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5 09:26:5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管理科学基础知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企业管理;实践教学;职业能力
一、高职企业管理基础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育理念落后
实践性教学的根本障碍是由于教师陈旧的传统教育理念所导致。在传统教学过程中,不管学生是否愿意,一律在教师的“灌输”下被“塑造”。教与学的不平等传统观念,成为实施实践性教学的情感障碍,教师和学生不是平等的朋友关系,没有形成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学生的学习热情很受压抑,扼杀同学们实践过程中的创造、创新热情。要实施实践性教学,就要改变教师在教学中“填鸭式”的单向信息流动,变为师生双向信息流动,激发学生的实践热情。
2.实践教学缺乏
实践教学设置难以适应高职教育的职业性、技能型的特色。在过去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虽然也分为理论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但实践教学计划的可执行性往往让教师觉得无从下手,做一节实训课,要在课下做很多工作。另外,没有系统的实训教材,导致教师在进行实训授课时,实训的内容、方式、手段都有所不同,结果教师往往只注重理论上的讲授,忽视实践教学环节,把实践教学当成理论教学的完善过程和一般性辅助手段,实践课时偏少,学生的实际管理技能实训常因各种因素而受到阻碍。
3.实训设施落后
管理实训模拟室的建设的滞后是制约实践教学顺利实施的主要因素。由于受到教育经费等各种条件的制约,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的设施和条件都难以满足实践性教学需要,从而形成多数教师的实践性管理教学往往是做一些案例分析,难以将所学的管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管理工作中。另一方面,短缺既具有理论知识又有企业管理经验的专业教师,也是实践性教学难以贯彻实施的一个因素。因而,教育的结果是学生所学专业与实际的企业管理工作往往大相径庭,学无致用。
4.教学评价欠妥
高职院校一般对于企业管理的实践性教学长期以来没有形成有效的评价体系,实践教学成绩只是作为理论教学成绩的一部分,没有把它和理论教学提到同一高度上来,评定成绩仅从学生的实训报告,出勤次数等项目上考核,对实践企业管理原理与知识的教学过程、教学质量、技能的掌握情况等各环节缺乏一个科学的评估体系,形成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很大程度地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影响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导致管理学教学脱离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加强企业管理基础实践教学的措施
1.加强教师培训
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是开展企业管理基础实践性教学的前提。要想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从改变观念入手。树立新型的应用性、实践性教育教学理念是企业管理学进行实践性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要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模式,我们就要通过一些办法来渗透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第一,组织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重点是针对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特点和今后的发展进行学习。第二,根据企业管理基础实践性教学的课程标准,开展教学观摩活动。如:教学方法的研讨会,实践性教学的观摩学习,实践性教学改革的专题报告等,在开展活动中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第三,组织骨干教师到企业管理的实践中,提升实践教学的能力。
2.实践教学设置
实践教学计划是规定实践性教学总体规划和要求,规定学生必须具有的实践技能。尤其要具备一些基本的管理技能,比如,计划、组织、沟通、协调、激励、执行能力及如何对工作进行有效控制和总结评价能力等。还要明确规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目标、任务、具体程序、所要达到的结果,并确定可量化的考核办法。实践性教学计划既要模拟企业管理的实际过程又要体现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当然,编写与之匹配的实践、实训教材也是必不可少的。在编写企业管理基础实践性教材时,要重点体现理论如何应用于实践、如何对学生岗位能力和职业能力进行培养等。
3.有效评价体系
建立有效的实践性教学评价体系是提高实践性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评价体系是构筑实践性教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应建立与企业管理基础理论教学评价等值的实践性教学评价体系。评价实践性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不仅使学生不再轻视实践教学,而且也使教师更重视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企业管理基本理论和原理的同时更注重掌握实践技能。在制定考核标准时,要确立一个共同目标,目标要量化,让大家实实在在的能看到,从而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
4.实践教学保障
(1)加快实训模拟室的建设。实训模拟室可为学生提供实训场所,训练学生具备与真实企业管理工作零距离的实践技能。同时,还要加快软件方面的建设,尽快达到能完成实践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基本内容,能培养学生的生产经营管理实践能力,增强学生感性知识。
(2)加快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实践教学质量,需要有一支过硬的师资队伍。这就要求我们从源头进行控制,在招聘教师时,尽量要根据高职院校的特点,招聘有企业管理实践经验的人员,来加强我们的实践教学。另外,对于已经在校的教师,要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对这些教师进行培训。并建立教师自我提高的激励机制,增强教师自我提高、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
(3)建立实践教学的制度。首先,组织保证,要建立健全实践性教学的组织机构,并明确分工职责,把实践教学落到实处;其次,用制度加以制约,完善实践教学制度,规范实践教学,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
(4)建立有效地校企合作。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实践能力。高等职业教育是教育体系中与生产实践联系最紧、距离最短的教育形式,这决定了人才培养须走产、学结合,培养人才的模式和途径。建立适当的校企合作模式很有必要,学校负责为企业培养人才,编写符合企业需要的教材,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企业为学校提供必要的实践环节,做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既锻炼了老师,又培养了学生。
参考文献:
[1]胡红云等.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新问题与改革方法.教育教学研究.2010.6
关键词:初中数学;激励机制教学;意义;方法
一、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激励式教学方法的意义
1.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充分体现
支持、理解和尊重学生,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潜力,从而帮助他们实现目标和理想。作为一名合格的老师,应该学着去鼓励学生,充满学习氛围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对学习充满期待和向往,让学生在学习中拥有足够的学习动力,从而取得满意的学习成绩。
2.使学生学习效率得到全面提高
采用激励制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学生对提高课堂内容的兴趣,使学生能够有充足的学习动力,在上课时积极表现,认真对待、学习每一个重要知识点,对教师提出的学习要求也能够不折不扣地完成。
二、初中数学课堂激励机制教学模式的方法和步骤
1.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类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全面掌握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结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情况,如学习潜力、沟通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等综合考查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表现、学习智力各个方面,可以将学生划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差等、中等和优等,这为以后开展激励式教学提供了依据。
