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8篇

时间:2023-08-15 09:27:0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篇1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有些地区发生极端气候事件(干旱、洪涝、冰雹、高温天气等)的频率与强度加剧,根本原因是大量排放温室气体CO2所致。基于这种严峻形势,我国政府和农业部门十分重视气候变化问题,为逐步降低农业生产中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提出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益“三低一高”的低碳农业发展模式[1]。

1发展低碳农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农业大国,发展低碳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从2003年开始化肥农药使用量呈不断增加的趋势,而化肥中氮、磷、钾肥主要生产原料为天然气、煤炭、重油、磷矿石、氯化钾矿粉等,其生产过程中也要用到大量煤、气、油,化肥大量使用直接导致农业生产的高碳化和高污染化。据调查,2003—2008年水稻用药次数从3~4次/季上升到9~12次/季,最高达16次/季,稻田农药成本从150~225元/hm2增加至975~1 275元/hm2,其中化学农药占总使用量的93%。二是畜禽养殖业畜禽粪尿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放到溪河、鱼塘、农田占97.2%;使用污水处理设施处理的只占2.8%。三是秸秆随意丢弃现象普遍,大面积露天焚烧量占总量的10%,导致空气中烟尘、颗粒物和其他污染物浓度的急剧增加,影响大气和水体质量,对人民生活和自然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四是随着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科技化发展,农业机械使用面积越来越大,在降低劳动力成本的同时,也导致石油燃料使用量的提升。

2对策

2.1降低化肥农药使用量,提高其利用率

一是推广秸秆还田,扩大冬季绿肥种植。绿肥不仅是最清洁的有机肥源,其还能有效利用农田残余化肥,减轻污染,改善土质,增加生物覆盖,减少耕地裸露,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按产秸秆18 t/hm2计算,相当于尿素195 kg/hm2、钙镁磷肥90 kg/hm2、氯化钾135 kg/hm2。据调查,冬季种植绿肥田翌年水稻产量可增加300 kg/hm2以上,共节本增收1 389元/hm2。推广秸秆还田技术,能有效减少化肥用量,改良土壤结构,促进微生物活力和作物根系的发育。田间试验表明,采取秸秆还田的田块一般可增产3%~5%。二是引导积造农家肥。农家肥积造占用场地少、简单便捷,整个过程基本没有碳消耗,是低成本、低污染的绿色肥源,不但能有效利用废弃物,减少污染,美化农村环境,还能降低化肥用量。三是全面运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西方发达国家化肥利用率在60%以上,而我国的化肥利用率只有35%,盲目过量施肥和施肥方法不科学等,都会造成化肥利用率下降。通过对农田环境监测,以大量采样数据为基础,经专家系统探研出最优的配肥结构,减少单质肥料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和耕地质量。四是推进绿色植保。采取生态治理、农业防治、生物控制、物理诱杀等生态环保安全的综合措施,以及选用高效低毒农药,减少农药残留和污染,确保环境安全和生态安全。  2.2 建设标准粮田,提高耕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整合农田水利建设、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等项目,以机耕路为骨架、以田间道路为网络,平整土地,达到排灌自如和农业机械操作便利的标准粮田,提高耕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同时,积极推进耕作制度改革,采取秸秆覆盖、免耕播种、简单松翻等措施,减少耕地翻耕,保护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和土壤墒情,同时降低劳动力成本、减少水土流失和节约能源,发展循环农业。一是推广立体种养模式。如种植-养畜-渔业、粮菜-林粮-果蔬等复合生态系统模式,充分发挥人力、物力、空间、资源和技术作用,有效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值,实现一地双收甚至一地多收。大力推广稻鸭共栖、稻鱼共育、葡兔鱼共养等立体种养模式,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种养效益。二是有机废物多级综合利用模式。积极推广运用鸡粪喂猪、猪粪喂鱼、沼气发电、秸秆还田等模式。尤其要大力推广“猪-沼-灯-果”模式,以山地、大田、庭院等为依托,采用先进技术,建造沼气池、猪舍、厕所三结合工程,形成物质与能源的良性循环[2]。

2.3开发农业生产新能源,促进低碳农业全面发展

农村面积广阔,自然资源丰富,拥有大量新能源增长点,若能利用新型能源转换技术进行开发,对低碳农业发展意义重大[3]。一是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推进生态工程。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将太阳房、日光温室或太阳能畜禽舍、沼气池和秸秆气化等农村新能源技术与生态农业技术进行集成组装,与农村改房、改厨、改厕、改圈、改庭院统一规划配套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新能源综合利用技术。二是与养殖小区建设相结合,推进沼气工程。要求各养殖小区及规模化养殖场,都要配套沼气工程,有效地解决畜禽粪便

[1] [2] 

所造成的空气污染和水质污染等问题,实现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三是与设施农业建设相结合,推进太阳能利用工程。利用玻璃、薄膜等材料,建设太阳能日光温室,通过人工光、温、湿等调节,使农业生产不受自然气候影响和限制,促进工厂化生产;利用太阳光热转换技术,使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灶、太阳能取暖器等渗透农村生活;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转换技术,将太阳能转换为独立的电能,用于农业机械、植保病虫物理防治器材等,减少设施农业对石油的依赖。四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推进生物能源工程。利用秸秆能源,将其生成的气、液、固态燃料直接作为生活用能,或深加工处理后可替代柴油、汽油等用于生产;开发生物柴油,生物柴油是一种优质清洁柴油,已被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大量使用,其中主要的提炼原料是油菜,因此建立生物柴油基地必须巩固扩大油菜生产面积,保证原料供给。发展低碳农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因此,除应制定发展战略、出台扶持激励政策外,还要加大低碳农业宣传力度,让广大民众了解发展低碳农业的好处,形成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

谢立勇,林而达.适应二氧化碳肥效作用的农业技术潜力分析[J].中国农业气象,,():-.

