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6 09:19:3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基层工作管理的基本方法,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为了推进依法治税,切实加强对税源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优化纳税服务,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建立和谐社会,打造服务型机关。多年来税务部门,一直在征管、机构、人事的改革和变化中,寻求一种基层税务管理的最佳模式和最有效得手段,从上到下为国聚财的热情始终没有变,积极探索的热情始终没有停。税收管理模式也由过去的专管员发展到目前的征收、管理、稽查相互分离的精细化运行格局。在充分看到这种模式取得成绩的同时,也深切体会到它的不足,笔者根据大量的基层工作实践来探讨一下目前基层的税务管理。
一、基层税务管理目前存在的弊端
目前基层税务管理是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建立的“集中征收,重点稽查”模式,基本确立了征收、管理、稽查相互分离的精细化运行格局。县级局设有征收、税政、办公室、人教科、服务大厅、管理和评估等内设机构组成,面向个体纳本文转载自税人的基层税务所也全部撤消。机构大幅收缩,在提高纳税人办事效率的同时基层税务人员也深切的感受到“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问题日渐突出。主要表现在:征收、管理、稽查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信息的沟通严重脱节,象是人人有责任又是人人无责任的局面;对税源、税基的监控不力,基层管理人员对纳税人的缺少全面了解,漏征漏管现象严重;管理人员感到力不从心,怎样管,管什么心中没数;工作缺乏主动性,大厅人员等上门,管理人员等派工,稽查人员搞游击。综合上述原因主要是“部门信息衔接不畅,责任追究难以划分,税源监控不力”是当前税收管理面临的基本难题。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在改革中求发展、求创新,是有利于我们进步的好方法。与征管改革相比税务部门的人事改革相对滞后,改事没有改人、人事相分离,推行竞争上岗没有当成一种制度形成一种氛围长期坚持下去。税务部门是一个业务性比较强的执法机关,后勤、人事、监察等部门应当以加强税收服务、推进税收业务建设、组织税收收入为重点,然而在实操作中存在对非业务事项所花精力逐渐大于业务事项,与推进税收业务建设、组织税收收入无关的成本和精力在逐渐加大;在内部管理和责任追究上普遍存在“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现象,责任疏松,落实不到位,干好干坏一个样,多干不如少干或不干。在税收制度和措施上的缺陷不是根本的原因,人为的因素永远是最重要的。
二、基层税务管理目前面临的挑战
随着改革开放和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外资大量涌入,国有、集体企业的经济改革,私营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规模越来越大,集团公司、协作企业、分支机构,甚至跨国经营愈来愈普遍,企业性质由过去的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发展为目前的股份制有限公司为主,民营经济急剧壮大,而我国人口众多促使从业人员相对复杂。自九四年分税制改革以来税务部门的人员结构没有发生跟本的变化,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从事经营纳税人的数量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基层税务人员以前人均管理100个企业,现在可能要翻倍甚至更多,加上企业复杂的经济业务和经营规模的扩大,要做到精细化管理难度很高。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融合,我国的财务制度也基本同国际接轨,企业由过去单一财务会计、税收统一核算向复杂的财务会计、税收分离核算的方向转变;财务会计电算化管理是企业财务核算的发展方向,多年来基层税务工作部门的人员基本以内部子弟、转业干部、税务中专院校毕业生为主,业务素质相对偏低,虽然做过不少的培训、后续教育,但实际收效甚微;加上年龄在40左右的基层工作人员成为基层的中坚力量,职务前途基本到顶,人际关系趋于成熟,部分人员安于现状、无功无过的心态;虽然部分年轻人员挑起了业务大梁,但是地位一时难以改变,僵化的人事制度和竞级体系使基层税务人员缺少工作热情。因此税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对信息技术和财务核算的运用能力与企业会计形成了巨大的落差,在管理上给税务机关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版权所有
二、基层税务管理今后的展望
为了推进依法治税,切实加强对税源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优化纳税服务,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建立和谐社会,打造服务型机关。多年来税务部门,一直在征管、机构、人事的改革和变化中,寻求一种基层税务管理的最佳模式和最有效得手段,从上到下为国聚财的热情始终没有变,积极探索的热情始终没有停。税收管理模式也由过去的专管员发展到目前的征收、管理、稽查相互分离的精细化运行格局。在充分看到这种模式取得成绩的同时,也深切体会到它的不足,笔者根据大量的基层工作实践来探讨一下目前基层的税务管理。
一、基层税务管理目前存在的弊端