2.分层次设置教学目标上
在对全体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类之后,教师就应该针对其设定不同教学目标。对差等生来讲,应该重点掌握基础知识,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以提高学习能力;中等生就应该对基础性的知识熟练掌握,同时还要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要求优等生在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对课本上的知识做到深刻理解,并要拓宽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以及创造性,进而提高他们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的能力,使其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例如,在“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中,对差等生的要求是让他们能够熟悉圆与圆的各种位置关系,并且掌握最基本的概念和基础应用;要求中等生对圆与圆的各种位置关系能准确判断,并且熟练地掌握相关计算和应用;而对优等学生来说,要求他们对圆的知识进行拓展,学会处理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等问题,并且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
3.在教学内容上的激励措施
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方式,并且在教学内容上也进行区分,由简到繁,由难到易,通过对问题进行层层提问、层层解决的方式来带动学生逐步思考和探索新知识。
对差等学生,在他们了解了基础知识之后,要引导他们进行深层次学习,从而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激励他们;对中等生来说,在他们的学习达到一定程度之后,要将优等生的知识逐步向他们进行灌输。这样就能够使所有层次学生得到全面照顾,并且激励他们向更高层次发展。
4.作业布置和辅导上的分层教学
教师在布置作业方面,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分别采取发散性、提高性和基础性的方式开展教学。应该布置给优等生发散和创新型的问题,布置给中等生提高性的作业,而对于差等生来说,主要是让他们复习基础知识。例如,在学习方程求解问题时,差等生只要求他们能够解决一般的二次函数,给中等生加上一些附加值范围的函数问题,对于优等生,就应该将问题提高到更高次幂的函数求解,或是发散的特殊根式的方程。将不同难度的问题布置给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能够提高他们学习的信心,使得在学习上取得更大进步。此外,教师在作业辅导时也要有所侧重,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提高和理解。
综上所述,激励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意义重大,针对不同学生,在教学教学目标、内容等方面采取不同措施,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效果。但是,作为一种新的模式,激励式教学还存在各种弊端,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不断推动初中数学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高专 管理学 实践教学体系
[作者简介]翟志华(1962- ),女,山西洪洞人,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贸易经济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与高校财务管理。(江苏 无锡 21415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3-0162-02
高职高专“管理学基础”的培养目标是基层应用型人才,但在“管理学基础”教学中,由于实施实践教学的难度较大,导致教学过程中,往往是理论讲授多,实践课时较少,难以达到让学生既懂理论又会操作的教学效果。因此,必须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重点是引入实践性教学方式,加大实践性教学时间在教学活动总时数中的比例,提高“管理学基础”的教学效果。
一、高职高专管理学基础实践课程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高等教育日益普及化,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学生的就业状况根本上取决于高校的办学水平、教育质量,学校的教学目标、办学模式、教材选择、教学方法和师资力量等决定着学生能否具备社会需要的基本素质。管理学基础作为工商管理类专业和经济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具有应用广泛性与实践艺术性的特点,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也应围绕高职教育和管理学基础教学的目标和特点,与学生未来职业规划相结合,突出实践性教学特征,体现高职教育的本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要重视和掌握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更要重视管理理论的应用,加强实践环节的学习,构建以应用为主旨、以技能提升为特征的管理学课程教学体系。
1.强化管理学实践性教学是高职教育目标实现的必经之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业结合发展道路”,这是党的教育方针,也是高职教育的本色,更是高职教育教学目标的具体体现。高职教育质量高不高,有没有特色,关键看实践性教学搞得好不好。这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标志。要突出这一特色,体现管理学基础的实践性和实用性,只靠理论教学显然无法实现和完成,实践性教学设计必不可少。
2.管理学实践性教学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必要手段。实践性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管理学基础通过案例教学、角色扮演、角色转换、组织构建、团队训练等实践性教学设计,强化管理的实践性,实现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把“教、学、做”融为一体,通过真实扮演管理角色,让学生获得“管理工作过程知识”,在“实践导入—理论学习—实际操作”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强化学生的适应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圆满完成教学目标,从而提升学生全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管理学实践性教学是实现管理理论和社会需求“零”对接的桥梁。“高职教育是导向就业教育。”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率,是高职院校办学评价体系的重要指标,实践性教学则是实现高就业率的有效载体和途径。目前,各高职院校在实践性教学体系构建方面多管齐下。一是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更多地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指导学生顶岗实习,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性教学能力。二是加强校内外仿真实训室建设和利用效率,通过仿真综合模拟实训,使学生明确不同岗位的职责和协同工作的重要性。三是深化校企合作,实现管理实践性教学质的飞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大缩短实际和理论的距离,实现管理理论和社会需求的“零”对接。
二、高职高专“管理学基础”实践性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课程教学目标不统一。管理理论课程体系以管理专业知识的掌握为教学目标,管理实践课程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教学目标,而高职高专又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为第一要务。长期以来,我们虽然比较重视对学生知识理论的教学,却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无论是管理理论教学还是实践课程教学的教学目标,都不应当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必须经过实践教学让学生懂理论会操作。但在职业技能教育突出的今天,尤其高职高专院校在“管理学基础”教学中无论是对管理理论部分还是实践技能部分,采用的都是传统教学方法。即教师对管理理论部分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在课堂上详细讲解重点、难点及关键点,仍是满堂灌方式。但“管理学基础”实践课程教学也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方法,就失去了实践课程的意义。正确的方法是学生掌握一定理论后,由教师带领让学生参与管理实践,直接接触管理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
