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商业银行风险分类8篇

时间:2023-08-15 09:26:5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商业银行风险分类,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商业银行风险分类

篇1

关键词:风险分类;环境风险;主体风险;客体风险;风险管理

作为风险管理的基础工作,商业银行需要对其面临风险的来源、性质、演化及可能造成的后果进行认识。其中,对各种风险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可以将零散的各种风险联系起来,认识其中的主要矛盾。一种恰当的分类可以充分认识风险的特质,以便对各种风险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同对风险的认识一样,风险的分类也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其实质是风险分类标准的不断更新,这种更新是由商业银行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对风险认识的不断深化而决定的。有别于传统的风险分类,本文提出一种新的风险分类框架,并在这个框架下研究如何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

一、一种新的风险分类框架

商业银行风险的成因一方面来自所处的客观经济环境,另一方面来自于商业银行的主观因素以及与银行发生业务关系的企业和公众的客观因素。因此,按照引发银行风险的直接原因,本文把银行风险划分为环境风险、主体风险和客体风险。

(一)环境风险

商业银行风险产生的客观经济环境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具体包括国家经济金融政策风险、经济体制风险、货币风险、行政干预风险、金融法律法规风险、利率风险、国际收支风险、社会信用环境风险和银行间竞争风险等。

(二)主体风险

主体风险是指商业银行作为一个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自身在经营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风险。它主要包括资本风险、流动性风险、经营风险、管理风险和操作风险等方面。

(三)客体风险

商业银行的客体风险是指由于公众对银行的信心以及与商业银行有直接业务联系的企业、部门或个人由于自身的风险而给银行带来的不可避免的风险。它主要包括公众对银行的信心、借款企业的经营效益、借款企业所处行业风险、借款人保证风险、借款企业资本状况风险和借款企业所处行业的景气程度等因素。

二、新的风险分类框架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分析

新的风险分类为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当前面临的风险提供了一个框架,可以使我们能以一种新的视角来考察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现状。

(一)环境风险管理现状

1.宏观经济环境。宏观经济环境不断反映着经济周期的特定发展阶段,不断影响各种企业的经营环境。当前,我国的宏观经济环境有着下面的特点:

一是我国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国际经济的影响,在与世界经济接轨的过程中,国际经济的不确定性开始影响本国经济,中国经济将越来越受到世界经济周期的影响,包括国际金融市场。加入WTO五年过渡期很快就要过去,国际金融机构将大举进入我国市场,金融风险的产生条件、形成机理和表现特征将更加复杂,有可能由内生转变为一种内外互动条件下的高成长性风险。

二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不确定因素增多。我国产权制度、企业经营体制都在发生着深刻变革,企业生命周期、发展前景中不确定因素增多。由于市场调节功能还不充分,经济发展的粗放式特征比较突出,国民经济结构的不科学、不合理,部分行业发展不规范、不健康,投资的快速增长与低水平重复建设并行发展。从2003年开始,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钢铁、水泥、铝业、房地产行业的明显过热,其中银行贷款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历史经验表明,投资过热常常伴随着信贷过热,而一旦市场需求发生变化,经济形势发生逆转,大量的信贷投放往往就要形成大量的不良资产。

在信用环境方面,由于我国产权制度改革和建设起步不久,市场信誉机制还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法制环境还不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建立,社会上坑蒙拐骗、失信赖账的现象时有发生,金融诈骗、借款人逃债现象屡有发生。外部信用制度的缺失,再加上信息的不对称,商业银行很难审慎地分析借款人的真实信用水平,这往往导致了商业银行缺乏以自主风险分析为基础的“从众”行为:从政府项目贷款、上市公司融资、房地产金融到支持民营经济,乃至居民消费贷款,都体现为一哄而上的情形,而最终由于屡屡发生的借款人逃废债务问题,使得银行迅速膨胀起来的资产转化为不良资产。

2.金融市场环境。商业银行所处的金融市场可以说是最直接影响银行的环境,一个健全的金融市场可以有效化解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经济发展具有“追赶型经济”的特点,其目标是经济高速、稳定增长和产业结构高级化,背景是市场机制不健全和信息的严重不对称。在发展的初期阶段,选择银行主导型而不是市场主导型的金融体制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但这种必然性之后却隐含着金融市场的很多不确定性因素。

转贴于

在我国,首先,金融市场发展严重不均衡,间接融资比例过高,融资结构过于单一;直接融资的发展速度一直较慢,与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始终不相称。其中,股权融资曾在2000年时达到了最高峰,比重占到了整个融资总额的12.6%,之后便一直呈现下降趋势。而在间接融资中的银行贷款却一直在大规模高速扩张。影响金融稳定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整个社会融资结构过分依赖银行。2001、2002、2003年银行贷款占企业贷款的比重分别为75.9%、80.2%和81%,2004年超过90%,远高于发达国家金融市场融资格局中间接融资只占40%以下的比率。这种融资结构使得企业融资严重依赖以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而原本可以通过直接融资领域化解和分散的信用风险却过度向商业银行集中。

