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5 09:26:5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语文教学出现的问题,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热闹的课堂活动下生本意识的缺乏导致课堂本体失位
在平日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总是给学生提出问题后,缺乏耐心等待,学生还来不及看书思考,我们就仓促的催学生回答,生怕课堂会冷场,这时也总会有几个反应敏捷的学生举手,我们就迫不及待的请他们回答,有时学生并不举手,在下面就随大家一起喊出答案,看起来好像课堂运转很热烈,但从大多数学生惶恐而茫然的眼色中看出他们思维并没有跟上,大多数同学被我们抛在课堂“回答”之外,是这节课的“看客”和被动的“听众”。有悖于新课改中的“自主”学习,这样长期以来学生越来越不会读书思考,不会表达。我们的教学效益还会高吗?一些学生对课堂没有兴趣,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老师缺乏生本意识,这是学生感受到漠视而造成的。在语文教学中,课程规定的教学进度和学生的学习水平总是存在矛盾,很多时候我们为了赶教学进度来不及为那些需要细讲的学生停留,我们也总是感叹学生难教。其实教师的责任除了完成教学进度,更多的是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教师就是要处理学生与教材之间矛盾,当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为出发点,要适当的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和对学生的要求,而不能无视学生的整体情况去赶进度。我们应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才能提高我们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教师该讲不讲,讲得少也不精
新课标提出: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要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提倡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极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马上接受下来并付诸实践: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岂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吗?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有的教师在短短的40分钟,两人讨论有之,前后排讨论有之,自由讨论有之。但是,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小组讨论有时走了样,逐渐变成一种形式,似乎觉得课堂教学没有小组讨论就没有实现课改,这样的课堂,看起来是“活”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落实,其实是浅薄浮躁,流于形式,课堂上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如在文本的诵读与理解中,在没有充分引导虚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一堂课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自读,终结是:甲也正确,乙也不错,丙很好,丁真棒。整堂课学生跑野马,想说啥就说啥。一节课上完了还弄不明白老师想在这节课上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标。而课堂成了教师表演的场所,搞些花里胡哨的东西,教师没有抓住教学的重点正确引导学生开展深层次的阅读,“知识与能力”未落实,过程与方法有偏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似是而非,语文课成了表演课、取乐课,已没有多少属于“语文”的东西了。
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本应该在课内解决处理的问题却留到了课后,有的教师常常提出如此的要求:“请同学们回家后再仔细读读”,“课后再好好练练”,“这个问题课后再进行讨论”,诚然,课后练习是必要的,但是我们不能本末倒置忽略了课堂的主阵地作用,教师没有恰当地予以指导或点评,学生的“自主”就没有和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学生就不会对知识进行内化,“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得不到真正的落实。
三、合作学习是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
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老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
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高职语文;问题;对策
高职语文教学困难重重,既面临高职语文学科定位不清,教师不懂教什么,又面临学生语文基础薄弱及对文科知识的不重视,学生不知道学什么的尴尬处境。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语文教育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喜人的教学成果。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扩充了语文学习的深度和广度,运用多种形式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直观性、可视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分为中学习,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现代教育技术能够击破语文教学中的教学难点,进一步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并以语文的文学性、工具性、基础性为依托,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然而,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语文教学里起步较晚,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首先阐述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其次分析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语文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最后基于前两点的分析,提出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对策。
