进农村改革,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性障碍。

 

2、倡导和鼓励更多的金融服务供给主体参与農村金融服务。为了打破对农村贫困、偏远地区金融服务成本高的偏见,需要合理制定定价策略,从而在实现规模经济的同时可以有效控制成本,提高效率并保持适当的盈利性。此外,充分发挥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的比较优势,抓住农村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机,建立村镇银行、社区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通过提供多样性金融服务满足农村地区不同的金融需求。 

3、在农村经济发展初期,需要投入很高的资金进行生产,而且资金的回收期一般较长。此外,农业还存在着很大的自然风险。农村经济的资金严重短缺,农民的收入水平普遍较低,资金自给能力存在明显不足,经济发展尚不成熟。因此,通过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农村金融服务的作用,从而有效带动经济发展。当然,政府通过各种政策促进各类金融机构扩大对农村资金的支持,例如采取税收减免政策,进行风险补偿或实行利率优惠等。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懿.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增长——基于安徽省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6.11. 

[2]曹协和.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关系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8.11. 

[3]于斐.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相关性分析探究[D].山东大学,2013. 

篇6

前言

当前,在金融研究领域,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的关系备受关注,但是,从相关研究成果看,绝大部分都是从工业的角度进行研究,而关于农业角度的研究少之又少。农业作为我国支柱产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而农业经济与农村金融二者之间又存在着一定关系。因此,面对当前我国农业经济与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加强对二者关系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农村金融发展概述

(一)农村金融发展历程

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我国农村金融处于恢复阶段,并初步建立了新的农村金融机构,农村金融市场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特点;第二阶段,从1994年到1996年,农村服务性金融体系得到初步完善与发展;第三阶段,从1997年到2005年,农村金融体系进入改革时期,其改革的重点方向是强化对金融风险的预测与控制;第四阶段,从2006开始,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方向立足于创新,要求在现有金融体系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创新与完善,从而建立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金融体系。

(二)当前农村金融发展状况

当前,农村金融正处于改革创新阶段,并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从农村金融发展的总体态势看,其发展的水平并不高。目前,农村的大部分贷款集中流向于第二三产业,真正投入到农业发展上的贷款很少,这就致使农业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缺少必要的资金支持,从而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从目前农村金融机构的现状看,其规模与数量都无法满足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与此同时,金融机制不够完善,其缓慢的发展速度致使农村金融的优势作用无法实现。随着农村金融改革的深入发展,其创新性成果推进了农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

二、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的关系

(一)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二者之间所存在的关系

在深入研究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增长二者之间关系前,有必要明确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从而才能够从整体上掌握当前农村金融发展的影响作用。基于此,本文采用线型回归分析法,从农副业、种植业以及农民收入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如图1)[1]。

分析结果:当前,金融机构在进行农业贷款时,除农副影响值为正以外,对农业以及农民收入总量的影响都为负值,而农村乡镇企业贷款对农村经济的增长影响很大,因此,金融机构所进行的农业贷款在农业经济中的影响作用并不大。这就充分说明当前农村金融的发展滞后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因而无法发挥自身的作用,因此,深入分析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的关系,是当前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也只有正确的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将农村金融的发展推上崭新的高度。

(二)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的关系

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的关系集中表现在前者对后者增长机制的影响上。农村金融的创新与发展,有效的提升了金融系统的效率,从而优化了金融资源的配置,这样就使资本的边际生产率得到了提升,进而推进了农业经济的增长。在农村金融发展的过程中,农村的金融市场在竞争的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金融行业的各项基础设施不断得到完善,金融的功能逐渐丰富化,在此过程中,就会增加自身的吸储能力。而储蓄率的提升就会使储蓄份额不断加大,这就带动了农村投资的发展,进而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增长。但是,农村金融的发展也会导致储蓄率的下降,农村金融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使资本的流动性变强,进而金融风险得到分散,而储户能够根据自己所需随着在金融机构取得现金,这就使储蓄率下降。利率是影响储蓄率的原因之一,而由于利率是根据金融市场的发展而变化的,所以,储蓄率的升降是非固定性的,但是无论储蓄率升降,都能够充分的证明农村金融的发展影响到了储蓄率,从而影响到了农业经济的增长。