曾国揆,谢建.沼气发电技术及沼气燃料电池在我国的应用状况与前景[J].现代农业,():-.

陈兴中,孙丽丽,李富忠.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之路探析[J].商场现代化,():-.

篇2

摘要介绍了低碳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改变施肥结构、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发掘新型农业能源等对策,以期促进低碳农业的发展。

关键词低碳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对策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有些地区发生极端气候事件(干旱、洪涝、冰雹、高温天气等)的频率与强度加剧,根本原因是大量排放温室气体CO2所致。基于这种严峻形势,我国政府和农业部门十分重视气候变化问题,为逐步降低农业生产中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提出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益“三低一高”的低碳农业发展模式[1]。

1发展低碳农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农业大国,发展低碳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从2003年开始化肥农药使用量呈不断增加的趋势,而化肥中氮、磷、钾肥主要生产原料为天然气、煤炭、重油、磷矿石、氯化钾矿粉等,其生产过程中也要用到大量煤、气、油,化肥大量使用直接导致农业生产的高碳化和高污染化。据调查,2003—2008年水稻用药次数从3~4次/季上升到9~12次/季,最高达16次/季,稻田农药成本从150~225元/hm2增加至975~1 275元/hm2,其中化学农药占总使用量的93%。二是畜禽养殖业畜禽粪尿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放到溪河、鱼塘、农田占97.2%;使用污水处理设施处理的只占2.8%。三是秸秆随意丢弃现象普遍,大面积露天焚烧量占总量的10%,导致空气中烟尘、颗粒物和其他污染物浓度的急剧增加,影响大气和水体质量,对人民生活和自然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四是随着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科技化发展,农业机械使用面积越来越大,在降低劳动力成本的同时,也导致石油燃料使用量的提升。

2对策

2.1降低化肥农药使用量,提高其利用率

一是推广秸秆还田,扩大冬季绿肥种植。绿肥不仅是最清洁的有机肥源,其还能有效利用农田残余化肥,减轻污染,改善土质,增加生物覆盖,减少耕地裸露,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按产秸秆18 t/hm2计算,相当于尿素195 kg/hm2、钙镁磷肥90 kg/hm2、氯化钾135 kg/hm2。据调查,冬季种植绿肥田翌年水稻产量可增加300 kg/hm2以上,共节本增收1 389元/hm2。推广秸秆还田技术,能有效减少化肥用量,改良土壤结构,促进微生物活力和作物根系的发育。田间试验表明,采取秸秆还田的田块一般可增产3%~5%。二是引导积造农家肥。农家肥积造占用场地少、简单便捷,整个过程基本没有碳消耗,是低成本、低污染的绿色肥源,不但能有效利用废弃物,减少污染,美化农村环境,还能降低化肥用量。三是全面运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西方发达国家化肥利用率在60%以上,而我国的化肥利用率只有35%,盲目过量施肥和施肥方法不科学等,都会造成化肥利用率下降。通过对农田环境监测,以大量采样数据为基础,经专家系统探研出最优的配肥结构,减少单质肥料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和耕地质量。四是推进绿色植保。采取生态治理、农业防治、生物控制、物理诱杀等生态环保安全的综合措施,以及选用高效低毒农药,减少农药残留和污染,确保环境安全和生态安全。

2.2 建设标准粮田,提高耕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整合农田水利建设、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等项目,以机耕路为骨架、以田间道路为网络,平整土地,达到排灌自如和农业机械操作便利的标准粮田,提高耕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同时,积极推进耕作制度改革,采取秸秆覆盖、免耕播种、简单松翻等措施,减少耕地翻耕,保护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和土壤墒情,同时降低劳动力成本、减少水土流失和节约能源,发展循环农业。一是推广立体种养模式。如种植-养畜-渔业、粮菜-林粮-果蔬等复合生态系统模式,充分发挥人力、物力、空间、资源和技术作用,有效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值,实现一地双收甚至一地多收。大力推广稻鸭共栖、稻鱼共育、葡兔鱼共养等立体种养模式,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种养效益。二是有机废物多级综合利用模式。积极推广运用鸡粪喂猪、猪粪喂鱼、沼气发电、秸秆还田等模式。尤其要大力推广“猪-沼-灯-果”模式,以山地、大田、庭院等为依托,采用先进技术,建造沼气池、猪舍、厕所三结合工程,形成物质与能源的良性循环[2]。

2.3开发农业生产新能源,促进低碳农业全面发展

农村面积广阔,自然资源丰富,拥有大量新能源增长点,若能利用新型能源转换技术进行开发,对低碳农业发展意义重大[3]。一是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推进生态工程。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将太阳房、日光温室或太阳能畜禽舍、沼气池和秸秆气化等农村新能源技术与生态农业技术进行集成组装,与农村改房、改厨、改厕、改圈、改庭院统一规划配套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新能源综合利用技术。二是与养殖小区建设相结合,推进沼气工程。要求各养殖小区及规模化养殖场,都要配套沼气工程,有效地解决畜禽粪便所造成的空气污染和水质污染等问题,实现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三是与设施农业建设相结合,推进太阳能利用工程。利用玻璃、薄膜等材料,建设太阳能日光温室,通过人工光、温、湿等调节,使农业生产不受自然气候影响和限制,促进工厂化生产;利用太阳光热转换技术,使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灶、太阳能取暖器等渗透农村生活;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转换技术,将太阳能转换为独立的电能,用于农业机械、植保病虫物理防治器材等,减少设施农业对石油的依赖[4]。四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推进生物能源工程。利用秸秆能源,将其生成的气、液、固态燃料直接作为生活用能,或深加工处理后可替代柴油、汽油等用于生产;开发生物柴油,生物柴油是一种优质清洁柴油,已被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大量使用,其中主要的提炼原料是油菜,因此建立生物柴油基地必须巩固扩大油菜生产面积,保证原料供给。发展低碳农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因此,除应制定发展战略、出台扶持激励政策外,还要加大低碳农业宣传力度,让广大民众了解发展低碳农业的好处,形成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