2.学生对“管理学基础”缺乏学习兴趣。“管理学基础”一般在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学生对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知之甚少。加之教师在授课之初缺乏必要的引导,授课过程中所讲理论较为深奥,选择的案例远离实际,使从一开始就对“管理学基础”的学习缺乏兴趣。
3.缺乏“管理学基础”实践教程。当前,“管理学基础”教材很多,其中大多数教材编写重复,结构和内容缺少自己的特色,精品极少,尤其很难找到“管理学基础”实践教程。编写“管理学基础”教材容易,而编写“管理学基础”实践教程则要难得多。因为“管理学基础”实践教程是将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与实际工作情景相融合的一种教程。所以编写“管理学基础”实践教程不仅需要编写者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而且需要具有企业工作和管理实践、教学经历等方面的知识。
4.“管理学基础”实践课时不足。长期以来,在“管理学基础”教学中,普遍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教学,理论课程所占课时比重较大,对实践课程教学重视不够,实践课可有可无,开设时所占课时比重也很小。大多“管理学基础”教学计划中,对实践性教学的学时数及占有的比例或学分,一般都无明确规定。据笔者的教学工作验证,实践性教学应占教学总学时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较适宜。如果实践的比例过少,就达不到与管理实际工作无缝接轨的目的;如果实践课时比例过大,又影响管理理论基础知识的系统掌握,不能指导学生实践。
5.教学方法手段落后。由于教学资金的缺乏,导致学校教学设施落后,在“管理学基础”教学方法手段上仍然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形式上仍以课堂讲授为主,内容上仍以抽象理论为主,没有引入幻灯、投影、电视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影响了教学效果、降低了教学效率。
6.考核方法以理论知识为主。目前,“管理学基础”成绩认定一般分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平时成绩主要取决于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期中考试,一般占40%。期末成绩通常是闭卷理论考试,以单选多选、名词解释、简答论述等为主,以教材设定的标准答案为依据,一般占60%。这种考核方法的缺陷:一是考核面小,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二是期末考试存在很大局限性,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明显不足。三是考核内容不能反映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7.师资力量薄弱成为教学质量提高的软肋。“管理学基础”实践性教学需要既有广博的管理理论知识,同时兼有丰富实践经历的“双师”教师。而“管理学基础”现任教师中,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而没有企业经历,更没有管理企业的经验,所以很难有效指导实践性教学,难以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
三、高职高专“管理学基础”实践性教学创新对策
1.创新实践性教学体系培养目标。“管理学基础”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在培养目标中必须突出强实践、着实务的要求。“管理学基础”实践性教学体系以基本能力训练为基础,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总体目标是:构建完整的“管理学基础”教学体系,在培养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品德修养和综合素质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应用能力。
2.以实践教学为核心。在“管理学基础”课程设置方面,必须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主线,以实践教学为核心,构建相应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体系。一是合理构建以职业能力为主线的理论教学体系。从职业能力的培养出发,以必需、够用为度,“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二是合理构建以职业能力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合理的“管理学基础”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基本能力训练、专业能力训练、综合训练及顶岗实践训练,并能在对各种能力要求分解的基础上设计出相应的课程模块。各课程模块既相对独立又紧密结合,其中专业技能的教学模块可以采用相对集中的教学方式,分阶段来完成;基本能力模块的教学必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中,与专业能力模块教学相互呼应、相辅相成;综合训练与顶岗实践训练安排在最后,体现综合能力的培养。
3.改进教学方法。教学由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三方面组成,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为了适应学生培养目标要求,应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模拟教学、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以促使教学互动,增强学生分析能力、操作能力、适应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等综合能力。如通过幻灯片、视频、多媒体教学软件等方式进行教学演示,提高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可理解性。与此同时,通过采用贴近教学内容的案例教学法,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体系与方法手段对模拟仿真环境进行分析推理,开展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探讨活动,相互交流与点评,提出富有针对性与创新性的多元化解决方案。
4.编写高质量实践教材。必须完善模拟实习教材编写制度,组织那些具有深厚理论知识的教授、具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实验课教师共同组织编写,做到教材共享,既减少重复劳动,又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注重教师实践性教学能力的培养。要提高“管理学基础”教师的实践性教学能力,笔者建议,首先,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其次,注意管理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学习。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储备丰富的课堂教学知识和经验,更要多渠道拓展实践教学的能力,否则“管理学基础”实践教学效果难以保证。建议对于管理实践经验或经历少的老师,应轮流到企业挂职、实习、调研,以丰富自己的实践工作经验。再次,还可采取聘请校外一定数量高水平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技术骨干人员,担任实践教学或阶段实训的指导教师及实习基地的负责人,全方位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6.创建实践教学大平台。首先营造校企合作的良好氛围,实现“管理学基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互交融,学习场景与工作场景的相互交替,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其次量化“管理学基础”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确保“管理学基础”实践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再次健全教师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激励机制,落实“一企一师”制度,加强对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的考核与管理,充分调动实践教学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管理学基础”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包惠群.不规范会计实践性教学对会计教学质量的影响分析[J].会计之友,2007(3).