目前基层税务管理是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建立的“集中征收,重点稽查”模式,基本确立了征收、管理、稽查相互分离的精细化运行格局。县级局设有征收、税政、办公室、人教科、服务大厅、管理和评估等内设机构组成,面向个体纳本文转载自税人的基层税务所也全部撤消。机构大幅收缩,在提高纳税人办事效率的同时基层税务人员也深切的感受到“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问题日渐突出。主要表现在:征收、管理、稽查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信息的沟通严重脱节,象是人人有责任又是人人无责任的局面;对税源、税基的监控不力,基层管理人员对纳税人的缺少全面了解,漏征漏管现象严重;管理人员感到力不从心,怎样管,管什么心中没数;工作缺乏主动性,大厅人员等上门,管理人员等派工,稽查人员搞游击。综合上述原因主要是“部门信息衔接不畅,责任追究难以划分,税源监控不力”是当前税收管理面临的基本难题。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在改革中求发展、求创新,是有利于我们进步的好方法。与征管改革相比税务部门的人事改革相对滞后,改事没有改人、人事相分离,推行竞争上岗没有当成一种制度形成一种氛围长期坚持下去。税务部门是一个业务性比较强的执法机关,后勤、人事、监察等部门应当以加强税收服务、推进税收业务建设、组织税收收入为重点,然而在实操作中存在对非业务事项所花精力逐渐大于业务事项,与推进税收业务建设、组织税收收入无关的成本和精力在逐渐加大;在内部管理和责任追究上普遍存在“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现象,责任疏松,落实不到位,干好干坏一个样,多干不如少干或不干。在税收制度和措施上的缺陷不是根本的原因,人为的因素永远是最重要的。
二、基层税务管理目前面临的挑战
随着改革开放和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外资大量涌入,国有、集体企业的经济改革,私营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规模越来越大,集团公司、协作企业、分支机构,甚至跨国经营愈来愈普遍,企业性质由过去的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发展为目前的股份制有限公司为主,民营经济急剧壮大,而我国人口众多促使从业人员相对复杂。自九四年分税制改革以来税务部门的人员结构没有发生跟本的变化,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从事经营纳税人的数量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基层税务人员以前人均管理100个企业,现在可能要翻倍甚至更多,加上企业复杂的经济业务和经营规模的扩大,要做到精细化管理难度很高。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融合,我国的财务制度也基本同国际接轨,企业由过去单一财务会计、税收统一核算向复杂的财务会计、税收分离核算的方向转变;财务会计电算化管理是企业财务核算的发展方向,多年来基层税务工作部门的人员基本以内部子弟、转业干部、税务中专院校毕业生为主,业务素质相对偏低,虽然做过不少的培训、后续教育,但实际收效甚微;加上年龄在40左右的基层工作人员成为基层的中坚力量,职务前途基本到顶,人际关系趋于成熟,部分人员安于现状、无功无过的心态;虽然部分年轻人员挑起了业务大梁,但是地位一时难以改变,僵化的人事制度和竞级体系使基层税务人员缺少工作热情。因此税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对信息技术和财务核算的运用能力与企业会计形成了巨大的落差,在管理上给税务机关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版权所有
二、基层税务管理今后的展望
1 小组成员及分工
成员由学院工业工程专业的四名学生组成。在此次调研中做出以下明确分工:
(1)根据和企业达成的协议,四名同学以及指导老师一起进厂调研,并由四名同学设计、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调查问卷。
(2)指定两名同学负责调查问卷的分发和回收。
(3)指定两名同学负责问卷的汇总统计。
(4)指定其中两名同学就6S中整理、整顿、清扫三个方面对回收问卷进行分析总结。另外两名同学就6S中素养、办公室清洁和安全三个方面对回收问卷进行分析总结。
(5)四名同学对之前的结论和改进措施进行进一步修改与完善,进而得到最终方案。
2 调研内容
(1)企业生产现场现状调研。通过实地观察、观测得到生产环节的相关数据,通过设置科学的问题内容,对生产相关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完成项目研究的基础数据搜集工作。
(2)生产现场现状分析和评估。运用科学的分析手段和技术,对基础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评估,客观得出企业在生产管理现场中存在的问题。
(3)企业存在的问题分析。基于精益生产的理念和6S管理思想,利用5W2H方法结合所学的现场管理相关理论,制定有针对性的改善方案。
(4)现场改善方案实施。根据制定的改善方案,在企业的配合下,进行实施。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检验改善效果并进一步完善方案。
3 调研方法
小组成员在2014年3月开始收集XG有限公司生产现场的相关资料并进行实地考察,运用观察法发现问题,信息资料汇总后设计调查问卷,调查问卷为针对各部门负责人和基层工作人员的两种纸质调查问卷。针对各部门负责人员的调查问卷是为了了解生产运作管理的基本情况,针对基层工作人员的调查问卷目的在于了解生产现场的基本情况,同时纸质调查问卷调查过程中能和调查对象正面接触,以访谈法的形式让调查可以深入。调查结束后,对前期调查问卷进行汇总分析。
4 进程安排
(1)2014年3月,项目组全体成员与指导老师一起到企业了解公司基本情况。
(2)2014年4月,根据企业特点,确定调查报告的内容。
(3)2014年5月,设计调查问卷。
(4)2014年6月――7月,项目组全体成员与指导老师一起到企业进行生产现场实地调研,发放并回收问卷。
(5)2014年8月――9月,根据调研结果,对企业生产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存在的问题。
(6)2014年10月――11月,将问题向公司进行反馈,并在此基础上再次进行深入调研。
(7)2014年12月――2015年2月,针对企业存在的问题,站在精益生产的角度,设计相应的解决办法。
(8)2015年3月――2015年5月,企业落实改进措施。
一、精细化管理的基本思想
1.精细化管理是企业管理发展需要经历的必然阶段。现代企业管理学将企业管理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人治管理;第二层次是法治管理,分为岗位责任制阶段和精细化管理阶段;第三层次是人本管理,分为文化管理阶段和自主管理阶段。精细化管理是法治管理向人本管理的过渡,是企业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可逾越的一个阶段。