3参考文献

[1] 谢立勇,林而达.适应二氧化碳肥效作用的农业技术潜力分析[J].中国农业气象,2006,27(3):161-166.

[2] 曾国揆,谢建.沼气发电技术及沼气燃料电池在我国的应用状况与前景[J].现代农业,2006(8):14-15.

篇3

1衡水市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1思想认识不足,低碳意识薄弱。

在生态农业和低碳农业建设过程中,虽然农业、环保等部门不断扩大宣传,反复传达国家有关的政策法规,但县、乡、村等基层部门思想重视程度不够,并没有把生态农业建设、降低农业污染物排放作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认真落实执行,缺乏统一的规划。加之,从事农业的多是留守儿童和老人,文化水平低,对低碳农业认识不够,农业生产仍以传统粗放式生产模式为主,直接导致生态农业发展失衡。

1.2人均耕地占有量低,耕地缺少后备资源。

随着人口不断增加,衡水市人均耕地占有量呈下降趋势,人均占有耕地面积由1996年的0.143hm2下降到2005年的0.140hm2,可开垦的耕地后备资源有限,仅占土地总面积的3.77%,且50%以上分布在水源不足的地区,开发利用的制约因素较多。此外,近几年随着城镇化速度的加快,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较多,耕地后备资源少、生态环境约束大等矛盾愈加突出。

1.3耕地总体质量偏低,农业生产条件落后。

全市11个县级市耕地总体质量偏低,90%的耕地土壤盐化现象严重,20%的耕地漏水漏肥,且部分耕地地势低洼,易受洪涝灾害影响。同时,全市农业生产基本以家庭为单位,现代农业机械化水平低,且全市农业科技研究机构少,技术服务人员缺乏,农业生产仍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为主,以上均导致土地生产效率不高,严重制约了衡水市生态农业的发展。

1.4农业产业化仍处于较低水平,各地发展不平衡。

近几年,衡水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迅速,尤其是特色农业已初具规模,但全市农业产业化仍处于初级阶段,主要表现为:龙头企业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数量上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对地方带动能力仍然偏低;特色产业规模偏小,产品品种偏少,产品研发能力低,原料型初级产品多,缺乏知名品牌产品;此外,全市产业化发展极为不平衡,各县市之间无论是在特色主导产业的数量上还是产业经营率上存在较大差距,如冀州产业化经营率为56%,而阜城仅为24%。

2衡水市发展生态农业的对策

2.1加强生态农业信息化建设,提高农民科学素质。

针对衡水市生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应采取多种方法促进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利用网络、电视、电台等媒体工具扩大宣传,充分利用本地高校、职业学校、相关企业等平台举办相关培训活动和专题讲座,提高和增强农民生态农业的意识。同时,通过培养高素质农业技术人员,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为生态农业的建设提供科技服务。

2.2根据本地实际,选择科学的生态农业模式。

衡水市生态农业的发展一定要与各县市的实际情况相适宜,在细致调研和科学规划下,选择推广合适的生态农业模式。衡水市绝大多数县市均为平原区域,在作为平原产粮区的同时,可大力发展蔬菜产业,主要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模式为主,要侧重无公害农产品栽培技术的建设,提高优质农产品比重;景县、安平、武强等县畜牧业发达,应采用生态种养模式,在提高效益的同时,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桃城区、冀州两地应充分利用国家级湿地衡水湖这一优势资源,发掘冀州古城文化资源,利用旅游景点、休闲渔庄、邓庄乡特色农业园大力发展观光农业生态旅游和休闲渔业旅游;深州、饶阳、阜城作为全市重要的瓜果生产基地,可推广农、牧、果、林复合模式综合发展。

2.3培育壮大配套产业,提高生态农业产业化水平。

充分发挥政府在整个产业体系中的主导作用,一方面为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另一方面要做大、做强各产业龙头企业,发挥其带头拉动作用,将龙头企业、农民和市场联系起来,完善农产品原料到品牌建立的各个环节。与此同时,围绕本地优势产业,培育壮大相关配套产业,如:生物肥料业、种子业、毛皮加工业、瓜果加工业等,实现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篇4

关键词生态农业;起源与发展;存在问题;对策;展望

AbstractEcological agriculture is the application of ecological engineering in agriculture,under the principles of the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development,all kinds of successful experiences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were summarized. Based on the theory of ecology and economics,applying the modern sciences and technology achievements,and modern management tools,the agriculture integrated economic,social and ecological benefits were formed in a given area. The origin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was introduced,the existing problems were analyzed,and the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The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was prospected.