其次,我国的金融市场缺乏独立的企业和个人信用评价体系,使得社会信用环境没有得到制度上的净化,信用风险向商业银行过度积累及风险管理难度加大的情况下,仅仅依靠商业银行自身对风险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来控制全社会90%以上的信用风险,对银行来说应是勉为其难的。随着经济发展转轨过程的加快,商业银行所面临信用风险管理的难度和复杂性也不断加大。

(二)主体风险管理现状

主体风险来自于商业银行自身组织结构缺陷、运营机制的不科学、管理的失误乃至企业文化存在的问题。操作风险就是典型的由于内部管理失误造成的主体风险。自从1994年银行商业化以来,一直到现在的股份制改造,其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建立健全一个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形成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化解由于自身问题所造成的风险。

与国外著名的商业银行相比,国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内控薄弱是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近年来发生的多起案件充分暴露了国内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如缺乏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和主动的风险识别与评估机制,内部控制措施零散、间断,监督检查环节不到位,缺乏对内部控制持续改进的驱动力等。内部控制环节薄弱是引发主体风险的重要原因。

(三)客体风险管理现状

客体风险是由于商业银行的业务对象自身原因所引发的风险。对于这种风险,商业银行应该有一套有效的甄别机制来判断其信用状况,借此来控制风险。

在我国,由于缺乏外部信用评级体系,对于企业或个人的风险只能由商业银行自己来进行控制。一直以来,银行重视贷款投向的政策性、合法性以及贷款运行的安全性等,依靠的还是传统的财务报表报送分析、现场调查等,侧重于定性的分析,与国外风险管理相比,风险管理量化分析手段欠缺,没有一套可靠的、可以量化的信用分析决策系统,在风险识别、度量等方面还很不精确。

三、新的风险分类框架下对商业银行风险进行管理的思路

建立一个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是商业银行管理各种风险的一个基础平台。从监管的角度看,当今国际银行业监管的发展趋势是采用以风险为本的监管理念和方式,也就是从监测银行的具体业务活动转向督促银行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体系,确保银行按照审慎原则开展业务,有效地管理和控制风险。

首先,要逐步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所谓全面风险管理是指对整个机构内各个层次的业务单位、各个种类风险的通盘管理。这种管理要求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及各种其他风险以及包含这些风险的各种金融资产与资产组合、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纳入到统一的体系中,对各类风险依据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并加总,且依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这种方法不仅是银行业务多元化后银行机构本身产生的一种需求,也是当今国际监管机构对各大机构提出的一种要求。在新的监管措施得到落实后,这类新的风险管理方法会更广泛地得到应用。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普遍缺乏预警机制,所以必须将风险预警体系的建设提到各商业银行完善其风险管理体系的计划表中,使风险管理形成一个集风险的事先预防、事中控制与事后补救的完整、全面的体系。

其次,必须建立完善的内控机制。内控机制的建立健全会有效防范由于银行内部控制的疏漏而导致的风险。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和严格的业务程序,形成制度对人的约束,减少工作中不良的人为因素的影响。

再次,必须在银行内部形成一种正确的风险文化。当风险被视为商业银行经营的最大忌讳时,往往忽略风险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应该注意到只有在主动追逐风险机遇过程中完成风险管理,才是真正控制和引导风险演化。随着现代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越来越复杂,随着参与金融市场的主体不断增多而形成竞争,对商业银行风险吸收和再配置的要求提高,风险文化对商业银行来说日益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分类并不是绝对的、孤立的分类,环境风险、主体风险、客体风险也有着内在的某种联系。比如环境风险中社会信用环境的改善可以有效防范客体风险的发生,主体风险中经营管理水平、内控水平的提高可以有效防范环境和客体风险。所以,风险管理中必须注意各种风险的关联问题,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

四、新的风险分类框架下对商业银行风险进行管理的对策

(一)对环境风险管理的对策

商业银行对环境风险的管理主要在于分析经济环境的状态、发展趋势,充分估计国际和本国经济金融环境变化对本行相关业务的影响程度。对环境风险主要依靠专家来对其一做出评价面对转轨期不均衡的经济运行态势,银行特别要注意对国民经济总体形势的把握,充分估计经济发展中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加强对环境风险的分析,理性对待市场环境和经济形势。要防止盲目跟风,被经济形势所左右,从而使自身陷入流动性、违约和价格波动的多重风险之中。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在承担经济增长的资金供应的同时,也承担了很多社会经济增长波动的风险。考察银行系统的不良资产,可以发现,如此庞大的银行不良资产并不是均衡分布,最为密集的时期就是经济大起大落时期:1992~1993年、1997~1998年,这使得商业银行承担了整个经济波动的风险。2003年以来,在新一轮的经济快速发展、甚至出现部分行业过热中,银行贷款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虽然国家实行了宏观调控,贷款总量增幅下降,但是下降的主要是短期贷款,中长期贷款一直保持着明显的增幅。中长期贷款相当一部分是用在基础设施项目上,必然会在银行系统增加不稳定因素。

(二)对主体风险管理的对策

要有效防范主体风险,首先,是要有一个健全和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有效防范由于自身原因而造成的风险,可以形成一种有效的权利制衡机制,防止滥用职权、人为疏漏可能造成的主体风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同时还要求产权制度的改革、完善激励机制、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等相关制度的配合。