农村金融的发展还通过“转化率”的方式影响到了农业经济的增长。金融储蓄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向金融投资转化,当金融发展水平得到提升时,其投资的转化率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这是金融体系自身所具备的功能[2]。具体转化过程为:金融体系首先通过吸储的方式,实现成本积累,通过支付信息成本来实现对所吸储蓄的控制,这样实现投资的过程中,金融机构就获得了利润。而在所获得资源中,存在着一部分无法控制的资源,这部分资源无法通过投资的方式进行利润的转化,因而便以存贷差的方式转入金融机构以及证券商。在整个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中,金融的运作率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从而通过成本的降低,在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使农村金融走向了市场化的道路,这就为提高农业经济水平奠定了基础。

篇7

内容摘要:农业生产领域与流通领域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信息不对称费用、谈判费用和监督和执行费用的存在给个体农户在流通领域设置了很大的障碍。本文通过相关模型和理论的分析,认为农业中介组织可以通过提高交易效率、节约信息费用和降低资产专用性程度的途径来降低交易费用,从而有效解决“小生产-大市场”的矛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关键词:农业中介组织 交易费用 农村经济

我国农村自改革开放后实行的是,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将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纳入市场经济运行轨道,以此来促进农村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发展。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它与农业市场化之间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首先是家庭生产的生产目标与农业市场化要求的生产与流通综合目标之间的矛盾,由此引致了生产与流通环节的脱节;其次是农户个体与市场整体的矛盾,单一农户由于信息不完全,导致生产结构与需求结构难以协调;此外还存在着诸如交易效率低下、交易成本较高等问题。正是由于家庭经营与农业市场化之间存在着上述“小生产-大市场”的矛盾,使我国建立在家庭经营基础之上的农业市场化受到了极大制约。因此,家庭经营与市场化的对接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就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上,总理在2009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快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支持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本文对这一观点持赞同态度,认为解决的基本思路是在坚持农业市场化方向和稳定家庭经营的基础上,通过市场运行方式的创新,建立各种农业中介组织,在保持农户家庭经营内在合理性的同时,有效地弥补其自身对农业市场化适应性上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因此要改变农业的现状必须在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现实基础上,建立各种农业中介组织,通过农业中介组织,降低交易费用,提高交易效率,加速农村经济的发展。

理论与现实:农业中介组织与交易费用

(一)对农业中介组织定义的界定

对于农业中介组织的界定,学术界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对其定义也较多,主要观点见表1。综合多位学者的研究,本文认为农业中介组织是在市场经济中,农村中的生产者、经营者以优化资源配置、整合生产要素、取得最大经济效益为目的,以劳动联合、资产联合、技术服务、权益保护等合作方式组成的专门从事交易或以交易为主要功能的、联结农户与市场、农户与政府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各种组织。

(二)交易费用理论与无市场中介下的交易费用

“交易费用”的概念是由科斯首先提出的,他认为要获得准确的市场信息,市场主体是要付出代价的,同时,克服市场主体之间冲突的谈判和经常性契约的建立也是需要成本的,这二者解释了交易费用的大部分。威廉姆森则从“交易―交易特性―协治关系―规制结构”这个顺序运用交易费用理论对组织问题进行了研究,揭示出组织是交易者共同选择的结果,组织的演化将使组织绩效受到检验,从而组织结构演化体现了经济效率导向的要求,即节约交易费用。

从交易费用理论的视角去分析农业中介组织与农村经济发展的意义就在于:论证了无中介组织下交易费用存在的现实性;也从理论上印证了反映经济效率导向要求的中介组织建立可以节约交易费用,实现经济效率的提高,进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的市场交易成本也就是无中介组织下的交易成本,无市场中介组织下农民交易费用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

信息不对称费用。主要是指农户为了获取信息而花费的搜寻费用。农户要进行市场交易,就需要寻找潜在的交易需求方,在这一过程中会产生相应的费用。由于单一农户的生产规模比较小,从投入产出的角度来分析,单一农户的信息搜寻成本不具备经济效率。因此,现实中普遍的情况是,农户生产什么不是经过市场调研后做出的决策,通常只是依靠以往的经验。另一方面,大多数农民缺乏较好的信息鉴别能力,在付出较高的搜寻成本基础上获得的信息可能是错误的信息,最终误导农业生产。