Key wordsecological agriculture;origination and development;existing problems;countermeasures;prospect

生态农业是在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原则下[1],总结各种农业生产方式的成功经验,以生态学、经济学理论为依据,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在特定区域内所形成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农业。生态农业吸收了传统农业的精华,借鉴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指导思想,以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核心,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不断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及其功能,实现农业经济系统、农村社会系统、自然生态系统的同步优化,促进生态保护和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农业作为一种环保产业,强调农业生态系统总体效益的提高和产出结构的优化,强调生态系统各要素的整体性、综合性、协调性的有机统一,强调开放性与稳定性的有机统一。今后,农业生态学的研究进展和可持续发展是建立我国农业生态学的体系——生态农业。

1生态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生态农业最早于1924年在欧洲兴起,20世纪30~40年代在瑞士、英国和日本等国得到发展[2]。农业的崛起纵观1万多年的世界农业发展史,从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期到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期以及高投入高产出的现代农业都是围绕着生产更多的粮食和农、林、牧、渔等主副产品,以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需要。

1.1诸多生态环境问题呼唤生态农业的出现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类面临着许多危及生存的生态问题,如大气和水体污染日益严重、臭氧耗竭、气候变暖、海洋环境恶化、土壤退化和沙漠化、物种灭绝、有毒化学品和危险废物猛增等[3]。为处理和解决人类环境和生存问题,农业生态科学工作者经过长期研究和探索,提出在世界范围内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因此,1972年国际上一个致力于拯救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健康安全食品生产的组织——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简称IFOAM)应运而生,世界各国也相继制定政策扶持和促进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如英国诺福克郡[4]的宽阔河段是受人类影响而导致富营养化的系统的一个例证。这些是泥煤开采区积水而形成的浅的人工湖。20世纪60年代,人口增加、人类污水排放的增加以及含磷(存在于洗涤剂中的一种污染物)废水排放的剧增使得这些湖泊从贫营养(含磷20 μg/L)变为富营养(含磷360 μg/L)。藻类大量生长,使原本清澈的水变得混浊,而且抑制了大量植物的生长。过去常见的种类(比如轮藻)现在已经很少见了,the holly-leafed niad现在仅在一处开阔地见到过。这些种类被能够耐受附生藻类的强大的大型植物所取代,比如眼子菜和水毛茛。极富营养化最终导致所有大型植物的消失,水体被藻类占据,浮游植物增加。

1.2消费者对安全食品的需求推动了生态农业的发展

20世纪后半叶农业发生了深刻变化,由于大量施用化肥、农药,不仅引起水体污染,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而且使粮食、蔬菜、水果和其他农副产品中的有毒成分增多,影响食品安全,危害人体健康;近几年发生的疯牛病灾难,以及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转基因食品安全争论等,都使得消费者越来越青睐生态食品,从而推动了生态农业的迅速发展。

1.3政府的支持促进了生态农业的发展

《欧洲共同农业法》有专门条款鼓励欧盟范围内的生态农业发展[5]。世界各国也大多制定了鼓励生态农业发展的专门政策,以促进生态农业发展。如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已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国家农林渔业战略,并推出了“洁净食品计划”;奥地利于1995年实施了支持生态农业发展的特别项目,国家提供专门的资金鼓励和帮助农场主向生态农业的转变;法国于1997年制定并实施了“有机农业中期计划”。

2我国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各地在发展生态农业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片面追求短期效益而忽略长远利益[6],导致了理论基础缺乏、市场体制不健全等现状。如农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有4个方面:控制害虫的后果;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土壤侵蚀;营养物、水和能量的影响。现着重介绍一下土壤侵蚀对生态环境及农业的影响。土壤侵蚀和拙劣的农事活动造成的土壤肥力下降是严重的世界性问题。大规模去除植被、大面积没有屏障来水运动的土地使用、不适宜的耕作技术等,所有这些都造成了土壤侵蚀。侵蚀不仅影响土壤厚度,它还减少土壤中的有机质和土壤养分,降低土壤保水能力,限制植物扎根深度,从而影响土地的生产力,而且会带来洪灾。有些方法能用来减少土壤侵蚀,如以适当的角度耕作坡田(等高耕作),顺着等高线而不是顺着斜坡开沟。同时,在土壤裸露的地区种植谷物(覆盖作物),能够防止土壤侵蚀。免耕农业只需要挖一些窄的裂沟,而不需要对土壤进行耕作。这些方法配合植物轮作,能够有效地减少土壤损失和保持土壤肥力。但是,这些措施的实施进行得很慢。

3对策

我国必须从市场需求和资源存量双重因素入手,把握农业发展的新契机,在资金方面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保障,并制定发展生态农业的相应政策法规,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生态农业经营体制及合理模式。一是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国家必须通过法制手段,对有关环境方面的诸多问题予以有效约束,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有利的社会外部氛围及其内部软环境整合。二是优化投资结构。构建其制度根基,讲究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序融合。这样既能有效控制环境污染,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额外的资源补给,又能为企业带来较高的收益,且可以优化社会投资结构,从而有利于实现生态与社会的双重效益。三是完善管理体制。构建其产权根基,力求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重整合。

4发展与展望

从农业机制的内在本质关系和特点出发[7],分析了生态农业的基本内涵和客观本质,提出了今后10年生态农业的发展方向和基本任务:一是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生态农业机制,发挥其先进模式的示范推广作用;二是要在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的基础上,划分农业生态经济区,制定生态农业发展规划;三是以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和合理利用为中心,搞好区域综合开发和综合发展规划,协调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四是从地区实际出发,切实实行农、林、牧、渔,乡镇企业协调发展,优化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建立良性、高效生态经济模式,提高生态农业的结构功能;生态农业是由资源浪费的粗放经营向资源节约的集约经营的成功模式,是由破坏生态环境的掠夺式经营走向资源开发利用和资源保护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将成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5参考文献

[1] 骆世明.农业生态学在我国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生态学杂志,1993,12(2):4-6.