其次,要加强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内部控制的完善是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基础。内部控制并非是专门针对防范主体风险,但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强调了工作的系统性、透明性,对防范由于银行内部制度不完善、程序不合理、人员不负责所引起的风险有着特殊的作用,真正可以实现以制度来规范工作、约束员工,降低主体风险的发生几率。

第三,要积极探索防范操作风险的方法,加强对工作程序的控制和相关人员的约束。(1)银行必须更新程序使用手册,也就是说银行必须审核所有流程并做成记录文件;(2)对每一项流程,指出所有有潜在失效可能的流程节点并提出可以适用的机制;(3)每当事件发生,其性质及相关的损失影响都应妥为记录;(4)银行必须进行监管,以防逾越限制的情况发生。

(三)对客体风险管理的对策

对客体风险的管理向来是我国银行风险管理工作的重心。客体风险中,信用风险的管理地位最重要。由于缺乏有效的外部风险防范及转移机制,不能通过外部的评级机构和征信机构对企业和消费者的信用状况进行评价。所以,加强内部评级及消费者信用分析系统的建设在目前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篇2

关键词:风险分类;环境风险;主体风险;客体风险;风险管理

作为风险管理的基础工作,商业银行需要对其面临风险的来源、性质、演化及可能造成的后果进行认识。其中,对各种风险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可以将零散的各种风险联系起来,认识其中的主要矛盾。一种恰当的分类可以充分认识风险的特质,以便对各种风险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同对风险的认识一样,风险的分类也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其实质是风险分类标准的不断更新,这种更新是由商业银行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对风险认识的不断深化而决定的。有别于传统的风险分类,本文提出一种新的风险分类框架,并在这个框架下研究如何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

一、一种新的风险分类框架

商业银行风险的成因一方面来自所处的客观经济环境,另一方面来自于商业银行的主观因素以及与银行发生业务关系的企业和公众的客观因素。因此,按照引发银行风险的直接原因,本文把银行风险划分为环境风险、主体风险和客体风险。

(一)环境风险

商业银行风险产生的客观经济环境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具体包括国家经济金融政策风险、经济体制风险、货币风险、行政干预风险、金融法律法规风险、利率风险、国际收支风险、社会信用环境风险和银行间竞争风险等。

(二)主体风险

主体风险是指商业银行作为一个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自身在经营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风险。它主要包括资本风险、流动性风险、经营风险、管理风险和操作风险等方面。

(三)客体风险

商业银行的客体风险是指由于公众对银行的信心以及与商业银行有直接业务联系的企业、部门或个人由于自身的风险而给银行带来的不可避免的风险。它主要包括公众对银行的信心、借款企业的经营效益、借款企业所处行业风险、借款人保证风险、借款企业资本状况风险和借款企业所处行业的景气程度等因素。

二、新的风险分类框架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分析

新的风险分类为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当前面临的风险提供了一个框架,可以使我们能以一种新的视角来考察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现状。

(一)环境风险管理现状

1.宏观经济环境。宏观经济环境不断反映着经济周期的特定发展阶段,不断影响各种企业的经营环境。当前,我国的宏观经济环境有着下面的特点:

一是我国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国际经济的影响,在与世界经济接轨的过程中,国际经济的不确定性开始影响本国经济,中国经济将越来越受到世界经济周期的影响,包括国际金融市场。加入WTO五年过渡期很快就要过去,国际金融机构将大举进入我国市场,金融风险的产生条件、形成机理和表现特征将更加复杂,有可能由内生转变为一种内外互动条件下的高成长性风险。

二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不确定因素增多。我国产权制度、企业经营体制都在发生着深刻变革,企业生命周期、发展前景中不确定因素增多。由于市场调节功能还不充分,经济发展的粗放式特征比较突出,国民经济结构的不科学、不合理,部分行业发展不规范、不健康,投资的快速增长与低水平重复建设并行发展。从2003年开始,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钢铁、水泥、铝业、房地产行业的明显过热,其中银行贷款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历史经验表明,投资过热常常伴随着信贷过热,而一旦市场需求发生变化,经济形势发生逆转,大量的信贷投放往往就要形成大量的不良资产。

在信用环境方面,由于我国产权制度改革和建设起步不久,市场信誉机制还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法制环境还不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建立,社会上坑蒙拐骗、失信赖账的现象时有发生,金融诈骗、借款人逃债现象屡有发生。外部信用制度的缺失,再加上信息的不对称,商业银行很难审慎地分析借款人的真实信用水平,这往往导致了商业银行缺乏以自主风险分析为基础的“从众”行为:从政府项目贷款、上市公司融资、房地产金融到支持民营经济,乃至居民消费贷款,都体现为一哄而上的情形,而最终由于屡屡发生的借款人逃废债务问题,使得银行迅速膨胀起来的资产转化为不良资产。

2.金融市场环境。商业银行所处的金融市场可以说是最直接影响银行的环境,一个健全的金融市场可以有效化解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经济发展具有“追赶型经济”的特点,其目标是经济高速、稳定增长和产业结构高级化,背景是市场机制不健全和信息的严重不对称。在发展的初期阶段,选择银行主导型而不是市场主导型的金融体制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但这种必然性之后却隐含着金融市场的很多不确定性因素。