一、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李克东认为:“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
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高职语文课堂效率
2006年国家教育部职成教司提出:“各地和职业学校应对语文、数学、外语等文化基础课程实施不同的课程目标,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和学分。积极开发面向不同专业的文化基础课程。”现代教育技术作为辅教学手段能够给高职语文课堂增添趣味性、可视性、娱乐性,提高课堂效率,作为高职语文教师,主要职责就是引导学生掌握文学知识,同时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
在许多高职院校,一些教师没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他们仍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这些教师认为自己已经非常熟悉教学内容,沿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导致老师讲得神采飞扬,学生听得睡意朦胧,课堂教学效率底下也就不足为奇了。
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升高职学生人文素养
高职语文教学采用的是徐中玉的《大学语文》教材,该教材中选取了古今外的经典课文,在传统教学方式下,高职语文教师只能根据教学参考,对经典课文的内容和文字进行教授,采取现代教育技术则可以将单调枯燥的语文课堂营造成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师在教授过程中,采用视频、图片、绘本、录音、人机对话等先进的教学设备辅助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的文章理解能力及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立崭新的教学模式
在以往的高职语文教育中,教师长期以来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处于从属的被动地位,高职语文课大多为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生不能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师生互动较少,课堂效率低下。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很好的缓解了这一矛盾,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创新了新的教学模式。例如,在学习《沁园春・雪》之前,由于广西的学生大多没有见过雪,不能体会到“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景象,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模拟北方下雪的动态景观,利用视频、图片展现这一大气磅礴的景象,可使教学内容形象直观,突破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语文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现代教育技术如同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高职语文教育需要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支撑,另一方面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也带来诸多问题。它们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育观念的落后,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后,完全脱离文本,忽视学生的语感培养与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现代教育技术与高职语文教育的作用并不是简单相加,也不是由多媒体代替粉笔黑板的替换过程,它要求借助现代教育技术,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将职业能力培养贯穿教学始终。第二,课堂上不重视师生互动,师生情感淡漠。教与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相长的目标。第三,多媒体课件固化了原有的教学流程,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开拓,偏离了自主学习的目标。第四,课件制作质量参差不齐,现代教育技术使用不当。因此,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还需要全体高职教师进行不懈地努力。
三、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出现问题的对策
高职语文教学有其独有的特点,现代教育技术只能作为语文教学的辅助型工具,而不能成为主体,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学习文学知识、学习语言、学会沟通,文字是语文教育的载体。
1.革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高职语文教学观
以信息化带动高职语文教学的现代化,这已成为职教的主流趋势。教师要正确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育中的作用。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有着双重功能,即拟人和拟物。拟人功能是指计算机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当教师、同学、秘书等角色,如资料的整理、搜集等。拟物功能是指“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构造便于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情境, 如微型世界、虚拟实验室、虚拟学社、虚拟教室等。 ”现代教育技术不仅是指物化的多媒体技术,如计算机技术、课件制作技术、网络视频传播技术、人机对话技术等,也包含了高职语文教学的教育方法、教学设计、教学评估等技术。也就是说,现代教育技术下的高职语文教学要依托传统教学理论的实践与方法。