[2] 闻大中.加强农业生态学的实验研究[J].生态学杂志,1993,12(2):8-10.

[3] 袁从,赵强基.持续农业是生态农业的继续与发展[J].生态学杂志,1993,12(2):13-15.

[4] 孙儒泳.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347-349.

[5] 颜景辰,雷海章.世界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和启示[J].世界农业,2005(1):7-10.

篇5

一是建设资金严重不足。影响了设施农业发展进度。如2009年该市新增设施农业10670亩,按平均每亩补贴1万元计算,需补贴资金1亿多元,实际到位资金仅886万元,不足8.9%。续建后扩大规模补贴款无法确定。如当年建设100亩,应补贴100万元,第二年续建后扩大到150亩以上,按规定应补贴300万元,但当年已经补贴100万元,以后是否追加补贴100万元,现仍未确定。缺少必要的金融资金投入。金融机构主要支持的是农业生产所需资金,对设施农业的建设基本未进行资金投入。企业资金不足。无法扩大投资。由于设施农业投入较大,企业因资金不足,一般采取分批投入建设的方法,延缓了设施农业发展的进度。农民自身筹措资金困难投入少,在影响了发展。

二是农民经营资金缺乏,无法扩大承包经营面积。设施农业主要是由农民进行承包经营,由于设施农业生产投入远高于一般农业种植,每亩的经营成本在1万元左右,各金融机构对于承包经营设施农业的农民并没有更优惠的信贷政策,因此使农民在兼顾一般农业生产的同时,很难扩大设施农业的承包经营面积。如在调查中了解到,许多农民有扩大承包经营的意向,但限于资金问题,暂时不能实现。

三是土地流转后企业建设投资回收期长,维护费用大,积极性不高。企业投资建设设施农业,每亩投入约在7.5万元左右,除财政补贴1万元外,需投入6.5万元。承包给农户种植,每年收取租赁承包费0.5万元,投入回收期为13年。设施的老化、自然灾害发生的毁损等,需企业进行必要的维护,如果13年中维护资金需1万元,则投入回收期将延长到15年。对企业来说不但费用大,而且回收期过长,导致积极性不高,影响了设施农业的发展。

四是信贷方式不灵活,支持力度不足。对于设施农业的支持,各金融机构并没有特殊的信贷支持方式,且从信贷额度上也没有相应增加,导致信贷支持力度不足。如在调查中了解到,各乡镇在发展设施农业中,最需要的就是金融机构对农民的支持,而对于建设资金则可逐步通过各种渠道解决。

五是设施农业无产权,缺少必要的贷款抵押品,因农业设施没有产权,设施农业的设施不能作为固定资产进行抵押贷款,使本就缺少贷款抵押品的农民,在大量投入资金后仍缺乏必要的贷款抵押品。

二、建议

一是对农民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长期性贷款。由于农业设施的投入属于长期投入,因此政策性银行应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长期性贷款项目,用于设施农业的发展建设,推动设施农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二是增加财政补贴,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长期性贷款予以财政贴息。目前财政主要是采取了一次性补贴的方式支持设施农业的发展,但仍不能有效地解决设施农业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如果政策性银行能够发放长期贷款支持设施农业的建设,财政应以贷款利息补贴方式增加对设施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三是创新信贷方式,增加农民经营性贷款额度。农村信用社及村镇银行等以支农为主的农村金融机构应不断创新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信贷方式,尤其是对于设施农业这种能够大幅度提升农民收入的经营方式,应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增加信贷额度。如目前正在运行的信用互助担保协会,如目前正试行的支农信用卡业务等。

四是允许并设置设施农业设施抵押贷款。设施农业作为农民对农业生产的长期性投入,应该等同于企业的固定资产投人,允许并设置固定资产抵押贷款项目,予以农民更多的支持。

篇6

关键词 新农业;发展;问题;对策;内蒙古兴和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1-0270-01

1 基本概况

在种植业方面,基本形成“北薯、中菜、南杂粮”的区域化种植格局。兴和县耕地面积7.67万hm2,其中马铃薯、蔬菜、杂粮杂豆种植面积分别稳定在3万、5 333.33、6 666.67 hm2。以大库联乡、赛乌素镇为重点,建设集中连片万亩以上马铃薯种植园2个,并在园区内建设以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成果为主的66.67 hm2高标准示范点2个。设施农业发展迅速,马铃薯喷灌圈面积累计达到268套、8 933.33 hm2,膜下滴灌面积累计达到8 866.67 hm2,设施蔬菜面积累计达到1 153.33 hm2。全县有序流转土地面积2.42万hm2,占总耕地面积的1/3。

养殖业方面,全县已发展各类养殖场(户)180处,其中达到一定的标准和规模的有155处,其中生猪57处、肉鸡24处,奶牛养殖场5处、肉牛养殖场3处、肉羊养殖场66处。年内全县奶牛存栏稳定在2.6万头,出栏肉羊95万只、生猪33万头、肉鸡260万只、肉牛1.5万头,肉类总产量达到4.2万t左右。

2 存在的问题

2.1 高素质农业劳动力严重不足,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

我国农业劳动力大多文化水平不高,农村受过较高教育的高素质人才大多外出就业,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多为文化水平较为低下的妇女和老人,由于缺乏文化知识,阻碍了其接受新事物、学习新技术的能力,“谷贱伤农”现象频频发生。也由于缺乏科技知识,使一些高新技术成果难以推广和运用,难以实现生产过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科学化[1-3]。