在我国,首先,金融市场发展严重不均衡,间接融资比例过高,融资结构过于单一;直接融资的发展速度一直较慢,与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始终不相称。其中,股权融资曾在2000年时达到了最高峰,比重占到了整个融资总额的12.6%,之后便一直呈现下降趋势。而在间接融资中的银行贷款却一直在大规模高速扩张。影响金融稳定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整个社会融资结构过分依赖银行。2001、2002、2003年银行贷款占企业贷款的比重分别为75.9%、80.2%和81%,2004年超过90%,远高于发达国家金融市场融资格局中间接融资只占40%以下的比率。这种融资结构使得企业融资严重依赖以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而原本可以通过直接融资领域化解和分散的信用风险却过度向商业银行集中。

其次,我国的金融市场缺乏独立的企业和个人信用评价体系,使得社会信用环境没有得到制度上的净化,信用风险向商业银行过度积累及风险管理难度加大的情况下,仅仅依靠商业银行自身对风险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来控制全社会90%以上的信用风险,对银行来说应是勉为其难的。随着经济发展转轨过程的加快,商业银行所面临信用风险管理的难度和复杂性也不断加大。 

(二)主体风险管理现状

主体风险来自于商业银行自身组织结构缺陷、运营机制的不科学、管理的失误乃至企业文化存在的问题。操作风险就是典型的由于内部管理失误造成的主体风险。自从1994年银行商业化以来,一直到现在的股份制改造,其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建立健全一个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形成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化解由于自身问题所造成的风险。

篇3

关键词:商业银行;业务运营风险;分类管理;监督体系

一、商业银行的业务运营风险种类

商业银行的业务运营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由于银行内部出现了差错需要对客户进行经济赔偿,或者是由于其他外界因素而导致商业银行的实际收益大幅度低于预期收益,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而商业银行的业务运营风险不是可以简单的理解成为一种操作行为风险,它涉及到业务操作流程与规范,业务办理流程的监管,银行内部专用系统的设计合理性,业务审核过程是否存在欺诈,以及自然灾害等诸多因素。

商业银行的业务运营风险种类:①操作风险:指银行内部专用系统与内部监控系统出现问题或者失灵,在业务办理过程中出现差错,银行外部人员欺诈,黑客入侵等风险;②信用风险:指借款人在申请批款成功后出现信用问题或意外事件导致无能力偿还借款,而造成了呆账、死账的风险;③流动性风险:指因无法为负债的减少或者资产的增加提供相应的资金,也就是说没有足够的流动资金而导致经济损失甚至是破产的风险;④人员风险:指银行内部的就职人员利用自身职位的特殊性,动用银行资金、操作性违规、造假手续等监守自盗的行为,造成了商业银行资金流失的风险。

二、商业银行业务运营风险的特性

1.内生性。根据商业银行的日常业务运营行为对象,基本上可以划分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两大类,商业银行的业务运营风险几乎都发生在银行的内部,尚且在可控的范围之内,而信用风险,基本属于外生性风险。

2.复杂性。由于引起商业银行业务运营风险的原因有很多,网络、员工、程序等都会造成风险,加上不可抗拒力因素与信用风险的诱因等等,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其复杂性的特点。

3.隐蔽性。由于商业银行的业务运营风险在大部分情况下都只是出现在银行内部,导致了风险存在但并不容易被察觉,这种情景会使银行的经济损失越来越大,这种不易被察觉的风险就是它的隐蔽性。

4.关联性。在银行内部的操作流程与审核过程中,往往很多业务都是应用于相同的系统,相同的软件,相同的数据,前一项业务办理过程中出现的数据错误,也有可能被直接应用到下一个业务办理过程中,形成了错误的传递,操作流程的环环相扣恰恰是商业银行业务运营风险的关联性。

三、商业银行业务运营风险的分级与分类管理

商业银行业务运营风险的分级管理主要是借助新的监督系统,建立统一监督管理系统平台以及相应的系统操作规范与流程,并对流程顺序与步骤进行行为监督与确认监督,系统先将风险进行分类,依据产生风险的原因、风险自身的性质、产生风险的行为性质、风险最后的严重程度、风险产生的后果是否可控、后果所造成的影响力等等,综合评估出风险的级别与类型,不同类别的风险配有不同的监管体系,要求不同的业务应按各自的风险类别进行操作审核,并按所涉及到的金额数目和所产生风险的性质进行等级划分,然后逐级进行核查,逐级向上汇报,逐级进行责任划分,逐级进行管理。

在进行业务操作时,根据已划分好的风险类别和风险级别,安排对应的负责人,遵照本监管系统的操作流程规范进行分类业务办理。在业务办理时,要由各级别负责人进行级别监管审核;并对商业银行内部的高级管理层人员进行相关职业操守培训,上岗前也要对职业操守与业务水平等方面进行考核与审评;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内控监督制度,要求管理与操作分离,银行与客户分离,系统程序编制人员与业务监管人员不得从事商业银行内部相关业务的操作。

监管工作还要求借助于相关信息渠道以及相应工具的使用,做到信息的及时反馈,及时信息,并将完整真实的信息传递给相关的部门以及现在负责相关联的操作、监管级别负责人,并建立与之相关的高效流程,要求问题及时汇报,风险及时处理,且处理过程必须到位。