[2]霍彬.《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措施探讨[J].考试周刊,2008(10).
[3]李瑛珊.关于高职文科专业实践教学及其改革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8(3).
关键词:直招士官 任职教育 教学方法
直招士官是与军官、士官相区别的军队新兴力量,是新的教学对象,在当前任职教育背景下,培养任职岗位合格人才是教育教学的首要目标。而《航材管理基础理论与方法》课程是理论基础课,对后续课程和培养学员的航空器材管理能力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应结合直招士官学员的特点,结合岗位需求和课程性质,不断改进教学,培养和提高直招士官学员岗位任职能力。
1 直招士官层次《航材管理基础理论与方法》课程简要介绍
1.1 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本课程是航空器材管理专业(直招士官层次)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
本课程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主干课程,是航空器材管理专业最重要的基础课程,对学员学习后续课程和培养航材管理能力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1.2 课程的理念 本课程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以航材法规为依据,以现代管理理论为基础,以航材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坚持现代管理理论与航空器材管理专业结合。学员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航空器材管理的基础理论知识,并形成初步的航空器材管理能力。
1.3 课程学时数与授课对象 本课程学时数为30学时,授课对象是航空器材管理专业直招士官层次学员。
2 《航材管理基础理论与方法》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体现直招士官学员的特点不够鲜明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发现直招士官学员具有以下特点:学历层次较高,但基础相对薄弱,具备一定职业技能,但专业差异较大。在前期的教学设计中,部分教学内容设置难度比士官中专层次的高,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他们的基础相对薄弱,特别是对管理知识知之甚少。虽然部分学员已取得国家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但专业差异较大,与航材管理专业相关的较少,导致某些学员较难理解部分专业知识。
2.2 培养岗位任职能力的教学目的不够明确 由于过去实行的是学历教育,突出理论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而任职教育与学历教育不同,具有明确的岗位指向性,强调岗位任职能力培养的教学目的。从以往教学来看,岗位任职能力培养的教学目的不够明确,教员主要对以往的教学内容稍加调整,而不是完全按岗位所需去安排和组织教学内容,加上直招士官学员不了解部队,使得所学的理论与方法对未来工作岗位的直接指导作用不明显。
2.3 体现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相对单一 由于本课程具有理论性较强的特点,而且直招士官学员不了解管理知识,更不了解航空器材专业知识,所以,多数内容以课堂讲授为主,强调教员为中心,学员课堂参与性差、师生互动较少,教员与学员主要是单向沟通,并没有实现教与学双向交流,教学相长。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不能有效激发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导致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因此,必须丰富教学方法,适应任职教育的要求,以提高教学效果。
3 《航材管理基础理论与方法》课程教学改进措施
3.1 充分考虑学员情况 任职教育是以学员为中心的教育。鉴于直招士官学员学历较高但是基础薄弱、具备初级或中级职业技能,但专业差异较大的特点,合理分组,每一组中既有有相关工作经验的学员(如在民航做过机械员的),又有无工作经验的,既有基础较好的又有较差的。这样,在学习本课程教学内容时,基础较扎实的、以往工作经验相近的学员可以帮助小组中其他基础较差的学员,通过他们互相的交流学习,不仅可以加深对理论内容的理解,也可以提高本课程的感性认识。尤其是航材管理方法模块的内容,应充分调动具有民用航空公司工作经验学员的积极性,以便帮助其他的学员尽快掌握和熟悉各种管理方法在航空器材工作中的具体应用。
3.2 突出任职教育的教学目的 任职教育是以岗位任职为指向的教育,是以能力为核心的教育。它以服务部队为宗旨,以部队岗位需求为牵引,在教学模式上强调岗位任职能力的培养,突出学员解决任职岗位领域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使学员成为能够满足部队实际需求的高技能军事人才。因此,任职教育具有突出的岗位指向性。这就要求把培养学员的岗位任职能力作为士官任职教育的主要教学目的,将培训对象任职岗位能力的需要作为改革教学最根本的牵引力量。而航空器材管理专业的直招士官学员毕业后的岗位主要是航材“三员”,即航材保管员、统计员和封存员,因此,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直招士官学员掌握管理的基本原理、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运用原理、理论和方法解决航空器材管理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具备初步的航空器材管理能力。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航材工作法规规定和要求的岗位职责安排教学内容,与航空器材保管员、统计员和封存员岗位相贴近。
3.3 丰富教学方法并灵活应用 教学方法的核心的作用是为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服务,教学方法选择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课程既有管理原理与理论内容,也有管理的具体方法,为了让学员既能理解和掌握理论,并学会运用各个管理方法,又能运用管理理论和方法指导日后的航材管理工作,就需要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方法。
3.3.1 互动式教学 如,在讲授“现代管理理论”时,由于多数管理理论源于西方国家,因此具有较大的抽象性,针对这一情况,不能单纯讲理论,而是通过让学员之间、教员与学员之间的互动帮助学员理解所学内容,如“你认为在军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管理方式”进行讨论。
3.3.2 启发式教学 做到教员的“教”与学员的“思”相同步,教员的“启”与学员的“问”相一致,增强教学效果,如“你认为如何做好航空器材质量管理”。
3.3.3 案例教学 选取航空器材工作中的典型案例,帮助学员理解教学内容。如“标准化管理”部分中,由于航材保管员工作疏忽,没有按照器材目录正确摆放器材,造成器材无法找到,影响器材及时发付。
参考文献:
[1]周道雷.任职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9:4.