2.加大教师培训力度,确保在“现代教育技术与高职语文课程整合”中提高教师信息素养
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风格,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只有让教师通过培训,掌握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视频剪辑技术等,才能将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经验转化为优质课件。由于高职教师与中学教师不同,不用追求升学率,因此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可以结合与课件竞赛相结合,以比赛促进技能提升。高职教师教学任务重,可以采取分层次开展培训,并经常进行教研活动,互相展示教学课件。
培养教师的信息素质,一方面要求教师积极探索高职语文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要求教师自身坚持学习新方法、新技术,为学生提供教学资源,着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3.建设精品课程,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建设语文精品课程与现代教育技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精品课程的建设能够起到示范交流的作用,建设出一部分精品课程后,在整个学校乃至全国进行推广,让更多教师了解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产生的良好综合效应。
综上所述,高职教育以其“轻理论,重技能”的特点,现代教育技术的引入完善了高职语文教学不足,促进高职教育迈向更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1]李克东.新编现代教育技术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6.
可以说,高中的教学要求在初中的基础上更进了一步。由于初高中语文教师对自己执教学段的语文课程标准一般都比较了解,但对另一学段的课程标准就有些忽略了。因此,在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上往往会出现盲点,甚至出现互相埋怨的现象。本工作坊将初高中语文衔接教学作为我们的研究课题,借助我坊成员初高中骨干教师集中的特点,通过专题研讨等形式,探讨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策略,尽量使语文教学走出初高中脱节的误区。
就初高中语文教学如何衔接的问题,本工作坊自2011年10月成立以来,共举行了三次较大规模的研讨,探讨内容有初高中作文教学如何衔接、初高中语法教学如何衔接、初高中文言文教学如何衔接。每次研讨,由初高中各展示一节课例,从中我们看到,在语法教学、文言文教学、作文教学方面,初高中教师在教学规律方面保持了相对的一致性,但在教学目标、教学容量、教学方法上还存在较大的差异。我们要解决的是,通过什么途径缩小这些差距,使初高中语文教学做到互相弥补,共同构建语文学习的大系统。
首先是作文教学中的记叙文写作,初中生写记叙文存在以下问题:①内容简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强。②写作思路不够清晰,逻辑不够严密。③写作过程欠科学。④缺乏修改作文的习惯,修改能力较差。高一学生的记叙文写作也存在不足,表现在:①写人记叙文与叙事记叙文不分。②典型材料和非典型材料不分。③概括叙述太多,细致描写不足。因此,在作文教学衔接上要注意几点:教师要调动学生练习写作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学会讲故事,关注细节;鼓励学生接触现实生活,扩大作文的容量,增强议论能力;弄清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表达方式的基本要素与要求;注重学生写作速度的训练,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
语法教学在初高中差异较大,首要的问题是,现在的初中教材对语法教学的要求提得不够具体,并且一再强调对语法知识不做考试要求,要“淡化语法”,许多初中老师上语法课较随意。到了高中,文言文的篇目增多了,要求掌握词类活用、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特殊句式,现代文语句也变得更长更复杂了,这就对学生的语法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面临复杂、容易混淆的语法知识无所适从。其次是怎样教的问题,工作坊成员黄敏老师认为,课标要求“淡化语法”,不是说“不教”,而应“随文而教”,进行阅读教学时,应把语法知识融入其中,让学生对语法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而高中老师认为,对语法知识的教学,不管是从考试的角度来讲,还是从学生长期发展的角度来讲,都是必要的。初中在讲授语法时可以简单一点,但是不能缺少相对集中和完整的语法知识的讲授及练习,高中应该讲得更深更透彻些。
文言文教什么?选入课本的文言文不仅是中国古代文人在语言、写作技巧和布局谋篇方面的典范,也是彰显文人个性和思想的典范,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集成。我们在教高中文言文时,常把关注的目光放在特殊句式、词类活用、翻译技巧等内容上,而忽略了对文章内涵的深入挖掘。
同时,系统论也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在研究和处理事物时,把对象放在系统形式中加以考察,始终着重从要素与要素之间,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中,从系统的结构以及动态的角度,综合考察和处理对象,以求得到整体功能的最优化。这些无不告诉我们的确应该重视教学各个环节中的“衔接”。
根据系统论理论,如何研究“衔接”, 如何做到“最优化”,下面我就谈谈对“衔接”在三个方面的认识:
一、 研究大纲是做好衔接工作的保证。