谈判费用。如果农户进行分散的独立谈判,那么农户就需要通过查阅资料、搜集信息等过程来为谈判做准备,为了在谈判过程中占据有利地位还需要额外的知识学习和借助外力,而这一过程必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资源。

监督和执行费用。此种费用的产生是因为产品质量和数量需要度量、交货时间需要监督等原因。就监督和执行存在高昂的费用而言,违约的发生在某种程度上难以避免的,同时不同合约方的机会主义或欺骗行为存在也会带来负面的影响。根据现代契约经济学理论,当合同的监督成本超过了其本身带来的收益时,合同就缺乏了约束能力。

农业中介组织与交易费用的数学模型

农业中介组织在减少交易费用、扩大农产品交易市场规模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构建了农业中介组织与交易费用的相关模型。为方便分析,首先建立如下假设:

假设1:在农产品流通市场中,存在且只存在三方:农产品供给方、农产品需求方以及农业中介组织;假设2:农产品需求方和供给方对于农产品的价值主观估值分别为d、e;对于该产品的社会价值判断为w(个人价值判断的平均数)。需求与供给双方存在两种交易策略,即直接交易和有农业中介组织介入情况下的交易。无论采取何种交易方式,都会产生一定的交易费用。

为了便于分析,设直接市场交易的基础成本为C0,它是由市场结构本身决定,对于农产品需求方与供给方来说是相同的。C0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交易规则、信用环境、交通状况、资金通畅度等。实际交易费用Ci=kiC0,i=1,2,其中,k1,k2分别为需求方和供给方的交易费用系数,只取决于交易者本身, 独立于市场结构,它与交易主体双方自身的风险厌恶程度、机会成本以及交易能力有关。

在上述假设的情况下,农产品需求方支付意愿用函数表示为D0=f(C0,d)。而且, 。

假设D0为线性函数,D0=d-k1C0 (1)

同样地假设农产品供给方愿意接受的最低价格为:S0=e+k2C0 (2)

在农业中介组织参与交易的情况下,设农业中介组织分别向农产品需求方和供给方收取的服务费为v1,v2。中介本身的成本为C。由于农业中介组织的存在,使得农产品市场基础交易成本变为Cm=λC0,如果农业中介组织有效率,则应有0

农产品需求方的支付意愿为:

D1=d-k1Cm-v1=d-λk1C0-V1 (3)

农产品供给方的愿意接受最低价格为 :

S1=e+k2Cm+v2=e+λk2C0+v2(4)

当0

在没有中介组织参与的情况下,需求方获得的福利为:π1=d-k1C0-w (5)

在没有中介组织参与的情况下,供给方的福利为:π2=w-e-k2C0(6)

在有中介组织参与的情况下,需求方获得的福利为:π1′=d-λk1C0-w-v1(7)

在有中介组织参与的情况下,供给方的福利为:π2′=w-e-λk2C0-v2 (8)

若使得交易发生,则供需双方的福利均应为正值,即π1>0,π2>0。

由π1=d-k1C0-w>0,得:C0

由π2=w-e-k2C0>0,得:C0

又有C02

同理,由π1′=d-λk1C0-w-v1>0,得C0

由π2′=w-e-λk2C0-v2>0,得C0

因为C02′< C01′(如图1),农业中介组织存在的情况下,产品市场交易的基础成本满足C0

当0

农业中介组织节约交易费用的具体机制

科斯的产权理论表明,当外部市场的交易费用高于组织内的运行成本时,形成一种组织就是有效率的。通过农业中介组织来组织交易,可以建立起农户和农业中介组织间的互利性契约,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有限理性、资产专用性、机会主义、不确定性等造成的负面的影响,使市场交易成本达到较为合意的水平。对于单一农户来说,农业中介组织降低市场交易成本的具体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交易效率并带来规模经济效应