2.2 农业产业化水平欠佳,难以强化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

我国总体上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阶段,产业化进程缓慢,仍然没有脱离小规模、低水平、传统粗放的生产方式,机械化作业水平低,生产效率低下。土地小规模经营与兼业化的养殖方式,导致农产品产量低、质量次,农业标准化水平不高,无法实现农产品产业化发展,限制了农业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2.3 农产品质量不高,难以保障现代农业发展

兴和县正处于工业化与城镇化加速发展的特殊阶段,能源资源大量消耗、污染大量排放,不完善的市场机制导致工业畸形增长。工业污染又导致农产品原料质量不达标,阻碍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还有一些农业生产者受利益驱使,滥用化肥、农药,导致农产品安全问题频现,从而加工品出口和国内市场销售受影响,进而影响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2.4 农业综合服务体系不健全,难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农业社会服务体系是为农业生产提供全程综合配套服务的专业组织,服务内容涉及诸多方面。我国很多地区各类行业协会与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不平衡,整体规模小、服务形式单一,亟须进一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布局规划、项目科研、决策咨询及相关的农业担保、保险等系列服务。

3 发展对策

3.1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顺应自然规律、顺应经济规律、顺应群众意愿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要围绕打造区域有机品牌,把握农业价值规律,充分发挥群众的农业生产积极性,发展区域特色产业,要立足实际、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稳步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市场化进程。

3.1.1 多措并举,调整结构。在稳步推进现有种养业的基础上,重点发展马铃薯、有机蔬菜种植,积极探索发展大棚水果等特色种植业。要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制度,推进节水增粮行动,因地制宜,多措并举,促进节水性设施农业建设向集中连片、集约经营、提升效益转变,将兴和县农产品打入首都与首府市场[4-6]。

3.1.2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培育农牧业龙头企业,提升农牧业产业化水平,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要大力扶持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着力加强产业化项目建设。大力发展节水、集约、高效现代农业,提高膜下滴灌利用率。

3.1.3 发展小型农田建设。结合老区建设、土地整理、扶贫开发等项目,在南部张皋镇、店子发展以杂粮杂豆为主的小型农田建设。

3.2 提升饲草产业比重,调整畜牧养殖结构,发展高效生态安全畜牧业

在严格禁牧舍饲、稳定牛羊养殖的基础上,要不断增强生猪、肉鸡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全力实施种子工程,大力推广优良畜种;建立健全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加大无公害、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认证、品牌宣传及地理标志和商标注册力度,强化农超、农贸、农餐对接,全面提升农畜产品市场竞争力。

3.3 实施提质增效,创建品牌标识,不断完善农牧业产业化链条,不断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

3.3.1 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以淘汰落后品种、高产创建、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等惠农项目为抓手,良种良法相配套,试验、示范、推广相结合,提高科技含量,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品质,从而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3.3.2 树立品牌,形成有机绿色效应。加大以兴和为产地标识的品牌创建力度。要全方位承接京津冀和呼包鄂经济圈的产业和项目转移,特别是利用国家工信部和延庆对兴和县的帮扶,引进企业对兴和县品牌农产品进行包装,要实施精品名牌战略,打造地理标志商标,提高全县农畜产品的知名度。进一步加快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的认定和认证,鼓励农业专业合作社、企业、种植大户联合打造统一品牌,在品牌打造上求突破。

3.3.3 增加资金投入,健全融资机制。加大资金补贴力度,加快农业仓储设施建设,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促进农畜产品就地转化增值。对马铃薯种植大户在贷款、良种补贴及销售仓储加工等方面予以政策性支持。在贷款方面,由政府协调农行、信用联社等金融部门对马铃薯种植大户予以贷款倾斜。在良种补贴方面,采用“一户一亩”“整村推进”的办法进行种业补贴。在销售仓储加工等方面,以基础建设投资总额的0.5%予以补贴。

3.4 打造特色农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以特色示范农业园区建设为突破,不断提高农业产品附加值,进一步培育发展休闲观光采摘农业,增加在察尔湖、团结乡等地区的草莓、葡萄、礼品西瓜等特色种植,发展集采摘、观光于一体的特色休闲农业采摘园,在中部乡镇发展城郊观光农业。

3.5 提高农业气象服务水平,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

积极推进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提高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科技水平。

4 参考文献

[1] 薛任君,熊楚才,丁新正.新农业经济发展构想[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12.

[2] 郑威,张志学.农业可持续发展与新农业科技革命的思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28-32.

[3] 蒋学雷,孙东升,肖海峰,等.新农业政策的经济影响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5(增刊1):95-102.

[4] 刘维佳.我国宏观调控与新农业政策[J].农业经济问题,2004(10):4-7.

篇7

1.1政府层面

政策扶持不到位,缺乏行业标准引导一是政府扶持不到位。发展休闲农业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扶持,如搞好住宿设施、饮食设施、卫生设施、安全设施等建设标准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这些资金投入需要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杨凌原是西部小城,地理区位不具有优势,使得杨凌休闲农业发展难以通过招商引资来解决困难。因此,杨凌发展休闲农业更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但当前,受限于财政收入等原因,杨凌相关政府部门对休闲农业发展的扶持力度有待加强,扶持政策有待优化。二是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缺乏协调沟通。休闲农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它横跨农业、旅游业、服务业等多个领域,其经营管理涉及农业、旅游业、工商、环保、质检以及公安等多个政府部门。因此,从休闲农业企业的注册登记、农业生产、旅游管理、总体规划、监督检查以及环境保护和治安管理等方面看,迫切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发挥政府的经济调控职能,加强沟通协调,避免客观上存在的谁都管,可谁都不管的局面。当前,杨凌缺少一个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沟通协调部门,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没有建立。