关键词:初级任职教育;军队基层管理教学模式
伴随着我军编制体制调整改革的不断深入,院校教学改革也在不断探索、发展和深化。以士官培养层次为主的院校教学任务在近几年的初级任职教育转型中,得到了不断发展,特别是在士官初级任职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军队基层对士官人才培养质量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对军队基层管理能力的要求,更加迫切、更加现实。因此,对于士官初级任职教育领域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的研究,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必须深入探索传统职业教育模式与现代初级任职教育教学模式之间的关系,寻求适合士官职业教育发展需求的教学模式,达到人才培养的较高目标,让其更适应军队基层需要。针对士官军队基层管理教育能力的培养,院校应着力在军队基层管理课程的内容、方法、评价模式上进行研究,真正为军队基层士官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士官初级任职教育要求军队基层管理课程在教学内容上要更加具有针对性
在魍持耙到逃中,由于在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上既要考虑学员的第一任职需要,又要考虑其长远发展,加上要完成相应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在课程设置上兼顾的方面较多,存在着“大而全、粗且浅”的现象。体现在军队基层管理课程教学上,就是既要注重打牢学员的理论基础,又要针对其第一任职岗位进行相对应的实践锻炼。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课时及教学环境等条件的限制,该门课程大都以理论讲解为主,再通过结合学员队的日常管理、毕业实习等活动去锻炼学员将理论运用到实际工作之中的能力。这种教学模式,构成了传统职业教育中军队基层管理课程教学主体。然而,士官初级任职教育与传统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有所区别。其岗位针对性强的特点决定了其教学内容主要应该围绕培训对象现实工作岗位和拟调工作岗位的素质需求为核心进行设计。就是要求培训对象现在或即将要从事的工作岗位对其有什么样的知识、技能需求,士官院校就应该有针对性地开设与之相配套的课程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使教与学两个方面都能紧贴岗位实际需求,从而真正达到初级任职教育的目标。
对军队基层管理课程而言,从教学内容与重点上来看,传统职业教育主要突出理论与实践的全面性,而在士官初级任职教育中则更应该突出其重点性。士官初级任职教育的对象,其岗位更加明确,在实际工作中对军队基层管理方面也有所侧重。如有的岗位偏重于对人员的管理,有的岗位则偏重于对训练的管理,有的岗位偏重于对后勤方面的管理,也有的岗位偏重于对装备方面的管理等等。士官初级任职教育目标的这种具体性特点,对军队基层管理教学的内容设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教学准备上只有更加充分,才能确保在课程设置上紧贴军队基层任职岗位的需求,最终达到教与学都能更加具有针对性的目的。
这就要求,在军队基层管理的教学准备阶段,包括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课程标准的制定等,都要进行针对性的调研,广泛听取军队基层的意见和建议,切实掌握军队基层的各个具体工作岗位对士官人才在军队基层管理方面的素质需求,而后进行综合的分析、归纳与整理,从而制订出符合士官人才培养的军队基层管理课程标准。
二、士官初级任职教育要求军队基层管理课程在教学方法上要更加具有灵活性
一是突出因人施教的方法。士官初级任职教育,由于培训对象基本都是参加全军统考的士兵学员选的,这样就会造成同一批某个层次、某个工作岗位的培训对象,其起点很可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如有的任职过班长、副班长,有的当过技师,有的是文书、军械员,有的是机关业务员,而有的只是普通一兵等。这样就造成军队基层对人才需要与士官初级院校培养的目标不相一致。如此一来,当他们要同时参加某个工作岗位的任职培训时,势必在各教学班次中存在起点不同的客观事实。这就要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一特点而进行教学设计,对起点不同的培训对象采取不同的培训方法,以避免某些学员“吃不饱”而某些学员又“消化不了”的现象,从而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因人施教。
二是突出理论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对于有基层管理任职经历的学员,我们可以参照传统职业教育中的课程标准进行,在军队基层管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重点打牢其理论基础。这部分学员有一定基层管理经验,但欠缺对宏观管理理论的把握,工作中“经验式”管理体现明显。为此,教学中必须注重提高教员的灵活授课的意识和能力,使他们能够充分认识到士官初级任职教育与传统职业教育的存在的这种差别,选用更为合适的教学方法。对于没有基层管理任职经历的学员,要把握住两点:一是通过教学加深其对军队基层管理理论的理解;二是增加这部分学员实践锻炼的环节。重点突出其实践应用的能力。由于士官学员普遍对军队基层管理理论缺乏深入的理解,容易导致管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现实,尽可能多地让他们对军队基层现实管理深入的了解。可以通过广泛开展基层生活观摩、请军队基层优秀士官进行讲座、与军队基层官兵座谈等活动来进行弥补。在教学过程中,以理论讲授为辅,以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为主。
注重将理论与基层实际结合起来,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是突出导学式的方法。因此,在军队基层管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主要采取导学式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双方注重发挥图书馆、校园网等资源的作用,充分发扬士官初级任职教育学员主观能动性、对知识与技能需求明确的优势,紧紧围绕具体岗位对学员军队基层管理方面的具体要求,并结合同一批学员起点不同的特点,在教员的指导下,以学员自我认识素质差距、自我选择学习内容、自我控制学习进度为主所开展教学活动。这一方法要求教员必须要针对各班次学员的特点进行充分的准备,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员查找与认识自身所存在的差距,为学员选择学习内容提供意见、建议,解答学员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惑与问题,等等。
论文摘要:针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分析了高职院校土木类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工学结合模式下《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方法与思路进行了探讨。
推进工学结合的课改背景
为适应新世纪建设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当代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这类人才主要从事技术的应用和运作,因此,他们应具备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必须具备其鲜明的特色,要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思路,已经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突出问题。实行工学结合是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有效促进学生就业的需要,是减轻学生经济负担、扩大职业教育规模的需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进工学结合、勤工俭学,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问题,是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职业院校要与企业建立紧密联系,改革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勤工俭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是转变教育观念,狠抓实践教学,切实从专业学科为本位向职业岗位和就业为本位转变,从传统的偏重学生知识的传授向注重就业能力提高和综合职业素质养成转变;其次是积极推进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改革,形成一套内部体系完整、外部关系协调的工学结合教学机制。