单个农户的生产规模小,生产专业化程度低,每个农户对于生产资料的需求量较小,但是单个农户必须参与进行市场交易的每个环节,具体包括搜寻环节、谈判环节、履约环节以及监督契约实施,在农户所参与到的环节中都需要支付固定费用,固定费用的高昂造成了交易规模不经济和交易效率低下的问题,这是当前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的情况。在农业中介组织存在并代替单一农户参与市场交易的情况下,农户实行组织集中购销,不再实行之前的单一分散购销,从而减少了重复交涉的过程。农业中介组织可以利用交易批量增大的优势来为农户争取到有利的交易地位,同时规模化的交易模式能够降低流通费用,获得规模流通的额外利益。此外,中介组织将众多单独农户的有限剩余集合起来从而形成批量交易,使农户可以在集中性的交易方式下以组织的形式进入市场,进行高效率的交易,从而实现交易的有序化和规模经济。

(二)节约信息费用

中国农村人口一般分散在偏远地区,加上基础设施落后,单个农户获取信息的费用过高,同时还存在着信息失真和滞后等问题,农产品的供给需求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长期存在。农业中介组织对市场需求和农户生产的信息进行收集和掌握,并将其传递给有关的需求主体,由农业中介组织替代农户进行信息收集,可以提高搜寻效率,克服单一农户信息收集活动的盲目性、随机性,节约信息费用。

(三)降低资产专用性程度

一般来说,资产的专用性程度越高,专用性资产的拥有方越难退出交易活动,这给交易者带来大量的交易成本。农户的资产专业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土地对农产品生产具有专用性;第二,农民人力资产的专用性(农民离开农业的成本很高)。农业中介组织通过农户入股、专用性资产投资、专业分工等方式把分散的单一农户组织为一个基于相同利益的统一对外经营的整体,降低了与农民有关的资产专用性,减少交易成本。

参考文献:

1.石锐.我国农村中介组织运行机制有效性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08

篇8

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简称“联合体”),按照安徽省政府办公厅出台的《关于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的指导意见》(皖政办〔2015〕侧号)中的定义,是指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以家庭农场为基础、以专业合作社为纽带的新型农业经营组织紧密联盟。从2012年9月安徽省SG市选择16个联合体开展试点以来①,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在全省推开,目前已培育各类联合体近9()()家,产值占安徽省农产品加工产值的20%左右。河北、宁夏、内蒙古等地已经出现了相类似的探索实践。本研究所选择的案例,是较为典型的实践样板一H粮食产业化联合体,不少地方都慕名而来学习其经验。

H粮食产业化联合体由H种业公司牵头组建,2012年7月成立,9月纳人首批试点之一。发展到今天,已吸纳13家专业合作社,27家家庭农场、6家种植大户,拥有各类农机装备230台(套),流转土地面积1. 6万亩,托管土地面积生万亩,小麦良种繁育面积生万亩。2015年,联合体经营的1. 6万亩小麦亩产达到575公斤、玉米亩产达到600. 5公斤,亩均年总利润1701元、净利润621元,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此外,还提供全程社会化服务面积3万亩,辐射带动农户650。户,亩均增收230元。

联合体龙头—H种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0。年12月,注册资本518万元,现有员工50人,主要经营农作物种子(选育、生产、销售)、农药、饲料、微肥、皮棉、化肥、农副产品购销等,其前身是由本地种苗公司改制而来。

联合体纽带—农民合作社主要有H种业公司牵头成立的H农机、H种植植保合作社,吸纳加人的n农机、K农机、R水利等11家专业合作社,为联合体成员提供技术指导和全程生产服务,也为周边农户提供农业生产服务。

联合体基础—27家家庭农场、6家种植大户,通过土地流转面积大的达到230。亩,面积小的200亩左右。家庭农场普遍采用了统一的绿色增产模式,经营效益显著好于普通农户。如Y家庭农场,规模经营760亩,主要从事小麦良种繁育和高产玉米种植,拥有职工36人(固定生人、季节32人),年产值180万元,年收人20多万元。目前,Y家庭农场拥有固定资产90万元,仓储库房60。立方米,机械设备库房20。平米,晒场20。平米,联合收割机2台、大型拖拉机生台、小型农机具12套。

H联合体主动应用先进技术,加强物质装备,改善基础设施。现有办公和库棚面积2212平方米,水泥晒场10。()()多平米,库容1万吨的种子成品库,占地125。平方米的农机维修车间,日烘干能力100万斤的烘干设备,200。平方米鲜食玉米低温库,小麦田间“四情”监测系统和水肥一体化系统。在科技创新和应用方面,与科研单位合作建立鲜食玉米育种基地、大豆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示范基地,合作建立玉米教学试验基地、建设2000亩农业灌溉示范田,还计划引进玉米秸秆青储饲料项目、高效鲜食玉米种植加工项目等。