2.精细化管理是企业管理理念上的转变。精细化是一种意识,是一种观念,是一种认真的态度,是一种精益求精的文化。精细化管理是以专业化为前提、系统化为保证、数据化为标准、信息化为手段,把服务者的焦点专注到满足被服务者的需求上,以获得更高效率、更多效益和更强竞争力。精细管理必然会给企业带来五大转变:随意化到规范化的转变,经验型到科学型的转变,外延式到内涵式的转变,机会型到战略型的转变,粗放式到精细化的转变。
3.精细化管理是“精”在事前,“细”在过程,需要精心策划,完美执行,才能日臻完善。一方面是把工作细化,细节决定成败;另一方面把工作做到位,将工作做精。精细化管理具有全员性、全面性和全过程性,它是一种全面系统的管理模式,全员性要求每一位员工的工作都要精细化、精益求精;全面性涉及到企业经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资金管理、信息化管理、物资设备管理、生产技术管理、安全管理等;全过程性即精细化管理贯穿于各项工作和每一个过程的始终。
4.精细化管理还应把握好一个“度”。一味追求管理过程的精细程度,过分关注小事,缺少宏观战略上的理性思考,势必会给企业带来损失。精细管理不只是关注小事,更不应是舍本逐末,而是一种战略性实践、一项系统工程。没有战略性的思考,没有不折不扣的执行,没有科学系统的配套制度,精细管理就会成为一只没有舵手的航船,终究会迷失方向。
二、“三基”工作与精细管理的关系
“三基”是指基层建设、基础工作、基本功训练三项管理。“三基”工作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它的重点在基层队和班组。不论管理体制怎么变,经营机制怎么转,基层队、班组作为油田生产经营的基本单元没有变,“三基”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没有变。再好的经营决策和管理措施,都要靠基层来实施;没有基层的涓涓细流,经济效益就是无源之水。“三基”工作贵在持之以恒,关键是要建立长效机制。我们要坚持把“三基”工作贯彻贯穿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常抓不懈,善始善终,抓出成效。加强“三基”工作,就是进一步夯实基础管理,提高员工队伍整体素质,增强物资供应系统的竞争能力、抗风险能力和生产经营能力,为精细化管理打好基础。
三、充分认识“三基”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做好“三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近几年,石油石化行业原有的传统管理方式方法受到一定的冲击,“三基”工作也被不同程度地削弱,并带来了不少的负面影响。
时代在发展,“三基”工作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在继承那些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方法基础上,赋予时代特色,充实新鲜内容,创新工作方法。集团公司编制的《基层单位三基工作基本要求》,以标准的形式明确了油田企业“三基”工作的内容和要求,使“三基”工作更加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对“三基”工作提出了更加具体详尽的要求,使“三基”工作更具可操作性。所有这些都为在新形势下油田的“三基”工作丰富了内容,赋予了新的内涵,建立了长久机制。
加强“三基”工作,是中石化集团加强管理的重要举措,明确提出了以“三基”工作为重点,加强基础管理的要求。要求开展“三基”工作要做到三个结合,即与安全生产相结合、与企业内部资源优化相结合、与成本费用控制相结合,突出抓好一线员工的技能培训和基本功训练,使其制度化、经常化。把基层队的达标升级再次作为加强企业管理的突破口。
四、完善措施,真抓实干,确保“三基”工作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1.加强组织领导,形成良好氛围。要把加强“三基”工作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认真编制工作方案和运行计划,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2.向规范化、制度化迈进。管理的规范化,来自管理措施的严格。严格管理,造就职工规范、高效的工作习惯。“三基”工作必须与专业管理高度融合,才能为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提供有效支撑。“三基”工作的重点始终与生产经营的工作重点紧密结合。通过把“三基”工作与专业化管理相结合,形成具有特色的效益经济模式,为企业的良好经营业绩提供了有力保证。
3.抓好典型分析,发挥示范作用。抓好本单位先进典型的选树和宣传工作,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典型解剖分析现场交流会,用身边的事例引导干部职工积极探索加强“三基”工作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财务集中;优势;问题;措施
财务集中管理制度是近年来为加强会计合算、会计管理与控制,防止资金被截留、挪用、浪费所采用的一种会计委派、集中核算的方法。其基本做法是,在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或行政、事业系统内,以资金管理为主线、委派会计人员对财务进行集中核算的财务管理方式。它融合了会计的核算、监督与管理服务于一体,是随网络技术不断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会计运行机制,改变了基层公司(单位)独立进行会计核算、上级公司(单位)进行会计监督、管理和控制的固有模式,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效率、加强资金使用监管、从源头防止违反财务纪律、规范财务行为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会计集中管理制度的优势
1.有利于资金统一管理,避免出现截留、挪用等现象。采用财务集中管理,由上级成立会计核算中心机构,基层公司(单位)每日将资金和会计数据报送至核算中心。核算中心将各基层公司(单位)的资金集中起来,进行统一的记账、管理和调配,改变了过去分公司(单位)单独记账核算的方式,不仅使账目更加明晰清楚,同时也能够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此外,对资金进行统一管理,也可以极大的避免坐收坐支和资金被截留、挪用的现象发生,从源头避免了违反财务规范的行为。