明确各级职责、落实整改。明确风险事件的分级标准、核查流程和管理流程,明确各级行领导、负责人和监管人员在业务运营风险分级管理的核查途径、分级报告对象和内容;明确各行风险管理岗、现场管理在风险事件分类控制和分级管理职责;各级管理机构根据风险事件划分等级标准,按违规性质、严重程度评定风险等级,及时预警信息,督促各行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整改落实和反馈报告。

四、结束语

由于商业银行内部的系统程序、人员操作以及外部事件所产生的风险大都可控,加之现在商业银行越来越注重业务运营风险的防范,建立并实行新监管系统应用与其相应的新监管体系制度的规范,对商业银行业务运营的各项操作与操作系统进行全新的改革,实现对业务运营风险先分类,再分级的管理体系,注重新管理体系的科学有效性,保证了运营机制的高质高效,维护了商业银行的利益,减少了由于业务运营风险带来的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黄 艳 敖 建 张大用:商业银行网点操作风险分析与策略研究[J]. 武汉金融. 2011(07):13-16.

篇4

论文摘要:风险预算近几年被我国的金融界引入,有必要建立商业银行风险预算标杆指标体系、对商业银行的风险进行控制。本文通过分析商业银行风险并构建模型,对各类银行风险用相应的风险预算指标来表示,通过层次分析法建立一个商业银行风险预算标杆指标体系。

商业银行是一个国家金融业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其运作效率高低风险大小直接反映一国金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风险预算是投资者为了在总风险给定的情况下得到投资组合的最大回报而在资产配置的过程中加入风险量度,将资产与风险同时配置给投资管理者即以风险的概率或以统计度量为基础,利用现代风险管理和组合管理工具去管理风险。标杆是一种业绩水准,可以提供准确的信息来建立标准、制定计划以及确定预算的优先顺序。标杆指标体系实际上就是商业银行的绩效衡量系统是各自独立的标杆指标或者标杆指标的集合。商业银行风险预算需要标杆指标如果缺乏科学的风险预算标杆指标体系监管者就无法判断商业银行的风险程度,也就无法进一步实施有针对性的分类监管。

一、商业银行风险预算主要指标

我国商业银行主要面临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各类风险在风险预算中包含的风险预算指标(见表1)。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风险预算指标体系已经初步建立形成了初步的风险控制系统,(见表2)。

二、商业银行风险预算标杆指标体系的建立

通过借鉴由美国运筹学家下.L.Saaty教授提出的层次分析方法制定一套全面而又能反映商业银行特点的风险预算标杆指标体系它可以分为五类20个指标(见表3)。

篇5

[关键词] 商业银行 风险预算 指标 标杆指标

商业银行是一个国家金融业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其运作效率高低,风险大小,直接反映一国金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风险预算是投资者为了在总风险给定的情况下,得到投资组合的最大回报,而在资产配置的过程中加入风险量度,将资产与风险同时配置给投资管理者,即以风险的概率或以统计度量为基础,利用现代风险管理和组合管理工具去管理风险。标杆是一种业绩水准,可以提供准确的信息来建立标准、制定计划以及确定预算的优先顺序。标杆指标体系实际上就是商业银行的绩效衡量系统,是各自独立的标杆指标或者标杆指标的集合。商业银行风险预算需要标杆指标,如果缺乏科学的风险预算标杆指标体系,监管者就无法判断商业银行的风险程度,也就无法进一步实施有针对性的分类监管。

一、商业银行风险预算主要指标

我国商业银行主要面临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各类风险在风险预算中包含的风险预算指标(见表1)。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风险预算指标体系已经初步建立,形成了初步的风险控制系统,(见表2)。

二、商业银行风险预算标杆指标体系的建立

通过借鉴由美国运筹学家T.L.Saaty教授提出的层次分析方

法,制定一套全面而又能反映商业银行特点的风险预算标杆指标体系,它可以分为五类20个指标(见表3)。

资料来源:《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试行)》,中国银监会

三、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素的权重

1.确定影响商业银行风险因素的相对重要度并构造判断矩阵。假定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因素有n个,利用相对重要性的比例标度方法,对于元素做相互比较判断,便可以得到一个表示相对重要度的数字aij,构成n阶矩阵。如果ai与aj同等重要,标度为1;稍微重要,标度为3;明显重要,标度为5;强烈重要,标度为7;极其重要,标度为9;2,4,6,8分别表示相邻判断的中间值。

2.计算各指标的权重。首先将判断矩阵的每一列归一化,得到其次将每一列经归一化的判断矩阵按行相加得:

3.检验以上得到的向量即为所求权重,且是否合理,我们要对判断矩阵做一致性检验,检验公式为CR=CI/RI,其中CR为判断矩阵的随机一致性指标,CI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指标,RI为判断矩阵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表4为1-10阶判断矩阵的RI值:

当CR

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每个风险预算指标权重这种方法具有主观性,在构造判断矩阵时各因素的相对重要程度都是人为给定的,因此有必要考虑商业银行管理者以及风险评价人员的意见,尽量客观反映各因素之间的相对重要程度,合理确定各标杆指标的权重。只有建立一个科学的商业银行风险预算标杆指标体系,监管者才能有效判断商业银行的风险程度,从而实施进一步有针对性的分类监管。