二、案例剖析

根据前述理论阐释,联合体经营模式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在机理在于,构建了不同经营主体之间的契约安排,降低了交易成本,达成了理性集体行动,诱致了新型农村经营体系的形成。

(一)通过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完善的契约网,降低交易成本

在联合体内部,通过交易联结、要素联结和互助联结等正式或非正式的契约网,将不同经营主体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形成了战略联盟或伙伴关系。首先是交易联结。联合体各方签订了生产服务合同、协议,确立了农产品、生产资料和相关服务的买卖关系,形成了三方共赢的交易联结。其次是要素联结。通过资产、资金、技术、品牌等生产要素的相互融合,形成利益联结机制。如H种业公司为家庭农场提供生产资料时,先行垫付资金,收购农产品时再行扣除,解决了家庭农场的资金难题;为家庭农场提供贷款担保,用流转土地经营权及待收获粮食提供反担保,破解农户贷款难、风险高的问题。第三,互助联结。除垫付资金、提供担保外,龙头企业还通过加价收购、免费晾晒和技术服务等,与家庭农场建立互信关系。这三种联结方式,通过合同、协议建立了清晰的市场交易关系,通过要素融合建立了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互助互信减少了交易中的不确定性。

(二)通过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实现互惠共赢

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独立经营时都不能有效应对农业的自然、市场和技术风险。农业企业面临原材料供应渠道不稳、质量控制难题;农民合作社面对分散经营的农户时,缺乏稳定、规模化的服务对象;家庭农场存在技术、资金、市场、服务等的制约。但三类经营主体也有各自的优势,如龙头企业的产业链要素组织能力和市场整合能力较强,适合发挥引领作用;农民合作社组织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具有优势,可以发挥“纽带”作用;家庭农场在种养环节具有优势,可以通过精细管理实现农业生产节本增效。因而,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以多元利益联结方式进行整合,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就可以挖掘产业链的潜在增值空间,实现合作共赢。如在H联合体内,龙头企业承担农产品经营销售、制定生产规划和标准,以优惠价格采购农资,以高于市场价格回收农产品;农民合作社向家庭农场提供技术和作业服务,有了稳定的服务面积和集中连片作业环境,提升了作业效率,同时也在组织农资配送、产品回收中获得相应收人;家庭农场有了稳定的销售渠道和优惠价格,可以专注于新品种、新技术应用,扩大经营规模,增加农业收人。这样通过各方主体取长补短、分工合作,解决了单独经营时存在的难题,形成了相互依赖又各自独立的盈利模式。

(三)通过风险防范和内部约束,增强彼此信任和依赖感,达成集体理性行动

通过利益联结和分工协作,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达成合作互惠关系。但还必须解决集体行动中的“搭便车”、道德风险、逆向选择问题。联合体通过建立风险防范和内部约束机制,较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如以家庭农场为核心,实行“成本+微利”的兜底价收购机制和二次利润分成机制,保证按要求生产的家庭农场既不因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而损失过重,也不因市场行情变化而丧失获利机会。联合体实行“统一品种、统一供应农资、统一技术标准、统一产品认证、统一技术服务、统一销售”,能对家庭农场生产过程有全面了解,便于指导和监督,也有利于成本核算,确定产品标准和收购价格。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内部约束机制,即对不按标准生产的不合格农产品,龙头企业有权拒绝按约定价收购,由家庭农场自行处理。不符合标准的生产行为包括使用劣质化肥、农药,节省田间管理、不服从统一操作等。联合体内的家庭农场也享有经营自主权,可以自主决定将农产品卖给谁,自主选择化肥、农药,自主决定田间管理,但销售给联合体的产品必须符合质量标准。风险防范和内部约束机制起到了双向选择作用,对参与主体的信用素质进行筛选,减少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在重复博弈中建立了互信关系,形成了融合发展的向心力、凝聚力。联合体可以看成是一种相容性集团,合作共赢、集体理性是内生选择。

(四)及时将实践经验固化成规则,形塑制度演化路径,使联合体成为可资借鉴的农村产业融合路径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