1.2企业经营层面

特色不明显,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一是当前杨凌休闲农业特色不明显。杨凌是农业高新示范区,每年的农交会在国内外影响很大,农业产业发展也形成了一定的特色,但休闲农业的发展还缺乏特色。主要原因在于杨凌的休闲农业企业对休闲农业缺乏正确认识,缺乏市场调研和整体规划,使得整个辖区休闲农业特色不鲜明,产品单一,不同类型休闲农业定位的差异性小,同质化趋势严重。二是人员素质不高。当前在杨凌从事休闲农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大多是原来从事农业生产、加工、营销的农民。由于经营者缺乏休闲管理经验和培训,组织能力及管理技能准备不足,往往凭着自己的经验对项目的建设及经营管理做出决策,明显跟不上市场对其发展的要求。园区内部的导引、休息、安全、卫生、消防、娱乐、餐饮等服务设施的开发与管理也很不完善,管理比较粗放、涣散、服务水平较低,缺少开发、经营、管理和公关礼仪的专业人才。

1.3地区之间的合作交流不足

杨凌作为农业示范区,在国内外交流方面不管是范围还是频率都是比较不错的,但在农业休闲方面的交流相对较少。原因主要在于杨凌休闲农业发展较为缓慢,各方面的软件条件与硬件条件相对不足,在与国外和国内发达地区的交流与合作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学习过程中,对于深层次的交流与合作很难进行。地区之间的交流合作不足,容易导致休闲农业的盲从发展,资源浪费,但得不到应有的回报。

2促进杨凌休闲农业企业发展的对策

2.1政府层面

一要充分重视发展休闲农业的重要性。要促进杨凌休闲农业的持续发展,政府必须要充分认识到休闲农业是市场规律发展的必然,要认识到优化农业资源配置、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业科技含量的重要性;要以长远的眼光看到发展休闲农业所带来的道德经济、社会和生态效应;要把发展休闲农业作为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使农业向多元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二要加强政策扶持。杨凌在休闲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应该确立政府的主导地位,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政府应该制定辖区休闲农业发展规划,以加强对休闲农业发展的指导;应该对休闲农业基础建设进行管理与资金补助;同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正确引导,使资金、市场和资源有机的结合起来,降低不必要的人力或物力的浪费。三要优化管理与服务。明确休闲农业发展的主管部门,协调相关部门形成合力,降低政府管理成本,增加管理效果。在实际操作中,建议由农业局牵头,会同旅游、林业、水利、工商等部门建立“杨凌休闲农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制定促进辖区休闲农业企业发展的政策,统一指导辖区休闲农业企业的发展。政府相关各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各司其职,避免出现职能交叉重叠、职责不清、责权分离、管理缺位等问题,为休闲农业企业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2.2经营者层面

篇8

一、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做法

(一)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2001年以来,陕县财政支持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投入5.2亿元,其中2011年投入6900万元。重点支持了缘份果业公司、天顺养殖公司、人和牧业公司、龙飞股份有限公司等农业产业公司发展。目前,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3个,其中省级以上4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180个。2012年实施的陕县750吨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项目,发展50亩无公害蔬菜,引进番茄新品种1个,年产蔬菜750吨,受益农户50余户,年户均增加收入约1.3万元,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25人,推动了陕县蔬菜产业实现优质、高产、高效和无公害生产。

(二)支持农业科技进步和实用技术推广。2005年实施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以来,至2011年补贴270.3万元,培训6000余人次,其中2011年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拨款金额64万余元,培训1400人次。每年筹措资金2600万元,支持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农业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和实施“绿色证书”及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等。提高了广大农民就地就业能力,提高了农业科技含量,为陕县农业繁荣和农村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和人力储备。

(三)支持特色农业和区域化农业发展。一是在县东部丘陵区根据土壤粘重、适生耐旱作物的特点,大力发展优质烟叶、朝天椒、红薯等经济作物。形成了4万亩优质烟叶、3万亩朝天椒、1万亩紫芯红薯生产基地,大力打造东部经济区。二是在南部山区利用山高林密、生态优良的地域优势,大力发展林产业、畜牧业,利用饲草饲料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草食家畜养殖,形成了20万头肉牛、30万只肉羊生产基地,带动当地群众人均增收2980元,大力打造南部林牧区。三是在西部黄土塬区,根据地域海拔高、昼夜温差大的特点,大力发展高山苹果和越夏蔬菜,形成了32万亩优质果品生产基地和3万亩越夏蔬菜生产基地,成为全县特色农业发展重点示范区,初步形成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如菜园乡过村共有耕地4300余亩,人口2100人,种植果树3650亩,2010年果品总产值近2000万元,人均果品收入近万元,已成为豫西有名的果品专业村。2005―2009年,全县苹果、蔬菜、烤烟三大特色产业产值77365万元,林业经济产值5557万元,以特色养殖业为代表的畜牧业产值41610万元。

二、县级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县级政府财力有限,财政对现代农业支持的投入不足。

农业是第一产业,也是基础性产业,与其他非农产业相比具有明显的弱势,不但点多、线长,而且短期效益不明显,任何时候都需要政府强大支持力度和保护力度。就陕县来讲,与三门峡市的渑池、灵宝等县市相比,财政总收入总量仍然很低,特别是一般预算收入总量更少,财力更弱,财政对现代农业支持更加有限,更需要中央、省财政的优先支持,确保财政支农投入优先增长、稳定增长的政策充分落实到位,加大财政支农力度,推动全县现代农业的发展。