参考文献:

[1]George Chow, Mark Kritzman, Risk Budgets [J]. The Journal ofPortfolio Management. Fall, 2001, P56~60

[2]Patricia Keehley, Steven Medlin, Sue Macbride, Laura Longmire, Achieving Performance Breakthroughs in Federal, State and Local Agencies [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8

[3]中国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课题组,《中国金融风险的定量监测评价系统研究》[J].《改革》,1994.1

[4]Saaty,T.L., The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 McGraw-Hill, N.Y, 1980

篇6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防控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的重要性不断的凸显出来,信息的重要意义逐渐被实践所发现,对于信息的收集和收集信息的处理工作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在商业银行的经营过程中,这种信息的收集和分析也逐渐渗透到了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中去,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对于客户的信息进行有效的分析是进行风险控制的有效手段之一。如何加强信息的收集和如何对信息进行有效分析是成为银行风险控制的重要工作。

一、信息收集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基础

(一)信息收集的依据和指导

在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中,对于信息的收集和信息的处理是关键,通过信息的收集可以为系统性的风险分析提供基础数据,更好的进行风险控制。这是商业银行得以正常有效经营的基础工作,但是这种信息的收集工作会涉及到各方面的主体,可能会对部分主体造成影响,因此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信息收集的主要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监管核心指标》等相关文件。对于这些文件的遵守是实现信息有效收集的重要保证。

(二)信息收集的主要内容

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信息的类型非常多,究竟哪种信息才能对风险控制起到关键作用,需要进行有效的甄别。商业银行在进行信息收集的过程中,主要收集的信息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硬信息”,这些信息是具有明显的直接关系的信息,可以直接的与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有关系的明显的信息。这类“硬信息”主要包括了企业生产经营的财务数据,资产负责表等各类报表,以及工商机关税务机关保存的各种企业相关资料;对于个人而言包括个人的收入状况,信用状况等。二是“软信息”,所谓软信息就是指那些可能间接的对商业银行风险控制产生影响的信息。这种“软信息”的种类很多,且不同的收集信息者会有不同的重点和不同的判断,一般包括了企业经营相关的辅助部分,例如供应商,与供应商的结算情况,企业负责人自身的素质和信誉等内容,这类信息的种类非常的多,但是在大数据的计算下,有些信息就会表现出种种联系。

二、信息处理不到位给银行带来的风险

从过去商业银行对于企业或者个人信息的分析来看,一般都是比较单一的或者简单的直观判断,比如公司的资金是否充足,查阅相关的账目即可;企业是否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查阅先关的税务状况即可。但是从实际状况来分析,这种单一的“硬信息”的分析是存在问题的,比如企业可以通过做假账等方式使得财务数据合理,通过其他手段偷逃税款。而单纯的“软信息”的分析又会出现过于主观的偏差,因此如何有效的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会直接影响数据的意义。

信息的收集不足和信息的使用不够给商业银行带来的风险是多样的。首先在信贷的准入角度,主要的问题表现在对于敏感性行业的判断不准、客户评级虚高甚至造假、客户评级的使用不严格、对于银行客户的经营状况不了解、对于客户的融资需求和资金现状不了解、对于有信用记录问题或者过度担保等角度。这些信贷准入的问题的发生主要是对于前期信息的收集不到位,因此导致信贷的准入被放开,失去了准入的限制作用。其次是在授信管理方面,在授信方面主要的问题表现为授信的测算不准确,偏离实际、在授信的额度方面控制不严过度授信等问题,过度的授信使得客户的授信额度被人为地提升。再次在信贷的调查方面,存在信贷调查不充分,调查方式单一、客户信息掌握不详实、客户财务信息和会计信息掌握不到位等问题。最后在担保和贷后管理方面,也存在着抵押物价值人为估值过高、担保保障过低、贷后资金的监管不到位、客户的还款不能有效控制等问题。从商业银行的整个贷款过程来看,由于对信息的收集不到位和使用的不完全,使得风险在商业银行的贷款过程中无处不在,因此必须借助有效的数据分析工具对商业银行已有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

三、对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进行改善

风险的控制要在对相关信息严格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整合进行,银行的内部各部门之间需要进一步的加强合作,形成整体防控的格局。

(一)充分利用大数据

为了更好的实现银行风险的防控,实现对于数据的整合,很多国家在利用大数据方面走的非常前端,有美国的银行为了保证个人信用的优劣,选择在客户允许的状态下,将其银行信用申请上传到Facebook上,银行通过大数据分析对个人的偏好和行为进行分析,并结合互联网社交媒体朋友圈之间的评价,来综合队个人信用进行评价。这种利用社交媒体的方式是大数据分析的一种方式,其背后的核心概念是利用个人行为的轨迹进行分析,进而对个人的行为进行预判。

(二)强化风险数据信息系统

所有的信息收集和分析的目的都是对风险进行防控,从而防止银行资金面临各种风险,保障商业银行的经营过程能够顺利的进行。在商业银行的具体操作中,可以分为两个步骤。首先是需要充分进行数据收集,在风险发生前借助银行风险防控体系进行风险的预测,并对风险可能影响的程度进行分析,进而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从而降低风险到最低的程度。其次如果风险已经发生了,那么商业银行能够做的就是用各种方式尽可能的挽回银行的损失。二者相比,如果能够通过数据的分析,对风险进行提前的预判,则能够更明显的减少损失。