2.有利于提高财务工作效率,减轻基层公司(单位)压力。采用财务集中管理,基层公司(单位)负责报送当日会计数据和资金,由会计中心机构进行核算管理。做为专门机构,核算中心工作人员应具有较高的素养能力,在处理每日会计信息时会形成较多经验并养成良好习惯,可以提高财务工作的效率。同时,基层公司(单位)可以不必再设立专门进行核算管理的专业会计人员,只需要设立报账人员报送当日发生的收支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基层的工作压力。
3.有利于规范基层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核算中心工作人员的主要工作内容是专门处理基层提供的会计数据。工作中,核算中心会对基层报账人员提出具体的工作要求,基层工作人员按照核算中心的要求收集上报数据,核算中心按照规定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数据流转过程中需要经过上下两级财务人员的审核,避免了基层会计数据不够准确、明晰、规范的现象,从而有效规范了基层会计行为,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4.有利于及时进行会计核算,实现成本费用控制。实行集中核算后基层单位不必单独出具财务报表,此项工作由核算中心完成,这样不仅保证了财务报表的准确及时,同时报表的质量也得到了提高。此外,集中核算可以使资金、材料按照基层需要统一调整分配,降低了管理成本,提高了管理效率,更有利于实现成本费用的有效控制。
二、会计集中管理制度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但是,由于财务集中管理制度发展时间不长,有的方面还不够健全完善,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继续研究探索,从而充分发挥其作用。
1.核算部门与基层工作脱节。实行财务集中管理后,核算中心做为会计集中核算管理的部门,往往是被动接受基层收集的数据,而不能接触现实中的具体业务,导致工作人员对基层情况不了解、不清楚,只能按照硬性规定和工作流程进行业务处理,缺乏足够的灵活性,一些特殊情况或特别数据无从下手、不知道如何处理,给工作开展带来了一定的障碍。
2.基层资金使用环节增加。因为基层公司(单位)将收入资金集中于核算中心,其支出费用采取预算形式,需要在预算的基础上由上级部门拨付。这样就形成了缴纳收入到申请资金拨付的循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资金申请使用的环节。尤其是突发性的预算外支出,其申请使用的环节更加复杂。
3.对网络系统和安全要求较高。财务集中管理是建立在网络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财务软件依托网络完成数据传输,因此对网络技术具有较高要求,尤其是合理的财务系统和网络安全系统是财务集中管理的前提和基础。这就要求必须具备网络技术的专业保障人员和财务软件的维护人员,同时,还要时刻保障网络畅通并达到一定的保密效果。
三、健全完善会计集中管理制度的主要措施
1.完善财务制度,理顺运行机制。财务集中管理在一定规模的企业和单位中优势是十分突出的,但因为其发展时间有限,一些制度和机制运行还不够完善,必须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从而使其更加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形势下的发展需要。要结合工作实际,不断加强财务集中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实现权力与责任的高度统一。
2.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素质能力。因为财务集中管理制度还是一种比较新的财务管理模式,一些会计工作人员对此还难以适应,因此要加大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使其在了解相关财务规定的基础上,熟悉财务集中管理的优势特点、工作流程、信息报送和集中核算的主要方法,从而使会计人员适应财务集中管理的需要。
3.科学合理授权,给予基层适度支配权。实行财务集中后,权力会比较集中到上级部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的积极性,阻碍了其发展。因此,在实行采取集中制度后,赢探索给基层合理授权,在财务上给予适度的支配权,比如日常费用管理方面,可以由上级部门通过预算进行控制,基层可以在预算额度内进行调整和控制。
4.加强网络建设,优化网络运行环境。要加强网络建设和财务软件的优化升级,由专业部门负责进行网络支持和服务,保障网络保持安全畅通。网络环境和财务软件的运用要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上,也可以依托现有网络建设专门线路。在服务器设立防止攻击的杀毒工作和防火墙,进行数据灾难冗余备份和异地备份,有效防止黑客、病毒的网络攻击和恶意破坏。(作者单位:中国电信集团公司黑龙江省黑河市电信分公司)
参考文献
[1]《财务集中核算在实务中的利与弊》郑勇《当代经济》2008年第十期(上)74―76页
本科生导师制的起源与发展
导师制就是由导师负责对学生的学业[2]、品行和生活进行个别指导的人才培养制度。导师制最初产生于14世纪的英国,当时由牛津、剑桥率先提出并实施导师制,以后逐渐在伦敦大学及其他许多学校推广。在我国,导师制一直只应用于研究生教育,只是最近这几年随着我国高校教学改革与发展,学分制、选课制的普及,才开始逐步在本科生中推行。发展到今天,本科生导师制已逐步成为新形势下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新机制,已经成为高校教学体制改革的一种新趋势。
农村免费定向医学生作为国家政策保障,是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培养的卫生人才,其培养目标定位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适应农村卫生工作发展需求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高素质全科型医学人才”。因此,本科生导师对农村免费定向医学生学习、思想等方面的引导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