高职《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是土木类专业的必修课程,高职、本科等多层次教育中均有本课程的授课任务。目前,高职教育多数仍存在着本科“学院式”教育的影子,即偏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而对实践重视不够,技能训练的时间安排较少且不合理,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不相适应。
就《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而言,该课程是土木类专业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长期以来,这门课程教学过分强调课程本身理论的系统性与完整性,教学方法陈旧,课堂气氛沉闷,再加上知识本身的枯燥,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与积极性,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成绩不佳,从而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是介于基础学科与工程学科之间的技术基础课,既有较强的理论,又与工程和生产实践密切联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土力学的新知识不断涌现,工程技术对《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教学计划中该课程的课时数却越来越少,使得教学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较多的问题。而且《土力学与地基基础》作为一门技术基础课,在将来的土木工程实际应用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需要对《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和教材体系做进一步的调整,适当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使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般土木工程中的基础问题,以适应当前社会对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工学结合模式下课程改革设想
所谓工学结合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主体是学生。它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人才培养过程之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校内以受教育者的身份,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参与各种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在校外,学生根据市场的需求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这种教育模式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同时提高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土木专业学习中实行工学交替,实现工学结合,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熟悉生产情况,掌握建筑产品建造技能,获得适应生产环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在毕业后尽快找到工作并适应工作需要打下基础。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能力教育的主渠道,教学模式的改革,首先应该从课堂教学上予以突破。
调整教学计划,改革教学方法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当根据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状况和基本要求,分析和确定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基本技能目标;围绕所确定的职业能力要求设置课程模块,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从教学需要、专业特点、工程实际应用及知识结构整体优化等角度出发,合理确定删减内容和增加内容等。改革教学方法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因材施教;采用新的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技术,把一些在课堂上难于表达清楚的问题,例如土力学模型、模拟实验、土力学原理、工程情况等,通过多媒体技术演示出来,使教学过程生动形象,让学生易于理解掌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教学效果。在保留课堂授课、课下作业和答疑等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通过“项目工程教学法”的运用,达到能够解决实际工程项目知识储备的良好效果,通过工学结合,突出能力培养。
开发校本教程,取自于工,用之于学具有工学结合特点的教材在编写和选用上不同于普通高校的教材,其内容既要有校内的理论和实践内容,又要有企业生产实践的指导性内容,即取自于工,用之于学。教材内容要吸纳本专业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反映区域经济的特点,要充分体现实用性、职业性、针对性、及时性及直观性。具体到《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其重点放在基本定理的理解与应用,淡化理论与推导,同时加强土力学与后续课程的联系及在工程实际中的运用。开发校本教程,在课程的难度和广度方面,遵循“实用为先、够用为度”的原则。教学内容的更新与重组主要体现在删除陈旧内容、增加新内容以及对教学内容重新编排与组合等方面。《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教学体系,分土力学和地基基础两个部分,包括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训教学内容。在理论教学方面,考虑专业教学需要和实际工程对土力学理论的要求,将传统理论教学内容科学重组、有机整合,形成三个知识模块,分别是变形问题模块、强度问题模块、渗透稳定问题模块。其中,变形问题模块研究土的变形性质、土体应力计算及沉降计算方法等内容;强度问题模块研究土的强度性质、地基承载力计算、土压力计算、土坡稳定计算等内容;渗透稳定问题模块研究土的渗透性质和有关渗透稳定性等内容。理论教学内容的整合优化和知识模块的划分,使土力学看似分散无序的内容变得系统、连续、协调,有助于学生对土力学知识体系的把握,有助于学生对地基基础设计内容的理解。同时,在此基础上,通过工程项目实训,将课程的知识体系学用贯通。
突出实践教学,加强实验环节加大实验实践教学力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有余力、勇于创新、乐于实践的学生有深入学习的机会。首先,带学生到工地,进行现场观摩教学,让学生观看模拟试验演示和亲自动手实验。这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土力学教学过程的有力支撑。不仅丰富了实验教学体系内容,也使整个教学过程从工程案例切入,让学生有了为理解工程现象而渴求储备理论知识的学习愿望。其次,加强实验环节,提高学生实验能力。高职教育强调对学生技能的培养,这种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来实现,实验则是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目前,多数学校该课程的实验指导书并没有对实验的全过程进行系统阐述,实验报告多是填空式,对学生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极为不利。为此,实验前,教师应指导学生认真准备,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方案;实验过程中,让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总结实验结果,重点培养学生科学的工作方法、严谨的工作态度及踏实的工作作风。实验完成后,让学生通过思考,按实验规范自行设计、完成一份科学合理的实验报告。通过实验全过程的实施,让学生清楚地知道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使学生对土力学知识与基础工程建设有更加深入地了解。