语文不如数理化之清晰,因而语文教学往往陷入了一种不可知论的状态,有人还美其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其实,这是不可许的。作为一线教师如今须做到以下三点:1、研究92年大纲与2000年大纲之异同。2、研究2000年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之异同。3、研究初中、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之异同。这三者的研究正如法律的确定,它使教师有了准绳,有了依据。 例如,92年大纲与2000年大纲之异同,也说明它们存在着继往开来的衔接关系:92年大纲对语文的人文性提得不是很明显,着重于工具性。而2000年大纲则将人文性与工具性相提并论。那如何做好这理念的认可与改变就尤其重要了。其实,语文是一种特殊的工具,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是负载和传递信息的工具;语文的运用,离不开人的思想感情、阅历和素养的参预。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认为低年级应着重于工具性,而高年级再侧重人文性也不迟,那问题就是要如何做好这阶段过程的衔接工作。如初一年在小学识字的基础上进一步识字,更加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在小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注重书写,并引导学生去认识书法家练字的经过;还有背诵默写等等都不能一下子松开。正如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先生他在起始年段也曾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对某一方面给予大胆的出其不意的肯定,从而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极大的兴趣,这是从小学到中学“衔接”的典型,同时也是语文教坛一个佳话。发现两个大纲之异同,我们就能了解新大纲的意图所在了。其实,这就是新旧大纲间的衔接。只有真正做到对大纲之异同而心中有数,那在实际衔接教学过程中会有很大启示的。这样才能找到符合教学规律的教法,才能遵照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再如,新大纲分明一体化设计,整体考虑,互相衔接,这是建国以来的第一次。由此可见,各方面的衔接问题已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越来越受人们重视了。就背诵篇目而言,大纲规定小学不少于150篇,以绝句为主;初中背诵不少于80篇;高中背诵古文20篇,诗词、曲50首。这些无不说明从小学到初中,乃至高中的连贯性和层次性已尤为突出了。作为教师认识这一点是很有必要的。对此,我采用每天一诗,先诵再背再懂,至于有些诗词懂与否,我认为随着孩子长大或年龄的增长会懂的。或在起始年段不提,在初二、三年再继续训练也不迟。这既能体现训练的层次性与序列性,也符合人的认识与发展规律。
二、 研究教材之间的衔接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
(一)、熟悉中小学教材,处理好衔接,明确教法学法。
现在属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 种种迹象表明了,小学生升初中后,往往觉得小学学过,初中还在学,甚至于高中还学,教材内容的重复性,因而使学生产生厌学畏惧心理,这些表明了小学与初中、高中等在教材的衔接上出现了不应有的“软”的问题。这就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这往往也造成一种怪异现象的出现:大学厌高中,高中厌初中,初中厌小学;小学厌初中,初中厌高中,高中厌大学的恶性循环现象。其实,问题就在于“衔接”上,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正如飞驰的火车,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等就象一节节车厢,如何使之能与火车头一块向前奔,这每一节车厢的交接处就显得尤为重要,否则,后果就难以设想了。这次新大纲很明显就给予了一定的考虑:小学低年级课文贴进儿童生活,充分考虑与儿童经验与想象的关系,课文类型以童话、寓言、诗歌、故事为主;中年级课文题材、体裁、风格多样,并有一定数量的科普作品;初中课文古代诗词和文言文占30%左右,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各占50%;高中加强了文学教育的分量,在整套教材的选文中,古今中外的文学作约占课文总数的60%,使学生在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研读中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丰富精神世界。这就使三个层次的教学侧重有所分清,再也不会出现那种高中的有可能在初中学,初中的有可能在小学学,小学的有可能在初中学,初中的有可能在高中学的不大正常的现象。简而谈之,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在教学生画知识树又何尝不是如此的想法呢?在画知识树的同时,实际理清了各知识之间联系。这正如新大纲所说的“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意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境之间的联系。”应该说在这一点上,新大纲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此情况下,作为语文教师应将教材吃透了,研深了,才能充分把握意图,把语文教学带到新天地里。
(二)、初中阶段教材之间衔接问题的再认识。
92年的教学大纲曾给沉闷的语文教学注入了生命力,全国各线教师高兴劲甭说了。在注重主体作用方面,这套教材给予了极大的体现。试用修订本教材又进一步给予了重现,但更重要的是本次修订对三个阶段的认识有所变化。三个阶段体现着互相衔接,逐步递进的学习程序。第一阶段指导学生从整体上学习和把握运用语文的能力;第二阶段,进而分解为三种表达方,使对实用文体学习得到提高和逐步加深;第三阶段,从文章的学习过渡到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这样,由简及繁,由浅及深,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这样,三个阶段的过渡衔接很显然地突出来了。这可关系到学生学习递进和加深,因此,教师应从宏观角度入手,及时思考各个阶段的侧重点,并将之施于教学备课中,充分考虑课堂各个环节的衔接,正所谓:有所侧重才能有所收获。
(三)、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生活之间的衔接。
早在湖北省宜昌市语文教改课题“课内外衔接”的实验中,刘国正先生将此概括为“内引,外联,对比”,充分肯定了课内外衔接的好处和作用,说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双冀”。究其实质,语文四种能力的培养无不与生活联系。新大纲特别注重这点“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班渠道,增强学习语文实践的机会。”刘国正先生又说“教室的四壁不应成为水泥的隔离层,而是多孔的海绵,透过多种孔透使教学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通。”同时,大纲也提出“小学鼓励学生自由阅读,有问题提出来,能与别人商量;初中要求阅读后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高中要求学生能对课文阐发、评价和质疑。”这是需要建立在对生活有着直接感受与间接感受的基础上的。为此,我大胆在课内外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1、根据速读的要求,即一分钟要500字左右,我适当选择了课外材料为内容,开展了听力训练。由缓而急,由简而繁,逐渐地使学生认识到听力训练单靠课本材料是不够的。如今经过一阶段的训练,部分同学的听力能力很明显地进步了。