如何发挥本科生导师制在免费定向医学生培养中的积极作用
推行本科生导师制,旨在加强对学生在思想、学习、心理、能力等方面的引导,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而制定自己的学习和能力培养计划以及将来的职业生涯规划,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和优势,最终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3]。针对免费定向医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如何发挥本科生导师制在免费定向医学生培养中的积极作用呢?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科生导师制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由于免费医学定向生就业有保障,许多定向生入校后就认为自己“进了保险箱”,导致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往往出现学习目标模糊、学习态度不端正、被动学习的现象,许多学生抱着“完成任务”、“只要拿到双证就可以了”的心态学习。还有的学生进入大学后,不适应教学模式的改变,没有及时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对学习失去了兴趣。针对上述问题,导师要尽早地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传授学习方法,寻找学习动力,使其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必要时采取激励机制。
通过开展各种学习活动,为日后基层工作奠定理论基础:为了较早地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增强学生的预防保健意识,导师要定期组织开展“人人健康、健康人人”预防保健讲座和“农村常见病及多发病病历讨论”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增进对学科之间的交叉和基础与临床医学知识之间的衔接融合的理解,从而珍惜每个阶段的理论学习,为日后基层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搭建技能学习与实践的平台,为适应基层工作奠定实践基础:由于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导师要积极为学生搭建技能学习与实践的平台,例如:让学生入学后利用业余时间到附近社区卫生院或培训班学习针灸和按摩技术等,也可让学生把学校学习的知识与基层卫生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居民家中或社区卫生院开展健康宣传活动,以为自己将来适应基层工作奠定实践基础。
指导学生申请大学生课题,加强学生科研思维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方案提出:全科医学生要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有着现代医学新技术、新项目的基本技能和发展潜力,在校期间,必须完成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是培养学生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很好途径。本科生导师大多从事科研,对本专业的前沿性研究有一定的认知。导师如有课题,可把学生吸收到自己的课题组进行科研指导,指导学生会利用学校各种资源去查阅文献及综述的书写;导师也要鼓励学生申请大学生课题,对他们的课题设计给予指导。通过上述的指导,学生科研思维及创新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总而言之,在免费定向医学生培养中推行本科生导师制,是使医学教育真正落实教改、服务医改的有效举措之一,不但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输送合格的全科医学人才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且在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优化全科医学课程体系方面也起到了推动作用,应引起各地方高等院校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国家发展改革委,卫生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编办.关于印发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S].
【关键词】基层干部 素质要求 企业文化
在现在全球一体化的市场经济大环境下,竞争日益加剧,企业的发展不单单是管理理念和战略的规划,而且还要看执行力,任何好的管理理念或竞争战略都需要去落地执行,基层管理干部就处在执行工作的第一线,基层干部整体素质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企业的经营成败,所以,基层管理工作越来越引起企业的重视。随着企业管理的扁平化趋势,基层干部也变的更加重要,有鉴于此,依据企业多年培训咨询的经验,阐述一下基层干部管理的一点心得。
一、基层干部的素质要求
论述基层管理干部素质的文章很多,论述都很详细。这里就实事求是、专业技能、工作有思路、群众基础,积极的心态,执行能力强等最紧缺的方面做简单论述。
1、实事求是。这一点属于老生常谈,说起来容易,但真正做起来非常难。企业的日常生产管理中会经常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出问题是正常的,而上面的领导干部不一定都清楚,主要靠各个基层管理干部真实的反映情况,这样才能及时处理。大庆精神“三老四严”里的讲的:对待事业,要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说的就是这个问题。
2、出色的专业技能。作为基层管理干部,需要具备很强的专业技能,因为每天面对的都是具体的专业工作,需要指导员工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如果没有这个能力,员工也不会服你,很难管理。基层管理干部应该是个多面手,分管多名员工,每个岗位的工作至少都能拿的下来,这样才有发言权,也才不会被员工以专业上的东西相欺瞒。