(三)切实从合作机制上实现风险管控

要正视的进行风险的控制,首先就需要从源头进行防控,而这个防控的过程离不开风险经理的参与,在风险经理参与的情况下,风险的识别就可以真实的成为风险防控中的一个环节。风险经理可以通过对企业的财务信息的观察,了解企业的真实的风险状况,还原企业的财务状况。要真实反映信贷资产质量,强化客户评级和风险分类动态管理,及时按客户评级和风险分类相关要求调整客户评级和贷款形态,防止客户直接违约,严控评级偏离度。对符合总行强制调整贷款形态的情形,必须及时进行形态调整,严控分类。

参考文献:

[1]韩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J].时代金融,2012(04)

[2]黄益群.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2009(12)

篇7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类型;措施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1.057

1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概述

1.1特点

1.1.1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特点具有特殊性

这是由于商业银行经营货币的特点决定的,与一般的企业相比,商业银行资产亏损的可能性要高,如果经营不善很可能造成资金流动的安全性和风险。商业银行如果不能满足客户的全部款项,或者不能及时付款从而对客户的后续资金保障时,都有可能造成商业银行资金流动性不足,而不得不面对可能破产的局面。

1.1.2商业银行的风险具有影响大的特点

商业银行的经营特点,即经营货币决定了它的信用职能必须满足客户的需求,尤其是支付的中介职能必须依赖商业银行提供结算来完成。如果商业银行一旦出现各种潜在的风险,它的影响面是极大的,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地区乃至国家金融危机的发生。所以,商业银行的风险是在其经营不善的情况下给客户所带来了各种无法预料的因素。

1.2类型

1.2.1信用风险

由于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是办理各种存储业务,比如客户存款、贷款等,如果贷款的客户未能够按照约定进行还款,这种行为对商业银行造成了信用风险,这也是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最主要和最多的风险,它会对商业银行的资金结构造成严重的影响,因而需要商业银行加大防范意识。

1.2.2操作的风险

这是由商业银行内部的工作人员在办理业务或者操作程序的过程中由于失误而造成的程序失灵或者其他可能存在的风险。造成这种风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可能是银行内部管理不到位、工作人员的职责分工不清、对员工的监督缺乏力度,或者是部分员工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而使操作系统出现问题,从而造成商业银行资金的风险。

1.2.3声誉的风险

这是商业银行在经营的过程中由于一些因素对客户的利益造成了影响,从而客户对商业银行的形象和声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的风险,还有可能是因为在为客户办理业务流程过程中有缺陷而造成的声誉风险。声誉风险的后果是严重动摇了客户对该银行的信任和忠诚,而对一些潜在客户也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从而制约了商业银行效益的提升和品牌形象的建立。当前各个商业银行都在致力于树立和维护自己的声誉与形象。

2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问题

2.1我国商业银行未能够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

一是由于当前部分商业银行的工作人员对商业银行经营的目标不清晰,没有用科学的发展眼光来看待银行的长远发展。二是部分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的认识上存在误区,没有将风险管理辩证地分析,只重视对业绩的提高和发展,而忽视了对风险的防范,未能够将盈利与风险联系在一起,误以为控制风险与业务量之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因此错过了一些良好的风险控制时机,使得银行的利润有所减少,而银行整体的抗风险能力降低。

2.2商业银行缺乏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

当前我国部分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仍然比较落后,缺乏完善的体系和配套的管理部门,比如,有些商业银行仅仅在某一层级的分行设立风险管理的部门,而没有明确的流程和科学的规划,使得风险管理缺乏独立性和完整性。

2.3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技术落后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方法技术落后的弱点,在当前世界金融市场迅速发展的时期,风险管理是所有金融行业都不得不面对和要及时预防的重要工作。但是我国商业银行无论在风险管理的方法还是技术方面,都比较落后,无法对市场风险进行及时的预防与操控。

3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策略

3.1要转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观念,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的相关理念

风险管理的理念对风险管理的实践产生重要的指导作用,也是各商业银行做好风险管理的前提。因此,商业银行应该有效地转变自身的风险管理理念,建立起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将风险管理的意识、理念贯彻到每一位员工、每一个岗位上去,并与每位员工自身所从事的业务紧密集合起来,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在业务、操作、人员、流程等方面建立起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

3.2增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区隔以及独立性

商业银行要建立独立规范的风险管理治理结构,加强风险管理相关部门的独立性,为风险管理的实施提供有效的保障。同时,商业银行还可以委托第三方风险管理机构对其经营活动提出独立的意见和建议。

3.3加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相关技术,建立健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相关制度

商业银行要提高风险管理相关的技术能力,并且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权责,建立健全商业银行的规章制度,将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来,保证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的健康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巴塞尔协议 商业银行 风险管理 风险分析