2、根据课本中安排的活动课材料,进行了多次语文实践活动。如家乡崇武是个新兴旅游单位,为此我请学生到游览区作调查,写题为《我爱美丽的家乡------崇武》、《欢迎你到崇武来做客》的文章;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过去,我让学生就姓氏的来源作为调查,写题为《我从哪里来------“寻根问祖”姓氏来源调查活动》的报告;对中小学生错别字尤其严重的情况,我就开展了《请讲普通话 请用规范字》的活动;对中小生看电视非常严重的事实,我就开展了《关于中小学生看电视利与弊》的书面争论等等,不一而足。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对生活的再认识,体现生活主人翁的作用,使所学的不是死知识。
3、就课内而言,我主要围绕课文开展有关衔接工作,如学习了《数字杂说》,我就让学生写《也谈数字的妙趣》,(可填对联、谜语、诗词等等);学习了《皇帝的新装》,我就让学生编话剧(曾在校五四晚会上演,效果还好);学习了《大自然的语言》,我就让学生写《浅谈闽南农谚》等等。应该说这“读”,就是让学生投入到别人的直接的感受中去,对学生来说这其实是间接感受,因此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否则的话,只能又回到那种令人生厌的学习中。而“写”是一种直接感受的表白,这就需要学生很真实地再现了。如何衔接,实际是离不开生活的。这正如刘国正先生所说的“……脱离生活,写就变成无源之水,技巧就变成无所附丽的文字游戏。而与生活结合,则读有嚼头,写有源头,全局皆活……”。由此可见,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生活之间的衔接是必不可少的。
三、 研究学生是做好衔接,提高质量的重要因素。
1、心理学告诉我们;研究好各阶段学生的特点,各年段学生,各类学生的特点,这包括学生在学校、社会、家庭、年龄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现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这就给如何做好衔接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只有正视这一点,才能做好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环节。因此,教师应考虑这些环节的衔接。教育是没有小事,因为事事都有可能在今后给学生产生这样那样或好的或坏的影响。
2、作为语文教师,了解学生各个阶段学习语文水平,帮助他们做好思想、感情、知识等的衔接。特别是中下生应侧重于基础的再现与反复,优生可着重从拓展、加深方面考虑。
关键词:小学语文 经典诵读教学 现状及策略
从长远来看,经典诵读作为一种回归民族文化积淀,回归历史文化结晶的教育活动,无论是中小学教学还是社会推广,都有其重要意义。诵读是一种还原语文声音本质,反复思考篇章深刻内涵的行为,对于流传千古的文学名篇的现代化理解和少年渗透是有直观的作用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对经典的诵读,努力激发其小学生对民族语言文字的热爱,提高其识字兴趣和使用效果,有效培养学生阅读文本的综合能力,从而进一步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一、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现状
(一)过程形式化。据最新的经典诵读计划所言,力求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和时间的合理规划进行小学生语文经典诵读的任务安排。就目前而言,经典诵读的项目通常是由小学语文老师安排的,其诵读时间也是有教师规划的,因此常常出现常规的教学任务没有按时完成,而后期的任务二次积压的情况。尤其是在低年级学生识字程度不高的前提下,每日进行经典诵读的难度相对较大,使得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室都有“临阵磨枪”之嫌,难免使得整个过程流于形式,在尚未搞明白真正的项目内涵情况下就模糊进行。
(二)指导低效化。在近年来多次小学语文经典诵读的相关课程调查之中,调查者常常发现,对于一些通俗易懂的故事,教师常常把重点放在是个情感的剖析和整体情感基调的把握上,并未具体地对句型节奏和读音轻重进行展开说明指导。这种重心偏向导致经典诵读的效率被大大降低,以至于小学生对于经典诵读的初始印象就停留在单纯的背诵上,并未真正贯彻经典诵读项目的根本用意。
(三)评价体系单一化。尽管经典诵读项目的呼声在近年来逐渐增高,但就当前而言,小学阶段的经典诵读仍然处于一种相对不成熟的阶段,与此相对应的经典诵读评价体系也呈现出单一化、零散化的特点。目前大多数学校对于经典诵读活动的评价只是单纯停留在是否开展的直观回答上,并未深入进行效果的评价和分析,导致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评价方式也比较单一,不仅未能将整个活动有序地带动起来,还可能严重影响学生的诵读兴趣。
二、小学语文经典诵读现状出现的主要原因
(一)学生未养成稳定的经典诵读习惯。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小学阶段的经典诵读很容易被演变成一种带有功利性的教学活动,从原本的文学修养的培养和涵养的升华转变成数量的积累和评比,从而将这种本可以循序渐进地进行和改革的教学活动变成一种机械地填鸭式教学,不仅未能起到预期的作用,还给学生增加了学业负担。
(二)教师未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由于到目前为止,教师仍然没能正确认识到经典诵读活动的独特教学意义,从而将其混合于普通的语文教学之中,单纯地认为经典诵读只是需要引导学生进行经典篇章的理解和背诵,而在篇章的选择上也缺乏章法,这显然是教师缺乏专业知识的表现。
(三)校方未树立系统的评价体系。一种教学活动的推行需要自上而下的完善设定和深思熟虑地安排,学校对于经典诵读活动的评价体系不够健全,评价形式单一,不仅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在长此以往的实际操作过程中积压下许多文体,最终影响到活动的实施。
三、推进小学语文经典诵读的相关策略
(一)着重培养学生的经典诵读能力。良好的阅读训练会在长期的重读过程中形成习惯,而习惯是不容易改变的,这种习惯一旦形成,学生就会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下意识地进行相关类型知识的拓展,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由于小学阶段开始的教育便注重德智体美的全面教育,因此课程内容丰富,课业繁重,真正可以利用来进行经典诵读的时间并不充裕,因此,学生可以利用晨读或午读时间进行自主的经典诗文诵读。或者可以由学校组织进行广播跟读和教师指导诵读。当然,在篇章的选择上要考虑到学生的理解能力,对于相对晦涩难懂的文章要尽量避免。这一活动的进行需要教师和家长双重重视,观众学生的诵读兴趣方向,适当地扩大难度,在基础层面上推进学生经典诵读的效果。