3、对待工作有思路。作为企业领导干部不可能处处都精通,基层的工作处处都等着上级领导的具体指示。基层干部要熟悉工作内容,有思路。领导安排工作以后才会抓住指示精神去开展工作,而不是纠结于领导的某一句具体的话去较真,因为领导不是万能的,不如你了解具体情况,专业不如你精通,很可能出错。
4、良好的群众基础。做基层管理工作没有群众基础是不行的。尤其是生产类的企业,日常的基层工作大多都是重复的枯燥的生产任务。作为一个基层管理者,如果缺少群众基础,很难有效的开展工作。
5、积极的心态。作为一名管理者,不论是基层还是中高层,积极的心态非常重要。“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问题多。”说的就是积极心态的重要性。因为你是一位领导,负有带队伍的责任。心态具有传染性,你的心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会直接影响你所带的团队,所以这一点尤为重要。
6、执行力强。基层管理工作主要是执行问题,美好的企业战略的落实需要强大的执行能力去贯彻执行,落到实处,保证各个岗位都能够按时按质按量的一丝不苟的完成,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如何选拔与培养优秀的基层干部
1、基层干部要充分竞聘上岗。企业与社会交换要的是能够提供合格的产品与服务,所以要讲究结果导向,提倡结果导向的企业文化。落实到基层管理干部的选拔上就是要充分的竞聘上岗,要有好的业绩基础,才有可能获得提拔。这样选的管理干部才会有执行力,才能避免选拔一些只会做表面文章的人进入管理层,从而将“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落到实处。
2、倡导大学生下基层。现在大多档拇笱生和研究生去了企业后都爱去机关工作,不愿意下基层,心浮气躁,这样时间久了心态不能调整好,一个潜在的人才也就废了,只有经过基层的扎实磨练,并取得优良的工作成绩,通过竞争获得提升,也才能沉得住气,完成从书生到战士的转变,这才是公司需要的人才。
3、实行多岗位轮换。企业要培养出能够独挡一面的复合型人才,内部的岗位轮换可以说是一种既经济又有效的方法。轮岗制现已成为企业培养人才的一种有效方式。在一些大型的高科技企业和著名外企中实行轮岗制的公司较多,华为、西门子、爱立信、柯达、海尔、北电网络、联想、明基等公司都在公司内部或跨国分公司之间进行了成功的岗位轮换。
4、实行干部见习制度。把优秀的大学生和在现岗位表现优秀的员工作为储备干部,个人自愿报名和企业岗位需要为前提,安排见习机会,授权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全权上一级的工作,参与上一级管理岗位的工作实践锻炼,这期间可以安排一个师傅作为指导。通过对储备干部期间的工作考核,提前发现在管理过程中亟待提升的方面,以便提前规避,防止将来提升后出现不能胜任的情况。长此以往,每个管理岗位都有多个可以完全胜任的储备干部作为后备,一方面增加了干部储备,另一方面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有利于企业和个人的发展。
5、关心群众。基层领导干部要从心底里关心群众爱护群众,只有这样,工作才能有根,安排困难工作时,才不会有人挑三拣四,不会有怨言。要了解员工习性,熟悉掌握员工及其家人的基本情况,对于有困难的员工,要及时帮助解决。工作做细以后,就能时刻掌握员工心态变化,能够把思想工作做到员工的心坎里。
三、基层管理工作思路及注意事项
1、工作有抓手、有亮点。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三章讲:“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事情要讲究方式方法。不但应该找到问题的根源,而且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伐大树要先松松土,摇一摇也是这个道理。这就是常说的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企业基层日常管理会有很多问题,不可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工作要有效果有亮点,没有亮点就很难获得企业认可,基层员工很辛苦,时间久了就会怀疑领导工作。相反,有亮点就容易获得认可,员工也有积极性。
2、注重企业优秀文化的传承。有灵魂的企业才会是个优秀的企业,企业的灵魂就是企业文化。要注意优秀企业文化的积淀与传承,好人好事的总结表彰,对企业提倡的行为及时给予正激励。
企业生产经常会遇到赶工期或者是特殊困难等事情,每每遇到这样的情况,大家都很辛苦。如果把它当作困难,它就永远是困难。但是在工作当中有没有亮点?一定有的。把完成生产任务当作锻炼队伍,找出工作中的那些好人好事,加以总结提炼和宣传,慢慢的就能形成企业文化,这就是企业文化的形成和传承。
合理使用、锻炼、选拔优秀人才,为企业后续发展提供优秀的人力资源储备,构建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建设一支高素质企业基层管理干部队伍,才能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
论文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给乡村基层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文章旨在探讨新形势下乡村基层工作的困境与出路,着重从三个方面论述:一是乡村基层工作面临的难题;二是影响乡村基层工作的原因;三是乡村基层工作的对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给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
一、新形势下乡村基层工作面临的难题
1.乡村治理矛盾凸显。在乡村治理方面,乡镇和村这两级组织各自都具有两种职能:一是为本社区居民提供公共产品,乡镇、村两级组织有责任为本社区居民提供适合其规模范围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二是执行从中央到省、市、县布置下来的各项任务。履行这两种职能都需要财政作保障。税费改革尽管有乡镇机构、农村教育的配套改革,但财政缺口仍较大,乡村两级的财力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执行上级各项任务的功能相对弱化,为本社区居民提供公共产品能力不足的问题凸显出来。主要表现在:现行的以农田水利为主体的农村基础设施,无论是存量还是增量上都显得严重不足;农村科技的推广运行和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将变得更加艰难。