一般来说,按照银行风险的性质,商业银行的风险分为五类,分别是: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2004年的《巴塞尔协议》中规定的商业银行风险与一般的分类有所不同。协议把银行风险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巴塞尔协议中的信用风险与一般分类一致,都是指银行的债务人即借款人由于违约而导致贷款或证券等银行持有的抵押资产不能够收回而造成银行损失的可能性。操作风险也仍然是指银行在运作过程中,由于经营管理不善、决策失误、营业差错、内部欺诈等给银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但是,《巴塞尔协议》中的市场风险与一般分类有所不同。它不仅仅包括因为利率、汇率等市场要素波动而引起的金融产品价值或收益的不确定性的风险,即指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和交易风险等,它还包括流动性风险,即银行不能到期支付债务或满足临时提取存款的需求而使银行蒙受信誉损失或经济损失,设置被挤兑倒闭的可能性。而法律风险,由于与操作风险有重叠的部分,被《巴塞尔协议》包括在操作风险里一起核算和管理。

所以,《巴塞尔协议》中的银行风险就只分为三类。它们是: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

一、信用风险

历来,《巴塞尔协议》对银行业监管的要求都是要求银行重视风险资产的管理。而商业银行的对外贷款的确是其资产中的风险资产。而贷款可能损失的风险就是信用风险。我国商业银行在防范信用风险方面已经进步很多,自从中国加入WTO以来,因为于2006年12月以前要逐步开放中国银行业,中国商业银行在防范信用风险,加强贷款人信用评级,贷款合同的完善,贷款风险的评估上借鉴了许多国际先进银行的管理理念,正在向国际标准,准则靠拢。如,对贷款客户实行实名单制管理。再如,近来我国商业银行主动与国际惯例接轨,已经普遍按五级分类法,将贷款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五种质量等级。其中正常类指借款人能够履行合同,有充分把握按时足额偿还本息的贷款。关注类指尽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是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因素的贷款。次级类贷款指的是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了明显问题,依靠其正常收入已经无法保证足额偿还本息的贷款。可疑类贷款是指借款人不能足额偿还本息,即使执行抵押或者担保也肯定要造成一部分损失的贷款。损失类贷款是指银行已经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和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贷款仍然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的贷款。而这五类贷款中,后三类就属于不良资产。这样的分类等级显然可以使银行在评估贷款风险时显得更加理性和合理,而不像使用其他的评判手段时的随意和不统一。新《巴塞尔协议》中,在信用风险的评级方法上,使用了信用风险评估的两种办法,一是标准法,二是IRB法,即内部评级法,这个方法是以银行的内部评级为基础评估信用风险。虽然信用风险的标准法与老协议并没有大的变动,但是新协议的标准法中扩大了银行可以使用的抵押,担保和信用衍生产品的范围,这样就包括了大多数的金融产品,而这类扩大的工具称为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新《巴塞尔协议》在信用风险的计算上提出了很多的公式,计算方程,而这些复杂的风险管理技术也是我国现在的技术所不能完成的。想要和国际先进的银行竞争,成为有实力的竞争者,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还有很多不足,还不能在我国的商业银行中推广新《巴塞尔协议》所有的风险评估方法。

二、市场风险

我国商业在面临的市场风险方面,由于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人民币汇率浮动幅度加大,以及我国股市的快速发展,银行的经营因为这些市场要素变动的原因要面对和处理的风险越来越大。而新《巴塞尔协议》在市场风险方面并没有专门开辟专题,但是市场风险的防范融入在每一项银行业务的操作中。对贷款的评级,银行人员的管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一种对银行流动性的警惕。所以,所有的防范措施都是与市场因素联系的,也是对市场风险的关注。

三、操作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虽然经过了不断的金融改革,国有资产正在逐步推出商业银行,但是,银行仍然或多或少的带有行政色彩,信息不公开,普通股东对经理人无法进行有效监督。表面上,四大银行上市,国有资产推出控制,但是上市公司的实质并没有体现出来。各种由于监管不利造成的损失频频发生。

在新《巴塞尔协议》开始对商业银行面临的操作风险关注时,针对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我国银监会也颁布了《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指引》对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的定义、量化、防范等方面进行规范。银监会在该指引中规定:商业银行应当按照指引要求,建立与本行的业务性质、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有效地识别、评估、监测和控制/缓释操作风险。操作风险管理体系的具体形式不要求统一,但至少应包括以下基本要素:一是董事会的监督控制;二是高级管理层的职责;三是适当的组织架构;四是操作风险管理政策、方法和程序;五是计提操作风险所需资本的规定。在此规定中可以看到,银监会的目的在于使我国银行业尽快与国际准则新《巴塞尔协议》接轨,可以尽快用先进的方法量化操作风险。因为在新《巴塞尔协议》中,有如下规定:为具备使用标准法和高级计量法的资格,银行必须至少符合监管当局以下规定:一是银行的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适当积极参与操作风险管理框架的管理。这符合我国银监会的第一、二条规定,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监督控制职责。二是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概念稳健,执行正确有效。这对应了我国银监会的第三、四条规定。以适当的组织架构,制定管理政策、方法和程序,使得银行对操作风险的监管体系清晰,可执行。三是有充足的资源支持在主要产品线上和控制及审计领域采用该方法。这可以反映在银监会对计提操作风险所需资本的规定。由此可以看出,银监会制定的一系列的规定,使得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与国际接轨,可以尽快达到新《巴塞尔协议》这一世界先进银行通行的标准。

参考文献

[1]祁群编著:《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推荐期刊