(二)从多方面提升教师的指导能力。尽管经典诵读活动推行已久,但仍有许多教师对其认识模棱两可,并不清楚具体应该如何操作实施。因此,学校可以组织教师进行专门的培训,让教师明确经典诵读的教学目标和知识结构需求,完善自身综合知识能力,同时扩大自身阅读面,补充国学知识,提高指导水平,在实际的经典诵读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建立和完善评价机制。语文课程的评价具有检查和反馈的双重作用,其目的在于通过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和教师教学实践效果的分析来检验综合教学效果,从而有效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而在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在相关的评价机制的完善上,需要注重学生诵读的内容、数量、难度和类型等多方面的策略性掌握,从结果和预期设计双方面进行评价机制的完善。
四、结语
总而言之,为了减少经典诵读教学的乏味感和枯燥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调动多元主体,开展多方位的综合评价方式,有效提高学生的经典诵读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在无形之中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逐渐培养去经典诵读和学习的兴趣,从而带动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小梅.在小学低年级开展经典诵读的误区与对策[J].教育观察,2012,(10).
[2]张崇德.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J].新课程(上),2016,(06).
[3]王素娟.基于培育青少年核心价值观的经典诵读[J].语文建设,2015,(14).
关键词:语法 成分划分 修辞方法 基础知识 写作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065-01
从2016年开始,福建省的高考将回归全国卷。最近一阶段,许多教师,特别是高中教师,都在学习由“福建高考卷”到“全国高考新课标Ⅰ卷”所带来的变化。在初中淡化语法教学的今天,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也应该主动学习全国高考《考试说明》,瞄准“全国高考新课标Ⅰ卷”,加强探索和研究,提前为高初中教学衔接做准备。其实,不管“福建高考卷”还是“全国高考新课标Ⅰ卷”,考察的不外乎“默写”“古诗文”“现代文”“语言文字运用”“写作”这几部分,后四部分几乎都离不开初中的语法教学。那么,怎样重视初中语法教学,怎样具体落实初中语法教学呢?
1 句子成分划分
在语言文字运用方面,高中语文要求“辨析并修改病句”以及“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要做好辨析并修改病句和选用、仿用、变换句式的题目,首先要学会句子成分划分。
在教学句子成分划分前,应先做四件事:(1)进一步了解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等词语的语法特征;(2)复习相关的短语,重点复习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偏正短语、补充短语等;
(3)帮助学生掌握句子成分的名称及符号;(4)研究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的含义,比如: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明说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物”,谓语是陈述主语,说明主语的,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宾语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人或事物,回答“谁”或“什么”一类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并辅于相应的练习。最后,提醒学生总结句子成分划分的方法:(1)注重结构层次,也注重结构关系。(2)重视结构中心的作用,善于抓住中心语。(3)注意语义分析在句子分析中的重要作用。
2 常用的修辞方法
高中语文,不管是语言文字运用、诗歌鉴赏,还是现代文阅读,或者是作文,都会涉及常用的修辞方法。
首先,要准确理解和掌握“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这八种修辞方法的基本概念及其特征。比如,比拟修辞方法:(1)概念: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几种形式。(2)种类:拟人和拟物。(3)比拟的作用: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其次,辨析易混修辞格。以比喻和比拟的辨析为例:(1)比拟是仿照“拟体”的特征摸写本体,重点在拟,如拟人,因人是有生命有感情的,所以通过联想和移情,变无情物为有情物;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依靠相似点把本体与喻体联系起来,以便形象具体地感知事物,重点在“喻”。(2)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喻体必须出现。
第三,修辞方法教学的配套练习要适度,同时,要讲求趣味性。我的实践是,仿造句式和对对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修辞方法的兴趣。
3 文言文基础知识
2015年漳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就有一题文言文翻译题:“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惠子相梁”,“相”:当宰相,名词活用作动词。“惠子相梁”是一个省略句,也是一个状语后置句,“惠子相于梁”,译为惠民子在魏国(梁国)当宰相。可见,初中淡化语法教学,但还是绕不开语法。更何况高中要求:一要理解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二要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用法(词类活用);三要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可见,文言文基础知识对初高中语文教学是何等重要。