通过顶岗实习,造就高素质技能人才如果学习内容与工作岗位紧密结合,通过岗位技能操作,学生的技能就能较快得到提升。打造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队伍,离不开校企合作。只有输出端的职业学校与输入端的企业紧密衔接,达成学习内容与工作岗位技术要求的一致,培养出来的劳动者才能受到企业欢迎。同时,只有企业的积极参与,学校才能了解企业岗位的技能要素构成,了解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才能按照企业生产的客观规律科学组织技能教学活动。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带着课题进行顶岗实习。学生在实习中可以体验现实生产,感受企业文化,从而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树立较好的就业心态,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为继续接受技能教育和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尝试将课题研究案例融于教学实验本学年,我校土木系教师申报的省教育厅课题《沿海地区软土工程性质研究》得以立项。此项研究是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密切相关的知识运用。在研究的过程中,以项目驱动的方式贯穿在学生《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的实践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探索,收集土样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整理,使学生从单纯的知识接受者变成探索者,在提高学生基本技能的同时强化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学生参与的过程中,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成为工学交替内容教学一个的新途径。
培养高素质的高职人才,是高职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任务。新形势下的教学模式改革、新教学模式下的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由于《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教学知识点涉及面广,与部分专业和实践课程联系密切,它的课程改革更需要在探索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管理科学与工程 专业 就业前景
一、引言
近几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与提升,各行各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而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是为研究人类组织管理活动规律及其应用提供理论和方法的学科,更侧重于管理科学的基础与前沿,因此更加满足社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条件。由此可见,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就业前景比较明朗,但是由于很多学生对具体的学科应用方向以及就业范围还不是很明确。因此,本文有必要为大家做一个详细的分析,并根据这些就业要求,提出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若想探讨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就业前景,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分析:第一,专业具有特色,应用范围比较广泛;第二,满足社会对高等专业人才的需求;第三,就业环境具有优势。
(一)专业具有特色,应用范围比较广泛
管理科学与工程及管理学、经济学和系统科学等方面的知识联系紧密,属于一门交叉学科。因此,与其他的专业相比,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就业面要更宽广,且由于管理科学与工程无论是在管理学、经济学还是系统科学方面都是偏向策划与管理方面的教育。因此该专业属于比较特色化的管理专业,因此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说,该专业的就业方向会更明确。
(二)满足社会对高等专业人才的需求
管理、技术、工程是支撑该学科的三大支柱,而这三个领域也是目前我国最稀缺的人才方向。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的工程应运而生,而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无论是哪个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持。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存在,既大大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又为很多企业的发展以及管理带来了一定的便利性。因此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其不仅需要具备管理能力的管理人才,更需要的是集管理、工程、技术于一身的全能人才,科学管理与工程专业的人才恰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实现了高等人才的培养,顺应了社会的发展需求。由此可见,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就业前景一定特别明朗、宽阔。
(三)就业环境具有优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的学生一般都会在企业集团、政府决策部门和金融部门从事相关的经营策划或是决策管理工作,还有一部分学生都到科研机构中进行科研教学工作。无论是这其中的哪一种,与其他的小企业相比,这样的企业都能够让其得到更多的历练,且相对来说,待遇福利以及发展前景等各方面也更好。由此可见,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环境更好。
三、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就业前景比较宽,但并不代表每一个毕业生都能满足社会的发展与需求。若想拓宽毕业生的就业之路,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率,除了要保证该专业的就业前景比较好外,最重要的是采用适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更多适合社会需求的毕业生,进而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率。
(一)“通识+专才”的人才培养模式
21世纪的今天,仅仅具备理论基础,不具备实践能力的人才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今天,竞争如此激励,企业没有精力去花时间培养新人的实践能力,更加需要的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人才,可以随时适应岗位的工作。尤其对科学管理与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来说,由于毕业以后大都是管理层的人员,因此更没有时间培养其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保证学生的知识面,更要注重培养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通识+专才”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用“理论+实验+实践”三结合的教学形式,先是讲解基础知识,在学生全面了解了基础知识以后,再展开实验,进行深一步探究,最后利用实践活动验证知识的准确性。这样一来,既可以保证理论与时间的双培养,又可以起到强化记忆的作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交叉教学,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虽然本学科要涉及经济、管理与科技等多个方面,但是由于这几个专业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将各个学科之间进行有效的链接,实现交叉式教学。建立以专业为核心,以学科为基础、以相关学科为辅助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与学校相关的部门进行协调,举办联合教学。