2.人地矛盾纠纷日益严重,农民隐性负担尚未涉及。针对农民负担而言,税费改革关注的只是农民的显性负担,而对农民的隐性负担关注不够。城乡分割体制是农民隐性负担过重的制度根源。农民隐性负担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工农业产品剪刀差问题;二是农民进城成本仍然过高,并且不能享受城市居民的各种福利;三是农民付出子女教育、医疗等费用过高;四是农村基础建设等收费成为农民甩不掉的一大负担。
3.乡村收支缺口较大,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税费改革,农民负担明显减轻,但与此相伴的是乡村两级财力大幅度减少。村级债务黑洞将是一颗随时会引爆的炸弹。其特点为债务构成复杂,利息高,且多为短期。而且因管理上的混乱,至今仍未能有效遏制新的债务不断增长势头,农村债务包袱有增无减,各种开支无法削减。乡镇仍必须按时应付以下几方面的开支:乡镇干部的应发工资;乡镇中小学教师的工资。这一部分工资数额大,基数高,而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还有最令乡镇财政和乡镇主要领导头疼的大宗开支:乡镇退休人员的工资、医疗费用及其他社会保障费用;日常办公经费,包括招待、车辆等必须的费用;订阅各种上级要求的报刊、书籍的费用;处理各类突发事件的开支;等等。
4.乡村两级干部的待遇及走向成为乡村基层工作成功与否的关键。乡镇干部面对乡村工作职能的重新定位和角色的转换,在部分干部中产生了失落感和盲目性的困惑。推进乡镇体制改革,由于相应的配套措施未能及时跟上,使目前乡村干部的工作,一下子从原来的高度紧张的环境中进人闲暇无事的工作状态,大多数干部都有一种失落感和不适应性,习惯的思维方式失去作用。于是,因职能的转变,部分干部对新的角色一下子难以适应,导致干部责任心下降。由于乡镇职能转制上的不完善,对农村基层工作的正常运转也带来了负面影响。
二、新形势下影响乡村基层工作的原因
1.农村经济发展力度不够、路子不准。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矛盾增多、难度增大,归根结底是由于农村经济的落后所致。农村义务教育的“普九”验收;乡村道路、农用电网等农村基础建设的全面升级;农村饮水工程的全面铺开以及以农业综合开发为主体的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剧增了村级集体资金的投入量。在农村集体收入本来就出现短收的情况下,不切实际的基础建设项目的盲目上马和少数人为捞取政治资本的形象工程和政绩样板的出现,给本来就不足的农村经济积累雪上加霜。农村基层组织长期局限于财力的限制,只把注意力集中到收税收款等琐碎事务中,办任何事情都把手伸向群众,必然导致党群、干群之间容易滋生矛盾。因此,农村税费改革后基层组织建设遇到的种种问题,发展不够是关键的症结所在。
2.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的职能定位不准。农村税费改革后,基层组织必须思考“干什么,怎样干”的新课题,基层干部必须重视税费改革呼唤“复合型”、“市场型”、“民主型”干部的新要求。但客观地说,目前基层组织还没有实现这种角色的转换,基层干部还不具备这种能力素质。突出表现在工作职能、领导方式和工作作风上,仍然习惯于传统的“种一管一收”、“催一征一罚”,没有把工作重心定位在依法行政,以法律的手段、经济的手段来管理村组事务上来;没有定位到研究市场农业、规模经营和产供销配套服务上来;没有定位到积极发展农村经济,自身示范做样子,教育群众换脑子,引导农民找路子,建立一个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机制上来。
3.改革的跟进措施不配套。农村税费改革应该是一项系统工程,但目前把它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进行全方位的配套改革还考虑得不够,带来了基层组织建设上的难度。税费改革后,财政转移支付的改革力度太小,对于弥补日益扩大的财政缺口来说于事无补;乡镇部门机构改革还不到位,乡镇合并了,但是人员并没有减少;教育体制改革严重滞后,教师工资的发放并没有真正摆脱由乡镇负担的做法;农民的素质偏低、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还处于一个低水平上;等等。由于这些配套改革没有及时跟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处在夹缝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就难以得到有效解决。
三、新形势下乡村基层工作的对策与思路
税费改革为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既带来机遇,又带来挑战。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必须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基层组织的执政能力。
1.抓发展,为乡镇基层工作打下物质基础。改革带来的功效是暂时的,即便实现了“零负担”,如果群众的收入没有增长、经济没有真正的发展,群众仍然不满意。更重要的是通过加快发展致富,坚持发展这一主题,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来抓,才是解决农村问题的唯一出路。(1)必须看准市场抓调整、抓工业。在“农业保稳、工业致富”的格局下,把抓发展的着力点放到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上来,坚持集中精力培植支柱产业,大力涵养财源。一是着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加快农业产业化增财源;二是大力发展乡村工业,扶持骨干增财源;三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壮大规模增财源。(2)盘活存量,变资产为资本,变资源为财源。一是乡镇、村如果在所在集镇有闲置的土地,又适合于进行房地产开发的,应允许其以人股的方式联合开发或出售长期使用权来增加收入。二是近年来通过布局调整,一些县取消了许多所中小学,空出了不少土地和房屋,这些土地和房产等如果充分利用起来,又是一笔很可观的固定收入。三是加大土地复垦整理力度。结合“空心村”改造,争取国土资源部门的支持,将大量空置宅基地和集体所有的废弃荒地进行复垦整理,使“生”地变“熟”,在目前实行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的形势下,这些土地的承包经营特别是转变成建设用地后,无疑又是一笔巨大的财富。(3)规范“一事一议”制度,确保农村公益事业的发展。在当前没有相关法规保障“一事一议”实行的情况下,可尝试由县政府出台有关规范性文件,进一步完善管理规定,制订具体操作细则,切实解决项目难议成、多数人同意的事情少数人不执行、外出人员筹资难收齐等弊端和问题。村级组织要掌握时机和方法,充分用好“一事一议”。