要做好初中文言文基础知识教学,必须做到:(1)分类归纳、加深理解。就是在文言文教学达到一定阶段,要将基础知识分类归纳,使之条理化。比如文言虚词“之”的意义和用法:作代词:①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②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作助词:①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②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③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④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作动词:译为“到”、“去”。又如意动用法①父异之 “异”是“以之为异”。②邑人奇之 “奇”是“以之为奇”。③父利其然也 “利”是“以其利”,译为“认为那样有利可图”。④吾妻之美我者 “美”是“以我美”。⑤渔人甚异之 “异”是“以之为异”。⑥不耻下问 “耻”是“以……为耻辱”。(2)反复练习、巩固效果:文言词汇,多抄写几遍;名著名篇,要反复诵读;文言翻译,反复练习,反复修改;注意选文的趣味性。
4 语法教学服务于写作
初中阶段要求学生能写一般的记叙文,在作文中议论成份较少。而高中则要求学生完成复杂的记叙文和初级的议论文,也就是记叙文中要掺入议论,议论文中则要求表现出一定的思辨能力。由于语法知识贫乏,语言表达能力不强,许多学生既怕记叙文也怕议论文,一提到写作文就唉唉大叫,一副可怜兮兮的样子。
其实,不管是初中“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还是高中的“作文观点要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材,合理安排结构,通过写作实践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分析和综合等能力等基本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归根结底,要提高是语言表达能力。这时一味地反复练习写作是不够的。教师和学生要做的是回归基础,回归语法。通过系统的学习词类、短语、句子成分划分、复句、标点符号,提高遣词造句能力和行文组织能力。
语文教学是对祖国语言文字的传播和发扬,是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通过语文教学,可以使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应该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必须不断完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的语文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语文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储备综合性人才。
二、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节奏松散,教学枯燥
在目前有些语文课的正常教学中,整个师生是在松散的课堂中度过的,这个都与教师的自身认识有关,部分教师总是认为,学生只要听,认真做好笔记就可以了,以保持自己绝对的权威性,没有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台下昏昏欲睡,没有充分地调动课堂的气氛,导致教师教学效率低下和学生厌学情趣的滋生。更有甚者,部分教师的教学情节“杂乱无章”,教学活动寥寥无几,教师没有有效地掌握教学节奏,任凭时间悄悄“溜走”,学生在整个课堂中没有汲取到有价值的“营养”。在这个过程中,少数教师总是抱怨课时太少,课程繁多,没有充分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没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忽略了教与学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二)教学方法过于单调,学习方法不妥
受长期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很多教师的语文教学仍是按“识生字――给课文分段――归纳中心思想”这三步进行。目前,语文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被动接受,导致学生学习能力不高。在初中这个阶段,学生易于接受新事物,对新事物的认知也在不断加强,因此,老师必须采用灵活的方法,“寓教于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钻研精神。
(三)师生之间缺乏互动,缺乏情感交流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积极的情感,能有效增强学生的记忆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能够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目前,在课堂上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情感交流,师生之间的互动较少,这也是导致教育工作的效率不高的原因之一。
三、解决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 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习环境的好坏,关系到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采取有效措施渲染课堂气氛,增加课堂活跃的浓度,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进而产生强烈而积极的内心体验,形成亢奋的思维状态,迅速自然地进入教材所揭示的情感世界,在盎然的兴致中很快的就掌握了要学的内容。
2. 丰富教学手法,实现“教”与“学”的结合。对于课堂教学。笔者也进行了长时间的探讨,也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普遍提高。我们应该不断变换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因此,教师要因材施教,结合实际,采用不同的方法,通过“激趣法”“情境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既可以帮助教师丰富教学方法,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语文美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初中语文美的形式
(一)美的语言