例如,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可以和经济学专业的学生一起上课,互相探讨与经济学相关的问题。同理,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也可以选择到计算机专业学院去进行交流或学习,一方面增进他们的计算机技术知识;另一方面,也让他们通过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的交流,了解自己专业的技术与他们之间的技术学习之间存在哪些异同点,同时还可以利用这样的机会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最后,学校应该想办法与社会中的企业进行合作,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银行、工程项目施工单位等。总而言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齐心协力,共同努力,培养与提升复合型人才的能力,进而为将来的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由于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应用范围比较广,且专业方向比较明确,最重要的是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社会对该专业的人才的需求量也比较高。因此,对于该专业的学生来说,就业的前景比较宽广,学校教师更应该想办法建立更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从多方面培养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而使学生的就业有一定的保障。
(作者单位为安徽大学)
参考文献
[1] 孙卫军.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2005.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即将毕业的管理科学专业在校生而言,为了能更好的适应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后能够尽快的融入到社会,同时能够为自己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毕业实习是必不可少的阶段。毕业实习能够使我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在管理科学专业课堂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受益匪浅,也打开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使我认识到将所学的知识具体应用到工作中去,为以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在实习期间尽快调整好自己的学习方式,适应社会,才能被这个社会所接纳,进而生存发展。
刚进入实习单位的时候我有些担心,在大学学习管理科学专业知识与实习岗位所需的知识有些脱节,但在经历了几天的适应过程之后,我慢慢调整观念,正确认识了实习单位和个人的岗位以及发展方向。我相信只要我们立足于现实,改变和调整看问题的角度,锐意进取,在成才的道路上不断攀登,有朝一日,那些成才的机遇就会纷至沓来,促使我们成为管理科学专业公认的人才。我坚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把从书本上学到的管理科学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才能真正掌握这门知识。因此,我作为一名管理科学专业的学生,有幸参加了为期近三个月的毕业实习。
一、实习目的及任务
经过了大学四年管理科学专业的理论进修,使我们管理科学专业的基础知识有了根本掌握。我们即将离开大学校园,作为大学毕业生,心中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去做好自己专业发展、如何更好的去完成以后工作中每一个任务。本次实习的目的及任务要求:
1.1实习目的
①为了将自己所学管理科学专业知识运用在社会实践中,在实践中巩固自己的理论知识,将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当中,反过来检验书本上理论的正确性,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和分析能力,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通过管理科学的专业实习,深化已经学过的理论知识,提高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并且培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管理科学专业岗位实习,更广泛的直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需要,加深对社会的
认识,增强自身对社会的适应性,将自己融合到社会中去,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缩短我们从一名大学生到一名工作人员之间的观念与业务距离。为以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③通过实习,了解管理科学专业岗位工作流程,从而确立自己在最擅长的工作岗位。为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起到关键的指导作用。通过实习过程,获得更多与自己专业相关的知识,扩宽知识面,增加社会阅历。接触更多的人,在实践中锻炼胆量,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和其他社交能力。培养更好的职业道德,树立好正确的职业道德观。
1.2实习任务要求
①在管理科学岗位实习期间,严格遵守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服从毕业实习专业指导老师的安排,做好实习笔记,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善于发现问题
②在实习过程,有严格的时间观念,不迟到不早退,虚心向有经验的同事请教,积极主动完成实习单位分配的任务,与单位同事和谐相处;
③每天都认真总结当天的实习工作所遇到的问题和收获体会,做好工作反思,并按照学校毕业实习要求及时撰写毕业实习日记。
二、实习单位及岗位简介
2.1实习单位简介 浙江XXXX系统工程有限公司成立于****年,是一家专注于XX产品和XXX产品研究、开发、生产及销售的高科技企业,总部及研发基地设立于****科技创业园,并在全国各地设有分支机构。公司技术和研发实力雄厚,是国家863项目的参与者,并被政府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
浙江XXXX系统工程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人才为本、诚信立业的经营原则,荟萃业界精英,将国外先进的信息技术、管理方法及企业经验与国内企业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解决方案,帮助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生产能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保持竞争力,实现企业快速、稳定地发展。
公司人才结构合理,拥有多名博士作为主要的技术骨干,具有硕士、学士高中级技术职称的员工达800多人。为了开发出真正适合企业需求的XXXX
产品,企业特聘请管理科
学专业专家(中科院院士)作为咨询顾问,紧密跟踪管理科学行业发展特点,不断优化。
2.2实习岗位简介(概况)
A. 参与管理科学岗位的日常工作,参与组织制定单位管理科学岗位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包括年度经费使用计划,仪器设备申购计划等),并协助同事组织实施和检查执行情况。
B. 协助主管领导科学管理,贯彻、实施有关规章制度。确定自己在管理科学专业岗位的工作职责与任务,定期进修和业务相关的知识,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C. 在工作过程,跟同事一起通过与客户的洽谈,现场勘察,尽可能多地了解客户从事的职业、喜好、业主要求的使用功能和追求的风格等。努力提高客户建立良好关系能力,给客户量身打造设计方案。
三、实习内容(过程)
3.1举行计算科学与技术专业岗位上岗培训。
我很荣幸进入浙江XXXX系统工程有限公司开展毕业实习。为了更好地适应从学生到一个具备完善职业技能的工作人员,实习单位主管领导首先给我们分发管理科学专业岗位从业相关知识材料进行一些基础知识的自主学习,并安排专门的老同事对岗位所涉及的相关知识进行专项培训。
3.2适应管理科学专业岗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