2.抓改革,为减免农业税提供体制保障。各项配套改革既是减免税改革内容的深化和延伸,也是巩固减免税改革成果的保证。一定要按照“转变职能、强化服务、精简机构、减少支出”的目标,切实推进各项配套改革。(1)深化财税改革,完善乡村财政体制。按照乡财乡理、乡事乡办、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原则,结合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乡村财政体制。一是合理核定收支基数;二是适当调整县乡收支范围;三是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切实保证基层政权运转和农民负担不反弹。(2)继续深化乡镇政府机构改革,合理调整乡镇事业布局。一是淡化乡镇政府职能,进一步深化完善乡镇机构改革。在机构设置上本着“强县弱乡”、“实县虚乡”的原则,重新定位乡镇政府职能,严格控制领导班子职数,严把人员人口关,大力精简内设机构。二是减少乡镇政府事权,积极推进乡镇事业机构改革。按照“脱钩、分类、放权、搞活”的思路,合理调整事业单位布局,大力压缩编制,逐步建立起相应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三是加快中小学布局调整步伐。按照规模、效益的原则,对乡镇中小学布局进行调整,适当集中办学,同时对教师实行定员定岗,解决农村中、小学过于分散、师生比例不相称、师资浪费等问题。(3)加快合组并村步伐,大力推行村干部公职化。一是按照“尊重民意、便于管理、规模适度、整建制撤并、所有权不变”的原则,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人口少、规模小、地理位置相近的村庄,通过撤并达到“村级规模合理、资源配置优化、村级组织健全、服务功能强化”的基本目标。二是在此基础上,从乡镇机构选派政治素质高、熟悉农村工作、懂农村经济管理的年轻干部或转业退伍军人,下派各村挂任实职。三是培养选拔一批“富人村官”。农村圈子很小,村看村,户看户,党员看干部,表率作用立竿见影,那些文化水平不高、致富能力不强的村干部,自己穷得叮当响,当然也无法赢得群众的信任。因此,从治穷先治官的角度出发,培养选拔一批“能人村官”、“富人村官”,使其承担起带头闯市场、带头致富的“领路人”作用。
3.抓减债,积极化解乡村财政风险。农村不良金融债务的存在,直接关系着农村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成为县、乡各级政府关心、农村集体组织烦心和广大群众不放心的突出问题,也是制约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因素,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清理防止并重。其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1)减息减债。农村因借、贷形成的债务,在认定核实本金基数和利息基数后,重新界定利息,禁止高利息或息转本。对违反国家规定的高息借贷,按合同期法定利率标准,逐一核定本息,置换统一票据,严肃清理无本生息、少本多息、利滚利等违法行为。(2)变现资产,清偿抵债。凡有负债的村委会、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对其闲置资产(包括乡、村集体企业在内)进行登记、评估,转让经营权或公开拍卖,所得收入用于还债。(3)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资源资本化偿债,包括对五荒地、承包地、林地、果园的使用权实行招标承包、延长承包期、拍卖等办法偿债;资产资本化偿债,包括拍卖生产性资产还债,租赁或转让水利设施、中小水库闲置的固定资产经评估批准后用于偿债。(4)清理核销呆坏账。农村债权债务形成原因复杂,仅靠集体经济组织自身化解难度很大,需要在全镇、全区乃至全市、全国范围内统筹解决。建议尽快出台化解乡村债务的政策法规,采取各级财政适当补助、核减、划转等具体措施化解乡村两级不良债务。经认定确已无法收回的,形成专题材料,通过一定的程序经逐级审批后进行核销。(5)中央财政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由于农业属弱质产业,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目前,我国通过财政反哺农业的条件已经成熟,国家应对村组债务和基层组织运转进行转移支付,由财政化解一部分因承担政策性任务而举的债。
4.抓节支,努力降低乡村行政运行成本。严格管理,强化监督,挖掘潜能,提高效率,使乡村行政运行成本与农业生产成本一同降低,从根本上减轻财政压力。这就要求健全制度,严格控制支出。(1)加强乡村财务管理,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推行乡镇、村政(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实行严格的预算控制和费用包干制度,加强民主理财和监督,打紧开支,量入为出,量钱办事,大力压缩办公费、招待费等非生产性支出。(2)严格执行有关政策规定,约束有关职能部门行政行为,不得以任何理由擅自出台涉及农民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集资项目。严禁在农村开展由农民出钱、出物、出工的各种达标升级活动和创建活动,兴办公益事业,哪一级提出的项目哪一级出钱,不得要求层层配套资会。
参考文献
[1]王学江,逐步取消农业税将产生多重效应[N].国际金
融报,2004—03—09.
[2]石绍宾,农村税费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山东财
政学院学报,2003,(5).
[3]理性看待全面取消农业税[E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