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作为语文教材中的语言,其韵律美以及形象性与其他的艺术形式不同,不亚于其他艺术形式美的传达。为了能够更好地、更准确更生动更鲜明地反映社会生活,作者往往会尽全力对艺术形象加以描述,比如有的语文课本文本中常常会用整句和叠词等多种方式来展现文章的韵律之美。不管是在诵读体味上还是在形象的感知上都会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类似的美的语言在文本中十分常见,只要语文教师能够及时对学生进行引导,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体会、进行吟诵就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语言的魅力所在。
语文教学的语言也是很有表现力的,不管是叙述、描写、议论还是抒情都会被作者用来进行情感的表达,进而使得学生能够从教师的引导以及教授中感受到语文美。
(二)美的风格
在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使用的语文教材中,所选课文文本或者雅致、庄重、沉郁、清丽,古典的诗词风格更是多彩,有的平淡质朴,有的婉约含蓄,有的豪放明快。之于文言文,有的风格酣畅淋漓,有的温婉柔丽,有的善用技巧,其表现方式也是各具特色,风格各异。
(三)美的结构
对于语文来说,结构是用来支撑作品的艺术框架,是经过精心设计以及巧妙地将一些内容按照顺序排列的和谐体。有的是用对应式结构,有的是双显示结构,有的是设悬念的结构,一般的议论文会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层进式结构等,这些多种多样结构的存在使得文章会成为一件精雕玉琢的艺术品。
(四)美的色彩
作者在艺术作品中往往会采用一些艺术手段进行描绘,使得作品带上一些鲜明的色彩。这在古诗中体现的尤其明显,那种“诗中有画”的作品不胜枚举,作者常常会运用这种色彩来表达自身的情感,这也是其作品的魅力所在,批评、赞美、讽刺和劝解等多种情感的表达,很容易将读者带入阅读情境中去。
二、语文教学中体现“语文美”的策略
(一)活跃学习气氛
对于初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来说,只有拥有快乐自由的心情,才能让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效果,这也是快乐学习的主要内涵。要想在语文教学中体现语文的魅力所在,体现出语文美就应当为学生创造出良好、和谐而又自由的学习氛围,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抓好课本中的精彩语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形象性思维,进而对学生的审美联想能力加以拓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精神获得满足感和愉悦感。这种良好、愉悦的学习氛围会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理性与感性相结合
语文教学中的语文美是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相结合的结果。在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不仅应当引导学生运用听觉和视觉等其他的感官直觉来感受语文美,还应当引导这些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运用这种方式来鉴赏语文美。所谓的审美教育就是要借用艺术家的感官以及心灵来进行欣赏、观察、思考、理解和接受,并在潜移默化中将学生的观察力和审美能力培养起来,进而使学生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得以丰富和提升。
(三)用语言和形象感化学生心灵
美学家朱光潜曾说过,美感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情感上的教育,美感教育的目的是要学生养成良好、和谐的品质。一个真正有美感的人,必定也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所以说,审美教育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前提和基础,语文教材中的语言以及形象都会美得让人感动和陶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仅获得了美的享受,同时还学会甄别真善美,假恶丑,更加深了对未来和美好理想的向往。这些丰富多彩的审美不仅扩展了学生的视野,同时还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和熏陶,真正达到“文道合一”的教学目的。
(四)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语文教学最本质的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就决定了其教学活动一方面是语文知识的传授过程,另一方面,还是一种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以及交往的过程。所以说,如果想要全面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语文能力以及健康的人格,教师就应当努力创造出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和教学气氛,这种氛围应当是活泼严肃的、紧张有序的、亲切而不失庄重的,在这种氛围中,语文教师的思维会更加活跃,在其引导之下,学生才会形成一种良好、愉悦的审美情趣。所以,学生与教师、学习与知识传授之间,不仅会有知识的流动,还会有情操以及人格之间的互动交流,在这样的一种氛围之中才会达成情绪上的共鸣。在良好的氛围之中,语文知识能够进入通畅、和谐的师生交流中,这样不仅会将教师的教学激情调动起来,同时还会使学生的学习思维更加的活跃,学习的积极性更加高昂。
三、结语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中所体现出的语文美对于青少年学生人格的培养以及情操的陶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是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学科教育的一种方式和途径,是教书育人的方法之一。语文教学过程中将美育与语文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在语文教学中不断挖掘教材中的美,引导学生去感受文字的形象之美,领悟汉语语言的美,从而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这种在语文学习中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将是学生打好学习基础以及塑造自身良好品格的重要前提之一。
参考文献
[1]邢燕.语文教学中要体现审美意识[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