(二)资金配套政策过多,县级财政资金落实有限。

由于各农口主管部门纷纷出台配套资金政策,在资金配套方面的政策不够统一,很多项目资金文件都附带配套资金的要求,而实际上对落实这些政策的县级财政来说,由于财力有限,县级财政没有多少财力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农业投入资金往往依赖于上级财政“输血”方式的无偿支持,无法满足上级要求的大量配套资金。

(三)财政支持现代农业的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绩效不明显。

财政资金直接用于农业生产能力建设、用于切实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的有限,用在新时期的现代农业,如持续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都市农业、定单农业、设施农业、三色农业等方面的效益不高,绩效不明显,部分公共产品的提供不符合农民的实际需要,一些涉农公共服务机构的服务,还存在收费高、服务差等问题。

三、县级财政支持现代农业的对策建议

(一)夯实县级政府财力,加大对县乡现代农业发展的转移支付力度。

县级应该构建稳定增长的地方税收体系,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加大中央财政对县乡现代农业发展的转移支付力度,严格执行财政支持“三农”支出的增长幅度不低于财政总支出的增长幅度,农业投入每年增长的幅度不低于财政总支出的增长幅度,同时,灵活运用财政贴息、税收优惠、民办公补助、以奖代补等手段,充分发挥财政“四两拨千斤”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吸引与诱导工业、城市和社会各方资金投入农业农村,以逐步形成规范、稳定增长的现代农业支持资金来源。

(二)针对发展现代农业不同对象和环节,优化财政投入机制 。

财政项目资金作为政府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手段,要根据不同的支持对象和环节,采用不同的支持方式,才能达到政策效果:一是加大财政无偿投入,在产业化经营中的纯公益部分,属于公共财政履行职能的范围,财政应无偿地投入。如农产品基地的基础设施包括水利工程、机耕道路等;二是创立财政有偿投入,对于产业化经营中属于市场筹资部分,财政可采取有偿投入,支持企业扩大生产规模;三是继续加大财政贴息,鼓励企业使用银行贷款,进行深加工技改、优良品种繁育、新产品开发、新技术推广、市场改建扩建、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等,财政可在一定时期内给予全额或部分贴息;四是创立以奖代补制度,对于龙头企业开发引进推广良种和新技术,培训和指导农民,开展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建设,引进推广应用农产品精深加工、包装、储藏、保鲜等技术,申报农产品质量标准认证、培育产品品牌、提供食品安全服务,开展市场信息服务、建立营销网络、举办产品宣传推广活动等,财政可采取以奖代补方式进行支持。

(三)加大培育农村科技市场财政支持力度,促进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对现代农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目前,县级、乡镇、村的农产品良种化程度、育种水平,水、肥的利用率,农产品的加工储存能力等水平亟待提升。由于农业科技市场不完善,农业科研的成果不能及时有效用于农业生产。因此,县级财政应彻底加强对农村科技服务市场体系建设和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运用的支持力度,围绕各地区地方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用财政贴息、以奖代补等手段对市场前景好、附加值高的农副产品进行支持,对引进、示范、推广的优质高产品种,先进种养方式及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进行大力支持,促进传统技术和高新技术结合,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县域现代农业发展。

(四)以财政投资为导向,引领多元化投入,完善对现代农业支持的资金投入机制。

当前,对农业的投入,仅仅依靠财政,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不能更好地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县级财政尤其如此。因此,必须通过招商引资、股份合作、资本运营、资源补偿等市场和经济手段,坚持政府扶持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政策扶持与资金投入相结合;建立“农民投入为主体,政府支持为辅助;地方投入为主体,上级补助为辅助”的多元投入新机制,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为重要来源的多元化的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积极创新财政政策措施,采取以奖代补,民办公助,财政贴息、以物抵贷等方式引导和鼓励农民自愿投资投劳,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较少的财政投入,引导出更多的社会资金进入农业。通过提高农民对现代农业建设的参与度,激发农民自主创业的积极性,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农民为主的现代农业建设格局。

(五)加强监督检查,推进现代农业项目的绩效评价。加强财政支持现代农业专项资金监督检查,推进项目绩效评价,对优化支出结构,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是加强项目监督检查。财政部门和项目主管部门应建立健全财政农业专项资金的管理监督检查机制,对项目立项、资金使用、项目效益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监督管理,明确每一财政农业专项资金的责任人,依法对项目具体执行和资金使用行为以及各有关责任人实施严格的奖惩措施和责任追究制度;要配合审计和财政监督检查部门对农业专项资金进行审计或检查,总结分析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并及时处理,确保专项资金合理、安全、有效使用。二是建立健全绩效考评体系。财政部门和项目主管部门应建立健全专项资金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分项建立专项资金考核评价制度,量化指标体系,以评分制按专项资金使用周期分项进行考核评价,奖优罚劣。项目完成并经审计和验收后,项目实施单位应组织有关专家或委托中介机构,对专项资金项目的组织申报、筛选立项、实施管理、监督检查等全过程进行考核评价,增强专项资金支出的严肃性、科学性、可行性,为政府决策提供有效依据。三是建立绩效考评公开制度。财政部门和项目主管部门应建立绩效评价信息的公开制度,将绩效评价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公布,逐步推进公示制度,增强政府支出的透明度,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通过监督检查、绩效评价、公示制度,全面总结财政农业专项资金的决策、实施和运作情况,规范财政农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行为,改变“重分配、轻监督、轻绩效”的现状,切实提高财政支持现代农业专项资金的管理效能和使用效益。

(六)不断加强农民培训,大力提高农民素质。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